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3
十二月二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年“江河十年行”系列报道之三:
1、2009年“江河十年行”之三-寻找失去的米亚罗
环境资讯:
2、第一财经日报: 环保部启动公众环境状况满意度调查
http://finance.ifeng.com/huanbao/hbyw/20091223/1615956.shtml
3、第一财经日报: 2009·中国十大环境新闻
http://green.sohu.com/20091223/n269146241.shtml
4、第一财经日报: 第一财经日报:2009中国十大环保人物
http://env.people.com.cn/GB/10634741.html
地方信息:
5、新华网: 广东水库进入生态灾害高风险期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2/23/content_12692996.htm
6、山西晚报: 山西:生活污水作祟 汾河污染严重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1555218_1.shtml
重大水事:
7、新华网: 黄河超过三分之一河段属劣V类水质
http://env.people.com.cn/GB/10639535.html
8、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线首条穿黄隧洞贯通 南水北调如何穿越黄河?
http://env.people.com.cn/GB/10632751.html
环保人物:
9、中国青年报: 藏族干部与盗猎者搏斗 牺牲时手拉枪栓怒目圆睁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12-23/100219320546.shtml
环保观点:
10、贵州卫视: 曲格平:环保推进慢在体制跟不上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1535335_1.shtml
11、公益时报: NGO应有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1535407_1.shtml
环保法规:
12、法制日报: 社团组织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认定只见政策不见法律
http://gongyi.people.com.cn/GB/10635829.html
深度报道:
13、中国环境报: 上有官河长 下有民河长:600市民争当“河长”
http://env.people.com.cn/GB/10635721.html
14、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未来10年减排将制定措施淘汰落后产能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12-23/104019320853.shtml
15、北京商报: 国家发展战略区严防污染接力
http://finance.ifeng.com/huanbao/hbyw/20091223/1616165.shtml
环境时评:
16、大洋网-广州日报: 轻飘飘的处分关不上“血铅门”
http://news.21cn.com/today/topic/2009/12/23/7212390.shtml
17、中国青年报: 哥本哈根是建立全球气候规则的第一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2/23/content_12691285.htm
18、奥一网: 莫让污染企业“上山下乡”
http://www.oeeee.com/a/20091223/821289.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2009年“江河十年行”之三-寻找失去的米亚罗
文图 汪永晨 周晨
担忧地走过岷江峡谷,期待着进入杂谷脑河流域。
走过米亚罗
杂谷脑河边
之所以期待,是因为沿着杂谷脑河能进入我国最大的红叶观赏区——米亚罗峡谷。“米亚罗”系藏语,意为“好耍的坝子”,位于邛崃山脉的北段、鹧鸪山的南麓。
杂谷脑河边的红叶(摄于2008年)
2008年“江河十年行”,我们是在红叶正红的时候走进的米亚罗。那次,我们既看到了米亚罗那迷人的红叶,也看到米亚罗里正开挖的水电站堆石。不过因为地震,米亚罗里杂谷脑河上的水电站因为全部被地震震毁,开闸放水,米亚罗里的杂谷脑河是欢歌笑语的。
今年,虽然过了观赏红叶的时期,但记者们对米亚罗还是充满着期待。
河边小景
下雪后的杂谷脑河
河边的原生态
据高原生态学家徐凤翔教授介绍,杂谷脑河谷海拔较高,雨雪量多,所以植被丰富。再加上河谷内江河纵横,群山连绵,可以说杂谷脑河谷是四川最美的观赏河谷之一。而米亚罗则有整个杂谷脑河谷最美的景色,那就是——长年积雪让峡谷一片银装素裹,枫树、槭树、桦树、鹅掌松、落叶松等渐次成霜;朝阳下的树叶被染成绚丽多姿的鲜红色和金黄色;高峡之上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
更重要的是,米亚罗还具有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红叶簇拥着当地居住的藏族和羌族同胞,染透了古老雄伟的石寨古堡,深谷、红叶、羌家小楼、藏家经幡,构成了一个神奇的红色走廊。
徐凤翔在森林与杂谷脑河
杂谷脑河上的大坝
然而,就在我们将要进入米亚罗峡谷时,一座巨型水坝凸显在面前,这是杂谷脑河的龙头电站,狮子坪电站的大坝。为了就地取材的方便,大坝左右的山体被大面积的开采,岩石裸露出来。
更为严重的是,狮子坪水电站是2008年9月蓄的水,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大坝与公路之间已经出现了塌陷。
河边的塌陷
路面的断裂
塌陷
在我们走的不长的一段公路上,河边公路的断裂和河岸边坡的塌陷就看到四、五段,塌陷差不多在一至三米左右。
米亚罗杂谷脑河边的公路原来是沿江而修的。如果是秋天,人们行驶在这条沿江的公路上,是一边欣赏着红叶,一边听着江水的咆哮。可是修水电站后,公路修在了半山腰的陡坡上。峡谷型电站给峡谷带来了承重的改变,让这脆弱的大山和大江都在面临着新的挑战。
原生林
人进了原生林后
而就在我们为杂谷脑河边路面的断裂与护坡的塌陷而忧虑时,徐凤翔先生指着路边的山坡说:看看,这里连原生林里的树都被砍成了这样。
改变了河水的承重,砍伐了山上的大树,这些与断裂和塌陷不能不说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目前狮子坪电站的蓄水还远远没有蓄到应有的高度。等到水库里的水位再上升,承重的变化再继续,杂谷脑河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江河十年行“的记录中,不知还会看到什么。
专家的记录
大坝边
2008年“江河十年行”的行走中,米亚罗这一片丢弃了层林尽染的枫叶外衣,赤裸裸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时,开始还以为是在挖煤。今年这块伤疤显然比去年大多了。
取土石处
米亚罗的伤处
今年,施工人员告诉我们这里就是狮子坪这座堆石坝取料的地方。这里的土就像是天然水泥,在米亚罗峡谷中,只有这片山林下面的土壤具有这样的性能,所以这片大自然的馈赠,就只能任凭人们用其发明的各种大型工具令其搬家了。
工棚里的采访
这张标语上,福字没有了,不知为什么。
目前,在杂谷脑河狮子坪电站以上还有7个,以下还有8个水电站都在修建之中。过去峡谷型电站并不多,现在,光横断山90%以上的水电站就都是峡谷型电站。
我们会恢复的
能恢复吗?我们都要在大自然中学习。
看着这正在被开挖着的大山,我们问一位走在路上的施工人员,水库修好以后,这里的植被怎么恢复有计划吗?
有,再把红叶栽种上。这位施工人员说。
对于这种能再栽种的说法,生态学家徐凤翔说,大自然中的红叶和人工种的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物种的形成要经历多少时间与经历,这是我们人类无法模拟也无法学会的。大自然的配方就是大自然的配方。如果重种,那将不是大自然中米亚罗的红叶。
原来米亚罗里的人与自然
原本大山里的人家
狮子坪大坝的不远处,就是鹧鸪山,岷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岭。
据地质学家杨勇介绍,这个电站不仅修在了风景名胜区,而且引水洞长达18公里。所谓引水洞,是用坝拦水之后,在水位下的山谷打洞,把尽可能多的河水引到出水口用于发电,这意味狮子坪下游的18公里将很少有水流出。这种引水式电站,除去少量的生态用水,大量的水只有从暗渠或明渠通过,直到遇到合适的落差。而真正的河道则被冷落,有时甚至是裸露着的。
“为什么要大费周章打洞引水呢?”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使水电利用的最大化。”杨勇说。
“西南水电的开发中,发电是第一位的。我不反对开发水电,但开发不能如此无序和过度。河流的水电开发首先应该是考虑生态利益。河流是有生命的,有自身的运行系统和调节系统。开发水电必须遵循生态第一的原则,尽可能保证自然的河道和流域。”
“这种打洞、建渠的引水式电站,无异于杀机取卵。有没有考虑往返栖息的鱼类?有没有考虑下游自然形成的水网系统?” 杨勇说。
渠道化了的杂谷脑河
又一种人与自然
在国外也有很多水电站,他们是怎么处理这种问题的?
“与国内恰好相反的是,在国外,静流式的水电站占主要地位。”“水电开发是一个综合考虑的过程。所谓静流式电站,就是不完全阻塞河水,保持河流自然流向和洄游鱼类,这样既可以发电,又不致河流于死地。”杨勇羡慕地说。
我们现在的水电开发,是侵占一条江河本具备的其他诸多利益:生态、气候调节、农牧业等等。为了水电的利益不顾一切。
狮子坪电站建成后发电为9万千瓦。9万千瓦电的经济价值是可以计算出来了。而刚刚进入旅游市场的米亚罗,却因杂谷脑上这座大坝,正在被改变着。大山与大坝并存,已经被截流的杂谷脑河,很多河段成了一条没有水的干河。没有了水的米亚罗,少的除了灵性以外,还有滑坡、塌陷、鱼儿家园的丧失等生态隐患,这些实在令人担忧。
米亚罗山庄
大山里的祈福
山与人的自然状态
“而这些不是科学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是道德问题。”杨勇再次在这污辱也被损害的江河前说到。
由于水电工程的建设,米亚罗里新建的房子让生态学家徐凤翔认为,不伦不类。而参加2009年“江河十年行”的《中国国家地理》在成都特邀的李天社摄影大声地说出了一句他的心里话:“再见了,米亚罗”。
李天社此行,为捕捉一个角度,六十多岁的他可以说是时常上窜下跳,需要卧倒时从不考虑身下有些什么。需要登高时,一步能窜出好远。大伙戏称他为李大师,在行业里,他确实有大师之谓,并且担任四川省艺术摄影协会秘书长。
“多年前我来到米亚罗小镇时,这是一个小巧玲珑的小镇,小桥、流水、人家,雪景、阳光、远山,一切都被红叶浸染着,像是一个穿着红袄的少女,披着婚纱的新娘。”
摄影家的寻找
“现在呢?”那一棵棵树、一座座桥、一顶顶帐房到哪里去了?
诗情画意,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哪里去了?简直和成都郊区都差不多了。
难道建设就是这样吗?
“我已经按不下去快门了。”原来到处是锦绣,现在满目是疮痍。李大师望着今天的米亚罗,伤感着。
无言的杂谷脑河
2009年12月18日,我们在大渡河干流上看到的还有双江口电站。这座电站是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有312米高。是目前亚洲第二高坝。而这座大坝就建在大渡河畔的马尔康、丹巴、金川那美丽的风景,多民族的情素和生物多样性极为特殊的大自然中。
今天,对于生态学家徐风翔来说,是一次对自然的重新认识,30年前她见到的这里曾是她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物种的重要参考。今天她说不知这些新的变化对生态的影响还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今天对于摄影家李天社来说,是再见了,米亚罗。他不停地问着参加“江河十年行”的每一个人,难道建设就是这样吗?
今天,地质学家杨勇说,米亚罗在巴颜科拉山、琼莱山、岷山山脉的交汇;长江、黄河重要的分水高地。可是这里的今天,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水电站。脆弱的地质,脆弱的生态还能支撑多久?
窗外的冰凌
没有被开挖的杂谷脑河峡谷
冰凌前的我们
江河十年行,明天要走进的是当年红军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大渡河。
2、环保部启动公众环境状况满意度调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2月23日 章轲
http://finance.ifeng.com/huanbao/hbyw/20091223/1615956.shtml
国家环境保护部22日宣布启动“公众环境状况满意度调查”,以弥补目前片面依靠监测数据的不足。
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透露,调查将涉及水、气、噪声、垃圾、土壤、生态等主要环境因素,反映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的环境问题和最直观、最切身的环境感受。调查将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全国重点城市和部分农村进行。
朱建平解释说,目前,各级环保部门每天都会对社会公布空气质量、流域水质状况等环境信息,每年还会定期公布中国或地区环境质量状况报告。“但由于监测数据不完善,加上监测结果多为过时的和宏观的,与公众的切身感受有很大的差距。”
朱建平称,“公众环境状况满意度调查”旨在通过对特定时间内公众对环境状况的关注程度、满意程度的研究,总结公众对环境状况及其改善程度的总体评价、感受和期望。
据了解,环保部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环保工作,帮助政府部门了解公众对当前环保工作的评价,掌握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模式和态度,并从公众的角度反映环保工作重点与难点。
“(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建立在知情权上。”朱建平说。
此次“公众环境状况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有望于明年初对社会公布。
3、2009·中国十大环境新闻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9年12月23日 章轲
http://green.sohu.com/20091223/n269146241.shtml
第1页:哥本哈根大会召开
第2页:中国首次自主提出减排目标
第3页:十七届四中全会部署生态文明建设
第4页:环保部叫停金沙江中游“跑马圈水”
第5页:广州番禺垃圾焚烧之争
第6页: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
第7页:审计署炮轰溪洛渡水电工程
第8页:盐城断水事件暴露城市公用设施缺陷
第9页:极端干旱四面楚歌
第10页:无锡法院受理环保组织诉讼
前言
2009年,对于中国的环保事业来说,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一年。
延续多年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在这一年里变得异常突出和尖锐。哥本哈根大会、中国首次自主提出减排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推进、环保部和审计署对水电开发叫停……一系列正面的声音让人们看到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但与此同时,重金属污染、大范围的干旱和一次次的断水、水污染事件,也让人们更加揪心。
在这一年里,中国的声音在提高,民众的身影在涌动。官员们、专家学者们、企业家们,甚至艺术工作者们都在环境保护领域发声、践行。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2009年,介入到环境保护领域有血有肉的各类人,形象更清晰、主张更明确、特性更鲜明。
由《第一财经日报》“环境周刊”推出的“2009中国十大环境新闻”和“2009中国十大环保人物”,不可能涵盖所有的事、所有的人,但至少已经描绘出了2009年中国环境保护领域里的壮丽图景。
哥本哈根大会召开
中国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聚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商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
由于气候问题已成为全球所有国家都必须应对的挑战,气候变化也已经成为所有全球重要峰会的主要议题之一。
气候谈判表面层次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额度的谈判,更深层次则涉及到各国竞争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实际上,以“碳排放额”为核心的博弈的背后是政治和经济利益。
在这次大会上,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办公室发言人尼克·纳托尔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在至关重要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夕宣布量化减排目标,显示了中国继续加大力度、减少经济发展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坚定决心。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表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中国“言必信、行必果”,无论会议达成什么成果,都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4、第一财经日报:2009中国十大环保人物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2月23日 章轲
http://env.people.com.cn/GB/10634741.html
1 解振华:当之无愧的“气候部长”
哥本哈根当地时间2009年12月19日,当气候谈判最终达成共识,一直在谈判前线指挥的解振华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作为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的一针见血和广征博引,也让谈判对手印象深刻。
德国媒体指出,中国在这次气候大会上表现抢眼,让世界看到一个“自信的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会议结束后的记者会上也指出,这个世界正处于“过渡期”,在哥本哈根看到的是“自信的中国”。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前期磋商阶段,谈判代表们一天只能睡上四五个小时,而食物已经简单到一根香蕉、一个苹果。“老解的身体并不好。”与解振华一位交往甚密的朋友告诉记者,“早先,老解还曾自己配药调节身体。”
但只要是在公众场合,解振华总是展现出一种自信、刚毅又略带憨厚的神情。“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态度是严肃的,在气候变化谈判中一直发挥着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并希望本次大会取得成功。”解振华说,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拥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而发展中国家是真正的受害者。
赴哥本哈根之前,解振华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坚定地表示:“既然已经做了决定,那么中国说话是算数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5、广东水库进入生态灾害高风险期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2月2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2/23/content_12692996.htm
新华网广州12月23日电(陈先锋、粤水婷)广东水库生态健康呈严重退化趋势,甚至进入生态灾害高风险期。其中2000年以来就有18座水库发生蓝藻水华。记者从22日召开的广东省水库水资源保护工作会议上了解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广东水库水环境污染、库容淤积、水体富营养化、蓝藻水华风险增加等生态灾害日趋突出,水库水资源保护面临严峻考验。
其中,今年一季度对广东省54座重要供水水库的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风险现状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7成水库处于由中营养向富营养过渡状态,2成水库处于富营养状态,全省重要供水水库的富营养化程度趋高;37%的水库蓝藻水华风险较高。
据统计,1996年以来,广东省有20多座水库出现不同程度的蓝藻水华,其中2000年以来就有18座水库发生蓝藻水华。广东水库发生蓝藻水华的几率、规模以及影响范围均呈加大趋势。江门、惠州、潮州、茂名等地的个别水库先后发生了全库规模的蓝藻水华,严重影响城乡居民饮用水供给。
为此,广东省将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入库污染源管理,力求到2012年全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要达到95%;到2020年水库水功能区全面达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
6、山西:生活污水作祟 汾河污染严重
来源:山西晚报2009-12-23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1555218_1.shtml
城市生活污水产生量不断增加,而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大量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汾河,是造成汾河太原段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
12月22日,太原市环保局发布今年11月的地表水环境状况:汾河太原段水质污染依然严重。
11月,汾河太原段全河段、上游段和下游段均为劣五类水质,所监测的八个断面中除汾河水库出口达四类水质外,其他七个断面均为劣五类水质。全河段水质与上年同期相比,主要超标污染物中,挥发酚、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氰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值有所下降,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值有所上升。
与上期也就是9月的监测数据比较,11月汾河水库出口断面水质有所恶化。由三类变为四类水质,主要是总氮超标,但汾河水库的水质并不影响市民正常用水。其余各断面水质没有明显变化,均为劣五类水质。
监测人员分析,影响汾河太原段水质污染的原因较多,其中,城市生活污水产生量不断增加,而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大量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汾河,是造成汾河太原段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
此外,市环保局还对玉门河、南沙河等六条主要排污渠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其水质均为劣五类。与上年同期相比,主要超标污染物中,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值有所下降,而氰化物、五日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浓度值有所上升。
7、黄河超过三分之一河段属劣V类水质
来源:新华网2009年12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639535.html
新华网郑州12月23日电(记者李钧德)黄河水利委员会近日发布了《2008年黄河水资源公报》。公报显示,2008年黄河劣V类水质标准的河水为5092.3千米,占评价总河长的36.8%,比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
《黄河水资源公报》由黄河水利委员会每年公布一次。内容主要包括该年度黄河流域降水、径流、蓄水动态、水资源利用、水质调查评价、输沙量及重要水事等。《2008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显示,该年度黄河干、支流水质评价河长13847.7千米,其中黄河干流年均符合Ⅰ~Ⅲ类水质标准的河长为5427.7千米,占评价总河长的39.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河长为3327.7千米,占评价总河长的24.0%;符合劣Ⅴ类水质标准的河长为5092.3千米,占评价总河长的36.8%。
公报还显示,2008年度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0.06亿吨,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10.10亿吨,第二产业废污水排放量为27.15亿吨,第三产业废污水排放量为2.80亿吨,分别占总量的25.2%、67.8%和7.0%。另据公报披露,2008年参与评价的15处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饮用水)中,6处水源地水质不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要求,占40.0%。
8、中线首条穿黄隧洞贯通 南水北调如何穿越黄河?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12月23日 赵永平
http://env.people.com.cn/GB/10632751.html
核心提示
12月22日10时28分,河南荥阳,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穿越号”盾构机到达黄河南岸工作竖井,中线穿黄首条隧洞顺利贯通。
黄河水下最深40米处,如何挖掘4250米长、单洞直径7米的隧洞?如何防范漏水和坍塌?本报记者一一为您解答。
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向黄河以北供水,还可相机向黄河补水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张基尧介绍,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是当前国内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工程。其任务是将中线调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向黄河以北地区供水,同时在水量丰沛时可向黄河相机补水。
据介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设计流量为265立方米/秒,加大流量为320立方米/秒,到2014年完成后,年均可调水95亿立方米。
2005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正式启动。根据2004年6月份的价格水平,中线穿黄工程总投资为31.37亿元。
直径9米的盾构机,原理类似电动剃须刀,每日掘进10多米
中线调水通过黄河,是凌空飞架渡槽,还是开凿河底隧洞?两个方案之间,曾经存在争论。
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局长石春先介绍,隧洞与渡槽两个方案在技术上各有利弊。相比之下,隧洞方案可免受温度、冰冻、大风等不利因素影响,耐久性好,检修维护相对简单。经过长时间论证,隧洞方案最终入选。
在黄河河床底部40米深处怎么挖隧洞?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直管建管部总工王江涛说,穿黄工程盾构机及刀具,都是根据穿黄施工条件量身定做的。中线穿黄工程选用的泥水加压平衡盾构机,直径达9米,总重量达1100吨。盾构机前面有一个刀盘,刀盘上有140多把刀片,刀盘旋转,把大块土体切成小碎块,其工作原理类似电动剃须刀。
“黄河河底挖隧洞,最担心的是在掘进过程中遇到古树、孤石。”王江涛说,技术人员在盾构机上设置超声波探测仪,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当遇到古树、孤石时,盾构机上设置的破碎设备便会发挥作用,将木头、石块破碎成小于16厘米的渣块,顺泥浆管排出。
据介绍,盾构机推进系统有14组千斤顶,总推力6034吨,千斤顶顶在已拼好的管片侧壁,牵引整台盾构机以每天10多米的速度向前推进。
工程抗7度地震,防漏措施滴水不进,防洪标准按300年一遇设计
在水下掘进隧道,如何防止渗水或坍塌呢?
中线建管局副局长郑征宇说,盾构机每前进1.6米,就要停下来“喘口气”。施工人员要马上给挖出的隧洞安装钢筋混凝土管片,7片弧形的管片紧贴隧洞一圈,正好是一个大圆。
管片完全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厚度达40厘米,完全可以支撑整个隧洞的压力,不会发生坍塌。
在防漏方面,隧洞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首先是外部的管片,两个管片通过插槽连接在一起,除了管片用防水材料制成外,边缘地方还有橡胶条。这种橡胶条遇水就会膨胀,把管片连接得无一点缝隙,外部的水、泥沙根本进不来。
除了外部管片,中间还有一层钢丝网,钢丝网上面有保护膜,起到第二层防护作用。隧洞的内衬则是第三层保护层。
王江涛说,根据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穿黄隧洞场区地形复杂,地震设计基本烈度为7度,即整个设计和施工应能够承受住7度地震的考验。
穿黄工程过河主体建筑物按黄河300年一遇洪水设计,按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北岸河滩明渠及新、老蟒河交叉建筑物,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按300年一遇洪水校核。
3—5年大修一次,检修时放空隧洞的水,维修车辆直驱入洞
河底隧洞建成通水后,隧洞在地下,如何检修呢?黄河南岸竖井800米倾斜隧洞,就是为此而特别设计建造的。
3450米的直隧洞,只允许有千分之一的倾斜度,而最后的800米倾斜隧洞,倾斜度达到4.91%。在黄河南岸竖井的地下32米处,盾构机工作面开始向上倾斜,直到隧洞打通。
隧洞建成后,每年有15—30天检修期,每3—5年将安排一次大修,每半年左右放空隧洞的水检查一次。双洞隧道内直径为7米,外直径为8.7米,检修时,维修车辆可直驱入洞。
9、藏族干部与盗猎者搏斗 牺牲时手拉枪栓怒目圆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9年12月23日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12-23/100219320546.shtml
索南达杰在可可西里
扎多在索南达杰的墓前
索南达杰之墓
索南达杰保护站
16年前的1994年1月18日,40岁的青海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在可可西里与盗猎分子搏斗,壮烈牺牲。中共青海省委授予他“党的优秀领导干部”称号,国家有关部委授予他“环保卫士”称号。
这位藏族干部的死,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年轻人追随他的脚步,走上环保道路;藏羚羊和可可西里也由此成为关注热点,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他用他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新篇章的开启。
在索南达杰牺牲16周年之际,刘鉴强在新作《天珠——藏人传奇》中,通过几位现代藏人的人生故事,真实刻画了当代藏族同胞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书中第一次详细披露了索南达杰在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最后被盗猎者杀害的惊心动魄的全过程。
现由作者授权本报首发(有删节)。
“其实县委可以点名要人,但那里太苦了,我要拉人走,他和家里人会怪我,所以希望大家自愿”
1992年,青海治多县年轻教师扎多和朋友在中学的改革失败,愤而离职。恰好此时治多县成立西部工作委员会以开发可可西里,县委副书记杰桑·索南达杰兼任西部工委书记,正招聘工作人员。扎多去找他的老师和同乡索南达杰。
扎多等3人来到县委见索南达杰。这位38岁的新任县委副书记对3位年轻教师非常客气,尽管他们曾是他的门生。“请坐、请坐。”他热情地招呼。
“我们想跟你走。”扎多说。
“为什么呢?你们有那么好的工作。”索南达杰问。
3人讲述学校的遭遇,骂校长胆小无能,出尔反尔。索南达杰的脸色渐渐沉下来,扎多以为索南达杰为他们义愤填膺,于是继续滔滔不绝地斥责:“我们和他势不两立!”
不等他讲完,索南达杰变了脸,手指伸出,指着3人大骂:“没出息!凭这些话,我不要你们!好像都是别人的错,还背地里说人坏话!”
3人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索南达杰顿了顿,语气和缓一点说:“可可西里是无人区,到那里比索加牧民的生活还要艰苦,而且有生命危险。其实县委可以点名要人,但那里太苦了,我要拉人走,他和家里人会怪我,所以希望大家自愿,你们要充分考虑一下。”
最后索南达杰在30多位报名者中选了扎多一人。此后一年半,扎多跟随索南达杰12次进出可可西里,直到索南达杰牺牲。
“这里不是无人区,而是无法区”
可可西里环境严酷,气候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站在这里,远望苍苍茫茫,唯见雪山荒原,间或有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天地间一片萧索。他们进入可可西里,才知道这是什么鬼地方:年平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最冷的地方年均零下10摄氏度,气温最低时零下46摄氏度。
扎多跟索南达杰进入可可西里,大部分时候没有帐篷,就睡在卡车车厢或吉普车里,每次睡下去,全身冻得麻木,听着冷风呼啸,担心第二天冻僵的身体还能不能化开。
第一次进可可西里的路上,索南达杰读着一本《工业矿产手册》,“你要不学知识的话,就变成野牦牛了。”他对扎多说。
他们进入可可西里,一路见到许多被杀的藏羚羊:有的只剩骨架,有的骨肉完整,却被剥了皮,血肉模糊。
此时可可西里盗金已近疯狂,大量金农涌进可可西里非法采挖。有些淘金者夏季淘金,冬季打猎。后来知道藏羚羊的毛可以卖钱,于是盗猎者骤多。藏羚羊是藏北高原上的旗舰物种,但处于灭绝边缘。
野生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估算:20世纪初,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羚羊超过100万只,而到1990年代中期,只有约7万只。“沙图什”贸易是藏羚羊日益减少的关键原因。“沙图什”意为“毛绒之王”,指藏羚羊的绒毛,由它制成的披肩代表着稀有和奢华。偷猎者驾驶吉普车追踪藏羚羊,在夜间包围它们,用灯光照射使羚羊视觉消失。
索南达杰曾叹道:“这里不是无人区,而是无法区。”
从可可西里回来,索南达杰空前焦急,很快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办公室”,后又成立“高山草场保护办公室”。
索南达杰虽没有受过佛教教育,但藏族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比如众生平等、不杀生、保护自然等观念,已令他开始关心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命运。
扎多发现,索南达杰的脾气越来越不好,这个事事高瞻远瞩的人,无法被他的同僚和上级理解。扎多猜测,索南达杰必定有什么愁闷无法排解。在这个小地方,他的胆略和智慧使他成为孤独的人,没人是他的知己。
索南达杰手提包里的书籍,由《工业矿产手册》变成复印的散页《濒危动物名录》。扎多搞不懂索书记在想些什么。从《工业矿产手册》到《濒危动物名录》,不知不觉间,索南达杰对可可西里的认识发生巨大变化,可是他孤独寂寞,没人可以与他对话。他得不到多少支持,甚至吉普车的汽油也是靠西部工委3个人的工资垫付。
但他一句怨言也没有,从来不说别人的坏话。扎多这才明白,当他找索南达杰报名时,索南达杰为什么那么痛恨他埋怨校长。只有一次,在数次向上打报告得不到回音后,索南达杰叹口气说:“在中国办事,不死几个人是办不成的。”
“谁是县委书记?你,还是我?”索南达杰气狠狠地叫,“这是战场,只有一个领导”
1994年1月初,他们最后一次进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这次十分郑重谨慎,跟县长借了一把七七式手枪,跟公安局借了冲锋枪和一把生锈打不响的五四式手枪。
这次出行兵强马壮,除了索南达杰、靳炎祖和扎多,还有向导韩伟林、借调的司机才扎西等人。1月8日夜里11时45分,他们从格尔木出发。动身前,索南达杰给夫人才仁发了电报:“元月9日离格赴可,索。”没有写归期。
最初几天,他们抓获了不少盗猎者,缴获了20多支枪和几千发子弹。索南达杰把枪栓卸下来,将枪支和枪栓、弹夹分开,塞到吉普车的座椅底下。
15日,一行人顶风冒雪来到可可西里最西北角的泉水河河谷,这里是青海、西藏和新疆三省区交界处。他们在河床上发现了许多车辙,扎多兴奋地说:“这是一帮大家伙。”
这一天雪大风狂,大家早上没吃饭,好几个轮胎又爆掉,人们情绪低落。索南达杰一直脸色阴沉,心情很差,没人敢招惹他。下午六点多钟时雪停了,索南达杰和扎多乘吉普车顺车辙往前直追,将两辆卡车甩到后面。追到一处河谷,这里弯弯曲曲,是个避风处,索南达杰让司机停车,严肃地对扎多说:“你下车,等后面的车赶上来,告诉他们在这里扎营,等我回来。”
扎多依言下车,看索南达杰的吉普车远去。白雪皑皑,山谷寂寂,天地间很安静,他的心突然狂跳起来:“如果索书记碰到那帮大家伙,他单枪匹马,还不被收拾了?”
他急忙跑到半山腰往远处眺望,吉普车不见了,只有雪地中的车辙曲曲折折隐入山后。
两辆卡车赶上来,扎多告诉靳炎祖,索书记命令在此扎营。“但我觉得索书记有危险,我们是不是追上他?”扎多问。靳炎祖犹豫着说:“既然索书记让我们扎营,还是在这等他回来吧。”
靳炎祖是扎多念治多中学时的老师。在只有3个正式干部的西部工委,索南达杰是他领导,靳炎祖是他老师,因此扎多总是服从者。但今天扎多做出反常举动,他跳上另一辆卡车,“快,快!”他冲司机叫。东风卡车猛地蹿出去,“轰轰”的巨响回荡在河谷。
“东风”追出好久仍不见索南达杰的影子,天渐渐黑了,汽车减速顺河谷前行,忽然前方灯光一闪,一个黑影冲过来。扎多一惊:盗猎者?急令司机停车,挺起腰,将枪握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10、曲格平:环保推进慢在体制跟不上
来源:贵州卫视2009-12-23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1535335_1.shtml
“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不要到2020后悔我今年什么也没干”,人们用这些极端的字眼来形容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确,科学的警报一年紧似一年,气候谈判走到了黄河岸边,各国政府需要多少钱,多少技术,才能造出一艘诺亚方舟,让我们再度拥有气候安全的地球。
气候变暖,减排目标,低碳经济,这些对老百姓来说也许只是一个概念。但人们的切身感受是:气候变化越来越不正常,能触手可及的绿色正越来越少。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人们口袋里的钱在一天天鼓起来的同时,却再也享受不到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和洁净的水,那么,这种生活还能算幸福的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天然的矛盾,如何才能和谐统一?全世界都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国,又找到答案了吗?
12月19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环保局首任局长曲格平,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教授、中国环境维权第一人王灿发,“绿家园志愿者”创始人汪永晨走进贵州卫视《论道》,与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共同探讨如何让绿色不再是梦想。
曲格平:环保推进慢在体制跟不上
作为中国环保象征人物之一的曲格平见证了新中国环保事业的开端与发展,谈到环保,曲老感慨颇多,他说,“我从事这项工作40年,哎呀,好像是情况在一步一步在好转,但是总觉得这个进度还是太缓慢。”
有人称环保法为豆腐法,曲老表示,问题不是出在这个法本身,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执行问题。
“你有这么多法律,26部法律,上千条的规定,为什么得不到执行?到底问题在哪里?”曲老说,“我们这个环境污染、自然生态破坏所以这么严重,来源来自哪里?主要的来自我们的经济发展。就是我们的生产方式,高投入,大污染,低效益,这种方式实际上都在那里在淘汰,中央一再提出来的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这个模式为什么转变得这么慢,慢在哪里呢?慢在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它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一些问题,你这些制度不改革,这种循环经济、这种节约型的社会建不起来,环保也就很难推进。”
龙永图:环保法庭起作用
龙永图认为,如何在法律面前维护环保的尊严,强化其权威,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法律保护环境的作用。
他说,“像我就知道贵阳市为了保护它的两个大水缸,也就是专门给老百姓提供饮水的大的湖泊,成立了一个环保法庭,就是如果是违了法的话,那就是要抓人的。因为一些小老板,或者是一些人,一些公民的话,罚点钱他不在乎,违法成本很低,可能赚100万块钱,大概最后罚款就是5万块钱,所以他无所谓,但是要把他请到监牢里面,吃个半年窝窝头的话,他就会比较怕了。所以贵州建立这个环保法庭应该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龙永图进一步讲道,“违反这个保护环境法律的成本应该大大的增加,这样的话才可能使这个法律能够得到真正执行。不然的话就是变成一个豆腐法,不起作用。”
王灿发:通过民间诉讼也是重要途径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教授、中国环境维权第一人王灿发表示,我国环境立法已经比较健全了,主要是执行方面的问题。
“这执行方面的问题就包括环保部门去执法,往往会受到各种的干扰,”王灿发说,“那么我们能不能用老百姓的力量促使这个法律得到执行?所以呢,就让这些污染受害者去诉那些污染企业,迫使那些污染的企业来遵守法律。我觉得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效果,比如我们支持了135起案件,胜诉的有三分之一,胜诉的肯定就是让老百姓得到赔偿,另外呢,即使那些没有赔偿的,就是败诉的,也有20多起污染停止了,因为什么?有媒体曝光,行政机关就有压力,然后也让那些污染的企业来停止污染。所以呢,通过这个民间的途径让环保法得到执行和遵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11、NGO应有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来源:公益时报 2009-12-23宋扬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1535407_1.shtml
12月18日,中华环保联合会召开环境维权服务通报会,该会建议修改《环境保护法》,在《环境保护法》第六条中加入“单位和个人有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这一条款。
建议修改相关法律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纠纷居高不下,由环境污染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一些环境污染纠纷持续多年,久拖不决,且往往污染受害者状告无门,普通百姓环境维权较为艰难,而以环保社团为原告发起环境公益诉讼可以成为有效的解决途径。
但由于传统诉讼对原告资格的严格限定,环保社团组织要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重要力量,就必须要解决法律对其原告资格的认定。
为此,中华环保联合会建议,对《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进行修改,明确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也有保护环境的权利,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对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公共环境利益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或在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时设立专门的环境公益诉讼条款。
如果“一切单位和个人”有了起诉权,环保公益组织和受害者都可作为原告提起环境诉讼,这不仅有力地支持和弥补了环境行政执法手段的不足,也有效地制止了环境侵害行为,使百姓环境维权不再艰难。
中华环保联合会还表示,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由最高人民法院对《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进行司法解释,明确“一切单位和个人”的起诉权即可。
环保法庭助环境公益诉讼破冰
尽管还缺乏相关规定,社团组织作为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还是破冰前行。
今年,中华环保联合会在江苏、贵州两地积极开展环境公益诉讼实践,以环保社团组织的身份作为原告主体分别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
其中,中华环保联合会诉江苏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环境污染侵权纠纷案是我国首例由环保社团组织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华环保联合会诉贵州省清镇市国土资源局不履行收回土地使用权法定职责案是我国第一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
对此,联合会环境法律中心督查诉讼部部长马勇认为,环境公益诉讼破冰的关键是此前各地成立了环保法庭。
马勇表示,两地的环保法庭允许环保组织作为诉讼主体,这也是诉讼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事实上,为了解决呼声日益增多的环境公益诉讼问题,各地相继探索建立了专门的环保法庭。如2007年11月20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正式挂牌成立。2008年5月8日,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审判庭。2008年12月11日,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也正式成立了。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不能从法律层面上解决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问题,社团作为原告发起公益诉讼还只能体现在个案中。
12、社团组织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认定只见政策不见法律
来源:《法制日报》2009年12月23日 郄建荣
http://gongyi.people.com.cn/GB/10635829.html
15年解决不了的土地违法问题,一个月内就解决了。这是由在国内有着最大环保社团组织之称的中华环保联合会今年提起的国内首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产生的直接效果。
“由于传统诉讼对原告资格的严格限定,环保社团组织要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重要力量,就必须要解决法律对其原告资格的认定。”这是中华环保联合会有关负责人今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发出的呼吁。他认为,目前,社团组织在进行环境公益诉讼时,其原告身份法律地位始终不明确,基本都依据一些政策规定。
同时,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前,社团组织开展环境公益诉讼的保障制度也亟待搭建。
政策确立与法律规定的缺失
中华环保联合会是环境保护部下属的环保社团组织,今年,由他们提起的两起环境公益诉讼不仅都被冠上了“首例”这样的字眼,更重要的是,这两起环境公益诉讼均取得了实质意义上的效果:中华环保联合会提起对贵州省清镇市国土资源局不履行收回土地使用权法定职责的行政公益诉讼后,清镇市国土资源局及时履行职责,收回了该宗国有土地使用权以及地块上全部建筑物或其他附着物,同时注销该块土地使用权证。使15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一个月内就解决了;在中华环保联合会提起对江苏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环境污染侵权纠纷的民事公益诉讼后,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积极进行环境治理,使周边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中华环保联合会认为,作为社团组织以原告身份提起的这两例环境公益诉讼能够顺利立案、审结,实现了我国社团组织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的“破冰”。中华环保联合会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如此,在法律层面上,社团组织在进行环境公益诉讼时仍面临身份上的尴尬。
他告诉记者,目前,社团组织开展环境公益诉讼的现有依据基本上是一些政策规定,比如,2005年12月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就提出“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
“这是我国政策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社团组织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的作用,表明国家是支持社团组织开展环境公益诉讼的。”这位负责人认为,由于传统诉讼对原告资格的严格限定,环保社团组织要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重要力量,就必须要解决法律对其原告资格的认定。
而事实上,法律对社团组织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确立一直滞后。“也可以说是空白。”一位环境法学家甚至这样认为。
呼吁从法律上确认原告资格
要解决社团组织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问题,有环境法学家曾多次提出要修改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期望通过修改这两部法律来明确社团组织开展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
“从目前我国现实法律环境来看,短期内通过修改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解决社团组织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问题非常困难。”这位负责人认为,比较现实的操作可从修订环保单项法律入手,“如对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进行修改,明确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也有保护环境的权利,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对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公共环境利益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或在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时设立专门的环境公益诉讼条款。”
他认为,目前,还有比修改这两个单项法律更加短和快的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对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进行司法解释。”这位负责人说,只需要明确“一切单位和个人”的起诉权就可以解决问题。
应当限制社团组织随意撤诉
社团组织除了法律上原告主体资格仍面临尴尬,这位负责人认为,社团组织开展环境公益诉讼还受制于缺少诉讼费用、环保法庭建立不够等诸多问题。他认为,应该建立社团组织开展环境公益诉讼的保障制度。
“社团组织作为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其本身是接受社会捐赠、自负盈亏的。”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种情况下,社团组织在进行环境公益诉讼时可能会遇到交不起巨额诉讼费的问题。
他说,环保社团组织基于维护社会公共环境利益的公益性目的向法院提起诉讼,其所面对的被告或者是企业或者是行政机关。环保社团组织一方面要面对经济或技术实力远超过自己的企业或行政机关,另一方面还要承受诉讼带来的高昂费用。“这些费用将会给非营利性的环保社团组织原告带来非常大的经济压力,甚至会让其放弃诉讼。”因此,中华环保联合会建议,应在诉讼费用规则中明确原告诉讼费用的缓减免。
“环保法庭的建立为社团组织尝试开展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这位负责人说,中华环保联合会今年提起的两起环境公益诉讼都选择了有环境法庭的地方。他认为,环保法庭对民事和行政原告主体资格进行了拓展,确认了包括环保部门、检察院和环保社团组织为民事和行政原告的环保诉讼主体地位,从而使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有了进行实践的条件。
中华环保联合会呼吁,在我国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成立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审判庭。这样“可以使司法机关集中诉讼资源优势从立案、举证、庭审到执行进行全方位的诉讼指导和服务,有效缓解污染受害群众因受限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和诉讼经验的不足造成告状难、打赢官司更难的问题。”这位负责人说。
“滥诉”是各方专家对法律上赋予社团组织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原告主体资格的一种担忧。本身也是社团组织的中华环保联合会则认为,应该限制社团组织作为原告而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随意撤诉,他们认为,这是防止“滥诉”的一个重要措施。
“环保社团组织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不应基于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进行撤诉。”这位负责人的理由是,因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并非为了环境私益,而是为维护环境公益进行的诉讼,所以一旦法院受理后,环保社团组织就无权要求撤诉,并应按照法庭的要求,积极参加庭审等诉讼活动。他认为,“这样的设置可以起到预防‘滥诉’的效果。”
同时,这位负责人认为,对于社团组织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应实施有效的先予执行制度,即社团组织在开展环境公益诉讼过程中,法院应根据预防原则,在作出判决前暂时中止被诉的环境违法行为或行政行为,以防止造成更大的污染或破坏。
13、上有官河长 下有民河长:600市民争当“河长”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12月23日 蒋朝晖
http://env.people.com.cn/GB/10635721.html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市民河长”报名热线再度开启,公众中再度掀起争当“市民河长”的热潮。
2008年以来,云南省昆明市启动了35条入滇河道的综合整治,昆明市委书记仇和亲任盘龙江“河长”,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祖林任宝象河“河长”。
一年多时间里,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河(段)长负责制,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35条入滇河道的水质,河道周围的生态、景观、道路以及河道沿线市民的生活究竟有哪些变化?河道周边的环境保护还存在什么问题?
现在,从600余名报名者中遴选出来的首批36名“市民河长”,已开始对“官员河长”负责的河道治理情况进行监督,他们是滇池流域河道治理的最好见证者。
600市民争当“河长”
自2009年7月8日开始,昆明市发起了征集“市民河长”的活动。报名条件为热爱昆明、热爱滇池、热心环保的市民。同时明确,“市民河长”将有机会与“官员河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促进入滇河道的综合治理工作。
消息一经传出,众多市民踊跃报名参与,截至目前,总报名人数已达600余人。
63岁的曹忠华在报名时提出想当盘龙江的“市民河长”。他还附上了一份自己经过46年观察写就的《盘龙江见证档案》,其中细致地梳理了盘龙江的历史沿革和他本人见证的河道变迁,并提出了他个人的治河建议。
昆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系学生报名尤为踊跃。学生会干部张湘华代表这个系近30名学生组团报名,他们中已有10多位通过《滇池抗污染植物调查》课题对滇池污染有了一些初步认识,同学们希望通过参加“市民河长”活动,与自身专业结合起来,了解滇池污染的源头,从所学专业出发提出解决方案。
网络上彩龙论坛昆滇发展板块的版主杨明杰曾在论坛发表了多篇巡河记录的帖子,并用摄影镜头展示了他所看到的景象。他在报名时说,希望用镜头记录下真相,让更多的市民看到这些真相,从而改变他们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时,希望政府能更加有力地推进滇池污染治理。
经过主办方近一个月时间的认真评选,最后确定了36位“市民河长”,他们中有公务员、大学生、律师、民警等,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市民。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市民河长”如何当、怎么管?这是必须首先解决的两大难题。为此,“市民河长”两次聚会,共同讨论、确定这一组织的章程、宣言、行为规范等内容。
对“市民河长”来说,仅有满腔热情是不够的,了解滇池流域河道污染和治理现状尤为重要。8月30日,“市民河长”候选人首次聚会,在就如何治理好滇池献计献策的同时,邀请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局长李昆敏对滇池污染的原因、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治理滇池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滇池治理“六大工程”的现状等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让他们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系统的认识。
“市民河长”毕竟不是“官员河长”,有责无权,靠什么约束并激励他们持之以恒地履职尽责?
市民李昕在报名时就建议,“市民河长”应该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市民河长”的日常职责,还要有相应的考评机制,各“市民河长”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再进行反馈,不断完善这个组织,最终就能形成强大的监督力量。
李昕的建议与主办方不谋而合。11月28日上午,“市民河长”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市民河长”活动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市民河长”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行为规范》)。
《章程》规定对组织机构和职责、加入组织条件、加入组织程序、组织成员的权力和义务等做出了详细规定。
《行为规范》明确,“市民河长”要积极对企业、机构、个人污染、破坏河道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劝阻。每一位“市民河长”在率领团队对河道进行定期调查的同时,要完成河道调查报告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集体巡河献良策
11月28日下午,“市民河长”开展了首次集体巡视入滇池河道、发表《“市民河长”宣言》活动。
在入滇池河道之一的宝象河经开区段,每位“市民河长”向河中放流一条“河长鱼”。“市民河长”沿河步行,对河道的水质、水量、绿化、自然生态、截污管道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观察。
李彦辉是宝象河的“市民河长”,自幼生活在宝象河边。据她介绍,一年前,宝象河经开区段周边全是餐馆,污水直接排入河里,漂浮在河面上的垃圾,沉积在河底的淤泥,让宝象河散发出阵阵恶臭。经过一年时间的综合整治,宝象河又变清了,两旁的树林也越发茂密,就连10多年没见过的水鸟也都回来了。
由污变清的宝象河水,燃起了“市民河长”们对滇池治理的希望。他们纷纷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环保局工作人员了解相关情况,不停地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数码相机、摄像机记录下亲眼所见的点点滴滴。
“市民河长”刘爱国说,河水变清了,受惠的是每一位春城的市民。持之以恒的坚持比前期治理更为艰难,不仅要治理,还要注意保持下去。
“市民河长”王国运建议,如果能够将每一条河流的治理经验拿出来与其他河流共同分享,形成一个治污经验分享平台,整个昆明的治污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
“市民河长”程涛建议,应加大对治理成效明显河道情况的宣传力度,制作并播放广告宣传片、公益广告,让市民直观地感受到治理效果,提振每一位市民的治污信心。
“市民河长”顾中国在巡河时拍摄了近千幅照片,当晚就选发到网络论坛上,以此激发更多市民参与治理保护入滇河道的热情。
活动中,“市民河长”用河道评分卡,对所巡视河道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直观评分。“市民河长”们普遍认为,宝象河道治理成效十分明显,但这一河段周边的企业、机构、个人参与河道治理的力度较弱。
很多“市民河长”表示,保护滇池、保护母亲河是每个市民的责任,自己不仅要监督河道治理,更要从自身做起,带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人带动了身边的一群人,一群人就带动了所有人。
此次集体巡河结束时,“市民河长”们自觉将装鱼的塑料袋和喝空的矿泉水瓶带离了宝象河畔。
新闻链接
成都拥有“护河使者”200余
据成都晚报报道四川省成都市民软件工程师高国志利用业余时间调查自家门前一条小河流的故事,近日在媒体上刊发后,引来了不少公众的共鸣。
记者从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了解到,像高国志这样牺牲业余时间调查河流的志愿者成都还有200多人。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和市环保宣教中心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志愿者钟泽彬的工作同水资源有密切的联系,他是自来水厂的员工。钟泽彬一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活动,家人不是很支持,通过他的沟通和行动,家人渐渐理解了他,而他周围的不少朋友还受他影响,和他一道参加河流调查行动。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的专家王玲珍看了小高的博客,高兴地告诉记者:“市民自愿去做这样的调查非常好,反映出市民环境意识的提升,并且对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
王玲珍认为,虽然先进的技术在河流水质改善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管理层的合理决策以及公众的广泛参与,河流的污染状况是得不到根本改善的。
14、中国未来10年减排将制定措施淘汰落后产能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12月23日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12-23/104019320853.shtml
如何实现减排40%~45%——中国的减排路径
当北半球进入了寒冬的季节时,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忽然成了一个白热化的战场。
12月7日开始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已经毫无悬念地成了一场充斥和交织着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法律和伦理等诸多方面,错综复杂而又扣人心弦的激烈较量与博弈。
尽管如此,联合国减灾事务助理秘书长玛格丽塔·瓦尔斯特伦12月14日在哥本哈根依然提醒与会者说,与气候有关的自然灾害数量正在稳步上升,今年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中91.4%与气候有关。而且,气候灾害数量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持续居于首位,并呈现随气候变化而稳步上升趋势。
英国环保专家斯特恩勋爵(Lord Stern)甚至认为,此次哥本哈根大会是挽救地球免受气候变暖灾难性效应的“最后一个机会”。
也有不少国家的政要和环保专家对此次大会能否取得“预期效果”, 一直持有“怀疑态度”。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次“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这个被称为有史以来世界各国“酝酿最充分、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联合国环境会议,将“节能减排”再次推到世界舆论的中心,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而中国作为经济总量大国和碳排放大国,其节能减排的姿态也吸引了全球关注。曾提出“十一五”减排目标的中国,过去四年减排效果如何?面对未来十年单位GDP减排40%—45%的目标,中国又将如何努力?
2006~2009
“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有望超额完成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近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2007年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为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
近年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经过近4年艰苦努力,“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进展如何?
离“十一五”目标还有多远?
据国务院办公厅7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经过近3年的艰苦努力,到2008年底单位GDP的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10.01%,化学需氧量(水体污染的主要指标)的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6.61%,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下降了8.95%。全国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已基本实现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节能减排取得了重大进展。
9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曾欣慰地表示,国家确定的“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经过全国各个方面的努力还是有望实现的。
但同时解振华也坦言,降低全国单位GDP能耗三年完成了两年半的任务,还有一半的任务需要完成,仍然十分艰巨。
据媒体报道,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下称“工信部节能司”)司长周长益11月份在上海则乐观地表示,“十一五”规划所设定的节能减排的目标“有望超额完成”。
工信部节能司副司长杨铁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认为,“按目前情况看,今、明两年单位GDP能耗分别要下降5%以上才能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今年1~3季度,单位GDP能耗下降3.46%,预计到年底将完成‘十一五’目标的70%,明年单位GDP能耗至少下降6%才能完成计划目标,任务将更加艰巨。”
同时,杨铁生介绍说,有关机构对“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得出的结论是,工业对单位GDP能耗下降的贡献率在80%以上。
而中央企业作为工业经济“国家队”,实际上早在2008年4月,国资委就给八大行业央企制订了2007年~2009年节能减排目标:到“十一五”期末,中央企业要确保完成单位增加值的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其中,石油石化、冶金、电力、交通运输、化工、煤炭、建材等重点行业的中央企业要力争到2009年末提前完成上述目标。
国资委确定的30家重点中央企业,各项主要生产经营业务的能耗、水耗、污染物的排放指标全部要实现历史最好水平,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节能减排的“主力军”。
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有数据显示,在2006~2008年的3年期间,全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3421万千瓦,落后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大量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中国还大力发展新能源,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达到12万千瓦,太阳能利用面积为1.3亿平方米,世界第一;水电和风电装机容量分居世界第一、第四位,核电装机容量提高到910万千瓦,在建2000万千瓦。
截至2007年底,中国农村户用沼气达到2650多万户,每年可替代近16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400万吨。
此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工造林最多的国家,森林覆盖率由1980年代初期的12%提高到目前的18.2%。
这些工作,都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
推进节能减排“不遗余力”
面对金融危机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依然没有放缓。
在去年新增加的4万亿刺激经济投资计划中,国家安排了58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生态工程、调整结构、技术改造等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项目。同时,中国正在制定“十二五”乃至更长期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为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国务院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也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内容。有关部门同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行政、经济等措施,包括严控土地信贷闸门,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和环保的评估、审查制度,通过提高门槛来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过快增长,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等。
有关部门还先后公布千家重点企业和各省节能减排情况,要求没有完成任务的省和重点企业作出说明,限期整改,对该地区或企业新上的高耗能项目,一律停止核准和实行区域限批。
国家还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推广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
进入2009年,节能减排重大举措以更加密集的方式出台,国务院及发改委都给今年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
据杨铁生介绍,今年工信部提出了八大任务:一是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二是加强行业分类指导,深化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三是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的管理;四是加大重点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力度,实施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和目录管理;五是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六是依法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实施激励政策;七是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培训和表彰活动;八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管理。
中国减排在行动
——2005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
——2007年6月,国务院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成为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
——2007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到四个“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
——2008年6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学习内容。
——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强调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讲话,第一次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中国立场,讲话中承诺,中国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
——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0~2020年
单位GDP减排40%~45%靠什么?
11月26日,我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11月25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决定,这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实际上,早在今年11月中旬,工信部节能司司长周长益就曾向媒体表示,“十二五”期间,工信部将继续加强节能减排方面的监管,甚至更加严厉,并将制定措施淘汰落后产能。
周长益透露,在工信部制定的“十二五”节能减排措施将包括:第一,所有新上工业项目一定要进行能耗审核。企业的节能技术、能耗指标、水耗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必须到达国内或国际的先进水平;同时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信部正在研究新的措施,不久就要出台。
其次,工信部将通过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加快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的分类指导和重点管理,狠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
另外,工信部还将通过企业技术的改造,支持节能减排的建设,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节能减排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尤其是用信息化的手段改造传统工业,提升传统工业的节能减排水平。
此前,环保部透露的“十二五”环保规划也指出,节能减排将会加强,考核地方与企业的减排目标将多与环境改善挂钩,而不仅是体现在数字升降上。
“节能减排问题是我国发展的战略问题,因此应着眼于未来30~50年的发展规划。”钢铁研究总院结构材料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忠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建议,节能减排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新能源的利用开发和排放物的回收利用,也应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钢铁、水泥,不可避免地带来排放总量的增加。某种意义上GDP的增加,意味着碳排放的增加。而随着低碳经济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GDP的增加不完全与碳排放成比例,我对中国减排目标持乐观态度。”杨忠民表示。
对于未来10年的工业节能工作,杨铁生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构建低碳工业体系是我们未来的奋斗目标。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工业节能减排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将通过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开发低碳技术,促进绿色增长。我们已开始着手开展工业节能规划的研究,分行业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我相信工业仍将为实现国家提出的2020年减排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杨铁生再次强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15、国家发展战略区严防污染接力
来源:北京商报2009年12月23日
http://finance.ifeng.com/huanbao/hbyw/20091223/1616165.shtml
如果说小平同志1979年在深圳划下的一个圈奠定了珠三角的发展,2009年无疑是3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最快的一年,随着国务院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国务院今年批复的区域发展规划上升为9个,一年划下了9个区域发展的“经济圈”,这些规划的出台成为我国经济全面复苏的助力器,中西部地区也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面是东部发达地区关停污染企业,一面则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团乘虚而入,这些现象值得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谨防“发展接力”变成“污染接力”,杜绝产业转移隐藏污染转移,让区域发展规划成为利国利民的福祉工程。正如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我国明年人均GDP即将达到4000美元,是既赚钱又环境优美的时候了!”
“家乡现在变得很可怕”
“家乡现在变得很可怕。”张先生忧心地告诉记者。
张先生的老家在河南南阳市内乡县,几年未回老家的他前不久利用假期回去了一次,但竟然没有睡好一个踏实觉,原因是他家旁边新建了一家造纸厂。
“就在第一天的午夜,大约凌晨2点左右,突然从造纸厂传来一阵尖锐刺耳的声音,像是飞机从天上俯冲下来,折腾了大半夜我也没睡着。”张先生说,这家名为“仙鹤纸业”的造纸厂几年前被招商引资至此。“据家人讲他们是在浙江待不下去了,所以才‘搬’了过来,但治污设备根本没什么改进啊!”
张先生说,他放在屋外的外套,一个晚上就从红色变成了灰色,他专程去该纸厂的排污口看了看,明显呈灰褐色,并有一股难闻的化学品气味。
记者随后通过网络了解该造纸厂信息时,却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评价。
当地媒体有报道称,在全国造纸行业处于领军地位的浙江“仙鹤纸业”2007年7月在当地积极招商引资下落户内乡县,谋求更大发展。“仙鹤纸业”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6亿元,成为扭转内乡县工业经济洼地局面的领跑项目。
但一家中央级媒体却这样报道:“仙鹤纸业”附近的下河村村民反映:“该造纸厂一般白天不排水,一到晚上,就往河里排废水。造纸厂排的污水都是黄色的带有刺鼻气味,时间长了都习惯了。”记者遇到几位放羊的村民,据他们介绍:“这里的河水羊都不喝,有时羊见水清的河水喝,就得几天拉肚子,必须得赶紧给羊治病,要不然就会死掉。”
据当地群众反映,“仙鹤纸业”一定是有污染的,必须尽快令其停产,否则周围的气味会对人身体造成很大伤害,“不能污染了那边再污染这边”。
为进一步调查情况,记者拨通该县招商局的电话,询问在该地投资都有什么优惠政策,该局工作人员表示,优惠政策很多,土地、税收、政府收费、环境等都会给予优惠,其中土地甚至可以无偿使用,欢迎东部的企业来本地投资发展。
“腾笼换鸟”与“筑笼引鸟”
近年来,中国正演绎着先富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带动后富起来的中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区域经济也如星火燎原之势,快速布局大江南北。
2009年无疑是中国区域经济布局30年来最快的一年。国务院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国务院今年批复的第9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
此前,国务院先后批复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等8个规划。今年批复的区域发展规划数量几乎是过去四年的总和,出台速度前所未有。
在先后获批的区域发展规划中,“关中-天水经济区”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又一个“发动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和图们江区域将为振兴东北增添动力;江苏沿海地区被看做长三角的延长线;横琴的发展将成为珠三角又一个“助手”。
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利弊总是相连,如果某些地区将中央的好政策“念歪”,则会违背促进区域经济成片发展的初衷。可以说,“仙鹤纸业”只是一个代表,顺着这股区域发展规划的政策东风,究竟还有多少东部“带病”企业已经或正准备前往中西部“掘金”?这些现象值得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让区域发展规划成为利国利民的福祉工程。
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中西部越来越吸引世人关注。记者注意到,国家选择中西部重点地区给予政策倾斜的同时,东部部分落后产业也有向中西部转移的苗头。
一面是东部发达地区关停污染企业,一面则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团乘虚而入,这个貌似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买卖”,让中西部仅有的青山绿水也渐渐消失殆尽。产业转移隐藏着污染转移,“发展接力”变成了“污染接力”,令许多基层环保工作者和专家忧心忡忡。
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日益感受到来自土地、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紧缺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不得不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腾笼换鸟”战略应运而生。通过将低端产业转移出去,再置换成高端产业,从而优化结构,这是“腾笼换鸟”的最直白解释。
相对东部的“腾笼换鸟”,中西部相对应的便是“筑笼引鸟”。目前东部沿海污染企业进入中西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沿海污染企业直接搬迁进入中西部地区;二是东部高污染产业被淘汰之后,一些沿海企业为延续产业链,在中西部物色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由这些“合作企业”在当地完成污染较重的生产环节。
据报道,江西有不少塑料颗粒加工厂为沿海企业提供原料,塑料烧焦的味道弥漫,污水横流,废弃的塑料到处堆积。就这样,干净的原料提供到了沿海企业,但环境污染却留在中西部地区。
以往的事实表明,那些污染企业转移之后,由于初期建设成本加大和销售收入因当地收入水平低而相应下降,从而更不愿意为治污付费,而引进这些污染企业的地方,付出的社会成本、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将会比发达地区更大。
为何被关停驱逐的污染产业,在中西部竟成了“香饽饽”?发达地区已交过环境污染的“学费”,欠发达地区为何又要重蹈覆辙?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在“GDP挂帅”之下的招商引资,只是为了片面追求政绩,只关心自己的仕途,不切实际地把招商引资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指标。于是,招商时几乎很少考虑环境的问题,以“挖到篮子里的就是菜”为宗旨,带来的招商也只能是损害地方环境的“招伤”。
专家支招:从源头治理 设专门机构
北京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李秀金对记者表示,环境保护必须是全国一盘棋,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应尽快落实到具体行动,否则整个国家将为这种饮鸩止渴的短见之举付出更沉重的代价。如果把污染比做是一种病的话,那么“污染接力”就是一种传染病。面对可“传染”的污染,我们只有从源头、路径、易感地区等环节一起整治方可有效。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粱对此表示,区域发展规划如果只顾批复,不顾管理,都有政策优势也就是都没政策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规划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可云则说,现在并没有直接针对协调区域发展的法律法规,使政府制定政策、行使调控职能都缺少法规依据,特别是在跨省份的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协调比较困难。
记者了解到,占国土面积71%的西部地区一直缺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增长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至今10年来,西部各省市也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合的经济发展体。西部地区各省市长期各自为政,优势资源不能共享,无疑制约了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
针对这些情况,在200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原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振兴东北办被撤销,设立了相应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机构,刚成立的中部崛起办则与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合署办公。
对于新通过的发展规划区管理问题,高粱称国家正在着手考虑此事。他建议单独设立区域经济管理机构,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或由国家发改委代管, 将目前由不同部门负责的分散的区域管理职能集中起来,统筹考虑对各地区的支持力度和方向。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或将成“标杆”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就区域发展规划的转型问题曾经发表过这样的观点:30年前,面对国外的产业转移,我们提供的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全国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相对最优的地区,这在当时也是无奈的一种选择,是政策导向和市场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30年后,中国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增强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提高地区功能和产业层次,中国也就难以步入世界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先进生活方式的国家行列之中。
令人欣喜的是,就在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生态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眼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对原有区域发展战略的继承、提升和突破。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表明了政府的决心: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由原来的主要关注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转变为经济、环保同时并进,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政策,可以说是一个重大进步。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问题学研究会会长胡星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环境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揭示出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秘密”,即环境质量在最初随着收入增加而退化,直至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一般是人均GDP达到4000-5000美元),随收入增加而改善。“我国明年人均GDP即将达到4000美元,是既赚钱又环境优美的时候了!”
胡星斗同时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获批后,该地区可能要率先打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怪圈,提前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其他地区或许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16、轻飘飘的处分关不上“血铅门”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2009-12-23
http://news.21cn.com/today/topic/2009/12/23/7212390.shtml
摘要:政府对环境违法处理过于仁慈,致使恶性污染事故屡禁不止。对于凤翔“血铅事件”的问责,不能止于轻飘飘的处分,而应维护法律的威严,给公众一个公正的交代!
陕西宝鸡市凤翔县“615名儿童血铅超标事件”的责任追究有了结果,凤翔县委、县政府等单位和部门的11名领导干部受到党政纪处分。具体受到处分人员名单的公布还需时间(人民网12月22日)。
震惊全国的“615名儿童血铅超标事件”终于有了问责结果,但如此轻描淡写,笔者无法释怀:尽管人们对轻描淡写的问责早已见惯不怪,但像宝鸡市这样轻描淡写到为被处分者“避讳”的程度,还不多见。如果问责就此画上句号,实质上是以党纪政纪处分代替法律惩罚,将使一些责任人逍遥法外。
每一起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背后,几乎都与当地职能部门不作为、乱作为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这一问题,199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对在《刑法》中增设“环境监管失职罪”作出了司法解释,并规定环境污染只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造成人员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或者轻伤10人以上等四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种情形,检察机关就应当以“环境监管失职罪”对环保部门的有关责任人立案侦查并提起公诉。
“血铅事件”的损失何止30万元?615名儿童中166人属于中度、重度铅中毒,轻伤以上的何止10人?凤翔“血铅事件”完全超过了“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立案标准。可为何有关方面对这一明显涉嫌“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犯罪行为视而不见?在“血铅事件”中,凤翔县和宝鸡市的环保部门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血铅事件”前,正是他们在居民尚未搬迁的情况下,向铅锌冶炼企业东岭冶炼公司发放了生产许可证;“血铅事件”之后,又是他们认定东岭冶炼公司排放的废水、废气、固水淬渣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试图推卸自身和排铅企业的责任。可以说,凤翔“血铅事件”正是一起环保部门不作为、乱作为导致的“醒着尿床”的事件,对相关责任人仅仅如此处理,显然是轻描淡写。
近年来,恶性污染事故之所以屡禁不止,污染企业唯利是图固然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方面还在于对环境违法处理过于仁慈:对很多污染企业往往只是罚款了事,对所在地的相关部门也不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因此,对于凤翔“血铅事件”的问责,不能止于轻飘飘的处分,而应维护法律的威严,给公众一个公正的交代!
17、哥本哈根是建立全球气候规则的第一步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2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2/23/content_12691285.htm
中国申办“联合国气候大会”尚无时间表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曲终人散,大会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大会的决议之一就是气候变化谈判明年将移师墨西哥继续进行。
欧美各家主流报纸经过周日例行休刊后,在本周一对哥本哈根协议和成果进行评论。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社评对会议组织者的混乱提出批评,指出“(发达国家)慷慨资助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是应该的,但应当另行谈判。同样,我们需要将问题分解成易于掌握的较小部分。哥本哈根大会显示了当前方法的局限所在,重新恢复国际合作至关重要,最好的方法可能就是降低一点要求。”
美国《华尔街日报》说:“谈判代表希望将这份《哥本哈根协议》以最佳面貌示人,他们说这只是第一步,明年将据此推出一份更具体、更具可执行性的国际气候协议。哥本哈根混乱的会议进程和含糊的讨论结果让很多人质疑:在联合国框架下到底能不能产生一个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联合国框架保证所有国家都要有发言权,结果让谈判停滞不前,10多天的时间都在争论程序上的问题,互不信任,直到各国政府领导人在上周临近周末时抵达,才敲定了这份两页半的表明决心的声明。”
哥本哈根会议官方网站,21日登出了世界各国领导人对哥本哈根协议的评价和科学界的批评。该网站引述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话说,哥本哈根是建立全球气候规则的第一步,它的更多突破取决于未来一年的国际行动。
哥本哈根大会在通过协议前定下来的决议之一,就是气候变化谈判明年将移师墨西哥继续进行,被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缔约方第16次会议(COP16)。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波尔表示,193个国家中,除了5个国家(委内瑞拉、苏丹、尼加拉瓜、玻利维亚、古巴)反对外,都赞成加入《哥本哈根协议》。所有在哥本哈根会议上预期要实现的目标都要在明年墨西哥会议上继续进行。墨西哥会议预期在2010年年底之前召开,但国际社会希望能够提前把《哥本哈根协议》内容法律化。
按照联合国会议规则,联合国气候大会计划在2011年召开的第十七次会议将轮到亚洲主办。韩国汉城和卡塔尔都提出了申办意向。韩国总统李明博带队在哥本哈根对汉城进行了推介,韩国政府设展台为汉城拉票。卡塔尔希望成为世界“国际会议中心”之一,会展旅游业是他们的发展主方向之一,估计4万人的会议消费是他们申办的动力之一。
联合国气候大会办了15次,还没有1次在中国举行。中国是否应该申办一次“联合国气候大会”在会上总被提及。但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申办的时机暂不成熟,目前还没有时间表。”
18、莫让污染企业“上山下乡”
来源:奥一网2009/12/23侯文学
http://www.oeeee.com/a/20091223/821289.html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一家小型造纸厂因污染严重,当地居民纷纷举报,环保等部门经常光顾,无法在当地“生存”,竟然悄悄地搬迁到后岗村村东的土岗上,悠然自得地生产起来,在两年多时间里居然无人过问。(见2009年12月18日长城网)这种污染企业“上山下乡”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媒体披露的信息表明,一些原来“招商引资”引到农村的污染企业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原来在城市无法生存的污染企业则正在向农村转移。诸如,陕西凤翔马道口村由于企业大量排污造成的污染,导致200多名儿童血铅超标,不得不酝酿村民整体搬迁;重庆市个体养殖户龙定祥2008年7月承包了北碚区龙滩子水库养鱼,不想由于水库被污染,养了一水库毒鱼,60万元投资打了水漂;天津武清区河西务镇大刘庄名为“国明橡胶厂”的私营企业,每天机声隆隆、粉尘飞扬,怪味刺鼻,令人咳嗽不止,4年来严重危害附近村民的正常生活……
污染企业为何会“上山下乡”?一个原因是,被城市环境治理“驱赶”到乡下的。近些年来,一些城市为了改善环境,把大批工厂企业迁出市区,这无疑是必要的。按理说,在迁移过程中,应淘汰那些严重污染企业,但决策者们为了“保发展、增税收”舍不得“割肉”,于是农村便成了受害对象;另一个原因是,农村干部“饥不择食”。这里面,有因“上级决定”不得不接受的,有的是乡镇、村、组主动“招商引资”来的。以邯郸市磁县那家小型造纸厂为例,偷偷地搬迁到后岗村。若乡、村干部不点头,能搬到村里照样生产吗?还有一个原因是,环保部没有把住环评关。企业开工生产前必须经过环境评价。按理说,环保部门应严格把关。但鉴于目前的管理体制,环保部门在夹缝中生存,须看领导脸色行事。领导让污染企业“上山下乡”,环保部门若扭着劲儿,大概饭碗就难保了。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已经到了非下决心治理不可的时候了。其中,对污染企业“上山下乡”,就必须采取坚决措施予以遏制。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