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9
十一月二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绿色记录2009年国际环境记者论坛纪事之二:
1、绿色记录2009年国际环境记者论坛纪事之二―冰川的寿命,就是人类文明寿命的极限
环境资讯:
2、新京报: 中美相继公布减排目标 2020年中国碳排放下降40%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27/content_12547116.htm
3、央视网: 环保部:西部地区新建了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http://finance.cctv.com/20091127/101668.shtml
4、新华网: 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繁重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11/26/content_12543882.htm
5、长江商报: 国家将投4.3亿保护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
http://news.sina.com.cn/c/2009-11-27/022719135433.shtml
6、武汉晚报: 国家重点水环境监测站落户巴东
http://www.cnhan.com/gb/content/2009-11/27/content_1079848.htm
7、人民网-人民日报: 加大资金支持完善监管体系 西部地区环保水平提高
http://env.people.com.cn/GB/10460756.html
8、经济参考报: 盲目引进是外来入侵生物肆虐的主要原因
http://env.people.com.cn/GB/10464476.html
地方信息:
9、山西晚报: 环评法实施6年山西否决1104个重污染项目
http://www.s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11/26/content_18340905.htm
10、生活新报: 昆明水质检测标准与国际接轨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50831259291792_1.shtml
污染信息:
11、金羊网-新快报: 广州遭遇今年最严重灰霾 已达不适合人居住等级
http://gd.news.sina.com.cn/news/2009/11/27/735155.html
气候变化:
12、中国新闻网: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中国的45%VS美国的17%
http://intl.ce.cn/zgysj/200911/27/t20091127_20513530.shtml
13、南方日报: 专家称哥本哈根会议不仅是气候博弈
http://news.sina.com.cn/w/2009-11-27/111219140573.shtml
14、新华网综合: 哥本哈根会议意在长远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1/27/content_12546920.htm
深度报道:
15、法制日报: 我国沿海快速开发埋下巨大环境污染隐患
http://news.sina.com.cn/c/2009-11-27/082319139004.shtml
16、中国经济导报: 能耗降低20%,中国能做到吗?
http://news.qq.com/a/20091127/000830.htm
环境时评:
17、京华时报: 且看民意如何与垃圾场博弈
http://env.people.com.cn/GB/10458267.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绿色记录2009年国际环境记者论坛纪事之二―冰川的寿命,就是人类文明寿命的极限
文图田松
第二天的议程,主持人是Raniero De Filippis, 程序册上写的身份是:Director of the environmental department, Regione Lazio我觉得应该是Regione Lazio这个地方的环保部主任。
美国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校区的人类学教授Brian Fagen,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气候变化,历史的教训。(Climate, the lesson of History)。老先生本来是学考古出身,讲演很煽情,PPT的画面把煽情配合得非常好。他给了很多中世纪的案例,欧洲的农民,维京海盗,加州两次长达200年和130年的干旱,中美洲的玛雅,中国的北方,还有印度,等等。他试图说明,对于人类文明而言,干旱不是罕见的事情。那么,我们能够从以往的干旱中学到什么?他说,他对玛雅文明非常感兴趣,玛雅的统治者默认了他们就将在干旱中生活,所以修了很多灌溉渠,但是玛雅文明还是崩溃了。而崩溃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干旱。
从历史看今天
历史上
干旱在非洲
教授的表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提问踊跃。
巴基斯坦的乌玛、汪永晨、美国作家克里斯婷、夏威夷来的Amor,前一天做过报告的Erik,一位埃菲社记者,还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的记者都纷纷提问。问题大致都差不多,教授在回答中指出:我们的行为方式必须改变,我们的观念也必须改变。如果我们只是不断地向地下打水,这将是致命的。古人用水,都遵循水的原则,那个原则是,水往低处流。而现代人则不断地改变水的方向。他说,人们很难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想象中
现实
埃菲社记者在提问中说到了生活方式的问题,教授在回答中对工业文明进行了评论,他说工业文明是建立在石油上的,而石油已经变得愈发昂贵了。
汪永晨在提问中说:你提到了中国,不过你提到是历史上的中国,你是否了解中国的现状?她说到了长江,说到了中国的冰川退化,也说到了怒江。她问教授对大坝怎么看,在他看来大坝是否是清洁的?
Fagan教授在回答中说,大坝有严重的环境后果,他举了埃及的例子。不过,关于中国,他说汪永晨的问题涉及到复杂的文化因素,他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很多人的提问说到了教育问题,怎么样改变人的观念。而实际上,这些问题在提问者那里,实际上已经有了答案,只不过是需要得到一个确证。教授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再一次强调:水是珍贵的!
Antonio Navarra, 意大利欧洲-地中海气候变化中心的主任(Director of the Euro-Mediterranean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Italy),报告的题目是:地中海地区气候变化的证据(The evidence of the change under way in the Mediterranean area)。这个报告有非常多的科学细节,一开始就用PPT展示了地球-太阳的能量交换关系,这是我非常熟悉的一个部分。我在论证全球升温是(广义)垃圾问题的一个结果时,就采用了这种方式,
12:00,上午的最后一个报告,也是第六场大会报告,主讲人是Joellen L.Russell, 美国亚立桑娜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of Geosciences at University of Arizona, U.S.A.),这位女士有着东方人的肤色,她的题目是:南极冰川的融化(Glaciers melting in Antarctica)。
科学家的研究
科学家眼中的地球
这同样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报告,她用大量的数据、图表,来向大家展示,南极一带以及整个地球都发生了那些整体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有多大的可能是人类导致的。她说:85%的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大气。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冰川融化,大洋内部的水系循环出现了问题。她还展示了一个臭氧层空洞的模拟图,大屏幕上,地球上空包裹着大气,像一个旋转着的棉花糖。空洞随着时间伸缩着,但是始终存在。她说,虽然CFC的释放已经在减少,但是臭氧层的空洞仍然在增大。
地球的大气在变化中
她对自己做的一个全球升温的预期模型非常得意,这个模型可以非常形象地把全球任何一个地区未来的气温变化展示出来。把鼠标伸向任何一个地区,那个区域就可以放大,代表不同温度的各色彩线,彩带旋转着,颜色不断变化,红的领地越来越大,的确让人触目惊心。
照片显示中的大气环流
她的报告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引起了激烈的提问。
有人在提问中提到戈尔的影片,对那个影片中的科学性提出了怀疑。她在回答中说:我非常喜欢戈尔的影片,这不是科学,是艺术,但这是一个交流的方式。我总是让我的学生看这部电影。我们需要利用所有的媒介,让人们知道。
在回答问题时,她也说道,关于当下的很多数据不大容易收集,有的地方政府不希望他们看到这些数据。对此,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她很自豪地说,她有1100个学生在教室里坐着!
有人提问,说有人相信气候变化,但是也有人不相信,这是为什么,你应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的回答她似乎有点儿跑题,她大致是说,这是一些不懂科学的记者闹得。这些记者总是找一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们没有PhD,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背景,但是记者把他们的话发表出去。
她对记者的指责引起了来自台湾的邱育慈的不快,她在提问中表示了质疑,强调科学家也需要和记者交流。她在回答中,给自己刚刚说的话打了补丁。
有人问政府的问题,她说:所有的政府都行动得不快,所有的政府都行动得不够快!
午餐的时候,我专门找她聊了一会儿。因为她在亚立桑娜,我很关心亚立桑娜的生物圈2号,她说:生物圈2号现在还在运行,是科学研究,不是科普。因为有了私人投资。研究者就在她们亚立桑娜大学,她有同事到里面研究,但是她没有。
中午睡了一觉,闹钟定在2:50,一直沉睡下去,直到被敲门叫醒,看表是22:15,这才明白过来,上闹钟的时候,忘了算时差。
26日下午的主持人是Michele Candotti, 意大利WWF的总书记。第一个发言的是 Clair Carlton, 气候见证项目澳大利亚地区的主管(Manager Climate Witness Programme, Australia),她在介绍“WWF国际”组织的“气候见证”(Climate Witness)。下午的报告大多与此有关。
WWF组织了一个全球性的“气候见证”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一些愿意作为见证人的志愿者,讲述气候变化对其生活的影响和冲击。WWF在宣传页上声称,每一位见证人的故事都由“气候见证科学委员会”的科学家利用自己的时间做过独立的科学评估。这些见证都以照片、录像和文字的形式发布在网络上
然后,就是一个一个不同身份的见证者。第一位是Diego Redini,一位意大利农民,一个三十来岁的小伙子。他的题目是:牛奶产量的降低(The decrease in the production of milk)。他说由于气温升高,不利于牛群生活,夏天的奶产量比冬天已经减少了30%。小伙子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在报告中还说到了水位的降低。小伙子讲完之后,接受了几个提问就匆匆离开,他说明天一早还有一个会——他在赶场。
第二位见证者上台,乌干达农民Mbiwo Constantine Kusebahasa,他的题目是:冰川融化和农业危机(Glaciers melting and agricultural crisis)他看起来更像是农民。很质朴。
他来自非洲
农民的智慧表现在后面。在一群提问之后,台上一位WWF的成员问他:如果有哪个国家愿意给你们投资,你觉得是否能够有用,怎么样用比较好?
农民有农民的智慧
他说:钱会让人疯狂( the money make people mad)。他大致是说,直接投钱,不会落到农民手中,如果真想帮忙,就做点儿具体的事情。投给政府,是浪费。
茶歇的时候,我隆重地表扬了他,说他讲得好,他很高兴,跟我热情拥抱。然后跟我诉苦:我们那儿很穷,太穷了!
我问他,气候变化,还有政府,哪个因素对你们的生活影响得更大?
他好像没有听懂,接着说:太穷了。
今天最后一位见证人,Alton Byers,一位美国的大山地理学家(Mountain Geographer),他的题目是:冰川的消退(The retreat of mountain glaciers)。他的报告也很好看,他的PPT展示了大量的对比照片,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时间,一望而知,在这些地方,冰川在消失,冰川在退化。
同一个地方可看到的变化
冰川在融化中
我问了我一直想知道的老问题:我们有水循环的概念,河流入海,海水蒸发,变成云,云来到内陆,变成雨雪,降到地面,成为河流,也有一部分成为冰川。我想知道,这个循环需要多长时间?一年?十年?一千年?还是更长?
很遗憾,他也不知道。不过他说,有70%的新鲜水,来自冰川。
事实上,我想用这个问题说明,在我们人类有限的文明期间,水并不是循环的,而是有限的。所以,冰川的寿命,就是人类文明寿命的极限。
最后一个报告是来自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汪永晨。汪永晨展示了大量的图片,中国长江源头冰川的退化,大河源头水量的减少,严重的干旱,已及怒江四季不同的美丽。照片同样触目惊心,引人瞩目。汪永晨强调,中国的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来自污染,同样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结果。
长江源在变化中
只有两年时间就看到的变化
汪永晨的讲演也引起很多问题,俄罗斯的犹里问,为什么你没有说到中国的北方,哪儿与俄罗斯接壤,与我们的关系更密切。
汪永晨的演讲获得了热烈的掌声。这其中不知是不是包括人们对中国这个大国受全球气候变化现状的兴趣。
以下文章内容:
汪永晨 文图
今天的一天,用田松的话说:意大利人的时间表需要客人有强大的体力。现在其实是27日早晨5点49分,从梦里醒来,追忆昨天的事情。昨天晚上7点30分,大巴把我们拉到一个庄园,晚宴。晚宴之丰盛自不用说,关键是时长,一直到夜里零点,还不见有停歇的迹象。绿色记录的组织者怎么看,都要年过半百了;参会者虽然有年轻人,大多数人怎么看也要算中年男女。不过这些人却唱着,跳着,兴致高昂。南美的热情和南欧的热情交织在一起,便在螺蛳壳里做了大道场,在餐桌间只一人宽的羊肠小道上跑火车!回到房间,已经是后半夜的1点30分了。
晚餐中
这样的开会方式,不知是不是意大利特有?
在罗马国际记者年会上,不论是大会发言,还是下面采访,聊天,全球气候变化像一阵风一样,刮得到处都是。在国内时,也在说全球气候变化,但如果不是在这样的国际会上,还是感受不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有那么大。
所以,今天我也开始和各国记者们聊聊全球气候变化对他们国家的影响。
巴基斯坦的乌玛是每年都来的电视记者。她说,巴基斯坦当然也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小的国家。但政府对此并不重视。我问主要是些什么影响,我印象中有不少洪水落石出现。她告诉我,孟加拉洪水多,他们家乡现在是缺水。河里水都干了。原因有干旱,也有巴基斯坦也是建了不少水坝的国家。大坝拦了水,河流缺水情况的严重,又直接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印度的电视记者卡娅说,喜玛拉雅山冰川的融化,现在也影响到了他们的江河。洪水和干旱交替发生。当地几十岁的人都在抱怨老天怎么了。我2001年去过印度的克拉拉邦。卡娅听说后马上说,那是个美丽的地方。
印度的卡娅在提问
我说,那次采访中我知道那是个教育程度很高的地方。和印度其他地方比,更民主、平等。高级知识分子到乡下帮助建立图书馆,扫盲。我们现在义卖书,为怒江等贫困地区的小学建图书馆,阅览室,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向他们学的。
卡娅说,是。在印度,克拉拉是教育程度很高的邦,也没有那么严重的妇女问题。但就是穷。教育程度高,但是穷,这是为什么呢?我问卡娅。
他们总是向中央政府要钱。至于为什么教育程度高,没有严重的妇女歧视的地方,却经济发展程度很低,解决不了贫困的问题。卡娅说,这是一个很难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反正那里的社会环境好,环境也不像印度一些发达地区那么污染,过日子是个挺不错的地方,不过,因为穷,印度其他地方的人倒是并不想到那里去生活。
卡娅说,她听说中国有很多环境问题。过去砍了很多大自然中的树,现在再人工种。她说,他们国家也一样。这都是人类缺乏对自然认识的表现。现在全球变化造成了恐慌,人们才知道过去对大自然的破坏带来了什么。
牙麦加记者赞蒂每次在大会上都是很活跃的记者。去年她曾经邀请参加国际环境记者年会的人今年三月到牙麦加参加在那里召开的环境大会。可是后来她写信告诉大家,因为经济危机,她们没能找到足够的钱,大会没开成。不过她还是充满了信心,说我们还在找钱。大会一定会开。赞蒂是个能歌善舞的记者。可以看出,她对生活的态度十分乐观。
牙麦加赞蒂
以往我对牙麦加了解不多,从赞蒂那儿我知道,像她家所住的社区,家家都有车,有的还有两辆。生活还是挺舒服的。这是牙麦加记者、教师、医生、护士、律师的生活。至于全球气候变化对他们国家的影响,主要是暴雨的增加。30多岁的赞蒂说,她长这么大,从来没见到今年这么多雨,这暴雨是夹着冰雹一起来的。
这次记者年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特意为大会请来了一些农民。乌干达、肯尼亚、蒙古、尼伯尔夏尔巴人还有意大利当地的。请他们为记者们谈谈全球变化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乌干达的农民发言我注意到,在场的每一位记者听得都是那么认真。他谈到全球气候变化对他家乡农田的影响,当然是在场的每一位记者感兴趣的话题。他说自己受教育的程度很低,但在我听来,他的英文却说得十分流利。他讲完后赢得了长时间的掌声。而他却一个劲地强调,我的文化教育程度低,感谢大家听我的发言。
富国的人到你们那里去获取资源,你们怎么样看;要是有人愿意帮助你们,你会用这钱干什么。有记者证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用田松的话说农民有农民的智慧。他说,钱总是给了政府。所以不用给钱,给些生活和生产资料吧。钱不会给我们带来生活。不过少给点也行。他的回答,赢得了大家善意的笑声。
艾米莉,菲律宾的环保记者。今天我问她,昨天你在向发言人提问题时说的洪水,真的是以前从没有在菲律宾发生过吗?艾米莉马上绘声绘色地给我讲了起来。她说,她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洪水。她一个朋友家的二楼都淹没了。到处是水,水里什么都有,到处都是垃圾,太可怕了。怎么样会这样?这就是全球气候变化吗?
菲律宾的艾米莉
艾米莉在马尼拉主持一个环保热线节目。每天都有不少听众向她提出各种有关环境的问题。她说作为媒体,很多问题她解决不了。但是她要告诉公众,能不能少用纸巾,少用一次性产品,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呀。
我和艾米莉是吃午饭时聊的,她指着餐桌旁扔满了的一次性盘子、叉子、杯子、纸巾说,看看我们这些人一顿饭下来就要产生多少垃圾。全球多少人,一天三餐,就要产生多少垃圾呀!我们这个地球怎么能承受得了。有多少人在想这个问题呢。
是呀!艾米莉说到这时我突然想,马上就要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环境大会,要开两个星期,到时会有多少人参加这个国际大会,两个星期要吃多少顿饭,每顿饭又将要产生多少垃圾呢。组织大会的人有没有想过,又有什么办法减少这些资源的消耗,处理好这些本是资源的垃圾呢?
今天我在大会上也做了主题为“全球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及江源的影响”的发言。今年6、7月我在青藏高原和长江、黄河源采访,与十年前我在长江源的采访照片的对比,让与会记者证看到了世界第三极现在所面临的问题。让我没想到的是,我在发言后的提问中,大会主席问了我两个问题,一是greenaccord,,绿色记录的中文怎么说;二是,你放了很多中国江河的问题,下次中国政府还让你来吗?
我先教了这位主席绿色记录中文怎么念。然后我告诉他,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影响,现在不保密,而应该让世界知道,现在的问题不是不让人知道,而是知道的人太少了。当然,我不是中国政府官员,但我今年在世界第三极、长江、黄河,参加地质学家杨勇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的考察中和考察后,我写了28篇文章,除了在我们绿色记者沙龙网上每天刊登以外,也在很多报纸上发表。今年11月,我们绿色记者沙龙网有了英文版。我写的这些文章已经翻译成了英文,这也是希望全球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影响,是应该引起世人重视、并共同面对的时候了。因为那里现在不仅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灾区,那里的变化,也将影响世界。
在回答了与会记者提出的问题后,我特别强调了我的观点,哥本合根会上,各国政府要探讨发展模式和碳排放指标,也不应忽视生活在世界第三级和受气候变化影响地区的人们和生活在那里的野生动物。
哥本合根会也应该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我发言后,那位找来很多全球气候变化见证人的WWF项目官员对我说,他们一直在问WWF中国办公室,有什么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在中国影响的故事,但得到的回答是没有什么故事。她对我说,你讲的中国地质学家对中国干旱地区的独立考察是多好的故事。可惜他们不知道。应该让他们知道。我告诉他,有一位美国朋友知道我们在做的事后,曾经向WWF亚洲办公室和中国办公室推荐杨勇,也希望他们支持杨勇到哥本哈根上发言,但快两个月了,没有得到回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参加国际环境记者年会,可以一下子采访那么多关注环境的各国记者,我会第一时间把了解到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他们家乡的影响告诉我们绿色记者沙龙网的读者们。
2、中美相继公布减排目标 2020年中国碳排放下降40%
来源:新京报 2009年11月2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27/content_12547116.htm
距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还有10天,昨日,我国公布了2020年碳排放降低的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昨晚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称,这将是一个“需付出艰苦卓绝努力”的目标。
此前承诺大幅降低碳强度
今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到2020年将比2005年大幅降低碳排放强度,这被认为是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的转变。此前,中国一直强调《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不能承诺二氧化碳的总量减排。
碳强度将制订考核办法
本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了我国2020年降低碳强度的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订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会议还决定,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 数说减排
我国减排目标
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能源消费: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植树造林: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 名词解释
总量减排: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在此基础上设定的减少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目标,总量减排会较大影响经济发展。
降低碳强度:指的是产生万元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降低碳强度只是降低单位GDP排放二氧化碳的数量,不一定会产生二氧化碳总量减少的结果。(记者杨华云)
3、环保部:西部地区新建了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来源:央视网 2009年11月27日
http://finance.cctv.com/20091127/101668.shtml
记者日前从环境保护部了解到,西部地区新建了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的18%,为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西部地区新建了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的18%,为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一些地方为了眼前利益随意调整自然保护区范围、影响自然保护区功能的情况,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的通知》,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加强对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的监管。
此外,环保部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共同印发了《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同时,指导西部地区加大对重点资源开发和外来物种引进、转基因生物应用的生态监管与执法检查力度,强化了对流域开发和跨区域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007年,经国务院同意发布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在西部地区的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青海、新疆等7省(市、自治区)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通过试点,基本掌握了各省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变化趋势和威胁因素,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积极有序地开展。
4、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繁重
来源:新华网2009年11月2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11/26/content_12543882.htm
新华网武汉11月26日电(记者郭嘉轩)在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带动下,近年来长江中上游生态恶化趋势得到一定控制,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性改观,水土保持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繁重。
记者从26日召开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了解到,长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其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量在我国七大流域均居首位。1989年国家在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中下游、陇南陕南地区、三峡库区等“四大片”,启动实施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长治”工程。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目前长江上中游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得到一定控制;部分支流和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水土流失面积下降、江河泥沙减少、生态环境好转的态势已在流域凸现;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首次实现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然而,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依然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据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省长蒋巨峰介绍,目前长江上中游生态环境脆弱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全流域还有近5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坡耕地总数45%的1亿多亩坡耕地和数千条泥石流沟、10多万个崩岗还未得到根本治理;目前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规模还是局部的。流域内近一半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的县,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无法开展大规模的治理。已开展治理的县也存在着单位面积投资标准低、水土流失治理投入不足、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水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矛盾日益突出,一些生产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忽视生态保护的现象仍较为普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水土流失地区干部群众保护水土资源的意识不强,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流域每年因为不合理开发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200平方公里以上;随着国家生态建设多元化经形成,如何有效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项目,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和效益,都成为水土保持工作必须破解的难题。
5、国家将投4.3亿保护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
来源:长江商报 2009年11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11-27/022719135433.shtml
近日,省南水北调办在汉召开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治理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专题会议。记者在会上获悉,为减缓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国家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总报告》中,安排了4.3935亿元用于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本报记者 黄海斌 通讯员 郭军
6、国家重点水环境监测站落户巴东
来源:武汉晚报 2009-11-27
http://www.cnhan.com/gb/content/2009-11/27/content_1079848.htm
汉网消息(通讯员 李飞 李小宁 记者 王建兵 戴红兵)昨从省环保厅获悉,长江湖北段水质自动监测站选址确定,落户巴东县城区西瀼坡小区长渡河,预计年底开工,2010年6月底建成运行。
省环保厅介绍,这是国家环保部和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
划》中的重点项目。监测站主要对长江流域巫峡口断面开展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等水质指标,进行自动监测,填补这一区域水质自动监测的空白,有效提高对长江流域水质状况实时监控和预警的能力。项目建成后,能够及时准确反映长江自重庆进入湖北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对区分鄂渝两地环境责任,实行环境质量地方首长负责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7、加大资金支持完善监管体系 西部地区环保水平提高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460756.html
■ 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增长迅速
■ 重点流域水污染状况得遏制
■ 三级环境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 项目环评审批工作进度加快
本报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武卫政)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降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介绍,2008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安排资金1.67亿元,资金总量占全国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33.4%,支持226个村庄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受益人口56万人;2009年安排资金3.82亿元,支持500个村庄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受益人口107万人。从中可以看出中央财政首次设立的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向西部地区倾斜。
自2000年以来,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报请国务院批复了《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等一系列规划,西部地区重点流域水污染状况得到遏制,部分流域水质得到显著改善。对西部地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和城镇污水管网建设项目,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补助。其中,中央财政补助给三峡库区污水处理运行补助资金达42542万元。目前,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地区项目的平均补助比例达到总投资额的70%。
针对西部地区环境监管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2000年以来,环境保护部配合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对西部地区下达了监测网络(辐射及地表水部分)建设项目等多个专项资金,总额达518503.9万元。2004年至2008年,为西部地区配备执法车辆1596辆,应急指挥车辆13辆,取证监测仪器设备19586台(套),西部地区省、地(市)、县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高。10年来,西部地区环保机构由1999年的2131个增至2008年的3050个,人员由17724人增至31368人。西部地区地市级环保局长1220人、地市级环境监测站长234人、环境监察人员近3000人接受了环保部组织的培训。
环保部门不断完善项目环评审批工作,加快审批进度,支持西部地区煤电、煤化工、石油石化、煤炭深加工、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建设项目的环评工作,10年来共审批建设项目近1200个。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的监理与环保验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澜沧江中下游梯级开发流域环境影响研究和评价》等一批江河流域的规划环评,促进了当地在资源利用过程中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
8、盲目引进是外来入侵生物肆虐的主要原因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9年11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464476.html
日前在此间出席首届“生物入侵国际大会”的福建省农科院院长刘波指出,当前,外来入侵生物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全社会亟待加强宣传,以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刘波说,外来入侵生物是指已经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建立了种群,成为改变和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外来物种。通常,外来入侵生物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生态环境适应能力强,有的可以某种方式度过干旱、低温等不利条件,一旦条件适合就开始大量滋生繁殖;二是繁殖能力强,入侵物种都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且繁殖世代周期短,许多杂草和病菌还具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可通过根、茎、芽、芽孢或孢子大量繁殖;三是传播扩散能力强,入侵种大都具有极强的传播扩散能力,从而有更多的机会找到适宜的生存环境,而在适宜的环境中又继续生长发育,进行更大规模的传播扩散;四是隐蔽性大,外来有害生物进入国门一般借助于轮船、飞机、汽车等运输工具,潜藏在运输的货物中,由于有的非检疫对象,有的被漏检,随之进入,由于从“定居”到暴发需要一个间隔期,当人们发现它时往往已经成灾。
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研究员万方浩认为,盲目引进是外来入侵生物肆虐我国各地的主要原因。
万方浩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有500多种,其中大面积发生严重危害的多达100余种。初步估计,松材线虫等十余种主要入侵中国农林业的有害物种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74亿元。
万方浩指出,造成外来入侵物种逐年增加、危害性日益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单位和个人对外来物种可能导致的生态和环境后果缺乏足够的认识,外来物种的引进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调查表明,在我国已经严重成灾的入侵生物,有39.6%是属于有意引进造成的,49.3%是属无意引进,经自然扩散等其他途径入境的仅占3.1%。其中55.1%的外来入侵物种来源于美洲,21.7%来源于欧洲。“请神容易送神难”,当前建立严格的外来生物引进制度和监管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9、环评法实施6年山西否决1104个重污染项目
来源:山西晚报 2009年11月26日
http://www.s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11/26/content_18340905.htm
11月25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透露,《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6年来,全省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共否决1104个涉及投资近1469亿元的重污染、高耗能项目。
今年8月底至9月中旬,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山西省贯彻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发现,2006年以来,山西省对所有"新改扩"建设项目一律实行"减量置换,先减后建"制度,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的审批新增排污总量的项目,严格按照新增量的1.5倍置换。先后对1041个规模以上项目实施了总量置换,对94个不符合总量置换要求的项目予以否决,实现增产减污。(记者 李莉)
10、昆明水质检测标准与国际接轨
来源:生活新报 2009-11-27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50831259291792_1.shtml
今后昆明市民能喝到达到国际标准的优质自来水了!昨日(11月26日),记者从昆明通用水务水质监测中心了解到,国家计量认证供排水水质评审组日前对昆明通用水务水质监测中心进行了实验室资质认定复查、扩项评审。此次评审,昆明通用水务水质监测中心报审的24项新增项目均通过考核,检测能力增加至169项,提前达标完成了新《国标》106项检测能力(国标要求2012年完成)的要求,成为云南省唯一具备新《国标》106项检测能力的实验室,这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水质标准,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据了解,新标准增加了对有机污染物和农药的检测项目,其中有机物指标从过去的2种增加到27种。针对水处理中消毒剂的使用,该标准增加了对消毒副产物的检测项目,并做出严格限制。达到106项监测指标后,昆明通用水务将全方位对水质进行监控,让昆明市民喝上更加干净、优质的自来水。
11、广州遭遇今年最严重灰霾 已达不适合人居住等级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2009年11月27日
http://gd.news.sina.com.cn/news/2009/11/27/735155.html
空气污染指数高达129
昨天,北方的大雾、本地的灰霾,完全打乱市民的正常生活。大雾天气致使24个进出港航班出现不同程度的延误,过千乘客受阻;重度灰霾同样令市民措手不及,广州全城一片灰,不仅令视野模糊,连呼吸都觉得不顺畅,不少人后悔没戴口罩出街。
气象部门检测显示,广州遭遇了今年以来最严重的灰霾天气;环保局指出,空气污染指数高达129,已属于“不适合人类居住”空气质量等级。
灰霾有多重?
最低能见度900米 气象部门急发190万条预警短信
“喉咙又干又涩,好难受!”昨日不少出门的市民抱怨呼吸“不畅”。
记者了解到,由于遭遇今年以来最严重灰霾袭击,广州气象部门一大早就向190万广州手机短信用户发送了灰霾预警短信。气象部门在广州市区道路内录得的能见度只有3-4公里,其中番禺短时最低能见度只有900米左右。受此影响,昨日上午八九点钟,广州市区以及南沙、花都均悬挂出了今年入秋以来的首个灰霾预警信号,番禺随后也挂出灰霾预警信号。
空气污染指数129 全城污染重灾区在越秀和海珠
记者从广州市环保局网站上的“空气质量日报”看到,昨日,全市9个空气监测点均有不同程度污染,污染物主要为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其中,位于越秀区的吉祥路的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指数均达到155,成为全市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而位于海珠区的宝岗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指数则达到165,为全市最高。
根据测算,广州昨天的空气污染指数为129,达到“III级”,突破前天“II级”的水准。据了解,在“III级”空气下,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易感人群会导致症状轻度加剧,健康人群会出现刺激症状。
灰霾中的他们
灰霾天,易发呼吸性疾病 哮喘患者增两成
灰霾天,慢阻肺、哮喘病人需警惕!昨日,记者从各大医院获悉,近期慢阻肺、哮喘患者受天气影响易发病,个别医院该类患者增加约两成。
“近日收治的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多20%,其中慢阻肺病患最为多见。尤其是住院患者中,频频见慢阻肺的老病号入院治疗。”广医一院呼吸内科张挪富主任说。中山六院呼吸内科韦民副主任医师也表示,呼吸性疾病的门诊量比平时增加一倍以上,平均每天40多人。
据广州市呼吸道疾病研究所今年启动的关于全市慢阻肺发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初步数据显示,广州44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达9%。
鼻子不舒服,呼吸不舒服 工人无防护施工
昨天记者前往了天河路岗顶附近的几个工地走访发现,灰霾天气并没有对施工带来影响,工人们虽普遍反映这几天感觉鼻子特别不舒服,但却都没有想过要采取什么防护措施。
在天河路旁的太古汇楼盘工地,工人说,这几天的灰霾并没有对施工带来什么影响,也没有什么针对灰霾的防护措施,一切就按平时施工安全的规定办。离太古汇不远的保利中辰广场工地的工人也是这种说法。
比起围蔽的工地,露天作业的施工人员所受的烟尘之苦多得多。记者在天河路中山三院门诊部门前及中山大道西华师附中附近看到,正在铺砌人行道的施工人员身上均没有任何防护。他们忙着铲平沙子铺砌砖块,一阵风吹过,路上顿时扬起滚滚烟尘,过往路人赶紧掩盖口鼻。当被问到这几天的灰霾有没有影响施工的时候,好几个施工人员都说没有,“就是这几天看出去都是灰蒙蒙的,鼻子不舒服,呼吸也不舒服”。至于针对灰霾的防护措施,施工人员一个劲地摇头,“好像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戴口罩之类的,那样太不方便了”。
天气影响
北方大雾 广州24航班延误
由于昨日我国华北以及南方大部地区都出现了浓雾,个别地区能见度小于1000米,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已不能满足航班的正常起降。受此影响,广州24个进出港航班出现不同程度的延误。不过午后阳光令雾气有所消散,到傍晚,延误航班已基本成行。
据悉,受大雾影响,广州昨天往返郑州的7个航班、往返成都的7个航班,以及合肥3个航班、杭州4个航班、义乌两个航班、乌鲁木齐一个航班出现延误。由于今明两天华北以及南方地区的大雾天气还将持续,因此飞往上述方向的旅客出门前最好查询天气情况,并致电航空公司或白云机场查询航班情况。
灰霾如何来?
天暖悬浮污染物难散
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梁桂雄昨日向记者介绍,出现这种天气主要是由于天气转暖,不利于吹散城市空气中悬浮污染物所致,在这种天气下,市民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他说,129的污染指数虽然很高,但并非广州“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天气,每年广州均会遭遇这种空气质量几天。
防患于未然
亚运期间将采取措施
记者询问,亚运会期间若出现“III级”空气质量,有关部门会有什么应对措施?
梁桂雄表示,目前环保部门对于亚运期间广州空气质量保障措施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谁也不敢担保亚运期间会否出现“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空气质量。“只能说亚运期间若出现这种空气甚至更差的话,有关部门将会采取应急措施。”
如何防灰霾
口罩难防宜减少出门
医生提醒,由于普通口罩难防空中细小微粒,建议患者减少户外活动,少去空气混浊的地方。
据医生介绍,灰霾天空气的流动性非常差,灰霾成分中的硫酸盐、二氧化硫、大气污染物以及携带的各种细菌病毒易侵入人体呼吸道,使人体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降低,造成呼吸不畅、胸闷、干咳、咽干咽痒等不适,长期吸入易致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等症,也容易使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慢性病急性发作。
广东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陈正贤表示,由于灰霾中的颗粒物小得只能以微米计算,所以普通口罩难以防范其吸入,因此该类患者最好减少外出活动。
新闻链接
华北、江南等地有雾
前天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大雾橙色警报,称前天晚间到昨天上午,全国多个地区包括华北、江南等地都有轻雾,其中安徽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雾,局地能见度不足200米,同时还存在灰霾天气。
天气预报
灰霾难走明后降温
今天,依然没有明显冷空气影响华南,也没有降雨过程,广东省各地气温继续回升,云量逐渐增多,部分市县有雾或灰霾,能见度较差。
明后两天,广东省自北向南先后受弱冷空气影响,各地气温将有所下降,粤北局部有小雨。其间,粤北将有4℃—6℃日平均降温幅度,中南部将会有2℃—4℃日平均降温幅度。带来降温的同时,这股弱冷空气也有望使我省的雾霾现象自北向南先后改善。
我国目前采用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分为五级,见表:
空气污染指数API /空气质量类别 /空气质量描述 /对健康的影响
0-50 /Ⅰ /优 /可正常活动
51-100 /Ⅱ /良 /可正常活动
101-200 /Ⅲ /轻度污染 /长期接触,易感人群症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
201-300 /Ⅳ /中度污染 /一定时间接触,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健康人群中普遍出现症状。
超过300 /Ⅴ /重度污染 /健康人运动耐受力降低,有明显强烈症状,提前出现某些疾病。
12、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中国的45%VS美国的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1月27日
http://intl.ce.cn/zgysj/200911/27/t20091127_20513530.shtml
●中国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美国提出的目标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
●奥巴马虽确定出席,但由于要去挪威领取诺贝尔和平奖,或不会与各国领导人面对面
就在这一秒,超过100座冰山正缓缓漂向新西兰南岛沿岸。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水和大气温度上升,世界上很多地区的冰川正以比过去快数倍的速度消失——哥伦比亚冰川每天移动速度达35米;南极大冰原每年减重1000亿吨。相比之下,包括阻止冰川融化在内全球气候谈判进度却比冰川移动慢得多。
今天,距12月7日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仅剩10天,但各国在气候融资和减排承诺上的分歧,不断敲打着人们的神经。
中国挑大梁:细化气候政策
“在哥本哈根没有(为失败而准备的)B计划,只有A计划,而A计划代表着行动。”昨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在波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疾呼,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可以而且必须达成一个新协议。”德博埃尔特别赞赏中国作出的努力。当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出席于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温家宝总理出席此次会议,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与国际社会合作应对这一问题的政治意愿。”秦刚指出。
此前一天,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会议还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会议指出:“这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我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巨大努力”。
而根据国家发改委昨晚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年度报告》,中国在1990-2005年间,单位GDP能耗已经下降了47%;2005-2020年单位GDP碳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是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作出的。
正如德博埃尔昨日所说,如果发达国家践行资金和技术支持承诺,“我相信发展中国家还愿意做更多”。
美国无新意欧盟有诚意
尽管德博埃尔特别提到,美国在减排指标和资金问题上的态度对哥本哈根大会非常重要。美国的减排承诺依然令人失望。
当地时间11月25日,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宣布将带着美国削减17%排放量的承诺,参加哥本哈根峰会,以此表示他支持达成气候变化协定。但根据日程,奥巴马将于12月9日在哥本哈根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2月10日到挪威领取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这意味着奥巴马不会与各国领导人面对面讨论减排难题。
联合国官员昨日对此表示不满:“发达国家眼下减排力度太小,所承诺减排总量远低于阻止气候变暖所需水平。”分析人士也普遍认为美国这一提议没有新意。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表示,美国政府此举能够给会议的召开营造积极的气氛,但是这一提案低于国际社会的预期,并不会对会谈有实质性的促进作用。《纽约时报》评论说,这是十多年来,美国政府首次尝试就气候变化的问题向国际社会作一个承诺,哪怕是“暂行”的。
另一方面,对哥本哈根可能出现的僵局,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十分担心。“我们将会作出集体决定,积极推动谈判向前发展。”尽管巴罗佐的发言也只是在阐述欧盟一贯的立场,但惟一不同的是,他在气候融资方面作出了具体的描述:到2020年为止,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1000亿欧元应对气候变化,其中发达国家应提供220亿到500亿欧元的资金支持,而欧盟愿意承担10%到30%的责任。
根据欧盟的最新提案,如果各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达成协议,发展中国家在2010年到2012年间,将每年需要额外50亿到70亿欧元,其中欧盟可提供的资金范围为5亿到21亿欧元。
截至目前,已有至少65国领导人确认参加这次气候大会。“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为了达成一个明确统一的新协议,各国需要具有合作与妥协的精神。”倒计时十天之际,德博埃尔的警告响彻全球。(来源:国际金融报)
13、专家称哥本哈根会议不仅是气候博弈
来源:南方日报 2009年11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w/2009-11-27/111219140573.shtml
随着中美于同一天公布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即将于下月初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迅速升温。
而这个会议,是人类为了解决一场更致命的升温。
在全球普遍进入工业化的近100年来,地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如果升温1℃,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会全部死亡;升温2℃将意味着格陵兰岛的冰盖彻底融化,海平面上升7米。
2007年2月2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部分。该报告中指出,目前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前升高了0.74℃;到21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将升高1.8℃—4℃,海平面将升高18—59厘米。
20世纪的100年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而过去的50年又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50年;气候变暖的现象得到了观测事实的确认。该报告还特别指出,全球变暖90%的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12月初,一场旨在给地球“降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哥本哈根举行。毫无疑问,在影响人类共同的命运的道路上,哥本哈根会议将是重要的一站。
溯源
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协议
由于2012年的临近,《京都议定书》第一期承诺即将到期。
近日,决定参加哥本哈根会议的各国元首名单不断刷新。
在联合国讨论环境问题的历史,如此豪华的阵容是绝无仅有的。而这距离人类第一次公开讨论气候变暖问题,也不过三十年左右的时间。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许多地区出现的极端天气,尤其是1973年非洲萨赫勒地区大旱,导致数百万人失去生命。因此,1974年联合国第六次大会因此要求世界气象组织对此展开气候变化研究。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研究结果,第29届执委会决定于1979年召开“世界气候大会高级科技会议”,后来改为“世界气候大会———气候与人类专家会议”。
组委会认为,世界气候大会不仅是一次气象会议,而且还应召集专家审议气候对各种经济行为和其他人类活动的作用,故与会者将不仅仅限于气象学家,各个不同相关领域的专家都应该参加。
第一届世界气候催生了另一个在气候变化研究上颇负盛名的组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1990年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二届气候大会通过了一项更具实质内容的《部长宣言》。
《部长宣言》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大量生产活动致使温室气体不断积聚,下世纪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将是前所未有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将因此受到严重威胁。
宣言还认为,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是各国共同的责任。但是,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的西方工业国家对此尤其负有特殊责任,它们必须起带头作用,承诺采取行动,降低其在全球温室气体净排放中的比重。
尽管人类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的灾难性后果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不过,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变化中心研究员张称意介绍,“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上,有两个里程碑的事件,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通过和2005《京都议定书》生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条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据统计,目前已有190多个国家批准了《公约》,这些国家被称为《公约》缔约方。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
距离现今最大规模的气候变化大会是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由于2012年的临近,《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即将到期。因此,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大会上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议。
格局
美国代表团谈判中鲜有积极建议
目前哥本哈根最大的障碍仍然是美国。美国代表团在谈判中鲜有积极的建议,其决策过程有断裂现象。
上月初,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第五次气候变化谈判出现戏剧性一幕,非洲代表集体离场。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他对记者表示,距离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仅两周时间,出现这样的事情确实让人担忧。
抵制发生在会期第二天的11月3日。当天下午,来自55个非洲国家的谈判代表取消会议计划、集体离开非洲国家集团会议会场,并宣布联合抗议发达国家在大幅度减排目标承诺上停滞不前。
非洲国家在全会上强调,发达国家必须在1990年基础上、到2020年至少减排40%。
尽管气候变化威胁到全人类的共同前景,但是具体到确定的减排指标、技术转让以及资金支持时,纷争的利益集团立即陷入无休止的讨价还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气候变化问题应该是两大阵营,这种基本的格局还是延续着两大阵营,三股力量,多个主体,以及多重博弈,这样一个基本态势。”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从决定国际气候进程走向的主要力量来看,欧盟、美国,以及77国集团加中国这个阵营作为三股力量中间的博弈。”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计划主任对记者表示,目前哥本哈根最大的障碍仍然是美国。
美国代表团在谈判中鲜有积极的建议,其决策过程有断裂现象。
美国代表团反复强调,美国关心的焦点是2050年的减排目标和行动。这种做法试图掩盖其在中期目标上的责任和承诺。直到昨天,美国终于公布2020年目标。
美国政府代表提出,不仅仅发达国家讨论减缓目标问题,主要发展中国家也应参与,并做出相关的国家行动方案。这种提法混淆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减排问题上的实质性不同。
焦点
中国不争取减排空间将失发展机会
气候变化尽管不能说是西方抛出的阴谋论,但本质上是对未来发展权的争夺。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锱铢必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环境外交专家张海滨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气候问题并非单纯的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尽管不能说是西方抛出的阴谋论,但本质上是对未来发展权的争夺。”
今年6月份,清华大学教授何建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到,未来长期的减排目标将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碳排放空间的问题也可能会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制约因素。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伴之以能源消耗,而能源消耗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二氧化碳排放,尤其是对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不争取更大空间的减排目标将会丧失未来的发展机会。
国务委员马凯曾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国际社会理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发展空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不承担量化的减排温室气体的指标,但这不等于中国不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和责任。
此外,从人类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无约束地、大量地排放了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1950年,人类由于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中发达国家占了95%;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仍然占到总排放量的77%。
“因此,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也应当承担主要的义务。发达国家有条件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也有经济实力、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
在即将奔赴哥本哈根之前,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国际谈判和国际政策处处长李高对本报记者表示,“《京都议定书》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区别,这对于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区分,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并列,那么对于发达国家来讲在减排义务方面,发达国家就会迅速推动发展中国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来采取减排的措施,所以《京都议定书》这样一个法律形式摆在那儿对发达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方面我们认为也是非常公平的,前面我也讲了一个数据,到目前为止一万亿二氧化碳派,80%由只占20%人口造成的,如果这20%人不为此作出努力,不为此作出补偿是不公平的。”
此外,他还表示,我们也注意到第一承诺期有一些第一发达国家没有完成他们已经宣布完不成的任务,能够给他们什么样的跟进这个很困难,但是国际社会还是对这些国家给予政治上的压力,他们要付出政治上的代价。
展望
哥本哈根是起点不是终点
在前一段时间里面,有一些国家散布消极悲观的论调,中国致力于促进各方坚定信心
本月24日,在丹麦大使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丹麦驻华大使叶普引用各种数据介绍了哥本哈根大会以及丹麦政府的目标和远景,即“一个协议,两个目的”。
叶普表示,“首先,哥本哈根大会协议应该成为一种政治上的动力以便各方尽快行动起来。其次,哥本哈根大会协议应该成为一种指令和期限,以便进一步地进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磋商,并为达成一项法律性的协议设定期限。”
大使还补充道,“关于减排目标,每个国家具体到数字的承诺和行动方案也将作为一系列的附录反映在哥本哈根协议中。该协议还应该包括巴厘行动计划中谈判所涉及的所有方面,包括财政上的有力支持。”
不过,离哥本哈根大会不足两周时间,悲观的论调一直占领上风。
不过,在展望哥本哈根大会的结局时,李高表示,“在前一段时间里面,有一些国家散布消极悲观的论调,中国政府谈判代表团的团长谢振华主任在很多场合都做了很多工作,也是鼓励各方要坚定信心,进一步明确共识,共同努力来争取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更多的进展。”
李高认为,如果在哥本哈根会议我们还有一个细节,还需要进一步讨论的话,我们要进一步去明确讨论的方向,我想这个方向依然是巴厘路线图的授权。
作为国际谈判的参与者,李高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重申了中国的立场。
“我们不会接受通过在哥本哈根搞一个所谓的政治协议,或者一个别的什么样的文件,改变巴厘路线图的授权,我想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可能影响哥本哈根会议成果的问题,我们愿意跟各方一起来努力,扩大共识,缩小分歧,来达成一个有实质性成果的哥本哈根会议。”
相比之下,杨富强要乐观许多。他对记者说,比如发展中国家,甚至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巴西、中国、印度、南非、墨西哥这些比较大的排放很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之间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大的问题看法上还是一致的。
“很多媒体试图找到他们发言的不同来说他们对气候变化最后产生根本性的分歧,这恐怕也是一种误解,所以不管是多边,还是双边的谈判,我认为对于整个气候,联合国气候框架下条约的谈判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联合国曼谷会议后,大家对哥本哈根的前景忧心忡忡。”多次参与气候谈判的专家、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称,真正的谈判可能在“后哥本哈根”时代。
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陈迎的观点很具代表性,他对记者说:“非常显然哥本哈根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无论怎么样哥本哈根将会有一个政治协议,它的具体的内涵、具体的数字能不能达成,至少他要启动以一个政治的框架性的文件来把2012年之后国际气候制度主要的框架搭建好,这个就是他能够取得的最好的成果。”
14、哥本哈根会议意在长远
来源:新华网综合 2009年11月2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1/27/content_12546920.htm
上海证券报消息 中美两国相继宣布减排行动目标,让“哥本哈根”旋风一夜间刮遍全球。在气候问题日益严重、《京都议定书》即将到期以及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的特定背景下,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无疑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其长远意义不可估量。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看来,哥本哈根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性转折点”,在哥本哈根“可以而且必须”达成一个新协议。
将于12月7日至18日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旨在为《京都议定书》2012年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达成一份新协议。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确认将参加此次会议,包括最新宣布的中国和美国。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本次会议对于确定京都议定书以后世界在未来10年、20年的发展方向,有重大作用和影响。现在的确也需要有这样一个会议,来让大家寻找共同点,一致“往前看”。
从中国等国近期展现出的积极姿态来看,各国还是很希望在本次会议上达成实质协议。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坦言,这次会议“成果的实质内容要比成果文件名称更为重要”。
“谁应该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一直是围绕本次气候大会的一个争议焦点。从本质上说,对于气候变化这样的重要话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从发达国家的角度来说,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有优势,并且随着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更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也是必然的要求;从发展中国家来说,现在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当然,发展中国家自身有更多发展方面的要求。
15、我国沿海快速开发埋下巨大环境污染隐患
来源:法制日报 2009年11月27日 郄建荣
http://news.sina.com.cn/c/2009-11-27/082319139004.shtml
沿海快速开发未严格执行环保法律带来巨大污染风险
中国首次大规模“扫描”沿海地区环保状况
本报讯 近日获悉,由环境保护部、发改委、监察部等9部门组成的海洋环境联合执法检查组已经结束检查,目前正在汇总情况,并将研究形成全国海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报告上报国务院。
据悉,在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历史上,启动国家9部门的联合执法检查尚属首次。这次检查发现的最大问题是,沿海快速开发带来了巨大的污染风险和近岸海域环境隐患。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今年的执法检查情况,国家9部门将进一步深化联合执法检查,计划今后两年将继续开展这项活动,对整个沿海地区完整地进行一遍执法检查,“检查的目的就是要沿海地方政府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依法保护海洋环境”。
自北南下的强冷空气使得温暖的广西沿海也有了丝丝凉意。但是,在北部湾钦州保税港建设现场,记者随国家9部门组成的海洋环境联合执法检查组看到的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事实上,不仅是在广西,联合执法检查组所到的江苏、辽宁、河北等省区的沿海开发,也给人一种“热浪灼人”的感觉。
透过沿海快速开发的表象,联合执法检查组看到了背后的隐忧———4省区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污染问题。
广西入海水质超标比例“全国第一”
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在此前后,包括天津滨海新区、广西北部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及江苏沿海地区等海洋开发规划相继通过了国务院的批复。专家认为,我国新一轮海洋经济正在悄然崛起。
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广西,记者看到,以北部湾为核心的沿海开发正在提速。
“事实上,广西沿海港口建设步伐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加快。目前,港口发展已经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局副局长冯振年向海洋环境联合执法检查组汇报时说的一句话。
据冯振年介绍,眼下,广西正在通过填海方式建设的港口区就有3个。这3个港口区包括防城港、钦州港和北海港。联合执法检查组到了其中的北海港和钦州港。
如此快速的海洋开发给尚属一片“洁海”的广西沿海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冯振年说,广西一些入海排污口已经发现水质超标率较高的问题。这一问题导致排污口临近海域水质达不到功能区要求,部分海水增养殖区和生态功能受到威胁。
“据2005-2007年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披露,三年间广西超标入海排污口所占比例是沿海各省(区、市)最高的。”冯振年透露,特别是2006年和2007年,广西超标入海排污口所占比例达100%。他说,他们所监测的排污口都存在超标排污。
而《2008年广西海洋质量公报》则披露,2008年广西监测的26条入海排污口,有25条超标排放污水,超标率达96.2%。
此外,广西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也开始显现。冯振年说,从2001年到2008年,广西海水养殖废水量及污染物排放量总体上升趋势显著。
随着港口物流加大,港口、码头废水处理设施的不完善导致船舶废水污染几率增加。据冯振年透露,2008年,广西沿海海上机动船舶向海域排放石油类污染物5527吨,排放量占石油类污染物入海总量的98.6%。
据冯振年介绍,广西海洋环境面临的另一突出问题是,部分海域生物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功能有所减弱。
江苏沿海密布化工园区埋下环境隐患
在国务院批复的多个沿海开发规划中,处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省的沿海开发规划更加引人注目。
据专家介绍,江苏省沿海开发规划从2006年就开始了项目的调研。“2006年10月,20多位院士、200多位专家及有关部门与江苏省政府联合开展了‘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项目,并将研究报告呈送国务院。”这位专家透露,2008年8月初,发改委会同19个部委组成联合调研组赴江苏省沿海地区调研,认为江苏省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有潜力、有基础、有希望,可以建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后,国家发改委和江苏省政府共同编制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并最终获得国务院通过。
江苏省有关人士也格外看好这一规划,他们认为,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是江苏省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一个平台。
而由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带队的国家9部门组成的海洋环境联合执法检查组,既看到了江苏省在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决策时确实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的一面,同时也发现了“对环保重视不够,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监管能力不足,监督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其中,沿海工业园区较多且多为化学工业园区的现状,更令张力军不得不跟江苏省政府交底:“这些化工园区存在着巨大的污染风险和近岸海域环境隐患。”
随同张力军检查的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检查发现,在江苏沿海地区共分布着20多个化工园区,包括石化、医药、农药等不同类型。园区企业类型多,特征污染物不同,造成污水处理厂难以稳定达标排放,污染治理难度加大。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检查组在江苏检查时发现,部分围填海项目在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落实生态补偿措施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相关开发建设项目未进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未批先建,未落实相关的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措施等等”。他表示,这些问题如不及时整改,将对海洋生态造成长期影响。
这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在江苏省主要入海河流新沂河流域,部分企业偷排废水就被检查组“抓了个正着”。“部里已通知江苏省进行整改。如果整改不力,将对这些违法企业进行挂牌督办。”据这位负责人透露,目前,江苏省正积极落实检查组提出的整改要求。
危机我国海洋环境仍处在恶化状态
污染防治司的这位负责人在环境保护部负责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海洋环境保护。在他看来,2008年,我国近岸海域水质比去年略有改善,但是,海洋环境整体上仍处在恶化状态,而且速度还比较快。
他告诉记者,他所得出的这个结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印证,“比如,赤潮特别是绿潮发生的频率较高,海洋污染事件特别是溢油事件也不少”。他说,这些溢油事件到底是石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还是船舶污染造成的还没搞太清楚,“有时候,大片油污漂到岸边来了才发现”。这位负责人认为,目前,我国沿海开发速度太快,特别是一些地方在实施沿海开发规划时,并没有完全按照国务院的批复进行建设,这些都是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
“就拿这次国家9部门检查的连云港、徐州、唐山、大连、北海、钦州等8个城市的海洋环境保护情况看,问题仍非常突出。”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检查发现,局部海域污染仍然严重,环境风险不容轻视。
据他介绍,通过检查发现,局部海域污染因子中出现了铅、铜、锌等重金属超标现象。同时,沿海新兴基地、园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能源化工、钢铁冶炼等建设工程,污染物排放多、种类复杂,环境风险较大。
这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国家9部门联合执法检查组发现,在新一轮海洋开发中,部分地区围海造地、港口建设、沿岸采矿和岸滩采砂等海洋开发和工程没有严格执行环评等有关环保法律,已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他说,部分濒海湿地面积已经在减少,生物多样性和海岸完整性遭受破坏。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因水资源匮乏,自然降水较少,我国北方大部分入海河流失去了天然降解的功能,再加上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数较大,个别企业偷排偷放,一些地区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厂仍在建设中,部分污染物不经深度处理就排入大海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入海口附近海域水质。
记者在广西了解到,截至2008年年底,广西沿海有各类港口31个,包括铁山港等港口仍在建设之中。而按照江苏省规划,到2020年,江苏省将围填海270万亩进行海上建设。
这位负责人认为,包括港口建设等在内的海上生产活动所导致的污染正变得日益突出。
这位负责人特别谈到,“检查组在检查海上建设项目时发现,一些地区存在越权审批问题,即把一个大项目拆分成若干小项目,把本该由上一级环保部门审批的项目下放到基层,从而降低了审批层级”。
针对首次海洋环境联合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这位负责人表示,环境保护部已向各有关省提出了建议。同时,国家将加快编制各地和国家层面的“十二五”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他说,这个规划将解决“近岸海域到底怎么保护的问题”。
首次海洋环境联合执法检查后,环境保护部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更有针对性。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环境保护部已要求各地,要严格涉海工程和涉海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管理,对涉海的重点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将进行全过程环境监管,对于偷排偷放等违法行为将严厉打击。
名词解释
“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三同时”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辅相成,是防止新污染的两大“法宝”,是中国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化、制度化。
16、能耗降低20%,中国能做到吗?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11月27日 蔡若愚
http://news.qq.com/a/20091127/000830.htm
“仅仅在2000年到2005年间,中国的能源消耗就增加了36.2%。为了生产价值一万美元的商品,我们需要消耗7倍于日本的能源,6倍于美国的能源。”这是5月19日金融、环境与发展论坛上世界自然基金会ChinaforaGlobalShiftInitiative全球总监高宇给出的一个事实。
“如果全球气温上升2~3℃,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产量将减少1/5,部分河流年均径流量将下降2%~10%,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将出现经济衰退。”这是同一个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效率中心副主任白泉给出的一个假设。
一个是事实,一个是基于事实很有可能发生的假设,紧迫的现实则是“十一五”规划中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环境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的重中之重。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若干年前,中国人对环保的概念可能只停留在水、大气、土壤等自然环境的狭义生态环境概念上,温室效应、白色污染、酸雨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名词。但如今,环境保护还在于如何串联这些分散的、单独的领域,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贯彻,即逐步向实现环境、经济发展、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增长,以及实现综合考虑环境、社会、企业治理、人文、民族、历史等方面全方位扩展。其中,如何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和节能减排的双重背景下,中国政府和企业的难题。
污染的负外部效应是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经常能看到的例子。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也给普通人留下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难以两全的印象。
事实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发现得到了一个不同的结论:人均收入和环境退化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关系,并且,当一国人均GDP达到4000~5000美元(1985年的美元价格)的转折点时,经济增长趋向于减轻环境污染问题。这也意味着,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还需要依赖经济增长,财富增加和人均收入的提升将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历史上,几乎每一个发达国家或地区都经历过从“大烟囱”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转变,这一过程即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单位能耗的下降。
目前,中国似乎还处在倒U型曲线的左侧,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消耗、污染物质排放也快速增长。2006年中国百强城市中,GDP数值高的城市往往消耗资源也多。而“百强俱乐部”整体则以占全国13.91%的面积、45.71%的人口,在创造57.36%的GDP同时,使用了全国41.59%的电力、58.02%的水以及75%以上的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白泉认为,从现在中国的情况看,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基本上呈刚性关系。在他的研究中,未来50年,中国的碳排放将经历三个历史阶段,2020年之前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碳排放总量仍将快速增长,但碳强度将下降;2020~2035年,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才可期待碳排放总量增速放缓,并且最理想的结果不过是在这阶段的末期,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只有到2035年之后,碳排放总量才真正从绝对量上出现大幅减少。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仍要一味关注经济增长,坐等人均收入达到有利于环保的转折点,否则必然会产生剧烈的阵痛。在这方面,日本是典型的前车之鉴。
木宫高彦在其《公害概论》中说:“日本当政者在公害战略或公害治理战略方面,实际上推行的是从经济优先原则出发,先放纵公害发展,以利于经济高速增长,待到经济发展到高水平时再加入治理的方针。”尽管伴随高速增长已经导致公害泛滥,日本政府在1967年夏制定的《公害对策基本法》中仍不顾反对,附加了治理公害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条款,即所谓经济优先条款。但随后发生的四大公害诉讼事件和遍及全国的反公害竞争迫使日本政府在1970年时不得不删除那些“调和条款”,修改和制定了14件公害法律,并从此由被动应付转向严格治理,最终从“公害之国”变为防治公害的先进国家。
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两者虽然可以兼得,但如果希望得到的过程不至于太痛苦,还需要早做准备。
中国已经进入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期
环境问题已经对中国敲响了警钟。近年来,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2005年,全国发生环境污染纠纷5.1万起。自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以来,全国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平均每两天就发生一起。如果环境保护继续被动适应经济增长,类似于日本的“公害时期”就可能在中国上演。
在这节骨眼上,“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规定到2010年,在GDP年均增长7.5%的同时,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与此同时,一系列环保政策也紧锣密鼓地出台,越来越重视具体量上的规定,实践起来目标也更加明确。
总体来看我国环保政策的变迁,改革开放以前属于蒙昧时期,相关政策也较少。1973年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最大成果就在于提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但具体的实施比较空洞;及至1983年第二次全国会议确立了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也依然是在性质上定调,各种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尚未充分有效地融合到国家的总体经济战略和政策中去。1989年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算是一个突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等八项制度的推行标志着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已跨入实行定量和优化管理的新阶段,然而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始终是一个事实。
进入21世纪后,全国性环保会议的召开间期逐渐缩短。相比第一次和第二次的10年之差,2002年的第五次和2006年的第六次仅相隔4年。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时,我国已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宏观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环境保护工作更是被摆到与发展生产力同样重要的位置上——环保事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要求按照经济规律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当年年底的十六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管如此,环保指标仍然成为我国“十五”期间唯一没有完成的国民经济发展指标。
“环保欠账”使政府更直接地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2006年4月的全国环保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当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与山东等7个省政府和华能等6家电力企业,签订了“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启动了“十一五”燃煤电厂脱硫工程;7月,又与河北等9个省(区)政府签订了“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9月,与国家统计局共同发布了耗时两年作出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些密集的行动证明了中国节能减排的决心,也表明我国开始进入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要从矛盾冲突开始走向协调与融合,力图从“末端治理”转变到贯穿经济生活的全过程。
但白泉也指出了这种努力的不确定性,不仅取决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也取决于技术、经济实力和国际合作等因素。因此,战略转型能否最终取得成功,长路依然漫漫。
金融业能否变“绿”?
5月19日,首届“金融、环境与发展论坛”在京举行,在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中加入了对金融业参与的思考与探讨。
长期以来,中国治理环境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对于能否应用环境经济政策,讨论了很多年但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而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显然颇有经验,尤其是金融机构融资环保政策,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合组织出口信贷集团几经修订的《关于环保与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贷的共同态度》、国际金融公司(IFC)于2006年通过的新绩效标准和新版赤道原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机构同年发布的“负责任的投资原则”等都涉及到从信贷、融资领域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国的绿色信贷却是一个怀胎良久的新生儿。早在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就发出过《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金融部门把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作为银行贷款考虑的因素之一;2004年、2005年也相继有从信贷角度和环保角度出发将两者结合考虑的通知。而直到2007年节能减排形势持续严峻、首次纳入“五年规划”的节能约束性指标在“十一五”开始的第一年就遭遇滑铁卢之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共同重拳出击,发布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使用了“绿色信贷”这一字眼。
《意见》规定: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各商业银行要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各级环保部门要依法查处未批先建或越级审批,环保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未经环保验收即擅自投产的违法项目,要及时公开查处情况,而金融机构要依据环保通报情况,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新建项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同时《意见》还针对贷款类型,设计了更细致的规定。如对于各级环保部门查处的超标排污、未取得许可证排污或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已建项目,金融机构在审查所属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申请时,应严格控制贷款等。
一言以蔽之:“政府倡导利用信贷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就是要求银行业承担更多环境责任。”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环境经济与管理政策室主任冯东方在此次论坛上说。这一机制有利于企业加强自律从而获得银行融资,也有利于银行自身规避由于企业不环保带来的风险,可谓是双赢的选择。但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资深经济学家梁猛也指出,目前市场上的节能企业多是高科技的中小型节能技术服务商,而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银行始终有顾虑。他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政府将每年投入节能减排的资金充入银行坏账准备金,提银行分散风险,从而鼓励银行大胆放贷给那些节能减排的技术企业。
世界自然基金会亚太区项目总监IsabelleLouis表示:“金融业不但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也是实现从‘高耗能,高污染,低能效’发展向‘低耗能,低污染,高能效’发展模式转型的实施者之一。中国要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银行与金融业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环境经济政策被认为是国际社会迄今为止解决环境与发展转型的最有效方法,而作为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重要力量——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否变“绿”,恐怕是实现这20%的关键。
17、京华时报:且看民意如何与垃圾场博弈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2009年11月26日范正伟
http://env.people.com.cn/GB/10458267.html
统一民众意愿和公众利益,这似乎是个伪命题。因为一般看来,二者从来是天然一致的:既然是为了公共利益,还怕过不了民意关?
然而近日,围绕广州市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选址问题,却让我们看到,民意和公益在一些情况下的复杂关系。
比如广州,当下日产垃圾过万吨,若再不采取行动,很快就会迎来垃圾围城。及时处理垃圾,显然是一个事关公共利益的大问题。
但对于被“不幸”选中的番禺区居民来说,因担忧焚烧垃圾造成污染损害而反对这一项目,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谁都不愿意自家附近就是垃圾处理厂。
如何面对民意与公益的这种遭遇呢?项目迁往别的地方,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也许有人说,如果压根不建呢?可接下来的问题是,发电厂可以不建,但垃圾总得处理,无论怎么处理,总要占用一定的地方。
到底该怎么办?
不管怎么说,越是为了公共利益,就越需要尊重民意。但是,我们到底该尊重什么样的民意呢?
民意有真实的民意和失真的民意。当民意被有些部门漠视时,当人民的表达权总是“被代表”的时候,这样的民意显然无法保真。在公民权利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拿这种民意作为决策依据时,难免会遇到强烈反弹。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问题之所以风波骤起,正是因为这一对民众生活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从选址、审批、征地,始终没有通报、没有听证,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该项目的存在!
民意有局部的民意和整体的民意。当前,民意对垃圾焚烧厂项目的重要性已经取得共识。那么,谁的声音可以看做是民意呢?如果说考察民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利益相关者,那么,所有的广州市民的声音显然都是民意的一分子。据了解,广州市多数人并不反对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只是不同意在其住址附近建,番禺居民的担忧与反对,也无外乎出于这个原因。
从中不难看出,即便是利益相关者,这种利益相关也是不均等的,显然,在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中,全体广州市民都是利益相关者,但是,其他市民与番禺居民不同,他们只是直接受益者,而番禺居民则要额外承担一份污染的风险。
对此,广州市城管委副主任孙金龙一语道破:垃圾厂选址,村民和附近楼盘的业主肯定是不同意建的,但稍远一点楼盘的业主态度可能是无所谓,“范围再扩大的话,我相信绝大多数市民还是同意建的”。但这样的多数民意对番禺居民显然是不公平的,无异于“多数人的暴政”。
与此同时,如果采用番禺区公布的“全区群众投票”措施,那么可以肯定,垃圾焚烧厂项目只能寿终正寝。
“最终决策者是市民”,从漠视民意到重视民意,这显然是重大进步。但与此同时,透过民意的复杂性我们也应看到,重视民意不仅仅是一个投票问题。在民主决策之外,还有科学决策、依法决策。还需要考虑,环评的可靠性如何令人信服,对少数利益受损者如何合理补偿,“民意”与“公益”如何真正统一,而不是首鼠两端、左右摇摆。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