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一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一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11-13

十一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经济网:      环保部:今年未批复环评项目47个涉及2000亿

http://news.sina.com.cn/c/2009-11-13/130119041402.shtml

2、第一财经日报:     高端智库建议环境税改:2020年前征“碳税”

http://stock.hexun.com/2009-11-13/121675133.html

3、中国经济网:      环保部: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将严控"三高"项目

http://www.ce.cn/cysc/newmain/jdpd/hb/200911/13/t20091113_19895147.shtml

4、新华网:        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临罕见水危机

http://env.people.com.cn/GB/10372621.html

5、中国青年报:      我国十一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投入已超百亿

http://news.sina.com.cn/c/2009-11-13/074919038830.shtml

6、科学时报:       节能减排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高层论坛在京举行

http://env.people.com.cn/GB/10372437.html

7、中广网:        审计署:910亿治污成效低 专家:亟需高效管理与法制

http://www.cnr.cn/china/gdgg/200911/t20091112_505609822.html

 

地方信息:

8、新华网:        西藏将投入2亿多元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13/content_12448453.htm

9、新华网:        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进度滞后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13/content_12448423.htm

10、北京日报:       野猪毁地补偿下月发放 京首次为野生动物"埋单"

http://env.people.com.cn/GB/10373475.html

 

民间环保:

11、搜狐绿色:       NGO组织对珠三角出口制造企业进行“低碳”试验

http://green.sohu.com/20091112/n268160166.shtml

 

污染信息:

12、安徽商报:       汩汩污水直排派河20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11/13/2906275.html

 

深度报道:

13、新华每日电讯:     910亿难清“三河三湖” 治污怎么了?

http://env.people.com.cn/GB/10370849.html

14、南方周末:       反坝,到底“反”什么?

http://nf.nfdaily.cn/nfzm/content/2009-11/12/content_6296981.htm

15、南方周末:       3万蚕农颗粒无收,谁之过? 跨界污染,蚕先知

http://www.infzm.com/content/37233

 

环境时评:

16、香港文汇报:      耗资近千亿 三河三湖水仍浊

http://news.cnfol.com/091112/101,1277,6789405,00.shtml

17、中国网:        千亿治污“难”在治理之外

http://zjc.zjol.com.cn/05zjc/system/2009/11/12/016016711.shtml

18、红网:         河流治污每况愈下根在扭曲的“政绩观”

http://hlj.rednet.cn/c/2009/11/13/1854852.htm

 

19、中美水资源保护交换项目报名通告

 

活动预告:

20、报名注册iDOC国际纪录片论坛·北京-----看世界上最好的纪录片与全球顶级纪录片导演深度交流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环保部:今年未批复环评项目47个涉及2000亿

来源:中国经济网2009年11月1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11-13/130119041402.shtml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3日讯 (记者 李晶)今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三部门召开"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第二次部门联合信息发布会。环境保护部环评司司长祝兴祥在会上透露,今年以来环保部共批复339个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涉及到投资17210多亿元,对其中47个项目未批复,或者退回报告书,或者暂缓审批,涉及了投资将近2000亿元。

  祝兴祥指出,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环保部印发了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一方面对符合环保要求,审计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符合环保要求,有利于扩大内需的项目,特别是国家重点项目,要开辟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绿色通道,加快审批。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两高一资"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利用当前有利时机,同环评审批推动"两高一资"行业污染减排和结构优化调整,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充分发挥环评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节期的作用。 

  据祝兴祥介绍,今年以来环保部共批复339个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涉及到投资17210多亿元,对其中47个项目未批复,或者退回报告书,或者暂缓审批,涉及投资将近2000亿元。其中钢铁、化工、石化、有色、电力等行业项目占70%。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总体向好,产业调整总体进展不快,各地区各行业不平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突出,一些地区违法建设,边批边建现象有所抬头,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错失历史调整时期。

2、高端智库建议环境税改:2020年前征“碳税”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1月13日章轲

http://stock.hexun.com/2009-11-13/121675133.html

  在决策层面已经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中国环境税制改革正在步入实际操作层面。

  昨日,正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下称“国合会”)2009年年会,明确提出了分三个阶段推进中国建立相关环境税制路线图和具体时间表。

  三个阶段推进

  根据国合会的这项建议,按照我国未来环境税制的设计,在现有已经实施环境税制改革的基础上,未来环境税制的改革路线将分三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用3~5年时间,完善资源税、消费税、车船税等其他与环境相关的税种。尽快开征独立环境税,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和废水排放都将是环境税税目的可能选择;

  第二阶段,用2~4年时间,进一步完善其他与环境相关的税种和税收政策。扩大环境税的征收范围。如果环境税没有在第一阶段开征,需要在此阶段开征。

  第三阶段,用3~4年时间,继续扩大环境税的征收范围。结合环境税税制改革情况,进行整体优化,从而构建起成熟和完善的环境税制。

  据了解,为尽快提出中国环境税改建议,国合会去年成立了“能效与环境经济政策”课题组,课题组中外组长分别为国务院参事及环保部顾问叶汝求、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资源利用委员会联合主席魏伯乐。国家财政部、发改委、环保部、银监会、保监会等机构的数十位核心专家也参与课题研究。

  先行征收三废税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现行分税制是导致基层政府财政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的保护、对环境政策执行不力等问题。”课题组称。

  课题组提出,借鉴国外经验和立足中国国情,中国环境税收制度的构建和完善的思路为:引入新的税种、重构现有的税种、完善与环境相关的税收政策。根据中国未来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如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防治等,以及减排二氧化碳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环境税首先应将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二氧化碳先行纳入征收范围。

  目前,我国已经实施了包括消费税、资源税在内的环境税种。但课题组认为,现行环境税费收入占税收总收入和GDP的比重较发达国家偏低,尚未开征与污染排放相关的税种。

  最新调查显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各国到目前共推出了375种环境税种,利用税收手段治理环境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碳税”开征时间表

  “近期各方热议的'碳税’可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设计为环境税的一个税目。”一位专家称。

  课题组建议,“考虑到国内经济在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目前尚处于恢复状态,同时有关资源税的改革尚未推出,碳税的开征应选择在宏观经济增长恢复和资源税改革之后。”

  据CBN记者了解,课题组为此提出的中国开征碳税时间表为:最早为“十二五”期间,最晚为“十三五”期间。课题组认为,如果到2020年还无法开征碳税,将无法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

  在具体的征收标准上,课题组建议,在碳税开征初期选择低税率起步的做法,即碳税税率采用最高不超过15元/吨二氧化碳的水平开征。开征后,再根据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逐步提高碳税税率水平,建立碳税税率的动态调整机制。

3、环保部: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将严控"三高"项目

来源:中国经济网2009年11月13日

http://www.ce.cn/cysc/newmain/jdpd/hb/200911/13/t20091113_19895147.shtml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3日讯 (记者 李晶)今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三部门召开"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第二次部门联合信息发布会。环境保护部环评司司长祝兴祥在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对位于环境保护区内的项目"一律不批"有三个要求,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等环境敏感区的项目要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现象,杜绝已被淘汰的项目,以技术改造,拉动投资能名义恢复生产。 

  祝兴祥指出,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环保部印发了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一方面对符合环保要求,审计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符合环保要求,有利于扩大内需的项目,特别是国家重点项目,要开辟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绿色通道,加快审批。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两高一资"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利用当前有利时机,同环评审批推动"两高一资"行业污染减排和结构优化调整,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充分发挥环评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节期的作用。

  祝兴祥表示,严控环评审批对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环境保护部已经成立了由周生贤部长任组长,吴晓青副部长任副组长的部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制订了方案,召开了专项会议,对专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各地环保部门也在积极的配合开展工作。在专项治理中,环保部门将严查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环境保护问题,特别是环评违纪违法的行为,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一是在严格遵守环评审批过程中,要坚持"四个不批三个严格"的要求,对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对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排放达标的项目一律不批;对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功能要求,污染物总量指标的一律不批;对位于环境保护区内的项目一律不批有三个要求: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等环境敏感区的项目要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现象,杜绝已被淘汰的项目,以技术改造,拉动投资能名义恢复生产。

  祝兴祥还指出,要严格按照总量控制要求,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区域行业,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以新带老,上大压小等污染减排措施应得到落实。有色等污染严重的项目,每个月都有压下来一部分这类的项目,进行了控制。

4、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临罕见水危机

来源:新华网2009年11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72621.html

  新华网长沙11月13日电(记者 侯严峰 谭剑)今年入秋以来,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水位持续下降。10月下旬,洞庭湖主要控制站城陵矶水文站水位一度降至21.62米,为1960年以来罕见的低水位。

  目前,洞庭湖蓄水量不足8亿立方米,尽管整体水质明显改善,但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湖区面临的新难题。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洞庭湖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调蓄湖泊,湖泊面积2625平方公里,仅次于江西省的鄱阳湖。

  由于水位下降,湖中散布的洲滩明显抬高,露出一条条数米高的土黄色水际线。在一些较浅的洪道,水深已不足2米,航行速度很慢,水手们只得站在船头不断将竹篙插入水中测量水深,吃水稍深的船只随时有搁浅危险。

  湖南省环保厅厅长蒋益民说,目前洞庭湖总水量不到丰水期平均水量的十分之一。在严重枯水情况下,洞庭湖水质能保持现有水平殊属不易。

  据介绍,3年前洞庭湖水位比现在虽然高出不少,但湖区沿岸遍布的小造纸企业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湖里,湖面上浊水四溢,白色泡沫随着湖水到处流淌,水生态不断恶化。

  据湖南省环保厅提供的监测数据,今年头9个月,洞庭湖小河嘴、目平湖、南嘴、万子湖和东洞庭湖5个断面水质,每月均达到所在功能区标准。原本局部水域严重污染的水质,已由五类、劣五类逐步恢复到了三类以上。

【1】 【2】

5、我国十一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投入已超百亿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11月1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11-13/074919038830.shtml

  本报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李新玲)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用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投入已经超过一百亿元,超过2007年时提出的目标,明年这一投入还将继续加大。这是今天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节能减排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高层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提及的。

  万钢表示,面临着全球经济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错综交杂的复杂局面,中国政府推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毫不动摇,行动毫不松懈。

万钢透露,我国单位GNP能源消耗在前三年下降了10.1%,2009年上半年又同比下降了3.35%,但要达到国家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10%左右的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他说,“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将至少实现减排二氧化碳15亿吨。

6、节能减排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高层论坛在京举行

来源:《科学时报》2009年11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72437.html

  由科技部、发改委、外交部、工信部、财政部和环保部共同主办的节能减排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高层论坛今天(11月12日)在京举行。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开幕式致辞中说,中国未来的科技工作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介绍,我国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十一五”前3年累计下降10.1%,节能2.9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6亿吨,减排目标完成进度赶上了时间进度。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介绍,截至目前,工信部已经审批1680个节能减排项目。2009年前8个月,年综合能耗万吨标准煤及以上企业累计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4.51%;主要耗能行业中除建材行业能耗同比增长2.83%以外,冶金、有色、化工、石油石化、煤炭、轻工、电力行业同比下降1.97%至14.22%。

  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作题为《低碳能源战略》的报告,中科院院士丁仲礼作题为《气候变化科学问题及其不确定性》的报告,清华大学教授何建坤作题为《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报告,中科院院士丁一汇作题为《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报告。

7、审计署:910亿治污成效低 专家:亟需高效管理与法制

来源:中广网   2009-11-12

http://www.cnr.cn/china/gdgg/200911/t20091112_505609822.html

    中广网北京11月12日消息(记者杨钧天)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9时17分报道,审计署日前发布审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对淮河、辽河、海河、太湖、巢湖和滇池的水污染防治虽然历经6年时间,投入资金910亿元,但整体水质依然较差,淮河、辽河甚至达到中度污染。国内环境专家近日也承认,我国湖泊治污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控制效果并不理想。

    三河三湖的治污工作已经进行这么多年,先后投入超过900亿的治污资金, 这些资金肯定是有挪作他用的问题,但首先还是要看到,治理思路同样存在问题,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就曾经做过一个这样一个论断,就是从用掉的经费里,可以挤掉40%以上的水分。这些有水分的花销其实不光是挪作他用,有的地方治理江河湖泊,就是建广场、铺草坪、甚至修高尔夫球场,还有的地方把河道的两边都砌成水泥墙。这样的面子工程也是用治污经费。

    当然更恶劣的就是那些挪用行为,现在全国至少有5亿多元的水污染防治资金被挪作他用、虚报多领,治污资金真的成了少数地方政府部门的唐僧肉,甚至成了这些部门的财源。比如河南省平顶山市环保部门用1000多万元养超编人员;广东省2000多万元的环保资金被挪用建设政府办公楼等项目。

    治污的效果始终不理想,首先是理念上出现偏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说过,现在治污只是就水论水,强调用工程与技术手段治污。比如说一个湖泊被污染,只关注湖水却没有实现源头的节水减排。虽然建起了污水处理厂,但是运行率低;有的虽然沿湖的截污做到了,但是陆地上仍在排污,这样的情况绝对不是少数。

另外目前在管理上也急需突破。现在国内治污工作可以说是九龙治水,在我国,管水的部门包括水利、环保、渔业、林业、航运,看上去很多,但三河三湖的现状却说明都没有管好。在很多专家看来,水环境治理,资金只是一方面,但也要有高效的流域管理体制和法制体系,这才是目前我国急需完善的。

8、西藏将投入2亿多元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 

来源:新华网 2 009年11月1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13/content_12448453.htm

    新华网拉萨11月12日电(记者边巴次仁)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了解到,西藏将在2009年底至2010年初投入超过2亿元资金,对7个县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这是西藏首次启动这一奖励机制。

    据介绍,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是西藏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工程。西藏有关部门选择了牧业比重大、草场退化严重、草畜矛盾突出,同时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工作落实较好和生态地位高的5个纯牧业县、2个半农半牧县作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的试点。

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以草定畜奖励,薪柴替代补贴,实施牲畜电子耳标制度,建立草原生态监测制度和其他配套措施。为实施这一奖励机制,西藏已于今年8月至9月底期间成立了自治区、地区、县三级试点工作机构;电子耳标、薪柴替代和草原生态监测工作已经从10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将一直延续到明年3月;补贴兑现工作将从明年1月至2月底之间进行。

9、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进度滞后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1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13/content_12448423.htm

    新华网合肥11月12日电(记者蔡敏、朱青)安徽省人大环资委近日公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伴随着大量治污措施的实施,巢湖流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湖区水质总体稳定,部分支流水体污染状况有所好转。但是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项目整体进度滞后,湖区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

    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巢湖湖区整体水质中度污染,水体呈轻度富营养状态。其中西半湖水质重度污染,水体呈中度富营养状态。主要超标指标为总氮、总磷。9条主要环湖河流中,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和双桥河水质重度污染,为劣Ⅴ类。

    安徽省人大环资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多年来巢湖富营养化突出,在水文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仍易发生蓝藻“水华”。今年9月上旬,巢湖湖区暴发局部性蓝藻水华,西半湖蓝藻最高达140平方公里。上半年,国家对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湖区10个考核断面中,有7个断面的总磷或总氮指标没有达到规划确定的年度目标要求。

    此外,巢湖流域“十一五”规划项目建设整体进度滞后。目前,距“十一五”期末仅有一年多时间,尚有一些项目进度明显缓慢。据了解,项目进度滞后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近年来,国家在巢湖污染治理上的投资支持比例相对较小,巢湖治污常常是旧账未清,又欠新账。如“十一五”期间,流域内共有20个项目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总投资25.5亿元,国债补助资金累计7.2亿元,其余71.2%的项目资金需自筹。流域内除合肥、巢湖市区和个别县外,其他各县自筹项目资金没有到位,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不落实,影响项目完成率。

10、野猪毁地补偿下月发放 京首次为野生动物"埋单"

来源:《北京日报》2009年11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73475.html

  野猪等六种野兽毁坏庄稼,农户最高可获得政府80%的经济补偿。今年是《北京市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损失补偿办法》实施的首个年份,记者从市野生动物保护站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全市有6个山区县接到受损单位或个人提出的补偿申请。经统计审核后,补偿款将于12月份发放到申请人手中。

  市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王民中介绍,每年秋季是野生动物下山毁损庄稼的高发期。从9月份开始,昌平、平谷、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6个山区县都陆续接到了受损单位或个人提出的经济补偿申请。

  “从申报情况来看,野猪毁地的现象最严重,獾的数量也比往年要多。”延庆县园林绿化局生态站薛站长说,该县不少玉米地、花生地、黄豆地遭到了野猪和獾的践踏,其中损失最惨重的是井庄镇的一户农民,六七亩玉米地几乎被野猪拱得颗粒无收。

  除了野猪、獾毁地,部分区县还发生了老鹰、豹猫、黄鼬偷袭家禽的事件。但到目前为止,全市还没有野生动物伤人的事件发生。

  根据今年4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市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损失补偿办法》,野猪、狼、猪獾、狗獾、豹猫、黄鼬6种野兽以及金雕、猫头鹰等猛禽,造成农作物损毁、家禽家畜受伤或者死亡的,当地政府最多给予80%的损失补偿。

  “补偿款不是一申报就能领,必须走调查、审核、公示等一系列程序。”王民中介绍,目前,6个山区县的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正在对乡镇上报的材料进行核实,核实完毕后,对申请人的补偿意见将在其所在的村民委员会公示10个工作日。公示期满,没有异议的,再由当地林政部门向申请人一次性发放补偿款。

预计全市补偿工作的统计核实工作将于11月底结束,今年年底之前,补偿款将全部发放到申请人手中。(王海燕)

11、NGO组织对珠三角出口制造企业进行“低碳”试验

来源:搜狐绿色2009年11月12日

http://green.sohu.com/20091112/n268160166.shtml

  国际NGO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珠三角地区选择了三家出口供货商进行先期试验,在9个月的观测期内,三家试点工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12%-24%。

  一项低碳制造计划正在珠三角地区的工厂中推进。

  国际NGO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珠三角地区选择了三家出口供货商进行先期试验,在9个月的观测期内,三家试点工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12%-24%。

  7月30日,项目负责人WWF香港分会气候项目主管余远骋告诉记者,珠三角的试点工厂目前已经超过6家。“9家上海的出口工厂可能即将纳入‘低碳制造计划’。”

  根据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报告,中国的碳排放量中大约有23%来自于出口产品的制造,而制造业重镇的广东出口约占全国出口的三成。

  WWF认为,若珠三角地区的55000家港资制造商都能够施行低碳制造计划的措施,广东每年就可以减排7400万公吨的二氧化碳,“这几乎相当于北欧国家每年的碳排放总量”。

  余远骋正在考虑,是否应该给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写一份报告,关于如何督促工厂减少碳排放。

  珠三角试点

  2008年9月,WWF香港分会在珠三角5万多家港资的工厂中,选择了电子、制衣、塑胶三个行业进行先期试点,每个行业挑选了一家工厂——包括电子业的香港上市公司金宝通有限公司、成衣制造商利华集团以及塑胶业的ITEM公司。

  “这三个行业的能耗水平和碳排放水平相对较高。”余远骋介绍,试验以行业作为选择标准,对工厂的出口规模并无要求。

  试点启动之前,余远骋和他的技术伙伴几乎花费了一整年的时间来设计碳排放量的度量工具、针对行业特性的创新科技以及温室气体的管理措施。

  “这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低碳制造计划。”

  利华集团人士介绍,改造团队给工厂提出了15项改造提议,其中包括6项蒸汽系统的排污排热改造、4项空气压缩系统的调整,以及两项照明系统的改动。

  15项改造建议的实施总计花费了300万元人民币。

  “从前9个月的观测来看,我们可以在2009年末收回投资。”上述人士表示,测算显示,这300万元的技术改造,每年可以为工厂节省近280万元人民币。

  余远骋提供的资料显示,金宝通电子公司通过20项节能减排措施,预计每年节省262万元人民币,ITEM塑胶公司每年可节省近90万元人民币,两公司的投资回报期分别为一年半和三年。

  他表示,大部分公司的经营者们一般对照明系统的管理更为妥善,蒸汽和空气压缩系统的运作经常未能达到最佳水平,“大部分工厂的这类系统效能都可以改善至少30%。”

 [1] [2] [下一页] 

12、汩汩污水直排派河20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商报2009-11-13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11/13/2906275.html

  11月11日,记者跟随江淮环保世纪行暗访组来到了肥西派河支流斑鸠河。由于污水管网没有覆盖,合肥昌河、江南机械等企业的生活废水和经过处理的达标工业废水直接通过排污口进入斑鸠河。最终,这条通往派河、到达巢湖的小渠也成为巢湖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

  废水浇地,稻子长出来都是空心的

  “原来这村子里还有人养鸡、养鹅,现在养什么死什么,用这水浇地,长出来的稻子都是空心的! ”11月11日,记者在肥西县张小郢村采访时,周围的村民纷纷向记者诉苦,说工厂里的污水把村子里的田浇死了,家禽也养不活。 “夏天的时候,味道别提多难闻了,连蚊子的个头都比一般的大,腿张开跟吃饭的碗那么大。 ”随后,在村民和肥西县环保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找到了排污口。

  排污口在张小郢村边,记者在现场看见,排污口的直径大概有30厘米,冒着热气的污水源源不断从该处排出,虽然已经是冬天,可是依然能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污水排口的一边是用砖头砌成的围墙,围墙上被挖开了一个洞,污水通过洞流向村子,并形成了一条自然沟渠。而在水面上,漂浮着各种生活垃圾,甚至还有用过的卫生纸等,沟渠边也堆放着不少垃圾,一条“龙须沟”就这样穿村而过。

  “厂子来了几年以后水就不行了,可是反映了很多次,也没有解决办法。 ”居民说,希望能彻底改变这种污水污染生活环境的局面。

  “受苦”最重,派河8个月重度污染

  那条从张小郢出来的污水渠,最终的流向是肥西县的斑鸠河,而斑鸠河最终会汇入派河。 “原来的斑鸠河也就是条小渠,没有水源,一般是集雨水用于农田灌溉。现在主要的水源就来自那条排污口,所以斑鸠河也成了排污沟。 ”肥西县环保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合肥昌河、江南机械等企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入驻,当时并没有建排污的管网,也没有更好的方式对污水进行处理,所以就经年累月形成了现在的局面。而除了工厂以外,整个斑鸠河还汇聚了周围几万人的生活污水。

  而记者也从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水质月报中了解到,今年以来,派河有8个月的监测数据显示是重度污染,仅一个月为轻度污染。

  出水达标,排放的依然是“污水”

  合肥昌河公司也觉得有话要说。 “早在1999年厂里就建成了自己的污水处理厂。当时,我们厂可是全国的汽车厂中第一个通过环保要求的。而且这些年来,处理后的废水比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还高。 ”记者在污水处理厂的在线监控室内看见,出水的COD(化学需氧量)的确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下。 “排放要求是二级,我们几乎按照一级标准排放。 ”

  可即便排出的污水达到国家要求,每天约600吨的生产、生活出水依然是“污水”。“根据在线监测显示的数据看,工厂排放废水中COD的含量是70mg/L,虽然排放的废水达标,但是依然会对地表水造成伤害。 ”省环保厅的专家告诉记者,级别最低的五类地表水的COD只有40mg/L,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工厂排出来的达标水COD含量是五类水的近2倍,显然属于劣五类。 ”

  无能为力,明年有望纳入污水管网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虽然生活污水、已经达标的生产废水只能直接外排,但是环保部门对此却无能为力。 “厂子的工业废水是达标排放,且企业、职工也都缴纳了污水处理费。 ”环保人员说,目前,厂子的周边不具备污水处理的条件,只有等城市污水管网覆盖过来,才能从根本解决污染的问题。 “

  据昌河公司所属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明年将结合玉兰大道的改扩建工程把昌河公司及附近区域的污水管网覆盖,工厂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及居民、农民的生活污水都将进入城市污水管道,送往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简雅洁)

13、910亿难清“三河三湖” 治污怎么了?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11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70849.html

  “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甚至利益个人化。”“治污体制不改,花更多的钱可能也是枉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祖国的大江大河何时再现昔日美景?人们充满期待

  审计署日前发布审计调查结果称,历经6年时间,投入资金910亿元,涉及8201个项目,我国“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水质依然较差,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49.2%的断面水质为劣五类,巢湖平均水质为五类,太湖、滇池平均水质仍为劣五类。

  “我国湖泊治污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控制效果不甚理想。”近日在武汉召开的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上,一些专家直陈我国水污染防治缺乏效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部分院士和专家剖析了备受诟病的环保投入“无底洞”现象。

  技术路线求变:边治理边污染,“再投900亿元也没用”

  太湖,长三角上一颗明珠。但随着区域经济的繁荣,太湖水质却“连降三级”:从上世纪80年代的二类水为主下降至五类、劣五类。当遍布太湖周边的上万家纺织印染、化工制造、食品加工等企业,在为地方GDP增长作贡献时,污染物也在急剧积累,近几年频发蓝藻事件。

  与太湖的命运一样,“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的巢湖、“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滇池,也在当地政府和居边围网养鱼、围湖造田、建厂兴业的大发展之后,湖面萎缩,水质恶化,成为悬在“江淮首郡”合肥和“春城”昆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

  据了解,从2001年至2007年,国家在“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上共投入910亿元财政性资金及银行贷款。但相关审计调查结果却显示,目前“三河三湖”整体水质依然较差,一些被污染的河湖段面只是没有继续恶化,像巢湖、太湖、滇池的平均水质仍为五类或劣五类。

【1】       【2】 【3】 【4】

14、反坝,到底“反”什么?

来源:南方周末2009-11-12 徐楠

http://nf.nfdaily.cn/nfzm/content/2009-11/12/content_6296981.htm

  反坝在中国,从一开始便有其明晰的侧重点———它“反”的是决策过程的不透明,“反”的是弱势移民被排斥在外的分配机制。

  大坝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突然成问题了。

  中国反坝,开始于2002年的都江堰杨柳湖水电项目。三年后,金沙江、怒江等西南江河的水电开发争议,引起轩然大波,人们由此认识了绿色流域等民间环保机构。他们带来一个陌生但富有诗意的口号:“留住自然流淌的江河!”他们进一步解释其中的意义:大坝截断江河,鱼类洄流受阻,湿地被淹没,流域生物多样性直接受到挑战,水量变化影响原住民的渔猎农耕,依河而生的文化形态岌岌可危。

  而反对者将此类观点视为“富贵病”———怒江水电争议正炽之时,央视播出了专题片《怒江故事》,镜头下的怒江人,衣衫褴褛,踯躅山间。以现代性的视角来看,“发展”,是不容置疑的“硬道理”。江河资源丰富而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水电是经济理性的必然答案。

  但反坝者的矛头,也指向利益分配———水电企业富甲天下,能源效益被输送外流,相比之下,移民得到的补偿不成比例,原有生计遭到破坏,无法分享水电带来的利益。移民失语的决策过程,在反坝者看来缺乏程序正义。

  挺坝者接着强调水电作为能源的“清洁性”:“同采煤造成的污染排放,甚至矿井下断送的那些生命相比,质疑水电者还能理直气壮吗?”反坝者则重申生物、原住民生计、文化等生态和社会综合因素,重申移民参与决策、分享利益的权利。

  水坝之争的背后,是如何看待河流、看待文化的基本世界观:人类能源扩张的价值,和保全自然生态的价值,哪个更重要?经济发展的价值,和保护多元文化存在基础的价值,哪个更重要?

  在这样的拷问面前,任何一个不容置疑的答案,可能都不是福音。人类的回答,也并非一成不变。

  在美国,二战前后的两次建坝高潮中,一直有反对的声音并行。1913年,赫奇·赫奇峡谷水库在争议中获胜修建,而后来的大理石谷水库计划,因为可能侵入大峡谷而最终被反坝声浪打败。每一个决策,都是博弈取舍的结果。

  反坝运动本身,是对价值一元论、价值僵化的一种挑战。

  大坝,如同人类任何一种干预自然的大型行动,问题,常常在其大行其道之后暴露出来。建坝和反坝的阵地,来到了发展中国家———这里的经济发展需求更迫切,而同时,生态和文化也更脆弱。这里的原住民更加弱势,信息更加不对称,这里亟需将水能变现、改善经济;同时,生物和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一旦失去,将很难复现。

  一切由此更显得焦灼。

  反坝进入中国,面临的现实是:环保团体积极谋求作为,环保主管部门亟待确立影响力,公众环境意识刚刚起步并迅速成长。中国反坝的基本路线是:依靠高层决策者,矛头直指水电开发企业。

  从客观效果来看,它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一举奠定了环境因素在公共决策中的“一票否决”作用。但客观现实是:水电作为清洁能源,又是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谋求主动的一个要素。

  此后上演的一幕幕,逐渐滚入阴谋论的轮回———挺坝者指责反坝者不专业,反坝者质疑挺坝者牵涉利益。

  显然,我们更习惯绝对真理、一元声音、确定立场、高度共识。若非如此,认知便会不安。

  事实上,每一条江河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历史、人文、社会特性,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命题,在具体情境下讨论更有意义。在诸如湄公河这样生态脆弱的地区,水电工程确应慎之又慎。

  反坝,是人类价值观更新过程中的一支曲目。姑且不论如何评估大坝,今天,反坝者主张的环境权益,不再是异端邪说,而能被很多人理解,这本身就是价值观变更的迹象。

  事实上,反坝在中国,从一开始便有其明晰的侧重点———它“反”的是决策过程的不透明,“反”的是弱势移民被排斥在外的分配机制。它一方面倡导自然价值在社会观念中的提升,另一方面,其诉求目标有着强烈的“中国特色”。

  若干年后,当中国人回望这段反坝带来的迷惘,也许会意识到:我们对多元声音、对立观点的适应性,正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增强。我们必须学会在没有绝对共识的环境下生存,学会刷新和调适自己的价值观,必须开动大脑、选择立场,而不是照单接受。

这些,是一个开放社会的必需品。

15、3万蚕农颗粒无收,谁之过? 跨界污染,蚕先知

来源:南方周末2009-11-11鞠靖

http://www.infzm.com/content/37233

一起“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迟至半月仍未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一个民间洞若观火的元凶,在调查组那里却成了迟疑不决的悬念;一个涉及数万蚕农利益的“中国茧丝绸基地”,却要经年活在少数农药厂的污染威胁之下。

没有响应的罕见事故

有关方面并未按照规定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包括“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

从10月23日上午开始,一场“极其罕见的”晚秋蚕中毒事件在“中国茧丝绸基地”——江苏东台、大丰、海安、如东四县(市)爆发了。

这天,东台市新街镇蚕农邹坤良,用了半天时间,把即将“上山”结茧的11万只蚕宝宝捉上了蔟(蚕蔟,供蚕作茧的东西,用稻麦秆等堆聚而成)。

再过一天,蚕儿就要吐丝结茧,收获的时刻就到了。眼下的晚秋蚕茧的收购价到了31.6元1公斤,是去年的两倍。

养蚕最重要的是防农药。以杀虫为目标的农药,同样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蚕。邹坤良说:“整整一个月,眼看着田里成片的蔬菜喂了虫子,却不敢打一点药水,实在要打,打完就要洗头、洗手、洗衣服、戴手套,不能碰蚕,更不能碰到桑叶。如果哪家敢打药水,一有风吹,全村完蛋。”

怕什么,就有什么。23日的晚上,邹坤良发现,他家的蚕上了蔟不但不吐丝结茧,而且不断地往下掉,白胖胖的蚕在地上翻滚、蠕动,邹坤良吓坏了,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场面。邹坤良向邻居们打听,发现全村的蚕都不结茧了。

东台市蚕桑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这场罕见的中毒事故中,东台受损最为严重,受损蚕农2万多户,净损失4000多万元。如果加上周边的海安、大丰以及如东三县,受灾蚕农总计接近3万户。

依照《江苏省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此次蚕中毒事故已经完全符合“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Ⅰ级)”的条件——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跨地级行政区域;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但江苏省有关方面并未按照规定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包括“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事件发生迄今已经半个多月,受灾蚕农仍在等待一个权威的说法。

11月5日,南方周末记者在东台市新街镇、海安县角斜镇等地看到,田埂上、河沟里、道路旁,到处是蚕农们倒出来的死蚕,空气中弥漫着腐臭味。

谁是凶手?

风将毒气逐渐吹到了西北方的蚕农家里。

事发第二天的24日下午,应东台市蚕桑中心的请求,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江苏省蚕种管理所的专家们抵达新街镇,实地鉴定后认为:主要是由环境化学因子引起的亚急性中毒所致,与所用蚕种质量及氟化物污染、蚕病危害无关。

最近几年,东台市曾发生过数起较大蚕桑公共突发事件,主要原因无外是气候异常、水泥厂砖瓦厂的废气污染、农田治虫用药不当、农药品种成分混杂以及蚕桑技术措施不到位。但这一次显然不同以往。

受灾蚕农们几乎第一时间就锁定了可疑对象:位于东台市东南面、海安县角斜镇上的南通润鸿生物化学公司(以下简称润鸿公司)。

润鸿公司改制前为角斜镇农药厂,是一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该厂多位工人证实,10月20日晚,润鸿公司的蒸管曾发生爆裂,导致有毒废气泄漏。而附近的蚕农称,21日一早就闻到了空气中浓烈的臭味。

蚕农们相信,是风将毒气逐渐吹到了西北方的蚕农家里。

东台市蚕桑中心主任丁志用也证实这一说法,10月20日之前蚕都结茧正常,但21日之后就陆续不结茧,蚕中毒的症状高度同一,且症状出现的时间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推迟的趋势,受害程度也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且此次中毒事故波及东台、海安、大丰、如东4个县(市),但都以海安为中心。可以判断,污染源就在东南面。

调查组反复

“自己会扇自己耳光吗?”

但海安县对于东台市单方面邀请专家作出的结论并不认可,认为不排除是东台市自己的农药厂造成了污染。

10月24日,东台市、盐城市逐级上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长罗志军立即作出批示,要求尽快查明原因。

三天后,由江苏省环保厅苏中环保督查中心牵头的,多部门组成的调查组到达东台。

新街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吴敏绅说,的确看到调查组的人来查看现场,但并没有找他了解情况,只看了一户蚕农就走了,前后不过2分钟。

他记得调查组的一位领导,当着蚕农的面质疑了民间流传的润鸿公司是污染源的说法,“是不是干部教你们这么说的?”

当地的蚕农不禁担心,根据有关职责划分,润鸿公司正是在苏中环保督查中心的日常督查范围之内,“自己会扇自己耳光吗?”

几天后,省环保厅另派一助理巡视员继续调查,接近调查组的人士称,到11月6日,调查组已经作出初步的结论,即污染源在东南方向,但仍不确定是哪一家企业。

而矛头所向的海安县,并不打算就此认账,一位角斜镇村民在事发后听镇长埋怨三点理由,一是东台的化工厂比海安还要多,二是事故前的春茧和中秋茧期间都没有停产,三是润鸿公司的人说自己还在养蚕。

而角斜镇上的华杰丝绸公司总经理袁国华则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镇上曾要求她出具文件,证明在事故发生后曾收购过蚕茧,哪怕是收购的东台的蚕茧也行,只要能证明还能养蚕。袁说:“我没有收到蚕茧,我当然不会开这个证明。”

蚕为农药让路?

避免污染事故的所有依赖只能是一个脆弱的跨区域协调机制。

南方周末记者走访发现,润鸿公司可谓劣迹斑斑。只不过以往波及范围不如今次规模。

2005年,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就曾接到角斜镇听众投诉,称蚕受污染不结茧。专家的结论是“化学因子积累性中毒”,与此次事故结论高度一致。

次年8月,《新华日报》亦披露,角斜镇上两家农药厂致使当地三个村280多户蚕农饲养的春蚕不吐丝、不结茧。

角斜镇村民季永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最近12年中,当地发生过19次类似事件,2006年这次闹得最大。愤怒的村民挖断了工厂门前的道路,将死去的蚕倒在工厂里和镇政府的办公桌上。三百多户蚕农集体起诉润鸿公司,索赔数十万元,最终双方庭外和解,润鸿公司赔偿十多万元。

但即便如此,事情的处理结果却是蚕农的生计为农药厂让路。

连年的污染、诉讼、赔偿让润鸿公司不胜其烦。角斜镇开始动员润鸿公司周边的村民挖掉桑园,不再养蚕。袁国华说,动员蚕农挖桑的工作做了三年,始终没有进展。但是2008年底终于取得突破,由于经济危机,当年的晚秋蚕收购价格只有每公斤14元,很多蚕农觉得养蚕既辛苦又不挣钱,因而同意挖桑,以获得每亩1000元的补偿费。

当然,挖桑的堂而皇之的理由不会是避免环境污染损失,而是“实施规模化种植,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进行结构调整”。挖桑至今一年,角斜镇村民说,并没有看到什么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大家全都改种了蔬菜。

而这些,与角斜仅仅一路之隔的东台蚕农却一无所知。

他们避免污染事故的所有依赖只能是一个脆弱的跨区域协调机制。东台新街镇蚕桑站的范主任说,以往每年发放蚕种的时间都要和周边的海安、大丰等地会商达成一致,在蚕上山结茧的最敏感时期,各地控制各自辖区内的企业污染排放。

海安县政府亦曾专门发文,要求在春、秋蚕生产期间,该县桑园周围所有排放废气的企业一律停止生产,实行属地管理,由各镇负责落实到位。对有污染气体排放而不执行临时停产造成桑蚕生产损失的,由排污企业承担相应经济责任。

但不守规矩者总不鲜见,润鸿公司这次的提前复工,就违反了上述规定。

东台市蚕桑中心主任丁志用说,茧丝绸目前是东台市的支柱产业,多项指标都排在全省第一,被称为“中国蚕茧之都”,难以想象,这一涉及众多蚕农和企业利益的庞大产业,能够在随时可能爆发污染事件的环境之中安然存在和发展。“蚕和农药,究竟谁该给谁让路?”

11月9日的最新消息称,江苏省省政府已经召开专门会议听取调查情况,明确润鸿公司违规开工生产,应承担事故责任,并限期关闭。但这仍未得到权威渠道的证实。

三万户蚕农,至今仍在愤懑中担忧,尽管事发后,润鸿公司已经停产,但该厂并未被彻底封闭。随着蚕农家中死蚕逐渐腐烂、掩埋,最后的证据正在逐渐消失,人们担心,有关部门将无法调查取证并追究元凶。

而更为焦虑的现实是,蚕儿为农药让路的日子,还要延续多久?

16、耗资近千亿 三河三湖水仍浊

来源:香港文汇报2009年11月12日

http://news.cnfol.com/091112/101,1277,6789405,00.shtml

  【本报广东新闻中心记者古宁广州11日电】审计署日前发布审计调查结果指出,内地“三河三湖”(淮河、辽河、海河;巢湖、太湖、滇池)水污染防治历经6年,投入资金910亿元,虽有一定成效,但整体水质依然较差─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49.2%的断面水质为劣五类,巢湖平均水质为五类,太湖、滇池平均水质仍为劣五类。公众对水污染的治理效果也并不满意。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近日开展的“珠三角地区环境状况公众评价调查”结果就表明,珠三角公众最不满“河流河涌污染”,有五成七的人认为“河流河涌污染”严重。

  据介绍,从2001年至2007年,内地在“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上共投入910亿元,涉及8,201个项目。相关审计调查结果却显示,当前“三河三湖”整体水质依然较差,一些被污染的河湖段面只是没有继续恶化。

  治理无起色 仅阻止恶化

  有关人士表示,太湖曾是长三角上的一颗明珠,但随?区域经济的发展,太湖周边上万家纺织印染、化工制造、食品加工等企业污染物排进太湖,造成太湖水质急剧下降,从上世纪80年代的二类水为主下降为当前的五类、劣五类。

  此外,有“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之称的巢湖和有“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之称的滇池,也面临同样的遭遇,它们在围网养鱼、围湖造田、建厂兴业的侵占之下,湖面萎缩、水质恶化。尽避经过多年的巨资治理,但当前,巢湖平均水质为五类,而滇池平均水质仍为劣五类。

  除“三河三湖”的治理不见明显成效外,内地其他地区的水污染防治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珠三角也是如此,自上世纪80年代工业化兴起,珠江水网成了“黑水处处”。

  珠江尽黑水 穗1天砸1亿

  08年11月,广州市水务局官员向媒体坦称,尽避广州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已有10年,但广州市区河涌的水质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今年,广州更是开始一场浩大的治水工程,2009年至2010年6月底将投入486.15亿元治理污水和综合整治河涌,几乎是1天1亿元。

尽避如此,珠三角公众对水环境治理并不满意。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近日开展的“珠三角地区环境状况公众评价调查”显示,在水、大气、声、光、土壤五项主要环境指标中,认为“水环境”污染严重的比例最高,达43.0%。其中,认为“河流河涌污染”为“严重”的评价最为突出,高达57.1%。

17、千亿治污“难”在治理之外

来源: 中国网 2009年11月12日

http://zjc.zjol.com.cn/05zjc/system/2009/11/12/016016711.shtml

  历经6年时间,投入资金910亿元,中国“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水质依然较差。来自世界湖泊大会上的一组组数据更加令人揪心:过去50年,我国的内陆湖泊已经减少了1000多个;过去30年,我国被污染的湖泊面积已达1.4万平方公里……(11月11日《人民日报》)

  投入千亿元巨资治理污染,仍然成效甚微,这样的结果当然令人失望和沉重。国家审计署调查发现,5亿多元的水污染防治资金被挪作他用、虚报多领,36亿多元的污水处理费及排污费被少征、挪用和截留。也有专家表示,在我国,涉水、管水的部门多,有水利、环保、渔业、林业、航运等等,表面上看集中了众多部门的力量,实现了治水事权的覆盖,实际上却不能达到“团结治水”的目的。

  从表面上看,投入巨大但收效不大,不外乎就是上述两个因素:一是治污资金没有百分百用到治污上,二是治理体制和权力的运行效率很低。但仔细想一想,九龙治水难,“一条龙治水”就容易了?恐怕未必。要依我说,千亿治污难的真正“难点”其实在治理之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坦言,光注重水域治理,没有进行系统的流域管理,实现“水陆联动”,就难以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王浩院士的话令人尴尬,但却是一针见血。

  回到现实来看,在高歌猛进的经济大潮下,很多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打着促进经济发展的大旗,多干快上,无序扩张,产能越来越过剩,对环境的戕害也越来越严重。譬如焦化行业,在前些年焦炭市场的火爆刺激下,大大小小的焦化厂几乎是蜂拥出现,大肆占用耕地和污染水源。高耗能产业污染环境,占用耕地,消耗资源,破坏生态平衡,这些产业性的弊端,不要说专家学者,就是普通百姓也心知肚明。但在一些地方政府眼中,GDP高于一切,为了经济指标和眼前利益,为了政绩形象,默认甚至是支持鼓励此类项目的上马。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下,这种“风潮”有所减缓,但借着扩大内需的东风,目前此风又有抬头的迹象。

  再举一例。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繁荣,太湖水质“连降三级”:从上世纪80年代的Ⅱ类水为主下降至Ⅴ类、劣Ⅴ类。遍布太湖周边的上万家纺织印染、化工制造、食品加工等企业,在为地方GDP增长作贡献时,污染物也在急剧积累。

由是观之,如果落后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被淘汰掉,灰色的政绩观仍旧主导着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水污染治理就是一个难解的谜题。治理的脚步永远也撵不上污染的速度,再投入910亿元也无济于事。从这个角度看,中央提出“科学发展”的理念也正是基于此。

18、河流治污每况愈下根在扭曲的“政绩观”

来源:红网2009-11-13

http://hlj.rednet.cn/c/2009/11/13/1854852.htm

  审计署日前发布审计调查结果称,历经6年时间,投入资金910亿元,我国“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水质依然较差,像巢湖、太湖、滇池的平均水质仍为Ⅴ类或劣Ⅴ类。(11月11日《人民日报》)

  此前环保部称“六成水污染防治项目因资金缺口未完成”,而根据审计署发布的数据,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仅挪用、虚报违规资金就达5.15亿,所以更严峻的问题恐怕是资金如何落到实处而非够不够,如果900余亿元的投入却只换来水质改善的收效甚微甚至每况愈下,如果“先(边)污染,后(边)治理”的思路不转变,再继续投入资金的意义又有多大?

  除了资金监管体制不健全、因水治水忽视陆上治理、责任认定不明确等因素,治水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是地方政府追求GDP而忽视环境保护的“政绩观”没有转变过来。前段时间陕西凤翔的血铅事件中,在数百儿童出现血铅中毒后,政府才“姗姗来迟”地对相关企业进行了处理,而实际情况是这些企业在引进之初就存在着环境污染的隐患。同样的悲剧在湖南武冈、云南昆明上演,本应是予民以福祉的招商引资却变成了老百姓的噩梦,公众的身体健康竟成了一些人积聚财富的代价,这样的招商引资到底值不值?许多地方政府无视环境保护,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政绩”,使一些高耗能、高污染、技术落后甚至是早已被市场淘汰的项目匆匆上马,几年下来,少数人的腰包变得更鼓了,当地的水却变臭了、土地也变贫瘠了,数十乃至上百万年才积累的资源被消耗殆尽,留给老百姓的却是巨大的身体隐患。

  巨额的外汇储备后面是沉重的环境赤字,“中国制造”的声誉之后却是无数工人廉价出售血汗的事实,集约式的发展模式的弊端已显露无疑,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却没有深入人心。在投资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一些地方不惜降格以求地引进纺织印染、化工制造和食品加工之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可以在年终统计的GDP上看到一个可喜的经济增长百分比,但大自然的惩罚也随之来临,数倍甚至是数十倍于其经济效益的资金必须被投入到环境治理中,而有些资源和生态景观却永远也无法恢复。

我国是“千湖之国”,夕阳西下、渔舟唱晚的美景成就了无数绝美的诗句,而这些却无法因910亿元的巨额投入而重现。如果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转型,如果地方领导还简单地以GDP论政绩,如果还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也许就像王浩教授所言“再投入910亿也没用”。

19、中美水资源保护交换项目报名通知

 

项目介绍

国际实习交流协会(AIPT)和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IFCE)共同主办“这里的水,那里的水”跨国研究交流项目。该项目的部分活动得到美国国务院的支持。它将由中美两国年轻的水资源工作者参加,着眼于了解双方各国目前的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形成及现状,寻求未来研究及合作机遇,发展国际间的合作。项目将选送从事水资源管理的人员,此领域的研究人员, 及其他对水资源管理有兴趣的人员进行相互访问交流。 该项目现诚邀中国专业人士申请参与。报名截止日期为2009年11月30日。 

项目内容

1. 中美双方项目参加者将于2010年1月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此交流的目的是相互了解各自的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讨论和明确访问交流的专题, 确定合作伙伴团队,探讨水资源问题及提出有关解决方案, 并摸索合作伙伴团队利用网络进行有效交流合作的方法。

2. 中方参与人员将于2010年3-4月访问美国。此次访问活动为期三周,内容包括研讨会,演讲,和实地参观等。其中,参与者将参观访问华盛顿,凤凰城,拉斯维加斯,和西弗吉尼亚等地。美方参与人员将届时在各地区接待中方访问人员并为中方参加者讲解美国水政策形成的过程和美国水资源保护所走过的道路,以便使中方参与人员深入了解美国水资源政策制定的角度。

3. 美方代表将于2010年6月对中国进行为期三周的回访。此次回访内容包括研讨会,演讲,互动活动和参观等,以使美方参与者有机会从中国角度了解中国水政策的制定及水利、水资源项目管理。美方参与者将访问北京,上海,成都,和昆明。 中方参与人员将为到访的美国项目参与者讲解中国水资源政策,政策制定的基本方针以及执行方面的情况。

4. 该项目将于六月底在上海以两天的研讨会形式结束。在研讨会上,两国的与会者将讨论他们的学习经验,完成考察学习报告,并制定出具体的继续合作的方案。

项目费用

该交流研究项目提供如下费用:

1. 赴美访问来回机票

2. 美国访问期间的住宿费用

3. 美国境内项目活动旅费

4. 美国境内每天餐费

5. 赴美访问期间的健康保险

6.上海研讨会的住宿费用

需自理费用:

1. 非项目安排活动的餐费

2. 赴美签证费用等

申请资格要求

1. 申请者须接过大学本科教育,并有水资源领域相关工作经验(包括水净化,节水,灌溉及工业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二者时间相加不得少于五年。

2. 申请者须参与全部项目并对项目交流做出自己独到的贡献。

3. 申请者必须陈述他们参加此项目的意愿,并能说明如何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他们工作中去的具体方法。

4. 申请者年龄须在22-35岁之间, 能够用英语交流和工作。

申请者的资格评定

1. 动机陈述,30分——该陈述不但给申请者提供一个阐述自己申请该项目动机的机会(10分),而且应在该申陈述中包括从该项目中所学的知识将如何有效地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10分),以及其他同事们将如何能从你的经历中获得知识的方法(10分)。我们希望看到既有对环保问题有很深的热情,又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清楚阐述如何把你参与该项目的经历转化为行动的方案,以及其他在水资源领域中工作的的年轻人将如何受益的计划。

2. 假设陈述,20分——申请者必须是正在成长的水资源工作者,不是专家。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从交流中,从讲座中以及从实地考察中能提取信息从而制定出全方位的政策来对传统的、习惯的做法进行挑战。为此,申请者必须能够提出“假如。。。”的问题。申请者必须展示好奇心,以及对水课题复杂性的理解。

3. 简历介绍,30分——申请者必须有不少于5年的和环境科学,环境政策制定相关的学历和工作经历。申请者必须表示有想学习如何管理水资源的愿望。申请者必须能够展示在不同文化中工作的能力。

4. 推荐信,20分——申请者须提供两封推荐信。第一封由所在机构主管写的,该信要表明该申请人已经和该位推荐领导讨论过这个项目并得到批准,以及申请者的访美经历将如何能用在中国的水资源的项目上。我们将看重你所在单位,大学对申请人的具体支持力度,以及申请人将来和美国有关机构合作的具体设想。第二封推荐信是由在水资源或者环境保护政策领域中工作的同事写的。推荐信必须对申请人将如何有效地给项目带来具体贡献加以说明。我们将着重看申请人是否具备一种激情,信息综合以及与其他同事共事的能力。

申请方法

有意参与者请将你的简历,申请陈述以及两封推荐信用电子邮件寄到 ifceChina@gmail.com 及 xjli35@hotmail.com. 

20、报名注册iDOC国际纪录片论坛·北京-----看世界上最好的纪录片与全球顶级纪录片导演深度交流

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

20091212 -16 ·北京

 

4 世界顶级国际纪录片大师

10 当下国际最具影响力优秀纪录片导演

20 当今全球最新获奖纪录片

60 来首次引入中国

5  前所未有的纪录片盛宴

 

在中国,纪录片传播渠道狭窄,也没有艺术院线,跟西方同行业的差距很大。国际顶级纪录片在中国的传播几乎为零,中国观众没有渠道观看到国际顶级纪录片,纪录片领域的从业人员更是缺少与海外同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作为长期专注于纪录片领域的专业机构,北京零频道基于对海外纪录片行业现状以及国内纪录片市场的一线经验,联合北京电影学院特别策划此次论坛,将邀请十多位全世界最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来做交流,包括四位获奖无数的顶级国际纪录片大师:斯蒂夫·詹姆斯(美国),海蒂·霍尼曼(荷兰),佩佩·丹科瓦特(德国)和马克·刘易斯(澳大利亚)。同时,论坛将首次向中国观众大规模的展映当下全球最新获奖纪录片。

 

活动日期:2009年12月12日—16日(共5天)

活动地点:北京电影学院

活动形式:国际纪录片主题研讨 / 大师班纪录片工作坊 / 国际最新获奖纪录片展映

活动口号:眼界改变世界 Open Eyes Open minds

活动目的:开眼看世界:让中国纪录片人了解当下国际行业动态

                     让中国观众观赏全球最新顶级纪录片,与世界顶级导演交流

            和世界握手:中国纪录片与国际纪录片行业接轨合作的探讨

发起单位:北京零频道

主办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专业支持: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

机构支持: 荷兰大使馆
澳大利亚大使馆
歌德学院

个人资助:徐小平

          谭泽薇

          王韧        

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具体内容

*国际纪录片主题研讨(主持人+嘉宾+主题研讨)注:需注册持代表证入场

研讨主题:

·“生命之爱”--海蒂•霍尼曼经典作品研讨

·“如何活”—各国纪录片导演生存之道

·“怎么卖”——各国纪录片的市场和发行

·各国纪录片行业背景及现状分享

·“真实还是现实” --纪录片和新闻的界限及纪录片表现手法探讨

·“跨国可否联姻”——联合制作困境和可能性探索

*大师班纪录片工作坊 注:需注册持代表证入场

授课主题

·纪录片剧本:为什么要写纪录片剧本?如何写纪录片剧本

·如何选择拍摄对象以及如何做纪录片的调研?

·“七年一剑”——斯蒂夫•詹姆斯经典作品《史蒂夫》创作全过程分享

·动物纪录片及3D纪录片拍摄经验分享

·国际视野 本土操作——国际纪录片节、市场、基金

*30余部优秀纪录片专场展映(展映+导演见面会)注:凭入场券入场

展映主题:

•         生命之爱—大师专场

 海蒂·霍尼曼经典纪录片专场  / 史蒂夫·詹姆斯经典纪录片专场

•         我们与地球(环境类纪录片展映)

•         德国制造-德国纪录片专场

•         澳大利亚纪录片回顾专场

•         法国纪录片专场

•         英国纪录片专场

   *其他特别活动需凭邀请函入场

●报名注册

◆论坛会员注册费:2000元/人(限100席,已订出42席,至11月10日仅剩58席)

◆论坛注册会员服务内容:       

1. 获取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个人专用代表证一个

2. 出席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开幕及首映式

3. 参加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主题研讨交流

4. 参加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纪录片制作&制片工作坊

5. 赠送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国际顶级纪录片影片观摩全套入场券

6. 获取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手册和资料,

7. 出席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闭幕式

8. 协助提供论坛期间住宿和交通票务信息及预订服务

 

◆论坛优秀纪录片专场展映入场券:100元/套(限200套,已订出120套,至11月10日仅剩80套)

报名截止日期 : 2009年12月10日  报名表下载:http://www.idocs.cn/Login2.asp

人:姜莉 邹娟(13811227762

    话:8610-88550622 / 88550623       真:8610-88550622  E-mailchannelzero@vip.sina.com

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专业活动日程(主题研讨会+大师班纪录片工作坊)

*地点:北京电影学院

2009-12-12 星期六

 

 

时间

活动内容

地点

9:00

注册办公室开放

北京电影学院

14:00-17:00

为媒体记者提供论坛开幕前的免费放映

北京电影学院

18:30-19:00

开幕式

北京电影学院

19:00-21:30

开幕影片《永远》展映及导演海蒂·霍尼曼见面会

北京电影学院

2009-12-13 星期日

 

北京电影学院

时间

活动内容

地点

9:00-12:00

研讨会:各国纪录片行业背景及现状分享                                 嘉宾:斯蒂夫·詹姆斯/彼得·温托尼克/马克·刘易斯/托马斯·格鲁比/佩佩·丹科瓦特/阿曼达·金      主持人:安雪枫

北京电影学院

14:00-17:00

大师班纪录片工作坊 主讲:海蒂·霍尼曼  主持人:彼得·温托尼克

北京电影学院

2009-12-14 星期一

 

 

时间

活动内容

地点

9:00-12:00

研讨会:“怎么卖”“怎么活”——各国纪录片的市场和发行                                       嘉宾:托马斯·格鲁比/彼特·温托尼克/佩佩·丹科瓦特/阿曼达·金     主持人:安雪枫

北京电影学院

14:00-17:00

大师班纪录片工作坊:案例分析《斯蒂夫》制作全过程分享                                        主讲:斯蒂夫·詹姆斯  主持人:彼得·温托尼克                        

北京电影学院

2009-12-15 星期二

 

 

时间

活动内容

地点

9:00-12:00

研讨会:纪录片教学及人才培养  嘉宾:阿曼达·金  主持人:安雪枫

北京电影学院

14:00-17:00

大师班纪录片工作坊 主讲:托马斯·格鲁比 主持人:安雪枫

北京电影学院

18:00-21:00

澳大利亚之夜(须持邀请函入场)

澳大利亚大使馆

2009-12-16 星期三

 

 

时间

活动内容

地点

9:00-12:00

研讨会:“跨国可否联姻”——联合制作困境和可能性探索                                        嘉宾:皮特·温托尼克/托马斯·格鲁比/斯蒂夫·詹姆斯/马克·刘易斯                 主持人:安雪枫

北京电影学院

14:00-17:00

大师班纪录片工作坊:动物纪录片及3D纪录片拍摄经验分享                                        主讲:马克·刘易斯   主持人:皮特·温托尼克

北京电影学院

2009-12-17 星期四

 

 

时间

活动内容

地点

9:00-12:00

大师班纪录片工作坊:全球化视野 本土化操作——国际纪录片节、市场、基金                           主讲:彼得·温托尼克  主持人:安雪枫

北京电影学院

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主会场展映日程表(北京电影学院)

★:该放映后将有导演与观众现场交流

日期

时间

影片

国家

片长

地点

2009-12-12 星期六

9:00

注册办公室开放

 

 

 

14:00

我为英语狂(媒体免费入场)

新加坡

78分钟

北京电影学院

15:30

鲨鱼海洋(媒体免费入场)

加拿大

89分钟

北京电影学院

18:30

论坛开幕式

 

 

北京电影学院

19:00

★永远(海蒂·霍尼曼Q&A)开幕影片导演见面会

荷兰

94分钟

北京电影学院

2009-12-13 星期日

10:00

山有多高

中国台湾

58分钟

北京电影学院

11:00

里山神秘的水世界

日本

52分钟

北京电影学院

14:00

★篮球梦(史蒂夫·詹姆斯Q&A)         导演见面会

美国

171分钟

北京电影学院

18:00

★斯蒂夫(史蒂夫·詹姆斯Q&A)         导演见面会

美国

145分钟

北京电影学院

2009-12-14 星期一

9:30

微妙的平衡

澳大利亚

84分钟

北京电影学院

11:00

弗洛伦斯的多彩人生

澳大利亚

85分钟

北京电影学院

14:00

收割炸弹

澳大利亚

88分钟

北京电影学院

15:40

★用心观察

澳大利亚

41分钟

北京电影学院

19:00

★鸡的自然史(马克·刘易斯Q&A)      导演见面会

澳大利亚

60分钟

北京电影学院

2009-12-15 星期二

10:00

是与有

法国

104分钟

北京电影学院

14:30

莫森的南极生死之旅

澳大利亚

85分钟

北京电影学院

19:00

澳大利亚之夜(需持邀请函入场)

 

 

澳大利亚使馆

2009-12-16 星期三

10:00

当我们还是孩子

加拿大

81分钟

北京电影学院

14:00

★舞动柏林

德国

100分钟

北京电影学院

15:50

★亚洲之旅(托马斯·格鲁比Q&A)       导演见面会

德国

108分钟

北京电影学院

19:00

★攀岩兄弟(佩佩·丹科瓦特Q&A)        导演见面会

德国

95分钟

北京电影学院

2009-12-17 星期四

10:00

★混制宣言(闭幕影片)及国际纪录片大使彼得·温托尼克发言

加拿大

80分钟

北京电影学院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