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一月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一月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11-13

十一月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太行山大峡谷秋色正浓系列报道:

1、太行山大峡谷秋色正浓之二―――太行之魂王相岩

 

环境立法30年系列报道:

2、中国环境报:      前行路上,我们一起守望 

http://env.people.com.cn/GB/10301794.html

 

环境资讯:

3、中国证券报:      环保部刮“环保风暴” 将排查规模以上投资项目

http://env.people.com.cn/GB/10297822.html

4、第一财经:       第一财经环境峰会在京召开

http://media.ifeng.com/partner/200911/1102_4015_1415743.shtml

5、中国新闻网:      长三角跨界污染严重 专家吁建区域环境合作机制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environment/844091257127034_1.shtml

6、中国新闻网:      中国遭受外来生物入侵形势严峻

http://env.people.com.cn/GB/10303976.html

 

地方信息:

7、新华网:        黑龙江省前三季度已查处环境违法企业95家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01/content_12369278.htm

8、深圳商报:       贵州出重典 严罚国企污染环境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091102/1415602.shtml

9、中新网:        “千湖之省”湖北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与GDP同步增长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11/02/2840813.html

 

重大水事:

10、财经网:                三峡水库蓄水致库区地灾风险加剧

http://www.caijing.com.cn/2009-11-01/110300445.html

 

公众参与:

11、人民网环保频道:    民意更重要 广州番禺居民对垃圾焚烧项目坚决说不

http://env.people.com.cn/GB/10304131.html

 

气候变化:

12、新华网:        天山冰川对全球变暖越来越“敏感”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01/content_12369332.htm

13、人民日报:       减少碳排放是应对气候变暖主要办法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02/content_12371733.htm

 

深度报道:

14、新华每日电讯:     “越改越涨”“越涨越亏”:透视水价怪圈

http://env.people.com.cn/GB/10299386.html

 

环境时评:

15、中国环境报:      发电集团造成环境损失870亿元? 岂能忽略中国国情

http://env.people.com.cn/GB/10300488.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1、太行山大峡谷秋色正浓之二―――太行之魂王相岩

文图 汪永晨

 

中国国家地理曾说,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给了河南。如果不是亲自去,怎么也想象不出什么是:断崖高起,群峰峥嵘,阳刚劲露,台壁交错,苍溪水湍,流瀑四挂,峰、峦、台、壁、峡、瀑、嶂、泉姿态万千,是“北雄风光”的典型代表。2009年10月17日,绿家园生态游走进太行峡谷前,不少人仍然在想,河南的峡谷能美到哪儿去?

层层叠叠

红了

满山满谷

石桌

    太行山绵延千里,象一条青色的巨龙,盘踞在河南、山西、河北三省辽阔的大地上。绿家园生态游到的是太行大峡谷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南太行山东麓的林州市西侧。这里南北长100华里,东西宽2.5华里,海拔800——1739米,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境内号称“太行大峡谷”

    太行大峡谷风光旖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

山里的老人

山里的摊儿

今天,河南太行山的规划以五指峡、龙泉峡、王莽峡三大峡谷为主线,开辟紫团洞、云盖寺、水妖洞和真泽宫四大景区。共有峡景、水景、山景、石景、树景、林景和名胜古迹景观44处,景点 400余个。有滔天的林海,斧劈的悬崖,百态的山石,似银的瀑布,荡漾的深潭。

石头上的浏览图

树叶似在水中

山里的蜿蜒

山中瀑布

    去之前我们就知道,河南太行山境内有三九严寒桃花开的桃花谷,三伏酷暑水结冰的太极冰山,千古之谜猪叫石三大奇观。可惜我们去的是秋天,既不是严冬,也不是盛夏。所以三九天看桃花,三伏天看结冰,只有留着下次。

不过,有太行之魂的王相岩,我们倒是领略了一二,并折服于何为太行之魂。

王相岩

空气质量

负氧离子

我们在太行山上

国家重点风景区评审委员会专家朱畅中先生高度评价太行大峡谷景区是“步随景移,百里画廊,人间仙境。” 而我们在那里看到的各项指标,倒也算是当地人宣传自己景区的一招儿。

王相岩是太行大峡谷中主要景区之一。它坐落在大峡谷石板岩乡。王相岩因何得名呢?相传在33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商王武丁和奴隶出身的宰相傅说,都曾在这里居住过,王者相者居住过的地方,因此这个地方就被称为王相岩。

网上有这样一段:传说商朝第22个国王武丁,少年时被父亲小乙送往商都西部的林滤山和平民奴隶在一起生活。武丁生活在下层社会,学会了耕作和劳动本领,养成了简朴的生活习惯 ,很快就和奴隶傅说交上了朋友。傅说觉得武丁虽是商王的儿子,却没有贵族的高傲,能和平民平等相处,很赞赏武丁,而武丁觉得傅说很有雄才大略,可惜是个奴隶,无人能重用他。

  武丁继承王位后,很想用傅说,但傅说是个奴隶,无法说服群臣。于是苦思冥想,谋划出了一条妙计,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演出了一幕威震文武百官的哑剧。一天武丁对大臣们说:"我当了国王,希望有一个大才大德的人帮助我治理国家,请大家举荐。"大臣们议论纷纷,挨个把王公贵族的名字数了个遍,武丁总是摇头叹息,蓦然间竟晕了过去。经过一阵抢救,才慢慢醒来,却一言不发。就这样,武丁在宫里整整昏睡了三年。三年后,一天大臣们正在议事,武丁突然大笑起来,大家都惊呆了。武丁说我们朝有希望了,我梦见先王,他给我推荐了一位大圣人,名叫傅说,说这个定能辅佐我治理好国家。大臣们信以为真,立即按武丁指的方向去找,最后在林滤山找到了傅说,并把他接到商都王宫。

  武丁见到傅说,喜出望外,连连点头。于是赶快让傅说换了朝服,拜为宰相,并让大臣们尊称他为"梦父"。傅说就任宰相后,竭尽文韬武略之才能,利用三年功夫,辅佐武丁把朝政治理的井然有序,使商王朝达到了空前发展。历史上称之为"武丁中兴"。

人们为了纪念他们,把他们居住过的崖洞称为王相岩,并在这里建立了傅说的塑像。绝壁崖头上的千年石橡树,称为王相树。

农家院的秋天

太行山的农家院

太行绝壁

指路

我之所以把这段传说抄在这里,是因为喜欢古人所说的贫民百姓也能治国。在这里,不仅殷商奴隶宰相傅说居住过,而且东汉名士夏馥,明代道士赵得秀,清代兵部督抚右侍郎许三礼等,都在这里居住过。为什么古代这些名人雅士都会看中这里呢?因为这里的山水太美了。

进山的喜悦

秋到太行

秋天中的虚虚实实

秋叶在太行

山的年代

太行雄风

走进王相岩,眼帘映入的就是这美丽俊秀的山峰。我们在那里时,虽然有点遗憾来得还是早了点,如果再晚一个星期,秋色会更浓。

不过,王相岩的水色,却也让我们除了感叹瀑布之水从山涧倾泻而来,冲击着河底参差耸立的山石以外,也体味着当今甚至已经难得一见的水清,水绿。

绿

绿的呼应

水中石,石中水

深山与深潭

拥抱自然

    太行大峡谷北起林州市任村镇回山角,南至山西省平顺县井底村,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200米,最窄处60米。群山环绕,山峦重迭,奇峰突兀,台壁交错。站在高处眺望真是抬头是景,低头是景,左看是景,右看也是景。

    峡谷中这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着四方游客。当年著名的电影片《李双双》和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故事》等都是在这里拍摄的。每年迎来大批美术院校师生,来此写生作画,创作出了无数优秀的美术作品。

制作花生酥

现场打制

家在山水间


山里的日子

   这里的人民,从殷商起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雄壮的太行山孕育的炎黄子孙,特别淳朴厚道,真诚善良。民宅建筑,就地取材石街、石院、石墙、石柱、石梯、石楼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古色古香令人寻味•。

   如今的太行山大峡谷也没能逃过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峡谷中流出来的水,没能让这条河继续流淌。我们住的房东说,像今年这么旱的不多见。好在现在有了旅游,他们感谢祖先把家安在了这里。也努力着,让自己的后代将这美景代代相传。

山还绿,水干了

太行山在河南

   明天将有更多的照片一展太行山河南段秋色中的桃花谷。

2、环境立法30年系列报道之二:前行路上,我们一起守望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11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01794.html

  ■编者按

  翻开我国环境立法30年的历史篇章,回顾环境法30年的成长岁月,有一批人,他们亲历着、思考着、探索着。

  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审视着环境法体系,他们用亲身的感受反思着环境法实践,他们在环境法的学术、实务和执行中上下求索,他们经历昨天,关注现在,守望未来……

  本期,30年来参与了环境保护领域大部分立法的我国环境法制创始人之一金瑞林、20多年来一直从事环境法研究和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实务的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长期工作在基层环保一线的浙江省环保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史济锡将带着我们一起回味环境法制建设30年的成就和不足,共同守望环境立法的未来。

  酸甜苦辣三十年 环境法任重道远

  “我但愿能为人梯传承环境法事业”北京大学 法学院教授 金瑞林

  “环境法制30年取得了很大成绩,环境法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为我国的环境管理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对成绩不能估计过高,环境法的有效执法与立法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金瑞林说。

  金瑞林于1976年参加《环境保护法》起草。当时,我国既无环境法学科,也无环境法专业,研究民法的金瑞林自参加《环境保护法》起草以后,转行投身环境法研究和教学。30年来,我国大部分环境立法的起草、审定和修改,都有金瑞林的影子,可以说,他与我国环境立法是一同成长起来的。

  谈起我国环境立法30年,金瑞林可谓五味杂陈,“心里有种复杂的感情,搞了大半辈子的环境法,感情太深了……”

  欣慰:

  立法艰难起步发展成活跃领域

  1976年,我国进入了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调整和恢复建设期,“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环保,在国家事务中增加了环境保护工作这一项。”金瑞林回忆说。

  “那是一段困难时期,在当时制定《环境保护法》确实需要魄力和勇气。我国没有环境法专家,都在摸着石子过河。”回忆起往事,金瑞林说:“当时我们总结了我国环境管理的经验,借鉴了国外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环境保护法(试行)》的制定标志着我国的环境管理进入法制阶段,环境部门法体系开始建立。”

  1989年,《环境保护法》修订后正式颁布。“10年的试行之后,我们将10年的综合管理经验和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进一步融入到法律中,终于颁布了环境保护领域第一部综合性的基本法。”

  “反过头来再看《环境保护法》,遗憾还是有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国家能及时颁布,已属不易。”金瑞林说。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立法成为部门立法中最活跃的领域。金瑞林对此感到很欣慰,“说明我国对环境保护重视起来了,海洋、水、大气、固体废物、噪声等单行法律、法规的颁布速度相当快,我国环境立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曲格平先生功不可没,他对我国环保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金瑞林补充道。 

【1】 【2】 【3】 【4】 【5】 【6】 【7】 【8】

3、环保部刮“环保风暴” 将排查规模以上投资项目

来源:《中国证券报》2009年11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297822.html

  环保部25日消息,环保部拟用两年左右时间,以扩大内需项目为重点,对2008年以来规模以上投资项目的环境保护有关情况进行全面排查。

  从全国环保系统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视频会议上传出消息,环保部成立了由部党组书记、部长周生贤任组长,副部长吴晓青和纪检组组长傅雯娟担任副组长的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研究确定了专项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项目特别是扩大内需项目为重点,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从强化环保工作角度出发,对2008年以来规模以上投资项目的环境保护有关情况进行全面排查。要通过专项治理,着力解决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环境保护问题。

吴晓青说,当前工程建设领域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环境保护问题:“未批先建”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规划未依法进行环评即通过审批、环保资金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个别地方将“保增长”片面理解为“保投资”,导致环保政策放松,监管措施软化。对上述问题如不加以调控和引导,势必带来重大环境影响。

4、第一财经环境峰会在京召开

来源:第一财经2009年11月02日

http://media.ifeng.com/partner/200911/1102_4015_1415743.shtml

北京 2009年10月31日 –距离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尚有1个月,由第一财经主办的“2009第一财经环境峰会——眺望哥本哈根”今天在北京隆重召开。包括政府官员、企业家以及学者在内的各届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国际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环境抉择。

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届时将于2009年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192个国家的领导人将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这将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将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三大经济体和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她的选择和决断也将体现着人类最庞大民族的智慧与责任。

作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前站,第一财经环境峰会旨在通过本次活动,与政府、企业、环境组织共同进行前瞻性的探讨,借此展示中国在环境问题上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根本立场,并且为与会者提供一个了解业界领袖对全球绿色产业发展趋势的见解,与专家交流中国环保产业及相关行业投资机会的看法和分享成功企业宝贵经验的出色平台。

峰会上,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孙佑海、国家发改委环境与资源保护司副巡视员赵鹏高、气候变化组织中国区总裁吴昌华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内容包括国际气候博弈与合作、中国环境政策、新能源变革以及中国建设低碳经济进程中商业力量的作用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潘佳华、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王树茂斯道拉恩索大中华区总裁宋望球等嘉宾在会上开展了主题为“中国的绿色商机” 的精彩风暴对话。

参加峰会的嘉宾认为,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化石能源枯竭,特别是“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谈判的日益临近,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推进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为目标国际间清洁能源互动合作,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选择。

在上个月举行的匹兹堡峰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更是面向世界做出承诺,到2020年中国将力争做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达到15%。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中国将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和环保产业,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这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画下了未来蓝图。可以预见,强化政府责任,推动企业转型,加快国际合作,加速制定中国的碳减排路线图,将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也必将为世界主要国家和有远见的企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商业遇。

本次峰会由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力主持,活动同期录制了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电视节目,并将于近期播出。

5、长三角跨界污染严重 专家吁建区域环境合作机制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11-02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environment/844091257127034_1.shtml

随着长三角地区城市合作的加强,城市群的共同发展令周边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但令人揪心的是,这一地区的跨界污染问题正在加重,跨区域环境污染影响日益凸显。

这是记者三十一日在上海举行的“生态文明与长三角城市发展论坛”上了解到的信息。

论坛上,来自长三角地区政、商、学界代表齐聚一堂,探讨长三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上海社科院的专家均在发言中谈到,长三角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使这一地区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趋于共性化。如矿物资源严重短缺,工业原材料大都仰赖外部供给;耕地资源被大规模非农用占用,受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的土壤增多等。

跨界水污染问题亦非常突出。京杭运河长三角地区段、太湖、长江中下游段、钱塘江段等水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研究显示,在长三角核心区域的十六个城市中,有十四个属于酸雨控制区,江苏南部、上海和整个浙江更是酸雨的重污染区;核心区域十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因长期超采地下水,引起了区域性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等灾害。养殖污染、化肥农药污染、有机肥污染、生活污水肆意排放、水土流失正在成为长三角地区水土环境共同的“五大杀手”。

面对这些严峻的现实问题,专家们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强化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建立事故应急机制;加强环保立法协调,从政策上落实调控和保障等。

 “应当共建长三角区域环境合作平台,让长三角城市群共同为防治区域性环境污染作出贡献。”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在发言中说。

6、中国遭受外来生物入侵形势严峻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11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03976.html

  中新社福州11月2日电(记者 孙贤迅) 2日,记者从此间开幕的首届国际生物入侵大会上获悉,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外来物种频繁入侵,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并导致严重经济损失。

  中国有关方面透露,目前入侵中国各种生态系统的外来物种已有四百多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则达一百余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一百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入侵中国的就有五十余种,这些入侵物种已对中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与生态灾难。

  中国“生物入侵”国家九七三项目首席科学家万方浩今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生物入侵不仅破坏中国景观美学和生态文明、堵塞河道、破坏当地水生植被,还间接造成了相关链式产业如旅游业、航运、渔业、水力发电等巨大经济损失,而水域入侵物种空心莲子草、水葫芦等不仅影响防洪泻洪等减灾行动,对军舰、潜艇等的正常防务活动亦造成了严重影响。他说,生物入侵对中国危害的严重性不可忽视,中国急需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控,防患于未然。

  据有关方面初步估计,仅松材线虫等十三种主要农林入侵物种,每年对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五百七十四亿元人民币,而造成的生态损失则无法估量。入侵物种还阻碍中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严重影响国际贸易,给中国出口贸易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近年,生物入侵在中国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中国相继发现了西花蓟马、Q型烟粉虱、三叶草斑潜蝇等二十余种世界危险性与暴发性物种的入侵,平均每年增加一至二种,新的危险性外来物种濒临国门,对中国农林业生产构成巨大威胁。

7、黑龙江省前三季度已查处环境违法企业95家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0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01/content_12369278.htm

    新华网哈尔滨11月1日电(记者 梁冬)黑龙江省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理,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出动环境执法人员19000多人次,检查排污企业6483家次,累计查处环境违法企业95家。

    据统计,在阿什河、安邦河、安肇新河、鹤立河、穆棱河等重点流域环境整治工作中,黑龙江省共依法查处了29家存在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私设排污口等环境违法问题的企业。在钢铁、涉砷行业等专项排查和整治中,立案查处了45家企业。

    为消灭松花江支流Ⅴ类水质,实现松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黑龙江省环境监察部门还通过对排污口及其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的全面检查,摸清了五条污染严重的松花江支流接纳主要污染物的总量,进一步规范直接排入松花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的排污口设置,建立企业排污口及污染物排放档案,严肃查处私设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的环境违法行为。

同时这个省还对哈尔滨等13个地市进行了督察,并依法对哈尔滨马利酵母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的严重违法行为予以行政处罚。

8、贵州出重典 严罚国企污染环境

来源:深圳商报2009年11月02日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091102/1415602.shtml

【新华社贵阳11月1日电】(记者 王新明)贵州省出台规定,在考核期内,被考核企业发生重大以上(含重大)污染事故并受到环境保护部门处罚等四种情况之一的,其负责人共性指标考核为零分。

新近出台的《贵州省国资委监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规定,在考核期内,被考核企业出现下列四种情况之一的,共性指标考核为零分:发生重大以上(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且当地政府对企业安全生产考核为不合格的;发生重大以上(含重大)污染事故并受到环境保护部门处罚的;领导班子成员发生违法违纪案件,受到党内、行政撤职以上(含撤职)处分的;企业维稳工作发生Ⅲ级以上突发群体事件处置不力,并受到责任追究的。

贵州省规定,重大安全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重大污染事故包括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等五种情况。

据悉,贵州省国资委监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的共性指标包括企业管理、安全环保、维护稳定、党的建设、重大事项报告5项指标,其具体考核内容由国资委确定,共性指标考核对应经营管理奖励,相对独立,考核计分最高分值为100分。

9、“千湖之省”湖北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与GDP同步增长

来源:中新网2009-11-02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11/02/2840813.html

  中新网武汉11月1日电 (记者 徐金波)为期4天的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将于明日在湖北武汉举行,记者今日从大会组委会获悉,地处中国中部的“千湖之省”湖北,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保护赖以生存的美丽河川,近年来通过铁腕治污、强力减排,大做“水文章”,实现了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与GDP的同步增长。2008年,湖北省生产总值历史性地突破1万亿元,增长速度达13%以上,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71.96,较2006年增长11.5%,生态环境质量为良好。

  近年来,声势浩大的治水行动,在荆楚大地全面铺开。2007年,湖北省开展整治小造纸、小水泥、小火电及城市污水处理“四个专项治理”,共关闭171家小造纸企业(生产线)、91家小水泥企业(生产线)、20台小火电机组,新建和改建投产城市污水处理厂9座。当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4.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0.05万吨,较 2006年下降4.08%,降幅居中部六省之首;二氧化硫排放量为70.68万吨,较2006年下降7.0%,降幅居中部六省之首,很好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年度污染减排指标。

  2008年,湖北省又确定了新的目标:确保实现全省化学需氧量较2007年削减2.5%,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5%以上。当年,在继续推进“三小”(即小造纸、小水泥、小火电)企业专项治理基础上,新增加了“小炼铁、小炼钢、小酒精、小味精、小柠檬酸、小印染”专项治理。当年,湖北省淘汰了规模在1.7万吨/年以下的化学制浆生产线和3.4万吨/年以下的草浆生产装置,关闭规模在两万吨/年以下、环保未达标的废纸造纸企业。在城市污水治理方面,设市城市和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及汉江流域的县城年内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

  2009年,湖北省环保部门把重点放在加强长江、汉江等重点流域和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洪湖、梁子湖等重点水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上。全省实行重点水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包干责任制,建立水环境质量评估考核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立水污染专项治理资金,推进世行贷款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开工建设,按照“一湖(库)一策”的要求,强化了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和考核力度,以确保两江(长江、汉江)清流惠百姓,一库(丹江口库区)清水送北京。

  与此同时,湖北省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把环境指标真正纳入官员考核机制,实现水污染防治考核与政绩挂钩,对不履行职责,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从而在体制机制上完善水污染防治考核体系。

  经过近三年的综合整治,湖北省内梁子湖、洪湖、四湖流域等众多重点湖泊,目前在跨界保护和治理方面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9年6月,湖北境内库容量最大的梁子湖发现有大量淡水桃花水母出现。武汉大学教授于丹表示, 这是1992年以来,首次发现的现象。

  当前,湖北省委、省政府持续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通过实施专项治理,使得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削减,为重点工程的建设腾出了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两年来,该省环保部门累计审批各类建设项目近500项,并加大了对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类项目的扶持力度,为全省经济持续增长增添新的亮点。

  2009年3月,湖北省政府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举行了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启动仪式,这标志着酝酿了近三年的湖北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工作在全省范围正式推行。当月,湖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工作纳入国家试点,湖北环境资源交易所在武汉挂牌成立。

  一个山清水秀、自然和谐的“千湖之省”,在中国中部崛起的历史性进军中昂首向世人走来。

10、三峡水库蓄水致库区地灾风险加剧

来源:财经网2009年11月02日

http://www.caijing.com.cn/2009-11-01/110300445.html

  重庆市政协的一份调研文件称,在三峡水库蓄水后一至三年,将集中产生大量塌岸和水库新生滑坡。

  【《财经网》重庆万州专稿/记者 邓海】受三峡水库水位升降的影响,库区一些老滑坡体死而复生。

自三峡水库2009年蓄水以来,地灾险情情况正在集中发生。

  三峡水库计划在今年秋季首次蓄水到175米。根据《财经》记者在库区万州区、云阳县等地的调查,有很多地方出现库岸房屋开裂,土地裂缝的情况,库区避险撤离和演练频繁。

  重庆市政协的一份调研文件称,在三峡水库蓄水后一至三年,将集中产生大量塌岸和水库新生滑坡,此后至少20年内将发生此类问题,蓄水越高,出现地质灾害的面积就越大。

  在2008年试验性蓄水时,三峡水库也曾计划蓄水到175米,但因为地灾问题不容乐观,最终蓄水高度被迫在172.8米时停滞。《财经》记者实地调查发现,今年的蓄水节奏明显有所变缓。

  在三峡水库蓄水175米后,三峡水库水位将在145米至175米高程运行,有部分监测项目发生险情的可能性增大,出现老滑坡体复活现象。

  在10月13日,随着江水的抬高,总体量达3080万立方米的老滑坡体——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塔坪滑坡体,临江部分超过百万立方米的滑体加剧变形。《财经》记者在该滑坡体现场看见,在整个滑坡的重压下,建在160米至176米处的多根防滑桩被拉裂,变形严重。

  虽然受到滑坡直接威胁的十多名居民已被转移安置,但是,该滑坡体部分边沿的裂缝可以轻易放入人的手臂,当地3000多名居民对此充满担心,有的拿着望远镜不时远远观望。

  在2008年的175米试验性蓄水中,重庆库区段就已出现了44例这种老滑坡体复活的情况。而在三峡工程修建前,重庆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有5512处。根据重庆市国土部门的统计数据,自2008年试验性蓄水以来,仅重庆库区周边就已发生了243处地灾险情,崩塌总体积约1.65亿立方米,影响房屋面积54.43万平方米。

  重庆市国土局的一名官员表示,在这243处地质灾害险情中,有166处没有纳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新生地质灾害隐患,这些地方地灾一旦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

  重庆市云阳县的一名官员说,几乎每次蓄水都临时避险撤离,蓄水后的地质灾害已让库区居民身心疲惫。而为了预防大规模的滑坡出现,国土资源部还组织了以副部长和总工程师为首的工作组,先后到重庆市巫山、奉节、云阳等地指导开展三峡蓄水地质灾害险情处置。

   10月22日,国土资源部的工作组还在云阳县召开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急会议。库区区县普遍反映蓄水带来了巨大的地灾防治难题。

  重庆市万州区国土部门在2009年汛前排查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678个,其中滑坡体587个,涉及52个乡镇、街道,威胁到8.92万人的安全,有403.6万平方米的房屋受到影响。而在2003年-2008年,万州区已发生521起地灾险情,导致十人死亡。

  处于三峡水库175米蓄水回水段的涪陵区,因为库岸失稳导致的地质灾害隐患,目前正呈逐步增多趋势。

  例如,涪陵区石沱镇侵蚀体,是长江和大溪沟冲击形成的半岛形陆地,属泥沙地质结构,最高处海拔180米,面积30万平方米,三面环水,居住有村民150多名。在175米蓄水后,村民所居住的房屋基础多处于淹没线下,由于江水长期侵蚀,垮塌十分严重。

  同时,三峡水库水位每年都要从175米降低至145米,其30米涨落差,使库区岸所受的各种应力发生变化,加重了库岸的侵蚀强度,同时滑坡和坍塌日益增多。

  根据该区政府的有关统计,全区沿江乡镇、街道因三峡库区175米试验性蓄水,造成临界水位房屋设施发生严重质变比较普遍,危及移民迁移线上临水房屋648户3211人。

  涪陵区政协的一名官员表示,在蓄水至175米后,涪陵区境内的长江和乌江库岸相对稳定和平衡的地质结构被打破,部分老滑坡体因为环境变化,再次复活,而有的老滑坡体在复活的同时,还带着新的滑坡体,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地方政府反映,目前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还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治理项目管护困难,同时,治理费用扣减现象严重。例如,江东群沱子滑坡体,原投资概算为7000多万元,几经扣减为2000多万元,因为资金投入不足,治理效果不佳,目前该滑坡体依旧处于变形当中。

  有的项目因为方案变化,也导致其作用发挥力度大打折扣。清溪场库岸,涉及单位提出的治理方案为“抗滑桩+挡板墙”,后经中国国际咨询公司核心专家组审查,改为放浪墙。

  虽然该工程已经如期竣工,但在2008年三峡水库175米试验性蓄水过程中,放浪墙出现较大变形,涪陵区政协的官员认为根本没有达到治理目的。

  对此形势,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在10月22日的紧急会议上表示,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个永恒的主题,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11、民意更重要 广州番禺居民对垃圾焚烧项目坚决说不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11月02日 罗艾桦

http://env.people.com.cn/GB/10304131.html

  “从发展的角度讲,垃圾焚烧发电厂应该建在靠海或者城市的最边缘,而不是火车站这样的中心位置。选址应该重新考虑。随着城市的发展,过不了几年现在的位置可能又要搬迁。请决策者从长计议。”11月2日凌晨,在广州华南新城社区论坛上,网友fstgs@sohu.com郑重留言。窗外,预报过的强冷空气准时呼啸而来。

  10月30日,广州市番禺区就大石镇会江村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召开情况通报会,会上,该区市政园林局局长周剑辉承诺:环评未通过,坚决不开工。当时就有媒体记者和居民代表强烈表示:环评固然要通过,百万民意更须通过。

  此前的9月24日,一则新闻突然告知市民:由广日集团投资两亿元的广州市番禺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即将进行环评,环评通过后立即破土动工,预计明年建成。

  一些居民赶忙上网细查。一查吓一跳:垃圾焚烧后,90%的体积将转换成硫化颗粒、氮化颗粒、粉尘等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其中最大的排放物是二恶英。二恶英乃世纪之毒,毒素是砒霜的100倍;二恶英更是一级致癌物,可导致胎儿畸形等;此外,二恶英还易溶于脂肪,难以降解,属于持久性污染物,一旦进入人体,10年都难排出,累计到一定程度,可直接致人于死地。

  面对楼价应声而跌特别是可能遭受的严重侵害,周边的百万居民尤其是华南板块的30万白领如梦初醒,迅速展开一系列的维权行动,对垃圾焚烧项目坚决说不。套用《北京欢迎你》曲调、歌词充满愤怒和悲哀的《番禺欢迎你》一夜之间流行各大业主论坛:“......我家烟囱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呼吸过就有了毒瘾,你会爱上这里......我家对着垃圾厂,开放每段传奇;为传统的土壤播毒,为你留下病引......”

  部分白领还不惜放下手头事务恶补环保知识,并自发组织前往坐落在太和镇永兴村、号称达到欧盟标准的李坑垃圾发电厂参观,远远地就看到两根高高的烟囱在冒着白烟,山风吹来,一阵和着农药与尸骨味的“恶臭”直入鼻中;在发电厂的周边,以前甘甜可口的井水早已弃饮,让人格外痛心的是,一位本地阿叔说:“村子里这几年得癌症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一些出生不久的小孩得了一种病,去医院检查却找不出病因”;另一位阿婆则喃喃自语:“我们这里啊,有钱的都搬走喽,没钱的只好窝在这里等死!”

  有心者发现,其实,番禺区市政园林部门反复用来回应市民质疑的无非是以下三点:1、无害论——现在垃圾焚烧的燃烧温度在850℃以上,根本产生不了有害物质。大量证据表明,这种论调已太苍白;2、缺地论——番禺的垃圾一定要在番禺烧,那海珠、荔湾、天河、越秀四区的呢?3、没有办法论——垃圾焚烧是“唯一”、“最好”、“最先进”的办法吗?放着垃圾分类不去搞,一烧了之,简直就是懒政惰政。

  据国家环保总局评估中心组的专家赵章元介绍, 当前,“禁烧风”已是世界主流。不管是日本还是欧美,都在想办法关停现有的垃圾焚烧电厂,日本已停了2/3,欧洲很多国家都提出禁烧令,并提出2010年实现不向环境中排放二恶英一类污染物的口号。实际上,目前国内垃圾焚烧工艺及设备均为日本淘汰的,即便是国内生产的设备也是拿别人不用的图纸来加工。更让人无奈的是,国内焚烧派已经形成了一条利益链——发达国家的焚烧炉商,是利益集团的第一部分人,他们千方百计来中国推销产品,因为在他们国家已经行不通;第二部分人是国内的项目承担者,他们或承担某地区垃圾焚烧任务来牟利,或是研究垃圾焚烧的大学教授以此得到充足的项目经费;第三部分人则是某些政府工作人员,他们给垃圾围城找出路,政绩当前,心情迫切,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幕后交易……

  就在今年8月下旬,为期5天的第二十九届国际二恶英大会在北京召开。9月1日,央视《经济半小时》特地播出了题为《垃圾烧出一级致癌物,国外学者告诫中国人不要推广垃圾焚烧》的访谈节目,良药苦口,忠言在耳。

  国家亦明文规定以下区域一般不得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类项目:(1)大中城市建成区和城市规划区;(2)城镇或大的集中居民区主导风向的上风向;(3)可能造成敏感区环境保护目标不能达到相应标准要求的区域。而番禺垃圾焚烧厂选址以上三条都违反到——恰巧是在广州的上风向,广州一年七八个月刮南风,到时候整个广州市区因此受的影响比前不久迁到湛江的南沙科威特石化项目还要大;同时,选址在新规划的“广州新火车站-汉溪长隆”城市次级中心区,届时,当亚洲各国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怀着激动的心情从亚洲第一大站—广州新客站出来,不但迎头可以看到三根80米高的大烟囱,还可以第一时间从空气中感受到垃圾焚烧的异味;广州唯一的国家5A景区亦在这里。

  更有有识之士指出,从大局来看,该厂选址正位于广州市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和敏感的区域中间,绝非一个环保达标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重大决策失误。无论是广佛新名片广州新火车站还是连接广州大学城的地铁3号线,抑或是集休闲、旅游、度假、娱乐、购物、商务于一体的广州未来第四商圈汉溪长隆,抑或是饮誉国内地产界、广州组团式发展标志、已积聚数十万精英人口的华南板块十大楼盘,四者有机结合,最有可能成为融合“番禺模式”和“顺德模式”的媒介,成为广佛同城化的桥头堡和广佛都市圈的核心枢纽。而就是这样一个区域,非要在其中放置一颗24小时连抽转的大毒弹。

  不管怎样,广东省环保局技术中心主任刘奕玲殷殷告诫:垃圾处理点选址首先须重视人文环境保护。

  此外,对于番禺区市政园林局负责人的承诺,绝大部分潜在受害者都有理由认定他是在“忽悠”。因为,选址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勘察设计招标2007年2月份就招过了,工程监理招标今年8月31日就公示了;更有甚者,广州市政府早以穗府〔2009〕9号文发出了有效期为3年的《关于番禺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工程建设的通告》,正所谓“万事具备,只差环评”了。对此,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禁不住批评道:“连环评都不知道能否通过,就征地和拆迁,有点不符合逻辑,万一没通过环评呢?”

  到此,尽管环评只是垃圾焚烧厂开工的必要条件,民意才是重要条件,仍须警惕环评单位想方设法为委托者通过环评,毕竟环评是摆明收费的。

不过,正如一业主论坛强调,有关部门切勿轻视百万“准”受害者维护生存权和健康权的决心和能力。目前,海龙湾、丽江花园等楼盘的业主已联合准备好了一份最新版本的《番禺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行政复议申请书》和上万人的签名,拟从该项目选址,与国家相关政策不符;项目选址,与广州城市总体规划不符;主管部门对项目的推进,与国家相关法规不符等六个方面提出行政复议。

12、天山冰川对全球变暖越来越“敏感”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0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01/content_12369332.htm

    新华网乌鲁木齐11月1日电(记者熊聪茹)最新一次观测研究显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的天山冰川对全球气候的变化越来越“敏感”——气温的升降几乎会立即导致冰川状态和融水出现变化,总体趋势仍是冰川消融量随着气候变暖逐渐加大。

    这项针对天山冰川的观测研究结果显示,在天山南坡的台兰河流域,年均气温每变化1℃,河流径流量就随之变化16%。1957年至2000年,冰川融水每年额外补给台兰河水量占河流年径流量的15%。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沈永平解释说,这说明冰川对气温的敏感度逐渐增大,全球气候变化引起高山寒区升温和降水增加,从而使新疆天山冰川消融量不断加快,出现面积缩小、冰厚减薄、运动速度加快的趋势。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天山北坡的1号冰川,冰川融水平均径流深也从1985年的508.4毫米增加到目前的936.6毫米,增加84%。

    沈永平说,现在气候变化对冰川和水资源的丰枯影响越来越大,未来高纬度地区和融雪补给流域的强降水天数和洪水发生频率将增加,春季径流也会更早、更快、更大。

    天山冰川融水和积雪融水形成的河流是天山南北平原经济的主要水资源,约占新疆水资源总量的70%,此次观测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成为影响新疆水资源命脉的关键因素。

    新疆冰川面积及储量占全国的一半左右,占西北地区的90%以上,其中天山冰川面积为9235.96平方公里,约占新疆冰川面积的32.4%,素有“中亚水塔”之称。

13、减少碳排放是应对气候变暖主要办法 

来源:人民日报  2009年11月0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02/content_12371733.htm

    科学研究证实,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存在直接关系。

    最新的一系列科学研究证实,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直接关系。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即将召开之际,科学家加大呼吁力度,敦促国际社会共同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全球变暖等重大环境问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南极冰盖形成与二氧化碳浓度有关

    英美两国科学家的合作研究表明,在约3350万年前南极冰盖开始形成时,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一个明显的下降期。这是首次有直接证据证实南极冰盖的形成与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有关。这一研究报告发表在日前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科学家认为,这一研究确认了二氧化碳及其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将为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供新的参考数据。

    来自英国加的夫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东非的坦桑尼亚首次采集到了与南极冰盖形成时间相对应的化石。通过对化石的分析发现,约3400万年前,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开始下降,南极冰盖大面积形成。研究人员说,约3400万年前开始的那次全球变冷,是恐龙灭绝之后地球经历的一次最大的气候变化,南极冰盖在这个变冷期中形成,其面积虽然在后来一些变暖期中有所变化,但冰盖一直保留到现在。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全球出现变暖趋势,北极冰雪也加速融化。据报道,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新近公布的一项监测数据显示,北极海冰面积9月一度达到今年最小值——约510万平方公里,比过去30年的平均值少20%,位居有记录以来北极海冰面积最小值排行榜第三位。全球变暖是北极海冰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该中心警告,“在未来数年内,北极夏季浮冰面积缩小的趋势仍将持续”,这将对北极熊等北极“居民”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科学家寻求控制气候变暖途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对本报记者说,对于全球变暖,科学家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最近50年来气温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工业革命开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基本维持在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左右,现在已经上升到380ppm左右。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二氮等。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太阳光(短波辐射)可自由达到地球表面,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阻碍地面的逆辐射——长波辐射,导致热量不能正常散发,使气温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

    王庚辰说,科学上讲,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需要平衡各国利益诉求。特别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有一个积累过程,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现在要求所有国家都同样减少排放二氧化碳是不公平的,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权不能被剥夺。因此,必须寻求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能接受的应对方案。

    科学家也在积极寻求控制气候变暖的各种途径。比如,多植树,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吸收二氧化碳。海洋也是一个巨大的二氧化碳库,科学家正在想办法使海洋这一二氧化碳库加大容量。此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也受到广泛关注。

  中国为保护地球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采取了强有力措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方面,通过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中国在很多问题的研究上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积极参与有关国际合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气候变化科学的研究。在国家层面,中国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气象局成立了气候变化中心,进一步提升气候变化研究和服务水平。中国科学院以及其他科研院校都有很多研究所开展相关研究,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开展了涉及气候变化的大量研究。王庚辰告诉记者,中国在地形上和区域分布上具有独特性,中国科学家的许多研究工作都是国外科学家无法完成的。

王庚辰还说,同全球气候变化一样,臭氧层破坏也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中国十分重视臭氧层保护。作为《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中国制定了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国家方案,承诺自2010年1月1日起完全停止氟利昂的生产和使用。对于中国来说,作出这样的决定很不容易,因为中国很多相关行业都是刚刚发展起来的。(综合本报驻英国记者王如君、本报记者吴成良和新华社报道)

14、“越改越涨”“越涨越亏”:透视水价怪圈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11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299386.html

  水价改革,从未像今天这样牵动百姓神经。

  兰州市政府近日宣布,从今年11月起,全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每立方米上调0.3元。此前,天津、上海等城市已上调水价,提价幅度大多为20%以上。进入10月份,银川、哈尔滨等城市也开始酝酿调价。

  新一轮水价上涨势头不减,其背后的动因究竟是什么?消费者为何对水价政策心存疑虑?公用事业改革的出路又何在?

  听证之争:“是涨多少的选择题,而不是涨与不涨的判断题”

  今年7月20日,甘肃省物价局就兰州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召开听证会,有关部门提出两种方案,一是上涨0.3元/立方米,二是上涨0.4元/立方米。

  听证代表、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何文盛说:“我选择0.3元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对方给我的是涨多少的选择题,而不是涨与不涨的判断题。此前我在兰州大学社区的调查显示,群众最担心的就是水务企业把不合理成本转嫁到自己头上。”

  在10月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兰州建委提出水价调整的三大理由:供水企业加大了建设投入;政府价格政策调整和市场价格变化增大了企业成本支出;水价调整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一段时期以来,这种经听证的水价上涨之路在不少城市上演。事实上,今年9月,国家相关部门曾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审慎出台调价方案,并严格控制以补偿供水成本为由集中上调自来水价格。

  对自来水企业给出的涨价理由,居住在北京西城三里河的张女士显出些许无奈:“我从没落下交水费,但多年来觉得越说改革,价格越涨。问题是我没有感到水质有根本的提高。”

  北京大岳咨询公司负责人金永祥曾参与多个省市水务项目咨询,他说:“不要说无法做到打开龙头就能喝,即使在北京,一些高楼还存在二次污染,有的楼区由于水压低水量经常不足。水价改革,提高供水服务质量是当务之急。”

【1】 【2】 【3】 【4】

15、发电集团造成环境损失870亿元? 岂能忽略中国国情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11月02日 周群锋

http://env.people.com.cn/GB/10300488.html

  一家环保组织日前发布了《中国发电集团气候影响排名》。报告称,2008年,中国十大发电集团消耗的煤炭造成的环境损失高达870亿元,其中仅排名前三的发电集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和,就比同年英国全国的排放量还要多。

  报告一出,舆论哗然。很多人都对这870亿元的数字深感震惊,甚至对中国火力发电的模式产生质疑。不过笔者认为,这份报告的计算方式的科学性尚未得到国际公认,计算数据时在客观上又忽略了中国的现实情况,欠缺国情对比。在此背景下质疑中国火力发电模式恐有不妥之处。

  首先,我国人口基数大,十大发电集团要担负起13亿国民的供电需求,而英国的人口数量不过0.6亿,甚至低于我国的一些省份。人口基数对比悬殊,是造成我国十大发电集团耗煤量等指标明显高于英国等一些国家的重要原因。其次,国家间能源结构不尽相同。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是全世界煤炭开采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煤炭资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七成之多,其中耗煤量最大的是电力行业。而德国的能源消费主要靠核电,荷兰主要靠风电。第三,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稳步向前推进。在现阶段下,尽管由于受到一些技术问题及政策条件的制约,能源结构短时间难以改变,但是我国新能源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根据国家能源局日前统计的一项数据,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已核准在建核电机组24台,总装机容量2540万千瓦,是目前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年产能均居世界第一。

降低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新形势下,我们在发展经济,实现民族崛起的进程中,更应当坚定信念,寻找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式,而发达国家也更应切实负起责任。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