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一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一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11-17

十一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人民网国际频道:      胡锦涛:中美将扩大在气候、能源、环境领域的合作

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10393677.html

2、公益时报:         中国将从严控制长江流域开发建设

http://env.people.com.cn/GB/10391764.html

3、水利部网站:        中国节水大使提名人近水亲水倡导节约保护水资源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16/content_12467939.htm

4、新华网:          松花江哈尔滨段水污染防治项目半数建成调试

http://env.people.com.cn/GB/10394734.html

5、新华网: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完成投资27亿元

http://env.people.com.cn/GB/10391715.html

 

地方信息:

6、中国环境报:        云南推行一湖一条例 

http://www.cenews.com.cn/xwzx/yz/yzqt/200911/t20091117_624741.html

7、南方日报:         广州:486亿治水资金如何保证安全?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market_supervisor/848011258422823_1.shtml

 

重大水事:

8、新华网:          三峡蓄水水位再次抬升至171

http://news.sina.com.cn/c/2009-11-17/140219066476.shtml

 

环保小常识:

9、中国环境报:        湖泊保护有哪些法律法规?

http://env.people.com.cn/GB/10393237.html

 

气候变化:

10、新华网:          长江中下游初雪异常提前 气象专家详解其中原因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16/content_12469952.htm

 

绿色访谈:

11、搜狐绿色:         丹尼斯:奥巴马将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坚定承诺

http://green.sohu.com/20091116/n268249807.shtml

 

环保视点:

12、人民网-人民日报: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不能以停止发展来防治污染

http://news.xhby.net/system/2009/11/17/010627695.shtml

 

深度报道:

13、新华网:          每年20个湖泊消亡 未来我们何处取水?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traditional/847971258421936_1.shtml

14、南昌新闻网:       “低碳”行动,迫在眉睫!

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09/11/16/011247689.shtml

15、湿地中国:         中国儿童的“环保烦恼” 环境问题严峻挑战生存权

http://www.shidi.org/sf_CF67BFE8C7C543489B6D01CDF0A7C5D5_151_cnplph.html

 

环境时评:

16、大河网:          珠江口海域污染面积比2008年增加12.33%

http://discover.news.163.com/09/1117/11/5OAN5CR3000125LI.html

17、人民网-人民日报:     防灾预案不能“没想到”

http://env.people.com.cn/GB/10388504.html

 

民间组织应对气候变化之行动:

18、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发布

19、2009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中文)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胡锦涛:中美将扩大在气候、能源、环境领域的合作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2009年11月17日

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10393677.html

  人民网北京11月17日电 (记者 董菁)今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胡锦涛表示,中美双方都同意扩大两国在气候变化、能源、环境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胡锦涛称,中美双方同意扩大两国在气候变化、能源、环境领域的合作,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的基础上,同有关各方一道推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中美两国的有关部门已签署中美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合作文件,并且正式启动了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

  中美两国元首都表示,愿意在双向互利的基础上,深化两国反恐、执法、科技、航天、民用航空、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卫生等领域的合作,并继续推动两军关系取得更大的进展。

2、中国将从严控制长江流域开发建设

来源:《公益时报》2009年11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91764.html

  本报讯 日前,中国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陈晓军表示,中国将从严控制长江流域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山地灾害易发区等区域的开发建设活动,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防止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以维护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陈晓军在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说,中国长江流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水土流失类型复杂多样。今后中国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将强化水土保持预防保护措施,严格保护自然植被,禁止过度放牧、无序采矿、毁林开荒和开垦草地等行为。

同时,中国将从严控制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山地灾害易发区等区域的开发建设活动,防止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此外,长江流域各地还将依托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继续抓好长江源头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积极争取启动重点支流江河源头、重要水库水源地的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维护保障流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新 华)

3、中国节水大使提名人近水亲水倡导节约保护水资源 

来源:水利部网站 2009年11月1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16/content_12467939.htm

    本站讯 冬阳初暖,寒气逼人。11月15日,中国节水大使提名人迎着瑟瑟寒风,来到北京市密云水库、第九水厂和清河再生水厂,走近首都水源地,亲身体验和了解水源地保护和供水管理工作,参加“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主题实践活动。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中央国家机关青联主席吴海英,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孙雪涛,北京水务局局长程静,全国政协、全国青联有关部门领导,以及部分全国青联、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参加活动。

    “水这么清澈,保护工作做的很好啊!”节水大使提名人看着密云水库万顷碧波,听着水库负责人介绍了水源地保护情况后深有感触地说,节约保护水资源,理应成为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作为中国节水大使提名人,唯有我们青年先行,以身作则,珍惜每一滴水,珍爱每一条河流,才能引领全社会都行动起来,让祖国江河碧水永长流。

    在北京市第九水厂和清河再生水厂,大家看到经过一道道严格的水处理过程,工作人员加强科学管理,保证了北京市饮水干净卫生,污水处理合格,实现了水资源从源头到排放的全过程节约保护利用。“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饱含着水利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需要从自我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倍加节约一点一滴的水。”中国节水大使提名人的话,代表了参加此次活动全体人员的共同心声:身体力行参与水资源节约保护行动,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

    今年3月22日“世界水日”,水利部、全国青联、全国节水办、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共同发起“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主题实践活动,来自全国青联、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和优秀杰出青年代表的中国节水大使提名人,在全国各地积极走近水利、了解水资源,自觉主动地参与水资源节约保护公益活动。

    目前,邓亚萍在“人人参与北京节水”大型公益活动中,被聘为活动形象代言人。郭秋林参加湖北省荆门市节水宣传公益活动,被聘为荆门市节水大使。秦刚在参加外交部新闻发布会提及节约保护水资源知识,并带走未喝完的纯净水。张晶晶在江西瑞金拍摄电视剧,捐款保护红井,致力于水资源节约保护。齐峰在北京丰台参加节水公益活动,倡导节水时尚新生活。王诗沂、关琦、袁慧琴、郭蓉、戴滨等中国节水大使提名人,都纷纷在参加的活动中,当好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员和行动者,号召全社会公众节约、保护、珍爱每一滴水。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表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国节水大使提名人广泛、深入地参与节约保护水资源行动,以他们这一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社会群体,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增强水忧患意识,调动全社会参与节约保护水资源行动的积极性,共同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4、松花江哈尔滨段水污染防治项目半数建成调试

来源:新华网2009年11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94734.html

  新华网哈尔滨11月17日电(记者徐宜军)记者从哈尔滨市环保局了解到,这个市列入国家《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的24个重点治污项目已有半数建成调试,所有项目将于年底前建成。

  从2006年以来,哈尔滨市列入《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的24个重点治污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其中,双城、文昌三期、哈高科大豆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等12个项目已建成调试,建成率达50%;另外的12个项目将于今年底前建成,并具备调试运行能力。

  此外,哈尔滨市“十一五”期间计划建设的22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到明年底将全部建成,全部城镇污水都将实现达标排放。

  据了解,近年来特别是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哈尔滨市始终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作为环保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整治和管理力度,流域内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根据监测,2008年松花江哈段干流水质达标河段长度同比上年增加3.4个百分点,市域出境水质中主要污染指标指数同比降低3%。

5、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完成投资27亿元

来源:新华网2009年11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91715.html

  新华网西宁11月17日电(记者何伟)记者16日从青海省政府部门获悉,截至目前,我国最大的生态保护项目——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共完成投资约27亿元。工程实施4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逐渐改善,生态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为了使三江源重返“生态天堂”,建设青藏高原“绿色屏障”,2005年,我国政府规划投资75亿元,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区主要在青海省玉树、黄南、果洛3个藏族自治州为主体的青海南部高原。

  据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介绍,这一工程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支撑三大建设,共有退牧还草、生态移民、鼠害防治、人工增雨等22个子项目。截至目前,工程已经累计完成投资约27亿元,项目执行进度为90%以上。今年国家下达3.4亿元工程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投资3.12亿元,占投资的92%。

  李晓南告诉记者,工程实施4年来,三江源区生态治理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项目区生态退化趋势明显缓解,生态服务功能效果显现,出境水量有所增加,“中华水塔”功能初步恢复。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中国最重要的河流长江、黄河以及另一条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均发源于此,被誉为“中华水塔”,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涵养地和生态功能区,也是生态系统最脆弱和最原始的地区之一。

6、云南推行一湖一条例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11-17

http://www.cenews.com.cn/xwzx/yz/yzqt/200911/t20091117_624741.html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滇池、抚仙湖、洱海、阳宗海、异龙湖、杞麓湖、星云湖、泸沽湖、程海)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一直是云南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九大高原湖泊水环境的好坏也是云南生态环境的重要标志。

  九大高原湖泊污染治理的总体思路是:提高认识,强化创新;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落实责任,加强管理,确保九大高原湖泊水体水质和生态环境不断好转,为推动云南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为此,云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滇池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省人大还在原“一湖一条例”的基础上,先后修订颁布了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程海保护条例,目前滇池保护条例也正在制订中。这些条例为九湖治理提供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法律保障。

  云南进行九湖治理时,始终贯彻一湖一策的治理原则,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对基本达到湖泊功能要求的湖泊如泸沽湖、抚仙湖、阳宗海、程海等4湖加强保护,重点控制新的污染源,控制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对滇池、洱海、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等5湖,进行以总量控制为基础的污染源控制,深化点源治理,加强科研和湖泊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实施畜禽渔养殖污染、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 

7、广州:486亿治水资金如何保证安全?

来源:南方日报2009-11-17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market_supervisor/848011258422823_1.shtml

广州投入486亿治水,这笔巨额资金如何保证安全?昨日(11月16日),记者从广州市检察院给人大代表的答复中获悉,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经对投资总额约545.85亿元的治水工程建设(包含西江引水工程)启动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被列入预防监督的工程包括:市水务局负责的三涌补水工程投资1.91亿元;市水投集团负责的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96.91亿元以及西江引水工程89.53亿元;市城投集团负责的雨污分流工程145.5亿元等,列入监管的投资达333.85亿元。

486亿元治水要预防职务犯罪

市人大代表刘莲香在其建议中指出,广州举全市之力,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投入486亿元全面开展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确保到2010年亚运会前实现广州水环境的根本性好转。治水,是一项真正的民心工程。但与广州市2008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2亿元比较,广州投入486亿元治水,每天砸入水中近一个亿,这次治水行动堪称广州史上短时间内规模和资金非常巨大的重点工程项目。

因此,刘莲香建议,应将治水重点工程项目引入“职务犯罪专项预防”工作,采取多项举措加强对工程建设和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确保政府投资的安全。

已有333.85亿列入预防监督范围

广州市检察院在答复中介绍,治水工程投资非常巨大,人民群众非常关心工程资金运作是否合理、工程质量是否出现问题和干部是否廉洁。据了解,市检察院已经对治水工程建设专项预防工作进行立项审批,正式开展对治水工程专项预防的前期筹备工作。

据悉,市检察院与市水务局、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市纪委派驻市水务局纪检组、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共同开展廉政建设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意见书,对治水工程实行预防监督。被列入预防监督的工程包括:市水务局负责的三涌补水工程投资1.91亿元;市水投集团负责的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96.91亿元以及西江引水工程89.53亿元;市城投集团负责的雨污分流工程145.5亿元等,工程总投资达333.85亿元。

适时组织人大代表到现场监督

按照意见书的内容,在对重点治水工程廉政监督过程中,将成立专项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有关部门将定期对西江引水和治水工程等建设项目进行执法检查和调查研究,完善廉政教育、监督和管理制度。

市检察院介绍,到目前为止,市检察院和八个区、县级市人民检察院均已经对投资总额约545.85亿元的治水工程建设(包含西江引水工程)启动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而番禺区检察院计划从2007年至2016年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对该区总投资约为105亿元的“惠民一号”河涌综合整治工程开展专项预防工作。

同时,检察院还将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市人大代表汇报治水工程建设专项预防工作的开展情况,适时组织市人大代表到治水工程现场工地进行指导监督工作。

8、三峡蓄水水位再次抬升至171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1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11-17/140219066476.shtml

  新华网宜昌11月17日电 (记者 江时强、吴植) 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继续进行,17日,三峡坝前水位升至171米,距175米的最高水位还差4米,三峡水库总体上仍按出入库流量平衡控制。

  今年的试验性蓄水于9月15日启动,三峡水库水位曾在11月1日达到171米,因需加大下泄流量支持长江中下游抗旱,水库水位此后很快回落至170米左右。

  由于近期长江流域雨雪天气影响,三峡入库流量有所增加,17日8时增加到6400立方米/秒。17日零时,水库坝前水位再次达到171米,但由于长江已全面进入枯水期,近期水位可能仍会在该水平上下徘徊,今年蓄至175米的可能性甚微。

  17日8时的三峡水库入库流量不足启蓄时入库流量的三分之一。预计入库流量将在两天内跌至6200立方米/秒左右。按照长江防总9日发出的最新调度令,当入库流量小于6500立方米/秒时,出库流量按不小于6000立方米/秒控制。

  今年10月以来,长江上游干支流来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三成至五成,加之受上游水库、水电站拦蓄影响,三峡入库流量大幅度减少,甚至一度出现出库大于入库的情况。

三峡水库原计划于今年10月底或11月初蓄至175米。为缓解长江中下游旱情,长江防总自10月19日以来,已3次要求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两次要求出入库平衡控制。截至目前,三峡水库已比原计划多下泄40多亿立方米水量,蓄水进程由此受到影响。

9、湖泊保护有哪些法律法规?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11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93237.html

  保护湖泊生态环境,必须加强湖泊水环境保护的专门立法。因为湖泊的自身特点要求对其予以特殊的立法保护。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更要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既要形成严格排放、合理开发的强大压力,又要形成主动治理水环境的积极动力,用高效的办法解决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

  虽然在国家层面上,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湖泊管理法,但现有的法律规定已经涵盖了湖泊保护。我国与保护湖泊有关的主要法律、法规包括——

  “一宪”是指《宪法》。它主要从国家职责和公民义务方面,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做了原则性的规定。

  “四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三条中规定,禁止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因违反规划造成江河和湖泊水域使用功能降低、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的,应当承担治理责任。

  “四条例”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第三十九条规定,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市生活垃圾,或者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存贮固体废弃物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除了上述法律法规外,一些省、市开展了湖泊水环境保护的立法研究工作,针对湖泊水环境、资源和生态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保护湖泊的专门条例,提出相应的制度和内容,为实现湖泊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目标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如2002年,《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施行。2006年,《南昌市城市湖泊保护条例》施行。

  与此同时,江西、云南等省份还针对区域内不同湖泊的不同特性,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相关法规,真正践行“一湖一策”。比如2003年,江西省通过了保护湖泊湿地的地方立法——《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云南省也先后制定了《云南省程海保护条例》、《云南省星云湖保护条例》、《云南省杞麓湖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10、长江中下游初雪异常提前 气象专家详解其中原因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1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16/content_12469952.htm

    湖北北部遭遇暴雪袭击 36县市出现积雪

    新华网武汉11月16日电(记者沈翀)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15日晚到16日湖北北部地区遭遇今冬第二轮暴雪袭击,十堰、襄樊、孝感北部降雪量24小时超过10毫米,36县市出现积雪。

    武汉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黄治勇介绍,从15日8时到16日8时,湖北大部分地区降下中到大雪,位于该省北部的谷城、老河口等12县市降雪量超过10毫米,随州、南漳等36县市出现积雪,其中有十县市积雪深度超过5厘米,大悟、十堰的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

    降雪后,湖北各地的气温明显下降。黄治勇说,预计到17日白天,湖北北部地区的气温将降至零下4摄氏度左右,相关地区的居民应注意保暖。

    武汉迎来20年来最早初雪

    新华网武汉11月16日电(记者沈翀)从15日晚武汉开始出现20年来最早初雪,16日白天降雪量逐渐增大,当地的最高气温从11摄氏度陡降至3摄氏度。

    武汉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黄治勇介绍,武汉15日20时开始出现雨夹雪天气,到16日白天转为中雪。截至16日8时这里的降雪量已经达到3毫米,预计未来还有2毫米到3毫米的降雪。此前,武汉中心气象台已经发布暴雪黄色预警信号,提醒市民注意防范。

    黄治勇说,以往,武汉初雪都在12月中旬出现,1949年以来,11月中旬出现降雪的情况只有5次,其中最早的一次是1978年10月底。而这次降雪,是武汉市近20年来最早的一次降雪。

    武汉中心气象台预计,雪后武汉气温将进一步下降,17日白天的最低温预计仅有零下2摄氏度。

 [1] [2] [3] [4] [5]

11、丹尼斯:奥巴马将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坚定承诺

来源:搜狐绿色 2009年11月16日

http://green.sohu.com/20091116/n268249807.shtml

1:搜狐绿色编者按及访谈嘉宾简介

2:丹尼斯:奥巴马访华将对中美能源合作及气候变化做出更坚定的承诺

3:丹尼斯: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取得了不少的进步

4:丹尼斯:碳税机制将是解决国际污染转移的最好方案

5:环保运动转变:从抗议不要什么到抗议要什么

6:丹尼斯:中国要重视有影响力的人的榜样作用

    【搜狐绿色编者按】(策划并摄影 /搜狐绿色 苏苏)2009年11月13日,奥巴马访华前夕,搜狐绿色独家专访了美国著名的环保主义者,“地球日之父”丹尼斯•海斯(Denis Hayes)先生,就“奥巴马访华,中美能源合作”、“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国际污染转移”、“青年人如何参与环保”等话题进行了访谈,以下为访谈实录。

访谈嘉宾:美国著名的环保主义者,“地球日之父”丹尼斯•海斯(Denis Hayes)

主持人:《中外对话》编辑 孟斯

访谈现场

  丹尼斯•海斯简介:

  丹尼斯•海斯(Denis Hayes ,1944- ) 是美国的环保活动家和太阳能的支持者。他在1970年组织了第一个地球日活动。

  在卡特总统执政期间,他被任命为美国国家再生能源研究所的所长。之后他担任的其他职务包括:斯坦福大学的工程系教授,硅谷律师,世界观察研究所(Worldwatch)的高级学者,武卓威尔森国际专家中心(Woodrow Wilson) 的访问学者,并且出版了自己的著作。

他同时任职许多不同组织的董事会,包括斯坦福大学,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科学家协会和能源基金会。

  1990年和2000年,海斯分别两次担任地球日周年庆的国际组委会主席。在国际上,他被公认是推动地球日网络扩展到超过180个国家的主要贡献者。现在,地球日已经是国际上最广泛参与的民间环保节日。

  自1992年起至今,海斯担任位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布利特基金会主席。同时他继续引领环保和能源政策改革。通过充分利用布利特基金会的资源,海斯希望能将西北太平洋地区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楷模。

  《时代》杂志提名海斯为“星球英雄”。海斯还被授予“杰弗逊最佳社会服务奖”,以及Sierra Club,美国人文学会,国际野生动物协会,美国自然资源委员会,世界银行的全球环境部门,和美国太阳能协会的最高荣誉奖。

 [1] [2] [3] [4] [5] [6] [下一页] 

12、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不能以停止发展来防治污染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9-11-17

http://news.xhby.net/system/2009/11/17/010627695.shtml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日益显现,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问题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出现。呈现压缩型、结构型、复合型的特点,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繁重任务和巨大的社会压力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不会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生态文明理念在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域的集中体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方面,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污染排放越大。作为一位环境工作者,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而科学的发展就是要烧掉的资源越少越好,留下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叫资源节约,后者叫环境友好,加起来就是又好又快。

  因此,科学发展和传统意义的发展有着根本的不同。当人们对水环境的索取大大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时候,流域生态系统就严重失衡,体弱多病,不堪重负。如果继续延续下去就会产生严重的生态灾难,就是说,把江河湖泊要看成是有生命的东西,要给予它人文的关怀。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要给水环境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更新的功能,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由发展到失衡走向平衡的良性循环,实现人水和谐发展。

  环境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是一个发展道路问题、生产方式问题、经济结构问题、消费模式问题,离开发展、离开经济建设谈环境保护那是缘木求鱼。

  所以,休养生息是一项积极的防治,绝不是消极的防治,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让水环境休养生息。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绝不宽容污染是一个道理。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国内外水环境治理经验教训的有益借鉴。(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 孙秀艳 田豆豆整理)

13、每年20个湖泊消亡 未来我们何处取水?

来源:新华网2009-11-17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traditional/847971258421936_1.shtml

滇池水危机、太湖水危机、巢湖水危机……作为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地,湖泊这一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宝库”,在过去数十年间不堪重负,萎缩、污染严重。在过去的50年间,拥有近3000个天然湖泊的中国已减少了约1000个内陆湖泊,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过去的40年间,全国湖泊富营养化面积激增了约60倍。

水!水!水!日益严重的湖泊环境问题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湖泊生态不堪重负危机重重

在11月2日到5日举行的13届世界湖泊大会议上,水利部部长陈雷坦承,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下,我国湖泊水面萎缩、水体干涸、水质恶化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湖泊管理与保护正面临四大严峻挑战。

陈雷说,目前我国湖泊萎缩退化形势严峻。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一些湖泊出现了水位持续下降、集水面积和蓄水量不断减小的现象,有的湖泊甚至干涸。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大于10平方公里湖泊中,干涸面积4326平方公里,萎缩减少面积9570平方公里,减少蓄水量516亿立方米。

据了解,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现存湖泊面积为2438.6平方公里,只有上世纪50年代的34%。全省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为217个,比上世纪50年代的522个减少了一大半。

湖泊生态功能严重退化。一些地区对湖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湖泊生态系统平衡,导致湖泊生物多样性锐减,湖区植被衰退,湖周土地沙化,湿地严重萎缩,湖泊系统急剧退化,严重威胁着周边地区生态安全。

湖泊水质恶化趋势尚未遏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一些湖泊出现水华暴发、水体缺氧等现象,不少湖泊水质已沦为五类或劣五类。在2007年调查统计的43个湖泊中,有27个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太湖、巢湖、滇池等12个湖泊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委员金相灿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面积约为135平方公里,而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富营养化面积已达约8700平方公里,40年间激增了约60倍。

他说,过去湖泊富营养化主要以城市湖泊为主,面积都比较小。而2000年以后,太湖、巢湖、滇池等大型天然湖泊出现大面积水华,导致全国湖泊的富营养化面积急剧增加。目前发达地区的湖泊富营养化已经比较严重,大城市的中心湖泊及一些小湖泊已基本富营养化甚至重度富营养化。

以位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为例,近20年来这里水体污染严重,上世纪80年代还是以二类水为主,到2000年以后水体已是五类至劣五类为主,水华占到总面积1/3。2007年5月太湖蓝藻积聚暴发,导致无锡地区自来水变臭,市民抢购饮用水。

污染容易治污难

面对日益迫近的水危机,近年来我国在治理一些“重症”湖泊上已投入巨资,地方政府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治理辖区内湖泊,但由于我国湖泊水资源管理体制低效、忽视流域水污染的全过程控制、资金投入不够、缺乏公众参与等多方因素,湖泊治理依然收效甚微。

王浩院士认为,目前我国湖泊水污染与富营养化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其主要原因是湖泊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低效,缺少系统化和高效的湖泊流域水资源管理设计。

据介绍,目前我国湖泊水资源管理体制呈现横向与纵向分割问题。在横向部门之间,湖泊水资源归属于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和林业等多个部门分工管理,各部门管理职责有明显的交叉与重合。而在纵向的上下级之间,流域管理机构与行政区之间协调性较差,这种多部门、多级管理体制使得管理职责不明晰、部门协调困难,最终导致管理的低效。

同时,专家认为,我国水资源管理还存在过程分割、忽视流域内水污染的全过程控制的问题。王浩说,传统的湖泊水资源管理主要是围绕着湖泊水体进行,即针对湖泊水体污染特征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措施使之恢复目标水质,将工程和技术措施作为水资源保护的主要手段,却忽视了污染物在流域内的产生与输送过程。”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委员金相灿说,湖泊治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过去我们总是将治理局限于湖泊本身,设法降低湖泊中的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等,却没有系统地考虑到整个流域的治理,导致近年来我国治理湖泊耗资巨大但效果却不很理想。

资金匮乏也是湖泊治理中面临的一大难关。王浩认为,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国家对湖泊水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水价及污染收费也处于较低水平,造成水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不足,不能有效激励污染者进行可能的节水减污。“对于当前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湖泊水污染治理而言,资金匮乏是导致水污染治理设施,如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收集与处理率低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此外,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及政府与居民、农民与企业间的良好合作是湖泊水污染控制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而我国由于缺乏公众参与,湖泊水污染控制通常比较被动。

谈到湖泊治理,日本滋贺大学教授、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科学委员会主席中村正久表示,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为湖泊污染与河流污染不同,水体入湖后停留时间较长,湖泊内部也时常发生化学与物理变化,食物链复杂,因此要想彻底净化湖水,往往需要很长的修复时间,有的甚至需上百年时间治理,这也是湖泊难治的重要原因。

人人参与让湖泊休养生息

总结多年的治湖经验,为还民“一湖清水”,我国政府提出“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湖泊保护与防治方略,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实现湖泊生态的修复与水质改善。一些业内专家也建议,逐步建立高效的流域管理体制,通过转变经济增长,全面实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重建退化湖泊生态系统。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会上表示,我国须在今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严格环境准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从源头控制污染;全面防治污染,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

 “我们要把江河湖泊看成是有生命的东西,要赋予她人文关怀,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中国历史上安邦兴国成功经验的理性升华,是种种自然规律的重要体现,”周生贤说。

一些专家认为,治湖的关键还在于破解“九龙治水”的体制顽疾,必须建立高效的流域体制与法制体系,制定专门法律管理湖泊水资源,并构建系统的制度平台与空间。而且一旦科学制定湖泊治理方案,就应长期坚持下去,不能因领导换届而改变。

王浩说:“良好的体制环境对有效地集成湖泊流域管理非常必要。这要求在国家层面对不同管理部门的作用与职责进行清晰定义,以使各部门在法律上被认可并支持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环境改善行动。我国的湖泊水资源保护与污染控制的体制仍期待进一步的变革。”

同时,利用物理、化学及生物治污,产业结构调整、工程治理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既要大力改善湖泊本身的水体生态环境,也要注重绿色流域建设,加强全流域监管,截断污染源头。

我国还应逐步建立起稳定、可靠的治湖资金体系。中央及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社会水循环中基础设施的公共投入,构建新的融资机制,鼓励湖泊流域水污染控制方面私人资本进入,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同时,应制定合理的水价与污水处理费,为社会水循环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并对消费者的用水与污染排放进行制约。

此外,要构建管理湖泊流域的公众参与体系。通过公共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意识,使公众能充分参与湖泊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治理的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并搭建湖泊管理现代化信息平台,方便政府管理部门和公众及时获得信息,形成全社会监督、管治湖泊合力。

14、“低碳”行动,迫在眉睫!

来源: 南昌新闻网  2009-11-16   刘为勇

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09/11/16/011247689.shtml

  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将于本月18日至21日在南昌举办。本次大会的召开旨在提高世界人民的环保意识,减少碳排放,促进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和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绿色经济、清洁经济,以及大幅减少低效矿物燃料的使用,同时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也因此,各国曾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表第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里的“很可能”表示90%以上的可能性,这种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根据预测,未来100年这种全球变暖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而且会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更为显著的负面影响。

  低碳的历程:

  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活动和制度交流建设也在不断推进。1990年联合国大会决定启动国际气候公约谈判。

  2005年2月16日,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京都议定书》生效,要求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在2008年-2012年期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

  一、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晓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二、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三、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四、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来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低碳在海外: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已经迫在眉睫。

  英国首相布朗于2007年11月阐述英国的主张是,努力维持全球温度升高不超过20C。这就要求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未来10一15年内达到峰值,到2050年则消减一半。为此,需要建立低碳排放的全球经济模式,应对全球变暖。

  日本是《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由于国内的能源资源匮乏,日本一直重视能源的多样化,并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日本在低碳技术与经济发展方面,与英国存在着很多共同的愿景和构想。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德国则希望在2020年,国内的低碳产业要超过其汽车产业。

  由此可见,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背景下,“ “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低碳须全民行动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7年9月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四次提到了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在国家推行环保政策越来越坚决的氛围下,民众“低碳”意识、环保意识的加强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旱灾、洪水、土攘和海岸线受侵蚀等灾害以及各种极端天气发生率增加,人们往往对这些天气变化新闻本身比较关心,缺少将这一问题与自己日常行为联系起来的意识。以高效、洁净、低碳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已经悄然向我们走来,成为“低碳”的宣扬者、实践者,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去想去做的事情。“低碳生活方式”其实离大家很近,有时只是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了一份报告,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七项小建议,指导人们如何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为节能减排作贡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建议包括:

  1.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这样可以每天减少大约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2.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这样可以每天减少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3.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4.如果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可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5.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翻及自然晾干,这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6.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这样做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

  7.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以把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

  气候变暖的灾难性后果绝非危言耸听。最新研究表明,当年的尼德兰人就是在气候突变中灭绝。科学家也警告我们:全球气候变化有可能在未来十年中就接近拐点,再不采取措施,这种改变将再也无法逆转,那么就让我们从“低碳生活”开始吧,就像世界自然基金会网站上写的:“因为我们面临的是日益恶化的环境、行将枯竭的化石能源、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其实,只需举手之劳,就熊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为了缓解地球环境恶化的趋势,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加入“低碳一族”吧:能坐公交车就不开私家车,能手洗的就不用洗衣机,能用电话、网络解决的就不用飞来飞去,能压节能灯就不用别的照明设备,随手关灯等等,让“低碳’成为生活方式,为整个社会发展注入“绿色动力’,让“低碳城市、低碳社会”的美好愿景早日实现!

15、中国儿童的“环保烦恼” 环境问题严峻挑战生存权

来源:湿地中国 2009-11-17 王爱华

http://www.shidi.org/sf_CF67BFE8C7C543489B6D01CDF0A7C5D5_151_cnplph.html

  9岁的大眼睛男孩梁宗豪来自广西一个普通小山村。对他而言,“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是过于学术的词汇,但它们的含义并不陌生,那就是老师在自然课上讲的:“地球吸进了一些不好的东西,所以生病了。”

  但是地球为什么会生病?病情有多严重?他却答不上来,只知道“有一些坏人在做不好的事情,”“他们砍树、弄断小树苗,还把泥土带走。”

  与梁宗豪不同的是,12岁的北京女孩易庭硕谈起“环保”这个话题时自信满满,不仅知道“气候变化”的一大因素是臭氧层变薄,还将环境问题的源头归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多排放。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定义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目前,儿童最基本的生存权正面临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9年4月表示,由于缺少干净、安全的饮用水,全世界每天约有4500名儿童丧生。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由环境污染导致的儿童死亡人数约占儿童总死亡数的30%。该报告指出,导致儿童疾患甚至死亡的环境因素包括室内室外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生态系统的恶化等。

  今年11月20日是《儿童权利公约》发布20周年,也是“国际儿童日”。为配合全球媒体对儿童权利的关注和报道,新华通讯社与权威市场调查公司尼尔森11月12日联合发布了一项关于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在对美国、英国、巴西、印度、尼日利亚等七个国家二千多名家长和儿童问题专家进行的访谈中,受访者普遍认为对儿童生活的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是环境污染,其次是干旱、水灾和气候变化。

  易庭硕的母亲郭志辉就是一名“忧心忡忡”的家长。她说:“现在的孩子呼吸大量的汽车尾气,喝的水也经常不达标,连看到一片真正的绿地都难,真为他们感到痛心。”

  平时,郭志辉总是让女儿喝过滤后的水,买来的菜也要再三地清洗。她还坚持把家里的垃圾分类处理,用洗衣机里的最后一桶水来拖地、冲马桶。“我想用行动给女儿树立一个榜样。”她说。

  在老师和妈妈的教育下,易庭硕在生活中已经很有意识地去节约用水、用电,并且尽量不坐爸爸的小汽车去上学。不仅如此,看到别人浪费资源,她还主动去制止。

  “在学校里面,如果有同学洗手之后不关水龙头,他肯定会遭到大家‘群攻’。环保这个话题在我们学校很流行,连一二年级的小学生都知道。”这名中关村二小六年级的学生说。

  而梁宗豪的朴素理想就是长大了当一名警察,“把那些破坏地球的家伙给抓起来!”因为他觉得如果地球生病了,大家都会被传染。

  据《环境教育》杂志社副总编辑陶克菲介绍,目前中国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校,通过设立环境教育课程、在其他课程中进行渗透式教学或组织相关主题的课外活动。此外,社会上的一些少年活动中心、非政府组织也在开展不同程度的环境教育。随着大家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家庭也成为儿童环境教育的渠道之一。

  陶克菲认为,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能在他们世界观形成的早期渗透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环境素养。但是环保教育目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城市优于农村。

  她说,除了对儿童进行相关教育,中国目前还开展在职环境教育,培养专业的环保队伍,并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由德国麦卡托基金会赞助的中国儿童环境教育项目协调人薇拉?莱曼说,中国的很多中小学校都非常愿意投入时间和资金到环保教育项目中来,学生们对环保的热情也很高。

“社会上的很多人也已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积极响应政府和民间组织对环保的呼吁。这与十年前我刚来中国的时候很不一样。”莱曼说。

16、珠江口海域污染面积比2008年增加12.33%

来源: 大河网2009-11-17

http://discover.news.163.com/09/1117/11/5OAN5CR3000125LI.html

十多年来,广东省每年都要公布《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自2001年起珠江流域及珠江口海域已经连续7年被列为“严重污染区域”;今年5月最新《公报》指出珠江流域以及珠江口海域污染面积比2008年增加12.33%。作为世界工厂,这些是珠江正在承受的隐痛。

大河网11月17日报道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最新调查发现,珠江三角洲的5家企业,包括4家港资企业和一家内资企业向珠江排放包括锰、铜在内的重金属和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有机化学物质的有毒有害物质。绿色和平要求这些企业立即停止污染,同时呼吁政府将更多有毒有害物质纳入监管,并最终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达到清洁生产。(11月4日《中华工商时报》)

 “绿色和平”发出的《解“毒“珠江——珠三角工业水污染调查》所指5家污染企业分属电子元件、化学物品与纺织等不同行业。包括在港拥有两家上市公司的建滔化工集团的三个生产基地,港股上市公司昌明投资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东莞昌明印刷厂,以及清远冠龙纺织有限公司。

 “绿色和平”在调查此事时,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这些企业污染珠江的行径。他们在这些公司的污水以及附近的淤泥中检测到了高浓度的铍、锰、铜等有毒金属,其中一个样本中铍的含量高达广东省污水排放标准最高可容许水平的25倍,而另一样本中,铜的含量超出广东省污水排放标准最高可容许水平的12倍。

实际上,“绿色和平”发表的报告只不过是珠江遭受污染的冰山一角。十多年来,广东省每年都要公布《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自2001年起发布的《公报》显示,珠江流域及珠江口海域已经连续7年被列为“严重污染区域”;今年5月,广东省发布的最新《公报》指出,广东省珠江流域以及珠江口海域污染面积比2008年增加12.33%。

1985年以来,富于水脉、航运便利的珠三角地区,随着大量外资的涌入,以及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崛起成为外向型出口加工业密集的“世界工厂”。说是“世界工厂”,实际上一点都不夸张。因为该地区聚集了几十万家外向型企业,近年来发展到被称为“世界制造基地”。这个面积仅1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创造了中国30%的对外贸易额。

不过,在“世界工厂”创造奇迹的背后,却是被水利界赞为“南国少女”的珠江承受的隐痛。这当中,地处珠江流域的东莞是最具典型意义的城市。这座拥有32个镇区逶迤相连组成的城市,20年前还是一片盛产水稻、香蕉和荔枝的农村田园,而如今已靠外向型经济爆发式增长所带动,成为国际加工制造业名城,甚至被认为是“下一个深圳”。

在人均GDP高居珠三角二线城市(除广州、深圳)之首的东莞,折射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的阴暗面——水污染。2005年以来,东莞全市主要水污染物COD(化学需氧量)排放年均总量达到11.6万吨,为全省最高。现在,东莞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量为4820万吨左右,只占该市污水总量的68.64%左右,比预期目标整整落后了10个百分点。这就是说,东莞有很大一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入珠江了。

广东是珠江流域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但也是对珠江排污最多的省份。一些媒体做出这样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对于外界质疑,广东省环保部门也很无奈。一些环保官员表示,广东省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开展得比较早,但由于经济发展迅速,环保措施没跟不上,加上一些企业偷排超排污水,珠江污染几乎失控。

应该说,珠三角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方面功不可没。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最为明显的就是遭受严重污染的珠江。今天,珠江的污染是我们创造“世界工厂”奇迹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换句话说,全球的许多消费者所用的珠三角地区的企业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以污染珠江等为巨大代价换来的。

如果长此下去,对珠江的破坏将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治理珠江水污染应成为广东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当然,有专家严肃地指出,即使中国明天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要基本解决珠江污染问题,恐怕也要用30年,甚至40年的时间。这样的判断也许过于悲观,但是珠江污染问题确实已经逼得我们无路可退,我们只能迎难而上,才能找寻到正确的治污道路。作为中国最活跃的工业生产区域和“世界工厂”,珠三角尤其需要在推进清洁生产方面同样成为先锋。中国要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需要及时完善法例、加强监管,才能将污染在源头阻断。

17、防灾预案不能“没想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7日 李天扬

http://env.people.com.cn/GB/10388504.html

  希望不久的将来,能有各类防灾预案出台,面对灾害天气,各级政府部门可以“依计而行”,有效应对

  没想到,冬天来得这么早;没想到,大雪下得这么猛;没想到,雪灾损失这么大……

  一连串的“没想到”袭来,让人们见识了老天爷喜怒无常。

  灾情有多重?损失有多大?据民政部最新统计,截至11月15日14时,北方8省(区)962.2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2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69.6亿元。

  河北省永年县龙凤学校餐厅因不堪大雪重压坍塌,3名学生死亡,多名学生受伤;有数万辆车被困在高速公路上,风雪交加之中,人们饥寒交迫;石家庄的菜价猛涨,超市里蔬菜被抢购一空……

  面对突如其来的雪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赶赴河北指导抗灾工作,看望受灾群众。许多政府官员上街扫雪,并给困在公路上的人们送去水和干粮。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居民生活必需品和交通运输价格。辽宁省各级物价主管部门启动价格调节基金运作程序,应对强降雪带来的市场价格波动。石家庄要求有关部门不讲理由、不讲条件,确保小区供暖,确保居民不受冻。这些措施和行动,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稳定了群众的情绪。

  这次北方大雪,来得早,来得猛,让人连呼“没想到”。可是,对于天灾,我们不能“不设防”。如果我们对灾害天气的预报能够准一些、早一些,如果我们的防灾预案再充分一些,如果我们的应急反应再快一些,大雪压塌校舍、万余车辆受困、蔬菜价格猛涨等等,或许可以避免。

  其实,突发灾难性天气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去年年初,我国南方经历的那场历史罕见的冰雪灾害,让人记忆犹新。据气象专家预计,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会越来越频繁。因此,各级政府部门一定要汲取经验教训,制订周密的灾害天气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作好充分的防灾准备,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

现在,北方雪情稍歇,但雪灾却呈南移的趋势。希望南方地区赶快启动应急机制,早早做好抗风雪的准备,不再连呼“没想到”。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各类防灾预案陆续出台,面对灾害天气,各级政府部门可以“依计而行”,有效应对。

18、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发布

 

2009年 11月17日,由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家园志愿者、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绿色和平、乐施会、行动援助等七家民间组织牵头组成的“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小组”(以下简称“公民社会小组”)在北京联合发布了《2009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以下简称《立场》)。《立场》由七家核心机构牵头起草,后由近40家机构参与讨论、修改,并最终联合署名。此立场代表了中国民间机构对于气候变化议题的认识和立场,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哥本哈根会议的期望。

从2009年6月开始,“公民社会小组”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面向公众、民间组织公开征集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并组织民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讨论。此《立场》最大程度地吸收了公众、民间组织提出的意见,体现了公民社会的视角。“中国公众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寄予厚望。”《立场》的协调员机构——自然之友调研部负责人张伯驹说:“做为发展中国家的公益组织,我们期望大会能成功达成有力协议遏制全球变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脆弱国家和人群的生存权利”

《立场》内容共分两部分:一是国际谈判层面,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达成了共识,并提出了对哥本哈根会议的期望,希望会议期间能达成一个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尊重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协议,并且能以公平为视角,惠及贫困国家和弱势人群;二是国内政策建议部分,希望中国政府能在气候议题上表现出领袖风范,积极寻求低碳发展模式。在制定、实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时充分考虑社会公平的原则;并建立相应的机制,将减缓气候变化行动和其他环境问题相结合,避免气候变化的减缓措施和其他环境目标相冲突。《立场》同时呼吁中国政府鼓励并保障公众和民间组织参与气候变化应对政策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的监督。

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小组成立于2007年,旨在立足本土,对气候变化议题进行讨论和回应,并对未来的行动策略达成共识。同年,小组发布了《变暖的中国:公民社会的思与行》报告,并于2007年巴厘岛国际气候谈判期间发布了第一版《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首次系统呈现了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与实际行动,呼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探索全球的低碳可持续发展。张伯驹说:“巴厘岛会议已经过去两年,但国际气候谈判依然进展缓慢。现在距离哥本哈根大会只有三周时间,我们呼吁各国领袖抓紧时间下定决心,达成共识,不负全球公众的期望。”

19、2009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中文)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必须面对的全球性挑战,所有国家必须正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机,一起寻求解决方案。

作为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中国公民社会持续关注气候变化议题,推动并执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积极帮助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和群众提高适应能力。我们更希望世界各国政府能够共同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以减缓气候变化,并真正开始帮助贫穷国家及弱势地区适应气候变化。

值此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召开之际,中国公民社会就此重大议题做出以下呼吁:

国际谈判层面:

一、为了避免最严重的气候变化灾难,各国政府应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制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目标。发达国家必须主动承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率先大幅度减排。

二、发达国家必须承诺在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40%[1],其中

绝大多数应当在其本土执行,并制定出本土减排和通过市场机制海外减排的明确比例。

三、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前提下,发达国家必须采取资金支持、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等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主动地在本国内实施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自主制定本国的排放控制指标。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应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探索全球的低碳型可持续发展,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效,所有国家尤其是人均能耗和碳排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应通过宣传倡导、市场补贴、政策立法等方式,推广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减少人均碳排放。发达国家应开始向零碳排放方向发展。

五、各个国家应一起努力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达成一个真正公平、公正、惠及贫困国家和弱势人群的协议。

六、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不能放松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各国应发展低碳经济,创造绿色就业机会。

国内政策建议:

七、中国作为碳排放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遭受着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应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树立榜样。

八、中国政府在制定、实施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社会公平的原则。

九、中国政府应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在正确评价对环境以及社会所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采用应对政策、市场机制和技术手段时,预防和缓解对社会、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将减缓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的目标和应对其他环境问题相结合,提高环保工作的整体效率,避免气候变化的减缓措施和其他环境目标相冲突。

十、中国政府必须积极采取适应措施,减轻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地区以及贫困人口的影响;提升贫困人口、弱势群体和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条件。

十一、政府应鼓励并保障公众和民间组织参与应对政策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的监督。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