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一月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一月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11-13

十一月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策划:

1、人民网环保频道:     环保投入成“唐僧肉” 910亿打水漂?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7979.html

2、人民网环保频道:     中美气候交锋 谁该让出第一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7193.html

 

环境资讯:

3、新华网:         “泛珠三角”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14.3%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9121.html

 

地方信息:

4、中国新闻网:       近四成民众认为珠三角环境污染严重

http://news.163.com/09/1111/00/5NQ4OBVG000120GU.html

5、工人日报:        昆明阳宗海污染事件再起波澜 污染企业状告政府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5306.html

6、新华网:         太原污染加重拉响“黄色警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9117.html

 

人与自然:

7、南阳日报:        专家指出:不当放生,一害动物二害生态

http://news.nynews.gov.cn/nanyang/tuijian/200911/49133.shtml

 

重大水事:

8、中国新闻网:       长江进入枯水期 船舶航行条件受限制

http://news.sina.com.cn/c/2009-11-11/104319023628.shtml

 

气候变化:

9、第一财经日报:      未来50年内长江流域洪涝等灾害将增加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111/03256948658.shtml

10、金陵晚报:        鸳鸯、大天鹅、丹顶鹤纷纷早到 极端气候将增加

http://jlwb.njnews.cn/html/2009-11/11/content_374350.htm

11、每日经济新闻:      WWF:气候变化将影响上海金融业

http://www.p5w.net/stock/news/zonghe/200911/t2666216.htm

 

人物访谈:

12、第一财经日报:      王浩:湖泊管理要从水域转向流域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111/03246948649.shtml

 

深度报道:

13、第一财经日报:      让湖泊“休息”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111/03236948622.shtml

14、中国环境报:       NGO六城市调查:限塑离全面胜利还有多远?

http://env.people.com.cn/GB/10360655.html

15、金融时报:        20%不是终点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

http://env.people.com.cn/GB/10360497.html

16、南方周末:        跨国公司,请脱下绿马甲!

http://www.infzm.com/content/37228

17、人民网环保频道:     南水北调:应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南北同枯”现象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6928.html

 

环境时评:

18、新华每日电讯:      近来的极端天气,在考验应急能力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5600.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环保投入成“唐僧肉” 910亿打水漂?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9-11-11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7979.html

2、中美气候交锋 谁该让出第一步?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9-11-11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7193.html

3、“泛珠三角”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14.3%

来源:新华网2009年11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9121.html

  新华网昆明11月10日电(记者 蔡祥荣 吉哲鹏)我国“泛珠三角”区域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5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4.3%。这是记者在此间召开的第五届“泛珠三角”区域水利发展协作会议上了解的。

  据介绍,“泛珠三角”区域水土流失类型复杂,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已成为涉及全流域、影响上下游的重大问题。

  首先是石漠化发展快、后果严重。“泛珠三角”区域岩溶面积达36万多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近11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国土资源部遥感数据显示,“泛珠三角”区域石漠化面积平均每年增长1500多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年均增长率近2%。

  其次是坡耕地面积大、范围广。据统计,“泛珠三角”区域有坡耕地面积1.7亿亩,每个省(区)都分布有坡耕地。其中大于25度的有2600万亩,主要分布在流域上中游,大部分属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后果十分严重,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4、近四成民众认为珠三角环境污染严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1月11日

http://news.163.com/09/1111/00/5NQ4OBVG000120GU.html

  中新社广州十一月十日电 (唐贵江 王文俊)此间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近四成民众认为珠三角环境污染严重,对广州、佛山生态环境满意的不满两成。

  广州社情民意中心十日公布其最新调查数据,强调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珠三角地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根据该项对珠三角九市两千零六名居民的调查显示,受访民众认为水环境污染严重的比例最高,达四成三。其中,认为河流河涌污染严重的评价最为突出,比例达五成七。

  其次是大气环境的污染,认为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的达三成七,其中汽车尾气污染被认为是大气环境污染中的主要因素。受访者对“灰霾天气”、“热岛效应”评价严重的比例也较高,接近四成。

  尽管只有不到三成的受访者表示目前环境污染对身体实际影响严重,但近五成的人认为环境污染对身体的实际影响较过去加重。调查还发现,有四成一的受访者表示近一年来有因为环境污染而感到身体不适。

  在珠三角九市中,民众对城市环境的认可态度也相差颇远,环境较好的珠海和中山的民众对此的满意度超过五成,而满意度偏低的是广州、佛山两大工业城市,分别仅有一成九和一成五。

  中国发改委今年一月公布的《珠三角发展纲要》中,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要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珠三角九市环保一体化被认为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近六成的市民对此表示有信心。

5、昆明阳宗海污染事件再起波澜 污染企业状告政府

来源:《工人日报》2009年11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5306.html

  新华社昆明11月10日电(记者王研)“阳宗海砷污染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认定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锦业公司)是主要责任单位,因此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政府对锦业公司实施了关闭并作出行政处罚。锦业公司不服,状告澄江县政府。10日上午,玉溪市中级法院开庭审理此案。

  庭审时,原告方锦业公司的近百名员工出现在旁听席上。2008年6月以来,阳宗海水体砷含量急剧上升,经查,锦业公司是造成这次污染事故的主要责任单位。2008年9月,澄江县政府向锦业公司送达了澄政发(2008)50号文件并关闭了锦业公司。今年2月,澄江县政府又对锦业公司作出了澄政发(2009)1号《行政处罚决定书》。锦业公司认为,澄江县政府的这两次行政行为严重违法,于是起诉到玉溪中院,请求法院依法撤销这两个文件。

  双方的争议焦点之一,是50号文件究竟是预警方案还是行政处罚。锦业公司认为,50号文件中未写明对原告实施关闭的事实、理由及法律依据,也未告知原告依法享有提起行政诉讼、复议的权利。在该文件附件一并送达的“玉溪市政府关于对锦业公司的关闭通知”中,原告才知因环境违法行为造成了阳宗海重大水污染事件。被告作出严厉的行政处罚前未向原告出示充分的事实证据,也未听取原告的陈述和申辩,其处罚依法应予以撤销。此外,50号文件与1号文件是重复处罚。

澄江县政府认为,根据国家环境处罚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企业、事业单位等存在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由县级以下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可处以造成污染损失数额50%以下的罚款。其行政行为合法有据。对锦业公司作出的行政处罚只有1号文件,不存在重复处罚。原告将应急处置措施等同于行政处罚。此案将择日宣判。

6、太原污染加重拉响“黄色警报”

来源:新华网2009年11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9117.html

  新华网太原11月10日电(记者陈忠华)进入采暖期以来,太原市区空气环境质量有所下降,11月4日至7日连续4天出现三级或劣于三级的天气。日前,太原市已紧急启动保障环境空气质量预警应急方案,首次拉响了“黄色警报”,要求重点行业和一些常年运行的燃煤锅炉全部限产10%。

  记者从太原市环保局获悉,11月4日至6日,市区除二氧化氮未超过国家日均浓度值二级标准外,可吸入颗粒物超标0.61至1.36倍,二氧化硫超标0.56至0.71倍,污染呈逐渐加重趋势。根据《太原市保障环境空气质量预警应急方案》规定,当市区空气质量连续3天出现三级天气或连续两天出现四级天气时,由市政府向全社会发布环境空气质量预警公告,同时启动应急处置方案。

  由此,太原市政府于11月8日拉响环境空气质量“黄色警报”,启动“黄色”预警执行方案。要求电力、冶金、建材、化工行业和其他企业常年运行的燃煤锅炉全部限产10%;所有建筑(拆迁)工地土方作业全部停工,覆盖建筑(拆迁)工地现场内所有易扬尘物料,禁止露天堆放。

7、专家指出:不当放生,一害动物二害生态

来源:南阳日报2009-11-11

http://news.nynews.gov.cn/nanyang/tuijian/200911/49133.shtml

南阳网讯 “小鱼游走了。”在鸭河口水库,5岁的贝贝指着刚被爸爸放生的小鱼,有些恋恋不舍。前段时间,记者发现一些市民把自己饲养的鱼、龟等小动物拿到水库、小河等地放生,还有人专门购买小动物去放生,甚至有人在下游专门打捞上游放生的鱼、龟……如此现象应引起社会关注。

  为了爱心

  放生市民越来越多

  放生动物,已渐成时尚。记者采访中发现,一些人出于善意或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购买动物放生,或救下受伤小动物放生,还有一些宗教人士为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到放生行列。而一些大型活动主办方,为增加活动的环保色彩,也设计了“放生”环节。

  近日,市民刘女士带着儿子将几条观赏鱼和一只乌龟带到麒麟湖放生,鱼和乌龟都是她专门从市场上买来的。刘女士说,她时不时买些小动物放生,以此教育儿子爱护动物。和刘女士一样,张先生一向爱护动物,前不久,他在从云南回南阳的路上,看到一个农民提着一只猫头鹰叫卖,便花300多元钱买下,回来后专门送到宝天曼放生。

  放生行为

  催热野生动物市场

  记者在市城区一些花鸟市场看到,除了卖花草外,兼卖金鱼、乌龟之类的摊点不少。一老板告诉记者,每次赶上周末或假期,这些小乌龟、小金鱼销路就特别好。

  记者在市中心市场发现,一些摊点有野生动物出售,其中以蛇类居多。一些摊主见有买主光顾,竟明目张胆地叫卖起来。摊主见记者盯上一只长约1米的蛇,就迅速从织网袋里把它抓在手上说道:“这个卖180元。”记者称要拿去放生,希望能便宜些,摊主回答:“可以便宜啊,这里经常有人来买动物去放生的。”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个中等规模的店铺,要随时备有麻雀约10笼(每笼40只左右),乌龟约200~300只,空笼大约30~80个。“说不准哪天碰见个要放生的大主顾,可能一次都能买走。”

  惨痛教训

  不当放生伤害动物

  对于爱心放生的“善举”,有关专家认为,虽然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增强值得赞扬,但可惜多数放生行为都是盲目的,对动物来说未必是件好事,原因在于动物很可能不适应放生地的生存环境。如小乌龟、小金鱼及娃娃鱼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若将它们放在河里,就可能很难活下去。再说专门购买动物放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变相鼓励了捕猎行为。

  不当的放生结果导致动物受到伤害,对此媒体也多有报道。2005年11月1日《南方日报》:广州白云山放生近万只麻雀,死了8000多只;2006年2月26日北京《竞报》:后海放生的30多只鳖,多数闷死在冰面下;2006年5月23日《北京晚报》:有人不当放生导致500条蛇大闹居民区,居民怨声载道……

  专家建言

  放生需选适宜环境

  “放生是一门学问,不科学的放生其实就等于杀生。”市林业局有关专家介绍,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放生的最佳时机、地点各有不同,普通市民很难把握。另外,野生动物在放生之前一般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康复和野外生存训练,以免动物在人为环境下生存时间过长,产生依赖感,无法在野生环境中生存。

  “动物放生必须选择适宜的、符合动物生活习性的环境。”南阳师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一教授说,不适宜的放生环境可能造成非常危险的生态灾难,比如,山区动物不适宜在平原放生,南方分布的鸟类不适宜在北方放生等。特别是引进的国外动物物种对本地环境的入侵,其可能造成的生态后果难以预料。2

  延伸阅读

  400余种外来生物

  入侵我国

  我国已成为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有400多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多达100余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入侵我国的就有50余种,这些入侵物种已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与生态灾难。据有关资料显示,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在我国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1300亿元左右。

8、长江进入枯水期 船舶航行条件受限制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1月1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11-11/104319023628.shtml

  中新网宜昌11月11日电 (望作信) 11月11日,记者从宜昌海事局获悉,近日,长江海事局发布航行通告,长江中游部分航段出现浅情,船舶航行条件受到限制,船舶吃水超过2.7米禁过中游浅区,重庆至芜湖十个海事局将实行分段船舶签证,确保长江中游浅区安全畅通。

  今日8时,三峡库区出库流量巳降至6090立方米/秒,创今年入冬以来下泄最低流量,宜昌、沙市、城陵矶水位已连续下落,航道维护水深不断下降,导致部分船舶连续在航道内搁浅,对过往船舶航行安全造成一定影响。如11月1日“远洋1009”下行至城陵矶七弓岭水域(长江中游里程251公里)时船舶搁浅,经施救及时脱浅。

  长江海事局针对长江上游来水明显减少,中游通航水深降低,部分航段易发生搁浅、触礁、碰撞事故。11月9日发布航行通告,凡通过长江中游浅水道的船舶办理签证时,各签证机构严格审核船舶吃水情况。当前危险品船舶实际吃水应控制在2.7米及以下,其它船舶实际吃水应控制在2.8米及以下。如航经长江中游的船舶超过控制吃水的,应实施分段签证。上行船舶分段签证至城陵矶进行减载;下行船舶分段签证至宜昌进行减载。

为确保长江中游畅通,宜昌海事局已出动近200名海事官员,调集18艘海巡艘已加强坝区、桥区、浅区驻点监控,宜昌港区、枝城长江大桥及枝江浅区已开展对船舶实际吃水的检查,防止超过吃水控制标准的船舶驶入中游浅区,发生搁浅险情和阻碍船舶航行。

9、未来50年内长江流域洪涝等灾害将增加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1月11日 章轲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111/03256948658.shtml

  编者按:

  气候变化,将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大课题之一。

  气候变化短期明显的表现是,天气或暴冷暴热、变化不定,或逆季而行、捉摸不透。近日,在中国广大地区,就经历了大范围、长时间的干旱。前夜至昨天凌晨,北方一些地区经历了“雨、雪、雷、霰”同时出现的罕见气象。这些极端异常天气,给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极端不便。

  在同一片蓝天下,谁也逃不过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在日渐增多的极端天气面前,人类需要更多的智慧。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长江流域未来50年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2℃,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进一步增加趋势。

  11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单位完成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下称《报告》)在京发布,这是我国首次从全流域尺度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和适应性开展的研究。

  《报告》显示,根据长江流域内147个气象站点资料,相对于1961~1990年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整个流域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33℃,而2001~2005年升温幅度达0.71℃。长江流域的季风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较大,在过去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而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使其进一步加剧,极端严重的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有增加的趋势。

  报告认为,未来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没有明显影响;气候变化会增加流域地区森林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特别是长江源区和中下游的江西、湖南林区;在气候变化的驱动下,长江源区大部分的草地生态系统将变得更加脆弱。

  上海极端气候事件有增加趋势

  《报告》显示,处在长江入海口地带的“河口城市”上海市,面临的气候变化胁迫最为严重,极端气候事件有增加的趋势,其脆弱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

  监测表明,上海城区在近50年气温上升了2.35℃,其升温幅度是全国同期的两倍多,是全球的近4倍。30年来,上海沿海海平面上升了115毫米,高于全国沿海平均的90毫米,到2050年上海沿海海平面将比1990年上升18厘米,加之地面沉降,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更大。

  近年来,上海市的降水波动较大,上世纪60年代降水量显著下降,70年代到90年代末增加明显。最近几年又略有下降。降水周期也发生了变化,汛期从原先的5~10月提前至4~9月,并且汛期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上海地区的极端气候事件有增加的趋势:上海近50年降水灾害概率为21.1%,比前50年上升了5.3个百分点;极端最高气温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上升,尤其是在2003年出现了39.6℃的极端高温;气温、降水和气流的变化加剧了风暴潮产生的可能性,同时风暴潮产生的损失也随之加大。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报告》首席科学家徐明表示,气候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但上海第一产业占的比例较小,气候变化对农、林、牧、渔业的影响和造成的损失相对较小。

  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将给上海的交通及运输业造成较大的损失,并威胁到陆地、海上和空中的交通安全。

  气候变化还将影响到上海的金融业。气候变化不仅会造成极端灾害事件增加,同时也会增加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进而增加保险业的损失,影响上海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和对外部资金的吸引,最终影响上海的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将对游客的出行带来不便,这会进一步影响到上海旅游业的发展。

  气候变化可能增加水稻产量

  但气候变化带来的也不全是坏消息。《报告》显示,如果应对措施得当,水稻产量有望增加。

  《报告》称,如果只考虑气候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将使长江流域水稻减产9%~41%,但如果同时考虑大气CO2浓度增加所带来的施肥效应,长江流域单季稻的产量总体上将呈现增产的趋势。

  《报告》认为,和水稻相似,如果只考虑气候因素,气候变化将使长江流域的小麦(2160,1.00,0.05%)和玉米(1750,-4.00,-0.23%)显著减产,但如果同时考虑CO2的施肥效应,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呈增产趋势,而西南地区仍以减产为主。即使包括CO2的施肥效应在内,到2080年长江流域的玉米仍将普遍减产,其中四川盆地中部减产幅度最大,达25%~50%。

  研究显示,调整播种期和选育生长期长的耐高温品种不仅可以抵消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还可以利用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资源。

  徐明说,多个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作物品种不变,早、晚稻产量将分别下降16.1%、14.1%,但改种生育期较长的水稻品种后,产量分别增加17%、2.3%。

  但徐明同时强调,气候变暖后,南方作物北移,同时会带来新的病虫害,物种之间的固有关系也可能被打破,这种风险值得关注。

10、鸳鸯、大天鹅、丹顶鹤纷纷早到 极端气候将增加

来源:金陵晚报 2009-11-11

http://jlwb.njnews.cn/html/2009-11/11/content_374350.htm

  【龙虎网报道】入秋以来,南京的干旱少雨让市民吃尽了苦头,各种珍稀鸟类更是提前半个月至两个月飞抵在江苏的越冬地,更糟糕的是,有研究表明,今年的异常天气也许不是孤立的个案———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长江流域未来50年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2℃,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进一步增加趋势。

  记者昨日获悉,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10日上午首发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中,阐述了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和建议。该研究报告是国内外首例以大流域尺度进行气候变化脆弱性和适应性研究的成果。

  鱼类越冬能耗增加

  报告指出,根据长江流域内147个气象站点资料显示,相对于1961-1990年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整个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增加0.33℃,而2001-2005年升温幅度达0.71℃。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气温呈现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1991-2001年气温较1961-1990年增加了0.41℃、2001-2005年增加了0.83℃;同期水温也增加明显。

  专家警告说,水温升高引起长江鱼类越冬期间栖息地向北迁移,可能导致鱼类洄游距离增长,能耗增加,发育缓慢,死亡率增加。鱼类的产卵时间可能提前,如果栖息地和食物不充足,可能导致鱼类的繁殖成功率下降。

  濒危鸦雀向北扩散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是目前观鸟界最权威的工具书之一,但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观鸟爱好者发现,越来越多鸟种的分布超出了手册中记录的地理界线。

  比如中国特有的濒危鸟种震旦鸦雀———总在茂密的芦苇丛中神出鬼没,南京的观鸟爱好者在南京发现它们时,曾兴奋地向本报通报这一喜讯。

  而记者在WWF的观鸟论坛中注意到,过去仅在长江下游有零星的分布的这种鸦雀,已陆续出现在山东、黑龙江和天津等地,观鸟爱好者们正在收集各地鸦雀的图片,以期发现地理阻隔对它们“长相”的影响。

  濒危鸟种的扩散,真的不是什么好消息,尽管越来越多的鸟友有机会一睹芳容。

  专家在这份报告中指出,鸟类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冬季的气温变化可能对鸟类的分布产生影响,温度升高后,鸟类的迁飞路线和分布区将发生改变,逐渐北移。

  除了震旦鸦雀,原来仅在长江以南各省分布的棕背伯劳、池鹭,也在不断向北扩散。

  专家的调查显示,气温升高和湖水水位下降等因素会导致水鸟的种类和数量下降,降低水鸟的多样性。更糟糕的是,在水位下降过程中,湿地中储存的大量有机碳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速分解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

  大天鹅早到50多天

  每年冬天,江苏野鸟会鸟友“辛夷”都会关注家乡溧水石臼湖的大天鹅,今年元旦,她发布了大天鹅抵达石臼湖的第一笔记录,当时石臼湖的水位较高,只能在护堤上观测。

  而这个干旱的冬天,大片干涸的滩涂裸露在空气中,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天鹅居然已经到了,辛夷一共发现了34只天鹅,比去年提前了50多天。

  而今年玄武湖的鸳鸯更是早到了两个月,本报此前已发布独家报道。

  就在前天,位于盐城的射阳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发布了国宝丹顶鹤抵达的消息,比正常年份早到了约半个月。

  除了这些明星鸟类,江苏野鸟会论坛的“极乐鸟”和同好们还观察到一些异常,江边湿地的大白鹭和苍鹭是典型的冬候鸟,但夏天也有不少“赖着”不走;小白鹭属夏候鸟,但冬天也能看到不少。

  鸟友们最乐于讨论的是冬候鸟斑嘴鸭,连续三年盛夏,大家都在江边湿地观察到。今年7月,极乐鸟还带着本报记者在江边找到了刚孵化出来的斑嘴鸭宝宝,先后找到三窝。“南京是斑嘴鸭的越冬地,按理说它们应该回北方繁殖,五六月份就应该破壳了,南京气温比北方高,这些‘赖’着不走的斑嘴鸭反而繁殖得晚。”极乐鸟对此一直感到不解。

  这一切都在说明,气候异常已经打乱了鸟类的生活规律。

  极端气候事件影响大

  不要以为无所不能的人类能免遭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厄运。

  这份报告指出,与南京同处“长三角”的上海城区,在近50年气温上升了2.35℃,气温变化倾向率达0.51℃/10年,是全国同期升温幅度的(0.25℃/10年)两倍之多,是全球近50年增温幅度(0.13℃/10年)的近4倍。

  近30年来,上海沿海海平面上升了115mm,高于全国沿海平均的90mm,到2050年上海沿海海平面将比1990年上升18cm,加之地面沉降,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更大。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水倒灌,咸潮入侵的频率在过去几年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对上海饮水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长江流域的季风特点决定了长三角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较大,在过去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而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使其进一步加剧,极端严重的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有增加的趋势。

11、WWF:气候变化将影响上海金融业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09年11月11日

http://www.p5w.net/stock/news/zonghe/200911/t2666216.htm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昨日在北京发布《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阐述了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的影响,而上海会因气候变化而影响到金融保险业。

  报告指出,上海城区在近50年气温上升了2.35℃,气温变化倾向率是全国同期升温幅度的两倍多。而气温升高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对上海市的威胁更大。同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上海地区的极端气候事件有增加的趋势。

  报告分析说,气候变化将加剧上海支柱产业之一的金融业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不仅会造成极端灾害事件增加,同时也会增加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进而增加保险业的损失,影响上海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和对外部资金的吸引,最终影响上海的经济发展。”

报告建议,应该在今年年底即将出台的长江流域综合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且应合理调整水价。

12、王浩:湖泊管理要从水域转向流域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1月11日 章轲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111/03246948649.shtml

王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

  湖泊管理“硬伤”

  CBN:中国具有丰富的湖泊资源,随着湖泊水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湖泊水资源保护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大。从总体上看,你认为中国的湖泊管理目前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王浩:传统上,中国湖泊水资源管理只是采用零散的管理措施,并将工程和技术措施作为水资源保护的主要手段。尽管我国在湖泊流域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湖泊水污染与富营养化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根本原因是缺少系统化和高效的湖泊流域水资源管理设计。

  具体来说,传统的湖泊水资源管理主要是针对湖泊水体污染特征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措施使之恢复目标水质,没有考虑污染物在流域内的产生与输移过程。湖泊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污染源及水质管理呈现明显的分割状态,这与流域水管理的两大部门即水利部与环保部之间的管理职能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次,传统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都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和侧重点,缺乏整体、系统化设计,不可避免存在矛盾冲突,不能从根源上遏制湖泊水污染问题。

  传统的做法是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排放标准控制,强调采用技术措施进行末端治理,但很难达到真正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要求,排放标准与湖泊纳污能力脱节,整体影响湖泊水质的改善。

  特别是,长期以来,来自工业以及城镇污水处理厂废水排放的点源污染被当作入湖的主要污染源,湖泊管理主要针对点源污染进行。而当前非点源污染已逐渐替代点源成为世界上湖泊水质问题的主导因素。非点源污染受到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具有随机性、广泛性、滞后性等特点,其入湖污染物削减问题是世界及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在中国对其控制仍属起步阶段。

  此外,交通、水利、环保、市政、林业等多部门、多级管理体制使得管理职责不明晰、部门协调困难,最终导致管理的低效。

  资金不足与两大新问题

  CBN:有报道说,“十一五”以来国家用于湖泊治理的资金已超过20亿元,中央计划投入300多亿元开展“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这些投入够吗?

  王浩: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言,湖泊水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目前,由于水价以及污染收费处于较低水平,造成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不足,也不能有效激励污染者进行可能的节水减污。

  对于当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湖泊水污染治理而言,资金的制约是导致水污染治理设施(如污水收集与处理率较低、雨污分流)缺乏的主要限制性因子。

  我认为,国家应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体系,改变资金流动的方向与强度。中央及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社会水循环中基础设施的公共投入,构建新的融资机制(如BOT模式、公私合作等),以促进在湖泊流域水污染控制方面的私人资本进入,从而增大设施的建设规模并提高运行效率。应确定合理的水价与污水处理费,以社会和经济可承受能力为基础,为社会水循环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并对消费者的用水与污染排放进行制约。

  与河流不同,由于湖泊的水流速度通常缓慢(平均为河流的四分之一),有些甚至是停滞不动的,还有许多死角,因此,湖泊的自净能力较差。治理湖泊需要更多的技术和投入。

  CBN:为什么说在未来的湖泊治理中,有关部门要面对气候变化和新污染源两大新问题?

  王浩:气候变化对流域水循环系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气温的升高可能导致降雨量的减少和蒸发的增加,导致湖泊水位下降、蓄水量减少甚至干涸。气候变化下,中国降水“南涝北旱”态势加剧,北方湖泊接受天然来水呈减少趋势。

  同时,气候变化对水生生态系统也会产生影响,如增大植物生产力、增大有机物的沉淀与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微生物活性等。湖泊规划与管理中应该考虑可能的气候变化因素,以增强湖泊水污染控制措施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可靠性。

  与此同时,新型污染物需要引起湖泊治理相关部门的重视。除了传统的营养物和有机物外,新型水污染物也可加速富营养化过程,或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重金属物质和持久性有机物等新型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对人体产生有毒影响,引发疾病、癌症或出生缺陷,这些物质由于具有生物富集、生物积累、生物放大等效应,已被认为是当前最难处理的污染物。

  从流域安全的角度看,这些新型污染物在湖泊流域中的产生、输移和转化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应引起足够重视。这不仅需要我们进行广泛的原型实验与科学研究,也需要一定领域的合作与技术支持。

  创新流域管理体制

  CBN:在未来湖泊水污染综合治理中,管理体制应该做哪些方面的改进?

  王浩:总的来说,在未来湖泊水污染综合治理中,要从传统的水域管理向流域尺度的综合管理转变,需融合体制、政策、参与、技术、信息与资金等因素进行湖泊流域集成管理,不仅针对水流、污染物&营养物流以及能流的调控,也注重对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

  湖泊水污染综合治理的目标是让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在自然水循环方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流域水量和水质需求的同时,要维持一定生态与环境用水,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在社会水循环方面,在不同竞争性用水者之间要保持公平供水、保证单位用水具有较高的经济产出,并具有科学有效的取水、用水和污染防治等措施。

  在湖泊流域规划与管理中,应遵循流域内水流、污染物/营养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等在内的多环节和全过程,给予污染源的源头削减措施较高的优先权,采用行政、经济、技术和社会等综合措施实现流域水管理的根本目标。

  管理思路不能单纯地就湖论湖,要向整个湖泊流域管理转变。要注意源头减排问题,要进行水量、水质、水生态的全过程调控。

  此外,建立高效的流域管理体制和法制体系是湖泊流域管理的关键。在国家层面,要对不同管理部门的作用和职责进行清晰定义,并支持流域水资源保护的行动。制订专门的法律,构建系统的制度、平台和空间,推动湖泊水污染防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应逐步实现从注重减轻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影响到注重风险评估与预防转变,建立有效的预警与应急机制。从常规污染管理拓展到应急污染管理,从而将国家湖泊水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13、让湖泊“休息”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1月11日 章轲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111/03236948622.shtml

  这是一段人类不寒而栗的经历:

  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大面积酸雨区的出现。美国23个州的17059个湖泊,有9400个酸化变质,纽约州阿迪龙达克山区近50%的湖泊无鱼,听不见蛙声,如死一般寂静。

  加拿大有5000多个湖泊明显酸化,安大略省萨德伯里周围1500多个湖泊出现“死湖”,池塘漂满死鱼,树木大量枯萎。

  发生同样事件的风险,也存在于当今的中国——污染最突出的“三大湖”太湖、巢湖、滇池,已处于严重富营养状态,环保部的监测情况显示:巢湖平均水质为V类,太湖平均水质为劣Ⅴ类,滇池平均水质为劣Ⅴ类。

  最典型的是滇池,目前流入滇池流域的29条河流水质均为劣Ⅴ类。这一“高原明珠”内源污染物堆积,污染严重,已进入老龄化阶段。疯长的藻类,已将滇池“染”成一个翠绿的大水塘,空气中弥漫着腥臭味。

  最严重的是长江中下游及云贵地区,“这些工业相对发达地区,80%的湖泊受到污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我国湖泊环境科学和污染控制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国家湖泊治理首席科学家金相灿指出。

  中国湖泊的退化现状也令人担忧。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组委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在过去的50年间,中国已减少了约1000个内陆湖泊,全国平均每年消亡的天然湖泊达到了20个。

  一个不争的事实上,“千湖之省”湖北,现存湖泊面积为2438.6平方公里,只有上世纪50年代的34%。目前,湖北省大于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已减少到217个,比上世纪50年代的522个减少了58%以上。

  据介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湖泊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依然存在诸多矛盾,湖泊水面萎缩、水体干涸、水质恶化等问题十分突出。

  湖泊“四大危机”

  在湖泊数量众多的我国,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共有2943个,总面积达8.45万平方公里,但其中的许多现状堪忧,它们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湖区防洪能力依然偏低,特别是受河道淤积、城镇及圩区面积扩大、河湖面积减少等因素影响,防洪减灾的难度进一步增加。今年汛期太湖最高水位达到4.23米,是近10年来最高,杭嘉湖平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湖泊萎缩退化形势严峻。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一些湖泊出现了水位持续下降、集水面积和蓄水量不断减小的现象,有的湖泊甚至干涸。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大于10平方公里湖泊中,干涸面积4326平方公里,萎缩减少面积9570平方公里,减少蓄水量516亿立方米。

  湖泊水质恶化趋势尚未遏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一些湖泊出现水华暴发、水体缺氧等现象,不少湖泊水质已沦为五类或劣五类。在2007年调查统计的43个湖泊中,有27个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太湖、巢湖、滇池等12个湖泊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湖泊生态功能严重退化。一些地区对湖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湖泊生态系统平衡,导致湖泊生物多样性锐减,湖区植被衰退,湖周土地沙化,湿地严重萎缩,湖泊系统急剧退化,严重威胁着周边地区生态安全。

  事实上,湖泊是整个地球生态环境中无比重要的基本要素。它就像一个个天然水库,可以很好地调节水量,维护大自然的良性循环与生态平衡。湖泊以仅为全球淡水万分之一的水量,以不到全球面积百分之一的水体,提供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40%。

  然而,在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湖泊又是最脆弱和最难恢复的生态系统之一。

  2007年太湖的蓝藻水华爆发,已经为中国水环境问题敲响一记重重的警钟。不过,虽然历经十数年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太湖的富营养化状况并没有好转。

  据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杨桂山介绍,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太湖水质平均每十年下降一个级别,到本世纪,太湖水体总体已由二类以上水质降为五类水质,局部甚至为劣五类。

  与此同时,湖泊污染自净能力减弱,水生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退化明显。监测表明,上世纪60年代太湖有鱼类106种,现存鱼类仅60种到70种,洄游性鱼类几乎绝迹。

  “湖泊治理是全球性难题,可以说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科学委员会主席中村正久告诉记者,湖泊与河流不同,进入湖泊的污染物可能需要上百年才能消失,这就需要各地采用不同的措施与办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治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短期内成效不会太明显。”

  治理与困局

  湖泊的告急,水资源的告急,催促了着急的位于“千湖之省”的湖北人在寻找对策。武汉市市长阮成发说,湖北武汉是争着举办这次世界湖泊大会的,“我们很想通过这次大会,从世界各国学到保护湖泊的先进经验。”

  近年来,武汉市构建了大东湖生态水网,将东湖、沙湖、严西湖、严东湖等6个主要湖泊与长江连通,通过恢复江湖的自然联系,改善和恢复湖泊生态功能。

  阮成发告诉记者,大东湖生态水网项目近日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立项,工程估算总投资158.72亿元,实施期为12年。目前东湖与长江的联通道——青山港已经初步打通,五年后,整个大东湖区域将形成一个436平方公里的湖泊生态湿地群,在国内绝无仅有。

  说起湖泊治理,有“千湖之省”之誉的湖北省围绕湖泊大做文章。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向记者介绍了洪湖从“浪打浪”到“竹竿打竹竿”再到“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过程。

  他说,洪湖是全国第七大淡水湖,风景如画,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洪湖过度养殖,围网养殖面积一度超过30万亩,老百姓讽刺“浪打浪”变成了“竿打竿”,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2005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拨出7000万元专款拆除洪湖围网,洪湖水质由原来的四至劣五类回升到二至三类,一个碧波荡漾、鱼鸥翔集的洪湖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重现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在一湖之隔的湖南,洞庭湖周边曾有236家造纸厂,湖水受到严重污染。在2006年,湖南省决定关闭其中234家(后有11家在完善治污设施后恢复)。

  “湖南做这件事承受了很大压力。”湖南省副省长刘力伟说,关这么多企业,几万人失业,影响稳定。一些县以造纸为支柱产业,号称“纸财政”,经济受到很大影响。“但是,省里决定顶住压力关闭这些企业,并拨款10多个亿元支持关闭、改造。这样做不仅保护了洞庭湖,连中央考核湖南的COD减排任务也顺利完成了。”

  为了治理好流入太湖的15条主要河流,江苏省推行的“双河长制”——省领导与河流所在的市县领导共同担任河长。江苏省副省长徐鸣就担任了其中一条河流的河长职务。他告诉记者,有了河长这一职务,官员们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加重了。几年下来,除一条河流仍为劣五类外,其余14条河流水质均得到提升,有些提高了2到3个等级。

  据陈雷介绍,近年来国家大规模开展湖泊流域防洪治理,根本扭转了湖区泛滥成灾的局面。整修、加固重点湖泊堤防8041公里,修建了大量涵闸、排涝泵站,对部分湖泊进行疏浚,极大地提高了湖区防御洪水能力。

  陈雷说,国家将20个天然湖泊、569个水库型水源地列入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实施最严格的管理和保护。全面加强湖泊水质监测,从2008年开始对大型湖泊藻类实施例行监测,为湖泊保护和富营养化控制及时提供了水资源质量信息。

  不过,目前我国湖泊防治投资总量相对湖泊治理需要而言仍较不足,资金使用效率总体上也不高。中国环境规划院研究员王金南、董战峰认为,尽管湖泊治理投资总量不断增加,但与湖泊污染和破坏严重的现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以太湖流域为例,2005年,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区生产总值11884亿元,而整个“十五”期间用于太湖污染综合治理投资的资金仅为168.7亿元,五年的总投资仅为2005年流域综合治理区生产总值的1.4%。

  由于监管不到位,资金使用方式不合理等原因,污染治理项目的投资使用效率也一直较低。“十五”期间,国家环保规划项目的投资额完成比例总体上较低,许多规划污染防治项目没有落实下去,总量减排目标没有实现预期。即使治理力度非常之大的太湖,在饮用水源地等重点工程项目上的完成力度也很低。

  创新:让湖泊休养生息

  跳出以往的湖泊治理模式,专家们发现,当下最需要的是创新。创新的核心,就是让湖泊休养生息。

  “让湖泊休养生息,绝不是无为而治,而是要科学地规划与管理,合理的采取措施,帮助湖泊实现生态自我修复。”应邀出席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说。

  周生贤是“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积极倡导者。他说,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国内外水环境治理经验教训的有益借鉴。

  他举了日本治理琵琶湖的例子。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淡水湖,其秀美风光,使许多游客流连忘返。然而,上世纪6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琵琶湖水质下降,赤潮、绿藻时有发生,浅水区更是堆满了漂浮来的各种生活垃圾。

  1972年,日本滋贺县制定了琵琶湖综合开发计划,实行了比国家排放标准更严格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通过污染减排、严格准入、全面治污,给琵琶湖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喘息”机会,同时通过底泥疏浚、芦苇净水、革除青草等,促进了湖泊生态修复。

  周生贤说,落实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就要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的方法,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改善环境质量,逐步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发表的《武汉宣言》也提出,“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政府、社会和私有部门应开发创新经济手段,为实现湖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创新湖泊治理理念,开展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技术研究,鼓励并实行多学科的技术创新来促进生态修复。”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也提出,到2020年,将投资340亿元治理中国的江河湖泊。

  王金南从生态补偿的角度,建议建立湖泊治理的中央、地方、企业责任共担机制,由三方共同出资,流域内的各类企业应从企业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列入成本,专门用于湖泊的环境补偿资金;开征新的环境税例如水资源税等,并合理支出一定比例用于湖泊  而在管理方法上,由于水污染防治涉及多个地区和多个部门,必须构建上下游相互协调、各部门密切协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合作体系,形成治污合力。以往那种“环保不下水,水利不上岸”,环保和水利部门互不过问,部门之间缺乏协作的状况将得到有效改观。

  对此,周生贤说:“水污染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防范、全面治理、全民参与。”

陈雷也表达了与周生贤同样的心声。“湖泊管理和保护要坚持流域统筹。”他说,要实现湖泊保护与流域保护相一致,湖泊治理与河网治理相衔接,湖泊水面、水量、水质保护相统一,推动湖泊流域综合管理和保护。

14、NGO六城市调查:限塑离全面胜利还有多远?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11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60655.html

  为了进一步客观地分析“限塑令”的执行效果,近日,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联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绿色龙江、甘肃省兰州市的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还有“自然之友”的郑州、杭州、广州小组,以及重庆济溪环境咨询中心等组织,在今年5~7月之间,对哈尔滨、兰州、郑州、成都、广州、杭州等6城市限塑情况展开调研,希望通过全面的考察对政策做出一个科学的评估。

  超市执行度比较乐观

  超市对“限塑令”的执行度在全国还是比较乐观的,杭州的执行率为94.34%,在6个城市中是执行度最好的;哈尔滨、郑州地区执行度偏低。原因是由于在调研中对于超市的规模划有所差别导致的,在调查中,超市的划分不仅包括大型超市,同时还有一些中型超市,由于很多中型超市的执行力不强,因此导致这些地方总体的调研结果有些偏低。

  就商家执行情况,广州调研办法比较独特。广州小组采取了“第三方观察”的方式,采用了“观察型的数据”,即“商家限塑执行观察”,并不直接记录商家执行与否,而是以消费者购买塑料袋的比例,从侧面显示商家的执行程度。

  广州地区的超市都较为严格地执行了“限塑令”,65%的消费者会自备购物袋。但是消费者的配合程度却因地区差异不同。较富裕的地区为40%,低于整体水平;收入低的地区为75%,高于平均水平。甚至在一些发达的区域,有些超市塑料袋定价在1~2元之间,远高于平均水平,但是数据显示,仍然有55%的顾客会购买塑料袋。因此,在这些地区,价格不是唯一的杠杆。在“便利”和“价格”之间,消费者会根据自己情况有不同的反应。

  农贸市场执行度最弱

  农贸市场一直以来是“限塑令”执行度最为薄弱的地方。

  调查显示,杭州农贸市场的执行程度最高为69.44%,其原因是在杭州各区调查的属一类样本的农贸市场都已经改造提升,条件较好,基本上都是大型的。另外,杭州进行最佳、最差农贸市场和样板农贸市场的评比,将限塑纳入评比内容,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哈尔滨农贸市场分两类,室内农贸市场管理较严格,100%执行了“限塑令”;而露天的农贸市场使用超薄塑料袋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

  其他城市调研结果显示,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执行情况都只有20%~40%。兰州的调查结果显示,“商场、菜市场这些商户基本上都没有履行‘限塑令’”,“菜市场、集贸市场里仍大量使用着超薄塑料袋”。

【1】       【2】 【3】 【4】 【5】

15、20%不是终点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

来源:《金融时报》2009年11月11日 胡萍

http://env.people.com.cn/GB/10360497.html

  截至2009年上半年,我国“十一五”以来单位GDP能耗已累计下降13%,预计下降20%的总体目标到明年年底有望实现。完成这一目标,意味着中国将节约标煤6.2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在10月末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

  在此消息公布前,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出炉,全年“保8”已成定论。由此人们注意到,以往所担心的环境保护和节能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现象没有出现,相反,节能减排积极推进,经济增速逐步上行,这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动向。

  目标:今年下降5%

  20%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制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具体指“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指标。

  按此任务推算,只有单位GDP能耗年均降低4%,到2010年才可能顺利实现节能目标。但前两年的降幅偏低,随着节能减排任务实施进入第4个年头,今年是目标能否完成的关键一年。

  从数据看,全国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2006年下降1.79%,2007年下降4.04%,2008年下降4.59%,而今年上半年已完成3.35%,累计完成降低能耗13%以上。

  “国家重视及政策有效落实是节能减排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接受记者采访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会长吴季松教授这样对记者说。

  国务院于2007年6月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方案》提出了43项具体措施,涵盖了结构调整、加强节能减排投入、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等诸多方面。

  “十一五”前3年,关停小火电机组3421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国家共安排157亿元人民币资金,用于支持重点工程实施;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2009年财政安排70亿元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推动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节能;推进节约型机关、学校、医院建设等。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使得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前8个月,年综合能耗万吨标准煤及以上企业累计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4.51%;主要耗能行业中除建材行业能耗同比增长2.83%以外,冶金、有色、化工、石油石化、煤炭、轻工、电力行业同比下降1.97%至14.22%。

  谢振华预计,今年全年可完成降耗5%左右,明年有望完成4%至5%,所以,经过努力完成总体20%的目标很有希望。 

【1】       【2】 【3】

16、跨国公司,请脱下绿马甲!

来源:南方周末 2009-11-11

http://www.infzm.com/content/37228

绿色消费热使企业对绿色产品趋之若鹜,环境保护也从单纯的社会效益混合了经济收益,企业界意识到,绿色产品可以增加企业利润和竞争力,“漂绿”也随即应运而生

绿色消费热使企业对绿色产品趋之若鹜,环境保护也从单纯的社会效益混合了经济收益,企业界意识到,绿色产品可以增加企业利润和竞争力,“漂绿”也随即应运而生

今年3月,APP(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宣布顺利完成了“碳足迹”评估项目,这是国内造纸业的首例。“碳足迹”是一种测量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指标。

似乎,这家跨国巨头正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向公众做出比法定标准更高的绿色承诺。

众多跨国公司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向外界大肆宣传自己的环保和公益行动。全球第一大个人电脑生产厂家惠普,由于其产品报废后会产生大量危害环境的物质,这位电脑巨头早在两年前就郑重承诺,到2009年底旗下电脑产品中将不再含有溴化阻燃剂、聚氯乙烯之类的有毒物质。

一夜之间,这些惟利是图的商业机构似乎道德感倍增,纷纷从环境杀手转变为环境保护的英雄。

遗憾的是,它们的行为很快“露馅”了。今年6月,绿色和平的3名志愿者站在中国惠普大厦门前,身着防化服,头戴该公司CEO马克·赫德的脸谱面具,捧着写有“惠普:毒”的旧笔记本。以谴责惠普出尔反尔,悄悄把履行无毒电脑承诺的时间表推迟至2011年。

“漂绿”:

舶来词Greenwash的意译,意为把东西漂成了绿色。通常用来说明一家公司、政府或组织以某些行为宣示自身对环境保护的付出,但实际上却是 反其道而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91年三四月间,一本名为《Mother Jones》的杂志将之作为文章标题而使“漂绿”声名大噪。18年后, 它在中国开始大行其道。同样受到质疑的还有APP。“APP的碳足迹评估就是在‘漂绿’,它对核心业务没有进行检讨,只是讲出了事实的一部分,这跟谎言没有区别。”绿色和平森林项目主任马利超说。“漂绿”是个舶来词,指一家公司、政府或组织以某些行为宣示自身对环境保护的付出,但实际上却是反其道而行。这实质上是一种虚假的环保宣传。但今天却成为跨国公司的时尚行为。从而,跨国公司的新闻发布会上、宣传册上、各种环保论坛上,甚至超市里的商品,漂绿的现象不断发生,消费者一不小心就被“漂”了。

2007年,北美一家环境营销公司对市场商品进行调查,发现涉嫌漂绿的商品泛滥成灾。它发布了“漂绿六宗罪”报告,将调查结果公布于众。随后的调查又增加一罪。

这六宗罪包括:

隐瞒弊端罪,比如纸或其他木材制品鼓吹它们可再循环,却回避它们生产过程中污染水污染空气等问题;

举证不足罪,比如家用灯具宣称它们节能,却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

撒谎诈骗罪,比如有产品没有得到官方环境认证却声称自己已经得到;

含混不清罪,比如有些产品宣称自己无毒,但是其实不管是什么东西超过一定的剂量都是危险的;

无关痛痒罪,比如杀虫剂宣称“不含氯氟烃”,但是其实这种物质早已被禁用;

避重就轻罪,比如,有些宣称环保的产品跟同类产品比较是真的,但是这样的环保宣传却分散了消费者注意力,从而使人忽视了该类产品整体形成的环境危害,如“有机”香烟或者“环保”杀虫剂。

随后的调查又增加一罪:“崇拜认证罪,比如自制看起来像环保认证的标章。”

国内绿色经济方兴未艾,公众对满天飞的绿色产品、承诺真假难辨,企业环境宣传策略也是泥沙俱下,状况也不容乐观。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发觉,在半年前企业突然热闹起来,开始宣传自身的环保行为。他估计与国家实施环境补贴政策有关,稍有能力的企业都一哄而上。“从总体来看,目前企业宣传环保以忽悠为主,自己声称的东西大多缺乏对应的标准。”他总结说。

在袁岳看来,现在宣传环保的企业有三类:一是环境技术类企业,它们的前景未明,要么产品出口,要么靠政府补贴、市场圈钱;二是宣称要用环保技术进行企业更新换代的,却只听到口号,更像是在“玩概念”;三是一般企业,每逢开会总谈环保,但实际上没有任何行动。

正如市场经济与虚假广告的关系一样,环保时尚与漂绿也是亦步亦趋。全世界范围的绿色消费热使企业对绿色产品趋之若鹜,环境保护也从单纯的社会效益混合了经济收益,企业界意识到,绿色产品可以增加企业利润和竞争力,政府也意识到,这是政绩和选票。

漂绿也随即应运而生,它活跃于企业环境宣传策略之中,就像是一个时髦的掮客,可以把企业、政府包装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国家已意识到绿色经济准入门槛的重要性,中国环境标志(也称为十环标志)走过了15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71大类,涉及汽车、建材、纺织品、电子产品、日化产品、家具、包装制品等行业,已有1600多家企业生产的3万多规格型号产品获得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形成了1000多亿元年产值的环境标志产品群体。

绿色消费热使企业对绿色产品趋之若鹜,环境保护也从单纯的社会效益混合了经济收益,企业界意识到,绿色产品可以增加企业利润和竞争力,“漂绿”也随即应运而生 图/梁伟驰

不过,在企业环境宣传营销方面,却很难界定使用标准。从法律层面,尚能有一丝约束力的可能只有广告法。

与中国内地绿色经济不成熟相对应,环保界极少听到反漂绿的声音。不过,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这种抗议行动已是层出不穷,在网络上,一些社会组织建立反漂绿网站,让消费者提供、点评漂绿案例。

在一些介绍“漂绿”的文章中,一个常被引用的案例是美国小布什的天空清净法案,环保人士认为这项法案实际上削弱了空气污染法令。

去年底,在台湾最大的电脑企业宏碁举办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开幕当日,听到了环保团体的呛声。他们在场外演出行动剧,讽刺宏碁漠视电子产业对环境的危害问题,却在国际场合大谈企业社会责任。

1992年,绿色和平发布了“绿色和平‘绿洗’指南”,以讽刺和诙谐的手法介绍企业漂绿手段。

“指南”把绿洗原因归结为4点:“企图转移公众注意力和减小对自己的社会压力;企图劝服批评者,特别是非政府组织,‘我们是善意的’;扩大自己的市场分额,挫败竞争对手;通过‘绿洗’来吸引更多投资,特别是那些关注社会责任和道德公平的投资机构。”

“指南”举了奢侈品牌LV的例子:LV在推出皮草产品时,遭到一帮赤身裸体,宣称“我宁愿裸体也不穿皮草”的动物福利主义者的抗议。为此,LV延迟产品上架时间,宣布用耗油最省的轮船运输代替空运,制作工艺完全排除污染性胶水,减少纸板包装。借此强大的漂绿宣传,LV时尚和皮草部当年的业绩上升了约10%。

1990年代初,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始调查被称为“广告污染”的漂绿现象,发现了很多欺骗性的广告手法,其中包括:制造商发布未经证实的环保特性和对消费者进行误导,过分夸大产品的环境效益,等等。

在接受调查工作之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于1992年颁布了“环保营销理念的使用指南”,明确规定了可以接受和不能接受的环境营销手法。随后,这个指南又在1998年进行了修订和升级。

“指南”要求产品环保标志明确具体内容,不能夸大环保特征或效果,比较性的环保标识必须注明根据。还对7大类环保宣传,如可分解、可堆肥、可循环利用等分别要求。此后,不断有企业因为环保宣传不当,遭到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处罚。

而中国,绿色经济尚处在朦胧、混沌阶段,也正如袁岳所言:“纵然是漂绿,我们也需要这些探索者。”美国环保协会中国负责人张建宇则认为:“虚假宣传有广告法、国家相关部门来监管,我们应该鼓励企业提出目标,再让社会去监督它们执行。”

17、南水北调:应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南北同枯”现象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11月11日 李赫然  潘少军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6928.html

  暴雨冰雹从天而降,海平面瞬间上涨,海水呼啸着侵占了整个城市,整个北半球一天之内变成了冰河世纪……虽然,这只是好莱坞灾难大片《后天》中的情景,而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危机也已显现。上个月,在珊瑚礁岛国、平均海拔不足1米的马尔代夫,全体内阁更是在水下开了一次内阁会议,呼吁全球各国重视全球变暖对这个低海拔国家构成的威胁。

  我国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也在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研究者也没有停止向前探索的脚步。近两年多来,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下,中国科学院等五个单位、二十多名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了《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这是国内外首例以大流域尺度进行气候变化脆弱性和适应性研究的成果。报告指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长江流域未来50年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2℃,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进一步增加趋势。

  未来50年长江流域极端气候将增加

  2006年夏重庆大旱、2007夏四川盆地暴雨频繁、2008年南方雪灾、2008暴雨频繁和2009年初大旱……这些灾害人们还历历在目。长江流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加上季风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较大,历来是洪涝和干旱多发区。然而报告显示,进入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旱灾发生次数正在增多,频率也在加快,极端气候事件对该区域的影响越来越多。究其原因,研究者把矛头指向了全球变暖。

  20世纪80年代以后正是全球气温快速增加的时期。根据长江流域147个气象站点资料显示,相对于1961-1990年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整个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增加0.33℃,而2001-2005年升温幅度达0.71℃。气温的升高与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呈现正相关关系。而据研究结果预测,在未来50年内,我国长江流域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2℃,这也就意味着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进一步增加趋势,未来极端严重的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将更频繁的“光顾”。

  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长江流域夏季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随之增加。如2009年6月底,我国的十三省区(包括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遭受了高温热浪席卷,局地最高气温可达40℃。

  研究结果为重大工程提供决策提供依据

  专家提醒,长江流域内重大工程的规划和管理应该考虑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例如,研究结果表明,汉江流域在本世纪前50年的降水量比1971-2000年的平均年降水量减少7%。因此,在长江流域重大工程的规划、运行和管理中应该充分考虑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这为正在实施建设中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了醒,工程如能够充分考虑到因为气候变化而加大的南北同枯的概率,就能避免降低工程效率。

  “目前国内关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经验欠缺,WWF组织完成的这一研究将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在发布会上高度评价了该报告。

  该报告还针对气候变化对森林、湿地、水资源、草地、农田、河口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分析。 10日上午召开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首发仪式上,该报告的首席科学家徐明表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应该首先采取‘无悔’的策略,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前提下,尽量采取那些考虑了气候变化因素的措施,做到无论未来气候变化与否或怎么变化,都不后悔。如果我们现在就采取气候适应性措施,就不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报告还针对流域内不同生态系统和部门提出以下具体适应性管理对策:1、加强流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2、加强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预警和应对能力,建立有效的气候灾害预警预报与应急响应机制;3、将气候变化纳入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中,并将对流域内各种生态系统管理纳入到流域综合规划管理中;4、加强气候变化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意识,倡导对环境和气候友好的生活方式。

WWF全球总干事詹姆斯?利普表示:“这本报告对于中国开展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除了揭示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报告还强调了怎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投资才是明智的,才能继续保护好这条对数百万人民意义重大的母亲河。”

18、近来的极端天气,在考验应急能力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11月11日 张丽娜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5600.html

  11月7日,我国十个省区市遭大雾天气袭击,这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出现的最大范围雾天。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也考验着政府应急能力。在不少城市,经济和城市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管理水平却未跟上。一场大雨、大雪,往往击中管理“软肋”,不仅使群众深感其苦,管理部门也手忙脚乱,疲于应付。

  前几天,突然而至的一场寒潮袭击我国部分地区,行驶在京藏高速公路的一些大货车油管受冻无法行驶造成长达百余公里的堵车,不少车主批评交通部门没有及早发布绕行信息。寒潮中,呼和浩特市不少居民则因为管网等问题困扰而没有得到供暖。

  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增加,因此,政府提高应急能力迫在眉睫。首先气象部门要做好预报预警工作,及时发布准确的预警信息。同时,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应制定出缜密细致、科学有效的常备之策,让应急预案真正发挥效力。

  应对极端天气的工作方法也要不断创新,创新有效的工作方法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救急”,比如是否有比融雪剂更环保、更快捷的除雪方法?比如是否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提醒公众避开极端天气安排出行?

一旦寒潮等极端天气发生,政府部门应迅速启动救助应急预案。及时察看防灾减灾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困难家庭的棉衣棉被是否有保障,蔬菜食品供应是否充足。未来几天我国部分地区可能还会出现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对相关的物资储备、辖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救援交通等情况,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心中有数,尤其要充分考虑到和群众关系密切的水、电、交通、供暖等工作,防患于未然,把工作做实做细,方能从容应对,解百姓燃眉之急。 (记者张丽娜)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