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6
十月二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新华网: 专家称三峡蓄水并非近期长江中下游干旱主因
http://news.qq.com/a/20091025/000717.htm
2、新华网: 全球环保人士用“350”呼吁关注气候变化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0/25/content_12323279.htm
3、中国新闻网: 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绿色GDP指数明显上升
http://env.people.com.cn/GB/10257045.html
地方信息:
4、新华网: 江苏海洋环保有喜有忧 化工园区存在较大污染风险
http://env.people.com.cn/GB/10257009.html
5、新华网: 黑龙江省试行“河长制”治理污染较重河流
http://env.people.com.cn/GB/10257065.html
6、潇湘晨报: 三大成因造成湘江洞庭湖出现罕见枯水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ylxw/200910/t20091025_309300.html
7、潇湘晨报: 长沙干渴调三峡水 关闭19家企业确保湘江水质
http://env.people.com.cn/GB/10253087.html
8、扬子晚报: 南京10年来首次连遇10个污染天
http://news.sina.com.cn/c/2009-10-26/022718905593.shtml
重大水事:
8、中新社: 长江遭遇“枯水” 下游水位创20多年来同期最低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ylxw/200910/t20091024_297565.html
污染信息:
9、国际要线: 安徽含山2000亩河道被浮萍染成“红河”
http://env.people.com.cn/GB/10261285.html
气候变化:
10、21世纪经济报道: 中美气候交锋
http://cj.bdchina.com/partner/bdchina/darticle.aspx?id=JL,20091024,00000162&columnid=955
11、新华网: “数说”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0/26/content_12329040.htm
深度报道:
12、大洋网-广州日报: 环保部官员否认液化石油气车污染高过柴油车
http://news.sina.com.cn/c/2009-10-26/040718906436.shtml
13、中国经济周刊: 省长节能“成绩单”公布:北京居首 新疆排末
http://env.people.com.cn/GB/10261031.html
14、新华社: 不能再“哭楼兰”——化解生态危机敦煌在行动
http://env.people.com.cn/GB/10256898.html
15、南方都市报: 经济发展模式粗放 威胁珠江水环境
http://news.sina.com.cn/o/2009-10-26/025016497953s.shtml
环境时评:
16、人民网环保频道: 农夫山泉究竟向大自然“搬运”什么?
http://env.people.com.cn/GB/10255014.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1、专家称三峡蓄水并非近期长江中下游干旱主因
来源:新华网2009年10月25日
http://news.qq.com/a/20091025/000717.htm
新华网宜昌10月25日电 (记者江时强、吴植)近期有媒体把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与长江中下游干旱相联系,有关部门和专家表示,三峡蓄水不仅不是导致干旱的主要原因,而且将有助于改善长江最枯季节中下游的用水条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近期湖南、江西等省的湖泊、河流水位低,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地区自身的旱情,即9月以来当地持续晴热高温,降雨量很小,无法形成径流。
据悉,正在进行175米试验性蓄水的三峡水库已再次加大下泄流量,以遏制长江中下游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地区的旱情。25日,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增至9000立方米/秒,比蓄水原计划下泄流量多约2500立方米/秒。
郑守仁认为,近年长江上游来水呈减少趋势,下游用水需求却不断增大,而作为季调节水库,三峡水库必须在秋冬季节蓄水,才能全面发挥综合效益,这使人们很容易把旱情和三峡大坝拦水联系起来。
据介绍,1877年有实测水文资料以来,长江上游来水量在10月的多年平均值为19700立方米/秒,但受上游降水减少及大量建水库等影响,最近20年的平均来水量减少了约3000立方米/秒。预计今年10月上游平均来水量不超过14000立方米/秒,远低于正常年份的水平。
记者另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此次南方地区出现干旱有两大原因。一是入秋以来中国南方大部被副热带高压控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和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难以在江南和华南北部相遇,造成南方持续高温少雨。二是入秋以来登陆中国的3个热带气旋只影响到华南南部和沿海等地,未给江南和华南北部带来丰沛的降水。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三峡枢纽梯级调度中心主任袁杰说,根据去年的经验,今年的蓄水方案要求三峡水库比去年同期适当加大下泄流量,提高长江中下游在枯水期的水位,以满足沿线航运和用水需要。三峡蓄水对长江中下游虽有影响,但今年蓄水和用水之间的矛盾与去年相比,已小得多。
郑守仁说,三峡水库蓄至高水位,才能在来年1至2月长江上游来水量最小时给下游补水,否则届时下游的旱情会更严重。长江上游在1至2月期间的来水量最小值仅为2700立方米/秒,正常年份在3000至4000立方米/秒之间。三峡蓄水后,届时下泄流量可达5000至6000立方米/秒。
他说,不能因为眼下20年长江上游来水量呈下降趋势,就说将来不会有大的洪水,甚至说三峡工程的存在没有必要。
2、全球环保人士用“350”呼吁关注气候变化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0月2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0/25/content_12323279.htm
新华网北京10月25日电 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环保人士24日围绕一个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特殊数字“350”,举行了4000多场活动,以唤起人们对全球变暖的关注。
“350”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安全上限为百万分之350(即350ppm)。一个名为“350.org”的非政府组织援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詹姆斯·汉斯的话说,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值已经达到390ppm。
据外电报道,24日在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厄瓜多尔、英国、丹麦、埃及等地,环保团体组织了被“350.org”创始人比尔·麦吉本称为“拼字”的活动,以各种方式拼出“350”中的一个数字。
在委内瑞拉,志愿者在加拉加斯北面的卡蒂亚拉马尔海滩组成一个“0”字形,告诫人们如果不阻止全球变暖,海水将淹没这个海滩。
在印度,“350.org”的成员以“气候变化行动国际日”的名义,在金奈一处海滩组成一个人体金字塔,并打出写着“350”的牌子。
在死海地区,人们用无数张有关环保的照片在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拼出“350”的数字。
由“350.org”发起的这些活动呼吁各国领导人在定于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遏制全球变暖拿出强有力的措施。
3、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绿色GDP指数明显上升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10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257045.html
25日下午出炉的《中国300个省市区绿色GDP指数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绿色GDP指数平均值为0.1151,比上年上升9.41%。
由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这份报告称,2009年中国资源效率总体水平有所提高,黑色体系的城市数量略有减少。其中,北京平均每立方米水、气资源效率上升至5.11元,比去年上升18.84%。排在绿色经济指数前十名的城市为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海口、青岛、温州、杭州、宁波、大连。
报告分析称,目前中国还有许多城市仍在盲目加快工业化进程,不合理的工业经济结构与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导致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具体为,中国南北地区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状况形式不同,北方以工业烟尘排放为主,南方地区则以污水排放为主。与此同时,中国绿色GDP水平东西差异也巨大,西部地区的绿色GDP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
报告指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之路必须妥善解决资源环境与解决增长的矛盾,建立行之有效的环保产业,只有转向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特征的绿色经济,中国经济才能进入“效率、和谐、持续”的绿色发展轨道。(记者 刘长忠)
4、江苏海洋环保有喜有忧 化工园区存在较大污染风险
来源:新华网2009年10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257009.html
新华网江苏连云港10月24日电(记者胡浩)全国海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检查组24日离开连云港,结束对江苏的检查。通过为期一周的调查了解,检查组认为,江苏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海洋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的进展,但沿海化工园区较多,存在较大环境污染风险等问题仍不容忽视。
10月20日至23日期间,检查组对江苏徐州、宿迁、南通、盐城、连云港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实地检查,检查重点包括海岸、海洋工程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新沂河等陆源污染防治,海洋污染应急防备,自然保护区,以及入海河流水质等情况。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代表检查组向当地政府提出反馈意见时指出,江苏省委、省政府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在制定沿海地区环保规划,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采取加强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建设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全面推进生活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四大举措,防治陆源污染。
在防治船舶和养殖污染方面,江苏省强化船舶污染防治,推广渔用电池的回收工作,减少了渔用废旧电池对海洋资源的破坏。此外,当地积极开展了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通过系列举措,江苏海洋环境监测得到加强,近岸海域水质保持稳定。2006年至2009年上半年,江苏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介于一类至四类之间,总体情况较为稳定。2008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显示,近岸海域水质为良。
检查组同时指出,江苏省个别地区存在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监管能力不足,监督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其中包括沿海化工园区较多,存在较大环境污染风险;部分涉海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有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行为;部分企业偷排或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导致新沂河流域部分河段污染严重;海上溢油应急防备能力存在薄弱环节;大规模围填海项目缺乏深入研究。
检查组建议当地政府进一步提高海洋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科学规划海岸带空间资源,调整沿海开发区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海洋污染防治,提高海洋污染应急能力,并严格执行涉海工程环境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海洋环境保护监管力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等八部门联合开展了全国海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检查工作,组成渤海、黄海和南海3个检查工作组,于10月底和11月初分赴辽宁、河北、江苏、广西进行检查。
5、黑龙江省试行“河长制”治理污染较重河流
来源:新华网2009年10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257065.html
新华网哈尔滨10月25日电(记者徐宜军)记者从黑龙江省环保厅了解到,这个省最近开始对污染较重的阿什河、安邦河等几条污染较重河流试行“河长制”,强化领导责任,加快推进河流污染治理的进程。
据了解,“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水污染治理制度,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是江苏省处理蓝藻事件时的首创。
在近日召开的黑龙江省推进污染(减排)防治工作会议上,黑龙江省环保厅提出,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和有效手段保证减排项目按期实施,对污染较重的阿什河、安邦河、呼兰河、安肇新河、鹤立河、穆棱河试行“河长制”,采取“一河一策”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实行“三包”政策,即领导包推进、地区包总量、部门包责任,对污染河流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上下游同治,促进流域整体水质的改善。
6、三大成因造成湘江洞庭湖出现罕见枯水
来源:潇湘晨报 2009-10-25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ylxw/200910/t20091025_309300.html
据湖南省防指介绍,当前湘江和洞庭湖出现罕见枯水,主要有三大成因:
1.降雨偏少导致洞庭湖、湘江来水少、水位低。今年以来(至10月23日),全省累计平均降雨1042mm,较历年同期均值偏少16%。
2.河槽下切导致湘潭至长沙河段同流量情况下水位偏低。由于湘江下游河槽不断冲刷下切,枯水期水位流量关系发生变化,出现流量大,水位低的情况。
3.长江干流来量减少进一步加剧了洞庭湖和湘江下游枯水情势。10月上中旬,三峡入库约13000立方米每秒,出库流量维持在7000立方米每秒,长江干流由于三峡蓄水消减流量5000-6000立方米每秒。
7、长沙干渴调三峡水 关闭19家企业确保湘江水质
来源:《潇湘晨报》2009年10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253087.html
因为枯水,湘江和洞庭湖牵动着越来越多人的心。
不过好在应对及时,湘江枯水暂时没有惹大麻烦。昨天,省防指表示,目前有效确保了湘江长沙站水位高于24.8米、湘潭站流量大于500立方米每秒,这是两个保证城市供水的最低控制线。但枯水形势依旧严峻,我省已请求国家防总继续加大三峡下泄流量。
长沙水厂制水量仅为设计能力的1/4
长沙市6个水厂中除二水厂取水头高程为24.8米外,其余水厂的取水高程均高于25.2米,受低水位影响制水量仅为设计能力的1/4,如不采取二次提水将无法保证长沙城区供水。湘潭市三水厂取水量仅可达6万吨/天,为设计能力的1/3。
同时,由于流量减少,水体纳污能力降低,供水水质也受到严重威胁,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几率明显加大。由于枯水时间提前且水位低,洞庭湖腹地大片洲滩裸露干枯,导致湿地鸟类食物减少,候鸟越冬形势严峻。同时,洞庭湖水面面积急剧缩减,严重影响鱼类种群生长繁衍。
我省已请求继续加大三峡下泄流量
10月19日下午4时起,国家防总紧急调度三峡水库按不小于8000立方米每秒加大下泄,以缓解长江中下游水位下降趋势,此举已经有效缓解了此前洞庭湖水位不断探底的势头。
省防指昨天再次向国家防总请求,建议国家防总调整三峡水库调度方式,按8000-10000立方米每秒均匀下泄。省防指认为,这种方式将对目前湘江中下游沿线城市取水形势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对长江中下游航运、洞庭湖湿地保护、湖区沿岸用水以及降低湘资沅澧四水尾闾水位下降速度都会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关闭19家企业以确保水质
为减少污水排放,保证用水水质,环保部门加大了沿线污染源的控制,全省紧急关闭了19家企业、关停了300多家企业。水文、环保等部门切实强化了水质的实时监测分析。
目前,长沙6个水厂的应急取水工程已于10月22日前全部完工,能够保证湘江水位不低于24米情况下正常取水(120万吨/日的供水能力)。湘潭中环水务有限公司针对所管辖的市一、二、三水厂实际,通过在湘江修筑临时壅水围堰抬高三水厂取水口附近水位约0.3米,取水量可达9.2万吨/日,基本满足用水需求。
8、南京10年来首次连遇10个污染天
来源:扬子晚报 2009年10月2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10-26/022718905593.shtml
本报讯 “怎么走一趟新街口,跟走进沙漠似的,尘土飞扬啊。”市民刘先生抱怨说,最近南京的空气质量真的太差了,天空中总是尘土弥漫。
而记者查阅空气监测数据发现,从10月16日开始截至昨天,南京已连续遭遇了10个污染天。在秋高气爽的十月遭遇如此之多的污染天,还是10年来头一次。
秋高气爽天 呼吸不顺畅
进入下半年开始,南京的空气好得没话说,特别是七、八、九三个月,竟然没有一个污染天。这在历史上都是破天荒的。
然而,就在大家继续畅想“好空气”时,意想不到的污染却“不约而至”。金秋十月本应是秋高气爽的时节。但是今年的十月却有点不寻常。尤其是中旬以来,秋高气爽更是很难得一见,天空好似蒙着一层灰蒙蒙的纱一般,既看不高,也看不远,不仅擦鞋洗车的频率高了,就连呼吸都不太顺畅。
而空气监测数据也显示,继10月3日南京遭遇一个污染天气后,空气质量短暂好转。10月15日开始,南京空气质量开始大跳水,而16日截至昨天,南京接连遭遇10个污染天。短短25天已经有了11个污染天。
这样的长久污染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记者查阅了几年前的数据资料,十月份的空气在往年都算不错的,一般全月也就两三个污染天,即使严重点的2006年,污染天数也只是6天,而且还是断断续续的污染,从来没有如此之久的。
无雨又修路 空气浮尘多
为什么这个十月如此特别?空气污染又如此重呢?专家分析,这主要归结三大原因:无雨,修路外加秸秆,就像“最后一根稻草”一样,让空气质量不堪重负。
专家说,10月以来南京遭遇干旱秋热天气,气温持续偏高,却一直没有雨水的冲洗,城市灰尘弥漫,灰尘淤积在城市上空,越积越多。
本来气候条件就不利于空气扩散,而本月开始,中央路这一南北大动脉又开始修路,由于洒水、覆盖等污染控制措施不到位,导致尘土飞扬,加上来往车辆密集,来回碾压使得灰尘越来越细小,悬浮在城市上空。
“整个中山路沿线就是个大工地,大大小小的挖掘机忙得热火朝天。”刘先生说,施工修路他可以理解,但修路过程中却没有任何防护降尘措施,实在让人痛苦。“我晚上走在新街口附近,就感觉走在尘埃里,一阵风刮过,都能闻到土味。”
下月又要烧秸秆了
此外,目前,水稻已进入收割期,虽然南京并没有发现燃烧点,但卫星监测显示,江苏部分地区,以及南京周边城市都开始陆续出现火点。这些零星的燃烧点,烟雾等颗粒物也随风飘荡而来。“如果到了11月初,大面积燃烧开始,这种空气状况还会更加恶化。”
专家表示,要降低这种污染的现状,目前主要靠加强洒水次数,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扬尘工地的监管力度以及秸秆燃烧的查处。专家还提醒那些患有呼吸道疾病特别是过敏性哮喘、鼻炎、咳嗽的人群最近最好少外出,出门时应采取防护措施。(王娟)
9、长江遭遇“枯水” 下游水位创20多年来同期最低
来源:中新社2009-10-24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ylxw/200910/t20091024_297565.html
10月23日,长江九江段水位降低,裸露出来的江滩上,一道道宽宽的裂缝。受江西省缺雨和长江上中游来水量减少,及三峡大坝蓄水的影响,长江下游水位退落较快。当日14时长江九江段水位9.64米,较昨日下降6厘米。目前, 长江下游九江、安庆、芜湖、南京等地水位已退至1986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长江航道通航形势日趋严峻。
10、安徽含山2000亩河道被浮萍染成“红河”
来源:国际在线2009年10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261285.html
2009年10月26日,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林头镇境内的漕河上红色浮萍布满了河道,在河中心,渔民赵师傅捧起厚厚的浮萍和苔藓植物显得一脸的无奈。
2009年10月26日,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林头镇境内的漕河上,被红色的浮萍染“红”。据了解,这条长约7500米,宽约200米,约2000余亩的漕河是裕溪河支流,上通巢湖,下通长江。据附近村民介绍,河里去年开始生长浮萍。今年入秋以来,开始疯长,而且这些红色浮萍里还夹杂着较厚的苔藓植物。由于密密麻麻,覆盖整个水面,从而导致其它水生植物缺氧而腐烂,鱼类也相应减少。
据村民介绍,出现大面积浮萍及苔藓植物疯长现象,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附近工业排污以及最近多晴少雨的天气有一定的关联。水体的变化,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因此受到较大影响。
据专家介绍,浮萍属于藻类的一种,生活在气候适宜、营养丰富的水里,适量的繁殖对水体有净化作用。但如果浮萍过多,把整个水面盖住了,水中的水草不能照到太阳就会死亡;水中的鱼也容易缺氧而死,从而使水质变差。
【1】 【2】 【3】
11、中美气候交锋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9-10-24 汪洋
http://cj.bdchina.com/partner/bdchina/darticle.aspx?id=JL,20091024,00000162&columnid=955
将于11月首次访华的奥巴马,即将掀起的是中美气候的交锋。相关的热身赛开始在中美之间上演。
10月23日下午2时许,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前驻法大使吴建民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会长约翰·桑顿并肩而坐,联袂主持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当提到如果美国政府不出资,中方是否会犹豫的时候,吴建民回复本报,务实首先要有愿望,有政治意愿才能去务实,你再有钱,没有政治意愿也务实不了。如果有很好的项目,非常好的发展前景,钱自然就来了。我的看法是今天的世界不缺钱,而缺好的项目,你有好的项目钱就来了,在中国可以募到钱,在世界也可以募到钱。
其实,即便美国政府承诺出资,四年一换的政治制度也未必能保障长期承诺的有效性,小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对京都议定书的态度就完全不同。
约翰·桑顿在发布会上回应本报说,“在宏观层面发生的事情使世界越来越趋于理解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问题,而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因此世界各国的政府,尤其是美国政府,会认真地、切实地、及时地思考这些问题,我认为非常有可能,尽管我不能百分之百保证,每一届美国总统都会切实应对这些问题。”
在过去三天,已经有一长串中美重量级企业进场。包括中国神华、中国华能、中国华电、西屋公司、力拓能源等中外大型企业的领导者相聚寻求合作空间。
在这个名为首届“中美清洁能源务实合作战略论坛”的结束时刻,中美两国企业在当天中午签署了七个清洁能源合作协议。
合作如今已成共识。但共识下是艰难的博弈。本报记者采访时获悉,这背后是中方在气候领域的务实态度和美方气候意识形态的博弈。
争议技术道路
对于美方来说,他极力想说服中方的是,要中方购买或者支持CCS技术。在这个技术上,美国为此曾花费了巨额研究资金。
CCS指的是碳捕捉和储存技术。这背后的背景是,煤炭一直是中国能源产业的支柱,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8.7%。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在会后接受本报独家采访时介绍说,与会的美国代表几乎都把技术选择的焦点集中到CCS技术上。
普林斯顿大学环境研究所高级科学家Robert Williams接受本报采访时解释:“煤是最便宜的化石燃料,我们应该保证煤作为能源的前途。但如果不采用CCS技术,减少燃煤带来的碳排放,使用煤是没有前途的,但单纯地提高能效,并不能做到这一点。”
这么说的时候,他直勾勾地看着记者,似乎想动摇记者对中方选择的信心。
美国科研人员对CCS技术的迷信也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政要。22日,美国前参议员Bennett Johnston面对本报的质疑时也表示:“到2030年之前,我们通过CCS技术减去的碳排放,将远远大于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加在一起能做到的。”
但就提高能效和减少碳排放的关系而言,Williams的断言并不正确。中方早就通过严谨的计算指出,通过减少单位GDP能耗,中国在5年内可以节省能源6.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15亿吨二氧化碳。
另一方面,周大地告诉本报,“CCS技术会使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很多,成本上升,对中国来说,不是一种双赢的技术合作”。
与会的中国神华、华能、华电、中电投的董事长总经理们在如何清洁利用煤炭的技术选择上显示了更广泛的兴趣,提高能效正是他们关注的核心之一。
其实,CCS技术也并非足够成熟和毫无破坏环境的后顾之忧。周大地和记者打了个比方,“CCS技术实施起来,就像电厂要搞的脱硫一样,电厂要脱硫,一定会加强电耗,脱下来的硫还不好处理(CCS技术埋在底下的二氧化碳也一样)。”
美国政府能出钱么?
谁将出钱,这个问题背后有玄机。
“美方代表希望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出资进行研发合作,并各自负担半数投入。”周大地意味深长地告诉本报,美方代表在开会时一提资金投入就是几十亿、几百亿美元,在这个时候,中国更需要慎重,选择正确的合作方向。
“以保证合作能达到双赢的结果,并和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原则结合在一起。”周大地表示。
这样的合作模式,令人遗憾的背景是,在金融危机下,“现在的美国政府拿不出钱来。”周大地一针见血地向本报记者指出。虽然与会的美方代表不乏前国防部长约翰·杜奇,美国前参议员Bennett Johnston等在美国政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周大地还是怀疑,这些人游说美国现政府的能力。
美国藻类协会执行主任Barry Cohen的一席话也从侧面证明了美国政府捉襟见肘的财政现状。美国藻类协会是最早把利用藻类发电的生物能技术加以推广的组织,但是Cohen告诉本报,现在美国政府在清洁能源方面的有限财政支出主要流向了大学和研究机构,新能源企业和市场化组织很难得到政府的资助。
因此,就清洁能源发展而言,中国在欢迎美方的合作姿态,积极与之展开务实讨论同时,也需要在资金投入方向等问题上保持审慎的态度。
减少“碳排放”≠发展“清洁能源”
中美技术道路争议的背后,其实隐含着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和资金投入方向问题。这还与中美企业获取研发资金的不同路径有关。
10月23日上午,布鲁金斯学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侃如向本报记者解释了中美企业获得研发资金的不同路径,“中国企业的大多数资金支持都来自中央政府,而美国企业很少讨论政府,更多地关注资本市场”。就清洁能源资金来源而言,他表示,政府支持在产业起步阶段是必要的,但最后还是要靠资本市场来解决融资问题。
资本市场从来都是把明晰的商业化前景当做投资的先决条件。虽然金融危机唤起的大众求变心理已经把清洁能源打造成了世界经济复苏的必由之路,但绝大多数清洁能源技术离真正的商业化还很远。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发达国家,金融危机中的美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一直饱受国内复苏经济要求和国际社会舆论的压力。
当欧盟、日本纷纷做出在中长期大比例减排的承诺后,清洁能源的发展能减掉多少百分比的二氧化碳成为了不少美国政界、业界和学界精英对清洁能源发展的首要认识。
Bennett Johnston就明确告诉本报,虽然发展清洁能源经济要求的事项很多,但在他看来,“最关键的无疑还是碳减排”。
李侃如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则表示,“煤电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最大的来源之一。我想,我们必须发明一种技术,减少使用煤燃料时带来的碳排放。”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也在21日的论坛欢迎晚宴上再次强调,如果2050年前世界想把大气温度的增长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那么2050年的全球碳排放量必须比2005年基准减少50%。
戈尔的这一表态在三天的会议期间,被很多与记者有直接交流的美方代表引用。
然而,周大地告诉记者,清洁能源的“清洁”二字是有特指的,它不仅包括减少碳排放,还包括减少一般污染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他还强调了清洁能源经济、技术发展有个过程:“在中国的情况下,发展清洁能源主要是要采取技术使能源在使用时明显比过去要清洁”,如果能够用技术极大地减少使用煤带来的污染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对于很多烧秸秆的农村用户来说,“用上比较干净的煤已经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12、“数说”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0月2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0/26/content_12329040.htm
新华网哥本哈根10月25日电(记者吴黎明)来自全球八大工业国和中国、印度等五大发展中国家的120余名议会代表24日至25日在哥本哈根举行会议,探讨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问题。
两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与会的中国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汪光焘在会议发言和接受媒体采访时,用各种时间和统计结果等数字,说明中国如何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在会上掀起一阵阵“中国热”。
以下是一些数字摘要:
1990年,中国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设立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
1998年,成立中国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
2005年,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鼓励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2006年,中国全国人大批准了明确做出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要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7年,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2007年6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方案把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末降低20%左右的目标确定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中国在“十一五”期间节约能源约6.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5亿吨;
2008年,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系统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和取得的成就;
2006年—2008年,中国淘汰落后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焦炭产能6445万吨;
截至2009年上半年,中国已关停小火电机组5407万千瓦;
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31.8%提高到2008年的40.1%;
实施“限塑令”,相当于每年可节约石油240万至300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20万至900万吨;
2008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5亿吨标准煤,约占一次能源的9%;
目前,中国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容量均居世界第一,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也跃居世界前茅;
截至2008年底,中国农村建成户用沼气池3050万户,年产沼气120亿立方米,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万吨;
关于碳汇,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3.92%提高到18.21%。
13、环保部官员否认液化石油气车污染高过柴油车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09年10月2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10-26/040718906436.shtml
车辆状态不对等,测试结果毫无可比性 张滨画
广州用CNG要等5年,所以选LPG 张滨画
另选清洁能源浪费巨大、条件不成熟 张滨画
● 广州LPG车符合国家节能及新能源汽车政策
● 力争年底出台尾气排放定期检测维护强制规定
○ LPG车比柴油车环保是常识,完全不需要争论。LPG是国内外公认的清洁能源,相对汽油、柴油等传统燃料,碳排放量更低,更经济,是国家重点推广的重要替代清洁能源之一。
○ 车辆不对等状态下的测试结果没有比较价值,就好像“快报废的宝马肯定比不过新出厂的夏利”。
○ 广州的LPG项目借鉴了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并经过专家组反复论证。新型LPG车辆已经解决了发动机问题,随着油气价格差越来越明显,LPG的环保优势和经济优势也将进一步凸显。
广州推行LPG(液化石油气)项目对空气环境造成了更大污染?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受某公交公司委托所做的一项不同燃料大客车尾气排放测试报告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借第三届中美机动车污染防治国际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契机,本报记者就LPG车与柴油车之争赴京采访了与会的国家环保部相关负责人及当年参与广州LPG项目审核的国家专家组成员。
LPG车柴油车到底哪个环保?
——LPG车优势明显无需争论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专家组副组长张进华是科技部选定的审核广州LPG项目的专家之一,他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很肯定地说,无论是燃烧特性还是技术效果,LPG和CNG(压缩天然气)都是国际公认的清洁能源,2007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新能源汽车准入规则和即将公布的国家节能及新能源汽车技术政策,LPG、CNG都被列为重要的替代能源。“LPG车比柴油车环保,这是个常识,完全不需要争论。”
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主任汤大钢表示,普遍认为LPG、CNG相对传统柴油、汽油而言是清洁能源。“即使是欧五标准的柴油,颗粒物排放仍高于LPG”,颗粒物中含有更多致癌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更大,这也是国内外研究领域的共识。
为何LPG在对比测试中落败?
——不对等的测试数据没可比性
如何看待引发社会关注的这组测试数据?张进华的看法是“数据没有错,但这是在车辆不对等状态下的测试结果,没有价值”,就好像“快报废的宝马肯定比不过新出厂的夏利”,毫无可比性。他指出了测试数据的问题:抽样的LPG大客车百公里气耗高达113.57升,而正常的平均数值是60多升。
汤大钢提到这组数据时有点激动,认为是“国际笑话”:“这是个极端案例,在符合国家排放标准前提下,别说LPG碳氢化合物排放量比柴油车高120多倍,即使高8倍、10倍都不可能。”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动力工程系主任张欣也说自己“从未见过差距这么大的测试数据”,“如果LPG碳氢化合物排放量比柴油车高上百倍,国家根本就不可能把LPG列入清洁能源目录”。
广州上马LPG有无充分依据?
——经过充分论证符合广州市情
张欣也是国家科技部选定的参加2004年广州LPG项目审核的专家。她介绍说,当年论证LPG项目时,广州的环境压力很大,柴油公交车连欧二标准都难达到。为选择合适的清洁能源,专家组与广州市交委等职能部门进行了反复论证。张进华也佐证,CNG对石油的替代性更大,当时也对CNG进行过论证。不过广州当时完全没有CNG资源,根据规划,CNG入穗至少要等5年,所以放弃了。
为何出租车欢迎公交车有“抗拒”?
——提高LPG公交车效能要从技术上找原因
LPG推广中为什么出现出租车欢迎、部分公交车抗拒的现象?张进华分析认为,技术层面上,LPG燃烧品性与汽油相近,目前国内LPG出租车发动机主要是由汽油车发动机改造,效能高一些;而很多公交车都是大功率的柴油发动机,通过柴油发动机改造成LPG发动机,效能则低一些。解决LPG车和柴油车之间的“性价比”差异问题,他建议公交车公司从技术上找原因。
广州是否继续推广LPG?
——另选清洁能源条件不成熟需慎重
专家们一致认为,广州选择LPG是基于城市现状和发展趋势,如果要另选技术线路,必须慎重。目前广州LPG供应设施已基本完善,如果全部抛弃而推广CNG、混合动力或电力等其他清洁能源车辆,一则浪费巨大,二则推广新项目条件也不成熟,一次性投资、运营成本、供应问题等都要充分论证。
张进华表示,混合动力车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产量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成本更远高于LPG车辆,一辆车的补贴高达42万元。
上路的LPG一定是环保车?
——加强维护监督以环保达标
专家们也反复提醒,LPG维护得当与否对尾气排放影响重大,如果维护不当,后处理装置失效,环保的LPG公交车也可能变得不环保。市环保局有关人士昨天介绍,广州市已经计划针对这一问题出台地方管理规定,采取强制性措施监督企业做好包括LPG车辆在内的各类车辆维护保养,确保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行驶,目前正在征求各界意见,争取年底前发布公告。
针对有媒体报道LPG车排放物是广州灰霾主要源头,汤大钢笑着反问:“是不是只要不用LPG,就没有灰霾了?如果真是这样,消除灰霾就太容易了。”
上海等市为何放弃LPG
——早期的改造车可靠性低
张进华回顾了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启动汽车清洁能源项目的历史。当时很多城市空气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国家决定实施空气净化工程清洁汽车行动,广州是第二批试点城市之一。
对于上海等城市最早推广LPG而最终又放弃的情况,张进华明确表示并不是LPG不环保,而是因为早期的LPG车由在用车改造而来,可靠性低,加上当时LPG的价格未能与汽油和柴油拉开差距,经济性优势不明显。
14、省长节能“成绩单”公布:北京居首 新疆排末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10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261031.html
“十一五”只剩下最后一年,在这个关键时点上,10月13日,一场针对全国各地省长市长“大考”的节能减排考核“成绩单”挂在了国家发改委网站醒目的位置。
据接近国家发改委的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今年4月中旬,发改委组织了7个工作组分派到全国31个省(市),每个工作组大概负责3、4个省,对其节能减排按照“2008年万元GDP能耗降低目标、2008年万元GDP能耗降低率、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率、‘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进度”等四项标准进行综合考核,得出了这份“成绩单”。
由于节能指标已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因此这份“成绩单”决定着不少地方官员的“乌纱帽”,被众多地方官员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延后半年公布
这一份迟来的考核结果,还是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按照惯例,这项本来应该在今年3、4月份就公布的节能减排考核数据整整延后了半年。
“延后的原因是由于我国GDP数据调整导致的,GDP数据发生变化,其他的数据也会跟着改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大地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8年各地区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结果”中,北京、辽宁等7个省市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等级。黑龙江、吉林、上海、浙江等19省考核结果为“完成”等级;海南、西藏、青海3省(区)考核结果为“基本完成”等级;而四川、新疆2个省(区)因地震灾害影响等原因没有完成当年节能任务,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级。
考核结果还显示,“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进度超过60%的有北京、天津、湖南、陕西、江苏、湖北、河北、广西、福建、广东、浙江11个省(区、市);完成进度50%~60%的有山东、重庆、江西等16个省(区、市);完成进度低于50%的有四川、海南、新疆、青海4个省(区)。
在这份成绩单中,在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率和“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进度两项指标北京都名列第一。报告中称,2008年北京地区的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率17.53%,“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进度86.37%,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一。截至2008年,北京已经连续3年超额完成“十一五”年度节能减排目标。
北京的这份节能减排成绩单,超出了人们的意料。
“北京作为超额完成等级,有一定特殊性。尤其是首钢搬迁之后,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非常剧烈,可以说把高耗能的产业基本上都调整过来了。此外,北京对节能工作也非常重视,在建筑节能、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做了很多节能工作。这个结果也说明,北京还是比较有战略性眼光的。” 周大地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记者注意到,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三省,在这次节能减排的等级排序中,都占有不错的席位。辽宁进入了超额完成等级的阵营,而黑龙江和吉林两省都是完成等级。
“黑、吉、辽三省节能减排做得很好,从管理的角度看,是领导重视;从结构调整的角度看,是兼并重组、结构调整调得比较好;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是能够贯彻国家的一些政策。”中国节能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宋忠奎向《中国经济周刊》评述。
记者从哈尔滨市发改委节能减排办公室田儒处长处了解到,就黑龙江省而言,省会城市哈尔滨和省内几个地级市的节能减排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这次考核90分以上的就是超额完成,哈尔滨是95分。哈尔滨市在黑龙江省是超额完成,如果按照副省级城市排名,哈尔滨也是超额完成的。” 田儒自豪地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而让不少人意外的是,四川跟新疆一起出现在未完成等级的阵营。而之前的几年,四川都在完成之列。报告同时指出,四川未完成是因为受地震灾害影响。
“四川没完成,地震当然是重要原因,但是如果因为地震,其他方面都不管,也不行。地震不应该成为不能搞产业结构调整、不能搞技术进步的原因。因为地震,全国都来帮助四川,四川更应该在新的基础上搞得更好,新建的基础设施更应该是高效的和绿色的,而不能以奢华为主。”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认为,借着上这些基础设施,保留了大量比较落后的高耗能产业,“所以四川那些小水泥、小钢铁淘汰比较慢,反而产能短时间内还有所扩张,这对四川评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 【2】 【3】
15、不能再“哭楼兰”——化解生态危机敦煌在行动
来源:新华社2009年10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256898.html
“明年,余下的两亩地还得改种葡萄。”站在地头,看着葡萄架下挂着的一串串红得诱人的红提葡萄,45岁的敦煌农民李培军毫不犹豫地说。
李培军家中8亩地,已有6亩改种了葡萄。与李培军的葡萄园仅一河之隔的是一座高高的沙山。黄色的沙山、干涸的河床、绿色的葡萄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昭示着当地的生态危机。
为化解严重的生态危机、避免古国楼兰被风沙淹没的悲剧重演,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敦煌正在展开一系列节水保生态行动,由棉花改种葡萄是其农业节水增收的重要举措之一。但一些熟悉敦煌生态的专家却说,敦煌的命运不是靠自身的努力就能改变的。
敦煌生态:“危机四伏”
据了解,敦煌市总面积为3万多平方公里,但目前绿洲面积仅为14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敦煌绿洲犹如沙海中的一叶扁舟,它依靠四周大量的湿地、天然林、草地阻挡风沙前进的步伐。然而,由于流域水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这些“生态屏障”正在萎缩。
据敦煌市林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敦煌周边的湿地萎缩了约100万亩,减少了28%;绿洲区内1万余亩咸水湖和1000多亩淡水湖已有80%不复存在。
在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门关保护站,工作人员王龙痛心地告诉记者,这一保护区核心地带的大片胡杨也在枯死,沙漠正向绿洲步步推进。
生态恶化还威胁到这个旅游城市最著名的两个景点--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月牙泉。越来越厉害的风沙对莫高窟文物保护十分不利,而月牙泉的存续已受到威胁。
在月牙泉边,记者看到这样一则记载,月牙泉边一棵120余年的柳树原本离泉水只有0.5米,而现在已达23米。1960年,月牙泉最大水深达9米,但现在只有1米多深。
生态保护:敦煌在行动
生态忧患意识已植入18万敦煌人心中,但问题的解决并不简单,尤其是农业,这是用水大头,节水保生态的同时,还得确保农民收入不下降甚至增收。
不种棉花种葡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逼”出来的,目的在于提高单方水的效益。用李培军的话说就是“葡萄值钱、节水,能增加收入,又对生态有益。”
敦煌市林业局局长高华介绍,按目前的市场价测算,如果采用节水的沟灌模式种植葡萄,与种棉花相比,每立方米水的产值、纯收益均为棉花的10倍以上。
与之同步进行的还有“三禁”和关井压田。敦煌市已颁布通告,禁止移民、开荒、打井,并计划到2010年关闭灌溉用机井318眼,压减耕地5.4万亩。
【1】 【2】
16、经济发展模式粗放 威胁珠江水环境
来源:南方都市报2009年10月26日
http://news.sina.com.cn/o/2009-10-26/025016497953s.shtml
原因分析
“每当望着混浊甚至带有异味的珠江下游江水,我们常归咎于沿江流域工业和生活污水无节制排放,而很少关注源头,似乎源头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下游得益于交通便利技术进步而迅速发展时,我们又忽略上游的发展需求。假如源头枯竭,江中何水之有?饮水思源,饮何水,思何源?”
饮水思源。如果源头枯竭,我们将饮何水,思何源?这次考察活动追溯珠江源头,目的就是要实地走访取样获得珠江流域真实的水环境状况,考察组专家再根据考察数据详细分析造成珠江流域水环境问题的原因。《报告》指出,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珠江流域未来面临的水环境保护压力很大。
原因一
人口和经济增长带来环保压力
目前,流域水环境污染形势仍然严峻,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严重,不少水体发黑发臭,严重影响与威胁饮用水源水质,尤其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报告》指出,造成珠江流域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近几年来,流域内各省区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务院提出西部发展战略后,流域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开始加快,产业开始从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向中上游转移,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增加,工业废水排放量也开始逐步增加。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社会总产值每增加1%,废水排放量增加0.26%。可以看出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对流域水环境造成的压力要比发达国家的严重。
原因二
上游经济快速发展造成污染转移
《报告》分析指出,云南、贵州矿藏资源丰富,工业布局为重型结构,主要是耗能大的化工、冶金和采矿工业,糖烟酒次之;广西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矿藏资源优势,以有色冶金工业为主,制糖次之;广东珠江三角洲是全国三大经济圈之一,人口和产业高度聚集,在占全国0.3%的国土上,聚集了全国2.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9%的GDP,进出口外贸总额约占全国的1/3。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废污水大量集中排放,《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所排废污水量约占全国废污水量的1/8,使得珠江三角洲城市附近水体受到较严重污染,这是珠江三角洲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流域经济将从下游向中上游发展,化工、造纸、电力、食品、印染、建材等污染行业将继续快速发展,上游污染负荷增加、范围扩大,水污染防治任务将更加艰巨。
原因三
投入不足 污染控制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之配套的管网建设、运行都是巨额费用,目前,基本上是由政府投入,投资渠道单一,环境保护投资明显不足。”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中心黎坤博士告诉记者,珠江上游许多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村的生活污水基本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而且区域建设程度不平衡,流域中上游地区不少地市的城镇污水处理率为零。生活污水已成为局部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原因四
环境意识薄弱 执法力度不够
黎坤在《报告》中指出,目前流域内各省各市对一时的经济利益与长远的环境利益的认识还很不足,不能自觉地考虑生产生活行为的环境后果。环境和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尚未形成,常常出现牺牲环境和资源去追求眼前的经济发展,为获得短暂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的现象。
虽然国家已建立了较完善的环保法律体系,但环保执法力量薄弱,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个别地方和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存在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现象,使环境管理效力不高;由于环境执法监督管理能力不足,加之部分企业受利益驱动,广东省超标排放废水或偷排废水的情况仍较突出,加剧了水环境恶化。
原因五
排污收费标准远低于环境危害成本
《报告》强调,工业排污收费标准远低于内部污染治理成本,更低于导致的环境危害的社会成本,客观上使超标排污合法化,未能对积极控制污染起到刺激作用。
此外,鼓励和刺激全社会预防污染、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综合经济政策体系远未形成;废水处理等产业没有走上有利可图、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良性循环;环保行业吸纳社会等各方面的资金很少,还处于主要靠政府投资的局面;对超标排污、偷排等处罚过轻。这一切都使高水耗、低效率、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长久在广东保持了下来。
17、农夫山泉究竟向大自然“搬运”什么?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10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255014.html
经过一个多月的平静,农夫山泉的社会责任危机事件再次升级为法律纠纷。今年剩下的两个月,农夫山泉不得不在杭州市地方法院之间往返奔波。(华夏时报10月24日讯)
除了与同行之间的恩恩怨怨外,一个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就是农夫山泉已变身开发商,在水源地大建房地产。农夫山泉厂区和淳安县自来水厂中间的沿湖区域,已经被广告牌遮挡起来,里面机器轰鸣,运送沙石的车辆往返出入,这里正在兴建一个名为玫瑰园的别墅区。而位于工地和农夫山泉厂房中间的湖岸上竟然出现一个排水口,源源不断的水源从管道中直接排往湖中。这一切不能不令人感到不解与郁闷,一直致力于公益活动,自诩为“搬运”无污染“山泉水”的企业,怎么连起码的环保理念都没有,甚至直接向水源排污?难怪这个大自然的“搬运工”诚实性正受到各方质疑。
那么,农夫山泉旗下的开发商到底在向大自然“搬运”什么?在排水口附近的千岛湖水域,湖水已经接近墨绿色,同时沿岸接近湖水位置的水草已经泛黄枯死。而在这片工地南面的一条马路之隔,距离排水口200米的位置就是淳安县的自来水厂,西面和北面分别是农夫山泉的厂房。企业拓展经营,涉足炙手可热的房地产业本是一种潮流,无可厚非。可是,“水污染法”明确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而浙江省早在三年前就已将千岛湖绝大多数水域调整为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农夫山泉怎能视而不见,我行我素?难道因为千岛湖独家开发权的20年协议仅剩下8年就顾不了水环境危机而迫不及待地向大自然索取银子,“天亮之前赶到大沙河”?
网上流行一部乡土小说《农妇山泉有点田》, 将那份农妇般的闲适生活和恬美悠静的田园风光,带给现代社会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人们,别提多爽了。显然,这部网络小说的成功与农夫山泉的这句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广告辞不无关系。今天的农夫山泉也有点“田”,却在这块田地里大兴土木,向饮用水源保护地排水,这岂不是竭泽而渔?其环境责任何在?如何向消费者交待?在一些企业出名之后,社会责任沦丧,正在蚕食自己的品牌,甚至自毁山门这样一个现实面前,除了参与监督和舆论谴责,公众只有选择用腰包来投票了!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