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9
十二月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系列报道之三:
1、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之三-中国代表团正在艰苦的谈判中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专题报道:
2、人民网: 哥本哈根成争吵中心 中国被称态度发生重大改变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3561.html
3、新华网: 气候变化大会天天谈:数据说话第二天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2/09/content_12613958.htm
4、新华网: IPCC回应“气候门”:气候变化研究结论没问题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2604.html
5、搜狐绿色: 世界领导人汇聚哥本哈根 亚行呼吁达成气候协议
http://green.sohu.com/20091209/n268803448.shtml
6、南方周末: 世界气象组织:最近十年史上最热
http://www.infzm.com/content/38449
7、广州日报: 哥本哈根会议谈判分歧大 发展中国家抵制单轨制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0900.html
8、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在现场:哥本哈根大会要过“四道坎”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1277.html
9、广州日报: 中国不满欧盟减排目标 批其不厚道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1927.html
10、南方周末: 哥本哈根会议:还要不要《京都议定书》?
http://www.infzm.com/content/38450
11、长江商报: 欧盟促中国减排 解振华:有什么资格让我做更多
http://green.sohu.com/20091209/n268798856.shtml
环境资讯:
12、人民网环保频道: 环保部官员:将编制海洋规划 统筹近海和流域防治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7365.html
13、环球时报: 中国网友激辩是否应牺牲GDP增长换取大幅减排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4839.html
地方信息:
14、北京日报: 北京水价听证代表参加质证考察 节水资金受关注
http://green.sohu.com/20091209/n268805360.shtml
15、新华网: 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进度滞后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0323430_1.shtml
气候变化:
16、新华网: 中国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贫困阴影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1594.html
特别推荐:
17、广州日报: 荷兰从造坝拦水转向与水共生
http://news.sina.com.cn/w/2009-12-09/040819218581.shtml
深度报道:
18、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碳交易市场调查:没有定价权 沦为卖"碳"翁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1941.html
环境时评:
19、新华网: 警惕“集中治污”变成“集中排污”
http://www.paper.com.cn/news/daynews/2009/091209090245397435.htm
20、人民网国际频道: 环球瞭望:从《2012》看西方的“气候牌”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0385.html
21、中国经济时报: 哥本哈根达成协议又能怎样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7993.html
中国企业家哥本哈根宣言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之三-中国代表团正在艰苦的谈判中
文图 汪永晨
主会场
12月8号,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是在哥本哈根的一个重要日子。这一天,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万科总裁王石代表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中国企业家论坛、、中城联盟、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向国际社会发表了中国企业界哥本哈根宣言。宣言中庄严承诺将进行以下行动:
设立企业气候变化战略,长期指导企业发展方向;
在减少生产和商务活动中的碳足迹方面进行努力和尝试;
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各种与企业和产品减排相关的活动;
积极推动企业设立具体的企业减排目标,这种目标包括绝对减排目标,或者可以定量的相对减排目标;
尽力支持并参与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活动,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王石在演讲
宣言中还说:我们真挚希望这次哥本哈根缔约国大会能够体现我们人类社会的合作精神和睿智,制定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使我们在实现未来减缓目标的征途上迈出正确和坚实的一步。
我代表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中国企业家论坛、中国房地产商策略联盟和中国企业家哥本哈根观察团的二百余名中国企业家会员发表此宣言。
企业家发表宣言后
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在哥本哈根的这一举动,无疑体现的是中国企业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态度。用王石的话说:2009年11月26日,对我来说是极为兴奋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我们国家向世界宣布了新的减排指标。这也给了我们企业家更大的发展绿色经济的空间。
在有记者问万通总裁冯伦,作为一名中国企业家你到哥本哈根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他回答:全球气候变化真是个大事,不然怎么会来这么多人,在一起讨论得如此激烈。
企业家宋军在面对记者们的提问时,则强调,科学技术救不了地球,只有我们人类改变消费观念,和过度消费欲望,才能从根本上拯救我们的地球。
企业家如何面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无论是中国企业家还是各国企业家都还有艰难的路要走。哥本哈根不仅仅是发表宣言的地方,也是走出一条新路的开始。世界在看着我们中国。
中国代表团在此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不是最忙的代表团,也是最受关注的代表团。在中国新闻中心,每天前来要求采访的各国记者会把一张张申请采访的表格交到中心工作人员的手中。12月8日下午,当地时间下午2点半,新闻中心工作人员的手中光今天收到要求采访的申请表已经抓了一大把。
会场里非正式的谈判
会场里走着的“大树”
会场里正在走着的哭泣的“大树”
开幕两天了,中国代表团都在干什么?8号早上,记者来到中国官方在大会设的展台,两位国家环保部的值班人员用很简单的话就回答了记者的问题:谈判。
有什么亮点,或值得一说的吗?现在还不是时候,而且现在还是各谈判组在多年来已经达成协议的基础上,正在向着有可能达成成果的方向努力着,最后的决定还有好几步要走,部长级谈判,再由有国家首脑参与的签署。
各国的展台是这样的
在中国长江源旁来一张
据国家环保部的官员透露。这次在册参与谈判的中国谈判官员就有50位之多。此外还有一些没有注册,但也在参与谈判的官员和专家。这两天还不断有专家在继续从中国来到哥本哈根参与到谈判中。美国来参加谈判的人更多。中国展台的官员说。
北大教授吕植接受瑞典电台的采访
之所以要有庞大的谈判队伍,是因为谈判的议题包括: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和共同愿景六大方面。其中减缓谈判中还有6个小议题。每个议题都要有人盯在那儿,有时甚至一句话都要讨论个底掉,这样涉及到国家利益的谈判,当然是哪个国家也不敢掉以轻心的。
现场电视节目
此次中方参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谈判的政府部门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科技部、农业科学院、国家环保部、科技部、国家气象局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计生委在阐明有关中国人口政策时,特别要强调的是在人均减少碳排放中,中国计划生育起到的作用。
中国各谈判组在外交部和发改委的牵头中,参与11个议题的谈判。一个议题一个半小时。在中国官方设的展台前,参与谈判的发改委能源所徐华清告诉记者,他参与的谈判就是有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减排的指标的。有进展吗?记者追问。得到的回答是两个字:没有。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不能实现资金技术转让的承诺,提出今后要如何落实;发达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指标有着更大的期望,这都使得未来几天的谈判依旧艰难。
12月7日下午4点,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对中国记者的吹风会上说,他刚刚见了丹麦首相,欧盟轮执主席,接下来还有两个重要会见。解振华的忙使得现场的记者们没有机会多问他几个问题。
科技部部长万钢昨天在接受英国《卫报》专访时则表示,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将在2030 -2040年间达到顶峰,他希望中国能在此时间范围内尽可能早地达到峰值,并指出将采取必要的步骤以实现这一目标。这也是中国部长级官员首次公开预估中国碳排放的峰值年份。
中国代表团高层的这些会见,和接受媒体采访,在他们的日程表中,已经是排得满得不能再满了。今天刚刚赶到的副外长何亚非则是一下飞机就进入到紧张的谈判中。
今天,从中国新闻中心得到的消息还有,中国代表团将首次在大会期间开办主题日。初步安排是12月9日上午主题日由国家林业局主持;下午是农业部;10日上午由国家发改委主持,下午主持主题日的是国家计生委;;12号是国家环保部。
正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上,这几天太平洋上的小岛国图瓦卢的官员是大家采访的重要人物,用图瓦卢环保署官员的话说:这些天有很多记者关注我们,甚至有人同情地对我们说:50年后你们的国家将要沉没在大海之中,你们怎么办呢?
图瓦卢展台
从1993年迄今的16年间,图瓦卢的海平面总共上升了9.12厘米,按照这个数字推算,50年后海平面将上升37.6厘米,这意味着图瓦卢至少将有60%的国土彻底沉入海中。有科学家认为,图瓦卢将成为首个沉入海底的国家,因为涨潮时图瓦卢将不会有任何一块土地露在海面上。
12月8日,图瓦卢大会发言人、国家环保署协调人卡特拉面对记者的问题:对于图瓦卢老百姓来说,如今难道就已经开始生活在恐慌中了吗?回答是:确实有些老百姓开始恐慌。我们政府需要向民众做出科学的解释和向公众提供如何面对的具体措施。这次来,我们是带着很大希望的。因为大家都看到了我们面临的威胁,不会不管我们吧。
卡特拉在接受采访
和美国参会者交谈
卡特拉说:听说这次会议上[京都议定书]就要停止使用了,这让我们很着急,我们认为[京都议定书]对我们小岛国的条款是有意义的。如果重新制定条款,我们不放心。虽然[京都议定书]的条款发达国家的承诺并没有完全实现,但毕竟是有法可依的。所以这次我们也要继续呼吁继续实施[京都议定书]上的条款。
你们这次来有什么具体措施吗?记者问卡特拉。
我们太弱小了,光靠我们自己来面对这样大的灾难显然是不行的,面对强大的国际社会,我们一个小国的声音也太小了。我们小岛国的人要发出同一个声音,团结起来才有力量。
这次来,对我们来说还要解决另外一个问题。现在全球绿色资金向我们提供援助还需要我们有一半的配套资金,可是像我们这样的小国,上哪儿去找那一半的钱去呢,如果没有那一半,就永远也拿不到援助,这也是此次来我们希望向国际提出要求的。
如果拿到钱,你们会用这些钱做些什么呢?
提高我们国家民众的教育水平,保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当然还有人民的生活水平。当然,我们自己也要珍惜我们自己的家园,虽然我们没有什么工业,但我们也有污染的问题,也有过度使用资源的问题,这个我们要和世界各国人民一样,教育国民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是我们的责任。
没有异族的侵略,没有任何暴力事件发生,好端端一个国家的国土就要彻底沉入海中。如果说,图瓦卢国土沉入海中真有责任者的话,这一责任者应该分布在全球各地,尤其那些发达国家是难辞其咎的。正是因为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加的高污染、高耗能加剧了全球气温上升,才导致沉寂万年的冰川不断融化。因此,全地球人应该对图瓦卢人表示真诚的歉意,并伸出手来援助他们。
图瓦卢人的恐慌,不是一个国家的恐慌。在这种恐慌中警醒的也不应只是参加哥本哈根会的人,还应该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在恐慌后的思考与行动。
请给年轻人机会
会场外
2、哥本哈根成争吵中心 中国被称态度发生重大改变
来源:人民网2009年12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3561.html
据9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第二天就陷入激烈的讨价还价之中,对减排准备最充分的欧盟坚决地盯上美国和中国,要求两国向世界表更大的决心。有法国媒体把G2的概念搬了过来,要求美中承担领导责任。德国《金融时报》8日的文章说,欧洲政治人物关于气候变化带来国际安全问题的论调越来越高,一些人甚至认为,这可能导致一场“传说中的气候战争”。这两天气候大会周围全被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占了,它们搞出调门针锋相对的表演,很像是会场内不同利益集团花钱雇来的“托儿”。而沙特阿拉伯这样的产油国公开嘲笑全球变暖是个骗局。这一切告诉人们,192国要在哥本哈根达成协议是何其艰难。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7日的文章称“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迈出小步”,并认为“中国的减排目标听上去有些复杂”,但“最关键的在于中国作出了这个承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文章援引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主席的话说,中国所做承诺,姑不论是否远大,反映了中国态度的一种重大转变。“中国政府最高层开始认识到气候变化将重创本国”,“中国越来越在意其他国家如何看它,不想被视为无赖国家,特别是中国有意把自身打造为清洁能源技术的世界领头羊”。
英国广播公司7日公布了一项调查,称中国与美国担忧气候变化的群众比例远少于世界各地。这项民调显示,中国与美国受访群众当中认同气候变化问题“非常严峻”者分别只有57%和45%,远低于受访23国的平均值64%。进行该项民意调查的“全球扫描”公司认为,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人们对气候变化议题的矛盾情绪“更为明显”。
环球网8日进行的调查也显示,有48.0%的投票者赞成中国宁可牺牲GDP增长,也要大幅减排,反对者占46.3%,两者几乎各占一半。
英国SE7EN杂志也认为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表现出积极的姿态。文章称,中国一向被描绘为“碳排放恶棍”,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自1990年以来,中国的碳排放减少了47%。作者认为发达国家应该降低一些对中国的期望值和压力,毕竟中国只是个新兴国家,工业化进程不过30年,而西方已经开展了200年。
3、气候变化大会天天谈:数据说话第二天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2月0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2/09/content_12613958.htm
新华网哥本哈根12月8日电 “十大”、“30%”、“X”,一堆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成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揭幕后最令人关注的焦点。这些来自会场内外的数据,有的表明气候变化问题之严峻,有的表明与会各方的立场和诉求。繁杂数据之间,可以管窥大会之全貌。
世界气象组织8日提前公布了“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报告说,最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而即将过去的2009年可能在历史最热年份中排名第五。
芬兰和德国学者当天公布了另外一项最新研究结果,称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本世纪末海平面上升1.9米,远超过此前预期。
德国环保组织“德国观察”发布的一份报告,也通过数据展示了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默默地督促着与会各方。
最受瞩目的美国发布消息说,美国环境保护署已确定温室气体对美国民众的健康和福祉构成威胁,需要对其排放进行管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就此回应说,这“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分析认为,这意味着即使美国国会否决相关气候法案,行政部门也可能在减排问题上有所作为。但也有不少分析认为,这只是为在大会上承受巨大压力的美国代表团“减压”。
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环境大臣卡尔格伦此前曾表示,欧盟不到最后一刻不会亮出最终底牌。但英国首相布朗8日表态说,希望欧盟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30%。但这离发展中国家普遍要求发达国家减排40%的期待依然有差距。
围绕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的焦点问题,也有一些数据新鲜出炉。全球受极端气候现象影响最严重国家之一的孟加拉国代表乔杜里强烈要求发达国家在资金问题上给出明确答复,并认为发达国家应拿出1.5%的国内生产总值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该国代表团成员艾哈迈德说:“我们不是向任何人乞讨仁慈的施舍,而是作为气候变化的牺牲者要求获得正义。”
有消息称,欧盟方面已经就此制订了初步方案,具体援助金额为从2010年至2012年每年为“X”,单位为10亿欧元。另有消息说,X可能为1至3,即10亿至30亿欧元(1欧元约合1.5美元)。而德布尔日前说,为帮助有关国家应对目前的气候变化影响,今后3年中,每年至少需要100亿美元。
本次大会的主会场位于哥本哈根郊区的贝拉会展中心。会场内,每天成千上万的各方人士接踵穿梭。会场外,12个形同枯槁的气候难民雕塑安静地矗立在一条小河中。联合国的预测数据说,到2050年,全球将有大约2亿人受气候变化影响而逃离家园。
4、IPCC回应“气候门”:气候变化研究结论没问题
来源:新华网2009年12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2604.html
新华网哥本哈根12月8日电(记者 黄堃 杨骏)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8日在哥本哈根举行新闻发布会说,前段时间因几名科学家电子邮件被盗而引发的对气候变化的质疑是站不住脚的,IPCC的气候变化研究结论没问题。
前段时间,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电子邮件系统遭黑客侵入,几名为IPCC工作的研究人员的电子邮件被窃,部分内容被泄露到互联网上,由于这些研究人员在通信中使用了“诡计”等类似用语,一些人因此质疑相关气候变化报告是否存在虚假内容。
IPPC主席帕乔里就此指出,该机构组织撰写的气候变化报告由全球各国研究人员共同完成,通过了严格的同行评议,经得起科学论证。他还说,那些非法侵入邮件系统,并选择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前断章取义公布邮件内容的人,其动机和用心值得追究。
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埃德·米利班德在邮件泄露后不久表示,这是一起非法侵入他人电脑的犯罪行为,当地警方已经展开调查。不过,由于哥本哈根大会影响大,各方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因此一个简单的“黑客门”被炒成“气候门”。
一些国际机构纷纷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对此予以回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说,他完全相信和支持IPCC的研究结论。世界气象组织更是在8日发布了一系列研究结果,以翔实的数据说明全球正在变暖的事实。
IPCC是联合国进行有关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主要机构,在2007年发布了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报告内容成为当前哥本哈根大会讨论的科学基础。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IPCC还透露了计划于2013年完成的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内容,新结论与原有研究类似,认为气候变化正在发生、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由人类造成、气候变化正在造成不良后果,并增加了许多最新的观察和预测内容。
5、世界领导人汇聚哥本哈根 亚行呼吁达成气候协议
来源:搜狐绿色 2009年12月09日
http://green.sohu.com/20091209/n268803448.shtml
菲律宾 马尼拉 (2009年12月7日讯)- 亚洲开发银行(亚行)行长黑田东彦(Haruhiko Kuroda)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谈开始之际指出,国际社会为应对“我们这个时代最为严峻的环境挑战”达成雄心勃勃而又不失公允的协议,对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都至关重要。
“世界领导人在丹麦异乎寻常的聚会,证明了国际社会共同解决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的决心,”黑田先生说。
“哥本哈根峰会以及其后的结果对亚太地区各国极为重要,因为这些国家的发展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威胁,同时,他们必须调整经济以限制碳排放,这是大势所趋。”
来自世界各地的两万多位政府领导人、政策制定者、私营部门和民间团体的专家今天云集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争取为抗击气候变化达成新的全球协议。
亚行将在哥本哈根主持一系列活动,旨在通告会谈情况,并突出如黑田先生所描述的亚太地区“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极度的脆弱性”及其在遏制未来温室气体排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该地区目前的人均排放量较低,但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其汽车、发电厂和逐渐消失的森林将成为全球新排放的主要来源。到2030年,发展中的亚洲在全球排放所占的份额将轻易超过40%。
亚行资助的最近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亚洲的农业和能源安全构成根本威胁,如不加以控制,将威胁到20多亿人口的生计问题。
赴哥本哈根的亚行代表团成员将包括交通、碳市场融资、森林管理、海洋江河流域等技术领域的专家。亚行在哥本哈根的主要会议将包括与能源与资源研究所(TERI)共同主持的双边会议(12月7日和10日)。
题为“应对亚太地区的气候变化”的亚行研讨会(12月13日)和亚行新闻发布会(12月15日)将讨论亚太地区如何平衡国内经济持续发展与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关系。
6、世界气象组织:最近十年史上最热
来源:南方周末2009-12-09
http://www.infzm.com/content/38449
8日,联合国气候大会进入闭门磋商阶段。世界气象组织当日在哥本哈根公布报告说,最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2009年虽然尚未结束,但很可能会在历史最热年份中排名第五。
新华网报道,报告说,气候变化,尤其是气温上升会引发极端气候现象,包括飓风、洪水、干旱、暴雪、热浪、寒潮等,这些极端气候现象10年来不断出现在世界各地。今年,极端气候现象在南非、澳大利亚和南亚出现的频率超过了以往。
报告显示,中国正遭受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2009年是中国自1951年以来第三热的年份,对一些地方来说甚至是最热的年份。中国部分地区在2009年遭受了5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一些河流水量也降到50年来最低点。
芬兰和德国学者当天公布了另外一项最新研究结果,称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本世纪末海平面上升1.9米,远超过此前预期。
德国环保组织“德国观察”发布的一份报告,也通过数据展示了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围绕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的焦点问题,也有一些数据新鲜出炉。全球受极端气候现象影响最严重国家之一 的孟加拉国代表乔杜里强烈要求发达国家在资金问题上给出明确答复,并认为发达国家应拿出1.5%的国内生产总值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该国代表团 成员艾哈迈德说:“我们不是向任何人乞讨仁慈的施舍,而是作为气候变化的牺牲者要求获得正义。”
有消息称,欧盟方面已经就此制订了初步方案,具体援助金额为从2010年至 2012年每年为“X”,单位为10亿欧元。另有消息说,X可能为1至3,即10亿至30亿欧元(1欧元约合1.5美元)。而德布尔日前说,为帮助有关国 家应对目前的气候变化影响,今后3年中,每年至少需要100亿美元
7、哥本哈根会议谈判分歧大 发展中国家抵制单轨制
来源:《广州日报》2009年12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0900.html
尽管哥本哈根会议热热闹闹地登了场,但是谈判各方的分歧依然很大。会议前两天,欧盟、美国、中国等代表团纷纷表明各自的立场。美国、欧盟试图取消《京都议定书》,建立一个绑定的协议,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其中,实施单轨制。这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抵制。在余下的一周多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能否作出实质性承诺,促进会议达成协议,让人心悬一线。
文:本报特派哥本哈根记者方利平、 吴倩
协议机制:双轨制PK单轨制
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其要素的绑定的法律协定
发展中国家:实施双轨制,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作出决定
在哥本哈根会议的许多会场,经常可见两个并列的会议室,一个门上标着KP(京都议定书),一个门上标着LCA(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长期合作行动),这是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典型的双轨制。一个就《京都议定书》附件一指定减排目标的发达国家制定2012年之后第二承诺期的减排义务进行谈判和磋商,一个则是就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广泛国家的合作行动进行谈判。
哥本哈根会议后将形成怎样的机制?目前南北方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发达国家主张双轨合并,建立单轨制。7日,欧盟集团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希望哥本哈根会议能在《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其要素的绑定的法律协定。其意是希望建立单轨制,通过达成一个新的协议,将两者合并,并能够将发展中国家也纳入其中。
不过,单轨制的主张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当地时间7日下午,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坚持要求实施双轨制,哥本哈根会议应按照公约、议定书及巴厘路线图“共同但有区别义务”的原则,分别对公约和议定书作出决定。“如果取消京都议定书进行并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双轨制是发展中国家的根本要求。”
各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也均表示《京都议定书》不可替代。“我们反对再搞一个具有法律约定的文书,将发达国家的义务和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捆绑到一起,这违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苏丹代表如是明确表示。
“我们不会让步,不会忘记发达国家对气候造成的影响”,阿尔及尼亚代表非洲集团发言时称,公约不应受到破坏,《京都议定书》绝对不能终止,非洲集团要求举行透明的、公平的高级别会议。
哥本哈根的产物会是《京都议定书》的替代物?还是《京都议定书》的延续?抑或是《京都议定书》的“同胞兄弟”?对此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伊沃·德波尔表示,三种情况皆有可能。
目标:40%PK25%
发达国家:作出的承诺离到2020年减排25%的最低目标仍有距离
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至少减排40%
对于发达国家在2012年~2020年的减排目标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歧也很大。
据解振华透露的信息,目前在两大阵营的谈判中,发展中国家提出,按巴厘路线图的要求,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度减排。解振华表示,按照IPCC的建议,到2020年,发达国家至少要减排25%~40%,中国和G77要求发达国家至少减排40%,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小岛国则要求发达国家至少减排45%以上。因为发展中国家首先是要发展,要有发展与排放的空间,发达国家必须给发展中国家将来的发展和排放腾出更多的空间。
不过,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作出的口头承诺仍远远不够,在减排问题上态度比较积极的欧盟的中期减排目标也只有30%,而且还表示不是无条件的。美国方面,总统奥巴马的承诺估计也是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7%,与1990年的基准相比,则更加低。加拿大方面,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作出任何承诺。
就目前发达国家所作的承诺而言,作为一个整体,离到2020年减排25%的最低目标仍然有距离。
【1】 【2】 【3】 【4】
8、记者在现场:哥本哈根大会要过“四道坎”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12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1277.html
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已于7日开幕。会议旨在达成一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协议。由于各国分歧严重,此次大会要想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必须设法越过“四道坎”:
第一,发达国家2020年减排目标,即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其在2007年“巴厘路线图”中作出的“在2020年应比1990年至少减排40%”的承诺。目前,仅有挪威承诺2020年比1990年减排40%。欧盟承诺到2020年比1990年减排20%,日本承诺25%,但美国只承诺4%左右。
如果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拒不履行其在“巴厘路线图”中作出的承诺,必然与发展中国家产生严重争吵和分歧。
第二,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减排问题。中国和印度目前已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的国家。但在历史积累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上,中国和印度仍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夕,欧美等发达国家强烈要求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在此次大会上承诺具体减排目标,而后者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已明确拒绝了发达国家的要求。
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正处于大规模、高速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中,经济增长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必然导致能源消费的增长幅度大,因而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居高不下。此外,这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仍需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显然不具备承诺绝对量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条件,也不可轻言排放量峰值的准确时间。
第三,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必需的技术和资金来源。由于发达国家对于气候变化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率先减排,并在资金和技术上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在强烈要求发展中国家承诺减限排具体目标的同时,在资金和技术上却雷声大雨点小,不愿向后者提供实质性援助。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后者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费用。据英国评估,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每年需要约1000亿欧元。在发达国家中,目前仅有欧盟表示愿意提供50亿至70亿欧元的资金援助。显而易见,发展中国家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资金缺口非常大。
第四,气候变化谈判的框架和原则。今年9月在泰国曼谷举行的谈判中,欧盟等国家主张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分别举行谈判(即双轨谈判)合并成一条轨道,试图彻底抛弃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体减排目标的《京都议定书》,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重新谈判制定一项单一法律文件。其实质是试图抛弃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2012年以后为发展中国家设定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要求它们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减排责任。这遭到了发展中国家普遍而坚决的反对。
总之,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只有跨越上述“四道坎”,才可能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减排协议。否则,只会达成一项不具法律效力的政治性宣言或承诺。(作者为本报赴哥本哈根采访记者)
9、中国不满欧盟减排目标 批其不厚道
来源:《广州日报》2009年12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1927.html
大洋网-广州日报12月9日报道当地时间8日下午5时,在哥本哈根会议中心的中国新闻与交流中心,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副团长、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举行了媒体吹风会。这是会议召开2天来中国代表团的第二次吹风会。由于紧张的谈判,苏伟被迫推迟10分钟才赶到会场。
苏伟表示,中国的目标是单位GDP碳减排40%,这是国内目标,而欧盟将他们应承担的国际义务跟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目标相比,这是不厚道的。
中国的减排目标完全符合《公约》原则
苏伟指出,中国提出“单位GDP碳减排40%”的目标完全符合《公约》的原则,也体现了巴厘路线图的要求。《公约》(包括《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是不同的。《公约》明确要求发达国家缔约方要率先大幅度地减少排放,这是各国都同意的。《京都议定书》则进一步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苏伟称,气候变化问题是过去200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的排放造成的。《公约》要求发展中国家做的就是尽可能采取措施减排。中国2007年已经发布国家方案,不久前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减排40%”的目标。欧盟代表在发布会上所提的中国目标与他们的义务是不具备可比性的。对于欧盟来讲,五年总共减排8%,现在欧盟又提出20%的目标,还不是国际承诺,这让人感到非常失望。
又讯 在哥本哈根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表示,西方国家要求中国提高减排目标是不科学的。他指出,要求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当中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显然是不合理的。
苏伟如是说
全球人均两美元 可能不够买棺材板
大气的空间和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并不是说有钱就能买到排放的空间和资源。这也就是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一再强调“发达国家要量化减排指标”。对未来的空间,发达国家就不要再占了。
在资金和技术转让方面,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寄予厚望,发达国家也说拿出钱资助发展中国家,如欧盟说2012年每年提供1000亿欧元。根据巴厘行动计划要求,要在2012年前加强公约的实施,2012年以后也要加强公约的实施。
发达国家说要表达积极态度,在2012年前拿出100亿美元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100亿美元听起来很多,其实全球人均也就是不到两美元。在丹麦,两美元还不够买咖啡的。因为咖啡和棺材板的发音在英文中非常相近,也许是我听力不好,我同事说,两美元可能还不够买棺材板呢。
大会谈判4焦点
■《京都议定书》还要不要
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表示,本次大会谈判需要解决四大焦点问题,首先,发展中国家坚持《公约》和《议定书》双轨谈判,发达国家主张单轨制,抛弃《京都议定书》。如果《京都议定书》取消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就不会有实质内容。
■发达国家到底减排多少
其次,本次大会要确定发达国家2012年至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是多少。因为根据《公约》和《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要率先大幅度减排。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会议一定要确定发达国家到底要减排多少。
■“减排帮扶”如何来落实
第三,按照《公约》和《议定书》的要求,发达国家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额外、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直到今天发达国家并没有作出实质性承诺和切实行动。“本次会议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发达国家开空头支票”。
■减排是否执行一个标准
第四,发达国家提出应讨论发展中国家是否也要作出“可衡量、可报告、可核实”的减排承诺或行动(简称“三可”标准)。对此,中国明确表示要完全按照“巴厘路线图”执行。因此,发展中国家自觉采取的减排行动,不必接受“三可”标准。
日本有条件提指标等于没说
苏伟说,日本政府有条件地提出了减排25%的指标,它要求美国与发展中国家也提出指标。这样的要求是违法公约的;其次,它要求美国也要承担指标。美国只有在参加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才会承担减排25%的指标,但美国不参加京都议定书的立场非常明确,日本把不可能的事情作为前提条件,因此这“减排25%的指标”什么也不是。
苏伟还表示,大气的空间和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并不是说有钱就能买到排放的空间和资源。这就是发展中国家一再强调发达国家要量化减排指标的原因,这样才能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消除贫困提供一定的空间。
美国指标远非“显著减排”
苏伟说,美国能拿出怎样的方案,对哥本哈根会议能否取得最后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昨天的开幕式上,伞形集团说他们带来了显著的目标。传说美国要提出相对于2005年,2020年减排17%的目标,但这个目标显然不是“显著地减排”。公约明确要求2020年发达国家要回到1990年的水平,美国从1990年到2005年排放增长了16%,现在提出的指标与1990年相比,减排目标只多了1%。(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
10、哥本哈根会议:还要不要《京都议定书》?
来源:南方周末 2009-12-09
http://www.infzm.com/content/38450
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其要素的绑定的法律协定
发展中国家:议定书继续有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12月8日,哥本哈根会议进入闭门磋商阶段。中国、发展中国家集团纷纷已经表明各自的立场,各方的分歧依然很大。其中一个焦点问题是,《京都议定书》还要不要?哥本哈根的产物会是《京都议定书》的替代物?还是《京都议定书》的延续?抑或是《京都议定书》的“同胞兄弟”?对此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面简称《公约》)执行秘书伊沃·德波尔表示,三种情况皆有可能。
在哥本哈根会议的许多会场,经常可见两个并列的会议室,一个门上标着KP(《京都议定书》),一个门上标着LCA(《公约》下的长期合作行 动),这是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典型的双轨制。一个就《京都议定书》指定减排目标的发达国家制定2012年之后第二承诺期的减排义务进行谈判和磋商,一 个则是就《公约》下广泛国家的合作行动进行谈判。
发达国家主张《京都议定书》与《公约》双轨合并,建立单轨制。7日,欧盟集团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希望哥本哈根会议能在《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其要素的绑定的法律协定。其意是希望建立单轨制,通过达成一个新的协议,将两者合并,并能够将发 展中国家也纳入其中。
不过,单轨制的主张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反对。
在会议召开前夕,来自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与“七十七国集团”主席国苏丹的代表28日在北京发表声明,坚持《京都议定书》应继续有效,要求发达国家承担第二承诺期减排指标。
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哥本哈根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坚持 要求实施双轨制,哥本哈根会议应按照公约、议定书及巴厘路线图“共同但有区别义务”的原则,分别对公约和议定书作出决定。“如果取消京都议定书进行并轨,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双轨制是发展中国家的根本要求。因此“是双轨制,还是两 轨合一,这是本次大会各方争论的焦点问题”。
各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也均表示《京都议定书》不可替代。“我们反对再搞一个具有法律约定的文书,将发达国家的义务和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捆绑到一起,这违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苏丹代表明确表示。
“我们不会让步,不会忘记发达国家对气候造成的影响”,阿尔及尼亚代表非洲集团发言时称,公约不应受到破坏,《京都议定书》绝对不能终止,非洲集团要求举行透明的、公平的高级别会议。
链接: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英文: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于1992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 的。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但没有对参加国规定具体要承担的义务,具体问题体现在以后的《京都议定书》中。
公约参加国有189个,有5个国家以观察员身份出席。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
1.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
2.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
3.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京都议定书》
(英文: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 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 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 61%),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
条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在 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年5月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2004年12月18日 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
11、欧盟促中国减排 解振华:有什么资格让我做更多
来源:长江商报 2009年12月09日
http://green.sohu.com/20091209/n268798856.shtml
据媒体8日报道,被人们称为“人类拯救地球最后机会”的哥本哈根大会,开幕首日火药味十足,欧洲指责美国减排幅度太小,77国集团、岛国联盟等内部也发生摩擦。
而中国作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8日表明坚持发展权的底线,不会进一步减排。外交部同时再次强调,会议成功的关键,是坚持公约和议定书确定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这最后关键时刻,发达国家应率先切实行动。
190余国争辩谁该多出钱
据悉,190多个国家的110位领导人将出席会议。同时与会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神父、科学家、环保主义者、石油集团的说客等各种力量。对于本次会议,几乎所有世界媒体都认定: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争论和交锋。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说,哥本哈根谈判将分为若干派别,他们将组成联盟提高谈判力。加拿大《多伦多星报》7日发文说,哥本哈根峰会不是一个气候大会,而是一个经济的无声剧本;这无关星球,而是美元。(据环球时报)
欧盟促中国减排
解振华:你有什么资格让我做更多
气候谈判继续在哥本哈根以多种形式进行,非洲集团、东欧集团、阿拉伯国家联盟、小岛国家联盟、伞形集团、中国加77国集团等,都以闭门形式进行。谈判正以集团对集团的方式展开。针对欧盟方面要求中国进一步减排,以此来推动另一排放大国美国的减排承诺,中国方面认为,中国减排得力,进一步要求不切实际、不合理、也不科学。
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中国自主采取的行动,没有什么谈判的余地。我跟他们讲,已经谈判了这么多年,公约里要求你要出资金跟技术,到现在为止,资金没有落实,技术没有落实,你有什么资格来跟我提,让我做的更多呢?”
既要通过对内政策宣讲,让普通民众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国家减排的关系,又要在国际舞台据理力争,中国的减排使命并不轻松。
欧盟质疑美国减排目标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哥本哈根峰会首日,欧盟就对美国等国提出的最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产生质疑。欧盟认为美国的减排目标太软弱,不足以预防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在峰会首日三方主要势力的争论,为全球在哥本哈根大会上立刻达成减排协议蒙上阴影。
欧盟呼吁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下周宣布更加雄心勃勃的减排计划,奥巴马将在哥本哈根峰会最后一天到达大会现场。但是美国坚持称,奥巴马总统不久前公布的减排目标已经非常可观,与科学家们的期望相符合。此外,欧盟还要求中国增大减排幅度。
据英国《卫报》,英国首相布朗正推动欧洲领导人承诺更大的减排目标,以促进达成全球协议。布朗说,他希望欧盟能够到2020年减排30%温室气体的目标,这一数字比欧盟当前提议的多十个百分点。到目前为止,欧盟仅表示,如果达成全球性减排目标,欧盟才会考虑减排30%。
布朗说,我们必须让所有国家制定更大幅度的减排目标,仅仅嘴上说减排多少还不够,必须促使欧盟国家行动起来。但增大减排幅度可能引起东欧国家、意大利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的激烈反对,这些国家此前表示强烈反对设置大幅减排目标。
77国集团内部摩擦
据《印度时报》报道,尽管早已有人预测,193个参加峰会的国家不会产生实质性进展。但早在会议开始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组织——77国集团,就已经展示出破裂的迹象。77国集团发言人告诉与会代表,发展中国家对抛弃“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很不高兴。然而一些77国集团成员国却在内部会谈中表示,新兴经济体也应该承担一些承诺,并且审查自己的行为。
这种内部摩擦似乎也在43个小岛国组成的岛国联盟中出现,这些岛国最容易受到全球变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他们已经准备在哥本哈根会谈结束时,公布自己草拟的政治宣言。而“金砖四国”将与77国集团共享这份宣言,此举将对发达国家形成巨大压力。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8日透露,温家宝总理已经接受丹麦首相拉斯穆森的邀请,出席哥本哈根会议。中国希望发达国家能够充分展示政治意愿和诚意,履行义务,兑现承诺,切实将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和资金技术承诺转化为现实的行动。姜瑜说:“温总理前往出席的具体行程和安排正在确定之中,包括与奥巴马总统的双边会见。”
当天,温家宝总理还应约与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双方就两国关系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交换了看法
协议机制:双轨制PK单轨制
发达国家主张双规合并,建立单轨制。7日,欧盟集团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希望哥本哈根会议能在《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其要素的绑定的法律协定,将两者合并,并能够将发展中国家也纳入其中。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均表示《京都议定书》不可替代。
哥本哈根的产物会是《京都议定书》的替代物?还是《京都议定书》的延续?抑或是《京都议定书》的“同胞兄弟”?对此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伊沃·德波尔表示,三种情况皆有可能。
发达国家减排目标:40%PK25%
对于发达国家在2012年~2020年的减排目标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分歧也很大。中国和G77要求发达国家至少减排40%。
就目前发达国家所做的承诺而言,作为一个整体,到2020年减排25%的最低目标仍然有距离。
资金技术支持:含糊其辞 PK 拒绝空头支票
发达国家方面,不愿承诺具体的资金技术义务。发展中国家则坚决表示,不再接受任何空头支票。
联合国官员透露,在2012年前的快速启动资金可能只有100亿美元。2012年的承诺更加渺无踪影,双方分歧非常大。
发展中国家参与:要求“三可”PK 自主减排拒绝“三可”
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减缓承诺也要参与“三可”(可报告、可检测、可核实),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督。
发展中国家则坚持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减排不接受“三可”。(《广州日报》供稿)
开幕式短片讲述小女孩梦魇
最后坠入翻滚巨浪
在7日举行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上,主办单位一开始就播放一部描绘全球暖化末日景象的短片,提醒各国代表这次会议是达成具体协议、化解全球暖化灾难的最后契机。
短片主要内容:干燥龟裂的大地,满眼看不到一丝生机,孤零零的秋千在死气沉沉的空气中寂寥地晃动,一个小女孩紧紧地抱着自己心爱的毛绒小狗,惊愕地看着眼前这一幕。突然间,地动山摇,大地被撕开一道道口子,小女孩狂奔。乌云笼罩天空,暴雨倾盆而下,洪水汹涌扑来,滔天巨浪让人无处遁逃。小女孩死死地抓住一棵干枯老树的枝丫,在暴风雨中摇摇欲坠。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断了,小女孩掉入翻滚的巨浪。
这段短片给每一个人敲响了警钟: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带来一系列环境恶果!短片讲述的实际只是一个小女孩的梦魇,但若不急谋对策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噩梦或会成真!(中新网)
12、环保部官员:将编制海洋规划 统筹近海和流域防治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12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7365.html
人民网环保频道讯 (记者 刘阳)今日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副司长王斌做客人民网,探讨海洋环境保护的问题。凌江在访谈中透露,我国现在正考虑编制海洋的规划,将近岸海域的污染防治规划跟流域的防治规划统筹起来。
以下是访谈实录:
[主持人]:有人说海洋污染的刽子手有两个,一个是陆源污染,一个是海上开发,我们现在看到了一些公告上的数字,比如说渤海的一些公报里面就提到,关于入海口超标的问题,数据非常惊人,有的超标率甚至能达到95%以上。我还看到过另外一份资料,整个近海海域的公告上显示,198个监测口大概有94个入海的水质是劣五类的,也就是说完全想海里排污的状况,有一句俗话污染在海里,根子在陆上,我不知道凌司长在实际工作中,对防范陆源污染怎么看,我们环保部门都做了哪些工作?
[凌江]:你说的非常正确,海洋百分之八九十的污染物是从陆上,有几个途径,一个是通过陆海河流,再一个就是沿海的城市,还有一些沿海的开发活动,建设活动,企业,入海河流还是占主要的。我想首先解释一个,所说的劣五类是个标准问题,我们海洋的标准和河流的标准是两个标准,同样的物质,比如氮、磷,这是对海洋影响最主要的物质,比如长江入海口的时候,长江水是三类,但是按海洋的标准衡量可能就是劣五类,有这么一种情况。
[凌江]:另外,我们在防范海洋污染,尤其是近岸海域的污染问题,主要从陆上着手,我们现在考虑编制海洋的规划,近岸海域的污染防治规划要跟流域的防治规划统筹考虑,比如我们正在考虑长江流域的和长江口的近岸海域的,和珠江流域的和珠江近岸海域的防治规划。至于你刚才说的超标排放,有些超标的是直排口,超标排放的情况不仅在海边,在内陆也很多,这种情况我们一直在查处。
[凌江]:渤海的问题,不光是污染的问题,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值得忧虑,就是生态的问题。它整个的入海水量在减少,我们知道河流入海是淡水入咸水,在近岸海域形成一个盐度的梯度,这样的环境是非常适宜生物生长的,渤海入海的径流基本上没有了,造成盐度梯度没有了,这样不利于生物的繁殖。
13、中国网友激辩是否应牺牲GDP增长换取大幅减排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2009年12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4839.html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此次会议将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并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协议。在峰会前,各主要国家都作出了减排承诺。其中,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目标考验着中国GDP的增长。环球网调查显示,受访者在是否牺牲GDP增长大幅减排问题上,赞成和反对人数非常接近,反应了网友对此问题的复杂心情。
根据测算,目前中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源消耗就要增长0.8到1个百分点, 即使调整产业结构使用清洁能源之后,这一数据也不会低于0.5%。随着中国GDP增长的还有另外一个数字: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体可以带动80-100万人的就业。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潘家华日前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说,如果中国在总量上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话,GDP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而这则是中国不能承受之痛。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中国GDP出现负增长、经济发展停滞,不仅不会增加新工作岗位,现在数百万甚至更多人的就业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潘家华表示,要实现减排承诺的指标很艰难,他个人认为这个目标有些偏高。潘家华说,从现在到2040年,中国要增加城市人口4.5亿,相当于新增1.5个美国、1个欧盟27国的人口。城市基础设施、住房、就业、消费、能源和排放需求不可低估。不过,我们必须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对中国自身也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8日晚上9点,环球网进行的“你赞成中国牺牲GDP增长大幅减排吗?”调查中,48.1%(3107票)受访者表示支持,46.3%(2987票 )持反对态度,另有5.6%(362票)表示“说不清”。 有网友表示,如果GDP与减排不可兼得,那就应该选择减排,我们不要做“自了汉”,人类今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还有网友称,“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忘掉长远利益。目前牺牲一点GDP的增长,能使我们国家有更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质量,牺牲一点GDP有何不可。”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历史上一直是现在的发达国家在向大气排放,发达国家应该认清自己是现在环境问题的直接引发者,在减排方面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更有网友表示,发达国家应该对中国减排行为做出补偿。而在环球网的调查中,也有86.7%(5600票)受访者持此态度。
在目前正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一些西方国家家紧盯中国能否履行此前的减排承诺,有的甚至不顾中国实际情况,直言中国减排幅度过低。而在要求中国减排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援助上口风很紧,某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甘冒牺牲经济增长风险承诺减排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环球网友说,减排是全世界的责任,中国当然有必要这么做,但是前提是发达国家必须首先做出表率。有网友称,他们(西方发达国家)巴不得我们一下子减完,这样中国也完蛋了,他们就好来拿我们的东西了,不放一枪就解决了这个大国。还有网友说,减排对地球以及中华民族子孙后代是有好处的,但是中国的减排不应当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新一轮经济掠夺的幌子,除非美国以及西欧放开对中国高科技的技术转让限制,中国才应考虑购买西方的高科产品。一定要在战略高度上规范节能产品市场。
14、北京水价听证代表参加质证考察 节水资金受关注
来源:北京日报 2009年12月09日
http://green.sohu.com/20091209/n268805360.shtml
“新设立节水专项资金怎么使用?”“低收入群体如何保障?”“自来水行业有没有成本约束机制?”昨天,北京市居民水价调整听证会代表参加质证考察,节水资金使用等成为代表关心的问题。
北京市居民水价调整听证会12月16日即将召开,为了让听证代表更加直观全面了解听证方案内容,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水务局联合组织听证代表质证考察。
昨天上午,听证代表们来到清河再生水厂。目前排水集团每年供应再生水4.8亿立方米,占全市再生水利用总量的80%。市排水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了近年来污水处理标准、成本变化以及使用再生水后对治理城市污染、改善水资源状况的情况。随后,代表们参观了清河再生水厂污水处理和再生水生产流程。考察过程中,市水务局、市排水集团负责人解答了代表们关心的问题。
下午,听证代表实地考察了密云水库,市水务局介绍了近年来上游来水和目前水库蓄水情况。
在质证会上,听证代表金力文表示,方案提到上调水资源费全部用于建立北京市水资源节约专项资金,这笔钱怎么管理和使用,应该介绍得更清楚一些。消费者代表朱玉凤提到,水价调整方案涉及了低保人群,但中低收入家庭也受到一些影响,政府应该给予考虑。任蕾、肖亚平、李建军、沈乐年等代表都对水价成本进行了详细分析,建议政府部门要完善对公共服务企业的成本约束。
据了解,25名听证会代表12月1日就接到了《北京市居民水价调整听证方案》和《北京市污水处理费成本监审结论》,代表们认真研读了方案,消费者代表朱玉凤做了200户家庭调查,市人大代表李建军调查了234户家庭。代表们通过调查,汇总上来不少市民关心的问题。
市发改委、市水务局负责人现场解答了代表的问题,并详细介绍了本次水价调整的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建立低保人员的直补机制;建立水资源节约专项资金;加大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力度;全面提高供排水行业服务水平;建立对供排水行业的成本约束机制等。对于代表需要的其他数据资料,有关部门表示,将逐一提供。(记者 孟为)
15、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进度滞后
来源:新华网 2009-12-09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0323430_1.shtml
安徽省人大环资委近日公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伴随着大量治污措施的实施,巢湖流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湖区水质总体稳定,部分支流水体污染状况有所好转。但是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项目整体进度滞后,湖区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一旦水文条件合适,仍易发蓝藻。
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巢湖湖区整体水质中度污染,水体呈轻度富营养状态。其中西半湖水质重度污染,水体呈中度富营养状态。主要超标指标为总氮、总磷。9条主要环湖河流中,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和双桥河水质重度污染,为劣Ⅴ类。
安徽省人大环资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多年来巢湖富营养化突出,在水文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仍易发蓝藻"水华"。今年9月上旬,巢湖湖区暴发局部性蓝藻水华,西半湖蓝藻最高达约140平方公里。上半年,国家对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湖区10个考核断面中,有7个断面的总磷或总氮指标没有达到规划确定的年度目标要求。
此外,巢湖流域"十一五"规划项目建设整体进度滞后。目前,距"十一五"期末仅有一年多时间,尚有一些项目进度明显缓慢。据了解,项目进度滞后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近年来,国家在巢湖污染治理上的投资支持比例相对较小,巢湖治污常常是旧账未清,又欠新账。如"十一五"期间,流域内共有20个项目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总投资25.5亿元,国债补助资金累计7.2亿元,其余71.2%的项目资金需自筹。流域内除合肥、巢湖市区和个别县外,其他各县自筹项目资金没有到位,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不落实,影响项目完成率。
巢湖是中国重要湖泊之一,位于安徽省合肥、巢湖两市之间,流域面积13000平方公里,因湖呈鸟巢状而得名。由于湖岸崩塌、湿地破坏,加上湖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巢湖水质污染严重,一直是中国江河治理的重点。
16、中国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贫困阴影
来源:新华网2009年12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1594.html
新华网北京12月8日电(记者 王军 苗苗 马扬)初冬季节,辽宁西部的北票市西官营镇大巴里村,冷清安静,路上鲜见行人。村支书闫玉国解释说:“今年我们这里赶上了1952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大田作物基本绝收,村里许多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去了。”
尽管这里的农民并不知道7日在哥本哈根开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与他们有什么关系,但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恶果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中国正在承受着因气候变化而带来的贫困阴影。
辽宁西部从今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出现持续2个多月的高温少雨天气,60年不遇特大旱灾让辽宁3000多万亩农田受旱,其中500多万亩干枯绝收,受灾人口300多万人。
辽宁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是十年九旱的生态脆弱区。2006年的伏旱、2007年的春旱、2008年的秋旱,今年又遭遇60年不遇的大旱,基本靠天吃饭的农民返贫现象严重。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辽宁西部这样贫困落后的地区,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最小,但是现在他们却首当其冲地承受着气候变化带给他们的灾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林而达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1月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年度报告》指出,过去一百年中,中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趋势基本一致,平均温度升高了1.1℃,略高于全球平均升温幅度。2008年,中国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其中包括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1】 【2】 【3】
17、荷兰从造坝拦水转向与水共生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09年12月09日
http://news.sina.com.cn/w/2009-12-09/040819218581.shtml
“上帝创造了地球,而荷兰人创造了陆地。”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一个国家像荷兰这样通过围海造田和围海造湖大手笔地改写着地球的版图,并成功地生存在海平面下。由于大量的土地和内湖是通过围海向大海索取的,如今荷兰有60%的人口、55%的土地和65%的GDP处于海平面以下。当图瓦卢、马尔代夫等发展中国家被动性地以搬迁来等待和应对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时,荷兰却超前地提出“与水相伴相生”(live with water),在与海水和洪水奋斗了数百年后,荷兰开始反思自己的治水之道,给水让出空间、建立百年规划、筹建浮动的房子,荷兰以一个积极的态度迎接着海平面的上升。
现状:生活在大坝背后
DHV公司的建设设计项目经理René Opstaken表示,围海大坝、水渠、水泵和水位表遍及整个荷兰,“荷兰最低的地方,处于海平面以下6.76米,这在外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贯穿荷兰人世世代代生活的一个主题就是怎样与水的威胁作斗争。”
René介绍说,荷兰的水管理机构遍布全国,境内的水位通过无数的堤坝、沟渠、抽水机,保持着相当稳定,荷兰人安全地生活在大坝的背后。
荷兰水与气候合作项目主管雷蒙博士说,“考虑到水时,荷兰是全世界最安全的一个国家:河堤被设计成每1250年才可能被超越一次,而西北部圩田和弗莱福兰也是按照面对每4000年一次洪水的标准来建设的。”
随着全球变暖和海平面的上升,荷兰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06年7月,荷兰气温中值达到22.3摄氏度,比平常高了4.9℃,2007年4月又录得记录高位。
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的研究表明,荷兰的气温将继续变暖,冬季将变得越来越湿润,夏季将变得更加干燥。到210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35~85厘米,由于荷兰西部的领土可能会沉陷,因此实际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将更加大。“在未来150年内,我们估计海平面最高可能上升1.3米。”雷蒙博士介绍说。
对于海水的威胁,年老一些的荷兰人有着深刻的印象。1953年,由于泽兰省的海岸决堤,海水肆虐,1800多人被汹涌而入的海水淹死。如今,在阿姆斯特丹的市政厅内,高高的水印柱仍然记载着当时的水位。
对策:退耕还水让空间
海平面的加速上升,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使得荷兰不得不从长计议,制定长期的治水规划。据雷蒙博士介绍,荷兰已制定150年的规划,以三角洲法案的形式,确保在未来150年内,每年政府从财政预算中拿出10亿欧元出来,用于三角洲防护,这样不管哪一届政府上台,资金都会得到保障。
就具体防护措施而言,对于荷兰而言,海岸防护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通过数百年的围海造田,荷兰修筑的拦海堤坝已长达1800公里。如今,在海岸防护上,荷兰除了参加欧盟国家的公共海岸防护外,还大大加强了防洪堤,在堤防背后建立蓄水区,在极端情况下允许海浪漫过堤防。海岸沙子的补充也被大大加强,在鹿特丹附近的荷兰钩,甚至可见到65米高的超级沙丘。
“对于荷兰而言,河流的治理显得更为迫切。”在以往的河流治理中,荷兰人采取修直河道和开挖运河的方式治理河流,然而自1995年洪水以后,荷兰人的防护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前,是以拦截和围堵的方式从水中抢占土地,如今,荷兰开始考虑给河流让出空间。荷兰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给河流让空间”的项目,考虑是否能给河流让出更多的空间。
10月份,荷兰内阁刚刚批准的“退耕还水”方案,更让世人刮目相看。该方案准备将位于荷兰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推倒,将与比利时接壤的泽兰省内300公顷(约合3平方公里)开拓地恢复成湿地,体现了荷兰人治水思路的转变。
新生活:居住在水中央
随着气候的变暖,海平面在加速上升,如今,善于造坝拦水、与海水和河水奋斗了数百年的荷兰人幡然醒悟,水是无法一味围堵的,而是要加强管理,与之为友,“与水相伴相生”(live with water)成了荷兰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平民百姓的口头禅。
在荷兰,伴水而居却正成为一种时尚。在纵横交错贯穿整个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运河里,一艘艘小巧玲珑泊于水边的船屋,成了阿姆斯特丹独特的风景。这些建在船上的“水上人家”,水、电、瓦斯、网络等装备现代化装备一应俱全。据René介绍,这些传统的船屋,大多是有钱人买的,因为在荷兰,传统的船屋数量很有限。建在水上的房子,也往往比较贵。
René介绍称,为了给水让出空间,目前政府向农民购买了不少土地用来蓄洪,但是由于农民不愿离开原来的土地,因此开始有公营和私营的机构开始设计浮动的房子,直接将房子建在水边。他们的公司DHV目前就正在建设一些浮动的房子。
浮动房屋的地基是混凝土做成的,做成了长方形的盒子形状,比船屋更稳固。另一种方式是把地基做成一种倒置的长方形盒子,上面是混凝土,而开口在下方,这样可以从下面填上泡沫材料。用这种方式可以建造大片房屋和社区,也可以建造小岛和浮动海滩。
而建造浮动房屋所用的建筑材料以及房屋内外设计与一般房屋没什么差别,其成本和舒适度与一般的房子也没有两样,住在里面不会有住在船上的感觉。建在海上需要更稳固的固定技术,成本会高一些。“浮动房子不会四处漂动,但能上下浮动,适应水位的变化。”René告诉记者,浮动房屋在荷兰越来越受欢迎。(本报荷兰特派记者方利平、吴倩摄影报道)
本报专访荷兰住宅、空间规划与环境部大臣克拉默
2020年荷兰拟减排30%
“荷兰在2011年就可以达到《京都议定书》中所约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6%的目标,到2020年,我们国家的减排目标是30%,我们要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提高到20%。”在哥本哈根峰会前,即将带领荷兰代表团出席峰会的荷兰住宅、空间规划与环境部大臣杰奎琳·克拉默(Jacqueline Cramer)在海牙的办公室里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荷兰已针对气候变化确立了本国2020年前的新的能源政策目标:“荷兰新的能源政策的目标之一是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30%。”克拉默做出如上表示。
“我一向都强调哥本哈根峰会只有一个计划,就是计划A,我们应该可以在哥本哈根就主要议题达成共识。”对于哥本哈根会议,克拉默向本报记者预期说。
2050年实现飞行零排放
“荷兰航空公司坚定地相信飞行必须是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坐在飞向阿姆斯特丹的航班上,记者随意翻弄手中荷兰航空的杂志,触目即见一篇大谈“生物燃料发展”的文章,原来在荷兰,利用可持续能源飞行已具备了初步实现的可能性。据荷兰航空介绍,上个月(2009年11月)荷兰航空一班载人的波音747-400飞机已首次实现了使用生物燃料载客飞行。在这次飞行中,航空器的一个引擎50%的能量是来自生物燃料。
荷兰航空表示,它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飞行零排放,根据现在的发展情况,到2050年这一目标应该已实现。
克拉默告诉记者,为了加速打造欧洲最有效最干净的能源系统之一,荷兰政府2007年又发布了一项名为“清洁和高效规划:新能源的气候政策”的新政策。
“工业领域的目标是所有的工业部门要致力于到2030年产业链实现节能50%。”对于工业领域的节能,克拉默向记者展示的资料显示,作为新政策的一部分,政府与业界达成新的长期协议,参与其中的公司有义务在2020年前将公司的能源使用效率相比2005年提高20%,而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产业链节能10%的目标。
克拉默所言的气候政策的效应也正无时无刻地体现在荷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荷兰是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记者走访荷兰多个城市,印象最深的就是所到之处均是私家车少、自行车众。
建筑物欲减排6至11 百万吨
在建筑环境方面,2007年~2011年期间将增加121万欧元用于执行新的建筑环境计划,与采取不变政策相比,通过创新和新的计划,政府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筑物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6至11 百万吨。为达此目标,政府要求在一定时期后,房屋在出租和出让时被强制要求贴能量标签;政府会对节能表现较好的屋主、房东给予经济奖励,到2011年,约有50万建筑将使用更少的能源,之后每年有30万建筑将使用更少的能源;此外,政府还会为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现有建筑物提供补贴,到2011年,将有10万个家庭使用可再生能源。(本报荷兰特派记者 吴倩 方利平)
18、中国碳交易市场调查:没有定价权 沦为卖"碳"翁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09年12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1941.html
中国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但仍以CDM项目的场外交易为主,碳交易市场亟待完善,仍需破解多道难题。
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争论正在继续。
“此次哥本哈根大会很可能只是签订一个框架性协议,后续发达国家如何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支持,还需要进一步长时间的磋商。”某外资CDM咨询公司相关负责人张明 (化名)说,中国在国际碳交易(CDM)市场上话语权不够,国外近几年来要求中国为减排加大投入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实际上是国外大企业为自身谋求最大利益。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几天,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第51次会议上,中国最终有10个风电CDM项目被拒绝,其余项目进入复审或修改阶段。执行理事会给出的拒绝理由是,中国调低风电上网电价,可能会导致投资者改变投资动机。
这无疑是给中国碳交易市场敲响了警钟。
“警钟”响过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中国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但仍以CDM项目的场外交易为主,碳交易市场亟待完善,仍需破解多道难题。
国内首笔碳中和交易完成
11月17日,国内首笔碳中和交易悄然完成。上海济丰纸业包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济丰)向厦门赫仕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赫仕)购买了6266吨的碳排放量。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此次交易中,上海济丰所买的6266吨碳排放量,全部来自于厦门赫仕在福建顺昌洋口水电有限责任公司所开发的洋口水电站项目。
据了解,国内市场上每吨碳的交易价在1~3欧元,碳检测费、交易费是购买费用的2倍以上。照此粗略估计,上海济丰花费了2万~6万欧元。一家纸业包装企业为何要花几万欧元为空气埋单?
上海济丰碳排放项目负责人孙蓓此前对媒体表示,为碳排放埋单,既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对未来的精心布局。
在国外,行业标准掌握在10%的企业手中,一旦它们建立起“低碳”标准,其他不能达标的企业将没有出路,最终被淘汰出局。据上海济丰相关人士透露,企业已有更大的计划,明年起每年拿出150万~200万元,为全国各地子公司碳排放埋单。
众多企业追逐CDM项目
张明所在的公司目前已经开发或协助开发了超过150个CDM项目,进入联合国CDM项目开发20强。张明认为,中国企业布局低碳经济,更像一个逐利的“土财主”,很多人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就想挣钱,随便找几个人,弄点钱注册一个公司,然后来做这个事情,结果很难将一个项目从头做到尾。
张明表示,国际金融危机让很多CDM咨询机构转行了,因为他们很多项目没有注册成功,资金得不到补充。“目前国内专门做CDM咨询的估计有上百家,但真正有实力的不多。”国内企业的差距主要是对国内外特别是国际政策动向跟踪不及时,且没有一个合理的链条。
天壕节能科技有限公司CFO助理兼碳资产管理部经理彭芳菲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该公司从2007年就开始关注余热发电方面的CDM开发。
“我们目前在做两个项目,都是玻璃余热发电的,本月将到发改委过会。”彭芳菲介绍,之所以做玻璃而不做水泥,是因为类似于水泥余热发电这种成熟型且本身就能带来利润的项目,很难在联合国EB(注册审批机构)上通过。玻璃余热发电由于技术难度较大,通过的几率大一些。
据了解,CDM项目通过发改委的审定后,还需报联合国EB核查,得到许可后,才有资格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交易。
联合国EB掌“裁决权”
彭芳菲介绍,今年6月,发改委曾对余热发电CDM项目有一个指导价,约为8欧元/吨(一吨最低要卖8欧元),现在均价在9欧元/吨左右,目前公司装机规模9MW的余热发电年排量4.5万吨,按8欧元/吨算,大概是300~400万元。“收益还是很可观的。”
不过,彭芳菲也表示,一个CDM项目的周期,从立项到最终通过联合国审批,一般是18个月,“现在申请的项目越来越多,联合国的审批越来越严,时间被拉得更长。”
张明也表示,在碳交易上,最难的程序是在EB那边。“三天两头改规则,让CDM项目的申请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上述中国的风电项目被暂停CDM的审批,EB的理由是“怀疑中国政府故意压低电价,以便于企业申请CDM项目。”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正是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北京环境交易所于今年9月推出了中国首个自愿减排“熊猫标准”,并拟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正式推出标准的公测版。北交所希望在未来两年内,努力使“熊猫标准”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
张明说,由于CDM项目是先确定买家,前期很多资金都是买家垫付,很多项目不是短时间内能申请成功,甚至可能遥遥无期。因此,规则的不确定性,有时候会让卖家、咨询机构、买家等白费工夫。
中国CDM市场前景不明
张明表示,现在的CDM市场步入了十字路口。《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结束后,将会形成一个怎样的新的碳交易规则,现在谁都无法确定。而且,新的交易规则肯定也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磋商。
“现在中国的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考虑是否要退出这一行业,因为前景十分不明朗。”张明说。
专注于CDM清洁发展机制的惠诚律师事务所田丹宇律师表示,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权供应国之一,却没有一个像欧美那样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不利于争夺碳交易的定价权。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朱家贤表示,中国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由于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中国为全球碳市场创造的巨大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价购买后,包装、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在国外进行交易。
对于未来的碳交易市场,张明表示,最重要的还是进一步确定市场秩序,要靠市场的自身来完善,有关部门只需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扶持,将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平台完全打造起来。
“可以尝试把排放温室气体的指标分配到各家企业,企业如果超标排放,就需向其他拥有剩余排放指标的企业购买。有的企业排放指标不够用,有的企业排放指标又用不完,碳交易市场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买卖排放指标的平台。”田丹宇建议。
有专家指出,以后国内自身的碳交易市场发展将是一个绝对趋势,因此,需要尽快完善国内的碳交易体系,让市场充分活跃。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期,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时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到45%。对此,有专家指出,这个承诺为中国碳交易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明年启动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可能性将非常大。
19、警惕“集中治污”变成“集中排污”
来源:新华网 2009-12-09
http://www.paper.com.cn/news/daynews/2009/091209090245397435.htm
12月7日在徐州举行的苏北环境保护会议上播放的一段执法录像显示:苏北不少企业超标排放相当突出,如灌云县小伊造纸厂利用暗管偷排,金湖金莲纸厂废水偷排河道;而一些园区的环境基础设施也不到位或运行不正常,把“集中治污”变成了“集中排污”,如新沂市经济开发区只有两家企业接入污水处理厂,由于接入量偏少,新沂污水处理厂3万吨容量的一期工程长期停运;沭阳县沂北化工园污水直接排放入河……
不可否认,近年来,苏北各地围绕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整个苏北地区处于淮河流域最下游,环境保护特别是水污染防治任务十分繁重,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比较严重,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当前正值江苏沿海大开发之际,因此对于苏北而言,生态环境既是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也是最大的竞争力,同时也是极度脆弱的要素。因此,要充分认识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切实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下决心大力整治化工集中区,狠抓重点断面、重点河流水质达标,进一步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步伐,确保江苏“清水走廊”的环境安全。
事实表明,像过去那样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先污染后治理,边建设边破坏的老路已行不通。为此,各地必须落实治污责任,加强政策推进,抓紧建立“河长制”、环境资源区域补偿等制度,同时强化执法监管,完善应急管理,切实采取果断措施,加强环境保护。
必须大力整治化工集中区。与苏南相比,苏北化工园区入园项目普遍规模小、档次低、污染重,没有形成产业链,而且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苏北工业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
必须狠抓跨省重点断面、重点河流水质达标。奎河黄桥和沛沿河李集桥是省界断面,既是国家考核重点,也是治理难点,要毫不放松地推进重点综合整治和保护力度。
必须加快重点治污工程建设。治理污染没有工程作支撑,就失去了基础。目前,苏北列入国家淮河流域的“十一五”治污规划和江苏省重点断面达标方案的154项工程,还有一半多没有完成。
必须确保“清水走廊”的环境安全。苏北地区的大运河和通榆河关系到苏北三千万群众的饮水安全,而大运河水质还关系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成败,绝不能掉以轻心。
20、环球瞭望:从《2012》看西方的“气候牌”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2009年12月08日 蔡贵利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0385.html
也许是个巧合:正全球热映的美国大片《2012》把所有科学家能想像到的灾难,全都叠加在一起,冲撞着人类的心灵……但是,如何寻找到避难的“诺亚方舟”,又确实正在考验着人们的决心和智慧。
气候变化谈判似乎注定是一场持久艰难的博弈。由于山姆大叔长期“逍遥法外”,使《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现在,奥巴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仅愿意直面气候变化问题,还似乎特别对“碳关税”抱以极大的热情,以至于在中国股票市场还一度出现了所谓的“奥巴马概念股”。所谓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入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一直充当着防止气候变化 “急先锋”的欧盟也曾主张做出类似碳关税的贸易安排。其实,明眼人都明白,在世人高度关注气候和环境的当头,欧美发达国家现在纷纷打出“气候牌”和他们之前常用的“民主牌”、“人权牌”一样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通过对别国的高耗能产品征收所谓的碳关税,推行气候霸权,企图以此将减排与保护性关税“捆绑销售”,继续制约穷国。到时,如果有哪个国家没有达到他们的“标准”,必将被贴上环境污染、空气污浊之“失败国家”的标签。为此,有人干脆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是“富国制约穷国的新手段”。
尽管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征收碳关税的具体范例,但在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有在本国或本地区范围内征收碳税的做法;法国正在酝酿开征碳税,主要是对那些不管在生产、运输,还是在使用中会产生二氧化碳的产品征收“能源-气候”税;加拿大也在酝酿相关政策。由此观之,实施碳关税已经呼之欲出,将是大势所趋,任何反对和阻挡,都将显得软弱无力,反而会使自己越来越被动。
如何趋利避害,学界、政府、民间团体应立即行动起来,寻求破解之道,并当作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关注、研讨或奋斗的方向。
首先,必须依据国际法的相关条文和处于发展中国家地位的实际,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和争取权利的工作。发达国家提出的征收“碳关税”的做法,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在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在世界各国共同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为哥本哈根会议进行努力的背景下,提出实施“碳关税”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不仅无助于增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危机的信心,也无助于各国共同为气候变化谈判做出的努力。可以肯定地说,实施碳关税将是一场灾难,将会引发新的贸易战,导致南北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重新陷入相互指责、对抗与僵持的窘境。
其次,气候变化和征收“碳关税”本是不同领域的问题,应该在不同的谈判领域里解决,千万不能以“碳关税”干扰气候变化合作。发展中国家排放量的增长主要源于生存排放增长,这与发达国家奢侈排放增长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决不应该混淆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只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才是未来国际气候合作得以推进的基础。气候问题或者说碳关税问题如果被赋予太多政治意义,沦为部分发达国家“不作为”的借口或者在气候谈判中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强制减排的工具,那将是非常可怕的,“人类命运的拐点”也许真的会加速到来。
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除了进行理直气壮的抗争,我想,最主要的还是要抓住难得的缓冲期,痛下决心,进行舆论引导和政策支持,抓紧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调整结构,节能减排,降低能耗;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尽快培育一批叫得响的国际品牌。最近,商务部投放了中国部分产品的国际广告,意图很明显,似是一个好的开端。站在质量、效益、绿色、环保的制高点上,才会减少被人诟病、被人压抑、被人颐指气使的尴尬处境——这也才是生存于低碳社会的根本之道。
另外,在气候环境问题上,南北合作应是一个不错的选项。这方面,也应强调发达国家不要总是流于口头和形式,而应做好表率,及时输出技术和资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调整结构,升级换代。再者,通过优势互补,也可实现互利双赢,收到好的成效。如,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近来已成为中美经贸合作的一个亮点。美国一家太阳能公司上月宣布,将在中国内蒙古建设一座200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厂,这也将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近期中国沈阳能源集团和美国可再生能源集团以及美国天空风能有限公司签署了总额高达15亿美元的风能合作投资协议,这也是迄今为止中美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签署的金额最大的合作协议。
总之,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开展具有前瞻性的实际工作,避免高谈阔论,推卸责任的做法,“诺亚方舟”才会找到,低碳社会才会真正属于全人类……
21、哥本哈根达成协议又能怎样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12月09日 陈墨
http://env.people.com.cn/GB/10547993.html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被称为“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其受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因为人们相信,自2000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百万分比浓度)左右,上升到如今的380ppm后,便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再也无法让其回头。而当二氧化碳浓度升至550ppm时,相对应的两摄氏度升温,将给人类带来无法逆转的失去家园、极端天气频繁、缺水、饥荒、疾病等诸多灾难。
科学家们认为,野马重新戴上辔头的唯一标准是:到2015年—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到205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50%。而这一切,似乎都取决于哥本哈根能否达成实质性协议。
哥本哈根的减排目标瞄准的是2020年,按照2050年减排50%的逻辑,2020年全球应当实现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40%。从目前占排放量绝大多数的几个主要经济体公布的减排承诺看,2020年的结果并不乐观:欧盟承诺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0%;美国承诺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17%,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现实情况看,处在经济发展中的排放大国只能承诺尽量降低碳强度,到2020年,碳排放总量可能不降反升。
由此可以想见,即使所有国家都兑现了2020年承诺,也几乎不可能实现25%—40%的减排目标。
何况,这些承诺中,有相当一部分仅是自我承诺,而不是国际承诺。即便都成为国际承诺,可测量、可报告、可核证也许能够勉强做到,但是否可约束、可问责,就不得而知了。至少从《京都议定书》的诞生和执行过程中,让人看不到乐观迹象。作为《京都议定书》留下的最令人兴奋的成果——灵活履约机制(联合履约、清洁发展机制、排放贸易),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慢慢蜕化成金融炒作的工具,从而日渐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京都议定书》的悲观,没有理由支撑对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任何协议的乐观。
为了解决难题,我们有时候必须借助开会、谈判、磋商等形式,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工具。但一不小心,往往也有可能纠缠于这些形式和工具,而迷失了本来的目的。作为环保议题的气候谈判,不幸沦为关于以争夺地球资源为实质的发展权的讨价还价,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原本,由人类来裁决地球的未来,就显得有些可笑。或许,我们能够勉强裁决的,只有人类自己的未来。
自我裁决,必须回归事情本来面目。要认清我们所有人不过都是地球上卑微的生物,我们从子孙后代手里借来各种资源,目的却又是让子孙后代得以继续享用这些资源,以便让我们的种族得以尽可能长时间地延续。
为此,要么我们真诚地团结一心,在地球村里无条件互相接济;要么我们反求诸己,率先垂范,尽到自己一份责任。与其对可能通过吵吵囔囔达成的协议寄予过高期望,不如对我们自己内心抱着一份期望。否则,我们除了对资源继续无尽地攫取,和对别人不能履约的指责,又能剩下什么呢?
关于气候问题,我常常想到一个比喻:一艘远洋航船,突然被发现船底破了一个洞,船上的人反应不一。有人说,因为这洞不是我造成的,所以我没有义务去修补;有人说,如果别人都不修补,我也不修补;有人说,这洞还不够严重,暂时没必要理会;有人说,如果洞再大一些,大家就都会来修补了;有人说,我们必须就修补破洞问题开会协商,以便达成协议,并让每个人的行动可测量、可报告、可核证……
这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供即时发布 - 2009年12月8日,丹麦哥本哈根
我们的希望与承诺
中国企业界哥本哈根宣言
供即时发布 - 2009年12月8日,丹麦哥本哈根
我们的希望与承诺
中国企业界哥本哈根宣言
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3亿人的温饱得以解决,13亿人得以摆脱动乱与贫困,这是人类脱贫史上的伟大成就。这样的成就,是中国政府、中国企业、中国劳动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开放与友好合作的结果。长期的贫困将造成动乱与苦难,持续的经济增长将带来繁荣、和平与自由。我们深知中国在取得脱贫业绩的同时,仍然还有几千万人口处于贫困之中,中国人的人均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我们中国企业家将继续努力,为了消除贫困,为人类的繁荣、和平与自由而继续努力。
我们认识到,随着人类经济规模总量的扩大,人类到了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转型关口;人类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型,人类必须创造出与环境友好的经济增长方式、绿色经济的增长方式。中国企业已经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我们积极推动技术革新和能源与资源的节约、加入低碳经济的行列、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人类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决定着人类未来的繁荣、自由与安全,我们中国企业愿与世界各国的同行们合作,与各国政府和民间机构合作,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承担起对人类子孙后代负责的责任。
我们支持全球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气候变化控制在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我们赞同为了避免气候变化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与工业革命时期前的气温相比,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C以内作为一个共同的社会意愿和政治意愿。我们支持中国政府提出的在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我们也愿意在这个人类社会共同一致的行动中,做出我们的贡献。
我们希望,国际社会有一个共同的全球环境治理目标,同时建立起政府、企业界及社会各界参与的全球环境治理协调机制;
我们希望,构建全面、长期、有效的法律和财政政策框架,支持企业的低碳努力,创造出一个激励企业走向低碳的社会环境,使我们的努力能够长期持久;
我们希望,世界各国的企业家能合作起来,在各国的法律框架内,在企业内部进行低碳革新,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
我们承诺,我们将积极响应和配合中国政府环境保护的国际承诺,以企业的环保履行来支持中国国际承诺的履行;
我们承诺,我们将努力探索与自然和谐的低碳经济的增长方式,使我们的企业成为认真承担经济增长、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的责任的企业公民;
我们承诺将进行以下行动:
- 设立企业气候变化战略,长期指导企业发展方向;
- 在减少生产和商务活动中的碳足迹方面进行努力和尝试;
- 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各种与企业和产品减排相关的活动;
- 积极推动企业设立具体的企业减排目标,这种目标包括绝对减排目标,或者可以定量的相对减排目标;
- 尽力支持并参与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活动,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我们真挚希望这次哥本哈根缔约国大会能够体现我们人类社会的合作精神和睿智,制定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使我们在实现未来减缓目标的征途上迈出正确和坚实的一步。
我们代表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中国企业家论坛、中国房地产商策略联盟和中国企业家哥本哈根观察团的二百余名中国企业家会员发表此宣言。
支持机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12月8日活动“我们的希望与承诺-中国企业界哥本哈根宣言”发布活动
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
地点:Radisson SAS Royal Hotel, Copenhagen, Hammerichsgade1, Copenhagen V DK-1611, Denmark
时间:2009年12月8日 16:00-18:30.
主办: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企业家俱乐部
中国商界招待会
地点:Radisson SAS Royal Hotel, Copenhagen, Hammerichsgade1, Copenhagen V DK-1611, Denmark
时间:2009年12月8日 18:45-20:30
主办: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企业家俱乐部
活动联系人:何毅,+86-13911626731; 电子邮件:yhe@shanshui.org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