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3
九月二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联合国气候峰会专题报道:
1、光明日报: 关注G20峰会:匹兹堡能否见证全球气候合作?
http://env.people.com.cn/GB/10103762.html
2、人民网综合: 中国忽被称为“气候领袖”谁在下套子?
http://env.people.com.cn/GB/10102145.html
3、新华网综合: 联合国邀各国元首纽约“说碳” 中国是主角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9/23/content_12099434.htm
4、中国新闻网: 联合国气候大会闭幕 中国节能减排计划受盛赞
http://news.sdinfo.net/gjxw/718472.shtml
5、21世纪经济报道: 合国气候峰会凸显“中国因素”
http://stock.hexun.com/2009-09-23/121179444.html
6、南方网: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现场直击
http://finance.qq.com/a/20090923/000144.htm
环境资讯:
7、中国新闻网: 环保部:重点流域7成水质达标 治污形势仍严峻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traditional/836001253671640_1.shtml
8、姑苏晚报: 国家未来15年内投1110亿元治污太湖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35921253669269_1.shtml
9、21世纪经济报道: 发改委能源所报告建议开征碳税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923/01236781130.shtml
地方信息:
10、云南网: 云南“三江”流域水土流失加剧 已着手编制规划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909/23/t20090923_20078073.shtml
重大水事:
11、新华网: 三峡水库水位冲刺:“175米”全新考验
http://env.people.com.cn/GB/10100094.html
12、新华社: 组图:湘江长沙段水位持续走低部分河床裸露
http://news.sina.com.cn/c/p/2009-09-23/074518707910.shtml
气候变化:
13、北京科技报: 气候改变青藏高原:湿地或将退化 植物死亡
http://discover.news.163.com/09/0923/09/5JSTVARL000125LI.html
民间视点:
14、搜狐绿色: 环保的“经济保护伞”正在倒下
http://fengyongfeng1108.blog.sohu.com/132489535.html
民间环保:
15、搜狐绿色: 绿色和平欢迎中国气候承诺 敦促奥巴马迎头赶上
http://green.sohu.com/20090923/n266934604.shtml
深度报道:
16、中国环境报: 13股黑水直排汾河 如何送条清流过太原?
http://env.people.com.cn/GB/10099937.html
17、新华网: 森林是最大有机碳库 生活工作中的低碳经济
http://news.qq.com/a/20090923/000676.htm
环境时评:
18、新华网综合: 中国理应在全球气候控制上争取主动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9/23/content_12099800.htm
19、新京报: 治污企业咋蜕变为“污染大户”?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034/10099652.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1、关注G20峰会:匹兹堡能否见证全球气候合作?
来源:《光明日报》2009年09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103762.html
匹兹堡是第一个承办G20峰会的非首都城市。美国总统奥巴马选定匹兹堡作为G20峰会东道主,看重的是这座城市从钢铁工业基地向绿色经济典范的成功转型。
G20成员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体,占据了全球碳排放量的80%。分析人士指出,若想让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功,此次G20峰会必须紧随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步伐,在气候变化融资和技术转让问题上力争达成框架协议。第三世界国家针对气候变化作出的适应性调整,需要得到比现有水平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援助。根据联合国有关研究,2030年以前,全球“减排”和“适应”将需要每年投入1000亿美元,大大高于目前全球每年数十亿美元的投资。
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来说,这种不能短期见效的长远战略投资,亟须历史责任感的支撑。全球现有的温室气体主要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根据联合国《2009年世界经济和社会概览》报告说,自1950年以来,全世界新增温室气体排放量中,有四分之三来自发达国家,而同一时期发达国家人口只占全球总人口的15%,其人均排放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目前的水平。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上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在积极承担自身责任的同时,中国坚守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权利,代表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心声:发达国家的“奢侈排放”需要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排放”和“发展排放”需要保障。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全球减排倡议将只会成为新的全球不平的华丽外套。
此间媒体期待美国总统奥巴马利用好东道之宜,发挥“领导作用”,推动全球气候变化合作,力争G20峰会各方就气候融资达成一个框架协议。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援助数额、融资方式和技术转让等关键问题上还有较大分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否真正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化解分歧、继续前进的关键。
在匹兹堡,各国领导人将跨过曾经污染严重的废弃钢炉,步入劳伦斯国际会议中心这一世界顶尖的节能环保建筑,展开G20峰会的紧张议程。这座复兴中的城市能否见证全球气候变化合作的前进步伐,人们拭目以待。 (徐启生 余晓葵)
2、中国忽被称为“气候领袖”谁在下套子?
来源:人民网综合 2009年09月23日 梁彩恒
http://env.people.com.cn/GB/10102145.html
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2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
胡锦涛强调中国愿为应对气候变化继续作出贡献,并提出了中国的具体目标。他指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Ban Ki-moon)召开了此次气候变化峰会,因为外界担心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国际谈判正在陷入僵局。召开哥本哈根会议是为了达成一份国际性协议,限制各个国家的排放量。22日开幕的联合国全球气候变化峰会是今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一次准备会,外界期待各国能够在哥本哈根达成新的气候变化协议以取代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潘基文在开幕式上致辞后,胡锦涛和其他国家领导人及各界代表先后发言。
中国被称为“雄心勃勃的领跑者”
胡锦涛在讲话中介绍了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强调发达国家应担起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充足的、可预期的资金支持。他还提出中国将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法新社称,胡锦涛的讲话与发展中国家立场一致,认为发达国家因其历史责任应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得更多。BBC称,中国领导人的有关措辞是“强硬的”。
在胡锦涛讲话前一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福?德布尔向媒体表达了对此讲话的期待。他宣称有中国官员私下透露,胡锦涛将在演讲中发表“雄心勃勃的重大声明”。德布尔说,“这些政策将使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大低于目前的水平和本来会达到的水平,从而使中国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世界领袖”。他同时表示,“在一个坚信中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指美国)听到这些措施,将非常具有讽刺意味”。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一直是全球头号温室气体排放国,并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自2007年起,一些西方机构和媒体宣称依据某种标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越美国。英国《独立报》22日称,尽管有100多位领导人出席气候变化峰会,但新气候变化条约的命运只掌握在中美两国领导人手里。而法新社认为,虽然奥巴马也会在峰会发表演讲,但德布尔的讲话显示所有目光都将聚集在中国领导人身上。22日,奥巴马表示美国已下决心行动起来。他同时承认“对气候所造成的大部分损害是由发达国家在过去一个世纪造成的”,但表示“发展中国家也必须采取行动”。
【1】 【2】 【3】
3、联合国邀各国元首纽约“说碳” 中国是主角
来源:新华网综合2009年09月2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9/23/content_12099434.htm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当地时间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纽约举行,旨在为今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大会达成协议铺平道路。
国家主席胡锦涛21日在纽约会见法国总统萨科齐时表示,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大会是一次重要的会议,我们希望这次会议取得成功。关键是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主渠道地位;二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三是坚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并重;四是坚持互利共赢、务实有效的原则,推动各方就开展资金和技术合作达成共识,特别是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并建立有效的技术转让和推广机制。
全球各国高度重视
作为本次峰会的发起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介绍说,这将是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的讨论气候变化问题规模最大的峰会。
据介绍,全球将有近100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本次峰会,其他联合国会员国也都将派代表参加。这充分显示了国际社会对联合国的高度重视,认为联合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普遍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能够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牛犁表示,气候变化作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得到了全球各国的空前高度重视。“在正常状况下,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最重要的一个课题。而在金融危机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气候变化框架组织以往也会定期举行会议,这次只是趁联合国大会举行的同时召开气候峰会。为了召集本次会议,潘基文访问了许多国家,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寻求广泛的支持,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
专家指出,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在急于寻找新的增长点,而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共同的着眼点。某种程度上说,气候变化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或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牵涉经济、社会、技术甚至是政治方方面面的全球性课题。
“将来谁在这个领域掌握了主动权和领导地位,就会在经济、社会各方面获得全球主导权。”牛犁说。
气候变化挂钩多边贸易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但与前任布什不同,现任总统奥巴马承诺美国将带头应对气候变化。
专家表示,过去几年,欧洲和日本在气候变化领域获得了一定的主导权,而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则有意重新夺回主动。美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从新政府上台后的对华外交中就可见一斑,不管是国务卿希拉里还是财长盖特纳访华期间,抑或奥巴马在伦敦会见胡锦涛时,谈得最多的一个话题都是气候变化问题。
可以预见,在11月份奥巴马访华时,气候变化仍将是一大主题。而这一次,美国作为G20峰会和联合国气候峰会的东道主,更是希望借此机会扩大在气候变化上的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变化问题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变相实施贸易保护和设置贸易壁垒的一个工具,最典型的就是美国提出的碳关税。
按照美方的计划,如果某一国生产的产品不能达到美方在节能和减排方面设定的标准,就将被征收高额关税。而在欧盟也有类似做法,只不过是通过对特定产品设置进口技术壁垒的形式。
北京大学教授、北大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指出,从国际趋势看,环境和贸易挂钩的趋势愈加明显,确实对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很大压力。尽管碳关税是违反自由贸易精神的,但现在看来,发达国家已经设定了这方面的话题,气候变化问题似乎已经成了当前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有可能会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尤其是投资贸易领域。
中国一直扮演积极角色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表示,中国此前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中国向本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发出的一个重要信号,即中国愿意也有兴趣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扮演积极角色。他对中国在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变暖等问题上的积极表现表示赞赏。
专家表示,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一贯坚持几个原则:首先,考虑到发展阶段的不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需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从历史上看,气候变暖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发达国家的存量排放造成的。发达国家当初在发展时期,资源价格普遍较低,排放没有任何限制;眼下情况则完全不同,资源成本大幅上升,而国际社会也开始对温室气体排放设定了新的限制。
“发展中国家需要顺应节能减排的国际潮流,但也不能因此而放弃发展。”牛犁说,而在以往享受了很多特殊待遇的发达国家当前需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变化相关的技术,并出资帮助后者减少排放。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要求发达国家要承担实实在在的减排责任,设定“可核查的目标”。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以后是否要设定具体的碳排放目标还有待本次峰会和年底气候大会的“讨价还价”。(记者 朱周良)
4、联合国气候大会闭幕 中国节能减排计划受盛赞
来源: 中国新闻网2009-09-23
http://news.sdinfo.net/gjxw/718472.shtml
9月23日电 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闭幕。在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中国的新节能减排计划,表明中国将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森林面积,使用气候友好科技,并在2020年之前达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的目标。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联合国官员盛赞了中方提出的减排计划。设立碳交易标准,使中国一举成为对抗全球暖化的先锋,与只有口惠没有实际行动的美国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中方的具体细节仍未公布,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FCCC)执行秘书德波尔(Yvo de Boer)说,中国将提出一套排放标准,规范中国国内的工业与汽车排放及建筑物的节能基准。此外,中国也将提出一套碳排放的交易架构。
德波尔称赞中方提议的计划“极具雄心”,认为“这将使中国的排放量大幅减少,让中国变成处理全球气候变迁问题的领导者”。
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同一场合发表演说时承认,美国国会对于对抗全球暖化存有“疑问与困难”,不过他誓言将坚定行动,担负对未来该负起的责任。奥巴马说,工业化国家在上世纪对气候造成损害,如今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作用,应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据悉,逾100国领袖参加了这次联合国首度召开的气候变化峰会,旨在为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变迁会议奠基。但美国参议院已把减排的碳交易立法推迟到2010年之后,令全球质疑美国究竟有没有意愿对抗全球气候变化。
5、联合国气候峰会凸显“中国因素”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09月23日 邓丽 庄佳婧
http://stock.hexun.com/2009-09-23/121179444.html
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在即,“小岛国联盟”很焦虑。小岛国联盟由42个国家组成,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将让他们失去家园,本周一,他们集体敦促工业化国家设置更激进的减排目标。
以马尔代夫为例,1190个岛屿,没有任何一个岛屿相对于海平面高出2米,50个居民岛受困于海水侵蚀,一些岛屿将被淹没。
9月22日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马尔代夫共和国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将代表小岛国联盟发表演讲,痛陈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敦促发达国家减排。
在他之前发言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而美国在小布什执政期间,退出了《京都议定书》。
纳希德之后,发言者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他将带来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决心和政策。
本次联合国气候峰会将是12月份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之前,最为重要的气候峰会,有100多位国家元首参加,主要是在政治上施加影响力。而之后的曼谷和巴塞罗那会议都将只是例行谈判,主要工作是确保文本细节。
一位国家发改委人士告诉记者,“在全球减排方面,中国和美国的态度尤为关键”。
哥本哈根的困境
即将到来的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将是一场鏖战。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说,到目前为止,联合国气候变化的谈判进展非常缓慢,缺乏紧迫感,需要各国最高元首做出表态,本次气候峰会就承担这样的作用。
据其介绍,本次发言的日本新任首相鸠山由纪夫,他将带去联大的是日本决定到2020年减排25%的好消息,较之前执政的麻生政府8%的减排目标有大幅度的提高。而瑞典首相的发言也十分重要,因为瑞典是今年欧盟的轮值国。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博士说,胡锦涛主席有可能在演讲中提到中国将开展针对二氧化碳的“碳强度”减排。碳强度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公式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GDP。
“演讲的时候可能不会说具体的额度,但回来相关内容肯定很快就能弄出来了”,杨富强说,跟GDP能耗的最大区别在于,碳强度直接跟减碳目标挂钩,能更加有效和低成本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碳强度将有利于建立碳市场,并且为碳税出台提供很好契机。以后,中国的低碳经济,资源节约型社会等等操作,也就更加顺理成章。
杨爱伦说,绿色和平希望哥本哈根会议时确定:发达国家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而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排放增长能够减缓15%到30%。
在原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冀看来,最大的问题,以及最大的担心是,一旦涉及具体的措施,就行动迟缓。
在美国的邹冀告诉本报记者,中美两国的态度,在本轮谈判中很受关注,美国对气候变化的关注点之一,就是中国会怎样?未来的措施会有多大,这次演讲,会不会涉及“十二五”规划中的减排指标问题,以及将来会不会在国内定一个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
“至于气候变化承诺是否有一个制度性的框架,能否保证各国真正履约,坦白说,这是谈判的难点和焦点之一。”邹冀说。
他举例说,“巴厘路线图”明确规定,《公约》的所有发达国家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美国也不例外。但美国在退出公约后,也并没有受到什么约束和惩罚。
目前,在环境公约内,没有很好的制度保障多变环境公约的制定,这也是个世界难题,也有一种观点提出,是否可以沿用WTO的机制,比如贸易、关税之类,但环境公约还没有做到这一步,仍然是强调各国谈判磋商来解决问题。
迎战哥本哈根
既然中国的立场如此受关注,那中国又是如何迎战哥本哈根谈判?
一位发改委人士介绍说,2007年的巴厘岛谈判制定了关于气候变化谈判的巴厘岛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路线图确定双轨制,分别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下的谈判和京都议定书下的谈判。公约和议定书下面的谈判又分2个特别小组,主要是从技术方面讨论问题。
1997年,《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第一承诺期是2008年到2012年。
《京都议定书》下谈判主要解决减排目标,即确定京都议定书第2期,发达国家如何减排,发展中国家如何参与。公约下的谈判,又称为,LCA(long corporation action,即长期合作行动),包括巴厘岛行动计划确定的“4个轮子和1个共同愿景”—— 4个轮子分别是减缓气候变化问题、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及资金问题。
至于中国代表团的具体分工,一位接近中国气候谈判团的人士说,4个轮子和一个共同愿景谈判都有具体1个或几个人在谈。总人数大概30到40人,因为气候变化谈判已经开展一些年头,所以每年会有一些变化。
他介绍说,比如过去财政部会牵头资金问题谈判;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冀负责,现在移交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灿博士;减缓气候变化问题则分为两块,发达国家减排一部分由外交部牵头,发展中国家行动由国家发改委负责;适应气候变化问题过去由原国家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负责,现在交由中国农科院负责;而共同愿景部分则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但本次哥本哈根会议暂时未组团。
这位人士说,对于中国而言,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第一承诺期就要结束,问题在于,发达国家将减排多少,指标如何定,减排采取什么形式,CDM还用吗?灵活机制还用不用?
“灵活机制相当于没有实际减排,这个定不下来,碳市场也没法弄。将来资金和技术怎么解决,是否要成立一个全球性的资金?任何一个国家利益都不同,比如小岛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比较大,也希望减排强度大一点。”
在邹冀此前负责的技术转让议题的谈判上,他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以现有的条件,无论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都比较困难,需要很多技术上的支持。
“如果购买发达国家的技术,即商业转移,成本高速度慢,还会有技术锁定问题。比如,中国有很多项目如果单纯靠商业转移,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很可能运用了落后的技术;此外,现有技术并不足以应付未来的气候问题,需要更多的研发,如碳捕集,新能源技术,单靠发展中国家无法自行做到。”
6、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现场直击
来源:南方网2009年09月23日 王 康 熊
http://finance.qq.com/a/20090923/000144.htm
美国纽约时间9月22日清晨。
联合国总部所在的纽约中城已经道路封锁。一张数十米之长的儿童手绘彩画放置在各国首脑会经过的大会大楼对面,这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球国家对气候变化进行合作,联合国作了大规模的主题为“哥本哈根,达成协议”的宣传运动。
上午9点,联合国气候变化首脑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共有超过100个国家的领导人参加了本次首脑峰会。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是第三个在全体大会上做演讲的领导人。胡锦涛认为气候变化深刻影响全球,但是当前在应对时,应坚持四条原则。
他指出,中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2005年到2010年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等有约束力的国家指标。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首先是履行各自责任。全球和联合国应该采取‘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凝聚国际共识。坚持这一原则,在共同轨道上前进。”胡锦涛表示。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他呼吁发达国家迈出“第一步”。他说:“如果你们这样做了,其他国家也会采取果断的措施。”
潘基文敦促各国领导人为当前的气候变化问题国际谈判提供政治指导,以便国际社会能够在今年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顺利达成新的温室气体减排协议。
开幕式过后,与会各国领导人将分别出席8场圆桌会议,讨论如何推动哥本哈根会议顺利取得成果。
美国:考虑减少石油补贴
美国总统奥巴马是第一位作演讲的国家首脑。“沒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可以逃过气候变化的影响。”奥巴马在演讲中说。“每个国家和他们人民的安全和稳定——我们的繁荣、健康以及我们的安全,全都受到了威胁。”
奥巴马说,很长时间以来,全人类都对应对气候问题反应缓慢,甚至沒有意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美国也是其中之一。
但是他认为,在过去的八个月里面,美国已经有了一些变化。
“这是新的一天,这也是新的一个时代。我可以自豪地说,在过去8个月里,我可以说美国使用新能源和减少碳排放达到了一个全新的程度。这是以前在美国任何历史时点都沒有的”。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全球第二大的国家,奥巴马在演讲中提出,美国最近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是有史以来政府所做的最大的投资——在未来三年里风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上升一倍。美国的企业家们正在贷款和信贷的支持下,在全美国安装风能发电机,太阳能发电板,以及电动汽车电池。这些创造了新的行业以及新的就业。
美国正在投资十亿美元计的资金,来减少在家庭,建筑以及家电上的能源浪费。
美国正在制订第一个全国性的策略来增加汽车和卡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美国也在建造第一个离岸风能项目。美国还投资十亿计的美元在碳捕捉上。
“从这一周开始,我们也第一次宣布了将会开展追踪全美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策略。同时这一周的下半周,我将会与我的同事们一起讨论如何在G20会议上减少对石油的补贴以减少人类对气候的威胁。”奥巴马说,因为推广可再生能源,美国最近的排放已经减少了。
中国:
单位能源消耗碳排放显著下降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是发言的第三个国家元首。胡锦涛认为气候变化深刻影响全球,当前在应对时应坚持四条原则。
第一,履行各自责任是核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凝聚了国际社会共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该积极采取行动。发达国家应该完成《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任务,继续承担中期大幅量化减排指标,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努力适应气候变化,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第二,实现互利共赢是目标。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发达国家应尽的责任,也符合发达国家长远利益。应该树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观念,努力实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赢。
第三,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发展中国家应该统筹协调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时,不能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超越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实际能力的义务。从长期看,没有各国共同发展,特别是没有发展中国家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就没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第四,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发达国家应该担起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充足的、可预期的资金支持。这是对人类未来的共同投资。气候友好技术应该更好服务于全人类共同利益。应该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互动机制,让发展中国家用得上气候友好技术。
“发达国家需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充足的、可期待的资金,让他们用上对气候友好的技术。”胡锦涛在演讲中说。
胡锦涛在演讲中表示,“中国已经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努力。中国已经制订2005-2010年方案,制订了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等有约束力的国家指标。中国将把气候变化纳入社会指标。”
胡锦涛声明,中国在2020年将达到几个目标,首先是中国的单位能源消耗中碳排放将有显著下降。第二是中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最后中国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循环经济以及气候友好技术。
世界自然基金会杨富强表示,胡锦涛认为减排、适应、资金和技术都很重要,中国的减排就是碳排放强度,演讲的时候没有提到具体的数字,但是回来的时候就会制定具体的目标,跟我们制定能源效率的目标一样。
“比如十一五期间GDP能耗降低20%,换算下来就是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5亿吨,碳强度是直接跟减碳目标挂钩,GDP能耗,能源包括各种能源也包含在里面。这样企业按照节能要求,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制造玻璃的厂,大部分烧的都是天然气,本来节约能源就很困难,但一个火电厂节约能源成本就很低,同样是降低20%GDP能耗。”杨富强说。
有了碳强度就把无碳和低碳的能源分出来,第三个问题,大家会把注意力放在煤炭上面,煤炭占我国的70%以上,改变能源结构,增加天然气。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评价中国的节能减排政策时说,我想我又要动用自己的外交礼仪了,我想做一些比较正面的诠释,我认为中国已经采取了非常强硬的政府措施,在很多领域,比如风能和太阳能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像我的朋友施正荣先生就是中国非常杰出的企业家。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新种植的数目已经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总和的2.5倍,并且在中国的一些地方有了区域性的减排指标,这些都非常重要,都是很巨大的进步,我相信中国在将来会做更多。目前来说,对中国而言,‘杯子已经满了’。”戈尔表示。
日本:减少排放25%
当选仅6天的日本首相鸠山则作出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随后评论为“强有力”的承诺。
“气候变化影响全球,需要我们的长期努力。我们要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下,来应对气候问题。”鸠山由纪夫说。
鸠山由纪夫表示,根据全球气候变化专家小组的讨论,发达国家率先减排。作为发达国家,日本应做出积极承诺。
2020年相对1990年的水平,日本温室气体排放将减少25%。而这是专家认为减少全球暖化所需的一个比例。
“这也是我们竞选时的一个承诺。我将动用一切政治手段来达到这一点。”鸠山说。
鸠山在演讲时提出了“鸠山倡议”,首先,发达国家包括日本,必须通过提供公共和私人资金做出贡献。援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清洁能源。全球还需要一个创新性机制。在一个可预期的前提下,在联合国制度下一次性的提供现有的多边和双边的筹资信息,提高透明性和资金利用的有效程度。最后发达国家应该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技术。
鸠山认为,日本在技术上和财务上都有能力。所以,日本将在发达国家中率先确定减排目标。“我对日本人民和能力有充分的信心。”鸠山说。
“胡锦涛主席的讲话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它将使那些以中、印为借口的拖延行动的美国政客没有说辞。”绿色和平组织中国项目经理杨爱伦告诉记者。
经过这番较量,奥巴马将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上变得被动。联合作秘书长潘基文称中国代表的讲话是“重要的讲话”,表扬日本代表做出了强有力的承诺。
“世界将对奥巴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领导能力产生怀疑。”杨爱伦说。
但是他认为,奥巴马是一个“传奇“总统,美国也仍然是一个大国。因此,只要奥巴马愿意拿出政治意愿,是可以推动气候变化谈判的。
“现在关键是美国方面缺乏政治意愿,这次峰会正好会让国际社会给美国压力,相信奥巴马仍能领导气候变化谈判取得成功。”杨爱伦说。
7、环保部:重点流域7成水质达标 治污形势仍严峻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09-23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traditional/836001253671640_1.shtml
据国家环境保护部网站消息,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今日向媒体通报,环境保护部近日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完成了海河、辽河、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巢湖、滇池、太湖等重点流域的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污染防治“十一五”专项规划2008年度实施情况的考核工作。结果显示,2008年度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七成断面水质监测达标,四成规划治污项目完成,但治污形势依然严峻,水质改善任务艰巨。
陶德田说,“十一五”以来,海河等重点流域有关地方政府加强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以强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改善水环境质量为主线,以加快治污工程建设为重点,切实落实治污责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严格环保准入,加快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了2008年度防治目标任务。
陶德田说,截至2008年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115个考核断面中,80个断面水质达标,占总数的69.6%。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海河、黄河中上游、辽河等流域以高锰酸盐指数评价,达标率分别为100%、87.1%、81.8%和77.8%。太湖、巢湖、滇池等流域以高锰酸盐指数评价,断面水质达标率分别为93.8%、85.7%和66.7%;以氨氮(总氮)评价,断面水质达标率分别为50%、47.6%和0%;以总磷评价,断面水质达标率分别为75%、71.4%和50%。列入规划的1834个治污项目,已完成(含调试)773个,占42.1%;在建500个,占27.3%;前期准备418个,占22.8%;未启动143个,占7.8%。实际完成投资437.5亿元,占“十一五”规划总投资的37.7%。
其中,海河流域项目进展较快,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项目进展较慢;21个省区市中,河南、山东等地项目完成情况较好,完成率在60%以上;内蒙古、湖北、重庆等地项目完成率不足20%。总体上看,海河流域山东省、河南省、天津市, 辽河流域辽宁省,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贵州省,黄河中上游流域河南省、陕西省、青海省等地“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好;海河流域内蒙古自治区、辽河流域吉林省、黄河中上游流域山西省、滇池流域云南省等地“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差,未通过考核。
陶德田指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治污形势依然严峻,水质改善任务艰巨。突出表现在:规划项目投资缺口较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不高,氨氮(总氮)污染问题凸显,海河、辽河、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等流域大部分断面氨氮超标,太湖、巢湖、滇池等流域氨氮(总氮)、总磷达标率低。
8、国家未来15年内投1110亿元治污太湖
来源:姑苏晚报 2009-09-23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35921253669269_1.shtml
今后15年内,国家将投入1110亿元治理太湖。今天在苏举行的亚太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上,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成了中外专家关注的焦点。
“和太湖一样,10年前日月潭水体富养化相当严重,一度超过‘优氧’标准,经过10多年治理,如今介于‘普氧’与‘贫氧’之间,水质优良、水体清澈,每年都吸引超过120万人次的游客去观光。”昨天(9月22日),与会的台湾国立大学环境工程学研究所骆尚廉教授的话备受关注。“除截留污水、防止开垦土地种茶、水果、蔬菜等带来的污染外,日月潭还采用了一种吸收污染物的生态治污法,叫做‘人工浮岛’。” 骆尚廉告诉记者,所谓“人工浮岛”,其实就是在挖空的树杆上选植种具有较强吸氮、磷能力的植物,对治理富氧水体非常有效。 清华大学教授刘翔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太湖流域城市水环境是中国城市水环境的一个缩影。太湖等湖泊反映富营养化程度的总氮、总磷指标存在超过Ⅲ类水质标准现象。他透露,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已纳入国家总计划,15年内将投入1110亿元,将从工业结构调整、生态农业建设、污染源控制等10个方面着手,用4年时间遏止住水质恶化的势头,用8-10年时间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使湖体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恢复太湖流域山青水秀的自然风貌。
记者了解到,苏州已在太湖、阳澄湖一级保护区实施湿地恢复保护工程,全面推行“低密度、不投饵、不用药”的生态、绿色养殖模式。其中,东太湖网围已从18万亩压缩到4.5万亩、西太湖养殖围网已全部拆除。此外, 自2000年实施“引江济太”调水以来,上游污水入湖及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有效抑制,对太湖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起了重要作用。
9、发改委能源所报告建议开征碳税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09月23日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923/01236781130.shtml
一份发改委能源所的最新报告建议,中国应在能源税的基础上,开征碳税。
“实施碳税可以建立在能源税的基础上,同时可以对温室气体减排起到较好作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表示。姜主持了这份《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中有关碳税的课题。碳税是指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
姜克隽介绍,能源研究所2009年将碳税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课题提出来,希望就未来中国实施碳税的效果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中国实施碳税提供基础性研究结果。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国税总局,皆在研究碳税。
“碳税还在研究中,尚未有明确的出台时间表。”9月22日,一位国税总局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
GDP影响不足0.3%
按照姜克隽的思路,燃油税推出是第一步;从燃油税再扩大到煤炭等能源行业,推出能源税;能源税的推出再为碳税铺路,对碳税进行征收。而征收的环节,首先设在生产环节,然后传递到消费环节。
姜表示,碳税的征收可以在能源税征收比较成熟以后开始实施。碳税初期可以是和能源税共同存在的混合税,之后用4-5年时间完全过渡到碳税。这种方式的执行,取决于能源税的出台时间。
另外一种方式是可以更早实施碳税,采取比较低的税率,如10-20元/吨碳,之后逐渐提高税率至300-400元/吨碳。
对此,姜克隽解释,征收碳税起征点可以从比较低的税率开始,以减少对行业发展和经济的冲击。之后再逐渐增加税率到一个能够明显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税率水平。
早在2006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就对中国实施能源相关税收机制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包括能源税、燃油税和碳税。其中就碳税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
今年1月份,姜克隽、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等研究人员发表了名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碳税政策研究》的报告,建议碳税税率方案宜遵循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原则。各种燃料的碳税税率方案再据此折合而成。
按照此项研究,当2030年碳税率假定为200元/吨碳时,与不征收碳税的基准情景对比,节能率可达20%以上。而征收碳税达到的减排效果相当明显,即便采用50元/吨碳的碳税税率方案,与基准情景相比,至2030年中国碳排放将减少18.6%。
该报告称,按照200元/吨碳的税率征税,在2030年对中国GDP的影响尚不足0.3%。
“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早公布碳税的实施日程和税率,应该在碳税实施之前3-4年公布。”姜克隽建议,使工业企业、消费者在投资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低碳技术和能源。
4部委研究碳税方案
对开征碳税进行研究的国家部委,不仅仅是国家发改委。
早在2008年11月,环保部就发布了《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报告,首次提出运用政策手段开征“碳税”。
此前,有媒体称国税总局、财政部和环保部等国家部委组成了20多位专家的专家组对碳税方案问题进行了一年多的调研,相关调研报告将于明年公布。9月22日,前述国税总局人士表示,方案还在完善中。
“在完成资源税改革后的一至三年内,我国有必要择机开征碳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最近的一份碳税研究报告称。
报告强调,开征碳税是完善环境税制的需要。虽然我国目前也存在着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种,如资源税、消费税等,但目前尚缺乏独立的环境税种,符合市场经济的环境税收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环境治理的效果不理想。
而姜克隽亦表示,现在中国对高耗能行业已经征收了较高的出口税,实际上是起到了碳税的作用,只是碳税这个税种还没有明确地被引入我国税收体系。
对于计税依据的选择上,目前的各份报告都建议根据煤炭、天然气和成品油等化石燃料的含碳量测算出CO2的排放量,以此作为计税依据。
但是,碳税的出台,依然存在着难题。以税率的确定为例,目前很多环境要素还不能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衡定,对二氧化碳的具体影响也难以测定。因此,如何形成一个具体的碳税率,尚存在技术上的问题。
“另外,税收收入的再分配、税收执行的时间和期限都还需要研究和探讨。”姜克隽说。
10、云南“三江”流域水土流失加剧 已着手编制规划
来源:云南网 2009年09月23日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909/23/t20090923_20078073.shtml
记者从昨日召开的“三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动员大会上获悉:我省已着手编制“三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并定于明年1月20日前上报省政府。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在2010年至2030年间,在规划区内建立起有效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减轻规划区水利工程的泥沙淤积。
水土流失正在加剧
据了解,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开发的影响,“三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正在加剧,从1999年到2004年的水土流失变化看,中度、强度和极强度侵蚀面积还在增加,土壤侵蚀量也在增加。一旦这个区域水土流失加剧,对植被、土壤、地貌等会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动物、气候、受自然条件影响,这个区域植被、土壤等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并产生恶性循环。
此外,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生态环境地位极其重要。“三江”流域(云南部分)大部分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切割剧烈,山高谷深,加之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不甚合理,导致“三江”流域(云南部分)水土流失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使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恶化,严重影响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中下游地区的发展。因此,“三江”流域(云南部分)生态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已迫在眉睫,必须及早开展全面规划。
保持水土收益多多
“三江”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0.45%,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的56.82%,特别是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占全省同类侵蚀面积的70%以上,开展生态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对全省的水土流失工作具有重大意义。规划一旦实施,对全省的水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悉,“三江”流域涉及14个州市、87个县区,面积23.1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0.45%。而规划的范围则包括12个州市,78个县,面积22.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38.32平方公里的58.77%。
规划将以2008年为现状年,分远、近期两期。近期(2010年~2020年)使规划区内约50%以上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荒山荒坡得到绿化。远期(2021年~2030年),使规划区内约30%以上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同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全面制止各种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提高治理水平和能力,实现规划区内的山川秀美。 (责任编辑:符仲明)
11、三峡水库水位冲刺:“175米”全新考验
来源:新华网2009年09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100094.html
经国务院批准,9月15日0时,三峡水库开始向最终水位175米试验性蓄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建设了17年的世界最大水利枢纽三峡工程,终于迎来了即将正常运行的最后阶段。
这是三峡工程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175米蓄水标志着三峡工程各项功能达到设计要求,其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在蓄水过程中,整个工程将接受全面集中检验。
此时,世界最大机组能否经受住高水位考验,三峡枢纽是否能安全稳定运行,库区泥沙会否大规模淤积,库区水质及生态环境会否恶化,库区地质灾害会否被大规模诱发等一系列敏感问题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
蓄水:四大效益全面发挥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共分三期建设。为配合工程进度,水库按135米、156米和175米水位分期蓄水。135米是为三峡工程早日发挥效益制定的围堰挡水发电期;156米时工程开始发挥初期效益;175米是工程正常运行水位,意味着三峡工程开始在最高水位高程下,发挥出其全部预定效益。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满怀希望地说,蓄水至175米后,三峡将成为一座江深水阔的峡谷型水库,库容达393亿立方米,可拦洪221.5亿立方米。长江最险处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使出现千年一遇洪水,辅助采取分洪措施,可避免长江下游遭受毁灭性洪灾。中华民族长江安澜的百年梦想得以实现。
与此同时,三峡发电机组将在最高水位下发挥出最大效益,从156米到175米每年可多发电100多亿千瓦时,电站调峰能力更加强大。水位到达175米后,库区航道将延伸150多公里,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航运成本降低四分之一。水库调蓄能力更强,大量碍航礁石将被淹没,险滩消失,长江通航条件将进一步改善。
据介绍,此次三峡水库向175米水位试验性蓄水,是为了探索整个工程在最高蓄水位下安全、稳定、高效运行,验证其方方面面与原设计是否相符,便于工程早日进入正常运行期,使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四大效益得到最大发挥。
曹广晶说:“不蓄到175米,不能全面发挥三峡工程效益,好多问题也无法检验。在试验性蓄水中观测、研究,找出对策,这样有助于实证分析研究。”
根据蓄水调度方案,水库从145.8米水位蓄水,到9月底库区蓄水位不高于158米,至10月底蓄水至175米,若来水不够,11月继续蓄水至175米。为保证下游航运、群众生产生活等用水需要,蓄水期间还将适当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提高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水位。
截至16日下午,三峡工程梯级调度中心值班室数据显示,三峡大坝坝前水位已超过148米。26台发电机组运行正常,机组累计发电量超过3400亿千瓦时,大坝泄洪闸和所有孔洞已全部关闭。
【1】 【2】 【3】
12、组图:湘江长沙段水位持续走低部分河床裸露
来源:新华社 2009年09月23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9-09-23/074518707910.shtml
低水位下的湘江长沙段主航道(9月22日摄)。
长沙市湘江橘子洲大桥附近大面积裸露的河床(9月22日摄)。
低水位下的长沙市湘江银盆岭大桥(9月22日摄)。
长沙市湘江沿岸大片裸露的河滩(9月22日摄)。
9月22日,湘江长沙段水位下降到27.04米。据长沙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近段时间持续少雨天气,导致湘江长沙段水位持续走低,河滩裸露,航道变窄。 新华社记者 龙弘涛 摄
13、气候改变青藏高原:湿地或将退化 植物死亡
来源: 北京科技报2009-09-23
http://discover.news.163.com/09/0923/09/5JSTVARL000125LI.html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许建初和他的团队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温度和降水对青藏高原植被时空变化的影响,发现由于冻融和沙漠化,部分区域植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
图: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的核心地带,图为青藏高原腹地深处的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在科研学者的眼中,青藏高原不仅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地方,也是必须了解的一个地方。因为这里有着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而且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许建初和他的团队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温度和降水对青藏高原植被时空变化的影响,发现由于冻融和沙漠化,部分区域植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这一成果发表在近期的《生态学杂志》上。
《北京科技报》: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广泛,为何把目标锁定在青藏高原?
许建初:青藏高原是亚洲高地的核心地带。气候变化在亚洲高地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全球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在高海拔地方的升温效应,例如,全球平均升高气温0.7℃,这里大部分地区超过了1.4℃。也就是说,海拔越高,温度升高越多。
整个亚洲高地还是亚洲的水塔,亚洲的十大江河也都起源于此。我计算了一下,大概有将近15亿人口是靠着亚洲水塔生存的。而气候变化会影响到这个水塔的整个功能。
此外,青藏高原的动植物区系还比较年轻,因为它们是在喜玛拉雅隆起后产生的,而且特殊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很多特有的新的物种。但在这种极端环境的气候变化下,这些特有物种也最脆弱、最敏感,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程度更高。
《北京科技报》:研究是如何开展的?
许建初:我们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收集了很多数据资料,其中的气象资料都得益于中国长期的气象观察台站。
现在,我和学生们正通过遥感技术,观察草地生态系统返青和枯黄时间的长短,监测当地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通过遥感技术监测高原湿地消长评估对水资源的影响,从而分析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变化。我们也到当地的高原湖泊、湿地和草地作实地的考察。
《北京科技报》:据您的发现,在气候变化下,这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许建初:从植被覆盖角度看,中部和西北部植被趋于退化,而东南部植被的状况在改善。植被带发生了推移。由于冻融和沙漠化,部分区域植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我们担心,湿地退化可能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发生,这样的变化会使植物死亡,固定在这里的碳就会被大量释放。
气候变化对局部也有积极的作用,喜玛拉雅山东部、青藏高原东部的降水增加了。但同时,也有很多地方雨量减少了。这是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如果我们能了解这种不确定性,知道哪里的雨量增加、哪里减少,就可以主动去适应这种变化,进行预警,从而提前调整农牧业等产业结构。
《北京科技报》:研究中,什么发现给您的印象最深刻?
许建初:人们总认为青藏高原贫瘠、荒凉。然而,南亚印度洋季风将水湿气和热量沿雅鲁藏布江峡谷带进喜玛拉雅东部。大量的水汽和多样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这里单位面积的生物多样性密度比巴西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还高。
人们对青藏高原的印象总是没有人烟。但我们发现,其实青藏高原每个地方都有人的脚印,即使是所谓的藏北“无人区”,也有游牧民族在那里生活。当地的少数民族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有着很好的适应能力和管理方法,这都是我们适应气候变化的宝贵知识库。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我们应该更多地向当地少数民族学习。 (本文来源:北京科技报 作者:马佳)
14、环保的“经济保护伞”正在倒下
来源:搜狐绿色 2009-09-23 冯永锋
http://fengyongfeng1108.blog.sohu.com/132489535.html
“经济庇护环境伤害”的时代正在过去
北京某环保科技公司的负责人何某,在全中国环境保护措施最严格的首都北京,搞出了一桩惊天环保大案。他居然在2002年至2007年,将近5年的时间内,把北京市几家著名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底泥,用车拉着,直接倒入门头沟区的某些砂石坑里,就“无害化处理”了。这部污泥连续剧给该倾倒地区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据说将产生上亿元治理费用。
日前,何某等5人在门头沟法院出庭受审。他们与最近其他一起因为伤害环境而受审的人共同证明一个道理:环保受经济挟持时代正在过去。
何某肯定边受审在打鼓,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样的法律惩罚?因为随着环境保护的严格,过去没罪的会开始有罪,过去轻罪的会受到重判,过去找不到量刑条款的如今很容易就找到判罚依据,而且法官解释起自己的判决来,有理有据,有情有义。
在全世界所有的环境问题中,与水有关的污染问题算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因为人要喝水,要依靠水给清洗日常的污浊,因此,对水的保护也就相对严格,因此,水一旦受了污染,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试图“还清”它们。
于是,有那么一阵,中国主要的治污经费,都投资到了水体身上。全北京没有多少家空气污染治理厂,但全北京有十多家污水处理厂;全中国没有几家像样的垃圾填埋场,但全中国有许多省份都在向中央政府表忠宣誓,要在“十一五末期”所有的县城都至少要安上一个污水处理厂。
治污行业术语笼罩下的污水,大体又分为两大类,一是城市生活污水,二是工业污水。中国当前能够保障处理的,似乎只是生活污水这一块。说起来是这因为生活污水处理起来相对简单,而且收取城市居民污水处理费的便利度和足额率都够高。大概是因为这样,再穷困的政府,也能够忍痛上马一两座污水处理厂,俟财政情况好,就运行一阵;一旦需要紧缩开支,就关门放假。至于工业污水,只要自然界还有地方盛放,是永远不会想到去处理的。
污水处理的过程其实并没有把污染物给处理掉,所有技术都只是把污染物从水中分离出来,要么转化为气态,要么转化为固态。污水处理厂排放出来的水,水体内的污染物是降低很多了,但它们全都转移、凝聚到了底泥身上。我们要明白一个最简单的常识,物质不灭,最多是换了妆扮、变了性格,但物质本身,肯定还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里躲着,静待才华横溢的机会,出来肆意逍遥。因此,所有污水处理厂都有一个共生产品,它的名字叫“底泥”。
把所有的污染和灾难都交给自然界去处理,这一向是中国人的处事原则。按照国家的有关环保法律或者非环保法律,污水处理厂生产的底泥,与垃圾焚烧厂生产的底灰、飞灰,与医院生产的医疗垃圾,与核电厂生产的核废料,大体都属于“危险废弃物”类别,需要专门的场地、专门的人才、专门的资质、专门的技术去处理。但全中国污水处理厂生产的底泥,绝大部分,都像何某的“环保科技公司”所做的那样,用卡车从污水处理厂的暂存池里运出,然后在夜深人静之际,找个道边水塘、河岸陡坡、林间隙地,一倒了事,让自然界和附近居民,去慢慢受用。
何某等5人承担其法律责任,固然是“错有应得”。但全中国的所有“底泥处理产业”,至今仍旧模仿着何某等人当年的“环保处理术”,显然,何某的同行们仍旧朝着让何某等人成批栽倒的“环保陷阱”大踏步迈进。他们可能还在迷信:既然今天还没有人来追查,那么明天也肯定不会有人来追查。既然过去有人庇护,今后还会有人庇护。孰不知,环保罪犯被庇护的时代已经过去。
我建议这些“身在祸中不知祸”的人,到牢里去探望探望何某,与他交流交流一个人的思想到底有没有被法律改良的可能。何某肯定在牢笼里嘟哝自己是“被环保陷害”。他的脑子里天天都在琢磨:“我固然是明知故犯,但监管我的单位,为什么长时间纵容我明知故犯?这不是挖好陷坑让我跳,煮好毒酒让我喝又是什么?如果不是与我何某个人有仇,那就是存心设置环保陷阱,以让全中国更多像我这样的人重蹈覆辄,以让法律获得惩罚平民的快感。既然我与监管单位是穿同一条裤子的,为什么只处罚我而不处罚负有监管责任的那些机构?在无人举报、无人追查的时候,我们大家一起分酒分肉,一旦风声水起,首先被出卖的却是我这样的‘环保前线人员’。”
猛一想,何某的胡思乱想真有些道理。中国有许多法律、政策,是时用时不用,时重用时轻用的,时后用时前用,时左用时右用,时明用时暗用的,其表相几乎没有规律可循。总结起来,有时候真像是在“诱人犯罪”,或者说,是法律想让人有罪时,此人就会有罪。同样的行为,在一天前还可能被大力吹捧和高度默认,第二天就可能被当成了严重犯罪而被追捕和惩罚。
加上由于某些政策、法律是后来凝聚和严厉的,这些政策、法律,在施用时随着形势而变化出无穷种怪异身形。释放到社会上,肯定让一批批此前“浑身正确”的人绊倒在飘忽不定的法律准绳里。聪明些的及早金盆洗手,“执着”些的就不绊翻不回头。
在此,我们要谴责何某这种为了可耻的经济利益而玩命地伤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我们也要谴责那些监管“环保科技公司”的有关部门,没有及时给何某以适度的警告和提醒,以至于他们在“政府的关爱”下,在“环保罪阱”里越陷越深。
我们更要提醒何某的同行们,赶紧以何某的下场为戒,及早改变把底泥倒进石坑的行为。今后一段时间,有大量的人会因为在环保领域犯下罪行而接受审判。他们中肯定有一批人像何某一样觉得很是无辜:我做的都是政府许可、银行支持、客户热衷的事情,为什么到最后还要我到法庭上来认罪?为什么中国法律最经常患有的“发作迟缓症”需要我这样的人人来承担痛苦?
在这里,提醒所有正在通过伤害环境谋取利益,或者说试图通过伤害环境谋取利益的人,全世界的法律都有一种“追溯机制”,你过去犯的错误,迟早要化身成为你明天吞食的苦果。这时候,你一定不要大呼冤枉。因为,所有的陷阱,都是你自己挖成,去往陷阱的道路,也是你自己铺就;而落入陷阱后仍旧不知醒悟的那个人,恰恰是你自己。(2009.9.22)
15、绿色和平欢迎中国气候承诺 敦促奥巴马迎头赶上
来源:搜狐绿色2009年09月23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923/n266934604.shtml
9月22日,在纽约今天刚刚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中国将在2020年前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强度(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欢迎中国政府通过这一承诺表现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同时敦促美国总统奥巴马立即拿出更大行动,展现出应对全球变暖的领袖姿态。
“这是中国首次明确提出要把经济增长与其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增长相脱钩的承诺。”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表示,“这将引领中国开始走向低碳的发展模式,具有战略性的历史意义。对于饱受气候变化威胁并期待哥本哈根会议成功的世界各国来说,同样意义重大。”
目前,由于发达国家缺乏足够有力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等原因,国际气候谈判裹步不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召集的此次气候变化峰会则是12月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大会之前,世界各国首脑最后一次齐聚一堂,共商遏制全球变暖大计的宝贵机会。本次峰会不仅是各国交流看法、展示行动的平台,更具有敦促主要发达国家正视气候变化紧迫现实、提高各自减排目标的重要任务。正因如此,在这个全球瞩目的关键会议上,中国最高领导人宣布未来气候行动目标,无疑为全球对抗气候变化的行动注入一剂强心剂。
中国已经在采取一些节能降耗、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十一五”规划中要求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比2005年水平降低20%。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要增长到15%。中国同时还在实施比美国更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8月12日,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向世界展示出了对抗全球变暖的决心。今天胡锦涛主席的发言使得美国的气候政策和决心显得更加单薄无力。”杨爱伦继续说,“现在,美国总统奥巴马责无旁贷,必须在距离哥本哈根仅剩的7个多星期内发扬真正的领袖姿态,拿出更宏伟的减排计划,来确保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成功。”
“中国政府在解决气候危机方面日益增长的雄心壮志,将促使总统奥巴马必须拿出同样的姿态,来强化美国的气候承诺,”绿色和平美国的全球变暖行动项目负责人Damon Moglen表示,“面对目前美国国会的消极态度,人们期待奥巴马总统能发挥领袖号召力,承诺美国大幅减排目标,并且资助国际间对抗气候变化的努力。”
“距离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仅剩76天,绿色和平期待中国政府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取得进展,”杨爱伦补充说,“我们期望中国政府尽早拿出具体的数字指标来,与此同时,也应当努力确保其提出的气候行动计划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
16、13股黑水直排汾河 如何送条清流过太原?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9月23日 李景平
http://env.people.com.cn/GB/10099937.html
太原的汾河,收蓄起从汾河水库放出的清流,水波荡漾,岸树逶迤,形成著名的汾河景区。这个景区曾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汾河景区下游的河段,却流淌着劣Ⅴ类水质,污水横流,垃圾横陈。
记者近日随三晋环保行采访团溯河而上,在到达汾河景区下端尽头的长风桥附近,看到景区水面被橡皮坝拦截成长长的断面,而断面两边,东西各有一股汹涌的黑色污水,从方形的暗涵洞口喷薄而出,然后,交汇进入汾河河道,朝下游涌去。
那么,汾河景区下游的这两股黑水,又是从哪里流淌而来的?
13股黑水直排汾河
太原日产污64万吨
采访团沿河寻源,在绿色的太原西山万亩生态园脚下,看到了一条长长的黑水河,朝汾河方向奔流而去。
这是一条被称为九院沙河的黑水河。看到采访团到来,河边的居民激愤地诉说:“这里雨天洪水漫流,晴天黑水长流,夏天臭气熏人,冬天污水成冰。”一位老者手里拿着“喝水有利健康”的宣传册发给记者,说:“我每天宣传喝水有利健康,但生活在这样的臭水沟旁,熏也把人熏坏了,还有什么健康?”
记者还看到,去年三晋环保行记者团曝光过的玉门河黑水污染,情形依旧。据太原市环境评估中心主任李吉生介绍,太原市汾河两岸城区共有13条黑水河。除南沙河和北沙河的少部分生活污水经过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外,其余11条排污渠的污水都直排汾河。
资料显示,太原市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为64.02万立方米/日,13股排污沟渠的污水排放总量为54.86万立方米/日,占城市污水排放量的85.7%;太原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9998.79吨/年,13条黑河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3830.85吨/年,占全部排放量的近80%。超标排放的污染物主要为总氮、总磷、氨氮、挥发酚、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据环保部门监测,2009年前6个月,汾河太原段水质污染严重,均为劣Ⅴ类水质。
6座污水厂棋布汾河
处理量仅为40万吨
记者从太原市提供的材料上看到,太原市日均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为64万立方米,污水设计处理能力为56万吨,实际处理量仅为40万吨,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尚有24万吨污水处理不了。
李吉生介绍说,太原污水处理的问题,一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缓慢,二是现有污水处理厂未能饱和运行,三是城市污水收集管网不健全。
太原市环保局局长陈继光告诉记者,太原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已由2000年的7500万吨削减至2008年的2468万吨,减排66.98%。生活污水处理方面,目前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已经开工,杨家堡污水处理厂改建工程即将开工,城南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正加紧设计,这些工程在2010年相继竣工后,太原市的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60万吨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届时污水直排汾河的情况将大大好转。
就太原现有的污水处理厂来看,当下的突出的问题是,由于城市污水收集管网问题,不能按照设计能力满负荷运转,这就形成了一种尴尬状况:一边是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进量不够,是典型的大马拉小车;一边是城市污水大量排放,污染汾河。
请市长担任河长
尽快消灭黑河
13股黑水全排到汾河了?不是说汾河两边的污水都进入污水处理厂了吗?这是在上个月生态汾河新闻采访团向太原市政府反馈意见会上,萦绕在太原市副市长荣彤心中的两个巨大的问号。
采访团指出,13条黑龙直排汾河是重大的民生问题,黑河问题不解决,沿岸百姓的民生问题就没有解决,污染减排任务就难以完成,太原水环境质量难以实现根本性改善。太原市政府应尽快制定近期、中期、远期治理规划,尽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尽快解决沿河两岸居民的民生问题。要实行严格的环保问责制、奖惩制和否决制,对治理不力的政府第一责任人批评警示、诫勉谈话,直至给予纪律处分。
荣彤对此表态:今后要把汾河太原段生态恢复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太原市政府将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汾河生态恢复治理建设步伐;进一步明确承担汾河流域生态恢复治理任务的相关部门及政府的责任,按月按季对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察;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确保企业达标排放。
汾河一泓清水流到太原,变成黑河,太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记者团建议,面对13条黑河,太原市市长应该担当起“河长”的责任,必须尽快消灭黑河,杜绝污染肆虐。
17、森林是最大有机碳库 生活工作中的低碳经济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9月23日
http://news.qq.com/a/20090923/000676.htm
森林 最大的有机碳库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二氧化碳”。因为其浓度的不断攀升,全球变暖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生,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今,与之较量的名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逐渐热了起来。
二氧化碳浓度正逼近极限
地表气温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而温度的升高,使得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大面积土地被淹。海平面每上升一米,就有海拔4米的陆地受威胁。我国13亿人口,有8亿居住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包括沿海的富裕城市。气候的变化,还易引起洪涝、干旱、饥饿、疾病等灾难。
联合国早在1992年就制订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目的是要把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上,防止气候系统产生威胁人类的干扰,使生态系统有足够的时间,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不受威胁,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欧盟有科学家认为,不能让地球有超过两摄氏度的升温。为此,需要把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百万分之四百五十以上,而现在距这个浓度已经咫尺之遥了。
全球开始向低碳经济迈进
正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带头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同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森林 最大的有机碳库
不能只讲减排、不讲固碳
较为流行的“低碳经济”概念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这一观点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在前不久北京林业大学召开的“森林与低碳经济”高端论坛上,专家们提出,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森林的碳汇作用不容忽视。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库。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陆地碳库总量的56%。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这就是森林的碳汇作用。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坤民教授认为,森林具有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潜力。
森林有重要的碳汇和碳源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中重要的碳汇和碳源,在这个系统中,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了碳素而成为碳汇,森林以及森林中微生物、动物、土壤等的呼吸、分解释放碳素到大气中成为碳源。如果森林固定的碳大于释放的碳就成为碳汇,反之成为碳源。在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森林是一个大的碳汇,但随着森林破坏、退化的加剧以及一些干扰因素(如火灾)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就可能成为碳源,这将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北京大学教授徐晋涛说,因森林破坏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五分之一。如果能够把破坏森林遏制住,温室气体减排就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扩大森林资源,是一种成本非常低的政策工具。
科学研究表明,森林蓄积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于减排。人工林的固碳作用更加显著,如人工桉树林生产力相当于天然林(针叶林)的20至30倍,5至7年就可以成材,生物量相当于原始林在自然情况下100至150年的产量。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人工林可达158万平方千米。若人工林平均蓄积量提高一倍,将使人工林固碳总量达到88.4亿吨。
森林 最大的有机碳库
提倡零碳,保持低碳,走向活碳
低碳经济模式核心在于低排放、高吸收和碳持续。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技术经济委员会主任陈建成教授提出了零碳、低碳和活碳的观点。他说,尽管“零碳”即零排放,是不现实的,但作为人类的理念和目标却有积极、现实的意义。
保持低碳,即意味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降低碳的净排放量,对高碳单位实行碳税调节、指标减排、制度约束,同时保护森林,增加绿地面积,发挥森林的固碳作用。
走向活碳的含义则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等统一到可持续发展上,建立碳信用、发行碳股票、促进碳交易、推进碳贸易、实现碳致富。
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低碳经济
离开房间时把灯关了吗?
一位清洁工对刚刚讨论完可持续发展的专家说,你们离开房间时把灯关了,行吗?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周用这个故事说明,发展低碳经济不能只是夸夸其谈,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比比皆是:
一辆每年行程2万公里的汽车释放二氧化碳2吨。发动机每燃烧1升燃料,释放二氧化碳2.5公斤;电脑使用一年间接排放10.5公斤二氧化碳;洗衣机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7.75公斤;用飞机运输1吨进口水果,飞行里程为1万公里,排放二氧化碳量为3.2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所以减排人人有责,低碳生活方式应该成为时尚。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带水杯、随手关灯、尽量步行等,都能减少碳的排放。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碳补偿的方法:捐资给专门机构,用以植树或其他减排项目,来抵消自己二氧化碳排放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区亲善大使周迅,曾购买238棵树苗,来抵消她2008年的航空飞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铁铮)(北京日报)
18、中国理应在全球气候控制上争取主动
来源:新华网综合2009年09月2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9/23/content_12099800.htm
中国是当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气候控制没有中国配合,一切都会成为空谈。趁着低碳世界还没有成型,我们不妨尽早争取主动,但我们在努力提升自身低碳技术水平的同时,应坚持发展中国家减排与发达国家转让节能减排技术挂钩,力求通过提高研究能力,争取话语权。另外,还需积极培育和发展国内低碳市场,并为未来培育国际区域性市场积极创造条件。
上海证券报消息 就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的时候,国际舆论密切关注中国是否会提出一个“碳密度目标”。 联合国气候变化机构负责人更是预计中国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世界领袖”。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前后,凭着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此类舆论国人已经听到不少了。很显然,这其中有对中国发展真心诚意的称赞,也不排除有些是别有用心的捧杀。如果国人真的因此而陶醉,则祸事不远了。
其实,欧盟一直把自己看作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
自1980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联合资助“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之后,国际社会对气候的研究和相关行动就持续不断,并在1992年通过了协调各国减缓气候变化行动为目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在1997年签定了以量化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为主要内容的《京都协议书》。在这个过程中,以德国和英国为首的欧盟始终扮演了先锋角色,他们是《京都协议书》的主要起草者、推动者和履行者。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欧盟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事实上,“低碳经济”的概念就是由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首先提出的,意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毫无疑问,发展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打通了全球气候控制与世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为扩大全球气候控制的影响铺平了道路。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欧洲人谋求的是什么?如果说是纯粹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似乎有些让人难以置信;如果说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同样也说不通——因为欧洲人行动在前而危机爆发在后。说到底,欧洲人40年来孜孜追求的东西只有一个:重新获得对世界经济的主导权。
从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史看,一个国家要想获得国际霸主地位,必须在技术与产业链、话语权、市场三个领域总体上占据主导地位。而从目前情况看,有关低碳经济,欧盟在这上述三大领域都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首先,欧洲是在世界上最早的发达经济体,他们在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之后就开始关注生存环境的质量。经过长时期的推动与发展,相对而言,“低排放、高环保”的低碳产业技术已较为发达,尤以风电、核电技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并初步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链。
其次,欧洲对环境气候的研究开展时间最早,投入力度最大,研究水平也始终处于世界前列。1827年,法国数学家傅立叶最先发现地球大气层吸收了本来会散射到太空中的热量,并据此提出了“温室效应”的概念。1860年,英国科学家廷德尔发现了由水汽、C02和CH4等构成的“温室气体”。2006年10月底,英国财政部公布了一份由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撰写的关于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报告,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这份报告说,如果让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相当于550ppm(百万分比)的二氧化碳,那么气候变化产生最坏影响的风险就可以大大降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全世界需要在未来的50年内每年拿出相当于全世界GDP1%的资金用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正是拥有这些研究成果,欧洲在全球气候控制谈判中显得底气十足,拥有了不可争辩的话语权。不仅全球气候控制目标要以其研究成果为主要参考依据,而且其他国家对本区域的相关预测与规划,也往往以其为出发点。
最后,在市场培育方面,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际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就是“欧盟排放贸易系统”。这个市场于2005年1月启动,覆盖了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的近l.15万个工业排放实体,占欧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5%。按欧盟去年1月发布的新方案, 将在2020年扩大排放权交易的范围,把航空、石化、氨水和铝制品等部门纳入进来,并且新增二氮化一氧和全氟化碳两类气体。
由此观之,如果低碳经济以此模式发展下去,时间似乎将站在欧洲人的一边。在可见的未来,唯一可能阻止欧洲人获得在低碳经济领域主导地位的,似乎唯有当今的霸主——美国。不过,就目前情况看,美国一方面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落后于欧洲人,虽然奥巴马上台后美国已决心迎战来自欧盟咄咄逼人的挑战,但国内依然意见不一,故而行动犹豫。另一方面,次贷危机本质上是美元的危机,从长期看,逐步失去强劲美元支持的美国,可能也难以通过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比如新的科技革命、类似“广场协议”的手段)来扭转对欧盟低碳经济的颓势。对发展中国国家而言,由于都还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高碳排放是其经济的一个特征,如果转向低碳经济发展轨道,必然对其经济发展带来制约,在极大程度上减缓追赶发达国家的速度,“发而后至”的难度将明显加大。
中国是当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气候控制没有中国配合,一切都会成为空谈。那么,如何才能改变未来中国在低碳经济时代可能面临的不利局面?笔者认为,办法很简单,趁着低碳世界还没有成型,我们不妨也伸手去推一把!具体来说,目前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在努力提升自身低碳技术水平的同时,坚持发展中国家减排与发达国家转让节能减排技术挂钩;二是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争取自己的话语权。目前,欧洲虽然研究水平领先,但只是相对而言,其研究成果依然非常粗糙,甚至可说漏洞百出,我们可以针对那些缺陷有的放矢,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国内低碳市场,并为未来培育出国际区域性市场积极创造条件。
更为主要的是,中国的节能减排在发展中国家中位于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之列,如果连中国都不能承受节能减排的压力,那其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必然也不可承受。这就意味着在与发达国家博弈的时候,中国可以随时找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作为同盟军。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对策得当,时间或许将站在中国这一边!(高辉清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展战略处)
19、新京报:治污企业咋蜕变为“污染大户”?
来源:《新京报》2009年09月23日 冯永锋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034/10099652.html
6500吨含有重金属和多种细菌的污泥,被北京环兴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环兴园公司)原法定代表人何某等5人,直接倾倒在门头沟上岸村的砂石坑中。经评估,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和治理费用已超过亿元。22日上午,何某等5人因涉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在门头沟法院出庭受审。(9月22日《北京晚报》)
何某等5人承担其法律责任,固然是“错有应得”。可是,令人匪夷所思之处在于何某“不服”的理由。据何某表示,他的公司对于污泥处理既无经验也无技术,只能选择直接倾倒“处理污物”。另一方面,他辩称“污水处理厂支付的污泥处理费每吨仅为26元,只够一车污泥的运费,而无害化填埋处理每吨成本至少70元,这种方式处理污泥是行业内的做法。”
问题还在于,全国范围内仍有不少底泥处理企业,还在沿着何某等人“环保处理术”的路子,朝着“环保陷阱”大踏步迈进。而按照国家的有关环保法律或者非环保法律,污水处理厂生产的底泥,与垃圾焚烧厂生产的底灰、飞灰,与医院生产的医疗垃圾,与核电站生产的核废料,大体都属于“危险废弃物”类别,需要专门的场地、专门的人才、专门的资质、专门的技术去处理。
因此,在谴责何某这种为了经济利益而不惜伤害生态环境行为的同时,我们更需进一步思考:治污企业“治”了五年咋成了“污染大户”?在长达五年的时间内为何未能进入监管者的视野?如果真如何某所言,这一行业潜规则又是如何泛滥开的?诡异之处还在于,“无害化填埋处理每吨成本至少70元”,而“污水处理厂支付的污泥处理费每吨仅为26元”,如此不合常理之处,却能在当事各方心照不宣中默默进行,原因何在?
法律终究是要维护人类正义的,不管企业使出什么样的“魔术”来试图逃脱神圣的职责,所有的惩罚仍旧会在落到其头上。在此,笔者要提醒何某的同行们,赶紧以此为戒,及早停止把底泥倒进砂石坑的行为。
其实,一个企业环保与否,不在于其是否在“环保行业”,而在于是否尽到净化环境的职责。如果做得好,一家煤炭企业也可能是绿色企业;如果经营不当,一家空气污染治理企业照样可能是“污染大户”。
在这里,提醒所有正在通过伤害环境谋取利益,或者说试图通过伤害环境谋取利益的人,全世界的法律都有一种“追溯机制”,过去犯的错误,迟早要化身成为明天吞食的苦果。这时候,一定不要大呼冤枉。因为,所有的陷阱,都是自己挖成,去往陷阱的道路,也是自己铺就;而落入陷阱后仍旧不知醒悟的那个人,恰恰是自己。
作为“守护者”的环境监管部门,自然更需睁大双眼,责无旁贷地履行其职责。治理环境污染,不管是什么企业,也不管是显规则还是潜规则,都必须一查到底。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