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九月二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九月二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09-28

九月二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人民网环保频道:      联合国采用“电击疗法”应对环境问题

http://env.people.com.cn/GB/10128119.html

2、新华网:          联合国报告:本世纪末地球温度将上升3.5摄氏度

http://env.people.com.cn/GB/10133974.html

3、中国新闻网:        德国40万吨MDI化工项目或落户三峡

http://news.163.com/09/0928/01/5K8STE64000120GU.html

4、中国新闻网:        环保部:粤港澳将完善协调机制防治大气污染

http://env.people.com.cn/GB/10125414.html

5、中国证券报:        环保部:将全面排查去年以来规模以上投资项目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26/content_12113831.htm

6、中国网:          去年中国城市垃圾共1.55亿吨 八成垃圾填埋处理

http://env.people.com.cn/GB/10125860.html

 

地方信息:

7、新华网:          中国能源大省山西鼓励公众参与环保

http://env.people.com.cn/GB/10124211.html

8、新华网:          吉林55亿元地方债券向松花江治污倾斜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127888.html

 

环保人物:

9、中国新闻网:        <时代>杂志评2009环保英雄 朱棣文等6华人上榜

http://env.people.com.cn/GB/10126632.html

 

民间视点:

10、搜狐绿色:         北京垃圾如果不够烧怎么办  如果垃圾不够烧怎么办

http://fengyongfeng1108.blog.sohu.com/132768226.html

 

深度报道:

11、中国环境报:        30吨废焦油流入太公湖 是谁这么大胆铤而走险?

http://env.people.com.cn/GB/10130587.html

12、21世纪经济报道:      “高峡出平湖”后的三峡新故事

http://money.163.com/09/0926/15/5K5905R2002524T6.html

 

环境时评:

13、人民网环保频道:       可燃冰采完还要再吃啥子孙饭?

http://env.people.com.cn/GB/10129318.html

14、中国环境报:         “既站不住,更顶不住” 环保部门招商挺无奈

http://env.people.com.cn/GB/10130790.html

15、东方早报:           低碳经济更是法治经济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zjgc/20090928/1289799.shtml

16、中国经济导报:        应对气候变化也是一次发展良机

http://www.chinanews.com.cn/cj/cj-plgd/news/2009/09-27/1888561.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1、联合国采用“电击疗法”应对环境问题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09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128119.html

  据英国《卫报》报道,鉴于目前的气候变化协定已被广泛公认为动荡不安、充满凶险,联合国为世界各国首脑安排了一种“外交电击疗法”,希望藉此能够增加各项气候变化谈判的迫切性。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以及谈判代表们表示,除非他们能让各国首脑承诺主张激烈行动,否则很难达成一个可信且可执行的协议,以避免气候变化最具破坏性的后果。

  “我们需要这些领导人走出他们一贯的安乐窝。”一位外交官说,“有些领导人们有点太安逸了。他们真的需要听听来自那些易受攻击、承受苦难的国家的声音。”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Rajendra Pachauri)对此表示认同。他说:“我们需要提醒这些领导人气候变化的影响,事实是他们是不公平的,重担落在了一部分世界上最贫困人群的身上。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行动的话,我们很可能会看到很多国家被遗弃。”

  参与此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首脑们只能有一位副手跟随,一般都是该国的环境部长。会议摒弃了固有的演讲模式,而是安排了圆桌会议,英国和圭亚那同坐一桌,西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和荷兰共处一室,蒙古则和欧盟围炉讨论。

  首脑们的午餐是同环保斗士以及一直推动本国政府采取行动的环保团体的主管人员一起享用的。最大排污国的领导人也与孟加拉国、基里巴斯和哥斯达黎加等气候变化最主要受害国的领导人共进了晚宴。

  联合国希望一天的会期结束后首脑们能够形成一种新的信念:富裕国家应承担较大的削减排放任务——未来10年中减排25%到40%,到2050年减排80%——以保证与工业革命前的气温相比的温度升幅不超过2摄氏度,这也是为避免气候变化引起最不幸后果而确立的科学标准。

  同样,联合国希望首脑们能够对贫穷国家所遭受的威胁有所认知,至少能够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共同决心。“我们需要联合起来。我们不想谴责或者互相指责。”科威特代表团顾问雅克布?阿尔-萨那达(Yaqoub al-Sanada)说。

  “我们能从哥本哈根(气候会谈)得到一个成功的结果。这是可以实现的,但目前还悬而未决。”英国气候变化特使约翰?阿什顿(John Ashton)说,“我们需要弥合分歧。”

  这些分歧在过去的这个夏天却是扩大了。首先是阿什顿所称的“目标分歧”——排放大国的领导人没有签署所需要的深度减排承诺。然后是“金钱分歧”——工业化国家没能就如何赔偿将承受最具破坏性后果的贫穷国家拿出解决方案。

  英国曾于去年6月提出了到2020年每年提供大约610亿英镑的计划。但主要工业化国家没有明确他们愿意拿出的金额或者他们将如何提供资助,从而令谈判者的希望落空。

  一些气候变化专家和谈判者已经开始谋划退路,以防万一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无法达成一个足够强硬的协议。

  在华盛顿,奥巴马政府的官员也在公开谈论在哥本哈根之外的协商。“我们不要把某一个特定时间作为最重要的,不要说如果这一切不发生我们的命运就注定了。”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Steven Chu)说。

“对我来说哥本哈根好像不是这一切的结束。”联合国基金会主席蒂姆?沃思(Tim Wirth)说。曾在上世纪80年代帮助撰写了针对酸雨的第一个总量控制和交易计划的他补充说:“有生之年我们都将从事哥本哈根协议的相关事宜。”(陈丹)

 

 

2、联合国报告:本世纪末地球温度将上升3.5摄氏度

来源:新华网2009年09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133974.html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4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气候研究人员预计,即使世界领导人实现他们最雄心勃勃的抗击气候变化的承诺,地球温度也将在本世纪末上升3.5摄氏度,这比两年前预测的更快。美国《华盛顿邮报》25日就此刊登一篇题为《新分析带来可怕预测》的文章。

  这项对全球变暖研究的新概述凸显了最近的科学评估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IPCC)在2007年公布的预测。这个概述旨在为到年底前制定一个新的国际气候协议获得政治支持。

  对该报告进行审议的罗伯特·科雷尔说,即使工业化和发达国家颁布每一项他们已经提出的气候政策,全球气温仍会显著升高。这个升高幅度几乎是科学家和各国决策者所认为的世界能够承受的气候变暖上限的两倍。

  科雷尔说:"我们不愿看到这种情况。"他同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人员合作进行了有关分析。该团队自从联合国报告发表以来已经修改了它的估计,并将最新数据公布在网上。

  该团队以将近200个国家的气候政策的最高目标---包括美国将在2050年之前将国内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水平减少73%,以及欧盟到2050年之前将碳排放量从1990年的水平减少80%---为根据进行分析。他们发现,甚至在这种乐观的情况下,全球平均气温可能还会上升3.5摄氏度。

  7月份,世界领导人在意大利召开的20国峰会上通过联合声明承诺,他们将采取各种政策防止全球气温上升超过2摄氏度。他们说:"我们认识到普遍的科学见解,即全球平均气温在工业化以前水平上的增加不应该超过2摄氏度。"

  科雷尔说,全球碳排放还在增加,我们没有在正确方向上前进。

  他还说,同2000年之前的20年相比,从2000年以来,9个山系的30座冰川的平均融化速度已经加快了一倍。

  其他发现包括,海平面到2100年可能升高6英尺,而不是1.5英尺,到2030年北极可能会出现无冰夏季,而不是到本世纪末才出现。

3、德国40万吨MDI化工项目或落户三峡

来源: 中国新闻网2009-09-28

http://news.163.com/09/0928/01/5K8STE64000120GU.html

核心提示: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重庆40万吨MDI项目预计将在今年获得有关部门的最终批准,并计划在2013年实现生产装置的机械竣工。此前,面对记者提问,重庆市环保局副局长表示,巴斯夫项目准备4层安全防护措施,万一发生污染事故,也能保证长江不被污染。

中新网重庆9月27日报道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重庆40万吨MDI项目预计将在今年获得有关部门的最终批准,并计划在2013年实现生产装置的机械竣工。巴斯夫欧洲公司执行董事会董事薄睦乐今天在重庆透露了上述消息。

MDI即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是生产聚氨酯的重要原料。聚氨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塑料材料,可用于几乎所有行业。巴斯夫重庆40万吨MDI项目选址重庆市长寿区,位于三峡库区。

巴斯夫此间公布了重庆MDI项目的最新进展。据介绍,受金融危机及随之而来的市场形势变化影响,重庆MDI项目较原计划有所推迟。该项目预计将在今年内得到官方最终批准,巴斯夫执行董事会将在2010年第一季度批准该项目投资,项目将在2013年实现机械竣工,并于2014年投入商业运营。

巴斯夫方面表示,为保障环境健康和安全,巴斯夫将采取如下措施:包括项目开始前进行全面的环境尽职调查;故障情况下的自动关闭机制;水安全保护的完整流程;对全体员工进行的严格的流程培训;对生产基地的全面定期检查。

名词解释:MDI

MDI也就是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是生产聚氨酯的基本原料,而聚氨酯被广泛运用于冷热保温绝缘材料,包括建筑物、汽车、冰箱、冷冻箱和供暖制冷系统或者管道保温。

有媒体问及巴斯夫MDI项目,重庆市环保局副局长张智奎首次就民众非常关心的巴斯夫MDI项目环评以及环境风险等问题作出回应。他表示,该项目准备了4层安全防护措施,即使万一发生污染事故,也能保证长江不被污染。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杜远) 

4、环保部:粤港澳将完善协调机制防治大气污染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09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125414.html

  中新网9月27日电 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在介绍中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情况时说,粤港澳将完善协调机制防治大气污染。

  国庆新闻中心(梅地亚中心)今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介绍中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情况并答记者问。

  张力军介绍说,目前,香港、广东包括澳门,也就是我们通常提到的珠三角地区,它的空气污染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区域特征性的污染,城市之间是相互影响。所以,也不能简单地说是广东、深圳污染了香港,也不能简单地讲是香港对广东的污染有贡献。

  近年来为了解决珠三角的空气污染问题,广东省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都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有效的工作。

  当前,影响广东、香港、澳门的最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是阴霾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环境保护部会同广东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地采取措施,治理这方面的污染。

  一是要完善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的协调机制;由广东省、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共同建立一种协调机制,共同研究区域污染防治问题。

  二是要强化科技的先导作用;珠三角的空气污染问题已经列入了国家863计划,要充分利用863计划的科研成果,编制区域污染防治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执行。

三是积极推动进一步加大工业污染的治理和机动车污染治理力度,推动加油站的污染治理。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珠三角的空气质量会有进一步的改善。

5、环保部:将全面排查去年以来规模以上投资项目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09年09月2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26/content_12113831.htm

    环保部25日消息,环保部拟用两年左右时间,以扩大内需项目为重点,对2008年以来规模以上投资项目的环境保护有关情况进行全面排查。

    从全国环保系统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视频会议上传出消息,环保部成立了由部党组书记、部长周生贤任组长,副部长吴晓青和纪检组组长傅雯娟担任副组长的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研究确定了专项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项目特别是扩大内需项目为重点,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从强化环保工作角度出发,对2008年以来规模以上投资项目的环境保护有关情况进行全面排查。要通过专项治理,着力解决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环境保护问题。

    吴晓青说,当前工程建设领域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环境保护问题:“未批先建”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规划未依法进行环评即通过审批、环保资金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个别地方将“保增长”片面理解为“保投资”,导致环保政策放松,监管措施软化。对上述问题如不加以调控和引导,势必带来重大环境影响。(朱宇)

6、去年中国城市垃圾共1.55亿吨 八成垃圾填埋处理

来源:中国网2009年09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125860.html

  中国网讯 在今日举行的“中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说,目前,中国垃圾填埋仍然是主要的处理方式。

  张力军说,中国2008年城市的垃圾产生量是1.55亿吨,垃圾填埋处理占82.7%,焚烧占15%,还有一些其他的处理方式。

  他介绍,垃圾填埋的最大优势是它的处理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它要占据很大的土地资源,同时,垃圾填埋处理也会产生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最主要的是恶臭、排放甲烷气和垃圾渗滤液的问题,垃圾渗滤液是一种剧毒的物质,所以它的污染是非常严重。如果防渗措施不好,或者是垃圾渗滤液出来以后,治理不好,都会对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产生严重的污染,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但是,张力军同时表示,垃圾处理的方式无论是焚烧还是填埋,中国都有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规范要求。只要严格地按照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规范要求,哪种处理方式都是可行的,具体来说,每个城市选择何种方式,还应是因地制宜。

7、中国能源大省山西鼓励公众参与环保

来源:新华网2009年09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124211.html

  新华网太原9月27日电(记者陈忠华)“除涉及国家机密或者商业秘密的环境信息外,所有涉及环境保护的信息,均应向市民全部公开;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对公众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威胁的紧急情况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迅速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公众,发布一切能够帮助公众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损害的信息……”

  中国“污染大省”山西,近日出台《山西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鼓励公众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环境立法、监督及管理,特别是对一些重污染企业的相关信息及建设项目的审批,公众有了更多的知情权和话语权。

  “以往,市民获得环境信息的唯一方式,就是政府部门的新闻发布,但对市民普遍关注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布,却一直没有相关规定。”山西省环保厅宣教中心主任李景平认为,这既影响了公众的环境信息知晓权,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市民对环境问题的投诉。

  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的空气、水因煤炭开采和加工利用而受到严重污染。在全国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山西临汾、阳泉、大同曾连续几年名列三甲。

  山西省环保部门曾作过一次公众环境意识调查,85%的公众要求根除地方保护主义,而政府应勇于承担环保责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的环保意识空前高涨,而民众的关注和参与、批评和拥戴、监督和支持,是中国环保的重要推动力量。”李景平说。

  但对于公众的投诉和正当要求,一些污染企业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躲躲藏藏,百姓大多无可奈何。对此,《办法》规定,今后重点排污企业必须向公众公开包括企业排放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排放总量、超标准排放污染物状况和排放去向;企业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污染物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污染治理计划和年度实施情况;污染事故的防范及对策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此外,公众还可申请获取自己关心的环境信息。公众通过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或走访形式提出获取环境信息要求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接到要求后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环保部门未按规定发布环保信息,并对公众投诉在规定之日内不予答复处理,主要领导将会受到问责,情节严重的将给予行政处分。

除了环境知情权,公众还将获得更多参与权和话语权。山西规定,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其他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向公众公开建设项目信息。环保部门还要召开专家代表论证会、公众听证会,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8、吉林55亿元地方债券向松花江治污倾斜

来源:新华网2009年09月27日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127888.html

  新华网长春9月27日电(记者王猛)27日记者从吉林省环保厅获悉,今年国家核准吉林省发行的55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将向松花江等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倾斜。

  在日前召开的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题会上,吉林省环保部门要求,对将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建设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向松花江流域排放一类污染物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松花江流域新建环境风险大的建设项目严控审批,从源头上保证水安全。

  据介绍,今年国家核准吉林省发行的55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将向松花江等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倾斜。此外,设立松花江流域污染综合防治专项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吉林省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所有松花江流域污染综合防治工程。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吉林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努力实现从污水、垃圾处理难到无害化处理、再从无害化处理到资源化利用的转变,把建成和闲置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起来。

  据悉,2008年吉林省共拒批有关建设项目39个,还对松花江流域展开拉网式排查,检查企业6000多家,责令停产治理59家,限期整改793家,取缔关闭172家。

9、<时代>杂志评2009环保英雄 朱棣文等6华人上榜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09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126632.html

  中新网9月27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综合报道,《时代》杂志选出2009年的环保英雄,以表扬为挽救地球不遗余力的人物,其中包括朱棣文等六位华人。

  这些绿色英雄分成四个组别:领袖与远见之士、活跃人士、科学家与发明家、企业家。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理想:我们能够造成改变。

  奥巴马内阁注重环保的第一个迹象,就是由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长,而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督促能源部扫除积弊,积极发展未来的清洁能源。他与奥巴马政府其它部会首长,共同组成获环保团体誉为历来最佳的环保团队,努力扭转前布什政府一些最具争议的环保政策

  2004年参与成立甘肃第一个非政府环保组织“绿驼铃”的赵中,27岁,获选环保“活跃人士”。“绿驼铃”号召环保志工在甘肃各地寻找把垃圾和有毒物质倒进河川的工厂,公布在独立经营的全国水污染地图上,并引起跨国企业注意。 

  企业家类上榜的有“北京地球村”的廖晓义、在香港出生的寿司师傅吕金(Kin Lui)和何瑞蒙(Raymond Ho,均为译音)、在澳洲出生的中国藏胞孙多杰(Dorjee Sun,译音)。

  55岁的廖晓义在中国社科院当研究员时,接触到顺应自然的理念,并在1996年创办北京地球村。她正好赶上19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迅速起飞,地球村活跃于北京小区,努力提升当地民众的环保意识,近年来更把工作范围扩展到全国各地,参与从促进塑料再生使用到鼓励建筑物减少用电等各种事物。

  29岁的吕金当年偶然看到报道,获知寿司风行正助长鲔鱼等鱼类数量锐减,因此他与何瑞蒙在旧金山创办了美国第一家可以永续经营的寿司餐馆Tataki,供应的海鲜都仔细考虑对海洋的冲击,排除虾子或养殖鲑鱼,代以产量丰富的北极野生红点鲑或沙丁鱼。讲究永续精神的寿司餐馆生意鼎盛,周末经常大排长龙,也发出一个信息,“要拯救海洋,第一步就是想想餐盘上的食物”。

32岁的孙多杰从澳洲新南韦尔斯大学毕业后,先后创办三家公司,不到30岁就成为百万富翁。后来他对印度尼西亚每年有几百万公顷雨林被摧毁感到不安,并成立专门中介雨林碳信用交易的减碳组织。

10、北京垃圾如果不够烧怎么办  如果垃圾不够烧怎么办

来源:搜狐绿色 2009-09-27冯永锋

http://fengyongfeng1108.blog.sohu.com/132768226.html

2009年9月份,媒体传出好消息,在日前举行的北京首届环卫博览会上,一张展板透露了“内部信息”,北京要在2015年建设9座垃圾焚烧厂,40%的垃圾将被烧掉;亚洲开发银行也传出好消息,他们出资日前2亿美元,帮助中国的一家致力于垃圾焚烧的公司在全中国各地建设垃圾焚烧厂;中国的焚烧设备厂商和焚烧炉建设商也传出好消息,他们纷纷成立新公司、掏出大资本,准备要在“垃圾发电”领域大干快上一番。一些发展改革部门和环保部门也传出好消息,他们相信垃圾焚烧能够“节能减排”,他们更相信焚烧是彻底消灭城市垃圾的最好办法,他们还认定垃圾焚烧产业能够给中国受困于环保瓶颈的经济找出爆破点。

然而,就在中国所有城市都准备为垃圾放风点火的时候,台湾却传出坏消息,台北市由于垃圾焚烧炉建得太多,而垃圾的“日产量”在下降,许多垃圾焚烧炉面临缺乏原料供应而不得不在全岛各地哄抢垃圾;由于当时投资垃圾焚烧炉太过坚决,已经上马的设备运转继续焚化着公众的财富,因此,每年公众不得不为此支付大笔的、原本确定如今却变得额外的费用。德国也传出坏消息,也是由于焚烧炉建得太多,而垃圾的产量也在下降,德国许多焚烧烧面临无垃圾可烧的尴尬局面。同样,日本也在传出坏消息,由于对垃圾焚烧炉的环境危害估计不足,他们以前把过多的垃圾焚烧炉建在居民小区边,导致许多环境受到了污染,居民受到了伤害。中国的“废旧电池”也传出坏消息,虽然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认定其正在“低汞化”,因此不需要从防治污染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处理;然而,废旧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锌、镍、铅、镉、锂等重金属或者“轻金属”,每年上百亿枚的、富含重金属资源的废旧电池被扔进垃圾填埋场,它们正在对垃圾填埋场周边的水、土壤、空气环境造成极为可怕的影响。

一项政策在风头最劲的时候,任何反对的声音、商榷的观点、质疑的态度,似乎都是政治不正确甚至科学不正确的。一个政府在执意要做某件事的时候,任何专家都可以为之折腰、迅速扭转原先的立场,任何公众的意见似乎都可视为“无效意见”而不被采纳。此时此际,中国有太多的城市遭受垃圾的困扰,都想一夜除之而后快。而除掉垃圾的唯一出路,似乎就是“用火来净化”,以焚烧来让固体化为气体,以焚烧来让填埋场臭味化为太空烟雾;以焚烧让土地的灾难转化为空气的灾难。而空气会发生什么变化,已经发生了什么变化?大概是除了科学家,一般公众是永远不明白其“内部真相”的。

当然,饱受“垃圾责难”的各地政府,显然也从上海、深圳的一两家悄悄运行了多年的“垃圾焚烧厂”中体验到了消除垃圾的那种快感。而北京高安屯的垃圾焚烧厂虽然一直处在“试运行”状态,但旁边的医疗垃圾焚烧厂确实已经出现了由于产量太大而无法全部消纳,不得不借用天津的相关设备和场地来焚烧的地步。

因此,有许多人相信:垃圾焚烧是全世界最好的消纳垃圾的技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随着中国人生产垃圾能力的增强,城市垃圾焚烧厂将像厕所一样,建成之后永远不缺乏顾客和原料;业务量只会增长,不可能下降;北京再多的垃圾焚烧炉,也满足不了垃圾的处理需求。

然而,城市垃圾政策的制定者们可能忽视了公众垃圾分类的力量,也可能忽视了民间资本投身垃圾回收产业的热情,更忽视了来自草根的民间拾荒队伍已经奠定的良好基础。

1996年,当哲学家廖晓义成立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开始大力倡导垃圾分类的时候,北京的一些社区就已经在其精神感染下,开始了艰难的实践。北京西城区大乘巷家委会,从那时候起,到现在一直就在做垃圾分类,对他们来说,垃圾分类是简单易行的事,“养成习惯就好”。同样,宣武区的建功南里,也在廖晓义的推动下,成为中国第一个绿色社区,虽然其垃圾分类做得遮遮掩掩,但至少也坚持了快十年。1988年,一批四川农民到北京到“垃圾场里捡生存”的时候,中国各地几乎同时出现了一大批拾荒大军,这批数以百万计的队伍,早已是中国垃圾分类最有生机的力量。2007年,北京市政府为了迎合奥运会的环保要求,鼓励政府机关率先推行垃圾分类的时候,那些在办公室里尝试垃圾分类的党政机关干部们,也发现,其实垃圾分类并不难;要求涉及奥运会接待的餐馆的所有厨余垃圾都运到北京大兴的南宫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后,这些餐馆的负责人也发现,做一家鼓励食客不吃野生动物、把吃剩的饭菜运去做堆肥,也是完全可能的。一些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学校、机关,也在实践中发现,垃圾分类,是每个“独立社区”完全可以做到的社会公民的职责。

德国和台北的垃圾之所以不够烧,日本的垃圾分类之所以全球知名,就是因为“垃圾减量”做得好。垃圾计袋收费、不同的日子收集不同的垃圾、居民的厨余垃圾有专门的“泔水车”来天天收集、分类的垃圾由分类的车辆运输和分类的处理设施处理等等。这些办法,都已经被证明是城市居民垃圾管理的有效办法。而同时,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正在几个城市开展垃圾计量收费,大量城市居民未来“垃圾减量”正出现新的动力。假如未来几年,由于垃圾分类的普及、由于新的垃圾综合利用方法的普及,由于垃圾计量收费制度的确定,由于资源紧缺正在成为全中国最紧迫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公众生产的垃圾必然开始减量,甚至有大量的人会城为垃圾金矿的“掘矿工”,那么,迅速建设起来的垃圾焚烧炉,显然很可能就会出现无垃圾可烧的难堪处境;以公共财政投资建设起来的城市垃圾焚烧设备,将可能成为焚烧公众财政的另一批火炉。

中国的许多官员和专家,动不动喜欢说中国公众的素质太低,说他们环保能力太差。而我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发现,公众的环保能力很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公民环保专家,每个人都有意愿也有能力去做垃圾分类。他们垃圾分类的热情持续受阻的原因,是政府的垃圾管理体系迟迟未做改善。政府在垃圾处理方面的投入迟迟供给不足,导致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只能胡乱地堆到车上,然后找个深坑一埋了之。这对于一个没有“下水道文化”传统的国家,这对于一个缺乏“垃圾处理意识”的国家,已经算是不错的进步了。可惜的是,由于中国的城市膨胀得太快,世界的技术进步得太快,过多的有毒物和难降解物,已经成为垃圾填埋场的主角。不把垃圾按照其属性分而攻之,分而用之,迟早会成为环境公害。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唯一的出路是充分信任公众能力和民间资本,及早出台全方位的垃圾分类政策,以让整个城市都能够在清晨醒来,就开始把垃圾从源头分离开来;以让垃圾成为城市金矿,任由有志于此的公众尽情地开发。我们不能再一味地相信焚烧是硬道理,不想着资源利用,只想着污染转移和“污染空气化”。否则,长此以往,中国的垃圾形势将越来越严峻,城市正在疯狂上马的垃圾焚烧炉,将很可能无料可烧。一项在当前觉得最英明 的政策,将可能给未来制造无穷的灾难。(2009.9.9)

11、30吨废焦油流入太公湖 是谁这么大胆铤而走险?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9月28日 周雁凌 季英德 周群锋

http://env.people.com.cn/GB/10130587.html

  一日凌晨,犯罪嫌疑人从江苏省运出30余吨含苯、酚等化学物质的化工废料酸焦油,抱着侥幸心理,趁着夜色将其悉数倒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正在引水的三干渠,酸焦油伴着库水,一并流入美丽的太公湖,导致湖水污染、大面积水生植物枯萎、鱼类死亡……

  是谁公然污染太公湖?为何犯罪嫌疑人铤而走险?当地有关部门如何查获案件元凶?本报记者深入淄博市临淄区,详细了解了此次案件中环保应急处理和刑侦人员破案的过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案情现已明了。截至目前,已先后有13名犯罪嫌疑人落入法网。

  凌晨时分太公湖惊梦

  成立专案组悬赏两万

  临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要求相关部门尽快采取措施消除污染,公安部门悬赏提供破案线索

  “叮铃铃……”6月23日早晨5时左右,淄博市临淄区环保分局值班室响起了急促的电话铃声。

  “太公湖发现污染,有些荷花和鱼已经死亡……”接到举报电话后,临淄区环保分局迅速启动环保应急预案,立即向区政府汇报,并向区公安分局报案。

  临淄区委书记唐福泉、区长毕荣青带领有关乡镇(街道)及公、检、法的主要负责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成立了“6·23”污染事件专案组,要求环保和水务部门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消除污染,并要求公安部门限期破案。

  正在召开调度会的临淄区公安分局刑事侦查大队大队长张兵传,也立即带领技术人员携带设备赶往现场。

  据了解,一般的案件都由治安大队调查破案。考虑到此次污染案件的严重性,临淄区公安分局决定由刑事侦查大队直接查办此案。

  太公湖位于淄河临淄段,是一个水面面积1500亩、蓄水能力150万立方米的人工湖。近年来,临淄区先后投入3亿多元,对太公湖进行综合整治,先后建设了两处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生态湿地,综合治理了上、下游8.3公里河段并与太公湖相连,形成了总长度10.8公里、水面宽300~500米的淄河生态长廊。

  河道管理员周瑞杰第一个发现湖水被污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心痛地说:“污水进入太公湖后,上游分水渠的鱼就开始死亡。栽种还不到两个月的荷花跟着也就不行了,先是叶面开始枯黄,后来根系也有些腐烂了。”

  为尽快获取有力的破案线索,临淄区决定悬赏两万元,对提供破案线索者给予重奖。

【1】       【2】 【3】

12、“高峡出平湖”后的三峡新故事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2009-09-26

http://money.163.com/09/0926/15/5K5905R2002524T6.html

三峡移民最成功的地方是提出并成功实施了开发性移民的理念。

 “三峡是上帝对中国的恩赐。”

9月15日,三峡大坝开始175米水位试验性蓄水,国际水利界对它发出由衷的赞美。

1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水电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转述江西方面人士的话说,“鄱阳湖蓄水不到两亿方”。

江西方面给出的理由为,由于三峡大坝的拦截,长江水位低于鄱阳湖水位,湖水大量外泄,如果不采取措施,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可能就此成为历史的记忆。

作为中国能源政策的重要决策人,张国宝坦承,这类问题对他“非常困扰”。

当天,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挂牌成立。作为国家能源局的智囊机构,该中心依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汇集了汪恕诚、潘家铮、陆佑楣等一批国内顶尖的水电专家。张国宝要求中心就此类争论进行调研,给出科学说法,“如果江西方面所言属实,必须马上想办法解决;如果不实,也要拿数据进行反驳。”

鄱阳湖水位之争

鄱阳湖水位下降到底跟三峡大坝有没关系?中国三峡总公司人士拿出了些数据。

江西方面的指责似乎也有据可查。

2008年1月,鄱阳湖都昌水文站出现8.15米水位,创下历史最低纪录。与此水位相对应的鄱阳湖湖面仅54平方公里,湖盆蓄水量1.53亿立方米,是1998年汛期历史最高水位22.42米时湖面面积的七十三分之一,对应蓄水量的二百一十五分之一。

鄱阳湖水文局专家指出,鄱阳湖水位极度偏低,鄱阳湖流域降水和长江上游来水偏少是主因,也有三峡水库2007年9-10月蓄水的人为因素。

正当壮年的鄱阳湖形成于1600年前。专家称,蓄水不足2亿方的极度偏枯现象仍属于湖泊水文的正常变化,只是变化幅度较过去更大而已,与湖泊的生命过程基本无关,虽然不会导致鄱阳湖消亡,但已危及湖区生态、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

 “三峡总库容393亿方,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方,长江每年经过三峡的水量是4500亿方,基本上没有留在水库。”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总公司原总经理陆佑楣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江西方面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鄱阳湖水位消涨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三峡工程。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林初学则进一步解释称,根据三峡大坝的调度计划,汛期上游来水来多少放多少,不会影响坝下水位的变化;枯水期三峡给下游补水,长江水位肯定要高于以前。

9月16日——三峡175米试验性蓄水第二天,上午10点,记者在三峡工程枢纽建管局看到的即时数据:坝址流量29000立方米/秒,坝上水位147.63米,坝下水位65.91米。

当天,一个小洪峰正通过三峡大坝,大坝下泄流量17000立方米/秒。枢纽运行部主任胡兴娥的即时监测表明,洪峰正处于退水过程,马上就要退到10000多方。

 “三峡大大增加了枯水期长江下游的补偿流量。”胡兴娥说,历史上长江枯水期最小流量只有2700方/秒,而大坝枯水期调度将保证最低5000方的流量,确保葛州坝以下庙嘴水文站水位不低于39米。

而记者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办公大楼外墙上看到的标记显示,上世纪长江三次大水的武汉关洪水位分别是:1931年,28.28米;1954年,29.73米;1998年,29.43米。

考虑到泥沙淤积问题,水利专家给三峡水库制定了“蓄清排浑”的调度方案,每年汛前将坝前水位降到145米防洪限制水位,腾出库容防洪;整个汛期(每年6月初-9月底)维持在145米水位运行,以排泄泥沙,减少淤积;汛末将坝前水位逐步抬高到正常蓄水位175米,到次年汛期前,水位逐步消落,但不低于155米以满足航运需要。

枢纽运行部据此制定水位消落计划:9月15日开始175米试验性蓄水,9月底水位158米,10月底达到175米;11、12月维持高水位运行;明年1、2月按6000下放;3-6月保证葛州坝下游庙嘴水文站39米水位,这是一年中的最底水位。

 “这是我们的年度消落计划,已报国务院批准,至于水库日常调度中的具体操作,还要根据上游来水不断调整。”胡兴娥称,原则上明年5月25日坝前水位要降到155米,6月10日降到145米。

从整个消落计划可以看出,三峡水库集中在9、10两月蓄水,而在其它时段,则将拦蓄的汛末洪水持续补给下游。

 “道理其实很清楚,拿出长江多年水位一看就知道了。”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林初学据此反驳江西方面的指责缺乏科学依据,“争议背后涉及利益问题”。

陆佑楣也认为这种指责实际上是利益驱动。“江西想在湖口修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把湖水留住。”他说。

后三峡时代

由徐匡迪领衔的中国工程院受国家委托,也对三峡工程作出了阶段性评估。评估报告包括十个专题,现已上报国务院,批复后将由工程院公开发布

陆佑楣在1993年国务院组建三峡总公司时,即就任三峡总公司总经理一职,全面负责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营,直到2003年才从总经理位置上退下来,但仍为三峡技术委员会成员。

对一名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水利专家来说,能碰到这个大工程,是人生一大幸事。但是回顾三峡这十年,陆却十分淡定。“退下来,我没有任何遗憾。”他说,十年间,他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工程在经济和技术上都没走弯路。

9月14日,国务院批准三峡175米试验性蓄水,标志三峡工程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各项指标全面达到设计要求。至此,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其中枢纽工程798亿,输变电工程358亿,移民693亿,全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去年,三峡总公司赢利在100亿元以上,经济效益比原来预想的要好。”林初学对记者说,这主要得益于工程投资有节省,以及机组提前发电,使得经济回报与原来分析相比要好得多。

三峡26台机组去年共发电803亿度,上网电价以每度电0.25元计,发电收益高达200亿元。有人据此推算,最迟到2017年,三峡工程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2009年,三峡计划发电847亿度。由于长江今年来水较少,截至9月15日试验性蓄水第一天,三峡发电607亿度,完成全年发电任务可能有困难。但林初学仍比较乐观,“长江还在汛期,今后水情有什么变化,能发多少电,现在还不好预测”。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后续工作有序展开,三峡总公司作为一家拥有2000亿资产的中央企业,也步入“后三峡”时代。在继续关注三峡科学调度、地质灾害治理、移民安置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他们开始将重点转向长江上游干支流的水电开发,组织建设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四个巨型电站,装机容量3850万千瓦,相当于再建两个三峡。

 “公司发展战略集中在清洁能源领域。”林初学说,除了水电,他们已经在江浙沿海和内蒙完成了风电布局,为下一步开发海上风能做准备。

与此同时,由徐匡迪领衔的中国工程院受国家委托,也对三峡工程作出了阶段性评估。评估报告包括十个专题,现已上报国务院,批复后将由工程院公开发布。

作为工程实(博客)施者,陆也在期待这份评估报告对三峡所作的结论。“千年大计,国脉所系”, 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当时对三峡提出的要求是,一千年都不要出问题。陆佑楣坦然地说:“三峡大坝最终能运行多少年,我不好说,但可以保证,100年内绝对没问题,200年也不会有问题。”

 “我相信,1000年后,只要人类需要,三峡大坝还会继续服役。”中国水科院副院长贾金生举例说,安徽寿县安丰塘建于春秋时期,坝高仅6.5米,库容9000万方,现在运行2600年了,还在发挥效益。

水电黄金期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水电开发在“后三峡”时代,也将迎来一波20-30年的黄金时期,开发重点集中在西南地区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并向雅鲁藏布江延伸。

三峡工程也将中国大坝技术带上一个新台阶。身为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的贾金生评论说,以三峡、二滩、小浪底这三座现代化大坝为标志,中国大坝建设技术完成了对世界水平的追赶,转为领跑者。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水电开发在“后三峡”时代,也将迎来一波20-30年的黄金时期,开发重点集中在西南地区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并向雅鲁藏布江延伸。

近十年来,中国水电装机每年新增1000万千瓦,现在总装机1.8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中国技术上可以开发的水能资源高达5.8亿千瓦,现在仅开发了三分之一,与欧美发达国家80%-90%的开发率相比,仍有很大空间。

2008年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水电开发目标:2010年水电装机1.9亿千瓦,2020年达到3亿千瓦。

陆佑楣相信,中国大地上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4亿千瓦水电资源,到2050年应能开发完毕。据专家测算,届时,中国电力总装机规模约18亿千瓦,其中火电6亿千瓦,水电与风电各4亿千瓦,核电1.5亿千瓦,太阳能和其它装机0.5亿千瓦。

作为唯一可以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水电在中国未来能源结构中,将继续巩固其仅次于火电的老二位置。

随水电大规模开发而来的水库移民问题,也同时进入国家能源局的决策视野。张国宝坦承,移民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水电开发的最大障碍。而由国家统筹的三峡百万移民,今后也不会再有了。

三峡移民最成功的地方是提出并成功实施了开发性移民的理念。刚刚退休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傅秀堂说,三峡移民立足于移民社会的恢复重建,使移民、库区和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

作为三峡工程412名论证专家之一,傅秀堂参与了三峡大坝的设计并负责移民规划的编制。1986年9月,他刚就任三峡库区规划设计处处长,即陪同老将军程子华访问三峡库区。程老做过民政救灾工作,深知民间疾苦,他嘱托傅说,“救灾与其给灾民几块钱,莫如给他一根扁担,两只水桶,让他卖水谋生。”

这个简单道理成为中国开发性移民的源起。傅后来在编制移民规划时,特别注意安置区生产基地建设和移民谋生就业手段,移民资金也在新中国水利建设中首次纳入工程预算。

去年8月,三峡移民通过国家验收。傅深感欣慰:最初规划113万,实际移民125万人,175米水位以下全部移走了,搬迁规模和安置难度均创世界之最。

在三峡开发性移民成功经验上,中国水利界进一步提出——确立移民的投资主体身份,使移民合法参与水电工程效益分配,长期受益。

但是,由此所需的巨额资金从哪来?仍有待国家政策层面予以突破。在19日的高层论上,张国宝对此回应说,国家能源局正在研究“水火同价”,准备选择一个矛盾比较突出的省份先行试点。“新增收益要补移民欠账,绝不能只给业主。”他说。

由国家发改委核定的水电上网电价为0.20元至0.30元/千瓦时,而火电上网电价为0.40元至0.50元/每千瓦时,平均价差在0.10-0.15 元左右。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水电累计发电量15万8000亿度,以每度电少计电费1毛钱算,水电行业损失了15800亿。

这些钱从发电环节转给了输配电环节,从中西部的发电侧转移给东部的用电侧,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失衡的利益分配格局急需国家从政策层面纠正。

业内猜测,“水火同价”试点极有可能从三峡大坝所在的湖北开始。专家测算,如果每度电增加1毛钱,按2008年水平测算,水电行业每年至少增加580亿,完全可以解决好移民权益和环境治理问题。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李明三) 

13、可燃冰采完还要再吃啥子孙饭?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09月28日 梁江涛

http://env.people.com.cn/GB/10129318.html

  中国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先生25日在北京介绍,中国地质部门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的环保新能源,预计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洪涛说,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使中国成为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他介绍,初略的估算,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9月25日中国新闻网)

  太好了,经济开始回暖了,资源能源的瓶颈问题也将再一次凸显,就在此时,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可燃冰,确实令人兴奋!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是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有了这至少350亿吨油当量的可燃冰,为我国今后可持续发展中的能源安全垫了底。这应看作是这个黄金长假里最富“含金量”的新闻,也是中国地质勘探人员向祖国母亲60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

  我国成为继加拿大、美国之后的“可燃冰第三大国”,能源问题就此搞定了?回答是否定的。煤炭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这一格局使我国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尤其是矿难频发一次次敲响安全生产警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不断运用,人类生产生活对煤、电、油、运的依赖度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高。我国冰雪灾害时因运输中断导致南方煤荒电荒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而且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强度将在一个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能源资源禀赋状况并不充足。鉴于此,我们必须启动更多的发展智慧,将地方官员“坚决不要带血GDP”落实到行动上,并拿出更加靠实的绿色GDP考核与问责新政;更务实地发展公共交通,让无车日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而非官员做秀的节日;像新加坡那样为“顺风车”立规;让更多的会议盒饭不再成为新闻;让机关能源体验不再成为一天的美丽……总之,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始终绷紧能源危机这根弦应成为又好又快发展中的强音。

可燃冰点燃的不是“能源绿灯”。可燃冰毕竟不是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再多也不是我们挥霍的本钱。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有责任去选择节约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无论你多富有,都无权挥霍地球上资源和能源;无论你借口多富丽堂皇,都不能成为透支可燃冰乃至可燃冰之后任何新能源的理由,都不能挖掉可燃冰再指望吃更多的“子孙饭”。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仅仅是政府的策略与责任,更应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14、“既站不住,更顶不住” 环保部门招商挺无奈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9月28日 季阳

http://env.people.com.cn/GB/10130790.html

  当前,不少地区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有的甚至提出了要全民招商。在此背景下,基层环保部门参与招商活动,并非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在地方巨大的招商压力面前,基层环保部门蜕变成招商部门,把主要精力用在外出招商上,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之举。

  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更加自觉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控制环境污染,降低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上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和惟GDP至上的思想,依然客观存在。在经济发展上,不少地区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关注更多的是发展经济的产出效益。而基层环保部门在招商问题上往往“既站不住,更顶不住”。

  在老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产生,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的背景下,简单地铺摊子、上项目,不仅区域生态环境难以承载,而且发展成果也将大打折扣。作为对区域环境负有统一监管职能的环保部门,在各类环境隐患开始显现的背景下,其工作重点更应放在加强区域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上,放在老的污染源削减和新增污染源控制上,说白了就是要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在源头上控制新增污染量。

  让基层环保部门参与招商,可以说是弊大于利。作为环境统一监管部门,基层环保更应摆脱部门的束缚,把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区域环境保护上。基层环保部门参与招商,既当守门员,又当发球员,既不符合比赛规则,更不利于环保部门统一监管职能发挥。实践证明,有些污染项目之所以出现污染转嫁,很大程度还在于基层不是把环境保护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地位,导致对引进的建设项目不能严格把关,出现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

  在当前较难改变基层环保部门尴尬境地情况下,开创基层环保工作,并不在于如何去看待基层环保部门是否需要参与地方招商问题,更重要的是从现象中找出其内在本质。

  让基层环保部门参与招商从深层次上更多还是折射出,环保理念、环保地位的问题。虽说在国家层面上,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已被放到同等重要位置,但落实到基层,还存在着一个时间差、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生态文明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人们在长期发展中逐步认识的,基层环保工作也是如此,关键是能不能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

针对一些部门和地方为了完成招商任务,不分项目好坏,不论污染轻重,不问总量控制等现象,基层环保工作应学会由被动式静态管理向动态介入管理转变,通过介入性环保宣传和参与地方环境综合决策、参与监管地方招商,先期介入拟引进项目监管环境论证,并对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法律法规要求及区域环境容量特点,对新上项目种类、新上项目规模等,提出参考性意见,力争始终引领地方招商导向。

15、储昭根:低碳经济更是法治经济

来源:东方早报2009年09月28日 储昭根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zjgc/20090928/1289799.shtml

9月23日《经济观察报》报道,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在我国碳税及相关问题的专题报告中分析了我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合理性,具体提出了我国碳税制度的实施框架、我国开征碳税的实施路线图,并建议在资源税改革后的1-3年内择机开征较为适宜。

而从全球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临近,对“碳”征税已是大势所趋。如果世界各主要贸易国家在今年12月份联合国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后均实施“碳关税”政策,中国出口贸易将受到极大冲击。因此,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建议,我们可以在国内征收碳税,使国外的碳关税失去合理性,因为双重征税是违反WTO原则的。这就是说,碳税征收势在必行。不过,对征收碳税,有几个问题需进一步厘清。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征收碳税的目的。征收碳税是为了增强对二氧化碳减排的促进力度,是以市场手段实现环境治理效果最优化的有效经济手段之一,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通过开征碳税能够最终起到抑制化石能源消费的目的,进而还能达到减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污染物排放的目的,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降低能源消耗和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一句话,征收碳税是为了充分发挥碳税的调节功能——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和产业的优胜劣汰,同时规避国外的碳关税,而绝对不是解决中央或地方财政收入问题。因此,这个钱只能专门用于对超额完成国家减排标准和使用碳回收技术等节能减排新技术的企业进行奖励。这就是说,其次必须强调,征收碳税要专款专用。这样,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加压,必须加快淘汰耗能高、排放高的落后工艺,将外部负效应内部消化才可能生存;而通过低排放及使用减排新技术更进一步获得竞争的优势与减排动力,最终促进中国经济自身的升级与转型。

不过,鉴于中国当前的体制环境,要真正实现碳税的专款专用并不容易。在中国,某些行政权力的冲动与泛滥已达到难以遏制的程度,甚至是中央三番五次明令禁止挪用用于保命的养老保险,在地方上查处的大案中,也被曝经常遭到贪污或挪用。怎样才能保证所征收的碳税不成为少数违法乱纪官员的豪华办公楼或子女出国经费,是碳税征收成功的关键。只有取之于企业,再用之于企业,才是合理的,才能达到最初开征碳税的目标。否则,只会加重企业的负担,阻碍中国企业的发展。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就根本没有征收碳税的必要。

除了保证专款专用外,还有一个公平分配的问题。碳税征收上来的钱,最终返回给什么样的企业很重要,即最终是给了与政府有关系的企业,还是给了低排放及(研、用)减排新技术的企业?只有把资金给后者,才能实现开征碳税的目的。否则,又成了企业跑“部”前进的新动力。这种情况,只会进一步演绎“国进民退”,加剧中国经济的失衡,更不用说应对气候变化了。

为了保证碳税的专款专用和分配上的公平公正,就要求为碳税设计出不同于普通税的机制。这种机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透明与法治。理想的机制是每征收的一笔碳税,都会在网上直接公示,最终去向也要公示。出现问题的话要依法依纪查处,而且在平常要保证企业甚至个人质询的权利,对质询的问题要明确解释。果真如此,征收碳税就能得到多数企业的理解,追求环保将成为企业自身内在的需求。

我们通常说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没有合理完备的法律环境,市场就难以成为有效资源配置的主体。而在全球化时代,除了市场主体间的竞争,更是国家间法律、制度和规则的竞争。这就是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更高层级、更透明的、更为公平的法治经济。(作者系国际问题学者)

16、应对气候变化也是一次发展良机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09月27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cj/cj-plgd/news/2009/09-27/1888561.shtml

  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人们把最多的赞美给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胡锦涛提出,中国到2020年将使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并争取到2020年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这一说法被视为中国将承诺量化减排的信号。鸠山由纪夫则是因为一个减排25%的承诺,一改麻生时代紧随美国的消极,从“伞型集团”中脱颖而出。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继续了他马丁?路德?金式的演讲风格,但却因为没有拿出任何实质性承诺,而只收获了一些失望和指责。

  如果不能在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达成“后京都协议”,美国将为此承担最主要责任。然而,此时此刻最紧张的却不是美国。不久前,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获众议院通过,尽管在参议院能否过关还要打上问号,但新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对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举措,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美国已经积极投身到全球“碳政治”的博弈中来――尽管这其中仍不乏强权政治的色彩。此外,美国借此排除了道德上的风险,避免了“裸奔”哥本哈根的尴尬。

  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诸多斗法,常常是“嘴上说的是主义,心里想的是生意”。相对于欧洲在世界主义方面的道德情怀,美国人是现实主义的忠实执行者。必须要看清的是,无论是签署还是退出《京都议定书》,美国始终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在角色转化中始终坚持如下原则:一是减排目标不能对美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二是发展中国家也必须承诺量化减排,这里的矛头直指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

  让美国重新回到谈判桌前,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讨论减排,既是欧盟、“77国集团+中国”、小岛国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共同的需要,也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自推动《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欧盟一直是国际气候政治中无可争议的领导者。美国不甘于由欧盟主导的“碳政治”,试图在G8的基础上另起炉灶,然而,能否如愿还有赖于“77国集团+中国”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哥本哈根前夕最焦虑的是欧盟而不是美国。

  相对于欧盟,美国的经济支柱是传统能源,其先进技术集中在军工、航天和信息技术领域。德国、法国、英国和丹麦等欧洲国家,在新能源技术上远超美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由于美国主导的全球贸易规则,美国的先进技术依靠知识产权相关协议获得了巨额财富,而欧洲却未能从新能源贸易中获得太多。毕竟,传统能源仍是能源消费大国的主要能源消费产品。

  在“碳政治”的博弈中,真正的对决者仍是欧盟和美国。积极主导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欧盟,需要通过气候政治改变其在新技术领域相对美国的劣势,并通过全球碳交易体系,推进欧元成为国际货币的进程。同时,欧盟当然也希望在将先进技术向他国转让时,通过知识产权获得较高收益。

  但美国显然不会坐视不理。通过“碳税”的震慑,发展中国家购买美国先进技术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而今年美国能源部长访华期间,美国对中美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合作所表现出来的强烈兴趣,也表明美国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的意愿明显。由美国GE公司等企业向中国推销的智能电网系列解决方案,也与中国对未来电网的改造设想一致。这其中满是商机。

  需要指出,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传递出的最重要信号,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将逐步形成一整套国家战略,而不是对碳压力的简单回应和几句外交说辞。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种努力可能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中得到更多体现。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是长期的、一贯的。这些立场可以概括为几个关键词,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气候变化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是减缓和适应的关键”等。至于在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是否会抛出更为具体的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目前尚无从得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的减排承诺会集中在“碳强度”而非量化减排指标上。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不用急于现在就给出一个排放量达到峰值的时间表。

  下一步,中国需要的是进一步调整心态,将外部压力真正转化为内部发展改革的强大动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升规划编制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政策,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加入WTO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改革进程。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则很可能是又一次发展良机。 (冯 洁)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