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二月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12-14

十二月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全球气候变化在哥本哈根系列报道之四:

1、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哥本哈根大会见闻――美国立法二氧化碳为有害气体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专题报道:

2、人民网:      特别策划:中方希望发达国家展诚意 拒绝空头支票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9109.html

3、扬子晚报:     英美"密约"允许富国可多排放 草案外泄忙"灭火"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3008.html

4、新华网:      哥本哈根协议草案被指暗箱操作 发展中国家抗议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1645.html

5、人民网:      丹麦减排草案激怒发展中国家 中方坦言不厚道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8947.html

6、中国网:      美国拒绝为中国减排提供任何补助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3859.html

7、中国青年报:    减排“报价”:欧盟内部出现分歧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12/10/content_2976011.htm

8、南方周末:     气候峰会险成陷阱

http://www.infzm.com/content/38537

9、环球时报:     哥本哈根峰会掌握子孙命运 三个孩子轨迹各不同

http://news.sohu.com/20091209/n268817732.shtml

10、南方周末:     哥本哈根:眼泪、鼾声与梦想

http://www.infzm.com/content/38500

 

环境资讯:

11、新华网:      潘基文建议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zonghexw/200912/t20091210_311440.html

12、中国新闻网:    报告称:40年内可能有10亿人成为“气候难民”

http://green.sohu.com/20091210/n268842801.shtml

13、新华网:      我国最大湿地科学园在鄱阳湖开建

http://news.sina.com.cn/c/2009-12-10/155119232825.shtml

14、人民网环保频道:  “志愿行动,拯救地球”环保主题活动日前展开

 

地方信息:

15、春城晚报:      云南进入环境突发事件高发期 环保宣教将开社会融资渠道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12/10/content_18463667.htm

 

环保人物:

16、新华网:       北京女中学生李楚珩:哥本哈根让我更成熟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2/09/content_12616920.htm

 

深度报道:

17、大河报:       走进"黄河第一县"曲麻莱县 探访冰川消融的真相

http://cn.chinagate.cn/environment/2009-12/07/content_19023635.htm

18、中国经济时报:    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的期待

http://www.cet.com.cn/20091209/e1.htm

19、广州日报:     “碳政治”下的中国战略抉择 是考验 也是机会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1523.html

 

环境时评:

20、中国经济时报:    即使IPCC真的犯了错误

http://www.jjxww.com/html/show.aspx?id=160015&cid=42

21、中华工商时报:    警惕"碳关税"为环保蒙上保护主义阴影

http://intl.ce.cn/sjjj/qy/200912/10/t20091210_20588491.shtml

22、中国新闻网:     气候变化的政治学考察

http://www.gs.chinanews.com.cn/news/2009/12-10/47443.shtml

23、证券时报:      对哥本哈根会议期待不能太高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91210/02213141480.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哥本哈根大会见闻――美国立法二氧化碳为有害气体

 

汪永晨

 

在哥本哈根国际大会的会场里有一排电视。电视上是一个地球,地球上面密密麻麻的有一些亮点,用手点上,地球上那个国家受气候影响的现状就会在屏幕上演示出来。可是我在上面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中国。

能点出国家的地球

这个地球上中国是空白区

为什么没有我们中国的?北京大学教授吕植告诉我,几年前联合国向各国征集受气候变化影响地区30年来生物多样性的监测数据。我们中国提供了,却因数据不符合要求而没能被录入。在哥本哈根大会的这个地球上,连非洲的一些小国都有,我们中国这么大的领域,却是空白。

会议厅里的墙壁

大会里的生意

杨勇在介绍长江源冰川

志愿者在向来人介绍长江源冰川

志愿者在气候大会上

昨天我采访了太平洋上的只有11万人口的小岛国图瓦卢在本次大会上的新闻发言人卡特拉。在我问到,你们国家的国民面对海平面日益升高,真的很恐慌吗?你们对这次大会的希望是什么?卡特拉说我们小国的声音太小了,要联合起来共同发出声音。结果今天他们就在大会上弄出了新闻。

图瓦卢展台

小岛国人在台上

为了维护小岛国的利益,他们今天在大会上要求继续使用[京都议定书]的条款,因为对他们更有利。如不行,就要求再成立一个工作组专门来解决小岛国的问题。在遭到成员国反对后,图瓦卢的代表竟然提出要休会。当时若大的会场里静极了。最后大会主席只能把这个问题搁下来继续会议接下来的内容。

小岛国人把地址穿在身上

请记住我们的家

这就是国际社会,你做的事达不到基本要求,对不起,不带你玩了。原有的规则是大家共同制定的,当然不能谁想改就能改的了。

今天,美国国家环保署署长丽萨•杰克逊在大会的吹风会上非常强调了她上飞机不久前,按照法律程序决定,在美国二氧化碳被认为是有害气体。这就使得美国联邦政府有权控制碳排放。

2007年,最高法院曾命令联邦政府研究二氧化碳是否为有害气体,可是小布什政府一直拖着不做。直到奥巴马上任后,新任政府才开始积极地从事这项研究,直到做出以上决定。有人认为,这一法律让联邦政府有权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也使奥巴马在18号的哥本哈根会上做出具体有了承诺依据

美国科学家在解读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在地球上

杰克逊说,这些还使得美国大公司和老百姓懂得控制碳排放有一个高度的政治共识,不容改变,使得利益团体继续反对控制碳排放和控制碳交易是无用的;可是一些共和党领袖也要到哥本哈根来公开表态:奥巴马在哥本哈根说的,不一定能表示美国政界在这个问题上有个共识。这就是美国的政治。

美国环保署署长今天也利用吹风会的机会,肯定了奥巴马上任11个月来已经做出了很多具体的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和行动。

一是用了800亿美元开展了清洁能源的研究和推广;二是,奥巴马政府也已制定出严格的提高机动车耗能标准;三是,规定排放量大的行业要公开他们的碳排放量,以便透明及监督控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这几天大会里有一种声音,说是欧盟对中国的减排承诺有质疑。下午我找到欧盟工作区,和那儿的工作人员提出了采访要求后,她简单问了一下我要提的问题。很快,刚刚当选的欧盟轮执主席瑞典首相办公室秘书长lars-Erik Liljelund就走到我们跟前。我先向他提出,这次大会为什么对中国更多提出的是减少碳排放,而我们中国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灾区,大会上却少有人提及。

欧盟工作区

欧盟工作人员帮我找来lars-Erik博士,是因为他也是一个高山组织委员会的主席。lars-Erik说,中国冰川的融化,应该说是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虽然没有技术支持,但合作是在建立观测网站的领域。当然只是和国家层面的合作,不过和国际NGO的合作也越来越多。说着他还为我们推荐了在尼伯尔工作的科学家,希望我们能和他探讨有关青藏高原冰川的问题。

我问lars-Erik,以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我们自己已达到的减排速度,我们所做的相当于是志愿者。因这本应是发达国家所承担的义务。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采访欧盟轮执主席秘书长

lars-Erik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给我举个例子:1990年瑞典也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人口也从过去的700万增加到900万。但与此同时用了增加碳排放税收的办法,以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如果没有这个举措,便宜的排放当然难以制止。在这个问题上,价格的作用高于技术的能量。能源太便宜,哪能有节约的动力。瑞典解决这个问题,靠得不是法律,更不是自觉。

可是,现在发达国家一直是比着来的没有对发展中国提供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如果是真的有诚意承担社会责任,应该履行签署的协议呀。我把这个大会上最具争论的问题也提给了lars-Erik。他对我说,这是知识产权的问题。这次大会希望能通过由政府购买知识产权的办法,转让技术,这虽然不容易,但应该去做。

采访欧盟轮执主席办公室秘书长后,我最深的感觉是,在一个大家庭里,得寸进尺是一种生活态度,你进我一尺,我进你一丈也是一种态度。谈判是有尊严的,但友谊也是无价的。国际社会难道只能针锋相对吗?用我们一句俗话,从自我做起,应是一个好的开端。

中国通气会上

中国谈判代表在会下

今天听到的另一个有意思的事是,一个坐在儿童车的小贝贝竟然也带着大会发的身份证。不知这说明的是大会的开放还是什么。如果把哥本哈根说成是将有可能翻开人类发展史上新的一页。那这个孩子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吗?

危机挂在背上

2、特别策划:中方希望发达国家展诚意 拒绝空头支票

来源:人民网 200-12-10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9109.html

3、英美"密约"允许富国可多排放 草案外泄忙"灭火"

来源:《扬子晚报》2009年12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3008.html

  正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9日陷入了丑闻困扰,原因是英国《卫报》8日披露了一份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决议草案,该草案不仅赋予了发达工业国家在未来气候变化问题谈判上更大的话语权,而且还削弱了联合国在此问题上的应有作用,抛弃了《京都议定书》的减排原则。这份外泄的草案让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迁会议出现壁垒分明的状况,发展中国家已经觉得遭到欺压,会议虽然定于18日闭幕,不过未来的10天恐怕长路漫漫。

  密约允许富国可以多排放

  根据英国《卫报》的报道,这份名为“丹麦提案”的决议草案虽然只有13页,但实际上是一份“西方密约”,因为它是由包括英国、美国和丹麦在内的几个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共同起草的。

  该草案背弃了《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由发达国带头减排、发展中国家毋须强制减排的精神,亦即“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根据该草案设定的人均排放标准,发达国家可以比发展中国家多排放一倍的温室气体,即从现在起到2050年,发达国家可人均累积排放2.67吨温室气体,而发展中国家人均只可累积排放1.44吨。这很明显是在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此外,该草案还将应付气候变化的融资拨款大权交给了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银行。这样一来,发达国家便拥有了一项特殊权利,它们可以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表现”来决定是否向其提供资金援助。报道还说,为了实现它们的“如意算盘”,发达国家还决定通过扶持一些所谓的“最脆弱国家”来进一步分化与瓦解发展中国家。

  草案外泄富国急忙“灭火”

  作为东道国,丹麦渴望此次气候变化谈判希望留下一份和《京都议定书》具有同等意义的历史性文件。而作为低碳技术领先的国家之一,丹麦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拥有更多的共同利益。尽管丹麦那份秘密谈判文本只是一份非正式文本,或许最终也不会抛出,但不管怎样,此举仍然给哥本哈根谈判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由于这份决议草案明显是在“劫贫济富”,草案的内容一经公布立即引发了强烈的不满。发展中国家外交人士表示,这项草案还没有经过讨论协商,发达国家暗中独断专行,目的显然是让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其他发达国家领袖下周开会时可强行推动有关协议。

  协议曝光之后,美国代表试图淡化该文件的重要性,称丹麦草案有多种版本,这只是其中一种,称它是非正式的“工作”文件,仅提供少数国家参考之用。英国官员也表示,预料未来几天非洲集团、岛屿国、欠发展国家也会提出不同的版本。

  穷国猛烈抨击不平等方案

  但穷国和环保组织反应强烈,对他们来说,“丹麦提案”代表穷国和富国的重要歧见,让彼此的鸿沟扩大,甚至可能让气候高峰会触礁。对于丹麦官员的解释,他们认为,丹麦草案根本不应该存在。国际乐施会会长希尔说:“穷国就像蚂蚁处在挤满大象的房间里,随时可能被挤出气候会谈。”

  在进行了闭门磋商以后,七十七国集团轮值主席、苏丹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迪亚平于当地时间8日19点(北京时间9日凌晨2点)召开新闻发布会率先发难,抨击丹麦草拟的政治性协议提案是“威胁哥本哈根谈判过程成功与否的重大妨碍”,会危及这次峰会。他指责丹麦总理“选择保护富国”,身为东道国未能保持超然立场。他说:“在这个时刻,七十七国集团将努力推动哥本哈根大会取得成果,我们不能承受谈判破裂的危险,但是,我们不会签署不平等的协议,我们也不能让世界上80%的人口继续承受苦难与不公正待遇。”

  世界自然基金会气候变化负责人卡斯滕森指责“丹麦提案”只顾取悦富国和强权国家,而不是为大多数国家服务,不是有远见的公正方案。他特别指出,草案似乎刻意降低“京都议定书”的重要性,文件的存在更凸显出丹麦政府“不透明”的作风。

  绿色和平当天深夜发表声明中批评说,此次谈判的主要障碍是发达国家至今不愿在正式谈判文本中承诺大幅减排,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资金支持。丹麦需要去努力消除障碍,而不是制造不信任。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表示,中国还没有看到这份草案,因此无法表态,但是中国绝不接受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决议。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也表示:“如果丹麦草案存在任何(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暗示,那对我们来说是绝对行不通的。”

4、哥本哈根协议草案被指暗箱操作 发展中国家抗议

来源:新华网2009年12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1645.html

  对于很多承受气候变化之苦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哥本哈根是他们寻求正义之地,渴望通过桌面上的谈判找到共识。然而开会第三天,围绕一份发达国家“暗箱操作”的协议草案,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表示强烈抗议。

  这份草案以“哥本哈根协议”为副标题,也被称为“丹麦文本”。据称,这份由东道主丹麦牵头,并与一些发达国家商谈后抛出的协议草案,背离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甚至本末倒置地为一些发展中国家设置了减排义务,并且弱化了发达国家提供资金的义务。

  “这真是一份令人难以置信的协议,它绝对将完全颠覆两年多来商谈的努力,”苏丹代表卢蒙巴说,“它根本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也对这份协议予以谴责。他说,协议中留有一些诸如X、Y的空白交由谈判协商,实际上是为发展中国家设置强制目标。他指出,这对于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

  连日来,会场内外,随处可见人们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寻求正义。会场新闻中心内,一位记者身穿的T恤背后印着“寻求气候正义之时”;会场的过道上,一些身穿民族服装的人士举着横幅“请尊重土著人的权利”;会场外,环保人士举着标语“富裕国家请偿还欠下的气候债务”……

  实际上,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完全可以做得更多。正如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和环保组织地球之友9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所说,欧盟应把中期减排目标由20%提高到40%,才足以帮助避免气候变化至危险水平,这对欧盟来说是“可行的,并且可以负担得起的”。

  应该看到,东道主为承办本次会议付出大量努力,但引起巨大争议的“丹麦文本”无疑令东道主尴尬。

谈判仍在继续,交锋不断进行。与会场内谈判进展之缓慢相比,12月5日落户哥本哈根市中心的一座北极熊冰雕融化速度却很快——这一原本栩栩如生的雕塑,9日已露出金属头骨。

5、丹麦减排草案激怒发展中国家 中方坦言不厚道

来源:人民网2009年12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8947.html

我代表呼吁发达国家率先实现总量减排

  人民网北京12月9日电 综合本报和新华社记者报道:当地时间8日下午,在哥本哈根贝拉会议中心,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在媒体见面会上指出,拿中国与欧盟做比较“不厚道”,发达国家应率先实现总量减排。

  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后,一份在会上流传的由丹麦拟订的“大会最终文件”引起人们注意。尽管是非正式文件,但由于内容涉及排放峰值等敏感问题以及众多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条款,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不满。

  欧盟现在把他们应承担的国际义务和发展中国家中国所提出的国内自主行动目标相比较,是不厚道的

  欧盟谈判代表8日下午在气候大会的一个发布会上说,中国不久前提出的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是内部目标,欧盟的减排目标也是内部目标。既然来到哥本哈根,应把各自的目标放到谈判桌上来比较。

  当有记者问中方对此有何反应时,苏伟表示,首先,欧盟关于中国最近公布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减排目标是内部目标的表述是对的。中国在2007年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最近又提出“单位GDP碳减排40%至45%”的目标,这完全符合《公约》的要求。

  “但欧盟代表的总体说法有点不厚道。”苏伟指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是不同的。《公约》明确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实现总量减排;而发展中国家则应采取措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这是各国都同意的。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测算,发达国家到2020年应在1990年基础上总体减排25%至40%。苏伟说,这应当是国际义务,而不是内部目标。欧盟现在把他们应承担的国际义务和发展中国家中国所提出的国内自主行动目标相比较,是不厚道的。这种比较不合适,两者不具可比性。此外,欧盟现在提出的所谓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0%至30%的目标,年均减排仅为1.05%,还不及其在《京都议定书》中已经承诺的2008年至2012年期间年均减排2.48%的一半,这让人感到非常失望。

  在回答有关美国减排目标的提问时,苏伟表示,美国能拿出怎样的方案,对哥本哈根大会能否取得最后成功至关重要,但美国的减排目标并不理想。

  在回答记者关于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的问题时, 苏伟表示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他指出,发达国家说要表现出积极态度,在2012年前拿出100亿美元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100亿美元听起来很多,其实全球人均也就是不到两美元,“在丹麦,两美元连杯咖啡都买不到”。

  “对发达国家,我要说,这是你们需要的协议,不是我们需要的”

  针对丹麦拟订的“偏心草案”,在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代表77国集团和中国发言的苏丹外交官卢蒙巴·迪亚平说,这一文件内容是不可接受的,“对发达国家,我要说,这是你们需要的协议,不是我们需要的!”迪亚平认为,该文件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向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诸多要求,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

  据了解,这份草案也没有突出只规定发达国家量化减排任务的《京都议定书》的重要性。此外,这份草案为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设置了峰值年份,认为在2020年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越早达到峰值越好。

  苏伟就此指出,就应对气候变化而言,峰值出现的年份越早越有利,这样可以节省更多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但问题是,人类仍处在依赖化石能源的时代,经济要发展,人民要生活,这些都需要化石能源的消费。化石能源的消费肯定要带来排放的增长。

  苏伟解释说,人们可以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来减少排放。对于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而言,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消除贫困。发展中国家中相当一部分人还用不上电,所以笼统地讲全球制订一个排放峰值目标,对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不公平的。

  苏伟认为,发达国家应该尽快使它们的排放达到峰值。实际上,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排放还在增长。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承认,发展中国家有增加排放的需要。

  为了“灭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8日解释说:“这是一份供讨论的非正式文件,只有在各缔约方同意的前提下,由此次哥本哈根大会主席提交的草案才是符合联合国程序的唯一正式文本。”

  德布尔表示,他仍然认为会议应该坚持以《京都议定书》作为谈判基础,并且应该更多关注发展中国家的诉求。

  中国企业家发表宣言向全世界媒体和民众展示勇于承担环保责任的精神

8日,中国企业家在哥本哈根举行“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并发表了《我们的希望与愿景——中国企业家哥本哈根宣言》,向全世界媒体和民众展示中国企业家勇于承担环保责任的精神。宣言说,“我们将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环境保护的国际承诺,以企业的环保履行来支持中国国际承诺的履行”,“我们希望全世界的企业家能够合作起来,在企业内部进行低碳革新,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我们的企业将成为认真承担经济增长、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责任的企业公民”。中国企业家在宣言中还公布了未来的行动计划。

6、美国拒绝为中国减排提供任何补助

来源:中国网2009年12月10日 李雪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3859.html

  中国网12月10日报道为期两周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吸引了世界媒体的目光,《华尔街日报》等还特地开辟专栏持续关注本次大会进展情况。在谈判中,摆在代表面前的问题要比想象的多得多。尽管遏制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各方共识,不过在如何操作上还存在很大分歧。

  《华尔街日报》:海湾国担忧石油收益锐减 消极看待峰会协议

  随着石油消费大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海湾地区的石油巨头们也开始焦虑起来:他们担心石油消费大国的石油需求将会长期呈下降趋势,重创各国石油收益。

  多年来,产油国家一直担心美国等国家采用新技术节省能源消费或者利用清洁能源和生物燃料替代石油。但沙特拉伯和其他海湾产油国现在担心,如果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真的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协议,中国等新兴市场很可能减少石油需求,现在这些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的最大驱动力。

  一名来自海湾国家官员说,这些担忧可能潜在影响海湾国家对哥本哈根峰会达成协议的热情。

  美联社:中国敦促美国就气候问题做出深刻反省

  日前,中美两国在哥本哈根峰会上发生激烈“交锋”,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都对对方的减排承诺持怀疑态度。美国首席谈判代表托德-斯特恩要求中国遵守承诺,降低碳排放量,并积极促进达成一个国际性气候改变协议。

  而中国批评美国未能兑现其17年前的承诺,即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暖化地球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代表建议称,美国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就气候变化问题做出深刻反思。

  《泰晤士报》:美国气候大使:不会给中国任何补助

  此次气候峰会已经酝酿了两年,但前三天的谈判显然不顺利。欧盟呼吁工业化国家加大减排力度,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减排幅度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0%,但美国的承诺实际上只减少了3%。发展中国家希望能够获得优待,拒绝西方要求他们设定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期目标。

  中国代表表示,他们愿意在谈判中担当建设性角色,但希望美国能够做得更多。但美国首席谈判代表托德-斯特恩表示,美国愿意支付数万亿美元环境账单中属于自己的那份,但不会就气候变化给中国任何补助。

  峰会官网:美国共和党警告奥巴马别重蹈戈尔覆辙

  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于下周出席联合国气候峰会的高规格谈判,而奥巴马的国内反对派也希望他们的声音能够传达到哥本哈根。众议院能源商业委员会共和党议员乔-巴顿说:“我不是那种会奉承的人,说不出相信气候变化是全世界面临的最大问题这种话来,我们还有许多其他值得做的工作。”

  共和党代表试图抗议奥巴马提出的新承诺,即推动达成对抗全球变暖的全球性协议。美国共和党众议员詹姆斯-森斯布伦纳说:“当美国前副总统戈尔1997年在京都做出那些承诺时,美国已经失去了太多信用,他知道那些承诺不可能在国会获得通过。我希望奥巴马总统不要重复戈尔的错误。”(李雪)

7、减排“报价”:欧盟内部出现分歧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2-10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12/10/content_2976011.htm

    据新华社电(记者尚军 徐力宇)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8日进入闭门磋商,但欧盟内部为是否作出更大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出现了分歧。

    英国首相戈登·布朗8日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说,仅仅说可以做或可能做并不够,他希望欧盟各国大胆一点。布朗说,他将推动欧盟作出到2020年减排30%的承诺。

    哥本哈根大会召开前,欧盟委员会负责环境事务的委员斯塔夫罗斯·季马斯也敦促欧盟能为其他国家作出榜样,承诺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30%。

    迄今,欧盟仅承诺减排20%。欧盟同时表示,在其他国家作出相应努力的情况下,欧盟将把到2020年减排目标提高到30%。

    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的环境大臣安德烈亚斯·卡尔格伦7日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重申了欧盟的立场。他表示,欧盟是否作出减排30%的承诺还要看其他国家的行动,要到大会最后阶段才能决定。

    卡尔格伦同时认为,按照目前各方提出的减排目标,欧盟将不会把自己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高至30%。

    据一些媒体报道,在欧盟内部,意大利、奥地利和东欧国家不愿作出减排30%的承诺。按照计划,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将于10日开始在布鲁塞尔召开峰会,为正在进行的哥本哈根大会协调立场,敲定欧盟的最终承诺目标。

    在此次大会上,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发达国家应将减排幅度提高至40%,才能使全球气候不会变暖至危险水平。

8、气候峰会险成陷阱

来源:南方周末 2009-12-09袁瑛 发自哥本哈根

http://www.infzm.com/content/38537

同一个会议,却出现不同的会议文件讨论版本,如果不是谈判文本在会议开幕第一天外泄,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陷阱。此次秘密协议实际违背了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实质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发达国家却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

“丹麦文本”外泄

一份13页长的草稿,近乎要摧毁了过去17年来人们对于气候变化所作的各种努力。

12月7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刚刚进入正式谈判的第一天,一个关于“丹麦文本”的说法就开始在会场上流传。

此后,这一消息迅速蔓延,无论在记者中心、新闻发布会上,人们都在讨论这份所谓的“由丹麦牵头,包括英国和美国一些人士参与起草的”秘密文本。

哥本哈根市长在大会开幕式上,深切请求大会“达成协议”的话音才刚刚落下,这份天平明显倾向发达国家的草案,就足以让半年前的巴塞罗那“离场事件”重现。而这次选择离场的,可能是所有发展中国家。

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拿到了这份文案的完整版本。虽说是一份“草稿”,但其也是至今为止最具“野心”的文案,因为其字里行间只传递出了一个讯号——否定《京都议定书》,推翻“巴厘岛路线图”。

巴厘岛会议之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在减排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等关键问题上仍然分歧严重。

此份秘密协议如果实现将直接导致发展中国家承担过多的责任,而发达国家却逃避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义务。发达国家公布的减排目标大体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16%-23%,离发展中国家主张的至少40%差距更远。

中国曾提议发达国家拿出GDP的0.5%-1%,为较贫困国家提供补贴以遏制二氧化碳排放。由此估算,美国需拿出约700亿-1400亿美元。到2020年为止,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1000亿欧元应对气候变化,其中发达国家应提供220亿到500亿欧元的资金支持,而欧盟愿意承担10%到30%的责任。

而在技术机制上,发展中国家希望以低成本获取发达国家的气候友好型技术,而包括美国、欧盟在内的发达国家,则更倾向于信息交流和专家咨询。

对《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 《公约》)的坚持,正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代表在哥本哈根公开场合的固定开场白,事实上,它们也是发展中国家至今坚持在气候变化谈判桌上的最重要基石。

一旦两大协议不复存在,不难想象,哥本哈根谈判会将会面临怎样的前景。

外泄的文本协议显示,早在今年11月27日就已经拟定好草案。此前,草案只在少数国家中悄悄传阅。

在这个分为“适应”、“减缓”、“技术”、“资金”、“MRV”等7个部分的草案中,几乎每一个部分都包含了与《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严重相违背的条款。

如果这份草案最终通过,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被迫承担减排责任,所有的减排行为应接受“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MRV)的国际核查。与此同时,该草案还规定,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将不能超过1.44吨,而发达国家人均则可以排放2.67吨。

提及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的义务时,该文本则含糊地用“快速启动”以及“两倍的投入”等字眼一带而过。

这些规定,无论对于《公约》还是《京都议定书》,都是极大的背离。“这样一份草案怎么可能在中国和G77那里通过。”路透社的一位记者认为丹麦政府这样的举动有些“不厚道”。

可以肯定的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对此毫不知情。在南方周末记者拿到的一份供G77和中国集团代表内部讨论的、同样一份名为“哥本哈根协议”的草案中,上述那些“刺眼”的条款均不在其中。

本周二,丹麦政府先是公开否认了这份文本的存在,仅仅几个小时之后,眼见事态无法控制,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执行秘书德博尔承认了“丹麦文本”的存在,并解释“这只是会前供一些人参考用的非正式文本”。

这样的解释显然牵强。所有人均在议论:同样一个哥本哈根协议,却出现不同的讨论版本,达成共识的基础在哪里?

这不禁让人想起两年前,发生在巴厘岛会议上那惊险的一幕:当年的大会主席和秘书处意图在没有中国、印度和77国的情况下召开大会,讨论并意图通过正在磋商的文件。

这不是不可能。迫切希望达成一个“哥本哈根议定书”的东道国——丹麦政府极有可能会效仿当年印尼的做法。

被激怒的中国

 “丹麦文本”事件在贝拉中心愈演愈烈时,中国代表团也举行了三天来的头一次中外记者媒体会。

本周二晚12点,匆匆从谈判现场赶来的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一改往日的温和外交辞令,表情严肃、措辞严厉。“全球人均才两美元,这还不够我的发展中国家的同事在这里买杯咖啡。”提及发达国家承诺的1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苏伟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可能我听力不太好,有些同事可能说的是连买棺材都不够。”借“咖啡”和“棺材”在英文中的谐音,苏伟暗讽了发达国家在提供切实的资金支持上缺乏诚意。

不等记者继续提问,苏伟接连对欧盟、日本以及美国目前提出的减排目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并不失时机地对这些国家提出了质疑。“传说美国可能要提出一个相当于2005年到2020年减排17%这样的一个目标,并且认为这个数字是显著的。”苏伟在评论美国时这样开头。以目前基于2005年水平减排的17%,换算成基于1990年水平的减排,仅仅减少了1%。“我不懂英文,我不知道1%的比例英文字典里是否符合‘显著’的定义。”

见证此番长达一个小时“柔中带刚”的演说,现场的外国媒体记者不禁悄悄耳语——“中国被激怒了”。

“丹麦文本”带来的激化作用从中国新闻中心迅速在整个会场扩散开来,非洲国家的反应一如既往地直接。

七十七国集团轮值主席、苏丹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迪·阿平,在12月7日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开号召所有非洲国家抵制这份提案。“我们不能承受哥本哈根谈判破裂。不过,我们不能接受一个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不答应的协议。”迪·阿平斩钉截铁地说。

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着手准备反击。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此前已经表示,“与其让别人提出一个东西来,而且别人已经提出来了,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够提出一个相应的(文案),一旦原来的谈判方案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也有一个备手。”

下一个“丹麦文本”

鉴于已经暴露的文本引起的轩然大波,“丹麦文本”已然不可能被摆上未来一周的谈判桌。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美国文本”、“澳大利亚文本”、“欧盟文本”等等被换了一层外衣不会在未来的一个星期内轮番出现。

美国首席谈判代表乔纳森·潘兴已明确表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一个有法律约束的协议有些超前了。”如果如激进的环保组织所言,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才意味着哥本哈根会议的成功。那么,很多人,可能因此要失望了。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在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等国家此前提出的行动计划和针对《京都议定书》的修订草案报告中,“丹麦文本”中那些刺眼的诉求无不散落在这些报告的字里行间。

事实上,“丹麦文本”更像一个放大镜,将哥本哈根目前的矛盾无数倍地放大在了人们面前。因此,即使没有“丹麦文本”的泄露,从目前大会进展到第三天来看,各国代表团的言行无不在指向一个“无解的死结”。

12月7日,贝拉中心上演了会场最感人的一幕。来自斐济——一个因为海平面上升而面临沉没的太平洋岛国的拉维塔诉说自己的故事时,不由掩面而泣。“我有一个希望,15年后我可以有自己的孩子,他们会有一个家。而那个时候我们还会有一个美丽的岛屿。”拉维塔哽咽地诉说,“我们什么也没有做,可是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却最大。我们需要一份对穷人和穷国都公平的协议。”

此时具讽刺意义的一幕出现了:欧盟和美国的谈判代表轮番登上同一个舞台,瑞典环境部长安德里亚斯·卡尔格林强调,“如果没有看到美国和中国拿出更多的行动和更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欧盟不会将自己的目标提高到30%。”欧盟此前提出将自己的减排目标从目前的20%提高到30%。美国首席代表乔纳森则回应说,“全球碳排放有五分之四来自其他国家,如果其他国家不做行动,会很大程度上减少美国目前所做的努力。”

不同的措辞,无外乎表达了同一个立场——“敌不动我不动,敌欲动我先动”。只是不知道,在贝拉中心里上演的这一场场政治制衡游戏之后,拉维塔的孩子是否还有家园可以栖身?

9、哥本哈根峰会掌握子孙命运 三个孩子轨迹各不同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2009年12月09日

http://news.sohu.com/20091209/n268817732.shtml

  第1页:巴西家庭:渴望结束土地纷争 过上和平生活

第2页:肯尼亚家庭:缺水干旱生活艰难 无力抚养孩子

第3页:孟加拉国家庭:土地遭污染背井离乡 没想过明天

  英国《卫报》12月6日发表文章称,11月份,三个与众不同的婴儿分别诞生在巴西、孟加拉国以及肯尼亚,他们都是未来公民、明日主人,然而每个人要面对截然不同的未来。尽管出生在不同大陆,但三个孩子的未来却掌握在哥本哈根12天会期里。文章摘要如下:

  巴西家庭:渴望结束土地纷争 过上和平生活

  她还没有名字,但是这个上个月刚刚出生的小女孩,已经成了巴西玛库希人的希望象征。政治家和环保人士正在努力挽救一些土著部落,他们正遭受全球气候改变的恶劣影响。

  小女孩的母亲艾利萨-达西瓦现年33岁,来自巴西与委内瑞拉交界处的罗赖马州的巴罗地区,这里是玛库希热人和当地农民冲突最严重的地方,农民要将这里的沼泽变成稻田耕地。2009年巴西法庭已经表示支持玛库希人,并结束双方长达30多年的冲突。

  艾利萨本希望自己生的是男孩,因此迟迟没有给女儿起名字。可是,这个女孩的诞生意义非凡。这是玛库希人的孩子第一次可以确定,他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故乡。艾利萨说:“我希望女儿能够过上和平的生活”。在她怀孕期间,她的村庄曾被巴西军队包围,目的是结束农民与土著人的暴力冲突,十名玛库希人受伤。

  罗赖马州位于亚马逊地区边缘。亚马逊地区是世界上环境最敏感的地区之一,那里拥有世界上现存雨林的40%以上。可是亚马逊盆地却遭受着严重的乱砍滥伐行为,到2020年,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将减少25%。气温升高也将毁掉森林之外的大草原。 罗赖马州的气候正在发生改变,那里的气温更高,而雨水越来越少。

  尽管玛库希人控制了自己的土地,他们的未来似乎会越来越好。但在巴西,土地所有权问题正在不断恶化。目前,巴西780万公顷的土地被用于种植甘蔗,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1400万公顷。尽管甘蔗产量将大幅增加,但必然将推动农民向亚马逊地区深入,导致土著人与农民越来越多的冲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警告称,包括干旱在内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难事件将在未来数年内越来越多。艾利萨的孩子暂时可以有一个家,但她的长期未来依然不能确定。

 [1] [2] [3] [下一页] 

10、哥本哈根:眼泪、鼾声与梦想

来源:南方周末2009-12-09 袁瑛

http://www.infzm.com/content/38500

 “十七年来第一次,气候变化大会实行入场的限制管理。”

2009年12月7日,1200辆高耗油的豪华轿车、140架私人飞机云集丹麦小城,带领世界进入哥本哈根时间。

被疑似炸弹的可疑包裹耽搁了短暂时间后,驶向贝拉中心——联合国气候大会会场的地铁,像一台穿梭地球的机器——每停一站,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人群鱼贯而入。

地铁载着所有的人们驶向同一个目的地,同时,也驶向了对同一个话题的关注——如何应对气候变暖。

会场内,政治家们,在错综复杂的谈判桌上,等待对方翻开最后一张底牌;会场外,人们的生活,或多或少地,也因气候变化而改变。

会场内,设在代表团办公区的中国新闻中心,翻译侧身问,“需要翻译吗?”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点点头并小声说,“咱还真没见过这阵势。”

数十名中外记者,将这个只能容纳一二十人的房间挤满。“长枪短炮”严阵以待,让苏伟有些意外。这是他作为中国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首次公开亮相,并接受中外记者提问。

苏伟显然还有些不太适应,两个看似平淡的问题就几乎占去了采访环节所有的时间。没挤进来的记者只能懊悔地将录音笔和摄像机从一人半高的墙头伸了进来。

会场外,丹麦人托马斯刚刚与未婚妻告别,驱车近40分钟,来到了市政厅广场。托马斯是一名警察,在这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他的职责是随时留意抗议示威的人群,市政厅广场,无疑是这些人的首选。

为了迎接气候大会,丹麦政府几天前将全国各地超过半数的近6,000名警察部署在了首都,准备工作甚至包括将郊区一座废弃仓库改为临时拘押中心,并改造了37个铁笼,可以关押350名闹事者。

“丹麦的小偷没有好日子过了,”托马斯打趣说。

会场内,一名斐济代表在谈到因海平面上升而面临消失危险的太平洋岛国时泪洒会场。

而另一场关于SBSTA(科学技术咨询机构)的全会刚刚过半,身旁的巴基斯坦代表轻轻打起了鼾。

阿尔及利亚代表在谈及发达国家应该履行承诺时,略显激动地说,“他们一个也没有做到!”显然,这个语调惊醒了刚刚睡着的巴基斯坦代表。

重新拿起掉落在地上的文件,他接着阅读起手中那厚厚一叠文字。冗长的条款,枯燥的数字,不一会儿,又一阵鼾声传来。

会场外,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普通大学生李木子,和来自全球各地的青年同伴,站在贝拉地铁站人群必经的路口,敲起了“wake up cal”。每敲一段,他们会喊一句口号——“我们的地球,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决定。”

一共敲了三个小时,木子疲惫不堪,不过,“许多人跟我们竖大拇指,感觉真好。”

会场内,“他从哪个通道进来,”保安正被一位西方记者围住,打听奥巴马进入会场的路径,保安很无奈,摊开手说,“我真的一点也不知道。”

一个年轻的丹麦志愿者女骇在一旁憧憬,“我一定要跟奥巴马合张影”。还没有到来的奥巴马,似乎已经在哥本哈根无处不在。

迎接这位美国总统的还有一具“自由女神”的雕像复制品,只是每隔几分钟,象征着污染的浓烟,就会从自由女神的火炬中冒出来。

会场外,46岁的泰斯正在一个街心公园,为即将到来的圣诞节挑选“圣诞树”。这几天,他小赚了一笔,以补贴拮据的生活,来自中国的几个记者租住在他那闲置在市中心的房子里。

泰斯目前最担心的是生存危机,而不是气候危机,经济萧条让曾在软件公司担任咨询顾问的泰斯过去半年里,基本上没什么活干。

对于气候变化谈判,“我只确定一点,”泰斯耸耸肩说,“那就是没人说真话!”

会场内,一场G77和中国的协调会正在进行。后排不知为何起了些许骚乱。保安半途将两个西方面孔的代表“请”了出去。

坐在一旁的泰国代表捂了捂嘴,故作夸张地说,“一定是发达国家派来监听的……”

会场外,中国企业家王石刚刚完成了一次环城的自行车之旅。准备工作似乎显得仓促,专业的头盔与女式车款的搭配,怎么也觉得有点不搭调。晚上,他要代表中国企业做一个宣言,簇拥在面前的媒体话筒标牌竟然有“娱乐”字样。“我减排了115公斤的二氧化碳,”就在几天前,王石和冯仑乘坐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气候专列”抵达哥本哈根。

在那趟专列上,王石认真地在一百多幅孩子们的环保画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冯仑则放言:他有个梦想——一个平均高度达400米的“立体城市”,只是摩天大楼的节能问题,他还没完全想好。

会场内,22岁的北京姑娘王潇正在给一位找不到会议室的代表指路。经过丹麦外交部的层层选拔,已经在丹麦留学三年的她如愿成为了大会的志愿工作人员。

王潇在奥尔堡大学学管理,毕业论文是“中国新能源的发展”。这个题目冷僻到诺大的奥尔堡大学没有一本参考书。

“希望能弄到些有用的信息,”王潇一边盘算自己的论文怎么写,一边试探地问,“中国这次的压力,一定很大吧?”

会场外,温度已然零下,波罗的海的寒风吹过,走出贝拉中心的人们把围巾紧紧地围起来。冻红了鼻头的海伦此时在跟保安抗议,“我是被大会邀请来发言的。”她已经在冷风里排队等了一个小时,等待注册。

海伦来自澳大利亚一个私人创办的环保电台,将代表澳大利亚女性在大会其中一个“女性和气候公正”的边会上,发表演讲。

由于贝拉会场最多只能容纳1.5万人,但要求入场的人却达到了3.4万人,对非政府组织成员入场实行临时配额管理,正好被海伦赶上了。

“十七年来第一次,”德波尔说,“气候变化大会实行入场的限制管理。”

11、潘基文建议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来源:新华网 2009-12-10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zonghexw/200912/t20091210_311440.html

新华网联合国12月9日电(记者白洁 顾震球)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9日说,他下周前往哥本哈根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时将建议发达国家设立快速资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潘基文当天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中央应急反应基金”会议发言时说,他将在哥本哈根呼吁发达国家在今后三年里每年 

提供100亿美元的快速资金,以加强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清洁能源。 

潘基文说,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洪水、风暴以及干旱频繁发生,全球范围内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受到影响。而在那些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却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这些灾害。 

潘基文说,无论哥本哈根会议最后将达成什么样的协议,适应气候变化必须是其中的重要支柱。这不仅在道义上至关重要,也具有实际意义。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万名各界代表将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讨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如何减排温室气体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已有11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决定出席此次会议后期的领导人会议。 

12、报告称:40年内可能有10亿人成为“气候难民”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10日11:

http://green.sohu.com/20091210/n268842801.shtml

  中新网12月10日电 国际移民组织(IOM)发表的最新报告显示,未来40年将有10亿人因气候变化而流离失所。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该组织8日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发表的报告估计,去年有多达2000万人因突发的环境灾难而被迫逃离家园,而随着全球持续变暖,此类灾难未来势必恶化。

  但是,报告也发现,很少“气候难民”得以离开本国,因为他们缺乏前往较富裕地区的途径和能力。相反的,流离失所者会大量涌入已经拥挤不堪的城市,这令受到气候变暖最大威胁的贫穷国家得承受更大压力。

  该报告说:“整体而言,除了小岛国家外,各国预计会在内部管理其环境移民课题;一些小岛已被淹没,迫使其居民得移居国外。”

  报告估计,未来40年可能有2500万至10亿人因气候变化而流离失所。但报告指出,最低的预估数字已过时。

  报告指出,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在过去20年已增加了一倍以上,而随着废气排放量不断升高,荒漠化、水源污染和其他压力,将导致地球上的更多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报告也点出了几个未来可能有大量人口逃离家园的地区,这包括阿富汗、孟加拉、中美洲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非和东南亚部分地区。

13、我国最大湿地科学园在鄱阳湖开建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2月1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12-10/155119232825.shtml

  新华网南昌12月10日电(记者李美娟)鄱阳湖湿地科学园日前在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工。这是中国目前最大、最先进的湿地科学园,项目建设总面积超过400亩,总投资约3000万元。

  据悉,湿地科学园共分为天之区、地之区、水之区、信息中心四个部分。其中,天之区为鸟的天堂,地之区为植物及非物质文化宝库,水之区为水之泽国。通过这三种物质让人们了解鄱阳湖湿地天、地、水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开发与保护的目的。

  湿地科学园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湿地博物馆、内外湖码头、木船港湾、观鸟廊(屋)、水族馆、信息中心、生物监测站、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

湿地科学园项目是江西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重要举措,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集湿地研究、教育、展览为一体的湿地科学园。工程将于2010年5月完工。

14、“志愿行动,拯救地球”环保主题活动日前展开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12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4728.html

  人民网北京12月10日电 12月4日,国际节能环保协会(IEEPA)及“绿满神州”组委会应中国共青团北京团市委、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志愿人员等组织,为迎接第24个国际志愿者日的到来,呼应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响应联合国“志愿行动、拯救地球”(Volunteering for our Planet)号召,组织开展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志愿者宣传和践行绿色环保主题活动。中国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邓亚萍主席了此次活动。

  4日下午,中关村三小万柳分校宽阔的体育场内,近百名小学生与大学生志愿者们一起开展了环保课堂、环保手工制作、环保接力赛、环保小问答等形式多样的绿色环保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活动的主题是“志愿行动,拯救地球——我们都是小小环保志愿者”。

  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项目管理处处长古兰木(Ghulam Isaczai)先生致辞。中国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邓亚萍在随后的发言中呼吁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绿色环保,共同学习环保知识,采取环保行动,让越来越多的小朋友都成为“小小环保志愿者”,渐渐地把绿色环保培养成为自身的一种习惯,一种时尚行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活动现场,国际节能环保协会(IEEPA)“绿满神州”组委会人员向邓亚萍介绍了刚刚闭幕的“第二届世界环保与新能源产业中国发展大会”的情况,并就下一步共同开展公益资助共青团开展青少年环保教育活动进行交流。并在环保课堂和环保手工制作活动上,与孩子们一起互动学习环保知识,用废弃纸张进行手工制作等。

15、云南进入环境突发事件高发期 环保宣教将开社会融资渠道

来源:春城晚报2009年12月10日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12/10/content_18463667.htm

    “各级财政应将宣教工作纳入生态省和环保目标责任制。同时,积极开通融资渠道,设立全民环境教育捐赠账户或环境宣教基金,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金。”昨日,云南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在昆举行,针对云南省环保宣教面临的不足,省环保厅副厅长任治忠如此表示道。

  严峻

    环境突发事件进入高发期

    任治忠表示,当前,云南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还未完成,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开始进入环境突发事件的高发期。2006年至2007年,全省发生一般或较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仅3件,2008年1至10月就发生了20起,而且其性质与危害程度呈不断升级的趋势,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从2003年至2009年9月,省环保厅受理的有关环境方面的群众来信来访就高达77063件次。

  难题

    全省仅3个环保宣教中心

    近年来,云南省环保宣传已突破了“小环保”、“单打一”的局面,先后与美国、英国、瑞典、日本等国外相关机构开展了环保宣传教育的项目合作,与国内各兄弟省市开展了合作与交流。争取了日本富士施乐(深圳)有限公司34万元外资,改建会泽杨梅山小学为“环保学校”。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云南省还形成了以群众举办投诉、信访、新闻舆论监督和新闻发布制度等为主的公众参与制度,通过发布重大的环境保护活动和重要法律法规出台的信息,公布环境状况,发布空气质量日报等,实现了环境政务公开、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得到维护,有效提升了公众的环境意识。

    但目前宣教能力建设还比较薄弱。从省级到州(市)均无独立的专职行政机构负责环保宣教,均为兼职机构——法规宣教处(科);全省除省厅和昆明市、红河州、临沧市3个州(市)局设有专门的宣教事业机构——宣教中心(站)外,其余州(市)均无宣教事业机构;县级环保部门无1县设有宣传事业机构。

  转变

    用新闻策划环保宣传

    针对以上问题,任治忠表示,环保宣教应进行创新。除设立基金外,也可以通过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引入国际资金服务宣传教育事业发展。此外,还可以建立各种类型的环境教育基地,为社会公众接受环境教育提供便利和条件。在具体的操作中,他谈道:“环境宣传教育必须转变过去简单的行政命令式的新闻管理观念,环保宣传也需要新闻策划,在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促进环境新闻由简单的曝光式向深层次报道和舆论监督与指导并重转变。”

    “环境宣教不但要宣传环境知识技能,更应该告诉人们有哪些环境权利,可以通过行使这些权利能获得哪些收益。”任治忠说。(记者 张勇)

16、北京女中学生李楚珩:哥本哈根让我更成熟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2月0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2/09/content_12616920.htm

    新华网北京12月8日电(记者程义峰、李亚红)李楚珩,北京一个普通的17岁女中学生,因为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成为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

    “参加这次大会,让我变得更加成熟。”来自北京八中的李楚珩说,“我亲眼见识了其他国家的青少年是如何重视气候问题的,这跟书本和网络上获得的印象完全不一样,因此更加深刻。”

    最近,世界各国领导人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商讨《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2008年——2012年)结束后,全球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在大会召开前,来自44个国家的165位学生代表分小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李楚珩与国内外39名学生代表将大家的意见归纳起来,起草了《学生气候宣言》。

    记者了解到,这份气候宣言分为“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和“如何减缓气候变化”两部分。李楚珩说,为了将这个宣言写好,她与同伴们经常改到深夜,甚至每个词的修改都要40个起草人集体投票决定。

    现实生活中的李楚珩就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她每天都坚持骑自行车上学,还坚持说服家人及朋友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尽量少开车。

    北京是缺水城市,李楚珩和家人尤其注重节约用水,她通常把母亲洗菜后的水用于浇花、拖地和冲厕所。对于生活垃圾,李楚珩更是注重做好分类,减少资源浪费,她主动承担起全家垃圾分类的任务。

    年纪并不大的李楚珩还学会了废物利用。比如,她会把打印了一面的纸张制作成草稿本或者便签簿,她对自己的这个“作品”非常满意,并向同学们推荐,她还把家里“能换的灯泡都换成了节能灯泡”。

    对于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李楚珩说,希望在不同力量的推动下,这次哥本哈根会议能达成一个实质性的协议,即使不能立即达成协议,也最好有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具体的行动细节可以以后再谈,但人类必须为阻止气候变化行动起来。

    李楚珩说:“气候变化问题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我们都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因为不管我们的谈判拖延多久,气候都在一刻不停地变化,它不会等我们人类达成一个协议再变化,是我们积极行动的时候了。”

在《学生气候宣言》里,李楚珩与其他代表共同呼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是每个青少年的责任,青少年应行动起来,全球所有人也都应参与到维护气候稳定的行动中来。

17、走进"黄河第一县"曲麻莱县 探访冰川消融的真相

来源:大河报 2009 年 12 月 07 日  

http://cn.chinagate.cn/environment/2009-12/07/content_19023635.htm

12月4日,本报“大河特别行动”首批特派记者从郑州启程,向三江源进发。当天下午,他们从郑州飞抵西安,并于第二天一早搭乘航班从西安起飞,经停西宁后到达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

昨天,记者驱车从玉树县赶赴“黄河第一县”曲麻莱县,200公里的路程,记者开车却奔波近5个小时,一路上的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

今天,他们将向黄河源进发……

距离黄河源头最近,该县今年常年性积雪减少了95%,域内50%的河流断流,没有断流的河流流量减小了50%。

核/心/提/

 “人心坏了,冰川才会融化”,这是青海三江源藏民中的一个谚语式的传说,充满了藏传佛教的辩证色彩。

一个让人震惊的数字是,近30年来三江源冰川退缩的速度是过去300年的10倍。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些冰川所系的不仅仅是这些藏民的家园,更是整个中国的家园。

人心坏了,冰川化了

 “我小时候,这个季节应该是漫山积雪。现在都没了,我真怕哪天黄河也干了。”

35岁的索南亚培端起杯子,呷了一口带着咸味的奶茶后无奈地说:“人心坏了,冰川就化了。”

这是12月5日晚上,大河报记者在藏民索南亚培家听到的话。索南亚培是玉树县国土资源局公务员。他说,很多藏族老人都这样认为,说是“什么时候人心坏透了,冰川也就化完了”。

当然,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索南亚培知道,冰川消融其实是越来越高的气温造成的,但他仍然认为,人心变化才是根本原因。“只顾发展,不顾环境,恶意索取,这就是人心变坏了。”

12月6日,记者沿青海省道S308,驱车从玉树县赶赴“黄河第一县”曲麻莱县。

向导嘎玛是土生土长的玉树人,他说,自己小时候,入冬后,山上的雪就几乎没有化过。但最近几年下了雪,过不几天就全融化了,最多只剩山尖的一圈。“气温太高了,越来越暖和了。”嘎玛说。

渐近曲麻莱县时,海拔也逐渐升至4500米以上,路两边山上的积雪开始多起来。在一个不知名的垭口,嘎玛突然指着路边说:“看,冰川。”

在嘎玛的引领下,记者攀上了这座雪山,海拔表显示,这里海拔4769米。记者看到,这里除了山顶上有少量积雪外,山上90%以上的面积都没有雪,一片黑褐色。

12月6日,这正是青海的严冬季节。“我小时候,这个季节应该是漫山积雪。现在都没了,我真怕哪天黄河也干了。”嘎玛说。

冰川消融的可怕数据

    仅长江源区冰川,年消融量就达9.89亿立方米……

    嘎玛的担心一点都不是杞人忧天。气候变暖使三江源冰川消融加快,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一个又一个的科考队、环保组织等前来考察、科学测量。

    汪永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也是环保组织绿家园的创建人,长期关注三江源。12月5日,大河报记者与汪永晨联系时,她已身在丹麦哥本哈根,作为环保人士代表参与这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实验室,如果这里改变了,破坏了,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三江源,也不仅仅是中国,而是全世界。”汪永晨说。但遗憾的是,改变与破坏仍然发生了,这种破坏最先在冰川上得到体现。中国八成以上的冰川盘踞在青藏高原,随着气温的逐年升高它们正在快速消失。

    杨勇,作为环保人士,20年间,他先后7次进入三江源。2006年夏季,他再次来到长江源头的姜古迪如冰川。这一次,他有幸拍到一张与20年前摄影机位相同的照片。两张相隔20年的照片对比后,姜古迪如冰川退缩了二三百米,而冰舌前端的冰塔林几乎完全消失。

    再后来,杨勇在长江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等地,也都发现了这个可怕事实。

    自2005年开始,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连续四年对青藏高原的冰川进行考察。12月5日,绿色和平资深行动统筹钟峪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在黄河源区的海龙冰川,长江源区的格拉丹东的曲坝冰川以及珠穆朗玛峰的冰川,都测量到明显的冰川退缩数据。

    “黄河源区的海龙冰川,从1966年到2000年退缩400多米;格拉丹东的曲坝冰川,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00年退缩了750米。”钟峪说。而黄河源头最大的山--阿尼玛卿雪山上的冰川近年来也在不断融化,导致雪崩;昆仑山脉的其他冰川也在逐步消融,雪山雪线正在逐年上升。

    来自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的权威报告表明,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长江源区冰川总面积目前为1051平方公里,比《长江源志》记载的1247平方公里减少了196平方公里,冰川年消融量达9.89亿立方米!

    都是全球变暖惹的祸?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温度上升了0.85℃;20世纪90年代是有史以来最热的十年。

    有气象数据显示,近40年来,长江、黄河源头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近20年来,黄河源北部季节冻土区地温升高了0.4℃~0.6℃。

    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的一项研究表明,今天的地球正处在2000年来最热的时期,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温度上升了0.85℃。20世纪90年代是有史以来最热的十年。有温度记录最热的10个年份中有9个都出现在1995年以后。历史上最热的5年分别是1998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到本世纪末叶,全球气温将会达到过去200万年的最高点。

    而仅仅三江源地区,40多年来,其年平均气温总体上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累计上升了1.2℃,其中黄河源区升幅最大,上升的速率可达每10年0.42℃。

    一份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权威研究报告指出,若全球变暖保持现在的趋势,到2070年,青藏高原的海洋性冰川面积将减少43%;2100年时将减少75%。大规模的冰川融化造成地表反射率的改变,将极大地影响区域气候过程和大气环流运动。

    “无水”的黄河第一县

    距离黄河源头最近的县城曲麻莱县居然连洗脸水都没有……

    12月6日晚,我们住在曲麻莱县政府宾馆,意外地发现,这里连洗脸水都没有。

    这是号称“黄河第一县”的曲麻莱县,是距离黄河源头最近的县城。宾馆服务员介绍说,整个县城的宾馆都不提供水,这是一个缺水的县城。

    缺水事件是有科学依据的。曲麻莱县气象局的监测数据表明,近年全县常年性积雪减少了95%,域内50%的河流断流,没有断流的河流流量减小了50%。

    “这太可怕了。”同行的另一名向导多加曾在曲麻莱县做过生意,他担心,也许真有那么一天,黄河源也会干涸。

18、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的期待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9-12-10 ■薛荣久

http://www.cet.com.cn/20091209/e1.htm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已经召开,世界对它高度重视,国人更是对这次气候峰会寄予众多期待。

   期待之一:加深共识,达到目标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的活动,主要是大量消费化石能源和开发森林,从而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使得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引起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加速,沙化严重,风暴潮增加,自然灾害加重,农作物歉收。一些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气候事件的强度增大,造成的损害在不断加重。现在气候变化的趋势危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乃至人类的生存。

   而人类社会要发展,经济要增长,生活要改善,都需要能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费也在增长。当前世界能源消费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能源消费的增长必然导致二氧化碳的增加。为了保护全球气候,抑制进一步变暖,需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两者就构成了一对矛盾。发展经济要多排放二氧化碳,保护气候要求少排放二氧化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国际社会逐渐找到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用比较少的二氧化碳排放取得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为此,《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1992年? 和《京都议定书》(1997年)以及巴厘岛路线图(2007年12月)已经明确,鉴于发展阶段的差距,确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责任与义务。发达国家要在当前人均排放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绝对地减少它的排放总量,在2012年后,大幅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要低于经济的增长。

   基于上述要求,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前夕,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陆续公布了各自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计划。美国: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欧盟: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0%,并视哥本哈根峰会情况,考虑30%的减排计划;加拿大: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日本: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5%;韩国: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4%;澳大利亚:在2000年的基础上减排5%—15%;俄罗斯: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2%—25%;巴西: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36.1%—38.9%。

   从排放减少目标计划可知,基于本国利益考虑,各国都有所保留,与《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存在差距。

   人们期望在这次峰会上,所有与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正视自己的责任,为了全球大局,进一步加强共识,肩负起本身的责任,实现本次会议“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方面取得积极成果,重点就是对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作出明确、具体的安排”的目标。

  期待之二:缩小分歧,达成协议

   国际社会希望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能够就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取得一致,达成协议。为此,本次峰会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2010年后发达国家如何采取进一步量化的减排行动。发展中国家提出发达国家应该到2020年总体上比2005年至少减排25%—40%,但与现在发达国家自身承诺的减排计划目标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美国,差距可能更大。美国提出2020年比2005年减少17%,实际上和1990年相比只减少了4%,而美国2005年比1990年碳排放增加了13%—14%,所以它的减排计划目标没有达到《京都议定书》要求减少7%的目标。此外,美国的17%减排目标计划包含了国内的碳汇(主要指森林吸收并存储二氧化碳的数量)和向发达国家购买碳减排量,如果把它们减除,只讲与能源消费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美国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体上与2005年持平,实际上没有减排。

   第二,发展中国家减排行动与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支持的到位。巴厘岛路线图提出发展中国家要在发达国家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资金技术支持下,采取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国内减缓行动。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要采取积极的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发达国家要给予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因此要求建立有效的机制安排,以确保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如非洲国家认为他们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无辜受害者,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小的地方,却受到气候变暖的严重影响。因此,非洲要求公平的赔偿,用来弥补气候变暖对环境、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对他们的财政支持在2020年要达到670亿欧元。但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没有积极的反应。在2008年波兹南《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14次缔约方大会上,发展中国家提出发达国家应拿出他们GDP的0.7%—1%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但没有得到发达国家的回应。如果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落空,发展中国家就难以实现有效的减排目标。

   第三,发展中国家长期减排目标的合理确定。发达国家提出到2050年全球未来的温度升温控制在2℃,2050年全球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0%。以此为依据,发达国家提出到2050年比1990年减排80%的目标。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体相当,但是发达国家人口只占20%,发展中国家人口占80%。到2050年发达国家减排50%,则发展中国家也必须减排至少20%,才能实现全球减排50%的目标。以此,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规定了一个隐含的减排限额,确定了量化的长期目标。而实际上,对仍然处在工业化阶段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碳排放是其现在和未来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在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要增加,不然,发展中国家无法获得正当的发展。对这个问题的处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强调“应当以统筹兼顾的方式把应付气候变化的行动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协调起来,以免后者受到不利影响,同时充分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消除贫困的正当的优先需要。”因此,应以此为依据,在保证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前提下,确定发展中国家可以承受的合理的长期减排目标。

   期待之三:中国应受到公正的对待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大国责任也在迅速上升。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希望中国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在世界发展格局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这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国际社会凸现了对中国责任的高度期待。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希望中国多“埋单”和开出更多的“支票”。很显然,这种要求可以理解,但不公平、不公正。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国家将不利于环境的、高排放碳的生产企业转移到中国,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宝贵的资源,牺牲中国的环境,生产着他们所需要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中国成为庞大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国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部分是中国地方政府在资本短缺下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一部分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后果,它相当于污染外包。尽管中国是为他们生产产品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但发达国家缺乏承担转移部分污染责任的意识。在经济全球化下,污染的责任全部由中国生产者来承担是不公平的,由最终商品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负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责任更为符合逻辑。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从中国的排放量来考虑温室气体排放,把责任全部推到中国身上,要中国多“埋单”和多开“支票”,很难以理服人。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对此现象作过生动的比喻:一场宴会,高朋满座。宴会结束前最后一刻,来了一位穷亲戚,他只赶上喝到一杯咖啡。众人最后说实行AA制,所有费用大家公平分摊,这对穷亲戚显然是不公平的。

   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社会出现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合作应对。中国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一向本着对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中国一向致力于推动公约和议定书的实施,认真履行相关义务。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前减排碳排放的计划,是中国政府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也是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巨大努力,这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积极的负责任的态度。  (作者系对外经贸大学教授)

19、“碳政治”下的中国战略抉择 是考验 也是机会

来源:《广州日报》2009年12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51523.html

  所谓“碳政治”,又可以称之为“气候政治”,就是指各国围绕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所形成的国际政治,而国际上关于温室气体排放又按照二氧化碳来计算,故称之为“碳政治”。

  无论哥本哈根会议的结果如何,“碳政治”将会成为未来20年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主题。这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积极主动地制定一套国家发展战略,不仅积极回应国际碳政治,更要在未来的国际谈判中,形成一整套话语策略,致力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

  核心是新技术问题

  “碳政治”背后的核心问题乃是新技术问题。从人类历史看,每一次技术革命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而且对这些财富的善用就可以转化为政治和军事优势,直接引发国际政治格局的改变。在信息时代之后,欧美一直在摸索下一次科学技术所带动的经济增长点,基于对传统能源耗尽的预测,欧美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新能源技术。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就不是如何消极应对西方国家主导的“碳政治”,而应当是“以我为主”,在面对又一次新技术革命浪潮时,作出自己的政治决断。

  中央已经明确把新能源技术定义为“把握世界产业技术革命的新趋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问题是,在众多的新能源技术中,中国究竟选择哪些技术作为突破口?这不仅要考虑中国目前的技术基础,也要考虑中国的经济结构,更要考虑国际市场,尤其要考虑这种新能源的开发必须能带动军工技术、航天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升级换代,从而将这种新技术运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

  “碳政治”最终要转化为一系列法律标准和技术标准,但这些标准需要建立在一套科学话语、技术话语和法律话语上。其中,如何测量和计算每个国家的“碳排放量”,如何在法律上分割碳排放权,就直接影响着“碳政治”的利益分配。为此,就需要提出一套用技术话语包装起来的关于统计和计算的方法学,从而在国际谈判中提出有利于自己的标准。

  比如,目前各国碳排放量计算以国家为单位,采取“国家碳排放总量指标”。由此,我国的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且很快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但是,如果采用“人均碳排放量指标”,那么我国碳排放量排名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争夺话语权

  “碳政治”是在一套国际话语体系下形成的国际政治,参与“碳政治”就意味着要参与国际话语游戏。在今天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作为大国被看作是“利益攸关者”而不可避免地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

  因此,中国应当以大国领袖的姿态同时作为一个批判者和建设者,并借助西方人熟悉的“话语”,主张建设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有助于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国际秩序。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必须能够被涵盖在这些话语之下,并对这些话语形成重构。

  在“碳政治”问题上,中国的话语策略无疑要因势利导利用目前西方形成的话语,而不能自说自话。在国际话语构建过程中,应当“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但话语构建绝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口号,而是要转化为一整套自我理解和思考问题的观念系统,从而将这个观念体现在哲学观念、政策和法律等各个领域。

  是考验 也是机会

  从近代中国进入西方国际体系以来,西方人一直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中国只有选择进入或不进入的权利,很少获得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为此,不少有识之士不断提出中国作为大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应当制定游戏规则。

  但国际规则的制定不仅需要国家实力,更需要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想象力,它需要的不仅是技术专家和法律专家,而且是提供理论武器的思想家,更需要将实力、专业知识和思想整合在一起的伟大政治家。由此,国际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最终依赖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体制之间的竞争。

  目前,全球“碳政治”刚刚开始,中国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对规则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不亚于西方国家。但是,中国能否在未来国际谈判中成为法律规则和技术标准的制定者,无疑是对中国政治家统领能力的考验,是对中国综合实力的考验,是对中国体制的优越性的考验,是对中国能否成为国际社会领导者的考验。

由此,目前西方主导的“碳政治”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与其说是一个压力,不如说是一个考验,更不如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20、即使IPCC真的犯了错误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2009-12-10陈墨

http://www.jjxww.com/html/show.aspx?id=160015&cid=42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哥本哈根会议召开的同时,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对气候变化及其原因的肯定分析,眼下正受到质疑。

    一个全球独立科学家组织NIPCC(国际非政府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前不久公布的一份题为《重新思考气候变化》的研究报告称,全球气候变暖应当归咎于自然界而非人类;同时,这项研究认为,全球温室气体增加将使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并有利于人类健康。

    更令人关注的是,一名侵入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所电子邮件系统的电脑黑客宣称,其通过英国气候学家近千封电子邮件发现,气候学家们掩盖甚至篡改了对他们研究不利的数据。而这些研究直接影响到IPCC气候报告的相关结论。

    这一切为哥本哈根会议添加了一些灰色幽默的色彩。而如果这才是“难以忽视的真相”,气候变化大会及全球为气候问题产生的种种磋商、争执和行动,会成为一场无厘头的闹剧吗?

    对已知的质疑和对未知的探求,正的科学精神的本质,IPCC受到质疑并不奇怪。何况,IPCC报告本身也罗列有反对气候变暖相关结论的观点,比如某些石油输出国组织专家的结论。

    问题在于,即使在气候问题上IPCC出现致命失误甚至撒了个弥天大谎,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长出一口气而从此安然度日?

    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还得回到事物本质。显然,气候问题的本质是环境问题,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使用,从而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安全问题,是普世环保主义与极端发展主义的矛盾和斗争问题。

    回到气候问题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及发展模式、环境伦理做更多思考。

    人类发展过程,正是对自然资源不断攫取和破坏的过程。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全世界已经丧失了1/4的表土层和1/3的森林覆盖。以目前的破坏速度计,在我们的寿命年限内,世界将失去70%的珊瑚礁,而珊瑚礁里寄生着25%的海洋生物。在过去30年中,地球上1/3的资源——“自然财富”已被消耗殆尽。我们正在以每年6%的速度失去淡水生态系统,以每年4%的速度失去海洋生态系统。(《自然资本论》)按照这样的破坏速度,地球经过38亿年积攒下来的自然资本,到本世纪末将所剩无几。

    而对化石能源的无度开采和大规模使用,既是释放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也是人类对大自然肆虐的发动机。正是由化石能源使用开始,人类才真正走上了“黑金经济”之路:美国300万农民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全球20亿人口;新型灌溉技术让泉水完全服务于农业,占人类耗水量的70%。(纪录片《家园》)在石油、化肥和农药的共同作用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工业化步伐空前加快,从而将人类的消费欲望彻底激发。而如果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方式成为全球共识,我们大约需要5个地球。

    与此同时,化石能源也是环境主要的污染源。仅以大气污染为例:目前大气污染物主要有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碳的氧化物和卤素化合物等,其中前四类污染物均主要来自化石能源。据称,1991年的海湾战争,由于大量石油燃烧造成污染,导致海湾地区民众死亡率升高10%,伊拉克人的癌症患病率比战前提高5—7倍,科威特仅在1992年就约有1000人死于大气污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

    因此,藉由对气候问题的关注,而重新思考人类发展模式,推进低碳经济,加强全球合作,积极意义是明显的。

    在众多环境问题当中,为什么气候问题会引起全球如此高度的关注?或许是因为在所有环境问题中没有哪个问题像气候一样影响全球每一个人群和每一个角落,或许是因为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人格魅力,或许是研究气候问题的所有组织善于向公众施加影响,甚至或许是气候属于一个相对温和、并不直接触及当下恐怖的环境现实的问题。总之,到目前为止,似乎只有气候问题才能如此高度凝聚全球共识,让全球科学家、政府首脑、NGO坐到同一张谈判桌前。

    单从这一点看,即便关于气候变化的结论尚需进一步辨清,但其对环保领域的贡献已经功不可没了。我们可以宽容一点,把气候问题单纯理解成全球环保问题的一个缩影,当成凝聚全球环保共识的一个平台或工具。这样,至少对于环境问题我们还有一点乐观的理由。

21、警惕"碳关税"为环保蒙上保护主义阴影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09年12月10日

http://intl.ce.cn/sjjj/qy/200912/10/t20091210_20588491.shtml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但从今年年中以来,少数西方国家提出以开征“碳关税”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引发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有可能在环保旗号下推行保护主义的担忧。

    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为应对气候变化,将对其国内企业二氧化碳排放设定限额,超出限额部分企业需支付“排放成本”。这些国家称,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未对其企业采取类似措施,为消除因此导致的不公平竞争,将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

    这一说法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却站不住脚。从历史角度看,当前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由发达国家在其漫长的工业化进程中排放,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发达国家对其企业设定排放限额,这是为“还清环保历史旧账”所必须担负的责任,并非对发展中国家的“恩赐”。

    而且,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发展中国家不应承担超出其经济、社会承受能力的减排义务。发达国家如果征收“碳关税”,实际上是故意违背这一原则,强迫发展中国家承担本不应当承担的义务。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此表示反对,认为开征“碳关税”说到底还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

    虽然目前“碳关税”仍在讨论当中,尚未付诸实施,但一些发展苗头值得警惕。美国国会众议院今年6月26日投票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也称气候法案)第一次提出了“碳关税”相关条款。根据这一条款,如果美国没有加入相关国际多边协议,自2020年起,美国总统将获权对来自未采取措施减排温室气体国家的钢铁、水泥、玻璃和纸张等进口产品采取“边境调节”措施,即可以对这些产品征收“碳关税”。

    在此之后,法国在11月24日的欧盟成员国环境部长非正式会议上,不顾其他欧盟成员国的反对,单方面提出,将从2010年开始对从那些在环保立法方面不及欧盟严格的国家进口的产品征收“碳关税”。根据法国总统萨科齐的提议,向外国进口商品征收的“碳关税”税率将为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征收17欧元,此后还将逐步递增。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前工业化时期以来,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工业化导致。国际社会据此达成共识,形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明确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强调发达国家是减排温室气体责任的主要承担者。

    正如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所言,“碳关税”不仅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22、气候变化的政治学考察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10日

http://www.gs.chinanews.com.cn/news/2009/12-10/47443.shtml

  酝酿已久、吵嚷已久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终于开幕了,不管最终结果如何,人类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上,毕竟选择坐在一起,商量商量该怎么办了。

  前些日子,一位跑环境报道的同行和我聊天,说他们报社在派谁去哥本哈根采访—是派环境报道的记者,还是国际部记者—这个问题上还没作出决定。我告诉她,应该派负责国际政治的记者去。

  她问为什么。我说,因为气候变化是2009年全世界最大的政治议题。在这个议题的框架下,有欧洲作为环保先锋利用峰会环境议题提高自身影响力,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基于经济状况的讨价还价,有跨国集团和环保组织在不同场合的博弈。

  当然,还有黑客在行动。就在峰会开幕前一周,一名电脑黑客登录英国东英吉利大学(U n iv e rsity o f E ast A n g lia)的电子邮件服务器,窃取英国气候学家相互交流的上千封电子邮件内容,也由此窥探到过去十几年里气象专家们之间私下的思想交流。黑客把电子邮件公之于众,并声称从邮件中可以看出,这些气象专家的研究并不严肃,他们甚至窜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数据,以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作用。换句话说,人类活动影响气候这一说法,也许是谎言和欺骗!这让反对“人类影响气候”说法的人感到非常兴奋。“气候门”事件随后在整个世界引起讨论和争议。

  把“门”用来指丑闻,源自导致美国的尼克松总统下台的水门事件。水门事件是政治事件,而“气候门”毫无疑问也是政治事件。我不太热衷于阴谋论,但此时,我分明看到黑客背后那些利益集团在行动。

  你,看到了吗?

  气候是政治,这不是当代才有的事,如果你翻翻古书,很快就会发现气候和政治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气候总有异常,或者连年大旱,或者暴雨不绝,结果是庄稼颗粒无收,农民背井离乡。这个时候,皇帝通常会跑到这个坛那个坛祭拜一番,然后,发罪己诏,告诉老天爷说,我错了,你不要惩罚老百姓了,就惩罚我吧。

  气候的变化导致灾害频发,影响农业生产。唐朝时闹蝗灾,政府强大时可以处置,而政府陷入混乱后,蝗灾就变成人灾。贞观二年六月,“京畿旱蝗”,唐太宗李世民说:“人以谷为命,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但当蚀我,无害百姓。”到了唐朝末年,天灾直接导致了农民起义。

  气候影响政治和国运的,莫过于明末。

  我们知道,明亡于李自成和清军的内忧外患,当然,黄仁宇先生认为明实亡于万历,在此不做学术上的争论。先看看,李自成为什么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因为西北大旱,连续七年大旱,颗粒无收,而朝廷赈灾不力,民众揭竿而起。而同时,清军玩命地攻打明朝。

  其实,清军的玩命也和气候的变化有关。当时,明末遭遇“小冰河期”。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的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是末期的1580-1644年最为寒冷。可以说自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这是最寒冷的时期。温度的变化导致生活地点的迁移,满清的同志们生活在最北部,寸草不生,老婆孩子要吃饭,要穿衣,怎么办?抢吧!往北,更冷,那就冲着南边的大明招呼。你想啊,努尔哈赤再凶猛,再写“七大恨”,也知道自己打不过明朝,可不打就死,那就只好玩命了。

现在的气候大会也是政治,各国在这个舞台上博弈,背后是那帮议员和媒体的监督。像美国,政府如果签了不利于自己的条约,被媒体口诛笔伐不说,回国后那些老议员们拒不签署,将令政府颜面扫地。这在美国是有先例的。威尔逊总统搞了个国联,结果回去后国会愣是不批,害得老先生抑郁而终。气候大会,是政治,没错!来源:中国青年报

23、对哥本哈根会议期待不能太高

来源:证券时报2009年12月10日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91210/02213141480.shtml

  为期两周之久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遭遇到的问题远比此前人们想象的要多。尽管全球各国在节能减排的大方向上保持了一致,但在具体的减排方案上,却是各打各算盘,达成一个具备重大法律效率的全球协议,从目前看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虽然中国和美国在大会前都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减排承诺,令人对在某些重要问题上达成一致的信心有所增加。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消除。在减排问题上,发达国家所做出的承诺远未能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要求,自封为旗手的欧盟提出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是在1990年的排放基础上减排20%,日本则为25%,而奥巴马政府则是4%,这一目标相较发展中国家所认为的发达国家应中期减排25%-40%的水平相距甚远。

  目前看,发达国家进一步的让步十分困难,要达到发达国家目前承诺的目标,已经需要巨大投资,而被视为有助于达成减排目标的碳税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也是非常巨大。据估计,碳税如果按照每吨45欧元进行收取,世界的GDP将大幅降低约12.9%。在当前情况下,大规模的碳税征收将会令企业不堪重负,甚至可能造成二次衰退。因此,发达国家能够达到自己承诺的目标已属不易,要想增加承诺,恐怕是力有不逮。

  从理论上说,碳税的征收和转移支付,可以令节能环保企业受益,但政府参与其间又会导致效率问题,特别是当这种转移支付可能发生于国与国之间时,问题就更多。发展中国家坚持不做具体量化减排承诺,则为发达国家反碳税者提供了新的攻击标靶,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让步,发达国家自然也更难以说服本国民众。

  当然,发展中国家也有自己的考虑,要达成“可衡量、可报告、可核实”的减排承诺或行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要面临着严格的国际监督,这对于发展中国家自身是难以接受的,而此前发达国家在为发展中国家承诺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但实质行动不够,令发展中国家抱怨颇多。如今发达国家尚且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即便在这一问题上做出许诺,其结果恐怕也仍以空头支票为多,发展中国家自然也更难以同意抛弃《京都议定书》中的双轨制。

达成全球性的气候方面的框架协议,是保护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所必需的,《2012》这部灾难片中的场景虽然目前只是在电影中展现,但如果各国不能着手应对气候危机,难保这种想象不会变成现实。但现实地看,要想在本次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中就能达成一个一致性的意见并付诸实施,的确难度颇大。这次会议交织了政治、经济、法律、伦理等方面的多重博弈,相互之间可谓是环环相扣,要想解开这种纠结,必须要全球各国齐心协力,做出共同的大幅度让步方能达到,而这种情况目前看似乎尚难成为现实。当然,即便气候大会真的难成“气候”,但只要全球各国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共识能够更进一步,也未尝不能算是一个成就,或许我们不应把气候大会看成一个终点,而更应该把它看作是环境保护问题上的一个新起点,以求在未来最终达成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这一终极目标。(作者系东航金融注册金融分析师)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