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一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一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11-13

十一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报道:

1、中国经济时报:      小南海水电站前景未卜 令环境NGO深感担忧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1112/11056956972.shtml

2、中国经济时报:      小南海完全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http://www.cet.com.cn/20091112/i2.htm

 

环境资讯:

3、搜狐绿色:        全球18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地球日

http://green.sohu.com/20091112/n268154140.shtml

4、中国新闻网:       七自然保护区新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http://env.people.com.cn/GB/10362647.html

5、每日经济新闻:      应对气候变化或将作为法律规范 纳入《能源法》

http://env.people.com.cn/GB/10363911.html

 

地方信息:

6、新华网:         云南增殖放流10万余尾滇池金线鲃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12/content_12440876.htm

7、汉网-长江商报:     武汉城市圈拟投5000余亿实施459个环保项目

http://news.sina.com.cn/c/2009-11-12/022219027289.shtml

 

人与自然:

8、中国网:         组图:近年十大灭绝物种 中国白鳍豚居首

http://env.people.com.cn/GB/10362502.html

 

公众参与:

9、新华网:         环评报告为何不公开? 苏州市民将环保局告上法庭

http://env.people.com.cn/GB/10361250.html

 

民间环保:

10、中国环境报:       绿色图书可以这样下乡 

http://www.cenews.com.cn/xwzx/wh/qt/200911/t20091112_624528.html

 

深度报道:

11、时代周报:        济源血铅之痛:搬工厂还是迁村庄?

http://news.cnfol.com/091112/101,1603,6789394,00.shtml

12、中国证券报:       中美能源与环保合作掀新篇章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1/12/content_12437497.htm

 

环境时评:

13、中国经济时报:      公众参与,以法律名义“躲猫猫”?

http://www.cet.com.cn/20091112/i3.htm

14、南方网:        高投入难遏水污染,源于权力割据

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09-11/12/content_6290908.htm

15、东方网:        千亿巨资为什么治不好"三河三湖"?

http://pinglun.eastday.com/p/20091112/u1a4802172.html

16、中国证券报:      碳关税:贸易摩擦的环保牌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1/12/content_12437820.htm

17、荆楚网:        毕晓哲:“城里人不喝自来水”让老农发笑

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0911/t861916.shtml

18、北京青年报:      水污了,伊人还好吗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57721705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小南海水电站前景未卜 令环境NGO深感担忧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9-11-12 杜悦英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1112/11056956972.shtml

     虽然来自环保部自然生态司的最新消息称,在即将于近日举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年会上,“不会出现和小南海有关的内容”,但在短暂的乐观之后,小南海水电站的前景依然令环境NGO深感担忧——

   一封申请函

   11月9日下午16时许,国内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代表国内6家环保组织,将一封申请函递送到了环保部,收件人是“国家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领导和负责保护区管理审批的有关同志”。

   6家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自然之友、云南绿色流域、绿色汉江、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在这封申请函中提出的共同要求是,由每个组织各派一位代表,旁听将在本月召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的年度会议。

   几家环保组织对于这一会议之所以空前关注,是因为他们担心,这一会议将是小南海水电站项目能否顺利通过审批的最后一道防线。此前坊间传出的消息是,对于小南海水电项目建设,由于重庆市政府的密集游说与积极推动,主管渔业的农业部已经打算开绿灯放行。于是,一旦环保部同意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区划做出调整,小南海水电站项目审核批准的瓶颈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而令环保组织心焦的是,这种调整必然会破坏此段流域的流水生境,“流水生境一旦被破坏,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和繁衍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这个自然保护区也就名存实亡了”。作为申请函的签名机构之一,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负责人马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而据几家环保组织之前的了解,本月内举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年度会议的议题之一,正是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划调整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32条的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如要使小南海水电项目开发合法化,势必意味着必须再次对国家级保护区的范围进行调整。几家环保组织的共识是,长江上游广大地区干、支流上密集的水电开发,已经使得国家级保护区失去了再次调整的空间,所谓的调整保护区,实质是要压缩、切割保护区,使这个保护区名存实亡。

   “这个国家级保护区对保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重要意义,在长江上游干支流水电大开发的背景下,这个保护区极有可能成为长江多种珍稀鱼类最后的庇护所,对长江鱼类物种资源和渔业资源保护具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认为,调整这样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范围应该有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鉴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整涉及公众重大环境利益,我们特此提出旁听申请。”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令环保组织更为担心的是,一旦保护区区划调整这一瓶颈问题获解,小南海水电站项目的正式启动也就为时不远了。

   峰回路转

   11月10日下午14时许,自然之友调研部主管张伯驹接到了环保部自然生态司自然保护区与物种管理处处长柏成寿的电话,对方表示环保组织递交的申请函已经收到,并就申请函内容做了说明。

   柏成寿说,该处尚未接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小南海区划调整的相关消息,鉴于此,下周进行的专家会议不会出现和小南海有关的内容;出于没有相关小南海的内容,建议环保组织不要参与旁听;如果环保组织有需求,可由该处在会上转达环保组织对于小南海保护区区划调整的意见。

   马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环保部的上述表态来看,小南海“暂时是安全的”,但对于小南海水电项目的前景,他仍表示不能一味乐观。“即便是今年的年会不讨论小南海的保护区区划问题,但明年呢?水电项目建设周期一般较长,一年时间并不是很大的阻碍。更何况,随时开会讨论此类问题的可能也不是没有,情况很难预料”。言语间,马军表露出对于小南海前景的担忧。

  底线的呐喊

   近年来,在水电过度开发的背景下,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濒临绝境。在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中国物种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解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易生、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等学者和马军、李波、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云南大众流域管理研究与推广中心负责人于晓刚联合完成的一份题为《水电过度开发导致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濒临绝境》的研究报告(相关内容见本报2009年5月6日第七版)显示,初步统计,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内共栖息有鱼类18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鱼类为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3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录的鱼类有云南鲴、中臀拟 、长薄鳅、岩原鲤等9种。

   小南海水电工程一旦上马,这些鱼类的濒危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农业部公开的信息显示,小南海水电工程将使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保护区51.98公里的缓冲区和20.52公里的实验区原有功能发生改变。

   “20年来,为了水电开发的需要,长江上游的珍稀特有鱼类的栖息地被迫从葛洲坝退到三峡,从三峡退到溪洛渡,从溪洛渡又退到小南海,小南海如果建坝,这无异于把珍稀特有鱼类逼向绝境。在金沙江梯级水电开发快速推进的形势下,这一国家级保护区极有可能成为长江上游众多鱼类最后的庇护所,是平衡开发与保护的最后底线。”马军说。

   本报记者从重庆当地一位知情人士处了解到,重庆市对于小南海项目一直都是积极推动。重庆市发改委网站披露的信息也显示,小南海水电工程是当地的“战略项目”,而突破该项目的前期工作,则被列入当地2009年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小南海项目将会引来280多亿元的投资”。该人士说,这是重庆自建国以来最大的投资项目,政府积极推动,也是必然。

   作为申请函的签字方之一,同时也是重庆当地环境NGO的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吴登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小南海项目的建设目的是发电、拦沙、通航和蓄水,但是,即便重庆有用电缺口,但周围的四川、云南、贵州都是富电省份,包括三峡大坝的发电量,都可以补给重庆用电,此外发展核电也是很好的选择;至于拦沙和蓄水,则因为嘉陵江、岷江、大渡河已经建成多级电站,完全可以达到相应目的,因此,“没有必要通过建设小南海水电站来实现这些目的。”吴登明说。

   公众参与

   自然之友方面认为,此次递送申请函,环保部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内就主动给予回应,“这是积极负责的态度”,李波对本报记者说。

   今年9月份,几家环保组织还曾就小南海建坝一事给重庆市政府写过一封公开信,但至今未获任何回应。

   “我们恳切建议,环保部在专家评审会之前,安排听证会和座谈会的机会,以便相关评审会的专家、官员、以及民间环保团体有机会就这一涉及公众重大环境利益的事项直接交流,沟通。”在申请函中,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

   柏成寿表示,如果有这样的需要,他们可以在会上提出建议,是否以后可以考虑在类似的会上引入公众参与性质的旁听,就6家环保组织的申请,他还会再请示司领导。对于小南海水电项目,“感谢环保组织对于此事的关心,以后可以加强沟通。”柏成寿在回电中说道,而环境NGO为小南海呼号奔走的脚步也将继续。   (后续进展,本报将予以跟踪报道。)

2、小南海完全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9-11-12 陈宏伟

http://www.cet.com.cn/20091112/i2.htm

    ——访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前董事长、高级顾问大卫·哈里森

   中国经济时报:听说关于小南海电站,你有更好的建议?

   大卫·哈里森:是的。如果把修小南海电站的35亿美元,投入到上游的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等四个电站,会产生更好的综合效益。

   中国经济时报:能否先从经济角度解释一下?

   大卫·哈里森:我说个简单的事实:小南海电站投资约35亿美元,装机容量是1700兆瓦,即每千瓦装机容量成本为2058美元;溪洛渡电站投资约100亿美元,装机容量是12600兆瓦,每千瓦装机容量成本为794美元。也就是说,小南海电站单位装机容量成本是溪洛渡电站的2.6倍,显然是不经济的。

   中国经济时报:无论成本多高,总之小南海上马可以额外获得1700兆瓦的装机容量。更好的建议意味着把这部分电能找回来。

   大卫·哈里森:这个问题很好。我先说一个常识:如果电站只考虑发电功能而不考虑防洪功能,就可以获得更多电能。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

   大卫·哈里森:众所周知,电能多少取决于水量和水位落差。如果考虑防洪功能,在丰水季节,库区蓄水就必须留有余地;而如果只考虑发电需要,库区蓄水就可以一直稳定保持较高水位。

   根据我们初步测算,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这四个电站,如果考虑防洪功能,夏季保证电量只能达到24GW(1GW等于1000兆瓦——记者注);如果不考虑防洪功能,夏季保证电量则可以达到36GW,二者相差12GW,相当于建设7个小南海电站,每年可以产生额外的5亿美元经济效益。而且相对稳定的库容有利于下游水生生态和地质环境的保护。当然,维持全年水库高水位运行可能会对大坝本身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关于这些,我们正在委托长江科学院进行相关研究,很快就能得到结果。

   中国经济时报:那么,防洪功能转移到哪里去了?

   大卫·哈里森:长江中游的分洪区完全可以承担更多的防洪任务,目前可以考虑由荆江分蓄洪区承担防洪任务,未来也可以考虑洪湖分蓄洪区,如果不能满足需要,洞庭湖西侧还有分洪区可以利用。上面提到的每年5亿美元超额收益,可以作为水电生态功能补偿基金,用于分洪区建设,或者用于鱼类保护及其他生态工程。

   中国经济时报:防洪功能和设施向下游转移,上游怎么办?

   大卫·哈里森:这要看长江洪水主要来自哪里。我们认为,长江洪水并不主要来自上游冰雪融水和降水,而主要来自中游地区降水。在中游构建防洪设施比在上游防洪更加有效,从1998年的经验也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中国经济时报:你这种思路在落实吗?

   大卫·哈里森:从去年年初起,我们与三峡总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相关研究工作正在开展,预计2010年能够完成。

   中国经济时报:你们签署合作协议时,考虑到小南海因素了吗?

   大卫·哈里森:当时没有考虑小南海。但如果采用我们的方案,总体上无疑是划算的。单纯从防洪功能考虑,如果设想把小南海建设资金直接作为生态补偿基金建设中游分洪区,就能对长江中游的防洪功能的提升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国经济时报:话说回来,即使用你们的方案可以找回电能,小南海项目仍然可以获得更多一份水能资源。

   大卫·哈里森:是这样。但我们希望有关方面能从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考问题。小南海电站对鱼类生境的破坏可能是致命的,在这里生活着150多种长江特有鱼种,其中近一半是濒危鱼种。根据我们估计,如果小南海电站修成,其回水将上溯120公里左右,尽管看起来只涉及目前鱼类保护区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此保护区的生态阈值可能被彻底破坏,从而完全丧失对鱼类的保护功能。

   中国经济时报:类似事情在美国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大卫·哈里森:美国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要求,类似事情必须同时考虑多种方案,经过比选确定。而且,危及濒危生物的任何工程都不会被考虑和批准。

   大卫·哈里森(David L. Harrison)简介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全球淡水小组高级顾问,曾任TNC董事会成员并担任董事长。

   从1999年起,从事巴拉圭河流域重点和潘塔纳尔湿地生态区的淡水保护工作,开展巴西能源网络体系整合的研究,考察足迹遍布整个巴西。目前,他和大自然保护协会共同完成了协会在美国、巴西、墨西哥和中国的可持续水电项目的战略规划,包括致力于解决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工程技术问题、法律问题和体制问题,研究如何将示范项目经验转变为可持续水电的全球标准和做法。大卫也是国际水电协会咨询专家,参与过国际水电协会水电可持续评估的很多工作。

3、全球18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地球日

来源:搜狐绿色2009年11月12日

http://green.sohu.com/20091112/n268154140.shtml

  每年的4月22日为地球日,这个节日由美国在1970年发起。现在全球180多个国家或地区在昨天都会响应此一环保的重要节日。本年的地球日主题为“气候变迁”,近年台湾有数十个环保团体发起一连串响应地球日的活动,发起有关对抗暖话、节能减碳与能源教育等议题,让大家共同爱护地球,活动包括减碳讲座、省电比赛以及夏日关灯等。

  目前环保是大家都关切的议题,绿色营销大行其道,产品各式各样,包括推出节能灯、电池回收再利用、有机食品、有机棉花、宝特瓶回收、减少使用包装材料等。对大企业来说,发展绿色营销已经成为经营过程的常规做法。环保已成为优秀企业公民的必要条件。

  有鉴于时尚业这股永续发展的快速转变趋势,香港成衣训练局(clothing industry training authority,CITA)目前着重促进环保,并评估其对产业的未来影响。香港有志一同的纺织企业于地球日的当天成立了时尚产业永续发展协会(SFBC),承诺在时装供应链中出镜并提高环保的实践。该协会创始会员厂由时装供应链的各方人士所组成。

  而美国的生态技术中心(Center for Ecological Technology,CET)则是在4月26日与27日与Goodwill公司一起合办地球日活动,进行旧衣及家用纺品的回收利用。任何类型的衣物,包括毛衣、衬衫、裤子、夹克、外套及雨衣、毯子、手套、袜子、成双的鞋子以及冬季靴子、毛巾、床单、窗帘皆可回收。这项活动室为了表示对CET环境计划的支持,这项计划的内容包括回收再利用的教育。回收衣物将会在Goodwill的店头销售,剩下的就制成破布或送往海内外。去年这项活动回收的义务重量超过16000磅。

4、七自然保护区新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11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62647.html

  中新社武夷山十一月十一日电 今日在此间召开的中国暨东亚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会议上,七个自然保护区经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批准,新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此次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办。新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成员分别是福建天宝岩、广东南山、上海九段沙湿地、四川东阳沟、黑龙江乌伊岭、江翠北湿地等七个自然保护区。

  据了解,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对应,致力于开展国际合作、人员与信息交流,引入新技术促进生物圈保护区。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遗产同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的两大保护系列。自一九七六年建立第一个生物圈保护区以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保护多样性、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维护相关的文化价值方面,达成一种平衡的指导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同,至今已有一百0二个国家建立了五百一十余个生物圈保护区。

5、应对气候变化或将作为法律规范 纳入《能源法》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09年11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63911.html

  备受瞩目的《能源法》或将着力解决中国能源结构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目前该法讨论稿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获悉,应对气候变化或将作为法律规范,成为《能源法》的内容之一。

  11月10日,由国务院法制办和中国-欧盟能源和交通总司共同举办的能源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法制办就中国《能源法》讨论稿征求中外专家意见。昨天,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 《能源法》起草组成员、刚刚下会的能源专家吴钟湖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自中国和欧盟的能源经济、能源法律专家,能源企业管理层人士共六七十人参加了研讨。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中国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今年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中,就曾提到“全国人大要考虑制定一个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能源法》或将率先以法律条文形式,用法律规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矿产资源法、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资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有关能源的重要法律已相继出台,但现行能源法律法规主要以专业性单行能源法规为主。吴钟湖表示,包括能源战略、能源安全、能源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等,存在各领域单行法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因而需要一部能协调整个能源法体系与外部法律体系的关系的法律。

  国务院法制办工交司司长赵晓光表示,相对于有关单行能源立法,这部综合型的能源法将着重规定能源领域带有共性的问题,包括能源战略、能源发展规划、能源行业管理、能源结构优化、能源节约、能源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的促进以及能源储备和应急等方面的内容。

有关人士透露,该法由于涉及多方面利益、仍处于反复讨论和听取意见过程中,《能源法》何时出台仍无明确时间表,恐在今年正式颁布实施可能性并不大。(宛霞)

6、云南增殖放流10万余尾滇池金线鲃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1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12/content_12440876.htm

    新华网昆明11月11日电 日前,云南将10万多尾滇池金线鲃投放到滇池上游的松华坝水库。

    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副院长杨君兴研究员介绍,滇池金线鲃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为我国特有濒危鱼类。它和抗浪白鱼、大头鲤、大理弓鱼同为云南四大名鱼。

    这次增殖放流的10万多尾金线鲃,分别由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珍稀鱼类保育研究基地和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提供。据悉,研究基地于2003年开始进行滇池金线鲃的人工繁育研究,2004年引种滇池金线鲃200尾,项目组克服滇池金线鲃饲养、催产和孵化各环节困难,终于在2007年首次实现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当年繁殖鱼苗1000余尾。去年,项目组繁殖出滇池金线鲃二代仔鱼10万余尾,今年达到了17万余尾。

    专家表示,金线鲃本来就是滇池流域的特有鱼类。人工增殖滇池金线鲃,旨在逐渐恢复这个物种的种群数量,最终使其自然繁衍,为恢复滇池原有风貌作出贡献。

据了解,今年昆明市水利局还将分别在南盘江、牛栏江、金沙江、滇池增殖放流高背鲫1000万尾,鲢、鳙鱼203万尾,鲤鱼500万尾。

7、武汉城市圈拟投5000余亿实施459个环保项目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2009年11月1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11-12/022219027289.shtml

  本报讯(记者金涛 通讯员李飞)作为“两型社会”试点区的武汉城市圈,将全力打造全国首个生态城市群。昨日从省环保厅获悉,“1+8”城市圈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出台,拟投入5000余亿元实施459个环保项目。

  该生态规划对整个武汉城市圈进行了生态功能划分,设立了三条分级控制线——红线是严格保护区,黄线是控制性保护利用区,绿线是引导开发建设区。

  城市圈内实施8大统筹,包括统筹生态环境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统筹城市圈投融资体制;统筹环保准入标准;统筹生态环境监测、执法、应急事故处理和信息能力建设;统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节能减排;统筹环境综合整治;统筹发展环保产业。

  规划期为10年,从明年至2020年,计划实施9大类459个项目,静态总投资约5128亿元,主要包括生态恢复、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安全等。

  规划提出将创新一系列的机制和制度,促进城市圈生态建设,包括建立资源稀缺价格机制、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度、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环境污染责任险;完善危险废物管理制度、绿色采购制度、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和区域环境保护协作机制。

至2012年,9个城市要达到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要求,至2020年,在国内率先建成生态城市群。

8、组图:近年十大灭绝物种 中国白鳍豚居首

来源:中国网2009年11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62502.html

白鳍豚

  据英国《卫报》报道,从2000年到2009年短短的十年间,从中华白鳍豚到圣赫勒拿岛红杉,因为过度捕猎和开采、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污染以及人类活动,这些大自然的精灵们,一些已在野生环境中消失,或者被宣告彻底灭绝。这组图片展示的是十年内野生环境中消亡的十个物种。

  白鳍豚又名白暨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白鳍豚属鲸类淡水豚类,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或许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鲸目动物。白鳍豚是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它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和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上一次观察到白鳍豚的记录是在2002年,而在2006年在白鳍豚的栖息地长江对淡水豚类进行的一次考察最终无功而返。自从1996年起,白鳍豚就被列入极度濒危物种名录,而在2007年的一次重新评估中,白鳍豚被贴上了灭绝标签。有害渔具、电捕鱼操作、船桨击打、修建水库、河流淤泥沉淀以及污染等等,都对该物种数量的急剧下降起到了负面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9、环评报告为何不公开? 苏州市民将环保局告上法庭

来源:新华网2009年11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61250.html

  家门口建起污水处理厂 环评报告为何不公开?苏州首例市民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官司开庭

  新华网南京11月11日电(记者刘巍巍)污水处理厂距离住宅不到60米,《环境影响报告书》怎么没有公开?近日,苏州张家港市一村民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苏州市环保局告上法庭,要求其公开自家附近污水处理厂的环境影响报告。这也是苏州首例因市民要求政府信息公开而引发的诉讼。

  10日上午,苏州市沧浪区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审理。原告黄建新是张家港市锦丰镇洪桥村的村民,也是该村数十名村民推选出来的村民代表,被告则是苏州市环境保护局。

  黄建新在法庭上说,距他家住宅不足60米的地方是张家港市合兴污水处理厂,隶属于张家港市沙洲纺织印染进出口有限公司。2003年,该公司申请年染整坯布1500吨和纱线800吨扩建项目,2009年该扩建项目建成投产后,合兴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噪音、废水、废气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他和许多村民曾向各级环保部门反映,了解污水处理厂及纺织公司扩建项目对周围环境是否产生重大影响,并要求出具相关环保报告,但未果。

  对此,黄建新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认为,苏州市环保局拒绝公开信息的做法影响了他的知情权,侵犯了他的合法权益。他要求法院判令苏州市环保局依法公开相关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初审意见”,以及张家港市合兴污水处理厂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验收报告。

【1】       【2】

10、绿色图书可以这样下乡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11-12  江滨

http://www.cenews.com.cn/xwzx/wh/qt/200911/t20091112_624528.html

——“绿书架”行动的启示

  10月28日,作为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系列活动之一的“绿书架”行动在北京启动。启动仪式上,“绿书架”首批向河北省定兴县柳卓乡初级中学和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珲春东北虎国家自然保护基地分别赠送了100套环境与健康类的图书与影视作品。“绿书架”行动计划在几年内设立5000~1万个“绿书架”,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努力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健康水平。

  时下,各种形式与名目的赠书下乡活动很多,以环境与健康为主题的赠书活动,“绿书架”尚属首家,而其针对读者对象的不同有选择地推荐图书,搭建一个环境健康类图书体系的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其怎样选书、怎样读书、怎样令项目持久扩展等环节的想法与做法更给人以启示。

  启示一:针对不同人群选配图书,试图构建一个以时间空间为线索的环境与健康类图书体系,它不是环境健康类图书的排行榜,而是站在社会公民该读什么书的高度进行的整合。

  “绿书架”行动所能收集的图书包括哲学和社会科学、经济、政治和法律、自然科学、电影等15大类。记者在现场看到,首次捐赠的图书中既有环境类名著如《寂静的春天》、《只有一个地球》、《增长的极限》、《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及重要的环保文献如《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法规全书》、《国家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中国百年资源环境与发展报告》,也有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哲学和文学名著《老子》、《庄子》、《瓦尔登湖》、《自然史》、《可爱的中国》、《洪堡的礼物》、《我的德国笔记》等,更多的是环境与健康类科普读物,如《全民节能减排实用手册》、《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环保类新闻作品《绿镜头》、《没有大树的国家》,还有有关环保内容的影视作品如纪录片《水问》,电影《可可西里》、《天狗》与《嘎达梅林》、《超强台风》,动画片《麋鹿王》等。

  据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领导小组秘书处宣传负责人徐兰清介绍,“绿书架”试图以时间和空间线索梳理环境与健康类图书。时间线索上,就是从古典文献到现代著作都在选择视野内,特别是古典文献侧重选取包含“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理念的作品如《庄子》,删除了含有王道思想等封建意识的作品如《三字经》、《孟子》。空间线索上,则是尽量将中外同时期、相近内容的经典著作搭配,比如,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可爱的中国》与代表美国精神的《美国独立宣言》,描写动物眼中自然界的《中国虎》与反映现代人迷茫的《洪堡的礼物》。他们试图构建一个时间空间线条清晰的图书体系,并希望读者从纵横两个方向对比阅读古今中外的环境与健康类图书,从而构筑社会公民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理念和社会价值理念,把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读者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书系的终极目标。

  因而,选书人抱着特别严谨、认真的态度。所有图书都经过相关部委、出版社、环保组织、大学社团推荐,最后由各相关领域专家把关。牵头整理“绿书架”入选目录的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领导小组秘书处基本通读了所有入选图书。徐兰清介绍说,根据读者阅读反馈意见,“绿书架”每年还将淘汰10%左右书籍,再引入新书。今后,他们还将组织作者宣讲团深入学校、社区,以读者阅读质量考量送书质量。

  启示二:联合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挖掘多领域的优势和影响力,找准参与者诉求与项目目标的结合点,实现双赢,使公益事业具有持久发展的动力。

  第一个参与捐赠“绿书架”活动的单位帝王表业,将庚寅虎年生肖金币表的发行费用全部捐赠给了“绿书架”行动,使得生肖金表的制作生产和收藏具有了更多积极意义。这是中国美术与民族钟表业结盟环保与健康事业的一次有益尝试。

  “绿书架”行动还选出了5位形象大使,他们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类电影创作的导演冯小宁,拍摄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电影《可可西里》的导演陆川,环保人士汪永晨,健康教育专家胡大一,特型演员王五福。从这份形象大使名单中,我们也可窥见“绿书架”行动培育读者社会责任的理想。

  “绿书架”行动刚刚起步,它的效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不过,它以文化的方式,朝着环境与健康的方向引领社会公众的用心和姿态,值得我们深思,也值得期待。 

11、济源血铅之痛:搬工厂还是迁村庄?

来源:时代周报2009年11月12日

http://news.cnfol.com/091112/101,1603,6789394,00.shtml

  32家铅厂全面停产,最大三家铅冶炼厂豫光金铅、金利、万洋的烧结机也已停工。这让济源的铅产能一下子收缩了近半。如此之高的重污染冶炼铅产能不能不让人揪心,谁能保证没有下一例“铅中毒事件”的发生?

  10月25日上午,一辆白色的面包车,车身涂满了某排铅口服液的广告,在河南省济源市的大街上环游着,显示出一种调动情绪的力量。

  当国际期货市场的铅价走势处于新的上升周期时,8月20日,济源市主动作出了看似悖论的决定:下令关停当地全部小冶炼厂和烧结机炼铅工艺产能。4天后,该市全部铅冶炼厂受到“牵连”—32家铅厂全面停产,最大三家铅冶炼厂豫光金铅、金利、万洋的烧结机也已停工。这让济源的铅产能一下子收缩了近半。

  在国内,这一具有“先驱性”的环保专项整治活动,是自身发展与人类和环境付出的代价之间的权衡结果,由此也揭开了据称是今年国内的第五起血铅事件。

  “铅都”救赎

  “就像一辆高速运行的火车突然被制动了。”一位济源铅业业内人士这样形容两个月前当地铅产业的剧烈震荡。

  济源市因铅而富,其铅产业已经延续了50多年。占全国产能1/6的铅锭以不同形式被销往世界各地。

  在陕西凤翔、湖南武冈等地接连发生“血铅”事件后,一直对事态“深切关注”的济源市政府官员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疏忽”,认识到境内铅产量大、生产历史长,其主导产业的“副产品”—铅污染可能对当地人与生态产生危害。

  这一理性思考在“铅都”被称为大觉醒,由此催生了“壮士断腕”般的救赎。

  8月20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区域内,富氧底吹生产工艺以外的铅冶炼设备一律停产整顿。

  “规定期限内仍不停产的,有关部门就要吊销执照,拉闸断电,彻底关闭。”济源多家铅炼厂负责人感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决然”。于是8月24日,济源市32家小铅厂被下令停产整顿,豫光金铅、万洋、金利3家企业的烧结机工艺生产线也被关停。

  当地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此次关停的铅产能约占济源总产能的50%,“保守估计,算下来也有24万吨/年左右”。

  “这次被要求停产整顿的是落后产能,像关掉的烧结机工艺排污量是富氧底吹工艺的十几倍。”9月3日,在济源召开的第二届再生铅产业高峰论坛上,济源市副市长田志华说。

  与此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济源划定豫光金铅、万洋、金利3家大型铅冶炼企业周边1000米为防护区,涉及克井、承留、思礼三镇的10个村。

  从8月26日开始,济源市专门购置了国际最先进的检测仪器,对区内14岁以下少年儿童进行免费血铅检测。

  10月14日,济源市完成对3个重点镇中10个重点村的儿童血铅检测工作:3108名14岁以下儿童中,血铅值在250ug/L以上需立即接受驱铅治疗的有1008人,占32.4%。无情的数据印证了又一个“血铅”事件。

  当地政府拨出巨资,同步推进防护区内14岁以下儿童有组织脱离“铅环境”的工程。规定6岁以下儿童进行分流,按照每个儿童每年1500元标准给予房屋补贴,陪护费及营养干预费每个儿童每月600元,补助至搬迁完成或入学;6-14岁已入学的儿童由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在防护区以外寄宿学校就读,免费提供营养干预食品。

  目前14岁以下儿童均已脱离铅环境。

  “济源市主动研究解决铅污染问题,表现了很强的责任意识和民本精神,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肯定了济源的做法。

  炼铅乱象

  “水泉啊,你们回去抓紧在城区找个地方搬迁,你们村庄再不适合居住了。”

  8月26日,济源市市长赵素萍当面的劝告,令克井镇柿槟村支书李水泉及村干部心情既沉重又感动,因为“此前市里的6任领导班子,没有说过这么关心人的话”。

  有柿槟村的村干部透露,听说村里的土壤铅含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上百倍。

  据悉,在尊重专家环境影响评估意见和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济源市对防护区内需搬迁的村庄,原则上实行整体搬迁。按照“环城路内的村仍在环城路内选址,环城路外的村在环城路外选址”,确定具体搬迁方案。

  但柿槟村就很难成为治理环境的战场。该村在豫光金铅的东南角,几乎“紧贴在一起”,这个2000多人的村庄拥有多个企业和实体,人均年收入1.2万元,是济源最富裕的村庄。这里的服务功能齐全,村民住的是经统一规划的180平方米的红瓦别墅。

  济源市给柿槟村提供了三套搬迁方案,人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因为自我利益的不同,一部分人坚持不搬,一部分人愿意搬迁,但在“是搬到城西还是城东”的细节上,意见无法达成一致。

  “这么好的村子,一搬就垮了。”这个血铅超标人数最多村庄的村民谈起搬迁心情复杂。

  “柿槟村有货场、煤炭运销,有铁路专线,村办企业产值达八九亿元,年纯利润2000多万元,村子搬走的话,1400万元的收入就没有了。”济源市委一位干部对记者分析道。

  自从1986年豫光金铅搬迁建成以来,与它相关的环保和安全意识始终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1000米防护区没人在乎,于是被日渐拓展的城区吞没。

  即使是在环保意识日渐增强的近几年,柿槟村经规划新建的新村不断铺展,又朝豫光金铅靠近了200米左右。

  济源铅业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严格划定的安全防护距离未被遵守,这是一个历史和社会问题。不只是在济源,像豫光金铅1000米防护区被城区吞没的例子在各地都已司空见惯。

  豫光金铅的生产历史较长,因早期工艺还较为落后等原因,对人居环境的伤害是肯定的。就涉及的村庄而言,目前,追究形成铅环境最大的“元凶”,似乎是一件颇尴尬和难为情的事。这一点,生活在克井镇、承留镇的人十分清楚。

  “就像吃自己尾巴的鱼一样,我们也在伤害自己。”克井镇一位居民如此形容当地铅冶炼“疯狂症”给环境带来的灾难。

  10月25日,距柿槟村村北约600米处的柿槟电解铅厂,是柿槟村的村办企业,年产能为3.5万吨,每年有五六亿元的销售收入。此刻它的大门紧闭,炉子熄火,只有几个留守人员驻扎在那里。

  此外,在承留镇道路两旁,林立的铅冶炼厂则是周围人以集资、入股方式建起来的。一方面是豫光金铅依托生产工艺的四次革命性升级,倡导“绿色冶炼、环保发展”的理念;一方面,在当地民间资本的蜂拥下,落后、高污染的炼铅术在这里找到了新的栖身之地。

  据了解,在2000年前后的几年里,由于市场行情好,甚至投资几十万元就可以开一个小型铅冶炼厂,一时济源市几千吨到几万吨规模不等的小铅厂遍地开花。

  据知情人士介绍,为了减少投资成本,小铅厂的私人投资者认为环保治理是“白费钱的投入”,便将产业链条中的环保治理工艺砍掉,这笔资金占总投资的1/3,造成有的厂排出的有毒烟气就是铅蒸汽。

  有报道称,2004年济源市淘汰了72口烧结锅,按产业政策,济源当地不少小铅厂在两三年前就该被关闭,但一直未执行到位,使32家小冶炼厂暴利和污染岁月得以延续。

  而今济源市实施完整的医疗救护和环境治理方案,费用高昂。这个城市为一度忽略了产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行业整顿

  以环保之名,济源关闭烧结机铅冶炼产能,从国内第一大铅产区河南传来的消息,一时在业内引起不小的恐慌。

  据了解,目前,国内铅总产量为320万吨/年左右,截至2008年底,国内仍有落后烧结锅炼铅产能60万吨,环保不达标、能耗高的烧结机炼铅产能近150万吨,两者相加占全国铅产能的65%。

  9月2日,环保部对外透露,环保部正会同发改委等八部门抓紧制定《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并在全国开展重金属污染企业的排查和执法大检查活动。

  事实上,在环保部发布此消息前,包括河南在内的重金属生产大省已经开始自查整顿。

  来自有色金属行业的一份资料显示,我国铅锌业生产布局,依据铅锌矿产地的分布和建设条件,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设,现已形成河南、湖南、东北、两广、滇川、西北六大铅锌采选冶和加工配套的生产基地,其铅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5 %以上。

  除上述六大铅锌生产基地外,内蒙古、江西、贵州等省区也建设了一批中小型矿山。“零散的全国各省都有”。

  令业内专家担忧的是,有矿山的地方就有铅冶炼,不少矿山作为铅矿原料供给基地,由于技术手段有限,其把全矿炼成粗铅,这种污染最大,而矿区周边地带,一些私人小铅厂工艺极其简陋,治理污染的手段近于无,加之政府监管有盲区,成为铅污染的隐患。

  “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对生产规模达不到10万吨/年的铅冶炼企业要坚决关停,引导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向大企业集中,走大型化的路子,这是防范铅污染事件蔓延的良方。”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章吉贤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现在像豫光金铅这样的企业,操作工人的自我保护习惯必然与一般群众不同,他们不担心会惹铅上身。”

  在章吉贤看来,“血铅事件”的爆发,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造成儿童血铅超标问题有诸多原因,“其他方面的因素”包括汽车尾气、燃煤、电子垃圾、含铅涂料、饮食习惯等。

  误解重重

  陕西凤翔、湖南武冈、昆明东川区、福建上杭相继发生了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引人深思的是,几起铅污染事件在处理中,几乎都出现了群企矛盾对立,误解重重,由此引发了部分群众堵路以及冲击企业的极端场面。

  在现实中,能不能找到一个春风化雨般温和的处理方式?

  眼前的克井镇总是显得非常安静,安静得甚至有些空寂。显然,人们是满意铅超标防治工作的。

  此次,济源对可能存在的铅超标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本着“一切为了问题的妥善解决,一切为了群众的健康安全”的目标,对各项工作超前考虑,主动应对,及时采取系列措施,赢得了主动。

  尽管这次关停污染企业、整村搬迁和积极实施驱铅治疗等方案,是在保证群众“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但是,9月23日发生的事,让祥和的“社会正义计划”差点成为泡影。

  当天,当政府安排车辆送需要住院驱铅治疗的儿童到定点医院时,有的家长对高铅血症的救治知识了解不够,产生了一些担心和疑虑,于是拦住车辆,拒绝孩子住院输液治疗。之后,处在焦躁、愤怒中的村民围堵了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讨要说法。

  相关人士分析,从济源的情况看,铅冶炼已有50多年的历史,铅尘在企业周边环境中富集,而一些道路几年前就被重型卡车弄得拥挤不堪,等认识到铅毒危害发展的失误时,采取的行动总会被人看成为时已晚。

  由于解决经年积累的铅害的复杂化,个人观点也变得多样、模糊,变得猜疑、不满,这是一个在情理之中的反应。这时,随意运用权力就失去了正当权力感。

  10月初,济源市相关部门兴冲冲邀请10多位村民代表,赴陕西凤翔欲观摩当地“血铅事故”的处理情况,但因为“济源的标准高,怕和自己这边群众见面会引起闹事”,凤翔县将他们挡在门外。

  但吃了这一闭门羹后,老百姓看到领导真心关心他们,对政府有了信任感,一切又处于良性互动中。

  “中国正处于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应该说是正常的,关键是怎么处理这个事情,如果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利益,处理问题,社会就会和谐发展。”济源市委一位干部说。

  血铅的危害

  血铅是指血液中铅元素的含量超过了正常值,如果过高,就会发生铅中毒。它会引起机体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的一系列异常表现。

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在人体内无任何生理功用,其理想的血铅浓度为零。然而,由于环境中铅的普遍存在,绝大多数人体中均存在一定量的铅,铅在体内的量超过一定水平就会对健康产生损害。儿童由于代谢和发育方面的特点,对铅毒性特别敏感。研究证实,血铅水平在10ug/dL (0.483umol/L)左右时,虽尚不足以产生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但已能对儿童的智能发育、体格生长、学习能力和听力产生不利影响。

12、中美能源与环保合作掀新篇章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09年11月1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1/12/content_12437497.htm

    今年2月下旬访华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曾引用中国古语“勿临渴而掘井”,来强调美中两国加强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合作的重要性。近9个月后,在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首次访华前夕,中美两国在能源和环保领域的合作已被两国经贸界寄予厚望。

    鉴于上述合作符合两国当前的需要,观察人士认为,中美两国必然不会允许“临渴掘井”局面的出现,能源与环保合作将成为两国经贸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谈判即将于下月召开的背景下,分别作为最大新兴经济体和最大发达经济体的中美两国在相关领域开展的合作,也将具有一定的全球意义。

  两国合作已初具成果

    10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做出具体建议,认为中美两国可以在清洁煤、提高能效、智能电网、蓄电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方面优先进行合作。考虑到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碳捕获和储存以及生物能源是美国新能源企业准备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方向,行业分析人士已将其视为中美能源与环保合作的四大突破领域。

    目前,两国的相关领域合作也不乏实质性成果。7月15日,中国科技部、能源局和美国能源部宣布成立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并将共同投入1500万美元作为该中心启动资金。

    上述事实表明,中美两国能源与环保合作目前已兼具实质性与建设性成果。希拉里访华之旅后,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商务部长骆家辉、能源部长朱棣文等政要先后出访中国,双方均将中美能源与环保合作作为重要议题,因而中美两国能源与环保合作才有建树。此外,相关话题也是7月底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重要探讨内容。

    中美两国经贸界人士均对奥巴马访华后的两国能源与环保合作前景表示期待,甚至认为奥巴马的到访将使两国相关领域合作升级,成为中美经贸关系新的增长点。其中,对于将新能源作为国内产业升级、改善生态环境重要途径的中国来讲,强化与美国的能源与环保合作,将有助于其实现在“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

    不过,国内能源领域专家依然保持着冷静。他们指出,中国拥有巨大的新能源市场,而美国在双方能源与环保合作上主要优势是技术,对华吸引力也在于此。因此,美国实际能多大程度上放松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措施,某种程度上将决定双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奥巴马紧抓“新能源稻草”

    与中方不同,新能源在能源及环保领域的发展状况,对于奥巴马政府的意义更加重大。早在去年竞选总统过程中及上任初期,奥巴马曾针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提出了包括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在内的多项目标,并最终获得民众及美国国会对其政策的支持。

    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奥巴马也对发展新能源相关产业的目标进行倾斜:其于今年2月中旬签署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就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发展清洁能源,包括将在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研究以减少5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承诺要通过新的立法,使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前比1990年减少80%;以抵税额度来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等。此外,奥巴马政府汽车业工作小组在处理“三巨头”困局时,也力保通用汽车快速完成破产重组,以使其能够担当发展美国“绿色汽车”的关键角色。

    然而,由于奥巴马政府在创造就业、控制政府财政赤字等方面无法兑现承诺,实现能源与环保领域的发展,就成为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奥巴马甚至已经表示要让新能源产业带动美国经济复苏;加之新能源已被广泛视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点所在,因此,美国同拥有巨大新能源市场的中国开展能源与环保合作的意愿十分强烈。

    中美能源和环保合作快速取得进展也有前届美国政府的功劳:2008年6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亨利·保尔森分别作为两国首脑代表,在美国财政部共同签署《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文件,为两国相关领域合作奠定了基础。

    现在,在温室气体减排话题愈发受到全球关注,特别是可能签署全球新减排协议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谈判举行在即的背景下,中美深化能源和环保合作也有了全球意义。

    今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伊沃·德波尔就曾在表示对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取得成功抱有信心的同时指出,全球新减排协议的出台要建立在满足一定政治需求的基础上,即中国和印度等大的发展中经济体进行减排,可以让发达经济体情愿接受更高的减排比例;同时,拥有了减排目标的发展中经济体,也会在技术引进和研发等方面投入更大的气力,有助于技术从发达经济体向发展中经济体的转移,在同时满足了发达经济体全球共同承担减排任务的政治需求。

此前,中国已在9月下旬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了自身具体目标,如果中美能源与环保合作能有效促进美国减排技术进入中国,则将为新减排协议的达成奠定规模基础,并为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在减排领域的合作起到示范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双方在相关领域的合作,也将促使奥巴马将更多精力从推动医保改革转移到减排事宜上。记者 高健

13、公众参与,以法律名义“躲猫猫”?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9-11-12  ■陈墨

http://www.cet.com.cn/20091112/i3.htm

关注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的民间环保人士最近有些焦急:

   因为“一库八级”当中的龙开口和鲁地拉电站“未批先建”,2009年6月11日,环保部宣布暂停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项目。事情至今尚无下文,但环保人士日前无意间在云南省环保局网站上看到“一库八级”又一项目——梨园电站环评公示,公示截止日期是2009年9月30日。再想依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规定提出意见,在这一环节已不可能。

   环保人士想提的主要意见是:

   在环保部“暂停审批”期间,梨园电站何以“顶风作案”?在虎跳峡电站重新选址工作尚未完成情况下,紧邻虎跳峡电站、其设计必须以虎跳峡存在为前提的梨园电站何以正常进行?该环评报告所称,电站将部分淹没玉龙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哈巴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玉龙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明显改变自然保护区的做法是否有正当程序?

   仅从公众参与角度看,环保人士还有机会: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当这份环评报告上报环保部时,环保部应当在其政府网站或采用其他便利公众知悉的方式公告受理信息,在不少于10日的公告期,还“可以采取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再次公开征求公众意见”。何况,环保部还没答应重新开始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项目。

   即使环评报告最终获批,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2004年7月16日颁布生效),和《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的通知》(环发〔2004〕164号 )等文件的规定,梨园项目还需要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核准才能开工建设。比如,金沙江下游金安桥电站的环评报告曾于2005年一季度获环保总局批准,但2007年8月仍被国家发改委指“违背投资管理程序,不具备项目核准条件”。

   但事实上,程序并不是问题的核心。梨园电站的建设程序并不缺乏依据:按照《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经国务院国发?1990?56号文批准)规划,按照1999年编制的《金沙江中游河段水电规划报告》(2002年通过当时的国家计委审查)立项,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规定做了环评和两次公众参与公示(第一次是在2008年7月15日)……

   问题在于,即使程序合法,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能否在实质上得到保证。

   至今,关于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一些公众急于了解也应当了解的重要基础信息尚不透明:新编制的长江流域规划目前未公布,其中有否重新规划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的信息不确切;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的规划环评应当是做了,但至今有关方面讳莫如深,公众无从知晓;虎跳峡坝址比选工作进展,及如何考虑其与下游诸电站关系等问题无人回答;自然保护区改变有无合法程序也是个未知数。

   或多或少,这些重要信息都有公众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公开,但均没有获得满意答复;而相关方面拒绝也都有法律依据。

   以《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对于梨园项目的适用性为例。应当说,《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是最能切实体现维护公众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的法规,但是,企业和政府依法办事又能怎样呢?

   按有关规定,梨园这一关系所有民众、影响到子孙后代的重大项目,必须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或审批,其环评报告必须由国家环保部审核。但依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项目环评报告的一、二次公示,只需要通过“在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公共媒体”和“其他便利公众知情的方式”,“国家级”项目为何不始终在“国家级”渠道公开?何为“其他便利公众知情的方式”?不知道。

   对于建设单位和政府发布信息和征求意见的方式,法规条文里只谨慎地采用“可以”而非“必须”来加以规范。“可以”意味着“可以做,也可以不做”。类似“可以”的表述,在该法规中随处可见,透露出的信息无非是:在公众参与方面,约束能有多软就有多软。

   有鉴于此,环保人士对法规和程序的较真,显得既可敬,又可悲,最终难免归于无奈。在他们强调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时,对于法律本身的缺陷又能奈之如何呢?

14、高投入难遏水污染,源于权力割据

来源:南方网2009-11-12  张敬伟

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09-11/12/content_6290908.htm

审计署日前发布审计调查结果称,历经6年时间,投入资金910亿元,涉及8201个项目,我国“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水质依然较差,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49.2%的断面水质为劣五类,巢湖平均水质为五类,太湖、滇池平均水质仍为劣五类。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说,以前我们一直强调环保投入不足,但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的环保投入不断增长,“十二五”期间预计还会加倍增长。“但是,真正用于污染治理、环境改善的有多少呢?”王金南说,“挤一挤水的话,我觉得可以挤掉40%以上。”(11月11日《新华社》)

我国湖泊治污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控制效果不甚理想。”近日在武汉召开的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上,一些专家直陈我国水污染防治缺乏效率。而缺乏效率的根本原因被专家解读为治污资金被挪用,真正用于治污的资金不过60%。笔者以为,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其他还有发展思路上的偏颇和官员政绩上的好大喜功。而最为关键的,则是体制上的权力割据。这个局面不改善,即使投入再多的资金,也是这边治污那边排污,水污染永远得不到根治。

中国的江河湖泊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治污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只要流域内的各地政府严格依法行政,环保监管部门依法审批和监管,各地政府在公权所辖的行政区域内形成零污染的“自清”局面,由点到面,全流域内自然是浩淼清流。以曾经发生的沭阳水污染为例,罪魁祸首是上游的山东污染企业所致。所以,作为江苏的受害者,囿于行政区划的权力割据,对山东的污染企业也无可奈何。更讽刺的是,这样的水污染事件愈是成为公众关注的危机事件,污染源所在的行政公权就会更加护短,千方百计的辩护,最终形成受害区域和污染源区域的相互指责和互相推诿,从而形成了中国大江大河和湖泊污染的典型痼疾,最终的结果是,流域内的所有行政公权都罔顾环保责任,在本地利益的绑架下,集体违规审批,集体漠视环保法规,形成集体有意识的污染局面。所以,对江河湖泊流域的行政公权而言,都身兼受害者和授害者的二元对立角色。因此,流域内行政执行环境的不统一事实上形成了江河流域上一个个产生污染的人为网眼和漏洞,如果这些公共管理的人为缺陷存在,国家挹注再多的治污资金也是“漏船载酒泛中流”的尴尬,流域内共饮“一江(河、湖泊)水”的和谐共生局面就会被不时出现的污染警讯所打破。

每当污染来临时,笔者就会联想到一个让中国羞愧难当的例子---流经瑞士、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的莱茵河在上世纪中叶也曾经被流域国家无序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所污染,以至于成为欧洲的“下水道”和“公共厕所”,但九国后来却能协同治理,使之由污变清。不同国家之间尚能妥协自律,达成环保共识以求多赢,国内省市、市县乃至乡镇之间却无法实现公共治理上的协同一致。这之间的差异怎么那么大哩?若仅从权力语言和公文履行去挖掘,人们难免会被完美的行政自诩所惑。权力人治的流俗所形成对法治的淡漠,对政绩高度追捧的偏执而忽略科学发展观的功利心态方是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源。水污染如是,地方政府冷对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亦如是。用一句时髦的话讲:都是体制惹得祸。

只要体质上的痼疾不除,权力割据的瑕疵依然存在,仅靠环保总局的几声吆喝、斥责和环保风暴,根本无济于事。打破权力割据的弊端,整合统一的执法资源,譬如环保监管机构直属,建立全流域而受中央管辖的监管机构等等。但这样的权力上移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造成地方行政权力的更加肆无忌惮,引发行政资源的对立和冲突。考虑到“先污染后治理”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宿命,中国或许也要经过这样的阵痛。好在中国有着依法治国的光明趋势,体制在更新,法治在递进,关键是公众意识在苏醒和大众传媒的监督力度在强化,在这些综合外力的作用下,权力的视野也会渐渐从小我扩展为大局,从人治升级到法治。当权力割据的鸿沟消弭时,水污染的滋扰也就没有了。

15、千亿巨资为什么治不好"三河三湖"?

来源:东方网 2009年11月12日

http://pinglun.eastday.com/p/20091112/u1a4802172.html

  审计署日前发布审计调查结果称,历经6年时间,投入资金910亿元,我国“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水质依然较差,像巢湖、太湖、滇池的平均水质仍为Ⅴ类或劣Ⅴ类。(11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

  近千亿巨资治不好“三河三湖”,其实很正常。从根本上来说,“三河三湖”是很多地方水污染的集中“储存罐”,随着各地水污染形势的不断严重,“三河三湖”的污染也肯定会随之加重。据了解,目前我国大江大河有近四分之一的监测断面超过劣V类水体,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有39.3%为劣Ⅴ类水体,城市内湖污染更为严重;全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这种普遍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三江三湖”又如何能独善其身呢?

  当前,很多地方水污染得不到有效遏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环保还不能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根本无暇顾及水污染以及水污染治理等,而且,由于经济利益的冲动,有的地方政府还成为一些污染企业的保护神。可以说,造成当前水污染等现状,其实很多都是人祸,但是就是这种人祸,也难以追究有关企业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责任。即使一些地方政府在治污,但是也还不同程度存在着边污染边治理的恶性循环。

  在一些地方政府治污不力的情况下,环保投入也自然难以真正全部用于环保,对一些地方政府来说,上级拨付的环保资金简直就是一块“唐僧肉”。如在近千亿的“三江三湖”环保投入上,有5亿多元的水污染防治资金被挪作他用、虚报多领,36亿多元的污水处理费及排污费被少征、挪用和截留,涉及水污染防治项目资产闲置的问题金额超过8亿元。一些地方污水处理厂的楼建得很大很气派,浪费的钱甚至可以再建一个污水处理厂。当前环保投入,真正用于污染治理、环境改善的到底有多少?有关专家表示,挤一挤水的话,可以挤掉40%以上。

  环保是个系统工程,当前,在治理污染方面存在着体制不顺、责任不明、认识不到位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让环境保护成为一个无人认领的“孩子”。也正是因为如此,千亿巨资治不好“三江三湖”,也实属正常。在环保方面,如果不出台一些硬招、狠招,看来是不行了。

16、碳关税:贸易摩擦的环保牌 

来源:中国证券报2009年11月1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1/12/content_12437820.htm

    从八国集团到二十国集团,从匹兹堡到哥本哈根,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际,各国首脑不仅合作探讨如何推动全球经济复苏,还力求谋划应对气候变化的长远大计。而此间,各方交锋的焦点,无疑落在碳关税问题上。

    碳关税,一般指对高耗能进口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分析人士认为,这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环保技术,设定特殊标准以阻碍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从而保护本国贸易的一种手段,本质上是“以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发达国家打出环保牌

    在今年6月德国波恩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一些发达国家代表提议征收“碳关税”,即对没有实施温室气体强制减排的国家实施附加贸易关税。6月22日,美国众议院通过《限量及交易法案》,仅仅四天后又通过《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两项法案均授权美国政府可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

    美国奥巴马内阁能源部长朱棣文在就职后也曾公开表示,对没有二氧化碳强制减排限额    众所周知,高能耗产品多数由发展中国家生产,并向发达国家出口,其中“中国制造”所占份额非常大。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研究员李静云认为,一旦碳关税被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其中又以对中国的伤害程度为甚。

    李静云指出,美国推行碳关税有改善形象的意图,但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寻找下一轮引领世界经济潮流的经济增长点,以振兴和提高美国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巩固其在未来以低碳化为核心的绿色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无疑是美国基于中长期发展而打出的一张“战略牌”。

与此同时,制衡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推行碳关税的目的所在。李静云认为,美国的减排法案中规定,对未达到美国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在堂而皇之地将别国财富纳入自己国库的同时,还要让其背负污染环境的恶名。

    中国或将采取征收措施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美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开征碳关税一定会对中国出口贸易形成极大冲击。他指出,中国出口产品大多为低端产品,碳含量相对较高,如果美国对中国采取无区别碳税政策,将肯定影响中国贸易。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系副教授曾贤刚对此也持相同看法。他表示,目前中国对美国顺差特别明显,而且中国出口最多的恰恰是含碳量比较高、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一旦美国方面开征碳关税,必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数量形成明显影响。

    在中国是否会征收碳关税的问题上,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尽管这一问题目前还存在争议,但最终还是要征,而且预计推出的时间不会等太久。“征收碳关税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能够表明我们在节能减排上的决心。”他表示。

林伯强预计,刚开始的征收幅度可能比较温和,“这样影响也不会特别大。”他强调,征收碳关税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以什么方式来征,执行怎样的通行标准,如何认证碳排放量等许多前期配套问题仍待解决。他同时指出,中国应表明自己的立场,就是愿意实行节能减排,但从我们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来讲,还需要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帮助,目前让中国和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负起同样的减排责任不合实际。 记者 杨博

17、毕晓哲:“城里人不喝自来水”让老农发笑

来源:荆楚网 2009-11-12

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0911/t861916.shtml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发布了《2009年珠三角地区环境状况公众评价调查报告》,珠三角九个城市的受访者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人不以城市自来水为饮用水源。(11月11日广州日报)

  如果我是一个生活在欠发达地区的老农,一定会为南方发达地区诸多城市居民不敢喝自来水而发笑。曾几何时,自来水可是个好东西,那可是现代化的象征,一些偏远山区盼星星盼月亮也希望家家直接通上自来水啊。可是,谁又能想到,社会发展到今天原本让城里人引以为豪的自来水,反而成了敬而远之的对象——被“妖魔化”了呢?

  这真是社会和城市发展的悲哀!也是环境保护和发展两者之间,一些地方未能做到科学发展的悲哀。类似的“黑色幽默”还少吗?据国务院八部委2008年环保专项行动的最新检查结果显示,全国113个重点监测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仍然偏低,其中243个地表水水源地中达标水源地为159个,占到65%,不达标的为84个,占35%,涉及到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个城市。另据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称,全国近14万公里河流进行的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类水质占41%。

  20余年前,我们的水质为什么好?仅仅短暂的20余年,我们的地下水质为什么恶化到如此地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然而,屈原的这种浪漫情怀,放诸于个别河流环保的现实,他又有何情调去河水里面洗洗脚?连脚都不敢洗的被染黑的河水、江水,又有哪一个居民敢安心饮用?

  揆诸于现实,将“城里人不喝自来水”这一现象发散开来,也的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冷幽默”。城市社会发展到今天,不可谓不发达,然而,发达的结果是让广大城市居民丧失最起码的“喝水权”,这种发展的代价未免过大了些。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不注重环境保护,或者真有那么一天,城市居民上街人人要戴“防毒面具”,人人喝“太空水”、每个家庭都要配备供给新鲜空气的“呼吸机”......这并不是什么奇谈怪论,放之于数十年前,谁又能想到未来20年后的城市自来水都不能喝了呢?

  环保部长周生贤曾沉重地说道,“经济发展了,衣食住行都上了档次,老百姓却深受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之害,发展还有什么意义?”或许,这代表了绝大部分民众的心声。然而,看看一干唯利是图的污染企业,唯“GDP”是瞻而罔顾长远民生发展的一些地方政府......解决这个让贫困老农“发笑”的现实“冷幽默”问题,估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8、水污了,伊人还好吗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9/11/12王玉初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57721705

  中小学课本中有不少关于水的诗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些美妙的句子,多是从视角的层面上来描绘的,绿水蓝天给人以无限的美感。而到情窦初开的年龄,《诗经》里的《蒹葭》是少年最先背诵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让男生对女生有了无比的遐想。

  真不敢想象,若是那些诗人还生活在今天,看到今天的江河湖海,他们还有那样的才思,写出那么美妙的句子吗?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繁荣,太湖水质却“连降三级”:从上世纪80年代的Ⅱ类水为主下降至Ⅴ类、劣Ⅴ类。巢湖、滇池也在当地政府和居民围网养鱼、围湖造田、建厂兴业的大发展之后,湖面萎缩,水质恶化。(11月11日《人民日报》)在珠三角,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发布的《2009年珠三角地区环境状况公众评价调查报告》显示,珠三角九城市的受访者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人不以城市自来水为饮用水源,其中65.6%的人表示是因为自来水水质不好而不饮用。(11月11日《南方日报》)

  我们还有几个大江大湖没有被现代工业、农业或城市生活垃圾所污染呢?真不好说。除了大江大湖之外,那些小的支流,甚至是农村的池塘也未能幸免。在我们老家,小时候钓鱼的池塘已是养不活鱼了,水是绿的,不是水清而绿,却是长满了蓝藻。而池塘的四周,生活垃圾在向池塘中心靠近。

  水污了,政府部门当然不会坐视不理。历经6年时间,投入资金910亿元,中国“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整体水质依然较差。治污费打了水漂,问题出在哪里呢?有专家称,5亿多元的水污染防治资金被挪作他用、虚报多领,36亿多元的污水处理费及排污费被少征、挪用和截留。41亿元,绝对数量不小,但相对于910亿元的资金投入来说不足百分之五。试问,那869亿用到了治污上,咋也没有把水治好呢?因为有边治边污的存在,治污费不打水漂才怪呢。就拿老家的池塘来说,清淤一次,但没有清理水源,也没有改变村民往池塘倒生活垃圾的习惯,你说水质能有什么改观呢?

  政府在治污上是下了力气,花了钱,法律法规也一套一套地完善,但效果不好。首先,缺的是法律对污染制裁的强势。对我们的企业来说,百万元的环保罚单已是顶破了天,但这百万元的非法排污处罚成本却远远低于污染带来的利润。而且,我们现在收的排污费、罚款又有多少是被用于控制污染的技术投入了呢?其次,缺对法律的严格执行。环保行动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地方政府在GDP数据的考核之下,对一些非法排污者的整治也就缺乏了底气。

而今,若站在污浊的水面,遥想伊人,会是怎么样的感受?水都污了,伊人还好吗?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