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一月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一月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1-07

一月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年“江河十年行”系列报道之十三:

12009年“江河十年行”之十三-―走过移民村

 

环境资讯:

2、新华社:     环保部:我国加快构建“数字环保”体系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0347.html

3、中国日报:    环保部:已基本控制渭河污染事件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1/671262826225_1.shtml

4、新华网综合:   首部环保电影《绿水》即将公映 聚焦水资源保护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1/07/content_12770796.htm

 

地方信息:

5、中国环境报:   广州发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事发1小时内上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4259.html

6、人民网:     陕西今年起实施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制

http://news.sina.com.cn/c/2010-01-07/144219420147.shtml

 

环境曝光:

7、大河网:     执法人员称新《水浒》剧组破坏黄河湿地(组图)

http://news.sina.com.cn/c/p/2010-01-07/073119416641.shtml

 

环保观点:

8、中国环境报:   环境侵权责任有哪些基本规则?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1/671262830079_1.shtml

 

气候变化:

9、科学时报:    塔里木河生态环境急退化 出现气候变暖增湿趋势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0349.html

10、中国新闻网:  气候专家解读多国罕见寒流:全球变暖情况依旧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726085.html

 

深度报道:

11、南方周末:    柴油入黄:拷问2010年第一起环境污染事件

http://www.infzm.com/content/39712

12、中国环境报:   南京天井洼垃圾场调查:恶臭二十年真的没个头?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1340.html

13、湖南日报:    湖南:水资源大省缘何也缺水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1/671262829248_1.shtml

 

环境时评:

14、中国经济时报:  NGO的成长就是革自己的命

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10/01/0700566761547.shtml

15、上海商报:    油管漏油事件敲响警钟 母亲河不能再受现代污染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1/671262851569_1.shtml

16、羊城晚报:    垃圾分类这事儿究竟归谁管 规划缘何一推了之

http://www.yzhbw.net/news/shownews-17_12299.dot

17、中国环境报:   上调水价是一个多大的问题?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5341.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2009年“江河十年行”之十三-―走过移民村

汪永晨 周晨

2009年12月27日,从龙开口电站出来以后,“江河十年行2009”与两位博学且颇具知识分子良知的专家杨勇、范晓分手,然后继续前行。

村边

开往龙开口的水泥车,跟着我们一路都有

金移村的现状

 从龙开口电站到鲁地拉电站的途中,“江河十年行”发现一个叫金移村的移民村,这是一个因修建金安桥水电站而整体移民的村庄,所以称为金移村。

远看移民新村

我们从金沙江边搬到了这里

金安桥水电站是金沙江一库八级电站中的第五级,总装机容量250万千瓦,蓄水后淹没耕地2000亩,移民2000人左右,工程总投资约120亿元。也就是这个电站,让媒体曝光了很多次,南方周末2004年就以头版大篇幅文章写到“金沙江告急”。温家宝总理为这个电站已经几次批示,并发了火。2009年4月份,总理再次批怒江水电开发项目时说:“此事影响大,应再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论证、慎重决策。金沙江水电开发未批先建,遗留许多问题至今未了,前车可鉴。关于水电建设,我在2004年10月20日曾在发改委的报告上批过一番话,附后望作参考。”批示中指的遗留问题至今未了的就是金安桥电站。

2008年“江河十年行”走到这里时,一些就要搬家的移民对新家仍然充满着向往和忧虑。

2008年“江河十年行”走到金安桥人家

我们这次来这前,一路上给我们当向导兼带队的攀枝花老陈就告诉我们,一定要去那个移民新村看看,他夏天去过一次,那儿的老乡从金沙江边搬到这里,却没有水喝,看你们能不能帮他们呼吁一下。

村头的老乡纷纷向我们走来

政府给我们盖的是这样的房子了

这是我们自己装修的家

我们走进村子,本想一边采访,一边吃饭。因为大家一大早就赶往龙开口电站,几乎没有吃什么东西,这一段路又是极其颠簸,大家早就饥肠辘辘了。然而,令我们惊奇的是,这里的饭馆统统闭门谢客,没有一家营业。

“自家的水还不够用,那还有人开饭馆。”村民李大爷告诉“江河十年行”。

这让我们感到十分奇怪。问了已经围上来的村民我们才知道,这是一个以傈僳族为主,还有少量彝族同胞的村子,因为金安桥电站要蓄水,他们被要求从大江边搬到这里统一建造好的农民新村,也就是金移村。搬来之后发现,这里的基础和公共设施都有问题。房屋地基下陷,房顶裂缝,老乡们不得不用微薄的补偿款重新建造。不过,从他们对新房子的装修不难看出,他们原来的生活水平。

重新建房还在其次,由于搬迁仓促,这个金移村选址的最大的问题是,不靠近水源,用水很不方便。

装修了洗澡房,可是没有水

移民们对政府一定要他们统一用这样的砖有点不放心

“要用水泵从山那边抽水。现在水泵坏了,已经五天了。现在家家户户用的都是存水。”李大爷说。他家里原来有五亩耕地,十几头猪,还有数不清的果树和林地。

最大的愿望是能洗个澡,原来天天可以洗的,现在没有水洗。

我们只能向他们捐些带来的书和故事片的光盘

“现在什么都没有了,院子太小,根本没法养猪,再说也没水。”李大爷如是说。

“江河十年行”通过村民李大爷了解到:补偿的方式也十分特别。因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密林中,自家的耕地和林地不计其数。当地政府移民局在补偿时采用了一个看来十分滑稽的赔偿方式:以房屋为中心,方圆十米,有什么补什么。十米之外一概不管。

“我们的大片耕地和林地都没有补偿,十米之内那有什么东西呀?”村民们纷纷抱怨。

最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坏掉的水泵没有人修吗?

“没有人管,老村长病了,移民局的人把我们迁过来之后就再也没有来过。”村民说。

这里的村民长居深山,平时很少跟政府部门打交道,若不是移民,也许一辈子也不用打交道,但移民局的人再也不来了,面对这种情况,村民们不知道该去找谁来解决。“是他们(指移民局)让我们搬过来的,现在却一个人影也找不到。”李大爷说。

我公公已经快100岁了,天天发愁水不够喝的

金移村

除了把这个村的现实记录下来,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乔装改扮进入鲁地拉

2009年12月29日傍晚。我们试图开着大轿车进入鲁地拉,但是被拦在了外面,只是拍到了一些夕阳中的大山与大江的照片。

进鲁地拉前的吊桥

科学家说能不能进去看看,被劝不要了吧

夕阳中的鲁地拉电站进口处

2009年12月28日,大家议决租用一部施工车辆进入,复制龙开口的遭遇。但鲁地拉的关卡明显比龙开口严格许多,这从昨天的初访被拒就能感觉出来。为了严格管理,水电业主和施工方给每一个需要进入施工区的车辆办理了通行证,凭证进入。据了解,要进入大坝主体工程区域,要经过三道关卡的层层检查。

为了便于顺利通关,“江河十年行”租用了一辆带通行证的轻卡,六名队员也乔装打扮了一下,伪装成当地人和家属。有位队员为了掩护相机,将相机藏在肚子上,做怀孕状。

经过一番精心伪装,六名队员坐上轻卡汽车(车厢两人、货仓四人),向鲁地拉大坝的

主体工程进军。

工地里的路

车上拍到的

我们通过第二道关卡后,轻卡司机担心后面货仓的队员被发现,这样他会被收回数

百元办理的通行证并失去在工地干活的机会,所以执意让四人下车,另外联系了一辆同样具有通行证的皮卡车。结果,皮卡车在第三个关卡前被保安拦截,直接把我们中一位戴眼睛的摄像的衣服拉看,看到了衣服里藏的摄像机。四位记者,包括两个摄像被挡在第三道之外,皮卡车的通行证被保安收缴(后经“江河十年行”交涉讨回)。

幸运的是,坐在第一辆轻卡上的汪永晨和画家占山顺利通过三道关卡,进入大坝主体工程区域。然而,我们发现整个大坝静悄悄的,看不到任何施工迹象。而在我们前一天,和今天进来前,当地人都告诉我们,天天往里拉水泥,能不开工吗?特别是街上一些小商店的老板们,很高兴这里已经又有的生意。

而且,前一天下午的时候,我们还看到很多施工车辆满载建筑材料往返于公路上,繁忙且紧张。

鲁地拉电站工地

鲁地拉工地

鲁地拉大坝前

等我们从大坝出来,走访附近居民才得知,大坝业主于昨晚下达紧急命令,为了阻碍记者和环保人士的取证,暂停了坝区的一切施工,所有的大卡车今天都不准进工地。我们推测,或许昨天我们在门口试图以科学家的名义进去看看“惊动”了业主。让他们“果断”下达了停工的命令。不然,还能有什么解释,为什么突然工地上静悄悄了呢?租给我们车的司机也觉得奇怪,每天里面那么多车,今天怎么一路上一辆大卡车也没碰到。

大坝就修在这样的峡谷中

鲁地拉电站里

江河十年行2008,走进鲁地拉电站时,杨勇就指着这些大峡谷中大山的褶皱告诉记者们:这样的山形叫倒转折皱,大山的这种构造属于易碎山体,同时也会引起新的造山运动。

大山的折皱

2009年11月,鲁地拉又发生了一次4.9级的地震

地质专家认为,这样的大山的褶皱,是大山活跃后留下的痕迹,也是地质活动极为活跃的地方。事实亦是如此,2008年6月9日鲁地拉发生的泥石流,使9个人失去了生命。2009年11月,鲁地拉又遭到一次4.9级的地震,杨勇和范晓在我们的大巴课堂上都提到了。

金沙江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电站的建设有可能会让很多珍稀鱼种面临灭顶之灾,而电站建设也将导致更多山体滑坡的危险,不过,尽管金沙江上的大坝面临生态,滑坡,地震等多重考验,但是建坝的脚步从未减慢,大坝的建设者相信他们很快会通过环评审核。

这段文字,只要百度一下鲁地拉就能看到。但却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真希望,我们对此的呼吁有关部门能够看到。

2006年时的刘玉花家

朱刘昌

刘玉花和女儿

从鲁地拉电站出来,就到了保山市境内,“江河十年行”连夜赶往隆阳区潞江镇的坝湾村,和金移村一样,这也是一个整体搬迁的村庄。村庄里有一户我们定点跟踪的移民,在她们还没有搬迁时,我们就找到了她们。这家的女主人叫刘玉花,28岁,育有一儿一女。她的小儿子两岁,从娘胎里到呱呱落地再到满地跑步,“江河十年行”一直关注着他的成长。虽然这些并不是“江河十年行”的考察内容,但却告诉我们一年年的岁月变迁和时光荏苒,鼓励着我们走下去。

刘玉花家是小湾水电站的移民,移民之前有五亩耕地、一亩水田,五亩菜地和三亩半林地,此外还养了七头猪,她和父亲朱刘昌在家里打理,丈夫在外面打工,日子平淡且富裕。

然而搬迁六个月来,家里的生活陷入了窘迫。由于是置换搬迁,她们的土地没有得到赔偿,但是新的土地却迟迟没有下来。没有土地,她们的一切生活物资特别是蔬菜都要购买,村子里物价飞涨。高昂的物价让很多人已经不敢吃菜,因为他们为数不多的积蓄在购买房屋时已经所剩无几,有的甚至负债累累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原来,老房子政府补偿价是300块钱每平米,新房子是政府统一建造的,需要按700块每平米,仅刘玉花一家,这中间的差价就要五万多元,她们不得不靠借账才能补齐。然而,即使如此,房屋的质量相当令人担忧,裂缝无处不在。应村民的邀请,我们走访两户人家,一位包姓村民说,如果不是自己翻修了一下,下大雨房子都会漏水的。

刘玉花和丈夫在自家的门面房开了一家小餐馆,失去土地后,这是她们家所有的生活来源了。刘玉花做的黄闷鸡,2008年我们来时,就觉得太好吃了。她用自己的手艺开了小餐馆,可因为是在移民村里,生意冷清。除了物价高涨的原因之外,竞争者众多和顾客极少也是原因之一,在不长的临街门面中,有好几家饭馆。

“家家都有政府给盖得门面房,生意做给谁呀?”刘玉花很无奈。

刘玉花十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从此她和父亲相依为命。“江河十年行”2006年来的时候,朱刘昌侃侃而谈。

“这两年因为搬迁操心太多,风湿病越来越严重,身体已大不如前了。”朱刘昌的女婿,刘玉花的丈夫如是说。

我们今年见面时,老人家佝偻着身躯,连打个招呼都比较困难。

上有老,下有小,还要照顾小店生意,刘玉花没有同意丈夫外出打工。

“可现在那有什么生意呀!”刘玉花丈夫着急地说。

“现在这个饭馆就是硬撑着,慢慢等,等政府把我们置换的地分下来,种点粮食、蔬菜和玉米,我还能养猪。”刘玉花说。

当年肚子里的孩子已经快抱不动了

虽然刘玉花一家面对新的生活还有很多难题,但她的新家屋子大了,小饭馆也还能给家里的生活以希望。如果政府能很快把地给他们找到,像他们这样任劳任怨的农民,日子还是会一天天好起来的。不能给这家人什么实际帮忙的我们,只能给他们一些鼓励和祝福。这一天,离新的一年只有三天了。

澜沧江流域没有被开发过的山间、田野

明天,我们将要走进怒江峡谷,感受怒江之美,这也是大家十分期待的地方。

2、环保部:我国加快构建“数字环保”体系

来源:新华社2010年01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0347.html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近日指出,环境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环境管理科学决策和提升监管效能的基本保障。要进一步提高环境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先进完备的“数字环保”体系。

  记者从此间举行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获悉,服务于环保管理决策以及公共服务的环境信息化体系建设已经取得积极进展,投资5.8亿元、被称为“数字环保一期工程”的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环保部门信息化基础网络和部门的应用系统服务。

  周生贤说,环境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只有通过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各类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同时,他表示目前环保部门政务公开领域还不够广,网上办事能力还不够强,服务相对滞后。“数字环保”将力图解决数据重复采集、不能共享等问题,向环境信息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数据共享转变。到2015年,我国将建立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形成合理顺畅的工作机制,环境信息网络系统覆盖全国,环境信息基础设施整体完善,环境信息化与环保业务紧密融合,重点核心业务全面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广泛共享,环境信息服务覆盖环保业务全流程,实现环境业务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化和信息服务规范化,基本构建“数字环保”体系。(顾瑞珍 查云帆)

3、环保部:已基本控制渭河污染事件

来源:中国日报 2010-01-07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1/671262826225_1.shtml

英文《中国日报》1月6日报道:1月5日,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副主任张迅在河南省三门峡表示:受渭南柴油泄漏事故污染的黄河水体目前已基本控制在河南省境内的三门峡水库以内,且库区水质已趋于好转,对下游城市的饮用水威胁正在消除。

张迅介绍说,目前的情况是,受污染水体基本上控制在三门峡水库以内,库区水质趋于好转,石油类污染物含量已下降到地表水四类和五类之间,小浪底水库及小浪底水库下游的水体没有收到污染。

在位于郑州上游最近的巩义环境监测站在黄河巩温大桥左、中、右监测断面,每小时取水监测石油类指标一次,今天检测结果未发现异常;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郑州监测站在黄河进水闸和邙山提灌站取水点取水检测,未发现水质异常。

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生产安全部副主任张建煜亦表示,就目前检测结果来看,郑州市尚未受到渭河污染事件的影响,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正处于严密的检测之中。即使有柴油污染黄河郑州段,完全不用黄河来水,郑州市还可以保证50天有水可供。

据了解,郑州市城市供水95%以上来自黄河水。郑州市有常庄水库、尖岗水库两个备用水源地,蓄水量可达2000万立方米以上;石佛沉砂池、花园口调蓄池中也存有450万立方米的水。

据目前郑州市平均日供水量65万立方米推测,郑州市在不降压供水的情况下可以保证供水37天左右,如果采取降压供水等措施,可以保证50天的供水。

另据了解,三门峡市和洛阳市的自来水并不来自黄河水。目前居民生活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清华大学的张晓建教授表示,事件发生后,中石油、陕西、河南高度重视,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治污措施成效显著的。事件发生后,有关方面及时封堵了污染源,使得只有部分泄漏的柴油进入水体,否则处置难度将更大。

根据当前的情况,国务院工作组确立了上下联动,综合处置,确保沿黄居民饮用水的安全下一步处置工作的总体措施:即切实加强渭河污染防控措施,确保渭河进入黄河干流的水体水质符合泄漏事件发生前的水平;确保三门峡库区现有工程措施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大处理力度,调来先进的吸油船,在库区能够施工的地方尽可能吸收油污,减轻污染;加大小浪底水库和下游水质的安全,在三门峡水库下面和小浪底水库以上选择地方兴建三道拦截装置;发挥水利枢纽工程调节措施,尽量消除污染,与黄委会会同制定三门峡水库小流量放水方案,监测方案,并根据方案调整有关情况;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确保沿黄饮水安全。

4、首部环保电影《绿水》即将公映 聚焦水资源保护 

来源:新华网综合2010年01月0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1/07/content_12770796.htm

    中国首部环保题材电影《绿水》将于1月10日在京举行盛大的首映发布会。届时,原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何振梁、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陕西省常务副省长洪峰、陕西环保厅厅长何发理、副厅长王新荣、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邓亚萍等领导将莅临出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也有望莅临首映现场。

    《绿水》取材自当今最时尚的“环保”主题电影,拍摄伊始就成为媒体、社会关注的焦点。不过与《可可西里》、《超强台风》等电影不同,《绿水》中充满了大量的环保知识,同时通过诙谐幽默的台词,深入浅出地为观众解读众多环保名词,是内地首部纯粹的环保题材电影。

    片方此前举行了看片会,领导、专家们给予了《绿水》高度肯定,他们纷纷表示该片是一部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优秀作品,主题突出,故事性强,是国内少有的环保类影视作品中的佼佼者!

    《绿水》讲述了一伙盗墓贼潜入古墓,盗宝未果,却受困于墓道之中,他们依靠饮用“绿水”存活,但逃离墓穴后却相继离奇死亡。月河市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队长发现几人死亡特征与喝了被六价铬污染的“绿水”一致,遂带领大学生林一展开深入调查,山中一座破旧的老宅院引起了他们警觉……

    当天,《绿水》的出品人曹雪银、总制片人冯泳强,编剧陈卫东、素有“环保导演”之称的亮子导演将率主演陈大伟、刘慧、解昕怡、刘惠、刘全刚等悉数出席。此外,一直热衷公益事业的周迅、姜昆、濮存昕、冯巩、翁虹、梁静、唐杰忠、周杰、黄素影、朱时茂、李嘉存、莫琦等众多明星也将捧场,“大哥”成龙更有望作为神秘嘉宾现身。(来源:新浪网)

5、广州发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事发1小时内上报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年01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4259.html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相关单位必须在1小时内上报;察觉到环境事件将发生时,各级政府应通过媒体发布预警公告,转移、撤离或疏散可能受伤害人员。近日发布的《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简本)(以下简称《预案》)对此作出明确要求。

  《预案》规定,突发环境事件按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4级。其中,特别重大环境事件,主要包括因环境事件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因环境事件使正常经济、社会活动受严重影响,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急性死亡;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在生产和贮存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等。

  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颜色依次为蓝色(Ⅳ级)、黄色(Ⅲ级)、橙色(Ⅱ级)、红色(Ⅰ级)。蓝色预警由各区(县级市)政府负责发布。黄色预警由市政府负责发布。橙色预警由省政府负责发布。红色预警由省政府根据国务院授权负责发布。

  根据《预案》要求,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相关责任单位和监管单位必须在1小时内向辖区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环保部门和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进行现场调查和先期处置。各级政府要按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级启动应急响应。(记者邓慧玲)

6、陕西今年起实施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制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1月0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1-07/144219420147.shtml

  人民网西安1月7日电 (记者杨彦)自今年1月1日起,陕西省将正式实施《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实施方案(试行)》,地处渭河干流流域内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四市将根据考核断面出境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月平均浓度,确定是否需要向省财政缴纳污染补偿资金。这是记者从今天召开的陕西省环保厅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李孝廉介绍,《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实施方案》适用于渭河干流流域内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四市地表水生态环境污染补偿。考核因子暂定为化学需氧量,在适当情况下,会增加氨氮等因子。

  补偿实施方案对四市的考核断面位置及其2009年至2015年化学需氧量浓度控制指标予以了明确。省环保厅依据各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月平均值,再经省环境监测部门手工监测数据进行合理校核后确定污染物浓度,按月对各市进行考核。当各市考核断面出境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月平均浓度低于污染物浓度控制指标时,就不需要缴纳污染补偿资金。当考核断面出境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月平均浓度高于污染物浓度控制指标时,就要由省财政厅向各设区市收取污染补偿资金。污染补偿资金的标准暂定为化学需氧量每超标1mg/L缴纳10万元,不足1mg/L的按照1mg/L计算。同时,为了保证公平,《实施方案》也规定当上游城市来水水质超过其规定的污染物浓度控制指标时,在核算下游城市出境水体污染物浓度时,要扣除上游来水水质的污染物超标部分。

  省财政厅将设立专项用于污染补偿资金收缴管理的资金账户。超过污染物浓度控制指标值的设区市,要依据省环保厅核算的污染补偿资金数额,每季度向省财政厅缴纳。省财政厅在每年年底前进行资金结算时对未按时缴纳的予以扣缴。污染补偿资金的60%用于各设区市的污染物治理补偿,省财政每年年底前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下达,由各设区市专项用于渭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减排工程、群众饮水安全工程和污染补偿项目。剩余40%用于奖励工作力度大、水质改善明显的设区市。补偿范围主要包括区域内污染企业关闭、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行等方面。

7、执法人员称新《水浒》剧组破坏黄河湿地(组图)

来源:大河网 2010年01月07日 □记者 张?文 陈晓东图

http://news.sina.com.cn/c/p/2010-01-07/073119416641.shtml

新版《水浒》在黄河湿地核心区拍摄。

拍摄现场,许多野生红柳的树皮被马啃掉,地上随处堆着鞋子、饭盒、垃圾和道具等。

  电视连续剧新版《水浒》在郑州拍戏!听起来,这可是一件好事,但剧组的拍摄地在哪里?在郑州市黄河湿地的核心区内。

  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记者昨日来到拍摄现场,发现一大片平整的湿地上异常热闹,十多匹高头大马正在不停地啃着野生红柳的树皮,约30多台各种车辆停放在湿地上,地上到处是垃圾和随手扔掉的黑白塑料袋……

  执法人员:新《水浒》破坏黄河湿地

  昨天上午10时33分,记者接到郑州市黄河湿地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在黄河富景生态园西边,电视剧新版《水浒》的摄制组破坏湿地很严重。他们发现,这个剧组在这里拍摄已七八天了,没有任何手续,也没经郑州市黄河湿地管理中心审批。执法人员昨天上午去现场执法时,对方一直不配合,剧组的人还与执法人员发生了冲突。

  记者随后乘车赶往位于黄河湿地的新版《水浒》拍摄现场。

  13时10分,进入黄河湿地后,远远望去,黄河滩一片苍茫,不见人烟。车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艰难行驶。一位热心的中牟县郭姓农民领着记者向前走了一段,指着远处一个高高的大吊车说:“那里就是剧组拍摄现场。”

  由于路上虚沙太厚,车陷入沙滩无法前行,记者只得弃车步行,在艰难地翻越一道深约4米的壕沟后,来到了剧组拍摄现场东侧。

  记者暗访:拍摄现场热闹异常

  在距拍摄现场约200米处,远远望去,拍摄现场人声鼎沸,异常热闹。

  慢慢走近拍摄现场,记者看到四处扔着废弃的各色塑料袋。拍摄现场东北侧,有一堆烧过的灰烬。再往北不远处,有四五匹马拴在野生红柳上,在西北约60米处,有七八匹大马也拴在红柳上。不知是没有吃饱,还是马喜欢吃野生红柳树皮,这些被拴在野生红柳上的马匹,不停地啃噬着树皮,很多野生红柳的树皮被马吃掉了一圈,有些小红柳的树皮几乎被啃光了。湿地的地上,东一处西一处地堆着鞋子、饭盒、垃圾、旗帜和道具等。

  拍摄现场,柴油发电机在突突地响着,有百十人围观。中间一块湿地已成为一片平整的场地,有一辆木车上架着大鼓,一位全身披甲、手持长柄大刀的宋代武士背上系一根长线,被高高的大吊车吊起;与此同时,4辆古代战车分东西两个方向朝中间冲击,战车内各有8人同时推动战车,地面烟尘四起。拍摄现场西边,是由数十个两米高的巨型盾牌组成的一排方阵,盾牌后隐藏着身着盔甲、手持兵器的士兵。

  记者正观察时,两名40岁左右的男子走过来,其中一姓牛的高个子手中还拿着一个很粗的鞭子。两人阻止记者拍照,并要求记者离开拍摄现场。

  记者要找剧组负责人,两人说负责人在焦作影视城,称“没法与他们联系”。

  经交涉,记者来到距拍摄现场正北四五十米的黄河边。只见黄河边的湿地处处红柳垂立、芦苇丛丛,地面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野生茅草。

  剧组:是富景生态园提供的场地

  一小时后,剧组负责外联的郭先生用车把记者拉到富景生态园会议室。

  据郭先生介绍,新《水浒》的拍摄共分了三个剧组,这是其中之一。该剧计划8个月拍摄完成,现在只进行了两个月。剧组和富景生态园签有个简单合同,富景生态园无偿提供拍摄场地,拍摄完成后富景生态园是该剧的“鸣谢单位”。记者问在此还将拍摄多久,郭先生说:“要不了几天就走了,剧组要到浙江去。”

  此前,据郑州市黄河湿地管理中心的报料者称:“从巩义市到中牟东侧的黄河湿地,都在管理中心的管理范围。剧组所占的湿地,是惠济区委托富景生态园代管的,区里和富景生态园签有协议。”

  管理部门:只要是毁坏湿地,就该管

  昨天下午,记者与郑州市黄河湿地管理中心防控科段志强科长取得了联系。

  段科长告诉记者:上午我们到现场与剧组的人发生了比较激烈的言语冲突。剧组的人说,在这里拍摄是富景生态园同意的,我们无权管理。而这片土地是国有土地,由惠济区政府管辖,区土地局将这块地部分租赁,部分让富景生态园代管。

  段科长表示:关于此事,湿地管理中心已形成书面材料,准备向领导汇报。拍摄地是原生态湿地,树毁了,草干枯了。这种情况我们是初次遇到,经验不足。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了,我们肯定想进行处理。7日上午,我们会开会讨论此事。如果我们有权管理,将立即让剧组停止拍摄,并让其办理相关的审批手续。

  记者随后采访了惠济区湿地管理站的吴站长。吴站长说:“拍摄现场是湿地的核心区。只要是毁坏湿地,就该我们管!明天我们将加大处理力度,抓紧查处这事。”

  黄河湿地:野生动植物的家园

  昨晚,记者采访了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王威副主任。

  据王威介绍,黄河湿地有植物598种,占全省植物总科数的35.3%,总种数的14.7%,另有黄河区域特有的黄河虫实、荷花柳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等珍稀植物,是鸟类重要的繁殖越冬地,也是迁徙鸟类重要的停歇地。郑州黄河湿地堪称植物基因库,这些植物很多是珍稀物种,如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生大豆,它的基因可用于大豆的改良。

  郑州花园口湿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17种,其中鸟类169种、兽类21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17种。每年秋冬时节,各种候鸟迁徙到郑州黄河湿地过冬。U

  〉〉〉新闻链接①

  湿地核心区禁止拍电视

  2006年,陈凯歌的《无极》剧组在云南“碧沽天池”拍摄后,饭盒、酒瓶、塑料袋、雨衣等生活垃圾代替了原本的杜鹃花海,人造钢架、破败木桥无人撤走,成为“残景”,被称为“剧组带走了美景,遗下的却是垃圾”!

  2007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在影视剧拍摄活动中加强自然环境和文物保护的通知》。通知要求,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内,禁止进行影视剧拍摄活动。

  2008年8月施行的《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规定:

  在黄河湿地核心区内,除因科学研究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外,禁止开展任何其他活动。在黄河湿地缓冲区内,除可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教学实习、标本采集等科研活动外,禁止开展任何开发利用活动。

  违法批准单位和个人进入保护区或者开展参观、旅游等开发利用活动者均要受到法律追究。

  〉〉〉新闻链接②

  新版《水浒》剧组

新版《水浒》由山东电视台、第一视频集团、天津电影制片厂、保利博纳集团等联合打造。剧中主要角色的人选为:张涵予饰演宋江,吕良伟饰演晁盖,胡东饰演林冲,袁咏仪饰演林娘子,杜淳饰演西门庆等。(来源:大河报)

8、环境侵权责任有哪些基本规则?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1-07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1/671262830079_1.shtml

近年来,环境污染和由此引起的环境侵权与维权纠纷,在许多地方已成为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于2009年12月26日四审后通过,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确立了环境污染侵权责任规则。此法的施行对保护合法环境权益、制裁环境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污染侵权责任规则的法律依据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是指排污者因污染行为,侵害他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等人身权或者所有权、用益物权等财产权,从而导致的民事法律责任。

关于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法律规则,主要由《民法通则》关于民事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侵权责任法》基本规定和《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单项法律的相关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务院环保部门有关法律解释构成。它们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了包括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实体性规范、程序性规范在内的完整的规则体系。

根据《侵权责任法》,污染者因同一行为应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的,不影响其承担侵权责任;但是,如果因同一行为应同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行政罚款、刑事罚金,污染者的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的,优先承担赔偿责任。

二、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法定条件

承担民事责任,通常要求具备侵害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以及主观过错4个要件。由于环境污染损害纠纷的特殊性,各国法律大多采用特殊的责任规则,我国法律也是如此。

《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堪称经典:"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五条也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据此,"污染环境造成损害",就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1991年,湖北省环保局和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处理东湖水污染案件的过程中,就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法定条件问题致函原国家环保局。原国家环保局严格依据《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之规定,通过《关于确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复函》形式,专门就环境污染损害责任的法定条件做出解释:"承担污染赔偿责任的法定条件,就是排污单位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并使其他单位或者个人遭受损失"。

可见,承担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是排污者的排污行为"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二是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受到损害";三是环境污染危害与他人受到损害互为因果。简而言之,排污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就是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3个法定条件。

原国家环保局关于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法定条件的解释,符合法学原理和立法宗旨,因而也在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和环境司法实践中得到普遍适用,必须严格执行。

三、法定免责情形

在明确污染侵权责任基本条件的同时,国家法律还规定了排污单位免于承担责任的特殊情形。主要包括3种情形:

一是不可抗力。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五十三条,"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根据现行环境法律,它主要是指地震、海啸等极端自然灾害和战争。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需要明确的是,即使出现"不可抗力"情形,也并非绝对免除排污单位的责任。对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和《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二条还特别规定: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可见,即使发生地震等极端自然灾害,排污单位也必须"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以避免造成污染损害,否则也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二是受害人故意。如果环境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减轻排污方的赔偿责任。

三是第三人。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实际中,第三人通过钻孔等破坏性方法盗窃输油管道中的石油,由于盗窃人未能有效封堵,导致农田、海域污染的案例,时有发生。司法实践中,多由输油管道的管护单位先行赔付农民污染损失,继而再向第三人追偿,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有无过错和是否超标,不影响侵权责任承担

在处理环境污染纠纷的实践中,排污单位为了推脱责任,往往提出诸多免责理由。最通常的理由就是"没有过错"、"没有超标"。其实,这两个理由违背了污染侵权责任的法定条件,与法律规定不符,因而都不能成立。

1.关于过错问题。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实行的是"无过错原则"。根据《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之规定和原国家环保局前述《关于确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复函》所做解释,排污单位有无过错,完全不在环境法律关于排污单位应否承担污染赔偿责任的3个法定条件之内。换言之,根据环境法律的规定,不论排污单位有无过错,均应承担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七条特别规定:"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据此推断,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排污单位,有过错无疑应当承担责任,没有过错也应当承担责任。

2.关于标准问题。排放标准是环保部门实施行政监管的基本依据,并非排污单位是否承担民事责任的界线。这是因为,排污单位超标排污造成污染损害,当然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排污即使不超标,但污染物进入环境,经过慢性累积之后,仍然可能造成污染损害,排污单位依然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此,排放超标并非是环境污染赔偿责任的必要条件。

前述原国家环保局1991年《关于确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复函》,不仅明确了环境污染损害责任的3个基本条件,而且特别针对所谓"不超标就不承担责任"的观点明确规定:"现有法律法规并未将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过标准,作为确定排污单位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条件。"

五、举证责任承担

一般赔偿诉讼中,实行"谁主张、谁举证",即谁提出索赔主张,谁负责举证。在环境污染侵权纠纷中,实行特殊的举证规则,即主要由排污单位负责举证。《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关于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明确规定,"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据此,负有举证责任的排污单位,如果不能证明免责事由或者排除因果关系,就应承担赔偿等侵权责任。

六、环境污染侵权的责任形式

《侵权责任法》规定了民事侵权的8种主要责任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以上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在环保实际工作中,最通常适用的责任形式有赔偿损失,此外还有排除危害、恢复原状等。污染行为如果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还可以请求排污单位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此法还明确规定,两个以上污染者污染环境,污染者承担责任的大小,根据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等因素确定。

七、赔偿范围

1.人身损害赔偿范围。因环境污染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2.财产损害赔偿范围。因环境污染侵害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方式计算。

3.精神损害赔偿范围。因环境污染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八、核事故等高度危险责任规则

1.关于核事故所致环境污染损害责任。《侵权责任法》第七十条规定,"民用核设施发生核事故造成他人损害的,民用核设施的经营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战争等情形或者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责任。"

依据《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国务院专门规定了核事故损害的责任规则,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2007年6月30日以《国务院关于核事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国函〔2007〕64号)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核电站或者核设施的"营运者应当对核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者环境受到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对直接由于武装冲突、敌对行动、战争或者暴乱所引起的核事故造成的核事故损害,营运者不承担赔偿责任。这里将"环境损害"与人身、财产损害相提并论,尤其值得肯定。

2.其他高度危险责任

根据《侵权责任法》,占有或者使用剧毒、放射性等高度危险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占有人或者使用人依法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有重大过失的,可以减轻占有人或者使用人的责任。遗失高度危险物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所有人承担侵权责任。通过盗窃等方式非法占有高度危险物造成他人损害的,由非法占有人承担侵权责任;所有人、管理人不能证明对防止他人非法占有尽到高度注意义务的,与非法占有人承担连带责任。

九、环境损害的评估鉴定

在环保实际工作中,环境污染损害纠纷大量存在,但难以得到及时处理和有效索赔。主要困难在于环境监测、技术分析方面存在障碍,符合规范的监测或者鉴定机构较少,难以满足需要,已有的机构不愿承担,从而限制了污染损害评估监督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最近几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都规定,因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当事人可以委托环境监测机构提供监测数据。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接受委托,如实提供有关监测数据。

此外,环保部门还要积极推动建立专门的环境污染损害评估鉴定机构,并抓紧研究制定评估方法和鉴定规范,为环保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及时准确处理环境污染损害纠纷,提供组织和技术支撑。

十、环境污染责任的保险机制

环境污染所致赔偿责任往往数额巨大,国际上大多通过保险机制予以分散。我国加入的《国际油污公约》和《民用核安全公约》,也采用了保险机制。

如关于核事故的责任限额和保险机制,前述《国务院关于核事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明确规定:核电站的营运者,对一次核事故所造成的核事故损害的最高赔偿额为3亿元人民币;其他营运者对一次核事故所造成的核事故损害的最高赔偿额为1亿元人民币;在核电站运行之前,营运者必须购买足以履行其责任限额的保险。

为了适当分散排污单位的污染损害赔偿责任,国家环保部门和保监机构正在松花江等重点流域和重金属等高污染、高环境风险行业,大力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各地应当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重点防控企业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

9、塔里木河生态环境急退化 出现气候变暖增湿趋势

来源:《科学时报》2010年01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0349.html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山区气候出现变暖增湿的趋势,流域生态与环境急剧退化,实施塔里木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刻不容缓。这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沈永平告诉记者的。

  沈永平介绍说,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是环塔里木盆地的阿克苏河、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开都河—孔雀河、迪那河、渭干河与库车河、克里雅河和车尔臣河等九大水系144条河流的总称,流域总面积102×104km2,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9.41%。塔里木河干流全长1321km,自身不产流,依靠源流补给维系其生态环境。由于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等影响,20世纪40年代以前车尔臣河、克里雅河、迪那河相继与干流失去地表水联系,40年代以后喀什噶尔河、开都河—孔雀河、渭干河也逐渐脱离干流。目前与塔里木河干流有地表水联系的只有和田河、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三条源流,孔雀河通过扬水站从博斯腾湖抽水经库塔干渠向塔里木河下游灌区输水,形成目前“四源一干”的格局。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山区气候出现变暖增湿的趋势,由于源流区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影响,使得补给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不断减少,水文条件改变,造成干流上中游段耗水严重,导致其生态与环境急剧退化。历史上罗布泊是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尾闾,最大水域面积曾达5350km2。1952年在塔里木河的拉依河口修筑塔里木河大坝,迫使两河分流,塔里木河流入台特玛湖,孔雀河流入罗布泊。随着孔雀河灌区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用水量剧增,导致进入下游的水量减少,1962年罗布泊水域面积减少到660km2,1970年阿克苏普以下至罗布泊断流,1972年美国地球卫星照片上反映出罗布泊完全干涸。罗布泊是我国干旱区著名的湖泊,亦是新疆最大的湖泊,现已完全干涸,其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

  分析塔里木河生态与环境急剧退化的原因,沈永平说,主要是受气候变暖影响,河源冰川融水增加,塔里木河四条源流天然来水近50年来呈增加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每年平均216.0×108m3增加到近几年的每年的260.3×108m3,每年增加44.30×108m3。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粗放型农业,四条源流净入塔里木河干流水量由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的60.0×108m3减少到近几年的44.6×108m3,50年来平均每年减少了15.4×108m3。另一方面,由于塔里木河上、中、下游耗水比例失调,改变区域水资源分配,导致下游生态环境继续退化。源流与干流水量的再分配是造成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因。在塔里木河干流,上游区间耗水量从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的13.45×108m3增加到33.55×108m3,从2001年起上游已成为干流最大耗水区。通过实施向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应急输水工程的人为干预,才使下游生态环境有所恢复。此外,塔里木河实施综合治理以来,尽管自2001年起进入下游水量较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明显增加,但因2001年以来干流上游段耗水量增加,在5年间增加了20.10×108m3,平均每年增加4.02×108m3。上游段如此巨大的耗水会对塔里木河水资源综合利用、流域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沈永平说,实施塔里木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既迫切又及时。遏制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关键是确保生态用水。2000年以来,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紧急启动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方案,并多次从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改善,植被的恢复和绿色走廊的保护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由于生态灾难积重难返,塔里木河下游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碧波荡漾,枯木逢春”的景象。因此,当前应该采取“治理上游、改造中游、拯救下游”的工程措施,可起到调控流域水资源分配,改善河流沿岸荒漠林,保障输送一定水量恢复下游生态的控制作用;但还必需采取以整个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的一系列根本措施,进行生态建设,使流域上下游协调发展,才能有效遏制住生态环境退化。(王进东)

10、气候专家解读多国罕见寒流:全球变暖情况依旧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1月07日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726085.html

  北京遭遇40年来最冷冬天和1951年来最大降雪;英国正遭遇1981年以来最严酷的冬天;冰冷的天气甚至侵袭到了一向温暖的佛罗里达。这让人们不禁提出疑问:“地球真如科学家们所说的正在变暖么?”

  据美联社报道,气候学家们给出了答案, 这样寒冷的天气并没有背离地球正在变暖的事实,短暂出现的极寒天气只是地球气候变暖进程中的正常调整。

  “这是自然变化的一部分。” 来自美国国家环境研究的研究者杰拉德·梅耶尔(Gerald Meehl)这样说道,我们依然还要经历寒冷的天气,只不过这种天气出现的次数将越来越少。

  对于近段时间部分地区出现的极端寒冷天气,科学家们解释说,来自北极的寒冷气团正通过北半球大气环流的调整将寒冷的气流输送到人口稠密地区,使得这些地区不断遭受寒流的侵袭,但这种大气调整将不会持续太长时间,等到大气环流再次发生调整,这些地区的气候又会恢复到相对正常的状况。

  气候学家们还根据检测表示,在部分地区遭遇寒冷天气的同时,另外一些地区却也在经历罕见的高温天气,比如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西海岸地区的气温也出现了异常偏高的现象。

据美国国家气候中心检测的结果,2009年全球的平均气温有可能是自1880年以来第10高的温度。

11、柴油入黄:拷问2010年第一起环境污染事件

来源:南方周末 2010-01-06吕宗恕

http://www.infzm.com/content/39712

中石油一条输油管道投产不到六小时就发生重大泄漏,国家高层批示严防浮油入黄,晋、豫、鲁等沿黄多省闻讯而动,落闸拦水,铺毡截污。究竟泄漏了多少柴油?是否第三方施工所为?

投产不到6小时发生泄漏

2009年12月30日下午17时23分,陕西省渭南市环保局投诉举报中心接到举报,中石油输油管道渭南支线华县赤水段于当日凌晨发现有柴油泄漏。发出报告方是中石油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输油管道(以称“兰郑长管线”)项目部。

接到举报一个小时后,当日18时29分,渭南市华县环保局应急小组赶赴事发现场。

经初步调查得知,兰郑长渭南支线12月29日19时50分开始投产,不到6小时,次日凌晨2时15分发现管线压力异常。排查得知,柴油管线渭南分输站出站2.747公里处发生泄漏。

紧急调查后,渭南市环保局立即向市政府上报,称泄漏点位于华县赤水镇赤水村赤水河边,距河岸约40米,地面下6米。泄漏区域内约20平方米的麦田受到柴油污染。

事发后,兰郑长线项目部立即停止输油,泄漏发生11个小时后,12月30日13时15分漏点成功封堵。事后记者发现,渭南市环保部门接到报告之时,该泄漏事故已发生了15个小时。

兰郑长管线西起甘肃省兰州市,途经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和湖南5省67个县市,由1条干线管道、16条支线管道组成,干线全长2000多公里,年输量达1500万吨,这是“西油东送”的重要工程,该管道也是目前国内最长的成品油管道。

此次事发的渭南支线完工于2009年6月。创立了“张吉海项目法”的中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工程部副经理张吉海是该工程的项目经理。

百里追踪柴油入黄

从柴油泄漏的那一刻起,泄漏的油污就与截污者一路赛跑。

发源于秦岭北麓的赤水河,全长40.2公里,自南向北,流域面积约300平方公里。该河在冬季不过是一条宽约4米的径流。以赤水河为界,河东是华县,河西为渭南市临渭区。

泄漏点正处于赤水河桥下游600多米处。

赤水河是渭河支流之一。泄漏点距离赤水河入渭河口仅3公里,下游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在70公里外的潼关古城汇入黄河。

为防止油污继续渗入赤水河,南方周末记者看到,中石油现场抢险人员动用多台挖掘机,在河西岸临时开凿了一条深达3米的导流槽,将上游来水引入导流槽,以尽可能避开泄漏点。

事发当天,渭南市和中石油方面调来大量隔油带、吸油毡,置于赤水河中拦油截污。在河岸还堆积着凝油剂。

李克强副总理获悉此事后当即批示,“请环保部门协助、指导有关方面,采取周密措施,处置泄漏和污染,严防进入黄河,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

元旦当天,柴油污染物经赤水河进入渭河。

中石油迅急在赤水河、渭河共设置了11处围油坝和16道阻油栏,赤水河入渭河口以下30公里设置了10处12道隔油带,并在渭河临近黄河入河口的吊桥处铺设了吸油索、吸油毡,并抛撒凝油剂。

沿黄诸省市随即启动应急预案。沿黄的芮城、平陆、垣曲、风陵渡经济开发区向沿河群众发出暂时停止饮用黄河水的通知。除对沿途人畜吃水发出预警外,运城市对白天鹅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中广网消息称,1月2日下午三点多,泄漏的柴油污染带源头到达陕晋豫三省交汇的黄河转角风陵渡,流速每小时6到8公里。

同天下午,三门峡水电厂关闭了6台正在发电机组,落闸截油,并派出坝前清污船。另据了解,黄河水利委员会拟提高三门峡蓄水位至318米,以便清理完油污。

据河南省政府向环保部的书面汇报称,三门峡以上水体已经受到污染,“在黄河风陵渡断面仍然能看到河面上明显漂浮着油花,柴油泄漏事故造成的污水仍不断流入黄河”。

元旦长假后的第一天,南方周末记者沿着泄漏点百里追踪柴油入黄。记者站在被掘开的赤水河堤基础上,依旧看到堤床里已出现渗水,空气中仍能闻到一股浓烈的柴油气味,两根管径273.1毫米的黑色管道裸露出来,泄漏点已被封堵成了一个凸起的大蘑菇样。此时已距事故发生六天有余。

沿河直下,记者到达渭河距入黄口不到2公里的吊桥处时,气温零下7℃,河面上有冰凌。只见二十余名身着中石油工作服的工人正往水面上铺吸油毡。

一名张姓工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元旦那天起,他们一直此处驻守拦污。岸边已有一处临时挖掘的堆积池,堆满沾足油污的吸油毡和油浸泥沙。河面上,不时还有少许油花漂来。

到底漏了多少油?

外界关心的焦点是,兰郑长渭南支线发生泄漏后到底泄漏了多少柴油?泄漏了多长时间?又有多少立方米柴油流入了黄河?

最早报道此事故的两家官方媒体称,未发现泄漏对黄河水质产生影响,报道引述的渭南市政府公布的消息均未提到泄漏量和泄漏时长。从记者获得的材料看,“兰郑长线项目部称,泄漏柴油约40立方米,其中30立方米已经回收,仅余10立方米泄漏在土壤中。”

1月1日,接到陕西省环保厅转来的中石油应急抢险小组向省厅的报告后,渭南市环保局才得知此次泄漏柴油量猛增至150立方米,仅50立方米得到回收,其余100立方米泄漏。污染事态在扩大,波及面也在扩大,3日,污染物进入黄河。

此后,环保部西北督查中心会同陕西省环保厅、渭南市环保局等部门于事发后不久,即在赤水河及渭河设置了7个断面进行每两小时一次的取样检测。后来,检测间隔缩短至一小时一次。最后,在潼关吊桥断面,检测时间为每半小时一次。本次事故到底泄漏了多少柴油,南方周末记者两次到赤水河事故现场访问中石油抢修负责人时,均未得到答复。之后,渭南市环保局、安监局也未给出相应答复。截至发稿时,记者在中石油官网上也未能找到相关具体数据。

堤防加固惹的祸?

一个不争事实是,华县水务部门在建成后的渭南支线上动工近四个月。

河西岸的临渭区百姓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赤水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遇雨季涨水,几年前的一次丰水期,河水涨至赤水桥桥洞最上沿了,距坝顶也不到一米。

本次泄漏点地处河东岸(亦称右岸),也就是华县境内。1月4日,南方周末记者找到当时负责赤水河右岸堤防退建加固工程技术的侯民国。

所谓退建,就是把旧堤防东移,并加高培厚。侯民国介绍,整个工程全长2605米,分A、B两标段,其中,A标段1375米,出事的漏点桩号约0+680,也就是正在A标段中。

按照工程要求,计划在新堤实施10米深的垂直铺塑,以防渗水。侯民国说,垂直铺塑是一项新使用在赤水河堤防上的防渗水工艺,指在大堤上用机械竖直打入一条深槽,然后灌入特制塑料膜,再覆土。

负责该工程监理巡视之一的张伟峰在电话中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09年5月29日铺塑那天,现场施工人员使用机械施工时,他还提醒过工人要避开堤下的石油管线,接近可能埋有管线的区域,可撇开3-4米不用机械铺塑,改用人工。

垂直铺塑深度达10-11米。张伟峰说,之所以开这么深的槽,是基于防渗水考虑。侯民国记得,工程刚开工时,他们发现中石油在旧堤堤脚处竖有一块界碑,按照碑上公布的电话,他们与中石油取得了联系。不久,中石油派人到现场,把界碑东移二三十米。至于旧堤防下埋有的管线有多深、是什么走向,有大多范围,他们并不清楚。

1月4日,南方周末记者在赤水河现场新堤防东侧堤脚看到了一块已竖立很久了的水泥浇筑的界碑。对此,一位中石油的工作人员解释说,界碑最上面红色油漆标注的管线穿越赤水河,呈东西走向,背面写明了穿越长度252米。

事故发生后,中石油管道西部应急抢险中心从附近省份调来工人参与抢修。现场负责人崔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泄漏后,开挖现场能看到铺塑的深度,而且开挖深槽与管线的泄漏点正好在一条直线上,从现场情况推测,泄漏与堤防施工有关。真正原因有待最后核准。

这得到了中国石油网1月2日的认可:经对漏油点开挖检查,初步分析事故原因为第三方施工破坏所致。

不过,中石油的解释被当地河务部门认为是推卸责任。得知泄漏与第三方施工有关的说法后,陕西三门峡库区渭南河务局刘副局长表示不理解。南方周末记者曾向赶到现场察看抢修进度的中石油管道局工程部副经理、兰郑长线项目经理张吉海问及管线质量问题,他以工作忙为由未能作答。

12、南京天井洼垃圾场调查:恶臭二十年真的没个头?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年01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1340.html

  开年特稿

  2009年,很多城市垃圾焚烧项目遭遇公众阻力。我国垃圾处理似乎走入死胡同:填埋处理,不仅会产生大量恶臭气体,污染空气和地下水,同时大量占用土地;焚烧处理,由于争论激烈、投资巨大等原因,推进迟缓。

  填埋不可持续,焚烧又遇阻,其他方式尚未成熟——在这样的一个胡同中,政府、专家和百姓三方不断博弈,与此同时,垃圾却在日复一日地堆积着。

  某种意义上说,由南京江北垃圾焚烧项目争议所引出的填埋场臭味问题及其纷争,在中国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本报今年将持续关注垃圾处理所引起的各种问题。

  垃圾的南京之路

  一辆辆满载垃圾的运输车,从南京市区、南京市浦口区的大街小巷驶出,经过数公里或者数十公里后转入沿山大道,从岔路口进入树木葱茏的浦口区黄姚村,沿着山间公路蜿蜒行驶两公里左右,便到了一座壮观的垃圾场,这就是南京市天井洼有机废弃物处理场的作业区,这座处理场将于今年封场。

  南京市垃圾日产量目前已达4500吨,并以每年7.9%的速度增长。城区垃圾处置主要采取准卫生填埋方式,建有3座垃圾填埋场,分别是江宁区境内的水阁垃圾填埋场、轿子山垃圾填埋场和浦口区境内的天井洼垃圾填埋场。

  南京市规划建设的江北垃圾焚烧发电厂,就在这座已经存在了近20年、将要封场的垃圾处理场旁边。

  20多年来,南京市浦口区黄姚村的部分村民一直饱受垃圾填埋场臭味困扰,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填埋场? 政府想要通过焚烧来解决臭味问题,为什么部分居民坚决反对?是否有新的垃圾处理思路能够突破二者的困境?

  ①调查

  行将封场仍臭不可当?

  填埋场为何总是臭得厉害?究竟有多少垃圾填埋场能达标?

  阅读提示

  长期以来,垃圾被看成城市卫生问题,基本上是环卫领域的事情,一位环境专家分析说,对垃圾及垃圾填埋场的环境监管一直处于模糊状态。那么,究竟有多少垃圾填埋场严格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操作?是否达到卫生填埋标准?

  据2008年国务院环保督察报告显示,全国只有57%的垃圾填埋场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而进行了环保“三同时”验收的仅占26%。这或许可以从某一角度解释为什么大多数填埋场都臭得厉害。

  是简单堆埋还是卫生填埋?

  整个填埋区没有任何覆盖措施,渗滤液露天存放;正在考虑增加覆盖膜

  到达南京的当天下午,记者就在市民章先生、马先生的帮助下,在南京市浦口区黄姚村找到了这座“地处山间,名声在外”的南京市天井洼有机废弃物处理场。

  据黄姚村村民介绍,这个处理场最开始只是一个堆放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有垃圾车将南京市内的垃圾运来倾倒,但当时没有相关规划;由于此举遭到村民反对,相关部门于1992年开始定点、挂牌集中堆放;2000年,正式建设垃圾填埋场。

  虽然正式的名称是“南京市天井洼有机废弃物处理场”,但记者在现场看到的只是一座简单的“堆埋场”。一辆辆垃圾运输车接连不断地将滴水的垃圾倾倒在作业区,经过一群拾荒者扒捡之后自然堆放;裸露的堆体下有数条排水管,从中流出的黑色液体经过下面的覆土坡面渗流到底部的坑洼,再通过地下渗流管汇入隔了一条马路的渗滤液预处理池。

  据南京市市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述排水管为堆体沼气井自泄水管。

  当记者向厂长王志国质疑这样的处理是“简单堆埋”还是“卫生填埋”时,他表示,天井洼垃圾填埋场始终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

  据介绍,2000年以后,这个厂由南京市统管,在原简易填埋场基础上按照当时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等)对其进行了改扩建(通过了环评评审),填埋场底部为黏土防渗(防渗系数小于10~7cm/s),侧面采用帷幕灌浆垂直防渗,防止渗滤液外泄,并配套建设了日处理200吨的标准污水处理设施。2003年~2008年间一直正常运行。2008年年底,由于污水处理设施故障而停止运行。2003年以前和2009年以后的渗滤液通过专用车辆运输至南京江心洲污水处理厂处理。

  但是,《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第11.1条要求:“填埋施工应实行单元填埋,……当日覆盖,填入的垃圾厚度应以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而记者连续在两日内两次到填埋场现场调查,并未见到“实行单元填埋”,更不符合“当日覆盖”要求。实际情况是,在记者到达现场的两天,整个填埋区完全裸露,没有任何覆盖措施。

  此外,记者查阅了本报2007年关于天井洼垃圾填埋场恶臭污染扰民调查的相关报道,关于污水处理设施的调查结果是“2003年开始建设一座日处理能力为230吨的污水处理站,并于2004年投入运行,但因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现仍在改造和调试。”

  为何频遭投诉却迟迟无改进?

  臭味影响到两公里以外,附近地下水受影响;处理厂经费不足,难以实施环保措施

  和北京市六里屯垃圾填埋场一样,这座“始终按照相关要求操作”的填埋场也不断遭到投诉。记者了解到,距离填埋场两公里范围内的多个居民点居民曾投诉其“臭味扰民”。章先生告诉记者,从2006年起直到现在,经常一到深夜就有恶臭袭来,令人窒息,经常达数小时。他所居住的金泉泰来苑小区与填埋场直线距离1.8公里左右。

  记者在南京调查期间,曾于夜间专程到距离垃圾填埋场两公里左右的浦口高新开发区验证周边居民的说法。当天有阵雨,记者在高新区的主干道步行时闻到时强时弱的臭味。金泉泰来苑小区的居民黄先生告诉记者,深夜的臭味更加强烈。

  距离垃圾堆600米的黄姚村村民对此更有切肤之痛。“白天是腐臭,”一村民说,“但他们傍晚开始运臭水(指渗滤液——记者注),翻动水池,恶臭就飘下来了,一夜都没法透气。”非但如此,黄姚村村民还有更大的麻烦,“这里的地下水被污染了。”村民告诉记者,从10多年前开始,黄姚村种出来的菜在附近市场上就难以出售了,只有辗转到南京市内“匿名”销售;部分村民干脆毁去菜地,改而种树,买菜食用。

  对于臭味扰民,王志国解释说,垃圾填埋场不可能不产生臭味,之所以有时晚间臭味强烈,是因为夜间外部温度降低而垃圾堆体内部温度较高造成气体外溢导致的;他们晚间运输渗滤液的工作与臭味问题不相干,因为渗滤液从预处理池到运输车的传送过程通过泵和管道完成,并不翻动污水。

  另外,王志国说,黄姚村村民虽然反映水质恶化,但紧挨渗滤液预处理池和填埋场作业区的处理场办公区日常用水至今仍然使用地下水。他补充说,环保部门定期对此区域地下水的检测结果表明,周边地下水仅是含硫量较大而已,这是因为地下温泉所致。

  王志国对记者表示,处理场的运行经费一直严重不足,目前每吨垃圾实际处理经费仅为8元左右(据南京市市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要达到标准的卫生填埋,填埋经费一般在50元/吨),许多问题要解决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将增加投入,除了增加覆盖膜减少臭味外溢,还将喷洒除臭药剂。“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除臭效果理想的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天井洼垃圾填埋场将于2010年封场。

  ②纠结

  管理能否让人放心?

  填埋场臭味尚未解决,又如何确保焚烧达标排放?

  用焚烧来解决垃圾处理难题,同时解决填埋造成的种种问题,是南京市相关部门推动江北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初衷。然而,江北的居民对此表示怀疑。

  “这么多年来,填埋场的臭味问题一直没有解决,”黄姚村一村民直言,“我们只想让政府把我们迁走。虽然他们说建了焚烧场就没有臭味了,但谁也不知道有没有其他危害。”

  “我们将原设计为高80米的烟囱加高到100米,企业300米卫生防护距离内没有人居住,我们会在厂门口设置适时检测仪器,环保部门可以随时来检查。”南京环境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剑菁说,“我们有先进的工艺和成熟的经验。”这个公司是江北项目的承建方。

  然而,无论他怎么解释,也无法说服反对者。

  记者采访的多位支持焚烧处理的业内专家和政府官员,均从技术角度阐述了其环境可靠性,也列举了各种实例,但因为项目和当前技术的限制,却无法提出能让反对者信任的监管措施,而此前填埋场的实际情况又严重地打击了周边居民对项目的信心。

  家住金泉泰来苑的孙先生坦言,原本“环保”的垃圾填埋厂已经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我不再相信他们的话——(垃圾焚烧厂像)花园似的,环保、零排放,特别在监管是软肋的情况下。”

  另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主则更为直接:“投资方声称能够达到欧盟标准,真的可能吗?谁来检测?检测的数据可信度有多高?”

  “根据目前垃圾卫生填埋场管理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怀疑焚烧处理能够达标。”章先生说,此外,由于二恶英类物质的排放无法实现在线监测,检测成本也较高,谁能确定其实际排放量?

  ③探究

  如何突破不同工艺短板?

  垃圾分类+填埋气资源化+气体补燃可实现填埋和焚烧之间能量循环

  阅读提示

  北京市高安屯垃圾填埋场曾投入亿元资金治理臭味,虽然取得了较好效果,但这样巨大的投资很多地方政府难以承担。据了解,目前,多数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填埋气通过火炬燃烧处理,那么能否将其资源化以降低成本?能否用于焚烧过程补燃以解决焚烧炉温的问题?以上两种方案,再加上前期分类细化,是否能组成相对全面的解决方式?

  初步分拣(居民)——预处理——部分焚烧(气体补燃),部分填埋(包括焚烧后的灰烬),部分有机质较为丰富的垃圾和渗沥液进行厌氧发酵——提供垃圾填埋气或沼气——提纯后生产天然气补燃垃圾焚烧。

  臭味问题能否低成本解决?

  脱臭提纯,实现填埋气资源化利用,降低除臭成本

  南京垃圾处理问题陷入两难境地。对此,北京某环保技术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技术专家告诉记者,就现阶段的气体工程技术和燃烧技术发展水平而言,解决类似问题,可以有更全面的模式。

  他说,完全解决好问题的前提是垃圾分类,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扶持、提供垃圾分类便捷设施、宣传教育尤其是提高垃圾处理费等方式引导规范城市居民的源头分类。

  在垃圾填埋场,应采用主动除臭的方式,即主动将垃圾填埋堆体内的恶臭气体抽采出来并集中处理;同时,渗沥液处理过程全封闭,可极大地降低垃圾填埋场对周边的恶劣影响。这位技术专家介绍说,北京市部分垃圾填埋场采用主动抽采垃圾填埋气并以燃烧方式消除恶臭气体,取得了相当的效果,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周边居民的投诉。

  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很多城市难以承受。那么,如何经济地处理垃圾填埋气?他介绍说,垃圾填埋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如果能将填埋气集中除臭并提纯为天然气,不仅可以彻底消除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为周围居民和工业用户提供清洁能源,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垃圾填埋气提纯甲烷的过程还可以通过申请CDM项目获得收益。所以,只有通过脱臭提纯,实现填埋气资源化,用填埋气资源化后产生的经济效益补 贴自身抽采和除臭费用,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垃圾填埋场的低成本除臭。

  我国的垃圾能否更安全地焚烧?

  分类、预处理和气体补燃技术可推动垃圾焚烧走向零污染

  垃圾焚烧是较为实际的减量处理方式,但如何实现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少 排甚至是零排放?上述技术专家介绍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垃圾的燃烧温度和尾气的全面净化,而提升垃圾燃烧温度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垃圾分类、预处理、气体补燃技术。

  垃圾分类关键在于源头即居民自身的分类和在转运站的分拣;预处理在于干燥和部分粉碎,较为充分的提升垃圾热值和燃烧完全度。

  补燃技术的关键在于采用气体补燃,这位技术专家强调,采用煤粉或燃油补燃时,由于垃圾含水、或补燃燃料被垃圾包裹等诸多因素无法达到最佳效果,而气体不溶于水也不会被垃圾团块包裹,因此,采用气体补燃将会较高地提升焚烧温度。

  在燃烧温度提升后,随着污染物和二恶英的减少,应用现阶段的技术,在可接受的成本范围内不难实现对周围环境的零污染。

  那么补燃的气体从哪里来,成本如何呢?

  他给记者分析,补燃气体就来自垃圾填埋气。根据测算,从垃圾填埋气中提纯天然气,成本不会高于1.0元/立方米,而天然气的热值是标准煤的1.57倍,是汽油的1.13倍。这一成本价格只相当于现阶段燃油的1/5,比同等热值的煤炭还要便宜。

  更有利的是,他介绍说,天然气燃烧不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大大减轻了燃烧烟气处理的压力,避免了垃圾焚烧厂因为掺烧煤粉而加重环境污染,同时实现了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之间真正的能量循环。

  这位技术专家认为,在没有大规模推广气体补燃技术之前,强调垃圾焚烧不会大量产生二恶英是片面的。

对于我国现阶段垃圾处理陷入的尴尬境地,他表示,并不是没有技术和工程上较为完全的解决方案,作为技术专家和工程实践者,应该本着科学精神,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去探讨和解决问题,在政府服务于百姓诉求的过程中提供切实可行的工程解决方案和决策依据,这样才能得到社会舆论的正面反馈和支持,起到积极的作用。

13、湖南:水资源大省缘何也缺水

来源:湖南日报 2010-01-07柳德新 邹靖方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1/671262829248_1.shtml

“又是一个枯水年!”2010年1月5日,湖南省水文局副局长宁迈进向记者无奈地说道。省水文局最新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全省平均降雨1160毫米,较历年均值偏少两成。

而始自2009年9月下旬、迄今持续3个多月的湘江枯水,给中下游城市造成供水压力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个沉重的话题:水资源大省湖南,已面临着水资源短缺问题。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我国是贫水之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4%,也是大国中唯一缺水的国家。2008年入冬之后,我国北方发生大面积旱情,北京百日无降水,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严重旱灾。

相对全国来说,湖南的水资源还算丰沛。我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50毫米,年水资源总量为168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6位,堪称水资源大省。

但按人均来计算,每人每年水资源量也就在2500立方米左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缺水线(1000~3000立方米)的上限。而且各地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悬殊,如邵东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1000立方米,城步苗族自治县却高达9900立方米。

由于水利工程调控水资源能力不强,特别是四水干流还缺乏关键的控制性工程,我们还不能完全充分地调控洪水,绝大部分水资源以洪水径流的形式通江达海。由此,导致洪旱灾害频繁,往往先涝后旱或北涝南旱。

季节性缺水,已经成为一个经常发生的事实。其中主要原因,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雨多集中在春夏两季,尤其是汛期集中了全年70%以上的雨量。全省大部分地区4月至7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5%,部分地方达到70%。

干旱拉响水资源警报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大部分年份都属于平水偏枯年。最近3年,湘江接连遭遇特枯水位。

去年8月中旬以来,我省遭遇秋冬连旱,全省累计平均降雨较历年同期均值偏少30%以上。湘江中下游水位持续走低,长沙站、湘潭站水位频创历史新低。据省水利厅最新统计,全省蓄水工程共蓄水60.87亿立方米(不包括东江、柘溪、五强溪、凤滩、江垭5座大型水库),比上年同期偏少27.56%。

1月3日,永顺县石堤镇友谊村细作湖水库,库底像乌龟壳一样裂开,大风吹过,卷起一阵尘土。这座库容80多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已经完全干涸。记者走访周边及下游的几个村,村民深受缺水之苦。在友谊村村民付代平家中,记者看到,家里能够用来装水的锅碗瓢盆已经全部派上用场,已经用过的水经沉淀接着用。厨房水缸中存放的饮用水,看起来也有几分浑浊。

气象专家分析,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正在逐渐加大,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现象将更加突出,洪旱灾害发生的频率都将增大。

季节性缺水威胁我们的同时,水质性缺水也在影响着我们。湖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监测评价的4703公里主要河流,有四分之一为四类水质,说明水资源保护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

 “农业的命脉、工业的基础、城市的血液”——水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比北方缺水地区,南方的水资源还承担着维护山清水秀的生态、水能发电等多重任务。

分析过去25年数据,全省总用水量呈增加趋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省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渐突出。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尽管地处湘江中下游,湘潭站枯水季节流量经常维持在400多立方米每秒,长株潭3市经常“焦渴”,部分城区甚至严重缺水。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20年核心区总人口将达到1200至1300万人,工业和城市年供水量相应达到50亿立方米,比目前增加1倍,也就是每秒要从湘江取水125立方米,若加上3座大型火电厂取水流量100立方米每秒,按目前的水资源状况、用水效率,湘江在枯季几乎不可能承担起这一重任。

水资源短缺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省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估算,以1998年为基准年,到2010年,平水年全省缺水量13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全省缺水量44至46亿立方米,特大干旱年全省缺水量达100至105亿立方米。去年的秋旱,就造成全省近500万亩农作物受旱,近百万人临时饮水困难。

作为一种使用广泛而又日益匮乏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已经具备了国家战略资源的各种特性,但因其价格低廉、容易取得而不引人注目。作为水资源主管部门,省水利厅呼吁,全社会都要树立水是资源的意识,更加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

14、NGO的成长就是革自己的命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01月07日

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10/01/0700566761547.shtml

  如果要问目前中国环境NGO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答案会是五花八门:身份不清楚、缺乏法律保障、政府支持有限、战略方向不明确、筹措资金困难、治理结构不清晰、没有坚强的管理团队、执行力疲弱、找不到好项目、员工没有归属感……

  在缺乏良好的外部生存土壤前提下,总体上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环境NGO,以上这些问题确实广泛存在。而且,在同一个组织内部,多个问题复杂交织,让作为精神领袖和业务灵魂的负责人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应当说,中国环境NGO有充足的理由埋怨外部环境,他们必须应对注册困难、参与渠道不通畅、开展活动受到诸多制约、公众不理解不扶持等等挑战。

  因此,NGO们可做的事情似乎只有植树、观鸟、捡垃圾和所谓的生态游,因为这些类似“驴友会”的AA制付费活动,既不会触动谁的根本利益,也不至于给NGO带来经济负担,并且几乎每个自愿者都能够发挥组织作用。

  但是,如果把这种现象简单视作迫于生存环境的妥协,NGO们则显得过于消极。他们更应当做的是反躬自省:在苛刻的外部环境下,能做的果真只有这么一点点吗?组织内部的潜能真的无从激发?内心强烈的环保情怀只能在庸庸碌碌中消耗殆尽?有没有什么解决之道?

  事实上,环境保护本质上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业,不独对NGO如此,对政府、公众也一样。推诿责任不是妥协,而无疑是一种放弃了。之所以在多如牛毛的中国环境NGO中,能有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绿家园志愿者、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等少数NGO皎然众异脱颖而出,正是由于这些组织从没有推脱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

  话说回来,即算上面列举的这些组织已经形成局部小气候、项目执行能力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与一些知名的国际NGO相较(比如TNC、WWF、绿色和平等),仍然显得非常稚嫩。生存环境的差异当然是绕不过去的问题,但中国NGO也未必没有后发优势,至少应当看到,如1950年诞生于美国的TNC,当时的生存环境未必好过当下的中国,而它历经半个多世纪顽强生存、自我革新、日益壮大、蓬勃发展的经验教训正是中国NGO绝好的教材。

  教材还真有。美国自由撰稿人比尔·伯查德历时两年、基于对TNC的225名员工及合作伙伴的采访和对数千份文件的查阅,写出了《守护自然》一书。这本书“以不寻常的故事介绍了一个不寻常的组织奇迹般的成长经历。它是一个群体在困难中崛起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环保组织半个世纪以来跌宕起伏的成长与革新故事。”(世界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语)

  该书作者用独特的视角,通过TNC成立以来9个领导人的故事,系统介绍了这个全球最大的环境NGO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以及采取的对策。

  1950年,30岁出头的TNC创始人乔治·费尔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和妻儿,来到华盛顿,用妻子提供的一点可怜资金,在偏僻位置租了一间假肢店楼上的小公寓,采购最便宜的办公设备,创建了TNC办事处。作为唯一的专职工作人员,费尔在最初几年里,没有从TNC领取一份钱报酬;而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环境NGO的TNC,资产超过37亿美元,年收入8亿美元,拥有100万名会员和3500名员工,业务分布于全美国和世界30多个国家。

  TNC的成功绝不仅仅源于费尔的环保热情和精打细算,而是源于在最惨淡的时期,费尔已经考虑好了这个组织的全国框架和运营模式。

  但是,这对TNC而言还远远不够,它的发展之路就是解决问题之路:

  最动人心魄的事件,就是创始人费尔的执行董事职位于1957年被降为行政秘书,并最终于1958年被迫从TNC辞职。就组织领导力问题,在与下一任领导人理查德·古德温的竞争中,费尔败了,TNC则获得了全新发展。而这一事件也为TNC确立了自我革命的基因。

  随后的50年里,TNC不断自我革命,也诞生了一批耀眼的明星:罗伯特·詹金斯创造了系统决策体系,帕特里克·诺南创造了筹资神话,乔治·洛成功进行了业务创新,肯特·沃麦克点燃了每位成员的激情,约翰·瑟希尔建立了专业的现代管理体系,凯瑟琳·斯金纳教会员工团队管理艺术,凯文·塔可塔谋划了全球战略,史蒂文·麦考米克成功处置了公关危机。

  使命感、整体战略、领导方式、组织文化、业务模式、权力分配、工作效率、危机处理……每一个要素都是NGO乃至其他所有组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TNC的成长正是通过不断的自我革命,让这些要素日渐凝结,护佑着组织艰难前行。

中国NGO应当从TNC吸取的最重要经验就是,能不能革自己的命?

15、油管漏油事件敲响警钟 母亲河不能再受现代污染

来源:上海商报2010-01-07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1/671262851569_1.shtml

   油管漏油事件敲响了三记警钟:一、现代污染对环保的考验;二、石油管道的安全建设;三、如何解决黄河流域多灾多难的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问题的纠结。

  2009年12月30日,陕西省渭南市华县赤水镇境内“兰-郑-长”成品柴油管道渭南支线发生泄漏。事发当时似乎没有引发多少轰动,可能都处于随后的元旦假日期间,因此媒体延迟了播发,或即使播发了也未引起广泛关注;也可能是渭河、黄河常年浑浊不堪,污染严重而不为人注意;这次油污染——现代污染,或许是该油管漏油首先是流入附近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赤水河,因此社会关注度肯定是不够的。

  谁知,1月2日零时,黄河水利委员会监测人员测得干流潼关断面石油类0.4毫克每升,超出地表水Ⅲ类标准7倍,证明赤水河的油污已经流入渭河,再由渭河流入黄河干流,大事不好了。郑州以下沿黄河中下游的豫、晋、冀、鲁四省各城市的饮水基本来自黄河水源。

  事情发生后,中石油在漏油油管附近靠赤水河边挖掘一条深沟,防止已经泄漏的柴油通过地下水流入河道。同时抢险人员在渭河上增设了两道拦油障,并向河中投放凝油剂。黄河水利委员会为了确保黄河下游水质不受污染,依次建立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和邙山引水提灌站上游三道防线。

  昨日,陕西环保监测人员说,渭河进入黄河最后一个监测点的断面水质已经达到平常的标准。河南的环保人员也说,流到下游的污染很少,污染没有想象中的严重。

  我们但愿如此。我们也相信,经过上述这些抢险措施,漏油油管的油污已不可能继续污染黄河。可是已经进入黄河的油污已经清除了吗?万无一失地不可能流到中下游了吗?

  首先,究竟有多少吨柴油泄漏出油管,又有多少吨渗入地下的柴油渗入赤水河,又大概有多少油污已经流入黄河?可能是一滴油流入黄河,也可能是几十吨上百吨?我们没看见报道,是否中石油或者抢险人员也不清楚呢?如果连有多少油污流入黄河都心中无底,那么怎么能知道在什么时候、何种程度上,清污已完成,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饮水没有问题了。

  黄河现在已进入冰冻期,已经流入黄河的油污是在冰下水面上贴着冰块流动,清污十分不易。如果说通过三道防线,三个水库,完全可以截留油污,那么我们还会担心,截留在水库里的油污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可能减小规模地流出进入黄河。

  最后,为了建立三道防线,据说三门峡水库有可能蓄水位突破318米(平时最多不超过306米)。三门峡水库是困扰中国水利界的一个难题。三门峡蓄水导致渭河泥沙淤积,渭河时时泛滥,使原本富饶的渭河流域变得灾害不断。几十年来一直有人说,三门峡水库的建立是黄河下游的灾害移到了中上游。因此,三门峡水库一直刺激着上游尤其是陕西人的神经。如今再抬高三门峡水库的蓄水位,岂不是更加刺激当地人们的神经?

  一吨柴油大概5000多元,假设“兰-郑-长”油管泄露柴油几十吨,那么也就几十万元钱,然而这次清污要花费多少钱?可能几十倍都不止。

  我们并不责备中石油到处铺线设管,问题是在铺线设管时是否作出醒目标记呢?是否提醒他人不要无意中破坏油管造成公害?如果有人有意破坏偷油,那另当别论,应该由公安部门刑事处理了。

  中石油对待铺线设管的这种工作,推而广之,在一切有可能引起公害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慎之又慎,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中五六十年来遗留的历史问题不少,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爆,那时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纠缠一处,后果很难设想。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上多灾多难的黄河再也经受不起这样的现代污染了。

16、垃圾分类这事儿究竟归谁管 规划缘何一推了之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10-1-7

http://www.yzhbw.net/news/shownews-17_12299.dot

  原选址番禺会江村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停止了,焚烧厂选址要重新论证,并吸纳社会意见。在居民为此感到庆幸时,疑虑却没有停止:且不去想垃圾焚烧过两年会不会东山再起,单是眼下垃圾分类怎么分、怎么推广,至今还无总体规划,倒是精明的商家迅速洞悉商机。(1月5日《新快报》)

  据悉,售价高达900元的厨余垃圾粉碎机在番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推广两日,但购买的人寥寥无几。为此番禺有关部门表示,还将加强推广。但是,在大力推广之前,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比如,垃圾粉碎机的适用范围多大?这些生活垃圾大事化小进入下水道后,会不会沉积造成堵塞?……这些疑问,都需要政府部门作出科学的指引。再有,事关公共利益,政府是否应给居民补贴安装?

  可是,粉碎机至今还是零敲碎打的暗示,以及个别商家的一厢情愿。广大市民知道垃圾问题严重,但粉碎机该装不该装、代价有多大?却无人告知。咨询不全反而让居民有了某种错觉,好像垃圾分类也不再重要,各自把垃圾碎掉就是了。

  在垃圾处理这个关键时点上,对市民共性的生活缺乏指引,“一推了之”,将会导致垃圾处理的思维混乱。不但小的指引没有,大的规划也是空中楼阁,若有若无。究竟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否还会建设?番禺乃至广州的生活垃圾规划和区域环评规划又是如何?究竟垃圾分类还能不能实施,有什么举措保障分类贯彻始终,这都是大多数市民最关心的问题。

经历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讨论,政府部门重新认识到民意的可贵。只是个别部门对垃圾分类不感兴趣,对分类运输处理也不在行,只对招标分类垃圾箱很感兴趣。这样就导致公益的事情常常和商业项目扯上关系,令人有很大想象空间。对于解决垃圾围城,民众和政府可谓“心往一块想”,如今更需要“劲往一处使”———希望政府能切实制定规划,及早落实市民垃圾分类诉求。如果相关部门工作能做得更细,能真真切切地实施不是志在盈利的纯公益方案,切实解除广州垃圾围城的困境,才能将“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落到实处。如此,何愁无人喝彩?

17、上调水价是一个多大的问题?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年01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5341.html

  国家发改委近日派出调查组针对部分媒体有关哈尔滨市、济南市和福州市水价调整听证会有关“问题”的报道进行核实。经调查核实,这3个地方的水价调整听证会符合有关规定,是有效的,回应了媒体此前就听证是否合法、“被代表”等问题所提出的质疑。

  最近几个月以来,全国多个大中城市都纷纷举行水价上调听证会。由于水价上调是关系民生的问题,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我们感到,很多媒体在报道这些事件时,将热炒的焦点集中在听证会程序是否合法、听证会代表的组成是否合理等方面,至于上调水价的必要性则少有关注。这样就产生了一个舆论结果,媒体对听证会程序、“被代表”等事情的高调质疑,转而引发了公众对上调水价的合理性、必要性产生怀疑。媒体吸引了眼球,却无意间忽略了对更为重大的问题的关怀。试想一下,我们为一吨水所付出的钱还不够买一瓶可乐呢!

  实际上,无论是从水资源紧缺程度还是从水污染严重程度来看,水价上调势在必行,需要讨论的只是调多少、怎么调、怎么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而且由于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问题十分突出。目前,长三角地区的16个城市都已经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处于水资源丰沛的珠江旁边的广州市因为污染也被迫花巨资向几十公里以外的西江和东江取水。

  水资源短缺问题属于先天不足,难以改变,但是水污染却属于人为问题,我们能够有所作为,就是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目前我国有约1/4的设市城市和71%的县城未建成污水处理厂,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有相当一部分负荷率不足30%,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据了解,当前污水处理平均成本约1.1元/吨(不包括管网建设和污泥处置成本),而目前36个大中城市收取污水处理费平均仅0.73元/吨,尚未达到“污水处理费吨水原则上不低于0.8元”的要求。相对于我国水资源稀缺程度和水污染严重程度来讲,目前水价还有较大的上调空间,而且绝对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在这次调价中,很多城市是为了补充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资金。例如,济南市随着污水处理规模的增大和污水处理标准的提高,污水处理费用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仅2009年就缺口5000多万元。因此,济南市从2010年1月1日起,城市居民用水价格每立方米上调0.2元,生活污水处理费由原来的0.7元/立方米,调整为0.9元/立方米。这区区两毛钱对大部分家庭来讲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集中起来却可以解决污水处理资金不足的大问题。

水价上调势在必行,每个人必须为所排放的污水付费,为保护水资源而节约用水,这应该成为社会共识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如果为了保持低水价而任水污染不断加剧、水资源日益短缺,将来有一天就可能出现有价无水的更为严重的困境。(作者:张楠)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