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二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12-17

十二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全球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系列报道之九:

1、哥本哈根-中国人在外国人的眼里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专题报道:

2、新华社:      温家宝抵达哥本哈根出席气候变化会议

http://env.people.com.cn/GB/10596177.html

3、中国新闻社: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主席突然辞职 丹麦首相接任

http://env.people.com.cn/GB/10595701.html

4、国际在线:     气候大会新主席强推丹麦草案遭中国等抗议

http://env.people.com.cn/GB/10597010.html

5、新京报:      气候变化大会中国高调“发声” 批美成“头条”

http://env.people.com.cn/GB/10597659.html

6、国际金融报:    哥本哈根 倒计时48小时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2/17/content_12659333.htm

7、人民日报: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开始冲刺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2/17/content_12660381.htm

8、南方周末:     哥本哈根:名利与道义厮杀 “双轨合并”潜流暗涌 气候谈判举步维艰

http://www.infzm.com/content/38799

9、南方周末:     哥本哈根时刻:“中国官员一天睡3小时”

http://www.infzm.com/content/38794

10、广州日报:    别迷恋哥本哈根 她只是个传说

http://env.people.com.cn/GB/10597821.html

11、新华网:     气候大会何以开成生气大会

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10599868.html

12、人民网-国际频道:  环球瞭望:别让"富人"的傲慢与偏见淹没哥本哈根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597017.html

13、新华网:     中国在哥本哈根发布首个自愿碳减排标准

http://env.people.com.cn/GB/10601913.html

14、中国经济时报:  现场直击:感受哥本哈根

http://www.cet.com.cn/20091217/i2.htm

 

环境资讯:

15、人民日报:    “十二五”环保投资将超3万亿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2/17/content_12660294.htm

16、人民日报:     国务院批复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地方信息:

17、中国新闻网:    上海对饮用水水源地将实施最严格“封闭式”管理

http://env.people.com.cn/GB/10596733.html

18、新华网:      广西环保部门与银行共推"绿色信贷" 促节能减排

http://env.people.com.cn/GB/10597247.html

 

深度报道:

19、中国青年报:    “全球气候变化?我不相信!”“变暖是谎言”

http://env.people.com.cn/GB/10597544.html

20、慧聪网:       2009水污染的咏叹调 直击水污染触目惊心

http://info.water.hc360.com/2009/12/170835161848.shtml

21、新京报:       北京已连续11年干旱 人口增长过是缺水原因之一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ylxw/200912/t20091217_311717.html

 

环境时评:

22、时代周报:      李铁:中国人为何不太关心哥本哈根会议

http://star.news.sohu.com/20091217/n269013541.shtml

23、新京报:       推动节水,不能总靠涨价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09-12/17/content_44002.htm?div=-1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哥本哈根-中国人在外国人的眼里

汪永晨

 

哥本哈根是个在谈判的大会。谈判,应了解对方的底细,也应知晓你在对方的眼里是什么形象。

 

记者虽然不能参加谈判,但摸摸这些底还是既可以起到提供信息,也可以起到把此告之更多人的作用。

 

2008北京奥运会,在哥本哈根和老外聊天,很少有不提及的。他们认为,那是世界上最好的一次奥运会。甚至认为以后也难以超过。还有中国的烟花,一位在华盛顿生活的哥斯达黎加人和意大利的一位女记者说起来,俩人抢着说他们从小就喜欢烟花,他们知道这些漂亮的烟花都是中国制造。

 

在哥本哈根大会中国展台前,每天都有人过来问这问那。两位巴西人对中国在气候变化中抓住了商机,很是羡慕。清洁能源所使用的硬件,现在,中国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德国一位清洁能源研究者在中国展台前说,他们曾花大价钱开发清洁能源的产品,并高价出售给中国。那时,他们眼睛是抬得高高的。可是近年来,中国不但自己生产出了这些产品,而且价钱便宜很多。这让他们开始后悔当初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开发这个产品呢?

 

一位印度记者在交谈中说,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来说是个大礼物,你们的企业家在哥本哈根发表宣言表示自己对碳排放的态度,和行动,这在大会上还没有看到有其他国家的企业家这样做。你们已经开始绿色建筑和清洁能源的开发,从哥本哈根回去后,我一定要在印度报纸上写文章介绍。

 

 

 

 

 

 

 

在哥本哈根12号大游行时,比利时议员对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大会前对减排的承诺十分赞赏,但他和大会上很多人一样也有着同样的担忧,也一样认为还等着要看行动,现在中国承诺的是减少碳排放的总量,可在高速发展进程没有降下来的时候,碳排放要想降下来也不容易。

美国资源研究所的黛碧会讲中文。她亲眼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她认为中国现在是两个中国,在77国加中国的团队,中国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是中国现在也还有着几亿生活在农村的,日子过得还不富裕,或者说还没有脱离贫困的农民。对于这样一个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大家还承认,可是对于现在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市场上到处都是中国制造这样一个中国来说,就应该是一个发这国家了。

 

 

 

 

在黛碧看来,怎么让人们把这两个中国放在一起看,中国自己应该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大国的风范。哥本哈根开会前,中国政府做出的承诺是得了高分的举措,可在开会时,中国的一些科学家,在谈到自己领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时,强调外援多于自己的贡献,又让国际社会觉得少了些老大哥的样子。

对于哥本哈根大会会场里那个电视屏幕上地球中,没有中国有关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数据,参加大会的在中国当志愿者的一位美国朋友说,做事要有规则,信息要公开,环境保护需要公众参与。中国现在已经开始了,但还要加大力度,从每一件事做起,少说,多做,而且做得要认真。

在哥本哈根的美国大学生与在华盛顿的学生对话时,当我问他们知道全球气候变化在中国的影响是什么,你们知道吗时,一位在华盛顿的学生说的是中国的工厂污染环境,污染江河。在哥本哈根街头一位推着自行车的老人说,中国不继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世界的减排任务也难完成。在哥本哈根的游行队伍中,呼吁要给中国政府施加压力的声音也有。

面对这样的声音,面对如今世界上中国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当然谁都爱听好听的,可是,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能更是我们的老祖宗早就为我们总结出的经验之谈。在大的谈判中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可大会期间了解一下自己的短处,也未尝不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需要我们去端正,需要我们去发扬。

2、温家宝抵达哥本哈根出席气候变化会议

来源:新华社2009年12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96177.html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当地时间16日晚抵达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

  在哥本哈根期间,温家宝将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立场和主张,还将分别会见与会的一些国家领导人。

  温家宝此行,是继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年9月份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后,中国领导人再次与各国领导人共商应对气候变化大计的一次重要活动。

  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此前曾表示,温家宝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将进一步彰显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姿态,展示中国政府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贡献的决心、信心和政治意愿。中方愿与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使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于本月7日开始,预计于18日结束。这次会议将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做出安排,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3、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主席突然辞职 丹麦首相接任

来源:中国新闻社2009年12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95701.html

  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主席康妮·赫泽高十六日突然辞职,目前丹麦首相拉斯穆森接任主席。这一消息令会场所有人措手不及。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德波尔给出的解释是,赫泽高担任的是“非正式会议”的主席,目前大会已经进入高级别会议阶段,理应由丹麦首相接任。

  峰会进程目前停滞不前,众多国家代表和国际组织对此极其焦虑,赫泽高此时辞职可能与此有关。

  多位国家领导人已经到达本次会议的会场贝拉中心,他们的代表团和部长及媒体记者拥挤在一起,现场秩序混乱。记者注意到,整个贝拉中心十六日起已经划分成众多区域分割管理,跨越不同区域要通过层层检查,非常不便。

  另外,会场外示威声势越来越浩大。丹麦警方展开强制驱散,官方称十六日当天已经拘捕上百人,但也有消息指警方已经拘捕二百多人。

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于本月七日召开,现在已经进入高级别会议阶段。会议计划于十八日闭幕。 (记者李洋)

4、气候大会新主席强推丹麦草案遭中国等抗议

来源:国际在线2009年12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97010.html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张哲 李宁静):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6日开始举行高级别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各缔约方代表在会上就有关议题进行了激烈交锋。

  在当天早晨开始的会议上,丹麦首相拉尔斯·拉斯穆森接替提出辞职的丹麦气候大臣赫泽高,出任大会主席。他在会议开始后随即提出了一份新的协议草案,并做出了解释。“我要说明的是,我必须做出决定把这一文件放在桌子上,好让事情能够继续下去。因为全世界的人们都在期待从我们这儿得到结果,也就是全面尊重各缔约方谈判结果的文件。”

  由于拉斯穆森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和《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尚未提交报告的情况下,以推动谈判为借口,将主席国准备的这份草案提交给高层会议讨论的,因此他的作法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集体抗议。巴西代表在发言中要求会议能够继续就公约及议定书两个特设工作组11日提出的草案进行讨论。“我已经指出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要得到保证,就AWGLCA(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有关问题进行谈判的基础是就案文进行谈判。谈判人员没有案文可以谈判的说法是不对的,到今天早上为止,谈判人员一直在就案文进行着谈判。关于这个问题,我所寻求的是,不论什么时候开会,不论什么时候讨论,这一案文就应该是基础。”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在发言中指出:“某些缔约方在没有充分与其他缔约方进行磋商的情况下,推动主席方提案的举动是一个大问题,是对会议进程的破坏。我认为,我们在两个特设工作组的工作,包括公约和议定书的工作组,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进展。我认为我们有望在这种牢固的、有法律意义的基础上继续工作。但是不幸的是,今天早晨,主席方从天上扔下来了一个提案。这是一种严重破坏进程公平性的行为。在没有得到有关《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两个重要工作组的支持情况下,主席方如何能够提出这样一个提案?有关背景是,有些缔约方是想扼杀京都议定书,这实际上危及了国际社会通过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部进程。”

  苏伟表示,大会主席要明确公约特设工作组和议定书特设工作组的讨论工作成果将是形成进一步谈判磋商的唯一法律基础,从而使本次会议能够取得成功,各方能够达成一份彼此都能接受的协议。

  发展中国家代表普遍认为,大会主席的作法违背了透明、公平的原则,违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协议书》精神,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尊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77国集团和中国小组主席、苏丹总统顾问纳菲阿在讲话中指出,本次会议的成果必须体现发展中国家的意愿。“我们仍然抱有希望,我们这次会议能够按照巴厘路线图的结果,实现平衡的、含有巴厘行动计划所有要素的结果,我们将继续建设性地参与谈判。在这次会议上,如果我们的讨论得不出具体结果,发展中国家失去的东西将是最多的,特别是如果京都议定书被破坏或被肢解。我们来就是为了这次会议取得成功。77国集团和中国小组认为,共同愿景应建立在充分的公约原则基础上,特别是数量的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我们的共同愿景必须反映发达国家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所承担的历史和当前责任。”

迫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压力,身为大会主席的拉斯穆森同意在当天晚些时候继续进行《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的谈判。

5、气候变化大会中国高调“发声” 批美成“头条”

来源:《新京报》2009年12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97659.html

  温家宝昨日离京参加气候峰会,气候大会期间中国“勇于表达”,并“替发展中国家说话”

  欧盟代表今天下午在发布会上拿中国与欧盟做比较不厚道……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是不同的。

  ———9日,中国代表团气候谈判中方首席谈判代表苏伟批评欧盟代表。

  我质疑发达国家作出承诺的诚意。为什么他们避而不谈一直到2050年的资金援助承诺,那样会使他们在提及2050年减排目标时更显可信。

  ———11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批评由联合国工作组起草的一份气候协议草案。

  美国应该深入地自我反省……发达国家就气候变化问题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这并不是富人的施舍或慈善行为,而是法律责任和历史责任。

  ———大会期间,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批评美国在气候问题上推卸责任。

  我不想说这位先生无知,他受过良好教育,但我认为(拒绝)对中国提供资金的言论是缺乏常识的,既缺乏常识,也极不负责任。

  ———大会期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批评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斯特恩。

  综合新华社电应丹麦首相拉斯穆森邀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16日下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出席17日至18日在丹麦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与以往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不同,在此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中外记者明显的感觉是,中国除了积极参与谈判,也更加勇于表达。

  中国“声音”被充分传递

  “这次会议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发达国家开空头支票,到最后根本就不落实,”参加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第一天的高调亮相让人耳目一新。一周多以来的吹风会上,中国代表团负责人纷纷出场,让中国“声音”充分传递出来。

  此次大会,中国是唯一单独设立新闻与交流中心的发展中国家,因此该中心的发布厅就成为各路记者打探消息的重点场所。一个原本准备接待50人的房间里,时常挤进150多人。这里也是中国发表意见的阵地。在日前一场发布会上,一些欧盟代表把中国减排自主行动目标与欧盟必须承担的国际义务相提并论,对此气候谈判中方首席谈判代表苏伟立即作出反应,“欧盟代表今天下午在发布会上拿中国与欧盟作比较不厚道……”

【1】       【2】 【3】 【4】

6、哥本哈根 倒计时48小时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2009年12月1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2/17/content_12659333.htm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高级别会议当地时间12月15日下午(北京时间16日凌晨)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贝拉中心开幕,全世界高度关注。

    按照计划,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将于12月17日陆续抵达哥本哈根,准备出席18日的峰会。这将决定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能否最终达成协议,世界由此进入了“哥本哈根时间”。

    或许是感受到难以承受的压力,12月16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主席康妮·赫泽高辞职,由丹麦首相拉斯穆森接任。

    在高级别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现在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这里。他呼吁各方妥协,为在2010年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奠定基础。他说,“如果现在不能够采取一项真正的全球行动,每一位公民的福祉就将处于危险之中”。

    潘基文还特别指出,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支持是这次气候变化谈判取得成功的关键。

他表示,要达成协议需要从五方面入手:工业化国家要制定更加雄心勃勃的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应当就限制排放增长采取更多行动;制定所有国家参与的适应框架;提供用于气候减缓的资金和技术;建立一个能够让所有国家都有发言权的透明和平等的管理机制。

7、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开始冲刺 

来源:人民日报  2009年12月1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2/17/content_12660381.htm

    核心提示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16日正式进入部长级谈判阶段。目前,各国谈判代表为了赶在18日的领导人会议前达成协议正加紧磋商。发达国家施压不断,“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则于15日在哥本哈根表明立场,共同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方案。

    16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正式进入部长级谈判阶段。会议原定于当地时间上午11时公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计划最新修改版本,但由于谈判各方的巨大分歧,截至记者发稿时,该版本仍未能公布。

    尽管时间所剩无几,但各国在一系列核心议题上的争议依然巨大。为了更好地协调各国立场,加速谈判进程,从16日上午起,丹麦首相拉斯穆森接替原会议主席康妮·赫泽高,任大会主席。

    紧迫——

    目前的谈判正徘徊在成功和失败之间,为取得成功谈判必须“换挡”

    当地时间15日下午,哥本哈根会议高级别会议举行开幕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丹麦首相拉斯穆森以及英国王储查尔斯等出席了开幕仪式。

    潘基文指出,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支持是这次气候变化谈判取得成功的关键。他还建议,应从工业化国家要制定更加雄心勃勃的中期减排目标等五方面入手,推动本次会议达成协议。

    时任会议主席赫泽高也于同日表示,本届会议需要达成一项全面协议,否则未来的气候变化谈判就可能陷入永无休止的危险境地。她还指出,目前的谈判正徘徊在成功和失败之间,接下来的48小时谈判最为关键,为了取得成功,谈判现在必须“换挡”,必须向前迈大步。

    连日来一直参与谈判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也在高级别会议的开幕式上指出,谈判虽然取得了进展,但离庆祝成功还很远,时间也已经所剩无几。他说,超过115位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18日将出席气候变化会议,他们不能空手而归。德布尔呼吁大家共同行动起来,将美好愿景化为实际行动。

    交锋——

    发达国家施压不断,发展中国家提出严厉批评

    欧盟当天以备忘录的形式,继续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施压,要求承担更多减排义务。而主席国丹麦也违反大会程序,于16日试图自作主张将一份私下拟订的协议草案强加给会议讨论,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

    非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批评一些发达国家企图抛弃《京都议定书》另起炉灶,故意拖延在《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内的谈判,继续谋求单轨制。

    围绕“气候变化适应基金”的争论也仍在继续。迄今为止,仅欧盟承诺从2010年到2012年总共拿出72亿欧元,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15日的日本《东京新闻》称,日本也将宣布在未来三年内拿出100亿美元,但美国尚未出台具体数额。

    发展中国家认为,这仅涉及到未来三年的短期资金支持,丝毫没有触及2012年之后的融资问题,因此难以接受。他们表示,“这点钱还不够给全球每个穷人买一杯咖啡”。

    “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于15日在哥本哈根表明立场,批评发达国家正试图背离此次气候谈判的宗旨。

    印度林业与环境国务部长拉梅什表示,“‘基础四国’将联合抵制任何企图削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这三驾马车作用的行为。印度外交秘书拉奥琪透露,总理辛格将出席18日举行的领导人会议,以此向国际社会传达出“印度严肃对待当前的气候变化问题,并希望加强国际合作”的态度。

    南非水资源和环境部长松吉卡表示,发展中国家目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也会在可能的范围内采取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减排行动。南非总统祖马不久前也曾强调说,气候变化对弱小国家的影响更甚,它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乃至生死存亡,这一点必须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达成共识。

    巴西总统府国际事务助理马尔科·加西亚在哥本哈根说,发达国家应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迈出更大的步伐”,承担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他指出,发达国家在现有立场上表现出“灵活”,对会议最终达成共识和谅解是非常重要的。

  认同——

    中国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是强有力的

    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问题专家威廉·钱德勒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中国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是强有力的。

    钱德勒指出,不少人认为,中国发展很快,更多地使用了煤炭等化石能源。因此,中国应更多地采取减排行动,换句话说,很多人将气候变化的责任更多地推给了中国。人们应该消除这些误解,美国也不应利用这些误解作为自身不采取有力减排行动的借口。

    钱德勒认为,中国现行能源政策可以说是严格的,甚至是严厉的。这些政策规定了数百条详细的工业能耗标准,其严格程度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均无法相比的。这项政策迫使未达标工厂、电厂、生产线关闭。人们无法想象这样的政策能够在美国施行,更不必说继续施行10年。

    钱德勒告诉记者,在他所接触到的一些白宫和美国能源部等专家均认为,中国所采取行动是严肃的,所制订的目标也是很高的。为了正确地理解中国的目标,既要从专业经济学角度出发,也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来考察。“我在《哥本哈根备忘录:误导的评论——中国的承诺意义深远》一文中力求用数字说话。”钱德勒说。

    对于正在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钱德勒说:“人们对发展中国家确实应有更多地理解,更少一些的误解。”钱德勒预计,通过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方面的共识会越来越多。 (综合本报记者辛本健,本报驻美国、印度、南非、巴西记者温宪、廖政军、裴广江、吴志华报道)

  中国声音

    这次会议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发达国家开空头支票,到最后根本就不落实。

    中国将紧密结合自己的发展阶段和特殊国情,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国将从六个方面推动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一,加强政策引导和宏观协调;第二,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第三,部署发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第四,提高发展低碳经济相关能力建设;第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意识;第六,组织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解振华

    发达国家应看看自己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是否“言必信,行必果”。有关气候变化问题,发展中国家及国际协定对发达国家的要求非常简单,就是“说到做到”。

    ——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中国代表团副团长 于庆泰

    中国以统筹、综合治理模式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坚定、有成效地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之路。

    ——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赵白鸽

    如果我们能够获得足够的国际支持,我们相信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全球环境方面会做得更好。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 姜瑜

8、哥本哈根:名利与道义厮杀 “双轨合并”潜流暗涌 气候谈判举步维艰

来源:南方周末2009-12-16 袁瑛

http://www.infzm.com/content/38799

 “双轨合并”危险

伴随着气候变化谈判进入第二周,抗议、指责和不满依旧充斥哥本哈根贝拉中心会场。

12月14日,刚刚下过小雪的哥本哈根格外阴冷。这一天早晨,刚刚抵达会场的记者们获悉:非洲集团在大会上提出“紧急刹车”,甚至表示有可能退出哥本哈根谈判。

三天前的《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会议上,气候变化大会主席、丹麦前气候与能源部长康妮·赫泽高的建议,优先讨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计划的主席案文。

按照议程,谈判按照“双轨制”进行——同时在《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之下进行,下设两个特设工作组。其中,《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对发达国家的量化减排目标,但不涉及美国,《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计划则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

此时正值哥本哈根会议进入关键一周伊始,康妮的这一表态引起了非洲集团的不满:如果暂时搁置《京都议定书》修正案主席案文的讨论,而优先讨论《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计划主席案文,这将意味着弱化发达国家强制减排的义务。

发展中国家当即表示声援。包括中国、印度、巴西以及南非在内的“基础四国”部长此时正在举行部长级会议,闻讯后,包括解振华在内的各国部长立刻终止了相关议题讨论,进行紧急磋商。

抗议发生一个小时后,包括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正式抗议就已经摆在了主席康妮的桌上。“马上转入讨论《京都议定书》。”康妮向“基础四国”的部长们承诺说。

本周二,在非洲集团等发展中国家的抗议下,发达国家重返《议定书》的谈判桌前。

然而,正如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12月14日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所强调的——“‘双轨合并’的危险一直存在着”。

“他们只是坐在那里参加会议,丝毫没有推进谈判的意愿。”一位在场的中国代表如此评价。

由于美国一直拒绝加入《京都议定书》,目前的气候变化谈判一直实行“双轨运作”,这也是2007年巴厘路线图的重要内容。

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两个月前曼谷会议上曾提出“双轨合并”的欧盟以及部分发达国家又传递出抛弃《议定书》的信号,以回避自己在2012年以后的减排责任。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看来,其中“一轨”——《议定书》的谈判之所以停滞不前,皆因为欧盟决定等待“美国在《公约》下首先敲定自己的减排义务和责任”才愿意回到《议定书》的框架下讨论自己的减排。

“一部分发达国家内心仍然要彻底‘杀掉’《京都议定书》。”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大使于庆泰担忧地说。

不能碰触的“红线”

12月15日,“基础四国”部长们联合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包括解振华在内的“基础四国”部长联合公布了各自的自愿减排行动,在说明这一行为的“自愿性”的同时,再次强调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这是“基础四国”的一次反击。究其原因,是因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以及减排行为接受国际核查的声音越来越大。

“如何从外部评估一个国家的GDP,这正是我们希望对所有国家的减缓行为进行国际标准核查的原因。”精瘦、强悍的美国总统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不止一次在新闻发布会上这样强调。

针对中国此前提出的40%-45%的碳排放强度数字,因为受到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GDP总量两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斯特恩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代表对这一数字提出了“透明度”的要求。

“在这一点上,第一我们不接受国际‘可报告、可测量、可核实’的‘三可’;第二也不接受变相的‘三可’。”在对此问题的回应上,解振华斩钉截铁地说。

在解看来,对得到资金技术支持的行动,中国接受国际的“三可”,这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没有得到资金技术,发展中国家自主采取的行动,不接受“三可”。

按照《公约》《议定书》的要求,发达国家要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指标,发展中国家要在接受资金和技术的前提之下,采取自主的减排行动。

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看来,接受了“三可”,就意味着“共同而又有区别”这一原则中“区别”一词的模糊。

显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是发展中国家眼中的“红线”,然而“区别”两字恰恰是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极力想要模糊的字眼。

选择与填空题

在各自的发展利益牵引下,“哥本哈根决议”久决不下。当地时间12月11日,大会主席提出了正式的“哥本哈根协议草案”,4天后,该草案再次更新,准备迎接陆续到来的部长和各国首脑。

细究草案本身,有关争议焦点——包括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可报告、可测量、可核实”的“三可”、以及长期资金机制等问题一一留白。

棘手的问题被甩手给了奔赴哥本哈根的各国首脑。这是一份充满了填空题和选择题的草案,剩余短短的两天,包括谈判代表、部长以及首脑各个层面的谈判,如何将这份答卷做好,不由得令人担心。

人们笑称,大会主席康妮就是要千方百计把各国首脑拉到哥本哈根,然后在这份“哥本哈根协议”盖章画押。

事实上,气候变化大会本身就是部长级会议,各国领导人参加本非惯例。相反,“一旦由领导人的政治判断加入,很容易留下后遗症。比如,一些能够体现这个国家的观点和利益的内容,到了政治层面就有可能妥协掉。”一位中国代表团的资深谈判代表担忧地说。

当地时间12月15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来到了哥本哈根。在贝拉中心,他诚恳地请求各国应该“抛却国家和地理的界限,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共同的人类挑战”。

9、哥本哈根时刻:“中国官员一天睡3小时”

来源:南方周末2009-12-16

http://www.infzm.com/content/38794

直击中国代表团:“这是最艰难的一次谈判”

两周内,中国最大规模的气候谈判代表团在哥本哈根各个场次开展谈判。这是一场对智慧、谈判技巧与身体极限双重考验的谈判。南方周末记者走进中国代表团,为您还原这些官员、专家在哥本哈根的日子

车轮大战

12月15日,贝拉中心C1厅,一场有关“适应基金报告”的联络小组会议刚刚结束,中国谈判代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CDM项目管理中心主任杨宏伟走了出来,双眼布满了红血丝,显然,昨晚又没睡够。

他径直走到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国际政策与谈判处处长李高面前,有些犯难地说,“就这么一拨人,两边都得去,哪边漏了都不行,可怎么办?”

令杨宏伟犯难的是谈判进入冲刺阶段,新增加的谈判组设置,让并不庞大的中国代表团有些“分身乏术”。“你先去参加案文起草,留一个人盯着大会屏幕,了解会议地点和时间。”李高低头想了想,迅速做了分工,“到了部长级会议,如果有人提新的问题,还是要把我们的立场重申一遍”。

“口气不需要那么强硬,也不需要针锋相对,不用批评别人。”已经参加了多年气候变化谈判的官员深谙谈判之道。

对于此次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大会,中国政府派出了史上规模最庞大的阵容——逾百人的代表团,包括来自发改委、外交部、财政部、科技部、环境部、气象局等相关部委的官员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50多人的法制团队。

即便这样,中国代表团的代表们也常常出现“捉襟见肘”的时候。

哥本哈根会议的日历已翻到了第二周,谈判也已经推进到了关键阶段。目前,工作组在各个议题下的讨论同时展开,再加上起草文案、磋商等工作,中国代表团的人手刚刚能够保证。

屋漏偏逢连阴雨。在谈判僵持之下,大会主席康妮·赫泽高给发展中国家出了道难题,她建议:一些工作组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部长级会议上磋商。这意味着,同一拨人要在工作组、部长的层面进行讨论。

谈判期间,中国代表团的谈判代表们不得不飞奔在贝拉中心的各个会议间。“这种方式令发展中国家根本无法跟进议题。”中国代表坦言。可以想象,百人的中国代表团尚且如此,那些较小的发展中国家又将面临如何窘迫的局面。

相比美国和发达国家动辄上百人的团队,谈判伊始,力量的天平就已然开始倾斜。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数有限,目前的权宜之计是只关注有限议题。这样的直接结果是:如果不能跟进不同会议的谈判进程,虽然最后还有机会到大会上提出申诉,但需要重新评估这样的政治后果,小的发展中国家改变决议的机会非常小。

“所有的国家都试图避免跑到大会上去做最后申诉,那需要很大勇气。”一位中国谈判团代表说。这显然超出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能力。

主攻与策应

12月5日,气候谈判的“中国队”开始布展。

在此之前,11月底开始,由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率领、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作为首席谈判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已经分批启程前往丹麦。

早在出发之前,中国代表团各个部门之间就作好了了明确的分工。其中发改委在整个代表团中,发挥组织和领导作用,并牵头负责《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COP)会议、长期合作行动(LCA)和附属履行机构(SBI)的工作;外交部牵头《京都议定书》缔约方(KP/CMP)讨论谈判,气象局、财政、科技、环保、林业等部门也参与其中。

另外,包括何建坤、潘家华、林而达、罗勇等国内十几个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也在召开主会之外的会议,主要宣传和策应政府的立场。

此次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积极、建设性地发出中国声音。解振华和苏伟在各个场合的新闻发布会上严厉批评发达国家。这也让中国的新闻中心成为各方媒体焦点。

谈判桌上的微妙变化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代表团的工作。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对于中国代表团来说,可能不仅仅意味着智慧和谈判技巧的考验,还接受着身体极限的挑战。

此次气候变化大会分为两个工作组、两个附属机构以及两个全会。其中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计划是重点,两个工作组的谈判是核心。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由于《京都议定书》进展缓慢,更多的内容被放在了长期合作协议(LCA)下进行谈判,来自发改委的谈判官员为此忙得不可开交。

“代表团的成员,特别是发改委的官员平均每天只睡3个小时。”中国代表透露说。

会标之争

谈判桌上的谈判艰巨而冗长,谈判桌下,对手之间角力也无处不在。

中国代表团一经抵达哥本哈根,就发现了大会会标存在缺陷——大会的会标只有COP(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而没有CMP5(《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大会)。

不论有意或无意,中国代表团认为大会传递出有严重的误导的信息。《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对发达国家的量化减排目标,《公约》针对所有国家。

中国随即向大会秘书处提出了严正的抗议,此举也得到了G77集团的响应。短短一天内,会标问题得到解决——因为大会的会标早在会议前一年就设计完成,彻底更换已无可能。会场内的标志此后全部加上了CMP5的字样。

至少从目前的谈判进展来看,这一“无心”之举,或多或少地说明了发达国家对于《京都议定书》的忽视。

气候变化是一场异常复杂的谈判,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往往渗透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

在一场G77集团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菲律宾代表引起了南方周末记者的浓厚兴趣。这位名叫伯纳蒂塔斯·穆勒(Bernarditas Muler)的女士此次是作为苏丹政府的谈判代表团成员出现在会场。而穆勒出现在气候变化大会的故事则颇具些戏剧性。

作为发展中国家集团在LCA下的总协调员,穆勒是一位非常资深的谈判者,对发达国家持强硬立场,然而此次大会上,她却根本没有被菲律宾政府列入代表团名单。据知情人士透露,此举是美国向菲律宾政府施加压力的结果。

发展中国家也有自己的办法,苏丹代表团把穆勒女士列入了自己的名单,而她的助手,同样也具备丰富的谈判经验,则出现在了玻利维亚代表团的名单里。

“发展中国家也有自己应对的办法。”中国代表笑着说。确保发展中国家中最优秀的谈判者能够参与谈判,这是中国代表团的技巧性选择。

解振华的午餐

12月13日,周日,大会休会。借着这个间歇,中国代表团一部分代表从已经住了十多天的酒店RADISSON搬往机场附近的一个酒店。3天后,温家宝总理和随行人员将到达这里。

对一部分中国代表来说,这意味着住得离会场更近了,睡觉的时间也可能多了几十分钟。

每天清晨,在发往会场的巴士上,中国代表们上车第一件事就是补觉。目前中国代表团分散在哥本哈根三个酒店。

中国代表团例行的会议包括每天清晨在酒店召开的内部会议,主要内容是交流前一天谈判进展,并讨论可能出现的问题,和G77开协调会。此后就是持续到晚上的各种工作组会议和全会。

漫长的会议,无休止的争论,代表团的成员就这样一直忙到了次日凌晨两三点。曾参加中国以往气候谈判的官员说,他们曾在谈判最紧张时刻,每个人一天就靠干粮和一个苹果度日。

贝拉中心里出售的三明治、面包和咖啡,除了有普通与会者、记者惠顾外,也是中国代表的午餐和晚餐。你可以经常看到从会议现场出来匆匆买杯咖啡又赶回现场的苏伟。“吃不上饭已是司空见惯。”一位中国代表摇摇头说。

事实上,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能够享受的最高待遇,也就是一盒哥本哈根中餐馆提供的普通盒饭。

本周三,中国代表团经过一夜谈判后,在早上七点半回到酒店,二个小时后,他们将再次回到会场,参加所有谈判。“这是最艰难的一次谈判。”中国代表团的一位官员说。

10、别迷恋哥本哈根 她只是个传说

来源:《广州日报》2009年12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97821.html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会拯救地球吗?联合国会团结全人类吗?哥本哈根会议就剩下48小时了,我们该清醒了,哥本哈根不是传奇,只是个传说,还有很多传言。

  气候大会终究还是政治大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经济秩序主导权的一次谈判,这有点像我们家电行业以前上演的技术标准统一大讨论,到底用谁的标准,欧洲的,还是美国的?这才是关键所在,而不是你想的“拯救地球”。

  欧洲的低碳经济模式相对成熟,欧洲人玩得也溜,从碳排放、碳交易,到产权市场、碳金融碳标准,一应俱全,你如果真的要保护地球,好吧,按照我们的顺序做,先给企业做个体检,帮你定个碳标准,给你一个碳融资额度,再来一个碳减排,多了罚款,少了可以拿到碳市场交易顺便赚点钱,可是你别忘了,人家是铺主,你只是租铺子的。

  美国的绿色能源模式也有一套,清洁能源高新技术掌握不少,一旦合作起来,你出市场,他出技术,没过几年,市场是他的了,技术还不是你的。赚几个打工的钱,大头都被老板拿走了。

气候大会谈判会有结果,这一点我们应该相信,但结果应该也不是我们想要的,最让人担心的是,谈出一个没有法律约束力的文本,这看起来像个结果,其实谈的不是环保,只是我们太寂寞。

11、气候大会何以开成生气大会

来源:新华网2009年12月17日 谭浩俊

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10599868.html

  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由于各国对减排的认识和态度不一,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巨大分歧,使气候大会几乎与生气大会划上了等号。

  此次大会上,某些发达国家的态度是令人痛心的,不仅早早拟订了所谓的“丹麦提案”,试图推卸发达国家在气候问题上应当承担的责任,而且在气候大会召开期间,频频做出与大会完全不相适应的举动。特别是美国,不仅以“太忙”为由,不参加以“总揽关键方观点”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又否认发达国家应该为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累积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埋单,还提出了所谓“中美共治”的要求试图在减排问题上“绑架”中国。

  面对这些发达国家的不负责任态度和缺乏同情心,来自岛国图卢瓦的代表弗里不得不发出这样的呼唤:“今天早上醒来时,我哭了。作为一个成年人,这很难启齿,但我的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各位的手中,谢谢!”而同样来自岛国的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更是声泪俱下地在大会上发言,承诺马尔代夫率先实现100%碳中和,并强烈要求发达国家宣布更为积极的减排计划。

  但是,七十七国集团代表的愤怒,并没有对发达国家产生震动,岛国的眼泪,也没有唤醒发达国家的良知。在气候大会上,某些发达国家仍然固守他们不负责任、也不想负责任的态度,继续与发展中国家抗衡、斗气,不想作出更多、更积极的承诺,使气候大会变成了一个斗气的大会。此次大会主席、丹麦气候与能源大臣康妮·赫泽高也不得不发出警告说,正在进行的气候变化谈判仍有失败的可能。

  发达国家除了推卸责任之外,就是想逼发展中国家,让发展中国国家特别是中国作出更多的让步。

  其实,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减排问题上,已经表现出了积极的姿态,作出了很大的让步。11月27日,中国政府就郑重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与此同时,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巴西、印尼等先后发布了积极的碳减排目标。如果发达国家还不满意,那只能表明他们在气候问题上是没有任何诚意可讲的。

  接下来,就要看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态度了。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最大的排放国,美国政府的态度将直接左右此次大会的效果。如果美国政府不能以良好姿态作出承诺,那么,此次大会将很难取得实质性效果。

我们希望,受到各国人民广泛关注的全球气候大会不要开成生气大会、吵架大会,有关各方应当客观、冷静地对待已经威胁人类生存的气候问题,本着共同保护地球的目标,作出更多的让步、妥协。

12、环球瞭望:别让"富人"的傲慢与偏见淹没哥本哈根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2009年12月17日李开盛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597017.html

  全球都在关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目前议程过半,让人感受到气氛却更多的却是发达国家的傲慢与偏见。他们试图利用其在谈判中的实力与话语优势,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强制减排义务,却尽量回避自己的应有责任。对于与会各国而言,减排重要,但一种体现正义原则的全球减排安排更重要!

  第一阶段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亮牌”,而从发达国家所亮的“牌”来看,他们似乎已不愿意承担自己的应有责任。根据2007年确定的“巴厘路线图”,到2020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至少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5至40%。而在事实上,最主要的发达国家美国仅承诺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而该数值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日本表示愿意减排25%,但却以对美国和中国减排设定目标为条件。欧盟先是只愿意减排20%,后又提高到30%,但最终要看“其他国家的行动”。总的看,发达国家的承诺已纷纷后退或变质,反而把主要矛头对准发展中国家,要求中国、印度等与他们一起承担强制减排的责任。

  发达国家的要求看起来振振有词,但却远非公正。要理解什么是公正的减排安排,谈一下正义概念或许并非多余,因为正义原则是制订公正、合理的全球减排安排的理念基础。西方先哲亚里斯多德把正义分为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前者着眼于利益与权利分配,后者涉及侵害责任的分担。而全球减排安排正是一种关乎各国及其人民切身利益与责任的分配,在当前这样一个全球文明社会,气候谈判如果仅仅以实力强弱大小来支配,而不以相关正义原则和公正观念来指导,显然是极其不合理的。

  具体来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正是对西方国家常常挂在嘴边的“正义”的最佳体现,因此,按照这一原则,全球减排安排至少要考虑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以人均排放还是国均排放来分配各国的减排责任。发达国家立场的实质是要求按国家排放总量来计算减排责任,因为发达国家已处于后工业社会,减排的空间大;而发展中国家还处在工业化甚至前工业化阶段,碳排放量势必还会增加。这种计算方法不但忽视各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这一现实,而且忽略了发展中国家人口多的现状。例如,中国、印度正在成为全球碳排放中的大国。但如果按照人均排放来算的话,中、印只是排放小国。如果发达国家真正主张人权、承认人人平等的话,就应该按人均排放来分配各国的减排责任,发达国家的富人与发展中国家的穷人应有同等的排放权利或责任。

  当然,实现这一目标最值得鼓励的方式不是发展中国家在人均排放量上向发达国家看齐,而应该是发达国家大幅减排以向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标准看齐。然而,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开始主动提出自己的减排方案时,发达国家却无意“降尊纡贵”。相反,早先泄露出来的丹麦草案公然将发展中国家人均温室气体年排放量限制为1.44吨,同时却允许发达国家人均年排放量限制为2.67吨。这实际上是公然倡导富人优等于穷人,是赤裸裸的富国对穷国的歧视与压制,是绝对有违气候正义的。虽然后来相关国家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否认这一草案的存在,但却暴露了一些发达国家在分配减排责任方面的歧视心态。

  二是仔细研究历史上形成的侵害责任,以便根据正义原则确定发达国家应该承担的减排、提供资金与技术的义务。在面对一种全球性的灾难时,全体共同行动、各尽所能是必要的,但对于人为性的灾难,只要有可能,就必须分清各方主体的责任大小。否则,不但对那些无责任或责任较小的主体不公正,也不利于激发大家共同应对的积极性。气候变化就是这样一个人类自己引起的灾难,而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其中的责任确实是不一样的。据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大气中现存温室气体排放中,约70%至80%来自于发达国家,它们的历史排放直接导致了地球气温的升高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产生。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应该对当前的气候变化承担70%至80%的责任。

  所谓的责任不是虚的,它应该体现为今天以及未来的更大额度的减排量,或是提供资金、技术方面的补偿。有的发达国家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方面的资金、技术转让视为慈善,有时还甚至施加各种条件,这是根本错误的,因为这是它们的义务而非施舍,是对它们历史损害的矫正与补偿。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的资金是非常少的,在联合国框架体制下还不到50亿美元。目前也仅有欧盟表示愿意与国际社会合作,争取提供50亿至70亿欧元的资金援助。如果按正义的原则,根据历史责任去进行计算的话,发达国家目前承诺的减排额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它们承诺的资金与技术转让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我想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应该指出的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中,公正原则得到了较好的考虑。例如,规定了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义务,要求它们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应的资金与技术,其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公认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但是,发达国家的履约表现并不令人满意,提供的资金数量过少、技术转让很不充分,美国干脆就没有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

更值得警惕的是,目前的哥本哈根大会已显示出发达国家想要摆脱“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迹向。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应该坚持能体现正义原则的减排安排,坚持一种能体现正义原则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案。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发展中国家的主张还没有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这部分是由于西方国家基于自身的实力与话语优势,在更大程度上掌握了谈判议程,部分也在于发展中国家自身没有把自己的政策主张上升到公认的国际道义高度,公正减排的观念不够深入人心。谈判不仅要摆事实,还要讲道理。目前各方都摆出了许多数据,但对公正减排的道理讲得不够。发展中国家不但要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还要多讲公正减排的道理,为这一原则提供更多的道义与舆论支撑。

环球瞭望:哥本哈根会期过半 三大谈判锁定成败(评析之十一)
环球瞭望:中国减排早已行动起来,西方怎能漠视?(评析之十)
环球瞭望:减排资金出钱难分钱烦花钱乱(评析之九)
环球瞭望:哥本哈根,发展中国家不得不算五笔帐(评析之八)
环球瞭望:从《2012》看西方的“气候牌”(评析之七)
环球瞭望:发展中国家需坚守“体制内”阵地(评析之六)

环球瞭望:俄罗斯减排“老本儿”殷实步步为营(评析之五)
环球瞭望:发达国家有能力有义务大规模量化减排(评析之四)
环球瞭望:哥本哈根大会要过“四道坎”(评析之三)
环球瞭望:哥本哈根美欧中三大阵营的合纵连横(评析之二)
环球瞭望:揭穿美国博弈减排的“如意算盘”(评析之一)

13、中国在哥本哈根发布首个自愿碳减排标准

来源:新华网2009年12月17日 张皓雯

http://env.people.com.cn/GB/10601913.html

  随着碳排放成了热门话题,国际上碳排放标准也越来越多。图为环保主义者12日身穿印有“CO2”(二氧化碳)字样的服装在德国首都柏林勃兰登堡门前抗议。法新社

  北京环境交易所打造并发布推广“熊猫标准”时,中国真正意义的市场化的碳交易还没有发生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皓雯、郇公弟发自北京、哥本哈根 12月16日,哥本哈根的皇家假日酒店内,中国首个自愿碳减排标准——“熊猫标准”面向全球发布。

  “标准涉及话语权和定价权,标准之争,也是利益之争。中国是未来碳排放市场的交易主体之一,别人的标准不一定适用于我们。”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15日在北京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熊猫标准’的推出将增强中国在碳排放市场上的话语权,也是中国在探索建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中国化碳减排标准

  今年9月底,熊焰在美国纽约宣布北京环境交易所将联合法国BlueNext交易所启动“熊猫标准”的开发时,就引起了美国《时代》周刊的注意。

  “尽管中国还远未接受《京都议定书》覆盖的国家所使用的强制性碳限额,但是‘熊猫标准’仍然表明中国可能发现了创建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利益关系。”《时代》周刊评论说。报道还引述了美国环保协会负责人戴维·亚诺尔德的话说:“中国境内的任何碳市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游戏规则改变者。”

  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认为,“可以预见,今后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贸易摩擦、汇率问题都会高度与碳市场联系起来”。随着低碳市场的兴起和碳交易的活跃,碳金融有可能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性因素。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掌握碳交易市场话语权至关重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国家和碳排放较大的国家,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最重要的主体之一。但北京环境交易所打造并发布推广“熊猫标准”时,熊焰介绍,在中国,真正意义的、市场化的碳交易还没有发生。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副总裁黄杰夫在中国的一些省份调研时曾发现,一些农民希望把做沼气项目时的碳指标卖掉,但是中国并没有成熟的市场,因此中国农民希望能像美国农民那样,把碳指标送到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进行交易。

  “你拿到芝加哥,你要翻成英文,要看芝加哥的标准。如果说我们自己有这样的体系,有这样的游戏规则,有这样的技术标准,有这样的核证机构,那碳指标为什么不能在中国就进行消化了呢。”黄杰夫说。

  “国际上有十几个自愿碳减排的标准,但是‘熊猫标准’更中国化,更简洁,更适合中国。”熊焰说。

  熊猫差点成女娲

  “熊猫标准”的最早提出者是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助理毕建忠。

  8月5日,北京环境交易所达成了中国第一单自愿碳减排交易,奥运会限行期间部分市民通过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北交所挂牌,其中的8026吨指标被一家汽车保险公司以27.7万元的价格购得。

  “做完了这单交易后,我想到,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标准。没有标准,我们会束手束脚。”毕建忠说。

  据了解,目前全球自愿减排市场48%的交易都采用美国的VCS标准。毕建忠介绍,截至今年9月,在采用VCS标准注册的项目中,36%是来自中国。

  “中国这么大的交易量,没有自己的标准,显得很尴尬。”毕建忠说。他介绍,从9月份决定做自己的标准,到12月16日哥本哈根大会上推出,整个过程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

  “我们是在合适的时候做了合适的事,顺应了很多人的想法,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毕建忠说。

  关于“熊猫标准”这个名字的最终确立,还有一个小插曲。因为熊猫的形象可爱,比较环保,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提出用其作为标准的名称。但是由于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标志也是熊猫,和北交所联合开发标准的BlueNext交易所担心两个熊猫会有冲突,专门对中国文化进行了研究后,建议套用“女娲补天”的含义,以“女娲”为标准命名。

  不过,由于女娲的形象和国际接受度不如熊猫,标准最终仍然被定名“熊猫”,但在Logo(标志)设计时避免了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标志的冲突。

  有了标准,还要有买家

  据了解,“熊猫标准”主要会用在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等大农业概念的项目上,除了减排,还承担扶贫和生态减排的功能。

  不过,对于标准发布后能不能很快用上,毕建忠说,还要看政策、企业积极性等市场发展的基础条件能不能达到要求。“如果中国的自愿减排没有很快形成一个市场,这个标准就还要等一等才能用上。”

  目前的中国碳市场,卖家很多,但是买家偏少。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负责人张建宇介绍,自愿减排市场上,除了一些出于责任、环保意识的买家外,还应该有那些看中碳交易投资价值的投机者。

  “市场真正的启动,肯定要有投机行为的存在。”张建宇说。不过,中国的政策还没有让投资者有投资的动力。

  毕建忠告诉记者,标准发布以后,下一步就是谁来用的问题。北京环境交易所未来会有刺激需求的一系列动作。

  【链接】熊猫标准

是专为中国市场设立的自愿减排标准,从狭义上确立减排量检测标准和原则,广义上规定流程、评定机构、规则限定等,以完善市场机制。它的设立是为了满足中国国内企业和个人就气候问题采取行动的需求。一些项目实现了减排或者清除,遵循熊猫标准的原则,被合格的第三方机构核证,并通过注册,可以获得相应数量的熊猫标准信用额,信用额可以买卖。(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14、现场直击:感受哥本哈根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9-12-17   ■汪永晨

http://www.cet.com.cn/20091217/i2.htm

不同待遇

   自从赶到哥本哈根,我们就很想采访美国代表团,从第一天就开始登记,登记记者姓名、电话等所有联系方式,他们答应得特别好,但直到我们离开哥本哈根,也没收到采访回复。但是欧盟不一样,笔者进到“欧盟工作区”,跟工作人员说我是一名中国记者,想采访。他说,你问什么问题?我回答,我就想问,现在全世界都说中国是世界第一的碳排放大国,但我们自己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在这个会上被关注得很少,想问问欧盟对这个事情怎么看。然后,非常迅速地,一个官员模样的人出现在我面前,后来知道他是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办公室的秘书长。他非常和蔼,而且有问必答。

   笔者向他提出的问题是,国际上有一种声音,总是强调让中国减排,但一方面,中国也是气候变化的受害国,另一方面,中国已经做出了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样的承诺,中国主动减排,是一种志愿者的角色,可是在气候大会上,很多人还不相信这个承诺。结果这位瑞典官员告诉笔者,瑞典在1990年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人口也在大幅度地增加,但是他们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市场经济手段,即征收碳税。

   这次很多人在哥本哈根住不下,都住在瑞典,大家一致盛赞瑞典的环境。笔者今年夏天曾经到瑞典旅游,当时参观了当地一家造纸厂——他们排出来的水太干净了。我们在跟世界对话的时候说我们是志愿者,但让我们承担一些什么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机制,我们跟瑞典相比,在发展经济的时候,面对环境,采用了不同的办法,也就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民众声音

   在哥本哈根,还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觉是关于发达国家的民众。在气候大会上,为了国家的利益,每个人都是要争的。很多人都质问美国人为什么不承担义务,说美国人给的钱太少了,三年才给了17亿美元。美国一个资源研究所的官员告诉笔者,奥巴马来哥本哈根的同时,共和党的人也会来,他们要来告诉世界,奥巴马并不能完全代表美国的声音。这部分美国人也有很多大的财团支持,一来哥本哈根就放出了话,说全球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是一个圈套,说美国人给了这么多钱,转让了技术,奥巴马回去以后,美国的物价要上涨了,美国的老百姓要多花钱了。于是美国的老百姓也会说,凭什么啊,我们是应该承担责任,但是也不能全都让我们来承担——当然这种争论是国家层面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

   还有一个感受是,很多发达国家的民众,先不说他们在政府层面怎么去争取能尽量地少承担义务,但是所有笔者采访到的这些民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是:全球气候变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为什么非得要强调谁排放得多,谁排放得少?这是我们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来一起努力应对的事。

   有一个鲜活的比喻:一堆富人在吃一顿大餐,大餐的最后来了一个穷人,他喝了一杯咖啡,然后结账的时候,大家说这个钱要大家分摊,那这个穷人当然觉得很不公平。——但是,中国现在在国际上的形象不完全是一个穷人。大家经常听到“77国集团加中国”,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团队,中国在这个团队里地位很高,我们希望中国是在这个团队里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国家,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中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广大的贫困地区,这就使得我们在国际上,确实存在别人怎么看我们的问题——可以看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可以看我们现在是碳排放大户。这也是谈判的难处。

   现在发展中国家也有一点分歧,就是那些小岛国,比如图瓦卢,尼泊尔,这些受全后气候变化影响大家公认得最大的国家。有个小岛国谈判的人,好多外电报道说他哭了,这样关系到很多国家命运的呼声坐在国内是很难听到的。

   一点遗憾

   在哥本哈根,笔者也遇到一件特别遗憾的事,就是在大会场有一个重要通道,这个通道是去会场所有的区都要经过的一个通道,这里有一排电视,电视上面是一个地球,地球上面有密密麻麻的一个点,点一个点就是一个国家,连特别小的非洲都能点出来,点出来的就是这个地方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个电视片,还有相关的数据。

   但我们发现,中国的位置是一片空白,就是点不出东西来。原来这是在COP4的时候,联合国希望各国提供各国气候变化,或者生物多样性30年来的数据,这个点就体现是这些数据。中国提供了相关数据,但被认为不合格。我们不是没有做,而是我们没有认真地去做,我们在要求别人给我们钱的时候,我们自己做到了认认真真去花这些钱吗?我们连这么一个地图上非洲很小的国家人家的数据都合格的这样一个展示都没有,我们自己也有没让人家知道的问题。(作者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文由本报记者杜悦英整理)

15、“十二五”环保投资将超3万亿 

来源:人民日报  2009年12月1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2/17/content_12660294.htm

    据初步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将达3万亿元以上,其中,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将达到1万亿元左右。这是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15日在“2009年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高峰会”上透露的。他表示,预计“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4.9万亿元左右。

    吴晓青表示,目前,我国环保产品已达3000多个品种,覆盖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各个领域。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除尘脱硫方面,已具备自行设计、制造关键设备及成套化的能力;工业一般废水治理、烟气净化、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等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记者孙秀艳)

16、国务院批复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12月1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12-17/045219276633.shtml

  大湖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是当今世界的重大课题。只讲保护,不讲发展,其结果往往并不利于保护;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其结果必然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为了那一湖清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需要达到保护和发展的协调统一,这其中的探索是一笔宝贵财富

  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城乡统筹、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要求,不仅关乎环鄱阳湖地区、关乎江西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关乎我国东南腹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改善,有助于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说。

  继承突破,应运而生

  二十多年期待今朝梦圆

  早在1983年,江西省就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鄱阳湖是长江水流名副其实的调节器,水量和水质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用水安全。遵循 “治湖必治江、治江必治山、治山必治贫”这一全新的生态修复和发展模式,江西省实施“灭荒”造林、“山上再造”和“跨世纪绿色工程”三大战役,森林覆盖率增长近1倍,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近2/3,鄱阳湖湖体面积增加40%多,直接带动50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对原有区域发展战略的继承、提升和突破。”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说。江西正处在人均GDP由2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重要时期,国内外实践表明,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资源能源压力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容易恶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探索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

  2008年4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工作动员大会在南昌召开,标志着这项重大战略实施进入实质阶段。当年9月,江西正式向国家有关部委上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今年4月15日,国家发改委会同20多个部门80余人,来到江西鄱阳湖地区开始实地调研,专家专题组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7月14日,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该规划被印发至25个部委征求意见。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有定位,才会有地位

  “三区一平台”挖掘地区潜力

  《规划》明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从区位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依托长江,上连湘楚、下通皖江,同时毗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既与沿海发达地区山水相连,又与中西部地区直接相通,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点。该区域以占江西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是江西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

  有定位,才会有地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总结起来讲,就是“三区一平台”,即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围绕‘三区一平台’的总体定位,江西今后着力构建‘四大支撑体系’、重点打造‘十大产业基地’。”江西省省长吴新雄介绍,要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

  “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离不开各大河流源头地区的主动策应,离不开各大河流上游地区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各大河流沿岸地区的积极参与。”苏荣告诉记者,应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龙头作用,以长江、浙赣铁路和京九铁路为依托,以沿江、沿线城市为支撑,引领带动周边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注重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形成以点带轴、以轴促面的城镇集群发展模式,注重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着力促进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公共资源、自由流动生产要素,注重带动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着力加大扶持力度、提升革命老区发展能力。

  保护发展,协调统一

  “两区一带”探索生态经济新经验

  大湖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是当今世界重大课题。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吸取国内外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经验教训,着力保护和修复湖泊生态系统,合理开发环湖平原地区,探索大湖流域保护、治理、开发的新经验,这有助于保护“一湖清水”,维护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

  实践证明,只讲保护,不讲发展,结果往往并不利于保护;只讲发展、不讲保护,结果必然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的就是达到保护和发展的协调统一。

  鄱阳湖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受到广泛的国际关注。因此,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应有贡献,有助于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

“规划提出了符合实际、特色明显的‘两区一带’功能分区,即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姚木根向记者介绍,规划设定了13个定量指标,主要有:鄱阳湖天然湿地面积稳定在3100平方公里,鄱阳湖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015年比2008年下降20%、2020年比2015年下降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达到45000元、2020年达到80000元。

17、上海对饮用水水源地将实施最严格“封闭式”管理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12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96733.html

  中新社上海十二月十六日电 上海将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施最严格的管理措施,其中包括“除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水源外,对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实行封闭式管理”,禁止进行任何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上海市环保局十六日披露,新通过的《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将于二○一○年三月一日实施。

  根据该《条例》规定,上海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以及一定范围的准保护区。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已经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关闭”,以彻底消除一级保护区内的污染隐患。

  黄浦江、长江作为上海航运的两大“黄金水道”,航运功能发达,危险品货物船舶运输较为频繁,船舶运输过程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带来严重威胁。据此,该《条例》分别作出禁止通行和限制通行的规定,包括对装载国家禁止运输的危险化学品以及危险废物(除废矿物油以外)的船舶禁止通行,并明确船舶通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具体污染防治要求。

  上海正在构建“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供水格局,建成黄浦江上游、长江陈行、长江青草沙、崇明东风西沙四大水源地。因此,上海在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的同时,目前仅将船舶禁止通行的范围限定在青草沙、陈行水库、崇明东风西沙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

此外,上海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危险品装卸码头,已经建成的危险品装卸码头,由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关闭

18、广西环保部门与银行共推"绿色信贷" 促节能减排

来源:新华网2009年12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97247.html

  新华网广西频道12月17日电(记者王志伟)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与广西北部湾银行近日在南宁举行“绿色信贷”合作签约仪式。

  据介绍,绿色信贷是环保部门和银行业联手抵御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促进节能减排,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经济手段。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与广西北部湾银行将联手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项目进行信贷控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联手抵御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共同推进广西污染减排工作和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建立工作机制,成立广西北部湾银行推进绿色信贷建设工作小组。今后,凡是未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环评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项目,广西北部湾银行将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同时,银行不对违反环保规定的企事业单位新增发贷款,对于存量贷款客户有违反环保规定的,限期整顿,经整顿仍不符合环保规定的,将逐步收回贷款;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限批项目,在“限批”解除前不给予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此外,广西北部湾银行每年还将安排不低于20亿元的信贷规模,用于支持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认定和推荐的环保优质企业的发展。(完)

19、“全球气候变化?我不相信!”“变暖是谎言”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97544.html

  “全球气候变化?我不相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的哥本哈根,相当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持这种观点,其中既有来自排放大国美国的人,也有环保意识最激进的欧洲人。

  这是一个被称为“气候变化的怀疑论者”的群体。

  “全球气候变暖是个谎言”

  每天在哥本哈根主会场外抗议的有一帮欧洲人。他们散发传单,大呼“全球气候变暖是个谎言”,公开称自己是坚定的“气候变化的怀疑论者”。他们身边是人数更多的支持应对“全球变暖”的团体。

  他们来自一个名为“拉鲁什计划”的民间机构,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站在西方主流舆论的对立面。

  站在哥本哈根市政广场上,正在发传单的法国人佩里莫尼指着他们宣传牌上的画像问中国青年报记者:“你认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谁是最大的说谎者?”

  宣传牌上的画像分别有英国主张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家斯特恩,英国王储查尔斯(他设立了一个国际环保基金),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他坚持气候变化影响加州,希望加州提前应对)等,还有一些国家的领导人。

  “我们对世界一元政府不感兴趣”

  当然,美国的气候怀疑论者比欧洲更多。

  路透社4日报道称,美国的民调表明,全球变暖怀疑论在美国民间升温,反对国会通过气候变暖法案的保守派声势愈加浩大。

  《华盛顿邮报》与ABC新闻11月进行的联合调查发现,72%的美国受访者认为全球变暖正在发生,该比例低于去年80%的数字。而即便在那些承认气温在升高的美国人中,仍有人不愿将此归咎于人类。

  10月进行的皮尤调查发现,57%的美国人感到有证据表明地球在变暖(这低于2008年4月的71%),但只有36%的人认为是人类活动所致——低于去年的47%。

  “我们对世界一元政府不感兴趣。而哥本哈根峰会正是在走向这个方向。”茶党(Tea Party)创始人戴尔·罗伯逊说。他们一直在美国各地举行聚会,抗议总统奥巴马的减排努力。

  保守派和基督教电台频频出现的一个论调是:全球变暖危机是一个旨在破坏美国经济和生活方式的“骗局”。在美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听众收听此类电台。

  “……是我听过的最愚蠢的问题”

  如何看待“气候变化的怀疑论者”?

  理查德·林德森说:“全球正在变暖的说法,是我听过的最愚蠢的问题!”他坚信,总有一天全球变暖论将被揭露为一场骗局,“我希望这发生在我的有生之年。”

  林德森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教授,是其他科学家眼里最受尊重的气候变化反对论者。他开小排量汽车,使用节能灯泡。他说,他消耗的能源大概比“华盛顿那些开着梅赛德斯的气候变化环保激进主义分子”要少。

  德国波兹坦气候影响研究所负责人施勒胡贝尔说,在环境问题上总做“乌鸦嘴”的感觉一点也不好。

  这位德国顶级气候研究员认为:“如果事实证明,我们对气候系统的理解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好,如果我们还有20年至30年的‘喘息时间’,这段时间内全球变暖过程变缓,或者是停下来,那我将不胜欣喜。”

  但他说,也有可能与前述愿望相反,科学家犯了低估气候变化进度的错误。

  “怀疑论者能使另一方的研究更严谨”

中国籍能源专家杨富强博士在哥本哈根大会会场认为:“科学允许争议。直到今天,还有人研究永动机。让科学来说话。科学家中的怀疑论者,能使另一方的研究更严谨,更理性。有不同观点,在科学家是好事,不过政府决策不能建立在非主流的怀疑论观点上……公众中有怀疑论者,非常正常。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个议题上,不需要全民统一思想。你可以怀疑气候变化,但不会怀疑中国资源不够吧?……中国公众改变消费观念,不光是对环境友好,更主要的是省你自己的钱。”

20、2009水污染的咏叹调 直击水污染触目惊心

来源:慧聪网2009/12/17

http://info.water.hc360.com/2009/12/170835161848.shtml

据最新资料透露,目前我国主要大城市只有23%的居民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小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合格率更低。水污染防治当务之急,应确保饮用水合格。为此应加大水污染监控力度,设立供水水源地保护区。

    慧聪水工业网:中国—水污染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令人痛心。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喝不上安全的水,温家宝总理曾提出,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那么是谁在制造水污染?怎样解决水污染呢?

    中国水污染形势严峻,越来越多的中国江河湖泊正在成为工厂倾倒有毒废水的下水道。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洁净的水,就没有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中国的人均水资源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正是这样一个国家,却正在面临非常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中国有3.2亿人用水不安全,这意味着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喝不上安全的水;

    ·中国有1/3的河流和1/4近岸海域遭到严重污染,主要城市中近半城市饮用水源不合格;

    ·2004年四川沱江发生水污染事故;

    ·2007年太湖蓝藻大面积爆发;

    ·2009年盐城发生水污染事件;

    ……

    这些水污染数据和事实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警醒?

    水污染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令人深感痛心。全世界80%的疾病是由饮用被污染的水而造成的,这些疾病包括癌症、结石和心脑血管硬化等。国家环保总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7年发布的《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约有3亿人每天都在饮用受到污染的水,其中约有1.9亿人患病,每年约有3万儿童死于腹泻。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流域,出现癌症、智商降低以及流产的高发状态。”

   是谁在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水?

    水污染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而造成的,它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部分。工业废水是水域的重要污染源,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且很难处理。而造纸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电力业和纺织业是废水排放量最大的四个行业,占到总量的一半以上。   

    如何解决水污染?

    企业的清洁生产

    需要推动企业从水污染源头入手,从原料来源、加工过程、产品设计及使用,到弃置方式的每一个步骤都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的每个环节减少或避免水污染。     

    生态有机农业

    通过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大大减少非有机物质投入,利用强而有力的自然规律来增加农业产量和农作物抗病能力;从而让水质回归自然有机。

    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

    从国情出发,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着重于氮、磷营养物质的去除;把单独分散的处理转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水质控制指标也需要提升;同时,污水的再生利用将提上日程。

    大家的努力

    作为负责任的公民,每个普通人在平常生活里也有很多细节可以努力,比如:节约用水、循环利用家庭废水、使用节水马桶、尽量使用天然清洁产品、使用无磷洗衣粉,同时还可以更进一步,主动监督水污染者,及时向地方环保部门举报污染企业的信息,督促企业停止水污染。    

    中国2009年的重大水污染事件

    广西永福县水污染致大批鱼死亡·2009年3月,广西永福县广福乡广福村附近的河水突然变黑,导致近日村里11户农民在河中网箱内养的鱼接连出现大面积死亡,损失惨重。   

福州生态溪遭污染变成"黄水沟"·2009年4月,一些河道被建筑、生活垃圾堵塞,原本流动的清澈溪水变成现在的污浊黄水沟。流花溪河道堵塞和污染情况经当地媒体多次曝光后仍未见好转。

2009年水污染:如今的小河,如今的桨,如此沉重。

    山东胶州村庄疑水源受污染·2009年5月,山东胶州村庄疑水源受污染五年20余人患癌症,同时大多数村民家的井水都因含很多杂质而无法饮用。

2009年水污染:我们喝的水,已变得怪异

    赤峰水污染·2009年7月23日,在内蒙古赤峰市的新城区,至少有4300多名居民因为饮用受污染的自来水而先后出现腹泻、呕吐、头晕、发热等症状。他们不得不到卫生医疗机构就诊,病情严重的还住了院。  

2009年水污染:这种农田如何耕种

赤峰水污染事件专家观点:

    美的清湖曹刚:水污染的话题很多,实际上中国这些年来每年有7000起大大小小的水污染事件暴发,很多事件都是地方政府压下来。最近的盐城水污染,赤峰自来水污染事件,这些事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未来还会发生这种水污染事件。水污染危害一步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质量,影响到人类的饮水安全,影响到人类的生活环境。“经济越发达水越黑”出自海口环保局副局长之口,从这句话可以看到水污染严重性和普遍性,所以要讲的太多了。 

    赤峰水污染具有代表性。我们千万不要等到人死了之后才反思水污染的严重,我们希望老百姓都有防范的意识,这是值得政府反思的。所以我在这里呼吁老百姓要有这个意识安装家用净水机,这样保证我们的喝水安全,才能使我们更放心的生活,享受家庭生活每一天。 

    盐城痛定思痛治水殇·2009年9月,因韶关冶炼厂设备检修期间超标排放含镉废水,导致北江韶关段镉严重超标,严重威胁下游饮用水源安全。

2009年水污染: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污染

2009年水污染:曾今清亮的小溪成了现在被污染的溪流。

2009年水污染:蓝藻侵袭太湖

21、北京已连续11年干旱 人口增长过是缺水原因之一

来源:新京报 2009-12-17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ylxw/200912/t20091217_311717.html

连续11年干旱的北京已成为严重缺水的城市。 

除了降雨少,人口增长过快也是诱因之一。

虽然政府采用了多项措施保障北京正常供水,但原定于2010年到京的“长江水”推迟到2014年,这对北京今后四年的用水将是巨大的挑战。

在北京很多小区,不少家庭已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纷纷用上了节水设施,有些甚至已在社区推广。 

而北京也正酝酿节水奖励办法的立法工作,新的节水奖励办法之一将考虑采用资金方式进行奖励。

连续11年干旱

拧开的水龙头再也掉不出一滴水。下一次有水,是3天后。

在门头沟清水镇龙王村,每3天向村民供一次水,每次6小时。

从今年6月开始,村里每天雇车到7公里外的梁家铺村拉水,然后注入本村那口水位不断下降的井里。

65岁的村民于广海每天只洗一次脸。那是在临睡前,干完一天活的他会舀上一盆水,先洗脸,然后擦身子,接着洗脚。洗脚水最后倒进了猪圈。

他的4个儿女全都搬走了,只剩下他和老伴、岳父留守村里。“10天半个月不能洗澡,年轻人都受不了。”他说。

 “不洗澡,那可受不了。”家住雍和宫附近的小闫每天都要洗澡,每次约1个小时。面对父母“太费水”的唠叨,她不以为然。

父母在洗脸池的下水管放了个水盆,接废水冲马桶。“我从来没有意识去端那盆水,直接用水箱的水冲了。”对于父母的节约用水,小闫有些不解。

她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从没感觉到用水有什么困难。再说,省那点水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这还真能解决不小的问题。”住在东花市的退休工程师李立功老人说的是自己发明的“家用自动节水装置”。

该装置其实是在洗手盆下面装一个储水箱,用水管让它与马桶的冲水箱相连接。

老人算过账,用了节水装置后,家里每月用水从10吨降到了3吨左右。

对于于广海、小闫、李立功来说,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他们尽管处境不同,但都不得不面对同样一个事实———北京缺水。

自1999年以来,北京已连续11年干旱。

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戴育华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全市平均降雨量为448毫米,比多年平均量585毫米少了23%。

还有其他的数据刺痛着北京这个干渴的城市。

占全市地表供水90%的密云水库水体面积与去年相比减小了近5平方公里。

门头沟、延庆等区县共有21个村、3991人出现不同程度饮水困难,其中就包括门头沟清水镇龙王村。

延庆、怀柔、房山、昌平等4个区县反映农作物受到旱情影响,面积约30万亩……

人口增长太快致缺水

11月的前半个月,提前来到的三场雪让北京变得“湿意十足”。但随后30多天滴水未下,让这三场雪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并不只有今年雨水少。”戴育华说,北京水资源主要靠境内和上游流域的自然降雨。自1999年以来,除去2008年的600多毫米降雨量,其余10年的降雨量都比多年平均量少了130毫米,“也就是说北京10年少降了200多亿立方米的水。”相当于20个密云水库的蓄水量。

戴育华说,北京降雨量最丰盛的时候是在上世纪50年代,多年来北京降雨量平均是585毫米,降水总量每年近100亿立方米。

据他介绍,100亿立方米的水落到地上后,除去蒸发消耗掉的约有37亿立方米可以利用,北京目前有1700多万常住人口,折算下来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00多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的1/10。

而按联合国的标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于500立方米的就属于重度缺水地区。

在戴育华看来,除了降雨量少,北京缺水的另一个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

他说,降雨量永远是这么多,即使不在干旱年份,北京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也无法承载1700多万人口的日常消耗,“同样是这么多水,过去只有400万人口消耗。”

保障供水“开源节流”

尽管北京缺水,但很多城区市民并没有感觉到缺水带来的影响。

 “这是因为市里在解决城市供水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水资源处工作了6年的戴育华记得,在这轮干旱之前,北京年用水量已达到40亿立方米。干旱的这11年,北京通过各种节水措施,让现在的年总用水量稳定在35亿左右。

农业、工业曾是费水大户,戴育华说,通过节水设施的改造建设,农业用水从之前的20多亿降为现在的12亿立方米,其中包括3亿再生水。工业用水也由之前的10多亿降到4亿立方米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在35亿年总用水量中,有6亿立方米的再生水。戴育华说,北京将再生水纳入到水资源的配置中是从2003年开始的,“这据北京排水集团副总经理蒋勇介绍,北京还投资近50亿元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推广再生水循环利用。改造后的出水将用于河湖补水、绿地浇灌、工业循环用水及市政杂用等。

2012年,9座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完成后,每年8亿立方米的污水将转化成高品质再生水被利用,每年可节约同等量的清洁水源。按每立方米再生水1元计算,8亿立方米再生水每年可节约自来水费20多亿元。

除了节流,还得开源。

去年,北京向河北借调了3亿立方米水进京,这批“河北水”今年8月份已经用完。

2003年,北京在怀柔、房山等地区建设了4个应急水源地集中抽地下水,每年为城区提供2亿多立方米水。

针对山区人畜饮水难的情况,政府将帮其另辟水源地。

虽然政府采用多项措施保障正常供水,但戴育华坦承,在城市和人口快速发展的同时,政府现在压力最大的还是水源问题。原定2010年到京的“长江水”推迟到2014年,这对北京今后四年的用水是个巨大的挑战。

 “靠天,还得靠自己”

月初,北京市发改委发布了水价调整听证公告,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毕小刚接受采访时表示,水价调整目的是加大全社会节水意识。

 “不节水只会加剧矛盾。”戴育华说,2014年南水北调只给北京解决10亿立方米水,不可能完全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除了靠天,还得靠自己。”

戴育华表示,北京对农业、工业用水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在对待居民用水上则只能靠宣传节水意识。

事实上,在北京缺水的背景下,占城市用水54%的居民用水存在着不少隐性的浪费。目前,城区居民每户月均用水量在8吨左右。北京市节水办调查发现,北京居民生活用水严重超标,月用水超8吨的用户占总用户的50%至80%。

对于水价调整,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价格协会常务理事许光建曾表示,对政府来说,如果不提高水价,通过财政也能进行补贴,可消费者就不会深切感受到水资源的稀缺性。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北大社会学教授郑也夫。其在2006年发表的一篇谈节水的文章甚至还招来一片骂声。

在这篇“奢侈的一日一浴”文章中,他在最后写到,节水非常容易,就是一条,凡北京居民和在北京工作的人及其家属,每月享有免费水1-2吨,此额度以上的用水,一概每吨100元。

郑也夫认为,只有价格才会让每个人真切地感知该物的贵贱。而国内的节水失败就在于水价太低,大家没兴趣节水。

事实上,在北京很多小区,不少家庭已意识到水资源的匮乏,纷纷用上了节水设施,有些甚至已在社区推广。

今后,节水者还有望获得政府的资金奖励。

在“2009年北京市节约用水大会”上,北京市节水办主任刘红表示,今年将启动节水奖励办法的立法工作,明年出台正式文件。新的节水奖励办法之一将考虑采用资金方式进行奖励。本报记者 杜丁

22、李铁:中国人为何不太关心哥本哈根会议

来源:时代周报 2009年12月17日 李铁

http://star.news.sohu.com/20091217/n269013541.shtml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有多重要?这个问题一言难尽,而且涉及太多恐怖的专业数据。不过英国的《卫报》前两天有一个说法,算是对这一问题的通俗回答:11月份,三个与众不同的婴儿分别诞生在巴西、孟加拉国以及肯尼亚,他们都是未来公民、明日主人,然而每个人都要面对截然不同的未来。尽管出生在不同大陆,但三个孩子的未来却掌握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12天会期里。

  就在会议进入关键的后半程之后,争吵已经激烈得一塌糊涂了。代表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甚至发出通牒:如果富裕国家在谈判中不正确对待《京都议定书》,77国集团将集体退出谈判。接着,又出现了非洲国家集体退场,气候谈判因此而中断数小时的极端“群体性事件”。可以说,几十年来,几乎没有哪次世界性的大会像这次吵得这么凶。这倒不是说今天的国际关系比以前更不和谐,实在是这次会议太重要了。

  国人不太关心哥本哈根大会

  奇怪的是,中国人普遍对此次大会表现冷淡。直观地来说吧,你很少看见有人在饭桌上谈论这个话题,也很少看见在网上的论坛里有关于哥本哈根大会的热议。凡是进不了饭桌和网络论坛的话题,关注度是不可能很高的。即使有人谈论哥本哈根大会,多半也是聚焦在中国官员被拒进会场、性工作者免费服务抗议大会禁欲等民族主义或者八卦新闻上面。

  调查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美国著名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巴西人对气候问题表示关注,位列全球25个受调查国家之首;法国、印度、日本则分别以68%、67%、65%的民众关注度位列第2—4位。而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的民众在全球所有主要国家中,最不关心气候变化,美国和俄罗斯对气候问题的民众关注度则只有44%左右,中国则以30%垫底。

  为什么中国人不关心哥本哈根大会?有哲学家说了,意义是相对的,重不重要取决于具体语境。也就是说,中国人不关心哥本哈根大会,肯定是觉得还有比哥本哈根大会更重要的事。《半月谈》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中国人最关心的事情里,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收入差距扩大;看病贵、上学贵、买房贵;就业难、劳动者维权难;社会保障滞后;反腐倡廉亟待加大力度。而环境问题,仅仅排在第七位。

  可以说,中国社会目前还有一些火烧眉毛的尖锐得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已经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人们很难再有闲情去关心哥本哈根大会。气候变暖,是个大威胁,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问题太大太缓慢,眼下谈论它,还有点奢侈。

  有参与才会有关心

  当然,中国人不关心哥本哈根大会也不能全归咎于这个话题太小资,太遥远和奢侈。毕竟,气候变暖已经影响到了河南农民的玉米产量,已经使甘肃民勤正在变成沙漠,当地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另外,像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人也普遍比我们更关心哥本哈根大会。

  我认为,中国人对此冷漠的一大原因在于民众缺乏参与环境等公共事务的渠道,对于一个你不能参与和左右的事情,你拿什么关心它呢?

  就在各国代表在哥本哈根吵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在我的家乡,湖北的一个小县城的郊外,笔者的二姨正面临拆迁,她将被迫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这块宅基地。祖屋后面有一大块菜地和树林,至少从男人不留辫子起,这里一直就是他们家族的财产。经济发展了,城市化也发展到了这里,这一大块土地价值飙升,房子也升值了,但这些升值与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关系不大,少得可怜的一点拆迁款就把你打发了,理由很堂皇:土地是国家的,祖祖辈辈在这儿住也不算。不想搬也得搬,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自焚,最牛钉子户也是好多年才能有一个出名。

  我们可以想想,连祖屋你都做不了主,你还有什么稳定的产权呢?没有产权的东西,你是把握不了的,既然把握不了,你关心它也没有用。英国学者哈丁有一个概念,叫“公有物悲剧”,比如,公共的牧场和公共湖泊是最容易遭受过度放牧和竭泽而渔的。有人总是谴责山西小煤窑的老板开采方式野蛮粗放,资源浪费极大。他们何曾想到,这些煤窑的开矿权随时都可能被收回,你打算得长远又有什么用?煤老板不可能都是活雷锋和绿色和平主义者。

  环境是公益事业,其根本动力来源于公众。西方社会各种公益组织、基金会、慈善机构、志愿者团体等都十分发达,各种环保运动就是它们发起和推动起来的。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公众却面临种种限制,环境行动能力十分有限。

  环保视野任重道远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添加了环境污染罪。然而,直到2007年,全国以“破坏环境罪”定案的只有三起案件。一方面是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另一方面环境诉讼案件十分罕见。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环境司法为环境诉讼设立了种种门槛,对各类环保行动者,特别是公民行动者,进行各种各样的限制。

  一位多年在民间环保组织从事环境公益诉讼的人士说,中国的环境诉讼案件数目很少,第一个原因是诉讼费用高,第二个原因是法院不愿受理环境案件,地方政府保护污染企业,法官缺乏处理和理解案件的能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2006年中国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要求,群体诉讼必须分解为个体诉讼,这就使得环境公益诉讼成为不可能。

  因为环境违法案件一般都非常专业,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取证和举证相当艰难,证据鉴定成本非常高,只让个体提起诉讼的话,几乎没有可操作性。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污染再重,也没什么诉讼。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公众的环境意识也提高很快,但知易行难,空有意识而难有参与渠道。尽管近些年民间的环境NGO像雨后春笋般钻出了一大批,但很难获得合法身份,民间有组织的环境参与也等于被捆住了手脚。

  清华大学学生李木子,去了哥本哈根,他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些青年人,在哥本哈根的地铁口为防止地球变暖而呐喊:“我们的地球,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决定。”是的,这是我们的地球,我们的未来,但是,只有在我们能决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才能去关心。

23、推动节水,不能总靠涨价

来源:新京报 2009-12-17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09-12/17/content_44002.htm?div=-1

北京市居民水价调整听证会于昨日举行,在25名听证会参加人中,共有22人表示赞成水价调整方案,2人不同意,1人赞成采取阶梯水价等方式来调整水价。

从听证代表名单及时公开,到听证代表调研过程向媒体公布,到听证现场的网络直播,应当说,此次的水价听证,在程序公开上,与以往的听证会相比,进步是明显的。

但同时,水价听证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供水价格,主要包括水资源费、自来水生产成本、污水处理成本、利润税收四部分。在每次听证会召开前,相关部门都未公布过一个详细的“成本清单”,因此,许多人感觉水价就是个“糊涂账”。这次听证会在这方面依然没有大的突破。

先说水资源费,北京作为人口密集且重度缺水的城市,水资源费当然应该高于一般城市,但是,“高”也要有个理由,肯定不能随随便便就拿出一个数字,此次调高的0.48元一立方米的水资源费,如此“精确”的数值是怎么算出来的,进而言之,合理、科学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当如何计算,应该告知公众明晰的计算方法。

至于其他三个部分,更应是一笔明白账,可迄今为止,相关信息也极其匮乏。此次听证会上,发改委官员只简单地透露“2006年污水处理的单位成本为每立方米1.375元,2007年上涨至1.514元,2008年污水处理单位成本为每立方米1.716元”,未提供更详细的基础数据,说明自来水生产成本是多少,每立方米1.716元的污水处理费是怎么得出的,这其中有多少是污水处理厂的利润等。人们无法知晓,北京的污水处理费比起其他城市,是高还是低。

确定水价,成本透明乃是前提,程序透明居于次位。水价成本不透明,水价涨多涨少,分一年涨还是分三年涨,在民众看来万变不离其宗,他们只会认为这是利益集团的“合谋”,这样的涨价恐怕难以令人真正信服。

昨天的听证会,对方案多有分歧,但有一个共识毫无争议:北京市的水浪费现象严重,节水势在必行。那么另一个问题便是,推动城市节水,只剩下涨价一途了吗?

正如听证代表们所力荐的,推动节水并实现社会公平,阶梯水价才是明智之选,对此呼声,政府部门不应再继续漠视,而应积极回应,早日拿出试点方案。除此之外,推动节水的措施其实还有很多。

媒体之前曾报道,现在遍布北京各小区的“活净水售卖机”浪费惊人,这些售卖机4吨水才能出1吨纯水,废弃的3吨水基本直接排入下水道,据计算,每天北京各小区因此至少浪费近万吨水,一年下来就浪费几百万吨。另据报道,由于自来水水质不佳,现在在城市家庭中“水家电”日益流行,造成水的大量浪费。当然,我们不能责怪商家和市民,需要追问的是,普通的自来水为何不能让许多民众放心饮用?高水价为何未能对应着高水质呢?提高自来水水质以促进节水,势在必行。

再如,有关部门一直强调节水,并且设有专门的节水基金,但除了一些口号标语,节水教育还做了哪些有实质意义的工作?实际上,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上,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节水公益广告也不多。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节水教育也很欠缺。

节水,最根本不是靠价格杠杆,而是要改变人的意识。由此,不要奢望水价调整能够完成节水的使命,要做的工作多着呢。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