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二月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12-16

十二月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全球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系列报道之八:

1、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见闻-在哥本哈根学习游戏规则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专题报道:

2、北京您早:     最新连线: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最新情况

http://tv.btv.com.cn/v/BTVindex/BTVnews/content/2009-12/09/content_544447.htm

3、人民网:      温家宝今日将赴哥本哈根出席气候变化大会

http://env.people.com.cn/GB/10586953.html

4、中国新闻网:    世界进入"哥本哈根时间" 48小时谈判决定成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88860.html

5、网易财经:     部长会议开幕 首脑警告会议可能失败

http://money.163.com/09/1216/02/5QKFKO8100253UL7.html

6、中国证券报:    哥本哈根气氛凝重 发达国家应有所担当

http://money.163.com/09/1216/05/5QKO398900252G50.html

7、国际在线:     气候峰会进入第二阶段 各方期待实质性成果

http://env.people.com.cn/GB/10593451.html

8、人民日报海外版:  哥本哈根大会进入核心讨论阶段 NGO全球示威

http://env.people.com.cn/GB/10587092.html

 

环境资讯:

9、证券日报:     外交部驳斥"中国减排不需要发达国家资助"的报道

http://env.people.com.cn/GB/10589111.html

10、国际在线:    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将占中国GDP总量的7%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0924857_1.shtml

11、人民网:     300余项目参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方案设计大赛

http://env.people.com.cn/GB/10593606.html

 

地方信息:

12、云南网: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五个重度污染 两个水质为优

http://news.xinmin.cn/domestic/gnkb/2009/12/16/3095588.html

13、新华网:     北京每年填埋垃圾占地500垃圾危机迫在眉睫

http://env.people.com.cn/GB/10586831.html

14、西安晚报:    陕西明年试水排污权交易 上游超标污染给下游钱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0927183_1.shtml

15、中新山西网:   山西全面启动大气污染综合控制世行贷款项目 

http://www.sx.chinanews.com.cn/news/2009/1216/15405.html

 

重大水事:

16、新华社:     组图:湘江长沙段水位回落河滩裸露

http://news.sina.com.cn/c/p/2009-12-16/080319270397.shtml

 

人物访谈:

17、第一财经日报:   学者:45%减排或使中国GDP损失超5000亿

http://money.163.com/09/1216/02/5QKE3H6U00253B0H.html

 

专家谈环保:

18、凤凰网:      徐凤翔:雅鲁藏布江断流 人口大国如何环保

http://phtv.ifeng.com/program/qqsrx/200912/1215_1649_1475277_4.shtml

 

特别推荐:

19、新华网综合:    节水20条小窍门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2/16/content_12655003.htm

 

深度报道:

20、21世纪经济报道:  鄱阳湖坝闸之争 长江流域水资源争夺加剧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216/02047108398.shtml

21、第一财经网:    西部城市盲目扩张 渐失水资源支撑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0/20091216/000000141009.shtml

 

环境时评:

22、证券时报:     陈东海:气候谈判各方勿陷囚徒困境

http://www.p5w.net/news/xwpl/200912/t2726881.htm

23、中国经济网:    哥本哈根会是下一个多哈吗?

http://star.news.sohu.com/20091216/n268981971.shtml

24、国际金融报:    丹麦,以环保的名义浪费?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2/16/content_12653922.htm

25、中国经济时报:   太湖治污重要的是管好源头

http://www.cet.com.cn/20091216/c1.htm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见闻-在哥本哈根学习游戏规则

文图  汪永晨

 

前几年我曾陪一位比利时记者一起到内蒙古采访。他住的房子厕所漏水,他找了几次服务员也没给修,结帐时他不付钱,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次付了,下次还会不给修,要是有人为此不付钱,下次他们就要认真对待了。漏水是多大的浪费,我们这个地球已经这么缺水了。后来这位比利时记者结束在中国的采访之前我们一起到北京一家很大的音像商店,他要买一盘中文唱的“一路平安”。可我问售货员后得到的回答是没有。我觉得怎么会没有呢?就自己在一盘盘磁带中找,很快就在一盘磁带中找到了这首歌。这位比利时记者买了磁带后,还非要拉着我去见店经理。为什么,我又不明白了。这位比利时记者告诉我,这样的服务态度应该让老板知道。记者不光要宣传文明,也要捍卫文明。

这次在哥本哈根开会,我再次感受着在我们看来太不灵活了,而在老外看来却是原则的事。

哥本哈根第一天的注册要排队,很多媒体都介绍了。这次和我们一起去哥本哈根的一个在中国工作多年的美国人和我们一起排队注册。上午我们去时被告之中午12点才开始NGO的注册。这时已经进去的中国朋友给我发短信说,你们可以闯进来。

注册的长队

这位美国志愿者说,要闯你去闯,我12点再来。这时朋友又来了短信:你们就说是官员,就可进。我看了看美国人,还没有张嘴问他是不是进去?他已经说了:要进你进,我要到12点再来。

下午1点多我们到了大会会场,排队之长,没有两三个小时看来是进不去的,哥本哈根的冬天下午三点天就黑,当时下着小雨,风也是冷嗖嗖的。正在我们排得腿都站酸了时,两个从厦门来的中国人看到我们,拉着我往前去,他们说,我们快排到了,到我们这来吧。那个美国人又是那句话:要去你去,我就在这排着,这是道德问题。看他那样子是不容商量的。

这位美国人就愣是排了三个小时进去的。我因为是记者,知道记者不用排队就可以先进去。进去后和中国人说起这位美国人的坚持,没有一个中国人认为他这么做有必要。后来我告诉了美国人,他却还是那句话:这是道德问题。别人都在那里排队。

哥本哈根街头

还是这位美国人,12月11日下午,是我们中国地质学家杨勇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帐篷介绍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第三极的影响的讲演。中午我们还没有结束大会,但时间完全来得及,可他却非要自己先走,在他看来,去发言,一定要提前到,一点都不能马虎。对时间的准时的较真在他那儿不光是讲演,也包括和朋友约好的时间。一点都不能让朋友等。而和朋友约时间,他说最多只等十分钟,过时就不候了。

帐篷里的讲演

喜欢看我们折页的老外

在哥本哈根,也是一位老外,他答应了要参加一个组织的边会,虽然这个会是谈技术的,和他关系不大,但他是那个组织帮忙注册的。后来这个组织开会的时间,正好是哥本哈根的大游行。本来答应要去参加那个会的中国人还有几个。到最后,只有那个老外没有爽约。包括我在内的中国人都去看游行去了。老外的话也很简单,我答应人家了。

NGO在游行

主持人都拉开了架势

在哥本哈根采访,采访约人特别是名人,重要的人,不容易。我采访中,有几次都看到一起等着采访的人已经快到他了,可他约的下一个人的时间也到了,他只有放弃已经等了半天的重要人物。因为是约好的,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改。这在他们认为是最起码的为人。

大会第一周发生过我们中国官员被拒门外的事儿。其实在会场门口被拦住的还有欧盟随身带着两个保安的官员。进门卡没有读对信息,就在一边等着。一位官员着急要加塞进门,嘴里做着解释。可是保安没有同意,指意她请排队去。

下午2点钟的余晖

还要说明的一点是,这次大会注册后,每人拍照做的进门卡之简陋,比我们自己在家打印出的质量还不如。纸薄得带了没两天就皱了。这和我以往参加国际会议制作的精美进门卡,形成鲜明对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会,从一个进门卡做起,这给来参加会的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哥本哈根,碰到较真的事有,也碰过到认真的事。大游行那天,我忙着采访没有弄清楚是从哪儿出发就出门了。走进路边一酒馆打听。店里的服务员走到电脑前,从网上找到信息,打印出来的有地图,还有游行的路线和每一个时段的安排。临出门还听到他们说的:好运。

把加塞儿认为是不道德;把不遵守约定,认为是对人的不尊重,哪怕后一件事再有意思;把职守做到“六亲不认”;把别人的事自己能帮的,就帮得认认真真。在哥本哈根碰到的这些细节,在我们国人看来可能是觉得人有点死心眼,可谁又能说这些不是游戏规则呢。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多些这样的死心眼,可能像我前两天说的,在大会会场电视屏幕上标有各个地区生物多样性数据的国家中,我们中国因数据不合格而空白着的事就少有发生了。

这个地球上中国是空白区

2、最新连线: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最新情况

来源:北京您早 2009-12-16

http://tv.btv.com.cn/v/BTVindex/BTVnews/content/2009-12/09/content_544447.htm

3、温家宝今日将赴哥本哈根出席气候变化大会

来源:人民网2009年12月16日 苏楠

http://env.people.com.cn/GB/10586953.html

  人民网北京12月16日电 (记者 苏楠)外交部发言人姜瑜15日介绍说,温家宝总理将于16日下午离京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出席气候变化会议。姜瑜说,中国政府对参与哥本哈根会议的态度一直是积极和建设性的。温家宝总理将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另外,温家宝总理还将与一些与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负责人会面。。

  姜瑜是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有关气候变化会议提问时做上述回应的。

  谈判进展缓慢,主因是发达国家在关键问题上的立场出现了倒退

  目前,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已经进入关键阶段,谈判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当前,各方应该加强协调和合作,特别是发达国家要正视自己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展现政治诚意,切实作出和履行承诺,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和可实施的成果。姜瑜在记者会上表示。

  姜瑜强调,如果说目前谈判遇到一些阻力和困难、进展缓慢的话,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在减缓、资金、技术等关键问题上的立场出现了倒退。他们一方面力图否定《公约》的原则,背弃《京都议定书》,偏离“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另一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这影响了谈判的进程,影响了谈判取得积极成果。我们认为,哥本哈根会议成功的关键是发达国家要拿出政治诚意,继续承诺中期大幅量化减排指标,并且履行资金的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这是他们应承担的义务。

  另外,姜瑜在回答有关发展中国家立场的提问时指出,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基础四国”协调立场是为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发展中国家参加此次会议的态度是认真的、积极的,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是一致、鲜明的。

  “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会继续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的原则和规定,以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同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方加强协调、沟通与合作,为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作出发展中国家应有的贡献。”姜瑜说。

  展示中国政府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贡献的决心、信心和政治意愿

  此前,12月10日,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介绍了温家宝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情况。

  王光亚表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将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做出安排,具有重要意义。温家宝总理与会将进一步彰显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姿态,展示中国政府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贡献的决心、信心和政治意愿。

  王光亚强调,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成功的关键是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巴厘路线图”授权。

  中方对会议有三点期待:

  一是明确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应当承担的大幅度量化减排指标,确保未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承担可比较的减排承诺;

  二是做出有效的机制安排,以确保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

  三是明确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情况下,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根据本国国情采取适当的适应和减缓行动。

4、世界进入"哥本哈根时间" 48小时谈判决定成败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12月16日 李洋

http://env.people.com.cn/GB/10588860.html

  中新网哥本哈根12月15日电(记者李洋)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高级别会议当地时间15日下午(北京时间16日凌晨)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贝拉中心开幕,全世界高度关注。

  在今后几天时间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领导人也将来到会场,参加这次史无前例的气候峰会。世界由此进入了“哥本哈根时间”。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高级别会议开幕词中说,现在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这里。他呼吁各方妥协,为在2010年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奠定基础。他说,“如果现在不能够采取一项真正的全球行动,每一位公民的福祉就将处于危险之中”。

  潘基文还特别指出,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支持是这次气候变化谈判取得成功的关键。

  他表示,要达成协议需要从五方面入手:工业化国家要制定更加雄心勃勃的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应当就限制排放增长采取更多行动;制定所有国家参与的适应框架;提供用于气候减缓的资金和技术;建立一个能够让所有国家都有发言权的透明和平等的管理机制。

  本届气候变化大会主席康妮?赫泽高同日表示,本届会议需要达成一项全面协议,否则未来的气候变化谈判就可能陷入永无休止的危险境地。她还指出,接下来的48小时谈判最为关键,将决定峰会的成败。

  根据2007年“巴厘路线图”计划,目前的气候变化谈判分别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和《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两个框架下展开。目前,有关协议草案仍在讨论之中。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两大阵营还存在很大矛盾。有一些发达国家不愿承担自己的减排责任,却反而向发展中国家施加了不少苛刻条件,遭到国际社会的批评。

  《京都议定书》为除美国以外的几乎所有发达国家规定了强制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自愿减排。美国于2001年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15日公开揭露了某些发达国家对《京都议定书》的错误做法。

  中国总理温家宝将于17日到18日出席高级别会议,并将发表讲话。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于18日抵达哥本哈根,出席最后阶段的会议。英国首相布朗已经在15日抵达哥本哈根,比大部分国家领导人提前了两天。布朗也呼吁各方加快谈判进程。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往通常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各方的谈判会议,专业性、技术性较强。为推动此次大会成功,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呼吁各国领导人在会期的最后两天参会,目前有一百多国领导人确认出席,使会议升格为领导人峰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表示,共有4.5万人申请出席本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一数字实际超出贝拉中心接待能力3倍。目前有关方面已经停止了记者注册,并限制非政府组织的入场人数。但即便如此,会场外仍是人满为患。

5、部长会议开幕 首脑警告会议可能失败

来源: 网易财经2009-12-16

http://money.163.com/09/1216/02/5QKFKO8100253UL7.html

哥本哈根12月15日讯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COP15部长首脑会议当地时间今天下午6点开始,由于个各代表团关于UNFCCC协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两轨讨论没有按时完成,开幕式因此被推迟了一个小时。

开幕式由丹麦首相拉斯穆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本届COP15主席海德加德,UNFCCC秘书长德博尔,英国查尔斯王子,和200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塔伊进行主体演讲。演讲首脑们都表达了对大会可能失败的前景的忧虑,并强烈呼吁各方达成有效协议。

其中,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重申了要在维护京都议定书合法性的前提下请各方达成一个有法律约束的合约。 而UNFCCC秘书长德博尔则强调哥本哈根必须实现在巴厘路线图的承诺,双轨谈判同样重要,以及在哥本哈根不能重蹈失败覆辙。

 “哥本哈根大会不是在庆祝一两国的成功,而是关于全人类的明天,因此我们要做出决定,”他说。

COP15主席海德加德一上来就警告哥本哈根可能会失败,“我们中没有人可以承担这样的危险, 因此接下来两天的中心词就是妥协,”她说。她指出在参加过去六个COP大会时,听了很多华丽的辞藻,但是不理解为什么谈判进展这么小。她说:“气候变化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问题。”因此她号召接下来的两天须把过去两年的准备变成决定。

英国的查尔斯王子表示他个人对热带雨林消逝,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灾难的担忧。他建议政府、企业和NGO以及个人都要加入到抗击气候变化的行列中, 否则未来之门可能被关闭。” 200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塔伊指出各代表团不可能带走完美的文件,人们要找到共同之处, 要互相信任,最后要反映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哥本哈根会议的最终结果将在接下来三天紧张的谈判后揭晓。

6、哥本哈根气氛凝重 发达国家应有所担当

来源: 中国证券报2009-12-16

http://money.163.com/09/1216/05/5QKO398900252G50.html

中国证券报12月16日讯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本周进入了第二周。可以明显感觉到,大会气氛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严重分歧而变得愈发紧张。目前,不少人担心,大会最终到底能不能取得成功?在这个时候,发达国家必须有所担当,以切实行动为推动谈判最终达成协议作出贡献。

谈判现场气氛紧张

目前,谈判以“双轨制”进行,一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的谈判,二是《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的谈判;前者主要就应对气候变化广泛国家的合作行动进行谈判,后者主要就发达国家减排义务进行谈判和磋商。

在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中,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成员承担明确的强制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则不必进行强制减排。《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

正是这一点安排,导致一些发达国家打起了“歪主意”,希望抛开《京都议定书》这一轨道,推脱其责任和义务,转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一轨道下,笼统讨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义务。

发达国家的图谋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抨击。14日,发展中国家组成的77国集团的代表集体退出谈判。非洲国家代表提出,如果抛弃《京都议定书》,就不会有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的减排义务,“扼杀《京都议定书》等于扼杀非洲”。

好在抗议大概只持续了5个小时。会议东道主丹麦的领导人亲自出面,向发展中国家承诺,绝对不会放弃《京都议定书》,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则向非洲代表发出动情的呼吁。最后,发展中国家代表重返会场,谈判继续进行。

谈判时间所剩无几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7日开幕,定于18日结束,目前谈判只剩下最后的几天时间。

根据安排,在会议最后两天,全球大概120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将与会。不少人担心,如果在领导人与会前,各国代表不能就关键性问题达成一致,等各国领导人到来之后,很可能要么达成协议,要么会议将以失败而告终。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4日从联合国在纽约的总部出发,准备前往哥本哈根参加大会。他对媒体说:“时间所剩无几。”他还警告,如果大会最终失败,将产生“有可能是灾难性的后果”。

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环境大臣卡尔格伦也表示:“我们正在与时间赛跑。世界已经等了太久。”

为推动谈判进程,英国首相布朗计划15日动身前往哥本哈根,这比原定计划提前两天。目前,巴西总统卢拉等领导人也在考虑,是否提前与会,以便为谈判注入新的推动力。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则坦言,担心谈判有可能失败。他说:“到周五和周六时,全世界100多位领导人将到场,到时候我们怎么向世界解释,我们竟然达不成协议?”

发达国家须担负应有责任

可以说,谈判从开始到现在,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发达国家在打“小算盘”。这些“小算盘”说开了,一是不肯正视自己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历史责任,并强迫新兴经济体承担超出其经济、社会发展承受能力的减排义务;二是不肯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

不管用多么华丽的词藻,多么复杂的表述,都不能掩盖一个基本事实:发达国家是大气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要对气候变化负历史性的主要责任,而发展中国家不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但却要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最严峻挑战。

发达国家只有正视历史,切实承担减排义务,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才能带动整个世界应对气候变化,而一味幻想打“小算盘”,对发展中国家施压,进而推脱责任,则可能面临导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最终失败的巨大危险。 (本文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明金维) 

7、气候峰会进入第二阶段 各方期待实质性成果

来源:国际在线2009年12月16日 张哲 彭睿 李珊珊 韩曙

http://env.people.com.cn/GB/10593451.html

  国际在线12月16日报道经过一天短暂的休会调整之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4号进入新一阶段的谈判,与会各方将在会谈中涉及更多实质内容。会场上,各方代表团再次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和讨价还价。而在会场之外,民众则翘首企盼,希望会议能达成实实在在的结果。

  哥本哈根大会14号开始了第二阶段,也就是部长级磋商的日程。在会议第一阶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和《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分别提出了两份案文,并提交给部长级磋商讨论修改,争取在会议结束时能够取得积极成果。

  14号上午的会议上,77国集团包括非洲集团代表宣布,鉴于会议有关《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进程太慢,而且缺乏广泛性,他们退出了上午的磋商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的代表团团长紧急磋商后对他们表示了支持,并一起去了大会主席的办公室,希望尊重77国集团的意见,尽早开全体会,讨论《京都议定书》有关的问题,大会主席赫泽高也同意召开全会,转入对《京都议定书》的讨论。

  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下午举行了发布会,介绍了第一阶段有关的情况和下一阶段的谈判重点,其中资金问题是大家所关心的,也就是说资金在公约下运作还是由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运作。中国认为,希望能够全球建立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机制,在公约的框架下,接受公约的指导。发达国家出的资金应该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要优先给非洲国家、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以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使用。中国现在正在,以后也愿意继续通过南南合作、双边合作的形式,给这些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小岛屿国家资金上的支持。

  对于最后会议是否能达成什么成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形容说,目前所处的阶段就相当于上山的旅途走到了一半,现在正在排队等着搭车,剩下的旅程将会速度更快、平稳、十分放松。包括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内的一些代表也都对会议结果表示了谨慎乐观。

  14号当天,联合国减灾事务助理秘书长玛格丽塔·瓦尔斯特伦在哥本哈根说,今年前11个月里共发生245起一定规模的自然灾害,其中超过90%与气候有关,而非洲成为了受气候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那么非洲国家和民众来说是如何看待哥本哈根大会的呢?

  正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了非洲各国民众的普遍关注。就拿我所在的肯尼亚来说吧,当地民众认为气候变化已对肯尼亚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国际社会是到了提高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的时候了。

  肯尼亚总理奥廷加日前表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气候变暖,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引发酸雨。由于气候变化产生的严重影响,肯尼亚已连续四年爆发大面积旱灾,鲜花、茶叶、咖啡等主要出口作物产量锐减,肯尼亚各动物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大批死亡,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肯尼亚气候学专家理查德·奥丁高表示,气候变化对肯尼亚农业、能源、旅游等几乎所有的经济产业都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使得肯尼亚在2030年远景规划预测中所提到的连续25年保持每年10%的经济增长速度难以实现。

  而肯尼亚有识之士则认为,在应对气候变化大面,本国国民需要提高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意识,发达国家也应当承担起应尽的义务,真正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合作,这样非洲才会更清洁,地球才会更美好。

  南美地区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这里亚马孙森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但是由于近年来酸雨越来越频繁地袭击这里,亚马孙雨林正在迅速消失。

  亚马孙雨林因为气候变化减少的例子仅仅是南美近些年来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之一。南美国家的主要水源来自安第斯山脉的冰川,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这些冰川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据秘鲁官方的统计,自1970年以来,安第斯山脉的冰川面积已有20%消融,而这将威胁到3千万人口的水源供应。科学家更表示,位于低海拔的冰川可能在10年内消失不见。

  在这种情况下,正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更引起了南美国家的高度关注。智利环境部长乌里亚特女士14号对媒体表示,智利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智利愿意付出一切,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同时她要求发达国家承担起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责任,并资助发展中国家以减少类似气体的排放。

  在本次会议上,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应有的减排义务,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呼声。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最大的排放国,美国的减排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在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美国代表的推卸态度再次引起广泛不满。那么美国国内对此又是怎么看呢?

  美国媒体近日也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进行了连续的追踪报道,但不少报道都是站在美国立场上,为美国作辩解的。14号上午,77国集团宣布退出磋商后,大部分美国媒体都将责任推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头上,认为是发展中国家提出的要求危及会议本身。《华尔街日报》则表示,在京都议定书问题上,目前“谁承担减排义务”和“谁买单”的问题已经进入了“摊牌期”,而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坚持议定书中规定的原则,是因为议定书没有规定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义务。而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则引用专家的话表示,会议被迫暂停证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有很多矛盾和分歧,目前会议争论的焦点仍然在如何产生《京都议定书》的替代协定问题上,而关键词则是“减排指标”和“资金”。(本文来源:国际在线作者:张哲 彭睿 李珊珊 韩曙)

8、哥本哈根大会进入核心讨论阶段 NGO全球示威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12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87092.html

  韩国《朝鲜日报》

  室

  “在我生活的地方可以看见喜马拉雅山。我们正在亲眼目睹冰雪融化的情景。是谁夺走了我们的水!”

  当地时间12月12日在被古色古香的建筑环绕的丹麦哥本哈根国会大厦广场,来自印度的女性环境运动家范达娜-席瓦(Shiva)拿起麦克,发表了富有激情、令人动容的演讲。

  席瓦从核物理学家变身为环境运动家,而后一直在主导第三世界生态、环境运动。当天是世界市民及环境团体指定的“气候变化国际行动日(Global Day of Climate Action)”,席瓦作为当天的演讲者,高声呼吁:“在此次气候变化会议上似乎看到了‘民主主义的死亡’。我们应创造新的世界,今天就是这一世界的开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旨在讨论替代《京都议定书》(2012年到期)的新的温室气体减排合约。席瓦主张,与会的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演讲一结束,广场上来自全世界136个国家、884个非政府组织的3万多人(当地警方估算、主办方估算为10万多人)示威队一致呐喊“气候正义(Climate Justice,指发达国家应对因气候变化而遭受痛苦的发展中国家负责)”。

  随后示威队从国会大厦广场出发,向哥本哈根大会现场贝拉中心方向进行了大约6公里的游行。

  在似乎演变为“种族展览会场”的广场和街头,世界各地非政府组织成员通过各种造型、创意和标牌等,开展了充满激情的活动。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10多名与会者身穿熊猫造型服装,西藏示威队身穿牦牛造型服装,环境团体“地球的朋友(Friends of the Earth)”成员则举着写有“请改变政治,而不是气候”等标语,开展了示威。

  英国《金融时报》

  室

  气候会议会场里的各个小房间里,分成30个工作组,各国谈判代表正在磋商前一天出现的两个主席案文。其中一个是关于美国和发展中国家未来行动的长期行动计划特赦工作组谈判案文,这个案文是在一个之前长达170页的文本基础上压缩的,一共7页,好似给谈判穿上一双滚轴溜冰鞋。

  文本中,有很多括弧和空格。其中一条关于全球长期减排目标的案文是:“缔约国将联合于205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50)(85)(95)%,并确保各国在此之后继续减排。”括弧里的这些选择都来自各国或者国家集团的提案,谈判的过程就是妥协、达成共识,去掉所有的括弧。

  每天早上,进入会场后,很多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文件柜台拿最新出炉的文件。秘书处也会给每个国家的信箱里塞进最新的谈判案文。有的国家代表团实力雄厚,就会参与几乎所有议题的磋商小组,小国只有一两个代表,只能参与和自身利益相关最紧密的议题。

  气候谈判的纵深是横亘在其之上的192个公约缔约国。谈判之初,关于谈判最终决议形成的程序,未通过多数表决制。于是,192个国家的共识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悬于任何一次谈判的终结。

  现实中,大国是真正主导全球事务的决定力量。尤其是美国,似乎没有什么耐心和这么多小国家一一谈判,并与他们享有公平的一票。

  对于小国,几乎只有在这个场合,他们才有发言的机会。人口只有1.8万人的图瓦卢以及规模相当的众多其他小岛国只有在这里才能让全世界听到他们充满道义力量的声音。因此,他们要求重新审议决议机制,在今年谈判的最后,如果达不成共识,就采取多数表决制,数量众多的小岛屿和最不发达国家可以以此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本次缔约国大会的标志是一个细线缠绕的球,但是你看不出,这些线的头在哪里,尾在哪里,线也没有粗细之分,但是他们却绕成了一个球。

  新华社

  账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已一周,计划12天的谈判将进入高层磋商阶段。过去几天里,尽管与会各国代表纷纷表达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但各方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分歧明显。此次会议承载着全世界的殷切期盼,在即将开始的关键阶段,若要达成一份令人满意的协议,就必须着眼大局,算清四笔“账”。

  气候变化谈判要取得成功,首先必须算清排放“历史账”。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发达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受影响更严重的却是发展中国家。从1900年到2005年的100多年间,发达国家人口总数不到全球的20%,却排放了全世界80%的温室气体,其中1950年前排放的温室气体95%都源自发达国家。

  因此,发达国家必须正视并承担历史责任,更大幅度地提高减排目标,并在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足够支持,这将是下一阶段谈判能否成功的关键。

  气候变化谈判要取得成功,就必须算清排放的“人均账”。在前期谈判中,一些发达国家仍然紧盯排放总量,无视中国等发展中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的事实,试图让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承担相同的减排幅度,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数据显示,2006年发达国家人口不到10亿,却排放了约129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总量的46%,人均排放几乎为发展中国家的4倍。

  气候变化谈判要取得成功,就必须算清减排的“法律账”。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并非无法可依,《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是对所有缔约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不仅确立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而且为发达国家确定了强制性的减排目标。

  这次气候变化大会,旨在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以后如何减排达成协议。因此,原有的法律框架理应继续有效。一些发达国家试图推翻现存的法律框架“另起炉灶”,其目的无非是要让发展中国家也承担强制减排义务,这有违他们当初的庄严承诺。

  气候变化谈判要取得成功,还必须算清减排的“民意账”。面对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严重威胁,尽快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呼声。在过去的一周里,参加气候变化大会的绝大多数国家代表都强调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原则,按照“巴厘路线图”的方向,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在12日的“气候变化全球行动日”,10多万民众在世界各地举行不同形式的游行请愿活动,敦促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应对气候变化达成一份公平、有雄心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顺应民意,推动大会取得成果,需要发达国家在减排目标和资金、技术支持等方面作出更高承诺,这已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致主张。

目前,谈判正步入实质性阶段。正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12日所言,现在光靠良好的意愿已经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要作出强有力的承诺,将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

9、外交部驳斥"中国减排不需要发达国家资助"的报道

来源:《证券日报》2009年12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89111.html

  据新华社报道 外交部发言人姜瑜15日驳斥了外媒有关“中国减排不需要发达国家资助”的报道,表示希望发达国家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足够的、可预见的资金支持。

  有报道称,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减排不需要发达国家资助。姜瑜在例行记者会上说,这种理解显然是不正确的。

  关于资金问题,姜瑜引述何亚非的原话说:“中国理解并重视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国、非洲国家等的特殊关切,支持上述国家优先使用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

  姜瑜说,众所周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我们仍然坚持发达国家应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提高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但事实是,公约生效十多年来,发达国家的这一承诺一直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诚意抱有怀疑态度。

  姜瑜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立足国内自身资源,采取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举措,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果我们能够获得足够的国际支持,我们相信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全球环境方面会做得更好。”

姜瑜说,目前发达国家承诺的资金数额与发展中国家所期待的有很大差距。我们认为,发达国家要切实履行其公约的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这是确保哥本哈根会议成功的重要条件。

10、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将占中国GDP总量的7%

来源:国际在线 2009-12-16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0924857_1.shtml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改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官员何炳光先生15日在北京表示,发改委正在编制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将占中国GDP总量的7%―8%。

在参加中国环保部与中国银行共同举办的“环保产业发展高峰会”时,何炳光说,未来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主要任务包括:加快余热发电,高效节能电机等技术装备的开发研制;推广节能电器、建材和新能源汽车等消费产品;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大规模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加快重点流域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和电厂脱硫脱硝设施建设等。同时将推进环保设施的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服务,培育专业环保公司。

11、300余项目参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方案设计大赛

来源:人民网2009年12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93606.html

  人民网北京12月16日专电 近日,“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方案设计大赛专家评审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刘贵芹、环保护总量司副司长刘长根等11位领导、专家出席评审会,环保部宣教中心主任焦志延主持评审会。

为鼓励青年使者在基层开展节能减排行动,使者行动项目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办)举办了 “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方案设计大赛,面向青年使者征集适合在校园、社区、家庭等地方开展的节能减排行动方案。大赛受到各地青年使者的热烈响应,共收到千余份方案。经各地初选后,报送项目办共计300余份方案。经过三轮评审,专家评出20个优秀行动方案,项目办将对获奖方案给予重点支持和资助。

12、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五个重度污染 两个水质为优

来源:云南网2009-12-16

http://news.xinmin.cn/domestic/gnkb/2009/12/16/3095588.html

  昨日,我省(云南)九大高原湖泊2009年第三季度水质状况及治理情况发布,九大高原湖泊中仅抚仙湖、泸沽湖水质为优。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公告显示,九大高原湖泊中,滇池草海、滇池外海、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污染程度为重度污染;洱海、程海水质为良;抚仙湖、泸沽湖水质优。

  在2009年第三季度,滇池草海为劣五类水,透明度0.47米,富营养指数82.2,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钾指数、BOD5、氨氮、总磷、总氮;滇池外海为劣五类水,富营养状态指数66.57;阳宗海水质为劣五类,富营养指数43.73,污染程度为重度污染。

  截至9月底,滇池共完成退塘、退田39487亩,建设各类湿地40584亩,完成集中养殖区、禁止养殖区和限制养殖区的划定工作,禁止养殖区已关闭搬迁畜禽养殖户14781户、畜禽498.369万头(只),对36条入湖河道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其中15条河道有了改善,7条河道有明显改善。

  治理砷污染,云南大学开展了阳宗海湖泊水体沉淀降砷试验、天津大学开展了采用离子筛吸附阳宗海含砷水试验工作,试验期间还开展了6次水质监测工作,3号泉眼点附近高浓度含砷泉水混凝土围隔施工已完成。同时,玉溪市编制完成了《阳宗海砷污染源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省政府审批。

  除此之外,昆明、玉溪、大理、红河、丽江五州(市)环保局完成了九湖“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完成了九湖水质分析,预测了今后九湖水质状况和主要水质污染指标变化趋势。截至9月30日,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目标责任书项目完成61项,开工建设120项,开展前期工作26项,累计完成投资63.59亿元,占规划总投资118.37亿元的53.72%。其中,滇池完成投资47.25亿元,其它八湖完成投资16.34亿元。(生活新报 记者 闵楠)

13、北京每年填埋垃圾占地500垃圾危机迫在眉睫

来源:新华网2009年12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86831.html

  北京每年填埋垃圾至少需要占用500亩的土地,几乎要消耗掉两个小村庄,用于垃圾填埋的土地征用工作已经变得非常困难。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在15日召开的“推广科技奥运成果,促进垃圾分类处理研讨会”上做出如上表述。他认为,目前北京垃圾处理的根本出路是做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应对日益严峻的垃圾问题。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副处长邓俊表示,北京垃圾处理工作目前面临三大问题:

  ——产生量持续上升。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北京市居民和单位生活垃圾产生量日均达到1.84万吨,垃圾增量目前仍按照每年8%左右速度持续上升,按此估算,预计2015年北京市垃圾年产量将达到1152万吨,约每日3万吨。

  ——处理能力严重不足。据介绍,目前的北京市垃圾处理厂设计的日处理能力仅为1.04万吨,实际日处理量为1.74万吨,垃圾场超负荷运行现象严重。此外,历史形成的1000余座非正规填埋场,部分亟待治理。

  ——垃圾处理结构不合理。目前,北京市焚烧、生化处理和卫生填埋的比例为2:8:90,以填埋为主的方式,没有充分利用垃圾中的各类资源,而且由于没有实现垃圾分类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邓俊说,下一步北京的垃圾处理问题将在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的前提下提高垃圾处理能力,2015年前北京市将投资约100亿元,新建改建垃圾处理设施40余座,力争2012年,垃圾日处理能力提高到1.7万吨,2015年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3万吨。

此外,在垃圾处理结构方面,到2012年,焚烧、堆肥、填埋处理垃圾的比例要达到2:3:5,2015年这个比例要达到4:3:3,基本满足不同成分垃圾处理需要,实现全市原生垃圾零填埋。

14、陕西明年试水排污权交易 上游超标污染给下游钱

来源:西安晚报 2009-12-16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0927183_1.shtml

   甲企业节省下来的“污染指标”可以卖给乙企业,渭河上游城市超标污染则要给下游城市付钱。明年,我省(陕西省,下同)将试水“排污权”交易。

  据环保专家测算,“十二五”期间,陕西预计新增COD排放量1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50万吨以上,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渭河COD排放量将增加约14万吨,超环境容量的倍数由2.5倍升至4.3倍。陕北COD排放量将超出容量1万吨左右,陕南汉江、丹江水质污染会继续呈上升趋势。

  专家分析,陕西的一次性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为主,天然气在全省一次性消费中只占8%左右,远远低于23.8%的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是高耗能、高污染。昨天,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陕西必须走低碳之路。

  据了解,目前我国在对各省市节能减排考核中,将大气中污染物二氧化硫减排、水体中污染物COD的减排,作为考核指标。二氧化碳的削减并没有列入其中。但是伴随着全球日益变暖,环境保护需求的增强,这一指标也可能成为考量数据之一。据了解,目前我省在“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中,已考虑加入这一指标。

从明年开始,我省将开始尝试“二氧化硫”以及渭河流域水污染物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这就意味着甲企业节省下来的“污染指标”可以卖给乙企业,而上游城市超标污染就要给下游城市付钱。这一”新政”执行也必将为“碳交易”积累经验。

15、山西全面启动大气污染综合控制世行贷款项目 

来源:中新山西网 2009年12月16日

http://www.sx.chinanews.com.cn/news/2009/1216/15405.html

  中新山西网12月16日电 12月15日,省环保厅发布消息称,以大气悬浮颗粒物为重点控制对象的“山西省大气污染综合控制”贷款项目,即世行贷款“中国大气污染控制管理项目山西子项目”研究工作已全面启动,将在太原、离石、孝义三城市开展研究工作。

  世行贷款“中国大气污染控制管理项目山西子项目”主要是针对我省悬浮颗粒物的现状,通过用大型AIRQUIS系统模拟计算,研究提出削减悬浮颗粒物的措施与对策,为“山西省大气污染综合控制”贷款项目做技术性探索与支持,进而改善山西省大气环境质量。据了解,该项目由山西省环保厅会同国际咨询专家以及太原、离石、孝义三市有关人员共同实施。主要工作内容有:在收集当地信息建立排放清单的基础上,通过对项目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水平的模型运算,进行费-效和费-益分析,明确该地区各类污染源排放对地面污染物浓度贡献程度的关系,进而提出相应的控制、治理措施,为山西省大气污染控制项目提出技术建议报告。目前项目工作已全面启动,各项目小组均按照工作时间计划表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污染源清单组已整理出太原、离石、孝义三城市重点源企业名单并正在填充模板中的数据;模式运算组已将AIRQUIS系统中的各项功能完成测试,系统可以正常运行;控制方案组正在按要求分析各市PM来源及其贡献率,研究拟定控制措施与对策;各项目城市也给予积极配合,均已上报项目参与人员名单。此研究课题项目预计于2010年6月底完成。(来源:山西商报;记者 张琨)

16、组图:湘江长沙段水位回落河滩裸露

来源:新华社 2009年12月16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9-12-16/080319270397.shtml

长沙橘子洲大桥附近大面积裸露的湘江河床(12月15日摄)。

湘江长沙段大面积裸露的湘江河床(12月15日摄)。

低水位使湘江长沙段主航道沿岸大面河滩裸露(12月15日摄)。

低水位使湘江长沙段主航道沿岸大面河滩裸露(12月15日摄)。

近日,湘江长沙段水位由于来水量减少再次出现回落。据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和湖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联合发布的水文数据显示,截至12月15日14时,湘江长沙段水位已经回落至25.08米。据了解,此次湘江水位的回落,是受湘江上游水库精细调度的影响。目前湘江流域各大水利工程蓄水有限,加之前期调水补水已耗用了相当的可用水量,后期可供使用的水量十分有限,应对湘江枯水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过程。

17、学者:45%减排或使中国GDP损失超5000亿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2009-12-16

http://money.163.com/09/1216/02/5QKE3H6U00253B0H.html

第一财经日报12月17日讯 哥本哈根会议无疑是当前最受关注的话题。除了会场上的激烈交锋,在会场之外,中国政府之前做出的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45%的承诺,将给未来的中国带来多大的挑战?

在赴哥本哈根之前,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组核心成员王克博士,就这些问题接受了CBN记者的采访。

统计上的难题

CBN记者:现在人人都在说减排、低碳,我国政府也做出了一个明确的减排目标: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45%。现在我国碳排放量是多少?碳排放强度应该如何确定?

王克:从字面意思理解,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就是用当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除以当年GDP总量。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提到,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7亿吨。甲烷约为7.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约为3.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从1994年到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94年的76%上升到2004年的83%。

我国正在开展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的工作,其中主要的工作是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预计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完成,我们就能引用更为权威的排放数据。但是截至目前,除了上述1994和2004年数据,关于我国碳排放量的数据都来自其他非官方机构,包括很多国际机构,例如国际能源署、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等。这些排放数据,一般都是根据能源消耗总量及结构,以及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再考虑一定的经验系数换算得出,误差比较大,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也不相同。

实际上,碳排放量的核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燃烧和工业过程两种渠道。仅就前者来说,同样使用一吨煤,在不同的工业部门,不同的工序,由于煤的灰分、含硫量等成分不一样,燃烧过程的热效率不一样,碳排放的差别也很大。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中国2007年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量是60.2785亿吨。但是,这都是相关研究的参考,并不足以成为我们制定政策的依据。中国政府在宣布减排目标的同时,也表示要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将是哥本哈根会议结束之后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GDP损失超5000亿元

CBN记者:您认为中国要实现这个承诺,今后会面临哪些挑战?

王克: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相对较高碳密度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能源资源禀赋以高碳的煤为主等多方面现实原因,中国的碳排放总量还是会呈现上升的趋势。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如果没有重大技术突破,没有外部足够的资金支持,我个人认为,2050年之前我们都很难达到排放量峰值。

从长期来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的选择。但是,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例如,“十一五”前四年关停近千万千瓦小火电,导致约40万人下岗。大多数研究都表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将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短期内可能推迟中国的发展进程,影响国家所确定的提高人民收入的目标、产生大量的失业,进一步加重弱势群体的负担等。

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团队,在邹骥教授领导下,开展了多层次的模型研究,包括自下而上的能源技术优化模型,以及自下而上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等。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继续实施现有的节能减排政策和措施,而不再额外增加现有政策措施的力度或不再出台新的政策,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也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碳强度在2020年应比2005年减少30%左右。

我们把这个情景设为基准情景。在此基础上,如果2020年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分别下降40%和45%,则相对基准情景,利用我们项目组开发的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拟得到的2020年的GDP损失分别是3384亿元和5862亿元(2005年不变价,分别占当年GDP的0.64%和1.11%)。

可以看出,中国公布的40%~45%强度目标,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也并不像一些西方媒体所宣传的,是拿基准情景来进行承诺。除了考虑减控排目标直接带来的GDP损失,还需要考虑社会成本,以及减排过程中各种资源投入的机会成本。

我们在哥本哈根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学术交流和争论,让国际社会在向中国提出各类减排要求时必须了解到中国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承担的各种成本,可能蒙受的各种损失。

煤炭业损失比例最高

CBN记者:具体来讲,主要影响哪些行业和部门?

王克:“十一五”期间,火电行业已经淘汰落后产能5000千瓦,根据我们测算,为了实现2020年温室气体控排目标,中国还需要继续淘汰落后产能8000千瓦以上。水泥行业目前已经淘汰落后产能1.4亿万吨,但是到2020年之前还需进一步淘汰1.8亿万吨。

此外,我们同样利用动态CGE模型对不同部门的产值损失比例进行了测算。

研究结果表明,首当其冲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如果碳强度在2020年比2005年分别下降40%和45%,产值损失分别是1842 亿元和3142亿元,损失比例分别是14.13%和24.12%。

其次是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损失比例也在10%以上。排在第三位的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损失比例分别是3.84% 和6.79%,但是损失产值高达1995亿元和3528亿元,成为损失产值最高的部门。

18、徐凤翔:雅鲁藏布江断流 人口大国如何环保

来源:凤凰网2009年12月15日

http://phtv.ifeng.com/program/qqsrx/200912/1215_1649_1475277_4.shtml

19、节水20条小窍门 

来源:新华网综合 2009年12月1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2/16/content_12655003.htm

    1、洗蔬菜时不要一直开大水龙头,而是先在清水槽中洗干净再用水冲洗一遍。洗菜应先捡后洗。不少家庭主妇在洗菜前,先抖去菜上的浮土,然后再清洗,这样可以减少清洗的次数,也能起到节水作用。

    2、如果不用洗碗机清洗盘、碗,也不应直接用水冲洗。把要洗的食具先放入一个水槽洗净后,再放入另一个水槽快速冲洗。

    3、只在需要浇水时才给草坪浇水。可以先站到草坪上,如果抬起脚后,草能自然伸直,说明尚不需浇水。

    4、不要在中午浇花,因为中午阳光强,水易蒸发。天气凉爽时浇水,清晨为浇水的最佳时间。

    5、把洒水装置直接安装到草坪上,这样洒出的水也可直接浇到草坪上。

    6、种植抗干旱的草或树木,并在树木或植物周围培一层护根的土,以减少水份蒸发。

    7、自己动手洗爱车。现在许多有车族,在爱车脏了之后,并不是立即将其送入洗车店,而是自己打水清洗爱车。洗车时应该擦洗汽车,而不是用水管冲洗后再擦。有人做过试验,如果不是在雨后,一般一桶水就可以使爱车容颜焕发。许多市民在清洗爱车时使用的都是自家不含肥皂的洗澡水。

    8、在水龙头上装个流水控制器,可以节约大量用水。

    9、在你家水龙头处写上“请注意节约用水”。告诉全家成员,在洗蔬果、洗手绢、刮胡子时,不应让水龙头开着。

    10、停水后,当你外出时请拧紧水龙头。

    11、切勿长开水龙头洗手、洗涤衣服或洗菜。

    12、使用洗衣机或洗碗时,集齐衣物或碗碟一起洗涤。

    13、滴漏的水龙头每天可耗水70升;为免浪费,应立即修理。

    14、新盖房屋要采用省水型马桶;

    15、如果将漂洗的水留下来做下一批衣服洗涤水用,一次可以省下30~40升清水。

    16、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先用纸擦除再洗涤可节水;洗涤蔬菜水果时应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间断冲洗。     

    17、衣物要集中洗涤,应尽量减少洗衣的次数;小件、少量的衣物提倡手洗可节约大量的水;洗涤剂要适量投放,过量投放将造成水的大量浪费。

    18、洗手洗脸用水盆。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会浪费不少水,如果用脸盆洗手,就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而且还可以将洗完手后的水来涮墩布、冲马桶。

    19、残茶水可以来擦家具。除了洗脸水外,喝完茶后的残茶水也可以用于擦洗门窗和家具。

    20、节水龙头应普及。许多市民建议,节水管理部门或物业管理部门应该给居民楼更换节水龙头,这样也能有效地节省不少水资源。

20、鄱阳湖坝闸之争 长江流域水资源争夺加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12月16日 孙小林 周呈思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216/02047108398.shtml

西方面原拟在鄱阳湖口筑大坝,引来各方强烈质疑后,方案改为建闸。

  鄱阳湖“坝”与“闸”之争:后三峡时代的水命题

  中国的腰带长江上系的宝葫芦鄱阳湖面临一道选择题。

  本报记者独家获悉,江西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下称《规划》)已于日前上报有关部门审核,消息称原则性通过已成定局。

  让江西方面感到纠结的不是规划本身,而是鄱阳湖上建大坝的构想遭到多方质疑。

  15日晚,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称,上述规划中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不符合生态发展要求,最终被拿掉。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否认此说法,他表示“没有大坝这一说,我们从来都叫闸”。

  虽然江西方面极力淡化这一工程,但鄱阳湖可能由此产生的变化却无法掩盖。这首先是因为鄱阳湖的独特地位,对江西来说,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的鄱阳湖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97%;而经鄱阳湖注入长江的水量占长江径流量的15.6%,其被称为长江中下游的肺。

  江西方面的考虑除了建大坝可以发电,还能减缓鄱阳湖蓄水量的剧烈变化;而环保人士则认为这一世界最大的湿地可能遭到破坏;下游省份及相关部委担心的是用水会受到影响。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争议的背后是长江流域各省“抢水大战”升温的现实。就在此前不久,湘江长沙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开建。

  而三峡蓄水导致长江来水量减少又进一步加剧了各方对水资源的争夺。如何在保证鄱阳湖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既照顾到江西发展的要求,又不损害下游各省的利益确需相关方面仔细考量。

  鄱阳湖上建大坝?

  据孙晓山透露,《规划》中提到的枢纽工程和江西省上报的《规划》相比是有一些变化,“主要是提法比较慎重,要求江西方面做前期工作,比如做大量课题等,湿地问题,泥沙问题,(长)江(鄱阳)湖关系问题等等。”

  此前,江西方面上报给国家发改委的《规划》草案中提出,拟在鄱阳湖入江口附近兴建水利枢纽工程,但内容较少,仅有两句话,“做好水利枢纽前期工作,积极推动鄱阳湖水利枢纽各项工作。”

  根据原方案,在距长江27公里处的鄱阳湖北端,修筑一座长约2.8公里的混凝土大坝。江西方面希望,通过大坝“提高鄱阳湖枯水季节水环境容量,达到供水(灌溉)、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湿地、消灭钉螺、航运、旅游、发电以及水产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江西方面对鄱阳湖大坝的建设构想由来已久。

  在当地水利系统内部,此构想原先被称为“湖控工程”,数十年来江西方面一直在做相关调研和规划,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最初的方案。

  去年12月,江西省成立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领导小组,省长吴新雄亲任领导小组组长。“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江西水利史上的大事。”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在最近的一次内部工作会议上表示。此前,孙已分别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密集汇报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准备情况。

  江西省有关部门测算,“湖控工程”总造价为80亿元人民币,是三峡工程的1/25,蓄水能力可达200亿立方米,是三峡工程的2/3,蓄水成本大大低于三峡水库;此外,湖控工程还将有发电、航运、灌溉、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年发电量为10.33亿度。

  不过,经济效益并不是建坝的起因和最终目的,而是鄱阳湖面临的现实困境。

  作为长江自古以来的洪泛型湖泊,“洪水一片,枯水一线”是鄱阳湖的一大特色。雨水丰沛季节和干旱季节,其湖区最大面积和最小面积相差达31倍,水的容积相差达80多倍。

  “鄱阳湖在枯水季节,水很少,对经济影响挺大。”江西省水利厅协助分管鄱湖办的副巡视员熊小群告诉本报记者,“影响了航运,而且沿湖地区对水资源需求也很大。”

  孙晓山认为,受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影响,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巨大的水位变幅给湖区人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

  在江西方面看来,这种季节水位变化极大地影响了沿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洪水来时,长江水倒灌,给沿湖平原的防洪带来极大压力;而一待水位涨落,留下的大片滩地则成为钉螺繁殖的最佳场所。

  而近年来频仍发生的湖区旱情更促使江西下决心推进筑坝工程。官方数据显示,仅2007年大旱,鄱阳湖沿湖地区100余万人口饮水困难,600万亩农作物受旱,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0亿元。

  今年9月15日,三峡工程第一次175米试验性蓄水启动。上游蓄水的同时,包括鄱阳湖在内的中下游江湖水位一路下跌,比往年提前40天进入枯水期。10月25日,与鄱阳湖邻近的长江安徽省安庆段水位为6.80米,比历史同期低4.25米,这是该江段近30年来的最低值。

  “流域旱情加上三峡蓄水,使鄱阳湖问题突然放大。”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一位人士表示,这触发了江西方面多年的筑坝之梦。

  争议

  然而,江西省“湖控工程”方案甫一出台,来自体制内外的争议声不断。尽管当地官方一再表明建坝有利于留住水源、保护湿地环境,但部分人士担忧,建坝会影响水质,并会进一步恶化湖区日渐褪色的生态环境。

  江西省有关部门及建坝支持者认为,建坝既能改善鄱阳湖的水质,又能保护鸟类栖息地。孙晓山表示,江西会保护《湿地公约》所指定的鄱阳湖保护湿地区域。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副省长胡振鹏也认为,让冬季鄱阳湖大片地区干涸出来没有什么意义,目前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鄱阳湖的合理水位和如何更好地使大坝运转。

  “我们对这个工程非常慎重,前期就投入了很多资金做这个方面的研究。”熊小群表示前期调研都涉及到外界关心的问题。

  但反对者则认为,建坝修闸将会导致湿地植被发生根本改变,破坏食物链;冬季水位太深,将淹没鄱阳湖区几乎所有的候鸟栖息地,白鹤等候鸟难以觅食,可能会导致灭绝;大坝拦截,亦将阻碍珍稀水生动物江豚洄游至产卵地。

  “建坝蓄水使得四季水位的自然落差消失,诸如水华等污染事件将会出现。”世界自然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朱江担忧,这一“长江下游气候的肺脏”将会因水质和水环境的改变而逐渐失去其功能。

  朱江介绍,鄱阳湖与洞庭湖等长江流域的大湖都属于洪泛湖泊。洪泛湖泊最大的特点是季节性水位的变化,夏涨冬落本其自然规律,这样有利于水底植物的生长和水环境的改善。

  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是世界六大湿地之一,其面积占江西省湿地总面积的97%。在全球变暖加速的背景下,湿地是目前最重要的碳汇。

  此前,温家宝总理在进行江湖考察时曾嘱咐江西省有关方面,像江西这样的生态环境不多了,一定要下决心保住鄱阳湖这“一湖清水”。

  各方质疑使得江西方面开始调整思路。在一次论证会上,江西代表坦承前期工作中“生态环境的论述不够全面,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应该补充完善。

  此后,江西省决定对“湖控工程”进行方案修改,提出将“调枯控洪”改为“调枯畅洪”、“筑坝”改为“建闸”的新构想。

  所谓建闸方案,即在长江洪水季节,把闸门打开,等到了枯水季节,在适当地保留一些五河来水的同时,保证长江干流的去水。

  熊小群对本报记者表示,新方案能消除外界对该工程有可能增加下游防洪和缺水压力的质疑。

  “原来是控制洪水进鄱阳湖,江西的水位是4到6月份为主,长江则晚一到两个月,一般为6到7月份,长江来水量大。也有遭遇在一块的,比如6月份。过去我们全湖(建坝)控制,那长江的水在洪水期间就进不来,就不能帮长江分摊洪水,使长江水位抬高,中下游防洪形势就会受到影响。但现在建闸了,就会帮下游分流,缓解下游防洪压力。”熊小群解释。

  “在洪水快结束的时候,我们把闸关上,把快结束的洪水留在鄱阳湖,在枯水期间,9月到12月,能够调节使用,对长江下游和鄱阳湖当地的老百姓都有利。”熊小群对该方案颇为赞赏,“下游省份了解了这个方案后都没有意见了。”

  “开闸的时间是国家来确定的,要报批国家的,不会说是江西想开想关就开关的。”熊小群告诉本报记者。

  “每一年都会有(水资源)调度方案,而这都需要得到上级批准,都是有规定,地方行政长官是不敢违背这个规定的。”熊小群说,其认为江西方面的调度是按照上级规定来执行,“法律是严肃的。”

  这或许意味着即使江西等省份有自己的“意志”,但必须得到长江水利委以及更高部门同意,其才能调动相关水资源。

  但外界也有不同的声音,“改为建闸后,虽然影响有所减少,但对湖区和整个下游流域的生态影响仍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一位北京的生态学者表示,“江湖自由联通”的生态学意义非常重要,“人类至今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认识只是沧海一粟。”

  “建坝行动虽暂时可以解决当地用水的问题,但会使长江中下游的水问题更加严重。随着长江流域干支流各地抢水的加剧,今后武汉、南京壮阔的江面也许会变成一条水沟。”一位国际生态组织的项目官员不无忧虑地对本报记者说。

  不过,前述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告诉记者,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有关部委对此项目质疑声太大,在科学发展观的当下,这种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的项目不应被通过。

  治水体制之问

  虽然改大坝为闸,但鄱阳湖等长江中下游流域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12月10日,三峡坝前水位已降至170.44米。

  三峡枢纽梯级调度中心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今年三峡水库已不太可能蓄至175米。由于长江中下游旱情严重,水库不得不开闸为中下游补水。

  上述人士担心,“恐怕三峡水库在今后大多数年份都蓄不满”。

  而对于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们来说,“三峡水库能否蓄满”这个命题并不重要,大家担忧的是蓄水对长江水量减少的影响。从河道航运到农业灌溉、从工业生产到城市生活,1.2亿人都仰赖这一江之水。

  与长江上游来水关系密切的鄱阳湖更是如此。

  今年9月,江西省曾与三峡总公司有过一场“隔空交火”。在北京的一次高层论坛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转述江西方面的话说,由于三峡大坝蓄水,使长江水位低于鄱阳湖水位,导致湖水大量外泄,从而使鄱阳湖水量降到不及两亿方。

  江西方面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可能就此成为历史的记忆。

  事实上,不仅江西,湖南也加入了这场“抢水大战”。除了江西的鄱阳湖“湖控工程”之外,湖南的湘江水利枢纽工程先下一城,12月6日,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宣布进入全面建设阶段,6年后,一座大坝将把湘江拦腰斩断。

  部分省份的“抢水大战”影响到了更多下游省份的水资源利益,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下游省份,都对新一轮的筑坝运动颇为担忧。

  “这恐怕将成为后三峡时代最棘手的矛盾。毕竟,长江中下游是中国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湖北省河道管理局的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

  早在2006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就曾在内部提出书面建议,称须就三峡工程对中下游的影响进行专项研究,其跨部门跨省份的协同治理方案引起高层重视。

  但尴尬的是,中国对流域性江河的水资源管理正面临“九龙治水”的尴尬。

  “九龙治水是数千年遗留下来的中国特色治水难题。”WWF中国淡水项目主任马超德对记者说,目前国内外在全流域治理和资源分配上的成功经验并不多。

马超德认为,目前可以推行的方式是通过大部制改革,把涉水职能集中到一两个部门;此外,利用立法和公众参与的方式实行流域综合治理,由利益相关方参与建造流域治理平台,整合资源。

21、西部城市盲目扩张 渐失水资源支撑   

来源:第一财经网 2009年12月16日 章轲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0/20091216/000000141009.shtml

陕西省定边县一位年轻人正蹲在路边等待送水车的到来。在中国的广大西北地区,“有水就有生活”。摄影/章轲

  不顾十分有限的水资源条件和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盲目扩张的城市和迅速崛起的重化工业,正在将众多的西北部城市拖入困境。

  15日,部分在京专家学者和环保组织人士对CBN记者表示,西北部城市盲目扩张的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他们发现,西北部地区为数众多的城市开发缺乏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科学考察和评估,并且只是在原有经济结构和粗放水平上的重叠扩张,使脆弱的资源环境压力更大。

  错误的“拼图”

  “如果每一个城市都用自己的意愿,去画那一小幅最美丽的图画,那么,这些图画拼起来,有可能是一幅灾难的图景。”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说。

  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杨勇刚刚完成了为期143天的“为中国找水”活动。据他介绍,考察的路线贯穿四川、西藏、新疆、甘肃、山西5个西北大省,全程43000公里。

  “西北部地区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没有考虑到水资源条件和持续恶化的环境形势,盲目建设。”杨勇说,西北部地区多以资源开发型为主,给开发地脆弱的自然生态平衡雪上加霜,对水系环境,水文条件影响巨大。而粗放型的随意排放又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并进而将水质性缺水问题扩散到周边地区。

  杨勇发现,西北地区许多城市都将钢铁、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和需水量大的工业项目列入重点发展规划,大量的项目已经建成或在建。

  “有限的水资源最终将无法支撑这些项目的运营。”杨勇说。

  杨勇的发现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的佐证。以长江为例,据中国科学院《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9》披露,万里长江上已经形成了“壮观的产业带”。近30年来,长江产业带7省2市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1329.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02633.4亿元,增长了76.2倍,年均增长16.2%,并且以一些工业园区的“集团式开发”为显著特征。

  上述报告称,1980年长江流域人口为3.4亿多,目前约5亿人。人均水资源量已由1980年的2760立方米/人减少至约2000立方米/人,而世界平均水平则是8800立方米/人。

  调查显示,长江流域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呈较快增长趋势。2000年和2007年长江流域工业用水总量分别为507亿立方米和728.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比重分别为29.3%和37.6%;生活用水总量分别为199亿立方米和245.8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比重分别为11.5%和12.7%。 

  “用水量的增长趋势将进一步加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将会出现更多的缺水地区和缺水城市。”报告说。

  杨勇告诉记者,目前包括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项目,以及为数众多的大中城市都在想办法从长江或黄河调水,南方一些城市包括太湖甚至还动用长江水稀释已经被严重污染的河水和湖水。“长江、黄河能否支撑这样的巨大用水需求,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说。

  水污染逆流而上

  我国西北部六省区国土面积占到全国的44%,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8%,单位面积径流深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3%,单位面积耕地供水量也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53%。虽然人均占有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西北大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接近或超出了供给能力。

  有资料显示,西北地区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水资源利用效率也很低,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倍以上;单位面积农田的灌溉用水量是东部地区的1.5倍;单方耗水产出的粮食只有0.5公斤,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耗水量达850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

  《中国水危机》作者、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注意到,伴随着西部城市扩张和重化工业疯张,水污染也逆流而上。

  据国家环境保护部的一项调查,2006年,黄河流域工业污水的排放量达32亿吨,长江流域为137亿吨,工业污水排放量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长江干流60%水体遭遇不同程度污染,黄河三分之一河段水质污染严重。

  “照此下去,从长江或黄河上中游流下来的将不是一汪清水而是毒水。”马军说。

  水利水务投资专家、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投资基金常务副主任樊峰宇对记者说,美国兰德公司曾提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八大瓶颈之一就是缺水和污染,它们对经济增长率的负面影响达到1.5-1.9%,高于能源价格上涨和外商投资下降的影响。

  樊峰宇称,新疆、青海、陕西、内蒙等属于国家能源基地,而支撑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开发则需要水资源为基础。“如何在有限的水资源地区寻求发展和保护的平衡,关键出路在于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水危机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足够重视,并把危机看做是改革的契机。”樊峰宇建议,从微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中观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从宏观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前应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将来在时机成熟时,可以实施水量(即水权)和水质(即生态补偿和排污权)交易,进一步促进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和社会参与。

22、陈东海:气候谈判各方勿陷囚徒困境

来源: 证券时报 2009年12月16日

http://www.p5w.net/news/xwpl/200912/t2726881.htm

  对于人类前途和命运至关重要、被全球密切关注的哥本哈根会议目前已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也是各方争论最激烈、利益博弈最复杂的阶段,由于各国过分强调自身利益,谈判破裂的可能性在上升,如果不改变各方与会之前确定的谈判底线,即便勉强达成一纸政治宣言之类的东西,哥本哈根会议也难说不是失败。

  气候问题是人类价值所在

  各国能够聚集在哥本哈根,说明气候问题确实已经影响到了全球未来。全球排放导致的问题,已经不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而是开始影响人类的生存了。

  长期的巨大排放导致的气候问题,早已产生种种危害。图瓦卢、马尔代夫、斐济等岛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就有可能被海平面淹没。12月3日,世界43个小岛国家联合指出,地球气温上升促使海平面上涨,这会导致这些国家从地图上消失。除了近忧以外,不停地大量排放还有远忧。因为人类已经向大气中排放了1800亿吨的二氧化碳,根据气象学家的计算,未来排放的极限只能再增加750亿吨,只有这样人类才有75%的几率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以内。而如果超过2℃,将意味着格陵兰岛的冰盖彻底融化,海平面上升7米。如果这样,全球数十亿居民将无处着落,各国的经济和发展也将遭受致命的重创。

  大量排放还会带来气候异常,甚至带来目前未知的重大气候灾难,比如,大面积农业歉收、水资源枯竭、疾病丛生等等,甚至还可能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层造成重大破坏。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管是沿海国家还是内陆国家,都是在一条船上。

  各国切勿陷入“囚徒困境”

  由于哥本哈根会议的极端重要性,不应成为求同存异的会议,而必须做出一致的、有约束力的减排决议才有意义。

  目前,会议上有许多声音,也有许多阵营。有先解决“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长期合作行动”,还是先解决《京都议定书》问题的争议。不同方案间分歧巨大,其实都是“利益”在起作用。但是,如果与会者固于利益之争,任何人都不能幸免,因为全人类都在一条船上,在利益博弈中,在信息不透明和不能相互取信的情况下,即使只有两个博弈方,也会造成对双方来说都是最坏的结局,这就是着名的“囚徒困境”。现在,哥本哈根会议具有约200个利益和决策主体在博弈,且有与会者抱有坚守利益甚至削弱对手、壮大自己的意图,弄得不好结局之糟糕甚于“囚徒困境”。因此,与会决策主体放弃自己的利益盘算才是能达成一致协议的基础,而能者多减、弱者少减、都不增排,财政富裕和技术先进者向贫穷和技术落后者提供减排的资金和技术援助,是全球的根本价值所在。

  达不成协议后果很严重

  哥本哈根会议到18日就结束了,现在会议上吵翻了天。在没有互信的基础上,在短短的几天里,面对如此巨大的分歧,哥本哈根会议的结果让人不太敢乐观。

  虽然困难很大,但因为它是全人类根本价值所在,所以还是要以最大的诚意去做。如果全人类真能在气候问题上达成减排的有约束力的决议,那么地球环境变好,人类生存条件变佳,环保技术带动人类技术条件提升,经济进而发展的更好的结局都是可以期待的。

然而,哥本哈根达成令各方满意、有约束力的决议的希望是比较小的。一旦谈判无进展,不仅危及地球环境,全球经济也可能受到打击。一旦达不成有效的减排协议,那么在发展的名义下,“囚徒困境”会导致全球各国势必展开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的竞赛,那么全球的经济结构会更加的畸形,经济竞争环境会趋向恶劣,全球经济关系会更加紊乱。而部分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的理由,必定会开征高税率的碳关税,届时贸易大战将不可避免,全球贸易必然走向严重萎缩。最终的结果,一定会是全输,没有赢家。因此,对于哥本哈根会议,人们要做最大的祝愿,期待真正能把有约束力的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决议给做出来。

23、哥本哈根会是下一个多哈吗?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09-12-16

http://star.news.sohu.com/20091216/n268981971.shtml

   最近一段时间,哥本哈根——这个北欧小国丹麦的首都,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目光。不过,这次牵动众人心弦的不再是浪漫凄美的童话故事,而是事关全人类利益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里已没有王子与公主让人艳羡的爱情箴言,有的只是世界各国为各自利益充满“火药味”地讨论与争执。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已有一周时间,正如会议开始之前的各方评论那样,尽管此前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做出了减排承诺,各方在节能减排的大方向上观点一致,但是,哥本哈根会议仍难载世人更多的期待,各方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分歧明显。在会议进入到部长级官员谈判这个关键时期,15日,为抗议部分发达国家企图抛弃双轨制的谈判机制,非洲国家代表团全部退出上午会议,会议面临“流产”的危险。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起“多哈回合谈判”,其于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启动,旨在推动全球农业、制造业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建立更合理的多边贸易体系。但谈判自启动以来却屡遭波折,去年7月终因美国在发展中成员农产品特殊保障机制上拒绝让步而陷入僵局。12月,由于无法弥合各方分歧,会议彻底落空。

  哥本哈根会是下一个多哈吗?这可能是很多人的疑问。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不论从历史责任、人均排放量、相关法律约束、各国民意等方面来讲,发达国家在减排问题上理应做出更多地努力。像臆造中美共治”企图“绑架”中国减排,否认发达国家应该为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累积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埋单”,借口国内立法程序以让全世界等待等言论,只能滑天下之大稽。

  我国高度重视此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会议开始以前,我国政府已经掷地有声地向全世界人民做出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会议中,我国在哥本哈根谈判等许多场合,都采取建设性的、积极的态度。可以说,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俗话说得好,“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之前,一些发达国家就在减排承诺上扭扭捏捏、斤斤计较、犹豫迟疑地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会议开始时,被指责为“暗箱操作”的“丹麦提案”一经披露,就受到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会议讨论中,部分发达国家有意架空《京都议定书》,让双轨制谈判脱轨,信口雌黄企图逃避“气候债”。

  说到底,本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不仅是各国对于“气候问题“本身的讨论,它更是各国政治、经济等各种利益的“角力场”。各国都明白,低碳经济将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低碳经济实力将决定各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国际地位。所以,各个国家为了各自利益都难以妥协。

多哈谈判落空,充其量只是全球贸易每年3000亿至7000亿美元之间的增长量“打了水漂”;哥本哈根会议一旦无法达成协议,那对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又将意味着什么呢?

24、丹麦,以环保的名义浪费?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2009年12月1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2/16/content_12653922.htm

哥本哈根的市民以自行车代步,但丹麦仍是全球最浪费的国家之一。

  成千上万的外交家、谈判家、专家、学者、科学家、活动家和记者要在哥本哈根待上整整两个星期,他们为拯救地球而来,却把不少吨位的垃圾留在了哥本哈根。统计数据表明,丹麦是全欧盟人均浪费率最高的国家,且该国绝大多数能源都依赖于煤矿

    丹麦一直为自己是全球最“绿”的国家之一而骄傲,这也是哥本哈根被选为第15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会址的原因之一。在光鲜的表面之下,一个让人不舒服的事实是:在欧盟全部27个国家中,丹麦的人均垃圾制造量最高。想象一下,当丹麦正在迎接一场广受瞩目的全球环境峰会之际,大量垃圾正在首都哥本哈根腐烂。

    ● 别迷恋“传说” 根据可查的欧盟垃圾排放数据,平均每个丹麦人丢弃的垃圾是1762磅(1磅合0.45公斤)、高于荷兰的人均1386磅、英国的人均1258磅以及法国的人均1190磅,是立陶宛人均垃圾排放量的两倍。丹麦甚至超过美国的人均1690磅。从这些数字看,丹麦称得上是全世界最浪费的国家。

但毋庸置疑,丹麦处理垃圾的手段是非常环保的。遍布丹麦的巨大焚化炉不仅焚烧垃圾,还把垃圾转化为能源。最终只有大约5%的垃圾被掩埋,远低于美国54%的掩埋率。哥本哈根的Amagerforbraending厂是该市最大的焚化中心之一。该工厂利用水加热形成的蒸汽把垃圾转化为能源——80%用于城市供暖,20%送入电网。批评家却认为丹麦人没有了减少垃圾排放量的动力。“我们丹麦人从没发起过减少垃圾排放的运动,没有很好地阻止浪费。”哥本哈根智囊团主席马丁·里德加德说。作为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丹麦的大多数电力却还是来自火力发电厂。风力发电只占丹麦全部电力供应量的20%,虽然这个数字已经比其他国家高很多,但人们对丹麦的期待远不止于此。“关于丹麦有很多童话。是的,我们有很多风能,我们也擅长利用风能。但和煤相比,风可以忽略。”马丁·里德加德说。

爱消费 爱吃肉 丹麦是一个高消费国家,哥本哈根最有名的商业街Stroget是全球最长的步行商业街,纪念品商铺、高档奢侈品名店、出售丹麦设计的精品店和7美元一杯卡布奇诺的小咖啡店,吸引了大批世界各地的游客。环保主义者警告,高消费长久看来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丹麦人对消费的热情从未减少。

    丹麦人爱死了新鲜肉类。而肉类消耗也是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为了养殖家禽和牲畜,人们大面积地砍伐森林,改种牧草。要知道,这些牲畜们放屁也会产生温室气体。联合国粮农组织一项40年来世界肉类消费趋势的显示,丹麦位于食肉榜首位。平均每个丹麦人差不多每天1镑肉,相比之下,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吃肉275镑。里德加德说,在其他方面的“环保”领先地位,使大多数丹麦人忽略了审视自己的家。”

    虽然变废为宝工程做得好,但丹麦政府也应该以减少垃圾产生为前提。眼下,成千上万的人正在哥本哈根峰会上忙碌着,不知道能否达成协议,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会留下不少吨位的垃圾。(Henry Chu 作者系《洛杉矶时报》驻丹麦记者  记者王丽颖 编译报道)

25、太湖治污重要的是管好源头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9-12-16 童彤

http://www.cet.com.cn/20091216/c1.htm

专家认为,治理太湖需要长期坚持

   日前,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考核评估座谈会。此次座谈会召集了包括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有关地方和环保、城建、水利、农业、林业及中咨公司等部门代表在内的多方机构和部门共同参加。与会专家对加快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纷纷发表看法和建议。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太湖治理任务非常重大,其难度极为艰巨,治理需要长期坚持,重要的是从源头治理污染,完成其总体方案目标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意义重大。

   太湖污染加剧

   “太湖流域地区经济发达,发展较早,太湖水源不仅承担着地区经济生活的水源供应,还发挥着环境平衡的重要作用。”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征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腹地,总面积达到3.69万平方公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流域内经济社会出现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污染物排放量也逐年增加。尽管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在内的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地区治理力度,但是太湖水环境恶化趋势并未得到有效缓解。2007年的太湖蓝藻大暴发严重影响到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历史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当今的太湖污染现实,由于以前的经济发展理念的原因,人们普遍不注意环境保护,近年来的环境保护宣传以及切实的治理工作已经使得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至少减少了继续污染的可能性。”黄征学说。

   因为一直以来的太湖流域内过多的污染企业的大力发展,使得太湖的污染程度一再加剧。

   “比如一些造纸、纺织、石油化工企业高度密集在太湖地区,通过对汇入太湖的河流造成的污染水,汇入太湖后,最终造成太湖水质的极度恶化。”黄征学说。

   据记者了解,太湖治理整体方案中提到的太湖地区重点污染行业包括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和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及化学纤维制造业六大类重点污染企业,且主要分布在江苏以及浙江沿太湖流域的地区。

   从源头治理污染并坚持长期治理

   “由于地区环境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的例子很多,太湖流域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显得特别突出。加之治理难度极大,且治理同时不能放弃发展经济,这就需要长期地坚持以达到最终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员刘云中对本报记者表示。

   对此,黄征学也认为,治理难度大决定了地方政府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治理方案和措施,且需要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

   “通过政策制定鼓励企业的环保意识,加大监管力度,避免以提升地方经济总量而牺牲地方环境的情况再次出现是政府需要特别注意的。”黄征学说。

   整体方案提出,太湖治理的近期目标是:到2012年,太湖湖泊富营养化趋势得到遏制,湖体水质由劣V类提高到V类,东部沿岸区域水质由V类提高到IV类,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及其输水骨干河道水质基本达到III类,河网水(环境)功能区水质有所改善。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太湖湖泊富营养化程度有所改善,达到轻度—中度富营养,湖体水质基本达到IV类,部分水域达到III类。

   “这样的目标实现起来具有一定挑战性,重要的是从源头治理污染,再通过技术手段治理湖泊内的水质污染。”黄征学说,太湖不是流动水,相对具有一定治理优势,管好汇入太湖河流的源头污染,对于长期的治理效果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对此,刘云中也认为,如果治理汇入河流的政策和技术得到确定并切实发挥作用,可以对太湖水质的治理起到根本决定作用。“这样必将会为整个太湖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产生导向作用,毕竟水质污染的代价还是很大的。”刘云中说。

   据记者了解,太湖治理专家正在探索用“生态”方法治理太湖水质富营养化难题。具有神奇吸收能力的水生植物水葫芦有望从“环境杀手”转变为太湖治理的功臣。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