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9
十月二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就长江上游珍稀鱼类濒临绝境致评审专家组全体成员的公开信
特别报道:
2、南方周末: 先掐头,再去尾,长江鱼儿哪里游? 小南海水电站最后一搏
http://www.infzm.com/content/36599
环境资讯:
3、第一财经日报: 三河三湖治理7年水质仍无明显改善 防污资金被挪用40余亿
http://finance.ifeng.com/huanbao/hbyw/20091029/1401594.shtml
4、人民网: 环保部: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近1/5不达标
http://news.sina.com.cn/c/2009-10-29/044818930446.shtml
5、国际在线: 哥本哈根将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
http://news.163.com/09/1028/18/5MNUPB81000120GU.html
6、第一财经网: 中国启动万个“绿书架”行动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2/20091028/000000131315.shtml
7、第一财经网: 中国成立首个“帮富创业”公益基金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2/20091028/000000131318.shtml
地方信息:
8、法制晚报: 北京旱情加剧可能将出现极端天气
http://news.sina.com.cn/c/2009-10-28/134016514587s.shtml
重大水事:
9、新华网: 三峡工程11月蓄至175米水位的可能性降低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ylxw/200910/t20091029_309641.html
10、新华网: 长江干流三峡以下至汉口段水位缓涨
http://env.people.com.cn/GB/10277973.html
民间环保:
11、财经网: 环保组织指珠三角五企业排污超标
http://www.caijing.com.cn/2009-10-28/110297118.html
气候变化:
12、第一财经网: 中科院最新研究:G8目标具有极大迷惑性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2/20091029/000000131528.shtml
深度报道:
13、时代周报: 危险的中国水塔
http://finance.ifeng.com/huanbao/hbsd/20091029/1402735.shtml
14、人民网: 审计署:5.15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被挪用和虚报多领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0278259.html
15、法制网-法制日报: 投资910亿换不来水清澈 审计署揭露水污染治理软肋
http://www.legaldaily.com.cn/0801/2009-10/29/content_1173459.htm
16、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湿地的痛与生
http://www.cet.com.cn/20091029/i1.htm
17、中国经济时报: 狙击氮氧化物
http://www.cet.com.cn/20091029/i3.htm
18、中国环境报: 水电移民返贫谁之过?
http://www.cenews.com.cn/xwzx/sj/200910/t20091028_624016.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1、就长江上游珍稀鱼类濒临绝境致评审专家组全体成员的公开信
我们是中国的环保组织,一直关注长江水资源和生态保护。近期我们了解到,为给计划修建的小南海水电站让路,开发方提出要调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调整与否将由各位所组成的评审专家组在2009年11月作出。鉴于保护区调整将使长江多种珍稀特有鱼类濒临绝境,我们吁请每一位专家慎重对待,坚守学术良心,投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一票。
作为生态保护领域的专家,各位一定了解这一重要保护区的曲折经历。长江是中国水生生物最为丰富的河流,而长江流域特有鱼类最为丰富的区域就在其上游。上世纪开工建设的葛洲坝和三峡水库,截断了多种鱼类的洄游通道,淹没了大量的产卵场。为保护好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减轻因三峡工程建设对鱼类资源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97建立,至2000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然而,就在这一年,水电开发已经开始按计划向上游的金沙江江段滚动,而规划中的向家坝和溪洛渡两座大坝,竟都位于保护区内。为了给水电开发让路,有关部门于2005年对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功能区作出调整,并将其更名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表明,作为珍稀特有鱼类重要的栖息地和生态通道,近年来每年有多达150亿尾(粒)的鱼类的苗和卵通过小南海江段水域。
在长江上游干支流水电大开发的背景下,这个保护区极有可能成为长江多种珍稀鱼类最后的庇护所,对长江鱼类物种资源和渔业资源保护具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距离前次调整不过3年,重庆市和三峡总公司就提出要在小南海建坝,而其回水将使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保护区51.98公里的缓冲区和20.52公里的实验区原有功能发生改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专家曾给出预测:小南海和其它梯级电站开发的累积效应将会严重改变河流生态系统的水域环境,对栖息的珍稀特有鱼类造成毁灭性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32条明确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因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保护区的存在,被视为小南海水电开发必须克服的障碍。为规避法规限制,开发方要求对国家级保护区的范围再次进行调整。但放眼长江上游广大地区,干、支流上密集的水电开发,已经使得国家级保护区失去了再次调整的空间。所谓的调整保护区,实质是要压缩、切割保护区,使得这个保护区名存实亡。
20年来,为了水电开发的需要,长江上游的珍稀特有鱼类的栖息地被迫从葛洲坝退到三峡,从三峡退到溪洛渡,从溪洛渡又退到小南海,如今小南海又要建坝,这无异于把珍稀特有鱼类逼向绝境。这样的过度开发不符合环境保护的国策,不是科学发展。同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由中央政府慎重决定的,而今上一个水电项目,就调一次保护区,不但在科学上是不严肃的,也有损于政府的信誉和国家法律的尊严。
由于小南海水电工程投资巨大,效益有限,甚至业内人士也颇多保留意见。为如此有限的水电收益而摧毁珍稀鱼类最后的庇护所,实属得不偿失。我们认为,开发方提出的通过小南海电站解决重庆市电力短缺,协助重庆市防洪,以及防止三峡库尾淤积等功能,完全能够通过三峡公司正在开发的溪洛渡和向家坝这两座巨型水电站协调解决,而这样的安排对于防止水电大开发后形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也是有利的。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对最为珍贵的自然遗产有所保留,并努力将其传承给后人。长江上游丰富的水生生物是中国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各位评委,长江上游最宝贵的一段流水生境的命运,今天就系于你们每一个人之手,它的存废将直接决定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生死存亡。切望每一位评审委员守住学术良心的底线,本着对今世后代负责的原则,投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庄严一票。
签字机构:
绿家园志愿者
自然之友
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云南绿色流域
绿色汉江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
野性中国
淮河卫士
河北绿色知音
盘锦黑嘴鸥保护协会
甘肃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
绿石环境行动网络
2、先掐头,再去尾,长江鱼儿哪里游? 小南海水电站最后一搏
来源:南方周末 2009-10-28 孟登科
http://www.infzm.com/content/36599
一边是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一边是环保人士、专家执著地捍卫,小南海水电站的命运将在11月迎来最后一搏。
小南海水电站位于长江流域惟一的国家级鱼类自然保护区,如果它建成,这个充当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最后庇护所的保护区,继2005年“掐头”以后,再次遭遇“去尾”,将名存实亡。
农业部已放行?
“这意味着,小南海水电站只剩下环保部这最后一关了。”
最近几天,原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翁立达再次对小南海水电站的命运忧心起来,相识多年的好友曹文宣院士带来了一个令他沮丧的消息:10月中旬,主管渔业的农业部已经打算对小南海水电站放行。“这意味着,小南海水电站只剩下环保部这最后一关了。”
按照惯例,如果要上马小南海水电站,首先要对其坐落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简称“保护区”)作出调整,而对这个调整的落槌将取决于11月份环保部召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年会。
在翁立达看来,这个消息来得很突然。
2009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连续三次批示直接催生了金沙江流域的“环评风暴”,华能、华电下属的两个水电站因未经环评即违规建设而被紧急叫停。翁立达曾乐观地解读为:小南海不会被通过了。
事实上,这几个月间,推动小南海水电站尽快上马的努力一刻也没停歇。
力促此工程上马的重庆市政府,甚至已按照11月保护区调整报告上报国家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作为目标,倒计时安排了从6月至11月的工作计划表。
按照这个时间表,8月31日农业部就已经向环保部提出自然保护区的调整申请了。
为了保证顺利通过11月环保部的评审关,重庆市发改委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市主要领导出面请环保部主要领导支持保护区调整意见”的要求。
日前,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亦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小南海水电站尚处于前期工作阶段,我们尊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10月28日晚,六家环保组织已经给国家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的专家们写了一封公开信,“吁请每一位专家慎重对待,坚守学术良心,投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一票。”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汪永晨还建议公开专家们的姓名,以接受社会监督。
小南海水电站的前景已经到了最后一搏的前夜。
长江流域水电设施何其多,珍稀鱼儿何处游? 图/向春
“连论证程序都不应该进入”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更名一定要慎重,这次调整后就不要再动了。
在翁立达看来,围绕着小南海水电站的一切筹备工作都是“完全不能理解”。他原以为,2005年长江鱼类保护区调整的一幕将永远不会再发生了,“连论证程序都不应该进入”。
2005年4月,为了给金沙江流域水电开发让路,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四川省提交的《关于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的请示》,将其更名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此次保护区调整实质就是为了给溪洛渡、向家坝两个水电站让路。
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而高161米的向家坝大坝恰恰位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高278米的溪洛渡大坝则距保护区核心区上游边界不过两公里,两座水电站建成后几乎首尾相接,直接导致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保护区的核心区成为库区。长江上第一次出现了“(保护)区(水电)站矛盾”。
此次“区站矛盾”最终以保护区让步而收场,投资超过400亿元的溪洛渡水电站,建成后将是我国仅次于三峡电站的第二大水电工程。而长江流域唯一的国家级鱼类自然保护区自此陷入被挤压的境地。
2005年的此次调整,被称为“掐掉了保护区的头”。国家领导人对此曾有过批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更名一定要慎重,这次调整后就不要再动了。
一直以来,翁立达之所以对小南海不能上马的前景保持乐观,还因为这其中还有着鲜为人知的隐情。2005年的保护区调整中,业主三峡总公司曾有过承诺,将放弃开发包括从向家坝与三峡之间、包括小南海在内的三座水电站开发。
佐证这一细节的是,小南海最初的业主单位并不是三峡总公司,而是大唐电力,但是2006年三峡总公司重新获得小南海水电站的开发权,其内部一直有着被迫参与小南海水电开发的说法。从溪洛渡到葛洲坝,这之间的几个水电站都是三峡总公司开发的,其间插一个小南海是大唐电力的,在极其讲究整体调度的水电项目中,这样的布局对三峡公司来说是颇为不利的。
但显然翁立达过于乐观了,2007年启动重新修编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初稿中,小南海水电站依然在列,此时距2005年保护区调整仅两年。“这是另一个不祥信号。”他说。
不能回头的地方诉求
重庆迫切需要这样一个一号工程的心情表示理解,但“走错了路子”。
小南海水电站的开发依据是1990年作出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其中提到:长江干流三峡之上、向家坝之下,应当修建小南海、朱杨溪、石硼等大型电站。彼时尚无鱼类保护区一说。
重庆市政府亦声称自己从未放弃过小南海水电站,多年来,历经几届政府,都对小南海工程不遗余力,而最近的一年多来,小南海水电站在朝着“取得突破”的目标大力推进,“势在必得”。
2009年2月和5月,农业部两次组织专家组对重庆市的小南海水电站《影响对策专题研究》进行论证,这两次论证,在大自然保护协会长江保护项目经理郭乔羽看来,是“形式急转直下”的标志,“讨论更多的是怎么调整,而不是该不该调整保护区的问题”。专家组组长由院士曹文宣担任,作为国内鱼类保护最权威的专家,正是在他的主导下,才完成了2005年对保护区的那次调整。
此役调整,曹文宣的态度一直很明确。一次,重庆市请长江委一领导做他工作,曹直言不讳地反问:长江委搞健康长江到底是真搞还是假搞?
在翁立达看来,小南海一旦上马,保护区继2005年被“掐头”以后,将再次遭遇“去尾”,这将使得保护区从最初的长达四百公里减少到两百多公里,保护区将名存实亡。
“从向家坝到三峡水库库尾300多公里的保护区干流江段,以及赤水河与岷江下游段等支流,是40多种长江珍稀、特有鱼类最主要和最后的庇护所,而小南海江段是它们完成其生命历程的必要生态通道。”曹文宣说。给出同样专业意见的还有南京环科院的一份报告:小南海和其他梯级电站开发的累积效应将对特有鱼类造成毁灭性影响。
现在,翁立达对小南海的前景表示了悲观:少数专家的意见似乎已很难挽回局面。
2008年6月,小南海水电站预可行性报告及前期确定的重大专题已经编制完成,“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后,重庆市政府已经向农业部提交了专题报告。
“突破小南海水电工程前期工作”被列为2009年年初确定的重庆市政府主要工作之一。4月初,中国招标采购信息网、中国建设招标网已经代业主三峡总公司就小南海工程发出了众多设备的招标采购信息。
这个总投资达330亿元的水电项目,将是重庆市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重庆市政府在相关的文件中对小南海水电站的意义有着充分的阐述:发电、通航、拦沙、灌溉、滞洪错峰。
沿着长江流域的水电开发图,可以体会重庆市对于水电的渴望。上游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4个大型水电站属于四川省,下游的三峡、葛洲坝水电站属于湖北省,重庆市守着长江,却没有一座水电站,2006年百年不遇旱灾、2007年百年不遇洪灾、2008年席卷南方数省的冰雪凝冻灾害,都使得重庆市在电力调配方面捉襟见肘。
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看来,重庆一定要上小南海工程跟它为三峡工程承受很大的代价、发展受到限制也有关系,这里有不得已的因素,三峡公司应该对重庆加大补偿的力度。“但补偿不能在建立在进一步侵害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珍稀物种不应该成为利益博弈的牺牲品。”
作为一个静态投资高达239亿元的一号工程,它对重庆市经济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在短期内是立竿见影的,翁立达对重庆迫切需要这样一个一号工程的心情表示理解,但他认为“走错了路子”。
负面的示范效应?
“今天可以为重庆改保护区,明天贵州、云南、四川也提出来改,怎么办?”
20年来,为了水电开发的需要,长江上游的珍稀特有鱼类的栖息地被迫从葛洲坝退到三峡,从三峡退到溪洛渡,从溪洛渡退到小南海,如今小南海又要建坝,“这无异于把珍惜特有鱼类赶上树”。
翁立达的担忧不仅是针对长江流域唯一的鱼类自然保护区本身,还在于,一旦此次保护区调整得逞,将会造成非常负面的示范效应,“今天可以为重庆改保护区,明天贵州、云南、四川也提出来改,怎么办?”
六家国内环保组织在给国家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的公开信中指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由中央政府慎重决定的,而今上一个水电项目,就调一次保护区,不但在科学上是不严肃的,也有损于政府的信誉和国家法律的尊严。”
在郭乔羽看来,这是更为严肃的问题,“刚刚这几年的生态保护提得高一些,这次调整又会传递出怎样的信息?”
言犹在耳,隐忧已现。
马军注意到了云南省环保局关于金沙江梨园电站的最新消息,该电站的环评报告简本显示:梨园水库将部分淹没玉龙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让马军感到遗憾的是,这份环评报告已经过了环评公示期。
3、三河三湖治理7年水质仍无明显改善 防污资金被挪用40余亿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0月29日 章轲
http://finance.ifeng.com/huanbao/hbyw/20091029/1401594.shtml
历时7年,投资910亿元,实施8201个水污染防治项目,但“三河三湖”(辽河、海河、淮河、太湖、巢湖、滇池)的水质并没有明显改善,不仅农田灌溉不行,养殖更不行。
据环境保护部对“三河三湖”347个国控断面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的水质监测情况显示: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49.2%的断面水质为劣Ⅴ类;巢湖平均水质为Ⅴ类;太湖平均水质为劣Ⅴ类;滇池平均水质为劣Ⅴ类。
审计署28日发布的“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绩效审计调查结果称,形成这种状况,除环境变化、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等客观因素外,还有相关政策措施不够完善、部分水污染防治工作尚不完全落实到位、部分水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和使用不够规范等原因。
审计署披露,7年间,挪用和虚报多领水污染防治资金5.15亿元,少征、挪用和截留污水处理费及排污费36.53亿元,水污染防治资产闲置和部分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能力未达到设计要求。
调查还发现,海河、淮河2个流域的4个省(直辖市)少数单位甚至违规干扰自动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行,以逃避处罚;流入滇池流域的29条河流水质目前均为劣Ⅴ类;淮河、海河等4个流域部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直接排放或超标排放。
据悉,针对“环保审批前置相关制度不够完善”问题,环保部等正在研究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企业登记的前置性行政许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也在安排项目中央补助投资时,加大了对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域的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与此同时,财政部正会同环保部,以试点方式推动建立跨省流域水环境补偿机制;河北、河南等省已在本省范围开展了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
4、环保部: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近1/5不达标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0月2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10-29/044818930446.shtml
人民网沈阳10月28日电(记者武卫政)首次全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会议27日在沈阳举行。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在会上强调,有效削减进入饮用水源地的污染物,是饮用水源保护的主要任务。各地要以重金属污染防治为重点,严格排查治理高风险污染源。会议指出,目前饮用水源环境安全保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除了突发事件频发之外,全国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近1/5不达标,超标水源影响9000多万人口。
5、哥本哈根将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
来源: 国际在线2009-10-28
http://news.163.com/09/1028/18/5MNUPB81000120GU.html
国际在线报(记者陈霞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将于今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届时,哥本哈根市将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
“地球一小时”活动全球负责人安迪·里德利28日在位于悉尼的总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期间,哥本哈根市将于当地时间12月16日晚7点熄灯一小时。里德利说,人们需要把自己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呼声充分传达给各国领导人,“地球一小时”的行动也表达了民众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的期待。
“地球一小时”活动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旨在呼吁人们充分认识气候变化的问题及其重要性。2007年3月31日,“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在悉尼展开,有超过220万的悉尼家庭和企业关闭灯源和电器一小时。随后,“地球一小时”活动迅速席卷全球。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 )
6、中国启动万个“绿书架”行动
来源:第一财经网 2009年10月28日 章轲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2/20091028/000000131315.shtml
28日上午,河北保定市定兴县柳卓乡初级中学校长王秀峰拿到了100套赠书与部分影视作品光盘,这是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主办方送出的第一批“绿书架”视听读物。
柳卓乡初级中学离北京130公里,有学生810名。王秀峰告诉记者,当师生们听说学校被列为第一批“绿书架”授予单位时,大家都欣喜万分。
“绿书架”的概念正是王秀峰首次提出的。他在今年9月份向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领导小组呼吁,深入开展环境与健康活动,首先要解决学校、社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校缺少环境与健康类图书可读的问题。
“作为地球儿女,我们有责任对宇宙中的这颗星球给予更多的保护,关爱地球就是关爱自己,就是关爱人类的未来。”王秀峰说。
据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领导小组执行秘书长刘峻杰介绍,“绿书架”行动是为更好地宣传环保与健康的理念,经过相关部委、出版社、环保组织、大学社团的推荐 ,将能够收集到的内容涉及环境与健康的中外经典书籍与影视作品,根据不同受助对象搭配100套图书和影视作品,捐赠给基层单位特别是中小学和社区的公共图书室。今后将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目标是在几年内设立5000至1万个“绿书架”,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环境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健康观,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水平。
据了解,“绿书架”行动所收集的图书包括经典著作、哲学和社会科学类、经济类、政治和法律类、文化和教育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语言文字类、文学类、历史和传记类、地理和旅游类、医药卫生类、少儿图书类、纪录片类、电影类、动画片类等共计十五大类,在国际上首次将各类绿色环保与健康主题图书和影视作品收集在一起,并推荐给广大读者。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捐赠的图书中既有环境类名著如《寂静的春天》、《只有一个地球》、《增长的极限》、《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及重要的环保文献如《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法规全书》、《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也有论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哲学和文学名著《老子》、《庄子》、《瓦尔登湖》、《自然史》等,更多的是环境与健康类科普读物,如《全民节能减排实用手册》、《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环保类新闻作品《选择》、《改变》、《绿镜头》、《没有大树的国家》,还有与环境保护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如纪录片《水问》、电影作品《可可西里》、《超强台风》、动画片《麋鹿王》等。
当天,来自国际野生态物学会珲春东北虎国家自然保护基地的有关人员也领到了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赠送的首批“绿书架”视听读物。
率先认领了12个“绿书架”的单位帝王表业有关负责人表示,明年是虎年,帝王表业将庚寅虎年生肖币金表的发行费用全部捐赠给“绿书架”活动,特别是捐赠给以保护东北虎为己任的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东北虎项目吉林省珲春东北虎自然保护区。
7、中国成立首个“帮富创业”公益基金
来源:第一财经网 2009年10月28日 章轲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2/20091028/000000131318.shtml
创始基金总额为1000万元的太阳雨公益慈善基金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告成立。据介绍,该基金经国家民政部批准,属于契约型开放式非盈利专项基金,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为其主管机构,可以接受社会捐款,创始基金为200万元,江苏太阳雨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捐赠到1000万元。基金将致力于帮富创业事业,成为中国经过注册的,专业于就业问题的公益基金之一。
记者从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了解到,太阳雨公益慈善基金不设立续存期限,江苏太阳雨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在基金续存期内放弃任何收益权益,基金如有盈利,将继续留在基金中滚动发展。而在项目选择及执行过程中,引入专业社工理念,倡导“助人自助”的工作方法,开创公益项目的新格局。
目前,在我国存在的公益基金大概分三种:企业家或者企业进行捐赠,不接受其他捐赠,企业或个人独立执行项目;类似于种子基金,接受其他捐赠,可以对外筹款;不去注册,以基金形式运作,相当于一个公益项目。
据悉,太阳雨公益慈善基金参照国际上组建公益基金的通行惯例发起设立,其宗旨是支持和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组织各种形式有利于公益事业发展的社会活动,直接参与扶贫济困、创业帮富的公益项目,开展公益事业研究,促进媒体参与公益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不同于一般的公益项目,太阳雨公益慈善基金由独立的理事会和专业全职的执行团队进行日常管理和运作。太阳雨公益慈善基金管理委员会权力机构为理事会,理事会向所有基金捐助人负责,并接受舆论监督。理事会设有7名至11名理事,理事由主管机构、捐助方、著名企业家和社会贤达人士组成。其组织结构由治理决策机构理事会和执行团队秘书处两个部分组成。基金以诚信、透明、效率、民主为基本原则,接受政府及公众的监督,及时在媒体上披露相关捐赠信息。
江苏太阳雨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太阳雨公益慈善基金副理事长徐新建表示,太阳雨公益慈善基金面向社会实施慈善救助和开展公益活动,除将大力参与救灾、扶贫、济困等社会慈善事业外,还将积极为中国农村青年创业就业、改善中国农村热水使用状况提供帮助。
8、北京旱情加剧可能将出现极端天气
来源:法制晚报 2009年10月2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10-28/134016514587s.shtml
本报讯(记者陶颖通讯员刘立志)北京旱情加剧了,今冬明春可能出现干旱极端天气。昨天下午,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宣布启动全市抗旱工作,将首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
根据市水务局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今年本市累计降水量413毫米,比多年同期减少近三成,比多年同期偏少两成多。
密云、官厅两大水库“渴”得厉害。密云水库可利用来水量为1.43亿立方米,不足去年同期的一半,总蓄水量从夏季的11亿多立方米,回落到10.88亿立方米;官厅水库今年可利用来水量仅为600万立方米,仅为去年同期的一成。
因此,本市旱情加剧。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监测显示,目前山区部分地区出现旱情旱象,主要分布在延庆、门头沟、房山、昌平等地区。
据统计,全市已有21个村3991人、大牲畜466头出现不同程度饮水困难;农作物受到旱情影响,面积约30万亩。其中,延庆县较严重,受到影响的农作物面积约21.5万亩,约有14.6万亩基本绝收,6.9万亩减产。受旱农作物以玉米为主,部分果树和经济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今年北京出现“两头旱”。年初本市遭遇50年一遇干旱,眼下入秋后,通常出现在春季的干旱卷土重来,明春旱情提前到来。
并且,根据气象资料显示预测,今冬明春旱情还会逐步发展,可能出现干旱极端天气。
针对今年降雨偏少和旱情旱象,北京开始提早安排,筹措抗旱资金和人力物力,重点保障人畜饮水。
原因分析
缺暖湿气流 造成干旱天气
市气象台分析表示,今年北京旱情是大“势”所趋。一方面今年总体降水偏少;春旱过后,夏季汛期降水天数多,但局地性强,因此总量仍偏少;而入秋后冷空气一味 “孤军奋战”,每次南下进京时都没有暖湿气流配合,造成持续少雨。
另一方面,今年北方地区总体干旱,今年入秋后,新疆、内蒙古以及东北部分地区都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旱情,这主要受北方地区持续稳定的大气系统影响,导致晴暖天气盛行。
区县举措
准备发放各类抗旱物资
延庆县制定应急送水方案,配备2辆应急送水车应急拉水,向饮水困难村发放水柜、水泵和管道等抗旱物资。
房山区水务局紧急调配拉水车7辆,保证困难群众有水吃。
怀柔区提早准备了水泵、发电机、电缆、农用水带、拉水车等抗旱物资。
9、三峡工程11月蓄至175米水位的可能性降低
来源:新华网 2009-10-29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ylxw/200910/t20091029_309641.html
新华网宜昌10月29日电(记者江时强、吴植)随着长江枯水期临近,长江上游来水持续减少,而三峡水库已三次加大下泄流量以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严重旱情,正在进行的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难度加大,如果没有大的来水,11月蓄至175米水位的可能性将很小。
三峡枢纽梯级调度中心监测数据显示,近日三峡水库进出库流量差越来越小。29日8时,三峡水库上游来水量已由24小时前的10600立方米/秒降至10000立方米/秒,再次刷新今年试验性蓄水启动以来的最低值。
29日8时,三峡坝前水位为170.89米,距175米的最终水位还差4.11米。在过去24小时里,水库水位仅上涨0.07米。
记者29日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获悉,近期长江上游不太可能出现较大来水,按长江防总调度指令,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必须按不小于9500立方米/秒控制,比蓄水原计划方案多下泄3000立方米/秒。
今年10月长江上游来水量仅有6天超过了14000立方米/秒,预计当月的日平均值远低于正常年份同期的水平。1877年长江三峡坝址有实测水文资料以来,长江上游来水量在10月的多年平均值为19700立方米/秒,最近20年的同期平均值约为17000立方米/秒。
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从9月15日开始,至今已进行一个半月,原计划本月底下月初达到175米最终水位。据介绍,正在蓄水的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长江中下游旱情。然而,随着长江上游来水以及三峡水库进出库流量差持续减少,水库今年11月蓄至175米的成功几率将变小。
对于三峡工程来说,175米试验性蓄水是一个必要的全面考验,因为只有当水位达到175米时,很多问题才能得到验证,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补水等综合效益才能充分发挥。
10、长江干流三峡以下至汉口段水位缓涨
来源:新华网2009年10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277973.html
新华网北京10月28日电(记者姚润丰)记者28日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获悉,自10月27日20时起,国家防总第三次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目前长江干流三峡以下至汉口段水位缓涨。
据了解,自10月27日20时起,三峡水库下泄流量从9000立方米每秒加大到9500立方米每秒以上。10月28日8时,三峡水库下泄流量为9660立方米每秒。
国家防总监测显示,28日8时,宜昌站水位41.42米,较最低时(18日8时)上涨1.08米;螺山站水位20.86米,较最低时(21日14时)上涨0.41米;汉口站水位15.62米,较最低时(26日14时)上涨0.11米;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22.08米,较最低时(21日2时)上涨0.47米。干流九江以下江段、鄱阳湖水位以及湖南湘江、江西赣江中下游水位下降趋势减缓。
11、环保组织指珠三角五企业排污超标
来源:《财经网》 2009年10月28日
http://www.caijing.com.cn/2009-10-28/110297118.html
绿色和平报告指五企业排放的污水重金属和酸度超广东省排污标准,并存在多种排放标准外的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财经网》广州专稿/实习记者 王嘉鹏】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其对珠江三角洲工业水污染的调查报告中指出,珠三角区域五家企业排放超标污水,且所排污水中含多种排放标准外的有毒有害物质。
绿色和平10月28日在广州公布上述报告。绿色和平组织此次选择了60多家珠三角地区企业(主要为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的下属企业)进行排污调查,但最终发布的调查结果仅指明了五家。
其中建滔(佛冈)工业区、建滔(番禺南沙)工业区和深圳荣丰电路板有限公司均隶属于香港建滔化工集团。该集团拥有两家香港上市公司建滔化工集团有限公司(00148.HK)及建滔积层板有限公司(01888.HK),以生产印刷电路板为主业。绿色和平指此三家企业的排污口水样分别存在铍、锰、铜浓度及pH值超出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情况。
另一家被调查企业是东莞昌明印刷厂有限公司,为香港上市的昌明投资有限公司(01196.HK)属下企业,主业为包装印刷。绿色和平指,其排放口污水pH值经检测远超广东省标准。
此外,清远冠龙纺织有限公司的水样则被检测出存在锰浓度超标问题。
另一方面,在绿色和平的检测结果中,五家被点名企业的污水内,分别含有一种或数种国家和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没有列入监管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多种邻苯二甲酸盐、溴化物、双酚A等,这些物质可能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产生影响,还有部分是致癌物。
昌明投资有限公司主席雷胜明在接受《财经》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东莞环保监测部门10月28日当天已经紧急到东莞昌明印刷厂进行了取样检查,但检查结果尚不清楚。
雷胜明介绍说,该印刷厂在2006年就已经安装了污水处理系统并经东莞环保部门验收,在今年4月和7月接受东莞环境监测站的抽查也均达标,因而他看到绿色和平的报告感到“震惊”,公司也将自行调查此事。
另一家被点名的建滔化工集团表示将发邮件回应绿色和平的报告,但截至发稿时,记者尚未收到该回应邮件。
绿色和平项目经理陈宇辉认为,传统的总量控制和末端治理手段已经无法有效应对许多持久性有机化学污染物的威胁,最好的方法是从源头做起,促进清洁生产。
“在欧盟,已经有了一个时间表,要求生产企业在20年到30年的时间里彻底停止使用一部分有毒有害的化学材料。”在绿色和平负责环境政策研究的马天杰说。他承认在短期内进行清洁生产改进对政府和企业都会有成本增加的问题,“但实际上,在实施了清洁生产之后,很多原料的利用更彻底,排放更少,对企业是有利的。”
陈宇辉说,绿色和平目前仍在黄河和长江流域进行工业水污染调查,会另行发布调查结果。
对于此次仅仅公布五家企业的调查结果,绿色和平的调查人员解释说,不少工业排污管隐藏在暗处,或其位置令人无法判断究竟属于哪家企业,使得对很多调查无法继续。对未能采样检测的企业,绿色和平表示,虽不能确定其具体排污情况,但对其污水是否达标有一定的担心。
绿色和平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的环保类非政府组织,成立于1971年,在中国境内的香港和北京设有机构。■
12、中科院最新研究:G8目标具有极大迷惑性
来源:第一财经网 2009年10月29日 章轲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2/20091029/000000131528.shtml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方面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 摄影/章轲
中国科学院最新研究揭示:“G8目标”不仅缺乏可行性、公平性,更对公众具有非常大的迷惑性。
29日下午,中国科协召开媒体见面会披露,受中科院学部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的委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态学系方精云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刚刚完成了《“八国集团”2009意大利峰会减排目标下的全球碳排放情景分析》课题。
今年7月在意大利召开的“八国集团”(G8)峰会上,G8国家提出了205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削减80%、全球削减50%的目标(简称“G8目标”)。据悉,在2009年12月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发达国家很有可能提出与“G8目标”类似的议案。
中科院有关专家表示,由于“G8目标”确定了2050年全球减排目标,必然涉及发展中国家未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如果“G8目标”被接受,发展中国家未来拥有的排放空间如何?能否满足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人均排放而言,“G8目标”具有什么样的含义?“G8目标”能否确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平等的发展权?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在面临气候变化谈判时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影响未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中科院的上述课题对“G8目标”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人员得出三个结论: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从2005年开始均匀减排,并且到2050年时满足G8全球减排目标,则2050年时大气CO2浓度基本达到450ppmv的控制目标。但在现实条件下,要求发展中国家从现在起就开始减排是不可能的,因此这种情景是不可能实现的;
即使发展中国家遵从极为苛刻的碳排放路径,在“G8目标”约束下, 未来45年发展中国家将短缺1/3以上的排放需求量,这将严重阻滞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根据“G8目标”,2006~2050年期间,发达国家人均累计排放量将至少是发展中国家的2倍,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这一比例为12倍。因此,“G8目标”不但没有对发展中国家历史上所缺失的公平排放权进行补偿,相反,将加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历史累计排放的差距。这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极不公平的。
中科院有关专家对记者表示,就可行性而言,作为“G8目标”理论依据的450ppmv大气CO2浓度控制阈值不现实,缺乏可行性;就公平性而言,“G8目标”将延续历史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不平等,并在未来继续加大这种不平等,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严重不公平。
这位专家指出,G8目标对公众具有非常大的迷惑性,试图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减排框架,不仅会阻滞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也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阵营内部因分解减排责任而产生矛盾, 甚至发生分化。因此,“G8目标”违背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发展中国家所不能接受的。
该课题组指出,即将召开的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高峰大会被认为是确定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远期目标和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减排目标的重要机会,如何在本次会议谈判中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最大权益是至关重要的。
背景资料: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严峻和最紧迫的挑战之一。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使用过多的化石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的,发达国家历史上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是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协调、约束各国气候变化行动的政府间公约,“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是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行动的核心原则。1998签订的《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制定了严格的量化标准,即要求发达国家在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联合削减5.2%。
随着2012年的临近和《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结束以及普通民众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呼声的不断高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尤其是2012年后温室气体排放的谈判成为国际政治的焦点问题之一。
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第十三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达成了发达国家在2020年时将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25-40%的共识,并同意在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确定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减排目标和远期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削减目标。
因此,2009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将成为备受瞩目、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峰会,这次峰会很可能为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确定目标,从而进一步确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用传统化石能源的发展空间。
13、危险的中国水塔
来源:时代周报2009年10月29日 王鹏
http://finance.ifeng.com/huanbao/hbsd/20091029/1402735.shtml
开车的时候杨勇就喜欢听广播并到处张望,一遍一遍重复着相同的内容也不感厌烦。再过一个月他就满50岁了,到时候他应该已经回到了成都的家。已经50岁了,他这样的人历尽千辛万苦,对国家发展有没有意义?这个问题至今还在困扰着他。
“为中国找水——西北干旱区水资源考察”是他2006年开始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独立调查”暨工程规划区和调水源区考察后的第三次考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水利建设工程。
杨勇想通过自己的调查,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提出独立的意见。杨勇2006-2007年夏冬两季的考察路线是:大渡河、雅砻江干支流西线调水规划坝址库区及河源区、通天河及其主要支流、长江南源当曲、正源沱沱河、北源楚玛尔河、黄河源区、可可西里内流区和昆仑山东段干旱区,考察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考察行程5万余公里,已顺利完成。
根据杨勇的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对长江三源(当曲、楚玛尔河及沱沱河)还没有开展过较为深入的科学考察和纵深课题的研究。“有些调查结论不能让人满意,有些更是空白!”因此,他感到需要有人去实地考察长江源区和调水河流源区的情况。仅对南水北调西线的科考从2005年开始准备,至今进行了5年。他对长江流域的科考已经积攒了23年的一线资料。
“西线”危情
2009年10月12日,考察队在兰州修车,杨勇盘着双腿坐在凳子上,香烟一根接着一根,他开始总结三次考察的一些初步认识:冰封期无水可调,并有可能引发冰灾、草原病虫害、调水源区冰川退缩,雪线升高、水系演变、沙化、工程规划区地质风险,生态人文社会影响以及以矿产资源、水电开发、旅游开发齐头并进的区域发展态势,均成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最大的制约因素。同时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关键生态系统维系等也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
杨勇对科考的小结总会用“可能会”、“我们预计”这些词来做结论的开头,即使他内心深处已经很肯定。“看到什么、发现什么,就说什么。”
2007年的大年初一,他们砸冰铲雪翻过了海拔接近5000米的通天河烟章挂雪山口,铺天盖地的雪片在狂风中肆意飞旋,天地间白茫茫一片,没有了参照物,掩盖了一切行迹,杨勇一行迷失了方向。一直到傍晚,仍未能解脱困境,天彻底黑后,不得不在一条不知名的河床冰面上扎营。在高原上已经两天没见到水了,大家口渴难忍。在刺骨的寒风中队员拿着锅碗瓢盆四处奔走,寻找干净的雪。挖来的雪中有一半是黄沙,别无选择的他们将水煮开饮用。然后在寒冷中,啃着方便面。
沿途,他们见到的水电站大都因为冰冻无法发电,有些地方的冰厚达到4米,因此在漫长的冬季,这里无电可用。
杨勇认为,由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的调水河流均处于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段,没有开展过冬季冰情的多年连续观测,也没有经过大型水利设施的冬季凌讯冰情检验。
1961年,黄河上游因新建大坝等各种原因,发生了大冰灾,最长冰块长达35公里。因此,杨勇根据冬季考察所见到的这些河流的冰情、凌情和黄河上游已建大型水库河段的情况,认为西线调水枢纽规划还要比黄河上游已建库区海拔还要高许多,水文条件将更为复杂,河流冰情可能会更为严重、复杂;同时,调水入黄河后随着水文条件的改变和水量的增加,黄河凌讯情势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冰封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需要调查论证的重要问题。”
在色达县大则乡求宿时,杨勇遇到色达县然充乡副乡长夏成军。夏成军告诉杨勇,由于大则乡的牧民平时用水都直接从小河中提取,当地流传着的包虫病就可能是从水中传染给人的。在雅砻江上游的石渠县,他们沿途看到了不少藏狗和其它牲畜的尸体,也看到了预防包虫病的宣传和告示。到了冬季这一现象更加严重,因为冬季的冰封断流,只能靠砸冰取水的牧民长时间饮用这种长期没有流动的水。包虫病被当地称为高原癌症,据说比高原鼠疫还可怕。在乡卫生所陈列的包虫病资料图片令杨勇震惊。
据称国家卫生部门已派人进行调查和临床诊断,但到目前为止却还没有找到致病原因和治疗办法。只能做些预防宣传工作,当地政府正在逐步建设高原饮水工程,宣传人畜饮水分离、注意饮水水源选取等措施。
西线调水蓄水成库后,来自于腐质泥沼湿地和掺杂着牲口粪便的水源入库后,小流量替换慢的大库容调水水库自净能力会大大降低,水质会进一步恶化,调水会不会导致这些病源扩散传播呢?杨勇这么想。
他坚持最终结论还要待科考结束后,在室内做实验和研究后得出。“不谨慎的结论会被同行耻笑。”
消退的冰川
杨勇曾于1986年6月来过姜古迪如冰川,与20年前的冰川照片对比,他发现江源冰川经历了巨变。格拉丹东雪山以东的上千里绵绵唐古拉山脉南北两翼,还分布着众多规模不等的现代冰川,分别发源了长江南源当曲水系的旦曲、前庭曲、鄂阿玛那草曲、扠吾曲等。在南部和东段支脉,发育了怒江、澜沧江这两条著名的国际河流。而这些冰川和河流正在经历着加速演变。
一是冰川退缩了200-300米,这与青藏高原冰川总体退缩的演变趋势是一致的。
二是姜古迪如北支冰川的冰舌前沿由20年前的细锥状,变化为冰舌前沿部分的细长段已经完全消失。目前呈圆弧形的宽阔高大冰墙状,冰融水从冰墙裂缝和冰洞中散乱渗涌而出。然后汇流成溪,形成长江最初的水流。
三是冰舌前段原来与冰川分离的残留冰塔林和孤冰峰,现在已经基本见不到,说明近年来冰川的融化较强盛并且消融速度很快。
四是冰川前沿河床加宽,冰碛物被剥离推平,冰碛堆积物很少堆积成丘。在纳钦曲20余公里源流段及两侧山谷型冰川支流和切苏美曲河床两岸,同样看到数十条规模较大的冰川型泥石流和冰碛石满布的河床。
这一系列现象表明了全球气候变暖在江源冰川分布地区反应明显。这次考察队驱车经过当曲下游的巴绒狼纳山山下,看到当曲河水在今年干旱年份水量大减,两岸草地稀疏,成柱状的小龙卷风卷起一阵阵沙尘。
杨勇预测:长江源冰川的加剧退缩可能会导致“中国水塔”的坍塌,改变江源水系的分布格局,甚至失去源区河流水源的补给条件,使源区自然环境演变向时令河—内流河—荒漠化—沙漠化过程发展,最终形成与可可西里荒漠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罗布泊荒漠戈壁相连的内陆干旱区和沙漠带。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为了解决黄河中上游干旱地区的缺水。而杨勇认为黄河缺水断流的根本原因在于近几十年来的气候生态持续恶化和现今不合理的过量索取水资源,如果让这一现象持续下去,从长江水系调水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据有关资料,如果黄河上游努力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有农业体系,增强节水意识等,至少可节水120亿立方米,这几乎接近西线调水总量。
“在祁连山冰川、新疆的几大冰川水源地等地,都能看到矿藏的开发,力度很大,矿产资源开发延伸的洗选、冶炼加工对水资源的矛盾的加剧更是触目惊心。比如对祁连山的开发已经到了核心保护源区。”如何才是缓解黄河上游缺水的根本出路,杨勇说这个结论不好下,但是目前各方已经有了“缺水”的共识,这说明解决问题的机会还是有的。
14、审计署:5.15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被挪用和虚报多领
来源:人民网2009年10月29日 崔 鹏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0278259.html
10月28日,审计署发布“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绩效审计调查结果
核心提示
6年,910亿元资金,8201个项目。
投入大量财力的“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起作用了吗?审计署的绩效审计表明,水污染防治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资金被挪用、截留等问题。
10月28日,审计署发布了2008年对“三河三湖”(辽河、海河、淮河、太湖、巢湖、滇池)2001年至2007年水污染防治绩效情况的审计调查公告。
审计调查涉及“三河三湖”流域内北京、辽宁、江苏等13个省区市。
防治有成效,整体水质差
8201个水污染防治项目耗资910亿元
2001年至2007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910亿元财政性资金及国内银行贷款,用于“三河三湖”流域城镇环保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及综合整治等7大类共8201个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
审计调查表明,以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作为最新水质评价年度,用该期间环境保护部对“三河三湖”347个国控断面水质的监测情况与2000年至2007年的监测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淮河水系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由21.9%上升到33.7%,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由48.4%下降到21%;巢湖水质由劣Ⅴ类变为Ⅴ类,营养状态指数由57变为60.1。
但是,也有水域水质未得到改善。比如,滇池草海水质一直为劣Ⅴ类,营养状态指数均为72,滇池外海水质除2004年为Ⅴ类外,其他年度均为劣Ⅴ类,营养状态指数由64变为69。
整体看,“三河三湖”目前整体水质依然较差。环境保护部对“三河三湖”347个国控断面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的水质监测情况显示: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49.2%的断面水质为劣Ⅴ类;巢湖平均水质为Ⅴ类;太湖平均水质为劣Ⅴ类;滇池平均水质为劣Ⅴ类。
刨出水污染的制度原因
环保审批前置制度、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审计表明,环保审批前置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是导致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将环保审批作为企业工商注册登记的前置条件,是从源头控制污染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法律、行政法规仅对经营危险废物、设置拆船厂以及设立娱乐场所等特种行业有此要求,其他绝大多数行业,包括化工、造纸等重污染行业都未列入。
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为保障下游地区的水环境和水资源,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往往会受到一定影响,需要对上游地区进行补偿。但“三河三湖”流域内的13个省区市中,除江苏、浙江两省外,其他地方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大多尚未建立或不完善。
审计署有关负责人表示,总磷、总氮是反映湖泊污染状况的主要指标,但目前有关部门在水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和环境统计报表中,均未包括这两个指标,不利于对水污染防治工作和水质状况的全面反映和评价。
五年规划落实不力
部分项目责任主体或资金来源不够明确
审计表明,水污染防治五年规划落实不力。“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五年规划下达时间比较滞后,部分项目责任主体或资金来源不够明确,造成规划执行不太到位。
部分地区环境执法不到位。淮河和巢湖等5个流域1199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验收工作不够规范;海河和巢湖等5个流域的7个省市部分地区环境统计数据不够准确;海河、淮河2个流域的4个省市部分地区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联网率低,少数单位甚至违规干扰自动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行,以逃避处罚。
部分地方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薄弱,城镇污水、污泥和垃圾处理不完全到位。如有的地方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仅经简易处理就对外排放,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不达标、污泥和垃圾渗滤液未妥善处置,造成二次污染。
逾40亿防治资金“缺位”
部分水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和使用不够规范
审计表明,部分水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和使用不够规范,5.15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被挪用和虚报多领。
此外,有36.53亿元污水处理费及排污费被少征、挪用和截留。其中,9省区市应征未征、单位欠缴污水处理费和排污费21.43亿元;13省区市的相关企业、单位和部门挪用、截留污水处理费和排污费15.10亿元。
水污染防治资产闲置和部分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能力未达到设计要求。其中,10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水污染防治项目资产闲置的问题,涉及金额8.06亿元;“三河三湖”流域有206座污水处理厂实际污水处理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建议实行严格问责制
将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落实情况纳入政绩考核
审计署有关负责人表示,审计调查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已依法转送有关部门和地方处理。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整改。截至目前,整改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审计署建议,今后应进一步完善水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加大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将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落实情况作为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环保部门应加强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严肃处理违法违规问题。
15、投资910亿换不来水清澈 审计署揭露水污染治理软肋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 2009-10-29 郄建荣
http://www.legaldaily.com.cn/0801/2009-10/29/content_1173459.htm
审计署今日发布的关于“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绩效审计调查结果让人们再一次陷入沉思:国家投入910亿元资金,在时间上跨越了三个五年规划,但最终结果仍然是“‘三河三湖’目前整体水质还比较差”。
投巨资长时间治不了六河湖
翻开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历史,可以说辽河、海河、淮河、太湖、巢湖、滇池(习惯上称之为“三河三湖”)是最早列入国家污染治理规划的。
早在“九五”规划时,国家就把“三河三湖”确立为污染治理的重点,此后的“十五”、“十一五”规划污染治理重点的定位依然没有改变。从时间上,“三河三湖”的污染治理跨越了三个五年规划。
审计署相关部门负责人今日就“三河三湖”审计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不仅如此,据他们审计,2001年至2007年,就“三河三湖”的污染治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的财政性资金及国内银行贷款更是高达910亿元,这些钱分别用在了“三河三湖”流域城镇环保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及综合整治等7大类共8201个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
时间与巨资为何换不来“三河三湖”水的清澈?审计署给出的答案是:政策与法律脱节;环境执法不到位;有钱乱花。
环保审批前置无依据被忽视
环保审批前置政策的推出至今已有几年,首推时,相关部门相当看好这项政策,认为它是从源头上遏制污染的一项根本性举措。但是,实践中这项政策执行得如何,却鲜有公开。
审计署今天公开的“三河三湖”审计公告表明,这项环保政策由于缺乏法律支撑进而在重污染行业却出现了执行不下去的情况。
将环保审批作为企业工商注册登记的前置条件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重要手段。但是据审计署的调查,目前法律、行政法规仅对经营危险废物、设置拆船厂以及设立娱乐场所等特种行业有此要求,其他绝大多数行业,包括化工、造纸等重污染行业法律上均没有要求,因此,实践中这些重污染行业却没有执行环保审批前置。
审计公告表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也存在类似问题。“三河三湖”流域内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除江苏、浙江两省外,其他地方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大多尚未建立或不完善。
1199个项目环境执法不到位
执法不到位的问题可以说老生常谈,在审计署审计“三河三湖”时发现,同样的问题在“三河三湖”也未能幸免。
审计署说,在整个“三河三湖”8201个水污染防治项目中就发现近1199个项目执法不到位,这些项目主要是在淮河和巢湖等5个流域,问题多是出在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验收工作不够规范。
执法不到位的问题还包括,海河和巢湖等5个流域的7个省(直辖市)部分地区环境统计数据不够准确;海河、淮河2个流域的4个省(直辖市)部分地区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联网率低,少数单位甚至违规干扰自动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行,以逃避处罚。
审计署同时发现,部分入湖河流及源头地区水污染治理力度不够。如流入滇池流域的29条河流水质目前为劣Ⅴ类。审计还发现,“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五年规划下达时间比较滞后,部分项目责任主体或资金来源不够明确,造成规划执行不十分到位。
部分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对环保工作重视不够的问题也在这次审计中被公开。审计署表示,淮河、海河等4个流域部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直接排放或超标排放,对当地水污染防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挪用和虚报资金五亿多元
十几年时间,国家投入“三河三湖”污染治理资金高达910亿元。但是,审计发现在这笔巨资的使用上并非一清二楚,存在违规乱花资金的问题。
审计署在“三河三湖”审计中查出,挪用和虚报多领水污染防治资金5.15亿元。其中,7省市的一些部门和单位挪用水污染防治资金4.03亿元;4省的一些部门和单位虚报项目和虚报投资完成额等多领水污染防治资金1.12亿元。
同时查出少征、挪用和截留污水处理费及排污费36.53亿元。其中,9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征未征、单位欠缴污水处理费和排污费21.43亿元;13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企业、单位和部门挪用、截留污水处理费和排污费15.10亿元。
在“三河三湖”的污染治理中,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地方上公开的信息通常是说,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短缺是造成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的关键原因。但是,审计署的审计结论却与之相左:10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水污染防治项目资产闲置的问题,涉及金额8.06亿元;“三河三湖”流域有206座污水处理厂实际污水处理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16、中国湿地的痛与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9-10-29 杜悦英
http://www.cet.com.cn/20091029/i1.htm
一群群白鹤在悠然地觅食、踱步,骤然间,几百只大雁也由北而来,鸣响声声,飞抵于此。水鸟们在这里休养生息之后,下一站就是温暖的江南了。——十月中旬的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这样一派盎然生机。
莫莫格,位于吉林省西部镇赉县境内。保护区东靠嫩江,南临洮儿河,总面积14.4万公顷,其中湿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0%以上,为吉林省最大的湿地类型保留地,这里和位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境内的扎龙自然保护区,同是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基金“亚洲白鹤及其他国际重要迁徙水鸟迁徙通道与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项目的实施基地,2009年,该项目已经顺利结项。
湿地干旱难题
在莫莫格的鹅头保护站,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王洪珠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今年春天,他们统计到的白鹤数量为2613只。
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要知道,作为湿地旗舰物种的白鹤,其种群在全世界的最高统计数字也不过4000只左右。
“今年我们花了30万元从嫩江引水入莫莫格,才基本保证了整个湿地的正常生态。”王洪珠说,2001年以来,莫莫格的年降水量约300mm,2000年之前一般是350—400mm/年,但年均蒸发量却有1000mm,干旱很严重”。水,可以说是王洪珠最头疼的事。
“莫莫格理想的状态是每年补水1000万立方米左右,这每年将会用掉20万—30万元。”作为管理者,王洪珠最盼望的是资金问题能获解决。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除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外,莫莫格的补水、动植物恢复性建设、生物围栏建设等湿地保护措施的实施都步履维艰,而除了缺水,过度放牧、开垦湿地、石油开采、草甸取土、人为活动干扰、人为烧荒、偷猎、捡蛋、群众保护意识差、法律法规不完善、多部门执法难协调、人才短缺、社区关系不协调等也是保护区工作中的难题。
在鹅头保护站,生态移民与生态补偿问题也是当地人关心的问题。当地常住居民共有29户约六七十人,由于地处自然保护区,他们被明确要求不许从事放牧等农牧活动,生活较为困难,曾有村民找到当地官员,表示愿意移民到其他地方,但由于移民需要统一协调调度,不可能由保护区这一级行政机关单独予以解决,这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扎龙的问题还要复杂。白鹤GEF项目的中国专家苏立英教授2007年5月7日到扎龙调研时,湿地的水面超过她的脚面。2008年5月17日,苏立英再度来到扎龙,这一地点的地面虽然潮湿,但完全不妨碍席地而坐。2009年5月17日,还是同一地点,科考人员在掘地30厘米后才发现了水。
除了干旱,苏立英教授还提到,湿地荒火是扎龙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前,扎龙就曾有过过火的先例,2009年春季四五月间,扎龙再次出现荒火。
苏立英分析称,扎龙过火有多种原因,而过火后,对于杂草等的清理更容易,也可消灭害虫,增加地温,但是,其更多的消极因素则体现在,过火带来了大气污染,土壤失去营养,加速了物质循环的速度,造成生态退化。不耐火的物种渐渐消失,鸟类栖息地被破坏,当地动物、植物的物种结构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遭遇了挑战,物种趋向单一化,那么整个生态系统的抵抗环境变化能力就会变差。”她对本报记者说。
求解水危机
令扎龙人感到欣慰的是,这里的缺水问题有望得到长效解决。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王文锋局长透露,从明年起,黑龙江省政府、大庆市政府、齐齐哈尔市政府将每年共同出资400万元,定期为扎龙补水。
而据黑龙江省林业厅动管处处长陶金介绍,在2001—2008年,已经累计为扎龙补水11亿立方米,基本满足了扎龙湿地的生态需水量。
他说,扎龙湿地提供生态用水的补水渠道是中部引嫩工程,该工程从嫩江引水输往大庆供应工农业生产用水,由中部引嫩工程的分水闸为扎龙湿地补水,现有的水利工程能够满足扎龙湿地补水需求,具体由中引八支干上的翁海退水闸、中引工程通向东升水库的赵三亮子闸、东升水库的西闸门、中间闸门和九支干渠首闸门等五个闸门为扎龙湿地补水。
根据有关部门测算,扎龙湿地每年平均补水量为2.5亿立方米,随着补水经费投入的增加,扎龙补水量每年将增加到3亿—4亿立方米,维护扎龙湿地最佳状态,并满足周边社区渔业生产的需求。
但苏立英也提醒,虽然政府已经将生态用水和工农业用水提到同样高度,但是扎龙不是资源性缺水而是水质性缺水,如何治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陶金介绍,投入扎龙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投资789万元已经到位,在富裕县、泰来县、林甸县杜蒙县和铁锋区各建一处管护站和一处防火监测瞭望塔,每站根据需要建管护点。同时,加大自然保护区监测能力和管护能力的投入,包括燃油补贴、国际重要湿地监测、疫源疫病监测、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等方面资金投入。
此外,当地政府还对区内重点工程项目采取生态保护措施:在301国道建设过程中,提出增加生态保护措施,如建设方形涵洞,增加涵洞数量、封闭路段、拆除路边饭店、度假村等,在生态保护方面投入2000多万元。
对于哈大齐城际铁路,为减少对保护区生态影响,在保护区范围内,全部采取高架桥的方式,对占用的湿地给予生态恢复补偿,恢复湿地、建设监测站点。
忧患鄱阳湖
“无论如何也要把鄱阳湖湿地保下来。”在10月中旬召开的白鹤GEF项目总结会期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姜加虎研究员在接受媒体联合采访时这样说。
姜加虎担心,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一旦上马,将对鄱阳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他介绍,如果该水利枢纽建成,鄱阳湖水位将超过16米,“鄱阳湖湿地几乎就不存在了。”
姜加虎说,目前长江中下游仅有的两个通江湖泊就是洞庭湖和鄱阳湖,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好于洞庭湖,如果水利枢纽建成,必将阻断鄱阳湖和长江之间的水资源调配。出自中科院专家之手的一份科研材料中也提到,水利枢纽一旦上马,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将受到严重影响。
17、狙击氮氧化物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9-10-29 杜悦英
http://www.cet.com.cn/20091029/i3.htm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氮氧化物(NOX)的年排放量不足500万吨;20世纪90年达到850万吨;2005年的数字是1900万吨,2008年2300万吨。如果不严格控制,到2020年,NOX的排放量大约将达到3000万吨。眼下,NOX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其排放的逐年增加,给环境带来沉重压力。NOX具体有怎样的环境伤害?中国又将如何应对?记者日前走访了相关专家。
NOX本身就对空气造成污染,在日光条件下形成臭氧后,对空气产生二次污染。臭氧使大气的氧化性增强,使一些污染物形成了二次颗粒物,如硫酸盐、硝酸盐等等,使大气的能见度下降,形成灰霾天气。此外,NOX还会导致酸雨产生,并容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NOX排放具有行业和区域特点,火电行业是NOX的排放大户,其排放占到NOX排放总量的38%左右。其次是交通运输业,NOX的排放以重型货车和大型客车为主,排放量也超过30%。这两者已占中国NOX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NOX排放严重,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广东、山东、河北、江苏、河南的排放量每年都超过了100万吨。
在火电行业,国内已经开展了低氮燃烧工作,去年建成火电脱硝装置2000万千瓦,在建的还有1亿千瓦以上。机动车也在加强排放标准的控制,北京和上海已经提前启动国IV标准。对于水泥、钢铁等行业控制技术相对薄弱的行业,也在逐步开始做NOX的减排工作。
借鉴国际经验
美国的NOX排放控制主要从空气质量达标、酸雨、臭氧超标,空气细颗粒物?PM_2.5?等问题来入手,通过立法有效地控制了NOX的排放,其中通过《清洁空气法》(修正案)的实施,就削减了200万吨NOX排放量,电力行业的NOX排放量在持续下降,臭氧污染在逐渐减轻。
欧洲则是通过签署各种国际公约来控制NOX排放。从2008年到现在,NOX排放下降了30%。
日本应对NOX的措施是对超标地区实施氮氧化物的总量控制。对于在固定源总量控制以后环境质量仍不达标地区,进一步实行机动车NOX排放的总量控制,2007年NOX的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了32%,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中国如何应对
相关专家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对于NOX的控制,首先要拟定全国性的中长期规划,同时要解决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其重点是火电行业总量控制和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具体则从主要固定源和流动源两个方面来控制,最后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目的。
在管理上,要进行高价源和低价源的分开控制,高价源主要解决区域性污染的酸雨和细粒子、臭氧长距离输送的问题,这部分由国家实行总量控制。低价源则是国家提出控制总量要求,具体由地方控制管理。
同时,在控制NOX排放时,要把新源和老源分开,控制新建电场NOX排放的增量,对老源则要实行总量控制,并在这个基础上实行排污交易。同时要体现地区差别,体现重点和重污染区域。
机动车排放监管的重点则是提高新车的准入门槛和加强对在用车的监管,十二五期间,在全国要推行国IV标准,配套油品质量也要达到要求。此外,强化在用车的管理,完善老旧车型淘汰制度。
对于工业锅炉,也要进一步强化排放标准,促进低氮燃烧的推广。在加强NOX控制的同时,也要重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控制。
18、水电移民返贫谁之过?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10-28 刘晓星
http://www.cenews.com.cn/xwzx/sj/200910/t20091028_624016.html
20多年过去了,漫湾水电站的建设让5万移民中的多数沦为贫困户,他们的命运并没在一代人身上终结,而是在几代人身上延续。
云县漫湾镇田坝村的老罗告诉记者,尽管他和家人不嫌脏不嫌累地打零工,但到现在温饱都成了问题。在他的要求下,记者拍下了这张具有特殊意义的“全家福”。 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新颖 摄
在中国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之间,湍急的河流在上百万年间不断地切割山脉连接之处,最终切割出了今天具有几千米落差的大峡谷。陡峭的高山、复杂的地形、多变的立体气候,孕育出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高山峡谷景观和丰富的水电资源。
世界水电在中国,中国水电在西南。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水电巨头们齐聚这里,上演了一场西南水电开发的“百团大战”,“跑马圈水”、“遍地开花”、干支流“齐头并进”已成这里的常见现象。
而在水电开发的大潮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水电移民,他们被迫离开了世代栖居的家园,放弃了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改变了传统半耕半渔的生活方式。
水电开发给移民们带来的究竟是富庶还是贫穷、是改变还是依旧闭塞,外界并没有多少人清楚。日前,记者走进重重大山,踏访那些依旧在和贫穷与闭塞抗争的移民,以期真实记录他们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现状。
改变:从“农民”变为“无业市民”
漫湾水电站开发之后,田坝村村民变成了城镇居民,世代以耕作为生的村民们吃上了“平价粮”,然而这种幸福感只是昙花一现。仅仅1年之后,由国家按计划供应平价商品粮的政策便自行消失了,移民开发公司的经营也遭到了失败,大部分人家陷入贫困状态。
当早晨的第一缕晨曦升起来的时候,云南省云县漫湾镇上的早市已经是人头攒动。
位于澜沧江中游的漫湾镇,是漫湾水电站的所在地。建于1986年的漫湾水电站于1993年投产发电,现归属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在漫湾镇上,一个宽约10米、长约20米的狭窄通道不知从何时起成了简易的菜市场,通道两旁摆满了当地居民自家地里种植的各种应季蔬菜,来得稍晚一些的摊主就在这块很小的范围内来回走动叫卖。
穿行在人群中,记者注意到,这个小小的菜市场真实地折射了这个特殊小镇的百态人生:那些带着期待眼光不时叫卖的摊主大多数是漫湾水电站的移民,而那些穿着时尚服装或是白衬衫的女人和男人们自然是电厂的职工或家属,也是这里最主要的消费群体。当有轿车开进这个狭小的通道时,马上就受到摊贩们的“围追堵截”。
在市场中,60岁的郑大娘是这些摊主中最活跃的一个,她不时地走到通道中间,与那些走来的老客户们攀谈一下,这样她的蔬菜才能有希望在中午之前卖出去。如果到了中午还有很多菜滞留在菜篮里,那就意味着她不仅要花两元钱打车回离镇上两公里远的田坝村的家,而且一天的收入也会寥寥无几。
“怎么都想不通,原来殷实富裕的生活怎么变成了这个样。”郑大娘自言自语地低头走向她的菜篮。当记者和她攀谈起来时,她告诉记者,自己的儿子儿媳远在深圳打工,平时家里的生计就全靠卖菜维持着。
记者了解到,漫湾水电站建设之前,田坝村因田地多、土质肥、牧场宽、山林多,又靠近214国道,曾是云县新村区最富裕的一个自然村。
而在田坝村的居民看来,生活现状发生逆转的原因就是与他们仅有一路之隔的漫湾水电站的建设。
漫湾水电站建设初期,因田坝村刚好坐落在大坝以下,因此被列为库外区,没有被纳入移民范围,也没有明确的搬迁和扶持政策。
但是让村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伴随着水电站的建设,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一点点地被征用和吞没。漫湾水电站采取了“边用地、边征地、边解决”的措施,到1988年,由于村中的大部分旱地和部分林地被淹没,全部水田、部分旱地和原宅基地被电厂征用,村民既失去了土地又失去了安居住所。
原本富庶的田坝村村民也变成了移民。之后当地政府正式对全村实行就地农转非政策,所有村民都转变成城镇居民。
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全村人就地后靠建房居住,全村人集体农转非,由国家按计划供应平价商品粮以解决吃饭问题,再用国家赔偿的土地征用费组建移民经济开发公司,通过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来保障村民的经济收入。
世代以耕作为生的田坝村村民吃上了“平价粮”,然而这种幸福感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昙花一现。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粮价逐步放开。仅仅1年之后,由国家按计划供应平价商品粮的政策便自行消失了。与此同时,移民开发公司的经营遭到了失败,从市场获取经济收入的设想也落空了。
田坝村成为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一特殊时期的牺牲品,村民处于丧失劳动对象、成为“无业市民”的尴尬境地。
为了生存,田坝村许多人家一度沦为拾荒户,并上山开荒种粮,少数基础好、脑子灵活、社会关系较多的人家通过借债买车跑运输而有所发展,大部分人家则陷入贫困状态。
在田坝村一位罗姓村民家中,记者看到他家房顶上覆盖着油毡,整座房子十分破旧,而其隔壁用泥巴砌成的房子在风雨中更显得凄凉。
与同龄人相比,这位40岁的男主人要苍老许多。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他告诉记者,在漫湾水电站建设之初,他才19岁,当时电站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让他异常兴奋,他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但20多年之后,每况愈下的生活让他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一直以来我们夫妻俩不嫌脏不嫌累地在外面打零工,赚钱维持生活。但现在连温饱都成了问题。”老罗忧心忡忡地说。
经济危机也让常年在深圳打工的妻子有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给我们照一张全家福吧!还不知道以后会搬到哪去呢!”老罗全家人不约而同地站在房前,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记者了解到,老罗还有个女儿在昆明上大学,暑假期间本应回家,但因为家境的原因,不得不利用假期在外打工以贴补家用。因此,这张具有特殊意义的“全家福”也因此多了几分苦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田坝村二次移民的方案正处在征询意见阶段。何时搬?如何搬?搬向哪里?仍然没人说得清。
矛盾:生存、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约束冲突
在漫湾水电站开工后,大坝的建设淹没了江边村的全部土地和大部分山林牧场。在政府的协调下,全村人就地后靠,搬迁到丙寨界内定居,这时的江边村就从一个土地、山林、牧场和水资源都十分丰富,生计来源多样化,生活日趋富足安乐的村寨,一下子变成了土地紧缺、山林狭窄、没有牧场、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十分困难的贫困村,生计紧张,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重重大山,是封闭和原始的最好注解。
也正因为大山的阻隔,这里的人们才有更多的时间与山和水独处,形成了独特的田园风光。
景东县漫湾镇安乐村委会江边村,原本是一个近乎于与世隔绝的原始村落,正是漫湾水电站的建设改变了村中每一个人的命运。与那些远离故土的人相比,这些人是幸运的。就地后靠的移民政策,让他们在搬迁之后仍保持了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连续性,因而不存在生产和生活的适应困难。然而和田坝村一样,水电移民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生活上的富裕,相反却因此走上了贫困之路。
今年60岁的柳阿姨是地地道道的布朗族,她告诉记者,在搬迁之前她的家就位于澜沧江边上,开门就是公路,交通十分方便。每年到收获的季节,村里的人三五结伴地去收割庄稼,能歌善舞的姑娘和小伙更是不时对起山歌,每年收获的谷子装满粮仓,一家人三四年的粮食就有了着落。
在漫湾水电站开工后,大坝的建设淹没了江边村的全部水田、旱地、轮歇地、宅基地、公共设施和大部分山林牧场。在政府的协调下,全村人就地后靠,搬迁到丙寨界内定居,这时的江边村就从一个土地、山林、牧场和水资源都十分丰富,生计来源多样化,生活日趋富足安乐的村寨,一下子变成了土地紧缺、山林狭窄、没有牧场、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十分困难的贫困村,生计紧张,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应该说,移民村寨的祖先经过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最终选定的村寨定居点,都是当地最适宜人类生存和居住的地点。由于就地后靠政策本身的限制,移民搬迁点只能就近在本乡本土的狭窄空间范围内选择,注定很难找到一块能与老家相媲美的居住地。水、土地、森林、牧场等自然资源的刚性约束,导致就地后靠移民在较长的时间内很难恢复到原有的生活水平。
就地后靠之后的江边村,地处海拔五六百米的半山腰上。颠簸的山路给村民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位李姓村民告诉记者,生活在这里最大的困难就是“守着江边没水吃”。每家每户的壮劳力每天都要到山上5公里远的地方去挑水,每次骑摩托车往返大概需要1个小时的时间。
记者走进这个小村庄时,整个村子显得格外寂静。那些在雨中随时都可能倒塌的泥巴房屋格外破旧,仿佛在讲述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艰辛。记者仔细一问才了解到,江边村的第二次搬迁正在进行中,很多人家已经搬到了距离这里很远的移民安置点。这位李姓村民和68岁的老父亲决定等收获完庄稼再搬到新的安置点上。
说起那个地处平原地带的新安置点,这位68岁的老父亲脸上现出不舍:“如果这里有水喝,我还是愿意生活在这里,这里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啊。”
水资源的匮乏仅仅是自然资源刚性约束反映出来的一个现象。放眼望去,村庄安置后靠20年来,江边村依靠传统农业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导致低海拔山区和山坡上的原始次生林变成了一块块被称作“大字报”的耕地,而且这些耕地正在向更高、更陡处延伸。
从四川到云南,一路走来,记者注意到,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约占97%的人们随着山势散落栖居在高山峡谷两岸旁的大山深处。在一定海拔内,适应人类农耕活动的区域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在三江并流区域,河谷地带在海拔700米~2000米的区域内,人类经过上千年的生产活动,目前已经被列为生态恶化区;在怒江,海拔1500米以下的原始森林已经荡然无存,而被次生林所替代。
怒江从下游到中游有750公里,在750公里长的区域内,江水落差将近1200多米。在这样一个长度和宽度的空间内,放眼望去,许多土地已经开发成了农田,比如玉米地、水稻田,有些则开发成了经济林,比如芒果林、板栗林。
为了生存,当地老百姓不得不向公共资源伸手。资源和生存压力使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的范围正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延伸。在怒江州大约1.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仅有70万亩耕地,其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占到76.6%,这样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地越种越“瘦”。
老百姓要生存、要吃饭,只有靠毁林开荒、陡坡地广种薄收以满足基本生存,远让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不堪。水电开发移民安置如何综合统筹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的关系?如何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调整流域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保护之路?有关生存、发展、保护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难题摆在了决策者面前。
迷茫:留守成为另一种悲哀
由于包工队开赔的田地质量太低而遭到田地被淹村民拒收,平掌村除少数原有土地未被淹的农户能维持正常发展外,多数农户变得越来越贫穷。许多村民丧失了生计来源,无法自耕自食。用村民的话说是:耕不得,牧不得,林不得,渔也不得。
漫湾水电站建设之前,以彝族为主体的平掌村,因水田多、水资源丰沛、林地和牧场多,是远近闻名的粮仓和富裕村。电站建设后,平掌村的牧场、大部分水田和部分旱地、林地被淹没。政府对平掌村实行就地安置的政策,实行“淹什么赔什么、淹多少赔多少”,由移民办找包工队重开田地直接赔偿给被淹农户。因此,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平掌村没有把土地重新打乱平分。
然而,由于包工队开赔的田地质量太低而遭到田地被淹村民拒收,因而除少数原有土地未被淹的农户能维持正常发展外,多数农户变得越来越贫穷。许多村民丧失了生计来源,无法自耕自食。用村民的话说是:耕不得,牧不得,林不得,渔也不得。
记者来到平掌村采访时正值中午,没有想像中袅袅炊烟的田园生活气息,相反却是出奇的静寂。原来为了生存,村中年轻人不得不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家中的全部为老人、妇女和儿童。
何天菊,这个在平掌村土生土长的地道农家妇女,常年在家照料患病在床的婆婆,丈夫一个人常年在外打工贴补家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何天菊一样的留守家庭在平掌村约占90%,老、弱、病、幼成为当地人群的主体,中年妇女是村里留守下来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家庭脊梁。
今年30岁的罗开梅也是在平掌村长大的,然后又成为村里的媳妇。怀抱着蹒跚学步的女儿,望着76岁高龄的婆婆,坐在随时都可能在一场暴风雨中垮塌的老房子里,罗开梅对于生活不敢有太多的憧憬:“这样的生活只能一天天地维持下去,谁知道明天会怎样?”
采访中,记者无时无刻不被这种悲情感染着。水电站开发,给村民们带来的不是富裕,男人们不得不外出打工,留守妇女则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孩子教育、老人照料等诸多使命,多重角色构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
应该说,留守妇女现象在中国特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并不少见,但是在平掌村这样的留守却更显凄凉:这群深居幸福对岸的女性没有拒绝不幸的权利,她们只能被动地接受。
漫湾水电站的建设还给平掌村带来了村社森林减少、水质污染、人畜疾病增多、库岸坍塌、整个村寨面临滑坡的严重问题,整个村庄已经陷入了不可持续的困境之中。
记者从多方了解到,漫湾水电站规划在计划经济时期,修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运行在市场经济时期。资料显示,漫湾水电站作为澜沧江梯级电站开发中的第一期工程,现在国家财政每年可从漫湾电厂获利1亿多元,其中,云南省财政获利5000多万元,所涉及的4县获利5000多万元,漫湾电厂和云南省电力公司共获利1.2亿多元。
漫湾电站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对移民的扶持却显得十分微弱。漫湾电站实际移民7260人,移民经费实际支出5500万元,其前期补偿严重不足,人均不到8000元,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据调查,在库区淹没前,漫湾地区移民人均纯收入曾高出全省平均值11.2%。1997年库区淹没后,这些移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平均值的46.7%,收入大幅下降。
20多年过去了,漫湾水电站的建设让5万人沦为“移民”,这个特殊群体的命运变得愈加的坎坷和艰辛,他们的命运并没在一代人身上终结,而是在几代人身上延续。
马上就评
水电开发≠脱贫致富
刘晓星
从四川到云南,对每一户移民的踏访都伴随着崎岖颠簸的山路,都会让记者的心情变得异常复杂:一双双期盼的眼神、一张张被生活的艰辛雕琢的面孔、赤裸的黑色脚掌、几近坍塌的房屋……成千上万名移民生活的辛酸在这一刻变得如此直白和鲜明。
由于水电开发有着可预期的巨大利益,无数人被动地身陷“移民”的梦魇。西南地区的河谷地区,通常是当地耕地和人口最集中、经济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而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必然凸现出这种和当地居民争地争利的激烈矛盾。水电开发并不能简单地与脱贫致富画等号。在西南地区,由水电开发导致百姓身陷贫困旋涡的现象,既不是新生事件,也不是个别案例。
当大量原住民不得不迁离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最肥沃、生产生活条件最好的河谷地带时,他们要想维持生计变得如此艰难。一旦失去尚可维持温饱的耕地,而又不能普遍获得可靠的生活来源,返贫和贫困化便在所难免。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并没有主动解决社会问题的水电开发,又常常是以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作为口号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水电工程之所以得到不少地方政府部门青睐,原因主要在于水电建设投资对当地GDP增长的拉动以及对政府税收和财政收入的增加都有很大的“助推”作用。而对于大大小小的开发商来说,由于土地资源、河流资源以及银行的信贷在现有体制下能够廉价和轻易地获取,这种巨大的利益驱动最终必然导致置弱势群体和公众权益于不顾的疯狂开发行为。
如果把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仅仅局限在政府层面的项目投入以及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比例划分上,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开发商当然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政府的财政收入除了维持本身日常的开支外,能有多少钱直接用于失地民众的生产与生活保障呢?
在西南地区,田坝村、江边村、平掌村的遭遇不是个例。20多年过去了,众多跟这些村庄村民一样的移民在贫困中痛苦地挣扎和抗争,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发展。
农民或者农民集体作为农村土地和耕地的经营者或所有者,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果他们的生产和劳动的基本权利不能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尊重,在不同利益的博弈中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自主权,那么从根本上解决水电越开发、群众就越贫困的问题,也许就是一句空话。
在消除贫困和发展经济的口号下,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强势群体可能通过权力或资本的话语权与支配权,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终导致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事实上的扩大,他们便成为水电开发移民返贫的罪魁祸首。
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都在享受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富足,而那些当初为国家水电开发建设做出贡献的移民们却依然在温饱和贫困线上苦苦挣扎。我们不得不去深思,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再到科学发展时期,我们需要怎样的移民安置政策?移民政策的修改和完善如何才能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更加科学,也更加民主?这不仅是呼吁,更需要有关部门去重视并加以解决。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