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二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二月二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12-22

十二月二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年“江河十年行”系列报道之二:

1、2009年“江河十年行”之二-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进步中获得补偿吗?

 

环境资讯:

2、新华网:       中国加快建设“中部水都”缓解北方水危机

http://env.people.com.cn/GB/10628762.html

3、新华网:       明年中国将加大工业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力度

http://env.people.com.cn/GB/10627755.html

4、人民网:       中方“劫持”哥本哈根?谬论旨在推卸责任

http://env.people.com.cn/GB/10625025.html

5、中国经济周刊:    我国将筹集万亿用于环境保护 挪用现象不容忽视

http://env.people.com.cn/GB/10625414.html

6、新华社:       我国将深化“以奖促治”提高农村环保投入有效性

http://www.gov.cn/jrzg/2009-12/22/content_1493725.htm

7、人民网:       未来30年缺乏水资源 全球一半地区面临威胁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1451477_1.shtml

8、第一财经网:     记者章轲告张博庭名誉侵权案终审胜诉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0/20091221/000000141829.shtml

 

地方信息:

9、新华网:       湖北探索建立应对气候变化长效机制初见成效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2/22/content_12686377.htm

10、新华网:       广州会江垃圾焚烧项目已暂停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2/22/content_12686530.htm

 

环境曝光:

11、长江日报:      武汉千万元新型环保垃圾中转站成摆设

http://www.chinanews.com.cn/ny/news/2009/12-22/2031512.shtml

 

深度报道:

12、新华网:       2009拷问人类生存之"危":自然逞威 全球同“热”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2/22/content_12686565.htm

13、北京日报:      北京水资源严重紧缺 耗水造雪景应不应该?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1451387_1.shtml

 

环境时评:

14、中国环境报:     环境司法如何破冰? 

http://www.cenews.com.cn/xwzx/fz/qt/200912/t20091222_629060.html

15、新京报:       水价听证 民众为何总是“被代表”?

http://env.people.com.cn/GB/10627131.html

16、中国经济周刊:     哥本哈根勿成“公地悲剧”

http://star.news.sohu.com/20091222/n269114235.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2009年“江河十年行”之二-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进步中获得补偿吗?

文图  汪永晨 周晨

 

2009年12月16日,透过夜色,隐隐约约看到映秀镇到处矗立的建筑吊车。我们没有在映秀镇停留,而是赶往震源点牛圈沟附近的村庄。

牛圈沟,在5•12地震中被定为震源。我们要去的是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子蔡家岗村二组。

由于刚下过雨,坡高路滑,一辆运送建筑材料的拖拉机抛锚在半山腰。我们一行只好下车徒步,一脚踏进水泥路里――有水有泥的水泥路。

灾后回家的路

灾后住于今日的帐篷

当天晚上我们和女主人唐晓平及她找来的一位同村的因去询问为什么重建费迟迟不给,竟被当地派出所警察打伤在地的村民聊了起来。

令所有人不敢相信的是,震后一年七个月过去了,全村还住在帐篷里。晓平向我们讲述了地震以来的生活情况,房屋被毁,耕地被埋,原有的猕猴桃果树虽然幸存了下来,去年虽遭了那么大的地震,但果树还有幸存的,也还有收获。

家园

可今年,果树刚一开花,就被附近刚刚恢复生产的铝厂排放的烟尘所污染,所有的花儿全部掉落。致使今年全组人家的果树没有结一个果实。晓平家更惨的是,养的四十箱蜜蜂也没能逃脱铝厂的烟尘,全部死于非命。今年“十一”绿家园生态游在她家时,我就问过晓平,为什么不去找铝厂赔偿。她说村里好多人在铝厂上班,要是告了人家,那现在每月一千多块钱的收入也没了。他的先生没有去铝厂上班,是因为他的皮肤只要一进铝厂就起大包,所以是没有办法再去,不然也会去那里找工作的。

今天晚上,我们一行18人就住在唐晓平地震后已经搬了5次家的帐篷里。女士们住的帐篷里有电,男士们住的帐篷就只有摸黑进去了。这一夜,有几位冻得基本没有睡着。对于城里人来说,这样的日子过去只是想象,这次却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把

帐篷里

这里是紫坪铺水库库尾边上

厕所

12月17日一大早,我看到,今年“十一”绿家园生态游来时,还是一片房基地的山下,一座座新房已经盖得有模有样了。

新家

村里当年的老人

谈起灾后重建,和我们在都江堰市区和陈明家所看到不同的是,这个在震源的偏僻小村庄,灾后得到的援助十分有限,更多的还是不时前来的民间人士。

晓平和我们继续着昨晚的话题。灾后重建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现在的灾区城区(市区县城或城镇)的重建由各地援建单位无偿援建,而农村的重建却是政府统一规划之后的自费筹建,政府可以提供少量贷款。问题之二则是,重建中首先恢复的往往不是民生,而是高利润的工厂,比如我们投宿的这个村子附近的铝厂,地震当天开业,旋即被重度摧毁,灾后重建中火速修复。重建速度远远高于至今还住在帐篷里的几百名村民。

唐晓平的新家在这里

新家就建在地震爆发点旁边

唐晓平向我们讲述了不久之前的一件事:当地政府统一规划附近多个村庄的集中安置点时,选址在本村的宅基地。按照镇政府的口头约定,会补贴这个村村民每户4600元搬家费。然而村民搬迁之后,迟迟得不到回应,村民们只好去成都等地反映问题。问题倒没有解决,不久之后的一天派出所长携六名警察突然造访,当众殴打了一名在村口晒太阳的残疾人,并不由分说的当场传讯了其他几位路过的村民,带回派出所后又将他们释放。等到村民们继续催讨搬家费的时候,却得到一个十分滑稽的答复:“自愿放弃两万元的建房贷款,便可获得搬家费。”

领条

老人

有些遗憾,我们没有时间去采访一下当地政府,看他们对这事如何解释。

尽管村民们的积蓄大多在地震中毁于一旦,他们还是想方设法筹集了部分建房款,因为帐篷里的生活实在不适合山区的气候和环境。2009年“江河十年行”的几位男士清早起来,昨晚温暖的棉被已经湿的能拧出水来。

村里有的人一大早就去附近的铝厂打工去了。工厂的粉尘吸入肺部会严重影响健康,看看猕猴桃和蜜蜂的下场就知道了。“那有什么办法,建房子还欠着施工队的钱哟!”这是村民们的回答。

“本来以为重建工程是政府牵头的,我就火急火燎赶来了,谁知道自己倒垫进去十万块!”来自成都的项目经理小张对我们对周晨抱怨道。因为资金到不了位,就在普天同庆的十月份,为村民建房的工程一度搁浅,这种搁浅前后发生了四次。

随便给点钱就行

牛圈沟

然而,勤劳的村民们并没有放弃,在失去房屋、失去土地、失去亲人之后,仍然满怀希望,因为他们还有家园。他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灾区,立刻想到发展农家乐旅游。映秀二字,原是取自“山水相映,风景秀丽”之句,震前号称成都的“后花园”,是成都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如今,今非昔比,映秀的山水变色,草木易容,但大地震震中的新型身份为映秀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为了接待源源不断的考察者,村民们倾其所有,希望早一点盖好房屋。“明年再来,就可以住进我家的房子了。”唐晓平在给我们送行时不无高兴的说,“只是今年过年前还是建不好。”说完又若有所思。

站在地震爆发点

离开牛圈沟前

岷江河谷里的隐忧

从映秀向北,就是岷江河谷,大山夹大江,壮美异常。近代的考古发现证明,在中原文明大放异彩的商代,中华大地并不是一枝独秀,地处成都平原的古蜀国也缔造了辉煌的三星堆文明,他们没有甲骨文,却用青铜器来记录自己的历史。这些铸造优质、精美细腻、夸张艺术的青铜器昭示着古蜀国的高度发达。

映秀小学的国旗

灾后的大江边

岷江是成都平原的母亲河,岷江河谷被公认为古蜀国的发祥地之一。

李白在《蜀道难》中感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感叹的就是岷江河谷的山高沟深,险峻非常。然而,就是如此险峻的地形,茶马古道还是从这里绵延远方,羌寨碉楼依然在这里落地生根。行走在岷江河谷,猝然之间能领略千古气势,偏僻之中可撞见世间名作,让人不得不停下来调整呼吸,驻足观望一番,感叹一番。

山上的高压线

破碎的山河

地质专家杨勇告诉我们,岷江河谷地处地震带上,历史上多次发生大地震,而且岷江河谷海拔较低,属于干热河谷,植被矮小稀少,很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尤其汶川大地震后,岷江河谷两岸受到严重破坏,不断发生上述灾害。

自然的威力

牌子上写的是宅基复垦区

去年的江河十年走这段时,,一路走来,我们就看到了到处是裸露的山体,碎石杂堆。灾后重建的都汶高速上一座跨河谷大桥,生生的被巨石砸成三段。这个景象似乎要告诉路人,大自然不是好惹的,不是那么容易被征服的。

令人焦虑的不止这些,河谷沿线一字排开,正在修复建设的水坝层层密布。去年我们来时,因一个个水电站受到了毁灭损坏,全都开闸放水,岷江及支流里的水又跳出了浪花。可今天,因为水坝的再恢复,水又被截流用于发电去了,空流河床里的大石头无言地躺在那里。

地震后修复的桥在一次大的泥石流后再次断了

记录

站在这座断桥前,杨勇非常无奈地说,这里地震后不做评估,很快就建起了新桥。可是一次泥石流,就让刚刚修复的桥又断成了这样。这是科学问题,技术问题,还是道德问题?杨勇,作为一个地质学家,向我们在场的记者们提出了这个问题。

无言

专家的对话

生态专家徐凤翔认为,地震后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犹如突遭大病的患者,需要静养而不是折腾。站在这些新老伤痕前,徐先生问的是自己:这哪是天府之国呢?这哪是四川呢?

让两位科学家最为遗憾的是:地震后,本是人类开始尊重自然的一次机会。但从目前到处施工的场面看来,震后不仅没有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反而以灾后重建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大上项目特别是水电项目。由于岷江上密布的水电站陆续蓄水,大部分河段断流或改为暗流,真正的河道却默默的躺在谷底,任凭挖沙车的攫取。

更令人担忧的是,沿途一些小镇的建筑是外地政府援建的,样式新颖,建筑精美。但这些建筑很多要么地处泄洪区,要么地处滑坡危险地带。

失去的必将在进步中获得补偿吗

恢复中的大自然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进步中获得补偿。真是这样吗?从我们今天走在江河中看到,是担忧,而不是进步和补偿。

不知杨勇和徐凤翔先生今天站在又是干了的河床前发出的疑问,参加2009年“江河十年行”的记者们能不能找到答案。

才是我们行程的第二天,我们将继续在行走中记录与寻找。

明天我们要走进的是曾经中国最美丽的红叶观赏区米亚罗。

羌寨

2、中国加快建设“中部水都”缓解北方水危机

来源:新华网2009年12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628762.html

  临近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湖北丹江口水库的大坝加高工程主体工程宣告基本完工。伴随着明年大规模移民工程的启动,这个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将在中部建成,预计可按国家计划实现向饱受水危机困扰的北方地区供水。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张小厅说,截至目前,大坝需加高的54个混凝土坝段已有53个加高至176.6米的设计高程,最后一个混凝土坝段将待库区移民搬迁完成后封闭。

  2010年,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将全面加速,全年计划完成投资超过400亿元,将成为2002年开工建设以来年度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

  张小厅说,2005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和标志性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工。水库大坝坝顶将从162米加高到176.6米,蓄水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方可满足向北方调水的要求。大坝加高后的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将达745平方公里,库容290亿立方米,超过目前的三峡水库平时的库容。

  记者在水库库岸看到,渺无际涯的库区,水体清澈透明。1984年以来的水质监测显示,丹江口水质符合Ⅱ类标准,能满足各类功能用水要求。当地居民说,这水可以直接饮用。位于库区核心区的湖北省丹江口市,也获得了“中国水都”之称。

  为履行“保一库清水送北京”的承诺,丹江口市提出了“生态立市”的发展道路。丹江口市环保局副局长田李奇说,丹江口不能像其他地区那样大搞重工业,只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低污染的环保型产业,寻找一条既不破坏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据介绍,全市共关停冶金、造纸、制革、化工等企业100多家,每年减少工业产值3亿多元。对于今后的投资项目,凡有环保风险的,无论投资大小一律拒批,近几年拒批的污染项目就有80多个。

  丹江口市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仍坚持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对地面被覆较好的汉江以南地区,侧重于自然修复、旅游开发治理模式。多年来,丹江口市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4.39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

  征地移民工作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基础。目前已动工的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一期工程移民征地涉及搬迁人口约44万人,生产安置人口57万人。其中,作为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移民是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工作的重中之重,涉及湖北、河南两省,库区规划搬迁建房人口33万人,规划生产安置人口27万人。

  为确保移民工程质量,中国已宣布将调水时间从原计划的2010年延迟到2014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2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委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时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妥善进行移民搬迁安置,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做到移得出、稳得住、在发展中能致富。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北方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5。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将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4大江河相互联系,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相当于一条黄河的年均流量,以缓解京、冀、鲁、豫等10多个省市的水自资源短缺问题,惠及全国3亿人口。

3、明年中国将加大工业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力度

来源:新华网2009年12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627755.html

  新华网北京12月21日电(记者刘菊花)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21日表示,2010年中国将采取四大措施加强工业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这些措施包括:

  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耗。明年中国将分行业制定工作计划,推进行业企业对标达标,落实产品能耗物耗限额标准,完善工业投资项目节能降耗评估和审查制度。抓好工业节水、节材及电力需求侧管理,大力倡导节约生产。

  加强工业减排治污。制定原材料等重点行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指导意见,推动削减钢铁、有色、化工、水泥等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促进工业清洁生产,开展造纸、化工、酿造、印染等行业污水治理专项监督检查,研究开展重金属等减排治污工作。

  促进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工业循环经济指导意见,实施示范工程,促进尾矿、赤泥、工业副产石膏等综合利用,开展废旧电子电气产品回收再利用示范,继续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

  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制定专项规划,建立准入标准,引导多晶硅、风电装备等产业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有序发展。加快研发和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编制重点技术推广专项规划和推荐目录。

李毅中表示,明年工信部将推动出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指导意见,严格执行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法律法规,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落后产能加快退出。按照国务院提出的目标任务,制定分行业实施方案,将钢铁、电解铝、水泥以及电石、铁合金、焦炭等行业2010年度淘汰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

4、中方“劫持”哥本哈根?谬论旨在推卸责任

来源:人民网2009年12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625025.html

  人民网北京12月22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姜瑜22日就英方指责中国“劫持”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谈判进程事答记者问。

  问:据悉,英国气候变化大臣米利班德12月20日在《卫报》发表文章,指责中方“劫持”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谈判进程。请问你对此有何评论?

答: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哥本哈根会议取得了成果,达成了广泛共识,也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中方为推动哥本哈根会议进程付出了艰苦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并为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坚持国际共识做出了贡献,这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的事实。英方个别政客针对中国发表的言论具有明显的政治图谋。其目的是在推卸其应该履行的对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挑拨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他们的企图是不可能得逞的。我们敦促他们纠正错误,切实履行对发展中国家应尽的责任,不做妨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事。

5、我国将筹集万亿用于环境保护 挪用现象不容忽视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12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625414.html

  今后3年,我国将筹集1万亿元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如何确保这样的巨额投入落到实处值得关注。

  挪用环保资金现象不容忽视

  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长期以来反复强调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4万亿投资中就有3500亿直接投向了环保领域。

  但是,据审计部门反映,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挪用环保资金的现象。如2008年以来,河南省挤占挪用排污费1.37亿元,其中平顶山市环保部门擅自挪用1084.9万元环保资金供养超编人员(占现有人员的79.2%);广东省审计厅在对省内9个市的专项使用资金审计时发现,有6个市13个项目的2069.6万元环保专项资金被挪用于镇政府综合楼建设和其他项目支出;国家审计署最近对山西环保资金审计调查时发现,山西省环保局及下属环保基金公司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弄虚作假挪用环保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办公用房的租赁、改造、建设,以及参与非法高息吸存和投资典当行,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浪费。

  挪用环保专项资金的原因有:

  一是认识模糊。有关部门错误地认为环保专项资金既然是归本部门管理,部门就有使用支配权,甚至认为在管辖权限内,部门想怎么用就可以怎么用。

  二是监管失控。对环保专项资金的收缴使用情况,按规定由财政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而实际上一些地方的财政部门长期疏于管理,只管收缴和拨付,导致有关部门在环保专项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

  三是制度缺失。无章可循是一些地方挪用环保资金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某些单位和个人有机可乘的漏洞所在。

  四是查处不力。虽然环保专项资金年年都是审计检查的对象,而年年审计检查都发现存在严重问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问题始终得不到处理,也得不到有效遏制,致使屡查屡犯。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擅自挪用环保资金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它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实质是国家环保政策落实遭遇到严峻挑战。这不禁令人想到:既然环保资金被随意挪作他用,那么这些资金所对应的环保项目是怎么落实的?相应的环保治理成果和数据又是如何产生、如何上报的?环境污染的治理耽误一天、放任一天,都会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据国家环保部提供的信息,今后3年,我国将从各方筹集1万亿元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如何确保这样的巨额投入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要彻底纠正地方环保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要树立依法办事的意识,特别是各级党政部门主要领导和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认识首先要到位;二是要强化制度建设。要自上而下地建立相关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遵;三是要加大监管查处力度,该管的没管要追究责任;四是要加强舆论监督。对有关部门在环保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屡查屡犯问题,应当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披露,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6、我国将深化“以奖促治”提高农村环保投入有效性

来源:新华社 2009年12月22日

http://www.gov.cn/jrzg/2009-12/22/content_1493725.htm

    新华社宁波12月22日电(记者 郑黎)在22日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暨生态建设示范工作现场会上,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对于农村生态建设要深化“以奖促治”,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农村环境保护力度。

    “以奖促治”就是在农村环境保护过程中,对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整治,并给予相应财政资金补助,以形成更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据介绍,从2008年7月国务院提出“以奖促治”的政策举措以来,中央财政投入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15亿元,支持2160多个村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全国各地认真落实中央部署,狠抓项目落实,带动地方投资达25亿元,直接受益农民达1300多万人,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众多村庄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不少项目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周生贤提出,进一步落实好“以奖促治”重大政策措施,要着重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财政“以奖促治”资金是补助性资金,重在引导、推动,地方各级政府是落实“以奖促治”政策的责任主体;二是处理好多还旧账与不欠新账的关系。在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偿还旧账的同时,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环境准入,切实加强环境监管,确保不形成新的环境欠账;三是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立足当前,就是要瞄准最突出、最直接、最紧迫的环境问题,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着眼长远,就是要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环境保护深层次矛盾的解决,为农村环境保护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四是处理好“以奖促治”与“以奖代补”的关系。“以奖促治”是事前给予财政资金补助,重在解决突出问题。“以奖代补”是事后给予财政资金奖励,重在巩固和提高。

    本次全国农村环境保护暨生态建设示范工作现场会在宁波市召开,全国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和部分省会城市的环保厅(局)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7、未来30年缺乏水资源 全球一半地区面临威胁

来源:人民网2009-12-22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1451477_1.shtml

欧洲第二大水资源公司苏伊士环境公司(SuezEnvironnement)数据显示,未来30年内,全球40%的地区将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危机,这也是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各国领导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苏伊士环境集团首席执行长吉恩--路易斯·肖萨德(Jean-LouisChaussade)指出,包括澳大利亚、美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难以满足本国人民对水资源的需求。中东、北非、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面临同样问题,水资源难以满足人口和农业的需求。

肖萨德还列出了一长串水利公司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其中大规模种植具有脱盐作用的植物,把海水直接转变为饮用水,将是一种在极端情况下,解决全世界水资源供应难题的方法。

肖萨德说:"过去的20年中,人类的劳动生产力和资本价值得到了大幅提升。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忽视了资源带来的生产力,直到现在,我们才意识到要对其有效利用。我们仍有许多机会来减少环境破坏、节约资源。除了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之外,城市节水也是一个高效的选择。"他还指出,不仅要对农业和工业废水进行处理,人们还必须考虑开拓其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途径。

今年早些时候,科学家在世界水周(WorldWaterWeek)上告诫各国领导人,应当把世界水资源管理纳入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协定中。专家认为,气候变化将导致天气模型发生改变,从而改变水资源供应,影响范围将涉及农业、能源生产、林业和工业。

斯德哥尔摩国际水资源研究所(InternationalWaterInstitute)高层官员安德思·本特(AndersBerntell)在近日开幕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说:"目前水资源问题还没有得到参会各国足够的重视。各国应当仔细研究水资源危机带来的影响,以及水对于地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8、记者章轲告张博庭名誉侵权案终审胜诉   

来源:第一财经网 2009年12月21日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0/20091221/000000141829.shtml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9)一中民终字第16842号]民事判决书。 图/CBN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9)一中民终字第16842号]民事判决书。 图/CBN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9)一中民终字第16842号]民事判决书。 图/CBN

  据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12月15日下达的判决书,《第一财经日报》章轲告张博庭名誉侵权案终审胜诉。

  21日下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章轲接到[(2009)一中民终字第16842号]民事判决书。根据判决结果,驳回张博庭上诉,维持一审原判。该判决为终审判决。

  根据一审的判决结果,张博庭应向章轲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元、赔偿证据保全公证费1060元。案件受理费300元由张博庭负担。

  2007年12月24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化名“水博”)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社会不需要无知无耻的绿色人物》文章,对章轲2007年12月20日发表于《第一财经日报》的《水电开发该降温了》文章进行了评论,全文对章轲本人涉嫌侮辱、诽谤和人身攻击的言辞有七处之多,超出了学术评论本身。

  这些侮辱性言辞包括:“社会不需要无知无耻的绿色人物”,“一看他的经历就是那种数理化打死也学不会,靠死记硬背考上文科大学的‘残废’”,“现在这种脑子不好使,胆子非常大的活宝,靠恬不知耻的胡说八道,居然还真是容易成名。就这样一个可怜的糊涂虫”,“真是有点无知者无畏、恬不知耻的味道”,“非要靠这样一个连眼神都不好使的科盲出来卖弄?”,“还是无知无耻的人物”,“难道我们中国的环保事业,还真是弱智人成名的事业?”等。

  《民事判决书》称,“本院认为,公民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民事判决书》称,“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的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有过错来确定。就本案而言,张博庭因章轲发表的《水电开发该降温了》一文中涉及的‘水资源开发’与‘水电开发’的概念及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在其博客上发表评论文章,用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法律赋予的权利。”

  《民事判决书》称,“公民在发表评论时,对他人作出负面评价致其名誉受损,并不当然构成名誉侵权,但张博庭在表述自己观点时对章轲使用的诸如:‘活宝’、‘恬不知耻’、‘糊涂虫’、‘弱智’等侮辱性语言,显然超出了对章轲的文章进行评价及学术讨论的范畴,贬损了章轲的人格,其行为的违法性和主观过错应予认定。”

  《民事判决书》称,“由于张博庭系在互联网上发表上述言论,并被跟帖评论,其传播的公开性、广泛性以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会造成章轲社会评价降低的损害结果,故原审法院认定张博庭发表上述侮辱性言论的行为已经损害了章轲的名誉权,对章轲要求张博庭公开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精神损失费、公证费用的请求予以支持。”

  《民事判决书》称,“张博庭上诉认为其文章属于知情的普通人均会作出的正常评价,而其批评言论并不构成名誉侵权。因张博庭在其文章中表述自己观点时对章轲使用侮辱性语言,贬损了章轲的人格,且因其系在互联网上发表上述言论,必然会造成章轲社会评价降低的损害后果,张博庭的行为已经损害了章轲的名誉权。故张博庭的上诉理由缺乏事实及法律依据,不能成立,其上诉请求本院不予支持。”

9、湖北探索建立应对气候变化长效机制初见成效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2月2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2/22/content_12686377.htm

    新华网武汉12月21日电(记者沈翀)面对气候变暖、突发灾害天气频发的新形势,湖北省去年以来从适应和延缓气候变化两个层面入手,多头并举,大力完善防灾减灾体系,积极推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探索建立起“政府主导、多部门协调合作”的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新机制。在实践中,新机制已经初见成效。

    湖北省气象部门统计显示,近5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对湖北的危害已经显现,尤其是近年来导致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增加。湖北省气象局局长崔讲学说,根据气候模型模拟结果,未来30年,该省平均气温将继续上升0.3摄氏度左右。这意味着今后暴雨、干旱、高温热浪、强风雹、强雷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将继续增加,强度也会不断加剧。

    为此,湖北省启动了一批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初步完成对当地洪涝、干旱、高温、大风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以及评估工作,制作完成单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同时,由雷达、卫星、气象站点组成的雷达监测网、气象卫星监测网、地面气象监测网以及生态监测网、闪电监测网、酸雨监测网、交通气象监测网也已初具规模。

    有了高科技设备构筑的“天罗地网”,湖北省在突发性极端天气应急上,行动更为迅速,各部门协调顺畅。今年6月28日到29日暴雨过程中,湖北通过省气象短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第一时间向各级领导、防汛责任人和应急责任人以及广大用户共发送了手机短信和预警信息50多次,发送人数达800多万人次。预警信息发布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迅速行动,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和降低这次大范围暴雨过程造成的损失。

    在增强应急能力的同时,湖北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为从根本上延缓全球气候变暖作出努力。

    湖北省发改委环资处负责人张纪文介绍,当前湖北严格控制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力度。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全面推行工业领域清洁生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扩大循环经济规模,推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

    同时,加大对发展清洁能源的扶持力度。一方面,有序开发水电,加快建设三峡地下电站、清江水布垭、汉江潘口电站等大中型水电工程;另一方面,启动发展新能源计划,按照规划,到2012年,该省将建成通山九宫山、利川、齐岳山等风电厂,并组织实施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湖北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效果逐步显现。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表示,今年上半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9%和3.4%,可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同时,75个项目获批开发成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预计可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395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可获得相关国际机构提供的转让资金约3.26亿欧元。

10、广州会江垃圾焚烧项目已暂停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2月2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2/22/content_12686530.htm

    新华网广州12月21日电(记者毛一竹)曾在广州市番禺区群众中引发强烈争议的垃圾焚烧厂选址及建设问题出现新转折,会江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已暂停。

    20日上午,番禺区委书记谭应华在丽江花园小区业主的邀请下,与百余名华南板块业主共同探讨了垃圾处理方案。在这场长达3个多小时的对话中,谭应华向番禺业主表示:由于环评阶段遭到多数人反对,会江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已暂停。

    对于大多数华南板块业主来说,12月20日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一大早100多名业主代表匆匆赶往丽江花园,参加垃圾处理问题大讨论。令多数业主感到欣慰的是,这次番禺区政府接受了他们提出的“面对面”交流形式。

    在讨论会上,谭应华向业主做出“放心承诺”,垃圾处理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周边75%的业主同意才能进行下去。丽江花园一名业主会后在业主论坛上发帖“庆祝”,“此次政府的态度诚恳,看得出是为听取民意而来”。

    在垃圾焚烧还是垃圾分类的处理方式讨论中,多数业主表示更倾向于后者,他们认为,垃圾焚烧已是发达国家淘汰的方式。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名来自洛溪新城的业主说,目前的分类标准太笼统,应该多效仿日本、德国的垃圾分类做法。

    谭应华认为,垃圾分类可以减量,分类后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处理都有好处,推广越快越好,但首先要让所有人都自觉接受垃圾分类,很多细节问题有待解决,具体操作办法还要“摸着石头过河”,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在广大居民最关注的垃圾处理选址问题上,谭应华表示,目前环境、人口等因素都发生了变化,“10年前的环评规划已不再适用于现在的情况”,原来的番禺生活垃圾区域环评规划需要修编。

    “从头开始,集民意、深论证”——这是谭应华在10日垃圾处理会议上提出的观点,如今关于垃圾处理的全民大讨论仅仅是掀开大幕一角。

11、武汉千万元新型环保垃圾中转站成摆设

来源:长江日报2009年12月22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news/2009/12-22/2031512.shtml

  昨日,市民向本报投诉:洪山区关山口附近的常青藤名苑小区门口,人行道上每天有170吨左右的垃圾到此中转,附近居民与路人苦不堪言。

  昨日8时,记者来到现场,只见近10辆垃圾车停靠在此,人行通道被用作垃圾中转站,环卫工人正往车上装垃圾。垃圾占据了道路三分之二的宽度,气味难闻。

  附近居民说,每天早晨7时30分左右,垃圾车就在这装载垃圾,到上午11时左右才离开。

  据了解,关山街180多家单位和38个社区的生活垃圾全部在此中转,附近还有5个小区和超市卖场,居民和行人云集。

  记者找到关山街办事处环卫所了解情况。该所肖红卫所长介绍,作为洪山区主要的垃圾中转站,今年6月,由市、区政府和关山街,联合投资近千万元的关南新型环保垃圾中转站建成。但由于水电不通,中转站无法投入使用,整个关山片区的垃圾只能通过二次中转,拉往江夏区的金口垃圾站,本来只需6-7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中转工作,如今却需要环卫工人付出12个小时才能完成。

  “因为新建中转站闲置,环卫所工人这几个月就像打游击一样,居民投诉来了,就又换另一个地方”,肖所长称,这已是更换的第4个垃圾中转地。

  据了解,已建成的关南新型环保垃圾中转站采用全电脑监控高新设备,一天能处理200吨的垃圾,具有除臭、压尘、压缩功能,有效避免二次污染,提高垃圾运输效率。

  目前,环保垃圾中转站通电经费拨付到位,预计下月能通电,但供水因种种原因仍未解决。 (记者章鸽实习生林芳李剑兰)

12、2009拷问人类生存之"危":自然逞威 全球同“热”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2月2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2/22/content_12686565.htm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此言,历四百余年而常新。

    饥饿、疾病、战乱、恐怖袭击、经济危机、气候变化乃至地震、洪水、干旱、山火、飓风……八方忧患,十面埋伏。

    这一切,都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它们不是2009年的新问题、新危机,但在2009年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新趋势。

    粮食 沉默海啸

    2009年10月16日,第29个世界粮食日。

    这一天,在肯尼亚中南部穆图鲁村,80多岁的老人考斯维·艾斯卡和往常一样出门卖木炭糊口。记者问他那每天上街乞讨的小孙女:最想要什么礼物?小女孩两眼放光:“一盒饼干。”

    这一天,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隆重开幕。会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分别绝食24小时,希望以此唤起世人对粮食危机的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则联合发布报告说,2009年全球饥饿人口比去年增加一亿,超过十亿人。    十亿!

    一个理当惊心动魄的数字,却没有收到当真惊心动魄的效果。发达国家领导人“大面积缺席”粮食安全峰会,其与会代表甚至阻止峰会设定2025年全面消除饥饿的日程表。

    2009——新世纪头十年的“收官”之年,最终确认了粮食安全方面两个不幸背道而驰的事实。其一,十年来,全球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但饥饿人口不减反增;其二,联合国2000年提出“千年发展目标”,计划2015年前把全球饥饿人口从八亿减少至四亿,但如今人类距离这个目标竟比十年前更加遥远。

    暴力 阴霾难消

    幸,2009年世界上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或战争;不幸,人类的安全忧患总体上没有得到明显缓解。这一年,在全球范围内,暴力袭击之人祸,远甚于地震、洪水等所有天灾带来的生命损失。

    这一年,索马里继续深陷动荡,索马里海盗不仅祸害的海域更大,甚至还成立了股票交易所,70多家海盗公司上市。

    而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巴基斯坦,安全局势每况愈下。在阿富汗,反政府武装今年已实施了3000多起自杀式袭击或路边炸弹袭击。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生连环爆炸的密度,使得人们“谁也不知道哪里是安全的地方”。在巴基斯坦,七岁孩子随口询问刚刚看完电视新闻的父亲:“今天的爆炸死了多少人?”

    若论2009年,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能拥有较为乐观前景的国家,首推斯里兰卡。今年5月,长达20多年的斯里兰卡内战以政府军的彻底胜利而宣告结束。但不能忘记,这场战争导致七万多人死亡,仅今年1月至5月,就有近6500名平民在政府军和泰米尔伊拉姆猛虎组织的交战中丧生。

    此外,菲律宾11月致死近60人的绑架屠杀案以其突兀、残忍而震惊世界,但却挤破了盘根错节的家族和帮派政治的脓疮,势将对该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天灾 自然逞威

    9月30日下午,31岁的印度尼西亚IT工程师罗尼驾车行驶在西苏门答腊省一座大桥上。突然,他感到一股巨大的力量几乎要将车掀翻。“地面开裂,楼房一座座倒塌,我想,世界末日到了,”侥幸捡回一条性命的罗尼回忆说。

    这次里氏7.6级地震,夺走印尼1100多人的生命,导致几千座房屋倒塌。

    2月,澳大利亚发生森林大火,173人死亡,7000多人无家可归;9月,台风“凯萨娜”登陆菲律宾,至少246人死亡,73万人无家可归;还是9月,南太平洋岛国萨摩亚和美属萨摩亚群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0级强震并引发海啸,183人遇难,昔日“天堂”岛国一片断垣残壁;11月,由于连降暴雨、连刮大风,罕见洪水袭击英国,风景如画的坎布里亚郡桥梁倒塌、海水倒灌……

    自然灾害千百年来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它们集中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过去、现在和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生存挑战之一。如今,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极端气候频现,严重自然灾害次数不断增加,对人类构成更大挑战。

  甲流 人人色变

    2009年4月的一天,墨西哥城。摄影师戴维·德拉帕斯采访完突如其来的“猪流感”疫情,回家后赶紧用酒精棉擦拭相机,然后冲进卫生间洗澡,换下全身衣服,把用过的口罩和橡胶手套装进垃圾袋。做完这一切,他这才敢拥抱两个女儿。

    很快,疫情向全球扩散,不久便正式得名“甲型H1N1流感”。世界卫生组织6月11日把疫情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级6级,正式宣告流感大流行到来。这是进入21世纪后全球首次遭遇跨洲性大范围流感疫情。

    甲流疫情给全球和各国公共卫生体系构成重大挑战。学校停课、医院告急、口罩脱销、疫苗告缺,类似场景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演。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截至12月13日,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已造成至少10582人死亡,而这仅是有案可查的死亡病例,实际死亡人数远不止此。

甲型流感令“地球村”所有居民闻之色变,也再次给人类敲响公共安全的警钟。

13、北京水资源严重紧缺 耗水造雪景应不应该?

来源:北京日报2009-12-22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1451387_1.shtml

北京水资源严重紧缺。然而在一些公园、滑雪场和游乐场,人工造雪项目却在纷纷上马。据估算,京城人工造雪一个冬天要用掉半个昆明湖的水量,相当于全市一天用水总量的1/10,是8300多户家庭一年的用水量——

冬至时节,天气晴好,阳光灿烂。近一个多月来,京城没下过一场雪。大观园里,情况却与别处不同——“曲径通幽”、“滴翠亭”、“花冢”三处景观,被皑皑白雪所覆盖,搭配环绕四周的仿真红梅,再现了《红楼梦》“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中所描写的场景。整个湖面和周边的假山、园林也被人造雪覆盖,厚度10厘米左右,面积近千平方米。“全是造雪机造的雪,原材料是从湖中提取的中水。”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维持雪景,三五天就需补充雪。整个活动将持续到春节。

今冬,少雪的京城处处雪景

周末下午,亚布洛尼朝阳公园滑雪场里,白雪覆盖了3万平方米的雪道,旁边还设了一片玩雪区。“我们的雪有60多厘米厚,每天晚上都会再喷,否则雪道就会变黑。今天晚上造雪机会开一宿。”工作人员说,光是造雪机一夜的电费就要两千多元。水是就地取材,用园内的湖水,每天晚上用水泵不停地抽。“水不会被抽干吗?”记者问。工作人员解释,朝阳公园里的水是循环水,和红领巾公园、颐和园内的水系相连。

中午时分,军都山滑雪场。隔着老远,一条长长的白色雪道就映入眼帘。滑雪场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雪道。其中,初级雪道最短,380米,高级雪道最长,1200米。为保证安全,初级雪道的厚度至少得四五十厘米,而高级雪道则需要两三米厚。工作人员说,滑雪场造雪用的是地下水,为保证水量和造雪效果,滑雪场还兴建了晾水池。每年冬天,滑雪场用水很多,主要用于开业前的造雪,最长时曾连续造雪36小时,“现在京郊各大滑雪场都是人工造雪,每天夜里营业结束,都会补雪。”

造雪一冬用水百万吨

北京是个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城市,眼下正调整水价,希望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充分体现水资源的稀缺程度,促进节约用水。而大量的人工造雪,用于景观和游乐,费水几何?是否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方向?

曾是滑雪爱好者的江先生近两年没再去雪场,因为他听说,铺设1立方米的雪道要用0.5吨水。平时他很注意对女儿的节水教育,洗衣服、洗菜的水全都用来冲厕所。现在因为滑雪而浪费水,让他心里过意不去。

记者从造雪机销售厂家了解到,通常1吨水可以造两立方米的雪,而一台造雪机每小时用水量约为十五六吨,像军都山这种规模的滑雪场一般需要七八台造雪机,一个雪季下来,用水量差不多有五六万吨。销售人员介绍说,除了滑雪场外,一些公园、游乐园也购买了大量造雪机。

为了推销产品,销售厂家所说的造雪用水量还是比较保守的。但即便以此数字计算,目前,京城的15家滑雪场一冬光造雪用水就达八九十万吨。再加上市区一些公园、游乐场甚至繁华街区纷纷设立的冰雪游乐项目,粗略统计,一个冬天,造雪就要用掉百万吨水。

据市水务局提供的数据,昆明湖水量为200万立方米,100万吨水相当于半个昆明湖。市发改委数据显示,目前本市一年的用水量为35亿吨,以此计算,100万吨水相当于全市一天用水总量的1/10。另据水务专家测算,北京一个普通三口之家年用水120吨左右,100万吨水相当于8300多户家庭一年的用水量。

用于娱乐的水耗费是否应节制?

有商家说,我们是用中水造雪。按本市目前水费标准,自来水工业用途收费每立方米5.6元,民用标准3.7元,而中水只要1元。使用中水,是不是就不浪费水资源了呢?

住建部工业用水排水委员会专家吕铿表示,中水也应循环使用。人工造雪后,绝大多数会通过空气蒸发或渗透地下,这部分水无法回收再利用,造成了浪费。北京可持续发展中心副主任魏伟表示,北京地区严重缺水,中水有着更重要的用途,和生产生活等用途比起来,人工造雪等娱乐用水应该放在后面。

而滑雪场造雪取水,是以就近取地下水为主,问题就更严重。中国滑雪协会针对北京10家滑雪场的调研显示,用于造雪的地下水回收率只有40%左右。大量水被损耗,将加重山区的春旱。

生态专家则指出,人工造雪还会对植被产生破坏。北京植物园副园长、园林博士赵世伟说,人工造雪施工会破坏土壤,影响植被生存环境。游客们在滑雪场雪道上踩踏,可能会形成土壤板结,影响雪季过后雪道范围内植物的生长,山坡比较陡的地方易出现水土流失。

面对着严峻的水资源紧缺,我们是不是应该节制一下用于娱乐的水耗费呢?

14、环境司法如何破冰?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12-22  楚惠萍

http://www.cenews.com.cn/xwzx/fz/qt/200912/t20091222_629060.html

面对举证难、认证难、赔偿难 

  近年来,一些环境问题逐步进入司法领域进行法律裁决,环境侵权案件数量也逐年增多。但是,由于环境侵权案件的特殊性,在此类案件的诉讼和审理过程中出现了诉讼举证难、认证难、损害赔偿落实不易等诸多问题。

  在近日由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南开大学环境司法研究中心主办的环境司法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级、中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审判庭长和南开大学法学院的专家学者,就目前我国环境司法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面对环境案件在审理和判决过程中存在问题,与会代表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设想,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和设立环境保护公益基金的想法成为大多数与会者的共识。

  现状:环境诉讼举证难、认证难怎么办?

  对策:试行专家陪审员制度,提高鉴定专业水平

  这些一线环境案件审理人员认为,目前环境案件普遍存在诉讼举证难和认证难的问题。他们分析说,由于环境利益是一种公益为主兼有私益的权益,在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中,受害人的主体资格往往难以确认。而环境侵权案件所涉及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都较强,带来了受害人举证难,侵权事实、因果关系认定难,赔偿范围确定难,诉讼时效认定难等诸多现实问题。

  与会法官说,目前环境类诉讼案很多都存在案件审理周期长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此类案件案情较复杂、审理环节多,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环境类案件鉴定评估机构少、水平有限有关。

  环境侵权案件往往需要对污染源是否超标、损害结果如何、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问题进行专门鉴定,有的案件还需要进行多次鉴定。但目前我国有资质的环境污染鉴定评估机构非常缺乏,现行评估机构又存在设置不合理、评估能力低、评估手段不科学、评估程序和方法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评估机构鉴定评估结论的公信力。

  一些与会法官分析自己的环境审判实践后认为,面对环境案件极强的专业性和技术问题,在很多案件中,仅凭法官自身的法律知识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所以需要相关的环保专家提出专业的分析意见。

  鉴于一般法官普遍欠缺对环境案件鉴定实质审查判断能力的情况,法官们建议,可立法建立专家听证制度,让相关专家对技术鉴定进行实质审查。同时,建议聘任部分专家担任环境案件审判人民陪审员,直接参加环境案件的审理,这对于弘扬司法民主、维护司法公正、增强司法活动透明度、提高环境案件审判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状:损害赔偿难落实,何解?

  对策: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设立环境保护公益基金

  与会法官在总结环境案件审判实践后认为,由于环境质量有时难以量化,使得受害人的一些实际损失无法计算,导致难以全部获赔。尤其是一些区域性、流域性环境污染具有损害面广、受害人数众多、损害后果严重、赔偿数额大等特点。而侵权人如果是较小的企业,赔偿能力有限,受害人的损害就往往得不到充分补偿,影响社会稳定。有些案件侵权行为比较明显,但一旦判决承担侵权责任,企业生产、经营会受到较大影响,甚至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但如果对受害人权利不予保护或者保护不力,又会影响社会稳定。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对环境司法进行不正当干预,更加大了案件处理的难度。

  对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问题,有法官认为,鉴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有双倍返还的惩罚性赔偿条款,同时,对超标排污主体若采用以全部赔偿为基础、以惩罚赔偿为补充的原则,也符合国际侵权赔偿法律制度发展趋势,建议立法机关在相关的环境损害赔偿法规中增加环境侵权的惩罚性赔偿规定。在全部赔偿明显不足以补偿受害人损失或加害人行为恶劣的情况下,可以谨慎试用惩罚性赔偿,以达到填平、制裁、警示和预防严重环境侵权再度发生的效果。

  而针对损害赔偿的问题,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成立时提出应当建立“昆明市环境保护基金”,将来源于财政拨款、社会募捐和法院判决污染、破坏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侵权人的赔偿金给付,以及案件当事人自愿缴纳的赔偿金等途径聚集的资金设立为“环境保护公益基金”。

  然后,将此基金整合使用于环境公益诉讼鉴定费、诉讼费等费用的支出;环境公益诉讼败诉的被告无力执行时,对其所破坏环境的适当救助,或者其他恢复生态环境的支出;对维护环境提起公益诉讼胜诉的原告及其他对环境保护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的支出。通过这些手段,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解决判决赔偿损失的支付问题,挽回国家损失。

  与会人员还认为,创新环境司法审判模式,设立专门的环境保护审判机构好处很多。如有利于集中管理涉及环境保护的案件,进一步统一环境案件的司法标准,提高依法审判和支持环境部门行政执法的效率;有利于畅通诉讼救济渠道,迅速、快捷、公正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加强与环保部门的工作互动联系,及时了解区域环境保护的重点,达到预防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资源的根本目的。

  通过立法设立公益诉讼制度来追究污染行为人的责任是众多与会者的共识。他们认为,环境属于公共利益,环境污染侵害的不仅是私权,还有公共利益。在实践中,有一些污染受害人由于与排污主体存在各种利益关系,虽然遭受了污染损害,但不主动提起诉讼。因此,为遏制环境污染、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立法设立公益诉讼制度来追究污染行为人的责任非常有必要。

15、水价听证 民众为何总是“被代表”?

来源:《新京报》2009年12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627131.html

  几个城市最近就调整水价进行的听证会,出现诸多问题,令听证会这一旨在扩大决策之民意基础的制度的信誉,再度遭受侵蚀。

  12月8日,哈尔滨市物价局组织水价调整听证会,当时即有人怀疑,作为消费者代表参加听证会的若干人员身份有疑。国家发改委的调查已证实这一点。

  12月18日,济南市物价局召开水价听证会。之前有民意调查表明,七成参与调查者不同意上调水价,但听证的结果却是:八成同意涨价。有人分析,这与听证会代表构成有关:24名听证会代表中,有消费者9人,人大代表3人,政协委员3人,专家学者2人,经营者1人,其他利益相关方1人,政府部门5人。其中大多为中高收入群体,最受价格波动影响的低收入群体,却无人出席。

  如果说,哈尔滨听证人员身份假冒反映了价格听证组织工作的混乱,那么,济南听证会与民意调查结果的分歧,则从更深层次显示了价格听证制度的内在缺陷,因为这种缺陷,现有价格听证制度无法充分而理性地反映民意。

  首先需要辨明一点:中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和主张,未必一定由他们自己当代表来表达。这一点是民主政治的常识,但不少人都错误地以为,一个群体没有它的代表,就意味着没人替他们说话。

  事情当然不是这样的,现代民主政治必然是代议民主,而民众的代表可以是任何人,富人、学者、政治家完全可以借助其知识、政治技巧,很好地代表底层民众的权益。当然,这种代议制度有效运作的关键在于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迫使这些代表积极服务于民众,而不能够游离于民众的利益之外,罔顾民众的呼声,而按照自己的利益或他人的意愿表达意见。

  从这个角度看,中低收入消费者没有参加价格听证会并不是问题的核心,真正的问题是听证会组织机构、听证会代表遴选机制与意见表达与辩论程序,均存在缺陷。

  首先,听证会组织者应享有足够权威,并在垄断公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保持中立。《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规定,“定价听证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这一部门很容易受到垄断公用企业的影响,不易保持中立。最合适的价格听证会组织机构是人大常委会或其下设的专业委员会,比起物价部门来,它更为权威,也相对中立一些,更有可能给利益相关各方提供价格博弈的平台。

其次,听证会代表应当既专业,又负责任。唯有专业,才能有效地表达意见;而所谓负责任,当然是指比较明确地代表各自代表的群体发言。垄断公用企业的代表和行政部门代表通常是专业的,也会积极代表垄断企业的利益发言;但公众利益代表、消费者代表却经常不能做到这一点:前者可能专业,但不负责任;后者有责任意识,却不够专业。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听证会代表缺乏一个有效的遴选过程,没有规则可依。比如,消费者代表自愿报名,随机产生。这样产生的代表不能有效地代表消费者权益。可取的办法是,从那些已经公开表达意见的人士中遴选代表。

  总之,价格听证会制度需要进行调整,至少,国家须出台听证会代表遴选的规则,改变各地民众屡屡“被代表”现象。合格的代表是听证成功的前提。由此形成的价格决策,才能在公众心目中获得程序的正当性。

16、哥本哈根勿成“公地悲剧”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09年12月22日

http://star.news.sohu.com/20091222/n269114235.shtml

 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会议期间,来自192个国家和地区的谈判代表会聚一堂,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

  这次会议引发全球高度关注,原因在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无法回避的最严峻挑战。有科学家预测,从近期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速度来看,地球气候升温范围开始朝着6-7度之间发展,大大超出2摄氏度的地球生态警戒线,已经接近气候混乱状态边缘。

  此次哥本哈根会议被极为悲情地称为“人类拯救地球最后的机会”,人们期待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秉持对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共同承担起积极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责任与义务。

  然而,某些国家的推诿扯皮,再一次反映出人类智慧的缺憾、道德的偏狭;无休止的巧言令色和严以律人、宽以律己的行为方式,则再次演绎着亚里士多德2300多年就已作出的结论:“由最多数人共享的事物,却只得到最少的照顾”。不负责任的推诿会导致所有个体赖以生存的系统崩塌,自私自利的所谓“理性”,只能眼睁睁任由所有个体一步步走向挽无可挽的败局。

  有赖于哈丁的研究,当今世人开始重视“不受规范的公地悲剧”,并试图采取行动改写这种“持续进行、永无休止的悲剧”。目前,至少在国家范围内,人类通过私有化、使用者付费、政府管制与规范等方式,在不改变“人性自利”假设的情况下大体找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可惜这些方法基本不适于真正“由最多数人共享的事物”——气候,因为对于气候这一超越国界为全人类共有的“公地”,不存在产权与规范生效的要件——强制力。因此,同样带有自利倾向的国家个体在享用公共午餐时的狼狈景象几无改观。例如美国,这个世界上经济最发达、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的表现用中国外交部副外长何亚非的话来说就是,长时间吃着最大份额的饭菜,最后却要让穷人来为其买单。

  此类怪象不仅仅表现在减排问题上,譬如世贸多边贸易谈判、国际金融体系重构等。正如罗马俱乐部执行委员会总裁卡多·笛埃斯-霍赫莱特纳所言,“全球化对我们现存的政策和政治制度提出了挑战,这些政策和政治制度大部分仍然植根于民族国家的框架内”。

“公地悲剧”何时方休?在国际政治基本架构不变的前提下,人类的自赎之道,只能继续依赖和重新审视“人性自利”的假设,为了生存、为了尊严,依靠信仰和自觉性来承担保护地球的天职。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