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3
九月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江源行系列报道:
1、中国环境报: 冰川的昨天·今天·明天
http://www.cenews.com.cn/xwzx/wh/qt/200909/t20090903_622371.html
环境资讯:
2、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将全面治理重金属污染
http://www.cet.com.cn/20090903/a3.htm
3、中国能源报: 低碳经济制约重重 专家建议风险补偿
http://env.people.com.cn/GB/9979192.html
4、新华社: 潘基文:与气候变化作斗争刻不容缓
http://env.people.com.cn/GB/9977774.html
地方信息:
5、新华网: 重庆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长江两岸将建380万亩森林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03/content_11989157.htm
6、中国环境报: 500万人饮水受到威胁 广东痛下决心治练江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03/content_11989301.htm
7、新华网: 江西5100万亩生态公益林统一投保森林火灾保险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9/02/content_11985507.htm
8、春城晚报: 滇池将建水环境综合管理平台 削减入湖污染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9/03/content_17585860.htm
污染信息:
9、重庆晨报: 重庆华岩湖景区遭工业废水污染 泥石染成红褐色
http://env.people.com.cn/GB/9980743.html
气候变化:
10、中国经济时报: 哥本哈根忧惧重重
http://www.cet.com.cn/20090903/i3.htm
深度报道:
11、中国经济时报: 铅中毒事件凸显环境健康难题
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09/09/0303255965556.shtml
12、法制日报: 专家称中国环境污染后果已到集中爆发时期
http://news.h2o-china.com/interview/expert/830471251942153_1.shtml
13、21世纪经济报道: 环保系统内部风暴:旗下NGO机构资金使用受质疑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903/04536700257.shtml
14、瞭望东方周刊: 重庆癌症村调查:重化工企业遍地 政府态度暧昧
http://news.sohu.com/20090831/n266349283.shtml
环境时评:
15、中国经济时报: 公众参与是落实规划环评的抓手
http://www.cet.com.cn/20090903/i2.htm
16、新华网: 科技观察:全球极端天气频现传递出什么信号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03/content_11988978.htm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1、冰川的昨天·今天·明天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09-03 汪永晨
http://www.cenews.com.cn/xwzx/wh/qt/200909/t20090903_622371.html
长江发源地各拉丹东,有内外两个水系。内流水系的冰雪碎屑型泥流广泛发育,地表浮流也发育,地表植被稀疏,主力群落性植物几乎没有,所以生态极其脆弱。
尖尖的就是各拉丹冬雪山,长江就发源于那里
这些水系的冲刷强度剧烈,河谷地貌变化很大。内流水系最终流到哪里去了?湖里边。遗憾的是,这些内流水系的湖泊已经全部演变为咸水湖了,甚至是盐湖。这说明在江源,不仅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且内流水系的自然生态景观极其脆弱,灾害性气候较多,夏季冰雪消融较大,冬季都可能要断流。
在格拉丹东内流水系上发现了岩浆岩
杨勇说:这种碎屑变化大说明,内流水系的地貌活动要活跃得多。如果内流河的水系活跃,就会侵犯外流水系,也就是说流出江源的水系会减少。
我们一路走来,看到很多河流只有河床没有水。在索加贡萨寺时,两个牧民骑着摩托车来了。牧民说,最近当地的水越来越少,河水也越来越浅,草场没有水怎么行?他们过来是请僧人去念经,希望能帮助他们渡过缺水难关。
寺庙边的水和山
整个青藏高原的气候在变暖,尤其是夏季。白天冰川大量融化,水流滚滚,而且是沿着冰川底部分流而下。这种冰雪消融,会掏蚀冰川底部的根基,或者会掏蚀冰床,严重时会导致冰川解体,加速消融。
如果沿着冰川侧面看,会发现这些冰川融水的冲刷能力非常强,一是它直接从冰川底部进行冲刷、掏蚀;二是导致冰川两侧的岩石、山体产生小的崩塌,或者是发生泥石流。这个过程在中午到下午3点钟的时候最为强烈。
我们第一天中午到鲁谷比尼冰川时,几条冰川都在哗哗地流着融水,而第二天早晨从帐篷里出来,想到冰川前接水时,就已经没什么水了。
鲁谷比尼冰川
走进鲁谷比尼冰川
唐邦兴,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研究所研究员,1998年我随中国女子长江源科学探险走进江源时他就是总指挥。站在冰川前他感概万千:“姜古迪如,面目全非了。过去简直就是一座冰雕的博物馆,冰塔林、冰笋、冰牙,壮观极了,现在的冰川向后退缩了300多米不说,鬼斧神刀的‘冰雕’都不见了。如此下去,可能用不了多少年,姜古迪如将不复存在。”队伍中的陈小邛1993年到过冰川,并在冰川边立了一个牌子,那天她找了半天没能找到。小邛说:我们安营扎寨的地方,他们来时是冰湖和冰大板。而现在,我们踩着的已是砾石了。
从长江新源最初源流看到的姜古迪如冰川(杨勇拍)
从长江新源最初源流看到的姜古迪如冰川(杨勇拍)
而我们这次在江源考察,几乎已经看不到冰塔林了。
据中国气象局提供的资料,专家预测未来50年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9~2.3℃,由此可能导致冰川面积减少27%。
冰川和高山积雪是调节西北水资源量的“固体水库”。气温升高使冰川消融加速、雪线退缩。据甘肃和青海两省气象局提供的资料,在过去40多年间,西北地区冰川面积约减少了1400平方公里,雪线上升了30~60米,直接导致部分内陆河源头来水量显著减少。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认为,全球变暖将造成中国降水分布的改变,从已经观测到的事实来看,过去50年以来,中国的六大主要江河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2009年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队长唐千里说,“长江源区共有756条冰川,绝大多数冰川表现为后退,其中有两条小冰川已经彻底消失。源区内的雪线高度由北向南,由东往西逐渐升高,昆仑山南坡平均雪线高度为5345米,到唐古拉山北坡已上升到5533米。”
1998年我到位于唐古拉山脚下的长江源沱沱河大桥时,那里唯一的水文站关门了。2009年7月再去,沱沱河边有了水文站。但从水文站的水文图上,看不太出来全球气候变化在长江源有什么反映。为什么呢?杨勇说:长期以来长江源区的水文观测分布点稀少,观测不连续。近10万平方公里的江源只有一个沱沱河水文站,而且仅限于汛期才做连续观测,江源的布曲上只有巡测,而源区主要径流当曲、楚玛尔河在水文观测上还是空白。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于2000年,2003年1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21%,涵盖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源头地区。
7月1日,考察队在青海省治多县索加乡得知,6年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花了150万元人民币,建立了索加太阳能电站、索加自动气象观测站和索加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省级监测站,还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可是整整6年了,设备一直闲置着,因为监测站没人会用。办公室整整的一面墙上,贴着保护区工作制度,院子里躺着一条长长的保护区界柱。
气象,太阳能 ,监测站
像索加这样规模的监测站,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还有可可西里和麻多监测站,也都因没有懂专业的人去那里工作,许多设备白白地搁在那儿。
走在江源,我们每天要经历无数次的冰雹,领略着冰川下干干的河床,感动于江源上开着的五颜六色的花花草草,探究着江源与地球关系的奥秘。我想,作为记者,能把这些经历和感受传递出去是一种责任。
2、中国将全面治理重金属污染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9-09-03
http://www.cet.com.cn/20090903/a3.htm
新华社西安9月2日电(记者杨一苗)记者从2日在西安召开的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我国将出台重金属污染整治方案,并开展执法大检查,全面治理重金属污染。
近期重金属污染事故在一些地方发生,严重危害当地群众尤其是儿童身体健康。据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介绍,我国环保、发改、工信、财政、国土、农业、卫生和中宣部等八部门,正在抓紧制定《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据周生贤介绍,我国将从四个方面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全面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执法大检查,集中检查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和环境安全隐患等情况,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对于污染严重和造成重、特大环境事件的企业,予以关停;对于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
二是组织编制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筛选重点防控区域、行业和企业,将铅、汞、镉、砷和铬等重金属作为防控重点,统筹规划重金属污染治理,分期分批确定减排任务。创新重金属污染防治方法,通过专家论证和科学论证,探索有效方式加以防治。
三是申请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按照“以奖促治”的思路,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过治理符合标准的企业区别对待,给予不同比例的奖励,鼓励推广应用治污新技术新产品,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四是加强重金属危害和卫生防护科普宣传。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搞好重金属相关知识科普宣传,让广大群众既认识到重金属的污染危害,又认识到可防可控可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3、低碳经济制约重重 专家建议风险补偿
来源:中国能源报 2009年09月0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979192.html
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点,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正越来越受到关注。近日,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指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受制于能源结构、资金技术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面对中国节能环保业的投融资困境,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王树茂建议实施国家财政拨款建立风险补偿金等政策予以扶持。
8月26日,在上海举行的“2009节能环保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表示,“全球正在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已经被世界抛弃,新型工业化正取代原有模式。”
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则指出,目前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制于能源结构、资金技术以及经济发展阶段。首先,现阶段中国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局面很难迅速改变,故实施低碳经济需要比较长的周期。其次,资金和技术是重要考验,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技术的创新、技术进步和技术的突破,才能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第三,中国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尽管通过优化结构和节能,能够相应地减少碳的排放,但是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
王树茂特别强调了投融资的障碍,“尽管节能环保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不低,但由于并非房产等可评估的优势资产,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意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此外,由于专门从事节能环保的企业规模较小,也很难吸引风险投资者。”
为解决节能环保项目的资金难题,王树茂表示,“正拟建议中国工信部,希望扩大对企业节能环保的资助。如建议国家财政拨款建立风险补偿金,政府为企业和节能服务商提供履约担保,节能项目进入政府和金融系统的征信系统等”。
王树茂指出,“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我国政府与国际融资公司(IFC)合作实施过中国能效融资项目,证明担保方式为银行提供部分风险补偿、促进节能环保的方式可行。2个项目分别促成了9亿、50亿元的节能投资,至今基本保留原始担保基金。”
4、潘基文:与气候变化作斗争刻不容缓
来源:新华社2009年09月0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977774.html
奥斯陆消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日在挪威北部斯瓦尔巴德群岛访问时说,全世界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与气候变化作斗争,否则悔之晚矣。
潘基文说,他此次在靠近北极的斯瓦尔巴德群岛上目睹了积冰因气候变暖而加速溶化的情况,他对此感到“非常忧虑”,他要把亲身的感受告诉将出席定于9月下旬在联合国召开的世界气候峰会的各国领导人。
潘基文说,他将敦促世界各国领导人立即采取行动,与气候变化作斗争,保护地球,否则“我们将要为人类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深感懊悔”。
潘基文在挪威环境与外援大臣埃里克·索尔海姆的陪同下于8月31日抵达挪威最北部靠近北极的斯瓦尔巴德群岛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访问。
据挪威媒体报道,潘基文在斯瓦尔巴德群岛不仅参观了一些极地研究机构和听取了研究人员的汇报,而且还前往该群岛北部地区观察了积冰因气候变暖而加速溶化的实情。(记者 吴平)
5、重庆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长江两岸将建380万亩森林
来源:新华网2009年09月0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03/content_11989157.htm
新华网重庆9月3日电(记者朱薇)记者近日从重庆市政府常务会上获悉,重庆将绿化600公里长江,在长江两岸建380万亩森林。随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推进,三峡重庆库区将现“一库碧水、两岸青山”景象。
据介绍,三峡重庆库区是整个长江中生态环境最为重要和敏感的地区,但目前库区生态屏障核心区范围内森林面积为162.89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22.2%,不能对泥沙进行有效拦截,库区每年进入长江的泥沙约5340万吨,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6万平方公里,库区石漠化面积达793万亩。
根据审议通过的《重庆长江两岸森林工程总体规划》,到2012年,重庆将完成长江干流两岸的绿化,2013年到2017年完成长江支流两岸的绿化。届时,长江两岸造林将达380万亩,三峡水库生态核心区森林覆盖率将由目前的22.2%提高到52.2%,基本实现长江两岸绿化“全覆盖”。
重庆市林业局局长吴亚表示,长江两岸森林工程成型后,将每年减少800万吨泥沙进入长江,可涵养水源3.8亿立方米,同时每年还可增加释放氧气380-760万吨、吸收二氧化碳506-1012吨,是重庆“低碳行动”重要举措之一。
6、500万人饮水受到威胁 广东痛下决心治练江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9月0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03/content_11989301.htm
“触目惊心,触鼻恶心。”这是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蔡东士实地调研练江两天后给出的评价。由广东省政协、广东省环保局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组成的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工作组日前前往练江流域开展调研活动,共商治理练江对策。
调研组一行首先来到位于普宁市的白坑湖,这个昔日的练江上游水库,如今已变成一个小水塘。由于流域人口密度大,环境承载压力过重,生活和生产污染不断加剧,目前,练江3个水质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均为劣Ⅴ类,处于严重污染状况,水体自然降解能力基本丧失,沿岸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对流域内500万粤东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经过两天的调研,在练江流域综合整治重点提案办理情况会议上,各部门群策群力,共商对策。蔡东士强调,练江污染状况严重,令人痛心。各级各部门要各负其责,尽职尽力推进练江流域综合整治,省有关部门要积极指导协调相关工作,组织落实。要把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列入《练江流域水质保护规划》,进一步细化整治方案,列出时间表,把任务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并签订责任书。对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要依法严厉整治。同时,要建立监测监督机制,不定期检查督察整治工作,建立问责制。
省环保局局长李清指出,省环保局将抓紧制定《练江污染整治工作方案》等,进一步细化整治的各项措施。加快练江流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包括垃圾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和乡镇一级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度,对重污染行业继续加大整治力度,发挥水利设施的综合调控作用。加快练江源头白坑湖的恢复性建设,确保练江源头活水来。(记者 张俊 黄慧诚)
7、江西5100万亩生态公益林统一投保森林火灾保险
来源:新华网2009年09月0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9/02/content_11985507.htm
新华网南昌9月2日电(记者林艳兴)1日,江西省林业厅与中国人保财险江西省分公司在南昌签订了生态公益林森林火灾统保协议,并自当日起正式生效执行。至此,江西成为全国第二个对生态公益林森林火灾保险实行全省统保的省份。
从今年起,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2550万元对江西省5100万亩生态公益林森林火灾保险实行全省统保,保险期限为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8月31日,保险金额每亩500元,费率为1‰。
根据协议,江西还建立了生态公益林森林火灾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保险期内生态公益林火灾保险赔款超过年收保费的85%时,保险公司申请动用巨灾风险准备金。
8、滇池将建水环境综合管理平台 削减入湖污染
来源:春城晚报2009年09月03日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9/03/content_17585860.htm
试用氧化蓝藻装置改善水环境 记者 苏颖 摄
近日,国家环保部发布水专项“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与富营养化综合控制技术及示范”项目中所属的“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支撑技术研究与平台建设”课题申报指南。通过课题研究最终将建立严格、有效的高原湖泊流域污染控制的管理体系,实现示范区污染负荷入湖量削减20%以上,并为“十一五”期间滇池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以及滇池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削减污染负荷是目标
据了解,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与富营养化综合控制技术及示范项目的总体目标为:滇池为我国云贵高原重污染湖泊的典型代表,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双重压力。针对滇池水动力条件差、水环境恶劣、水生态严重受损和富营养化程度与蓝藻频发的严重问题,在流域层次上,开展水污染治理与富营养化综合控制技术研究,并进行规模化工程示范;示范区污染负荷入湖量削减20%以上,为实现“十一五”期间滇池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以及滇池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提供技术支撑;达到逐步改善湖泊水质,提高水环境等级,加强水生态健康,为湖周经济建设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为我国高原重污染湖泊的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的目标。
国家将拨经费2270万
该课题的实施时间为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将获得不高于2270万元的国拨经费,及地方配套经费3000万元,承担单位自筹经费不做硬性要求。
课题将针对滇池的湖沼学特征和现状,研究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滇池水环境保护的相互作用机理与调控途径,识别营养物在滇池流域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关键过程,制定滇池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水污染防治中长期战略规划与系统方案设计,开发科学有效的高原湖泊容量总量控制管理技术体系,揭示滇池富营养化特征和蓝藻水华周年发生的特殊规律,发展适应滇池流域的节水、控源技术方法体系,建立水环境、水土资源、水生态、经济社会数据库和系统管理的技术平台。(记者 张勇)
9、重庆华岩湖景区遭工业废水污染 泥石染成红褐色
来源:重庆晨报 2009年09月0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980743.html
华岩风景区的“心脏”、市民心目中曾经优美动人的华岩湖,最近半个月来饱受红褐色工业污水的侵袭,每周服用“抗生素”——生石灰。“华岩湖变黄了,还有点异味。”接到读者投诉后,记者连续2天对九龙坡华岩湖周边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现场:
泥石被染成红褐色
前天中午2点,记者来到华岩湖畔时,见到令人震惊的一幕:内环高速高架桥下,有一个箱涵正流出少量污水;进入湖边一条小溪后,溪边泥巴和岩石已变成红褐色,连飘落在小溪底部的树叶也不能幸免。进入华岩湖后,湖面有一条黄绿相间的分界线,非常扎眼。
“最近半个月来,红色污水较多。从今年上半年起,湖水中就出现了蓝藻。今天上午,景区管理处刚往湖中投放了1吨生石灰。”李先生说,湖面长1000多米,宽70多米,处在华岩二社、高新区二郎下游。除了定期撒石灰控制蓝藻外,环卫工人还要下湖清漂,一些漂浮物就是通过生活污水排下来的。
记者了解到,由于华福路通车后,景区外围新建了不少小区,生活污水日益增多,让华岩湖环湖排污管道不堪重负,生活污水的涌入让华岩湖水质逐渐富营养化。
调查:
环保专家正查真凶
昨天中午,记者沿小溪上行了500米,发现流入华岩湖的排污管道都埋在地下。九龙坡区境内的污水进行了雨污分流,污水流过华岩湖时通过环湖排污管进行了环保处理。但记者在火炬大道靠二郎一侧的排污管道上,却没有发现“雨水”或“污水”字样。
“下面的排水管道多得很。”附近一位环卫工人说,记者在他的协助下,轻轻将盖子揭开一个缝,可以闻到里面的异味。火炬大道和迎宾大道周边,还有很多地块没有开发建设,记者在这些地块周围,看到有些地面流淌的污水消失在草丛中,它们最终通过排污管道流向下游。
市环保执法总队本周一与九龙坡区、高新区环保执法人员在二郎附近一处管道发现,污水中的金属含量超标,附近有4家企业共用这处排污管。执法总队已委托重庆大学等高校专家取样进行“涂片”分析,分析结果出来后将与华岩湖入口污水水样进行比对,一家高新区境内的酸洗涂装企业已被重点监控。
说法:
周末常有人排废水
“由于华岩湖处于九龙坡区,临近高新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来水非常复杂。”华岩景区管理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一年来,华岩寺附近已屡次发生“洪水”事件,有些排污管道接口频频被堵,一些带有颜色的污水就直接进入了华岩湖。
“才涨过洪水,有些污水的味道被稀释了,闻不出来。”华岩湖边一店铺的老板说,有时他能闻到流入湖中的污水有明显臭味。环保执法人员曾到现场查看过几次,每次市民投诉的时间都是周末和清晨时分,初步怀疑有企业趁周末或早上上班时间偷排超标的工业废水。
游客刘树良(音)说,20年前,华岩湖里水很清,他曾下过水游泳。现在一看到湖边红褐色的石头,估计没有人敢下水。
政府:
找出“黑手”必严惩
生态湿地是城市重要的“肾”,内河内湖具备解毒降污的生态功能。从空中俯瞰,华岩湖位于华岩风景区核心地带,是主城区重要的生态湿地。
昨日,记者采访了西南大学园林园艺学院秦华教授。他说,城市中流动的河水或溪水不仅具有景观功能,而且在生态环保方面也有巨大的贡献。
记者从九龙坡区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他们正在同市级相关部门协调。一是确定华岩湖的排污“黑手”,对入湖污水进行雨污分流,对不按标准排污的企业进行严格处罚;二是限于环湖污水管的容量,目前环保部门已向政府提交建议,可能在华岩湖上游建污水厂,进行环保净化处理后再排入华岩湖。(记者 陈军)
10、哥本哈根忧惧重重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9-09-03 杜悦英
http://www.cet.com.cn/20090903/i3.htm
气候谈判各方博弈加速——
泽巴大妈家如今一只牛羊都没有了。
泽巴大妈是青海玛泌县下大武乡格日寺附近居住地村民,过去,她家曾经有800亩草场、200头牛、1000余只羊。
巨大的变化是由于雪崩造成堰塞湖溃决,气候灾害使得泽巴大妈家赖以生存的牧场不复存在,她由牧场主成了低保户。
这是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今年7月份赴青藏高原考察时收集到的案例,绿色和平发现,由于气候变化,泽巴大妈的遭遇并不是个案。
科考队同时看到,由于气候变化,当地民众已经不得不在冰川退缩、雪灾肆虐、草场退化、鼠患猖獗的现状下被迫改变生活习惯和谋生方式,甚至迁居他处。
形势紧迫
2005年至2008年,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和中国地质大学“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组”对长江源区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表明2008年长江源区冰川总面积为1051平方公里,比《长江源志》记载的1247平方公里减少了196平方公里,冰川年消融量达9.89亿立方米。昆仑山玉珠峰冰川与1971年相比,冰舌退缩了1500米,平均每年退缩达42.86米。唐古拉山口东侧冰川侧向退缩量125米,正面退缩量265米,与1970年相比,正面每年退缩量为7.57米,退缩速度惊人。
青藏高原冰川加速消融和其他气候变化因素,很可能会对七大河流造成较大影响。绿色和平转述一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7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很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季节性洪水增多和总体径流量减少。因此,特别是在干旱季节,生活在七大河流域内的大约13亿人口(其中9亿在中国和印度)都可能面临水资源不稳定,甚至短缺的危险。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博士孙颖在今年8月份绿家园记者沙龙的演讲中也曾提到,中国的主要河渠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都将非常明显,她说,我国气候未来将继续变暖,降水增加,北方的降水总量增加幅度要大于南方。“这种背景下,极端事件发生频率就要增加。”孙颖说。
孙颖说,气候变化的原因,一是人文原因,二是自然原因。人文原因包括城市化,土地利用,气溶胶,温室气体;自然原因则包括自然变率,太阳活动,火山活动,陆地,海洋等因素。二氧化碳在整个大气中含量很少,但是增强的温室效应明显,二氧化碳如果增多,将会带来更多的水汽和冰雪。
而这无疑是陷入了恶性循环。
博弈加速
眼下,距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已经不到100天的时间,本次气候谈判峰会将达成怎样的协议,各方都倍加关注。随着哥本哈根大会的日益临近,各国的博弈筹码渐渐清晰,博弈进程也逐渐加速。
曾经高调宣布要在哥本哈根扮演积极的领导者角色的美国,即便《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最终能够获得参议院的通过,美国到2020年也只能实现1990年水平上4%的减排,这其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碳补偿措施。
对于欧盟,绿色和平认为,欧盟昔日的气候领导者角色已经不再,甚至还成为了谈判僵持不下的原因之一。一方面,在中期目标上欧盟目前仅承诺到2020年比1990年减少20%(有可能提升至30%),而其应该承诺中期无条件减排40%,其中包括一些碳补偿。另一方面,在资金上,尽管荷兰、英国和欧盟成员国的财政顾问们都同意每年至少需要1千亿美金的资金,但到现在为止并没有提出任何确保资金的方案。对于欧盟本月即将发布的气候资金提案,各方倍加关注,其中应当包括具体的资金规模、资金来源和碳市场的作用等。9月17日,欧盟成员国的领导人将在布鲁塞尔出席欧盟特别峰会,有分析认为,这次峰会将达成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统一立场。
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官方前所未有地做了密集而积极的表态。中国政府表示要将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正在为应对气候变化做着积极而切实的努力。
印度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提出,要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这项法案可以使印度到2015年,每年至少减少一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前段时间举行的波恩会议上,小岛国联盟(AOSIS)以及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最脆弱的78个国家首次共同呼吁:到2020年发达国家需减排45%,以确保全球温度升高不超过1.5度。这些国家也在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自己的努力:马尔代夫计划实现碳中和;吐瓦鲁计划使用100%的可再生能源。对于这些国家,气候变化关系到它们的生死存亡。
8月31日,由世界气象组织等主办的第三届世界气候大会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据新华社消息,这次会议旨在促进气象信息和气象服务的全球共享,以便各国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气候变化现象,减少旱涝等灾害造成的损失。
世界气象组织说,这次会议的主要预期成果将是建立一个“全球气候服务框架”,其目的是帮助各国决策者获得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以及气象预测情况,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如热浪、沙暴、飓风、干旱和洪水等。
同日,南亚地区气候变化会议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开幕,会议的主题是应对气候变化给喜马拉雅地区带来的挑战。此次会议也将为南亚国家协调在年底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的谈判立场。
也在这一天,非洲联盟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10国委员会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举行会议,就非洲有关国家今后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与分工进行了协调。
博弈中,发达国家能否大幅度提高其中期的减排目标,并对发展中国家的应对行动提供资金支持仍然是推动谈判进程的关键。发达国家是否愿意承诺更高的中期(2020年)减排目标,发达国家是否愿意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在发达国家还没有承诺强有力的中期减排目标及提供资金之前,发展中国家能否就其具体的减排行动及规模展开更详细的谈判,最终效果如何效果?仍然是未解的难题。
9月22—23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9月24—25日在匹兹堡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会议,能否取得某些突破?我们拭目以待。
11、铅中毒事件凸显环境健康难题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09月03日 杜悦英
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09/09/0303255965556.shtml
环境标准体系应该以保障人体健康为核心诉求,这是建造环境标准体系的基础。
由官方提供权威、简明易懂的信息公开渠道,帮助公众清楚明白地了解污染信息,对于提高公众环境健康意识和加强重金属污染监管十分必要
近日发生在陕西凤翔、湖南武冈、昆明东川区的三起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将铅污染的真相暴露在公众面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铅生产和使用国,中国铅污染危害几何?已经实施了怎样的监管?由此,又凸显出中国环境健康的哪些难题?什么才是其破解之道?
铅污染危害几何
铅在环境中具有长期持久性,对许多生命组织有较强的潜在性毒性,极易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一直被列为强污染物。
据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梁冰教授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铅及其化合物可经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烷基铅还能通过皮肤吸收。铅在体内半衰期长,易对人体神经系统、造血及心血管系统、肾脏及生殖系统、消化系统、氧化代谢、免疫系统等多个器官系统和生理作用产生危害。
人群中,儿童是铅污染的最大的受害者,由于空气中的铅主要集中在距地面1米左右的地方,而这恰好与儿童的呼吸带等高。而且儿童的生长发育未完全,其排除毒素的能力也远低于成年人,因此铅污染往往使儿童生长和智力发育受损,甚至严重影响脑功能。梁冰说,与生活在同一大环境中的成年女性相比,儿童的血铅含量可高出一倍。
自然界中,无论是水、大气还是土壤,铅污染无孔不入。梁冰介绍,矿山开采、金属冶炼是局部区域严重铅污染的主要来源。此外,煤燃烧产生的工业废气也是严重的环境铅污染源。
国内环境NGO北京地球村化学品项目协调人姜超对本报记者说,油漆涂料中的铅对人体危害也很大。有数据分析,建筑上的油漆涂料约有一半在7年内因日晒雨林、风蚀而脱落下来,其中约有1/4沉落在地面,室内外尘土、土壤和空气中的铅含量因此增加。此外,香烟燃烧时,烟雾中含有极为微量的铅颗粒。未处理的废旧铅蓄电池、汽车尾气中的铅也会给环境造成一定威胁。
监管难题缘何出现
关于铅污染监管,中国可谓多管齐下。NRDC(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中国环境法项目的胡元琼律师对本报记者介绍,在法律层面,涉及铅污染监管的有《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
此外,中国对于铅污染的监管,还通过《铅锌行业准入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等一系列标准和禁止生产销售含铅汽油、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等相关政策来实施。
对于上述监管体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教授吕忠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对于已有标准,监管的执行力最为重要。她说,在一些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地方,相关排放标准的执行并未在源头得以控制,一些企业缺乏环境守法意识,以偷排等多种手段绕过环境监管部门的监控,当地政府也对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排放标准形同虚设。
同时,吕忠梅也强调,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产生相关排放的产业、企业数量、布局等变化,重金属排放标准的合理性、科学性遭遇了挑战,标准的修订或者重新制定也是有必要的。
本报记者注意到,在国家发改委颁布、2007年3月份正式施行的《铅锌行业准入条件》中明确提到,严禁铅锌冶炼厂废水中重金属离子、苯和酚等有害物质超标排放,待《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铅锌工业》发布后按新标准执行。但是,《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在2006年由当时的环保总局组织过一次草稿的研讨会后,何时正式颁布一直没有下文。据当时参与研讨会的一位人士对本报记者介绍,对于某些重要问题,会议并未形成统一意见。9月1日,本报记者致电环保部科技司标准处处长冯波,他透露,该系列标准目前正由环保部按照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监控体系的内容进行完善,“争取尽快出台”,但他并未表明具体时间。
一位长期从事环境问题诉讼的律师则告诉本报记者,对于重金属、放射物等环境污染致病的环境健康官司“很难打”,法院受理难,受害者胜诉难,胜诉后,执行也难。而这其中,环保部门和卫生部门之间的权责怎么划分,是一个原因。
胡元琼认为,环境监管难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信息公开程度的不够。她表示,由于过去若干年间环境污染与公共卫生相关知识教育的不足,公众很难准确知道一些污染给自身和周边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更不知该如何有效预防;同时,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有限也影响了对于铅污染的监管与治理。举例说,英国有一个可以网上检索的企业排放污染物目录,每一个污染源都在地图上标出,公众点击其中一个污染源,就可以看到它所处位置的卫星图,也可以同时看到该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排放限值,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健康风险等背景信息。但在中国,普通公众获知类似信息的开放程度与欧美国家仍有差距。
一位不愿具名的化工研究人士则对本报记者表示,随着无铅汽油的推广,大气铅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已经解决掉大部分,因此监管部门认为铅污染与前几年相比,已经“没有那么严重了”。
再造环境标准体系
吕忠梅认为,“血铅事件”体现了在标准制定层面,医学标准与环境标准在量值和判断方法上的差异,环境对健康影响到怎样的程度在能被界定为“影响”,值得商榷。环境立法的终极目的以及各种执法手段,都是为了保护人体健康,前期健康风险的防范,首先应从完善法律、标准方面做起,但是,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却很难胜任保护环境与人体健康的任务。
最根本的问题是,中国环境标准体系没有确立保障人体健康的核心地位,环境标准与健康标准脱节。根据2007年国家《全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累积制定各类环境保护标准1007项,但其中并没有专门涉及人体健康的内容,这就导致了中国没有具体的环境与健康管理政策与手段,缺乏以健康风险防范与预警为目标的环境监测体系。
同时,现行环境标准体系部门色彩明显。由于环境与健康问题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管理权限,而环境标准的制定仅为环境保护部门一家,使得我国许多由其它部门获得的我国人群健康状态基础资源不能被很好地利用,由此造成了环境标准的制定考虑环境量值多而与健康问题脱节的局面。
国家与地方的环境标准的制定与管理关系不顺,客观上造成地方不仅不制定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而且想办法不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现行环境标准多末端控制、少源头治理,缺乏“循环经济”标准;重技术标准而轻价值标准;重浓度控制轻总量控制;等等;导致环境标准不能真正成为执行环境法的科学规范依据。
吕忠梅认为,环境标准体系应该以保障人体健康为核心诉求,这是建造环境标准体系的基础。应当改革目前的标准制定方法和程序,创新工作机制。
胡元琼建议,在未来,政府部门在制定或者修订与环境健康相关的标准过程中,应将环境因素与健康因素同等对待,进一步增加其中公共卫生的考量指标。同时,由官方提供权威、简明易懂的信息公开渠道,帮助公众清楚明白地了解污染信息,对于提高公众环境健康意识和加强重金属污染监管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公众在标准的制定等早期阶段即获参与权利,民意上达,对于科学有效地制定相关标准及标准的执行,也具有重要作用。
12、专家称中国环境污染后果已到集中爆发时期
来源:法制日报2009-09-03 郄建荣
http://news.h2o-china.com/interview/expert/830471251942153_1.shtml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人民法院首次以“投放危险物质罪”,对盐城市“2·20”特大水污染事故案作出一审判决,引起环境法学专家们的极大关注,他们认为刑法中有关惩罚污染犯罪的条款特别是重大污染事故罪已到了必须修改的时候了。
污染后果到了集中爆发期
近一年来,恶性环境污染案件时有发生,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专家、博士生导师王灿发并不感觉意外。
今天,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内,重大环境污染案件仍有可能保持高发势头。他认为,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发生的多起重大环境污染案件就可以证实这一点。
进入王灿发视线的这些恶性环境污染案件包括:2008年9月,发生在云南省的阳宗海水体污染案件;今年2月20日,江苏省盐城市发生的饮用水取水口水源污染案件;7月29日,发生在湖南省浏阳市的镉污染案件;8月16日,陕西省凤翔铅污染事件以及8月18日,湖南省武冈铅污染案件。
王灿发说,像阳宗海案件、盐城“2·20”案件污染的是人的饮用水,而湖南、陕西案件直接威胁了人的健康。王灿发告诉记者:“中国的环境污染后果到了集中爆发的时期。”他认为,这种爆发是诸多环境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
环境犯罪处罚明显偏轻
做了15年环境法教学工作的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乔世明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为很多排污者都是有恃无恐,屡屡违法排污,他们造成的危害后果更是触目惊心,但是被追究责任时却轻得不能再轻了。”而盐城“2·20”水污染案件是国内唯一一起以“投放危险物质罪”来判决的环境污染案件。这起判决令乔世明“眼前一亮”。
乔世明表示,由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罪名不同,因此也直接影响到量刑。她说,根据现行刑法规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量刑比“投放危险物质罪”轻得多,前者最高刑罚仅为7年,后者严重者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因此,乔世明认为,盐城“2·20”判决具有标志性意义。
但盐城“2·20”判决毕竟是个案。乔世明说,以往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案件基本上还都是以重大污染事故罪来审判的。“比如2005年发生的四川沱江的特大水污染案,追究刑事责任时,就是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的。”乔世明说,据她所了解,就是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来判决的案例,在我国也为数不多。
刑法修改已到必要时刻
盐城“2·20”判决也让乔世明看到了这个案件对修改刑法中有关环境犯罪规定的积极意义。
“比如,对‘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修改,可以将‘环境污染事故罪’改为‘污染环境罪’。环境与污染的对调无足轻重,但删除‘事故’二字则意义重大。”乔世明说,因为事故不是人们主观上追求的,而是意外事件,是由于“过失”所致,因而事故类犯罪的量刑往往很低。
同时她认为,污染环境罪主体包括单位和自然人,客观方面可以增设“行为犯”,对那些违法排放有毒或者危险废物的行为,尽管其没有发生危害后果,也可定罪判刑。
她说,更为重要的是,环境犯罪量刑过轻问题也可以随之解决。乔世明告诉记者,量刑方面,可参照刑法第学一百一十五条有关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规定:“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这样一来,环境犯罪量刑过轻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环境法学界主张修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不只乔世明一个学者。此前,王灿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发出修改刑法的呼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年过八旬的老教授文伯屏也向记者表示,现行刑法对环境犯罪规定不十分完备。他认为,目前,无论是民法还是刑法似乎都不能完全遏制住环境犯罪多发的势头,而刑法作为保护环境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所担负的打击污染犯罪的任务更为重要。“不修改刑法怎么办?”文伯屏说。
其他一些受访专家们也向记者表示,修改刑法特别是升级有关重大污染事故罪的规定已到了必要时刻。
13、环保系统内部风暴:旗下NGO机构资金使用受质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09月03日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903/04536700257.shtml
又见环保风暴。这次,风暴眼却在环保系统内部。
在这场由审计署启动的风暴中,有54个机构受到了洗礼。“被风暴”的环保部存在12项问题,尤其引人注目。
9月1日审计署发布的《54部门单位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披露,环保部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共涉资金约8.27亿元。
细心人对比去年的审计报告,发现环保部涉及的问题从5条增为12条,金额也从2762万元增加到了8.3亿元,问题包括“虚报项目资金”等多项。而与环保部关系密切的旗下NGO机构,其资金使用情况受到较大质疑。
不仅如此,近日审理的上海环保局副局长严舜钧一案也令环保系统颇为难堪。
与上述审计报告一样,他的受贿始末,揭示了环评这个领域的巨大寻租空间。该案是继去年浙江环保窝案之后的又一个环保大案,并涉及了一些外资咨询企业。
寄生NGO
在这份审计署刚刚公布的审计报告里,环保部的所有问题资金中,一些部属的“非财政拨款预算单位”颇为引人注目。
该审计结果第二项中提及,环保部“为非财政拨款预算单位申请财政资金1145万元”。
审计报告指出,这1145万元是2006-2008年间,环保部为非财政拨款预算单位“中华环保联合会”的项目申请的财政资金,其中2008年为545万元。截至2008年底,该项目累计支出1137.71万元,结余7.29万元。
由于该份审计报告已反馈给环保部,记者亦从环保部相关人士处了解到了相关回应。“比如说中华环保联合会的1000多万,只要不是进自己的腰包,是为了工作,那就只是违规,这种情况是有的,该处理的处理,该纠正的纠正。”上述环保部人士说。
从上述来自环保部内部人士的分析来看,该协会的问题仅是一个财务处置问题,并不严重。但略有疑问之处则在于,这些部门挂靠的直属非财政拨款单位,长期以来一直在使用财政拨款的费用。
“这几个NGO通常被我们称为寄生NGO。”一位环保领域相关人士称。
据本报记者了解,环保部下属的“寄生NGO”中,除了上述提及的,还有中华环境文化促进会、环境保护基金会等多个组织。
本报记者联系上了隶属该协会下属某专业委员会的成员,该成员称,他们是一个民间组织,归中国环保部主管,民政部注册的,是非营利组织。联合会的经费来源,除去财政拨款,还有就是“几个企业的赞助”。
其实,这些挂靠部委的协会的资金来源问题,一直隐性存在。
2008年10月被双规的王磐璞便涉及类似问题。王系中华环境文化促进会的秘书长,据相关报道,其案情与该NGO的账外“小金库”,以及依托国家职能部门的环境测评工作收取企业赞助有关。
尽管案件频发,但这些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却因为没有明晰规定,而迟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现在很多事业单位都是差额拨款,”上述环保部人士说,“但是很多额度不够,一线员工的工资还需要自己去挣。其实干的很多是政府财政项目,现在不让发工资了,叫人白干活饿肚子也是不行的。”
在这份公布的2008年审计报告中,还提及了其他问题,包括虚报人员经费198.39万元、扩大项目经费使用范围支出679.14万元、项目预算不实1063万元、未经充分论证申报项目预算2500万元、外拨项目经费被挪用262.48万元、虚列支出套取资金56.14万元等各种名目。
在上述名目中,大致分为五类问题。一类与财务名目编制有关,包括“在部门预算中编列中央补助地方之处预算”、“为非财政拨款预算单位申请财政资金”。对于这类问题,审计部门要求严格编制预算。
第二类则是违规,包括虚报人员经费、未经审批用项目经费购置公务用车等,审计部门要求收回资金,上缴中央财政或者重新安排支出预算。
第三类是项目申报失当问题,包括项目预算申报不实、未经充分论证申报项目预算等,审计部门要求财政部对结余资金进行处理。
第四类是没有走合法程序的问题,包括未公开招投标、扩大项目经费使用范围等,审计部门要求纠正和规范。
第五类是私存私放资金问题,审计部门要求收回资金并纳入账内预算。
对比去年的审计报告,除去虚报项目资金等少数5个项目重合之外,大多数都是新生的问题资金。
环评潜规则空间
不仅是新生问题资金不清,环保系统还面临着环评伴生的巨大逐利空间的考验。
8月27日上午,原上海环境保护局副局长严舜钧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因受贿100万出庭受审。
起诉书显示,自2003年起,严舜钧利用分管环境监督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环境辐射管理等工作的职务便利,共收受贿落款人民币864000元、美元20000元、欧元4000元。
而此次行贿严的环评机构,囊括了上海多家甲级环评机构,包括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环境保护局下属的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以及首个在中国获得环境评价甲级资质的外资环境咨询企业伊尔姆环境资源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严案暴露了中国环境评价领域中的回扣问题,但这仍只是其冰山一角。“有些地方回扣是30%,有些地方则达到了60%,上海某区环保局的好几位官员都因为一个环评中心落马,我们称为科长杀手”,一位环评人士说,这个领域“潜规则”现象不少。
记者了解到,关于建设领域的环评分为三类: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一位环评界人士说,首先,环境评价是一个暴利的行业,他介绍说,大的项目需要做环境评价报告,光评价费可能就上百万,成本开支主要分为三块:交给监测站的监测费;设备、办公等日常营运的费用,在一般院所中表现为管理费;环评人员的人力成本,“这里面的可控的地方很多,多少钱的活都可以干出来”。
而且一些小的项目只需要做环评表,做一个环评表收费在数千元不等,“一个晚上加加班就做出来了,你说挣不挣钱?”
环境评价另一个致命的问题是,环保局、委托单位和环评机构在某种程度上是利益共同体,“环评通过了,大家都好过”。
而在一些接手的环评工程中,有一部分委托单位在签订合同之前要求只能先支付1/3的环评费用给环评单位,剩下一多半的费用就要等到审批部门通过环评报告以后再支付。
环境评价当中还有一个“潜规则”是挂靠现象,有资质的个人和机构都可以被出租,而很多真正做环评的机构和个人有可能只是借用了别人的名义。
这位人士举例说,南京的一个学校,因为环评出问题资质被停了一年,但是它仍然在借用别的机构的资质做环评。而一些有资质的工程师只要把证书借给别人,自己不干活,一年都可以拿10来万。
在环保部《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从业人员管理的通知》中,就明确要求,环评机构承接的环评业务,必须与所具备的资质等级和评价范围相一致。
此外,环保部将开展环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情况专项清理整顿工作,对登记在兼职单位或非供职单位的“挂靠”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予以清理,并对存在此类问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予以重新审查。
另一个现象是,名义上所有的环评机构均为同等竞争主体,但实际上最好最大的项目多给了环保系统内的环评机构,“国家级的大项目都会给部属的环评机构,因为他们做的都很容易批准,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复旦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导戴星翼说。
在上述环评界人士看来,环境评价专家评审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如,虽然名义上参加评审的专家都应该是从环保部专家库当中随机抽取,但实际上很多地方专家仍是由环评机构推荐,“这就跟考生可以推荐监考老师一样”。
14、重庆癌症村调查:重化工企业遍地 政府态度暧昧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2009年08月31日 周范才
http://news.sohu.com/20090831/n266349283.shtml
癌症村里的环保志愿者
骆礼全介绍,环保局在检测工厂附近学校的空气质量时,检测仪器竟然放在大树下,“村民想去拍照时,他们才收走”,并且“检测报告从来不公布”
“你抱着孩子站在公路对面,看着厂门口,不要跟过来。”
王修凤站在当地一家名为“重庆新申”的碳酸锶工厂围墙外,冷静地指挥着她的邻居王学芳。
随后,她和“渔民志愿者”骆礼全躬下身,下到小安溪河边,解开缆绳,轻轻划动着早已准备妥当的木船,带着本刊记者来到了河对岸的草丛中。扒开草丛,一个正往外排水的管道赫然出现。
“看到没有?排污口寸草不生。”王修凤很激动,尽管这个管道对她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过去几年中,作为环保志愿者的她,已经带领无数批环保人士、媒体记者来这里取证。
这是6月末本刊记者前往铜梁县旧县镇采访碳酸锶企业污染情况时的真实一幕。过去数年中,在王修凤、骆礼全的背后,活跃着一批与排污企业抗争的环保志愿者。
癌症村
王修凤带着本刊记者走访现场的时候,与她邻县的丁远洋正躺在重庆新桥医院的病床上等待骨髓移植。本来应该坐在教室迎接中考的这位15岁男生,在2009年初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白血病。
丁远洋是大足县雍溪镇人,镇上有一家名为“红蝶”的碳酸锶企业,他所在的中学离厂房不到100米。
2月19日,丁远洋在铜梁县医院被查出肝大脾大,随后在重庆市儿童医院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白血病。
肝大脾大在当地居民中很普遍。和其他居民一样,丁远洋的父亲丁永建把儿子患病的原因指向了红蝶公司。
6月12日,丁永建和当地村民带着30多本环保宣传册,来到雍溪镇街道上发放,很快当地公安人员过来干涉,将丁永建等人以“扰乱社会秩序”的名义抓了起来。
随后几天,丁永建在看守所里度过,并称遭到殴打。在被关押一周后,他答应出去后“不对外讲工厂有污染”,得以“取保候审”。他准备给儿子进行骨髓移植,却因为被打后身体多处淤肿,被医生拒绝。
比肝大脾大更严重的是,在红蝶公司周边的乡村,丁永建的邻居中得肺癌、肝癌等疾病的例子屡见不鲜。
2009年5月底,由重庆环保组织“绿色志愿者联合会”召集,20多名志愿者来到雍溪镇调查。“绿联会”总干事向春提供的调查结果显示,该镇仅有250人的红星街区四组,近5年来先后有19人患肝癌、肺癌等,癌症发病率高达8%,甚至有的一家三口都因患癌去世。
事实上,“癌症村”的说法在当地由来已久,不仅是雍溪镇,在同样有着碳酸锶厂的铜梁县的很多乡镇,都存在类似问题。
王修凤在她所在的铜梁县旧县镇做过调查。她说,旧县镇大屋村常年在家的450人中,近年来病故的癌症患者有24人,更多的人是肝大、脾大、肺气肿,“谁知会不会转成癌症。”
重化工企业遍地开花
“不仅鱼死了,废气吹过废水流过的区域,树也死了,村民家的牲口很多都死了。”今年68岁的“绿联会”会长吴登明,这样描述碳酸锶厂周边的情景。
环保志愿者余剑锋也记得,他在2002年第一次前往铜梁、大足调查,“有个退休职工每晚要喝三两白酒,醉了才能睡着,不然气味太难闻了。”
据雍溪镇的村民志愿者唐旭汉介绍,在红蝶雍溪工厂附近有5所学校,学生身上长红疹相当普遍。
碳酸锶是生产显像管、手机显示屏等的主要材料。重庆渝西地区因盛产用于生产碳酸锶的天青石矿,企业遍布。尤其是在1995年红蝶公司投产以后,碳酸锶企业在铜梁、大足等县境内遍地开花。
铜梁县环保局综合科副科长张忠杰向本刊记者介绍,2003年对全县碳酸锶企业关停并转之后,依然保留了11家。
6月27日,在雍溪镇的红蝶工厂内,副厂长陆飞说,红蝶在全国同行业内规模位居前列,产品销售占据国内市场的56%、国际市场的30%以上。
天青石矿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富含硫化物,属于重化工污染。据吴登明透露,红蝶公司原本是山东青岛的企业,但因对当地污染严重,在环保压力下,转移到了渝西地区。
对于渝西山区的县城而言,碳酸锶企业的利税诱惑实在太大。铜梁县环保局提供的材料显示,2003年,该县境内的碳酸锶企业实现产值3.18亿元,占该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2%。
地方政府态度暧昧
在1996年之前,骆礼全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养鱼专业户。在他的带动下,琼江、浦江流域的村民纷纷开始养鱼,该地区一度还被确定为重庆市的菜篮子工程基地。
“当年省市领导都来我的渔场参观指导过。”骆礼全介绍,家业最盛的时候,最大的船有36米长,价值20多万元,还买了快艇、开了水上餐厅。
“百万富翁”骆礼全的命运在1996年被改变。1994年5月,铜梁红蝶锶业有限公司开始试生产,1995年通过竣工验收,当时年产碳酸锶2万吨。也就在第二年6月,骆礼全的渔场开始出现大面积的死鱼,一年后再次大规模死亡,“两次一共死了10万多斤”。
骆礼全把死鱼的原由归结到了红蝶公司。据他介绍,红蝶公司的废渣至今依然在江边堆积如山,有毒废水直接排入江中。据铜梁县环监站在该厂排污口的检测数据,硫化物高达9毫克/升,而国家渔业水质标准仅为0.2毫克/升。
但红蝶公司坚决否认与骆礼全的死鱼、丁远洋的白血病以及癌症村有因果关系,该公司党委书记郑军对本刊记者表示,红蝶公司的环保技术在同行业属于“最先进水平”。
副厂长陆飞也表示,村民之所以意见大,主要是嫌建厂时的征地补偿太低,对不能招进工厂上班也心存不满。
吴登明也认为,碳酸锶污染主要涉及呼吸道、消化道疾病,丁远洋的白血病与此无关。
陆飞称,他们公司在本地招用员工高达80%,每月工资1200多元。但这一说法被当地村民坚决否认。王修凤称,红蝶公司都是从外地招人,并且两三年一换,因为“隔两三年就会得病”。
对于村民与企业的争议,当地政府态度暧昧。
骆礼全称,最初企业每次偷排污水时,村民都会打电话举报,但并无回音。他说,环保局在检测工厂附近学校的空气质量时,检测仪器竟然放在大树下,“村民想去拍照,他们才收走”,并且“检测报告从来不公布”。
在两次死鱼后,骆礼全不再相信当地环保部门公布的检测数据,自己出钱请来第三方机构。也就是从此时起,当地村民和环保志愿者开始自行收集企业污染的资料。
在铜梁县土桥镇村民卢福良的家里,本刊记者见到了他最近六七年来拍摄的上百张照片,整齐地粘在废报纸上。
“绿联会”的专职志愿者也是在此背景下开始了对当地村民的援助和指导。
赤脚律师
骆礼全曾数十次前往重庆、北京等地上访,因此,他一度成了当地的重点“关注”对象。
受“绿联会”的环保教育影响,他想通过法律诉讼来维护自身权益。这个连小学二年级都没有毕业的渔民,年届50开始自学法律。他不仅为自己的案子出庭辩护,也志愿代理了周边邻居因碳酸锶污染而提起的各种诉讼。
也就是从2004年开始,骆礼全很少再去上访,他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法庭上。
在同为环保志愿者的陈道平律师看来,骆礼全在环保诉讼方面比很多律师都专业,“他的证据意识比较强,知道什么样的条件举什么证。”
这也让骆礼全迅速取得了铜梁、大足等地村民的信任。而骆礼全从不收取委托代理费。
此外,也有重庆本地律师向本刊记者透露,渝西地区的碳酸锶污染案件,不少属于行政诉讼,对这类“民告官”案件,当地律师事务所一般都很慎重。
骆礼全作为公民代理人,并不受此约束,很多涉及碳酸锶污染的“民告官”案件都找到他。最近四五年,他先后起诉过碳酸锶厂矿、铜梁县的各级政府部门,甚至还把官司打到北京,起诉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其就某一法规条文作出解释。但打输的占多数。骆礼全说:“到2008年一共打输了7个行政诉讼案件。”
这中间最有名的是,5个年纪最高为80岁的铜梁老太,因碳酸锶废水污染起诉铜梁县环保局讨要知情权,要求公布污水检测数据,“老太每人出了12元才凑足了诉讼费,让我做代理人。”这一案件曾在山城重庆引起轰动。
经常遭遇殴打恐吓
“绿联会”全称是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成立于1995年,挂靠在重庆市环保局。今年已经68岁的吴登明,早在1998年就曾因举报长江防护林盲目砍伐而闻名,但为渝西地区碳酸锶污染问题奔走,却耗费了“绿联会”和吴登明更多的精力。
除了当地的严重污染状况,吴登明印象深刻的还有村民的无助。“我第一次去调查,一个村100多名老百姓跪在村口迎接我。”
吴登明和“绿联会”在地方政府、企业和百姓三方中充当调停人。让他引以为豪的一个事例是,2007年5月,铜梁某碳酸锶厂周边两个村因举报环境污染长期得不到解决,900多名村民聚集起来,堵矿不让生产,当地政府部门出动300多名警察和工作人员进行调解,但依然爆发了肢体冲突,致使8名村民受伤。
事发当天,获知消息的吴登明给市政府值班室打电话,在重庆市政府的过问下,事件很快平息。之后,在“绿联会”的协调下,铜梁县政府、环保局、当地镇政府、企业负责人和村民代表面对面坐下来协商。“能让三方坐下来、不动武,就是很大的胜利。”
然而,这样的成就感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志愿者遭遇的是殴打和恐吓。
“打我的人有企业的,也有镇干部,还有很多说不清来历。”吴登明说。
志愿者面临尴尬
何雪是重庆市二十九中的中学生志愿者,抵达雍溪的第一天,村民就说:“你们又来了?来了很多次什么用都没有。”
这让年仅15岁的少女很委屈。但何雪不知道,村民每次接受志愿者、记者的采访后,都会遭遇到当地政府的压力。
就在本刊记者抵达雍溪的前几天,雍溪镇召开全镇党员大会。与会的“癌症村”红星社区老党员何世新向本刊记者介绍,镇党委书记嘱咐他:“那些来调查的人都是骗钱的,不要理他们。”还威胁他说如果向外散布“癌症村”的消息,要开除党籍。
本刊记者为此向雍溪镇政府求证,值班的工作人员却说领导不在,“不清楚”。
余剑锋每次深入当地调查,都会面对基层官员的盘问。“问我是谁派你来的,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不过,经过长达近8年的接力抗争,环保志愿者的工作终于在2008年渐出效果。
这年3月,和“绿联会”保持长期合作的中华环保联合会再次来到渝西。向春亲自带着来人去了大足的龙水、铜梁的华兴两个镇调查,对碳酸锶厂的“三废”污染取样检测。
这一次,依然遭遇了干涉。向春回忆说,当时县镇两级政府派车跟踪。两个月后,中华环保联合会偕同北京的几家媒体再次来到渝西,调查结果的矛头直指重庆环保局,直言其袒护早已经造成污染的碳酸锶企业。
环保组织的调查和媒体的报道迅即引发关注,高层领导批示,调查组很快成立。重庆市环保局在历史上第一次下达对铜梁等地实施环境保护“区域限批”的通知,所有碳酸锶企业停业整顿,直至今年5月解禁。
解禁后,重庆市环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说除了铜梁一家、大足两家碳酸锶厂之外,渝西地区所有污染厂矿都已关闭。
曾造成骆礼全养鱼大面积死亡的红蝶公司安居工厂正是在其时关闭。但质疑“彻底关闭”的声音始终不绝。2008年12月,骆礼全、王修凤曾在两县境内调查,发现至少有7家企业无视整改命令,还在生产。
铜梁县环保局向本刊记者表示,境内只有位于华兴镇的“重庆庆龙精细锶盐化工有限公司”在生产。至于志愿者所举报的其他依然开工的企业,污染控制科科长林祥称它们用的是菱锶矿,不会产生工业废水,也不对空气造成危害。
志愿者们的持续努力,也让“绿联会”的主管单位重庆市环保局颇受触动。6月24日上午,重庆市环保局一副局长率领多位处长,来到只有三名专职人员的“绿联会”。向春告诉本刊记者,这位副局长要求“绿联会”以后工作要多汇报,多跟局里通气。
15、公众参与是落实规划环评的抓手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9-09-03 ■陈墨
http://www.cet.com.cn/20090903/i2.htm
悄然之间,“调结构”与“保增长、扩内需”一样成为热点了。或许是巧合,或许不是,规划环评条例出台为“调结构”做了注脚。
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重点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问题,提出“在保增长中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
在会议提出的“调结构”主要措施当中,有一条引人注目,即“加强对区域产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并将其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前提”。
这总算理顺了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主次关系。凭借刚出台的规划环评条例,在“4万亿计划”之下担忧许久的环保人士也似乎可以松一口气。
有人高调评论说,规划环评条例出台,标志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入法制化轨道。
如果说环保类法规能成为“产业结构调整步入法制化轨道的标志”,恐怕还可以往前追溯,比如2008年5月起施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2006年3月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3年9月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乃至2002年6月通过的《清洁生产促进法》……
单以规划环评来说,据称,2007年通过北京大学法律检索系统检索到的由国务院编制的涉及规划环评的文件就有412项之多。
从广义上说,这些应当都是“步入法制化轨道”的标志。倘若非得把这荣誉加在规划环评条例头上,怕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过高的期望,往往伴随着过度的失望。
更恰当的说法应当是:规划环评条例是环评立法的进一步完善,也给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又一个抓手。或者可以说,规划环评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抓手——节能减排,提供了“抓手之抓手”。
要想用好这个“抓手之抓手”,还得有“抓手之抓手”的抓手。我认为,这个“原始”抓手就是公众参与。
道理很简单:作为最重要的环境利益攸关者,公众最愿意、也最应当可能超越政府部门内部及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同盟,行使独立的监督权。
关于公众参与的权力,在《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法规文件中,都可以找到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一条、二十一条等,对公众参与更有明确的原则性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是对这些规定和依据的进一步细化。但遗憾的是,这个暂行办法只是规定了项目环评的公众参与问题,对于规划环评只字未提。
经过数年艰苦博弈终于出炉的《规划环评条例》,在公众参与方面是“退三步,进一步”。初稿1万多字,成稿4000多字,被压缩的主要内容之一,正是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
所幸,相较于2008年3月份公布的征求意见稿,此番最终确定的条例文本,还是稍稍增加了公众参与的内容。
“退三进一”而得来的内容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或者对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重大不良环境影响,有权向规划审批机关、规划编制机关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调查处理。
对于规划草案送审前征求公众意见的方式,最终文本比征求意见稿规定得更加具体;在此基础上,还特别强调,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否则报告书将被视为不合格。
如果规划审批机关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不予采纳,应当就不采纳理由作出书面说明。征求意见稿规定,书面说明用于“存档备查”;而最终文本规定,“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可以申请查阅”。
对于规划编制机关对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跟踪评价,征求意见稿规定,“可以”采取座谈会、调查问卷、现场走访等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而最终文本则把“可以”换成了“应当”,从而强化了编制机关的信息公开义务。
回到“标志”之提法,最准确地说,这个条例应当是“公众参与规划环评步入法制化轨道”的标志。
此前,在项目环评方面,已经有民间组织和环保人士利用法律规定积极参与的正面案例;希望在规划环评方面,民间组织和各界环保人士也能充分利用这些来之不易的规定,用好“原始抓手”,行使参与职能。
16、科技观察:全球极端天气频现传递出什么信号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9月0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9/03/content_11988978.htm
新华网北京9月3日电(记者杨骏)从熊熊燃烧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山火到呼啸而来的“莫拉克”台风,这两年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超乎寻常得多。频现的极端天气到底传递出什么信号呢?
以台风、飓风等为例,“莫拉克”台风刚刚散去不久,而一个叫“西梅纳”的飓风又将登陆墨西哥。从“卡特里娜”到“莫拉克”,台风、飓风的危害一次次让人心痛。许多人开始探讨,我们的气候真的变了么?是否应该将这些偶发性灾害当作常态化灾害进行全球性应对。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刊登的一项研究表明,近10年来热带气旋(包括飓风和台风)的频繁活动与公元1000年前后的情况非常相似,目前正处于千年来的又一个热带气旋高发期,且全球变暖还可能进一步导致热带气旋活动增加。
研究报告说,大西洋上通常一年只有8场左右的飓风,而在2005年出现了15场,包括给美国新奥尔良市带来巨大灾难的飓风“卡特里娜”。研究人员说,虽然近年来飓风活动增加与千年一遇的飓风活动高峰有关,但全球变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研究都显示,热带气旋活动增加与海洋表层水温上升有关,因此如果全球持续变暖,飓风活动还可能进一步增加。
可以说,全球持续变暖对于热带气旋增加有重要影响。它除了导致热带气旋增加外,还会导致严重干旱、酷暑等各种极端性天气。就最近全球频繁发生的山火来说,尽管导致这些山火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全球变暖、气候异常导致的长时间干旱提高了山火发生的频率,加重了山火的猛烈程度,同时也增加了扑灭的难度。这次加州大火发生前,洛杉矶及南加州其他地区气温上升,一些地方气温甚至高达38摄氏度,破了近30年来的最高纪录。希腊前年森林火灾发生时,热浪席卷了欧洲南部。澳大利亚今年2月山火发生时,这个大洋洲国家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酷暑和干旱。
英国《星期日独立报》报道说,在美国,20年前蔓延范围超过2000公顷的大火较为罕见,而过去10年出现了200多起蔓延范围超过2万公顷的大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地理学家韦布伦说,研究证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大西洋表层水温上升与美国西部的干旱现象密切相关。如果未来60年这一趋势像过去一样继续,那么美国西部山火之频繁将是史无前例的。
极端天气引发的灾害正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规模向人类发出警告,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发布了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以科学成果证明人们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报告预测,从现在起到208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摄氏度到4摄氏度,其结果是:有11亿至32亿人的饮用水可能遇到问题;2亿至6亿人将面临饥饿威胁;每年沿海地区2亿至7亿居民可能遭受洪涝灾害。
报告指出,气候变暖的客观事实不容置疑;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已在全球对许多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如不采取措施减排温室气体,气候变化将加剧;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减排温室气体有相当大的潜力。报告得出结论:人类活动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如果得不到缓解,气候变化将引发洪水、干旱和热浪等更多自然灾害。
这份报告像一根划燃的火柴被扔在干草堆上,触发了一场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大讨论。而现在,频现的自然灾害再次提醒我们,人类已到了对自身发展方式进行一番重新审视的时刻了。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