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一月三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一月三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11-30

十一月三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绿色记录2009年国际环境记者论坛纪事之三:

1、绿色记录2009年国际环境记者论坛纪事之三-谁应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责任

 

环境资讯:

2、中国环境报:       中央投入50亿治理矿山环境 

http://www.cenews.com.cn/xwzx/st/qt/200911/t20091130_628022.html

3、新华网:         黄河最大支流渭河首次摆脱重度污染转为中度

http://env.people.com.cn/GB/10474641.html

 

地方信息:

4、新华网:         安徽省将投11亿元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

http://env.people.com.cn/GB/10474618.html

 

人与自然:

5、新华网:         中国成立首个保护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http://env.people.com.cn/GB/10474640.html

 

环保观点:

6、中国环境报:       京冀水资源补偿机制亟待建立 

http://www.cenews.com.cn/xwzx/dh/200911/t20091130_628018.html

 

气候变化:

7、广州日报: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各国“众口难调”

http://env.people.com.cn/GB/10471712.html

8、广州日报:        哥本哈根会议:四大议题决定会议成败

http://env.people.com.cn/GB/10474660.html

9、广州日报:        人类能感受到的“全球变暖”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1/29/content_12557493.htm

10、新华网:         世界各地青少年聚会哥本哈根呼吁拯救地球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29/content_12560520.htm

11、新华网: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在即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29/content_12561175.htm

12、东方早报:        中国再度调低哥本哈根预期

http://news.163.com/09/1130/09/5PC0A3PF000120GR.html

 

特别推荐:

13、第一财经日报:      蒋高明:印度乡村的生态和谐

http://www.p5w.net/news/xwpl/200911/t2696942.htm

 

深度报道:

14、新华社:        湘潭“水荒”事件的背后 深层次原因多重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60858/10474249.html

15、新华网:        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进入重要分水岭

http://env.people.com.cn/GB/10478581.html

16、广州日报:       航空业“减排”不能承受之重?

http://env.people.com.cn/GB/10476372.html

 

环境时评:

17、中国经济时报:     应对气候变化凸显囚徒困境

http://env.people.com.cn/GB/10478127.html

18、人民日报:       低碳时代,我们淘汰什么?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1/30/content_12563061.htm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绿色记录2009年国际环境记者论坛纪事之三-谁应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责任

田松

 

今天的报告人几乎全部是气候变化的见证者,没有前几天那么多的科学依据,那么多数据和图表,而是有更多鲜活生动的故事。

第一位演讲者是Marco Onida,,奥地利阿尔卑斯协议总书记(Secretary-General of the Alpine Convention, Austria),他演讲的题目是:阿尔卑斯生态区遭受的冲击(Impact on the alpine eco-region)。他说,阿尔卑斯的平均气温一直在上升,自1985年以来,阿尔卑斯冰川缩小50%,气候变化的冲击表现在多个方面:水量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在消退。他说:山区环境是世界上最敏感的器官,每个人都知道气候变化,甚至一块石头都知道。

接下来,论坛成为目击者的表演舞台,这一天的目击者有:肯尼亚农民耐丽(Nelly Damaris Chepokoskei);两位来自尼泊尔的夏尔巴人,阿帕(Apa Sherpa)和达瓦(Dawa Sherpa);最后一位是印度农民(Jalaluddin Saha)。与学者不同,他们向大家讲述的都是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气候变化对他们生活的具体影响。

耐丽很有表演欲,英语说得相当不错,我们在机场遇到她时,还以为她是记者,她也从来没有否认过我们的误解,让我们将错就错。这几天,她如同进行时装表演一般,每天都换一身衣服。颜色鲜艳,浓郁的非洲风情。她非常喜欢让我照相,每天早晨都会拉着我照一张。第一天追记中,标题下标注着肯尼亚记者的就是这位耐丽。“气候见证”对她的介绍上写着:耐丽来自肯尼亚的西部,住在Kericho District,是一位农民。她种玉米、茶,养了几头奶牛。

耐丽

耐丽说:早晨好。见大家没有反应,她又大声说,早晨好!大家明白了她的用意,很多人呼应,早晨好!耐丽很满意,接着说,我来自肯尼亚,我有五个孩子,今年53,不是51(主持人介绍她51),大家又友善地哄笑。

她说,过去二三十年里,她听到了很多关于当地环境变化的事,也亲历了很多,比如为了更多的土地,而在处女林中开荒,导致灌木和树林消失。

雨季的时间发生了变化,以前全年都是雨季,她还记得她们家在大雨中庆祝圣诞节,但是现在圣诞节常常是干燥的。

气温上升,雨季气温也高。她住的地方本来是高海拔地区,天冷,蚊子不能生存。但是现在,蚊子出现了,疟疾也来了。有人因此丧命,而二三十年前,从来没有听说过。

气温升高还导致了庄稼害虫增多,所以使用了更多的杀虫剂,粮食减产,也污染了环境。

耐丽很有个性,话语中常用一种嘲讽的语气。她显然是个女权主义者,在话语中直接对“男人”进行嘲讽,强调她的女性身份。

在回答问题时,她更可以扯开话题,嬉笑怒骂。她说:问我一些问题吧,我喜欢回答问题。

在回答问题时,她说,我不相信玛利亚,我相信NGO。

有人问她,会不会参与政治活动。她说:政治很脏,非常脏,非常非常脏。不过,我会参加村里的选举,努力做一些事情,改变我所生活的社区。

对于西方世界在非洲的行动,她也表示了嘲讽。她说:给我们枪炮,让我们打自己的兄弟;给我们钱,让我们争夺;为什么不给我们教育!我喜欢教育。

这种言说激起了会场的掌声,不过我却忽然疑惑起来,她要的是什么教育?还是要自己的传统?

有人问耐丽是否属于什么组织,她说:她属于一个妇女组织。

接下来是两位夏尔巴人。两人都是一身华丽的藏袍。阿帕年纪稍长,英语不够灵便,小伙子达瓦英气逼人,英语流利,甚至连口音都很小。所以在阿帕作了简短的发言之后,达瓦就成了唯一的发言人。达瓦简单地介绍了夏尔巴人的历史,说他们是五百年前从西藏迁移过去的,住在尼泊尔高海拔的地方。

达瓦

“2009, 这是我的帐篷。不仅我的帐篷,所有的帐篷都在这儿。”达瓦娴熟地使用激光笔,在PPT图片上指示,冰川消退的位置。

达瓦说:“我爸爸年轻的时候,可以从冰川走过西藏,因为山的那一边,就是西藏著名的绒布冰川。但是现在不可能了。以前的很多登山的路已经消失了。这对旅游业是很大的冲击。”

早就听说尼泊尔对旅游的管理很严。达瓦说,夏尔巴村庄要求游客交一笔押金,下山的时候自己把垃圾带下来,否则押金不退。他们也出很大一笔钱,让村民上山去拣垃圾。到了某一年,村民说,对不起,我们找不到垃圾了。达瓦说:我说,那很好,不用道歉,我们很高兴。可是,这几年,垃圾又出现了,因为冰川消退,发现了新的垃圾,新的尸体。

尼泊尔小村庄

他给大家展示他的村庄,这个村庄旁边就是一条大河。他说,这个村庄的位置很危险,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搬家?他说,那我也要问:“你们为什么不搬家?不搬到印度、刚果、乌干达去?”他展示了一座雪山,说这是我们的女神,你看,这是肩膀,这是两只手臂,好像在抱着我们,这是我们的天堂,我们就是要在这儿住。

达瓦在发言

他也说,女神的项链,由于全球升温,已经不见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达瓦的演讲当然也引来了大量的提问。汪永晨问:你们本地人是否知道变化的原因?汪永晨举了中国的例子,很多地方的农民感觉到了环境的变化,但是不知道为什么。

达瓦说:很多人不知道,也有很多误解,不过孩子们进学校,知道为什么。

我很想问,孩子们上的什么学校,受的是什么教育,这些教育和他所说的传统文化是否有冲突,旅游是否对他们的传统价值有负面影响。可惜没有得到提问机会。

午餐的时候,我试图找达瓦聊聊,但是只看到了阿帕。我问阿帕关于教育的问题,他竟然说,他的孩子在美国读书。我说,那你们的传统,你们的神灵,你的孩子还相信吗?他说:相信。

想不到夏尔巴已经如此走入世界了。对于阿帕的回答,我充满了怀疑。

最后一个见证者,印度农民 Jalaluddin Saha,

这是一位老先生,他看起来年纪很大,有六七十岁的样子。他先用很生硬的英语开了个头,然后就用本地话,由专人给他译成英文。老先生讲起来抑扬顿挫,眉飞色舞,指着PPT的图片,感情充沛。

印度农民

他讲了他所生活的 Mousuni岛的变迁。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减少了15%。他给我们看了一幅地图,上面标注着他的三个房子,一个在海里,一个在海边,一个在内陆。1970s,第一个房子被淹没了;1992,第二个房子也被淹没了;现在住在第三个房子。

这是我听到的最富有冲击力的全球升温事例了。

下午,是出行。意大利维特堡一带,古迹众多,去年我们参观了一个古老的宫殿,不知道今年会看到什么。在车上,保加利亚记者和我聊了起来。他对于消费主义的抨击与我很有共鸣。不过对于能源问题,我认为他有误区。比如他认为,太阳能是无穷的,相对于人类的使用来说。我说,太阳能是有限的,至少我们能用的,是有限的。

下午的太阳不错,遥远的天外,一座石头山,石头山顶,是一座古堡,一条新建的类似于栈桥的道路,凌空而上,直达古堡!古堡之下,巨大的石基呈现清晰的纹路,在夕阳下,现出神秘的气氛。栈桥之下,是万丈深渊。

古城

走进古堡,初以为是一座废弃的城堡,走到南面,发现古堡的窗子上,装着明亮的玻璃,原来有人住在这里。从古堡的门洞走进去,赫然走进了一条石砌的街道,柳暗花明,一座小镇洞然出现,人们依然生活在这儿。小镇不大,主街不过百十来米,从一头走到另一头,用不了十分钟。然而,镇子的中心,是一座石砌的教堂。在小镇中,显得体量巨大。昭示着小镇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核心。

城中

小镇得另一端,是下山的路,整个小镇建在凭空凸起的山尖上。如同虚空中的一座岛屿。小镇有很多小店铺,出售旅游纪念品,很多明信片,展示着小镇的凌空蹈虚的秀美图景。在大雾中,小镇完全是天上的街市。

克劳迪欧招呼我,China,China,他的英语不够好,就以这种方式叫我。他把我引进一家小店,这家店完全是在石壁上雕出来的。里面陈列着一个巨大的石磨,还有一些其它传统用具,榨油的装置。

当年的生活

当年使用的计量工具

小店出售自制的橄榄油,很多人排队在买,等我转了一圈回来时,大瓶装已经售罄,只好买了小瓶。大瓶25毫升,小瓶10毫升。大瓶5欧,小瓶3欧。

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这座小镇,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

古城夜景

根据旅游标牌的介绍,小镇名叫Civita Di Bagnoregio. Civita是镇的意思。其历史久远,青铜时代(前12-10世纪)就有人住在峭壁之上狭窄的空地上,延续到铁器时代(前9-8世纪)。到了中世纪, 一座小村, Bagnoregio的前身Rota在山顶建起来。村中的天主教堂和圣彼得教堂也应该是这个时期建起来的。前者在11世纪重建,后者在1695年的地震中彻底毁掉。小镇愈发突出,道路日趋崎岖,成了一座孤岛。由于水土流失仍在继续,山势更加险峻,而小镇的存在也岌岌可危。这是一个即将消逝的村庄。

石头中砸出来的家

晚宴在市长官宅举行,这是去年来过的地方,见了去年熟悉的人。晚宴前,台湾记者邱育慈说,我对Greenaccord的翻译不对,怎么能是绿色记录呢?应该是绿色和谐才对。我这时也才意识到,是accord不是record。我说,这是个美丽的错误,已经五年了。因为是参会者以记者为主,所以自然地走错了神经,竟然每次写的时候,都没有再反应。不过,绿色和谐,我觉得也过于直白。就放在这里,求教于诸君吧。

 

以下文章内容:

汪永晨文图

 

今天接着采访与会各国的记者,让他们谈谈全球气候变化对他们国家的影响。接受我采访的有哥斯达黎加、玻利维亚、乌干达、澳大利亚、巴西的记者。这次国际记者年会有来自45个国家的记者。

哥斯达黎加的露西亚一见到我就说:我认为在中国召开的奥运会,是有史以来最棒的,以后也很难超过,是最好的。露西亚现住在美国华盛顿。她向意大利记者介绍中国兵马俑的夸张表情让我能一直记着。她说7000多个士兵,有7000多种表情,没有一个是一样的。和活人一样大,还有马和马车。她显然是在华盛顿看过中国兵马俑的展览。她的描绘,让意大利记者羡慕的不行。为了表示自己对中国也有了解。这位年轻的意大利记者说:我小时候就知道中国的烟花是全世界最好的。现在意大利放的烟火,都来自中国。

露西亚

现在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可见一斑。

对我来说,当然要和他们聊的不是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而是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露西亚给我讲的故事有点伤感。

她告诉我在哥斯达黎加有一种金蛙,是全世界只有他们国家的一个地区才有的物种。当地人以此而感到自豪。他们不仅非常认真地保护这种珍贵的物种--金蛙,而且也认真地保护那片自然保护区。可是近20年来,那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变化,以前每天早上的薄雾可以轻抚金黄色蛙的身体,可使金蛙随着气候、云层、雾的变化而变化。而现在金蛙的身体没有了薄雾的轻抚,失去“宠爱”的它们舍弃了哥斯达黎加人,不知去向了。金蛙从此在我们这个世界消失了!

露西亚把金蛙的故事讲得有着十足的人情味。她说:我们非常保护那个地区的生态,保护生活在那里的金蛙。可是没有了雾,这不是我们能造出来的。当地人,哥斯达黎加的人将把金蛙永远记在心里,并深深地怀念它们。露西亚说。

这次来参加罗马国际记者年会的哥斯达黎加记者还有卡蒂亚娜。全球气候变化在她看来其影响是:哥斯达黎加是个河流众多的国家,而且有很多激流。她对我说,像你在大会发言中介绍的怒江现在还可以有很刺激的漂流。哥斯达黎加也有不少河流是漂流的好地方。可是近年来突然而至的洪水,让人们不敢再漂流了,因为谁知道洪水什么时候就来了。已经有很多事故发生了。就是正在漂流中,洪水来了,冲走了漂流者。这样变化无常的河流不是我们本来的河流。这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当地虽然也有工业,也有河流的污染,但这些洪水的无常,洪水的突然从天而降,真的是太可怕了。

卡蒂亚娜

乌干达的记者在大会上很安静,不太提问,甚至会下也不大说话。可是我问他全球气候变化对乌干达的影响大吗?一听到这个问题,他的话匣子像是被打开了。洪水,干旱,对我们国家的影响太大了。我们没有足够的水,但是却有洪水淹没村庄,淹没农田。饥饿的人们,本来就因缺水,庄稼欠收,现在更是还要忍受无常的大自然的变化。

我让他讲个故事。他告诉我小时候家乡虽然穷,但是非常美丽。我们国家没有战争,但却有来自大自然的“战争”。毁坏我们的生活。我很少听说,把自然灾害比做战争的说法。可他所说的大自然的杀伤力,不能不让人想到战争。我们国家没有强大的工业,却饱受工业化的影响和伤害。我们的污染是有限的,但却无法改变日渐变化中受到污染影响的城市、甚至农村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谁给我们的?

这位不太说话的乌干达记者的一席话很让我很震动。用我们北京人的话说,他们招谁惹谁了,却要经受这样的灾难。可是,现在当发达国家大声呼吁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要减少污染,减少消费的时候,他们会想到乌干达的农民受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生活吗?在他们为自己的健康,自己享受的生活和自己的后代、未来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威胁而担忧时,他们会想到自己对穷国,对还在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灾难是负有责任的,并有责任帮助这些国家应对灾难吗?

玻利维亚记者埃得文,我们可算是老朋友了。我参加的五次罗马国际环境记者年会,他也是次次都来的一位记者。他现在住在西班牙马德里,在马德里办了一份让住西班牙的南美洲裔人看的杂志。从他每年送我的杂志上可以看到,南美国家的人住在欧洲的问题和机会。思乡和求发展的故事,让这份杂志的发行量还真不小呢。

埃得文

说到玻利维亚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埃得文告诉我的是,玻力维亚的首都拉巴斯是全世界最高的首都,海拔3600米。在离首都不远的安弟斯山中有一个叫迪迪卡卡的湖。是秘鲁和玻利维亚共有的一个高山湖泊。湖所在地的海拔有4000多米。雪山映衬下的那片湖水曾像是神仙住的地方。可是现在冰川在退缩,雪山越来越少。在那么高海拔的地方,有一天看不到雪山了,真得让人不能相信。

埃得文形容家乡今天的雪山时,那份吃惊的样子,让我可以想象到那里的变化。

埃得文说,现在雪山的减少,是我们天天都可看到的现实。不可预见的是,迪迪卡卡湖,并不是在变小,而是依每年雪山融化程度的不同,有时会突然“水漫金山”,有时连住在湖边的人吃水都受到影响。两种极端交替发生,让住在湖边的人不得不随时准备搬家。

迪迪卡卡湖是安第斯山的明星,真非常漂亮。不知道我们的后代还能不能再看到。你要是有机会去玻利维亚,一定要去看看迪迪卡卡湖。埃得文向我说这些时,脸上满是遗憾和焦虑。

记者间的这种交流,让我们的担忧产生着共同的期待,当然不仅是去看迪迪卡卡湖,还有关注雪山、河流与湖泊。

田松在写稿中

我问埃得文,玻利维亚现在还有什么有名的野生动物吗?

老虎,我们有南美洲老虎。我说,我们中国人都知道美洲豹,对美洲虎知道的可能不多。埃得文说,他小时候,在安弟斯山看美洲虎不难,现在的年轻人要想看到美洲虎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我可以说,如果你去玻利维亚的话,一定要去看看迪迪卡卡湖。但我却不敢和你说,去看看美洲虎。看不到了,老虎跑到更深的深山里了。”埃得文说。

在埃得文看来,玻利维亚生态的变化还有: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土豆,以前有很多品种,随着气候的变化,现在的品种越来越少了。可可本是玻利维亚重要的出口产品,现在产量在逐年减低,哪还有可出口的,自己用都快不够了。

埃得文现在住在马德里,我问他,马德里也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吗?他的回答是:当然。最大的影响是海边的一些建筑已经随时处在被淹没的恐慌中。

澳大利亚电台记者艾莉那天在我发完言后就走过来问我:在中国能有专门做环保的节目吗?我也希望只做环保节目可是我们电台不让我只做环保节目。真羡慕你。

我告诉艾莉,我在电台只做环保节目是几年前,现在中国很多电台,电视台,甚至报纸专门的环保节目,环保版,也是在减少。上世纪90年代,本世纪初,中国几乎每台都有专门的环保节目,现在却很少了。为什么?原因很多,但没有广告支持,在很多电台和电视台可能是重要原因。

澳大利亚记者

我告诉艾莉,在我们中国人眼里澳大利亚是个环境状况很好的国家。她却说,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问题。墨尔本现在的温度在上升。我说,对了,我们常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看到澳大利亚又有了大的山火,直逼悉尼。

艾莉说,这就是气候变化的影响。今年有一天早晨,大家一出门,发现整个天空是橘黄色的。黄沙弥漫。而澳大利亚的农民,牧民,正在丧失土地和草场。沙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农民都要靠买水过日子了。墨尔本旱,而东北的昆士兰,又常常洪水泛滥。这样的灾难,不生活在那里,是很难让人相信的。

艾莉说,在澳大利亚,外来物种的入侵非常严重。我说,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也不陌生。听说兔子,棕熊都是早期开发时从欧洲带去的。当年的人可能不会想到,这些动物还会为他们的后代带来生态灾难。

巴西的这位记者很像个学者,让他着急的是亚马逊雨林的减少。一天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雨林在消失。这样的变化,还不足以让我们人类警醒吗?他问我。

巴西记者卡斯特罗,他和古巴总统同名

今天下午我们去了古城,过两天我会再介绍,今天先放些照片在这吧。

介绍古城

古城的今天

古城还是秋天

秋色中的古城

古城夜色

2、中央投入50亿治理矿山环境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11-30

http://www.cenews.com.cn/xwzx/st/qt/200911/t20091130_628022.html

   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晓星北京报道 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消息显示,2001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50亿元,用于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项目涉及31个省(区、市)的能源、金属和非金属各类矿山,其中投入煤炭矿山最多。与此同时,各级地方财政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投入力度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自2001年以来,全国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地方财政资金累计达62亿元,企业自筹资金累计达47亿元。

  自2006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下发以来,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逐步建立。到目前为止,全国30个省份已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对矿山的地质环境保护起到了有效的督促作用,矿山企业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明显提高,治理效果有了一定程度的保证。 

3、黄河最大支流渭河首次摆脱重度污染转为中度

来源:新华网2009年11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474641.html

  新华网西安11月28日电(记者刘彤)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李孝廉日告诉记者,目前渭河的污染等级已经从次从重度污染,转为中度污染。黄河最大支流渭河首次摆脱重度污染。

  据陕西省环境保护厅所做环境监测显示,陕西省6条主要河流水质与去年同期相比,取得好转。其中,渭河水质改善最为明显,首次从重度污染过渡到中度污染。特别是渭河兴平市南营断面、高陵县耿镇桥断面、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大桥断面水质,已由劣Ⅴ类改善为Ⅴ类。

  渭河干流水质与去年同期相比,取得好转。据分析,原因主要是渭河咸阳段和西安段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有较大幅度下降。

  但是,渭河水依然存在着污染超标问题。其中,氨氮超标问题较为严重。李孝廉说,造成氨氮超标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污水、畜牧养殖粪便、农业化肥使用等原因造成的,为此陕西省将通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等渠道予以解决。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其流域范围主要在位于中国西北部的陕西省。长期以来,由于渭河沿岸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倾倒、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生态水的短缺等问题,渭河污染严重。

4、安徽省将投11亿元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

来源:新华网2009年11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474618.html

  新华网合肥11月29日电(记者蔡敏)记者从安徽省水利厅了解到,经水利部、财政部批复,安徽省将于2009年底至2011年实施44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总投入11亿元。

  境内拥有长江、淮河等多条河流的安徽省,水资源丰富,但同时也深受水患之害。尤其是淮河及其众多中小支流,以安徽省为主的2600多万亩肥沃低洼土地,平均3-4年就要发生一次涝灾,一般一次灾害就长达2-3个月。一些中小河流低洼地“关门淹”现象致使淮河流域大面积土地农业生产波动很大,遇到中小灾害,粮食即会明显减产。

  长江中小支流也时有水患发生,2008年夏季长江支流滁河就曾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沿岸损失惨重。

  安徽省在基本完成14项治淮骨干工程后,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全面提高防治水患的能力。据了解,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包括提高一般堤防的防洪能力,平原低洼地治理,河道疏浚,加强中小河流非工程设施建设、完善防汛指挥决策体系等。

  按照水利部和财政部要求,安徽省水利厅组织有关市县,正积极开展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全面加快治理进程。第一批实施项目将于近日下达投资计划。

5、中国成立首个保护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来源:新华网2009年11月30日 冯国

http://env.people.com.cn/GB/10474640.html

  新华网西安11月29日电(记者冯国)记者从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了解到,陕西省第一个鱼类自然保护区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被国务院批准为新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

  这是目前中国唯一以保护秦岭细鳞鲑及其生态系统为主的水生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位于国家秦岭植物园北麓,陕西省西端的陇县境内。地处秦岭北脉与六盘山南脉的交接地带,是动物种类较为复杂的过渡区。由于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典型的生态结构较为原始的山地森林溪流型淡水生态系统,成为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秦岭细鳞鲑、贝氏哲罗鲑、水獭等多种珍惜水生野生动物的洄游通道和繁殖栖息地。

  陕西省环保厅副厅长李孝廉说,这个自然保护区以秦岭细鳞鲑的分布独具特色,已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种群,是目前中国秦岭细鳞鲑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

  据介绍,2004年3月,陕西省政府批准建立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省级自然保护区,它是陕西省第一个鱼类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中国唯一以保护秦岭细鳞鲑及其生态系统为主的水生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除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外,陕西省与其同时被国务院批准发布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桑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京冀水资源补偿机制亟待建立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11-30

http://www.cenews.com.cn/xwzx/dh/200911/t20091130_628018.html

     北京和冀北地区是中国北方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严重缺水的困扰和水荒的威胁。为此,应建立起与区域水资源供求状况相适应、协调上下游发展的水资源补偿机制,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

  水资源成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

  北京和冀北地区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区内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8。北京和冀北地区是典型的水环境脆弱区,区内集中了河流干枯、泉水消失、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林草退化、水体污染等众多水生态和水环境问题。为消除河流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和地方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重点治理。但直到目前,仍未从根本上恢复北京和冀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环境质量。官厅水库仍未完全达到饮用水功能标准。

  城市和区域的快速发展,必将进一步扩大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需求,有限的水资源总量和水环境容量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如果不及时深化永定河和潮白河流域水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改革,运用市场机制调节水资源供求和配置,即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仍难以用有限的水资源可供量满足无限的用水需求,保障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分配体制存在一定缺陷

  任何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都是以其权属清晰和可转让性为前提的。只有权属清晰,资源拥有者才具有保护资源的内在动力;只有可转让并使出让方获得必要的转让收益,才能实现资源不断向效率更高的使用者转移,并从整体上强化所有资源使用者节约使用资源的意识和行为。

  目前,北京和冀北地区基本上沿用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主要表现在:虽然有流域性水资源管理机构——海河水利委员会,但流域的主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程设施,几乎全部由省级和市级行政区管理调度;虽然对水资源收费标准和工程水价进行了多次调整,但至今没有建立起流域一体化的水费定价、征收、分配和使用体系,区域间在水价及征收上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水价没有充分反映水的稀缺性,水的价格调节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虽然国内有些地区出于平衡水资源供求的需要,进行了水使用权界定和流转试点,但北京和冀北地区仍然沿用由水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指令性分水计划确定不同水平年各行政区域用水指标的行政计划配置方式。

  虽然在北京市和河北省政府的推动下,相继在上游地区实施了部分水资源调配、农业节水、水环境保护、水源涵养等带有补偿性质的项目,但由于其补偿领域缺失、补偿价格过低、补偿方式单一、补偿受体错位、管理体制不完善,很难调动起用水主体节水、保水和让水的积极性。虽然为改善北京和冀北地区水的涵养条件,保护首都北京地表水源水质,国家和地方政府实施了大量的水源保护、水源涵养和生态环境整治工程,但始终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正是现行水资源环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滞后,引发一系列“重开采轻管理、重义务轻责任、重索取轻补偿、重用水轻节水”等不合理倾向的存在和发展,难以调动用水主体节水、让水和保水的积极性,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

  流域水资源补偿机制亟待建立

  在严重缺水区域,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关键在于建立政府和市场双向调节的水资源调度管理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用和保护,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分配方式和补偿机制。这是经过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实践广泛证明了的。具体到北京与冀北地区,笔者认为应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以流域水资源总体规划为基础,以实现上下游地区水资源保护的外部效应内在化为目的,遵循“平等协商、注重公平、兼顾效率、受益补偿”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机制的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补偿方式和手段,逐步建立起以初始水权分配为基础、以水权交易和补偿为手段、以流域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为保障的水资源补偿机制,提高流域水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京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补偿的前提,是要对流域水资源初始水权进行分配。初始水权的分配应按照滨水性、均等化、协调性、可持续和可调整的原则,对区域内自产地表水资源总量根据流域面积和流域人口比重分配京冀各自初始水权份额。

  由于水资源的特殊性,水权转让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而是一种“准市场”行为,必须受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因此,在水权初始配置的基础上,水资源使用权转让应按照公平和效率相结合、有偿转让、合理补偿、水量和水质并重的原则,通过平等协商,建立以初始水权为基础、以年度出入境水量实际监测数据为依据的水资源使用权转让机制和转让水量测度办法。

  应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

  为保证京冀水资源补偿机制的高效运行,应借鉴国际、国内有关实践,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依托现有的海河水利委员会和21世纪首都水资源领导小组,设立“京冀水资源补偿协调领导小组”,作为京冀水资源补偿管理主体,具体负责领导和协调整个京冀的水资源补偿工作。成员单位应包括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及其海河水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北京市和河北省等。

  主要职责是:代表国家行使京冀流域水资源所有权职责;组织京冀流域水资源调查评价和制定综合规划;界定京冀流域水资源补偿主体;测度和认定京冀流域可分配水资源;主持京冀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监督并认定京冀流域水权使用状况;商定水权使用时限及调整条件;主持京冀流域水权转让;实际测度并确认转让水量、水质;商定水权转让价格并确认水权转让补偿额度;主持商定并确认补偿方式及各种补偿方式的比例;商定水权受让方补偿资金的拨款方式和支付周期;监督水权受让方补偿资金到位情况及非资金补偿方式的实施情况;商定并调整水权出让方补偿资金的用途并监督其使用情况;定期对补偿效果进行评估,并据此提出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的调整意见等。作者单位:河北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 

7、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各国“众口难调”

来源:《广州日报》2009年11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471712.html

  12月7日,192个国家的领导人将云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协议。

  但从目前各个发达国家公布的减排承诺看,“各自为政”的减排承诺往往附加了不少条件,显得缺乏足够的决心与诚意。此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种种分歧并未因会期的逼近而得到澄清与解决。这都为这次会议的成功埋下了阴影。

  种种障碍的存在,可能预示着哥本哈根大会将达成一个“政治协议”,而非“广泛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从某种意义上说,哥本哈根会议仅仅是国际社会应对全球变化的又一个艰难“起点”,并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2月7日,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将在哥本哈根开幕。尽管在大会召开前夕,美国总统奥巴马及时推出了温室气体减排承诺,但这次气候会议能否达成实质性的协议,前景还是令人担忧。全球遏制气候变暖的共同行动能否得到强化,依然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美国:

  “高姿态、低承诺”

  从目前看,尽管有少数专家质疑“全球变暖”被夸大化,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引发危害的认知是一致的。此前,由于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游离于《京都议定书》之外,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行动一直处于不明朗的状态。

  面对国际社会的压力,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提出美国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今年6月,美国众议院提出方案,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7%。近日,奥巴马最新作出了减排承诺,按照众议院的方案,承诺美国温室气体减排17%。这个目标看上去很高,但若用1990年作基准年换算,实际上只减排4%。奥巴马最新提出的减排承诺,尽管是一种积极姿态,但依然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期望。

  分析认为,奥巴马的这种“高姿态、低承诺”做法,明显是在躲避应有的减排责任,依然缺乏诚意,并不利于这次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实质性成果。为此,一些环保组织批评美国只是在做“口头文章”。此外,奥巴马的承诺能否兑现,还存在着不确定性——美国参议院明年才会讨论类似法案,相关减排提案的审议变数颇多。

  欧盟:

  积极抢占“制高点”

  美国有媒体披露,参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谈判专家私下表示,他们对这次会议能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已不再抱有希望,会议最可能的成果是继续呼吁全球关注气候变化,发表缺乏约束力的“宏大宣言”。在2010年,全球还将召开两次国际气候会议,届时国际社会可能会进一步细化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方案。

  尽管全球政府层面的减排协议难以达成,但这没有影响欧盟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带头作用。一向注重环保的欧盟,试图借助节能减排抢占先机,进一步抢占新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11月23日,欧盟表明了自己的谈判立场:欧盟将在2020年前进一步从减排20%提高到减排30%,但欧盟的前提条件是:只有其他世界强国签署类似的行动方案,欧盟才会作出加大减排的承诺。

  从更深层次看,自《京都议定书》签署以来,欧盟一直主导着减排的前进步伐,对本区域的工业产品制定了更严格的节能与排气量指标,深刻影响了全球工业产品的竞争格局,使欧盟赢得了新经济竞争的初步优势,引导着新兴低碳经济、环保产业的发展。这种优势一旦形成,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消费者对美国高耗能产品的厌恶,并最终导致美国企业竞争的不战而败。(玉玺)

  美国、欧盟、韩国、巴西、俄罗斯等陆续公布了具体的减排目标。从各国公布的减排承诺看,很多承诺都附加了条件,这为哥本哈根大会达成实质性协议设置了不少障碍。

  日俄减排提条件

  比如,早在9月日本新首相鸠山当选之初,就承诺到2020年之前的中期减排目标是25%,但却设定了一个不可能的前提:即所有主要排放国都要减排,企图把本不具有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纳入减排范围,模糊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责任问题。11月18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就减排作出最新表态,承诺2020年前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5%,但承诺的前提条件也是:其他国家作出同等减排幅度承诺。

  此外,围绕这次会议的最核心的问题——发达国家2020年前的中期减排目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始终各执一词。按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估计,发达国家到2020年前需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5%~40%,才能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甚至更低。为此,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发达国家减排40%的要求,但发达国家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缺乏惩罚机制

  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总共28条,但没有一条是关于违约的惩罚机制。这大大影响了发达国家减排的执行力度。

  从过去多年的实践看,这种无约束力的协定对各国并不具有很强的执行力,这使得发达国家推出的“宏大承诺”背后,存在无法完成减排目标的可能性。由于缺乏监督与惩罚机制,这就使得任何减排不达标的行为,除了遭到道义上的谴责之外,并没有其他应对之法。

  概括来说,今后影响各国执行减排承诺的因素很多:一是各国的政治意愿,这取决于复杂的国际格局变化,有时也取决于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二是科学和经济上的不确定性。这既可作为推迟减排的挡箭牌,也可成为要求尽早行动的催化剂。三是以国家利益为主导。当年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美国利益高于全球利益。四是减排合作机制。一个责任区分、灵活而有效的合作机制,有利于调动缔约方减排的积极性。

8、哥本哈根会议:四大议题决定会议成败

来源:《广州日报》2009年11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474660.html

  最近几周,哥本哈根会议的前景忽明忽暗。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参加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表态,再次燃起了全球对这次会议取得成功的期待。气候变化问题表面上是环境问题,其实质却关乎政治和经济问题。这次会议乃至今后全球遏制气候变暖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议题的解决程度。

  首先,发达国家不附加条件地明确2020年前的中期减排目标,是哥本哈根大会达成新协议的关键。否则,国际社会就无法采取必要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而发展中国家也不会相信发达国家愿意承担应有的责任。从目前看,众多发达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承诺,但往往都带有附加条件,有试图回避或“转嫁”减排目标的嫌疑,这为实质性成果的达成埋下了阴影。

  其次,如何化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严重分歧,将影响到哥本哈根新协议达成的完整性。南北两大阵营矛盾的核心是对发展经济空间的争夺,争论焦点在于是否贯彻公平性原则,强调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历史责任。在这一点上,发展中国家表现空前团结。很显然,不能以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求发展中国家,毕竟发达国家发展的时代曾是“无限制排放”的时代。本月早些时候,在西班牙举行的气候变化会议上,非洲50多个国家就因不满西方国家毫无谈判诚意而集体退场抗议。

  再次,广大发展中国家能否自愿提出减排目标、目标能否得到发达国家的认可,将可部分弥补“京都时代”遗留下来的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减排任务的缺陷。目前来看,延续《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依然是两大阵营对话的基石。而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若各自作出减排承诺,将部分解决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尤其对美国来说,如果美国民众不亲眼目睹主要发展中国家参与合作的强烈意愿,很难指望明年的参议院能通过减排法案。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自愿作出的高标准减排目标,为这次气候大会取得成效带来了希望。但如果发达国家依然要求发展中国家“强制性减排”,这必将更激化两大阵营的矛盾。

  最后,能否明确对发展中国家资金供应的方法,很大程度上能决定全球减排行动的广度与力度。由于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具备完成减排承诺的实力。而新兴经济体的减排行动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通过国际合作有效地得到资金和洁净技术。从目前看,明确每个发达国家需承担的资金数额以及资金来源,尚有难度。

从目前看,种种纠葛可能预示着哥本哈根大会将达成一个“政治协议”,而非“广泛的、具有法律约束力”协议。

9、人类能感受到的“全球变暖” 

来源:广州日报 2009年11月2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1/29/content_12557493.htm

  9月2日,1000个小冰人被放置在柏林御林广场音乐厅的台阶上,慢慢融化成水。活动组织方希望此举能引起公众对于全球变暖的关注。

    自全球1997年通过遏制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10多年来,气候变暖加剧与恶化的程度,超过了当初部分最严厉的警告。近年来,全球变暖引发了频繁的风暴、干旱、水灾、高温,使全球各地都面临严重的气候灾难。气候变化不仅威胁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最近,联合国公布了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就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发出强烈警告。

    1 冰山融化

    冰山融化是气候变化的“晴雨表”。曾经冰封的北极夏季冰层区域开出了新航道。在南极以及附近的岛屿,冰山融化的数量数以万亿吨计。此外,在欧洲、南美洲、亚洲与非洲,山地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

    2 海平面上升

    从格陵兰岛到马尔代夫,从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到印尼诸岛,众多岛屿正因海平面上升而面临被淹没的危险,一些岛国将来可能不复存在。印尼科学家预测,印尼约1.8万个岛屿中可能有2000个在2030年前被海水淹没。

    3 灾难气候日趋频繁

    从美国西部到澳大利亚,从南亚到北非沙漠,干旱、火灾、海啸的祸害日益严重。由于地球“发烧”,热带风暴和飓风的次数和强度都在增加。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世界各地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8倍。

    4 危及生物物种

    全球变暖还危及到了生物物种生存,改变了某些物种的迁徙习惯。

由于气候改变,北极熊正面临濒危的边缘,众多岛屿的珊瑚大批死亡。假如地球继续变暖,极地和高山物种终将从地球上消失。其他物种会逐渐移居他处,然而由于某些物种的消失,整个生态系统将会面临崩溃。

10、世界各地青少年聚会哥本哈根呼吁拯救地球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2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29/content_12560520.htm

    11月28日,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代表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用手托起一个手工制作的地球模型,向全世界发出救救地球的呼声。为期一周的“儿童气候论坛”当天在哥本哈根揭幕。代表44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名青少年参加了揭幕仪式。新华社发(林淼摄)

    新华网哥本哈根11月28日电(记者吴平)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代表2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用手托起一个手工制作的地球模型,向全世界发出了救救地球的呼声。

    代表44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名青少年在当天揭幕的“儿童气候论坛”上按照自己的手型剪出无数只纸“手”,并用这些“手”制作了一个地球模型,然后将这个“地球”高高托起,呼吁人们手挽起手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在论坛揭幕式上,青少年们通过演讲、歌声、舞蹈和一块块展板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声,即未来的世界是属于他们的,而他们不愿继承一个气候环境越来越恶劣的世界,他们不仅要亲自动手为挽救地球贡献力量,而且还迫切地希望全世界都行动起来,尤其是希望即将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能作出战略性的抉择,以阻止气候的进一步恶化。

    在为期一周的“儿童气候论坛”上,参加论坛的儿童们将展开不同形式的交流,探讨气候变化对儿童的影响以及儿童如何为改善世界气候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论坛结束时,他们将通过一个决议,呈交给定于12月7日至18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建言献策。

“儿童气候论坛”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丹麦分会和哥本哈根市政府联合举办。来自北京市第八中学、四川外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上海市南汇中学和佛山市第二中学的5名中国学生代表亿万中国青少年参加这次论坛活动。在论坛揭幕式上,他们不仅制作了有中国特色的展板,而且还与其他与会青少年以及与会的丹麦前王妃文雅丽进行了交流,向他们传达了中国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心声。

11、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在即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2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29/content_12561175.htm

    新华网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潘治 杨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将于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与以往的气候变化大会不同,此次大会举世瞩目。因为,气候问题已成为全球所有国家都必须应对的挑战。国际社会近年来众多气候变化谈判,都是为了能在《京都议定书》2012年第一减排承诺期到期前,制定出全球第二承诺期(2012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新安排。这将是一份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而根据国际公约和有关规程,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核心目的正是达成这一协议。

    如今,气候变化也已经成为所有全球重要峰会的主要议题之一。鉴于这一原因,丹麦首相拉斯穆森13日正式邀请191个联合国会员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本次大会。目前包括英国首相布朗、巴西总统卢拉、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全球几十个国家领导人确认与会。而中国总理温家宝也将出席本次大会。大多数国家领导人将参加会议最后2天的活动,以营造一个全球合作,共同行动的气氛。由此,一个以往鲜有政府领导人出席的联合国例行谈判大会,在会议最后2天变成了世界领导人峰会,因此也成为了届时国际事务焦点中的焦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1994年生效以来,缔约方每年举行一次大会。其中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举行,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对减排的温室气体种类、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减排时间表和幅度等进行了具体规定。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明确的大幅度减排义务,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以帮助后者应对气候变化。但长期以来,不少发达国家拒绝履行减排义务,同时以各种借口拒绝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大会召开在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在上述很多方面有严重分歧,因此本次大会要达成有关协议任务艰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日前指出:“在哥本哈根可以而且必须达成一个新协议。”他认为新协议应该包括3个方面: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能力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的短期和长期资金和技术问题。德博埃尔强调说:“我们已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为了达成一个明确统一的新协议,各国需要具有合作与妥协的精神。”

12、中国再度调低哥本哈根预期

来源: 东方早报2009-11-30

http://news.163.com/09/1130/09/5PC0A3PF000120GR.html

 “在今年年初以前,全球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寄予了极高期望,但从现在来看,我们不得不调低期望。”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28日在北京忧心忡忡地表示。当晚,他就启程前往哥本哈根,10天后,他将代表中国坐在哥本哈根大会的谈判桌上。

事实上,这已不是中国高级气候官员最近第一次作出类似的消极表态了。上周,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国际谈判和国际政策处处长李高在北京表示,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没有问题”,但的确有使《京都议定书》空壳化的力量存在,哥本哈根会议无果而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发达国家不愿支持

在中央财经大学举行的“气候变化与排放权交易:金融创新与法律规制”高层论坛上,吕学都首次公开透露中国政府立场之一: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行动如果获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这样的减排行动的减排量不能拿来冲抵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

吕学都表示,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所在,“从1991年2月气候变化谈判一开始,发展中国家就呼吁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及能力建设,为保护气候作出贡献,但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表现乏善可陈。”

中国选了一个较高指标

参与中国2020年减排指标制定的吕学都透露,有很多国内机构参与制定中国的减排指标,有的方案提出的数字是25%~35%,最后选定的40%~45%是在很多方案中比较高的,做起来难度很大。“如果碳排放强度线性下降,付出的代价和努力一定是指数级增长的,这包括中国将付出经济发展以及失业等社会代价。”他坦言。

至于美国提出的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17%的指标,吕学都认为,这对哥本哈根达会议达成成实质性协议还是有推动作用的,但离发展中国家的要求相差很远,“发展中国家并不是对每一个发达国家有一个要求,而是对发达国家整体有要求。”

今年谈不成明年继续谈

吕学都透露,哥本哈根会议的谈判“非常缓慢、非常艰难!最近的两次谈判甚至出现倒退”。11月上旬进行的本年度第5轮谈判,也是哥本哈根会议的最后一轮磋商,进展微乎其微。“谈判的决定性因素是发达国家是否能够继续带头深度减排,是否能够拿出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吕学都表示。

据吕学都介绍,目前发达国家已考虑哥本哈根会议不能够达成全面协议的替代方案,即通过一个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协议。“大家已有一个共识,如果完全失败,国际社会承受不起,现在各方在寻找的是一个能够说得过去的协定。这个协定应该是规定了发达国家具体的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行动、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等。以此来把目前为止的谈判结果固定下来。今年谈不成,明年继续谈。”丹麦政府曾提议,各国推迟到2010年再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而此前先达成一项全面的政治约定。

13、蒋高明:印度乡村的生态和谐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2009年11月30日

http://www.p5w.net/news/xwpl/200911/t2696942.htm

  最近,笔者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际会议,第二次来到印度。去年12月,笔者是在印度喜马拉雅南麓的苏兰(Solan)度过的。两次印度之行,增加了笔者对我们这个邻国的了解。今年的会议主题是“干旱区可持续农业与人类福祉”。会议期间,印度科学家带我们进入了印度的乡村,我有幸深入印度农村,近距离体会他们的农业和乡村生活方式。

  开会的城市叫加德浦(Jadhpur),位于印度西部干旱区,与巴基斯坦接壤。这个城市有人口97万,面积29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达3.34万人,这在干旱区城市中人口密度是很大的。常年平均温度30摄氏度,降雨量319mm,是典型的热带荒漠类型。即使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印度人找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方式,人与自然在这里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

  汽车在印度的郊野上行驶,一望无际的是辽阔的荒野和农田,很少见到冒浓烟的工厂。农田和公路之间有10~30米宽的隔离带,自由生长着一些本地灌木和乔木。在一些未开垦的土地上,保留有很好的荒漠植被,野生动物出没其中。即使开辟为农田,也是靠天吃饭,这就有效地保护了地下水资源。在农村,人畜用水也靠收集雨水。因为热带干旱区蒸发量更大,如果用地下水浇灌,很快会使土地盐渍化。尽管抽提地下水浇灌可以带来更高的农业回报,但是为了保证资源可持续利用,印度政府并不鼓励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

  印度几乎很少有高速公路,60公里的路程要行驶2个小时。公路是修建在荒漠上的简易公路,随地势变化,不断穿越村庄、农田和荒漠,一路上见到许多野生动物,还有许多大树,仿佛来到了非洲。在热带干旱区,树木能够长成大树,有些能成为树林,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在农庄,一些树木的枝条和叶片被砍下来喂牛。树木作为饲料,在印度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城市里有很多垃圾,尤其白色污染严重。但乡村整体感觉比城市干净,几乎没有什么环境污染,也安静得多。在乡村较少看到垃圾,大概因为印度农业多采取传统的耕作模式有关,有机肥和能够利用的生活废弃物大都还到了农田里。农民生活较简朴,除了一些常用生活用品,没有太多的奢侈品,产生的垃圾很少。

  印度的人口几乎与中国持平了(现在印度有12亿人),但由于总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远比我们大。尽管印度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排名第一的国家(约1.6亿公顷),但其农业以靠天吃饭为主。印度农民为什么很少使用化肥?我问同行的印度科学家,他们告诉我化肥太贵了,农民舍不得买。在这个国家,秸秆不在地里燃烧,几乎全部用来喂牲口,在饲料缺少的季节,树枝也被砍伐下来喂牛。

  印度耕地生产力低,但他们几乎不需要进口粮食,这个成就是怎么取得的呢?根据笔者观察,可能的原因有:一是秸秆不燃烧,变成了动物的肉和奶,印度是世界上拥有牲畜最多的国家;二是近一半的人口吃素,节省了许多粮食;三是很少有人饮酒、抽烟,这样又节省了很多造酒用的粮食和生产烟草的耕地;四是他们的生活非常简朴,大部分农民没有太多的奢求,这样也节省了粮食,保护了生态环境。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印度的动物之多。牛几乎是城市与村庄都能够看到的大型动物,大概与这个民族对牛崇拜有关。除牛外,骆驼、马、驴、羊、鹿、狗、孔雀、鸽子都非常常见。对于自由飞翔的各种野鸟,印度农民从不去捕杀它们,而是任其自生自灭。牛就在大街上过夜,走到哪里就是哪里,它们知道回自己的家。有没有人偷窃牛呢?当我问印度教授这样傻的问题时,自己都觉得脸红。印度人非常诚实,很少有人偷窃,印度教授对我说。

  印度人脸上写着平和,在街上很少见到吵架的,大多是人默默地走来,很少张扬。非常奇怪的是,印度乡村的狗见了生人也不狂吠,就像没有看见生人来一样。大概是人与动物长期适应了这种平和环境的缘故。即使相对贫穷的人家,也不失浪漫情调,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渴望。出租车、拖拉机、汽车上都印着精美的传统图案。印度民族能歌善舞,是个天生爱歌舞的民族。有一次会务组安排招待我们看印度乡村歌舞,来表演的家庭乐团,竟然到过36个国家巡回演出。印度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建筑,在破烂的乡村都会有18世纪的宫殿出现,令你不得不对这个古老的国度肃然起敬。

  印度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气候变化都将严重影响印度未来的农业,他们也正在积极寻找应对的办法。印度使用较少的自然资源获得了较充足的食物,并保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了生态环境,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14、湘潭“水荒”事件的背后 深层次原因多重

来源:新华社2009年11月30日  谢  樱  苏晓洲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60858/10474249.html

  从11月25日开始,湖南工业重镇湘潭市突然发生湘江以东地区城区大面积停水。

  在来自四面八方的告急声中,湘潭市有史以来第一次启动了紧急供水预案,有关部门也采取了应急措施。

  连续3日,湘潭河东10多万居民仍处于限时供水的状态,群众对此颇有怨言。

  在各部门的加大上游泄水、保水措施下,27日、28日,湘潭段湘江水位逐渐上涨,河东地区供水终于恢复正常。

  城市停水 民生多艰

  湖南省湘潭市湘江以东城区,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城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马路宽阔,市井繁华。但在这些天,本来很让人羡慕的湘潭“河东人”,日子却过得很狼狈。

  记者27日在湘潭市采访时,家住湘潭市环保小区6楼的市民杨玉平说:“25日晚上我正在洗衣服,突然水龙头就没水了。”如今杨家房间里装着满满6桶水:“家里有3口人,做饭怕水不够,这几天我们都在饭店吃饭、在理发店洗头。25日换下来的衣服现在还泡在盆里洗不了。”

  这栋楼家住5楼的市民何大奇也说,连续几天的停水让他们家的用水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洗完脚的水用来冲厕所。热水器根本充不上水,就干脆关掉了,这几天洗澡都是随便擦擦。”

  湘潭市水务局副局长肖太湘说,湘潭河东大部分地区都停水,地势稍高的楼房连一楼都用不上水,这是湘潭从来没有遇到的情况。

  数以十万计的市民的生活用水无法保障,商业用水更顾不上。在湘潭莲城商业步行街5楼一家美容院上班的肖飞告诉记者,25日,美容院基本没水。从26日起,在有水的两个小时里,店里的洗衣机时刻都在清洗每天需要更换的床单,没有停止过。而美容院干脆购买10多桶桶装纯净水来代替顾客需要的洗脸水,生意成本从而大大增加。“只希望能够早点恢复正常。”

  湘潭是湖南乃至我国中部地区影响力很大的工业重镇,如今,工业用水成为保民生用水压缩的重要对象。

  27日前,湘潭湘江以东区域除了华菱钢铁湘钢集团公司等拥有自备水源的大型企业能自己供应些生产用水外,大部分中小企业因为断水,处于限产、停产状态。

【1】       【2】 【3】

15、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进入重要分水岭

来源:新华网2009年11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478581.html

  新华网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杨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报告表明,与利用煤炭和石油发电的1100亿美元投资相比,2008年全球绿色能源发电的投资首次超过传统能源,达到了1400亿美元。低碳经济中的最重要领域——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等)发展的状况表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重要分水岭,它已开始对各国经济结构,投资和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事实上,就在几年前,以绿色能源为主的低碳经济发展还不为人们看好,被认为成本过高,技术不成熟,难以迅速开展,且全球对石油依赖日深,积重难返。然而油价持续走高,应对气候变化呼声日高,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成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早在今年3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就曾指出,随着各国启动巨额资金的刺激经济计划,目前正是向低碳经济转变的最好时机,这一时机千万不能被错过。

  以美国为例,开发绿色能源已成为奥巴马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战略包括:在2015年前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量提高到100万辆;今后10年内,美国将每年投资150亿美元,创造500万个新能源、节能和清洁生产就业岗位,将美国传统的制造中心转变为绿色技术发展和应用中心等。

  欧洲国家虽然采取绿色环保措施的时间相对较早,但过去欧洲各国的行动太分散,力度不够大。欧盟委员会今年3月9日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保持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4月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低碳经济”。据报道,这份政策草案如能获得通过并实施,将使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70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86.8日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万亿日元,相关就业岗位也将大大增加。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已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践行者。中国政府在扩大内需新增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中,直接用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资金达2100亿元人民币。用于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达3700亿元人民币。而去年全球绿色能源发电吸引了140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最大的增长来自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短期看,发展低碳经济、开发绿色能源有助于促进经济复苏。从长远讲,则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因为一旦新能源技术获得突破,导致各国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下降,国际石油市场的需求压力减弱,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就会随之趋稳甚至下降,非常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低碳化发展会带动一大批相关行业快速进步,推动整个经济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变。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要有效控制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近些年来,科学界以及各国政府已基本达成一致,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不断增多,气候正在发生变化。在可预见的将来,温室气体水平过高导致的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推行低碳经济被认为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 ‵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6月在北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在低碳经济问题上,人们需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首先,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从现在做起;第五,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应对全球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

16、航空业“减排”不能承受之重?

来源:《广州日报》2009年11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476372.html

  国际航协提出2050年减排50%低于“欧盟标准”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临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各大航空公司忧心忡忡:“欧盟即将于2012年实施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已经要让进出欧盟的航空公司至少每年掏出24亿欧元的‘过路费’,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类似的单边政策,航空业岌岌可危。”

  代表着全球各大航空公司的国际航协立即作出回应,并提出2050年减少50%的新方案提交哥本哈根大会。但是否能达成全球一致的航空业减排方案尚未可知。

  欧盟、国际航协“口水战”

  欧盟提案: 一是在未来10年内,航空业要实现减排20%;而到2050年,要实现减排80~95%的目标。欧盟计划将航空业纳入区域性欧洲排放交易制度。

  国际航协新减排方案: 一是到2020年,每年燃效提高1.5%;二是从2020年起,通过碳中和增长,稳定碳排放量;三是在2050年,碳的净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50%。

  达不到欧盟提案要求后果很严重:

  将要支付超过24亿欧元的“买碳费”

  达不成全球协议欧盟收24亿欧元“过路费”,所有进出欧盟及在欧盟内部飞行的航空公司都需要提交碳排放监测与报告计划,否则将无法获得免费排放配额;自2012年起,这些航空公司飞机排放的温室气体均须纳入欧盟ETS,85%的减排额将按照航线免费使用,剩余的减排额将以拍卖的形式出售(利用飞机排放管系统可准确测量飞机运营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国际航协测算,如果实施,第一年将会让全球航空业成本增加24亿欧元,并且这一数字会逐年递增。

  最终结果尚需看哥本哈根会议上是否能达成全球一致的航空业减排方案。倘若未能达成一致,仅进出欧盟的全球航空公司,将要支付超过24亿欧元的“买碳费”。

  目前,包括国航、南航、东航、海航在内的14家航空公司已经纳入了欧盟的排放交易体系中去,距离他们花钱买碳的时间也许只剩下了2年多。

【1】       【2】

17、应对气候变化凸显囚徒困境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11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478127.html

  2030年中国或将位居世界温室气体总量排放之首,碳价和碳税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平衡。11月28日,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著名经济学家Ross Garnaut(郜若素)在清华大学发表题为《如何面对气候变化挑战:澳大利亚的视角》演讲时表达了上述观点。当日还发布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郜若素气候变化报告》一书。

  该报告是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郜若素受该国总理陆克文委托实施的项目。

  排放之首

  郜若素预测,中国在全球排放量中的份额将从2005年的18%提高到2030年的33%。届时,中国的排放量很可能会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排放量的总和,将成为决定世界总排放量最重要的国家。

  郜若素认为,驱动中国到2030年排放量迅速增长有以下三个因素:第一、中国经济将持续快速增长。第二、中国经济可能继续以能源密集型增长为主。郜若素预计,如果不审慎地减缓气候变化,并假设中国的投资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重工业迅速增长,那么中国的生产能耗强度的下降速度不会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快。第三、由于中国缺乏碳定价机制,因此不可能摆脱以煤为基础的重工业,或在封存燃煤排放物的道路上取得任何进展。其唯一的结果是降低能源系统中目前较高的碳密度。

  本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国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降低40%至45%。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认为,“这个目标有点偏高。”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很大。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表示,中国正处于一个既要保增长又要减排节能的矛盾之中。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Crawford)经济与政府学院资深研究员宋立刚还从发展的不均衡、进入工业化中期、企业与家庭的反应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的压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建议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取消出口激励,更加注重第三产业。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是有不同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齐晔认为,应当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1】 【2】

18、低碳时代,我们淘汰什么? 

来源:人民日报 2009年11月3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1/30/content_12563061.htm

    如果评选时下的经济流行词汇,“低碳经济”当之无愧。

    什么是低碳经济?教科书没有现成答案,但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而且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用这个流行词汇来衡量,以水泥、玻璃为代表的中国建材业就很是落伍了,因为它是典型的“高碳”行业,一年要消耗1.95亿吨标煤。其中水泥的高碳属性尤为突出,不仅耗能高,而且生产过程中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据不完全的统计,建材工业一年消耗的标煤中,水泥占到70%左右;去年全国二氧化碳排量51亿吨,建材是9亿吨,水泥在里面占7亿吨。要知道,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只有260亿—270亿吨。

    在“低碳”流行的时代,“高碳”行业遭遇了产能过剩,这意味着什么?

    淘汰落后产能是不可不做的,而且历史证明,只要政府下决心,炸掉小水泥、关掉小玻璃,建材产业解决产能过剩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在人类社会已经如此重视能源高效利用、如此向往绿色GDP的时代,即便在淘汰过剩产能中生存下来,这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按照现有的发展模式又能走多远呢?所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张人为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我们:“结构调整不是单纯地讲水泥要发展新型干法,建材工业调整的任务和眼光,要看得更远!”他甚至认为,这样的调整是无限的。

    要做到看得更远,水泥、玻璃这样的高碳行业就要跳出产量来思考结构调整,要为即将到来的低碳时代做好准备,寻找更适宜的发展和生存模式。说得再直白些,就是要产能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以及发展思路,多管齐下共同调整。其实,这样的理念已经有企业在践行。在水泥行业,一些企业已经向下游制品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水泥高标号化、特种化、制品化,走减量化发展的道路。在玻璃行业,一些企业早已把触角伸到了太阳能膜电池、风力发电机叶片等新能源产品领域。

面对全球控制温室效应的实践和努力,面对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两型”社会的实践和努力,水泥、玻璃这样的高碳行业一定要居安思危。也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多次提到碳税问题,“水泥是释放二氧化碳非常大的产业,如果中国收碳税,就算每吨加收10元人民币对我们水泥意味着什么?靠涨价消化涨得起来吗?” 虽然这是个离现实还有些距离的问题,但他觉得事关企业利益和未来的生存,所以感觉很迫切。也许,只有站在建立“两型”社会的高度,正视高碳的现实,思考低碳的挑战,才能洞悉先机、抓住机遇,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才会有更长远的目标。(阿 朱)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