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9
九月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推荐:
1、北京日报: 全球极端天气为何频现?
http://ccsccvip.blog.sohu.com/131425901.html
南方高温专题报道:
2、新华网: 专家认为:中国南方持续高温与“厄尔尼诺”增强有关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23547
3、新华网: 南方旱情持续发展 防总进一步部署抗旱工作
http://msn.ynet.com/view.jsp?oid=55934151
4、重庆晚报: 重庆今年第二次发布高温预警 覆盖31个区县
http://msn.ynet.com/view.jsp?oid=55934124&pageno=1
环境资讯:
5、中国新闻网: 我国气候变暖趋势加剧 本世纪末可能升高4.2度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23560
6、新华网: 中国多部门联合举办论坛“关注气候变化”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08/content_12017743.htm
7、中国环境报: 联合国气候变化问题报告呼吁:促进发展 拯救地球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08/content_12016744.htm
8、新华报业网: 环保部负责人否认将收机动车排污费 称系误读
http://home.nanjing.soufun.com/news/2009-09-09/2775946.htm
地方信息:
9、北京日报: 北京水环境质量定期公示 河流湖泊水质上网可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23578
10、新华网: 西藏未来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08/content_12017395.htm
11、中国环境报: 滇池水污染防治规划补充报告获批 90多亿元治滇池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08/content_12016831.htm
人与自然:
12、新华网: 我国三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回归自然试验项目启动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08/content_12016721.htm
污染信息:
13、经济参考报: 重庆铸造废砂无序排放威胁三峡水质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9-09/093718612891.shtml
深度报道:
14、中国环境报: 建议另选址局长下了课 环保局还是“招商局”?
http://env.people.com.cn/GB/10016621.html
15、经济参考报: 美国要征碳关税中国怎么办 樊纲:不如我们自己先征
http://env.people.com.cn/GB/10017030.html
环境时评:
16、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开征污染税“山高路远”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1364/10017906.html
17、经济参考报: 走进低碳生活要破解三大困惑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08/content_12016977.htm
民间环保预告:
18、搜狐绿色: 9月12、13日自然大学观鸟组活动通知
http://green.sohu.com/20090909/n266596327.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1、全球极端天气为何频现?
来源:北京日报2009-09-09
http://ccsccvip.blog.sohu.com/131425901.html
从太空看地球飓风
德国一家热电厂排放温室气体
从呼啸而来的“莫拉克”台风到熊熊燃烧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山火,近期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有所增加
以台风、飓风等为例,“莫拉克”台风刚刚散去不久,“西梅纳”的飓风又登陆墨西哥。从“卡特里娜”到“莫拉克”,台风、飓风的危害一次次让人心痛。许多人开始探讨,我们的气候真的变了么?是否应该将这些偶发性灾害当作常态化灾害进行全球性应对。答案是肯定的。
什么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张强介绍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区域或地点发生的出现频率较低的或有相当强度的、对人类社会有重要影响的天气气候事件。
目前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监测快报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标准阈值是根据百分位法确定的:即对某一事件的气候标准年内的历年最大值序列从小到大进行排位,定义序列超过第95百分位值为极端多(高)事件,小于第5百分位值为极端少(低)事件。“比如北京日最高气温气候标准年内历年最大值序列的第95百分位值为39.4℃,而我们监测到北京的最高气温超过39.4℃,我们就认为北京发生了极端高温事件。”
张强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是天气气候周期变化的结果,极端天气的发生和某一个时段的环流异常、海温异常或冰雪异常等有关,但近几年极端天气频繁发生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气候变暖正在影响一些极端天气或气候极值的强度和频率,改变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
全球变暖导致热带气旋活动增加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刊登的一项研究表明,近10年来热带气旋(包括飓风和台风)的频繁活动与公元1000年前后的情况非常相似,目前正处于千年来的又一个热带气旋高发期,且全球变暖还可能进一步导致热带气旋活动增加。
研究报告说,大西洋上通常一年只有8场左右的飓风,而在2005年出现了15场,包括给美国新奥尔良市带来巨大灾难的飓风“卡特里娜”。研究人员说,虽然近年来飓风活动增加与千年一遇的飓风高峰有关,但全球变暖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研究都显示,热带气旋活动增加与海洋表层水温上升有关,因此如果全球持续变暖,飓风活动还可能进一步增加。可以说,全球持续变暖对于热带气旋增加有重要影响。
干旱提高山火发生频率
全球变暖还会导致严重干旱、酷暑等各种极端性天气。就最近全球频繁发生的山火来说,尽管导致这些山火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全球变暖、气候异常导致的长时间干旱提高了山火发生的频率,加重了山火的猛烈程度,同时也增加了扑灭的难度。这次加州大火发生前,洛杉矶及加州其他地区气温上升,一些地方气温甚至高达38℃,破了近30年来的最高纪录。希腊前年森林火灾发生时,热浪席卷了欧洲南部。澳大利亚今年2月山火发生时,这个大洋洲国家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酷暑和干旱。
英国《星期日独立报》报道说,在美国,20年前蔓延范围超过2000公顷的大火较为罕见,而过去10年出现了200多起蔓延范围超过2万公顷的大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地理学家韦布伦说,研究证明,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北大西洋表层水温上升与美国西部的干旱现象密切相关。如果未来60年这一趋势像过去一样继续,那么美国西部山火之频繁将是史无前例的。
极端天气引发的灾害正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规模向人类发出警告,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
预测:
2080年全球平均气温
将升高2至4摄氏度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以科学成果证明人们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报告预测,从现在起到208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摄氏度到4摄氏度,其结果是:有11亿至32亿人的饮用水可能遇到问题;2亿至6亿人将面临饥饿威胁;每年沿海地区2亿至7亿居民可能遭受洪涝灾害。
报告指出,气候变暖的客观事实不容置疑;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已在全球对许多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如不采取措施减排温室气体,气候变化将加剧;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减排温室气体有相当大的潜力。报告得出结论:人类活动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如果得不到缓解,气候变化将引发洪水、干旱和热浪等更多自然灾害。
这份报告像一根划燃的火柴被扔在干草堆上,触发了一场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大讨论。而现在,频现的自然灾害再次提醒我们,人类已到了对自身发展方式进行重新审视的时刻了。 杨骏
如何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一、完善国家和地方综合气象观测站网,根据城市、农村、沿海地区等不同功能区气象灾害防御特征和防御重点,增加气象观测台站密度,提高自动化观测水平。构建卫星遥感、天气雷达等高科技探测系统,组成地基、空基、天基立体观测网。
二、加强极端天气气候的预报预测能力,以资料融合与数值预报为基础,实现对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监测、诊断分析和预警预测,努力提高全国极端高温、干旱、洪涝等严重灾害趋势预测水平。
三、加强极端天气气候监测、预测信息发布能力建设,及时将有关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公共媒体和手机短信发布各类极端天气气候监测、预警信息,指导公众进行气象灾害防御。
四、政府应该改造不能适应气候变化,受极端天气影响的脆弱城市设施。工程建设和城市规划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进行设计和建设。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之前,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和风险性进行客观分析,在设计论证中充分考虑和回避气候风险。
2、专家认为:中国南方持续高温与“厄尔尼诺”增强有关
来源:新华网 2009年9月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23547
新华网北京9月8日电(记者金小茜、于文静)因连日高温,8日重庆市多所中小学校开始放“高温假”;7日,贵州启动高温干旱气象服务Ⅳ级应急响应;6日,江西20个县市区发布高温预警……上周末以来,我国南方大范围持续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晴热天气,让人着实领教了“秋老虎”的厉害。中央气象台专家解释说,高温天气与“厄尔尼诺”的增强不无关系。
9月3日以来,我国四川东部、重庆、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东部、浙江和福建等地一直持续高温晴热天气。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建解读了持续出现高温天气的原因:一是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受其控制,下沉增温作用明显,温度偏高;二是冷空气偏北偏弱。
“这样的持续高温天正常吗?”不少人产生了疑问。对此,林建表示,这是比较典型的“秋老虎”天气。但是相对往年来说,高温天气持续时间偏长、温度偏高,这种异常现象与“厄尔尼诺”的增强不无关系。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一周,南方大范围高温天气将有所改善,区域会有所减小,但华南、重庆等地还会持续高温。据预报,未来3天,湖南中南部、江西中南部、华南大部以及四川东部、重庆、贵州东部等地将出现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江西南部、广西西部和北部、四川东北部、重庆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摄氏度至38摄氏度,重庆中部局地最高气温可达39摄氏度至40摄氏度。
3、南方旱情持续发展 防总进一步部署抗旱工作
来源:新华网 2009/09/09
http://msn.ynet.com/view.jsp?oid=55934151
新华网北京9月8日电 (记者 姚润丰)受近期高温少雨天气影响,我国江南、华南部分地区的旱情持续发展。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显示,截至9月8日,湖南、广西、贵州、江西、湖北、重庆、广东等南方7省份农作物受旱面积已达1972万亩,重旱467万亩,干枯144万亩,有275万人、120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其中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区旱情严重。
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要求,要严密监视南方旱情发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确保人畜饮水安全、保障灾区困难群众吃粮作为工作重点,千方百计减轻灾害损失。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8日主持召开抗旱专题会商会,分析南方地区旱情发展趋势,进一步研究部署抗旱救灾工作。国家防总8日再次派出两个工作组分别赶赴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旱区,协助和指导地方检查指导抗旱工作。
国家防总8日发出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省要克服麻痹和侥幸心理,树立抗大旱、长期抗旱的思想,做好防御秋冬春连旱的各项准备,提早部署,统筹安排,落实措施,把握抗旱减灾的主动权。要科学调度,增加抗旱水源,对江、河、湖、库等水源设施和水量实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统筹当地水和过境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细化用水方案,提高抗旱水源使用效率,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适时进行人工增雨,增加抗旱水源。要以人为本,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目前我国南方地区正值晚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国家防总要求,旱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当前的旱情和抗旱工作,及时组织发动,精心安排部署,党政主要领导深入基层,靠前指挥,旱区广大干部群众正全力开展抗旱减灾工作。据统计,自今年8月以来,南方受旱的七个省份已累计投入抗旱资金3.4亿元,投入抗旱劳力510.6万人、机动抗旱设备27.2万台套、运水车2.43万辆,启动机电井9.6万眼、泵站1.6万处,累计完成抗旱浇灌面积3211.3万亩,解决了221.7万人、94.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4、重庆今年第二次发布高温预警 覆盖31个区县
来源:重庆晚报 2009/09/09
http://msn.ynet.com/view.jsp?oid=55934124&pageno=1
几名家长和孩子在高温下眉头紧锁 记者 史宗伟 摄相关新闻:
范围覆盖31个区县,未来5天仍以晴热高温为主
市气象台昨日预计,未来5天我市仍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今天部分地区气温将再冲40℃大关。昨天下午,市卫生局和市气象局联合发布高温中暑三级预警,这是今年我市第二次发布高温中暑预警,范围覆盖31个区县。
热数据
主城40.2℃ 9区县突破40℃
我国北方大部已有秋风萧瑟之感,但重庆却热成一团火。昨日,两大预警接连发出。
昨日上午9时50分,主城区室外气温已达到34℃,走在街上10分钟就会汗流浃背,市气象台随即发布了“高温红色预警”。这是我市继7月19日和21日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后,今夏第三度启动这一预警。
截至昨下午5时,我市除酉阳和秀山外,气温全部在35℃以上,其中9个区县的最高气温超过40℃,最热的是位于河谷地区的綦江,最高气温达到41.9℃,同一时段的江津气温也高达41℃。
近日,主城区每天最热的时段都是下午4时至5时左右,这时地面散热最旺盛。昨下午这个时段,温度冲上40.2℃,创造了自1975年以来同期气温的最高值,比当时高出0.2℃。
热反应
再发中暑三级预警覆盖31区县
昨下午,在紧急会商后,市气象局、市卫生局联合发布今年第二个高温中暑三级预警。
市气象局的资料显示,9月1日起,我市各地持续晴热天气,有30个区县出现37℃以上的高温,主城、江津、綦江、丰都、开县等地达40℃以上。预计未来5天,我市仍将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西部、中部、东北部日最高气温37℃~39℃,部分区县将达40℃。
根据《重庆市高温中暑卫生应急预案》的规定,双方联合会商后发布了高温中暑三级预警,预警为主城、荣昌、永川、万盛、长寿、綦江、合川、江津、万州、彭水等31个区县。
记者昨日从120指挥中心获悉,昨晨8时至下午5时,因中暑拨打急救电话共17人,其中7人中暑都集中在中午11时左右。
热纪录
自1995年来主城9月从未这么热
9月开学后再放高温假,这个记忆还要追到1997年前后。前日刚过的白露节气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我市还未显露出丝毫秋天的影子。
市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1995年9月5日至7日,连续4天气温超过40℃,此后继续热到10日即中止。1995年后,今年9月是高温日数最多的一年,到今天已出现5天35℃以上高温天数,其中2天超过40℃,这种形势正在持续。预计未来5天,热度不会大幅度减弱。“可以说,这几天是14年来同期最热的。”市气候中心有关人士称。
热趋势
预计12日后降雨降温
气象专家预计,本轮高温会持续到本月中旬前期,约在12日至13日才会迎来明显降雨降温。不过,气温从明天开始将略有下降,但只在1℃~2℃的范围,高温连晴的大趋势不会得到缓解。
具体来看,今天各地晴,最低气温23℃~27℃,最高气温37℃~39℃,长江、嘉陵江河谷部分地区及綦江、万盛等地气温将达到40℃。明后天多云间晴,气温略下降2℃左右,最低气温22℃~25℃,最热时段气温在37℃~38℃。
主城区在连续三天最高气温预报39℃之后,明后天预计温度将首度下降,最高气温在37℃左右。
记者 姜莹 朱隽
多家企业发解暑药品 主城昨日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为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合法权益,根据《重庆市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我市多家中小学放高温假,多家企业陆续给职工发放了清凉油、太极藿香液等药品以及茶叶、毛巾等物品。
5、我国气候变暖趋势加剧 本世纪末可能升高4.2度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9月9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23560
中新社北京九月八日电 (记者 阮煜琳)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八日在北京提出,未来中国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最新预测结果显示,到二0二0年中国平均气温可能比上世纪后二十年升高零点五至零点七摄氏度,到本世纪末可能升高二点二至四点二摄氏度。
中国气候变化最新评估结果显示,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一点一摄氏度,二00七年是自一九五一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近五十年来中国降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西部和华南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
罗勇在“关注气候变化:挑战、机遇和行动”论坛上说,未来中国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最新预测结果显示,到二0二0年中国平均气温可能比上世纪后二十年升高零点五至零点七摄氏度,到二0五0年可能升高一点二至二摄氏度,到本十世纪末可能升高二点二至四点二摄氏度。北方增暖大于南方,冬春季增暖大于夏秋季。
到二0二0年,全国降水略有增加,北方的降水总量增加幅度大于南方,南方大雨日数增加。二十一世纪,中国极端高温事件可能更为频繁,部分地区夏季炎热日数可能增多,暖冬与热夏的次数可能增加、强降水事件增多、台风和强对流天气可能更强、冬季寒潮将可能继续减少。干旱范围可能扩大。
罗勇说,二十一世纪全球气候仍将持续变化。预计到二0二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相对于二十世纪后二十年大约升高零点四摄氏度,到二十一世纪末能升高一点一至六点四摄氏度,其中以陆地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增暖最为显著。
“关注气候变化:挑战、机遇与行动”论坛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气候委员会、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林业局联合举办。(完)
6、中国多部门联合举办论坛“关注气候变化”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9月0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08/content_12017743.htm
新华网北京9月8日电(记者于文静)由中国多部门联合举办的“关注气候变化:挑战、机遇与行动”论坛8日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就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政策与措施、地方与行业行动、融资、公众参与及科技创新等六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论坛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气候委员会、中国气象局、国家林业局联合举办。
论坛认为,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当今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未来的气候变化将对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威胁。发达国家在过去2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造成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应当大幅减少其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提高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发展中国家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应对气候变化多重压力。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
论坛呼吁,世界各国应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同举并重,在今年年底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积极成果。发达国家应勇于面对历史责任,切实履行法定义务,率先深度减排;作为长期目标,发达国家应当致力于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至于对全球气候造成危险干扰的水平。作为中期减排目标,发达国家作为整体到2020年应在其1990年水平上至少减排40%,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分享成功经验。
论坛建议,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中国“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长期发展战略,结合“节能减排”和“两型社会”的建设,促进向以低碳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引导性和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引导,鼓励企业担负起应对气候变化的职责。积极参加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合作行动。提高全社会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7、联合国气候变化问题报告呼吁:促进发展 拯救地球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9年09月0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08/content_12016744.htm
联合国日前在北京举行《2009年世界经济和社会概览:促进发展,拯救地球》(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发布会。会议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代表张世刚主持,会议邀请世界粮食及农业组织代表维多利亚·塞奇托莱科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邹骥介绍报告的主要成果并回答记者提问。
这份题为《2009年世界经济和社会概览:促进发展,拯救地球》的报告是由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发布的,主旨是呼吁国际社会加大投入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帮助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是关系到全人类切身利益的问题,国际社会应投入更多资金、采取力度更大的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把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消除贫困放在优先位置。
《报告》认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时,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和所处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严峻得多,全世界应协调政策应对气候问题。报告还对今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帮助社会适应气候改变等工作所需的资金进行了测算,认为需要每年至少投入全球生产总值的1%,即5000亿~6000亿美元。
邹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发达国家因其长期排放温室气体的历史责任和居高不下的排放现状,应做出并履行充分严格的减排承诺,即到2020年要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排40%,并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留出合理的排放空间。
邹骥说,发展中国家也应当采取适当的国家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能力,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以适应并减缓气候变化,走出一条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记者 邹静昭)
8、环保部负责人否认将收机动车排污费 称系误读
来源:新华报业网 2009年09月09日
http://home.nanjing.soufun.com/news/2009-09-09/2775946.htm
[提要]一则关于增收机动车污染防治税的消息日前传出。昨日,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环境保护部相关人士后获悉,不可能在燃油税后再增设一个机动车环保排污费,只是从现有的燃油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为机动车环保排污费。
一则关于增收机动车污染防治税的消息日前传出。昨日,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环境保护部相关人士后获悉,不可能在燃油税后再增设一个机动车环保排污费,只是从现有的燃油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为机动车环保排污费。
6日,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任洪岩处长提到环境税,称“现在税法有一些调整,希望纳入机动车污染防治税内容。”外界一度认为,机动车在被征收燃油税后,未来还将征收机动车环保排污费等环境税。
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任洪岩明确指出,“不可能在燃油税后再增设一个机动车环保排污费。关于机动车辆车排污费的事谈了10多年了,但很难新增。我们只是建议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希望在燃油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为机动车环保排污费。”
昨日,环境保护部相关负责人则谈到美国的先例。美国有个高速公路信托基金,资金来自于征收燃油税。但实际上高速公路信托基金是将用于安全、政府公路和大众交通设施建设支出、环保支出。
该人士指出,“征收环境税远未到启动时。我们曾经向国务院递交了申请《开征环境税》的一稿,里面并未谈到开征的年限。但后来的意见稿已改名为《研究开征环境税》。”
9、北京水环境质量定期公示 河流湖泊水质上网可查
来源:北京日报2009年9月9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23578
如果您想了解自己周边的河流水质是否达标,只要登录市环保局网站(www.bjepb.gov.cn),点击水环境质量板块,就能够看到地表水水质的详细信息。近日,市环保局公布了本市7月份地表水水质达标评价图,从图上可以看出,7月京城水质仍是北部更优,水质整体情况较往年有所好转。
据了解,由市水务局和市环保局共同建立的水环境质量公示联动机制,将每月定期对北京市地表水水质信息进行网上公示,公示的内容包括北京市五大水系104条河段、18座大中型水库、22座城市湖泊的水质现状类别。市民随时可以在网上查询北京市的地表水质现状和水质的适用范围。
根据评价图的标示,蓝色表示达标,红色表示未达标,灰色则表示无水。从7月份水质情况评价图可以看出,东北部和北部的河流中,蓝色是主色调,水质达标的占大多数。此外,密云水库显示水质达标,官厅水库则显示未达标。永定河平原段、万泉河、清水涧等地则显示为无水状态。
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目前情况看,本市水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水质有较大改观。目前北运河中下游的水很多还不理想,一般作为景观河道用水可以满足。市政府已经启动全市所有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计划,中心城区9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升级改造,加快推进郊区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新城升级改造和新建21座再生水厂,出厂水质将全部提高至地表水Ⅳ类标准。在本市水源地密云水库、怀柔水库上游的乡镇中,已全部建立了污水处理厂,74个村建成了小型污水处理站,每年可减少200万吨污水排放。
10、西藏未来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9月0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08/content_12017395.htm
新华网拉萨9月8日电(记者边巴次仁)根据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7个数值模式的结果进行分析,西藏未来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这是近期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的气象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关于西藏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中得出的结论。
这份由专业部门制作的方案根据IPCC提供的数值模式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未来西藏地区温度上升和降水格局发生变化的结论。
方案显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未来百年西藏地区的温度将继续增加。在只考虑温室气体的影响时,21世纪中期增温范围在2.4-3.2摄氏度之间,其中中部和北部地区增温幅度较大,冬季为每10年增长0.4-0.6摄氏度,夏季为每10年增长0.4-0.5摄氏度。
方案还显示,对未来降水变化的分析表明,在只考虑温室气体的影响时,21世纪中期年平均降水增加,相对于基年(1961-1990年)的增加范围为30.0-120.0毫米,东部地区降水增加幅度最大。
近年来,西藏成为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根据气象部门的研究结果表明,1961—2007年,西藏地区年平均气温大约以每10年0.32摄氏度的速率上升,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的增温速率,尤其是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升温最快,从1998—2007年西藏还连续出现暖冬。
从1961—2007年,西藏地区平均每10年降水量增加8.9毫米;喜马拉雅地区气温升高,冰川退缩;藏北阿里一带气温升高、而降水减少,那曲一带降水反呈增加趋势。
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几十年西藏的雪线上升,冰川退缩,积雪融水加快,导致湖泊水面上涨;草场退化,荒漠化东进;病虫害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
11、滇池水污染防治规划补充报告获批 90多亿元治滇池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9月0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08/content_12016831.htm
记者日前从云南省发改委获悉,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了《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补充报告)》(以下简称《补充报告》)。治理滇池中环湖干渠截污和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规划背景问题最终得到解决。根据《补充报告》中的预算,“十一五”期间估算总投资91.03亿元,其中,环湖截污工程投资54.40亿元,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投资36.63亿元。
《补充报告》建设范围为昆明市主城区(包括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区)、呈贡县、晋宁县、嵩明县、寻甸县、盘龙区和曲靖市沾益县、会泽县;建设内容为环湖截污工程和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
环湖干渠截污工程拟建设截污干渠(管)总长107.2公里,其中干渠46.4公里、干管60.8公里(其中利用已有管道27.7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4座(建设规模20万立方米/日)、雨水处理站8座(建设规模37.5万立方米/日),投资估算54.3亿元。目前,东岸干渠截污工程已开工建设,南岸干渠截污工程初步设计已经组织专家审查,正在办理审批手续,建设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
据悉,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由牛栏江德泽水库水源枢纽、德泽干河提水泵站及德泽干河泵站至昆明(盘龙江)的输水线路组成。修建德泽水库枢纽工程,总库容4.42亿立方米;德泽水库至滇池输水线路总长115.72公里,工程多年平均引水量6.25亿立方米,整个工程规划静态总投资76.44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投资36.63亿元),施工期为4年。截至2009年8月6日,德泽水库大坝导流泄洪隧洞已经全线贯通;输水线路工程正在进行主洞施工。(记者 资敏)
12、我国三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回归自然试验项目启动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9月0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08/content_12016721.htm
新华网昆明9月8日电(记者李倩)记者从8日在昆明举行的“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研讨会暨回归自然启动仪式”上了解到,华盖木、西畴青冈和杏黄兜兰三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回归自然试验项目正式启动,这是我国加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的又一重要行动。与会专家认为,从国家层面上全面启动华盖木、西畴青冈和杏黄兜兰回归自然及种群重建,并进行科学长期的后续管理、植株及生境的动态监测和数据采集与分析,是拯救这些极度濒危种类的重大举措,也是对全球受威胁植物保护工作的重大贡献。
据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卫邦介绍,华盖木仅分布于云南省的金平、西畴、马关等地,估计目前野生成年个体不超过50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省林科院、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合作,对华盖木进行了引种繁育和迁地保护研究。如今华盖木在昆明地区迁地保育长势良好,其实生苗及幼树已达6000余株。
西畴青冈是滇东南石灰岩地区常绿阔叶林的一个关键种。云南省麻栗坡县、富宁县及贵州册亨县是目前仅知的三个分布点,但该植物仅在富宁县存有5个成年植株。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昆明植物研究所从2008年起系统开展了对其的保护生物学研究,目前已成功培育实生苗木250余株,并于2009年7月将35株幼苗栽培到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仓镇团结村。
杏黄兜兰是一个备受国际关注的中国特有种群,由于人为过度采挖、自然种群更新能力差、生长周期长等因素,该野生种群受到严重破坏。目前昆明植物研究所杏黄兜兰种子无菌萌发繁育技术已经获得成功,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已有了一些基础,人工繁殖的植株回归自然也成为可能。
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巡视员陈建伟说,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并坚持积极的野生植物保护战略,在加强对野生植物及其生境保护的同时,根据植物资源调查结果,及时强化对野外种群和数量极度减少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和繁育工作,有的已经实施了重引入,成功回归自然。此外还正确处理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科学发展野生植物培育,努力促进向培育利用人工资源转变。2007年,国家林业局专门编制了《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规划》,以此加强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陈建伟说,云南是我国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云南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不仅种群数量少,分布范围狭窄,而且特有种类居多,大多具有极高的生态、学术和经济价值,抢救性拯救和恢复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根据国家林业局和云南省林业厅的统计,我国有55种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濒临灭绝,它们的野外种群数量都不足5000株,其中11种中国特有植物不超过10株,云南省是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最多的省份,野生植株不足5000株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41种。
13、重庆铸造废砂无序排放威胁三峡水质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9年09月09日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9-09/093718612891.shtml
“铸造废砂无序排放及其对三峡库区周边环境的污染问题,就连我们这些排放废砂的铸造企业都深感忧虑。”重庆长安公司发动机制造厂铸造一车间书记骆争武对记者说。
离骆争武的办公楼约100米远的地方,就是该铸造车间每天堆放铸造废砂的地方,砂场上面有一个遮雨棚。“这是避免一下雨,这些含有化学污染物的废砂顺水流到附近的嘉陵江里。”骆争武说。
虽然骆争武用这种办法来避免污染,但是据重庆铸造行业人士介绍,在重庆及周边的一些山洞、山谷里,有着不少各个铸造企业无序堆放成的废砂山,在各个垃圾场也有铸造企业排放的废砂随生活垃圾一同进行深埋处理。本报记者日前随发改委“循环经济专家行”活动赴重庆采访有关专家得知,每年全世界废砂的总生成量为8000多万吨,其中一半在中国,光重庆市就产生废砂约40万吨/年,其不科学的排放将对环境造成较大持久性危害,甚至威胁三峡库区的水质。
“土办法”处理铸造废砂隐患大
国内外有关铸造废砂的资料显示,铸造企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废砂,废砂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苯酚、苯胺、吡啶等芳香烃,还含有机树脂类有害物质(酚醛树脂,呋喃树脂,冷芯盒树脂等),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和水源。
重庆铸砂供应商之一、重庆长江造型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曹科富介绍说,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铸造企业已开始认识到废砂的危害性,但以前苦于技术和成本因素,废砂未按照相关环保要求进行处置,而是随意抛弃在偏僻处、混进城镇生活垃圾中或与其他工业固废堆放在不符合标准的渣场中。
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和西南大学两家专业机构对重庆市部分铸造企业的废砂样品进行的成分分析和浸出测试结果显示,铸造废砂中的有害有机化学物质,虽然短时间内浸出量有限,但如不规范处置,任其进入环境中,在重庆的酸雨环境条件下长时间堆放,其中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将长期污染土壤和水体,最终进入长江威胁到三峡库区水质。“而且重庆市铸造企业点多分散,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废砂平均产生量不大,很容易被混入生活垃圾中或随处弃置,不易被发现。长此以往,积少成多,污染的累计效应会逐渐显现。”重庆固体废物管理服务中心专家说。
据业内人士透露,东风、长安等知名汽车企业的发动机制造部门早先时候均用如此“土办法”排放过废砂。不过骆争武表示,重庆长安公司发动机制造厂自2006年以后就不再送到垃圾填埋场直接填埋处理铸造废砂,而是每天送到专业的再生砂公司进行回收利用。东风公司的铸造厂如今也已引进再生砂公司对废砂进行回收处理,并将扩大处理能力解决以前积存的上百万吨废砂。
每年增加的铸造废砂何去何从
重庆大学有关铸造废砂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是世界铸造业第一大国,2008年我国铸件年产量达3000多万吨,占全世界产量的40%,全国一年废弃的旧砂量3000万吨以上,大部分是被无组织排放。而重庆市作为西南工业重镇,汽车、摩托车和装备制造是支柱产业,作为汽车、摩托车和装备制造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铸造业自然非常发达,现有铸造企业(单位)130多家,年产铸件36多万吨,其中80%采用型砂铸造,年产生铸造废砂约40万吨。
根据国家汽车工业统计资料,到2010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产量将翻一番。“这意味着,重庆铸造废砂生成量会相应大幅度增加。”重庆大学有关铸造废砂的研究报告披露,随着各国政府环保法规的不断出台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综合利用好如此大量的铸造废砂,已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铸造废砂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为两个:其一,通过再生处理后,达到回用而铸造企业自行消化的目的,这是最主要的办法;其二,不能再生回用的旧砂,一般供给建筑行业掺入水泥中,如填空、修路等。
铸造废砂再生利用为啥这么难
其实,国外对铸造废砂的再生综合利用已有先例:2006年9月21日美国环保署(EPA)在于纳什维尔举行的美国铸造协会第18次环境健康与安全大会上,公布了《促进再生利用铸造废砂方案》,美国环保署希望通过方案的公布增加再生砂的使用数量。据悉,美国的铸件年产量为1290万吨,每生产一吨合格铸件可产生1.0吨废砂,以年产1290万吨铸件计,每年废砂的总生成量为近1290多万吨,但其废砂的再生回用率达60%至70%,每年从铸造企业排放出的固体废砂仅为300多万吨,主要用于建筑行业。全世界铸造废砂的再生回用率最高的是日本,达80%至85%,因为日本是一个缺砂国,砂子主要依靠进口,因此目前日本已开发了各种高效的废砂再生机。
据重庆铸造界专家介绍,重庆市铸造行业使用的铸造型砂主要有两类,即湿型砂(潮膜砂)和树脂砂,废砂中绝大部分是天然硅砂,可以回收再利用。但记者采访到的实际情况是,长期以来,铸造行业由于受废砂回收再生技术落后和成本高的限制,废砂几乎没有回收利用。
“企业如果没有经济利益,很难有动力去将铸造废砂进行再生处理。如东北某大型铸造企业,虽然专门从国外进口了再生砂机,希望对本企业的铸造废砂再生回收,但由于机器价格昂贵、能耗高,导致运行成本高昂,企业‘买得起用不起’。在一些铸造废砂再生利用起步比较早的国家,有关部门要求铸造企业必须统一将废砂送至指定可再生处理的地点,并交纳一定的排放处理费用,我国也可以考虑实行类似制度,以规范废砂排放并激励企业再生利用铸造废砂。”曹科富说。
14、建议另选址局长下了课 环保局还是“招商局”?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9月09日 于平
http://env.people.com.cn/GB/10016621.html
——关于部分地区环保部门被逼进行招商的情况调查
□编者按
这是一篇地方记者在对基层进行深入采访后撰写的报道。因为可以理解的原因,报道中没有指出具体地方,也没有写出真实人名,但文中所反映的事实是客观真实的,由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少地方都可以“对号入座”。
招商引资工作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让对企业负有环境监管职责的执法部门承担这项任务是否合适?对部门和干部进行考核的依据又是什么?借用文中某环保局长的话来说:“长此下去,环保工作真没法干了。”
前不久,去采访一位地级市环保局局长,一见面,那位局长便迫不及待地说:“你们记者联系面宽,人脉广,请帮我们联系一些招商引资项目,以便完成市里下达给我们局的任务。”说这番话时,局长是一脸的无奈。
后经记者调查,近些年来,许多地方的环保部门都压着沉重的招商引资任务,他们不得不耗费很大精力四处奔波跑项目、拉资金,以致环境监管主业受到很大冲击。有位环保局长说:“现在环保工作任务繁重,我们连本职工作都忙不过来,上面还要求我们去做别的工作。长此下去,环保工作真没法干了。”
完不成任务做检查
“只要环保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做好环境监管工作,即使完不成招商引资任务,也不应该受到责备吧?”听了记者这番话,一些环保局长表示,现在有的地方对环保工作要求很低,只要别弄出饮用水源污染等严重事故即可,但完不成招商引资任务或接收不好招商项目则是万万不行的。
一位环保局长介绍说,他们那里每逢年终岁尾,市里几大班子都要召开联席会议专门听取招商引资工作汇报,完不成任务的部门要在大会上做检查,而市环保局就被列为做检查的部门之一。
这位环保局长在检查中坦言,环保部门人手不足,既要下基层,又要负责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审批,还要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因此,环保局未能完成上级布置的招商引资任务。最后,这位局长在会上表示,没完成任务的责任完全由他本人承担,如果组织上认为他不称职,可以免去他的局长职务。孰料,这位局长的话音刚落,会场上竟然响起了一片掌声。热烈的掌声表达出与会者对每个部门都被“逼”上招商引资战场的不满。
还有,某县一位政府领导在招商引资调度会上很直白地说,要是哪个部门完不成招商任务,虽然我不能直接免了你这个部门领导人的职务,但我能让你徒有虚职,一点儿地位都没有。
建议另选址,局长下了课
在招商项目落地时,环保部门若照章办事对建设项目严格要求,将会面临怎样的后果呢?
一名县级环保局局长对记者说:“上级领导和其他部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弄来的项目,即便不符合环保准入要求、存在环境污染隐患,我们也只能降低准入门槛放行,否则就得承担干扰招商引资工作的罪名,‘吃不了得兜着走’。”
也有敢顶的。某市一位负责干部管理的领导从外地引进一个建设项目,并且自行给这个项目选定建设地址。当地环保部门经过评估,认为此项目应另外选址。当市环保局局长向引进此项目的领导提出重新选址建议时,这位领导听了“逆耳”之言,极为不悦,将“你还想不想干了”这句话抛给了环保局长。
最终,这位在前一年9月刚被授予全省环保系统先进工作者并享受市级劳模待遇、敢于伸张正义的环保局长,翌年元旦刚过就被调出了环保局。
有些地方给环保等部门下达刚性招商引资任务,考核手段也颇为严格,那么取得的成效是否很可观呢?
一位基层环保局长说:“现在有些地方领导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不在加强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建设、提供良好的生产场地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去吸引投资者,而是单纯靠许愿带有‘土政策’性质的‘优惠政策’拉项目。人家投资方能愿意来吗?现在到我们这里落户的企业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家。”
记者手记
全员招商苦了谁?
对于环保部门招商引资会带来的负面效应,记者所采访的基层环保局长普遍反映,环保部门偏离主业,利用职权抓招商,势必导致环境监管能力大打折扣,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流于形式,排污费大量流失,“十五小”等污染企业被引进和死灰复燃。
据悉,有的地方环保局长为完成招商任务,竟然违反环境法律、法规,引进污染环境的项目,最后被追究刑事责任。
招商引资的好处显而易见,它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可以解决劳动力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可以为GDP快速增长助力。显然,招商引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更是加快发展速度的必由之路。
但需要关注的是,招商引资工作该由谁来抓?从政府部门职能分工来说,由发展改革委、商务等部门或设专门机构主抓招商引资工作顺理成章,并且问题少、效果好。
当然,并不是说环保等部门不能参与这项工作。环保部门如果遇到优质招商引资项目及信息,可以充当媒介将其引荐给相关部门。但若无视政府部门职责分工,让环保等部门都背负任务指标去招商引资,搞所谓“全员招商”,则将招商引资工作推上歧途。
“全员招商”的非正常现象之所以发生,究其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对干部的绩效考核评价主要是以经济发展为主要指标,而经济发展中又主要以GDP增长为核心指标。于是一些干部急功近利,怀着“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变样,三年职级升一档”的心态,不顾社会发展失衡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盲目追求GDP增长,以期获得提拔和升迁。
当前要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全员招商”问题,首先,要扭转唯GDP政绩观,建立全面、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既考核发展速度,更注重考核发展方式和发展质量,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的一项重要依据。其次,应建立约束力强的环境问责机制,以此强化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对在发展经济中频频撞击环保“红线”、造成环境破坏的地方领导干部要坚决实行问责。
15、美国要征碳关税中国怎么办 樊纲:不如我们自己先征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9年09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017030.html
●各国对于碳排放所应负的责任,要从历史积累的角度来算。研究表明,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80%左右,是发达国家在1950年以前工业化进程当中所排放的。
●生产是为了消费,如果不从根本上思考问题,发展中国家也学发达国家那样高消费,减排的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发达国家迄今为止没有履行他们的责任,没有进行转移支付。应建立在国家层面进行转移支付的机制。
●美国等发达国家因视“低碳经济”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意孤行地征收碳关税的可能性极大。
●与其让美国人征了我们的碳关税,去补贴他自己的企业,不如我们自己先征碳关税,所得的税收再补贴自己的企业。
近日,由中国经济50人论坛、新浪·长安讲坛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举办的第157期论坛上,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博士提出,各国对于碳排放所应负的责任,要从历史积累的角度来算,即使从现在的角度看,也应该是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的问题,仅从生产者方面看,也应该对各国的发展水平有所考虑,为发展中国家留出发展空间。而对于中国来说,应该积极利用发展绿色经济这一机遇,改变经济结构。他说,尽管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历史积累等原因占了碳排放的80%,发达国家不否认,但美国等发达国家视“低碳经济”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意孤行地征收碳关税的可能性极大。在这样的状况下,中国怎么办?樊纲说,与其让美国人征了我们的碳关税,去补贴他自己的企业,不如我们自己先征碳关税,所得的税收再补贴自己的企业,以达到企业改变结构、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以下是樊纲博士的演讲内容。
一、谁排放了这么多的二氧化碳?
我们要实现低碳经济,同时实现发展,涉及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世界的问题。而中国在这当中负有什么样的责任,我们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有哪些原则立场,哪些诉求,尽什么样的责任等等,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中都很重要。
今天我所讲的“减少排放”这个词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节能减排,十一五规划要改善环境,节能减排,那个节能减排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硫和其它有害气体等的排放。我们今天讨论的减排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它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跟人类经济活动相关,也就跟经济学相关。它使气候发生变化,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许多灾害。
研究表明,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80%左右,是发达国家在1950年以前工业化进程当中所排放的。1840年排的二氧化碳,现在还在那里积存,它是历史上累积起来的二氧化碳。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发达国家技术进一步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排放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于是,发展中国家成为高排放的角色。以2005年的数据来看,实际总排放量,美国最多,其次是中国。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遇到碳排放就拉着中国说事的重要原因。
从1850年至2005年的累计,美国第一,欧盟第二,中国第三。这是有关人的问题,因此,它不能简单地按一个国家的总量来看,而是要看这个国家有多少人,按照人均的标准来看。
当前各国实际年人均排放量,美国人均19.5吨,欧盟不到8吨。到美国和到欧洲感觉差距很大,欧洲人最近这几年已经开始注意减排,而且总的来讲,在开车、取暖等等方面相对来讲是比较节省的,油价也比较高,节能做得不错。而美国住大房子,开大车,各种能量消耗确实非常大。美国媒体披露,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一个月家里冷气的账单2000美元,典型的高排放。中国人均4吨左右。印度比较低,1吨左右。印度比较低是因为制造业发展得比较弱,它最近几年经济发展主要是服务业。我们是制造业比较强,服务业,特别是外包、电脑比较弱,这是我们的弱点。但是由于印度制造业不发达,劳动力的70%以上在农村,还没有开始就业。我们毕竟已经消化了35%—40%的劳动力,我们还剩百分之三十几的农村劳动力,印度还剩百分之七十几。应该说,各有各的问题。
虽然我们生产排放了很多碳,但是我们的排放是为了出口,是因为世界上有人要消费。实际上很多碳排放归根结底是因为有人要消费这些物品。
【1】 【2】 【3】 【4】
16、开征污染税“山高路远”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2009年09月09日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1364/10017906.html
“听说国家希望把机动车污染防治税纳入所得税法,是真的吗?”拥有私家车的多位朋友带有疑惑的同时,也向记者倒起了苦水,“现在买车容易,养车难,成本油价不断上升已经吃不消,如果再增设一个机动车污染税,恐怕爱驾马上就成装饰品,在家里‘休息’了。”
在近日召开的天津国际汽车论坛上,国家有关部门纷纷提出了针对机动车节能的新举措。据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处长任洪岩透露,“因为现在所得税法有所调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环保部商量,希望把机动车污染防治税纳入。《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条例》也有望于明年推出。”
对于要征收机动车污染税一事,记者昨日采访了多位市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家住浦东新区的杨先生无奈地表示,“如果开征机动车污染税,对消费者而言,相当于年初刚取消的养路费‘卷土重来’,那养路费取消就没有意义了”。
业内人士分析,燃油税和机动车污染税,这两个政策目的都在于让机动车多跑路,多污染,多付费,功能上重叠。
对于开征机动车污染税,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饶达介绍,这应该是针对在用车征收的税,全世界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先例。他认为,一般都是鼓励新车不断提高排放标准,对老车仍采用老办法。
中国汽车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这项税有可能在生产环节被征收。从目前国内车市整体走势来看,国家正在积极出台各项政策促进企业研发生产节能环保的车型。从生产环节征收排放税,有可能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很显然,从消费者的表现来看,要想开征机动车污染税,并不容易。而任洪岩也表示,关于机动车辆排污费的事谈了10多年,但很难开征。实际上,2006年提出征收机动车污染税至今,征收方案一直未能出台。
记者昨日也致电环境保护部,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即使真的开征机动车污染税,环境部不知道何时实施。这是由国家财政部决定的。”
“税费负担过重会抑制汽车消费,阻碍汽车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今年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汽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就是鼓励消费者购买汽车,刺激经济,拉动内需,对经济复苏起到了关键性支撑作用。”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行业分析师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征收机动车污染税要着眼于汽车产业发展和眼前的经济形势,应该谨慎决定。
17、走进低碳生活要破解三大困惑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9年09月0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08/content_12016977.htm
在气候压力日趋加大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低碳生活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共识。然而,记者在众多城市采访过程中,一些市民乃至政府部门官员对实现低碳生活还普遍存有三大疑惑,亟待各方努力,共同破解。
困惑一:实现低碳生活是不是意味着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一些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从节约资源能源、环保以及减少碳排放等角度看,实现低碳生活不仅是件大事,也是件好事。但从低碳生活的要求看,可能会降低人们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的生活水平。比如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希望通过购买汽车或者排量大、性能更好的汽车来改善自己的出行条件,希望购买较大的住房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这些显然与低碳生活格格不入。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王宪恩等专家则认为,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与保持或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之间并不冲突,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其中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结合点,探索一种低碳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益生说,低碳生活不是一个落后的生活模式,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可以采取低碳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城市中可以利用中水浇灌绿地,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照明和日常使用,利用煤层气等清洁能源作为汽车的燃料,利用污水源、浅层水源、深层高温地下水源、土壤源等可再生能源热泵技术解决建筑的供热等。
在山西省朔州市的恢河公园,使用的路灯、地埋灯、庭院灯、草坪灯都是有太阳能提供电源,而且所有的灯具中加入智能控制,实现了白天自动熄灯,晚上自动亮灯,每年可节约用电80万度左右。当地市民在享受城市建设带来的身心愉悦的同时,无形中节约了能源资源,减少了碳排放。
困惑二:低碳生活离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太过遥远,普通市民是否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市民受访时认为,低碳生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对他们来说犹如“遥不可及”的梦想,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也有市民认为,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市民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与其这样,还不如按日常的生活方式“得过且过”。
一些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城市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在短时期内确实难以改变。在这种惯性生活模式下,推行低碳生活也可能会带来不便。但这些并不能成为市民拒绝低碳生活的理由,只要人们从细节入手,有改变的决心和愿望,低碳生活完全可以实现。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春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罗星碧说,在阻止全球变暖的行动中,不仅政府、企业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减少个人碳足迹,在生活中培养低碳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潮流,更是个人社会责任的体现。
太原市政府副秘书长崔树民接受采访时,从办公桌上拿起一些文件让记者看,这些文件都是利用废纸背面打印的。不仅如此,他们还把一些空白稍微多一点的纸张做成便签纸,充分利用决不浪费。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存环境,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为保护环境献一份力。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做起。实现低碳生活,市民能做的有很多,包括减少高碳能源消耗、绿色出行、垃圾物再利用等。”崔树民说。
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高级项目官员张蕙莲说:“低碳生活其实做起来很简单,洗澡水温度调低1度,每次洗澡可减少二氧化碳35克;做完饭随手关掉抽油烟机,每天少转10分钟,一年能省12度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几项小建议,如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等等。
困惑三:低碳生活是城市居民自己的事,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否当“甩手掌柜”?记者采访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城市的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在谈及低碳生活时认为,低碳生活主要集中于市民的生活领域,是城市居民自己的事,主要靠市民自己转变观念、加以践行,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方面无权干涉,另一方面对市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也甚感乏力。
专家则认为,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仅是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更是百姓生活的服务者。低碳生活不仅仅是市民的自觉行为,也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营造一个低碳生活环境。比如建设低碳小区、扶持垃圾回收利用等“静脉”产业,以及给自觉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市民给予一定的奖励等,这都对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记者采访中,一些市民也反映,希望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实现低碳生活的信息服务,通过出台一些政策对他们的生活行为进行一些引导。太原、保定等城市通过制订实施涉及各个行业的绿色标准、印发低碳生活手册等方式,有效引导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这些城市的成功实践也证明,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实现低碳生活过程中,不仅不能当“甩手掌柜”,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整个工作的有效开展。(记者:殷耀 赵仁伟 齐海山 晏国政 郭远明 康淼)
18、9月12、13日自然大学观鸟组活动通知
来源:搜狐绿色 2009年09月09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909/n266596327.shtml
2009年9月12日,圆明园教学点继续开课。欢迎大家参加,并注意开课时间。
2009年9月13日,天坛教学点继续开课。欢迎大家参加,并注意开课时间。
同时,欢迎大家到自然大学网页左侧的“观鸟论坛”活动。
2007年,自然大学水学院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办的“城市乐水行”课程,引领许多人从水的角度了解身边的自然界。2008年,自然大学鸟学院(北京)陆续“招生”。像“水学院”一样,鸟学院每个周末也将持续组织全开放、全志愿、全免费、全公益的活动,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相信这门“课程”不仅能够培养更多的自然观察者,还将有助于北京的自然生态研究。
2009年9月12日课程内容:在圆明园观鸟。
开课时间:2009年9月12日星期六7:30-12:00
集合时间:7:30之前(有圆明园公园年票的请带上)
集合地点:圆明园南门广场左侧的“清史书店”前
报名联系人兼指导教授:付建平(手机13521850315 短信报名即可)
2009年9月13日课程内容:在天坛观鸟
开课时间:2009年9月13日星期日7:30-12:00
集合时间:7:30之前(有公园年票的请带上)
集合地点:天坛公园西门
报名联系人:李强(手机13001076278 短信报名即可)
观鸟器材:望远镜是观鸟的必备工具。观鸟用双筒望远镜倍数以7-10倍为佳。一支队伍中往往也需要有一至两台单筒望远镜。没有望远镜的朋友也没关系,可以先体验,在参加多次活动后再决定购买何种望远镜。
观鸟服装:不要穿红、黄、橙、白等颜色鲜艳的服装,尽量选择与自然环境颜色近似的衣服。
观鸟举止:动作轻缓,不要高声叫喊或聊天,不要用手直指鸟的方位,更不能扔石头惊吓鸟类。
观鸟指导书籍:《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西单图书大厦、全国大学生绿色营、北京观鸟会有售);《北京野鸟图鉴》,自然之友编,北京出版社出版(“自然之友”有售)。
人身安全:不要随意采集和触碰野外植物和昆虫,避免中毒或破坏环境。
如果要了解自然大学,请登陆:www.bjep.org.cn(www.nu.ngo.cn)
另外,自然之友网址:www.fon.org.cn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网址:www.gvbchina.org.cn
绿家园志愿者网址:www.greensos.cn
上周活动回顾:
由于天气预报说9月6日有雨,所以这周日天坛鸟调改在5日周六进行。5日这天天气阴,但上午太阳偶尔短暂地露了几次面,无风,有薄雾,能见度一般,气温18-27度,身体感觉适中。
因为时间变更,当天先后到场共有10人,其中1位新人。队伍主要以年轻人为主,整体显示出精明干练。
活动开始后鸟情有些差强人意,可能是天气的缘故,前几天一直出现的黑枕黄鹂、黑卷尾未能见到,更别说看到楔尾伯劳、蚁鴷、杜鹃幼鸟、灰斑鸠和猛禽了,虽然半空时不时飞过几只叫声和外形不同的小鸟,但要识别出它们还真有难度。
苗圃也有些令人失望,除有一小群黑喉石即外,看到的也是一些常见鸟种。倒是苗圃的蚊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家带着稍有些失望的情绪走到2#区双环亭旁时,几只稍大的不太绿的柳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其中一只柳莺有一道翅斑,颜色还很浅;另一只体色灰绿,有两道翅斑,结合大小、白眉纹较长、无冠纹、跗趾非黑来看,判定应该是极北柳莺。
5#区,即斋宫东边和丹陛桥中段西侧所涉及的区域,由于树种单一,生境简单,除在此意外发现过一只扇尾沙锥外,平时在此调查到的鸟种和数量都较少,但当天这里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大的惊喜。当时,两只被行进队伍趟起来的疑似树麻雀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由于没飞走多远,大家习惯性地举起望远镜来确认,哪知一看不要紧,尽然发现了天坛的新种――矛斑蝗莺,大家这时来了劲头,争先恐后地寻找着合适的位置。可能是天气,或是累了,一只矛斑蝗莺一直呆在树枝上休息,这让大家尽情地欣赏着,拍了个够,事后都还感觉意犹未尽。好事成双,大家刚离开,又在附近收获了一只黑卷尾。
当天收获鸟种21个。另外,中午有人在天坛旁的自然博物馆附近看到了一只红隼雌鸟。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