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九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九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09-04

九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沙龙活动预告:

1、搜狐绿色:       9月5日自然之友公民报道第4次沙龙活动

http://green.sohu.com/20090904/n266459839.shtml

 

环境资讯:

2、第一财经日报:     环保部将多部门联动重拳治理重金属污染

http://news.sina.com.cn/c/2009-09-04/025418575940.shtml

3、光明日报:       中国在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上阐述立场

http://env.people.com.cn/GB/99257/9987938.html

4、新华网:        亚行提供2亿美元贷款支持中国建设垃圾发电厂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9/03/content_11991929.htm

5、光明日报:       专家探讨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资源开发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9987610.html

 

地方信息:

6、新华网:        青海将对污染物减排重点项目提供专项补助资金 

 

重大水事:

7、中国新闻网:      中国主要江河8月来水量偏少 长江等多流域"超警"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9-04/1850539.shtml

8、新华社:        组图:三峡大坝清漂为175米蓄水做准备

http://news.sina.com.cn/c/p/2009-09-04/084118579775.shtml

 

民间环保:

9、新华网:        大山深处的农民自发成立环境保护协会 

10、8月环境记者沙龙内容(第一部分)

 

气候变化:

11、广州日报:      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 威胁南亚饮水和粮食安全

http://env.people.com.cn/GB/9986295.html

 

深度报道:

12、第一财经日报:    重金属污染:不能承受之“重”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2/20090904/000000125374.shtml

13、CCTV经济半小时:  专家称直接焚烧混合垃圾将形成有毒物污染(图)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9-03/222618575200.shtml

14、搜狐网:       中国垃圾焚烧危害全球? 环保部门已采取措施严控

http://search.10jqka.com.cn/articletest?id=pb11384dbb6079c0177688cba3c95830662w

 

环境时评:

15、上海商报:      邓聿文:公众才是中国环保的钥匙

http://www.oeeee.com/a/20090904/774525.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1、9月5日自然之友公民报道第4次沙龙活动

来源:搜狐绿色2009年09月04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904/n266459839.shtml

自然之友公民报道小组第四次沙龙活动

  报道者在保护环境中的特殊作用及所能充当的社会角色

  时间:2009年9月5日(周六)下午14:00-17:00

  地点:达尔问自然求知社会议室(北辰西路69号A)

主办:

自然之友公民报道沙龙 ICCD国际传播促进中心

主持人:

胡勘平(《环境保护》杂志社 常务副社长)

主讲人:

汪永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自然之友专家志愿者)

点评人:

梁晓燕(自然之友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自然之友总干事)

  易 水(《中外对话》主编)

  特邀来宾:

    苏 苏(搜狐绿色频道)

    付 涛(《中国发展简报》主编)

  马晓霖(博联社总裁)

  马云华(ICCD国际传播促进中心主任)

  戴 鑫(ICCD国际传播促进中心公民社会项目官员)

  张世友(达尔问自然求知社)

  议程安排

  14:00 活动开始

  14:00-14:10 主持人介绍来宾及议程

  14:10-15:00 汪永晨分享:报道者在保护环境中的特殊作用及所能充当的社会角色(50分钟)

  15:00-15:30 点评发言(每人15分钟)

  15:30-15:45 茶歇(自由交流,交换名片,相互认识)

  15:45-16:45 自由提问、发言、回应

  16:45-17:00 主持人总结发言

  17:00 活动结束,自由交流

  主讲嘉宾发言提纲

  1 记者的敏感性,有利于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

  ――青藏高原野牦牛的天问

  2. 新闻传播途径,有利于环境问题的扩大化

  ――木格措,藏族人眼里的神湖引发的中国江河保护

  3. 报道者的公信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

  ――从种树 观鸟 捡垃圾到节约性社会的建立

  4. 报道者的社会责任感,有可能影响公众决策

  ――从能源开发的选择到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

  5. 报道者的正义,关乎着社会的公正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仅仅是对一个家庭或一个人

  嘉宾简介

  汪永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自然之友专家志愿者。

1996年创办了“绿家园志愿者”民间环保群体。在中国开创了民间观鸟、观树、领养树等活动。并开始组织志愿者到沙漠、黄河边、长城脚下种树,在长江边保护濒危动物白鳍豚、开辟了绿家园绿色食品耕种营地、生态游、绿色讲座和环境记者沙龙。2003年以来关注中国的江河,特别是呼吁并推动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认知及有关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执行、听证会的召开。2005年开始每天在怒江网上发布江河信息,全面介绍中国的环境保护、生态危机及正在发生的环境事件。2006年开始每年与三联书店及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共同出版《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2006年开始“江河十年行”将持续关注中国江河及生活在江河两岸的原住民;2007年组织18个城市的记者与NGO共同开创“绿色记者沙龙网”;主要著作:《女性独白》、《少年大学生之迷》、《拥抱自然》、《绿镜头-中国生态的的昨天与今天》、《世界两极密码--从长江源到北极》、《中国绿色行动》、《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2006》)

  胡勘平

  环境传媒工作者。1987年至2005年在《中国绿色时报》(原中国林业报)社工作,先后担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和《中国林业》杂志主编。曾主持《绿色周末》、《绿色市场》和《绿色产业》编务工作并参与创办了《绿色中国》、《中国花卉园艺》、《生态经济》等环境类媒体。2005年调入《环境保护》杂志社,历任常务副总编辑和常务副社长。自2009年兼任环境保护部公报编辑部主任。长年从事环境新闻、科普创作和理论研究,参与了中国环境宏观战略公众参与专题研究,编写出版了《地球家园》等多部环保读物,作品曾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入选国内外多部学术文集和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及韩国汉语课本。热心推动环境公众参与,曾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等国际环保机构和“自然之友”、“绿色流域”、“新疆自然保育基金”和“盘锦黑嘴鸥保护协会”等国内环保NGO担任理事或顾问。2004-2006中美杰出青年论坛成员。

  梁晓燕

  长期从事公益事业,是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自然之友总干事,现为西部阳光基金会秘书长。

  易水

  2006年起参与中外对话(www.chinadialogue.net)创立并担任北京副总编。此前供职于CCTV,相继担任CCTV大型活动专题部撰稿人、CCTV.com文化频道、经济频道编辑和主编,CCTV新媒体业务部策划。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

  主办方简介:

  自然之友公民报道沙龙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之中,然而现在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环境污染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人都有权悍卫自己的生存环境。为了让普通公民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自然之友通讯》特成立“公民报道沙龙”,建设公众平等参与环境保护的友好平台。沙龙邀请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组成顾问团队,并将陆续组织特色培训课程。通过过培训与讨论、学习切磋,让普通公民获得观察生活的新视角,重新思考什么是评价和审视社会的尺度,了解记者的职业要求与规范,初步具备“公民记者”资质。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调研写作,参加沙龙的公民记者可借助己的博客,表达自己对环境的独特见解。

  ICCD国际传播促进中心

  在中国,国际传播促进中心(ICCD)主要代表Internews国际记者培训机构开展各种项目。Internews国际记者培训机构1982年成立,是一家致力于全球媒体从业人员培训的国际非赢利组织。时至今日,Internews国际记者培训机构的分支机构已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并拥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800名员工。欲获知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internews.org。2004年底,国际传播促进中心(ICCD)在中国成立项目组,旗下现有北京总部及西安、广州、武汉共4个办公室。国际传播促进中心(ICCD)开展涉及法治、数字媒体、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公民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公共卫生、国际交流等七个领域的活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六条德华里38号,100007

    网站:http://mlrc.cuc.edu.cn。

  首期沙龙的题目为“公民记者的理念和现实运作”,主讲嘉宾林谷、点评人马晓霖、胡勘平、曹理达、主持人李波,参会者深入探讨了互联网时代,公民的话语权和诸如博客、微博客等公民发声的载体和平台等话题,分析了公民报道中的误区和困境,剖析了造成此种现象的思想和文化根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对新闻专业主义也做了一定的反思。通过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与会人士对于公民报道的理念和运作等有了清晰的认识。

  第二次沙龙的题目为“公共事件中新媒体的表现”,主讲嘉宾是周曙光、点评人为搜狐绿色频道的苏苏、自然之友调研部负责人张伯驹,主持人是沃华传媒网创始人、总编辑,中国日企网副主编黄华。主讲人重点介绍了网络新媒体在当今的运用。每个人一个薄弱的传载、顶贴或者是二次创作,都可以改变或者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每个公民微弱的努力都是可以改变社会的。

  第三次次沙龙的题目为《如何开展调研工作》,主讲嘉宾是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主持人为《光明日报》记者冯永锋;点评人为网络杂志《民间》编辑郜璐莉、自然之友传播与公关部主管易懿敏;特邀来宾是搜狐绿色频道的苏苏、ICCD国际传播促进中心主任马云华、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张世友。马军特别谈到公民记者身份的特殊性对调研方式的影响。他向大家介绍了调研工作的基本步骤,如何做案头准备、如何用多种方式进行分析对比、如何利用互联网、怎样进行实地调查、需要做哪些准备、调研之后的后续工作如何去做等等重要问题。

  会务支持:

  赫晓霞:13681521731

  丁 宁:13241725622

2、环保部将多部门联动重拳治理重金属污染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09月04日 章轲

http://news.sina.com.cn/c/2009-09-04/025418575940.shtml

  作为今年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国家环境保护部将采取部门联动的办法,重拳治理重金属污染。

  来自环保部的消息称,近期,环保部将“把重金属污染防治摆在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大力防控和应对重金属污染,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在2日召开的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说,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特别是汞、铬、镉、铅和类金属砷等污染日益凸显,严重危害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恶劣社会影响。

  据介绍,陕西凤翔、湖南武冈前不久发生的铅超标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8月28日,环保部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这一方案经环保部与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卫生部等部门协商后,将报请国务院批准实施。

  环保部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将采取部门联动的形式,对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整治。环保部也将编制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落实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

  在严查的同时,眼下,环保部科技标准司正抓紧向社会征集先进有效的重金属污染源头控制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修复技术,包括汞、镉、铬、铅、砷的污染防治技术。

  重金属污染不仅会对水源、土壤造成严重危害,一旦进入人体,更会极大损坏身体的正常功能。环保部此前所做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显示,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国土资源部也称,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

据了解,陕西、湖南、山西、内蒙古、河南、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是我国重金属污染高发地区。

3、中国在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上阐述立场

来源:《光明日报》2009年09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9257/9987938.html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3日在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高级别会议上发言,阐明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上的立场,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携手努力,共同应对这一问题。

  回良玉表示,中国积极参与和推进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推动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国主张哥本哈根会议应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进一步加强上述《公约》和《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统筹考虑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他强调,发达国家应该继续率先量化减排,发展中国家则应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回良玉说,中国高度重视解决最基本的气候科学问题,尤其期待全球科学家加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发展和影响规律的研究力度。中国十分重视气象工作和气候服务,建立了多层次的气候服务网络,开展了气候预测和检测信息发布等一般气候服务以及大量专业性气候服务,特别是在农业防灾减灾、防汛抗旱、防御台风等领域加强了气候监测、预警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向社会发布信息,为政府开展抗灾救灾工作提供决策服务,取得了明显的减灾成果和经济社会效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通过不懈努力,中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果,2006年-2008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0.1%。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大力发展气候观测、研究、预测和评估,大力促进气候信息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全面推进气候服务的发展。

  回良玉最后强调,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迫切需要各国间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加强合作;中国政府将同国际社会一起,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行动,推进多方面的气候服务,使气候服务更好地造福人类。

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8月31日至9月4日在日内瓦召开,会议主题为“气候预测和信息为决策服务”,旨在建立一个“全球气候服务框架”。约20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约80位部长参加9月3日至4日的高级别会议。

4、亚行提供2亿美元贷款支持中国建设垃圾发电厂 

来源:新华网2009年09月0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9/03/content_11991929.htm

    新华网马尼拉9月3日专电(记者许林贵)总部设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亚洲开发银行3日宣布,该行将提供2亿美元贷款帮助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建垃圾发电厂,以解决日益突出的城市固体垃圾问题。

    亚行私营部门负责人让卫山县说,这笔贷款将提供给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由这家香港上市的私营企业来负责垃圾发电厂的建造与管理。他说,亚行经过调研认为,建设垃圾发电厂是解决中国城市固体垃圾的最佳办法,将垃圾转化为热能和电能意味着可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而且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亚行还将从其清洁能源基金中划拨65.3万美元作为技术援助赠款,用于评估光大公司所建发电厂的绩效并进一步在亚行成员间推广垃圾发电厂的经验。

5、专家探讨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资源开发

来源:《光明日报》2009年09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9987610.html

  为期3天的第六届“民盟沿海省市发展海洋经济(江苏)研讨会”,9月3日在连云港召开。来自沿海11个省市区民盟组织的70多位专家及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近海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运输与综合布局、海洋科技发展与成果转化、海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沿海综合开发”展开探讨。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在研讨会上指出,今年6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这是我国应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打造经济布局中新的增长极,实现扩内需、调结构、增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蒋树声特别强调,民盟这是第六次召开海洋经济研讨会。要充分发挥沿海11个省市区盟组织的优势,聚集盟内外专家的智力资源,为我国的沿海地区发展和海洋事业,提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同时,也努力使我们在海洋事业方面的参政议政,逐步形成为民盟的又一品牌。

  研讨会上,海洋管理与沿海开发战略、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海洋环境与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成为研讨的焦点。针对我国海洋发展情况,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李宏作了说明:我国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6500个,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我国海洋经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正朝着又快又好方向发展转变,江苏沿海地区处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心地带。加快推进沿海开发,完善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布局,带动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次会议由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民盟江苏省委员会共同主办。国家海洋局、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及江苏省委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会议。大会提交论文57篇。

6、青海将对污染物减排重点项目提供专项补助资金 

来源:新华网2009年09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991095.html

  新华网西宁9月4日电(记者王大千)近日,青海省出台《2009年度省级污染减排专项补助资金项目申报指南》,对省内“及格”污染物减排重点项目进行专项补助资金支持。

  《指南》中说,2009年青海省省级污染物减排专项补助资金重点支持污染减排重点项目、城镇集中式水源地保护项目、区域环境安全保障项目、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示范四大类项目。将通过拨款补助的方式对近三年来无重大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行为、能够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纳排污费的省级污染减排项目进行支持。

  《指南》的出台,将为青海省2009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顺利完成、确保青海“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削减)目标完成、推动青海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起到积极的支持作用。

7、中国主要江河8月来水量偏少 长江等多流域"超警"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09月04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9-04/1850539.shtml

  中新网9月4日电 据水利部网站消息,8月份全国主要江河干支流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长江、太湖等多江河流域发生近年来最大洪水,黄河等多流域干支流出现洪水超警。

  全国主要江河1~8月来水量同期偏少

  与历年同期来水量相比,8月份全国主要江河来水量,除长江上游干流较常年偏多1成半外,其它各大江河均较常年偏少。松花江偏少近6成;辽河偏少近9成;海河流域拒马河张坊水文站出现历史同期最小流量;黄河上游偏少4成,中下游偏少7~8成;淮河偏少5~6成;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水系湘江偏少近1成,鄱阳湖水系赣江偏少2成;珠江流域西江偏少近6成。 

  与历年同期累计来水量相比,今年1~8月份全国主要江河累计来水量,除黄河上游及长江干流接近常年外,其它各大江河均较常年偏少。其中,松花江偏少3成半、辽河偏少5成半;海河拒马河偏少近1倍;黄河中下游偏少3~4成;淮河偏少5~6成;洞庭湖水系湘江偏少2成,鄱阳湖水系赣江偏少4成;西江偏少2成。

  太湖流域洪水累计超警逾35

  太湖流域自7月下旬连续出现强降雨过程,太湖水位持续上涨,7月29日开始超过警戒水位。8月上旬,受8号台风"莫拉克"带来的强降雨影响, 太湖水位上涨迅速,8月16日8时,太湖出现最高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73米,为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位。另外,太湖周边河网地区有45个水位站超警,其中11个水位站超过保证水位。直至9月1日8时,太湖平均水位落至3.72米,超过警戒水位0.22米,累计超警天数已达35天。

  另外,今年8月份以来,其他诸多流域也出现了洪水超警现象。其中,长江上游干流发生了2004年以来最大洪水;太湖出现了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位;受第8号台风"莫拉克"登陆的影响,浙闽地区诸多河流发生了超警以上洪水,长江下游支流水阳江发生了超过保证水位的洪水;受强降雨影响,长江上游金沙江、岷江、沱江、大渡河等多条支流,长江中游支流汉江、下游支流水阳江等发生了超警以上洪水;黄河流域渭河支流发生了超警洪水。

  全国大型水库蓄水较去年同期偏少

  据全国422座大型水库统计,2009年9月1日蓄水总量为1866.9亿立方米,比上月初增加107.9亿立方米,增加6%;比去年同期偏少106.6亿立方米,偏少5%;比多年同期平均偏多125.7亿立方米,偏多7%。

另外,据黄河以北9个省(市、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134座大型水库蓄水情况统计,2009年9月1日蓄水总量为357.2亿立方米,比上月初多蓄6.3亿立方米,增加2%;比去年同期偏少57.0亿立方米,偏少14%;比多年同期平均偏少45.7亿立方米,偏少11%。

8、组图:三峡大坝清漂为175米蓄水做准备

来源:新华社 2009年09月04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9-09-04/084118579775.shtml

9月3日,清漂船只在三峡大坝前清除漂浮物。

9月3日,清漂船只在三峡大坝前清除漂浮物。

清漂船只在三峡大坝前清除漂浮物。

近日,三峡开发总公司抓住时机调集数十条清漂船只,突击清除坝前漂浮物,为蓄水175米做准备。

9、大山深处的农民自发成立环境保护协会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9月0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04/content_11994723.htm

    新华网长沙9月4日电(记者黄兴华)在位于湘鄂赣交界处幕阜山脉深处的湖南平江县咏生乡,活跃着一个由农民自发成立的自然环境保护协会,义务承担着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咏生乡因纪念原红六军七师师长高咏生烈士而得名。境内山地面积达15万亩。以前,这里青山绿水、翠柏苍松、鸟语花香,自然环境十分优美。但前几年,由于人为破坏和掠夺采伐,导致野生鱼类濒临绝迹,水土流失严重,环境不断恶化。

    今年4月,周伏平、胡璋琳两位村民决定发起成立环境保护协会,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今年7月,正式成立平江县咏生自然环境保护协会。协会在致全乡村民的公开信中表示,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沿河两岸生态林未经批准严禁乱砍滥伐;保护野生动物,严禁在境内捕果子狸、猫头鹰等国家保护级动物;保护河道水质,沿河两岸严禁安放下水道、乱倒垃圾和农药残留物;保护河流生态,严禁在河里毒鱼、炸鱼、电鱼等一切捕鱼行为。

    8月中旬的一个傍晚,协会负责人接到群众举报,相邻一个省的4个农民来到境内捕捉猫头鹰和果子狸等国家保护动物。协会一边组织会员在山脚下蹲点守候,一边派人进山搜索,直到第二天凌晨,将进山偷猎者抓获。协会当场没收偷猎者工具,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平江县咏生自然环境保护协会会长周福平介绍,目前,协会已发展会员400名,会员自筹资金24万元。协会成立以来,组织群众疏通河道35公里,全河道放生鱼苗30万尾,新建垃圾处理仓12个。此外,协会还在公安部门的协助下,处理毒鱼炸鱼事件6起,制止森林资源乱砍滥伐2起。

10、8月环境记者沙龙内容(第一部分)

 

主题一:全球和我国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主讲人:孙颖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主题二:文化遗产西藏芒康盐井、盐田面临被淹没威胁

主讲人:张建林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主持人:汪永晨

 

汪永晨:现在国家对环境很重视,我们看到环境报道也越来越多。今年极端的气候,这两天台湾报的特别多,实际上咱们的福建、浙江受损的也特别大。我记得前两天有人跟我说北京今年不错,雨水挺多的,密云水库水位都上升了,结果恰恰今天上午北京水务局记者发布会上说,密云水库截止到现在降雨量只有224毫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30%。全市的降雨量为326毫米,而去年同期的降雨量则为438毫米,也就是说比去年同期还减少了22%,跟历年平均相比也减少了26%。他们举了一个例子,比如7月30日天安门广场地区一次降雨就达到了120毫米,往西不到10公里的海淀却只有3毫米,所以雨量非常不均,在极端天气的时候,我们也会想到全球气候变化到底跟这种极端天气有什么关系?我们绿色记者沙龙,比如最近这种生态、环境有些什么问题就会找来专家,本来这次先是张建林先生自己发现青藏高原开矿存在非常大的生态破坏的问题,我们定的题目就是这个。但是根据这一阵子极端气候的影响,所以又找到了中国气象局办公室给我们推荐的孙颖博士,她也特别忙,而且她在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论文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她研究气候变化中国对国际的影响,对极端灾害受影响带来的一些问题也有研究。

    孙颖:大家好,我是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孙颖,很高兴跟大家交流。

    非常感谢汪老师,也非常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全球和我国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为我们当时整个的内容其实是比较综合的东西,不光集中在气候变化事件,也有在其他方面。当汪老师给我打电话的时候,可能大家对极端灾害比较感兴趣,希望我多讲一点,所以最后我多加了几张片子,到时候这方面会稍微讲得多一点。关于气候变化基本事实也会介绍一下,因为这毕竟是一个背景,可能很多人也大概了解一下,我还是比较系统的说一下。

    我报告主要有四个部分,一开始给大家介绍一下气候变化,然后从全球平均来讲,气候变化的事实,未来趋势,以及它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就是我国气候变化的事实,也是趋势和影响。第四部分我想介绍一下关于气候变化的成因,还有现在比较争论的观点。我原来是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因为现在已经启动了第5次评估报告,本来介绍一下那个进展,我觉得可能有点太专业了,所以那部分就不讲了。把大家比较关心的东西讲一下,我在讲的时候,你们要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

    首先还是想讲一下气候系统,因为气候变化涉及到整个气候系统整个变化的问题,气候系统现在已经是五大圈层,一个是比较熟悉的大气圈,还有海洋,还有包括生物圈,然后还有冰雪圈,还有岩石圈也包括路面的变化,所以当我们讲气候变化的时候,不光只是我们平常所知道温度,降水,其实整个所有的整个气候系统都在变化,所以这个概念应该比较清晰的。所有圈层之间都是有相互作用的,比如像大气和海洋,因为你们都是比较关注的,像厄尔尼诺事件,这个现象对全球天气气候影响非常大,比如大气,和生物圈,吸收二氧化碳等等,这些都是大气和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但我们谈到气候变化这个问题的时候,都要考虑到这些五大圈层的变化,而且他们相互作用也在发生变化。

气候变化跟我们平常说的天气,是不太一样的。因为大家可能平常接触比较多的是天气预报,天气预报作为我们搞气象的人来讲,它是一个比较短时间尺度的,一般是七天以内的我们叫天气,现在做天气预报一般是第二天,第三天,可预报性会随着时间增加可能会减少。但是它时间再长了以后,像气候,我们是指一个长时间,月、季、年、数年、数十年,数百年就是气候,还有其他一些信号。气候是这个地方比较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气候比如今天天气比较热,是比较短时间尺度的,所以天气和气候是两个概念。我们讲气候是指长时间状态发生变化,而不是某一天今天下雨了,明天又干了,这种属于时间尺度比较小的就是天气预报。如果这个地方比较潮湿,可能三十年以后变得没那么潮湿了,气候变化平均概念就是平均状态发生变化,还有气候离差值发生了变化,就是一个变率,比如今年可能最高温和最低温有一个差,最高温和最低温范围就是一种变化这轴变化可能在某一些时段这个变化幅度比较小。可能在其他一些时段,那个变化幅度就比较大,这个就是气候离差值的变化,不管是平均值的变化,还是离差值的变化都是气候变化。

给大家看一张图,假设一个正态分布的量,一般像气温,温度都是这样的,它原来的分布是这样的,如果到了新的气候,可能就是比较暖的气候以后整个分布就往这边移了,平均值增加的时候就是这么移的,如果原来气候平均状态下,所谓的冷、热都是讲小概念事件,所以应该在这两个角点上,这个是比较少的。可是当新的平均值增加以后,原来譬如这个地方已经是比较热了,可是他这个平均值分布往这边挪了以后,发现这边范围变大了。比较通俗说,现在35度已经算是高温了,随着气候平均态挪了以后,35度温度就比较多了,原来比如说十天一年,可能范围就变大了,可能就有三十天了。这个就是一个振幅的变化,振幅增加以后变成这样一个图表了,这种也是气候变化,可能再实际不只是平均值有变化,平均值和方差也增加了,从概念分布的情况来看就是这张图。

 

我给大家看一张海平面的图,用于海平面,但是也帮助大家理解这个,因为毕竟那个是一个分布,大家不是特别清楚,这张就比较形象一点。首先像一个海平面的变化,这是一个时间轴,它是这样震荡的,实际上像温度,海平面都这么变的,平均值在这儿,如果以后平均态变了,原来平均值只有10毫米,往后变成20毫米以后,原来只有这两个时间属于比较极端的情况,平均值变了以后,假设变率不变的情况下,整个往上挪了,可以看到对于原来是极端事件的区间,原来只有两次极端事件,后来到了基本态上去以后就变成7次极端事件,因为平均状态的变化,叫返回期,就是十年一遇,三十年一遇,以前是三十年一遇的,今后这种天气可能会出现,就变成一个平均状态的变化。

 

    这张图也是比较形象的,大家都是一个震荡,如果平均值整个在增加,就是有一个限定趋势,我们温度变化就是这样,比如说以前可能10米,就觉得对海边的建筑,如果10米高已经很安全了,那么海平面变化不会超过10米,这个趋势增加了以后,这种安全的范围就提高了,这是一种情况。

但是事实上不光是趋势在变化,它的变率也在变,趋势在增加,变率也在增加,所有危险水平都在往上涨,可能以后10米建筑已经很安全了,但是现在整个都在上涨,变率也大了,可能那个建筑要到20米高度,这样对海边来讲比较安全的。其实这两张图都是我后来加的,帮大家理解一下,从理论上来讲就是这样的。还有从分布,统计的角度来看,基本态和方差变率改变以后,就会导致这种极端事件的增加。这就是一个大背景的气候态和极端事件的联系。

    下面我要想讲一下水循环的问题,降水和温度不太一样,降水比较复杂一些,而且降水大家更关心一些,因为大家对生活影响比较大,比如大暴雨什么之类的。降水一定是一个居第的情况,全球平均趋势不明显一定是居第的情况,可能会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副热带可能在减少,正在变干,热带正在变湿,全球平均一来整个趋势不是很明显,这就跟降水本身受的影响有关系的,不仅受到降水影响还受到大气循环的影响。水汽增加以后一定是环流再分布了,原来潮湿的地方变得更湿润。先把大气蒸发出来以后再输送,再形成降水,陆地上形成地表的份额,整个水圈是这样的情况气候变暖以后,大家现在说水循环在加速,这个加速的概念主要因为降水事实上是一个空量,会有略微增加,会大一些。但是从区域来讲,长江水情况来看,这个关系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下面我主要想介绍一下IPCC主要的结论,因为IPCC评估综合了所有的目前出版的一些很新的一些论文结果,所以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对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识,所以我主要在这儿介绍一下,因为这主要在讲气候变化的事实。主要介绍一下第一工作组的一些结论,然后中国的再介绍一下。

这几张图大家比较熟了,从百年的演变来看,不管是全球平均温度,还是全球平均的海平面高度,北半球积雪都在变化的,从全球气候系统,现在气候变化在整个气候系统都能观测到,平均温度代表了大气圈,这是在海洋,这是一个冰雪圈都在变化,所以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不管在地表面,还是对流层,还是深层的海洋,所有变暖都是很明显的。那么在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的时候,对对流层的增暖是有争议的,美国对这个有争议的说你们气候变暖在对流层是有问题的,但是最近几年很新的结果,从卫星观测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在对流层是很明显的,从地表面,到大气可以看到变暖是非常清楚的。

    这是一个古气候的趋势,古气候有不同的资料,不同的来源。比如说从树纹,资料都是不一样的。冰心也是,尤其测二氧化碳也是非常重要的记录,也是一个观测手段。然后从现在来看我们是在这五十年,现在结论20世纪以后,1950年到1990年,那个时候中世纪暖期地位现在来讲,因为大家知道那是很久一恰的事情,因为资料的一些东西,所以在最近这一段时间变暖地位还有研究需要做,现在研究是二十世纪后半夜是过去最暖的这些年。讲一下降水的情况,如果看一下全球平均降水,有比较明显的诊断,这个时候是比较潮湿的,这个是比较干的,但是你要看趋势不是特别明显,这也是很多的资料,大家通过一些站点观测,资料,最近几年有卫星是比较准的,以前不同资料出来以后,基本上比较相似的。这个总的趋势是比较小的,但是你要从这个区域来看,北半球的中高尾地区降水都是增加的,全国平均来讲趋势不是很明显,但是要看各个区域北半球中高尾还是增加的,热带这些地区是在减少的。事实上中国的变化跟全球有点不太一样,大家都知道最近几年降水华北是减少的,华南是增加的,跟全球平均趋势不太一样。降水区域性非常显著,北京来看可能城东下很大雨,在城西就没有什么降水,降水是一个非常中小尺度的东西。虽然中降水趋势不是很明显,如果把强降水,所谓的强降水比如大于50毫米的降水,因为这个有很多划分的办法,一种通过概率分布,到以95%的分位数归为强降水,或者一个定植大于50毫米。我们看强降水的时候,大部分地区都是增加的,全球变暖以后,强降水部分一定是要增加的,这个原理是什么呢?我刚才也提到了,因为降水增加,温度增加,水汽要增加,对一个风暴来说,他得到了水汽含量就多了。但是总降水量不能增加得太多,跟全球能量要匹配,所以导致的结果必须是强降水要增加,而且降水总的频率要减少,所以理论上是可以支持的。这就是刚刚说的关于降水变化的,气温升高了以后水汽更高了,通过环热再分布以后,有些地方多了,有些地方少了,但是强降水因为水汽给得多了,所以强降水频率都在增加。

    尤其在一些比如说通过冰川及水的地方,比如像西部,它的水主要是冰川、融雪来的,你就有了更多的降雪,本来春天是比较多的时候,因为春天融雪都下来了,现在都提前了,到时候应该水多的时候,反而没有水了,这就是跟全球变暖是有关系的,对这种地方影响都很大。

还有一个我想提关于干旱的问题,因为干旱比进水要稍微复杂一点,因为干旱不光跟降水有关系,还有温度有关系,这张图是一个干旱指数,干旱在最近从70年代末以来,这个干旱是比较明显的。在增强,尤其在非洲一些地方,还有澳大利亚,包括我们中国的北方这些地方,这些干旱趋势是在增加的。我刚才提到所有降水的变化,除了水汽以外一定跟环流有关系的,环流变了以后对很多东西,对水汽进行再分布,降水在一些地方就变了,欧洲属于受影响比较大的地区,环流感受比较明显。厄尔尼诺事件是自然系统有一种自然变率,而且这个变率可能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会有影响,一般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会比较暖,这个暖在原来基础上更加使得变得更暖,使全球温度变得更高一些,但是1998年是历史上最暖的一年,是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时候。

    这是一个极端事件的图,我们有越来越少的冷液,而温暖的液越来越多了,然后在欧洲03年那次热浪非常严重的,最近从70年以来升温是非常明显的。还有一个就是关于台风问题,现在感觉好像台风挺多的。其实在学术界这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因为台风在很多年以前观测是比较少的,很多大洋上的台风是捕捉不到的,现在有卫星云图了,在哪生成一个风暴都可以看到,以前靠飞机可能会漏掉一些。从大西洋情况来看,命名的风暴个数是怎么了,而这种变化跟海温升高有关系,因为海温变暖了,对台风产生形成比较有利条件。所以台风的个数在大西洋实际上是增加的。但是在太平洋,不是特别明显,增加的趋势。但是从理论上讲,台风的强度应该增强。因为有了更多水汽,更多能量,强台风就会变得比较多。这也是一些观测数据,强降水在增加,极端事件还有干旱就会变得更为频繁。

    从全球统计来讲,全球极端气候事件数量在增加,比六年来增加了很多。刚才也讲全球气候变暖为什么引起极端降水,一个是水分,一个就是能量,再一个对冰冻圈有很大影响,大家知道关于北极的分布的情况,北极的海冰消融,北极温度变化是高于全球变暖的两倍,大家看看积雪也是减少的。从全球来讲,水资源影响比较大的,我刚才说了旱的地方变得越来越旱,涝的地方变得更涝,这些植物,这些鸟儿,这儿特有的现象就会提前出现,还有人观察樱花开花花期会发生一些变化,再有就是海平面的影响,现在海平面争论也是很大的,海平面上升的变化,好像比预期的要大,所以现在在未来这几年,可能海平面的评估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它到底会怎么变化?对粮食安全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因为对农作物,还有结构发生变化,从东北情况来看,如果他温度不要增得太多的话,反而对粮食生产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咱们东北是很重要的一个地区,但是你要增得太多了,可能就不行了,对地区安全也会产生一些影响。

    主持人:哈尔滨今年冷,东北今年低温。

    孙颖:一方面主要是冬季的温度,并不是全球气候变暖永远有更多,更暖的,也会出现极端的情况,变率会增的。这个东西也是需要注意的。08年雨水灾害都是这样的情况,然后对人类健康也有一些影响。未来的变化预测是1.1到6.4度这个幅度,因为气候模式有一些不确定性的估计等等,最后得到这么一个范围。任何一个排放行为都比二十世纪高了很多。这个排放情景设计的时候考虑了很多因素,得出了很多可能,然后放在气候模式里面预测出来,所以从这个范围来讲应该是比较快的。

    给大家一个比较直观的图,2020到2029年,未来三十年大概变暖是这个样子,降水的地方,这些地方会降水会增加,副热带地区反而降水会减少,热带降水是增加的,是这么一个分布。

    下面讲我国的情况,跟全球平均来讲,增暖趋势是相似的,也是在增温,年均降水量,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做平均的话趋势不明显。但是区域情况比较明显的,从我们做的观测资料分析来看,可以看到中国变暖比全球要高一些。这是我国千年尺度的,他们做的一些资料可以看到的。可以看到最近这几年冬季的变暖是比较明显的。刚刚我提到中世纪暖期,然后进入一个小冰期,这一段是比较冷的,包括隋唐,汉这些都是比较暖的时候。从1950年比较有好的观测了,资料好得多,也可信一些。可以看到增暖趋势和全球平均是相似的,地尾的地方增暖是比较多,到了中高尾增暖比较明显的。中国比较有意思,这块比变冷的地区,四川,这种现象在美国也有,他们叫暖冻,其他地方都在暖,美国有一块地方变冷的,美国是跟灌溉有关系的。我国的这个现象没有解释,四川这个盆地地方为什么变暖,有一些比较多的争论。这块相对其他区域比较小的。然后从我们做的全球平均情况可以看到07年是我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这种上升的趋势。

    然后从降水趋势来看,西北变得越来越湿了,从暖干向暖湿型转变,华北变干的,长江流域变得比较潮湿的。我国的分布跟全球有点不太一样,可能跟我们国家地理分布,还有受季风的影响有。这就是我国高温的变化,可以看到高温热浪,大家可以看到天数在90年代以后是明显增加,这个时候是比较少的,这么高的温度,再往后走,这种极端的高温热浪比较多,还有干旱,这是我们算的干旱指数,大家可以看到北方的干旱确实是比较厉害。

    可以看到四川2006年,大家可能还有印象,重庆这个地方非常严重的干旱。我记得电视上都在放人的手,干旱的裂缝可以伸进去非常深的位置。看重庆06年的时候有那么点降水,干旱是非常严重的。08年、09年刚刚过去的时候出现非常罕见的旱情就在这块区域。这个时候波及了北京、天津、河北这块,这块干旱是30年一遇,北方干旱区达到50年一遇。这是“桑美”影响力非常大的台风,这是重庆强降水非常厉害的,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非常严重的。还有包括雾,霾,因为现在可能霾可能跟污染有关系,多了以后影响交通,航班,大家可以看到霾天气变化增加得非常明显的。但是一些极端事件发生频率下来,比如像寒潮栓冻,从现在来讲气候变成影响是利还是不利,对水资源应该主要以不利为主,中国水资源短缺还是继续,西部未来冰川会减少,减少以后对一些河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然后在中国可以看到这些主要几大河渠影响都会非常明显,冰川都在退缩,对农业生产跟全球也是一样,对农业生产影响非常明显的。从未来来讲我国要继续变暖的,降水是要增加的,然后北方的降水总量增加幅度要大于南方,这个预测也是很多人很关心,因为涉及到工程。我们预测的拿20多个全球模式来做的。一开始我给大家看的那张图,这种背景下,极端事件发生频率就是要增加。

    讲讲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的原因,一个是自然原因,一个是人文原因,人文原因包括城市化,土地利用,气溶胶,温室气体。自然原因:自然变率,太阳活动,火山活动,陆地,海洋。再看温室效应,如果太阳辐射进来以后,由于温室效应会拦截一部分辐射,其实就是增温效应。二氧化碳在整个大气中含量很少,但是这个效应是很明显的。我们现在谈的都是增强的温室效应,如果说本来大气里面就有温室气体,比如有水汽,有水汽有二氧化碳,大气才有平均15度的温度,再有更多二氧化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会有正反馈,水汽和冰雪,这就是温室效应的原理。温室气体的种类,二氧化碳和甲烷,还有一氧化二氮,还有其他一些。我还要说一个,在气候变化在IPCC的气候变化就是一个真实的气候变化,公约和IPCC的报告是不一样的,概念不一样。

    从排放温室气体人类活动是不一样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化石能源开采过程,还有很多温室气体出来了,全球碳循环可以看出来,排放那么多碳,通过陆地,太阳有一些吸收,整个碳循环对它的了解程度还是比较不是那么的什么,还是一个正在研究的阶段。从全球来讲,可能这张图大家都见到了,二氧化碳的增加在最近这段时间非常明显,甲烷也是,然后这是近65万年以来一个最高的值。

    大家看到从冰心里面的记录,二氧化碳非常清楚的变化。还有提到气溶胶,对这个是一个降温的效应,每次火山爆发一定会引起全球变冷,非常明显的。我们把所有这些因子放在一起,我们算一个辐射强迫的东西,衡量这些因子看看哪个最重要?现在大家看到二氧化碳增暖效应比较明显,还有一个争论比较多的就是关于太阳,太阳其实影响是很小的,近50年,二氧化碳作用,温室气体作用确实很明显。把近50年的变化归于温室效应,不是说这样统计出来的,是拿气候模式做出来的,所以应该有很坚实的物理基础。大家可以看到,如果不包括温室气体的作用,可以看到最近50年这个变暖是出不来的。大家看到这条线,只有包括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这些作用之后才能出来,而且全世界各个大洲都可以做这个工艺,近50年全球变暖就是因为温室气体,在IPCC报告里面非常可能,90%的概率是由于这个引起的。

    最后我讲一下关于气候变化刚刚提到的,因为我们讲的都是最近50年,很久以前的变化,在很多年以前,地球刚刚开始的时候,气候变化主要驱动力是地质构造,然后近几百万年就是米兰科维奇循环,太阳辐射的变化,就有十万年左右,冰期和间冰期。然后现在还有一些不同的认识,有一种观点自然变化这种影响很重要,但是从现在分析来看,现在这个变化是很快的,还有一种观点是太阳活动的变化,刚刚看到那张图,这个时候太阳活动的变化只有那么一点点辐射强迫,近50年来讲这种观点是比较可信的。还有一种认为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是有利的,但是如果考虑刚刚提到可能变暖一点点是大家可以看到像唐朝,那个时候都是比较暖的,但是如果觉得变暖太厉害了,太大了,可能就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现在也有一些其他的观点。但是我们不能以这种因为存在科学不确定性为理由,否认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汪永晨: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看,为什么那么密集的06年大旱,07年大涝,今年又那么大的灾,有什么数据?

    孙颖:有些地区就是脆弱区,举个简单例子,如果那个地方本身气候条件就很恶劣,这种变化来了就会影响更大的变化。重庆那个地方,四川那边的山,地质结构很不稳定,因为正好是在青藏高原,青藏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汇的地方,同样的暴雨其他地方没有太大灾害,在他那个地区一下子就泥石流,山体滑坡之类的,有些地方就是脆弱的,有些地方因为本身地质结构,本身条件比较好,可能就没有那么脆弱。而重庆那个地方稍微暴雨一下,北京可能下个多少天,因为没有太大的山,但是在重庆那个地方影响特别大。

    汪永晨:什么时候可以划分出来脆弱区,你们这种划分对未来的建设会不会产生影响?以前有过吗?什么时候能划出来这个脆弱区?

    孙颖:现在这个东西正在做,因为现在做的灾害风险评价和灾害风险管理,不光要预报天气和气候现象,还得评估这个地方,可能有些地方比较穷,脆弱性非常大,就说当时美国卡特地拉(音)飓风,因为那个地方本身就很低,低于海平面的。所以同样的台风来了,如果换了其他地区不会带来那么大的灾害跟社会经济,还有跟当地条件都有关系,现在做得比较热的,现在国际也是正在开展,国内也刚刚开始要做这种风险管理,风险评价什么的。以后会做得比较好。

    汪永晨:以后不会太长吧。

    孙颖:我想不会太长。

    汪永晨:你们管做这个吗?

    孙颖:我个人不做这个,我同事们在做,因为这个涉及在社会经济的一些东西,要评估的因子比较多。

    提问:刚才提到四川这块变冷了,有很多争论,您个人观点是什么?

    汪永晨:叫暖冻。

    孙颖:我们中国没有这种提法,但是美国人管他们那个地方叫暖冻,但我们国内没有这种提法,但是中国西南部是在变冷的。是什么原因,我自己没做过这种研究,因为我做的比较多的是降水,就是水循环这块。但是我觉得他那个地方变冷也有可能跟他的一些当地的灌溉有关系,但是那个地方也不是中国的灌溉区。这个我确实没有做过。

    提问:你说美国暖冻那块地区是哪个地方,现在还可逆吗?气候变化?

    孙颖:这个问题美国好像在美国中西部地区,因为那个地方水多了以后,灌溉嘛,你想水多了以后土地潮湿了,反射率都变了,跟这个有关系。第二个这个趋势是否可逆,现在还没有说是不可逆的,但是这个可逆第五次IPCC评估报告里面确实把可逆性放在它评估很重要的内容,它大纲里面都有这个。从现在来看,因为一块是提突变和可逆,一开始从大西洋海洋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叫温言(音)环流,一旦这个环流关闭以后,影响是非常大的,可能就不可逆了,从模式结果来看,从观测来看,都没有关闭。等于是一个全球海洋的环流,从热带一个暖水一直流到欧洲那个地方,在大西洋沉下来,沉到海洋深处,再一直到全球,是一个全球的环流,提突变是从这儿提出来的。至于其他系统提这个突变还有点为时过早,因为一变就会产生大范围的变化,但是从其他地区来讲还有其他系统来讲,这种都不太可能。因为从现在研究来看,没有模式说它要关闭的,应该还可以的。

    提问:你们原始数据是自己搜集的,还是花钱买的?还是免费给的?

    孙颖:原始数据分很多种类,比如说像中国,我们国家气象局有160站基本数据全球发布的,全球有GPS全球公信这种,我们也可以拿到其他国家各种资料,但是这个资料只有160,对我们国内来讲可能有700多站的资料,我们有对外发布的站,这种资料都可以得到的,而这种资料是各个气象台观测得到的,所以气象局这些资料是可以拿到的,全球的资料,温度,降水,像陆地上的资料都是可以拿到的,网络上如果感兴趣的都可以下载。

    提问:中国700多个有很多是不公开的。

    孙颖:是我们不对其他国家发布。

    提问:一告诉他们就泄密了。

    孙颖:美国加密站几千个站也都不给你。其实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降水,对于温度来讲北京那么大的地区,东部和西部温度差多大,这里面影响最大的就是降水,因为降水局部地区性很大,站少了搜集信息不全,降水的预测,降水的质量来说是比较差的,可信度没有温度那么高。而且现在卫星观测从70年代开始,70年代以后的卫星资料都是可信的,比较好的了,已经二三十年时间全球覆盖了。所以气候模式也是在不停的改进,因为我们有越来越多的资料了,然后还有方法,因为资料来了以后还有处理方法的问题,方法也在不断完善,模式可信度正在提高。

    提问:雾霾这种事儿到底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

    孙颖:我认为是人为的。

    提问:为什么用霾这个词,就是掩盖人类不恰当活动吧。

    孙颖:霾跟雾的区别就跟空间的直径有关系,跟颗粒大小有关系。

    提问:像今年咱们生产汽车1100万辆,像美国你们污染了付了,我们现在穷了,我们也得污染,等我们富了我们再治,就这种逻辑,要治你们就掏钱,发展中国家掏钱我们治,我认为这都是无赖的逻辑。

    汪永晨:因为确实排放刚刚涉及到历史排放,和人均排放,但是中国总量确实是全球第一了,但是这个东西大家都在做,以后关于排放的问题,以后还会有一些其他划分依据吧,历史累计排放,也有人认为不应该这么提,因为有可能对我们国家以后产生不利的影响。

    提问:刚才提到第5次IPCC报告把可逆性放在大纲里,说明第五次和第四次科学提供上有一些大的变化吗?

    孙颖:第一工作组评估来讲主要考虑到国际关注的问题,如果以前还没有讨论,没有解决,第五次可能会有新的东西,应该考虑得更全面一些,可能大家关注的这些问题谈得更多一点。没有什么其他的,体现国际的关注点,以前可能有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像趋势的分析等等,我们这些可能以后就会进展小一些,有些问题以前做得不太多,我们可能进展就会大一些,就要把新的进展放在我们新的评估里面来。那个也还没有最后定下来,可能就是有这种关注,有这种关注那么就反映进去,因为作为科学评估来讲,大家都关注的,还没解决的就应该放进来。

    提问:还有关于青藏高原的,刚才一些数据来自欧洲或者美洲国家的,中国青藏高原也是深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突出的地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导致冰川消融,融雪增多话,会不会意味着给水利建设达到一个好的理由,达到一个长期的风水期。

    汪永晨:像我们沱沱河这么大区域一个水温观测站,就是每天查查水样,也不做分析,这样对我们那么大的青藏高原,比如长江流域,你们要研究这个地方是要靠我们这个水温站的数据,还是全球卫星云图。

    孙颖:如果光研究那个地区当然得靠那个站。从中国降水来讲,可能你们那个跟我们不一样角度,我们来讲的话,中国的降水涝什么主要还是在中部,看长江,江淮,那么西部呢?因为降水本身就少,影响不是那么厉害,东部这种影响是非常大的。也有可能就像您说的沱沱河那个地方可能做得比较少,但是一般来说一个点一个站,可能会有其他区域,虽然说沱沱河那个地区只有那么一个站,可是我们模式几百公里尺度的,可能这个公里尺度还有其他站,你说很多数据是来自欧洲,美国的,不是这样的,中国一定是中国的站点,中国的观测资料。只能说青藏高原那个地区观测条件少一些,高原的东部主要在西部,西部站比较少。关于高原的变化,我们以前做了分析,高原上的积雪是在增加的。

    汪永晨:但冰川是在溶化的。

    孙颖:对。这个东西对上游的水会产生多大影响?一般现在西部,刚刚看了一张图是暖干向暖湿型转的,水分在增加的。高原这个地方的变化肯定是很重要。

    汪永晨:你们研究的时候高原上这些数据有吗?前天我在中国新闻网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在三江源保护区建设了14个网点站联成一线怎么样考察有什么帮助,但是有三个花150万的建的站住因为没有人会用电脑停在那儿了,你们怎么能有那边的数据呢?

    孙颖:现在卫星资料20多年了,它也可能只是反映某一个时段,这个气候有年代性的变化。

    汪永晨:也就是资料严重缺失。

    孙颖:要是严重缺失,我们不能在全国每个地方都部观测站,因为这个观测是长时间的积累,所以以后大家认为比较敏感的地区会加大的观测网的密度。

    提问:气候变化是生物圈里面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它对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因为我们看到很多论文,知道很多事实,鸟的迁移时期,很多生物都在变,但是这是国外的研究。对中国来说,以中国的站点,这种生态影响在中国有什么大的实施吗?有没有新的发现?

    孙颖:我们气象局对生态多样性研究做得少,但是有那么一小部分,现在启动第二次评估报告了,可以在里面发现一些更深的内容,已经开始在写了。可能2012年,还是2011年就应该写了,到时候要是对生态比较感兴趣的话,气象局这类做的稍少一点,可能科学院有人做这个东西,我们这方面做得要少一些。

    提问:但是气象数据可能是气象局这边最权威。

    提问:IPCC是什么架构,IPCC对咱们国家政策执行会不会有什么影响?有什么意义?

    孙颖:IPCC是一个科学评估组织,它的任务是对当前已经出版的这些科学文献,关于气候变化这方面的进行评估,所以它是比较权威的,关于气候变化最新进展的书,它有三个工作组,第一,第二,第三工作组分别评估科学事实,影响和适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缓,三个工作做了之后还有一个综合报告,至少对于国际社会来讲,对于各国政府来讲,因为它最后会出一个综合报告,是面向公约的,这个综合报告出来以后会对各国政府当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各国政府或者是其他,包括科学家也是认为它是比较权威的书,在气候变化这一方面。因为IPCC得出的结论,近50年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这个东西在各国政府的头头里面,会觉得这个结论是很可信的,因为这是一个很权威的科学评估,对于我们中国来说,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的报告里面一些结论,大家直接引它的报告。

    汪永晨:我们国家也是参加国。中国是很重要的成员。

    孙颖:中国在IPCC谈判里面举足轻重的。因为一开始我们周局长很推崇这个事的,包括我们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影响比较大,而且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这个东西直接跟气候变化谈判,这个都是有关系的。

    汪永晨:中美是全世界盯着的,不可能不参加的。我们还有下一位精彩的,我们谢谢孙颖。昨天江河信息说西藏要大力开发水电,说上游是一个很可开发的地方,所以您今天讲的希望不是。今天消息是云南省省长去怒江要大力开发矿,这个都是他们最新的动向。

11、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 威胁南亚饮水和粮食安全

来源:《广州日报》2009年09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986295.html

  据新华社电亚洲开发银行2日公布的最新研究报告说,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融化以及其他气候变化将对南亚地区超过16亿人口的饮水和粮食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报告说,阿富汗、孟加拉国、印度和尼泊尔这4个国家尤其可能受到冰川融化、洪水、干旱、不规律降雨等气候变化的影响,从而造成农作物收成减少。

  报告指出,如果目前的气候变化趋势持续到2050年,南亚地区的玉米将减产17%,小麦减产12%,大米减产10%。世界上几乎一半的赤贫人口生活在南亚地区,那里的农民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因此气候变化对他们的影响特别大。

报告提出一些能够减轻气候变化对南亚地区农业不利影响的措施:加大对扩大灌溉面积和水资源管理的投资;建立从生产到市场销售的快速通道;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和普及等。

12、重金属污染:不能承受之“重”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日期:2009年09月04日 曹开虎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2/20090904/000000125374.shtml

矿业污染:大地生民不能承受之“重”

  接连的几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视。

  8月28日,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主持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就在此前一段时间,陕西凤翔和湖南武冈相继发生血铅超标事件,多名儿童遭受铅污染,同时发生镉污染事件,以湘江为首的全国多条江河承受了多年以来的重金属污染。

  这些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在过往的多年时间里,不时会从各地传来一些重金属污染的新闻,污染事件死灰复燃时有发生。

  重金属污染的源头是矿业开采和金属冶炼。有关测算表明,矿业支撑了占中国GDP70%的经济部门的运转。这意味着,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断发展壮大的矿业为其平稳运行提供了数量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的固态、液态、气态的矿产资源产品,并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

  然而,矿业经过多年的粗放型开采,已经让中国经济和环境面临不可承受之重,环境治理已经迫在眉睫。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些悲剧频频发生?造成中国矿业形成今天的被动局面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是否还有解决之道?

  频发的重金属污染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8月初,陕西省凤翔县长青镇发生了大规模血铅超标事件。截至8月13日,在731名受检儿童中,615人被确认血铅超标。其中163名中度铅中毒,3名重度铅中毒。

  在湖南省亦发生铅超标事件,8月份有上百人被确认铅超标。此轮铅超标事件迅速波及其他几个产铅大省。作为中国第一产铅大省,河南随即对全省的铅冶炼企业展开了排查。陕西、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份亦展开排查。

  在排查过程中,多个省份都查出一些小企业存在问题,而部分企业已经被叫停生产。湖南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一位官员告诉CBN记者,已经查出了一些问题,有些小企业存在环境不达标的现象。

  湖南省当地一家铅冶炼公司工作人员向CBN记者透露,当地已经有些小型铅冶炼厂被叫停整顿。河南省最大的铅冶炼企业豫光金铅的一位销售人员亦告诉CBN记者,河南也有一些小型铅冶炼厂被叫停。

  虽然河南省最近一段时间没有发生铅超标事件,但是工信部一位官员告诉CBN记者,几年前,这里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此外,诸多类似事件见诸报端。如湖南郴州,曾因铅锌冶炼活动,致使近万亩果树死亡;贵州六盘水市的铅锌冶炼厂周边,出现严重的铅污染;甘肃天水市的某铅锌厂附近,发生过数十位儿童铅中毒的事件;汕头市贵屿镇也出现过135名儿童铅中毒事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张金良研究员等人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从2001年到2007年间,多个省份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儿童血铅超标的比重仍然高达23.9%;即接近每四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儿童血铅超标。

  铅污染只是这些年来重金属污染中的元素之一。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教授王国珍告诉CBN记者,一些稀土分离企业也严重污染了黄河流域,甚至出现当地许多羊死于怪病。

  在湖南长沙,发生的镉污染事件甚至引起当地村民恐慌。湖南省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结果和专家调查咨询意见认为,长沙湘和化工厂是该区域镉污染的直接来源,非法生产过程中多途径的镉污染是造成区域性镉污染事件的直接原因。

  因为长期的污染,湘江已经成为全国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其重金属含量远远超过正常水平。

  环保标准出了问题?

  然而,陕西凤翔的铅污染的检测结果却非常离奇。

  陕西省宝鸡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韩勤有在污染事件发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凤翔县长青镇工业园区部分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发生后,环保部门组织市、县监测人员对园区所有企业的排污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对事发地的地下水、地表水、周边土壤、交通干线空气质量,以及东岭冶炼公司排污情况进行了采样监测,共采样69份。

  检测结果显示,地下水、地表水、周边土壤、企业排污均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环境质量标准,但交通干线监测点铅浓度是远离道路主干道350米处监测点铅浓度的6.3倍。监测结果还显示,东岭冶炼项目周边土壤铅浓度呈现上升趋势,但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作为这次污染的罪魁祸首的东岭集团的领导,其党委副书记赵卫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次部分儿童血铅超标与东岭有一定关系,虽然企业的污染排放达到了工业排放标准,但与人居指标仍有差距。

  为何会出现排污达标,还会导致大量的儿童铅超标事件?只有两个答案能解释这些疑问——要么这个工业排放标准本身有问题,要么排放检测有问题。

  国家某部委官员向CBN记者透露,事实上,每一次政策制订都是一个各方利益妥协的结果。

  以稀土为例,工信部目前正在制订稀土的“三废”排放标准。王国珍告诉CBN记者,工信部这次提出,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不能建新项目。据王国珍透露,这个“三废”排放标准提出后,全国最大的稀土产区包头要求放宽,因为包头的稀土企业很难达标,

  “但工信部是坚决不同意的,这次要求都一样,除去几个比较特殊的,比如太湖、滇池等地方要求更为严格外,对其他地方企业的要求都是一致的。必须要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采用新工艺。这样就会导致成本增加,那么同样都是稀土企业,对一些企业要求严,对另一些企业要求不严,那样就不公平。所以要公平公正,就必须实行一个标准。当然北方可以适当放宽一点,比如给你两年时间要达到标准。”王国珍说。

  据上述官员透露,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的一些专家曾找到他,呼吁降低有色行业的环保门槛,但是他拒绝接受。他说:“这个我是有原则的,决不能同意。”

  在标准被制订后,执行起来则非常困难,一些地方甚至很少去检测。上述官员告诉CBN记者:“河南省一个铅冶炼企业每年就检测两次,这能不出问题吗?即便是标准没有问题,标准有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粗放式的开采

  为什么会出现企业宁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偷偷排污的现象?为什么全国各地的矿业污染屡禁不止?

  在对矿业市场进行深度调研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企业制度研究室主任罗仲伟教授在接受CBN记者专访时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调动各方积极性,“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为主线的鼓励矿业发展的政策。

  “其结果必然是地方政府拥有中小矿产资源开发的审批权,‘一哄而上’全民办矿的局面就此形成。”在罗仲伟看来,在矿业有序发展的法律法规相对薄弱、矿业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小企业短期化行为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忽视安全现象不可避免。

  这让中国矿业的集中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罗仲伟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从产量集中度来看,中国只有铜矿的大型矿山产量在全国占据其矿产的主导地位。

  根据国土资源部研究,全国只有铜、钨、钼、镍4个矿种的大中型矿产的产量在全国占据其矿产产量的主导地位,其他矿产企业规模都比较小。

  例如煤、铁、铅、锌等四种矿产的前十名集中度都只有20%左右。在非常重要的铁矿石、煤、铜、镍、铝、金等矿石和金属生产方面,中国没有一家进入世界前五。这些大的矿石和金属生产商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美国、巴西、加拿大、英国和法国等国家。

  王国珍告诉CBN记者,虽然在稀土行业出现多个全球龙头企业,但是由于稀土分离企业数量过大,导致中国稀土话语权并不大。

  因为矿业行业集中度普遍过于分散,企业缺乏在环保工艺和开采工艺上的高投产。据罗仲伟介绍,现在,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在35%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个百分点,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到20%,总回收率只有30%,而国外均在50%以上。

  据统计,全国1845个应进行矿产资源综合的矿山中,只有2%的矿山综合利用率在70%以上,而75%的矿产综合利用率不到2.5%。

  另有数据显示,中国已探明的矿产储量中,共生、伴生矿床比重占80%左右,其潜在价值占总潜在价值的37%。而在已开发利用的155种矿产中,有87种属共生、伴生矿产,占56%,但只对其中1/3的共生、伴生矿产进行了综合开发。此外,中国尾矿及固体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中国选矿每年产生的尾矿废弃物超过5亿吨。

  罗仲伟认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尽合理,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首先,表现为矿业固体废弃物成灾的问题,国内绝大多数小矿山没有排石场和尾矿库,废石和尾矿随意堆放,不仅占用土地,还造成水土流失,堵塞河道和形成泥石流。其次是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大量的采矿活动及开采后的复垦还田程度低,使很多矿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最后,水污染现象及地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因采矿而造成的地面塌陷面积已达到500万~600万亩,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达到4亿元以上;井下开矿导致矿区大面积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严重破坏了矿区水均衡系统,致使水资源短缺;采矿产生的废水、废液排放总量占到全国工业废水、废液排放总量的10%以上,而处理率仅为约4%。

  管理体制探因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因为中国作为一个矿业大国,这些年来,虽然形成了相对统一的矿产资产管理体制,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矿业管理体制,没有专门的政府主管部门对矿业实行统一监管,对矿业运行的监管权力分布在国土资源部、发改委等多个政府部门,政出多门的现象时有发生。

  据罗仲伟研究发现,在上游矿产资源环节,国土资源部作为主管部门,负责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作为矿产资源的产业化环节,发改委和商务部作为主管部门,负责产业准入及相关政策研究制订;在企业准入程序上,除国土资源核发的采矿许可证和土地使用证外,工商部门、环保部门、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分别负责矿业企业的营业执照、环评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及日常监管工作;而在矿业企业运行层面,按照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与资源国家所有权分开的原则,少数大型中央企业的出资人职责归国资委行使,部分管理权限下放地方的国有矿业企业,其出资人职责由地方国资委及国有出资机构行使,其他企业归属相应的投资人。

  “与既有的矿业管理体制相配套,目前,中国矿业政策体系集中体现为矿产资源立法相对完善,而与矿业有序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薄弱。”罗仲伟说。

  1986年中国颁布第一部《矿产资源法》。由于这个法律仍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主要服务于计划经济的需要,1996年,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向进行了修改。

  1998年2月12日,国务院进一步就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矿业权转让发布了三个法规。同年4月,国土资源部成立,中国矿业管理体制真正迈向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发展阶段。

  但是在现有的中国矿业管理体制中,仍然面临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罗仲伟认为,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对矿业的监管职能,如何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中央与地方在行业管理权限及矿业权收益上如何作分配的问题。

  目前,中国矿产资源管理的权限与相关权益的分配格局是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与之相应,矿业管理也是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然而,许多中央政策的落实,都与矿业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

  但是,由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资源的关注点不同,相关政策的落实,甚至法律法规的执行,容易出现偏差和扭曲。

  2003年,国土资源部发布《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办法》(国土资发[2003]218号),对地质勘查单位按照技术力量、设备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明确了地质勘查市场的准入条件。

  “但是,在矿业企业的市场准入方面,除了发改委针对一些行业规章条例而提出的原则性的规定外,并没有相对系统的、统一的、明确的政策法规来作支撑,致使一些共识较多的政策方针,在执行层面,往往缺乏可追溯责任的制度安排,容易流于形式,无法得到落实。”罗仲伟说。

  原国家稀土领导小组办公室处长红枫告诉CBN记者,一般是上有对策,下有对策,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经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针对全国各地乱采滥挖、采富弃贫、掠夺性开采、安全生产事故频发、造成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浪费的问题,国土资源部曾就一些紧缺矿产资源乱采滥挖、生产总量过剩现象,执行了“总量控制”政策。

  然而,因为地方利益、局部利益、少数投资人利益的驱动,加之缺乏对违规企业和当事人的制裁手段,“总量控制”政策及促进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政策,屡屡落空,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在有关矿产品流通方面出台限制措施给予对抗。

  矿污染解决之道

  目前,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发展矿业必然带来安全事故和环境破坏,因为矿业开发中安全事故和环境破坏可以减少但却不可避免。

  但在罗仲伟看来,这并不符合现代矿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为国际矿业开发的先进经验和企业实践表明,矿业并不必然比其他重化工业具有更大的安全危险和环境破坏。

  罗仲伟认为,中国矿业领域目前矿难和环境事故频发固然有许多技术上的原因,但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来自管理机制——一方面,对于国有矿业企业来说,由于归属行业或地方管理,行政部门在裁判员、运动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在企业管理中普遍形成重利润、忽视安全环保投入的倾向;另一个方面,由于矿产资源是隐形资产,私营企业的经营行为不透明,政府很难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

  安全环保标准的降低则是导致中国资源保护失控、资源“廉价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环境保护指标和安全生产指标就是所有这些门槛中最为重要的技术门槛。

  “中国矿业开发的技术门槛表面上看在世界各国是最高的,但是都被维护各种行政利益、地方利益的潜规则所侵蚀。”罗仲伟说。

  究竟应如何改变中国矿业发展被动的局面?在罗仲伟看来,首先要修改《矿产资源法》,向世界明确宣示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资源保护主义,同时强力推行矿业环境保护主义。

  但是据CBN记者了解,截至目前,《矿产资源法》的修改虽然数易其稿,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一直未能达成最终统一意见。

  罗仲伟认为,《矿产资源法》修改后,还要改变政府行为,应建立起开放、高效、稳定、透明的矿业投资环境。而透明的矿业投资环境前提是,首先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矿业税费制度,其次要提高政策统一性、透明度,建立长期、稳定的矿业政策环境;最后还要建立新时期矿业准入制度,只有上市公司能够开发经营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罗仲伟认为,应正确处理地方政府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种关系。针对这个问题,要坚决剥夺地方政府的矿业审批权,明令禁止地方政府参股矿业企业,改变地方政府对矿业的监管机制,打破矿业区域分割,建立矿山开采的利益协调机制。

  据王国珍介绍,经常会出现地方政府漠视各种标准,让一些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开矿,甚至还有一些企业没有采矿证照样采矿的情况,多个企业使用一个采矿证的事情时有发生。

  “最后,还应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矿业市场体系,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矿权市场,大力发展矿业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政府间接监督机制,并加快推动地质勘探环节的企业化、市场化改革,建立与全球资本市场连接的国际性矿业资本市场。”罗仲伟说。

  当然,企业也应该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高度重视环保。近几年,企业在宣传自己的社会责任时,往往强调慈善等捐款的社会责任形式,其中不乏一些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但是,作为一个企业,其最大的社会责任应该是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保护环境。

  必须承认的是,以道德、社会责任来约束企业进行环保,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还得寻找一条能够从源头上控制的解决之道。

 [1] [2] [3] [4] [下一页]

13、专家称直接焚烧混合垃圾将形成有毒物污染(图)

来源:CCTV经济半小时 2009年09月03日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9-03/222618575200.shtml

北京市政府参事、垃圾处理专家王维平。

德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家罗兰·韦伯。

环境学者李皓。

  在前天的节目当中,我们报道国内城市生活垃圾所面临的困境。面对日渐饱和的垃圾填埋场,很多城市管理者都选择了焚烧这条路。然而,有不少专家和市民,对垃圾焚烧过程中可能产生“二噁英”等有毒物污染深表担心。面对这种两难选择,国家环保总局叫停了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项目,可是我们无法叫停每天都在增加的垃圾。垃圾处理出路究竟在哪里?

  混合垃圾焚烧的危害

  矗立在高安屯垃圾填埋场西北方的这座银灰色建筑,就是北京市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远远望去,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座高达80多米的大烟囱。陪同采访的北京市政府参事王维平告诉记者,目前高安屯垃圾发电厂仍处于试运行阶段,因而不能满足我们进厂拍摄的要求。

  北京市政府参事、垃圾处理专家王维平:“它试运行以后还要经过工程验收,就按照你当初的设计图纸一项一项验收,还要经过环保验收,环境还要监测等等,现在它的设备、所有的技术参数都在调试。”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与焚烧厂车间相连的这条垃圾运输通道始终都有垃圾车进出,这说明高安屯垃圾焚烧厂此刻正在运行当中。但由于不能进入厂区内部拍摄,记者无法了解到送进焚烧炉的究竟是怎样的垃圾,不过在不远处的垃圾填埋场,记者还是找到了答案。

  在高安屯垃圾填埋场记者看到,从密闭的垃圾车上倾倒出来的垃圾可谓“五花八门”,有西瓜皮、菜渣、塑料袋、废纸、金属、玻璃、渣土等等一应俱全。而王维平也向记者证实,送进高安屯垃圾焚烧厂的,同样也是这些原生态的混合垃圾。

  王维平:“目前北京市焚烧厂的设计是按照混合垃圾入炉设计的,不是说必须对原料有过多苛刻的要求,不是这样的。”

  对于这样的说法,长期关注德国、日本等国家垃圾焚烧问题的著名环境学者李皓提出了质疑。

  环境学者李皓:“我们国家现在要上一些垃圾焚烧项目,我不是完全反对,但是这个前提条件是,必须是含高能源物质才能去烧,你不能够不能烧的烧全部混在里边烧,那就出大问题,那个就是产生二噁英的一个最大的一个温床。”

  李皓告诉记者,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二噁英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含有氯元素。而垃圾当中的塑料袋、泡沫饭盒等含氯塑料制品和含盐分较多的厨余垃圾,正是产生二噁英的“罪魁祸首”。因此,如果对混合垃圾直接进行焚烧处理,其后果可想而知。

  李皓:“垃圾是混着的,这么脏的垃圾烧谁都要反对,我也要反对。”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北京市生活垃圾的成分中,厨余垃圾占69.32%、塑料制品占9.78%,纸类、金属、玻璃等其它垃圾占20.9%。在李皓看来,北京市的生活垃圾中有近80%的成分是不能焚烧的。但北京市政府参事王维平却不这么认为,他对高安屯垃圾焚烧厂的技术设备充满了信心。

  王维平:“它有比较复杂的烟气净化系统,投资昂贵,那么主要的方法包括一些布袋、冷却、水幕,也包括通过控制炉温,来使得二噁英的排放达到0.1纳克,这0.1纳克的标准是国际上最严格的标准。”

  王维平表示,他完全理解周边居民对垃圾焚烧厂的担心,因为此前高安屯垃圾填埋场的确对周边环境造成过一定的影响,也正因为这样,他们对垃圾焚烧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维平:“它要实时地按照标准来运行,实时地向社会公布,在线监测你的数据,要接受监督的,我们也希望公众来监督,因为这个实时监测的牌子,液晶显示屏,将来时要放在大门口外面的,老百姓可以随时看到,看到以后就举报。”

  国外为解决垃圾问题开始了其它探索

  从刚才的报道里看到,即使在技术专家中间,主烧派和反烧派的观点也是针锋相对。实际上,垃圾焚烧技术确实走过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西欧和美国,但首先大规模采用这项技术的是地少人多的日本,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在全国极力推广垃圾焚烧,但由于缺乏监管,对二噁英污染认识不足,随后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

  日本对垃圾焚烧的依赖程度居全球之首,焚烧厂的数量占全球的70%,全国有60%的城市固体废弃物通过焚烧处理,这导致大气中的二噁英含量严重超标。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气中测得的二噁英水平竟然是其它工业国家的10倍。

  环境学者李皓:“日本有些学者就认为,日本产生一些污染问题,包括一个是危害人的身体,甚至可能还危害一些生物领域一些动物发育,就高度怀疑是二噁英的这些引起的。”

  在经历了“垃圾岛事件”、“琦玉县蔬菜二噁英事件”等一系列污染之后,日本政府开始制订更为严格的垃圾焚烧排放规定。1999年7月,日本颁布了《二噁英特别措施法》,大幅提高二噁英的排放标准。严格的排放标准使垃圾焚烧的成本上升,导致大量的垃圾焚烧厂关闭。据日本环境保护部统计,仅1995年至2005 年间,就有500座垃圾焚烧厂被迫关闭。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化学环境研究领域长柴田康行:“为了能够达到在环保上的新的要求,我们有一个复杂的方法去消除二恶英从焚烧炉中,所以很多小型的老旧的焚烧炉被销毁了,我们建造了一些新的大的焚烧炉,所以,现在焚烧炉在数量上是减少了。”

  近些年来,国际上时不时爆发二噁英污染事件,造成的危害也呈现出上升趋势。1999年比利时的家禽和蛋类中发现了高含量二恶英,还有日本的垃圾岛污染事件等等,这些事件追根溯源绝大部分都是垃圾焚烧厂惹的祸,百密难免一疏,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是技术,不可能是保票,为此,西方国家为解决垃圾问题开始了其他的探索。

  导致日本垃圾焚烧厂关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垃圾减量法规的实施。自2000年起,日本先后颁布实施了《家电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和《包装法》等与垃圾减量相关的法律,推行“净菜进城、垃圾计量收费、限制过度包装”等多项措施,以东京为例,到2008年,全市的垃圾年产量降低到了20 年前的50%,这导致东京的25座垃圾焚烧厂中有10座因无垃圾可烧被迫关闭,而日本全国的垃圾焚烧厂也由最高峰时期的6000多座减少到了目前的 1800座。

  美国环境健康基金全球化学安全项目总监约瑟夫·迪冈:“有人形容垃圾焚烧炉好像是一个饥饿的怪兽,需要东西吃,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废物,那使用垃圾焚烧炉就不经济实惠了,当他们建造了太多的垃圾焚烧炉,后来他们发现他们没东西可烧了,因为通过再循环等其他方式,他们就没足够的废物了。”

  德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家罗兰·韦伯:“当你计划建焚烧炉,你需要首先考虑,到底有多少废物是要循环利用,而哪些是你们不需要(可以焚烧)的,我认为你们会作出一个到底需要有多少焚烧炉的决定,但是你们真的需要小心,不要重蹈日本的覆辙。”(主编:孟庆海  记者:高杨     摄像:沈焱、白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14、中国垃圾焚烧危害全球? 环保部门已采取措施严控

来源:搜狐网 2009-09-04

http://search.10jqka.com.cn/articletest?id=pb11384dbb6079c0177688cba3c95830662w

美报日前发表文章称,中国垃圾焚烧炉威胁全球。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估计,落到北美湖泊的汞有1/6来自亚洲,特别是中国,主要是熔炉以及焚烧炉。世行2005年一份报告警告称,如果中国快速建造焚烧炉却不减少排放,全球大气二恶英水平将翻倍。

中国政府正努力处理堆积成山的垃圾。一些城市正在设置与欧洲一样严格的污染标准。同时,各地也在积极展开垃圾无害化处理,建立全面的垃圾处理循环系统。

中国行动

二f英等有害物质严格控制在标准之内

曾因熏天臭气和恶劣环境而饱受舆论风暴的高安屯垃圾场现已整改完毕,于7月8日开始长期欢迎市民前来参观考察。同时,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近日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下简称《意见》),对2015年前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制定了工作意见。《意见》中规定垃圾处理应以生态、循环、可持续为宗旨,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

垃圾处理在于“循环”与“无害”:高安屯垃圾处理中心目前已成为北京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是园区垃圾处理中最重要的原则。记者在高安屯垃圾填埋场看到,垃圾经过称重、车内排倒渗沥液、除臭降尘处理后,使用高密度聚乙烯膜和膨润土垫双层技术,防止垃圾渗沥液对地下水质的污染,可将垃圾产生的异味控制在500米之内。

据有关人士介绍,去年建成使用的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北京市第一座现代化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能力1600吨,年发电量2.2亿度,垃圾焚烧是否会带来的环境污染?面对北京市民最为关注的话题,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焚烧尾气中的二f英等有害物质严格控制在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之内的,京城百姓尽管放心。”

高安屯垃圾处理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园区还将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建筑垃圾处理厂和物资回收中心,提高垃圾焚烧和堆肥的比例,建立全面的垃圾处理循环系统,使垃圾处理达到最大的无害化。

环保部门三大措施

环保部门严防臭味和有害气体威胁居民

垃圾填埋改焚烧,会不会产生恶臭或有害气体威胁居民?

环保部门表示,针对上述担心已进行部署。主要包括三大措施:

首先,所有垃圾焚烧点的每根烟囱,都将安装在线监测仪,对排放的气体进行“盯梢”。

监测仪“闻”到气体后,迅速做出达标与否的判断,其中最擅长“揪”出硫化氢、氯化氢和颗粒物的分量,并把数据传回控制中心。

其次,对于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还要重点看守。

北京实行的标准是每立方米气体只有0.1毫克二恶英,比国标高出10倍。

并且,垃圾焚烧装置要求完全燃烧,二恶英在800至1000℃高温下就不再产生了。

此外,在垃圾焚烧点周边还将安装除臭剂设施,使用移动除臭喷洒车,能够随着风向随时调整喷洒方向来除臭味。

打破“垃圾围城”垃圾发电前景可期

目前我国一些规模较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都能自觉遵守环保要求,为防范垃圾发电造成二次污染,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建起长效的全面监控体系,进一步研究细化垃圾发电招投标文本的技术要求,在保证可操作性的同时,加大对投资企业的技术约束力。同时,国家必须规范完善技术政策,尽快制订设备制造、工艺流程、工程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等各个层面的技术标准和专业规范,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的研发,引导一批装备制造企业进入垃圾发电配套服务领域,加大对现有本土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和国产设备的鉴定总结和推广使用。

分类是长远之策

垃圾处理:填埋焚烧非长策分类利用是出路

中国在2002年就大力宣传垃圾的分类回收,在主要的街道,居民小区都设立了分类收集的垃圾筒。

2007年,为了达到奥运会的相关环境目标,北京加快了垃圾分类的工作。2007年9月份,北京市出台了两份文件,一是要求所有的党政机关带头进行垃圾分类,二是要求所有奥运场馆和饭店进行垃圾分类。同时,北京还专门建设了餐厨垃圾处理点,在一些小区内安装了有机肥发酵处理器。2008年,北京开始在一些小区推广垃圾分类,准备“以点带面”,争取在短时间内推广到全城。

垃圾分类利用的科技手段也在不断发展。有的企业研发出的垃圾发酵制造有机肥的技术,目前在陕西、天津、山东等地很受欢迎。一些企业在试验垃圾厌氧发酵技术,前景看好。关键是,政府要积极扶持处于萌芽状态的垃圾分类行业,加大投入和补贴力度,让垃圾处理不再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甚至将其转化为一个有利可图的新兴行业。

15、邓聿文:公众才是中国环保的钥匙

来源:上海商报2009/09/04 

http://www.oeeee.com/a/20090904/774525.html

笔者趁假期的空隙,和有关方面人士去了一趟青海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深入到了保护区的腹地,一个据说是青海海拔最高的牧区——措池村。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了解“保护国际”和三江源保护区在该地实行的一个“协议保护”的项目。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三条大河的发源地,被喻为“中华水塔”,其在中国环保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保护区面积广袤,生态环境脆弱,单一个措池村,200多人,但要保护的草场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

笔者提起这件事,是因为在笔者看来,中国环保的出路,或许系于小小的措池村目前正在进行的此项还不为外界广知的环保试验。中国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找到一个具体的实现路径。这其实也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路径选择问题。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之路,但是由于我们丧失了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所具备的相应条件,例如,向其他国家转移环境压力,这条路看来是行不通的。另一条路是直接采用发达国家目前做法,全面实行生态现代化所要求的生态转型,然而,由于我们有繁重的发展和脱贫任务,这条路也注定走不了。剩下的还有一条路,即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和生态现代化。综合我们目前的各种条件,这条路最有可能。

但是,要走上述绿色工业化和生态现代化之路,必须转变我们目前的环保方式。中国当前的环保,主要是以政府保护为主。无疑,政府的环保意志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如果在发展政策、布局和规划上考虑到环境因素,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那么,将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然而,问题在于,对于一个正处于发展和减贫的政府来说,要它放慢发展的步伐去专注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几乎不可能,这是由政府的理性局限所决定的。

所以,作为弥补政府环保不足的一个选择,公众环保越来越受到重视。环保之所以需要公众参与,原因在于,环境问题和公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任何环境问题的产生,其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普通公众。因而,公众具有天然的改善环境的愿望和动力。

事实上,从世界环保事业来看,其最初的推动力量也来自公众。而中国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固然跟人口过多、资源匮乏、环境容量太小、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太落后等多种因素有关,但从更深层次上看,公众参与程度太低亦是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公众环保,虽然现在也很受重视,有关法规明确了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权利,可整体而言,在公众如何参与、以什么程序参与等方面,还缺少明确细致的规定。例如,国务院刚公布不久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被认为是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一项制度,但该条例要真正起到作用,必须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多起影响较大的环境事件,都是由公众和环保组织发起反对的。

措池村的“协议保护”试验,克服了公众参与不足的缺陷。它的精髓,就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从保护地的归属权、管理权中分离出一个保护权,然后将保护权移交给承诺保护的一方,即措池村牧民。这有点类似于现代企业经营中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把经营权交给有经营能力的一方。

在青藏高原那样的辽阔草原上,交通很是不便,笔者在去措池村的路上,越野车足足跑了8个小时。因此,政府主导的环保代价太大,而乡村社区居民有着信息优势,如果解决了他们保护环境的利益问题,是有着环保动力的。在措池村,这个利益刺激是由“保护国际”出资24万元解决的。“保护国际”还负责对牧民进行环保的技术培训。不仅如此,在保护草场的过程中,由于鼓励民间环保组织广泛参与,还改造了当地乡村社区的组织基础,牧民对这种保护方式相当满意。

从措池村的试验来看,它很好地调动了当地牧民保护草场的积极性。这实际上就是公众参与环保的一种模式。此一做法如在中国其他地方推广开来,它或许能把政府从负重爬坡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作者系《学习时报》副编审)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