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二月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12-07

十二月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系列报道之一:

1、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之一-―各国首脑低头认错

 

系列报道:

2、地中海上的三颗头---西西里(下)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专题报道:

3、人民网:      特别策划:联合国气候大会今日召开:哥本哈根,我们来了!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4758.html

4、人民日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今开幕 全球目光投向哥本哈根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4755.html

5、人民网:      哥本哈根会议:超过3.4万人申请 3500记者获采访证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5429.html

6、中国青年报: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规模罕见 入会得宽衣解带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8911.html

7、国际金融报:    1.5万人齐聚哥本哈根 气候博弈今日上演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5256.html

8、科技日报:     写在哥本哈根会议开幕之际:无论发生什么 都将影响历史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7603.html

9、中国青年报:    "哥本哈根"变"希望哈根" 全球变暖是自己的事儿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6898.html

10、新京报:      哥本哈根:NGO“露脸”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09-12/07/content_39711.htm?div=-1

11、经济参考报:    关键问题存在严重分歧 哥本哈根恐难如愿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7953.html

12、中国环境报:    碳税离我们是近还是远? 对谁征收? 何时征收?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8114.html

13、新华网:      哥本哈根,不是“终点”是“中点” 

http://news.tfol.com/10026/12698/12700/2009/12/7/10838752.shtml

 

地方信息:

14、人民日报:     辽宁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面积8500多平方公里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6782.html

15、广州日报:     专家称2050年上海可能被海水侵入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myfk/200912/t20091207_311281.html

16、南昌日报:     江西南昌27家企业“污染源”被实时监控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0149976_1.shtml

17、新华网:      安徽巢湖西半湖重新进入重度污染

http://news.sina.com.cn/c/2009-12-07/112319206678.shtml

 

深度报道:

18、第一财经日报:    环渤海忧思:中国经济第三极面临环境危机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207/02487064019.shtml

19、经济参考报:     经济学家呼吁必须控制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

http://intl.ce.cn/zgysj/200912/07/t20091207_20566100.shtml

20、科学时报:      治理东湖拉上长江 武汉尝试“一统江湖”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0155133_1.shtml

 

环境时评:

21、新华网:       发达国家理应为气候变化“埋单”

http://env.people.com.cn/GB/10531847.html

22、人民网环保频道:   “2012”,离人类还有多远?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5022.html

23、经济参考报:     “低碳”之风席卷中国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8094.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之一-―各国首脑低头认错

汪永晨

 

2009年12月6日的哥本哈根机场,展示着与此次大会相关的内容,那是一些国际环保组织在机场的宣传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各国首相在2020年已经是老人了,他们一个个低着头,对那时的人表示着歉意:如果我们早十年关注环境,这个世界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这些作品看来有些夸张,却不能不算是本次大会之目的所在。全球的气候在变化,我们人类能做些什么?各国政要,关注环境的人都来了,又将会对已经变化着的全球气候产生什么影响?几张变老的首脑画像,和他们的那句道歉的话。显然是在警醒着前来参会的人。

2009年12月6日,我是在雨中走进哥本哈根的。已经是12月了,这个卖火柴小姑娘生活的,有着寒冷冬天的地方,现在却下起了冬雨。这就是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哥本哈根。这两天我在挪威,那里也是阴雨不断。靠近北极圈的挪威,以往12月早就大雪过膝了,现在却是淅淅沥沥的阴雨。

在全世界都关注着哥本哈根大会时,丹麦人又是怎么看这次大会的呢?坐上出租车,我问司机。英文讲得不太好的他用手给我比划着打架的姿势,然后蹦出一个英文单词:困难。在丹麦老百姓看来,哥本哈根会是一个打架的会,要想开出什么结果,不容易。

是不容易,但开还是非常必要的。我有一个研究中国妇女问题的丹麦朋友米小林,在我问她对这次大会的看法时,也这样回答了我。

今天我还没到哥本哈根,这次和我一起参加大会,已经提前到了的中国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杨勇就通过手机短信告诉我:说好的今天晚上可以注册到9点钟,可我7点去了,因为人太多,注册已经停止,外面挤满了。来得人太多了。明天注册一定还是一件要花不知多少时间的事。

丹麦是一个有着不少著名雕塑的国家。安徒生童话中“海的女儿”的雕塑,几乎是全世界家喻户晓。这次的丹麦街头,依然有不少为哥本哈根大会而创作的雕塑作品:正在融化中的地球、北极熊。而在主会场的外面,雕塑的是一个2050年的地球人。那是一个象征着生态难民的老人。

    明天,我要和杨勇一起向与会者介绍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世界第三级,希望那里的变化也能引起世界的关注,并能为那片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灾区做些什么。

2、地中海上的三颗头---西西里(下)

文图 汪永晨

 

从地图上看,西西里岛(Sicily)是意大利这只伸向地中海的皮靴尖上的足球。

今天我要去的地方就是西西里埃特纳火山。我去过中国云南的腾冲,看到过那里码得整整齐齐像是雕刻似的六棱柱一样的火山石;我也去过美国夏威夷的大岛,那里的火山发源地,现在也仍然有冒着烟的地方。去夏威夷那次很有意思的是,中国导游一上车就讲,曾经有个老婆婆在火山发生地拣了块火山石,回家就开始生病了,然后就是家人生病。还有一个先生也是拣了块火山石带回家,结果回家生意就破产了。

我知道导游的意思很明显:大家谁也不要拣火山石头带回家。用这种办法说服别人不要带,倒真是一个绝招。在夏威夷人看来,火山石虽然不少,但它属于当地,人们不应该把它们带走。

当年的爆发点

火山石

火山遗址的生命力

2009年12月2日,我和卡塔尼亚大学一位地质学家朱桑白一起前往西西里火山。朱桑白一周在大学做30个时的研究工作,每周还会拿出一、两天的时间接待散的游客。一个人55欧元,四个人,他开个吉普车我们就出发了。

在意大利很头痛的是你讲英语,他们和你讲意大利语,结果是谁也听不懂谁的。朱桑白是科学家,他告诉我,他写文章都是用英语,我们交流起来就容易些了。虽然一些专业词我听不懂,但因为去之前做了功课,他说的大多数我还是能知道是怎么回事。

今天我们车上还坐着两个德国人,他们一直在恐惧着西西里的交通拥堵。用他们的话说,能在西西里开车,就能在全世界开了。我心想,他们是没有去过中国,不知道我们除了城里交通和西西里差不多堵以外,还有我们的山区呢?他们要是到了像贵州,云南那样的路,看他们还敢不敢说,能在全世界开。

当然,我还是三句话不离感兴趣的。我问朱桑白,全球气候变化对西西里的影响大吗?他的回答让我有点儿没想到,他说的是不大。他说可能影响到这里还要慢一点。今年雪线到了3000以上,但这并不能就说明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整体看来,西西里可能更受地壳运动的影响。

雪线也在上升

火山石中

一路上我们看到修得很好的路和房子,朱桑白说,那路都是250年前用火山石修的,今天还在用,而且路面还很好。一条路能用250年,是火山石结实,还是250年前西西里人修路就讲究质量?我没问朱桑白,只是问我自己。

朱桑白倒是的确告诉我,火山石有着不同的质地,现在一般人也开始用起了火山石盖房子了。不像早年间,能用得起火山石盖房子的,一定是大富翁。

标号的火山石

火山石里的宝藏

珍贵的火山石

走进火山之地后,朱桑白指着路边有标号的火山石说,它们的石质是很不相同的。你看这35号,石头平得像是玻璃。而这块中间有一块白的火山石,是难得的宝贝。我们在这里研究,就是要找到火山石的不同和它们形成不同的原因。

火山石的演变 

朱桑白给我讲的另一个我十分感兴趣的是,他指着这块石头告诉我们:看看这石头上不同的颜色,墨绿色是从火山石上最初长出的生命。然后是白色,然后是黑色,再然后就是我们熟悉的绿色植物了。对于我们外行来说,看到的是火山石色彩的丰富,可在科学家那里,研究的就是火山石的生命所在了。

火山石中的三星宾馆

不时还有烟的火山遗址

当然,火山石有着自己的生命,它们也在毁灭着其他生命。这些房子是1993年火山爆发时造成的现象。朱桑白说,看看这些石头都滚到家门口了,人们还住在这,旧得毁了,再盖新的。就像是,火山爆发是恐怖的,但人们还盼着它再来。看其精彩,看其辉煌。

已到家门口

毁了一个再建一个

尽管埃特纳火山给当地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但居民们还是不愿撤离故土,远走他乡。原因是火山喷吐出来的火山灰铺积而成肥沃的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海拔 900 米以下的地区,多已被垦殖,广布着葡萄园、橄榄林、柑橘种植园和栽培樱桃、苹果、榛树的果园。由当地出产的葡萄酿成的葡萄酒更是远近闻名,使该地区成为人口稠密、经济兴旺的地区。而在埃特纳火山海拔900~1980 米的地区为森林带,有栗树、山毛榉、栎树、松树、桦树等,也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木材。海拔1980米以上的地区,则遍布着火山堆积物,只有稀疏的灌木。山顶还常有积雪。

火山岩从这里流过去

火山是从这里喷发的

树病了

这算是孩子般大小的火山石,还有比这大100多倍的火山石呢

雪山下的火山

西西里埃特纳火山,是欧洲最高的活火山。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东岸,南距卡塔尼亚29公里。周长约160公里,喷发物质覆盖面积达1,165平方公里。主要喷火口海拔3,323米,直径500米;常积雪。周围有200多个较小的火山锥,在剧烈活动期间,常流出大量熔岩。海拔1,300米以上有林带与灌丛,500米以下栽有葡萄和柑橘等果树。山麓堆积有火山灰与熔岩,有集约化的农业。火山周围是西西里岛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地质构造下层为古老的砂岩和石灰岩,上层为海成泥炭岩和粘土。地质史上喷发始于第三纪末。史籍记载首次大喷发始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369年的喷发使得迦太基文明遭到毁灭。

西西里火山最猛烈的喷发是1669年,持续4个月之久,喷出熔岩约达7.8亿立方米。破坏十分严重,卡塔尼亚等附近城市2万人丧生。1981年3月17日的喷发,是近几十年来最猛烈的一次,掩埋了数十公顷树林和许多葡萄园,数百间房屋被毁。山坡植被分布。

意大利的研究人员Domenico Patane和同事分析了从1994年到2001年间,起源于埃特纳火山附近的647次地震。数据显示在这个期间,大量的岩浆从两个断层交叉处的一个较弱的地域挤入到火山下。2002年的喷发持续了数月。它喷射出的灰尘形成了480公里长的灰尘云,漂浮在东方,从太空中都能看到。

国际空间站上看埃特纳火山

埃特纳火山于250万年前形成,是复式火山,其主要的火山体由火山喷射出的灰烬、浮石和变硬的熔岩构成。不像其它类似的火山,埃特纳火山有一个以上的活跃中心,拥有几个较小的火山堆。这些火山堆是在埃特纳火山侧面裂缝上形成的。有科学文章的作者们推测,岩浆一开始被限制在一个低于海平面6-15千米的复杂通道中,给其上的岩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了他们所研究的地震的发生。通道的收缩加上岩浆压力的堆积,迫使岩浆上升到一个较浅的岩浆储存区域,从而激发了最近的这次强烈的喷射。

还在冒烟的火山

远处就是一堆堆当年的喷发处,称火山堆

由于埃特纳火山是活火山,就是在停止喷发的休止期间,内部也处在持续的沸腾状态,火山口则始终冒着浓烟,因此意大利政府将它列为“高度危险区”而禁止游人登山游览参观。但每次火山爆发时,吸引来自意大利、欧洲各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看这奇观。活火山的喷射奇景加上积雪的山峰、山坡的林带和山麓的果园、葡萄园和桔子林,给当地的旅游业增添了活力。据说,山上还有纪念罗马皇帝哈德良曾经攀登埃特纳火山的古迹。

每块火山石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质地

当年这里是喷火的地方

火山的杰作

在火山地随便拣起几块小火山石,朱桑白指给我们看它们的不一样。这些石头里有太多种不同的玻璃和其他我听不懂的矿物。边听地质学家讲着这些,边让我又想起了那句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了。

树的风姿

火山石旁的红叶

粗看起来埃特纳火山与一般的山峰没什么两样,因其海拔较高,山顶还有不少积雪。特别是一排排的树,有叶子,没有叶子的,把个火山装点的多了几分妖娆。

造型

西西里火山地

仔细看就会发现,地下的火山灰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炉渣,凝固的熔岩随处可见。站在火山之巅,人们能感觉到脚下的火山正在微微地颤抖。

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那感觉很奇妙,好像随着火山的脉搏一起跳动,这就是典型的火山性震颤。据当地火山监测站人员观测发现,每日午后两点左右火山震颤达到最高峰。埃特纳火山上还不时地发出沉闷的声响,那是气体喷出的声音。我在那时没听到这声音。

不过,朱桑白带我们的火山行中,有一个项目是要带着帽子和手电钻到洞里的。虽然进去很黑,我还是拍到了照片,有点像我们的地下溶洞。只不过这里的钟乳石发育的可没有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么多样,或许好看的还在深处我们只进去了一点距离不应妄加评说。

进洞

洞里

朱桑白说,这些石头开采后过去都是用来建教堂,现在都建富人的别墅了。这样的问题,全世界可是一样。有钱人占有了太多的资源。

朱桑白还告诉我们,在有的地方,火山的热度通过地表可能传到游人脚上,只觉得脚底也是温热的。山上至今还遍布各种大小的喷气孔,硫质气味很浓,喷气孔旁边常有淡黄色的硫磺沉淀下来。山顶上还分布着几条大裂缝,宽约20-50厘米,可能是地下岩浆上隆时地表发生变形造成的。这些现象都说明埃特纳火山的活动性是很强的。一阵风吹来,火山喷出的有毒气体就迅速弥漫开来,只觉得一阵浓浓的硫磺味飘过,浓烟很快包裹了山上的一切,呛得游人胸闷、窒息。我们在那时,没有窒息的感觉,但是硫磺味还是时不时被风刮着闻到了。

朱桑白告诉我们,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埃特纳火山的喷发在不远的将来会更加频繁和危险。近年来他们的研究对相联的岩浆储存区域的认识有助于火山专家们更精确地预测埃特纳火山未来的爆发。

这张图是网上找到的2002年10月30日,国际空间站上的工作人员观察到的埃特纳火山(Mount Etna)的爆发,对准西西里岛东南方拍摄的。

埃特纳火山引发森林大火

2002年10月30日,国际空间站上的工作人员观察到埃特纳火山(Mount Etna)的爆发过程。山的下坡和山顶北边颜色较淡的烟柱,是由熔岩流入山坡上的松树林引起的森林大火造成的。

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

2002年12月14日,航天飞机“奋进”号上的宇航员利用35毫米照相机记录了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Mt. Etna)爆发的壮观场面。这张面向南方、以倾斜角度拍摄的照片显示的是,日出时分从埃特纳火山喷出的黑色尘埃柱升入高空,高度超过了地中海上空的云层。

2009年12月2日,意大利西西里卡塔尼亚大学地质学家朱桑白带我们去的最后一个点在地中海海边。他告诉我们,火山溶岩也会从3000多米的山上一直流进大海。在那里至今还留有一个火山石修成的古堡,和一片火山堆积起来的礁石。小渔村的人夏天靠旅游,其他的季节还是靠打鱼为生。

新的危险在哪里

地中海中的火山石

离开西西里之前,我最后走进了卡塔尼亚城里的一个古剧场。一个人漫步在里面,感受着那里过去的辉煌和今天的衰落,不知我这样形容西西里是不是我个人的观点。不过,我倒真希望像朱桑白告诉我的,全球气候变化对那里的影响还看不太出来,那里的人靠火山,靠文化,日子过得倒也安逸。在别的地方买一公斤橘子的钱,在他们那里能买一卡车,朱桑白说这不是笑话,是真的。

那里今天的生活,算是另一种人类文明:自然、传统、文化交融,共存吗?留给他人评说吧。

记录着昨天与今天的古剧场

12月7日,将开始我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的报道。

3、特别策划:联合国气候大会今日召开:哥本哈根,我们来了!

来源:人民网 2009-12-07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4758.html

4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今开幕 全球目光投向哥本哈根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12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4755.html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贝拉会展中心布置的“联合国气候墙”。本报记者 辛本健摄

  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现场贝拉会展中心,截至12月5日,已有超过3.4万名来自各国政府代表团、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等机构的代表,其中媒体记者申请者超过5000人。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张大爷告诉记者,社区不久前举行了“一元换购节能灯”活动。由于有政府的补贴,一元钱就能买到一只节能灯!张大爷在活动开始第一天就赶去换购了5只。

  本报北京12月7日电 今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拉开帷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被很多人称为“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大会召开之际,各国民众以不同方式表达各自的气候关切,其核心的焦点还是在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

  生存之忧

  呼声高涨

  “对于曼谷和周边其他各府来说,气候变化已经变成了关乎生存的问题。”

  “对于曼谷和周边其他各府来说,气候变化不仅是个环保议题,而是已经变成了关乎生存的问题,”亚洲理工学院讲师苏塔博士如此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曼谷市面对泰国湾,平均海拔高度只有0.4米,随着温室气体增多导致的全球变暖,泰国湾的海平面正以每年3毫米的速度上升。专家测算,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曼谷70%的面积将成水城。在曼谷市一个叫沙梅今的临海小村落,村民为了躲避不断上涨的海水被迫一次次搬家,该村人口在过去20年间减少了30%。泰国学者日前在一次研讨会上强烈呼吁哥本哈根大会达成一个可行方案,以拯救受到威胁的沿海地区。

  巴西人热衷参与哥本哈根大会。据悉,该国参会人数多达700多人,其中120人为政府和国会代表,其余500多人都是自愿自费参加的民间社会团体代表。巴西记者诺瓦伊斯表示,尽管人们对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究竟能取得怎样的成果仍然心存忧虑,但是仍然有很多理由足以让人们期待着各国领导人在哥本哈根大会的关键时刻,促成会议取得积极的具体成果。

  5日,英国伦敦举行了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气候游行”,数以千计的民众当日中午从美国驻英使馆附近的格罗斯威纳广场出发,向英国政府所在地进发,最后以“人浪的方式”围聚在英国议会威斯敏斯特大厦。组织游行的负责人辛哈说,我们就是呼吁布朗首相力促哥本哈根大会取得成功,要让发达国家以后10年内至少减排40%,提供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

  万般之本

  发展为先

  “人们关心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但更要关注这个地区居民的生存和就业。”

  在印度,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55%,其碳排放量也占总排放量的约60%。然而,印度城市缺电现象仍然突出,在新德里等大城市,电力缺口很大。为了实现减排的同时又能保证电力供应,印度政府很早就决定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和生物燃料等清洁能源。

  不过,多年从事新能源推广的一家民间机构负责人阿尼尔·加戈告诉记者,尽管政府大力推广,但成效不大,因为“资金支持是主要问题,同时发达国家此前承诺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的进展不大”。加戈表示,希望该问题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而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砍伐和焚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占该国总排放量的70%。巴西政府11月公布2020年将温室气体减排36.1%至38.9%的自愿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将每年亚马孙毁林面积减少80%。这些措施得到了民众的普遍拥护,但也引起一些担心。

  亚马孙国立研究所所长路易斯说:“在亚马孙地区生活的巴西人有2500万,人们关心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但更要关注这个地区居民的生存和就业。”巴西农业联合会主席卡蒂亚认为,减少毁林和恢复林地需要巴西付出4000亿雷亚尔(1雷亚尔约合0.584美元)的巨大代价。巴西实用经济研究所国际部主任马尔科斯·辛特拉表示:“我们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了自愿的减排指标。现在轮到发达国家能否兑现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这是我们对气候大会成果最关心的问题。”

  事实上,发达国家民众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也与其实际利益密切相关。美国一位名为伍尔科特的受访者表示,她支持美国就减排采取行动,但不同意为此提高能源价格,并认为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美国公众也不会支持能源价格上涨。专家认为,在进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阶段后,发达国家民众开始慎重考虑自己需要支付的代价。当经济繁荣的时期,人们对气候变化更热心一些,而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保住自己的工作和发展经济的想法就占了上风。

  点滴之间

  共同应对

  “我们必须尽快行动起来,哪怕是牺牲我们个人的利益,也应该要为环保大局考虑。”

  近年来,高温、寒冷、持久干旱、风沙、暴雨、飓风等极端天气频频光顾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科学和工程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已是一个明显的事实,将导致澳大利亚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物种减少,海平面上升,正常社会经济活动和公共健康受到威胁等。

  作为世界上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最高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民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环保行动中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澳大利亚气候变化网站建议人们,日常做这样几件事:将灯泡换成节能灯泡;不用的电器拔掉插头;后院种棵树;晾干衣服而不是烘干;房屋建筑使用节能材料;安装节水装置等。

  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圣哥伦巴学校“生态俱乐部”的指导老师拉玛钱德朗女士对记者说:“我们必须尽快行动起来,哪怕是牺牲我们个人的利益,也应该要为环保大局考虑。”她认为应从孩子抓起,培养他们热爱环境、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记者最近发现,经商的房东达塔先生将自己家的灯泡都换成了比节能灯泡还要环保的LED节能灯。达塔先生告诉记者:“这也算是我们给环保做点贡献。”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告诉本报记者,国际上主流舆论和科学界都尊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全球气候评估报告,确认人类活动是近50年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主要原因。王庚辰表示,气候变化谈判远远超出气候变化科学的范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阶段、民众生活水平、能源结构、资金和技术实力等方面有很大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不应被遗忘。发达国家应该承诺并切实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帮助它们实现减排。

5、哥本哈根会议:超过3.4万人申请 3500记者获采访证

来源:人民网2009年12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5429.html

  人民网哥本哈根12月6日电 (记者辛本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将于明天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在大会现场贝拉中心,本报记者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了解到,截止12月5日,已有超过3.4万名来自各国政府代表团、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等机构的代表,其中媒体记者申请者超过5000人。鉴于贝拉中心的容纳能力有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经与大会主办国丹麦政府协商后决定,在明天大会开幕前仅向3500名记者发放采访证。

  贝拉中心的媒体中心为全球媒体记者提供了400多台计算机和700多个互联网接入口,为媒体采访和报道大会提供便利。路透社和美联社等通讯社还在媒体中心设立了专门的工作站。3500名记者参加的媒体大战,即将在贝拉中心打响。

  6日上午,在贝拉中心各个主要通道的显著位置,都可以看到“77国+中国”的会议地点指示牌。“77国+中国”从10点开始召开了闭门会议,在大会召开前最后一次协调共同立场,这引发了各个媒体的高度关注。在闭门会议门口,许多记者都试图向工作人员打探会议内容和进展情况,但受到婉拒。

据大会主办国丹麦介绍,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确认将参会。美国总统奥巴马已将原定9日参会的时间,推迟到12月18日。

6、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规模罕见 入会得宽衣解带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8911.html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7日将在哥本哈根揭幕,旨在为地球开出“降温”良方。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本次会议异常“火热”。

  规模是“猛犸象”级别的

  会议开始前一周,与会人员和媒体记者便从四面八方赶到。5日,会议举行地——位于哥本哈根郊区的贝拉会展中心的注册现场排起一条条长龙。代表团成员、非政府组织代表、媒体记者,三路主要与会人马被安排在不同的服务台前,等待现场制证。

  据大会组织方提供的数字,全球约1.5万人将出席此次会议,其中记者多达5000人。如此庞大的规模,堪称史上罕见。

  丹麦外交部负责会议组织工作的特别小组负责人斯文·奥林介绍说,这次会议的规模绝对是“猛犸象”级别的,是丹麦迄今承办过的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

  此次会议将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其中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领导人超过100人,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总理温家宝。因此,会议期间的首脑级会晤引人注目。

  严格安检 入会必须宽衣解带

  为保证会议安全,安保工作可谓一丝不苟。

  距离会展中心一站地范围内,所有车辆已禁止进入,只有公共轻轨列车可以抵达。

  会展中心前临时搭建了安检中心。每位进入会场的人都必须宽衣解带,接受严格安检。

  会场恰似一个大迷宫

  由于与会人员众多,会议的场地也是规模庞大。整个会展中心恰似一个大大的迷宫,指示图上用不同颜色标出的一块块区域——各国代表团和非政府组织办公室、会议室、新闻发布厅、媒体中心、餐饮中心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此会对哥本哈根的接待能力是一次严峻考验。早在数月前,会场附近的宾馆就被预订一空,位于市中心的更是价格暴涨,以至于一些记者不得不选择相邻的瑞典小镇马尔默栖身。

  为减排开会 先超标排放

  虽然会议组织方建议大家尽量乘坐公共交通,身体力行保护环境,并安排了多条线路班车提供会议期间的交通服务,但众多重量级人物的到来还是令当地豪华轿车和私人飞机租赁服务火暴异常。

有好事者统计说,会议期间将有超过1200辆豪华轿车奔走在哥本哈根街头,附近的机场也将在高峰时期迎来140多架私人飞机。据粗略估计,此次会议期间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4.1万吨,与英国一个十几万人口的城市同期的排放量相当。(据新华社)

7、1.5万人齐聚哥本哈根 气候博弈今日上演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2009年12月07日 王丽颖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5256.html

  12月2日,丹麦哥本哈根,美国总统奥巴马被环保主义者制作成年迈的模样,标语中写着:“对不起,我们本可以阻止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但是我们没有做到。”

  虽然签订国际气候变化条约的目标有些渺茫,但哥本哈根达成的任何决议,仍将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

  从今天起,将有1.5万人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进行为期两周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谈判。人们不远万里齐聚一堂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达成一份新的共识来取代即将在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但因为美国众议院通过的气候法案一直卡在参议院,哥本哈根会议几乎已注定不可能签署新的气候条约。但即使如此,专家仍然预期最终的协议架构会逐渐成形。

  而且,协议的内容最后还是会影响美国人民的燃气与电费账单,以及全球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速度。政治风险顾问公司欧亚集团的能源政策分析师雷迪说:“会议结果将决定未来的发展,冲击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能源费用。”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推动的3个主要目标为:每个国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数字;达成减少气体排放的方法;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减少气体排放提供支持。

  近几周,许多国家都站出来表明自己的减排壮志,但是想达成一份让各方都满意的协议很不容易:发达国家的“诚心减排”最终无法取得发展中国家的信任,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对中国至少40%的减排目标心存不满。

  不过,到底谁的心最“诚”,还要靠数字说话。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承诺,到2020年时,美国的气体排放量可比2005年减少17%。但其他国家都以1990年作为减排的依据,若以此标准计算,美国减排的幅度大约是4%。也许这就是奥巴马的“诚意”。美国领导人在乎的永远是美国人会不会多付燃气费和电费,而不是世界到底要减少多少排放量。对气候谈判最积极的欧盟国家给自己设定的减排范围是20%到30%。同样以2005年为基点,中国预计到2020年将单位GDP的碳排放下降40%-45%。

8、写在哥本哈根会议开幕之际:无论发生什么 都将影响历史

来源:《科技日报》2009年12月07日 钱 炜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7603.html

  12月7日,哥本哈根会议的大幕就将开启。有人说,如果本次会议取得成功,将不啻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一场看上去只是讨论气候的国际会议为何如此重要——

  “2009年,将会因为金融危机而被历史铭记吗?不,我们不希望这样。2009年应该被这样铭记:在这一年,全球找到了解决气候变化的方法,找到了应对挑战的政治意愿,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希望和机会。”

  全球自然基金会(WWF)所发表的这段话,道出了人们的期待。未来12天里,美欧名城哥本哈根所发生的一切,也许都将影响未来数年里的全球气候政策,甚至影响人类历史。

  谈什么?怎么谈?

  “为达成一个明确统一的新协议,各国需要拿出合作与妥协的精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秘书长埃博尔日前表示。

  他指出,在哥本哈根可以而且必须达成一个新协议,它应该包括3个方面: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能力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的短期和长期资金和技术支持。12天的谈判,就将围绕这些主要议题展开。

  《公约》有两个附属机构:监督《京都议定书》执行进展的附属履约机构(SBI)和负责向《公约》缔约方大会提供技术转让等建议的附属科技咨询机构(SBSTA)。根据议程,两机构都将于12月8日—12日召开自己的第31次会议。

  “大多数议题都将被拿到这两个会议上讨论谈判,形成草案后,递交缔约方会议批准。实际上每天讨论的具体问题都是新鲜出炉的,要根据前一天的谈判进展而确定。”即将动身前往丹麦的“气候组织”政策与项目研究总监喻捷介绍说。

  以SBI会议为例,会议将审查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果,对发展中国家获得和分配资金支持的情况进行通报,并向两个缔约方大会递交这些问题建议和决定草案。

  “议程中间几天是不对媒体和非政府组织(NGO)开放的非正式团体会议,这些会议实质上就是各国谈判代表唇枪舌剑的‘战场’。”喻捷告诉记者,“最后几天是最高潮的阶段,届时很多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都将参会,大会将宣布最终达成的协议,至此,这场年终气候大戏的结局也将水落石出。”

  为啥要谈?

  “排放权即发展权”这句话近来反复被提及。正因如此,这场讨论气候的国际会议才受到了超乎寻常的重视。可以想见,哥本哈根贝拉会议中心的谈判桌上,将会是怎样一幕“硝烟弥漫”的情景。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邹冀指出,气候谈判是国际战略的新“边界”,讨论的实质是国际责任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权利分配问题。“在全球变暖对温室气体浓度提出新要求的前提下,温室气体排放容量正成为新的稀缺战略资源,事关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和发展权力。”

  清华大学教授何建坤则算了这样一笔账:要实现到2050年控制温升2℃的目标,发达国家就要减排80%,人均排放为253吨,而发展中国家所留有的排放空间仅为人均82吨左右,这将严重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若从历史角度来看,反差更大:从1850至2050年间,发达国家的人均累积排放将高达1206吨,而发展中国家只有330吨。

  与此同时,减排就意味着未来各国经济将往低碳方向转型。邹冀表示,低碳经济形态的形成将重新定义长期竞争力,具有广泛而重大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含义,进而关系到国际战略竞争的格局。而低碳经济的形成要依赖技术,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未来碳技术战略储备不足,创新能力薄弱。仅以中国为例,中国节能减排领域目前有几十种主流骨干技术,但其中的很多中国都不掌握其核心技术;而“在美国国会的字典里,是没有‘给中国钱’这几个字的”。

  因此,无论是减排目标还是技术转让与资金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否在此次谈判中达成一致,都还是个未知数。

  中国: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

  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中国刚刚宣布了具国内约束力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碳强度下降40%—45%。

  对这一目标,邹冀用他的模型算了一笔精细“账”。曾有国外机构称,中国的这一目标只相当于“十一五”时期的基准线。对此,他反驳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据测算,在继续实施现有减排措施而不采取新手段的情况下,碳强度的下降幅度为30%。“这个数字才是基准情形。”

  如果碳强度下降40%,新增的成本还不明显。若继续减少到45%,则中国今后10年每年需为此多付出300亿美元的增量成本,相当于每一个中国居民每年要多负担64美元。“即使是实现基准情景,也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邹冀表示。

  此外,他还研究了碳强度下降50%时的情况,这时中国就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平均每年付出的增量成本高达860亿美元。

  因此,“当前中国选择这样的自主减排目标,既是对国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也是对国际合情合理、讲究分寸的”。

  拯救气候,不能再拖延

  早在1896年,瑞典物理学家斯凡特·阿累尼乌斯预言了我们今天将面临的气候危机。但当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人们才发现这位诺贝尔奖得主是多么的正确和富于预见——根据他的计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就会平均上升2℃—6℃,这正与今天的气候模型相符。

  科学家们指出,地球正在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上世纪地球平均升温0.74℃,且大部分升温在1970年以后。如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200年前高出了40%。自2000年以来,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和破坏森林这两大主要手段,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正以超过2%的速度增加。同时,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却在持续减少,剩下的那些气体将一直长存于大气中。

  气候变暖将导致各种气候和天气情况愈加极端——飓风更多,干旱地区更干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至少1亿人口流离失所……而这些,还将不是全部。

“金融危机是人们透支消费的结果,而气候危机则是透支地球资源的结果。”博埃尔的话正标明现状,“目前我们已没有时间可浪费。”(钱 炜)

9、"哥本哈根"变"希望哈根" 全球变暖是自己的事儿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07日 王尧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6898.html

  在未来的两周内,丹麦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能变成“希望哈根”(Hopenhagen)吗?

  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要在丹麦首都召开。在这个欧洲城市开会讨论的问题,其实和生活在中国的你有关,无论你在中国北京等大都市,还是中国四川彭州的乡下;无论你是干部,还是农民。

  喜欢创意的丹麦人根据自己首都的名字“哥本哈根”(Copenhagen),发明了这个新词:“希望哈根”(Hopenhagen)。关注全球环境未来的部分主流人群,希望能在这里,就气候变化这个目前最热的全球议题,各国政府能够进一步达成希望,用行动落实协议。

  但是,从目前的情形看,达成希望困难重重。英国《金融时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预测说,哥本哈根会议难以达成目标。

  这个漫长的国际会议持续到18日结束,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万多名政府代表、媒体、非政府组织和科学家等参加。作为主办国丹麦,甚至为会议专门设立了部长级的职位:“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大臣。

  中国总理温家宝、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全球政界巨头都承诺要参加。目前,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温室气体最大的两个排放国。

  中国政府在会前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被称为是负责任的行动。

  无疑,对政治家来说,这次大会是个博弈的大会。政治家们能否在哥本哈根达成一份新协议是最大热点。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到2012年的减排目标,哥本哈根会议要为这个时间点以后的减排行动作出安排。近来的预备会议中各方分歧较大,许多人开始怀疑哥本哈根会议能否达成这样一份协议。分歧主要集中在减排目标和资金上。

  另外,要不要继续坚持《京都议定书》,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博弈焦点。《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2008年到2012年的总量减排目标,而对发展中国家没有作出强制的量化减排要求。近年,一些发达国家提出抛开《京都议定书》,另外签署一份新协议,这是发展中国家不希望看到的。

  今天,在哥本哈根,开幕前一天的会议现场,中国代表和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联手在安徒生会议厅召开了一个封闭的关门会。

  别以为气候变化只是政治家的事儿,别以为这是离你遥远的事儿。这是一些学者的共识。

  北京大学教授吕植曾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气候变化,不仅仅和南极的冰、北极的熊有关,更是你身边的事儿,你怎么出行,怎么吃饭,都有关。”

  中国著名科学家秦大河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他公开答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时说:“有科学家认为,极端天气变化的增多,和气候变化有关。”学者说的极端天气变化,是普通人能够感受到的,比如百年不遇的大风、干旱,甚至比过去来得更早的大雪。

  在中国,气候变化也变成了自WTO之后最热的国际词语之一。普通民众用不同方式表示着对这个问题的关切。

  离开北京前,首都机场的出境检查官员对我说:“你到丹麦后,跟那些发达国家的人说说,他们发展那么多年了,现在我们中国要发展,他们却不许排放了,这道理说不通。等我们发展到他们的水平,我们再说减少排放的事儿。”

  在北京到欧洲的航班上,记者的邻座是北京一个航天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他的疑问是:“气候变化是不是让南极的冰都化了?”他感慨说:“我家买了两辆车,现在孩子大了,准备要买第三辆。我也知道这对环境不好,但是人们在商家的刺激下,消费欲望越来越高。你说,现在的人家里有空调,出门有车,我们的幸福指数能比唐朝的人高?”

  气候变化同时也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些环保人士称,哥本哈根会议是“人类集体行动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也有来自中国和西方科学家的怀疑论者,认为“全球变暖”这个话题科学依据不足,有不确定性;甚至还有少部分人群认为,“全球变暖”说是发达国家不希望发展中国家赶上来的一个“阳谋”。

  但是,别管“希望哈根”吹来怎样的风,全球变暖也是公民自己的事儿。政治家谈他们的,科学家辩他们的,公民行动自己的。从小处说,咱们自家随手关灯,从小细节处行动节电,省的是自己家的钱,你的小行动也拯救了像马尔代夫那些怕淹掉的国家。

  今天在会场,来自台湾的民间人士顾卓雄指着他名片上英文的“老子曰”,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们中国的思想家老子说过,常善爱人则无废人;常善爱物则无废物。这些环保理念,我们应该和西方沟通交流。”(记者 王尧)

10、哥本哈根:NGO“露脸”

来源:新京报 2009-12-07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09-12/07/content_39711.htm?div=-1

 6日上午,英国文化协会“气候酷派”中国媒体团一行9人从哥本哈根南郊乘火车至市中心,再换乘地铁抵达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举办地“Bella Center(贝拉中心)”。

 会场内植物茂盛

 会场外,巨大的风车迎风转动;装饰一新的会场内,植物茂盛,随处可见环保海报和雕塑。会议中心的入口,等待注册的记者们排起长队。经过安检和1个小时的等待,中国媒体团一行9人终于拿到会议记者证和能免票乘坐哥本哈根市公共交通工具的“旅游通行卡(Travel Pass)”。

 媒体大厅可容纳至少1000名记者,厅内一处有电视广播媒体工作室。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科学记者克里斯蒂安称,这是他第6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峰会,而此次峰会的规模和关注度空前。

 “我会报道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协商的进程,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一些边会和场外活动,例如有关减少砍伐森林和森林退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简称“REDD”)的会议和磋商。”克里斯蒂安表示,“一些NGO(非政府组织)所发表的声音和提议,往往会成为亮点,甚至影响会议的成果。”

 TRL关注交通规划

 “贝拉中心”为各国NGO(非政府组织)准备了一个活动大厅。每个NGO都有一个专属位置,总共有约100个展位。截至北京时间昨晚9时,尚有大部分展位空缺。

 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交通研究实验室(TRL)是首批进驻的NGO之一。而在其展位一侧,则有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工作人员正忙着架设宣传海报。

 据TRL咨询顾问凯特·埃弗蕾博士介绍,当前交通运输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总量的20%,她所在的实验室联合了欧洲多家机构和企业,提出了“后2012年交通方案”,即如何让交通业实现“低碳”。

 TRL希望在峰会期间呼吁人们关注合理交通规划的重要性,因为这不仅决定城市的交通畅通,更关系城市交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埃弗蕾博士称她相信北京和伦敦一样都面临解决交通和发展、环保兼顾的问题,TRL将在未来几天举办多场讨论会,共同商讨可持续的低碳交通模式。

11、关键问题存在严重分歧 哥本哈根恐难如愿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9年12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7953.html

  欧洲可能面临新的冰河时代、马尔代夫等岛国将面临“灭顶之灾”……这是气候等方面的科学家在考虑温室气体排放后给地球开出的诊断书,气候变化已经使“拯救地球”的行动刻不容缓。

  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议将重点讨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框架。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会议的结果将改变人类未来的轨迹。然而,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等关键问题上依然存在严重分歧,对于哥本哈根会议的期望被不断调低。多方观点认为,会议形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协议的希望非常渺茫。

  发达国家的承诺“留有余地”

  根据2007年底的“巴厘路线图”,哥本哈根大会探讨的未来新的气候协议应包括的两大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2012至2020年,又称中期减排目标)的温室气体量化减排目标。

  而在减排目标这一谈判焦点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歧严重。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2020年应当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排40%,而发达国家极力减轻甚至推卸自身的减排责任,目前只有挪威承诺减排40%。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将提高本国减排承诺作为向别国施压、争取国际气候谈判话语权的一种手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达国家的承诺表现是“留有余地的”,比如美国将基准年从1990年变为2005年,并且允许20亿吨的非实质减排抵消额度;另外,发达国家的承诺讲条件,比如欧盟30%的减排目标就是以哥本哈根达成国际协议为前提。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还试图更改《京都议定书》中关于发展中国家没有具体量化减排义务的规定,试图抹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混为一谈,迫使部分“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也承担量化的减排义务。

  法新社报道说,欧盟认为中国必须在气候变化上展示领导者角色,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说,没有中国担任领导角色并承担义务,我们不能解决人类气候问题。

  分析人士指出,排放问题本质上就是发展问题,如果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发达国家一味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在维持正常经济增速下无力承担的减排重任,那就等于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这无疑是不公平的。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印度年人均碳排放量为2吨,而美国是20吨。鉴于印度的发展水平,任何降低碳排放量的举措都会导致贫困的加剧。1/3以上的印度人目前仍没用上电。眼看着西方因高碳饮食而发胖,如今印度却被要求减肥。

  中国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代表吕学都认为,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减排目标而言,“发达国家叫做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叫做减排行动。这两个如果从法律角度来讲是完全不一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行动是自主行动,全部是减排行动,而且是以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能力建设作为条件的。”

  除此之外,发达国家内部之间对减排目标也莫衷一是。欧盟作为气候谈判的发起者,始终希望扮演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导者,希望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建立一个类似于《京都议定书》的国际协议,来约束各国拟定减排时间表,以实现减排目标。

  欧盟对美国实行的单方面以自愿为基础而不是以有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协议为基础的国内减排规则表示不满。法国环境部长让-路易·博洛公开批评美国是哥本哈根大会上达成协议的主要障碍。

  欧盟并不打算新增资金

  哥本哈根大会探讨的未来新的气候协议应包括的另一核心内容就是,加强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全面有效和可持续的实施,就发达国家履行公约所规定的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友好技术并提供资金支持做出具体安排。

  一些发展中国家提议,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应对气候变化资金应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左右。由此估算,单是美国就要拿出超过1400亿美元。美国官员表示这一提议是不切实际的。欧盟预计,发展中国家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影响,每年需要约1000亿欧元资金。

  然而截至目前,国际社会尚未就如何筹措这笔巨资拿出具体的策略,甚至尚未就出资国名单和出资份额达成一致意见。

  英国《卫报》报道说,双方在新的资金支持规模上的立场近乎不可调和,发展中经济体要求在2020年之前每年得到4000亿美元,而发达经济体只同意付出1000亿欧元(约1646亿美元)。

  美国《华盛顿邮报》刊文说,哥本哈根会议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发达国家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多少资金,以帮助它们应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并获得控制排放所需的技术。负责此次气候会议的丹麦气候与能源大臣康妮·赫泽高说,“财政方面的决定”是发达国家面临的最紧迫问题。

  迄今为止,欧盟既没有确定具体的援助金额,也没有确定各成员国的具体出资比例。英国《卫报》一篇题为《欧盟的气候变化资金援助立场受到指责》的报道指出,一份机密文件显示,欧盟希望使用现有的海外援助资金来帮助穷国应对气候变化,而并不打算新增资金。这份文件曝光了欧盟气候谈判团的资金援助立场,使欧盟面临“给全球气候谈判增加障碍”的指责。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迎还指出,欧盟此前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是“别人不干,我也干”,但是现在欧盟在资金问题上变得越来越“带有前提条件”,强调所有国家都要出钱,都要承担义务。

  其他发达经济体对于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问题所需的援助资金如何安排也尚不明朗。“我们需要数字,不只为了降低温度。哥本哈根会议需要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这件事现在就要开始做”,法国总统萨科齐说。

  另据了解,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用于温室气体减排的资金主要是来源于发达国家政府的官方发展援助资金(O D A ),这些资金的增加是以削减对发展中国家其他领域比如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援助为代价的。

  此外,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温室气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转让方面,吕学都强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是发达国家应以减让、优惠条件或无偿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的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现在发达国家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蒋大和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技术的转让还是要靠市场来实现,知识产权掌握在企业手里,或许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这里先不说转让)可以通过企业间的技术引进来实现,比如前不久拜耳和中国蓝星公司在北京签署的合作协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这样的方式。

  形成一个国际气候协议的希望非常渺茫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等关键问题上依然存在严重分歧,对于哥本哈根会议的期望被不断调低。多方观点认为,会议形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协议的希望非常渺茫。

  陈迎认为,哥本哈根会议成败的关键在于美国的立场,“美国能走多远,哥本哈根就可能走多远”。但是美国能走多远呢?陈迎说:“显然走不了多远”。首先,美国提出的17%减排目标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其次,美国也要承担国会能不能批的风险,奥巴马承诺得再多也没有用。美国其实是在重蹈京都气候谈判的覆辙,奥巴马只是把这个未批准的东西拿了出来。

  丹麦首相拉斯穆森上个月建议,峰会应以达成一项政治协议为目标,而推迟约束性协定的缔约时间,美国总统奥巴马及亚太地区一些领导人均接受该提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伊福·德布尔表示,他赞成至多推迟6个月,到2010年年中的波恩会议上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

  但陈迎指出,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政治共识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宣言的话,这是不能接受的,无法向整个国际社会交代。她认为,哥本哈根会议和“巴厘路线图”的使命完全不一样,性质不一样,它不能再是一个路线图了,一定要达成一个可操作性的框架,一些技术细节可以日后再往里面补充。

  潘家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对哥本哈根会议的未来做了分析,认为哥本哈根会议以后的挑战会更严峻。如果会议达成一个框架性的政治协定,还有很多细节要在会议以后通过谈判加以明确,例如发达国家的量化中期减排目标、资金和技术管理机制等。

  潘家华还指出,对于2020年以后的减排承诺问题,中国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仅有减缓行动可能不足以满足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要求。届时,一些战略性的问题,如温室气体排放的峰值问题、减排路径问题、非化石能源的比例问题,都会被提上议事日程。

  谨防华丽外衣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为联合国气候大会而撰写的《哥本哈根诊断》报告指出,从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看,本世纪全球气温平均可能提高7摄氏度。

  另外,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计算了到205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50厘米对港口城市带来的危险。就全球而言,136座沿海大城市价值28.21万亿美元的财产将受到影响。仅在美国东部沿海地区,如果海平面上升50厘米,且当地暴雨降雨量达15厘米,那可能将使价值7.4万亿美元的资产陷入危险之中。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气候和贸易挂钩的趋势也愈加明显。发达经济体担心,如果本国工业面临比新兴市场国家更为严格的碳排放限制,那么它们将会丧失竞争力。因此,欧美等国家纷纷打着环境保护的旗号,制定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政策。

  据报道,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曾警告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如果它们不在国际减排措施上予以合作,就更有可能遭遇美国国会实施的保护主义举措。

  美国众议院今年6月份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以应对气候变化之名将“碳关税”正式纳入世人视野,授权美国总统从2020年起针对一些快速发展却没有尽足够努力减少自身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采取“边境调节”措施课征惩罚性的“碳关税”。

  法国总统萨科齐也是碳关税的积极拥护者。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法国推动欧盟实施了碳关税,美国等其他国家也会跟进,从而有可能改变全球贸易环境,征收碳关税这种环境保护掩盖下的贸易保护行为将严重损害全球贸易。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于宏源曾分析说,气候谈判归根结底是场政治谈判,并且指出,在当今世界还未就减排责任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碳关税很可能只是一个“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借口。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气候变化问题专家许方洁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较为乐观的看法,认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爆发,小范围内来看,如果美国对中国进行碳关税的征收,那对其国内自身也会有重大的损害,况且中国也会有相应的反击手段。

12、碳税离我们是近还是远? 对谁征收? 何时征收?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12月07日张俊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8114.html

  编者按

  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今天在丹麦哥本哈根开幕,会议主题是各国在温室气体排放与控制方面的权利和义务。面对低碳经济挑战及一些发达发家准备设立的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碳关税或者边境调节税制度,中国该如何应对?中国是否有必要实施碳税?又该如何减少碳税实施后对公众福利的影响?

  中国应如何设计碳税路线图?

  ——就温室气体排放税费法律问题访中国社科院专家常纪文

  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今天在丹麦哥本哈根开幕。在这次会议上,世界各国的首脑将对后《京都议定书》阶段温室气体排放与控制的权利和义务问题进行协商,并有望达成《哥本哈根议定书》。

  在温室气体排放与控制的权利和义务问题上,一些发达国家准备设立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碳关税或者边境调节税制度,并在WTO规则之中寻找法律依据。为此,一些学者提出,我国可实施温室气体排放税(费)或者碳税(费)制度,以进一步加强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

  我国如何应对这些发达国家的“制裁”?我国是否有必要出台温室气体排放税?何时开始征收、面对哪些行业征收、税费标准又该如何确定?中国环境报记者 近日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法室主任常纪文进行了采访。

  焦点一

  核心问题

  我国是否有必要出台温室气体排放税费?

  专家观点

  其实施是早晚的事

  记者:我国是否有必要出台温室气体排放税费?

  常纪文:今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采取的措施做出了规定,同时反对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气候变化设立贸易壁垒。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最近指出,无论是碳关税还是边境调节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挑战。

  只有进一步节能减排,才能逾越西方发达国家今后可能设立的贸易壁垒。温室气体排放税(费)或者碳税(费)政策可以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鼓励低碳经济的增长,跨越西方国家设立的贸易壁垒。

  在国际政治和国内资源供给的双重压力下,温室气体排放税费或者碳税(费)政策在我国的实施,将是迟早的事。

  记者:如何确定温室气体排放税费的名称?

  常纪文:其名称确定应该考虑到中国环境费可能向环境税转变的问题。目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环境保护部等正在进行研究,准备向国务院提出排污费改为环境税的建议。今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要加强开征环境税方面的研究。

  费改税既有利也有弊,有利之处是税由环境部门核定,税务部门征收,税收全部上缴国库,纳入预算体系。弊处是一些地方环保部门核定和监管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

  在中国,要搞好环境保护,必须依靠基层的力量,否则改革就可能失败。目前虽然有一些费改税的试点,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在欠发达地区,费改税总体上推行难度很大。如果我们要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可考虑征收温室气体排放费,等环境税政策出台后,再改为温室气体排放税。

  记者:温室气体排放税费属于哪一类环境税费?

  常纪文:我国立法目前没有明确“大气污染”的概念,但按照《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订)关于“水污染”的定义模式,目前在中国,二氧化碳不属于污染物质而属于环境影响物质。而且,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不宜将二氧化碳作为污染物质,不宜将温室气体排放税(费)或者碳税(费)定性为环境污染排放税(费)。

  所以,应将温室气体排放税(费)作为环境税(费)中的环境影响税(费)对待,而不应作为环境污染排放税(费)对待。

【1】       【2】 【3】

13、哥本哈根,不是“终点”是“中点” 

来源:新华网2009-12-7 

http://news.tfol.com/10026/12698/12700/2009/12/7/10838752.shtml

  今天,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将拉开帷幕,这次的会议,不但到会的各国领导人最多,全世界也充满了期待。那么,哥本哈根将讨论哪些焦点议题?又将上演怎样的博弈?它能够成功续写《京都议定书》吗?

  两大核心问题

  《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到2012年的减排目标,哥本哈根会议的目的便是要为这个时间点以后的减排行动作出安排。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减排额度和资金,将是哥本哈根进程的核心问题。

  一是要看各方能否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达成共识,促使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承担大幅度量化减排指标。

  过去两周,虽然在限控温室气体排放的数字问题上,不少国家纷纷亮出了底牌,许多国家迈出的步伐比过去两年任何时候都要大,但发达国家承诺的2020年中期减排目标与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仍然相距甚远。在1990年的排放基础上,欧盟提出到2020年将减排20%,日本提出25%,奥巴马政府则是4%,但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科学估计,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目标达到25%至40%时才能避免全球变暖至危险水平,另一些受气候变化影响巨大的小岛国甚至要求40%以上,两者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于宏源说:“按照协议,到2050年需要有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计划,如果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计划不能作出表率,那么很难要求发展中国家作出让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京都议定书》对发展中国家没有作出强制的量化减排要求,因此一些发达国家近来提出抛开《京都议定书》,另外签署一份新协议的方案,借此将发展中国家拉入减排承诺中,特别是要求中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大国作出类似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全球行动中国项目主任侯艳丽说:“目前提出的丹麦方面的草案,所谓‘双轨并单轨’的做法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间制造了新的矛盾,如果发达国家不顾发展中国家现实,那么会对本次会议带来不确定因素。”

  二是各国需要就资金支持、技术转让等问题的制度安排进行谈判,并通过有效的机制安排,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资金和技术转让方面实现共识,促进全球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根据本国国情采取适当的适应和减缓行动。

  但问题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发达国家自顾不暇,其是否愿意拿出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事业?迄今为止,就援助发展中国家资金问题,发达国家尚未作出正式承诺,发展中国家如果得不到足够资金援助,将很难开展减排工作,此外,一个全球性的多边技术转让协议也一直未能出现。

  三股力量博弈

  表面来看,气候谈判谈的是温室气体排放额度,但更深层次则涉及各国对经济发展空间的竞争,因此,它更是一场政治、经济利益的博弈。 《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12月正式签署,却花费了长达8年的时间才得以真正生效,已经足以表明这一点。

  当前来看,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分成三股力量———欧盟、伞形集团(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中国),其谈判立场也各有考量。

  欧盟希望自己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头羊”,不但能在这场全球博弈中体现自身影响力,更能显现自身在节能技术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它一直积极推动减排,但是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于区域内较大的发展愿望,其能否在减排以及资金方面作过多让步还需要观察。

  美国和日本属于同一股力量,这股力量还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日本等非欧盟发达国家,因在世界地图上这些国家的连线形成伞形,因此被称为“伞形集团”。其宣示的减排底牌总体而言大同小异,基本都“夹带”主要排放国参与绝对减排的前提条件。其中,虽然奥巴马上任后在气候问题上的态度有所转变,不过其同样拒绝接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奥巴马政府之所以愿意积极参与减排,除了顺应潮流,也有借此机会为美国寻找经济新增长点的考虑,因此,注重实际的美国可能“口惠而实不至”,在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上,绝不会做出过多让步。侯艳丽还指出,由于美国政府提出的减排目标比较低,起不到带动发达国家积极减排的目的,目前尚未表态的发达国家,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会“被影响”,从而提出较低的减排目标。

  发达国家希望通过气候谈判抢占低碳经济的先机,而对于发展中国家阵营而言,排放权一定程度上则意味着发展权。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近来纷纷采取自主行动,比如,中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些承诺表明了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是积极负责和令人鼓舞的。另一方面,考虑到自身发展现实,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也已经达成重大一致,认为哥本哈根进程应秉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必须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和“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反对发达国家转嫁历史责任的企图,以捍卫自身正当的发展权益。

  重在指出方向

  该亮的牌差不多都亮了,那么哥本哈根能够带来一份完满的新协议吗?

  从目前的各种迹象来看,在各国的减排原则和减排目标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这个要求可能过高了。何况,在十几天的时间里要完全解决各国的利益诉求、分歧和矛盾也不现实。但也应当看到,经过“巴厘路线图”这两年来的谈判进展,各方在一些问题上的共识正在增多,可以说,就算哥本哈根会议无法达成一份完满的协议,它指出的方向也将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众多“重量级”领导人的出席也将是一大看点,重要的是各方能否凝聚起政治意愿,以为今后的继续谈判提供推动力。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日前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哥本哈根不是一个谈判的终点,而是作为一个中间阶段,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后面的问题还要继续解决。”

14、辽宁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面积8500多平方公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12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6782.html

  沈阳12月6日电 辽宁省政府日前正式批复划定“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区涉及辽宁东部4个县,面积达8500多平方公里,是辽宁最大的水源保护区。

  目前,大伙房水库是包括沈阳在内的辽宁中部7城市2300万居民饮用水水源。“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大伙房水库、桓仁水库及其汇水区,连接两大水库的两条输水河道。保护区面积达8500多平方公里,涉及抚顺、本溪的4个县。保护区内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3部分。

保护最严格的一级保护区被定位为“非开采区和非旅游区”,面积为240多平方公里。在这个区域里,任何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都将被禁止,现有的这类生产企业要限期搬迁或关闭。(记者何勇)

15、专家称2050年上海可能被海水侵入

来源:广州日报2009-12-07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myfk/200912/t20091207_311281.html

上海是中国地势最“低”的大城市之一,平均海拔只有3~5米,每年冬春之交,都要忍受咸潮入侵的困扰。上海也是平均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每天消耗巨大的能量。一年前,这座城市成为住建部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低碳城市试点,开始低碳之路。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陆健健参与完成的中美湿地专家的湿地碳汇报告将出现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他向本报独家披露了报告中的研究发现:占陆地面积6.4%、全球面积2%的自然湿地,与占全球面积七成的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基本相同。

这个发现不能让我们“松口气”,因为即便是拥有中国最富饶河口湿地资源的上海,由于调水、污染等上游影响以及气候变化所导致的风暴潮和海平面上升,暴露出种种脆弱性,大量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湿地的“碳汇”功能“失效”,目前至少三分之一的碳排放无法被吸收。

现象

海平面上升 咸潮频袭上海

11月中旬以来,咸潮频频侵袭长江口。“用水高峰时段,我们小区四楼以上居民家水龙头里放不出水”,家住虹口区巴林路的王成,近日不得不打电话叫桶装水应急。“这次是入冬以来的第四次咸潮了。”

在今年11月发布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报告指出,近30年来,上海沿海海平面上升了115毫米,高于全国沿海平均的90毫米。综合国内外各方专家预测,到2030年,上海相对海平面将比2010年上升12厘米,到2050年上升25厘米。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华林博士认为这绝非是危言耸听,“从理论上说,如果不采取积极防御措施,到2050年,上海存在被海水侵入的可能。”

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水倒灌,咸潮入侵的频率在过去几年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对上海饮水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未来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上海海岸区域将遭受洪水泛滥、湿地丧失、海水侵入淡水水源地等事件。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徐明说:“长江下游变湿,温度升高,上海将变得更加脆弱。”

旧物种消亡 刀鱼成天价鱼

盐水入侵还会造成生物环境的改变,降低生物多样性。

今年春天,被誉为长江珍稀水产之一的刀鱼,由于产量大不如前,条重150克以上的大刀鱼,在饭店每500克攀升至3000元,天价令上海市民易力无奈放弃从小就爱吃的“刀鱼面”。

长江口的生态危机不仅是量的减少。据陆健健1985年观测,吴淞口每平方米的颤蚓类达千条甚至万条;西区排污口潮间带的优势物种是霍甫水丝蚓、苏式尾鳃蚓以及有机污染的指示生物光滑狭口螺,除此外其他生物不能生存。

20年后,他再次率领课题组对长江口海陆交互作用的生态环境调查,观测了120多个物种。虽然从总数上与20年前相差无几,但是,上世纪80年代的30多个新物种已经消亡,取而代之的是34个耐咸、耐污的物种新记录。“咸水倒灌、水质下降从生物学上得到证实”, 陆健健说。

出路

上海探索低碳之路 世博会成低碳典范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曾对上海滨岸土地作过详细调查:除农业与旅游外,对滩涂最大的入侵是现代工业。上海滨岸带共集中了包括宝山工业区、吴淞工业区、高桥工业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山卫工业区等13个工业区。而1999年投入使用的浦东国际机场,就一次性围垦了8.6平方公里的滩涂湿地。

碳吸收“亏空”三分之一

 “长江口湿地有30万公顷”,陆健健告诉记者,“如果湿地资源处于健康状态,完全可以吸收上海的工业排放,达到碳平衡”,陆健健说,但现在,上海的潮间带高滩湿地只有10余平方公里。目前上海地区碳吸收约“亏空”三分之一。这就要求上海加强保护自然湿地,增加湿地面积,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节能减排。

这座未来可能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城市,已经开始低碳努力。从2000年开始,上海推出世博环境保护新政,如90号柴油退出上海市场等措施降低碳排放量。

明年举办的世博会,成为上海市政府宣传低碳的一个窗口:世博展馆都是低碳模式的典范,主题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光伏建筑,中国馆能耗比传统模式降低25%以上。上海世博会向全世界发出了“绿色出行看世博”的倡议:国内、外长途参观者,若要乘坐飞机,建议直接或间接购买碳信用额度,抵消因飞行所产生的碳排放;长三角周边的中短途参观者,建议优先选择火车、轮船和长途客车;若周边地区参观者需要自驾车出行,建议采用停车换乘方式……总之,尽量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

二氧化碳排放没增加

政府的努力似乎初见成效,崇西湿地科学实验站碳通量监测设备数据显示,3年来大气二氧化碳的排放没有增加,陆健健分析说,这是一个好消息,不过也不排除可能是二氧化碳扩散速度过快,大气中常规的碳容量没有显示增加,“总之,低碳之路任重而道远”。

16、江西南昌27家企业“污染源”被实时监控

来源:南昌日报 2009-12-07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0149976_1.shtml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市(南昌市,下同)目前已对晨鸣纸业、南昌长力钢铁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27个重点排污企业“污染源”实行全方位24小时实时图像监控,有效控制了污染排放,促进环境改善。

昨日(12月6日),记者在市环保局的电脑上看到,只要轻点鼠标,全市的重点污染源、造纸厂、印染厂、污水处理厂、火电厂等企业重点监控点的实时图像就清晰地显示在电脑屏幕上,排污口的监测数据也在相应的画面上实时显示。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建设各类污染源监控设施48套,其中废水监控点28个,烟气监控点20个,视频监控点24个,初步形成了全市联网、实时监控的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对企业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后,环保部门可以随时掌握工业企业排污状况,环保工作也从事后查处、被动查处、集中查处,逐步转变为事前监管、主动监管、经常性监管。

17、安徽巢湖西半湖重新进入重度污染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2月0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12-07/112319206678.shtml

  新华网合肥12月7日电(记者 蔡敏、朱青)安徽省环保厅近日发布了11月全省重点流域水质月报,巢湖西半湖水质在9月、10月中度污染的基础上重新跌入重度污染。河南、江苏入皖的多条淮河支流重度污染。

  安徽省环保部门抽查了11月份境内主要河湖的水质状况。监测数据显示,巢湖西半湖区水质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东半湖区水质轻度污染。

  与10月相比,西半湖区水质由中度污染下降为重度污染、水体由轻度富营养下降为中度富营养状态。主要环湖河流中,杭埠河、白石天河、柘皋河和双桥河水质中度污染,南淝河、十五里河和派河水质重度污染。

  安徽省环保厅水办负责人介绍,巢湖流域排污总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西半湖污染加重可能与进入枯水期、河湖水量减少有关。此外,现有污水处理厂处理标准有待提高,目前企业废水经污水处理后一些污染指标仍然高于地表水五类标准。在这种状况下,加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点多、面广,对于巢湖这样一个半封闭状态、上游来水较少的湖泊来说,水质很难得到彻底改善。

  另外,11月淮河干流在安徽淮南市境内各河段水质良好,在蚌埠市境内各河段水质优。但是河南、江苏入皖的多条淮河支流污染严重。河南淮河支流流入安徽境内的涡河、惠济河和黑茨河水质重度污染,流入沱河水质中度污染。江苏奎河流入安徽境内的水质重度污染。

长江安徽段水质大部分为优或良好,但滁河滁州汊河段水质为重度污染。

18环渤海忧思:中国经济第三极面临环境危机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2月07日 章轲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207/02487064019.shtml

  伴随着重化工业的富集,愈演愈烈的污染正在给一度被视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环渤海地区未来投下阴影。

  “环渤海地区三省二市(辽宁、河北、山东和北京、天津)所有的计划都少不了上重化工业,这么比着干,比着排污,渤海迟早要变成臭海。”12月5日“第二届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忧心忡忡。

  生态危机隐忧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在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之间,基本上为陆地所环抱。根据今年5月国家审计署发布的渤海水污染防治审计调查结果,渤海环境质量已严重恶化。而同期国家环保部发布的水质监测结果也显示,“渤海水质一般”。

  据透露,2007年,环渤海人口超过百万的13个城市180户国家重点监控废水排放企业中,有41户废水超标排放,其中35户属于石油化工、造纸和印染等污染物排放大户,达超标总数的85%。

  审计署的调查还发现,目前环渤海陆源超标排放现象依然严重,环渤海沿岸共监测陆源入海排污口96个,其中超标率为82%。据统计,近年来进入渤海的年污水量占全国排污水量的30%以上。

  “观察环渤海地区的未来发展,不可忽视的就是这一地区的生态问题。”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肖金成表示,眼下“大家铆足劲来排污,渤海成为死海为期不远了。”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刚教授刚刚完成对环渤海地区系统的调研。他告诉记者:“我注意到各地的经济发展思路和规划,都是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没有在危机爆发之后做出正确的调整。”刘刚称,“在辽宁最大的感触是,如果照现在的思路发展下去,十年以后可能还得再一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因为还在上马已经严重产能过剩的重化工业,新兴产业很少。”

  产业同构严重

  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谭维克介绍,2009年前三季度,内蒙古(与环渤海地区经济联系密切)、天津分别以16.9%和16.3%的GDP增速,位列全国各省市GDP增幅前两位,辽宁、山东经济呈现两位数增长,北京、河北GDP增幅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同期环渤海地区新兴产业增长不快。“从产业结构角度看,河北省重工业占比偏高,钢铁、石化、能源、建材等传统行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培育滞后于发达省市和周边地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周文夫说。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在调查中也发现,环渤海地区一些主要城市之间不仅缺少经济合作,而且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由于长期条块分割,环渤海地区呈现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目前又在争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

  “但凡通过区域合作,都要比单干有更多的净收益。”陈栋生说,环渤海地区城市之间需要切实的合作。比如,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就需要建立通气机制,“否则,等各地制定好了,再来协调,成本就大了。”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区域经济研究基地主任赵弘研究员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示,环渤海区域要着力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区域合作体系。赵弘认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要善于借助行政体制的力量,进一步增强“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实际运作效果,搭建更多正式和非正式平台,发挥社会各方力量整合区域资源的作用。

  应对短期内环渤海地区重化工产业发展难以逆转的态势,国家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近日也表示,将开展包括环渤海在内的五大经济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遏制环渤海地区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

19经济学家呼吁必须控制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9年12月07日

http://intl.ce.cn/zgysj/200912/07/t20091207_20566100.shtml

  记者最近采访来北京参加论坛的几位美国和欧洲经济学者,他们表示,有环境意识的经济学家早就警告人们,如果人类以超过地球再生能力的方式生活,破裂的生态泡沫会同样出现。

  经济学家们指出,问题在于我们太沉迷于经济增长。而持续的高增长的代价是人类近100年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超过以往历史的总和,而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则步步加重。

  增长的代价不容忽视

  “如果增长意味着不断增加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自250年前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便是如此),那么它就不可能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地球及其资源是有限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乔治敦大学环境历史教授约翰·麦克尼尔表示。

  约翰·麦克尼尔在他的《太阳底下的新鲜事》一书中,讲述了前两个世纪的人类历史是多么的史无前例。麦克尼尔教授说:“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误认为2%到6%的年增长率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正常状态。更长远的历史观念表明,这样的增长只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特殊时期。”

  美国和欧盟的研究机构都共同表示,在过去200年里世界生产总值(商品和服务的总市值)的人均增幅远远超过人口增幅。人们变得更加富有,寿命也更长。但专家和学者们指出,任何人都不应该忽视其代价。在那段时期里,特别是在20世纪,人类已经彻底改变了地球。

  有机构预测,石油储量的综合估算,可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极限,大约为1180-1510亿吨,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年开采量33.2亿吨计算,石油储量大约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天然气储备估计在131800-152900兆立方米。年开采量维持在2300兆立方米,将在57-65年内枯竭。煤的储量约为5600亿吨。1995年煤炭开采量为33亿吨,可以供应169年。

  英国政府顾问大卫·金曾经指出:“气候变化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甚至比恐怖主义的威胁还要可怕。”

  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科学家都持有这个观点。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地球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开始同步上升,上个世纪是近千年来最暖的100年,而最近20年又是其中最暖的20年。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继续增多,在未来100年内,全球温度将升高1.4-5.8度。而美国全国大气研究中心和亚利桑那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全球海平面将以每世纪4-6米的速度上升,比科学家们早先预测的要快得多。

  马里兰大学科利奇帕克分校公共政策学院的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认为,人类已经到达或超越了经济增长产生反作用、环境和社会成本超过抵消收益的临界点。戴利教授在今年春天的一次演讲中说:“所谓‘经济的’增长已经变得不经济了。增长型经济正在衰退。”

  一段时间以来,戴利等人一直呼吁人们在自然力为我们重新构建经济之前反思和调整我们的经济。他们认为,在经济无限增长的观念将我们推向悬崖之前,理应对其审议。必须彻底改革经济学以更好地解释地球的物质现实。戴利说,文明无须忽然终止,而只需转移重点。他所预见的“稳态经济”强调的是质量的发展而不是数量的增长。他说:“增长是同样的东西变多,而发展是同样数量的东西变好。”

  一味追求高增长的恶果

  国内媒体在前段时间报道,江苏盐城受污水厂在停水70个小时后,开始蓄水并恢复生产“像赶集一样买矿泉水”的居民们,或可免于干渴的威胁。

  据报道,近年来,盐城各区县都有化工园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河流众多、环境容量大成了政府向企业家推荐的一个重要优势。在这样的管制困境之下,化工产业园区附近村民哀哭稻子被熏死,无济于事;有村庄癌症患者人数增多,死亡年龄降低,也无济于事;直到半个城市停转,水危机出现,事情才真的呈现出一点点转机。

  经济学家们表示,污染企业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固然是盐城处理水危机事件极为重要的一步。但政府不能一抓了事,应该深刻反思多年来一以贯之单纯追求G D P的发展模式,

  类似一味追求高增长而最终破坏环境和人民利益的例证有许多。

  “G D P增速超过7.18%就必然出现资源环境问题。”土壤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表示,我们大多数省市的G D P增速都在13%到17%,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21%,这样盲目地追求G D P,是要出大问题的。10年之内中国不能根本解决环保问题,那情况就难以收拾了。

  对于全国各地出现的灰霾天气,赵其国院士表示,“1957年到2005年我国东部年平均能见度下降10K m,西部能见度下降的幅度和速率约为东部的一半,显示出我国以能见度下降为表征的区域霾问题日趋严重,而且在东部表现更为明显。我们的霾颗粒物甚至比美国还超过好几倍。”

  中科院的一份报告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许多第一,经济增长第一,外汇储备第一,直接投资第一等等,同时带来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就是建材消费第一,能源消费第一,空气污染排放第一和水污染排放第一。可我们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报告表示,“如果中国不改变85%的燃煤结构,不改变传统工业生产和消费方式,环境严峻期将提前来到,会带来严重社会问题。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结构不合理,不可能学习西方,到人均8000美元以上再谈环保,中国人均2000多美元的时候,环境严峻期可能会提前来到”。

  担心危机后的高增长

  “真担心在后危机时期,重新进入一轮比拼增长速度。”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李长久表示。经济学家厉以宁也表示,现在我们缺乏的不是速度,而是增长的质量。

  事实上,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人均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石油探明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天然气人均水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但为了G D P的增长,中国成为世界上单位G D P创造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重点钢铁企业吨钢能耗比国际水平高40%,电力行业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万元G D P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万元G D P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据估计,中国每年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为4000亿元。假如按要素生产率计算,G D P在中国的增加额中,靠增加投入取得的增长占3/4,靠提高效益取得的增长只占1/4,而发达国家增加额中50%以上是靠效益提高。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牟新生表示,须合理判断G D P的增长速度。他认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G D P年均增长为9.8%,已成为第三大经济大国。关于我国G D P增长速度的问题,我们应该定下心来很好地思考。

  牟新生说,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来看,一国的G D P增长速度和G D P总量是密切相关的。G D P的总量越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绝对量就越多。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经济总量大,现阶段的增长率都比较低,低于历史上平均的增长率。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G D P潜在的增长率逐步下降是正常的。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30万亿元甚至更高的今天,还过分地、盲目地强调经济高速增长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

  学者和专家们表示,随着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约束的强化,以及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过去依靠低成本优势支撑贸易出口高速增长的现象不会再出现。同时,随着投资过度扩张,不少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

  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正确的,但如果不在“调结构”、“扩内需”上下功夫,而一味追求投资拉动,甚至加大产能过剩行业的重复建设力度,这种发展思路恐怕难以为继。

  “因此,我认为我国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过多地追求G D P增长率,对此要有一个科学的判断,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5%至6%就比较合适。”牟新生说。

20治理东湖拉上长江 武汉尝试“一统江湖”

来源:科学时报 2009-12-07 张林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60155133_1.shtml

   近50年来,我国近3000个天然湖泊减少了约1/3;近40年来,全国湖泊富营养化面积激增了约60倍。近6年来,国家累计投入资金910亿元、涉及8200余个项目治理“三河三湖”,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水质仍然堪忧。

  这两组数据表明:我国湖泊生态十分严峻,仍然危机四伏。

  已经启动的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建设将逆转江湖隔绝的现状,使大东湖水系与长江重新连通,再配合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等措施,力图再现东湖昔日风貌。作为长江流域中部湖泊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能否通过引江济湖、江湖连通重现生机、还清水质、恢复生态尚需论证,但其对中国湖泊治理的示范意义毋庸置疑。

  今年5月4日,国家发改委批复《湖北省武汉市“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总体方案》,明确大东湖生态水网建设工程主要包括污染控制、水网连通、生态修复“三大工程”和建立监测评估研究平台,总投资158.78亿元。

  大东湖生态水网的核心是“引江济湖”,即将东湖、沙湖、杨春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等6个主要湖泊,以及青潭湖、竹子湖等5个子湖与长江连通,通过生态修复,使大东湖水系重现自然生态。

  7月,东湖、沙湖连通工程和沙湖大桥开工,标志着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正式启动。

  在11月召开的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上,武汉市政府进一步提出,大东湖生态水网面积达436平方公里,将建成全国水网的范本工程。

  武汉欲“一统”大东湖水网中的六湖并与长江连通,对此专家存有质疑。水网早已存在,湖湖阻隔只是近几十年才形成,似乎并不构成大东湖现状的主因。湖水连通,是否也是湖湖污染的开始,江湖连通难免遇到种种风险,对此,强调科学论证的声音不绝于耳。

  重估历史治湖绩效

  追溯“大东湖”水系的历史演变过程,三国、唐宋、明清以至民国时期,大东湖水系一直与长江紧密相连。以东湖为例,上世纪60年代以前与长江通连,东湖湖水清澈见底、水草丰茂、游鱼可见。

  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洪铸撰写的《大东湖生态系统现状与监测体系构建》的报告中,对东湖生态退化史进行了如下描述:上世纪60年代为江湖阻隔的年代;70年代为草鱼“开荒”年代,1973~1975年,东湖平均每年放养体重在25克以上的草鱼251万尾,草鱼放养量过大导致植物减少甚至毁灭;80年代至今为水华频发年代,1979~1982年间,蓝藻水华曾大量暴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告诉《科学时报》记者,大东湖水环境恶化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密不可分。在此过程中,大东湖水网的大部分湖泊由Ⅲ类水体变为Ⅴ类或劣Ⅴ类水体,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东湖历史上是武昌地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现因水质污染,也失去了水源地功能。

  此前,武汉市曾启动了汉阳地区的龙阳湖、三角湖等与汉江连通的“六湖连通”工程,并配套实施了“清水入湖”截污工程。至2006年,汉阳工程成功进行了调水试验,初步形成动态水网。在此基础上,武汉市提出更为庞大的与长江连通的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

  从汉阳“六湖连通”到建设大东湖生态水网,武汉的治湖理念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

  王浩认为,汉阳“六湖连通”是积极的探索,并逐步走向示范,对武汉湖泊治理思路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当时的探索比较零散,系统性差,整体效果也不显著,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现在的大东湖生态水网建设,在理念上逐渐成熟,“三大工程、一个平台”的措施很明确,资金投入、建设规模远超过汉阳“六湖连通”,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环境效益。

  “武汉治湖理念正从单一的湖区治理转变到湖泊流域综合治理,尝试打破地理界限、部门职权、行政区划的分割;从侧重水量的调控转变为面向生态的水质水量综合调控。”王浩说,这也表明其治湖过程已从探索、试验示范逐步走向系统实施的阶段,从单一水体修复走向控污、生态修复与重构、恢复江湖的动态联系。

  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以前强调单个湖泊的治理,现在则扩展为系列湖泊的治理,从前是单个湖泊的自我清洁,现在则改成引入江水清洁,从工程性措施转变为引入新的理念和体制,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很明显,流水不腐,水要流动水质才能改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东湖截污的相关工作即已启动,经过近20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湖泊控污体系,遏制了水质恶化趋势,但总体效果仍然有限。

  历经近20年的东湖截污工程至今尚未完成。今年,武汉市又提出到年底实现中心湖泊全面截污,任务依然艰巨。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高级项目官员朱江博士告诉《科学时报》记者,上世纪80年代,东湖曾暴发较大的蓝绿藻,90年代至今,暴发的规模和频率都大大减少了。这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东湖的截污工作富有一定的成效。

  但另一方面,东湖的生物多样性远不如过去了。过去,东湖内的水草、螺丝蚌壳、鱼类比较丰富,现在湖泊内则很难看到水草,鱼的种类也趋向单一。“这种现象被学者称为‘水域的荒漠化’,也就是说湖泊的生物资源已经非常稀少了。”他解释道。

  王浩认为,截污治污难与征地拆迁困难、资金短缺以及排水体系亟待改造等原因有关。例如武汉的城市排水系统,由于历史、地势等原因,至今仍为雨污合流,旱季污水全部由泵站抽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江,由于污水截流倍数较小,每遇暴雨期,该地区的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将直排入湖,造成湖泊水质恶化。

  他同时表示,大东湖生态水网建设工程涉及的污染控制工程实施后,入湖点源、面源及内源虽然能够得到较大的削减,但改善湖泊水质的速度及恢复良性生态平衡的进程不会太快,需要30~50年时间才能达到目标。

  治湖举措质疑仍不断

  作为湖泊治理主要手段的引江济湖、湖湖连通,目前已得到各方专家的基本肯定。

  “湖湖连通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必要举措。”王浩说,恢复历史上长江与湖泊的自然联系,将长江优质的生态元素向内湖亏空区域输入,让人工化的城市水生态系统重新参与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有利于湖泊生态系统的改善和丰富,增加了湖泊的承载能力,更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保护、渔业经济和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但建设引江济湖的动态水网,此过程中难免遇到诸多生态风险。有专家将这些风险归为洪涝灾害、血吸虫病、污染迁移、泥沙输入等。

  这其中,水利部门关注防洪排涝,环保部门关注水质、污染物的转移,卫生部门关注血吸虫病的传播,渔业部门关注水生资源保护和渔业经济,林业部门关注湿地保护等。

  朱江说:“这其实也表明江湖连通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

  王浩则强调,在引江济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规避钉螺、泥沙及防洪等风险。这些问题在项目前期论证中专门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论证,并采取了相应的工程措施。

  例如引水口设计采取中层有压取水,并设置了具有沉螺池功能的沉沙池,可有效阻断钉螺进入内湖的途径;同时建立长效监测机制,设立防控预警系统及固定监测点,定期抽样监测。

  今年7月,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的东湖、沙湖连通工程率先启动,该工程将修建一条1700米长的城市道路和一条连通沙湖与东湖的渠。目前,沙湖的清淤工作已基本完成。由于沙湖清淤后将引入东湖的水,外界质疑是否会造成新的污染。此外,针对该工程采用的“闸引泵排”为主的方式(因为沙湖地势高,需泵站抽水),是否设计足够的排水能力,公众也有许多不解。

  朱江认为,沙湖的清淤工作主要是结合长江过江隧道的跨湖大桥工程(即沙湖大桥)而进行的。沙湖的淤泥深、水质差,单纯通过清淤可能会得不偿失。东湖的水质相比沙湖要好,东湖、沙湖连通后应该有助于沙湖水质的改善。

  王浩分析,水网调度遵循“由小到大、先通后畅、跟踪监测、渐进实施”的原则,按照多级引水流量的模式,水量是可调控的,不会对排水造成影响。沙湖区域目前现有新生路泵站(流量Q=40m3/s)、罗家路泵站(Q=30m3/s),后期建设将对现有泵站进行扩建,罗家路泵站经改造排渍能力将达Q=85 m3/s,抽排能力将得到很大提高。

  他同时指出,引水路线是从东湖到沙湖,将东湖较好的水质引向沙湖,不会对沙湖水质造成再次污染,还有利于提高沙湖水环境容量,改善沙湖水质状况。

  “一湖一策”与流域统筹

  总结国内外湖泊治理经验不难发现,仅靠单一的技术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WWF在武汉启动的大东湖江湖连通与湖泊生态修复示范项目中,提出截污、清淤、生态修复、江湖连通4项措施,以期在城市湖泊治理上摸索切实可行的模式。

  朱江告诉记者,上述4项措施是整个工程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只采取其中一种工程手段而摈弃其他措施,在水生态系统环境改善和生态修复上必将存在风险。另外,某种工程措施的生态与环境修复效果也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全面、系统的项目规划和工程稳步推进。

  王浩分析指出,当前东湖治理最迫切的问题和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

  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需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调整渔业养殖结构,优化工业行业结构与布局;二是截污治理,该区域虽已建立污水处理厂,但配套污水管网严重缺乏,东湖排污口也有待彻底截断;三是区域雨污分流和面源污染控制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四是对污染严重的湖泊水域实施清淤工程,降低湖泊内源污染;五是要实现水网连通,以达到长效、根本的改善湖泊水质的目的。

  伍新木认为,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把污水出口堵死,要在截污后实施必要的工程性措施。同时,解决面源污染要有新的思维,治理机构不能老是依靠政府。

  针对湖泊治理中的一些关键性矛盾,朱江特别重申了前述专家提及的市政管网改造的问题。他认为,武汉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截污行动,能否将市政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尽早纳入,目前还不明朗,因为这将牵涉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问题虽然迫切,但短期内似乎难以彻底解决。

  目前,政府、学界在湖泊治理理念上越来越趋于一致。根据湖泊承载极限等因素,实行一湖一功能的定位,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这正是“一湖一策”的湖泊治理的内容。然而“一湖一策”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并不理想。

  王浩分析,造成“一湖一策”实践不理想的因素很多,如对策设计欠佳、资金投入不足等。然而理论和实践都已表明,以湖泊流域为单元,综合考虑流域水循环及其伴随的水环境与水生态过程,实行湖泊流域综合治理,是世界范围内水资源、水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湖一策”是湖泊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应用。

  “‘一湖一策’需要针对特定的‘一湖’,既统筹湖泊流域水循环及其伴随过程,又结合该湖的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特色,充分考虑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因地制宜地提出湖泊治理的‘一策’。”王浩说。

他强调,湖泊治理关键是在技术、管理和机制三个层面上进行创新,同时要保证工程规划、实施的科学性,资金的有效利用,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保护百姓的权益,让全体市民享受到“两型社会”建设的成果。

21、发达国家理应为气候变化“埋单”

来源:新华网2009年12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531847.html

  “请问您认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多少钱?”“这些资金应该如何提供?”在6日下午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会前新闻发布会上,各国记者连番问起“钱”的问题,谁该为气候变化“埋单”受到高度关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伊福·德布尔回答说,为帮助有关国家适应目前已经无法避免的气候变化影响,今后3年每年至少需要100亿美元,长期来看更是需要按千亿美元计算的巨额资金。

  这些钱由谁来掏?德布尔明确提到欧盟、日本和美国的名字,这些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不仅有责任应对气候变化,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更有能力提供资金。

  实际上,上述问题的原则性答案早已明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都说明了发达国家应该提供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原因很简单,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是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责任者。

  研究数据显示,从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到1950年,在人类燃烧化石燃料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中,发达国家的排放占了95%。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仍占总排放量的77%。即便在今天,占世界人口约22%的发达国家仍消耗着全球70%以上的能源,排放50%以上的温室气体。多数发达国家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多数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一些小岛国甚至可能因此遭受“没顶”之灾。

  在道义的压力下,发达国家近来虽然口头上表示愿意出钱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但在实际掏钱时却都扭扭捏捏,一直没有拿出让国际社会满意的资金方案。

  一些发达国家甚至无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企图让发展中国家变相为气候变化“埋单”,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强制减排。发展中国家代表之一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专门发表声明,重申对发展的正当要求,并敦促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应对气候变化。

  地球是一个大家庭,一些成员在先行致富的同时损坏了整个家庭居住的“大房子”,那么,出钱维修难道不是略有良知的成员都应该做的事情吗?(黄堃 郇公弟)

22、“2012”,离人类还有多远?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12月07日 梁江涛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5022.html

  电影《2012》带给人们生存忧患的同时,现实生活中,在相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地球村就有三大新闻与人类生存危机密切相关。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继续下去,马尔代夫将被南极洲冰雪融化的海水淹没。俨然一副潜水员装束的马尔代夫总统10月17日召集12名政府内阁成员,在4米深的海底召开了世界上首次水下内阁会议,与会者用防水笔签署了印制在白色塑料板上的决议,以呼吁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是其一。

  11月14日,威尼斯居民在大运河上为这座享誉世界的水城举办“葬礼”。一艘粉红色凤尾船载一具棺材,由数十条小船护送,沿威尼斯大运河蜿蜒水道行至市政厅门前。一名男子身披黑色斗篷,用威尼斯当地方言朗诵诗歌,表达对威尼斯人生活现状的惋惜。随后,抬柩人打碎棺材,取出一面画有凤凰的旗帜。在意大利,灰烬中复活的凤凰代表“重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水位上升,人口多年持续减少。这是其二。

  今年全球饥饿人口已突破10亿,为过去40年来最高值。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定于11月16日召开,敦促向贫穷国家提供援助,帮助这些国家实现粮食自给。潘基文加入了联合国官员发起的绝食行动,他表示,在世界粮食过剩情况下,还有这么多人挨饿不可接受。这是其三。

  潜水开会要有一副好身板;为威尼斯“葬礼”需要人心齐,而参加24小时绝食行动最折磨人了,四处斡旋的联合国秘书长一天一夜不吃东西,真担心潘基文会饥饿难忍。而对这一切,不应只看作是一种“行为艺术”。

低碳时代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那么急迫而又咄咄逼人。无车日、停电一天、停开空调和电梯等等体验能源紧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活动已有不少,相信还会越来越多。尽管这些活动对每一个参与者都有警示作用,但毕竟还停留在形式上。无车日,还有公交可乘;空调关了,还有风扇可用,很难达到“水下内阁会”、威尼斯“葬礼”和潘基文绝食那般有着切肤之痛的效果。那种地方官员为证明水污染事件烟消云散,在居民家中猛喝一口自来水的做秀之举,除了带来嘘声一片,实在没什么意义。如果在警示活动中不能做到痛定思痛,震撼心灵,“好了伤疤忘了疼”还会发作。为了让“2012恐慌”变成一种积极应对,为了能让大家都长点记性,不妨从官员开始,效法潘基文、马尔代夫总统和威尼斯市民,多做些不凡之举。

23、“低碳”之风席卷中国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9年12月07日 陈伟

http://env.people.com.cn/GB/10528094.html

  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股强劲的“低碳”之风开始席卷中国,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理念已经渗透到经济运行、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种种迹象表明,尽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任务艰巨,但从国家领导人的表态到各地的实践探索,从公司企业的转型到社会个人的努力,中国正开始全方位地走上低碳发展之路。

  低碳革命:中国式节能减排之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明确提出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尝试有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各种途径,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 D P能耗已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降低13%,有望实现到2010年单位G D 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5年内少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将达到15亿吨以上。

  仅2008年实施的“限塑令”一项,就相当于每年可节约石油240万至300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20万至900万吨。此外,截至2008年底,中国农村建成户用沼气池3050万户,年产沼气120亿立方米,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万吨。

  分析人士指出,低碳经济不仅涉及技术革命,还会影响和牵动经济社会变革,并且将是未来相当一个时期内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迄今为止,中国出台了不少激励性财政政策,提高建筑节能标准,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和节能环保汽车,鼓励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用价格和税收政策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制定到2020年我国节能减排的新目标,已经数易其稿的《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研讨当中。同时,国家开始计划发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此前,广东已在国内率先编制《低碳经济发展试点方案》。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出台相关政策,更重要的应该是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资源和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因为国内目前扭曲的能源价格十分不利于节能减排。 

【1】       【2】 【3】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