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5
九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经济时报: 环保部副部长:发展低碳经济不能脱离国情
http://env.people.com.cn/GB/10115567.html
2、中国新闻网: 专家:中国碳排放峰值将在2030年至2040年间到来
http://env.people.com.cn/GB/10113771.html
3、CCTV.com: 长江流域规划首次划定禁止开发区
http://news.cctv.com/china/20090925/100148.shtml
4、中国新闻网: 松花江三湖等16处被审定为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9-25/1886789.shtml
地方信息:
5、新华网: 重庆加强三峡蓄水期间地质灾害防治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24392
6、国际在线: 青藏高原发现新能源可燃冰 至少350亿吨油当量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9/25/content_12111252.htm
7、新快报: 广州581个治水项目已完成92项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36521253839054_1.shtml
8、云南网: 昆明环境污染责任险10月施行 企业承担赔偿责任
http://www.paper.com.cn/news/daynews/2009/090925092141847697.htm
重大水事:
9、科学时报: 三峡水库蓄水和汶川地震无关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115088.html
10、中国新闻网: 三峡工程对相关区域生态影响尚未超出设计范畴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9/25/content_12108435.htm
11、武汉晨报: 长江年喝325亿吨污水 5800公里河段水质劣五类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traditional/836511253838909_1.shtml
绿色访谈:
12、搜狐绿色: 吕植:通过艺术合作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感悟
http://green.sohu.com/20090925/n266992766.shtml
环保观点:
13、21世纪经济报道: “现金换破车”:环保名义的污染
http://stock.hexun.com/2009-09-25/121206836.html
深度报道:
14、21世纪经济报道: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090925/1280234.shtml
环境时评:
15、金羊网: 政府不能漠视居民对垃圾焚烧厂的担忧
http://news.ycwb.com/sp/2009-09/25/content_2269837.htm
16、新京报: 中国加入应对气候变化主流阵营
http://comment.bjnews.com.cn/2009/0925/13506.shtml
17、广州日报: 谁来为听证会程序“听证”?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034/10108069.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1、环保部副部长:发展低碳经济不能脱离国情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09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115567.html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24日表示,由于各国的发展阶段、能源结构等都有很大差别,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应根据自身的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低碳发展道路。不能简单地用一国的低碳经济模式去发展另一国的低碳经济。
当日,在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名古屋大学、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单位主办的“低碳经济:行动与国际合作”国际研讨会上,李干杰发言时表示,对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履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下减排承诺的重要途径。对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保障能源安全、应对资源和环境约束、促进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他认为,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指导下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挑战,为此,他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
第二,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探索低碳发展的道路。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国际合作。加快现有社会经济系统的低碳化进程,需要全球共同努力。(郭锦辉)
2、专家:中国碳排放峰值将在2030年至2040年间到来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09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113771.html
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四日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二十四日在北京提出,中国碳排放的峰值期会在二0三0年至二0四0年之间到来。他并倡议建立全球碳减排责任体系,排放权分配应以“人均历史累计排放”为基础。
刘世锦在“低碳经济国际会议”上提出,建立全球碳减排责任体系,否则很难改变当前碳减排“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应当达成全球共识,以“人均历史累计排放”为排放权分配的基础,建立国际排放权账户,鼓励各种减排措施,并纳入各自国家的账户核算,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排放权分配交易。
刘世锦认为,根据历史数据建立各国的排放权账户,将“人均历史累计排放”与实际排放数据相比较,确定各国账户的赤字和盈余,由此将《京都议定书》中“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具体化、明晰化,具有可操作性。
刘世锦说,中国也应该建立排放权账户,并根据未来增长趋向形成中国的减排目标和路线图。在“十二五”时期,可确立并实施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的指标。
刘世锦说,中国碳排放的峰值期会在二0三0年至二0四0年之间到来。通过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特别是较大范围的适用新能源技术,有可能在中国排放权账户不出现赤字的情况下,度过排放高峰期,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并使减排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走出一条与发达国家不一样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长江流域规划首次划定禁止开发区
来源:CCTV.com 2009年09月25日
http://news.cctv.com/china/20090925/100148.shtml
央视网消息(午夜新闻):24号,记者在长江水利委员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新一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订完成,规划首次对长江干支流的河流功能进行了划分,并制定了流域开发利用的底线和红线。
新一轮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到2020年,分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与环境保护和流域综合管理四大体系进行全面规划,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50%左右。此外,规划最大的亮点是首次对长江干支流的河流功能进行了划定。
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局局长 王新才:首先划分了河段的分区。水能资源开发里面,首次在这里面分了三个区,一个是保护区,一个是(规划)保留区,第三个是开发利用区,比如说像我们的自然保护区,像长江的源头 就是保护区 或者叫禁止开发区。
据介绍,随着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工程——三峡工程即将全面竣工,长江以防洪为主的任务基本付诸实施,长江水利开发也由防洪转入综合治理利用阶段。
4、松花江三湖等16处被审定为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09月25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9-25/1886789.shtml
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五日电 国务院办公厅二十五日在政府网上发布吉林松花江三湖等十六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称这些保护区已经国务院审定。
这十六保护区分别是:吉林省松花江三湖、哈泥,黑龙江省东方红湿地、大沾河湿地、穆棱东北红豆杉,湖北省龙感湖,湖南省阳明山、六步溪、舜皇山,广西壮族自治区雅长兰科植物,四川省长沙贡玛,陕西省青木川、桑园、陇县秦岭细鳞鲑和甘肃省洮河、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据悉,这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具有典型性、稀有性、濒危性、代表性较强。国务院办公厅同时指出,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等由环境保护部另行公布;不得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开展旅游活动及建设任何生产设施等。
5、新华网:重庆加强三峡蓄水期间地质灾害防治
来源:新华网 2009年9月2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24392
新华网重庆9月25日电(记者 徐旭忠)记者从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了解到,在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期间,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和监测预警力度,派专家驻守库区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充实灾害防治技术力量,确保三峡工程顺利蓄水和航道安全。
据了解,早在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之前,重庆市全面总结了去年试验性蓄水的地质灾害防治经验,进一步完善了蓄水期间地质灾害应急专项预案,要求各级各部门加强组织协调,安排落实人员、资金、设备,制定措施,做好准备。
重庆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和库区各区县深入开展了地质灾害大排查,对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进行拉网式排查,将新发现的隐患点纳入地质灾害防灾体系,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特大型滑坡采取专业监测措施,对排查发现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立即整改到位。
175米试验性蓄水开始后,重庆市派出由19人组成的市级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共分成8个小组,已陆续到达库区指定地点,开展应急处置的技术指导工作。
重庆市还十分注重强化建立地质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方案,要求相关区县在10月底前落实好应急避难场所,解决因蓄水产生地质灾害灾(险)情时,妥善安置群众的场所问题。
6、青藏高原发现新能源可燃冰 至少350亿吨油当量
来源:国际在线2009年09月2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9/25/content_12111252.htm
中国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先生25日在北京介绍,中国地质部门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的环保新能源,预计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洪涛说,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使中国成为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他介绍,初略的估算,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是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记者冷奇丰)
7、广州581个治水项目已完成92项
来源:新快报2009-09-25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36521253839054_1.shtml
昨日(9月24日)记者从广州市治水办获悉,广州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581个工程项目已完成92项,全部治水工程预计10月底进入施工状态,2010年6月前广州水环境将明显好转。
中心城区污水治理工程80%已动工
截至9月底,计划在2010年6月前完成的83项中心城区污水治理工程开工率已达到80%,其中8座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2座泵站全部进场施工,包括新建15万吨石井污水处理厂,已经累计完成8%工作量;扩建30万吨后的沥滘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已开展施工;扩建56万吨后的猎德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已于9月10日动工下桩。
按照计划,至2010年6月,广州中心城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11万吨/日,污水处理总规模将达到298.5万吨/日,届时,将可实现中心城区纳入整治的河涌水质不黑不臭。
京溪污水处理厂用地节省50%
征地拆迁是摆在广州治水工程面前最大的困难。记者昨日获悉,京溪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就几易其址、多次反复,对拆迁面积、补偿金额等问题进行协调,目前已经进场施工。
据介绍,京溪污水处理厂最终确定的“下沉式、膜处理”的技术方案,用地量较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节省50%以上,密闭性好,出水水质好可直接补充沙河涌景观用水,对周边环境影响有大益而无害。
石井河将启动截污工程
目前白云区的石井河综合整治已取得较大突破,其中张村段1.03公里堤岸整治是石井河综合整治工程的关键,目前已与全部被拆迁户签订安置补偿协议,并已完成所有拆迁工作。9月5日前已让出场地,市污水公司准备启动截污工程。另外,白云湖湖区已开挖面积1755亩,8月底已试通水成功。市治水办将加强对全市治水工程项目实施进度的督促,对已完成前期工作及正处于前期的工程要求10月全部开工,对在全市治水工程项目中未纳入截污计划的河涌做好统计工作,确保不遗漏一条河涌。
最新数据
截至9月18日,全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581个工程项目,已完成92项,占15.83%;在建255项,占43.89%;完成前期131项,占22.55%;处于前期工作阶段103项,占17.73%。全市治水项目计划总投资340.65亿元,已支付48.06亿元。
8、昆明环境污染责任险10月施行 企业承担赔偿责任
来源:云南网2009-09-25
http://www.paper.com.cn/news/daynews/2009/090925092141847697.htm
昆明环境责任险下月实施 企业为污染事故“买单”
滇池流域2920平方公里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都应当参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实施意见》自8月31日正式公布后,记者昨日从昆明市环保局获悉,该意见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据了解,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保险。按照《实施意见》,参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包括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及处置企业,以及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电镀、化工、焦化制气、制药、皮革、造纸、制浆、印染、酿造、铸造、电石、铁合金、柠檬酸、矿山开发、火力发电、食品加工、烟草制品加工、塑料加工、机械制造、橡胶制品加工、垃圾焚烧发电企业。而滇池流域以外从事的这些企业也将参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9、三峡水库蓄水和汶川地震无关
来源:《科学时报》2009年09月25日 王静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115088.html
汶川地震后,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地震与水库的关系,并对此有诸多不同的看法。这其中就包括汶川地震是否与三峡工程蓄水有关,是否与紫坪铺水库有关等问题。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表示,三峡水库蓄水和汶川地震无关,三峡工程水库蓄水不具有诱发汶川大地震的条件,汶川大地震也不具备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对于汶川地震是否与紫坪铺水库有关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日前也发表文章明确指出:“汶川地震是断层逆冲运动造成的,迄今尚未发现过逆冲型的水库地震。”
水库地震的五个特点
据陈厚群介绍,水库地震是指水库蓄水导致环境物理状态的改变,从而在坝址和正常蓄水位淹没范围的库区引发地震的现象。已有的历史数据表明,水库地震发生的概率非常低,水库蓄水引发强震的更少。而且,不是建了水库都会引发地震或凡发生在水库的地震都是水库蓄水造成的。
陈颙在其文章中对比了国内外100多起水库诱发地震的情况,并进行了统计和归纳,提出了水库诱发地震一般具有以下5个特点。
第一,水库地震的震中仅分布在水库及其周围,一般位于水库及其附近5公里范围内,震源深度大多在5公里内,很少有超过10公里的。汶川地震,无论是地震破裂的起始点(微观震中)还是地震破裂延伸方向的距离都远远大于5公里。
第二,水库诱发地震震级一般较小,目前世界上已记录到的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为6.4级。
第三,水库诱发地震比例较小,全世界已建大中型水库约有1万多座,但已诱发水库地震的仅101座,仅占世界大坝会议已登记的1万多座大中型水库总数的1%左右。
第四,水库地震具有前震—主震—余震的系列特征,水库地震一般发生于水库蓄水之初,出现一些小地震(前震),以后逐渐增多,强度加大,最大地震(主震)出现在蓄水首次达最高水位时间附近,然后再逐渐减弱(余震)。
第五,汶川地震是断层逆冲运动造成的,迄今尚未发现过逆冲型的水库地震。
陈颙指出,从全球来看,绝大多数水库诱发地震的震级小于里氏5级,属于弱震或微震,约占水库诱发地震总数的80%以上。而5.0~5.9级的中等强度地震有10例,6.0~6.4级强度地震仅4例。汶川地震的震级为8.0级,该地震释放的能量比历史上最大的水库地震释放的能量大200多倍。
三峡大坝抗震设防
留有充分的安全裕度
谈及三峡工程,陈厚群表示,三峡大坝工程的抗震是安全的,其坝址地震地质条件相当优越,所在区域地质构造格局清晰,具有稳定程度较高的区域地质构造环境。而且,坝址的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作为基岩的花岗岩体总体上坚硬完整,岩体透水性微弱。坝址区断裂规模小,以陡倾角为主,且多胶结良好。坝址区无孕育中强震的发震构造。区内地震活动水平不高、强度小、频率低。在2000年的历史记载中,坝址及周围300公里范围内,发生的4次6~6.5级地震的震中均距坝址200公里以上,5级以上的地震也距坝址130公里以上。在其外围距坝址60公里的远安、19公里的仙女山和17公里的九湾溪等断裂有一定的活动性,但均属弱活动断裂,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很小。
陈厚群还告诉记者,考虑到地震的不确定性及其一旦引发大坝次生灾害后果的严重性,我国大坝的抗震设防标准,已远高于一般房屋建筑对应相应功能目标的50年内10%的设防概率水平,与国外同类标准相比也是较高的,并在汶川大地震中经受了检验,而三峡大坝抗震设防更留有了充分的安全裕度。
汶川地震不可能
被三峡水库蓄水触发
“我们曾围绕三峡水库蓄水后的水库地震问题开展了大量工作,并进行了深入研究。”陈厚群说。
2001年10月,以数字遥测台网为主体的三峡工程水库地震监测系统建成。此外,在库区由坝址至巴东库段两岸10公里范围内的重点地段布设了18个人工值守流动地震观测台。在水库蓄水前后,完整有效地控制了整个峡江段,特别从坝区到奉节县城两侧各(20~30)公里内的地震活动性。台网运行正常、管理规范、资料完整、分析到位,为分期蓄水前后比较库区本底地震和分析水库地震,积累了宝贵资料,提供了科学依据。
陈厚群表示,水库地震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蓄水后库坝区微震频度明显增加,且与库水位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显示了水库地震的特征。但是,迄今所发生水库地震的地段大多在预期的库段范围之内。而且,绝大部分是发生在岩溶、矿洞分布地区、震级小于3级的浅层微震。迄今最大的4.1级震级也远低于预期值。
此外,陈厚群认为,从区域构造条件来看,汶川地震是由于青藏高原东面向四川盆地过渡区的龙门山断裂带中映秀—北川断裂突然错动。龙门山断裂带与三峡工程库区分属于青藏地震区、龙门山地震带和华南地震区、长江中游地震带,两者无区域构造上的联系。而且,汶川地震为典型的主震—余震型地震,震源深度大于15公里,从余震的空间分布看,主要是沿北东向的断裂带展布,延伸超过300公里,其分布远离库区。汶川地震的序列特征、余震分布与震源深度都不符合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
“三峡大坝距汶川地震震中约700公里,库尾距震中也在300公里以上。因此,汶川地震不可能被三峡水库蓄水触发。”陈厚群说。
10、三峡工程对相关区域生态影响尚未超出设计范畴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09月2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9/25/content_12108435.htm
针对三峡工程当前蓄水引发外界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关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负责人二十四日对记者表示,经过该部门十多年来严密监测,三峡工程自二00三年进行多次蓄水以来,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尚未超出论证和设计阶段预测的范围。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局长洪一平介绍,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国内外关注,一直贯穿于工程规划论证、设计施工及今后工程运行等阶段。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三峡工程启动以来,一千多名科研人员陆续提出了该项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相关影响的研究成果、评价报告和规划设计报告,成果丰硕。
三峡工程自一九九二年开工以来,针对工程建设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投资近四百亿元人民币对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进行防治,水利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相继出台了系列法规,提高了三峡库区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切实加强了库区的水资源保护。
与此同时,水利部门还建立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对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测。监测内容涵盖污染源、水环境、农业生态、陆生生态、湿地生态、水生生态、大气环境、地质灾害、地震、人群健康等诸多方面。监测范围以库区为重点,延及长江中下游乃至河口相关地区,目前已取得了大量数据资料和成果。
此外,针对工程建设期遗留问题和运行期可能出现的问题,长江水利委员会启动了三峡水库优化调度、以三峡为核心的长江干支流水库群联合调度、三峡工程建成后水沙条件的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及河口地区的影响、三峡库区“水华”发生机理及演变规律等重大专题研究。
洪一平说,生态环境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自二00三年蓄水以来,三峡库区及相关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与蓄水前相比基本保持稳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库区干流总体水质保持二类、三类水平,与蓄水前持平。主要支流总体水质基本稳定,与蓄水前水平相当,但营养物质水平较高,具备发生“水华”条件;入库泥沙量明显下降(设计值为每年五点三亿吨,实际值约为每年两亿吨),水库泥沙淤积好于预期;库区地质环境比较稳定,尚未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和因灾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库区地震发生频次及震级基本维持稳定;库区局部地区气候正常,但气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较常年略偏高,降水等主要气象与正常年份基本持平;库区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尚未发现水库引发疾病等。
他表示,从总体上看,目前三峡工程对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尚未超出论证和设计阶段预测的范围。 (记者 徐金波)
11、长江年喝325亿吨污水 5800公里河段水质劣五类
来源:武汉晨报2009-09-25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traditional/836511253838909_1.shtml
排进长江的污水不断增加,去年一年的污水排放量已经达到325亿吨。昨日(9月24日,下同),长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长江流域4万余公里的干流及支流水系中,有5800多公里河段属于劣五类水质,其中长江干流城市江段污染长度达655公里。
昨日,长江委举办的新中国60年治江成就新闻发布会介绍,根据2008年对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4万余公里河段水质监测表明,其中符合三类水质标准的河长为28000余公里,占总河长的69.1%;在四类水质和五类水质标准之间的河长为6800余公里,占总河长的16.6%;劣五类水质标准的河长为5800余公里,占总河长的14.3%。
据介绍,长江2008年全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已超过325亿吨,比2007年增加5亿吨左右。长江干流主要城市江段近岸水域水质受城市排污影响较大,最新调查监测显示,长江沿线21个大中型城市近岸水域污染带长度,较上世纪九十年代增加90多公里,已达655公里。
据悉,针对长江流域面临的新情况,长江委目前正在修编1990年制定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制定长江开发利用的底线和“红线”,包括长江水资源利用上限、水资源开发功能区划、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等,9月底报水利部批准,从长久治理长江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12、吕植:通过艺术合作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感悟
来源:搜狐绿色2009年09月25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925/n266992766.shtml
【搜狐绿色编者按】9月22日,时值国内首个大型环保主题跨学科展览——《山水:综合艺术视界中的自然生态》在天安时代当代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天安时间携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举办的首次环境论坛:“山水之美,山水之殇,山水之救赎”也同日举行。
搜狐绿色独家采访了首次以策展顾问身份出席本次展览与论坛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环保专家吕植博士,以下是访谈实录: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吕植
搜狐绿色(苏苏):吕老师,你好!你以前的身份是科学家,大学教授,环保NGO创始人,而这次却是以艺术展览策展顾问的身份出现,怎么理解这次身份的转换?
吕植:这体现了跨学科的合作,我并不懂艺术,但是我知道艺术非常有表现力,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一些感受,所以跟艺术家合作来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感悟。
对自然呵护的一种心态,我觉得艺术可能比我们做科学家、做NGO都更有感染力。大家用各自的专长组织这次活动。我想这是第一次,绝不是最后一次。
不管你做NGO还是做科学家,是试图解决这个世界上现在面临的问题,任何人都可以来做这件事情,如果你有心的话,都可以来做。所以跟艺术家的合作从这个层面来讲,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做环保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怎么获得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共识。目前我们看到的现实是,我们一边在努力的倡导环保,另一方面,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脏,越来越污染,越来越退化,这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事情,所以唤起更多的人的从最基本的理解、进一步能够来加入的愿望,我觉得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媒体更强势的投入。这次跨学科的合作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尝试,我会继续做下去。我称不上是艺术策展人,因为是跨学科,蕴含着很多深层次,有很多理念。
汪建伟作品《隔离》
周伟作品《自然生态》
搜狐绿色:你怎么看待这次在艺术展里展现的自然形态,跟你去过的边远山区、人迹罕至地方的自然形态有何不同?
吕植:展览是呈现给观众的,而且是当代艺术家的预警。我还是在学习,艺术家用什么眼光来看待自然形态,我在参与过程中也有不同的理解,相信观众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我实际上特别关心大家看了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们今天虽然是一个论坛,是整个艺术展的一部分。艺术展你可以说它是一种行为艺术,一个论坛本身是艺术展的一部分,他要谈严肃的话题,要谈具体的、环保的事情。而这种装置,我不知道你看没有看我们三个艺术家的作品,有的是非常直接的来展示,今天我们什么样的物种在消失。汪建伟的作品就反思的程度更厉害一点,反思到人类在走向一个什么样的困境,人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困境。周伟的作品我就有自己的理解。当代艺术就是这样的特点,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解释。我的理解是像一个塑料花这样的东西,现在我们中国遍地都是,好象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实际上带来了无穷的负担,实际上是垃圾,并没有真的美化。
主持人:你觉得应该是真实的、清新自然的植物陪伴在我们的周围,而不是用假的来取代。
吕植:对。这是我所谓的自然之美到底是什么样的事情。自然是一个什么东西呢?是给人带来美好的灵感,同时是最有效、最节能、最没有浪费的一个系统。而人类创造的这个世界还远远没有自然的先进。
主持人:刚才你提到跟周伟老师看待自然形态之间有不一样的地方,你跟他们合作的时候,在对自然的理解上有没有冲突?
吕植:没有根本的冲突,但因为我们每个人受的训练不一样,我们的语言体系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从这种差异里面来细细的想他自己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我想激发的不光是对自然的感悟,而且是一种深入思考的平台。
主持人:你对这一次艺术展览的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吕植:我觉得这也是现在环境保护有很多不确定性,气侯变化有很多不确定性,对这个艺术展的结果我也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我想参加这次展览的人,肯定会有我们平时接触不到的一些人。
主持人:这些年您尝试跟专家、企业家,包括这次的艺术家合作,您期待通过跟这么多领域的人合作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
吕植:我们都是仍然在学习,我们就是这么一小批人,我们要把自己变成一个面向很多人的群体,一个立方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这一次的例子是我们寻找到翁菱这样的合作者,在每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群体里面,她是自然的代表。
主持人:你所领导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接下来您还有哪些计划?
吕植:接下来会组织一个代表团,民间的代表团,去参加今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希望企业家跟我们一块去。一方面让大家了解这个世界在发上的变化哪些是跟我们切身相关,尤其是跟企业的相关度是非常高的。另外,也让世界了解,现在气候变化这个事情不光是中国政府在做,中国民间也在做。
主持人:这个代表团招募的成员大部分是企业家吗?
吕植:希望是。
主持人:大概会招募多少人?
吕植:我们希望不超过十个人。
主持人:希望能够顺利成行,谢谢接受我们的采访!
13、“现金换破车”:环保名义的污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09月25日 肖汶
http://stock.hexun.com/2009-09-25/121206836.html
近日,一百多名各国政要在联合国总部聚首,共同探讨在环境问题上的合作。虽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依然存在,但基于美总统奥巴马在环境问题上的一贯立场,人们有理由期望美国在今后几年内会有更多实质性的动作。毕竟能源、环境和“绿领职业”都是奥巴马的有力竞选口号,在奥巴马的7000亿经济刺激计划中,在新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上的花费就占1/10。今年暑假沸沸扬扬的30亿美金“现金换破车”(Cash for Clunkers)活动更被称为政府资助的活动中少有的成功案例。
当然,动作大小与实际效果的大小往往并不一致,尤其是在能源环境等领域,每个动作都会影响无数相关环节,最终结果通常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就拿刚刚结束的“现金换破车”活动为例。联邦政府鼓励消费者把油耗大的旧车换成节油型的新车,符合条件的可以获得3500美元—4500美元不等的政府补贴。基于符合条件的新车价格在15000美元左右(如2009年款的丰田花冠和福特福克斯),这笔补贴相当于1/3的车款,可以说是相当诱人了。难怪在活动开始的短短一个星期内,原定的10亿美元补贴就已经告罄,国会不得不追加20亿美元将活动继续到八月底。据统计, 69多万辆 “破车”在此次活动中被销毁,69万辆新车上路。
“现金换破车”打的是环境牌,所以我们暂且不讨论此次活动是不是意在帮助危机中的汽车行业,也不去讨论这30亿美元对美国已然庞大的财政赤字和家庭负债的影响。从纯环境的角度考虑,这显然是个好主意:按照美国交通部的统计,下路的“破车”平均每加仑跑15.8英里,而上路的新车平均每加仑能跑25.4英里以上,能源效率上提高了61%。如果新旧两车跑同样的里程,汽油消耗就下降了37%,这样一万英里下来,就减少了200多加仑的汽油以及相应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
但是这个简单的算术忽略了很多相关的因素,目前争议最多的主要在三个方面:制造一辆新车所需的能源,被销毁的旧车的潜在市场,以及价格对实际驾驶里程的影响。
一般认为,如果一辆车能跑10年—15年,那么大约10%的终身能耗是在汽车本身的生产上。杜克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制造一辆新车的过程中需要排放将近7吨的温室气体。被销毁的旧车往往还能跑上好多年,因此这次活动相当于是加快了车辆的折旧,必须要为增加的生产污染负责。如果把从铁矿开采、运输、冶炼到轮胎橡胶(资讯,行情)的制造都算进去的话,那么制造新车的能源消耗往往需要7年-10年的驾驶才能“偿还”。
另一项计算是针对二手车市场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二手车市场。根据一份来自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研究(Davis and Kahn 2009),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大量二手车从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并取代了那里更加“破”的旧车。仅仅在2005年到2008年的四年间就有250万辆旧车从美国出口到墨西哥。那些在“现金换破车”活动中被销毁的旧车虽然不够节能,却往往在性能和安全方面优于很多墨西哥当地冒黑烟的劣质汽车。此次活动把这些潜在的出口物资从市场上拿走,无形中提高了二手车的价格。因此虽然美国的道路上出现了更多的新车,更多年老失修的旧车却可能出现在墨西哥的道路上。
哈佛经济学家Edward L. Glaser对“现金换破车”显然也很有意见。他认为这个活动背后的逻辑和那些“破车”不相上下。任何社会想要减少气体排放都必须提高驾驶的价格,而不是减少。这次活动相当于是为车主们的驾驶乐趣提供了补贴。不仅车子来得更便宜了,而且因为新车耗油少,车主们乐得多开。也许,打环境牌的“现金换破车”活动是借环保名义去污染。
14、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09月25日 文/潸潸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090925/1280234.shtml
以“低碳经济与城市未来”为主题的世博论坛(广东),于2009年9月17日-18日在广东省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隆重举行。
此次论坛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主办、由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委员会、东莞市人民政府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承办。
中国贸促会秘书长徐沪滨表示,此次上海世博会广东省专题论坛以“低碳经济与城市未来”为主题,不仅紧扣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而且充分反映了广东在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方面所具有的战略前沿眼光。
论坛工作人员表示,与会各位领导和专家从低碳经济、低碳政策、低碳模式、低碳技术等方面进行的交流探讨,不仅对广东未来城市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将成为上海世博会为人们带来的重要智力成果。
本次论坛以“低碳经济与低碳政策”、“低碳技术及其模式”、“低碳经济与金融创新”、“低碳模式与珠三角都市圈发展”、“低碳模式示范区域及示范企业经验交流”为分议题。
上述论坛工作人员介绍,通过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对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引起社会舆论和公众的关心和重视,形成一种全社会重视经济发展模式、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进而达到提升广东省的国际形象、促进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为广东经济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空间的目的。
记者了解到,参加论坛的领导和嘉宾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务副主席陈宗兴,国家相关部位和省政府领导、国际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知名企业负责人。
低碳经济力促产业转型
低碳经济与产业转型的关系,是这次论坛的焦点之一。实际上,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产业转型有着重大的意义。
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草案)》提出要建设低碳型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决议》草案还要求各级政府所作预算要做出相应安排,加大支持力度。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可以说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我们必然的选择。”论坛上,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万庆良说。
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表示,低碳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促进技术含量的投入,形成以创新为主导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结构调整当作操作方向;在冶金、建材等高耗能产业中,实行严格的低碳经济技术和准入制度。大力开展循环经济,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广东为例,广东在成就30年辉煌的同时,也开始受到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严重困扰,两高一低(高污染、高能耗和低效益)的产业仍占较大比重,环境和能源问题极大制约了广东的可持续发展。
显然,广东正处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刻,亟需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而这背后,则意味着需要变换一种全新的能源利用方式。
万庆良介绍,在金融危机倒逼之下,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三促进一保持”的战略决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动环境、能源问题的解决,陆续推出了双转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可以说,在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低碳经济正当其时!”万庆良表示。
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陈勇对记者说,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开始着手低碳经济的发展。
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杜丹德亦表示,实现低碳经济有一系列的措施,比如产业转型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比如,杜丹德建议,全面实现用能技术的先进化,通过多种政策措施大范围普及先进高效技术;全面合理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使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占据重要位置;全民参与,改变生活方式,寻求低碳排放的消费行为;发展低碳农业,增强森林覆盖和管理。
以农业为例,如何应用新型化肥减少土壤污染、水源污染,这不但能促进农业发展,还能带来绿色经济。“我们可以引用更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工具,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提高效率,采用新型技术捕获排放的温室气体,循环利用。”杜丹德说。
我国将探索建立低碳经济区
专家估计,中国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
“特别是碳交易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的每年交易金额都以翻倍的速度增长。”陈宗兴表示,2008年的市场价值是600亿欧元,2012年有望达到1500亿美元。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将为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提供不竭的动力。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论坛上,陈宗兴说,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宗兴介绍,今后我国还将探索建立低碳经济区和建设低碳城市。
“低碳经济区将成为中国下一次工业革命的示范区、未来中国大规模经济转型的实验地。”陈宗兴说,低碳经济区的建立与否及如何建立,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政治远见和政策水平。
而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
牛文元亦表示,充分认识低碳城市是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提升,最大程度获取城市可持续能力,必然选择提升城市竞争力、应对全球化竞争的策略。
牛文元建议,积极实行各项产业政策、奖惩制度,推行合理合法碳交易、平衡规则,以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把低碳经济落到实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包括二氧化碳捕捉、埋藏等高技术手段。另外,“我们不忘记大力发展森林,固定二氧化碳,吸取二氧化碳含量。”牛文元说。
“当然,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陈宗兴坦言,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毕竟发展经济和保增长是当前第一位的任务,节能减排的步子不可能迈得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快,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经济转型所带来的阵痛不是一下子可以承受的。
另外,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还存在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受到制约等实际问题。
对此,陈宗兴表示,推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15、政府不能漠视居民对垃圾焚烧厂的担忧
来源:金羊网2009-09-25
http://news.ycwb.com/sp/2009-09/25/content_2269837.htm
规划在番禺大石街会江村附近、日处理2000吨垃圾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可能在国庆节后开工,明年亚运会前投入使用!对此,番禺逾30万周边居民甚感忧虑。在番禺洛溪、华南板块、钟村等楼盘业主论坛上,很多业主发帖列举了大量因焚烧垃圾可能导致一系列污染的证据,其中最令人担心的是可能将产生一级致癌物二噁英。大多数业主明确表示,“将对这一项目抵制到底”。(据9月24日《新快报》)>>>
城市垃圾的处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们也不例外。据番禺区市政园林局长周剑辉称,两年内番禺或遭遇“垃圾围城”,垃及形势刻不容缓,故希望国庆后就开工建设,且越快越好。同时,有关部门信誓旦旦地表示,该垃圾焚烧项目的技术、工艺先进成熟,垃圾焚烧释放的二恶英含量非常少,不致造成环境污染,而且该项目的选址也已是“最优选择”,希望居民不必视垃圾焚烧厂为“洪水猛兽”。据悉,该项目正在进行环评。但已经征了地,并完成了部分补偿工作。未敲钟先入饭堂矣。
有关部门也声称,“不可能上一个污染项目”,但即使如此,这并不足以缓解和打消周边数十万居民对该工程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们生命健康构成威胁的极度忧虑。
实际上,周边居民对垃圾焚烧厂的担忧并不多余。二噁英是国际公认的一级污染物,是毒性最大的化合物之一,其毒性是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其列为人类一级致癌物。即使是微量的二噁英也对人体有害。而就目前技术而言,垃圾焚烧项目事实上也并非如官方所说的那样环保、安全,即使在学术研究层面上,也存在巨大争议乃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结论。美国环境健康基金全球化学安全项目总监约瑟夫·迪冈认为,垃圾焚烧炉是产生二噁英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目前国际上对二噁英的实时监测尚是难题。英国伯明翰大学环境化学高级讲师斯图尔特·哈瑞说,对二噁英的实时监测,虽有很多研究,但他认为到现在还是不可能的,“现在最快的监测速度只能做到12个小时,且非常难做到。”
其次,垃圾焚烧发电虽然在发达国家已用了几十年,但由于存在二噁英污染的风险,以及天价的设备投入和高昂的运行成本,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逐渐被抛弃或关闭,沦为“夕阳产业”。资料显示,作为垃圾焚烧第一大国的日本,尽管采取了严格的标准,但仍然是二噁英排放第一大国,空气里二噁英的含量是其他工业国家的10倍。而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污染事件,也让各国都加强了对垃圾焚烧厂的管理和监控,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相继颁布了“焚化炉禁建令”或部分禁建令。即使是欧美、日本等使用焚化炉最多最早的发达国家,目前都处于关闭垃圾焚烧发电的潮流之中(据央视《经济半小时》)。可见,垃圾焚烧未必是什么先进成熟、安全环保的垃圾处理方式。
此外该垃圾焚烧厂虽选址在深山里,但其周边楼盘众多、居住人口庞大,距离最近的大楼盘居民区仅约1公里。如此近的距离,很难让人不担心居住环境因垃圾焚而烧释放的臭味等等的袭扰。
因此,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不仅要慎重决策,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更为重要的是,因其关乎周边居民的生命和健康等切身权利,政府必须在保证决策公开透明的同时,还要充分考量周边居民的对该项目的焦虑和不安。面对垃圾焚烧厂争议,政府的当务之急是要放低身段,构建必要的公开的沟通、对话的平台,在充分对话、沟通、博弈的基础上,按法定程序,再进行科学决策。唯有如此,才能化解目前双方相持不下的僵局。
16、中国加入应对气候变化主流阵营
来源: 新京报2009-09-25 □陈冰
http://comment.bjnews.com.cn/2009/0925/13506.shtml
胡锦涛主席提出量化的减排目标,让一些国家对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指责烟消云散
胡锦涛主席在联大峰会上提出量化的减排目标,中国由此成为应对全球暖化的先锋。中国的积极作为让一些国家对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指责烟消云散,确保了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能沿着正确的路径迈进。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阐述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张与决心,也提出了中国的新节能减排计划,承诺中国将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这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阵营”的标志。联合国官员盛赞中方提出的减排计划,制定出量化的减排目标,中国由此成为应对全球暖化的先锋,与只有口惠没有实际行动的美国形成鲜明对比。
在过去十多年,欧盟和日本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世界领袖”。在他们的主导下,制定出了量化的碳减排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但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在全球所有的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工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占了大约40%,却迟迟不签订《京都议定书》,引起各国的不满。
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由于不愿接受欧盟和日本制定的“碳关税”,被有些国家认为是游离于应对气候变化之外。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承担的气候责任毕竟有所不同,发达国家庞大的经济规模、高居不下的人均资源消耗量,使其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威胁更大,并且它还拥有比发展中国家更强的经济、科技实力,因此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一味把责任推给发展中国家。
胡锦涛主席在联大峰会上提出量化的减排目标,即到了2020年,中国争取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这被海内外环境专家和官员认为是,“彻底扫清了那些说中国不愿意减排的谣言和误传”。联合国官员认为中国的计划极具雄心,将使中国的排放量大幅减少,“让中国变成处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领导者”。
中国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阵营,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中国已确立了“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加上“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会议上的讲话,勾勒出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对气候变化的蓝图,强调承担与中国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责任,采取与中国实际能力相称的行动,摆脱发展中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统筹协调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国际社会认为“中国变了”,中国提出的2020年减排目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进入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阵营,可能无意中会使得美国总统表态,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暖上如何发挥带头作用,承担更多责任。尽管美国没有提出货真价实的减排目标,但至少没有为气候谈判搅局。中国汇入主流阵营后的明显效果是,一些国家对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指责烟消云散,确保了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能沿着正确的路径迈进。
中国加入主流阵营,并不意味着将按照欧盟和日本的指挥棒转,而是发挥独特作用,使得解决气候变暖的全球行动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诉求,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又有区别”的责任。
17、广州日报:谁来为听证会程序“听证”?
来源:《广州日报》2009年09月24日 薛世君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034/10108069.html
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广州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规定,政府重大行政决策须通过座谈会、公共媒体征求公众意见,并组织专业论证会及听证会,听证代表中,利害关系人代表不得少于2/3,现职公务员不得被选为听证代表。这一规定日前引发热议。
目前所见的行政决策听证,多为定价听证,按照规定,听证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也就是说,有关部门主导着听证代表的选择,这时,规定现职公务员不得被选为听证代表,既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避嫌之意,也体现了听证会力求公平的努力。尽管与关起门来定价后再一纸通知执行涨价相比,公众参与的听证会制度的进步意义不容否认,但不得不说的是,我国的听证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现实中仍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听证代表的构成问题。细心的人们就曾经在合肥市污水处理费调整听证会上发现,8位听证代表中居然有4位的名字经常在其他听证会上出现,这样的听证“专业户”显然没有充分的代表性,也很容易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如今,听证代表往往有着“近亲化”的倾向,反对涨价者挤不进去,听证代表多是涨价主角的“亲友团”,这样的听证会自然也就成了“听命会”、“作证会”。
此外就是听证方案的“狡猾”设置。价格听证过程中,话题一般不会集中于“是否涨价”,而是被巧妙地引导到“怎么涨、涨多少”之上。听证会一开就甩出两个方案,一个是涨价10%,另一个是涨价20%,都是涨,还选什么?貌似有选择权,其实是没得选,看似在“明修栈道”,其实是“暗渡陈仓”。这样的方案设置明摆着就是以听证之名,行涨价之实,“定价听证”也就成了“涨价听证”。比如某大桥收费听证会上,提交听证会的两个收费方案中,一个是维持目前的试行收费标准不变,另一个是要在现行收费标准的基础上提价,压根就没有听证“降价”的程序设置。
听证代表的身份构成、名额分配、产生方式等方面缺乏代表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听证方案设置的蓄意引导,涨价企业只谈成本压力却回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和内部福利无拘无束……如此等等,程序设计的“先天不足”又怎能不致听证制度“发育不良”?又谈何利益平衡?
听证的要义本来就在于以程序的公正来保证结果的公正,公正的程序设计才有可能产生公正的结果,否则听证会就会成为涨价者装点门面的作秀工具,听证代表也宛如台上表演、台下操控的木偶。由此看来,针对听证会的程序也有必要来一番“听证”了,或者说,听证程序亟须创新和突破。
这并非不可能,广州市规定现职公务员不得被选为听证代表,就迈出了听证代表构成合理化的第一步。再如,今年4月份福州市停车场管理立法听证会上,20名旁听代表就提交了书面意见,提出了不少新鲜的观点,有些建议就被吸纳到了法规三审稿中,这就打破了旁听代表只“听”不“证”,不能建言献策的惯例。听证制度方兴未艾,目前的缺漏之处有待通过缜密、公正的程序设计加以规范,以使听证会回归本意,真正成为民主决策的制度基础。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