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二月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12-02

十二月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绿色记录2009年国际环境记者论坛纪事之五:

1、绿色记录2009年国际环境记者论坛纪事之五――齐薇塔-石头上砸出来的古城

 

环境资讯:

2、中证网:       中国石化工业协会:高能耗化工会受减排影响

http://www.chinasecurities.com.cn/xwzx/05/200912/t20091202_2279968.htm

3、新华网河南频道:   黄河晋陕豫三省交界区展开入河排污联合调查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59720085_1.shtml

 

地方信息:

4、新快报:       环境调查显示:广州“水环境”污染最严重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59721489_1.shtml

5、中国广播网:     安徽太湖县环保局违规审批被查 违规企业已停产

http://env.people.com.cn/GB/10492532.html

 

气候变化:

6、中国新闻社: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将最后冲刺 谈判能否柳暗花明?

http://env.people.com.cn/GB/10494594.html

7、科学时报:      聚焦哥本哈根峰会 气候谈判:中国强硬有理

http://env.people.com.cn/GB/10494647.html

8、新华网:       关键字点击: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2/02/content_12573954.htm

9、环球时报:      报告称2100年海平面升1.4米 上海岌岌可危

http://news.qq.com/a/20091202/000448.htm

 

特别推荐:

10、人民网:       关注中国污染:垃圾焚烧 我们该向日本学习什么?

http://env.people.com.cn/GB/10494656.html

 

深度报道:

11、中国经济周刊:    河南济源将整迁血铅事件所涉村庄 千余儿童中毒

http://env.people.com.cn/GB/10492917.html

12、广州日报:      广州市新区投入过亿垃圾系统成摆设?

http://env.people.com.cn/GB/10495015.html

 

环境时评:

13、新快报:       垃圾焚烧厂环评审批听证 应先补救失衡的博弈格局

http://env.people.com.cn/GB/10494034.html

14、文汇报:       不要只拿气候“变暖”说事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2/02/content_12572666.htm

15、科学时报:      评论:哥本哈根的纠结 转型低碳但利益难为?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491979.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绿色记录2009年国际环境记者论坛纪事之五――齐薇塔-石头上砸出来的古城

文图 汪永晨

 

罗马国际环境记者年会最大的特点就是日程总是安排得满满的。这次组织者竟然拿出了一下午的时间让我们走出会场去旅游,真是难得。可能也是这个地方真的太值得一去了。

我们开会的意大利维特堡一带,古迹众多,去年我们只是晚上参观了一个古老的宫殿。今年我们下车后,就看到的是下面这样一幅“画面”。

这里中文翻译成齐薇塔,Civita di Bagnoregio 是坐落在意大利中部Viberbo省的一个小城,从罗马往北约145公里远。它有一个饶舌的全称:皇家浴场的齐薇塔(Civita di Bagnoregio)。

小城是Etruscans于2500年前建造的,但是在20世纪,小城的人口已经减少到了15人。

在17世纪末期,主教和市政府因为一次地震被迫搬到了Bagnoregio, 加速了小城的衰落,在那时这个地区还是Papal 州的一部分。在19世纪,齐薇塔变成了一个岛,石头下泥土的腐蚀风化加速,也就形成了今天通往小城的桥。伴随着Bagnoregio 继续发展为一个小型但是热闹的城市,齐薇塔却走向了衰亡,直到最近旅游业使其才得以重新发展。

齐薇塔因为坐落在易碎的火山泥灰岩顶,俯瞰Tiber 峡谷而出名,它随时面临着因为边缘滑落而产生的危险。2004年开始有计划的加强保护以防止进一步的地质灾害。这个城市的建筑非常出名,一部分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 Civita di Bagnoregio 这些未曾改变的景色是因为其地理位置的偏僻造成,小城也因此免受现代化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人口数量也在变化,由冬天的12个人到夏天的100个人。

齐薇塔被列入2006 World Monuments Fund 的100个面临消失的地点,因为面对风化腐蚀和不受控制的旅游业。

Civita在拉丁文中指围着城墙具有军事作用的城堡或城市如特洛伊城。从名字中不难猜出这里曾是古罗马时期帝王将相们的“华清池”。有人告诉我,意大利人说起这个地方都会噘噘嘴“恩,L’armata Brancaleone等电影的采景地……很chic的地方哦,随便的一个房子都要50万欧元以上,富人的地方……”它的chic源于它的独特性,所有的如汽车类的现代化工具都进不了城,唯一的一条通道是连接新旧两城的这条不太应景的步行桥,齐薇塔也由此变成了山丘上的孤岛。

古城四周

古城所在的峡谷

远看有点像长城

还没有进古城,已被城外的大山所震憾。在这样的群山中遥想当年,生活在这里的人是怎么选择了这里为家,不能不让人好奇。而走进这个介绍中说的石头上砸出来的一个一个家,完全没有往经济价值方面想的功夫,因为它的文化价值和传统生活,简直是扑面而来,已经让你顾不得想别的了。

走在古城外

走进古城

老街

老墙

楼梯

开始我们只是细细地看着这石头城的街头巷尾。可随便走进一间洒吧后发现,这里面不仅是今天的酒吧,也是当年存酒的地方。没有装潢,只有陈封的余香。

下楼

走进酒窑

存放

酒房

封存的历史里,为什么酒还留在老屋子里,而其他的东西并不多了。让人想想觉得挺有意思。古今中外,酒文化在不分时代,不分贫富,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一直传承着。

家总是家。在石头砸出的家里,今天还能看到的还有墙上挂的工具和估计永远也不会消失的石磨。

工具

老屋子里

老窗

磨房 

在欧洲,不管是大城还是小城,教堂是一定有的。可是像这座教堂里还有女皇安睡在里面的我见过的不多。于是就把她拍了下来。

教堂

教堂里的女皇

外面天已经黑了时候,我又走进一家酒吧。两个酒友样的老人坐在门口。他们看我只是望了望就要离开便叫住了我。示意我再走进去看看。我进去了。吃惊的叫了声:嗬!小酒吧里的老人也学着我:嗬!了一声。显然,这间老酒吧,让他们的心里充满了得意。

还在用的酒吧

酒友

石屋内

酒吧主人

酒吧后屋

走出这间还在营业着的老酒吧,已是华灯初放。老街道里的路灯把古城照得既神秘,又典雅,让人不忍离去。不知,在如今现代化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时候,像这样的老街道,这样的老色调,这样的老酒吧还有多少?

路灯

灯亮了以后

黄昏中的老城区

远眺古城夜景

明天将是罗马国际环境记者年会的最后一天。来自各国的记者们要讨论: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记者们能做些什么?

2、中国石化工业协会:高能耗化工会受减排影响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09-12-02

http://www.chinasecurities.com.cn/xwzx/05/200912/t20091202_2279968.htm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12月1日表示,在国家公布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量化目标后,化工领域中的电石、电解和烧碱等高耗能部门首先会受到影响。这将抬高这些产业的进入门槛,促使企业加强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

  由网盛生意宝(002095)在上海主办的2009中国国际精细化工展上,李勇武表示,全球金融危机不但导致了海外化工产品市场需求的下降,也引发了化工贸易领域争端的增加。

  李勇武认为,化工产品领域的贸易争端是国际贸易发展阶段中必然经历的过程。原因在于海外市场整体需求下降以及各国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也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近期一系列化工产品进一步成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征收“双反”关税的对象。

  他表示,为了更好地处理争端,企业除了在WTO规则下进行积极申诉外,更依赖于企业加强自身管理,自主创新,增强竞争力。而推动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力量来自多方面,例如,在煤化工领域,油价的下滑意味着煤价相对油价成本比较优势的减少,这将激励煤化工企业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创新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以甲醇和二甲醚为代表的煤化工产品在近期始终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企业如何提升下游产业,如替代能源应用等方面的技术水平,消化甲醇等产品的过剩产能同样将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

  此外,据李勇武透露,为了减少贸易摩擦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正利用与海外企业经常沟通的机会,与希望进入中国化工市场的海外企业形成某种形式的价格约定,保护国内的相关产业。

3、黄河晋陕豫三省交界区展开入河排污联合调查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2009-12-02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59720085_1.shtml

为保障黄河枯水凌汛期水质安全,控制区域内入河排污行为,进一步掌握黄河龙门至三门峡河段区域内水污染现状,日前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会同黄委水政局、水调局,山西、陕西、河南三省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开始对黄河晋陕豫交界区入河排污情况展开联合调查。

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布的消息,此次调查的范围是黄河龙门水文站至三门峡公路大桥河段,将重点摸清向黄河直接排污的企业生产运行情况和污染防治措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主要支流水质现状等,必要时将现场取样监测。

据介绍,黄河晋陕豫交界区入河排污联合调查是本年度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的第二次省界交汇区域的执法检查。为保障此次入河排污联合调查工作的有效开展,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精心准备,收集了常规水质监测成果、入河排污口监督性监测成果、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成果等大量资料,并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

4、环境调查显示:广州“水环境”污染最严重

来源:新快报2009-12-02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9/12/671259721489_1.shtml

广州哪种污染最严重?昨日(12月1日)出炉的“广州环境状况公众评价年度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公众认为,“水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目前,公众已大范围忧虑环境污染影响健康状况。

据悉,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今年5月进行了“广州环境状况公众评价年度调查”。调查采用等比配额抽样方法,电话成功访问了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萝岗区10个区和从化市、增城市2个县级市共645名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的居民。

调查结果显示,环境污染的公众评价发生质变。受访居民认为环境污染程度严重的比例突出,达54.1%,自上年起连续两年超过五成;对城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中性偏负面,认为“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比例为32.7%。

结果显示,在不同类型环境评价方面,认为“水环境”污染严重的评价在大气、水、声、光、土壤五项指标中最高,达53.6%;其中,评价“河流河涌污染”严重的比例突出,达67.9%。评价“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的比例仅次于“水环境”,为48.4%;其中评价“汽车尾气污染”严重的比例突出,连续两年超过七成;评价“热岛效应”、“灰霾天气”严重的比例不低,在五成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大范围忧虑环境污染影响健康状况。近三分之一的受访居民认为环境污染对身体影响“严重”或“较严重”,并且有五成人认为影响程度较过去“加重”;多达四成六的人明确表示,近一年来“有”因环境污染而感到身体不适;“灰霾、粉尘”、“汽车尾气”及“工业废气”被认为是影响健康的主要污染源。

专家分析说,调查表明环境污染的社会心理承受力已处于临界状态,公众对环境污染的敏感度显著上升。因此,公众对影响环境状况的事件必定强烈关注。

5、安徽太湖县环保局违规审批被查 违规企业已停产

来源:中国广播网2009年1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492532.html

  中广网太湖12月2日消息(记者梁兴旺)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昨天报道了安徽太湖县一家应当依法关停,并被省挂牌督办的再生铝企业,竟然通过环保部门的环评审批,正常生产。目前企业已停产,安庆市环保局介入调查。

  违规企业已停产

  这家名为光华铝业的再生铝企业位于太湖县小池镇,因环境违法光华铝业去年曾被媒体曝光,安徽省环保局挂牌督办,要求该企业停产整治。目前这家正处于整治当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通过了环保部门的环评,开始正常生产。安庆市环保局副局长刘志伟告诉记者,报道播出后,安庆市环保局派专人到太湖县展开调查,现在光华铝业已被要求停止生产。

  刘志伟:陈支队长打电话回来说,已经停产了,并且在现场拍了照片。

  刘志伟说,针对中国之声报道内容,安庆市环保局昨天上午要求太湖县环保局到市里汇报情况,同时派人下去调查,检查县环保部门是否存在违规、违法审批现象。

  刘志伟:我们把支队同志派下去,就是进一步了解其在审批过程中存不存在问题。太湖县环保局到市里汇报,也是要进一步了解他是不是有违规审和违法审批的问题。组织、检查、调查县局在审批过程中间是不是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正在做前期调查工作,等调查工作告一段落,会向省里汇报。

  年产3.2万吨出自县发改委

  依照规定,现有再生铝企业年产必须在2万吨以上。安庆市环科所做的环境影响报告注明,光华铝业年产8千吨,企业老板也证实了这一说法。太湖县环保局一份红头文件却称,光华铝业2008年年产量3.2万吨,该企业因此得以名正言顺的恢复生产。年产3.2万吨出自哪里,太湖县环保局一位负责人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

  负责人:这个是发改委批的,设计规模是有这么大。

  记者:设计规模?安庆市环科所写的设计规模是年生产能力8千吨?这怎么理解呢?

  负责人:后来这个环评我就不太清楚了,反正发改委批的是3万2千吨,我下午查了一下,是县里发改委批的。

安庆市环科所和企业老板都表示光华铝业年产量只有几千吨,太湖县发改委又是怎么得出这一数字的呢,记者将做进一步调查。

6、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将最后冲刺 谈判能否柳暗花明?

来源:中国新闻社2009年1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494594.html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十五次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五次会议将于本月七日至十八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各国将就减排问题达成一项新协议,“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事务中的最重要关键词之一。

  中国和美国在峰会召开前夕相继公布了各自的减排计划,有关各方也加紧了磋商进程,最近召开的几乎所有高级别国际会议或多或少都在谈及“气候变化”。最后阶段的谈判由此是否会“柳暗花明”?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尽管取得了一些共识,但实质性分歧依然很大。不少发达国家不仅拒绝履行减排义务,以各种借口拒绝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还给发展中国家设下很多苛刻的减排条件。最后阶段的谈判仍然会十分艰苦。

  按照计划,本届气候峰会的预备会议于本月一日正式展开,为期约一周,标志着谈判的筹备工作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预备会议的与会方多为发展中国家。首先将召开最不发达国家代表团的磋商,发展中小岛国家(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SIDS)及非洲国家的磋商也随之展开。

  中国和七十七国集团的磋商被安排在预备会议的最后阶段召开。另外,一部分技术性会议也将在七日之前举行,以缓解峰会压力。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举一动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总理温家宝十一月三十日表示,“哥本哈根会议将是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又一个重要时刻。”

  中国政府上月底郑重承诺,到二0二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二00五年下降百分之四十到四十五,充分展现了中国的诚意。该减排目标已经获得了有关各方的积极评价,也为推动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最终协议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对本社记者指出,在接下来的会谈中,中国和美国等大国仍将面临不少压力。尽管会谈将面临不少困难,但目前达成一个全面协议的可能性在加大。另外,仍有一些提案很可能将留待下届会议继续审议。他还指出,非政府组织在此次会议中将表现出更大作用。

  丹麦首相拉斯穆森此前已邀请一百九十一个联合国会员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本次大会。目前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数十国领导人确认与会。温家宝也将出席本次大会。哥本哈根大会将成为不同寻常的领导人峰会,他们的与会将给谈判“最后冲刺”增添动力。(完)

7、聚焦哥本哈根峰会 气候谈判:中国强硬有理

来源:《科学时报》2009年1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494647.html

  “现在发展中国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发达国家保持一定压力是必要的,否则它们不会承担应尽的减排责任。现在国际舆论大谈中国和印度的责任,这是不对称的,这是历史责任,是发达国家造成的,它们不尽最大责任,我们认为这是不合适的。”

  日前,由中国民间气候变化行动网络举办的一个气候谈判工作坊上,中国政府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作上述表示。

  “在谈判中妥协是必要的,但在根本问题上不能含糊、不能动摇。如果动摇了,实际上不利于整个全球气候进程的大局。”已经做了10年谈判工作的邹骥说。

  邹骥认为,对外,在争取国际规则的形成、利益的分配、排放权益的分配上,要寸土必争;对内,要认真落实好节能减排工作,去储备我们的技术研发,去改变我们的政策。“坚持做好这两点,方向就是对的”。

  在今年9月于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中国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

  “胡锦涛主席这一表态是又往前走了一大步,过去谈判时是要谈很多条件才会说出这样的话的,这次胡主席主动说了。”邹骥说。

  但据邹骥透露,仅过了一天,就有西方国家气候大臣打电话过来,说他们算了算,你们的碳排放下降额度应该是多少多少。而在随后的巴塞罗那谈判中,也开始让中国报减排数。

  邹骥认为,这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让了一步,他们就要求两步。他们自己的责任可以避实就虚,说得少一些,你的责任他们不会放过,这就是国际谈判的规律。实际上欧盟、美国的减排量远远达不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它们的要求。

  中国全球气候谈判代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对此有类似感受:“发展中国家提出要资金、要技术,但发达国家不答理。一不想出钱,二不想出技术,要谈就总提要求、要发展中国家减排多少。这与《公约》精神背道而驰。”

  “中国有些学者,甚至官员曾说,中国答应一个峰值也没什么了不起,我们自己能做得到嘛!但我认为这种观点就是缺乏对国际谈判规律、国际利益分割规律、国际权益分配规律的认识。”邹骥表示。

  邹骥认为,适应问题主要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因为他们最脆弱。它们的诉求是要求发达国家拿出资金、技术来帮助它们进行能力建设,帮助它们适应。

  发展中国家要减排,为什么非要发达国家来援助呢?对此,邹骥表示,这还得回顾《公约》第七条,发展中国家所作的任何一个努力或者它们能够履行公约的程度,取决于发达国家提供援助的程度。这还是历史责任问题。

  对于技术转让问题,中国希望在体制机制上落到实处。因为从1992年签署《公约》以来,技术转让进展非常缓慢。另外,中国希望建立多边的基金,首先希望发达国家用公有资金共建一个基金,再配合若干政策措施,撬动私营部门的基金,去影响资本市场、碳市场,以及技术市场,从而促进环境友好技术的研发、示范和转让。

  “中国的这套技术转让建议应该说是合情合理的,也是正确的方向。但这样的建议遭到冷遇,发达国家基本不愿意去谈。资金的问题也很类似,它们总讨论没有的钱花在哪儿,不谈这些钱从哪里来。我就跟它们说,这种做法就类似中国所说的‘水中捞月’、‘画饼充饥’。”邹骥说。

  离哥本哈根谈判时间很近了,但邹骥感觉并没看到有实质性进展的迹象。“在这种问题上,均衡是非常脆弱、非常微妙的。”

  “胡锦涛主席已经代表中国表态了,但对于国际媒体,在它们的价值观下、在它们的利益格局下和规则下,由他们来评判,不要寄望于他们去说公道话、为你说好话。中国的媒体要有自己的本位,有自己的声音。”邹骥说。

  邹骥表示,中国国内切切实实在搞节能减排,并为此关闭很多万千瓦的小机组,有一些人为此下岗。在四万亿救市计划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投进去了。“哪个国家做到这一点了?!我们到那儿不是争自己不减排,不是争自己不关注全球气候,而是争自己的权益。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完全有理由采取一个非常强硬的态度。”

  事实上,就在刚刚过去的11月26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邹骥表示,对有些事情的讨论在大的背景下要平衡,如果讨论中国的碳强度,同时就要讨论美国、欧盟的碳强度;在讨论中国碳强度减少时,也应讨论中国的技术需求、资金需求。“报道要平衡,这才给世人一个全景。”

  吕学都同时是联合国CDM(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候补委员。

  对于CDM的前景,吕学都表示,各方对利用市场机制(CDM、排放贸易等)以较低的成本完成减排义务,原则上没有异议;对改革CDM以提高效率,没有原则异议。未来将需要继续就CDM的改革和发展进行谈判,重点是提高CDM执行效率和可预见性。

同时中国也在拿出资金推进这项工作,“比如我们已经为非洲、亚太做过两次CDM培训班,把中国的经验和教训告诉它们,‘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还派了专家到非洲教它们如何做CDM。”吕学都说。

8、关键字点击: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2月0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2/02/content_12573954.htm

    新华网北京12月2日电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气候离差值(单项数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如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等的变化。人们常说的全球变暖就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生态系统是指地球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个体系。

    据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介绍,由于气候变化,地球南北两极部分生态系统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动植物物种地理分布朝两极和高海拔地区迁移;树叶发芽、鸟类迁徙和产蛋等春季特有现象提前出现,造成生态失衡。

    专家曾预测,未来如果全球平均气温比1980年至1999年的平均值增加1.5摄氏度至2.5摄氏度,目前地球上20%至30%的物种可能会灭绝;如果超过3.5摄氏度,将会有40%至70%的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将严重受损。另外,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也构成更大的威胁。

    中国政府2008年10月发表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指出,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气候变化使中国东部亚热带、温带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部分地区林带下限上升;山地冻土海拔下限升高,冻土面积减少。同时,气候变化使全国动植物病虫害发生频率上升,且分布变化显著;西北冰川面积减少,呈全面退缩的趋势,冰川和积雪的加速融化使绿洲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白皮书认为,未来气候变化将使生态系统脆弱性进一步增加;主要造林树种和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缩小,森林病虫害的暴发范围扩大,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和受灾面积增加。

专家认为,除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外,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等其他领域也将产生深远影响。气候变化将增加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机会,危害人类健康;增加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形成概率,对重大工程的安全造成威胁;影响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产生影响;增加对公众生命财产的威胁。

9、报告称2100年海平面升1.4米 上海岌岌可危

来源:环球网-环球时报2009年12月02日

http://news.qq.com/a/20091202/000448.htm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李雪报道 综合《泰晤士报》和《卫报》12月1日报道,南极研究科学委员日前公布一份研究报告称,如果气温继续以目前速度升高,到2100年,海平面将升高1.4米,升高幅度是两年前预测的两倍。而非洲将成为最先受创以及受到影响最严重的大陆。

全球多个岛国被淹 纽约等沿海城市损失大

海平面大幅升高,印度洋上的马尔代夫和太平洋上的图瓦卢等岛国将被淹没,加尔各答、达卡等沿海城市将被毁掉,而伦敦、纽约以及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将被迫耗费数十亿美元的资金用于防洪。

即使全球平均温度只上升两摄氏度,海平面也会上升50厘米,是以前海平面上升预测的两倍。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科学家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低估了南极洲和格林兰岛冰冠融化的速度和规模,因而也低估了海平面上升的幅度。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拉津德-帕乔里说,世界各国领导人在哥本哈根峰会上,应该将减排目标幅度再度提高,因为以前的预测都是基于全球气温升高不超过1.5摄氏度的标准得出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预测称,冰冠融化将令海平面上升20%,但该委员会没有预测冰冠融化导致的后果。

非洲遭受“池鱼之殃” 可能受创最重

与南极洲比邻的非洲是唯一没有工业化的大陆,但正是这个没有经历过工业化、没有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大陆,很可能最先和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地方。因为气候变化将削弱非洲大陆上易受攻击的农业生产,而70%的非洲人口都以农业为生。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评估暗示,非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将变得更加干燥,整个大陆的气候将发生剧变。我们知道,仅是当前的周期性干旱就已经让数百万非洲人献出了生命,可以想象更加干燥的气候将对非洲农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全世界都应该更加关注非洲以及其他与非洲相似的贫困地区情况。因为非洲和其他地区穷国根本无力独自应对环境灾难,富国应该适当向穷国投入更多资源,以帮助这些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发达国家是引发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他们有责任帮助那些受到牵连的穷国对付气候变化。

碳交易市场交易量可能达到石油市场两倍

《京都议定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了相关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它更是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因此,如果哥本哈根谈判能够就碳排放取得一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迎来发展高速期。

知名商品经纪公司BacheCommodities负责人安德鲁-雅格称,如果碳交易市场全球化,交易量最终可能达到石油市场的两倍。欧洲碳市场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尽管这依然是一个新生的行业,每年交易量也仅有3000亿美元。但是在今后10年到20年之间,谈交易市场将会飞速发展。

西方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需要彻底改变

气候专家帕乔里警告说,如果要避免世界受到气候变化的糟糕影响,西方社会必须彻底改变当前的价值观,而引入一种全新的“可持续消费”价值观体系。他说:“今天人们的消费欲望已经超过限制,我们的生活方式显然不具有可持续性。”为此,帕乔里暗示,旅馆客人应该更高效地使用能源,并且减少冰水消费。他还建议政府加收航空税阻止人们乘坐飞机出行,并且限制私家车。

10、关注中国污染:垃圾焚烧 我们该向日本学习什么?

来源:人民网2009年1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494656.html

《关注中国污染》 卢广/摄

  近日,中国城市垃圾处理难题再次进入公共视野,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垃圾焚烧厂身上。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垃圾焚烧厂建立的过程中,项目的决策、选址、运营以及污染状况被公共舆论广泛关注。面对争议和质疑,参考垃圾焚烧先行者日本的经验,以及中日两国在垃圾焚烧整个过程的对比,或许能够让我们从中找到答案。

  第一问:是否以焚烧为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

  垃圾焚烧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垃圾减量处理技术,用焚化技术垃圾转化为灰烬、气体、微粒和热力,能够减少原来垃圾约八成的质量和九成五的体积。由于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如二噁英的强致癌物,垃圾焚烧技术一直在国内外饱受争议。

  中国:填埋为主,焚烧法方兴未艾

  中国的垃圾量正以10%的速度增长,增长幅度和GDP相符,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垃圾量将增至4.8亿吨。作为一种通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填埋处理方法简单、经济成本低廉,所以目前中国大多对垃圾采取直接填埋,垃圾焚烧的比例不高。但土地资源消耗量极大,同时次生污染频发的填埋法显然不能适应垃圾总量的增长速度,减量减容快并且经济效应明显的垃圾焚烧法在中国渐渐兴起。

  以北京为例,目前的16座垃圾填埋场,日处理能力1.03万吨,而目前北京的垃圾日产量为1.84万吨,处理能力的缺口每天高达8000吨。按北京目前的垃圾增长量,未来四年,全部垃圾填埋场将被垃圾填满。为此,在《北京市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垃圾焚烧厂,计划到2015年垃圾焚烧率达到40%。

  日本:焚烧先行者,但焚烧总量不大

  五六十年代,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垃圾排出量也逐渐增大。当时近4成垃圾是挖坑填埋或直接倾倒,造成大量次生污染。1965年7月,在东京都湾岸地域的江东区海上垃圾填埋地——梦之岛苍蝇大量繁殖,造成了严重的梦之岛苍蝇之灾。

  由于日本先天的岛国地貌,匮乏的土地资源不允许对垃圾进行大规模的填埋处理。加上传统的技术优势,焚烧成为了日本处理垃圾的不二之选,日本也成为世界上最早应用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国家。数据显示,2001年日本共排出了5210万吨一般废弃物,只有995万吨左右被最终填埋处理,绝大部分被焚烧或再生利用。日本对垃圾的处理以焚烧为主,但在前期分类回收以及资源化的过程之后,焚烧总量其实不大。

【1】 【2】 【3】 【4】 【5】 【6】

11、河南济源将整迁血铅事件所涉村庄 千余儿童中毒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1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492917.html

2009年8月18日,湖南武冈文坪镇横江村,一对三胞胎姐妹同时被检测出血铅超标,其中一位姐妹还在长沙接受治疗。供图/人民图片网

  65岁的老郑依然愁眉不展。

  “这孩子好动,闹腾的厉害。”河南省济源市克井镇佃头村的老郑一边哄着小孙子,一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别村的小孩都排过铅了,现在在医院里输液(排铅治疗)的20多个小孩都是俺村的。”

  和老郑一样担忧的还有正在济源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孩子排铅治疗的20多个儿童的家长。他们的担忧缘自孩子“血铅超标”的一纸报告。“现在先给孩子治疗,别的方面,政府说在明年元月份之前给个说法,具体会怎么样还不清楚。”老郑一脸茫然。

  此时是2009年11月3日。初冬时分的济源已是寒意袭人。

  千名儿童“血铅超标”

  “我们村里血铅含量比较低的小孩,大多是食物排铅,比较高的都住院排铅了,排过铅的小孩,现在都去别的地方上学了,有的去了市里,有的去了镇里。”11月3日下午,济源市克井镇柿槟村的一位黄姓村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与昔日的喧嚣相比,此刻的柿槟村很安静,整洁的街道空无一人。

  柿槟村是济源市闻名的“亿元村”、“ 明星村”、“文明村”。不过,现在却是“儿童血铅超标”的“重灾区”。该村14岁以下少年儿童一共有452人,只有1人血铅正常,而血液中铅含量超过450微克/升以上的达73人。其中,血铅值最高达636.5微克/升,超过正常值范围的6倍。

  自陕西凤翔、湖南武冈等地相继发生“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后,素有“中国铅都”之称的河南冶铅重镇济源市也“意识”到在大力发展铅锌业背后对环境的“疏忽”。

  从8月底起,济源市将豫光金铅、万洋集团、金利铅业三家大型铅冶炼企业周边1000米范围内的克井镇、承留镇、思礼镇的10个村列为防护区,并对区内14岁以下少年儿童进行血铅检测。截至10月14日,已检测的3108名儿童中,有1008人血铅值在250微克以上。

  面对大量儿童“血铅超标”的报告,济源市采取排铅医疗措施,所有费用由市政府统一协调解决,确保铅超标儿童得到及时治疗。其中,血液中铅含量在100微克/升至249微克/升的,在卫生专家指导下,给予为期三个月的营养和行为干预。

  与此同时,济源市“重拳”出击,剑指污染“元凶”——铅锌行业。

  从8月24日起,济源市除了已采用富氧底吹熔炼工艺外的豫光金铅、万洋集团、金利铅业三家大型冶炼企业外,其他的铅冶炼企业全部被关停。“规定期限内仍不停产的,有关部门就要吊销执照,拉闸断电,彻底关闭。”济源多家铅炼厂负责人坦陈。

  “我们的烧结机工艺生产线的炉子都熄灭了,我们对烧结机工艺进行改造的计划也搁浅了,改造了一半,都先放下了,现在仅剩符合要求的富氧底吹熔炼工艺企业还在生产。”济源市金利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杨华锋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此刻,在柿槟村村北约600米处属于该村集体所有的柿槟电解铅厂亦是大门紧闭,炉子熄火,仅剩几个留守人员。

  “血铅超标”事件再次刺激了各方神经。尽管济源市此次颇具“壮士断腕”之决心,大力整治铅锌行业,一些人士却对能否根治“血铅超标”持怀疑态度。

  经济发展与村庄搬迁

  “‘血铅超标’事件屡屡发生,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都蕴含着‘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利益之争。”河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济源市此次“血铅超标”事件也不例外。

  事实上,济源市由一个偏远的山区农业县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冶铅工业的迅速发展“功不可没”。济源市不仅拥有豫光金铅、万洋集团、金利铅业3家全国排名前5位的大型铅冶炼企业。其铅工业收入亦占据济源的“半壁江山”,可谓济源的经济命脉——2008年,该市铅企主营业务收入254.6亿元,占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0%。

  “像柿槟村这样的富裕村在我们这可不少。”一位原豫光金铅的高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你看那些成排的小别墅,都是十几年前盖的,家家户户跑运输的很多,而这一切和铅锌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不仅如此,“除了豫光金铅是改制的国有企业外,在承留镇道路两旁星罗棋布的铅冶炼厂,大部分也是周围村民以集资、入股方式建起来的,农民都持有一定的股份,金利铅业、万洋集团都是这么回事。”上述人士如是评价。

  不过,面对环保的巨大压力,对于他们而言,似乎“功名”难抵“挫折”。

  数日前,数百名村民围堵了被认为是重要污染源之一的豫光金铅各个大门,要求其停产。

  目前,随着当地政府应对“血铅超标”事件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多数村庄已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不过,《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也了解到,问题的解决远非如此“简单”——据悉,在专家环评意见和群众意愿的双重影响下,济源市欲斥巨资对防护区内的村庄实行整体搬迁。

  不过,虽有孩子“血铅超标”的“切肤之痛”,但是对于“整体搬迁”,大多数村民却有着复杂的心情。

  “光柿槟村的搬迁就是个大难题。有的村民坚持不搬,有的村民愿意搬迁,很多细节问题难以协调。”济源市的一位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坦陈,柿槟村与“豫光金铅”仅一路之隔,是济源最富裕的村庄,村里有货场、煤炭运销,还有铁路专线,仅村办企业每年产值就达八、九亿元,年纯利润2000多万元。“搬走的话,很多收入都没了。”

  某铅企的一位高管则直言,“现在,问题的实质不是村庄整体搬迁,而是1000米防护区之内的村民已经出台了解决方案,得到了补偿,有意见的是1000米防护区外的村民,认为得不到补偿。而对于防护区村民的搬迁,我们也是支持的,像厂区周围的这些土地,我们准备以每亩每年1350元的价格租赁下来,种上的防护林,还归村民所有。就这样做,一些村民还是不愿意搬迁。”

  “俺村不在1000米的防护(距离之内),没有给俺村补偿,搬迁计划也没有下来。”老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可是俺村也确实受到了污染,现在村里的小孩大部分都超标,政府说到元月份之前给俺个说法(解决方案)。”

  此前,佃头村村民也曾围堵豫光金铅讨要“说法”,“1000米的防护区里、外的‘标准’不准。”村民们毫不讳言。

  事实上,有“怨言”的不仅仅是当地的村民,“这次关停,俺厂损失了一个多亿,我们也是按国家制定的排放标准在执行,现在说关就关,俺的损失咋解决?闹吧,这些损失和入股的人(农民)的利益也是连着呢。”上述铅企的高管直言。

  “不同标准”差距下的后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2000年左右,由于投资百万元左右就可以建设一个小型铅冶炼厂,再加上技术门槛不高,济源市的小型铅冶炼厂可谓“遍地开花”。承留镇道路两旁林立的铅冶炼厂即是当年投资狂热的见证。

  “济源同国内铅冶炼技术的发展是一致的,从最原始的产量低、污染重的小坩埚、烧结锅炼铅开始,到采用烧结机加鼓风炉冶炼粗铅,再到现在像豫光金铅、万洋集团、金利铅业等企业采用的工艺生产效率高、能耗低、环保达标、资源综合利用效果好的富氧底吹熔炼工艺。”河南省有色金属协会副会长孙敬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国家已将鼓风炉冶炼粗铅的工艺列入淘汰计划,但目前仍属国家允许的范围。

  而铅锌行业严格划定的安全防护距离未被遵守,却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问题。

  “因为污染物排放标准和人居环境的标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是不一致的。我们的工艺排污按国家标准来衡量,是达标的。但是,按国家人居环境标准来衡量,还是有差距的。”杨华锋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随着近年来工厂和村庄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防范意识的缺乏,这种隐患的积累越来越大。

  “从济源的情况看,济源铅冶炼历史比较长,受扬尘和降水影响,铅企会对周边环境、对人体产生影响。一些铅企职工由于不太注意生活习惯,也容易导致家庭环境受到铅污染,所以受危害的程度重一些。”一位长期从事冶铅行业的人士如是分析“血铅事件”的“成因”。

  不过,亦有人士认为,关键还是在于目前GDP主导的干部考核机制。

  “一些环境污染事故和地方政府追求GDP的冲动、追求眼前政绩的迫切愿望不无关系。”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郑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坦言,正是这种冲动和愿望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在利益驱使面前,忽视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而对于济源市此次的“痛下决心”,孙敬贵则认为“是件好事”,“对于铅锌行业来说,并非全是坏消息,这或许是一次淘汰落后产能的好机会。”

  事实上,国家有关部门早已将淘汰落后铅产能列入计划,并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今年初,国务院出台的《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2009年我国将淘汰落后铅冶炼产能60万吨,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烧结机铅冶炼产能。而9月2日,环保部亦透露,关于《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该部正会同发改委等八部门制定,这或将为企业未来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个“标准”。

  “只有采用先进工艺,引导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走集约化生产的道路,企业才能做大做强,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地免受环境污染之害。”杨华锋坦言。

12、广州市新区投入过亿垃圾系统成摆设?

来源:《广州日报》2009年12月02日 赖伟行 李婧

http://env.people.com.cn/GB/10495015.html

本来是自动垃圾收集系统,但现在大部分时间要靠清洁工人手工操作。

清洁工人在倒垃圾前进行分类。

居民要走到楼下倒垃圾。

  金沙洲建成真空垃圾收集系统 但居民还要下楼倒垃圾

  从西关旧城搬进金沙洲新社区已近半年的徐女士最近颇为疑惑:在预交了100元的垃圾处理费后,真空垃圾收集系统在每层楼的垃圾投放口还是全部锁住,根本无法使用,住在17楼的她还是要每日下楼把垃圾扔到大垃圾桶中。“这么先进的垃圾系统,交了钱为什么还不能用?”

  五个月前,环卫部门曾经宣布,覆盖新社区的生活垃圾真空收集3号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居民只要把垃圾放进每层楼的投放口中,垃圾就能一下不见了踪影,“无臭无污染”。但记者昨日调查发现,新社区内目前只有2、3区的垃圾收集系统部分启用,1、4区的垃圾仍由垃圾车运走送至垃圾压缩站,在居民眼中整个3号系统过半成为摆设。不仅如此,建有收集管道的限价房和部分商品房系统也未启用。据悉,金沙洲真空垃圾收集系统总共4个,政府和开发商预计总投资达2.9亿元,目前,政府已投入1亿元,加上限价房和部分商品房的开发商投入,该系统投入已远超1亿元。

  现象1 楼层投放口都被锁住

  昨日,记者来到金沙洲新社区,在惠民巷57号一楼的楼道内,可以看到原本用于给居民投放垃圾的投放口,却被锁住无法打开。在旁还贴着管理处2008年发出的告示,表示由于真空垃圾收集系统还未建成,所以投放口暂时无法使用,投放口已现生锈的痕迹。新社区多位居民向记者反映,这并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现象。

  这些居民楼外还分别摆放了三个白色垃圾桶。“每天都要把垃圾倒到这里来,等保洁工人统一来收。”徐女士说。

  为了方便低层用户,新社区的真空垃圾收集系统还在每栋楼外设置了一个很像“邮筒”的大型投放桶。记者看到上面的说明写明:“当红灯亮起时,系统故障,请勿使用”。而上午10时,记者统计了一下3区内的约10个投放桶,发现全部亮着红灯,无法使用。

  现象2  半数垃圾要拉去压缩站

  徐女士告诉记者,这些投放口并不是真有故障,每日小区里的保洁工人都会有两到三次定时打开投放桶,把居民的垃圾倒入桶中。

  据介绍,这些垃圾会穿过埋藏在地底下的运输管网,来到位于社区不到1.3公里的一个中央收集站内。

  “倒垃圾的工作每天都是我们来做。”小区物管聘请的保洁员工刘芬(化名)向记者透露,其实金沙洲新社区2、3区的真空垃圾收集系统基本上还是在正常使用的,不过1、4区却还是要由垃圾车运到垃圾压缩站处理。“这两个区系统一直就没建好,前几个月新社区4区附近还发生了地陷,也肯定影响到了建设的进度。”

  刘芬还表示,虽然2、3区的系统平时也会运行,但是如果垃圾太多,也只好人工送到压缩站去处理。

  现象3  餐厨垃圾臭味惹纠纷

  新社区居民反映,入住后他们向管理处预交了100元的垃圾处理费。但直到今天,无论是投放口还是投放桶,居民都未领到钥匙。

  “楼层内也曾经有些投放口开放过,不过听说马上被居民乱扔的垃圾塞满了。”居民李叔告诉记者。

  刘芬则告诉记者,由于居民的垃圾不少都是餐厨垃圾,保洁工人又不可能即倒即清,所以也引起一楼住户的反感。“就算放到投放桶内也不是马上处理,臭味还是会有。有些在一楼住的人直接就把垃圾投放桶用水泥封住。”刘芬说,为此高层和低层的住户之间也经常发生口角,甚至差点动手。

  “现在新社区还有不少用户在陆续入户装修,现在把钥匙只给保洁员使用,相对安全。” 广州市城管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居民不慎投入花盆、砖头甚至爆炸物,都不利于安全。

  解疑: 原定位与现实有落差

  收费未定系统难运行

  针对真空垃圾处理3号系统的使用现状,广州市环卫系统一位权威人士向记者表示,由于现新社区的入住人口尚未达到规划数量,生活垃圾量也未达到预期规模,使得3号系统的利用效率不高。“现在每天收集的垃圾量只有几吨,而整个3号系统的处理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这导致系统的利用效率过低,造成浪费。”这位人士还表示,金沙洲规划之初原本计划是成为中高端居住区,这也是考虑在此设计真空垃圾系统的原因之一,后来规划改变成为现在的新社区,结果原定位与现实出现落差。

金沙洲一处商品房小区的开发商说得更加直接,“之所以尚未启用,主要是政府现在还不能确定这一系统的收费标准,如此先进的系统运营费用不低,预计业主也交不起或者不愿意缴交那么多的运营费用”,而商品房的业主尚且难以承受,何况新社区的居民呢。据了解,以金沙洲新社区为例,平均每户仅新增的建设成本就约5000元,“这还没有计算营运费用”。

13、垃圾焚烧厂环评审批听证 应先补救失衡的博弈格局

来源:《新快报》2009年1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494034.html

  据媒体报道,日前,广东省环保厅厅长李清透露,广州市民关注的番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环评审批权在省环保厅。省厅目前还没有接到番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环评报告书。李清表示,接到报告书后会进行公示;而且这是个敏感问题,要根据情况召开有居民参加的听证会。审批后还要公示。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赞赏的姿态。但情况仍让人不安。

  这些天来,人们一直记住番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争议中政府的表态:环评不通过绝不开工。然而,正如《新快报》此前的社评所说过的,环评阶段的“民意”参与存在着缺陷。

  环评单位由政府委托,很难假定它只尊重科学而不偏向政府。而番禺居民并没有得到允许委托自己的专家参与环评,只能作为“群众”表达非专业性的意见,因此根本无法介入环评至关重要的环节。

  这意味着,居民不仅不是环评的主体,而且双方在环评上的博弈力量也极不对等。从逻辑上看,只要环评不理睬“民意”,环评报告书怎么写居民根本无法影响和控制。

  当然,即使这样,可以预计的情况从理论上讲也没有坏到让人绝望的地步。环评报告书即使认为自己符合环保要求,它也只能最大限度地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确如此,自身并不能赋予自己以合法性。这一权力掌握在负责审批环评报告书的省环保厅那里。这是最后一道关卡。

  环评报告书是什么样的,它能否通过省环保厅的审批,目前并不清楚。清楚的只是环评阶段还没有完成,以及博弈格局并不利于居民。

  失衡的博弈格局从一开始就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会带进听证会。因此从现在就应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听会证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补救失衡的博弈格局?

  根据有关法规,环评并不是由审批机关进行,而是由政府“组织”,前者只是对后者所组织进行并委托环评单位编制的环评报告书进行“审查”。这里存在着一种使审批流于形式的可能性。

  因为,即使审批机关排除了基于整个权力系统的权力-利益干扰,独立而中立地进行审批,它也并不比进行环评的实体更了解项目环境影响的具体情况。在可以用一系列专业术语和数据对实际情况进行美化包装或遮蔽的情况下,能从环评报告书挑出多少刺来是可以怀疑的。

  假如这样(事实上不仅仅是这样),听证会对于居民来说,仍和环评阶段一样无法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参与能力的主体。在没有自己所委托的专家参与环评,并且也不能假定审批机关是具有火眼金睛的理性化身的情况下,他们从哪儿去质疑环评报告书的那些专业术语和数据?而假如只能表达专业以外的意见,这些意见又如何能抗得过“科学”的威力?从逻辑上看,这样的“听证会”只可能是一种走过场,在最终只是对环评报告书的通过进行合法性论证这一点上,可能性太大了。

这种不会让人认同的情况最好不要发生。那么,从现在开始,不妨让居民委托自己的专家参与环评,反正也还没有完。省环保厅不妨在以后的听证会上也考虑让居民委托的专家介入。

14、不要只拿气候“变暖”说事 

来源:文汇报 2009年12月0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2/02/content_12572666.htm

    法国“反变暖派”科学家指责说,过度关注“气候变暖”话题,将掩盖人类面临的更为严重的危机——饥饿、水资源匮乏、贫穷、文盲、疾病威胁等。

    进入21世纪以来,还没有哪个话题像“气候变暖”这样引发如此大的争议。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临近,全球“气候变暖派”和“反气候变暖派”的争论更趋激烈。

    法国政治月刊《今日价值》不久前发表一篇题为《气候变暖:他们所不告诉你们的实情》的调查,介绍了两派、主要是“反气候变暖派”的观点。争论的焦点,主要包括气候到底是在“变化”还是在“变暖”,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人类工业活动的结果还是大自然的自然规律,气候变化对人类到底会带来灾难还是福音等三个方面。法国并非第一个出现争论的国家。2006年加拿大就有61位科学家给总理哈珀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展开一场广泛的全民气候问题辩论。他们强调“全球气候变化是一门新学科,无疑比过去涉及的学科都要更为复杂”,很有可能还要研究多年才能真正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他们在信中写道:“环境保护人士反复引用所谓‘气候变化是一个现实’来说服公众气候灾难已经迫在眉睫,而人类活动是这一变化的原因,这是毫无意义的说法。没有任何气候变暖的担忧是被证实的。地球气候由于自然原因一直在变化,而人类活动对这种自然变化的影响却无法证实。”

    关于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争论的另一个焦点。地理学教授塔波认为,“海洋水汽蒸发才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它百倍于工业化造成的后果,“但气候观测模式只看到二氧化碳排放,却没有观察水汽蒸发”。而且,塔波指出联合国“跨政府气候研究小组”的数据是建立在对未来工业和人类增长的预测上的,如果这一预测出现问题,对气候的预测也就不可信了。

    另外一个争论焦点是:如果气候变暖是真的,那么当地球气温平均上升2℃,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最经常被引用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坦的描述,“气候变化……将会使人类经历最重要和最大的市场失败”。沙漠化、水灾、热浪、飓风、数百万“气候移民”等,将使人类陷入一场全球化的悲剧之中。地理学家维雷特却认为,“这是一种灾难歇斯底里。绝非所有自然变化都会导向灾难……”在人类历史上,大约从10至13世纪,气候曾经变暖,人们于是向北发展,开垦了大量新的农田,从欧洲到亚洲,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并没有造成任何灾难性后果。水位上升确实会淹没四分之一的荷兰,但“海水将是逐渐上升的”。总之,在“反气候变暖派”的科学家看来,气候变暖将是有利有弊,并非绝对灾难性的。

    法国电视二台最近采访了法国著名地球化学专家阿莱格。阿莱格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对于全球气候没有进行充分的全球性讨论,一种“学术舆论独裁”阻止了对科学事实的探讨。他说,美国一家气候杂志对气候专家作调查,多达50%的专家认为“人类活动并非气候变化的原因”,仅25%支持这一论点。

    阿莱格还表示,一些诉诸画面、情感的说法,取代了科学论据,是使这一争论无法健康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戈尔的电影中,称两极冰川融化将会使海平面升高6米,导致曼哈顿被淹没。阿莱格说,这种说法根本就是在骗人。就好像将冰块放入一杯威士忌一样,冰会化但酒面却不会升高,因为两者的密度是一样的。他指责说,不懂科学的环保人士垄断了这一科学讨论,过度关注“气候变暖”这样一个“话题”实际上掩盖了人类真正面临的更为严重的危机,如饥饿、水资源匮乏、贫穷、文盲、疾病威胁等。

阿莱格问道,哥本哈根为了解决人类一个世纪以后气温上升2℃的问题,邀来了65个国家的元首,而不久前在罗马讨论全球儿童饥饿(每天有11000名儿童死于饥饿)问题,却不见任何主要国家的元首露面;同在不久前,在土耳其商议全球水资源问题,也不见任何主要国家的元首……(本报首席记者 郑若麟)

15、评论:哥本哈根的纠结 转型低碳但利益难为?

来源:《科学时报》2009年12月02日 王莉萍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491979.html

  国际谈判的戏剧性效果在于永远无法预知下一幕。面对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会议主席、丹麦气候与能源部长康妮·赫泽高在11月初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了不乐观,她说:“看起来,最后阶段不太可能有一个各方都同意的具体标准,但是大家都必须作出贡献,尊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

  由于之前的最后一次谈判已在巴塞罗那结束,会谈未能在减排目标和资金等关键问题上取得实质进展,因此,关于在哥本哈根是否能达成一个有效的协议,各方态度大多不乐观。

  但是11月25日、26日却又峰回路转。对此次大会进程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中美两个大国,先后发布了各自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法国总统萨科齐称赞减排承诺“非常鼓舞人心”。各国在达成减排目标的背后,真实的背景是大国联盟与大国合作的关系。

  目前,国际社会在南极保护、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沙漠化防治等各种环境领域,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全球环境保护制度,所有的环境问题都已经、正在或将要纳入其中。在国际环境制度的交涉阶段,多数情况下都存在制度形成推进派、阻止和妨碍派的对立。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于1988年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人类活动会引起气候发生多大变化,估计气候变化所产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制定处理与减轻气候变化不利环境影响的对策。IPCC自成立以来先后提出了3次评估报告(1990年,1995年,2001年),为国际谈判和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使各方最终在1992年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其后,各方经过艰苦谈判,终于达成《京都议定书》,其中规定,在第一约束期间(2008~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5.2%;并引入了三个灵活机制——排放权交易机制(ET)、联合履约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这三种机制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排污权的可交易,明晰环境问题中所涉及的产权问题,用市场经济的灵活调控方式来取代生硬的罚款或者行政约束,同时,尽量做到在世界范围内的减排成本最小化。比如,清洁发展机制允许发达国家以资金和技术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冲减自己的减排额度。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额度降低了自己减排的成本,而从发展中国家这方面来看,用减排额度换来的资金和技术可帮助本国减少环境污染,书面上看这是一个互利双赢的结果。

  在围绕《京都议定书》如何生效的谈判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国家集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欧盟扮演了推进派,而发展中国家持支持态度,日本等国属观望派,最大的阻力来自美国。布什政府否决《京都议定书》的理由有三:一是气候变化问题在科学上具有不确定性;二是美国的经济代价太大;三是没有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的有效参与不公平。美国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从根本上讲还是从美国的经济利益和国际战略上考虑。

  《京都议定书》艰难前行至今,下一步各国要交涉的就是,2012年以后第一承诺期减排义务的履行和探讨第二承诺期的减排任务。问题出在为了能在2013年之前发挥效力,哥本哈根协议必须满足所有参与国的政治要求,当然还有经济承受力。减排目标、资金和技术,将是哥本哈根气候谈判最纠葛的问题。

  在中期减排目标方面,发展中国家主张发达国家到2020年应当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排40%,而美国只承诺4%。发展中国家担心发达国家不会承担应尽的减排责任,希望通过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发达国家保持一定压力。

  而就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发达国家也没有能够兑现承诺,这让发展中国家充满失望,对新的协议很难抱有乐观态度。自《公约》签订以来,实质性的技术转让进展非常缓慢,发达国家更乐意通过市场来完成技术转让。而技术正是攥在一些国际企业手中,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样的技术转让代价太高,社会经济难以承受。

  为了解决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资金问题,经济学家和政治家联手提出了改革碳市场、给碳定价、改革融资工具等方式,希望藉此堵住资金缺口。他们认为,拍卖分配数量单位(碳指标)、对国际间交通运输产生的排放进行征税,以及征收全球性碳税等方案,每年可能带来数百亿美元的新增资金。这样可以缓解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压力。

  而发展中国家则希望建立一个多边的基金,由发达国家先期用公有资金共建一个基金,再配合若干政策措施,去撬动私营部门的基金,然后以此影响资本市场、碳市场以及技术市场,来促进环境友好技术的研发、示范和转让。

  从意识形态看,角斗的各方基本都认可未来的发展模式是“低碳经济”。这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正式提出的。低碳经济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专家们说,发展低碳模式并不一定就要放慢经济增长。很多环保法规出台前,总会有人发出关于大规模失业和行业崩溃的警告,而这些警告很少应验。

但毋庸置疑的是,转型的成本是可观的,这些成本主要体现在发展低碳技术和能源、交通、住房、城市化和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方面。转型的成本从何而来,转型的代价应如何评定……哥本哈根会议未必能一一摆清楚这些问题。但是利益当前,哪个国家又能退让?!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