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5
十二月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全球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系列报道之七:
1、全球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之七―走在游行队伍中的议员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专题报道:
2、第一财经日报: 哥本哈根进入“闭门”阶段 “桌下谈判”白热化
http://env.people.com.cn/GB/10578396.html
3、人民网-人民日报: 非洲国家谴责发达国家 谈判进程一度暂停
http://env.people.com.cn/GB/10578346.html
4、中国青年报: 77国集团可能集体退出哥本哈根谈判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gjjj/20091215/07367103940.shtml
5、国际在线: 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中国无意跟穷国争资金
http://env.people.com.cn/GB/10578492.html
6、人民网天津视窗: 中国气候谈判三剑客:幽默痛批发达国家弊病
http://www.022net.com/2009/12-15/435174253339416.html
7、中国新闻网: 哥本哈根带领全球数百教堂敲钟 提醒废气勿超标
http://news.sina.com.cn/c/2009-12-15/133519264433.shtml
8、人民网: 图:哥本哈根会场内外不知疲倦的非政府组织
http://env.people.com.cn/GB/10579206.html
环境资讯:
9、新华社: 李干杰指出:中国污染物减排带动二氧化碳减排
http://www.gov.cn/jrzg/2009-12/15/content_1487558.htm
10、中新网: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首次实现由增到减转变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gwsp/200912/t20091215_311637.html
地方信息:
11、新华网: 云南斥巨资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2/15/content_12651060.htm
12、财讯网: 青海获3.28亿元国家专项资金治理矿山环境
http://content.caixun.com/NE/01/na/NE01naqv.shtm
环保小常识:
13、网易: 什么是环境的自净能力
http://news.163.com/09/1215/04/5QI2HDRD000120GR.html
环保观点:
14、中国环境报: 休养生息必须推行生态优先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0912/t20091215_628818.html
环保法规:
15、21世纪经济报道: 碳税或2012年起步
http://futures.jrj.com.cn/2009/12/1501526637869.shtml
深度报道:
16、科学时报: 地下水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 华北危机怎解?
http://env.people.com.cn/GB/10580622.html
环境时评:
17、中国网: 岛国的眼泪,能否唤醒良知
http://gb.cri.cn/27824/2009/12/15/882s2704574.htm
18、东方网: "北京文本",不止于回应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12/15/3086465.html
19、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羡慕别人环保 不如学习别人习惯
http://news.163.com/09/1215/06/5QI89798000120GR.html
20、慧聪环保网: 环保雷人语录频出 带血GDP有理?
http://info.ep.hc360.com/2009/12/15081372229.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全球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之七―走在游行队伍中的议员
文图 汪永晨
2009年12月12日,有人说是丹麦广场有史以来人最多的一天,而且这些人来自世界各地,有些人甚至是专程来参加游行的。
快追
孩子们的画早于游行者就挂在了河边
拍的拍,举的举
他们是代表动物走来的
我采访的第一个人,问过后竟然是比利时议员。议员也和民众一起上大街游行,对于我的好奇,这位议员的解释是:下个星期我就要坐在正式的谈判桌旁,我要知道民众的呼声,我也相信这么多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诉求,他们的声音将要来的各国首脑不应该不听听。
采访游行中的比利时议员
原来,这位比利时议员,参加游行是在为下周参与的会谈做准备。
我问这位议员对中国的看法,他说这次中国政府是带着重大的承诺来参加哥本哈根大会的,让人感动。这对中国来说,有多不容易,你们中国人比我们更知道。不过,话说回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没有中国的积极态度,那不行。
从下午一点开始,有8万多人参加的游行在大广场上举行。前两天我来这里时,广场的宁静完全被改变了。静静的河水边站满了人、走满了人、还有使出浑身招数的人在同一时刻向世界诉说着全球气候变化对自己的影响和自己的理解。
记者们在这样的大游行中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找到有利地形,要把这里的画面介绍到世界各地。
游行发始,主席台上有来自乌干达的一位母亲,她举着手说,我希望我的孩子还能有水喝。台上站着和这位母亲一起发出喊声的,基本都是已经在深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受害人。
街头的直播
游行大会的主席台上
他们来自小岛国
这样的大游行能影响到正在“吵架”的谈判桌上吗?
骑士与旗帜
台湾青年在为当地黑熊呼吁
我们国家的命运,掌握在谈判代表们的手中。这是小岛国人走在丹麦街头向世界各国人说得最动情的一句话。他们的队伍在广场上不断地壮大,歌声传得也越来越远。走向他们的人们手拉着手,围着圈,表达对他们的同情与心愿。
一群穿着北极熊“外衣”的美国老人来自阿拉斯加。在游行队伍中他们说的是,全球气候变化不是未来,就是现在发生的事情。而胸前背后挂着SOS牌子的台湾青年希望代言的,是台湾的黑熊。这些年轻人或许有着不错的生活,但他们却在自己的生活中开始关注野生动物。
现在就开始行动,留给后代一个适合生存的空间。这是更多的参与者在街上的呼吁,包括一些专程前来参加游行的欧洲人。
关注
倾听
加入
呐喊
未来
8万人的声势不能不算是强大。当然也难免有过激的,各国电视台跟进做的电视节目中我们也看到警察带走了他们其中的一些人。但是更多的人前来加入这一行列,并不仅仅是为了他们自己。
法国、德国、美国的年轻人特别强烈的诉求,就是给他们国家政府参加谈判的代表施加压力。要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责任,包括那位比利时议员。
说到小岛国的生死存亡,说到包括我们中国、尼伯尔、印度共有的喜玛拉雅山、说到非洲的生态难民,他们充满着的不光是同情,还有行动的渴望。
大会谈判桌上,代表国家利益时,寸步不让与妥协间的度,是要谈出来。游行则不同,靠得是激情、是影响、是唤醒。这在大街上走着时,是随处可以感到的。
我们来啦
我们的表达
一上一下
游行队伍中的他们
看
游行中也有他们
救生圈里
发传单
丹麦的大游行,在某种程度上又像是一次大聚会。每个人都在用自己认为最能引起人们关注的方式发出着声音,吸引着人们。唱着,跳着是一种表达,“奇装异服”也是一种“说话”。更有意思的是,下午时分,怕冷的人在街上推来了烧着木柴的火,这放着火盆的车一来,就有人把手伸了过去。
冷了烤烤火
这次大会谈判的艰难,参加游行的人说:没有超乎我们的预料。一位美国学者说,他们的谈判专家要对国会负责,也要让美国老百姓高兴。而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的生存危机更是刻不容缓的。
让人高兴的是,发达国家老百姓发出的呼声,不比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小,这在哥本哈根大游行时也是随时都可感受到。他们以如此大的热情加入游行的行列,是要给本国的政府施加压力,是要促使大会最终能达成协议。
会上,会下,穷国、富国,负有责任与义务的国家与正在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人们合力,能不能在哥本哈根达到翻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一页,积极争取,耐心等待,这周就会有结局。但今后要走的路,既不能仅靠一次大会和一次大游行奏效,也不只掌握在谈判家的手中,应该说是和我们每一个人将如何对待已经伤痕累累的地球有着密切的关系。
日落之后,游行者举着火把,拿着救生圈向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会场走去。今天大街上在游行时,大会会场里,电视机旁都围着很多人。我走过去看了看,每台电视机转播的,不是主会场内,而几乎全是把频道对准了街上。
在谈判激烈,不顺的时候,这来自民间的表述,多大程度上能影响各国的谈判专家了?大家对此充满着希望。
画未来
真的是为了我们吗?
这两位孩子长大以后,不知会怎么评价他们今天参加的游行。
2、哥本哈根进入“闭门”阶段 “桌下谈判”白热化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2月15日陈晓晨
http://env.people.com.cn/GB/10578396.html
哥本哈根进入“闭门”阶段_“桌下谈判”白热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昨日进入第八天。在昨天的日程表上,正式会议一项是个空白。全天都是各种非正式会议。
但若认为“非正式”就意味着“不重要”,那就大错特错了。
随着部长们的到达,这些闭门会议的“桌下谈判”往往更具实质意义。“这是以往的经验。”一些多年参加谈判的人士对CBN记者说。
不过,今年的闭门会议实际上是“半开门”,因为各方之间的博弈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相互之间几乎已无秘密可言。
印度:
同非洲提案融合是好消息
昨日,印度气候谈判代表团团长、环境部长拉梅什成为会场内的一个明星。此前一周,他一直不在会场。CBN记者和印度代表团成员下榻在同一家酒店,此前印度代表总是说他们的团长“过几天才来”或“在路上”。上周五,他终于到了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当地时间12点,七十七国集团+中国的闭门会议结束,拉梅什与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一道走出会场。两个人并排地快步走开,不过还是没有避开大批闻风而到的记者。
“我与解(振华)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协调。”拉梅什一边走一边对CBN记者说,在气候谈判中,中国与印度是“盟友”,共同代表着七十七国集团+中国,特别是其中的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中印的提案可以和非洲提案融合,这对气候(协议)是个好消息。”说罢,他便与解振华一起上了通向工作间的电梯。
在上周末对印度本国媒体的新闻发布会上,拉梅什说:“我们(印度)不会谈一个新的公约,也不会谈一个新的议定书。”他强调坚持公约、京都议定书与巴厘岛路线图。
尽管此前小岛屿国家与中国、印度等国在立场上有所区别,但拉梅什至少传递出一个信息:在发展中国家集团中,主要发展中国家与非洲国家至少站在了一起,并试图与小岛国再次站在一起。“我们需要与他们(小岛国)的共识与协调。”拉梅什说。
非洲:反对“无视”KP
与此遥相呼应的是,当地时间昨日上午11点左右,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完全不同意大会主席赫泽高关于“先谈公约、再谈议定书”的建议。他们认为,应该先谈议定书,再谈公约。这与中印的立场是一致的。
今天早上大会主席赫泽高提出建议,先解决公约下的长效合作行动(LCA),其暗含的意思是京都议定书工作组(KP)可以缓行。她还强调,希望在2010年达成“单一协议文本”。
肯尼亚代表团副团长梅文兹对CBN表示,他完全不同意这种说法。他反对“单一协议文本”的说法,反对“双轨并一”,“目前京都议定书还是唯一的法律文本,我们不应该取消它”。
国际扶贫与发展组织乐施会给CBN记者的邮件表示,七十七国代表团表示,如果富裕国家在谈判中不正确对待KP,七十七国集团不排除集体退出谈判的可能性。
“七十七国集团表示,对目前KP受阻的状况非常失望,欧盟国家并没有能够承担起调解人的重担。”乐施会引述道。
肯尼亚代表团成员奥卢对CBN记者证实,确实听到有人这样说,因为一些非洲代表感到失望。但他强调,他们不是要退出,而是希望以此推进京都议定书工作组有进展。“‘双轨制’是最重要的。”他说。
“小会”推动“大会”
拉梅什接受CBN记者采访的地点,是参会人员用餐和喝咖啡的地方。平时,这里有很多饭桌。不过,在“战时”,这些饭桌就是一个个“小谈判桌”。代表们在这里交流信息、交换文件、协调立场。
记者试图坐下时,经常被告知这里将要开个小会。这些无数的喝着咖啡的“小会”也许正在推动着“大气候”。
在其中一张桌子上,刚果(金)气候谈判特别代表珀姆比与另一位非洲国家的代表谈话。“我们将继续工作,找到一个合理的立场与策略。”珀姆比对CBN记者表示,晚上的闭门会议非常重要。
对于拉梅什的说法,珀姆比在表达基本同意的同时,似乎也有保留。“印度是我们的伙伴,我们对中印提案是赞赏的,但我们也还在探讨一个对大家都好的方案。”
“毫无疑问,七十七国集团+中国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非常强有力的机制。我们希望能继续有所成果。”珀姆比拍着记者的手臂说。
3、非洲国家谴责发达国家 谈判进程一度暂停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12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78346.html
中国声音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将做出努力和贡献。中方算过一笔账,从1990年到2005年,发达国家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只下降26%,根据他们作出的承诺,到2020年这一指标也只会下降30%到40%。中国却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到45%,这种努力没有前提条件,也不与其他国家减排行动挂钩。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努力。中国这么做,是从我们本国利益出发,也是从全人类利益出发。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
中国的文化强调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在保障和发展个人权益及自由的同时,也要保障和发展群体权益。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往往过度强调个人权利,而忽视集体责任,过度强调个人自由空间,而忽略应该受到的社会制约,倘若用这种价值观去应对气候变化,那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赵白鸽
能源企业不仅要为大家提供光明和动力,还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20多年来,中国环保事业取得长足进展。工业企业也在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标准,为国家实现总体减排目标作出贡献。
——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琳
(据新华社)
本报哥本哈根12月14日电 (记者辛本健)经过13日一天的休会,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从今天起进入核心讨论阶段。11日,《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的两位主席分别提交了自己的官方草案,各国谈判代表将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围绕这两份草案,以及发达国家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减排是否应该做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简称“三可”),发展中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资金和技术的提供及其数额这三项核心议题展开谈判。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主席赫泽高说,“大会真正开始了核心讨论”。
期望
“至少能看见天上的馅饼了,我们期待它能够尽快掉下来”
《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的草案共27页,其中关于各国减排目标的表格多是空白,留待本周部长级谈判做出决定。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公布的7页草案中,则列出了若干选项,如温度控制目标是2或1.5摄氏度,发达国家到2050年长期减排目标有75%至85%、80%至95%、超过95%共3个选项。但两份草案未能在关键性议题,如发达国家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减排是否应该做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发展中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资金和技术的提供及其数额等方面,达成一致内容。
尽管如此,在12日晚间举行的第一阶段“收官”新闻发布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主席赫泽高均表示,两份草案收到的“反响良好”,为下一步谈判提供了讨论基础。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也对这一积极行动的方向表示欢迎,并形象地比喻说,现在至少能看见天上的馅饼了,我们期待它能够尽早掉下来。
挑战
“我们不会在此次大会上接受‘三可’要求”
因讨论已经进入核心议题,本周各国的谈判将更加激烈。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测算,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应该是减排25%到40%,发展中国家普遍要求发达国家减排40%。美国和欧盟等目前承诺的减排目标与上述要求还有差距,如美国宣布的减排目标折算后还不到4%。欧盟也仍然坚持减排20%,但是如大会达成协议则可增加到30%。目前尚未见到有关各方在这个最核心的问题上有松动迹象。
发达国家在不愿承诺大规模量化减排的同时,却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减排目标应该受到国际监督,做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这一要求违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相关规定,即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应做到“三可”,而发展中国家可以自愿减排,其减排目标为国内目标,不必接受国际监督。中国和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77国集团”已明确表示:“我们不会在此次大会上接受‘三可’要求。”
指责
“扼杀《京都议定书》就是扼杀非洲大陆”
14日上午,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共同组织新闻发布会,拒绝大会主席赫泽高当天早上提出的先谈判“长期合作行动”议题、而后谈判《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议题的建议。上午10时30分,由于非洲国家谴责发达国家试图抛弃《京都议定书》并举行抗议活动,大会谈判进程被迫暂时停止。
非洲国家首席谈判代表杰穆艾·卡迈勒在新闻发布会上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对目前的谈判进程非常非常失望”。他指出,发达国家现在闭口不谈它们在《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内的强制减排目标,声称各自提出的减排目标全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工作组的目标,这一做法的目的就是要架空《京都议定书》,让双轨制谈判的列车脱轨。而要让气候谈判这趟列车从“哥本哈根”驶向“希望之本”,就要坚持双轨制的谈判机制。
来自尼日利亚的谈判代表表示,面对气候变化,非洲大陆是最无助的一个大陆,要求发达国家强制减排的《京都议定书》对于非洲大陆来说至关重要。这位代表说,《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偿还它们欠下的“气候债”,扼杀《京都议定书》就是扼杀非洲大陆。
因为部分非洲国家的抗议,大会谈判进程被迫一度停止。但德布尔随后向媒体说:“我不知道有哪一个国家威胁说要抵制什么。”他同时说:“多数国家依然希望看到《京都议定书》能够继续下去,这并不仅仅是非洲国家所关心的。”
据最新消息,当地时间15时大会恢复举行。
4、77国集团可能集体退出哥本哈根谈判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15日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gjjj/20091215/07367103940.shtml
非洲国家愤怒指责部分发达国家抛弃“双轨制”谈判之举
部长级谈判开始 哥本哈根吵翻了天
本报哥本哈根12月14日电 (特派记者 王尧) 从今天起,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入关键的后半程——上升为部长级官员谈判。现在,会上会下各方吵架的调门更高了。
《京都议定书》竟悄然淡出
大会主席、丹麦女部长康妮今天早上建议,先解决“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长期合作行动”。
她没有特别提到《京都议定书》,只是强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长期合作行动”大概需用半年到一年时间而在2010年达成单一协议文本。
现在,发展中国家坚持的“双轨制”谈判只剩下一个。而作为哥本哈根会议框架下双轨制的重要一环,《京都议定书》是唯一对发达国家减排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机制。
“扼杀《京都议定书》就是扼杀非洲大陆”
10时30分,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非洲国家代表举行新闻发布会,大声疾呼“扼杀《京都议定书》就是扼杀非洲大陆”,称要让气候谈判这趟列车从“哥本哈根”驶向“希望之本”,即坚持双轨制的谈判机制。
新闻发布会伊始,非洲国家首席谈判代表杰穆艾·卡迈勒就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对目前的谈判进程非常非常失望!”
他指出,首先,《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的两位主席上周提交谈判报告前,根本没有征求非洲国家的意见。非洲国家在谈判中完全被边缘化。同时,部分发达国家一心要抛弃双轨制的谈判机制,将两条轨道合并为一条。
“架空《京都议定书》,是要让双轨制谈判脱轨”
他说,在目前的谈判中,发达国家闭口不谈他们在《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内的强制减排目标,声称各自提出的减排目标全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工作组的目标。这一做法的目的就是要架空《京都议定书》,让双轨制谈判的列车脱轨。
来自尼日利亚的谈判代表表示,面对气候变化,非洲大陆是最无助的一个大陆。要求发达国家强制减排的《京都议定书》对于非洲大陆来说至关重要。他说,《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偿还他们欠下的“气候债”——扼杀《京都议定书》就是扼杀非洲大陆。
“不要扼杀了《京都协议书》”,“富国要还你们欠下的气候债!”今天,在会场外,环保人士配合着爵士乐演唱着这样的口号。
77国集团可能集体退出谈判
代表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已表示,如果富裕国家在谈判中不正确对待《京都议定书》,77国集团不排除集体退出谈判的可能性。他们表示,欧盟并没有能够承担起调解人的重担。
此前,澳大利亚和日本及其他部分发达国家已成功中断了《京都议定书》的讨论。
“主要是怕美国跑掉”
现场观察会议的中国籍专家杨富强博士说:“日本等国这么做,主要是怕美国跑掉。”因为美国不是《京都议定书》的签约国,却是《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约国。
今天下午,15时30分,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说,在非洲国家代表团全部退出上午会议后,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4国团长已紧急磋商,要声援77国集团的行动。4人曾一起到大会主席办公室,要求尽快开全会,讨论非洲代表坚持的议题。
截至发稿时,全会已开始进行,讨论《京都议定书》的“主席草案文本”。
5、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中国无意跟穷国争资金
来源:国际在线 2009年12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78492.html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张哲 彭睿李珊珊韩曙):经过一天短暂的休会调整之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4号进入新一阶段的谈判,与会各方将在会谈中涉及更多实质内容。会场上,各方代表团再次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和讨价还价。而在会场之外,民众则翘首企盼,希望会议能达成实实在在的结果。
哥本哈根大会14号开始了第二阶段,也就是部长级磋商的日程。在会议第一阶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和《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分别提出了两份案文,并提交给部长级磋商讨论修改,争取在会议结束时能够取得积极成果。
14号上午的会议上,77国集团包括非洲集团代表宣布,鉴于会议有关《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进程太慢,而且缺乏广泛性,他们退出了上午的磋商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的代表团团长紧急磋商后对他们表示了支持,并一起去了大会主席的办公室,希望尊重77国集团的意见,尽早开全体会,讨论《京都议定书》有关的问题,大会主席赫泽高也同意召开全会,转入对《京都议定书》的讨论。
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下午举行了发布会,介绍了第一阶段有关的情况和下一阶段的谈判重点,其中资金问题是大家所关心的,也就是说资金在公约下运作还是由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运作。中国认为,希望能够全球建立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机制,在公约的框架下,接受公约的指导。发达国家出的资金应该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要优先给非洲国家、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以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使用。中国现在正在,以后也愿意继续通过南南合作、双边合作的形式,给这些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小岛屿国家资金上的支持。
对于最后会议是否能达成什么成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形容说,目前所处的阶段就相当于上山的旅途走到了一半,现在正在排队等着搭车,剩下的旅程将会速度更快、平稳、十分放松。包括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内的一些代表也都对会议结果表示了谨慎乐观。
14号当天,联合国减灾事务助理秘书长玛格丽塔·瓦尔斯特伦在哥本哈根说,今年前11个月里共发生245起一定规模的自然灾害,其中超过90%与气候有关,而非洲成为了受气候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那么非洲国家和民众来说是如何看待哥本哈根大会的呢?
正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了非洲各国民众的普遍关注。就拿我所在的肯尼亚来说吧,当地民众认为气候变化已对肯尼亚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国际社会是到了提高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的时候了。
肯尼亚总理奥廷加日前表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气候变暖,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引发酸雨。由于气候变化产生的严重影响,肯尼亚已连续四年爆发大面积旱灾,鲜花、茶叶、咖啡等主要出口作物产量锐减,肯尼亚各动物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大批死亡,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肯尼亚气候学专家理查德·奥丁高表示,气候变化对肯尼亚农业、能源、旅游等几乎所有的经济产业都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使得肯尼亚在2030年远景规划预测中所提到的连续25年保持每年10%的经济增长速度难以实现。
而肯尼亚有识之士则认为,在应对气候变化大面,本国国民需要提高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意识,发达国家也应当承担起应尽的义务,真正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合作,这样非洲才会更清洁,地球才会更美好。
南美地区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这里亚马孙森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但是由于近年来酸雨越来越频繁地袭击这里,亚马孙雨林正在迅速消失。
亚马孙雨林因为气候变化减少的例子仅仅是南美近些年来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之一。南美国家的主要水源来自安第斯山脉的冰川,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这些冰川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据秘鲁官方的统计,自1970年以来,安第斯山脉的冰川面积已有20%消融,而这将威胁到3千万人口的水源供应。科学家更表示,位于低海拔的冰川可能在10年内消失不见。
在这种情况下,正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更引起了南美国家的高度关注。智利环境部长乌里亚特女士14号对媒体表示,智利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智利愿意付出一切,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同时她要求发达国家承担起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责任,并资助发展中国家以减少类似气体的排放。
在本次会议上,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应有的减排义务,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呼声。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最大的排放国,美国的减排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在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美国代表的推卸态度再次引起广泛不满。那么美国国内对此又是怎么看呢?
美国媒体近日也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进行了连续的追踪报道,但不少报道都是站在美国立场上,为美国作辩解的。14号上午,77国集团宣布退出磋商后,大部分美国媒体都将责任推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头上,认为是发展中国家提出的要求危及会议本身。《华尔街日报》则表示,在京都议定书问题上,目前“谁承担减排义务”和“谁买单”的问题已经进入了“摊牌期”,而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坚持议定书中规定的原则,是因为议定书没有规定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义务。而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则引用专家的话表示,会议被迫暂停证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有很多矛盾和分歧,目前会议争论的焦点仍然在如何产生《京都议定书》的替代协定问题上,而关键词则是“减排指标”和“资金”。
6、中国气候谈判三剑客:幽默痛批发达国家弊病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2009-12-15
http://www.022net.com/2009/12-15/435174253339416.html
中国气候谈判三剑客
解振华的专业、苏伟的幽默、于庆泰的冷静,让中国站在了世界气候谈判舞台的中央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俊发自北京 12月9日早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进入贝拉中心,却被主办方拦了下来。他重新办理了一张各国代表团成员的粉红色胸牌,还是没能进入会场。这位中国代表团团长第三次受阻,副团长苏伟很生气,引用中国古话“是可忍孰不可忍”表达中方不满。
在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面对发达国家的指责,中方的谈判代表们自信地据理力争,幽默地痛批发达国家的弊病,表现引起了世界瞩目。
解振华:气候“红宝书”烂熟于心
其实,早在两年前的巴厘岛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一再提出希望将“主要发展中国家”纳入绝对量化的减排指标中,身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解振华严辞拒绝:“它们所说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指的就是中国、印度、巴西,也不用羞羞答答的。”
解振华与环保渊源颇深,被外界誉为世界上最资深的环保官员——1985年,解从国家环境保护局一名普通的助理工程师做起,13年后官至环保总局局长,但2005年11月13日,吉化公司双苯厂上空腾起的蘑菇云,令其政治生涯突变。是年12月2日,解因松花江环境污染事件引咎辞职。
这场事故无法抹杀他的功绩。从1998年到2005年底的任期中,解经历了环保总局从低调部门到“执法明星”转型的全过程。2003年,他获联合国环境保护最高奖——“世川环境奖”。
转机在2006年出现,那年12月,解重新回到公众的视线,担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正部级),负责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项工作,此时距松花江污染事件整整一年。
解是一位学者型官员,对于如何回应谈判对手,解常会引经据典。一位中国记者回忆,有人戏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是两本“红宝书”,而解振华显然已经将“红宝书”烂熟于心;他也喜欢引用数字,来证明对手的要求如何“不合理、不切实和不科学”,他的言论也成为各界获知中国气候变化谈判立场的最好方式。
苏伟:征战气候沙场20年
副团长苏伟的表现同样毫不逊色。哥本哈根大会上,“2美元还不够买一块棺材板”的幽默批评频频被外媒引用。苏伟谈判经验丰富,在担任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前,苏伟在外交部条法司等部门工作,从1989年开始一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回顾长期以来亲身经历的气候变化谈判历程,他对媒体说:“气候变化这个问题非常紧迫,然而又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中国能站在世界气候谈判舞台的中央,始于巴厘岛气候大会。苏后来向媒体回忆,2007年12月15日一早,大会主席和秘书处试图在没有中国等国参与下召开大会,讨论并意图通过正在磋商的文件。他和同事两次举牌抗议并要求大会秘书长道歉,最终,秘书长流泪道歉。
这一及时阻止非常关键,保证了《京都议定书》没有按照发达国家的意图,在第一个承诺期到期就被推翻,而是按照原计划制定了第二承诺期的行动指南———“巴厘路线图”。
迈入2009年,苏伟的任务主要集中在捍卫《京都议定书》上。据一位熟悉苏的记者介绍说,11月2日至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第五次谈判会议上,苏当时表示,“生存还是毁灭”已不再是问题所在。哥本哈根会议必须要成功,苏伟敦促“那些还在等待发展中国家采取行动的发达国家,应该抬起头来向前看看”。
于庆泰:身经百战的资深外交官
另一位副团长于庆泰外界并不十分熟悉,但实际上,他早已在外交界“身经百战”。对于发展中国家要求得到的3000亿美元援助,于庆泰说,这不是“福利工作”,而是发达国家在当前的国际协议下应当遵循的“法律义务”。在接受外媒访问时,他批评发达国的减排援助承诺没有兑现,“连一句对不起”也没有,反而对中国要求多多。
冷静的表现源于他多年来的工作积累。于是一位资深外交官,身经百战,多次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大会,2001年,于庆泰担任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后来又去了坦桑尼亚当大使。在坦桑尼亚,疟疾很流行,于也得过这种病,不过他乐观地表示,由于国内的关心,对疟疾的抵抗力也增强了。但他也强调,非洲工作艰苦,如果没有高度的奉献精神,很难常年在此工作。
2007年9月,中国外交部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对外工作领导小组,于庆泰被任命为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负责参与后《京都议定书》时代有关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履新后不久,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个国家的能源结构取决于其能源禀赋,中国能源储存以煤为主,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无能为力,中国政府已经并将继续采取大量措施,控制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7、哥本哈根带领全球数百教堂敲钟 提醒废气勿超标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15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12-15/133519264433.shtml
中新网12月15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14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大教堂带领世界各地教堂敲响350响警钟,提醒世界各国领袖地球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每百万单位(ppm)不可超过350单位的安全标准。
这一敲钟活动带动了美国、英国、格陵兰、墨西哥、诸多南太平洋岛国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所教堂一起行动。当地时间14日下午3点50分,不同时区的教堂均敲钟350响,以警示人类气候暖化带来的影响。
同时,哥本哈根的教会领袖也将一份由多达50万人签名的请愿书交给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领袖,希望各国领导人达成有说服力的气候协议。
环保人士指出,将于本周落幕的哥本哈根大会达至协议至关重要,它将决定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避免触及科学家提出的全球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的安全上限350ppm。气候变化政府间小组会议主席帕乔里表示,350ppm是大气二氧化碳的唯一安全指标。
目前正在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已有100个与会国表示,支持将二氧化碳浓度限定在350ppm以下。
不过,有些人认为这一目标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据悉,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为未来几十年所定的碳浓度上限为450ppm,一些经济学家甚至提议把上限设定为550ppm的水平。
报道指出,实际上地球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浓度早已超过350ppm,今年已猛增至390ppm,而在前工业化时代,大气中碳浓度仅为275ppm。
8、图:哥本哈根会场内外不知疲倦的非政府组织
来源:人民网2009年12月15日 辛本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79206.html
在丹麦哥本哈根的贝拉中心,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相关谈判仍在紧张进行,会场内外的非政府组织(NGO),也在为尽快达成应对气候变化新协议而做出各种努力。场内谈判,通常都是闭门会议,让人觉得冷冰冰的。但非政府组织在大会举办地贝拉中心内外举行的各种活动,却直观生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每天进入贝拉中心前,都会看到不少非政府组织在会场入口处进行各种展览或表演,表达和传递它们要求应对气候变化的强烈愿望。
12月10日,同样在贝拉中心入口处“立即采取行动!”组织的成员统一身着鲜艳的红色套装和黑色帽子,打出“发达国家,偿付你的气候欠债!”的大幅标语,手举统一的红底白字标牌,非常醒目。他们还摆出各种不同的姿势,以吸引参会者的更多关注。
【1】 【2】 【3】 【4】 【5】 【6】 【7】
9、李干杰指出:中国污染物减排带动二氧化碳减排
来源:新华社 2009年12月15日
http://www.gov.cn/jrzg/2009-12/15/content_1487558.htm
新华社哥本哈根12月14日电(记者杨骏 郇公弟)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14日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一个报告会上指出,污染物减排将显著带动中国二氧化碳减排,如果“十一五”计划中二氧化硫减排目标实现,将带动中国少排二氧化碳约2.5亿吨,可以说,中国环保举措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在由中国新闻与信息中心组织的报告会上,李干杰向中外媒体介绍说,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两者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其控制手段也有一定的一致性,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两者协同控制的主要渠道。环保部联合一些国外研究机构进行的研究表明,以二氧化硫为主的污染物减排对温室气体减排有明显协同作用。
李干杰说,根据上述研究的测算,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效益系数为1:38左右,也就是说,减排一吨二氧化硫,就可以带动38吨二氧化碳减排。“十一五”期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要减少10%,也就是要减少670万吨,按照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效益系数测算,相当于带动约2.5亿吨的二氧化碳减排。
李干杰指出,目前中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6.61%和8.95%。2009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又分别比2008年同期下降2.46%和5.4%,这为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的污染物减排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0、中新网: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首次实现由增到减转变
来源:中新网2009-12-15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gwsp/200912/t20091215_311637.html
中新网12月15日电 据水利部网站消息,近日召开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指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首次实现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
据统计,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0%-60%,坡耕地减少近80%,荒山荒坡得到有效治理,有林地面积增加40%,林草覆盖率提高了30个百分点,小流域土壤减侵率达到70%以上。
近年来的遥感监测成果显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62万平方公里减少到53万平方公里,下降了15%;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四大片"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三峡库区自实施"长治"工程以来,水土流失面积以年均1%的速度递减;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百分比,已由治理前的58%下降到39%,减少近20个百分点;南水北调水源区丹江口库区、金沙江下游地区和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进入江河库区泥沙明显减少,重点治理区生态恶化局面得到扭转,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首次实现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
11、云南斥巨资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2月1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2/15/content_12651060.htm
新华网昆明12月14日电(记者李自良、李倩)云南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投入70亿元,突出生物物种多样性、生物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三大保护重点,并加快推进10大保护工程实施。
这是记者从日前在昆明举行的云南省“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研讨座谈会上了解到的情况。
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仅在滇西北就汇集了我国1/3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动物种数。
据云南省环保厅厅长王建华介绍,2008年初,在“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的引领下,省政府启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意见》,发表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宣言》,建立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目前,云南省已制定了《滇西北地区限制发展、禁止发展和退出产业名录(暂行)》,编制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2009-2020年)》和《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2009-2012年)》,正在制定《逐步建立和完善滇西北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在滇西北5州(市)及18县全面启动了生态创建工作。
王建华表示,下一步,云南将深入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和保护行动计划,加大力度推进10大保护工程实施。结合限制发展、禁止发展和退出产业的名录,促进滇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企业关、停、转等;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滇西北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和实施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及相关政策。
12、青海获3.28亿元国家专项资金治理矿山环境
来源:财讯网 2009年12月14日
http://content.caixun.com/NE/01/na/NE01naqv.shtm
2010年国家将投资3.28元支持青海省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
据新华社12月14日报道,从青海省国土资源厅获悉,2010年,国家将投资3.28元支持青海省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此次投资高于前6年青海省获得投资的总和,使青海省成为国家支持力度最大的省份。
青海省矿产资源丰富,但多年来的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恢复生态,自2003年以来,国家划拨专项资金用于这个省的矿山环境治理工作。
此次国家下达资金中的3.1元,将用于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实施地区为青海三江源地区玛多县、称多县沙金矿区,治多县巴桑涌沙金矿区,祁连县黑河源区矿山,大通河流域采沙场,青海湖自然保护区遗弃沙石 (0)(0)评论此篇文章其它评论发起话题相关资讯财讯论坛请输入验证码料场矿山,湟中县采沙场地质环境治理。其余1880万元将用于格尔木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贵德国家地质公园、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久治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
据了解,2003年至今,青海省共申请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2.64元,实施72个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共治理矿山面积5.79亩,其中8810亩矿山废弃土地恢复为耕地。同时,开展了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先后申报了6家国家地质(矿山)公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达2,990万元。
13、什么是环境的自净能力
来源: 网易 2009-12-15
http://news.163.com/09/1215/04/5QI2HDRD000120GR.html
当环境受到污染时,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环境可以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以大气为例,靠大气的稀释、扩散、氧化等物理化学作用,能使进入大气的污染物质逐渐消失,这就是大气自净。大气的自净能力与当地气象条件、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城市布局等诸多因素有关。同样,水、土壤等也有自净能力,但无论是哪种自净能力都是有限的。当污染物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污染的危害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生态系统就将被破坏。
14、休养生息必须推行生态优先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12-15 朱德明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0912/t20091215_628818.html
大河流在丧失其自然功能后,生态系统短时期难以恢复,而且单纯依靠工程技术措施也难以奏效,代价异常高昂。目前,国家明确提出,要对不堪重负的重要生态系统特别是江河湖泊实行休养生息,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其核心就是要尊重河流的自然属性,这是任何流域管理的中心法则。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增长和江河湖泊的健康自然功能的双赢目标。
因此,要真正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必须就必须优先恢复生态功能,以生态修复为重要载体,以生态优先政策为主要动力,对环境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借以带动流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并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
确立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生态优先作为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重要方针,必须在各方面发展和所有建设中充分体现。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类项目建设中切实做到环境立法、规划、环评、投入、考核等方面的优先。
科学制订生态规划。生态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更是休养生息的基础性、约束性、指导性规划。生态规划要从整个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按照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环境容量的要求,整合经济社会发展资源。
稳定生态界面。产业发展从资源约束强烈、环境容量脆弱的现状出发,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和底线,建立与环境容量、资源约束相适应的产业开发格局。从水资源供给、开发需求、地域与产业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出发,改变密集开发的空间布局。产业布局要尽量避开生态敏感区,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切实增加生态湿地、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面积,增加生态敏感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和自净能力,稳定生态界面,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开辟生态走廊。严格限制在生态走廊内进行新的项目建设,生态敏感区内不得新建工矿企业,其他建设项目从严控制;重要水源地应采取保护性措施,避免沿水源地开发,其他的非水源地其沿岸纵深地也要划定保护区,禁止其他项目建设。让生态价值高、生态脆弱的区域更好地承担生态维护功能;相反,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需求旺盛的地区则承担高强度的开发建设,在总体空间上协调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
科学划定生态功能类别。江河湖泊的环境功能定位是整个流域开发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开发建设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如果放宽和降低区域功能类别标准,一旦水系破坏了,恐怕会发生重大问题,产生巨大的环境风险。要科学地确定各单元的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划定和建立一些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源头水环境保护区和资源开发生态破坏恢复区等。
加强环境协调和合作。通过区域环境合作机制的实施,加强协调,信息共享,相互支持,协调、解决区域和流域间的环境问题。合作必须寻找共同的利益基础为突破口,以有利于分摊环境成本,达到环保的目标。只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博弈规则,合作的参与方完全可以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珠三角“9+2”和长三角的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已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建立补偿机制。生态链是相连的,水是流动的,环境也是互相影响的,江河湖泊的上下游以及周边地区之间生态环境的依存度相当高,一地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周边地区都要受到影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就是尝试以一种量化的方式,寻求江河上中游对下游的环保补偿,让全流域共同为环保埋单。上游污染下游或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计划,上游必须给下游赔偿;上游治理了污染,保证了下游的水环境安全,下游必须给上游生态补偿,以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15、碳税或2012年起步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年12月15日
http://futures.jrj.com.cn/2009/12/1501526637869.shtml
资源税加速,碳税潜行,多个草拟征收方案已成形
“下一步资源方面的税费改革要加快步伐。这个改革之后,在2012年或2013年,要推出碳税,而且是低标准起步。这是一个路线图。”12月10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在环境公共财税改革研讨会上作此表述。
在此次研讨会上,国家财政、环保、税务部门的人士一致向记者透露,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已经预备在2010年加大资源税改革的步伐,并有望在试点的基础上开征环境税,目前完整的环境税方案已经上报有关部门。碳税的各个征收方案已经出笼。相关日程表已经有了初步安排。
而就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全球关注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中国已经承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苏明指出,资源税改革应该为碳税的改革预留空间,一旦资源税太高,碳税将难以征收。
他建议,碳税的起步标准可以为每吨二氧化碳排放收取税收10元,这比环保部门研究团队此前提出的20元/吨的设想要低。
资源税改加速
接近财政、税务部门的人士透露,国家有望在明年加大资源税的改革力度,并开征环境税。其中资源税的改革方向是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税率,从定额税变成累计税,并改善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从生产和消费环节同时征收资源税。环境税则是在目前试点的基础上开征新的税种。
记者了解到,目前环保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环境税的方案已经完成。一位接近环保部的人士说。“更具体的时间表还要看情况,但是的确是在加快步伐。”
资源税改革和环境税,早已列入国家发改委2009年的工作日程,今年5月下旬公布的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提出“研究制订并择机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加快理顺环境税费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
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尤艳馨透露,目前国家已经对内蒙古、山东、河南、广东等地开展了环境税的调研,湖北、湖南也在继续进行排污税由地税代收的试点。
她透露,稀有金属的资源开采和环境税,水泥、造纸等落后工艺的产品税也在研究中。
多年以来,有关资源税的税收范围逐步扩大,不过税额仍然偏低。历经2004、2005、2006年的调整,目前大部分省市的煤炭资源税适用税额不到4元/吨水平。
碳税伏笔
国家开征环境税将为下一步碳税的征收埋下伏笔。
简单来讲,碳税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征收的一种税。环境税,泛指为了达到环境保护的目标,而征收的相关税中,或者与环保相关的税收。能源税,泛指对各种能源征收的相关税收,包括所得税、资源税等。
三者比较,环境税最宽范,即碳税可以是环境税当中的一个税目。
因此,苏明表示,碳税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改造现有的税种,包括能耗税、消费税等,通过对这些税费的改革,来达到减排二氧化碳的目的;也可以将碳税列为环境税的一个税目;也可以单独搞一个碳税。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但是把所有的与能源相关的税收全部归纳为碳税,即中国单独搞一个碳税,是苏明理想中的模式。“这样对中国的资源保护、对节能减排能发挥更大作用。”他说。
据了解,每消耗1吨原煤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约为1.9吨,消耗1吨原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3吨。为此,苏明带领的课题组建议,中国的碳税最终应该根据煤炭、天然气和成品油的消耗量来征收。
苏明建议,碳税在起步的时候,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征税10元,征收年限可设定在2012年,到2020年,碳税的税率可提高到40元/吨。
而环保部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的课题组曾建议,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征税20元,到2020年可以征收50元/吨。具体而言,煤炭(每吨)、石油(每吨)、天然气(每立方米)分别征收11、17、12元的碳税。
苏明指出,他建议的征税标准低一些,是经过测算,稍微降低碳税征收标准,对中国的GDP、产业、企业,影响都不是很大。“但是二氧化碳减排的效果仍将非常明显。”他说。
16、地下水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 华北危机怎解?
来源:《科学时报》2009年12月15日 李晓明 李凯
http://env.people.com.cn/GB/10580622.html
世行、UNDP,以及美、德、日、意、荷等国的科学家都在关注,华北平原水危机究竟何去何从,会否对中国的崛起产生影响。中国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世界的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因此很多研究机构关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其中华北平原是重点之一。华北如果减产,中国的粮食安全就可能出问题了。
过去30年,辽阔的华北平原经历了规模巨大且刻骨铭心的一场自然与社会经济变革。华北区域已经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口约1.2亿,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2%,粮食产量占全国10%。
支撑区域发展的关键自然条件是地下水资源。华北平原水资源仅占全国1.7%,却维持了这一地区几十年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目前华北平原75%以上的用水需求靠地下水支撑,每年开采量达到206亿立方米。
然而,危机已经悄然逼近这块发展的热土。在过去50年中,华北平原大量开采地下水已经使地下水储存量减少约1300亿立方米,因为超采造成的浅层地下水漏斗超过2万平方公里,深层地下水漏斗7万平方公里,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
地下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华北平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日前启动的“973”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与调控”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石建省就此接受《科学时报》记者的专访。
地下水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
《科学时报》:华北地下水危机的字眼近几年频频出现在媒体上,从科学的角度说,如何判定出现了水危机?
石建省:华北平原已经出现地下水枯竭的现象,人们最明显的印象就是打井取水比过去难了。我就是河北人,在上世纪70年代,农村取水人工挖到地下十米八米,水就出来了,现在基本上到了40~50米,有的甚至超过100米才能见水。由于不断超量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已经开始影响到人们最起码的日常生存。所以,人们从直观上感觉到了危机的存在。
从严谨的科学角度分析,如果地下水的补给项小于排泄项,自然的水均衡条件被打破,就可以说危机发生了。危机的效应包括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地下漏斗,区域上发生地面沉降,地表干旱沙化,这些已经影响到了人们日常最起码的生存条件。所以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普遍关注。
《科学时报》:目前华北地下水危机究竟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石建省:华北地区是我国资源性缺水比较集中的地区,与经济总量、人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绝对缺水的程度较高,再加上若干年的过量开发,已经出现了一些危机的迹象。它的直接表现就是水位大幅下降,其后果就是造成大范围的地面沉降,总体上这是一种危害,由于地层压密,含水层结构发生变化,对水的储存能力下降,进一步可能失去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在东部平原区,水位下降低于海平面,就会造成海水入侵,地下淡水资源的更新就更加困难。当然,水位下降在局部也可能产生正向效应,比如过去沧州等地区,长期水埋深很浅,盐渍化土壤较多,现在水位下降了,土壤的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的能力上升了。
从科学上到底如何判断华北平原地下水危机的程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般而言,河北西边的山前地带的主要含水层是较厚的山前洪积扇堆积地层,含水性和渗透性都较好,有利于地下水更新。以前人们可能大多集中在这一层取水,由于有补给更新,用了较长的时间,但目前在华北平原局部已经发生疏干现象。深部的含水层渗透性较差,出水量要少得多,而且补给更新更困难。开采一旦造成水位大幅下降,就容易出现疏干现象,在局部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危机的出现就无可避免。
现在一些城乡集中供水的水井已经打到500米深,开采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地下水,这些水可以说像化石资源一样,很难更新、循环迟缓,应该当做矿产资源进行严格管理,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在河北东部衡水一带,浅层地下水偏咸,基本以开挖深层水为主,地面沉降越来越严重,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可预料的影响。如果按照现在的利用方式继续推进下去,很难说能够维持多久。
总体上讲,华北平原地下水确实是过量开采了,但是具体到局部地区,要进一步评价地下水危机发生在哪个阶段,还需要认真研究评价。现在无论从区域上,还是从理论上,都还有大量的科学问题需要认真探讨。
人类活动影响是水危机的主导因素
《科学时报》:华北地下水危机的出现,有哪些自然变化与人为影响的因素?
石建省:应当说,华北地下水危机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自然变化的因素,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因素是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华北地区最近20年的降水量比历史时期平均值减少了10%~15%。受此影响,由于在通常情况下降水入渗占华北地区地下水补给总量的70%,造成地下水补给资源较大幅度减少。
相比较而言,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加显著。几十年来,山区大规模建设水利工程,修建水库1600多座,总库容300多亿方,控制了山区汇水面积的85%以上,直接导致下游华北平原上的主要河流基本上成为季节性河流,甚至全年断流干涸。水库的建设也增加了水资源的蒸发。上游地区因城市化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用水量增加,也导致对下游华北平原地下水补给的减少,国际上公认的河流开发程度应控制在30%~40%左右,现在华北平原主要河流上游控制利用已达70%~90%,给下游剩余的生态流量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平原区农业生产在改革开放前维持在较低水平,而近30年农业的高速发展也加大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改革开放以来有效灌溉面积扩大数倍,粮食产量增长2.5倍以上,持续的旱情也加剧了地下水开采。在上世纪80年代农业用水迅速达到了高峰,最近若干年农业用水基本处于平稳状态,而工业化、城市化的刚性用水需求还在逐渐增长,尚未达到峰值。
在可以预见的10~20年内,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程度面临进一步加剧的极大压力。
《科学时报》:现在人们常用“有河皆枯,有水皆污”来说明华北平原的水危机,除了地表水,地下水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对此还做了专门调查,现在是否有基本的结论?
石建省: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组织开展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采集了大量样品,分析正在加紧进行,还没有完成总体评价报告。但从局部看,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包括一些水源地。虽说地下水污染还没有形成连片成规模、成区域的严峻态势,但总体上显示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当前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乡镇企业,甚至一些较大的工矿企业以污水“零排放”的假象组织生产——确有一些地方有直接将污水用打井的方式灌到地下含水层的现象,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在地表排污还能够想办法处理,如果排到地下,后患无穷,想修复都难以下手,时间和成本都难以承受。美国科学家曾经做过典型实验,在一个空军基地修复TNT炸药造成的地下水污染,模拟研究的结果表明,需要20年才能修复到勉强可以接受的水平,还谈不上根本治理。
我们建议政府监管要加强。现在华北地区,许多村里都有“打旱井”的大标语或者广告,这不是取水用的,而是往地下排污的。打旱井相对来说在华北地区有一定的规模,如果不加强监管后果不堪设想。
关键在地下水,本质是复杂地质问题
《科学时报》:这次科技部支持的“973”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与调控”在解决地下水危机方面有哪些考虑?
石建省:“973”面对的是重大国家需求,对这个项目来说,它着眼于更好地解决华北水问题,或者说在现有条件下更科学地利用地下水,继续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同时,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是我国乃至世界沉积盆地地下水系统的典型代表,是国际水文地质界关注的热点地区,也是最有希望通过科技攻关创建地下水演变与调控基础理论体系的独特研究课题。
这次“973”计划支持开展华北平原地下水与相关环境问题的研究,对提高我国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项目的突破将有可能使我国在区域地下水演变研究领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华北平原人口密度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资源环境问题突出,我们面临的是前人没有遇到过、国际上鲜有对比的重大难题,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强烈的人类活动对区域地下水系统的影响;含水层系统结构变异与资源—环境效应;地下水资源如何与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如何涵养和调控地下水资源。
《科学时报》:为什么国际科学界高度关注华北平原的水问题?
石建省:世行、UNDP,以及美、德、日、意、荷等国的科学家都曾先后到华北平原开展相关研究。从科学上考虑,国际上一些大型盆地与华北平原相比规模较小、地质条件相对简单,没有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华北平原在14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上,形成了7万平方公里的大漏斗,这在已有的人类经验中是前所未有的。在水资源矛盾如此集中的条件下居然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活跃、养活了1亿多人口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出现在华北平原上水资源供需的严重势态,对其他国家科学家来说是一种借鉴。
一些发达国家科学家也在关注,华北平原水危机究竟何去何从,会否对中国的崛起产生影响。中国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世界的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因此很多研究机构关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其中华北平原是重点之一。华北如果减产,中国的粮食安全就可能出问题了。
另外一方面,华北平原上正在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比如高速铁路的建设,就对地基有严格要求,如果有不均匀的地面沉降,运行起来就成问题。华北平原的地面沉降问题很有代表性,因此也成了科学家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科学时报》: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你认为解决华北平原水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地下水资源究竟能否支撑华北地区进入工业化时代?
石建省:应该说华北平原的水问题前人研究成果也非常多,前期研究总体上对华北平原含水层结构的复杂性和探寻地下水演变机制的艰巨性有了较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要解决华北平原一系列的水问题,关键在地下水,本质是复杂地质问题。
项目着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认识来研究地下水的演变机制,通过地下水的调控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而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目前来看,华北平原农业用水趋于稳定,必须通过节水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面上农业用水量大的问题。农业节水的空间较大。如果华北平原地区农业灌溉定额能下降到接近以色列的水平,农业用水量将大幅下降,水资源短缺局面会相应缓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对水的刚性需求在一定时期内还会逐渐增长,华北平原地下水需求将会在今后10~20年内达到峰值,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注意提高水的效益和利用率,则有可能逐步减少需水量,通过人为调控形成一个新的水资源平衡状态。这个过程究竟有多长、是否可以支撑华北地区进入工业化时代,取决于我们的努力。关键是在水需求达到峰值前尽可能地节制我们的用水,并尽可能缩短完成工业化的进程。
南水北调供水之后,虽然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供水局面,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方缺水问题,根本之策还是用好地下水,科学评价、统筹管理、合理利用。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管理创新。将来如果真正实现华北平原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控,才有望持续、根本地解决华北水危机。
17、岛国的眼泪,能否唤醒良知
来源:中国网2009-12-15
http://gb.cri.cn/27824/2009/12/15/882s2704574.htm
哥本哈根已成为世界的焦点。正在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传递出的信号充满“火药味”,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频频交锋中还出现了出人意料的情景。11日上午的一场名为“总揽关键方观点”的新闻发布会上,惟独缺少以“太忙”为借口的美国代表的身影;10日深夜的一次会议上,七十七国集团参加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谈判代表卢蒙巴·迪亚平,因为“有人恶意破坏这次谈判”而愤然离席。
从表面上看,各方都打着应对气候变暖、保护地球母亲的旗号,个个显得“气壮”如牛,似乎要以排山倒海之势来冲倒对方、镇住对方。人们不禁感慨,气候大会真不缺“气”。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名普通公民,我也天天关注这些“气壮”如牛的争吵。我们看到,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尤其是游离于《京都议定书》之外的美国,处处显得底气“十足”。一会儿因“太忙”不参加“总揽关键方观点”的新闻发布会,一会儿提出“中美共治”来“绑架”中国减排,一会儿又否认发达国家应该为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累积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埋单”,一会儿以国内立法程序为借口让全世界“等待”……不知道他们的这些底气,从何而来?
我们不妨透过美国及欧盟表面之“气壮”,看看他们掖藏的“理”。他们就是想通过种种方式转移公众和舆论的注意力,达到避重就轻、投机取巧的目的。这样一来,就可以徘徊在正题之外,自身的第二承诺期减排目标、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资金来源和份额等关键性问题就可以避而不谈了。然后,梦想在大会即将结束时,逼着发展中国家在焦急的“等待”中签下不平等条约。发达国家的排气,世界人民“埋单”,他们的国家利益不就实现了最大化吗?这类小算盘,正是他们说话的“气源”。气候大会经他们这样一搅和,成了有“气”无“理”的大会。
如此只讲“气”不讲理,怎能破解世界性气候难题?
中国有个成语,叫“理直气壮”。意思是说,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理是气的基础和源泉。但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理由不怎么充分,说起话来却照样有“气势”。但这种“气壮”,都是在强词夺理的支撑下佯装出来。这一层“佯装”的薄膜,一旦被捅破,他们便“气”消人散,颜面尽扫。
笔者以为,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这种理不直的“气壮”,像无根之飘萍、无源之水流,是一具具纸老虎罢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只要坚定自己的正确立场,团结一致向前看,坚定不移地向前走,主动出击、据理力争,捅破这一层层“佯装”的薄膜,就会把他们拉回到公平、公正的谈判桌上来。
今天,我们又看到了南太平洋岛国的眼泪。在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南太平洋岛国图卢瓦气候问题代表弗里说:“今天早上醒来时,我哭了。作为一个成年人,这很难启齿,但我的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各位的手中,谢谢!”(12月13日凤凰卫视)岛国的眼泪、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日益恶化的气候,能唤醒发达国家的良知,真正兑现他们的承诺,肩负起破解气候难题的重任吗?我们拭目以待。
18、"北京文本",不止于回应
来源:东方网 2009-12-15刘功润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12/15/3086465.html
从最开始的“气候门”事件,到“丹麦草案”,再到“北京文本”,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持续断升温,呈现胶着状态。由东道国丹麦牵头、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参与起草的“丹麦文本”,一经披露就受到了发展中国家集团和多家环保组织的抨击,舆论普遍认为,其过分偏向发达国家而不顾及发展中国家的诸多合理权益;与此相对,由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在北京讨论出来的“北京文本”,则因为更多地强调了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被解读成对“丹麦文本”的强烈回应。
实事上,我们看到的并不应仅限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美欧与中国争拗表象:针对欧盟拒绝中方减排新目标,中国方面奋而反击的姿态更代表一种声音、一种自觉,“北京文本”也绝不止于一种对发达国家强权之势的回应,而是发展中国家集体觉悟后的理性表达。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中国代表团曾被大会组织方以“莫须有”的原因三次阻拦入场,这使得欧美发达国家自私伪善的一面再一次生动地呈现出来了。因为,那些自诩为世界主宰的欧美国家,根本没有勇气与良知担负起应对人类生存危机的重任,他们害怕来自中国方面的正义的诘问。
一方面,欧美无疑是全球变暖污染的最大元凶,但现实中他们却百般推卸责任。应该意识到,尽管近些年中印等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增长势头迅猛,但放眼历史,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累积总量与发达国家碳排放累积总量相比,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从这点来讲,欧美等发达国家应该承担由二氧化碳排放增加而引起气候及环境变化的主责,然而一些发达国家在减排实际行动上却差强人意,其力度甚至连一些发展中国家都不如。非但如此,还将主要罪责强加在以中印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头上。据英国《卫报》披露的“丹麦草案”,发达国家可以比发展中国家多排放一倍的温室气体,即从现在起到2050年,发达国家可人均累积排放2.67吨温室气体,而发展中国家人均只可累积排放1.44吨。这很明显不仅仅是在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也是在逃避发达国家在减排问题应负的主责!这种公然叫嚣的不平等,孰能忍受?
另外,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经济满足民生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使其环保难度要远远大于欧美国家。即便如此,发展中国家还是做出了积极表态,我们中国政府近些年来就在国家发展规划中不断加大了环境治理和减排的力度。初步核算,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320.7万吨,比2007年下降4.4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321.2万吨,比2007年下降5.95%。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努力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没有回避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反倒是那些已经高度发达、文明的欧美国家,却还是甘做只说不做、只顾保护自身眼前利益的伪君子。
需要提醒的是,某些见过欧美环境的旅游者往往惊叹于欧美良好的环境而谴责国内环境糟糕,殊不知,欧美发达国家是在经历了近300年的发展历程后才走到了今天。他们已经完成工业化并进入信息时代,他们的许多工业化产业已经梯度转移到发达国家来了,结果他们现在可以坐收“清洁”的利益,而把污染“包袱”留在了发展中国家!更气愤的莫过于“得了便宜还卖乖”,一味谴责别人却忘了自始自终自己是主角应该承担起主责。
这样看来,“北京文本”只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坚持原则,不仅仅维护了自身发展的权益,也算是给发展中国家仗义出头了!正如苏丹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迪亚平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说的那样,丹麦草拟的政治性协议提案是“威胁哥本哈根谈判过程成功与否的重大妨碍,会危及这次峰会。”他还说:“在这个时刻,七十七国集团将努力推动哥本哈根大会取得成果,我们不能承受谈判破裂的危险。但是,我们不会签署不平等的协议,我们也不能让世界上80%的人口继续承受苦难与不公正待遇。”中国气候变化首席谈判代表于庆泰则直接点出了“要害”:“归根结底,每次争论都会落在''碳排放空间''上。发达国家说,我已经排放了就排放了,即使占了你们的空间,我也不会还回去;发展中国家,我们只想说,占了我们的空间,我们要拿回来。”
19、羡慕别人环保 不如学习别人习惯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2009-12-15
http://news.163.com/09/1215/06/5QI89798000120GR.html
几年前,环保斗士杨欣在一次电视访谈中说,原来我们羡慕发达国家的汽车、高楼大厦,但今天我们羡慕的,却是别人的环保。
今天,不少从国外回来的人谈起在外的见闻,环保是感受最深的话题。从蓝天白云到清新空气,从满眼绿荫到直接饮用的湖水,从随处可见的动物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其它国家的环保之所以做得好,除了其环保法规建设的完善与执法力度较大以外,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这些国家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树立环保意识和长期养成环保习惯。如英国人为保护野生动物,一般只吃家畜家禽的肉,甚至只吃海鱼,连淡水鱼都不吃;新西兰为了提高牧场的“绿色”含量,农场主自觉坚持不使用农药;在美国,车主在加油时都会不忘加上一粒被称为dyno-tab(多路)的褐色药片,既可节能减排,又能提升动力;在德国,每户人家都备有多个垃圾桶,以做到各种垃圾的分门别类;在法国,无论什么场合,你都不会看到有乱丢垃圾的人……
与其羡慕别人的环保,不如学习别人在环保方面的行为习惯。面对今天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虽不具有逆转的力量,但我们却同样可以从生活的点滴为环保出一份力尽一份责。比如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笼头;电池用完后分类收藏而不是随手扔掉,购物时自觉使用环保袋,吃饭不用一次性的筷子,随手关灯,出行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给爱车加油时,不忘也加一点有助于环保的产品……
环保是一件长期的事情,需要你我共同努力。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将环境保护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成为习惯,相信我们的环保水平将不难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邹风华
20、环保雷人语录频出 带血GDP有理?
来源:慧聪环保网2009/12/15/
http://info.ep.hc360.com/2009/12/15081372229.shtml
慧聪环保网:自10月至12月短短三个月间,环保行业再曝三起环保官员“雷人”语录。网友称环保部官员不作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污染问题一旦暴露,部分环保官员必会想法推脱,掩埋直至必须提上台面解决为止;不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雷人官腔展现高高在上的自我,折射对百姓的漠视;民众环保意识缺乏。
全部按法不如没法
事件回顾
12月份,江西东乡县某环保官员对江西日久电源科技有限公司污染东乡环境做出回应称,污染应该不大,“会有一点”,但食品吃了也不会死人。就像在大草原上拉了一堆屎,有点臭,算不算污染?
11月份,针对安徽霍邱垃圾绵延400米垃圾乱倒事件,该县环保局局长回应称“这点小事也找我”。
10月份,胶州市一居民小区,有一家人在家里生产鞋,噪音和气味影响到邻居。胶州市环保局相关官员回应称“全部按法不如没法”,!雷人的是,官员称已经责令那家停产,记者说可是他们还在生产?官员的回答却是:那就让他们生产吧!记者说:你这样说合适吗?主任回答:合适!愿意上报就上报吧!
问题揭秘
针对江西东乡污染事件,毫无疑问,这应该是又一个“带血的GDP”和“落后生产力”,又一个以牺牲当地环境状况和群众健康来换取发方经济发展的典型实例。污染问题一旦暴露,部分环保官员必会想出污染还不是很严重的说法来推脱,掩埋直至必须提上台面解决为止。
针对安徽霍邱垃圾绵延400米垃圾乱倒、胶州噪音气味污染事件,部分官员为何敢乱说话,原因很多。然而此事的事实是,明知记者采访,一些官员偏偏雷语不绝,摆出一副骄横傲慢的姿态,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势。对于普通百姓更可想而知,部分官员不是把自己视为亲民爱民为民的“父母官”,而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不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雷人官腔展现高高在上的自我,折射对百姓的漠视。
提醒:遇见那些事情可以环保投诉
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
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5.矿山废水、废渣污染等。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