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三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二月三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12-30

十二月三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年“江河十年行”系列报道之八:

1、2009年“江河十年行”之八-从西昌到攀枝花

 

环境资讯:

2、法制日报:      环保部:对于责任人必须追究 发生一起处理一起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10678381.html

3、中国环境报:     盘点二○○九年自然生态与农村环保之关键词 

http://www.cenews.com.cn/xwzx/st/qt/200912/t20091230_629282.html

4、人民网:       我国新批62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http://env.people.com.cn/GB/10681986.html

 

地方信息:

5、新华网:       北京将每年拨款4亿元用于生态效益补偿

http://news.sina.com.cn/c/2009-12-30/100119367559.shtml

6、北京晨报:      北京:恶意排污应按日计罚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2134754_1.shtml

7、中国环境报:     10年来18座水库发生蓝藻水华 广东拟出台规定保护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2140427_1.shtml

 

重大水事:

8、人民网-人民日报:  南水北调后汉江"喊渴" "调水后遗症"引关注(图)

http://unn.people.com.cn/GB/10676910.html

 

人与自然:

9、新华网:       吉林启动保护野生东北虎行动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2/30/content_12729022.htm

 

环保观点:

10、中国能源报:     专家:对垃圾发电厂附近居民应给予补偿

http://env.people.com.cn/GB/10679505.html

 

深度报道:

11、中国新闻网:     北京垃圾年均递增8% 每年因填埋占五百亩土地

http://env.people.com.cn/GB/10676891.html

12、国际金融报:     中国低碳困局:各个地方低碳经济发展参差不齐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2/29/content_12720427.htm

13、经济参考报:     高效生态:我国“低碳”开发最后的大河三角洲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091230/1645730.shtml

14、四川在线:      山西不顾阻拦强行修建水库 截断河北40万人水源

http://env.people.com.cn/GB/10683006.html

 

环境时评:

15、第一财经日报:     哥本哈根大会失败了吗?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7/20091230/000000143295.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2009年“江河十年行”之八-从西昌到攀枝花

汪永晨 周晨  

 

  2009年12月20,由汉源进入西昌,“江河十年行”分为两组,一组前往金沙江水系——木里的水洛河采访水洛河淘金以及水电站的修建,一组留在西昌继续考察。

岁月的痕迹

   距西昌城30公里的螺髻山,是我国已知的山地中罕见的保持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天然博物馆。因山形似螺髻而得名。从西昌一路走去,路过刘伯承将军和小叶丹歃血为盟的百里彝区,精巧的彝族村落和恬适的田园风光相映成趣,远山、背篓、老屋相得益彰,是一副不可多得的田园山水画。

螺髻山彝语称“艾鹅安哈波”,传说在两亿五千万年前“资木呷托”(全世界)洪荒泛滥,整个地球一片汪洋,所有山脉被洪水淹没。只有螺髻山的山巅上还能站立一只落难的鸭子,鸭子彝语称“艾”,再者螺髻山的山体像一只肥大的鹅,而“鹅”在彝语里亦称“鹅”,因此当地的彝族称螺髻山为“艾鹅安哈波”。

螺髻山

生态学家徐凤翔说,螺髻山地势高耸,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加上人迹罕至,独特封闭的地理环境,原始森林和各种珍稀动物以及野生花卉、菌类品种十分繁多。植物种类包括南亚热带植被、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杜鹃花了。

冰槽

冰槽

在一株百年的杜鹃树旁,有一处原始古冰川刻槽的遗址,冰川刻槽又称冰擦痕,由流动冰川携带的石块刻蚀冰川谷两壁而成。这种粗大的刻槽,往往作为确定冰川运动的佐证。

在气势恢宏的冰川刻槽面前,徐凤翔教授感慨的说:“都说岁月无痕,螺髻山的冰川刻槽分别镌刻着沧海桑田的变迁。”

螺髻山下的湖

螺髻湖

攀枝花的前世今生

起自西昌,过安宁河谷,终到金沙江与雅砻江交汇的攀枝花市,就是地球上罕见的成矿地质带——攀西大裂谷。攀西大裂谷以安宁河西岸一直向南到攀枝花为轴线,构建了基底隆起带和东西两侧断陷裂谷盆地带的成矿模型。这样一来,在基底隆起条带上,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形成了以钒钛磁铁矿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带。这条矿床带正好跟南方丝绸之路重叠,两千年前的赶马人脚踩丰富的矿产而不知开发,而去远方寻求财富。

“攀枝花矿产直到上世纪60年代的国防三线建设时才被开发出来。在1964年5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面对山雨欲来的国际局势,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发建设攀枝花的决策,毛泽东亲自指定周恩来总理主管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 2009年“江河十年行”从西昌赶往攀枝花的路上,和我们一路同行的老攀枝花老陈告诉我们。

在行政主导下,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工程技术人员操着南腔北调来到攀枝花,建起了钢铁集团。当时不叫攀枝花,叫渡口市,为了保密,这座城市没有在地图上显示。1987年,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花命名的城市,相传是缘于一棵上百年的攀枝花树而得名。  

如今的攀枝花已有西部钢城的美誉,作为在金沙江畔荒无人烟的干热河谷地带崛起的重工业城市,是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四川南部富裕的城市。

“攀枝花市是典型的资源开发型城市、工业城市、移民城市、山地城市。”地质专家杨勇说,他也是攀枝花人。

和众多重工业城市一样,富裕是有代价的,攀枝花的环境问题历来为世人所诟病。在2007年黄磷厂发生污染事故被央视曝光之后被迫停产,环境问题在攀枝花成为了烫手的山芋和一个敏感的禁区。

从月光之城西昌进入攀枝花境内,就是有“安宁”粮仓之称的安宁河谷,现在,这座粮仓被漫天飞舞的粉尘覆盖,因为攀钢二期的扩建工程在紧张地施工,虽然尚未投产,但从施工作业区可以看出规模惊人。

“攀钢二期投产后将会产生更多的粉尘、微粒和浓烟,届时大量空气悬浮物将在山谷降落,这将对素有粮仓之称的安宁河谷有很大危险。”杨勇担忧地说。

安宁河畔

安宁河边的钛白粉厂

2006年的“江河十年行”,也是第一年走到这里。当时,我们是刚从岷江、大渡河、雅砻江走过,看到的都是峡谷中已经修好的,或在建的水电站。大山的破碎和江河的干涸让人看了真是为山河被我们人类的发展弄得面目全非而悲凉。可是走到安宁河边,看到的安江河还是平静的,自然的。当时车上还有人说,安宁河真是有幸生长在平原,而逃脱了我们人类的开发。

可是这几年我们发现,安宁河上空越来越多的地方是浓烟滚滚。从小在攀枝花长大的杨勇指着安宁河边一座座厂房告诉我们,这是钛白粉厂,那儿也是钛白粉。沿江有这么多钛白粉厂,让我们不能不担心,它对空气,对江河水质会带来什么影响?

田边的钛白粉厂

这也在安宁河边

我们在网上找到这样一段对钛白粉的介绍:

钛白粉,学名二氧化钛(TiO2),分子量:79.88,是一种白色无机颜料,具有无毒、最佳的不透明性、最佳白度和光亮度,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一种白色颜料,广泛应用于涂料、塑料、造纸、印刷油墨、化纤、橡胶、陶瓷、化妆品及食品添加和医药等工业。

钛白粉有两种主要结晶形态:锐钛型(Anatase),简称A型;金红石型(Rutile),简称R型。

涂料工业是钛白粉的第一大用户,特别是金红石型钛白粉,大部分被涂料工业所消耗。约占钛白粉消费的50%以上。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和建筑业发展,涂料工业不仅从数量上需要更多的钛白粉,而且对品种和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用钛白粉制造的涂料,色彩鲜艳,遮盖力高,着色力强,用量省,品种多,对介质的物理稳定性可起到保护作用,并能增强漆膜的机械强度和附着力,防止裂纹,防止紫外线和水分透过,延长漆膜寿命。

    钛白粉的生产方法有硫酸法和氯化法两种。

硫酸法是将钛铁矿粉与浓硫酸进行酸解反应生成硫酸氧钛,经水生成偏钛酸,再经煅烧、粉碎即得到钛白粉产品。此法可生产锐钛型和金红石型钛白粉。

原料:各种钛铁矿、钛渣等。

优点:原料:钛精矿、钛渣和硫酸,低价易得,技术较成熟,设备简单,防腐蚀材料易解决。

缺点:流程长,只能以间歇操作为主,湿法操作,硫酸、水消耗高,废物及副产物多,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每吨成品钛白粉分别要排出8吨废酸和3吨多硫酸亚铁,还有大量的污水;而且生产的钛白粉质量相对比较差,比如南京钛白粉厂就因为环保问题被关停。 

安宁河边的记录

钛白粉厂与农田

氯化法是将金红石或高钛渣粉料与焦炭混合后进行高温氯化生成四氯化钛,经高温氧化生成二氧化钛,再经过过滤、水洗、干燥、粉碎即得到钛白粉产品。

使用原料:天然金红石、人造金红石和高钛渣等。

优点:流程短,生产能力易扩大,连续自动化程度高,能耗相对低,“三废”少,能得到优质产品。

缺点:投资大,设备结构复杂,对材料要求高,要耐高温、耐腐蚀,装置难以维修,研究开发难度大。

90年代以前,硫酸法一直占据钛白粉工业的主导地位。1992年后,转为氯化法占主导地位。目前世界上新建或改扩建钛白粉厂多以氯化法为主,杜邦公司全部采用氯化法。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在技术上有一定难度,但比硫酸法的污染要减少许多。我国在90年代初才引进一套氯化法生产装置。改变了我国只能生产低档锐钛型钛白粉的历史。

十多年来,美国杜邦公司每年在中国新闻界评比环境新闻奖,而他们在美国的钛白粉企业有人去参加过,周围的环境建厂近三十年了,以前厂边的湖水是什么样,现在依然。可见钛白粉也不是那么可怕,重要的是怎么生产。

攀枝花的金江大桥,桥下就是金沙江和雅砻江汇流的河道,从桥上俯瞰,沿江分布的都是高耗能工业企业。金沙江两岸的攀枝花工业园区内,随处可见弥漫四野的烟雾和荒芜枯焦的大山,还有刺鼻的冶炼化工气味。“金沙江的水质就是从这里变差的。”同行的重庆记者不满地说。

从金沙江边拍钛白粉厂

拉近

在这座江边的钛白粉厂前,我们车停下来,杨勇向我们讲着这样的一个化工企业建在江边给当地人带来的恐慌与威胁。

跟踪了三年的排污口

他们都是晚上排的,呛的不行

夜访排污口

据当地环保人士介绍,这些沿江的高耗能工业园区,现在有了统一的名字,攀枝花市钒钛工业园区。

在进入攀枝花市区的一个路段,“江河十年行”找到了跟踪两年的钛白粉厂排污口。通过持续跟踪,了解江河各个层面的变化,是“江河十年行”活动的主要宗旨。与去年相比,这个排污口没有什么变化,在排污口的下方,多了一座污水处理厂,只是还没有开工。

据居民刘大姐介绍,排污口的排放一直在进行,相比于白天,夜间的排放水声更大,气味更浓。“江河十年行”决定,在夜间采取行动,监控排污口。

汇合攀枝花环保人士老罗之后,“江河十年行”了解到了一个重要信息。上文中提到的黄磷厂因严重污染被关闭,新厂搬到了工业新区原厂名做了更改。

黄磷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它的提炼属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此外,黄磷本身有毒,5%液态黄磷灼伤即可致人死命。科学资料表明,黄磷生产对空气、水均有污染,通过这些媒介进入人体后,极易引发呼吸道和肺部疾病。  

从世界范围内看,黄磷生产呈现出从发达国家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的趋势;从全国范围来看,则呈现从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四个黄磷生产国之一,而且是生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一个。在国内的黄磷市场中,攀枝花至于中国,犹如中国至于世界。世界把污染向中国转移,中国将污染向内地转移。

在仔细勘察路程后,“江河十年行”决定先去拍摄黄磷厂夜间生产时的熊熊火焰,再去监控钛白粉厂夜间排污的污水水质。

黄磷厂新址之前,四个火柱擎天,滚滚浓烟蔽月;钛白粉排污口之外,污水阵阵,臭味熏天。

2006年的“江河十年行”,我们就拍到那里的火柱冲天,2007 和2008老厂被关闭了,新厂我们还没有看到生产后的情形,今年会是什么样子呢,已经是新厂了,还会是那样吗?

黄磷厂边的夜空

黄磷厂的火炬

这是我们2009年12月23日夜里12点在攀枝花拍到的。这样的燃烧过程,真的像当地一些领导说的,是达标排放吗?我没有敢在那里停留,一是厂外一辆小轿车停在我们旁边,我们不知他是做什么的,二来我们“江河十年行”还要继续往前走。另外,前两年在老厂采访时,对于过敏体质的我,都在这老黄磷厂外出现过头晕和呼延困难的身体不适。不过明天我们还是要找懂行人问问,这种的生产到底对人体有没有影响,是不是污染。

离开黄磷厂,我们直奔了三年来我们一直跟踪的一个污水口。我们知道那个排污口上面就是一个大的钛白粉厂,但上面也还有其他工厂 ,这也是明天我们要跟踪采访的一个点。

夜里排污口

夜里的记录

2、环保部:对于责任人必须追究 发生一起处理一起

来源:《法制日报》2009年12月30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10678381.html

近五年突发环境事件两三天一起 多数责任人没处理

  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居高不下的被动局面,由26位各业专家组成的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今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会上宣告成立。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在会上表示,多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责任人没有受到处理,他提出,对于责任人追究要“不放过”,发生一起处理一起。

  全国突发环境事件居高不下,环境应急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对此,张力军给出了这样的数据,从2005年至今,全国平均两到三天就发生一起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其中,由环境保护部直接处置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高达625起。他说,重金属污染形势很严峻,应对不好就容易产生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

  事实上,今年以来已发生多起由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如湖南浏阳镉超标事件、陕西凤阳儿童血铅超标事件等。

  张力军说,目前,我国已进入了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对于突出环境污染突发事件信息,一些地方确实存在着迟报甚至隐瞒不报的情况。“不上报,突发事件处理了也是违法。正道消息没有,老百姓就听小道消息。”张力军表示,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不及时公开信息,老百姓就猜,极易造成老百姓的恐慌。

  对于环境突发事件责任人的处理,张力军表示不满。他说,环境污染突发事件责任者处理做得非常不好,多数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都没有追究任何责任人,事件处理完了也就不了了之。“对于突发事件责任人处理绝不能放过。”张力军希望,要向安全事件那样,对于环境污染突发事件责任人发生一起处理一起,涉及违法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进行处理。

  “2010年,环境保护部将对涉及饮用水污染、重金属污染以及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作为应急处理的重点。”张力军表示,2010年,就各类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环境保护部的要求是必须妥善处置,最大限度地减轻事件造成的危害。

  他说,从2010年起,环境保护部将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开展环境风险源调查工作,采取综合措施防控重金属污染事件,毫不松懈地抓好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工作。

据张力军介绍,2010年,环境保护部将尽快发布实施《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订稿)》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他要求,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时,要充分评估环境本底、区域容量、对人本危害以及污染物富集问题。同时,环境保护部将把环保举报热线“12369”打造成知名品牌,真正落实“有报必接,违法必查,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对查处不到位的要严格督办落实,使“12369”环保举报热线成为解决危害群众环境权益的绿色通道。(记者郄建荣)

3、盘点二○○九年自然生态与农村环保之关键词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12-30 

http://www.cenews.com.cn/xwzx/st/qt/200912/t20091230_629282.html

  编者按

    2009年我国的自然生态和农村环保工作进一步推进,迎来了更加有利的发展时期。

  随着“以奖促治”政策的不断深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突破,众多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得到整治;为了治理湖泊污染,我国各地纷纷开展了有益探索,这些湖泊治理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成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战略思想的成功注解;在低碳乡村的推进过程中,我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样板,在这些地区,农民的生活正在发生改变,生活质量正在得到提升。

  但是,我国还有很多突出的生态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我国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治理水土流失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我国水电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违规和无序开发现象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实行流域管理,协调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迫在眉睫;我国已成为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防治外来物种的入侵,让本地生物获得良性的生长环境,成为生态领域的重大课题。

  回顾2009年我国自然生态和农村环保工作,编者节选出6个关键词:以奖促治、低碳乡村、湖泊保护与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水电绿色开发和抵抗外来生物入侵,它们是2009年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缩影,也是2010年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一:以奖促治

  2008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出了“以奖促治”重大决策,旨在通过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逐步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调动广大农民投身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以奖促治”政策实施以来,中央财政投入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达15亿元,支持2160多个乡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带动地方投资达25亿元,1300多万农民直接受益,许多村庄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一些项目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与此同时,各地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统筹规划能力日益提高,农村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2009年,随着“以奖促治”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关键词二:湖泊保护与治理

  目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一些湖泊相继暴发水华,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为进一步加大湖泊治理保护力度。中央计划投入300多亿元开展“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其中,“十一五”以来用于湖泊治理的资金已超过20亿元。

  2009年,我国更是将湖泊的保护与治理放在重要位置,不仅成功地召开了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为了治理湖泊污染,我国各地还纷纷开展了有益探索。例如,通过生态调水,缓解湖泊水资源不足的燃眉之急;通过源头截污,减轻湖泊污染负荷;通过加强流域联动,破解湖泊治理跨区域难题;通过采取全民行动,让湖泊保护成为每个百姓分内的事等,这些湖泊治理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成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战略思想的成功注解。

  ▲关键词三:低碳乡村

  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目标的农村低碳发展理念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

  以灾后重建为契机,2009年,我国首个低碳生态乡村——“红十字乐和家园”正在四川地震极重灾区彭州市大坪村建设,并且已经初步成形。用树木、土坯等作建材建成的环保木屋兼具生活使用和旅游接待双重功能;家家户户从事家庭手工,正在成为“乐和家园”的一大亮点,“红十字乐和家园”初步摸索出一个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乡村模式。

  获评“低碳农业先进村”的江苏省河横村,也以严禁高碳项目入驻,积极推进有机农业发展,为发展低碳农业树起了一面旗帜。在低碳乡村建设过程中,我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样板,在这些地区,农民的生活正在发生改变,生活质量正在得到提升。

  ▲关键词四:水土流失防治

  2009年公布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结果令人震惊:50年来,中国因水土流失损失耕地5000多万亩;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掉,中国的“北大仓”粮食产量将降低40%左右。

  实际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远不止东北黑土地,我国目前有1/3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46个,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都有。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最贫困地区往往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在贫困地区,水土保持投入严重不足,防治速度缓慢。同时,由于水土保持投入严重不足,当地民众为了生存发展,走上一条越垦越贫、越贫越垦的恶性循环之路,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刻不容缓。目前,我国各地都已经打响了水土保卫战,愿我们用百倍的努力、科学的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打赢这场战役。

  ▲关键词五:水电绿色开发

  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已明确了“积极发展水电”的电力建设方针。根据规划,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 容量将比2007年分别增长30%和100%。

  合理开发水电资源对于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危机、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意义重大。但是水电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违规和无序开发现象也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2009年,通过实行梯度开发、放流珍稀鱼类等措施,我国的水电开发企业为实现水电绿色开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只有实行流域综合规划、综合整治、综合管理,站在宏观的角度,协调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有序开发水电的目标。

  ▲关键词六:防治外来生物入侵

  我国已成为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入侵的外来物种已有400多种,其中危害严重的达100余种,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多亿元。

外来生物入侵在我国涉及面也相当 广。目前,我国34个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均有外来物种入侵并造成危害,涉及农田、森林、水域、湿地、草地、岛屿、城市居民区等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外来有害生物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引起土著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的消失和灭绝。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纷纷采取措施清除外来入侵生物,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完全有效且无副作用的方法能够彻底清除这些“不速之客”。如何抵抗外来物种的入侵,让本地生物获得良性的生长环境,成为生态领域的重大课题。

4、我国新批62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2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681986.html

  中国绿色时报12月30日报道 国家林业局12月23日公布了《关于同意河北坝上河等62处湿地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国62处湿地将建设国家湿地公园。

  通知要求,湿地公园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湿地公园管理和经营者的专业培训,逐步建立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的保障机制,依法保护相关利益者的权益,保障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健康推进;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应建立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试点工作科技咨询工作组,完善科技支撑机制,加强科研监测工作,科学指导园内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各林业厅(局)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对本辖区内湿地公园的指导和监管,高标准建设国家湿地公园,防止轻保护、重开发和旅游过热现象,提高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截至目前,国家林业局共批复100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中国绿色时报 记者:刘娜微)

5、北京将每年拨款4亿元用于生态效益补偿

来源:新华网2009年12月3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12-30/100119367559.shtml

  新华网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刘浦泉)据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29日举行的“绿色唱响——零碳音乐季”新闻发布会披露,以森林碳汇效益为切入点的北京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方案已经完成。从2010年起,北京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将拨款4亿元用于生态效益补偿,以进一步推动北京低碳城市的建设。

  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苏梅说,林业碳汇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林业碳汇事业,先后开展了林业碳汇研究、实施林业碳汇造林工程、开展林业碳汇知识宣传培训等工作,并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北京专项。截至11月,中国绿色碳基金北京专项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各种形式的碳补偿资金176万元。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植被恢复、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夕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目前,北京仍有41万亩宜林荒山可以开展造林,同时有680万亩低效生态公益林可以通过改造提升碳汇功能。”王苏梅表示,今后,购买碳汇将成为北京市民履行植树造林义务的重要形式。据了解,这种义务植树形式已写入将于明年3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绿化条例》。

  由北京市政府主办的“绿色唱响——零碳音乐季”活动,将于2010年元旦起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拉开帷幕。整个活动期间的碳排放由北京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进行中和,以实现音乐会演出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目标。

目前,北京市森林资源总碳储量为1.1亿吨,森林年吸收固定二氧化碳量约为972万吨,年释放氧气量约为710万吨。

6、北京:恶意排污应按日计罚

来源:北京晨报2009-12-30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2134754_1.shtml

恶意排污单位屡教不改就应该按日计罚!昨天(12月29日),《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一审现场,委员一致呼吁加大排污企业违法成本。出于北京水资源缺乏的严酷局面,本该是实施办法的法规“升格”为条例,其中一连串“严禁”凸现“严格、严厉”。

建上下游补偿机制

 “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赵义用“两高一低”形容执法现状。发挥环保法规的震慑作用,是本次立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在初审报告中,城建环保委提出重庆早在2007年就出台法规,明确“按日计罚”,拖一天就多交一天罚款,纠错率从10%跃升到80%,建议常委会对此做法予以关注。对恶意排污施以重处。

草案建立上下游区县补偿机制,区、县人民政府未完成水环境质量考核指标中跨界断面水质指标的,责任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向下游相邻地区人民政府作出经济补偿。

科研废液视同危化品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在初审报告中提出,本市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单位,进行实验、化验和检验产生大量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液。这些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后,会对周边土壤和水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影响人体健康。建议对这些废液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危险废物的规定进行安全处置,禁止排入污水管道或者直接排入水体。

明确沉积污泥去向

柯真山代表来自北京市排水集团,他说:“污水中的污染物沉积在污泥中,目前北京每天产生2800吨污泥。这些污泥得不到有效处置首先会影响环境,如果滞留在污水处理厂直接威胁出水质量。”针对草案中提出的污泥安全处置,柯真山明确提出应定考核标准,说清楚污泥到底去哪儿了。

7、10年来18座水库发生蓝藻水华 广东拟出台规定保护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9-12-30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2140427_1.shtml

记者近日从广东省水库水资源保护工作会议获悉,广东水库生态健康呈现退化趋势,甚至进入生态灾害高风险期,广东拟出台有关规定保护水库水资源。

据介绍,今年一季度对全省54座重要供水水库的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风险现状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七成处于由中营养向富营养过渡状态,两成处于富营养状态,37%的水库蓝藻水华风险较高,15%水库的蓝藻水华风险为中等。10年来,至少33%(18座)的水库有过蓝藻水华发生史,有22%(12座)的水库正发生蓝藻水华。

会议提出,要用1~2年的时间,在深入开展水库水资源保护现状调查、全面掌握主要供水水库的水质状况、查清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完成全省饮用水水源水库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力争利用5~10年时间将广东建设成为水库生态文明强省。2012年全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要达到95%,其中山区达到98%;到2020年,水库水功能区全面达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

据了解,为加强水库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广东省将出台《关于加强水库水资源保护的若干规定》,在水库水资源保护范围内的建设管理、水土保护、林木砍伐、渔业养殖和水质监测等方面作出规定,对全省小二型以上水库的水资源进行保护。

8、南水北调后汉江"喊渴" "调水后遗症"引关注(图)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12月30日张志峰

http://unn.people.com.cn/GB/10676910.html

引江济汉工程示意图

    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后,汉江下游将面临缺水,引长江水补汉江正从图纸走向现实 

  引江济汉工程不仅仅是“调水”,还能够发挥帮助农业灌溉、节省物流成本等重要作用。然而,随之而来的“调水后遗症”也不容忽视

  解渴之后,工程真正能够做到造福百姓,惠及民生,才是人们最大的期盼

  12月26日下午,作为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位于湖北省潜江、天门境内的汉江兴隆水利枢纽实现截流,汉江下游将面临缺水。

  而从长江引水至汉江兴隆河段的引江济汉工程,一个月前其通航控制性工程已在潜江市高石碑镇开工,进入实施阶段,计划4年完成。

  这“一调一引”之间,引江济汉工程为何上马?它能给当地带来什么?人们担忧的水生态等问题又将如何解决呢?

  南水北调后汉江“喊渴”

  汉江下游两岸的潜江、沙洋等县市是湖北的鱼米之乡,还盛产棉花、油菜籽等经济作物。然而几年前,记者在潜江等地就多次听到议论:汉江水量季节性较强,南水北调保证了北方用水,我们这里肯定要缺水。

  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汉江流量受降雨影响,也和上游丹江口水库的泄水量直接相关。”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刘子慧介绍。丹江口水库原库容为174亿多立方米,大坝加高后增至339亿多立方米。据统计,过去水库多年平均来水为388亿立方米,每年约200亿立方米的水放到下游。然而根据规划,南水北调中线一期调水后,每年将给北方“抽”水90多亿立方米。要保证丹江口水库正常库容,流向下游的水量将降到100多亿立方米。将来随着调水增多,汉江下游可能“喊渴”。

  有关水利专家认为,如果汉江下游流量过少,将对通航、生产生活用水等造成不利影响。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水量减少,流速减缓,会导致水里的污染物相对增高,产生水体富营养化即“水华”现象。专家坦言:长江上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带来的水生态问题至今仍未消除,前车之鉴不能忘!

  引江济汉不仅仅是“调水”

  经过多年争议和论证,引江济汉工程设计方案到2009年9月通过专家评审。根据设计,从长江荆江河段引水至汉江兴隆河段,进水口位于荆州市李埠镇,出水口位于潜江市高石碑镇,全长约67公里。

  引江济汉设计引水流量350立方米/秒,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汉江兴隆河段缺水之虞,为汉江输入新鲜的“血液”。根据有关专家设想,通过“输血”有望改善该河段的航运、灌溉、供水条件,有利于生态保护。此外,这项工程将武汉、襄樊和宜昌三个经济区域通过水路联成一体,有利于联动发展。

  引江济汉首先惠及农业灌溉。工程建成后,在满足供水范围内7个城市用水的基础上,结合闸站改造,可使灌溉保证率提高到80%左右。

  引江济汉渠道将成为千吨级运河,节约物流成本。工程将建设航道、长江进口和汉江出口的千吨级船闸等配套设施,改善现有通航条件,行程缩短约680公里,节约运输成本。这一工程还将成为连接长江沿岸钢铁石化工业走廊与汉江沿岸十堰—襄樊—武汉汽车工业走廊的水路“腰带”,改变并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引江济汉还是一条活水走廊,科学调度将有利于改善当地水生态环境。沙洋县境内的长湖夹在长江和汉江之间,但与两条大河互不连通,水质净化困难。过去长湖缺水时,当地渔业首当其冲,农田也缺水灌溉。引江济汉工程将在此筑起一道穿越长湖的运河,附近的后港镇人已在展望:当地的乔河是运河的补给水源,乔河涨水时可通过运河直达汉江,不会威胁长湖;长湖缺水之时,又可通过运河调水。经过活水搅动,也有利于湖水净化。

  “调水后遗症”不容忽视

  引江济汉由国家投资,将给当地带来可以预见的效益,但随之而来的人水和谐等问题不容忽视。

  引江济汉渠是一条“人为”开凿的运河,它势必改变长江和汉江流域之间的关系,应放到整个流域来考量其自然价值,放到整个社会来评价其经济效益。长江干流面临缺水威胁,如何持续补济汉江?随着清水下泄,长江河道被“刷”低,自流这种低成本引水能维持多久?后续成本将追加多少?这些问题都会随着工程的推进而逐渐显露,是应该提前谋划的。

  其次,人们最大的担忧是水生态的治理保护。长江中游和汉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相对比较发达,水域的环境承载有限。有关专家指出,引江济汉有助于改善汉江下游水生态,但难以从根本上杜绝水华等污染,“关键在于加大对两江的截污治污力度。如果沿岸‘排水’过多,即使全部达标排放,进入长江、汉江后整体仍是‘不达标’。由此来看,调水量再多也无济于事,甚至会加重污染。”此外,在长湖地区建设水上“高架渠”,对于生态和景观的利弊,除了论证外,尚有待实践检验。

  长江荆州段部分区域属于血吸虫病疫区,如何杜绝血吸虫病传染源从长江向汉江转移扩散,一直是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据了解,有关部门规划设计之初已充分考虑这个问题,并由湖北省血防部门提出了相应对策,通过建设沉螺池等配套设施,控制传染源。

  除此之外,水权补偿之争亦在困扰汉江这条河流,引江济汉入江口上距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尚有将近380公里的江段,对其水量减少的问题还缺乏相应的补贴措施。

解渴之后,引江济汉工程能够做到造福百姓,惠及民生,实现“造血”功能,这才是人们最大的期盼。

9、吉林启动保护野生东北虎行动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2月3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2/30/content_12729022.htm

    新华网长春12月30日电(记者宗巍)由珲春野生东北虎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单位联合实施的“利剑一号”野生东北虎保护行动日前正式启动,该行动旨在打击非法盗猎,为野生东北虎创造一个安全的生长环境。

    据了解,这次行动的任务包括清除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地区的铁夹子、套子等非法猎捕野生动物工具,对当地经营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餐馆、饭店进行联合检查,以及向当地群众免费发放宣传手册。

    “这几天山上的积雪达到八九十厘米,队员无法进山清套,主要是下村镇发放5000套护虎挂历,并对餐馆饭店进行联合检查,元旦后再进山清套。整个活动大约将持续到明年的2月份。”珲春野生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主任郎建民说。

    本次活动由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珲春市林业局、工商局、驻珲春边防部队、武装森林警察大队等联合实施,共有100多人参加,此次行动也得到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的支持。

    野生东北虎是世界十大濒危动物之一,生存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长白山区。珲春野生东北虎保护区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的吉林省珲春市,是中国野生东北虎活动最频繁的地区。

10、专家:对垃圾发电厂附近居民应给予补偿

来源:中国能源报 2009年12月30日 于洪海

http://env.people.com.cn/GB/10679505.html

  目前对空气中二恶英的动态监测存在资金、技术上的问题,开工以后企业没有动力去投入,这也成为公众质疑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症结所在。

  12月10日,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被叫停。12月23日,江苏吴江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遭遇争议。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是不是主要排放源?其危害程度如何?发达国家是否已经限制垃圾焚烧的发展?垃圾焚烧发电是不是落后的工艺?这些问题需要给公众专业的回答。12月24日,《中国能源报》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建设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文龙,他是国内研究垃圾焚烧发电的领军专家。

  “邻避”现象其实是利益问题

  中国能源报:对于近期吴江、番禺所遭遇的垃圾焚烧发电风波,您怎么看?

  徐文龙:我国已经明确了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发生在全国许多地方的群众反对甚至抗议建设垃圾焚烧厂的事件,正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后人们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提高的表现。但是由于监管体制缺位,信息不对称,以及政府公信力下降,造成垃圾处理产业中“邻避”现象日益严重,并已成为垃圾焚烧发电乃至整个垃圾处理产业的绊脚石。

  “邻避”现象表现出大众的自我矛盾态度:即原则上赞同政府的产业政策和目标,但是反对该政策或目标的预定地点与我为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邻避”现象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如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一些州自发组织了“抵制垃圾运进我家后院”的运动。在我国台湾,20世纪80年代,新竹市由于兴建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厂,受到了当地环保团体和居民的激烈反对。群众往往对大型垃圾处理设施的兴建表现出过分的紧张和不满,这种敏感其实就是“邻避”现象的一种表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产生“邻避”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在认识和观念上的扭曲导致认识上出现偏差,另一方面是人们利益结构调整带来的偏离导致的利益偏差。

  中国能源报:说到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有许多具体利益牵涉到里面,比如房地产开发商、购房业主。各地政府能否通过城市规划层面的提高,避免出现类似广州番禺这样房地产商、业主与政府之间尖锐的对立?

  徐文龙:目前这方面还缺乏很明确的法律法规,各个地方政府部门对土地利用各有考虑,不给批还不行,因为没有什么法规说已经批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周围的土地就不能被批建住宅小区等建筑。所以,可能操作起来是有一些难度,这方面的法规还有待完善。我们要认识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对于周边居民的影响,但是过度的喧哗实际上是没必要的,包括对房地产商房价的影响,这也不是它独家的事。地方政府在考虑建设垃圾焚烧项目时,会考虑多方面的情况。

  我觉得必须实事求是,有什么问题都讲清楚。垃圾焚烧厂建设的影响除环境和健康外,还必须考虑在心理、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现代化的大型垃圾焚烧厂可以做到避免臭气释放外溢,二恶英排放降低到0.1纳克以下,但是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恶名”却往往会在群众心理上造成影响。因此,从项目开始就需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加强互动、沟通和了解。焚烧厂的建设最主要的是应该为当地居民带来方便和利益,而不是增加他们的担心。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涉及公众利益的问题,但是保护大众利益,同时不能忽视住在垃圾场附近居民这些“小众”的利益。垃圾焚烧发电,首先要做到达标排放,但是达标并非“零排放”,必然还有极微量的排放。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对周边居民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要有与垃圾处理项目周边居民的协调机制,如韩国拿出10%的垃圾处理费给周边居民作为补偿;台湾每处理1吨垃圾,就拿出50元台币,用于绿化等,改善周边地区的环境,让居民感到垃圾发电项目与自己的生活是和谐的。

  垃圾焚烧发电仍然是朝阳产业

  中国能源报:公众在反对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时候,不断举例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大量淘汰焚烧炉,您对此怎么看?

  徐文龙:谈及国外垃圾焚烧情况,早期的一些焚烧炉有一些确实是有问题的。二恶英问题提出后,西欧从1987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数量一直在减少,但1994年后,一直在增加。在此期间所关闭的焚烧发电厂,主要是一些技术落后、燃烧不完全、尾气处理不完善的小型焚烧厂,当然也包括一些规模较大一点但经技术改造后还达不到标准的焚烧厂。虽然西欧垃圾焚烧发电厂数量有变化,总量上看,小的焚烧炉是减少了一些,但是焚烧厂的平均处理规模和垃圾焚烧总的量是增加的。在1993年时,欧洲的垃圾焚烧炉是415个,1997年变成275个,中间有所减少;但是1997年之后一直在增加,到现在又到了400多个。目前垃圾焚烧厂的数量与1993年大体相当,但处理规模增加了。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具有占地小、处理时间短、减量化显著(减重一般达70%,减容一般达90%),无害化较彻底以及可回收垃圾焚烧余热发电等优点。这里并不是要把垃圾焚烧发电“美容化”,只想说明对于垃圾处理要全面客观分析,要从现实出发。我们要容忍和吸取类似绿色和平组织提出的观点和意见,但政府决策部门不能变成绿色和平组织。世界上有的反垃圾焚烧协会,反对一切焚烧,因为焚烧就有可能产生二恶英类物质。有些人提出“零”废物或将全部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垃圾全部资源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现在就实施,那就好比实施“乌托邦”社会,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恶英存在动态监测难题

  中国能源报:二恶英一直是困扰垃圾焚烧发电的焦点问题,有舆论认为中国很多垃圾电厂二恶英排放远高于欧盟标准,您对此有何评价?

  徐文龙: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我国焚烧厂建设的二恶英排放控制标准,除大城市焚烧炉要求按欧盟标准外,大多数地方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设计标准进行的,也就是说1纳克这个底线。当然,采用技术政策推荐的焚烧炉型和按国家标准配置的烟气处理工艺系统,从技术上说它可以达到欧盟标准,但是由于处理费或者其他原因,它不愿意按照欧盟标准进行。当时建设时的国家标准是1纳克,那么,整个处理费用的支付也就按这个标准。这些垃圾焚烧厂一般会按国家标准的一半排放,他们会认为,我只要比国家标准好就可以了。如果再对他们提出更严格的要求,那可能下一步他们就会提垃圾处理费的问题了。这是早期建设的情况。从2006年后,按86号文件要求按照欧盟标准的0.1纳克来要求,达不到标准不准开工。但是目前对空气中二恶英的动态监测存在资金、技术上的问题,开工以后企业没有动力去投入,这也成为公众质疑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症结所在。

  广大公众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周边居民最关注的环保排放,除了政府监管,还要增加透明度,环保数据要定期公开,这样可以减少公众的担心,企业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对于从事垃圾焚烧发电业务的企业,在满足排放标准的情况下,还要考虑成本和费用。目前垃圾焚烧发电普遍采用的“BOT”模式,是企业代表政府承担了全社会的责任,在履行完其处理垃圾的义务后应获得合理的回报。垃圾焚烧发电本来就是微利润,而环保排放标准和公众期望值的提高都要增加企业内部成本,这是目前从事垃圾焚烧发电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建议国家对于垃圾发电项目的政策作出适应性调整,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适当提高垃圾终端处理费的收费标准,同时制定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垃圾处理费基本标准,由居民收费、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做到全国一盘棋。

  我觉得认识到这一点,实际上表明大家这一段时间,对二恶英的认识有进步。二恶英进入人体,导致在人体内积累,从而影响健康,这是由二恶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决定的:二恶英不溶于水,溶于脂肪,易附着在土壤上,在环境中难以自然降解。排入大气的二恶英在大气中扩散时,通过干沉积和湿沉积不断沉积到地面,并由土壤等进入食物链。目前在国际上形成的共识是:人体摄入的二恶英,通过空气吸入和皮肤吸附进入的量有1%-10%,多数情况下1%-2%是通过空气吸入的,90%-98%以上则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的。二恶英是累积性的,对人体的影响有其特点:它造成的主要影响是长期的、小剂量的,进入人体主要是通过食物,而不是空气。(来源:中国能源报  记者于洪海)

11、北京垃圾年均递增8% 每年因填埋占五百亩土地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12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676891.html

  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北京,除了有“住房难”等,如今还有“倒垃圾难”。一方面,城市垃圾以年均百分之八的速度递增,比当地人均收入的增长水平还高,另一方面,政府刚说要焚烧垃圾,市民便群起而攻,几乎势同水火。面对左右为难的情势,当地官员们慨叹:“垃圾焚烧,已经被妖魔化了!”

  北京有户籍人口一千二百多万,但加上外来常住人口,总人口甚至超过两千万。尤其进入新千年以来,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但市政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和投资,基本都根据一千二百多万户籍人口来制定,一旦遭遇几占总量四成的庞大而又流动的外来人口,便捉襟见肘。况且,百姓“粗放型”生活惯了,对于政府早已倡导的日常生活垃圾分类,大多左耳进、右耳出,总难以形成习惯。

  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日前向媒体诉苦:目前,北京百分之九十的垃圾为填埋处理,每年约占用五百亩土地。“处理方式过于单一,加之目前实现垃圾分类处理有难度,如果新的设施不能及时建设,四年后,北京将面临垃圾无法处理的严峻局面。对于北京这样土地资源紧张的城市,采用焚烧处理,尤为重要”。

  然而,不仅仅北京,大陆几乎每个城市,虽然都面临垃圾的痛苦,可一提到焚烧垃圾发电,公众都强烈反对,几乎到了“逢‘烧’必反”的程度——不仅质疑项目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可靠性,甚至怀疑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背后,是否隐藏了什么人肮脏的商业利益。

  其实,最令百姓坐卧不安的,还是焚烧垃圾后产生的有害气体二恶英。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筱虹说,控制二恶英污染,如今已不是技术难题。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该项技术的研究已取得很大成果,只要在设备、操作上努力,完全可以控制二恶英的产生。关键是国内的垃圾焚烧厂在运营和管理上,尚存在缺陷。这是民众不支持的主要原因。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员会副总工程师王维平也承认,包括焚烧在内的垃圾处理造成超标污染这个事实,病根在监管上。住建部至今没有颁布垃圾焚烧操作运行规范和监督管理制度。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该安装的设备不安装,该更新的技术不及时更新。烟气净化的耗材、活性炭等,为了省钱不用、少用或者以次充好……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必然造成污染。

  为缓解公众的对立情绪,北京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等四个部门新近共同编制了《生活垃圾处理知识系列问答》手册,冀望以科学的方式,为民众解惑。在这本三十页的手册中,对五十个比较常见的疑问进行了解答,其中包括“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目标、为什么要实行垃圾分类、什么是垃圾焚烧发电以及现代垃圾焚烧厂对周边群众的健康影响有多大”等等。释疑解惑之后,公众能够心平气和,尚不得而知。不过,北京今后更多靠焚烧的办法来处理垃圾,恐怕已是“箭在弦上”。(张子扬)

【1】       【2】

12、中国低碳困局:各个地方低碳经济发展参差不齐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2009年12月2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2/29/content_12720427.htm

    冬天是哈尔滨最美的季节,在中国其他城市处于旅游淡季的时候,哈尔滨却“风景这边独好”。据测算,今年哈尔滨冰雪经济收入可达80亿元左右,但老工业区高耸的烟囱和陈旧的机器设备使这个城市经济转型遭遇挑战。同样,这也是中国很多城市面临的问题。低碳经济有望打破“洁白雪花”伴随“滚滚浓烟”的局面,而12月26日于哈尔滨举行的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或许能为此破题。

    本次论坛主办方《中国经济周刊》总编辑季晓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举办此次论坛的初衷就是要弄清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问题,“现在很多人知道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如何去发展,从哪着手比较合适。”季晓磊表示,据此次参会的很多地方市长和企业反映,当地都想加入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行列中来,但由于对具体概念和技术不了解,中国各个地方低碳经济发展参差不齐。

    “不要钻圈套”

    在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的减排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水平基础上减少40%-45%,但目前面临的困难显而易见。“我国尚处于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周期和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城市化中期阶段,这种经济结构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有根本的转变。”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说。

    刘燕华表示,发达国家提出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基本解决了工业化对传统环境影响之后倡导的新发展模式,而中国现在既要完成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又要保持经济高速发展,任务很艰巨。

    季晓磊也认为,这一目标对于中国经济每年要实现9%的增长来说是一个挑战。他指出,中国经济短时间转型的压力仍然较大。

    按照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的说法,“2005年,我们的环境成本大概要占到GDP的13.5%,而我们当年GDP的增长才10.4%。这样算下来,我们每年因经济发展而对环境所欠的债达3.1%。如果我们不注意可持续发展的话,就会把环境的欠账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虽然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掠夺已经显而易见,但还是有人呼吁,在这一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中国还是要发展,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这一问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中心主任潘家华表示,发达国家对低碳概念的界定是一种“完美”的界定,其用意重在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国绝不能“钻圈套”。

需周密规划

    目前来看,发展新能源是解决节能减排对经济增长制约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至少目前这种方式已经被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

    他表示,中国目前新能源发展态势是可喜的,但挑战很大。国家目前对整个新能源的发展还缺乏一个周密、细致的规划。“由于新能源发展争论也比较多,据我所知,有关部门现在正在制订相关规划,但目前还没有公布。”

    此外,技术和资金问题是目前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成思危介绍,目前我国主要还是引进为主,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一些关键部件,比如轴和轴承,大的轴承我们还不能制造;电动汽车的电池问题目前也还没有突破;我们的核电技术也是引进美国的。”

    不过,据刘燕华介绍,在绿色技术研发领域,我国在有的方面甚至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他表示,并非所有的技术越先进越好,中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低成本技术。

    对于发展新能源,季晓磊认为,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的配套至关重要。

    成思危对此也持相同意见,他指出,“目前我国风能发电的成本要比火力发电高一倍;太阳能发电成本是火力发电的4倍。政府的补贴是必须的,想通过技术进步降到正常的成本,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低碳路崎岖

    在当天的会议上,很多刚刚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归来的官员和专家也参与其中。他们表示,发展低碳经济本来是中国的一贯主张,但此次气候大会使中国限于被动,以后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名单上可能会没有中国。

    身为气候大会中国谈判代表之一的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吕学都当天表示,此次气候大会是“成败参半”。“50%到70%的内容解决了,但是没有取得完整的进展。原来大家都期待的哥本哈根协议,事实是没有被大会批准,只是被大会‘注意到了’”。

    “现在的协议里面是有钱数规定的,到2020年的时候,发达国家每年要用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但吕学都表示,这一数字内藏玄机,“发达国家在2001年承诺,每年将对发展中国家资助1亿美元帮助发展。但快10年过去了,据我计算,到目前为止,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资助总共才2.5亿美元。”

不过可喜的是,在此次气候大会上,发展中国家成功地捍卫了《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两个文件至少为我国以后的低碳经济发展找到了更加合适的理由,但没有技术和资金援助,我们的低碳经济之路可能会更加崎岖。记者 马继鹏

13、高效生态:我国“低碳”开发最后的大河三角洲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9年12月30日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091230/1645730.shtml

芦花纷飞、天鹅翩跹,这里是中国最年轻的大河三角洲。

井架林立、黑金喷涌,这里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

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也意味着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将踏上“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新的创业征程。

十年磨一剑:从院士建议到国家战略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大江大河入海口的三角洲既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在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南部珠江三角洲机器轰鸣的喧嚣声中,位于山东半岛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一直蓄势待发,默默等待着一个机会,一个进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视野,高起点、高定位科学发展的机会。

10年磨一剑,如今黄河三角洲终于跨世纪圆梦。早在1992年,黄河三角洲开发就被山东省列入全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两年后,黄河三角洲开发升级,“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被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实施了“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项目。

但黄河三角洲开发作为“国家战略”的提议,则要追溯到10年前的一次“院士聚会”。东营市发改委副主任、黄河三角洲开发推进办副主任薛荣建回忆说,1999年5月,中国工程院、中国农学会、中国林学会等7家单位在东营联合召开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讨会”,会后卢良恕、蒋民宽、相重扬、江泽慧等40多位院士专家联名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议”,建议很快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原国家计委等部委的高度重视。此后,“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后于2001年3月、2006年3月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国家“十一五”规划。这一次,黄河三角洲开发跃上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平台。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包括东营和滨州两个地级市全部,以及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山东省内6个设区市、19个县(市、区),这个区域2008年末常住人口981.5万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天津滨海新区面积的总和。

黄河三角洲研究专家、山东省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说,黄河三角洲地处山东半岛北部,是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北翼的主体组成部分;将视野从山东半岛扩展到整个环渤海经济圈来看,黄河三角洲毗邻天津滨海新区,并与渤海湾北部的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黄河三角洲这位新成员的加入,将形成环渤海区域南岸高效生态产业聚集带,为环渤海这一世界级经济圈的发展增添新的亮点。

从院士建议到国家战略,从山东区域的重心到世界级经济圈的重要支点,如今的黄河三角洲,正在向“世界的黄河三角洲”进发。

创业新征程:从“地下胜利”到“地上胜利”

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先行发展相比,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无疑要晚了许多年。当100多年前上海和广州已经成为西方人踏入中国的窗口城市时,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生长中的湿地。

当代黄河三角洲的第一次大发展,可以追溯至1961年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发现,大量的油气技术人才和工人涌入这片当年“青天一顶、盐碱一片”的荒凉地带,开始了向地下掘金的拓荒者历程。

黄河三角洲的第二次大发展,应该算是20多年后的1983年———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正式建市,胜利油田与地方的互动发展关系逐步理顺,黄河入海口流路趋于稳定,地方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截至2008年底,黄河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55亿元,约占山东国内生产总值的1/6到1/7,与山东半岛的龙头城市青岛相当。

时隔26年之后,黄河三角洲迎来了第三次大发展的机遇。

黄河三角洲到底有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驱车行驶在黄河三角洲宽阔的道路上,伴随着带着咸味的海风,大片的盐碱地、荒草地以及沿海滩地映入眼底,叫人感叹“造化之神奇”。

来自山东省发改委的数据显示,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地区,拥有未利用地近800万亩,其中国家鼓励开发的盐碱地270万亩、荒草地148万亩、滩涂212万亩;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黄河冲积年均造地1.5万亩。当东部沿海许多地方在为土地资源的紧缺而犯愁时,黄河三角洲优势独具,在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大规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方面,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突出优势。

山东省发改委主任费云良说,丰富的土地资源,是黄河三角洲吸引要素聚集、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核心优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不仅如此,根据规划,黄河三角洲将实行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对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使用未利用地的建设项目,国家在安排用地计划时予以倾斜。同时鼓励对宜农土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新增耕地在保证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允许在省域内用于占补平衡,并支持黄河三角洲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

山东省省长姜大明说,通过未利用土地直接转为建设用地等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生态平衡的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模式,将支撑黄河三角洲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此外,黄河三角洲开发还获得了国家在金融创新上的重大支持。根据规划,山东省可以按照相关管理办法,建立黄河三角洲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国家还支持黄河三角洲整合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设立地方性银行,条件成熟后适时上市。金融方面的改革创新,将为黄河三角洲大规模开发输入源源不断的“资金血液”。

未来的黄河三角洲,将是中国东部重要的肉类生产基地及先进示范区、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如果说,48年前黄河三角洲第一次开发的重点是以油气工业为重点的“地下胜利”,代表着化石能源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一个旧时代;那么新一轮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将以临港产业为支撑多点开花,奉献给中国更多的高效生态的“地上胜利”,并代表着这一区域正大步迈向青睐低碳能源的新时代。

高效生态:打造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新样板

秋日的黄河三角洲是独具特色的。雪白的芦花在微风中漫天飞舞、美丽的碱蓬一片片铺成红色的地毯,东方白鹳、丹顶鹤等珍稀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百余年来,在海、河、陆相互作用下,黄河三角洲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形地貌、生物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的地理与经济单元。

然而,在黄河三角洲傲人的美丽背后,却隐藏着“生态的脆弱”。据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副局长李龙杰介绍,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晚,草甸过程短,土质结构疏松,使这里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不适当的开发容易使区域环境和生态链遭受破坏。

记者曾多次赴黄河三角洲采访,这里许多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在东营新城区,一颗普通的绿化树栽培成活的成本就超过100元。更令人担忧的是,守着黄河水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淡水资源十分匮乏,人均占有淡水量约为300立方米,是山东省人均占有量的85%左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0%左右。淡水资源的匮乏,是长期以来制约黄河三角洲地区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方面,黄河三角洲总体经济结构呈现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的二元结构特征,一端是具有相当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石油工业,另一端则是以传统农业和工业为主的地方经济。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地方工业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整体经济结构单一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这种自然生态脆弱与经济结构单一造成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双重问题,使得黄河三角洲只能走一条“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新路。著名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说,黄河三角洲既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的发展与转型的压力,所以要在这两方面协调发展,找出一条发展与保护双赢的道路。高效生态发展的定位,抓住了这个区域的特点,也是未来黄河三角洲发展的灵魂所在。

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说,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有利于实现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的有机统一,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有利于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加速环渤海地区振兴与崛起,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

然而,在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征程上,环境准入的门槛是否提高、盐碱地的改良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补偿机制能否在这一区域破题,黄河三角洲仍将面临众多“发展与保护”的难题。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将是黄河三角洲成功打造一个区域经济科学发展新样本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将是黄河三角洲未来发展最大的焦点所在。

14、山西不顾阻拦强行修建水库 截断河北40万人水源

来源:四川在线2009年12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683006.html

  寒冬的太行山区河北涉县,满目萧索,裸露的山体如往年一样静待着人们冬闲时节的装扮。可是本该在田野忙碌的人们却因为山西下交漳水库的修建,斩断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源,都蜂涌来到县委、县政府,市委、市政府讨说法,并准备不断地扩充规模向省部委、国家“进军”。

  “短短的2个月,已经有4批200多人来反映情况。如果国家和省部委不采取果断措施,以后恐怕会愈演愈烈,到时就是县里发动一切力量也难以制止。”涉县信访工作人员一边耐心地做着群众工作,一边拿出漳河沿岸16万群众的联名书说,本来平衡的用水环境,就因为山西打着修建泽城西安水电站的旗号,不顾中央部委的规划、阻拦,违法强行修建下交漳水库拦截清漳河全部水源,直接斩断了下游涉县40万人的“命脉”,间接影响到邯郸、冀中南地区的发展和群众的生产生活。

  那么山西是如何违法兴修水利?下交漳水库的修建会对下游造成什么影响?面对水利部海委的阻拦,山西又是怎么做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质疑】

  搁置60年的修水库设想今朝假借建水电站之名实现

  国家《水法》第二十条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有关地区之间的利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

  清漳河发源于山西,流经河北、河南等地,是一条跨省河流,清漳河水源是上下游共享资源。早年因抢水问题,三省之间就小有摩擦。在上世纪50年代,钱正英任水利部部长之时,三省为了各自的发展都规划了水库,当时山西省规划的就是下交漳水库,河北省规划的是刘家庄水库和匡门水库。为了论证水库的可行性,钱部长亲自带人沿漳河进行了考察,发现清漳河上游开发力度大,径流小,下游常出现断流现象,最后得出结论:如果在沿线再建水库,简直就是胡闹,因此各省修建水库的设想只好不了了之。

  水库设想破灭后,山西省并没有放弃利用地处上游之便,对水的开发利用,转而修建各类蓄水工程,拦截了绝大部分径流,磁县观台站实测的水文资料就是最好的佐证。据资料显示:1965年以前20多年清漳河的年均径流量为19.6亿立方米,1981—2000年20年平均径流量为3.56亿立方米,造成这一巨大的差距,降雨量年均减少5%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实测径流减少80%就充分反映了上游用水量巨增的事实。如今,山西境内对清漳河的开发利用已高达81.4%,远远超过了国际40%的标准径流极限值。

  尽管大幅度开发利用了清漳河水资源,但山西方面仍未放弃修水库的设想,上世纪70年代,他们又规划设计了泽城西安水电站,1986年列入了国务院《海河流域综合规划》。按照规划,他们应该建设水电站,并且在建设前必须报经水利部海委审查并签署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对清漳河下游河北省等有关地区的影响作出定量分析,同时根据《水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应当征求河北省水利部门的意见。但是由于他们知道自己是假借建泽城西安水电站之名建设下交漳水库,既违反了国家水法,又不符合国家规划,所以只好对这一投资高达10多亿元的大项目偷偷摸摸开工。

  对于泽城西安水电站和下交漳水库是一个项目两个牌子的说法,左权县委书记孙光堂在2009年7月28日在全县上半年经济分析会上的讲话最好的证明,他说:“……西安水电站(二期)工程,也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交漳水库,现在已经开工建设。”另外,泽城西安水电站建设的位置和规模、建设方式也都是有力的现实佐证。

  众所周知:建电站和修水库虽然同为水利工程,但在对水的开发利用上是不同的。电站是径流引水式的,是暂时把水蓄起来,发电后继续放到下游,并不影响下游的生产生活。而水库却是把径流全部拦截住,涝时放,旱时存,严重影响着甚至扼杀了下游的生存发展。

【1】 【2】 【3】

15、哥本哈根大会失败了吗?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9年12月30日 陈晓晨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7/20091230/000000143295.shtml

  超过100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亲临气候变化大会,将大会变成了峰会,这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表明各国已将应对气候变化看做超越国别的人类共同利益。可以说,领导人的到会在某种程度上还超越了巴厘岛大会对哥本哈根大会的期望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结束10天。不过,关于此次大会的成败得失,仍然众说纷纭。

  有些人认为,哥本哈根大会是一次成功的会议。比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说,大会是成功的,是“朝正确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有人认为,哥本哈根会议无果而终,绿色和平组织就在给CBN记者的邮件中对哥本哈根大会的最终成果表示极度失望,称大会在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两大问题上都是失败的。

  事实上,记者在哥本哈根大会现场就耳闻了对此次大会的各种评价,有些评价甚至非常极端。当时,各种未经证实的传言也在各国媒体圈里传播,“谣言满天飞”是最后时刻会场内气氛的真实写照。

  现在,大会已经结束,这给了我们一个更冷静的环境,来排除各种杂音的干扰,思考此次会议的得失。

  “失败说”背后的4种力量

  “失败说”的背后活跃着至少4种力量:其一是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它们对此次会议的期望值很高,一方面试图达成一个全面的、强有力的协议,占据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领导地位和道德制高点,另一方面企图利用这样一个协议,迫使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其义务和能力不相称的量化减排责任,同时让自己占据未来低碳产业与相关金融业的制高点。

  其二是一些非洲国家、小岛屿国家、生态脆弱国家,它们原本希望哥本哈根达成的协议能解决它们的生存、环境与发展问题,但最后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与其期望有很大差距。

  其三是不少环保组织。它们也对此次会议的成果感到失望,认为没有给发达国家设定预想中的量化减排目标,以及将地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有的环保组织主张1.5摄氏度)的愿景,没有拿出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成果。

  第四是以一些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它们对大会的程序不满,因此出于程序正义与维护联合国机制的考虑,对哥本哈根协议作了公开抗议,并以投反对票的方式予以表达。

  这四方面的力量各有各的考虑,它们发出“大会失败”的声音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项成就仍应予以肯定

  我们从哪里来,决定着我们去向何方。要想在各种论调与传言中找到方向,必须回到哥本哈根大会之前,审视哥本哈根大会的预设目标。

  在此前很多人看来,哥本哈根应该是一段行程的终点。而这段行程起点就是印尼巴厘岛。按照预定的安排,哥本哈根大会是一次完成巴厘路线图授权下的谈判的会议。

  2007年12月的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定的“巴厘路线图”,主要包括三项决定:一是旨在加强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的决定,即《巴厘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减缓、适应、资金、技术四大议题;二是《京都议定书》(下称《议定书》)下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谈判特设工作组关于未来谈判时间表的结论;三是关于《议定书》第9条下的审评结论,即推动《议定书》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在2012年前切实履行其第一承诺期的减排承诺。

  “巴厘路线图”确认了《公约》和《议定书》下的“双轨”谈判进程,并决定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最终完成谈判,将《巴厘行动计划》中的原则落实为法律协议和具体条款。从这个角度,可以评价哥本哈根的得失。

  记者认为,从“巴厘路线图”的视角看,哥本哈根大会达成的成果应当受到肯定。

  第一,哥本哈根大会确认了《公约》与《议定书》,特别是《议定书》的法律地位;大会仍然沿着“巴厘路线图”——特别是双轨制的谈判方式——来进行。可以说,这是哥本哈根大会的最大成功之处。

  如果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谈判比作“爬山”,那么《议定书》就好比是大本营,“巴厘路线图”就好比是地图。有了“大本营”,就可以巩固既有成果,图谋向前发展;有了“地图”,就不至于偏离方向导致迷路。

  这一看似完全应有的成果,得来并不容易。美国一直试图规避其在《公约》下作为发达国家应尽的义务,对《议定书》更是几乎一直公开反对。而大会的主办国丹麦,出于急于将美国拉入减排机制的目的和其他考虑,在会前就草拟了一份“丹麦提案”,主要内容上均大幅度向美国妥协,并倾向于单一协议,这偏离了双轨制,乃至有架空《议定书》工作组(实则是架空《议定书》)的倾向。

  在会议期间,丹麦方面再次置原本已经达成的《公约》与《议定书》两份主席文本于不顾,采取“狸猫换太子”的手法,向与会国家的谈判代表提供丹麦自己的文本。后来,经过以中国、巴西等为代表的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极力反对,这个丹麦文本才最终被撤下,双轨制谈判格局得以维护。

  在具体层面上,《公约》下的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LCA)和《京都议定书》下的工作组(KP)分别提出了主席文本,这本身就是在双轨制这一正确方向上迈进了一步。虽然这两个主席文本尚有很多不足,不少核心内容还是空白或“选择题”,需要进一步的谈判来作“填空”或“选择”,但毕竟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锁定了谈判已经取得的进展。因此,这两份主席文本应当被看做是凝聚共识的产物,应当予以肯定,并在接下来的气候谈判中作为依据。

  第二,在大方向大体确定的基础上,哥本哈根协议锁定了各方已达成的一些成果。这份协议尽管没有对发达国家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减排义务作出硬性规定,尽管没有得到所有《公约》缔约方的一致认可,尽管不具法律效力,但仍可看做是目前各方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在一些具体内容上,协议也确认了此次谈判中的一些积极成果。例如,两个附属工作组——《公约》下的科技咨询附属机构(SBSTA)和执行附属机构(SBI)都完成了谈判,形成了决议,并向《公约》各缔约方提交了报告。其中,森林保护得到了比以往更大的重视。可以预见,森林保护与发展将得到更多的资金、技术与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

  第三,超过100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亲临气候变化大会,将大会变成了峰会,这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表明各国已将应对气候变化看做超越国别的人类共同利益。按照“巴厘路线图”,此次哥本哈根大会由工作组会议和部长级会议两部分组成。可以说,领导人的到会在某种程度上还超越了巴厘岛大会对哥本哈根大会的期望。

  在历史上,各国领导人出于共同目标而聚集一堂曾有先例。以1848年维也纳和会为代表的“欧洲大国协调机制”曾是解决人类内部冲突的模式。以2000年“千年首脑会议”为代表的联合国机制,是解决人类共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模式。而哥本哈根大会则可看做各国领导人聚集起来创造更美好生存环境的协商范式。

  三大遗憾留待明年解决

  不过,我们应当承认,比照“巴厘路线图”的要求,此次哥本哈根大会仍有不足之处。这些不足,要留待明年在墨西哥举行的《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和《议定书》第六次缔约方大会(CMP6)来解决。

  首先,此次大会没有完全实现“巴厘路线图”的预定目标,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到达“目的地”。虽然在一些技术性问题和细节问题上达成一致,并出现了诸如森林保护等亮点,但在最关键的《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第二承诺期量化减排、非《议定书》缔约方的发达国家(主要指美国)参照缔约方进行减排、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与技术转移方面,都没有达成具体协议。

  因此,完成“巴厘路线图”授权下谈判的任务被留给了墨西哥气候大会。谈判时间的延长,意味着留给制定《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目标的时间缩短,意味着全人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将遭受更大损失,也意味着未来的谈判将有更大变数,中国自身可能也将受到更大压力。

  在今后的谈判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和非政府环保组织应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即欧盟等发达国家信守承诺、进行深度减排,美国参照缔约方进行减排,落实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出资承诺与技术转让机制。只有认清主要矛盾、集中火力,才能在墨西哥达成一份公正、积极而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第二,此次大会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一些发达国家试图“双轨并一轨”的企图。大会的最终成果文件,并非曾被誉为“黑暗中的一线曙光”的两份主席文本,而是一份政治协议。一些发达国家是否会继续追求单一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将发达国家的减排与发展中国家的自愿减缓两个不同性质的行动挂钩,是发展中国家仍需高度警惕的问题。

  当然,客观地说,两份主席文本本身就是各方妥协的结果,也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不过,在两个文本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双轨谈判,才是未来气候谈判的出路。

  第三,众多国家领导人的到场,一方面传递了凝聚共识的信息,但另一方面也在最高层面上暴露了分歧。例如,在领导人发言环节,相互攻击之声不绝于耳,有些甚至是点名攻击。总之,领导人的出席,在给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忧虑。

  由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特殊性,气候政治的格局与国际政治的格局并不完全重合。例如,美国与俄罗斯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被认为是有竞争关系的对手,但在气候谈判中却同属“伞形国家”集团,立场相近。美国与英国是伊拉克与阿富汗战场上同一战壕的战友,但在气候谈判中——至少在表面上——英国对美国的攻击不甘人后。中国与印度是气候谈判中“基础四国”盟友,但在边界与贸易两大问题上,两国之间都分歧不断。

  此次哥本哈根大会或许将是一个分水岭。此后,领导人出席气候谈判有可能成为常态。这是否意味着国家战略与气候战略趋向一致,需要国际关系学者认真研究。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已经走完的道路,充分肯定既有的成果,也要“向前看”,从现在起制订明年的谈判策略,准备具体工作。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