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4
十二月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全球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系列报道之五:
1、全球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之五-丹麦的海底长城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专题报道:
2、人民网: 特别策划:“西方密约”暗伤发展中国家,哥本哈根难逃破裂收场?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8050.html
3、广州日报: 哥本哈根谈判者矛盾加剧 中国声音被刻意忽视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7986.html
4、广州日报: 中国代表反击:若发达国家减排四成 中国奉陪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8015.html
5、文汇报: 中国抗议风电项目核准受阻
http://intl.ce.cn/zgysj/200912/11/t20091211_20596003.shtml
6、新华网: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天天谈:针锋相对第四天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8075.html
7、中国青年报: 气候会场发展中国家争议 发达国家坐山观虎斗
http://green.sohu.com/20091211/n268867229.shtml
8、新华网: 中国官员建议将人口问题写进哥本哈根成果文件
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91211/newgx4b218e74-2483494.shtml
9、羊城晚报: “民间气候大会”现身哥本哈根 普通人各抒己见
http://news.sohu.com/20091210/n268847693.shtml
10、羊城晚报: 哥本哈根"B计划"引关注 "偏方"或可助地球降温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8223.html
11、广州日报: 气候变暖损失3万亿 遏制气候变暖损失40万亿
http://news.sohu.com/20091211/n268861544.shtml
环境资讯:
12、中国经济时报: 环境税明年有望试征
http://www.paper.com.cn/news/daynews/2009/091211084925199015.htm
重大水事:
13、新华网: 三峡水库已为长江中下游补水约9亿立方米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7129.html
公众参与:
14、人民网环保频道: 网民为中国气候策略献计 7成受访者满意代表表现
http://env.people.com.cn/GB/10560046.html
15、人民网: 一个中国公民致哥本哈根的信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70240/10557858.html
16、人民网: 全体居民讨论选址 广州番禺缓建"垃圾发电厂"
http://energy.people.com.cn/GB/10559305.html
环境时评:
17、中国经济时报: 环保共识难以忽视的发展权
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09/12/1100496619881.shtml
18、红网: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一场有关“水”的谈判
http://news.cqnews.net/pl/szpl/200912/t20091211_3861546.htm
19、荆楚网: 杜玉全:“气候大会”为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0912/t887668.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全球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之五-丹麦的海底长城
文图 汪永晨
为了更多地了解丹麦文化,12月10日我们去了一趟丹麦海湾小城罗斯基勒。这个小古镇在丹麦西兰岛北部的城市和港口。临罗斯基勒海峡,在哥本哈根西北35公里。那有两个著名:一是上世纪90年代才挖出的古船,一是存在罗斯基勒教堂里的40个丹麦国王和王族的棺陵墓。
教堂外
大教堂内
罗斯基勒大教堂是丹麦最杰出的建筑精品之一,这个砌着红砖、具有精细的尖顶的大教堂于1995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单。
如今人们所看到的教堂是由大主教阿波萨隆-哥本哈根的奠基人于十二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创建的,自那以后,许多建筑风格迥异的门廊和小礼拜堂相继得以增建。如今,教堂展现了800年以来丹麦建筑艺术的最好范例。
雕刻的棺墓
大理石做的
自15世纪早期开始,教堂就变成了皇室家族所厚爱的埋葬地,变革运动以来,所有的国王都在这里执掌政权。不仅如此,自中世纪开始,教堂还被用作皇家陵寝,国王哈罗德•Bluetooth, Sweyn Estridsen 河玛格利特一世王后都被安葬于此,这里共埋葬了39位国王和王后,其中许多人都是藏于华丽而精美的石棺中的。
哀思
世界遗产
1985年,在教堂的西北角建造了一个新的皇家墓地。这里埋葬着当今的丹麦女王玛格利特二世的双亲,即国王FrederikIX和王后Ingrid。
罗斯基勒的天空
从海底挖出后,恢复的古船
研究古造船技术发现制作工艺
今天罗斯基勒静静的海湾,已经不容易让人想象当年这里会是古战场。在被挖出古船的水边,现在重新恢复后建成一座博物馆。博物馆里介绍,在这一峡湾中人们一直怀疑水下通道是当年的战略要地,会有什么遗迹。果然不出所料,五艘沉船在水中被发现。
而这里当年有三条通道,今天人们发现沉船后分析,当年这几艘船,是沉下去堵住要塞抵抗入侵者。同去的美国朋友JON说,这不就和中国的长城一样吗,这可以说是丹麦当年的水下长城。
当年的船上
当年的战略要道
发现古船的今天海边
昨天大会场外发生了一些花絮,我们中国代表团官员因证件过机器时出了问题被三次栏在了大门口。与些同时,一位香港朋友看到欧盟的一位高官也被栏在了入口处,尽管他的两个秘书出面解释,可还是在换了一个通道再试才过的。而非洲的一位很急的官员本想加塞,也被排在她前面的人拒绝了。
在这里,不但警卫“六亲”不认,只认牌,而且因为节约,进门用的身份证就是一张簿纸加了模。或许丹麦人认为,这里开的是环保大会,每一个细节都应体现出人们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应对。简单,出点小差错,也就再所难免了。
NGO在游行
联合国开会,一般都有配套的NGO论坛。NGO就是我们中国说的民间组织。
在这次哥本哈根的全球气候大会上,与政府间激烈的谈判相比,NGO论坛不但没有那么严肃,而且丰富多样。既有我们中国那种由企业家组成的企业家俱乐部发出哥本哈根宣言;也有WWF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要目标的学术发表;我参加了孟加拉一个民间环保组织的演讲会,主讲人呼吁的是,正在谈判的适应性报告里,只按一个一个国家来谈适应变化是不够的,因为很多河流是跨国的,气候变化是影响水的,所以在适应性报告里,这一民间组织提出了跨流域管理,而不是各国只解决自己的问题。
NGO在大会期间的声音,对大会的谈判,无疑是会产生影响的。
图瓦卢越来越受到关注
和华盛顿对话
12月10日,我到美国中心想采访美国代表团的代表,却碰上了几个美国大学生正在和华盛顿的中学生通过电子视频对话。在哥本哈根的美国大学生是代表美国一家民间环保团体组织到哥本哈根来的。华盛顿的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坐在教室里。
先是华盛顿那边的孩子每人讲了自己眼中的全球气候变化。有说冰川退缩的、也有说乌龟灭绝的、江河的污染和极端天气都是孩子们眼中的气候变化。接下来的一个问题一下子吸引了我。华盛顿的一个小姑娘问,如果哥本哈根协议没有签署,你们会做些什么?哥本哈根这边的美国大学生对着电视镜头问到:你们谁知道太阳能?华盛顿的学生都举起了手。你们谁知道风能,那边的孩子又都举起了手。在哥本哈根的大学生这时说,我们不会妥协。我们回去要给议员写信打电话。给他以压力。要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事。要给议员写信的,还真不只这一个学生。
一个华盛顿的学生问在哥本哈根的学生,你们到哥本哈根后和你们去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在哥本哈根的大学生说,最没有想到就是全世界会有那么多人在关心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那么大的问题。也没想到在这结识了全世界那么多想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事的人,我们现在有了一个网络组织,包括印度、中国、非洲很多国家的年轻人。将来我们要一起做事。还有就是这里吃剩下的饭可用去堆肥。我回去要开辟一个菜园子,种有机食品。
另一位大学生说,我最没想到的是这里有这么多人骑车上班。这里有自行车道,而美国的路都是大宽马路,都是为汽车修的。我们应该向丹麦学习。
一位美国电视主持人这时也走了过来,她问学生们的问题是:在你们的生活中,对环境的认识谁对你们影响最大?华盛顿那边的一个学生说是一位橄榄球运动员。还有一位说,是一个医生。那位医生从小就开始在海边拣垃圾了。
还有几个孩子都提出了奥巴马夫人在白宫里的菜园子。一个学生说,我去过,虽然没有见过第一夫人,但我喜欢在菜园子里种菜。
永不放弃
电视主持人的问题
征得组织者的同意,我也向华盛顿那边的孩子问了两个问题:一是,你们知道全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华盛顿那边的一位孩子回答:工厂的污染。这时一个学生转过来向我问问题:中国有多少工厂?
我告诉他,那我可数不过来,太多了。我接着问:你们认为自己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些什么?你们知道中国的长江吗?孩子们的手都举了起来。还有一个孩子大声说:世界第三大河。
可是当我再问:你们知道长江里的白鳍豚吗?就没有人举手了。
在说到自己能做些什么时?两边的学生都又强调了他们现在和世界各地青年人的网络,一起要做的事情多着呢,清洁能源,推动公共交通的发展,都是他们关注的领域。
这两天,就在谈判大厅外,我看到过一大群年轻人坐在门外,每人手里举着个纸版,上面写着:请给我们机会。当时围观的人很多。坐着的学习不说话,只是轻声地哼唱着歌,围观的人中,也有跟着一起低声唱的。
这几天,我也看到一些民间组织的人把自己装扮成一棵弯着腰的大树。上面写着请给我们生存的空间,在会场里慢步。这些场面,可以说是电视记者和举着相机的人最喜欢的。
中国青年代表团的身影在大会各个角落也是随处可见。他们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中国西部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灾区,请世界给予关注。
中国记者的提问
留影在长江源
但是,由于缺乏对国际大会的了解,中国参会的NGO代表们,在会上大多数时候是转来转去,在寻找着自己的位置,也在学习着聆听和参与。
当然,对于中国NGO来说,另一个障碍就是语言。
大会里的表演
各国展台
民间组织,不能像政府间的谈判那样达成协议,成为必须执行的条款和法律依据。民间组织做的是倡导,是行动,是用自己的理念去影响更多的人。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各国政府间的协议最终是否达成,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而NGO的影响却正在蔓延。
生态足迹
明天 ,中国地质学家杨勇将向参加哥本哈根大会的各国代表介绍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第三极的影响。
2、特别策划:“西方密约”暗伤发展中国家,哥本哈根难逃破裂收场?
来源:人民网 2009-12-11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8050.html
3、哥本哈根谈判者矛盾加剧 中国声音被刻意忽视
来源:《广州日报》2009年12月11日方利平、吴倩、李颖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7986.html
各种草案相继露面 哥本哈根会议一波三折
昨日是谈判的第四天,几天来哥本哈根上空一直阴云密布。正在贝拉中心举行的气候峰会的谈判,也正如这阴沉的天气,丹麦泄露的文本草案在发展中国家中引起广泛的愤怒,而小岛国图瓦卢的抵制又令谈判节外生枝。会议的最后日程越来越逼近,而谈判各方的矛盾却似乎越来越尖锐。
丹麦文本:企图绑定和分化发展中国家
图瓦卢新协议:发展中国家不再同一声音
新的草案:《京都议定书》“升级版”
最近两天,场内外的由各种非政府组织发起的抵制行动越来越活跃,昨日,在会场外,20多名青年男女穿着短裤,赤裸地站在刺骨的寒风中,热烈地呼喊:“2050年,你会怎样呢?”“不要让我们呆在寒冷中”,呼吁各国领导立即采取行动,促进会议取得成果。人们的失望,来自谈判的缓慢进展,如今,在减排目标和资金、技术支持方面,发达国家方面没有任何具体承诺,而各方的分歧却越来越显露无遗。丹麦草案和小岛国图瓦卢的抵制,成为最近两天会场内外的焦点。
非洲代表尖叫“自杀”抗议
最近两天,西方媒体泄露出的“丹麦文本事件”,在会场内外引起了很大骚动。丹麦文本草案背离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给富裕国家更多的权利,企图绑定和分化发展中国家,并将联合国在未来气候谈判中的角色边缘化。引起发展中国家和广大非政府组织的强烈不满。
77国集团轮值主席、苏丹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迪·阿平也表示:“文本掠夺了发展中国家公正、公平分享大气资源的权利。”发展中国家已准备好“反制”措施,在稍后两天会见分晓。
非洲代表被泄漏出的丹麦草案激怒了,泛非洲气候司法联盟在贝拉中心主大厅游行尖叫:“两度:自杀。一个非洲,1度。”引起了贝拉会议中心众多媒体的关注。 “我们非常伤心,我们的希望被发达国家破灭。”一名男子大声喊道。
而世界自然基金全球行动项目主任Kim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责称:“丹麦主持下的谈判,正聚焦于取悦富裕和强权国家,而不是服务于大部分国家,我们要求一个公平和具有雄心的解决方案。”
有环保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此次谈判的主要障碍是,发达国家至今不愿在正式谈判文本中承诺大幅减排,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资金支持。丹麦需要去努力消除障碍,而不是制造不信任。
中国代表团团长、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透露:“基础四国和发展中国家集团也起草自己的谈判文案。中国坚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之下继续进行谈判,反对抛开先前的谈判案文另起炉灶。”
中国与会NGO感觉被下套
为推动谈判取得成功,发展中国家会前便纷纷公布了各国自主减排的目标,而会议进行了好几天,各方消息显示,发达国家仍然态度消极,这引起发展中国家民众的极度不满,一个来自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李先生向记者表示:“我们充满诚意地来,发达国家却依然迟滞不前,我们感觉整个谈判就像发达国家下的一个套,是一个骗局。”当本报记者将此问题传达给中国代表团副团长于庆泰时,他回答称,目前发达国家的表现让人失望。
小岛国抵制再起波澜
除了丹麦文本的争议外,小岛国的抗议也让谈判再起波澜。9日,小岛屿国家和一些更容易受到气候影响的非洲国家提出,应签订一个比京都议定书更为严格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图瓦卢甚至要求谈判暂停直到问题可以解决。
发展中国家集团在这个问题上出现分化是极其不寻常,因为发展中国家一向是有一个统一的声音。9日下午恢复会谈后,这个问题似乎被搁置,图瓦卢代表团走了出来。少数相关国家将继续在幕后对此问题进行私下讨论。有业内人士指出,图瓦卢背后可能有欧盟的身影。
丹麦文本和图瓦卢协议的波澜尚未平息,又一草案被抛出。该草案文件显示,《京都议定书》的“升级版”可能成为2020年前抗击全球变暖行动的指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德波尔昨日强调,《京都议定书》将获得支持,也必须获得支持。
中国代表团多次要求
陈述意见被置若罔闻
本报讯 (记者方利平、吴倩哥本哈根报道)除了谈判本身,会场当中还有诸多事宜已引起了中国及其他国家不满。中国和沙特阿拉伯代表指出,在全体会议上的标示只提到COP15,但还应当提及COP/MOP5。
沙特阿拉伯代表强调对这个问题的敏感性,因为众所周知,一些缔约方想要免除协议。
同时,另一些事件也令中国方面表示失望,中国官员被拒绝进入会场,随后他的徽章被没收。本报记者亲眼目睹,中国代表团多次要求陈述意见而被置若罔闻。
4、中国代表反击:若发达国家减排四成 中国奉陪
来源:《广州日报》2009年12月11日熊争艳、廖雷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8015.html
外交部:温总理出席将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注入新的推动力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昨日分别与英国首相布朗、印度总理辛格和巴西总统卢拉通电话。中英双方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看法。中印巴三国领导人表示将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协调合作。
另据新华社电 (记者熊争艳、廖雷)外交部昨日就温家宝总理即将出席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表示,温家宝总理与会,将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注入新的推动力。
王光亚强调,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成功的关键是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巴厘路线图”授权。中方对会议有三点期待:
一是明确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应当承担的大幅度量化减排指标,确保未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承担可比较的减排承诺;
二是做出有效的机制安排,以确保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
三是明确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情况下,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根据本国国情采取适当的适应和减缓行动。
美国气候特使:中国2020年排放将超过美国六成
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特使周三将矛头直指中国,强调中国在未来十到二十年的碳排放量将远超美国。对此中国代表解振华反击,提出如果发达国家愿意到2020年减排四成,并同意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援助;中国乐意奉陪,到2050年减排一半。
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特使斯特恩声称中国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超过美国六成,在2030年更比美国多出八成。
中国代表团长:进入会场时连续三天因安保受阻
据新华社电 (记者李忠发、荣燕)外交部发言人姜瑜昨日回答关于中国高官被拒绝进入哥本哈根会议会场的问题时表示,中方对会议组织和安保方面的压力表示理解,希望会议有关技术问题得到解决。
又讯 据媒体报道,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举行期间,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连续三天被拒绝进入贝拉会展中心。
在贝拉中心的中国代表团办公室,一位中方官员告诉记者,一般人员的胸卡上都有照片,但各国代表团团长的证件上是没有的,因此在入场时被工作人员拦了下来。
对此,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引用中国的古话“事不过三”、“是可忍孰不可忍”,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苏伟还用英语说:“大会开始第一天我不高兴,第二天是很不高兴,今天是非常的不高兴。” (北京青年报供稿)
5、中国抗议风电项目核准受阻
来源:文汇报2009年12月11日
http://intl.ce.cn/zgysj/200912/11/t20091211_20596003.shtml
新华社哥本哈根12月10日电 (记者郇公弟 黄堃)“中国部分‘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在过去一年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障碍,部分原因是CDM执行理事会作出的决定不合理、不透明和不公正。”在哥本哈根《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全会上,中国谈判代表李高就“清洁发展机制”议题9日发言时提出上述抗议。
自2009年初以来,CDM执行理事会对中国风电项目提出了系统性的审查,其公布的理由是“怀疑中国政府有意系统性降低风电项目的上网电价,从而鼓励将风电项目开发为CDM项目”,理事会以此为理由,拒绝了多个来自中国的风电项目。
李高说,“可再生能源项目本应是最符合CDM项目的,应该通过各种措施大力鼓励的项目类型之一”,而这种审查和拒绝的决定“只针对特定国家的项目,具有明显的歧视性”。
李高说,这种针对可再生能源项目和个别国家的不公正决定,至少存在3个方面的严重问题。首先,各国的可再生能源激励措施应当由各国根据自己国情来决定,“CDM执行理事会在缺乏根据的情况下,对主权国家的能源政策妄加猜测并据此做出决策,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严重超越了理事会的授权范围”,“如果任由理事会据此逻辑做出决策,我们担心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能源CDM项目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
第二,中国各方和国际组织“向CDM执行理事会提交了大量的相关证据和资料,证明中国的风电上网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且有所提高,但理事会无视事实继续以不透明的方式作出决策,并且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其决策合理性已受到广泛的质疑”。
第三,理事会提出的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可以适用于所有国家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甚至是所有国家的所有能源项目”,“但令人不解的是,理事会目前的做法只针对中国项目,显然有失公允,不得不让人十分怀疑背后的真正动机”。
李高表示,CDM项目的目的是促进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减排作出贡献,这与“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应当相互促进、并行不悖,而不是相互排斥”,“理事会应该根据其授权,认真对其现有的各项规定进行审查,并做出必要的修改”。
李高希望CDM执行理事会加强改革,大幅度提高其决策透明性、一致性和公平性。作为一项基本原则,理事会关于一般性问题,也就是可能适用于所有项目而非特定项目问题的讨论,应该以公开会议而非闭门会议的方式进行。
李高说:“中国代表团全力维护CDM项目的环境完整性和CDM系统的有效性,也全力支持建立一个有效、透明和公平的CDM运营环境,并愿与各方一道为达成此目标作出不懈努力。”
6、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天天谈:针锋相对第四天
来源:新华网2009年12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8075.html
新华网哥本哈根12月10日电 曾经表示要将温室气体纳入管理体系而受到欢迎的美国环境保护署官员,9日来到哥本哈根后却立刻转移话题,不谈美国该如何实际行动,却说关键问题在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这立刻受到了多方针锋相对的回击,哥本哈根大会上的交锋愈发激烈起来。
美环保署署长莉萨·杰克逊在美国新闻中心发表讲话避谈美国实际减排量化指标,只是空洞地宣称“我们正寻求同全球各方的伙伴一起进行强有力的合作”。而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稍后则赤裸裸地说,中国和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是商谈的关键”,并再度表示美国不会加入《京都议定书》。
针对上述推卸责任的言辞,多方立刻给予针锋相对的回击。中国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说,美国应该深入地“自我反省”;巴西首席谈判代表菲格雷多也回应说:“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已明确表示了它们将与全球一道共同努力,但更关键的是每个国家都需要承担它们各自的责任”;由于海平面上升而面临被淹没威胁的太平洋岛国图瓦卢代表弗里则向发达国家大声疾呼,要求它们担负起道德的责任。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10日也回应说,在目前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中,《京都议定书》将会存续下去,并且必须存续下去。
此外,索罗斯基金董事会主席乔治·索罗斯10日明确指出,发达国家在今后3年内每年提供100亿美元的融资提议“不够充分”,因为发展中国家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要求包括美国等发达国家不要推卸责任的呼声,不仅出现在哥本哈根,也出现在全球各地。尼日利亚的一位权威环境人士日前发表讲话说,非洲国家要求发达国家转让控制排放的技术,并且给予它们资金赔偿;突尼斯绿色进步党发表声明强调,富国应该作出明确承诺减排,并且提供资金和技术。此外,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绿色和平组织在斗兽场外悬挂巨幅标语,要求欧盟等发达国家明确承担更高的减排指标。
谈判内容称为焦点,但还有一些谈判外的细节问题也引起关注。
沙特等国代表发现,大会一些会场的标识仅书写了“COP1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而没有同时写上“MOP5(《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沙特代表直言,这是个敏感问题,因为一些发达国家一直就想抛弃《京都议定书》。
7、气候会场发展中国家争议 发达国家坐山观虎斗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11日
http://green.sohu.com/20091211/n268867229.shtml
中国督促发达国家兑现资金承诺
12月10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迎来了“青年日”。30多名自发来到哥本哈根的中国青年,脱下红色的中国T恤,穿上“青年日”统一的橘黄色T恤,和世界各国的2000多名年轻人一起,活跃在会场各个角落。
这些中国年轻人采访了美国政府代表团团长,10日晚还要和美国青年在哥本哈根大学对话,进行交流沟通。
相比于年轻人的活跃,在各个谈判室里,低级别官员之间的谈判正在进行中,气氛相当沉闷。用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政策与研究总监喻捷的话说:“实际上大部分的谈判是乏味的,各国官僚在遍布会场的各个小房间里抠字眼,有些议题抠了十几年,还没有实质性进展。真是谈白了少年头!”
9日下午发生在会场内部的临时游行,扰乱了会场的秩序。近百人在会场内喊着口号:“图瓦卢!图瓦卢!图瓦卢!”在场内,如此多的人呼喊一个国家的名字,很少见。更何况,图瓦卢是一个很小的国家。
这是因为图瓦卢代表所在的39个小岛国联盟和最不发达国家,提出了新的议案。外电解读,代表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加中国”分裂了。
会场上,中国代表不赞成就新议案立即展开磋商。“如果开启这个新的议题,就是修改巴厘路线图,让我们把精力放在最紧迫的事情上。”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支持中国的立场,石油输出国组织中的中东、南美、非洲国家也表态,不同意就此展开磋商。发达国家在会场异常安静,没有一个国家要求发言,在一旁坐山观虎斗。
实际上,要满足图瓦卢等小岛国的诉求,除了美国等发达国家要更大幅度地减排,中国、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也要付出更多。
39个小岛国是全球气候变化受害最严重的地区。中国气候谈判代表于庆泰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与小岛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也都是发达国家制造的全球变暖问题的受害者,这是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的坚实基础,过去是这样,今后也仍然会是这样。
作为最脆弱的国家群体之一,小岛国对这个问题表示强烈的关切,是正当和合理的。”
气候谈判的数字较量和字眼儿之争,背后是利益之争。
目前,坐镇这里的中国最高官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说:“要将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发展中国家要求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发达国家每年拿出GDP的0.5%~1%,援助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每年发达国家要拿出1500亿~3000亿美元。非洲国家则提出,不是1%,应该是发达国家每年拿出GDP的1.5%,这么算是4500亿美元。现在发达国家提出一年拿出100亿美元,相差太大了。发达国家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资金和技术,不要开空头支票。”
以纽约开放社会研究所主席身份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露面的乔治·索罗斯12月10日发表演讲表示,发达国家未来3年每年给发展中国家1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不可能满足后者的需要。
他建议,除了100亿美元资金,发达国家应在未来25年内,将今年9月获得增发的价值100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用于一个特别的绿色基金,以此满足发展中国家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所需。
中国气候谈判代表于庆泰说,发达国家承诺的资金要兑现。在半小时的发布会上,他说了三遍:“这不是富人的慈善事业,而是法律义务。”
他说:“中国重视资金问题,但不是为自己考虑。中国从来不想第一个接受援助。”
在北京,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说:“资金问题是决定哥本哈根会议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8、中国官员建议将人口问题写进哥本哈根成果文件
来源:新华网2009年12月11日
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91211/newgx4b218e74-2483494.shtml
新华网哥本哈根12月10日电(记者 陈文仙)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赵白鸽10日在哥本哈根建议,将人口问题写进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成果文件。
赵白鸽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人口管理事关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实践表明,通过人口管理等有效措施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期均衡发展。
赵白鸽说,人口问题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中国的人口发展战略不仅关注人口自身问题,更关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国从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将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提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她说,中国已经制定了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即到201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3.6亿人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14.5亿人左右;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之后,中国人口总量缓慢下降,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据赵白鸽介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从30年前的5.8下降为目前的1.8,也就说中国在过去30年里少出生了4亿人口。按照目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4.57吨计算,中国如今每年减少18.3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所以,中国的人口管理为全球气候变化的解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赵白鸽认为,气候变化不能仅仅被看作是简单的环境或发展问题,应该更加综合地将人口、健康等问题纳入框架,并以综合的手段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将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最高目标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赵白鸽说,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必要考虑制订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她说,根据中国的实践经验,人类的权益和责任必须对等,在强调个人权益的同时,也要强调个人的责任,这样才能做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9、“民间气候大会”现身哥本哈根 普通人各抒己见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09年12月10日
http://news.sohu.com/20091210/n268847693.shtml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9日进入第三天,各国继续“唇枪舌剑”。几公里外,一场“民间气候大会”则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普通民众提供机会,围绕气候变化问题各抒己见,场面同样如火如荼。
“民间气候大会”会场设在丹麦哥本哈根市中心一处体育场,汇集亚马孙印第安人、马拉维农民以及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等身份各异的民众,现场热闹非凡。
大会发言人克丽斯廷·霍尔滕-安诺生“忙碌不已”,一边发言,一边电话不断。她告诉法新社记者,大会对所有人开放,“每个人都可以抒发和讨论自己的观点”。
现年30岁的埃利斯·纳加西梅克来自美国阿拉斯加州科迪亚克岛。他说,全球变暖对那里的影响“确实让我担忧”,“我希望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交流看法。”
来自印度科学与环境中心的普拉迪普·萨哈在会场建起“沙袋堆”。他说,气候灾害在印度非常“现实”。恒河三角洲属季风气候,极易遭受洪水袭击,那里的居民利用沙袋抵御洪水。
一些丹麦高中学生也参加了这场“民间气候大会”,了解受海平面上升威胁的岛国现状。“与这些国家的人谈话,了解他们如何应对环境变化威胁,这挺有趣。”现年14岁的尼科·哈尔贝里说。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与会代表围绕温室气体减排展开激烈讨论。“民间气候大会”也为发展中国家民众提供“机会”,抒发对不公平局面的不满。
一些参加“民间气候大会”的“农民代表”呼吁关注气候变化对农民以及农业的影响。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9日也作出相同呼吁,希望帮助全球农民应对气候变暖。 黎藜(新华社特稿)
10、哥本哈根"B计划"引关注 "偏方"或可助地球降温
来源:新华网2009年12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8223.html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上万名代表正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A方案”争论得如火如荼。
会场外,偏方“B计划”引起环保人士期待。英国皇家学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B计划”部分内容具备技术可行性。
“B计划”
“B计划”分为两方面:捕捉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减少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
其中,捕捉二氧化碳的方案包括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高科技塔台,收集大气中二氧化碳分子和在海水播撒富含铁元素的营养物质,促进浮游植物生长。这些浮游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它们死后沉入海底,二氧化碳随之埋藏。
在减少太阳辐射方面,“B计划”倡导在沙漠地区覆盖大面积反光片,在同温层散播白色硫酸盐颗粒、模拟火山灰反射阳光和在太空安置巨大反光镜,拦截1%至2%的入射光线。
环保主义者希望,这些“偏方”有助地球降温。
世界气象组织8日在哥本哈根大会公布一份报告说,2000年至2009年已为自1850年有准确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
受认可
相比之前冷遇,“B计划”今年受到一定程度认可。
2007年,这些“偏方”遭遇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冷眼”。报告指出,它们存在潜在风险和无法估量的成本。
今年,英国皇家学会在报告中承认,部分措施具备技术可行性,必要时不失为一条有用“退路”。
比如,英国皇家学会认为,在沙漠放置反光片这一方案便于实施,收效快,只是尚不可估量它对沙漠生态系统的影响;在高空散布白色颗粒,不仅技术上可行、成本低,还能在一年时间内实现地球降温;放置太空反光镜也有同样功效。
不过,英国皇家学会不忘提醒说,“B计划”方案可能引起地区生态系统和降雨模式等改变,不应贸然实施。
可应急
参与英国皇家学会研究报告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气候研究教授肯·卡尔代拉说,以上措施虽存在不确定性,但可能满足未来应急之需。
卡尔代拉说,一方面是格陵兰岛冰川因气温上升快速消融,造成海平面升高,另一方面是某些地区降雨模式改变可能诱发大面积饥荒。科学家需要提前“研究这些选择背后的可能、不确定性和风险”。
到哥本哈根参加会议的荷兰能源研究中心资深学者吉普·伦斯特拉也对“B计划”表示关注。
他同时提醒说,人们正努力达成“A方案”,此时不宜过分强调“B计划”、抢走“正解”风头。(陈立希)
11、气候变暖损失3万亿 遏制气候变暖损失40万亿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09年12月11日
http://news.sohu.com/20091211/n268861544.shtml
欧洲气候经济学家发表“另类”观点:
在各国政府官员和学者云集丹麦哥本哈根为气候变化问题唇枪舌剑的同时,会场外的经济学家和评论人士也在为这次气候峰会的意义本身争论不休。日前,哥本哈根舆论中心负责人比约恩·朗姆伯格(Bjorn Lomborg)在美国《时代》周刊网站上发表评论文章称,用于应对气候变化所花的钱,可能比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要多得多。
朗姆伯格引述欧洲气候经济学家理查德·托尔(Richard Tol)的“另类”观点:如果为了控制气温增幅而征收巨额碳排放燃料税,至本世纪末,每吨二氧化碳大约征收4000美元,那么到2100年,大规模的征税将使得世界GDP减少12.9%,这相当于每年损失40万亿美元。
换句话说,为了要避免每年3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反而造成每年4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朗姆伯格指出,很多人都在担心哥本哈根峰会无法就具体减排措施达成共识。事实上,那些忙着抗议示威的人士,还有那些抓破脑袋想找到捷径可宣布哥本哈根峰会取得胜利的政客们都应该省省力气。即使峰会失败了,这种失败可能也是一种“被隐藏的祝福”。因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人们最不需要的是纸上谈兵和道义上的姿态。
气候治理走入死胡同
朗姆伯格认为,从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到13年后的京都,再到如今的哥本哈根之路,人们似乎达成一种共识——遏制气候变暖的唯一方法是对二氧化碳排放近乎严苛的控制。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未能实现的目标,以及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认为气候变化值得担心。
为什么这条路似乎走入了死胡同?朗姆伯格表示,人们就应对气候变化所提出的解决办法,花费似乎超过这个问题本身所造成的损失。
据估计,如果我们不对气候变暖采取任何措施,那么到本世纪末,其带来的破坏相当于每年给全球造成3万亿美元的损失。为了逆转这一“灾难”,工业国家提出全球平均气温增幅与前工业时代相比不超过2℃的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则必须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治病方法比疾病更糟
朗姆伯格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富有野心的目标,不过很多专家都认为它将带来巨大改变。但问题是,治病的方法可能比疾病本身更糟糕。
联合国气候小组首席撰稿人、气候经济学家理查德·托尔在提交给哥本哈根舆论中心的一份论文中指出,为了实现气温增幅不超过2℃的目标,主要发达国家必须征收巨额碳排放燃料税,至本世纪末,大约每吨二氧化碳征收4000美元(每升汽油征收9美元)。
托尔指出,到2100年,如此大规模的征税将使得世界GDP减少12.9%,这相当于每年40万亿美元。换句话说,我们为了要避免每年3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造成了每年4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应对气候变化 花费以万亿美元计
本报讯 估算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同的考量标准会导致不同的结论。但是大致来说,经济学家基本同意,人类要为气候变化买单,所花的钱要以万亿美元来计算。
由于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预测和时间表各有不同,加上主要变量数据不完整,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千差万别。例如,在未来数十年里,降雨量、降雪量、雷暴密度和海平面高度与现在相比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某一国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各国引进低碳技术、碳税的速度如何?尽管存在上述不确定的因素,经济学家依然有一个大体的共识:气候变化最终将耗费人类数以万亿美元计算的金钱。如果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这个数字还要进一步上升。
伦敦经济学院格拉瑟姆气候变化和环境研究所的萨姆·芬克豪瑟认为,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越晚,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就越高。他说:“讨论成本,这是个时间问题。例如,如果未来50年海平面只是缓慢上涨,那么建造海坝则没有意义。但是我们知道的是,随着温度的上升,成本以非直线的态势上升。”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类花费在遏制气候变化的巨额资金,也将会带来经济效应,以及制造新的就业机会。这将在多大程度上减少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经济学家认为,这依然难以估算。(熙怡)
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中国家需花1500亿
欧盟估计,在2020年之前,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1500亿美元用于适应和遏制气候变化。
影响
气温上升5~6℃
全球GDP损失
5%~10%
2006年,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发布的《2006年斯特恩评论》指出,人类前工业时代地球平均气温升高2~3℃,造成的损失将达到世界生产总值的3%。
如果平均气温升高5~6℃,可致世界平均GDP损失5%~10%,贫穷国家的损失可超过GDP的10%。
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化小组(IPCC)的数据显示,按照目前的趋势估计,地球在本世纪平均气温将升高4℃,此外还需加上二十世纪地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74℃。 (熙怡)
遏制
二氧化碳浓度
≤450ppm
需增投10.5万亿
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主要聚焦在更有效地利用煤、石油、天然气和改用清洁可再生能源。
欧盟等国家已经设立将地球平均气温增幅控制在2℃以下的目标,这意味着必须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450ppm的水平。而2030年前要达到这一目标,全球需要在现有投资的基础上新增10.5万亿美元的投资额。
其中,约4.7万亿美元直接投向减少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主要用于购买更节能但更昂贵的运输工具。此外,约2.5万亿美元投向建筑节能,1.7万亿美元投向清洁能源发电厂。 (熙怡)
适应
适应气候变化
每年需要花费
40亿~1090亿
为适应用水压力、洪水、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因素,在未来20年内,人类每年要花40亿~1090亿美元。
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估计,到2030年之前,人类每年要花49亿美元至1710亿美元适应气候变化。
这些数字是基于以下措施所需的成本估算得出,其中包括:应对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援助、保障用水供应、保护沿海地区等。
但今年伦敦皇家学院的马丁·帕里发表论文指出,这些数字可能只占实际成本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理由是保护生态系统、能源、旅游等的成本尚未被纳入。
12、环境税明年有望试征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9-12-11
http://www.paper.com.cn/news/daynews/2009/091211084925199015.htm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10日在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主办的“环境公共财税政策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明年中国有望在一些地区先开始征收环境税。据悉,对稀有金属开采征收环保税,对水泥、造纸行业征收落后工艺产品税等问题也在研究当中。
王金南在会议间隙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环境部、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三部门正在抓紧做这项工作,明年有望在一些地区开展试点,具体的试点地区现在还不清楚,相关事宜正在商讨中。
今年5月25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第九条提出,“加快理顺环境税费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6月5日,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征收企业环境税已被列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环保部的重要议事日程,条件成熟时就会推出。
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尤艳馨在发言时指出,公共财税对环境保护作用巨大,在为环境保护事业提供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也拉动了企业和社会的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据尤艳馨介绍,环保部、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三部门已制定了环境税开征方案,并先后到内蒙古、山东、河南、广东等省(区)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湖北、湖南等省也正在进行排污费征收模式的改革试点。
13、三峡水库已为长江中下游补水约9亿立方米
来源:新华网2009年12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7129.html
随着长江上游来水不断减少,下游用水需求相对较大,三峡水库入库流量已持续小于出库流量,开始为长江中下游补水,截至目前已为下游补水约9亿立方米。这同时意味着今年三峡水库已不太可能蓄至175米水位。
按照长江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最新调度命令,从10日起,三峡水库日均下泄流量要控制在5500立方米/秒,并通过三峡大坝下游的葛洲坝进行调节,使葛洲坝下游水位不低于39米。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三峡枢纽梯级调度中心的数据显示,10日14时,三峡入库流量已降至4950立方米/秒,而三峡出库流量高达5990立方米/秒,葛洲坝出库流量为5500立方米/秒,葛洲坝下游水位为40.2米。
同时,三峡坝前水位已降至170.44米,较今年9月15日试验性蓄水启动后曾达到的最高水位171.43米下降了近1米。
三峡枢纽梯级调度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长江上游来水偏少,下游用水需求较大,今年三峡水库已不太可能蓄至175米,水库实际上于11月底就进入了为长江中下游补水的阶段。
三峡水库的一项重要功能是调节长江水量季节分布。水库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长江枯水期,会适时增大下泄流量为中下游补水,以缓解中下游的用水紧张状况。
三峡水库原计划于今年10月底或11月初蓄至175米。然而,为缓解今秋长江中下游旱情,水库自10月19日以来多次加大下泄流量,水库蓄水由此受到影响。(记者江时强、吴植)
14、网民为中国气候策略献计 7成受访者满意代表表现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12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60046.html
据环球时报11日报道,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美国代表对中国进行激烈批评,并拒绝向中国提供气候变化援助资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0日表示,发达国家有义务向所有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发达国家不应推卸责任。环球网的投票也显示,超过70%网友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指责实际上是在推卸责任,有损其大国形象。针对美国方面的指责,中国代表抨击美国没有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环球网的另外一项调查显示,71.5%(2652票)受访者对中国代表的表现表示满意。
据外媒报道,美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托德·斯特恩9日在回应中国要求美国增加减排的表态时,敦促中国履行自己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自己的承诺纳入国际气候变化协议。斯特恩还指责中国11月作出的减排承诺令人乐观,但“远远不够”。他说,中国“不应只是在国内宣布这些承诺,还应该把它们纳入国际协议”。斯特恩称没有中国作出“真正”的承诺,哥本哈根大会无法达成任何协议。
斯特恩在声明中还拒绝向中国提供气候资金援助。他说,中国有足够的钱来应对气候变化,美国要把钱送给最需要的国家。
对美国不愿就气候变化给中国任何补助的报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10日表示,按照公约的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资金。资金问题是决定哥本哈根会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是发达国家不可推卸的法律义务。发达国家应该积极回应发展中国家在资金问题上的合理诉求和建议,真正地拿出政治诚意,切实采取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是推卸和转嫁责任。
截至10日晚上9点,环球网就此问题设置的调查已有近4000人投票。其中,73.6%(2735票)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指责是在推卸责任,有损其大国形象。24.1%(897票)认为美国是在维护自身利益,无可厚非,另有2.3%(86票)表示“说不清”。
环球网友评论说,“西方排放两百年了,我们才30年,有问题让我们承担责任。太欺负人了吧。无耻的发达国家,以为你们是谁?推卸责任的无耻家伙们。”还有评论说,发达国家在崛起过程中早已排放了比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温室气体,现在与将来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现在美国却蛮横拒绝,是地地道道的无赖行径。这样的态度,没有资格来对中国指手画脚,提出要求。也有网友表示,如果西方不作出必要承诺,中国也不能作任何承诺。下面的策略可以是:不争论、不理睬、听其言、观其行。不可重复先放风、从而造成被动的错误。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美国也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问题是,地球只有一个,灾难来临的时候,是不分穷国富国的。这位网友说,人类永远那么自私的话,离毁灭倒也不远了。还有网友称,保护我们的地球是全人类的责任.美国和中国不应该在此刻争吵。
15、一个中国公民致哥本哈根的信
来源:人民网2009年12月11日 詹勇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70240/10557858.html
气候变暖的代价,究竟该怎样由地球上的60亿人分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差别巨大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应该像世袭制一样代代相传?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各国代表:
你们好。这些天来,你们在开着世界上最重要也最难熬的会。你们的争吵,我们都听到了。
我是一个出身农民家庭的普通中国人,刚刚过上比上辈人更好些的日子。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在我的老家,农民们买电器、盖房子,希望到大城市去转转。在我居住的城市,空调越来越多,汽车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在为一个稍稍宽敞些的家而奋斗。
然而我们不幸生活在一个尴尬的时代。很多人刚想把他们羡慕的欧美式生活从银幕上搬进生活,就被断然喝止。我在农村的父母还没来得及在越来越热的夏天买一台冰箱、装一台空调,听说这些产品就要被征收碳排放税。我同学上班的工厂前些天刚刚倒闭,因为它更换不起符合环保标准的设备。那些生活在岛国的外国朋友就更可怜,据说地球只要再升温1.5度,他们的国家就没了。
我和我周围的人,当然希望有一个更清洁、更凉爽、更少气候灾难的环境,并为此付出我们能够承受的代价。但我困惑的是,这个代价究竟该怎样由地球上的60亿人分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差别巨大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应该永远穷国的归穷国,富国的归富国,像世袭制一样代代相传?假如是这样,我们为未来奋斗的动力在哪里?
我去过中国西南、西北的一些贫困地区。那里的一些人生活还相当艰难,有的人还在为温饱奋斗。但他们生活的环境,已经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天气更恶劣,风沙更凶猛,灾害更频繁。他们吞食着世界快速发展留下的苦果,而种下这苦果的人和他们的后辈,很多却在万里之外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对后发展起来的人说“到此为止”,仅仅是因为这个世界装不下这么多幸福。
“到此为止”——作为一个进城不久的乡下人,摸着自己的良心,我说不出这样的话。我没有权利要求我的乡亲用自己的落后去支撑他人的幸福,正像我没有权利要求所有富人扔掉别墅、停开房车一样。我能做的,只是人走灯灭、使用节能电器、洗澡时少用点水、穿简朴的衣服……过简单而不失快乐的生活。
好在我的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加入这一行列。他们不仅自己追求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还自发去贫困地区推广沼气和太阳能,去干旱地区帮助改变传统种植结构,去泥石流滑坡地区促改梯田,帮助当地百姓应对气候变化。更有一些人参加环保民间组织,监督企业排放,优化城市规划,维护民众环境权益。低碳、减碳、碳足迹这些新名词,在中国人眼里变得越来越熟悉。
“我们并非是从祖先那里继承了地球,而是借用了子孙的地球。”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行动对世界负责,对子孙负责。我们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将在不远的将来获得回报,即使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也会留下深深的足迹。
哥本哈根的会议,本意是为了人类的未来,而不是为了争权夺利。发达国家拿出诚意,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发展中国家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再走发达国家的老路——这是我,一个普通中国公民,对共同应对全球变暖的理解,也是我对这次会议的期待。
16、全体居民讨论选址 广州番禺缓建"垃圾发电厂"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2月11日 李刚
http://energy.people.com.cn/GB/10559305.html
12月10日,广州市番禺区表示,暂缓“垃圾发电厂”项目选址及建设工作,并启动有关垃圾处理设施选址的全民讨论。近期广受关注的广州番禺“兴建垃圾焚烧发电厂”风波终于暂告一段落。
番禺区接受居民和专家的建议,着手推进“垃圾分类”和垃圾减排,以破解“垃圾围城”困局。
选址工作推迟到2011年1月后进行,重点听取三类人群意见
12月10日下午,广州市番禺区主要领导与居民代表围坐一桌,针对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兴建垃圾焚烧发电厂”事件进行了坦诚的对话。
番禺区表示,鉴于居民对兴建“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不同意见,番禺区决定在广泛征求民意、科学调研的基础上,重新修编垃圾处理的系统规划,暂缓“垃圾发电厂”项目选址及建设工作。
据介绍,今后番禺区在建设新的垃圾处理设施方面,将重点听取三类人群意见:一类是规划、国土、环保等政府部门,一类是专家学者,一类是市民代表的意见。
据了解,选址工作将推迟到2011年1月后进行。初步的设想是:政府与居民选定垃圾处理设施的类型后,选出若干个点,进行公示,公开征求意见。估计整个选址过程要到2012年底才能完成。
此外,番禺垃圾处理的标准也不再是环卫部门“说了算”。对于不少市民担心的项目运行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具体到每一个步骤如何监测,都将深入进行讨论研究。
很多居民担心,政府会不会以“全区投票”的方式决定选址问题。
对此,番禺区委书记谭应华说,“全区投票”不能真正体现选址地大多数人的意见,因此并不可行。
他说,在“垃圾焚烧发电厂”问题上,番禺区要积极动员“全民参与”,垃圾处理设施必须是真正得到大多数人拥护才能开工。
【1】 【2】 【3】
17、环保共识难以忽视的发展权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12月11日 陈墨
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09/12/1100496619881.shtml
气候谈判之难,在于所有国家都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发展权。
在民众刚性消费需求面前,发达国家绝不情愿放弃眼下的奢侈生活;在疾病、饥饿、贫困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之前,广大发展中国家回避发展谈环保,也确实有些奢侈。
环保共识需要凝聚,发展共识却早已存在。不过前者应当是全球统一行动,后者很大程度上是各打自己的算盘。
环保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这一判断的原意大概是,只有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能力解决环保问题;然而,在气候谈判面前,对这句话也可以作另一种解读,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权的争取和妥协问题。
相对而言,各国对发展权的争取要远远大于妥协,在这一“共识”下,谈判变得冗长甚至无聊。用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政策与研究总监喻捷的话说,“大部分的谈判是乏味的,各国官僚在遍布会场的各个小房间里抠字眼,有些议题抠了十几年,却没有实质进展。真是谈白了少年头!”
更重要的是,在气候责任上打折扣并不会受到硬约束。尽管《京都议定书》规定,在下一个承诺期,不履行义务的国家要按30%的利息偿还碳排放债务,但即使罚金最终收回来了,可却把真正的环境保护问题搁置了。况且,如果那些主权国家理直气壮地说不交罚金,谁又能奈何得了呢?
唯一可行的出路,可能是在发展与环保这看似对立的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需要回到“环保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的原意,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环保问题,在不断发展中解决环保问题,最终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和谐统一。
在微观的企业层面,这方面例子越来越多:
通用电气(GE)宣称,其在2008财年“绿色创想”业务收入已占公司总收入的1/4;西门子公司报告说,2008财年该公司环境业务组合产品及服务实现收入190亿欧元;英国石油公司(BP)耗资2000万美元执行一项公司内部“找碳计划”,居然意外地节约了6.5亿美元。
稍加留意,环境与发展相和谐的前景似乎十分广阔:随着传统的化石能源日益枯竭,新能源的利润空间正相对放大;作为石油基产品的替代,可以完全降解的生物基产品越来越受市场欢迎;CDM能够在整体上有利于环境的前提下为减排企业提供经济支持;能源合同管理可以让服务提供商赚到合理的利润,获得可持续发展;基于政府和公众环境意识普遍提高,垃圾和污水处理业务市场日益向好;节约能源业务被称为人类“第四能源”……
现实和前景之间毕竟还有相当距离。万科的王石曾经就工厂化住宅问题说,相比传统施工住宅,工厂化施工住宅每平方米能耗降低20%、水耗降低63%、木模板节省87%、建筑垃圾减少91%。但住宅工厂化生产所提高的成本,市场能接受吗?
理论上说,王石的问题应当可以在全球低碳经济浪潮中找到答案,在中国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得到解决。
不过,正如气候谈判久拖不决、艰苦异常一样,在化石能源短缺危机尚未真正降临的时候,人类真的能够克服传统发展模式的巨大惯性和利益诱惑而实现根本转型吗?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下,各国真能果断打破贸易壁垒让先进的技术自由流动吗?在急功近利和消费主义盛行的现在,人们真的愿意牺牲哪怕一丁点儿现实利益而成全环保吗?
18、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一场有关“水”的谈判
来源:红网 2009年12月11日
http://news.cqnews.net/pl/szpl/200912/t20091211_3861546.htm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环境问题再度提到了大众的视野。那么哥本哈根会议主要讨论的议题是气候,和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众所周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低地湮没、极低冰融、沙漠增多、生产居住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水是浸泡文明的种子,我们不想让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所以,是时候行动起来了。不忍心看——
2007年夏天,太平洋上的小岛国基里巴斯共和国(Kiribati)在世界上第一个宣布,全球变暖已经使得自己的岛屿不适合居住,请求国际社会帮助基里巴斯国民撤离。IPCC估计,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将使海平面在本世纪末平均上升1米。这将使该国33个岛屿的大部分被海水淹没。
非洲,在这个地区陷入干旱之前,达尔富尔的牧民和农民一直相处和睦。在肥沃的农田间,牧民在岩石山上放牧自己的骆驼,并用收割后剩余的庄稼枝叶来饲养家畜。但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达尔富尔持续干旱,这片土地已经没有能力同时供养牧民和农民了。
北极海冰的融化,也引发了地缘政治意义上的竞争,俄罗斯、挪威、美国、加拿大和丹麦都不断重申对这一领域的主权。几国对这一领域的争夺,部分原因是由于海冰下可能存在的宝贵资源:矿藏、石油——随着海冰融化,冰盖下的宝贵资源正浮出水面。
根据经合组织(the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的数据,阿尔卑斯山正以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速度变暖,而且气温上升的速度可能还会加快。高山冰川正不断消融,而山上的植物正不断向高海拔地区迁徙。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大大增加,这些二氧化碳有1/3左右被海洋吸收,它与海水起化学反应,形成碳酸。迄今为止,我们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已经太多,让海水的PH值从8.2降到了8.1。首先感受到海水变化的是海洋动物,它们用碳酸钙构成了自己的壳和外骨骼。
以上也许只是一些简单的罗列,可是所有的结果都和水有关,水多、水少,一切因水而起。水,作为大自然的血脉,牵动着每一根社会细胞。冰山融水,沙漠无水,甚乎悲哀。全球气候会议,谈的是如何减排废气,可是它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能够稳定舒适地生活着一个恒定的水世界中。
环顾世界,触目惊心的环境恶果和恶劣的极端天气使得一个地球村的公民不能坐视不管,保护全球的生态环境义不容辞,全球全社会必须采取行动,为了我们的明天,今天我们得有所“付出”、有所“牺牲”,这种付出和牺牲是值得的,有远见的,作为一个世界公民,我们期待这次气候会议能够成为人类环境改善的转折点,成为人类生存处境的拐点。
19、杜玉全:“气候大会”为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来源: 荆楚网2009-12-11
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0912/t887668.shtml
备受瞩目的“气候大会”近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大会开幕至今。各参会方可谓着实的在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大争特争”。而大会焦点也自然而然的落在了美国、欧盟、中国的头上,三方的激烈对弈也算的上是“有声有色”。
大会中各参会方都站在了维护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去争取利于自身的“利益”!“气候大会”原有的意义也彻彻底底的变成了各国的“利益争夺大会”。打着各自的如意算盘争来争去也没争出个子丑寅卯,始终都未能达成一个合理的协议。我们还真的要问问我们的“气候大会”到底为何而开?
两年前的巴厘岛谈判上,各方也同样的在相互间的口水战中“你争我夺”,始终未能达成协定,气候谈判也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而今天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看样子仍会是两年前的翻版,不了了之!气候问题仍仅仅是个悬着的“问题”!
199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订生效,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订。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气候变化、环境问题却是愈演愈烈不见好转。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极地冰川逐年融化、海平面上升、内大陆洪水不断、冰雪成灾、夏季气温不断攀升、干旱不断、物种减少、病毒传播等等,一系列恶劣的环境问题一天天的在我们身边发生。而我们却还是装作茫然不知,为了追求让人恶心的经济利益,不顾一切的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作为付出的代价。我们还真的能做得出啊!这就是我们自己吗?
电影《后天》、《2012》中让人惊恐绝望的画面应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我们无可否认电影中的场景有这一定的想象虚构和夸张,但其中的科学性却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对地球在若干年以后场景的预设也同样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我们的地球还能承受多久的来自我们人类自己残酷的“折磨”?我们的生存环境还能维持多久?这应当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面对当今越来越恶劣的气候环境的时候我们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在若干年后,我们真的能登上《2012》中的诺亚方舟?未必吧!
“气候大会”的讨论不该是一种“利益的纠葛”,应该是关乎我们自身生存的讨论。我们的生存环境、地球的生命的重要性也远远超过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利益。诚然,我们生活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减排多少也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但既然是气候谈判,我们是否应该考虑真正坐下来就如何达成协定来做出自己的让步与必要的妥协呢?我们的交往不应只有利益还应有共识:拯救地球,拯救我们的环境。
“气候大会”为的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别人”可言。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