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八月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八月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08-14

八月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江源行”系列报道:

1、中国环境报: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江源行”系列之一__黄河源头姊妹湖 

http://www.cenews.com.cn/xwzx/wh/qt/200908/t20090813_620753.html

 

环境资讯:

2、中国政府网:     国家六部委联合调研南水北调东线航运水污染防治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25431250214966_1.shtml

3、新华网:       黄标车污染物排放量占我国汽车总排放量75%以上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8/13/content_11877375.htm

 

地方信息:

4、中国质量报:     北京市连续3年超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25321250212766_1.shtml

5、新华网云南频道:   云南:立法和监督推动环境与资源保护进程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25441250215256_1.shtml

6、华商报:       渭河氨氮污染问题严重 年内将建33座污水处理厂

http://news.h2o-china.com/market/project/825331250212934_1.shtml

7、新华日报:      手挽手治理跨界污染 苏浙沪环保联盟步入实质化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25401250214448_1.shtml

 

人与自然:

8、中国新闻网:     环评报告指港珠澳大桥将影响中华白海豚栖息

http://news.qq.com/a/20090814/000841.htm

 

重大水事:

9、南方都市报:     暂停打捞 坠入长江12个危化品集装箱无下落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nfjx/200908130129.asp

 

特别推荐:

10、湿地中国:     长江流域气候影响趋重适应性管理需要科学依据

http://www.shidi.org/sf_EC668FC8D3144A34B39EABEE3A35CB0C_151_cnplph.html

 

深度报道:

11、经济参考报:    陕西凤翔血铅事件涉嫌厂家称从未收到环保罚单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8-14/082418433909.shtml

12、中国经济时报:   求解城市垃圾困局

http://www.interfp.org/Article/hyxw/200908/1162.html

13、人民日报海外版:  北京"垃圾围城"状况堪忧 2015年填满现有填埋场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908/14/t20090814_19782179.shtml

 

环境时评:

14、新京报:       化解北京水危机须走生态之路

http://epaper.thebeijingnews.com/html/2009-08/14/content_396471.htm

15、人民网-人民日报:  环评啃下了“硬骨头”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9853917.html

16、中国固废网:     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可能?!

http://news.solidwaste.com.cn/k/2009-8/20098121502448624.shtml

 

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江源行”系列之一__黄河源头姊妹湖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08-13  汪永晨

http://www.cenews.com.cn/xwzx/wh/qt/200908/t20090813_620753.html

  编者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江源行”是一个系列报道,共有四篇文章,一周一次,今天是第一篇。敬请大家关注!

  2009年6月18日,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研究员杨勇发起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影响的考察,要对中国西北内陆河流、大陆性冰川、五大沙漠的水资源进行独立考察,并为中国找水。

对我来说,此次和杨勇同行还有另一个期盼:全球气候变化目前是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的环境问题。1998年我曾随长江源第一支女子科学考察队到了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在那里拍到了像冰川博物馆一样的冰塔林。可是2007年初,杨勇在我们的绿色记者沙龙上说,我在9年前拍到的冰塔林已经全部融化了。1998年我除了拍到了那么壮观的长江源的冰川,也拍到了长江源的网状水系和江源的高原草甸。10年后,那里会是什么样子?这次我也要亲眼去看看并把它们拍下来。不仅是为了今天,也要留给后人。

  6月25日,考察队从玛多乡西行去黄河源头牛头碑。对于旅游项目来说,牛头碑就是黄河的源头了。但真正的源头还要再走上60公里,在约古宗列盆地的约古宗列曲。

在玛多县附近的星星海,我拍了这样一张照片:漫漫沙丘中,只有“一滴水”。然而,2007年,也是在星星海,我拍到的照片却和这次拍到的有很大的不同。不管是远处的山,还是近处的湿地。

从玛多乡出来,走的基本都是旅游公路。杨勇说他第一次到这里来时是1992年。当时,他们徒步来到雅砻江,在这里搭上了一辆货车。司机告诉他们说,那里有狼群,而他们也真的在那里看到了狼群和成群的藏野驴、藏原羚。2007年8月和2009年6月我两次到这儿来,都没见到狼,但藏原羚和藏野驴还是见到了不少。

那次,杨勇他们从玛多乡到当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牛头碑的山脚下(那时还没有修牛头碑),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而今天,我们只用了3个小时就到了牛头碑所在的山上。

  黄河第一水电站,就修在了鄂陵湖通向黄河的河口处。这个水电站在2006年投入使用。由于鄂陵湖出口的河床落差,电站的有效库容是19亿立方米,相当于两个紫坪铺水电站大。

杨勇对黄河第一电站的评价是:近年来,鄂陵湖和扎陵湖两大湖水量减少,面积缩小,水库可以起到一定的稳定水量和湖水面积的作用,对玛多县的用电也能做出贡献。但是,冬天湖水结冰就发不了电了,在河源修这么大的工程,一年之中的可用期太短了。另外,人为拦坝,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湖里的鱼和鄂陵湖的正常出水。

  黄河第一电站对黄河上游有什么更具体的影响,还没有人进行过分析研究。在水库边,杨勇捧起一捧水尝了一下后说:微咸。他告诉我们,如果是很咸的话,蒸发量就可以说是很大了。本来这两大湖是淡水湖。

据记载,鄂陵湖最大时有800平方公里,水深22米。现在湖面只有600多平方公里,水深则为17米了。扎陵湖过去曾有600平方公里,现在连500平方公里也不到了。

  鄂陵湖边原先有一个渔场。2004年,杨勇他们曾给玛多乡政府提过建议:这样的高原湖泊,如果鱼少了,食物链就会中断。应该人工饲养一些鹰、猞狸和狐狸,有限度地捕捞,这样才能保障生态平衡。

  从目前情况看,湖岸边的山上由于老鼠过多造成了很多梯状土坎,虽然政府建了一些鹰架,但效果并不明显,也没有形成群落,所以恢复生态系统的工作对于鄂陵湖和扎陵湖来说,还是十分艰巨的。

  杨勇分析了一下两大湖泊自然环境演变形势严峻的几大现象:

  一、湖边草场退化,向沙化过渡,形成成片的沙地,扎陵湖沙化比鄂陵湖更为严重;二、湖岸退缩明显,成群的独立湖泊在增加;三、鼠害还在蔓延;四、生物萧条,除了有零星的藏羚羊、藏野驴以外,其它动物很少见;五、很多支流水系干枯,泉眼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水源补给大为减少。

  鄂陵湖和扎陵湖之间是由一条河道沟通的。这些年来,因为气候变化,这条沟通两湖的河干过、断流过。2009年水量比较大,估计河不会干。但是当我们的车开在两湖边上时,无论是扎陵湖还是鄂陵湖,都能明晰地看到湖水的退水线。在这两大湖之间,还有一些新生的葫芦状的湖面。中间的湖泊,显露出连接着两个大湖的河道。

  那天,杨勇在扎陵湖边站了很久,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黄河源区湖泊水深、水质等情况的监测调查发现:黄河源区湖泊深度、面积均有变化。

  在中科院的考察中,研究人员在“黄河源头姊妹湖”之一的扎陵湖湖面上进行了完整的科学监测,发现湖泊平均深度在20米以上,最深处达33米左右。而以往的资料记载中,该湖的平均深度仅约9米。研究人员还发现,鄂陵湖、扎陵湖、冬给措纳湖等大型湖泊面积均有所增大,增大幅度在0.5~47平方公里不等。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杰说,湖泊水位的升降主要取决于入湖流量、湖面降水量和蒸发量等因素。自2004年以来,黄河源区湖泊的入湖流量、湖面降水量均在上升,而蒸发量出现下降趋势。该情况主要源于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出现了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变的趋势。

  科学家们对黄河源头两大湖泊的各种忧虑,其实正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南极、北极、青藏高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这是科学家们的共识。可是在南极、北极都有大量科考的今天,“第三极”青藏高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多么希望,我们在媒体上的呼吁,能影响到即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使其对此有专门的介绍和讨论。

当然,大自然中的河流是多样的,并有其自身的功能。在江源,大自然中的湖泊还在随处展现着自身的风貌。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在扎陵湖边支起了帐篷。这一夜和我们一起进入梦乡的还将有湖中的鸟儿和鱼。 

2、国家六部委联合调研南水北调东线航运水污染防治

来源:中国政府网2009-08-14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25431250214966_1.shtml

日前,由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会同交通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安监总局联合组成调研组,赴江苏省扬州、淮安、宿迁、徐州及山东省枣庄、济宁六市开展南水北调东线京杭运河航运水污染防治工作调研。调研组先后乘船考察了东线京杭运河段小码头整治、航运水污染防治及生态航道建设,并分别听取了江苏和山东两省及六市关于航运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汇报,就航运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方案编制的可行性、船舶污染物处理收费和监管机制、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及东线航运水污染防治管理规章制订等问题进行了座谈。

南水北调办环境保护司刘国华副司长带队进行调研。

调研组认为,江苏、山东两省编制的《南水北调东线京杭运河航运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方案》统筹考虑了港口、船舶水污染防治、航运防污应急及监控体系及生态航道的建设。当前,方案编制工作的重点一是通过对沿岸小码头搬迁、改造、拆除,实现港口规模化、集约化及环保化布局。二是国务院有关部门会同两省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具体收费办法和标准,建立健全污染物处理运营管理机制,从而确保水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转。三是两省根据国家危险化学品目录,进一步核查危化品运输的现状,在方案中补充和措施。通过调查及风险评估,进一步提出东线航运危化品运输管理目录,加强危化品的运输设施建设和监督管理。四是建议省内建立专门的航运污染防治管理联合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好航运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

调研组强调,两省要结合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运输功能、大运河的申遗及沿线经济的发展,尽快完成方案的编制工作。并将京杭运河航运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纳入到《京杭运河综合治理规划》中,从而实现南水北调东线“清水廊道”及京杭运河航运事业的健康发展。

3、黄标车污染物排放量占我国汽车总排放量75%以上 

来源:新华网2009年08月1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8/13/content_11877375.htm

    新华网北京8月13日电(记者王希、雷敏)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巡视员李新民13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时表示,我国现有的1800万辆黄标车污染排放量占汽车总排放量的75%以上,加快黄标车淘汰进程,将大大地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并为低排放、污染少的机动车快速发展提供更大的环境空间。

    李新民表示,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也对城市的空气质量带来很大影响。机动车污染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在我国,黄标车是指达不到国家第一阶段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和达不到国家第三阶段排放标准的柴油车。据统计,截至2008年,我国6400万汽车保有量中有1800万属于黄标车,占到总数的28%,而其污染物排放量占汽车总排放量的75%以上。

    李新民表示,为加速黄标车淘汰进程,环保部门发布的《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规定》将于10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对于机动车采取标志管理,促进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同时,环保部门开发建立了网络查询系统,对相关车辆进行信息化管理,促进重点地区地方政府加大对提前淘汰黄标车的财政支持。

4、北京市连续3年超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来源:中国质量报2009-08-14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25321250212766_1.shtml

据新华社电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员8月12日表示,北京市已连续3年超额完成“十一五”年度节能减排的目标。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海平表示,北京市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节能减排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北京市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增三降”的态势。所谓“一增”,就是经济总量在持续快速地增长;“三降”,是指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和万元GDP能耗水平已经连续3年下降。

据了解,北京市万元GDP能耗已从2005年的0.8吨标煤下降到2008年的0.66吨标煤;万元GDP水耗从2005年的50.1立方米下降到2008年的36.6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从2005年的19.1万吨减少到12.32万吨,削减35.5%;化学需氧量从2005年的11.6万吨减少到10.13万吨,削减12.7%。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从2005年的234天增加到2008年的274天。

与此同时,北京的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都有了显著提高。北京市今年上半年延续奥运效应,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比去年同期多23天,达到171天,占比80.7%,成为2000年以来同期最高值。

5、云南:立法和监督推动环境与资源保护进程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2009-08-14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25441250215256_1.shtml

8月13日电 近年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先后颁布实施近30件对高原湖泊、生物多样性、民族古村落等地方性保护法规和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并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监督活动,切实实施"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

"云南作为边疆、民族、山区、欠发达省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资源和环境对发展的制约非常突出。"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春林说,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是人大常委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下设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自1996年设立以来就为此作出积极努力。

截至2009年6月,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相继颁布实施《云南省曲靖独木水库保护条例》、《云南省程海保护条例》等水资源地方性法规10件,批准昆明市地方性法规4件,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13件。"特别是对九大高原湖泊和饮用水源保护加快了立法进程,完善'一湖一条例'。"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冯志成说。

现在碧波荡漾的洱海与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的环保立法以及执法监督密不可分。洱海曾在1996年和2003暴发过蓝藻,环境与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保护好洱海这张大理的"金名片",大理州人大常委会制定并数次修订《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并根据《监督法》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监督。

经过多个部门的协同治理,洱海已连续三年保持三类水质标准,被国家环保部门称为中国城市近郊保护最好的湖泊之一。"洱海水质和环境能够得到改善,一部好的法律是重要保证,《洱海条例》在法律上确定了执法主体、法制责任和法律义务,在洱海保护中使执法者有法可依。"大理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尚榆民说。

在法律的保护下,昭通市大山包乡已成为黑颈鹤温暖的家。2008年1月,昭通市代表团在云南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将〈云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纳入立法的议案》。随后经过对议案办理和立法问题的调研,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云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并与2009年1月正式实施。

民族自治地区的环境保护同样受到当地人大的重视。有着近万亩古茶园的景迈芒景古村落位于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为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和珍惜的古茶园,澜沧县大人常委会已作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芒景古村落保护决定》,并将此决定列入立法计划。

在今后的立法规划中,云南省人大常委会还将制定和修改《云南省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云南省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8件环境与资源保护类地方性法规。"今年9月份,我们将配合人大常委会做好《抚仙湖保护条例》和《星云湖保护条例》的执法检查工作。"冯志成说。

6、渭河氨氮污染问题严重 年内将建33座污水处理厂

来源:华商报 2009-08-14

http://news.h2o-china.com/market/project/825331250212934_1.shtml

渭河污染物氨氮治理问题在上半年全省河流水环境状况中尤为突出,年内将建成的33座污水处理厂,将担负起消灭渭河氨氮浓度过高的任务。

省环保厅副厅长李孝廉通报的水环境监测结果显示,全省6条主要河流中,渭河综合污染指数下降幅度最大,尽管渭河全流域仍有五分之一的水质监控断面为劣Ⅴ类水质,但其中一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已大幅降低,比起往年9个断面的化学需氧量浓度为劣Ⅴ类水质,上半年只有3个断面仍被列为“劣Ⅴ类”之列,且潼关出省断面已浓度已降至Ⅳ类水质。

“污染渭河水质的元凶主要是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两种污染物,关停渭河沿岸造纸厂的治理措施,已使渭河化学需氧量浓度大幅降低,氨氮的污染问题则显得严重了。”李孝廉说,上半年渭河全流域13个断面中,9个断面的氨氮浓度指标仍为劣Ⅴ类。

据分析,渭河中的氨氮62%以上来自生活污水,30%来自农用化肥随地下水渗入河流所致。如今,渭河附近化肥厂基本能够达标排放,农业面源的污染则需长时间减少使用化肥才能减少,要大幅降低渭河氨氮污染,渭河流域的污水处理厂需要承担更多责任。

李孝廉却告诉记者,目前渭河流域很多在用的污水处理厂,消除氨氮的措施并不健全,仅关中地区已建成的16个污水处理厂中,就有10家被查出氨氮超标排放。但不是没有解决办法,李孝廉说:“给污处厂增加脱氮设备,同时在今年底前,渭河流域还将建成投运的33个污水处理厂,将大大提高渭河中氨氮的治理力度。”

今年5月起,全省造纸厂按照国家环保部规定实行了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浓度和生产耗水指标,8月1日起,达不到新标准的企业将被关停治理。省环保厅派出的检查组目前正在渭河流域检查各企业排污达标情况,检查结束后,一部分治理不达标的企业将被写进关停的“黑名单”。李孝廉说:“这次关停的企业估计不在少数,这将是渭河流域现存的62家造纸企业重新洗牌的起点。”

7、手挽手治理跨界污染 苏浙沪环保联盟步入实质化

来源:新华日报2009-08-14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25401250214448_1.shtml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虽然日日不见君,用君污染水。”一首被修改的古诗,反映了频频发生在江河流域的“跨界污染”。而今,苏浙沪试图以“环保联盟”的方式,“手挽手”化解区域环境问题。

8月初,长三角“环保联盟”终于有了第一个实质性成果:江苏省环保厅、上海市环保局与浙江省环保厅联合下发文件,就“长三角地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工作及评价标准”进行统一规范。

关起门来搞环保很难“独善其身”

 “事实上,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征比起经济可能还要来得明显、直观。”江苏省环保厅副厅长赵挺说,因为区域的生态链是相连的,水是流动的,空气也是互相影响的,上下游以及周边地区之间生态环境的依存度相当高。上游的水污染了,下游同样遭殃。一地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周边地区终归也要受影响。总之,在同一个区域内,各地关起门来搞环保很难“独善其身”。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团结治污”的呼声日益迫切。早在2002年初,浙江的嘉兴就与江苏的苏州建立了边界水污染防治制度和水环境信息通报机制。

此前,就长三角环保合作课题,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毕军教授已经忙碌了两年。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苏浙沪在太湖、长江、杭州湾、东海等区域有很多共同利益,也面临着污染跨界转移等共同矛盾。因此,长三角环保一体化,既有现实的需要性,也有实现的可能性。

统一标准,推进环境监管一体化

作为正式合作的第一步,这份盖着三省公章的红头文件要求,长三角地区环保部门在每年“六·五”世界环境日前,须将本地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评级结果,通过政府网站、报刊、广播等形式向社会公开。

这份文件最大的亮点,是“苏浙沪将执行统一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评价标准(暂行)》”。记者翻阅发现,对于企业的环境行为,《标准》设立了达标排放、总量控制、行政处罚、突发环境事件等11项评价内容,按不同情形,分为很好、好、一般、差、很差五个等级,依次以绿色、蓝色、黄色、红色和黑色进行标示。环保部门还将与金融、工商、证监等部门建立互通机制,通过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政策,迫使企业自觉治污。

江苏省环保厅法规处处长凌静认为,推动苏浙沪企业环境信息行为公开,可以提高企业环境意识,规范企业环境行为;同时,苏浙沪能够实现企业环境信息的共享,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环境管理水平。

告别“符号”是进步,急于求成不现实

建立“环保联盟”,是三地多年的企盼。

2004年6月18日,在杭州举办的“区域环境合作高层国际论坛”上,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宣读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环境合作倡议书》;

2008年12月15日,三方共同签订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合作协议(2009-2010年)》,达成六项合作计划;

2009年4月29日,又在上海召开了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合作第一次联席会议。会议围绕2009年环保合作三项重点专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记者了解到,除了由江苏省环保厅牵头的“企业信息公开”区域合作外,由上海牵头的“加强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工作,由浙江省环保厅牵头的“健全区域环境监管联动机制”,也将陆续进入操作层面。前者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核心,借鉴北京奥运经验,研究制定并落实世博会区域联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后者通过建立专项网络交流平台,加强长三角地区环保联合执法,共同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处置等环境违法行为,进一步提高区域危险废物应急处置能力。

毕军提醒说,环保可谓长三角一体化中最难的领域,因为其中有不少的利益冲突。比如说,各地都有立法权,不同区域之间的环境标准、执法要求并不一样,这就可能导致企业向环境要求较低的地区转移,从而引发区域之间的矛盾。因此“有所为,有所不为,求同存异,才是最佳合作心态”。

8、环评报告指港珠澳大桥将影响中华白海豚栖息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08月14日

http://news.qq.com/a/20090814/000841.htm

港珠澳大桥环评报告指,在建造及营运香港口岸过程中,会对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造成中度影响,需作出缓解措施。图为在大屿山水域栖息的中华白海豚。(图片来源:文汇报)

中新网8月14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港珠澳大桥兴建在即,香港路政署委托顾问公司就大桥香港接线及香港口岸的3份环评报告已经完成,报告指出在建造及营运香港口岸过程中,会对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造成中度影响。

报告并预测在兴建屯门至赤腊角连接路期间,屯门区一带空气污染会恶化,平均悬浮粒子数量超出每立方米80微克标准,预测届时平均达91.4微克,最高更达105.6微克。该3份报告将于14日起展开公众咨询,为期30天。此外,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日前也正式通过。

港珠澳大桥香港接线勘测报告指出,在众多方案中,以机场岛东北水域方案较可行,不会影响香港国际机场现有主要设施,大屿山山峦及相关生态设施包括大屿山郊野公园及东澳古道可以保留。建造及营运香港口岸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到水质及海洋生境,其中对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造成中度影响,需要作出缓解。

屯门至赤腊角连接路勘查报告指出,连接路施工期间,屯门区一带的空气污染或会恶化,屯门灭火轮消防局、蝴蝶湾洗衣场、望后石消防局等8个地点的每年平均悬浮粒子数量,会超出每立方米80微克的标准。

报告也指出,兴建屯门至赤腊角连接路期间,会延碍中华白海豚活动路线,挖泥、填海、钻孔桩及板桩会对它们造成听觉干扰,施工船舶往来会干扰、伤害甚至导致海豚死亡。连接路运作期间,也会令生态损失。拟兴建的连接路将与其它项目同期施工及运作,故预期会造成累积的影响,包括该连接路工程会引致47公顷的海豚、珊瑚、底栖生物生境及渔场永久消失。

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发言人表示,特区政府会根据法例要求把环评报告咨询公众,并指有关单位选择在机场东北角填海130公顷兴建港珠澳大桥的香港口岸,并非中华白海豚的活跃出没海域,但为保育海洋生态,将会落实把大、小磨刀洲划为海岸公园,路政署会研究涉及范围,料大桥于2015-2016年通车后,拟议的海岸公园可望确认。

另据内地媒体消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日前在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持召开的评审会上通过,这标志着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勘察工作全面完工。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勘察工作的全面完工,为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中交集团负责人称。

9、暂停打捞 坠入长江12个危化品集装箱无下落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9-08-13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nfjx/200908130129.asp

    “危化品集装箱坠江”追踪

    据新华社电 记者昨日在长江三峡水域集装箱落水事故现场看到,正值汛期的三峡大坝-葛洲坝间长江航段水流湍急,现场打捞工作船已停止作业,启程返回葛洲坝上游的锚地。

    仅有4个集装箱未沉

    8月10日23时20分许,“航龙518”轮下行通过三峡两坝间石牌弯道水域时,发生倾斜,所载62个集装箱掉入江中,包括12个装有高锰酸钾、高锰酸钠、氢氧化钾等危险化学品的集装箱。

    事故发生后,长江航务管理局迅速组织了9艘船艇在现场搜寻、打捞。交通运输部还从东海打捞局调派6名专家,携带两台先进设备前往支援。

    据悉,落水的集装箱当时有12个浮在水面,至昨日16时,已打捞起3个集装箱,分别装有榨菜、金属门和食品,另外5个已沉没在葛洲坝坝前水域,2个浮在葛洲坝坝前水面,2个浮在石牌青滩水域。

    水下扫测定位难度大

    昨日15时许,长江航道局派出的专家从葛洲坝溯江而上,对沿途水下情况进行扫测,以便确定沉没集装箱位置。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副局长计玉健说,扫测存在很大难度。石牌至葛洲坝距离约23公里,之间多暗礁、深坑,为自然航道,一直没有系统整治过。水深平均在40米左右,部分水域深达80至100米,复杂的水下地形将对扫测构成障碍。

    计玉健介绍说,由于目前正是长江汛期,三峡两坝间水域来水流量高达3万立方米/秒左右,流速高达3米/秒,考虑到打捞安全,现场打捞船已暂停作业,待专家进行研究后,再确定打捞方案。

    宜昌解除应急状态

    湖北省宜昌市政府昨日下午发布消息说,三峡水域危化品集装箱落水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隐患已得到有效控制,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在规定限值内,决定自12日16时起,解除此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状态。

同时,宜昌市继续保持对饮用水源水质进行监测,并每天对事发地下游饮用水水源地采样监测2次,主要监测项目为pH值、高锰酸盐指数和锰。环保部门在打捞过程中将同步加大监测频次,防止再发生意外。

10、长江流域气候影响趋重适应性管理需要科学依据

来源:湿地中国 2009-8-14

http://www.shidi.org/sf_EC668FC8D3144A34B39EABEE3A35CB0C_151_cnplph.html

  2007年4月,《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发布后,立即引起了国务院、相关部委、科学界、各大媒体、社会公众以及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被誉为长江第一份“体检”报告。

  时隔两年,2009年4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牵头编写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9》(以下简称《报告2009》)在京发布。这是继2007年首次发布《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后,再次针对长江保护与发展中的新问题与新进展进行的集中关注与解析。

  日前,该报告的主编、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杨桂山就《报告2009》的发布背景、关注重点等问题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的采访。

  影响叠加 问题复杂

  “通过2007年的报告,我们了解到政府、科学界和社会公众都非常渴求能及时了解长江保护与发展的最新进展,所以开展定期评估十分必要。”杨桂山在谈到《报告2009》发布背景时说。

  近两年,长江保护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与水生态四大水问题的困扰,局部地区干旱缺水严重、汛期特大暴雨与洪水频发、水环境污染压力日益增大、水生态退化不断加重。尤其是气候变化和重大工程叠加影响,使得这些问题更加复杂。

  《报告2009》着重评述了长江流域近两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最新态势,遴选2007年~2008年长江保护与发展的热点问题,以备受人们关注的气候变化与重大工程的影响为主题展开评述。

  2006年~2008年,长江流域经历了一系列罕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2006年夏季,重庆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高温和特大伏旱,四川出现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伏旱,同期,长江出现百年罕见的汛期枯水。2007年~2008年又出现了枯水期超低水位,相继导致洞庭湖、鄱阳湖出现持续枯水事件。2008年1月,以长江中上游为核心的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8月,流域相继出现持续性强暴雨。

  杨桂山认为:“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给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越来越大。而长江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复杂,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报告2009》中指出,IPCC相关气候模型预测结果的综合分析表明,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在未来50年仍呈显著升温趋势,至2050年增温幅度可能达1.5℃~2.0℃。年降水量变化在2001年~2050年的50年内无明显增加或减少,但年际及年代际的波动将可能更加显著,2030年前减少趋势显著,呈相对偏干的气候状况。降水季节分布将可能更加集中,夏季汛期7月~8月降水和极端降水事件将有所增加,秋季降水将可能减少,从而可能造成流域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几率的增加。

  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加剧退缩虽在短时期内可能造成长江径流量的增加,但在长时期内将造成长江冰川补给水源的逐步减少,导致长江源区“中国水塔”地位下降,并将可能改变江源水系的分布格局。

  针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给长江保护与发展带来的影响问题的解决方案,杨桂山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在长期观测试验和数据积累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性评估的跨学科综合模拟研究,重点关注极端气候事件以及长江源头区等重要敏感区,客观、系统地评价气候变化对流域造成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从而为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在流域尺度上,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调节功能,通过跨部门与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合理利用和保护流域水、土、生物等资源,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规律,实现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福利的最大化以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在流域综合规划工作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对流域水资源、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的可能影响。

  第四,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加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鼓励公众参与,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鼓励企业、公众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逐步形成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相适应的高效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经济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

  在《报告2009》中,长江流域湖泊水域的水环境和水资源等受到了进一步重视,特别是2008年,全国重点湖泊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率先在太湖正式实施,标志着太湖治污和长江水环境保护工作步入新阶段。

  杨桂山分析了近两年来长江流域湖泊水环境状况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太湖、滇池、巢湖等“三湖”都出现了大面积的蓝藻暴发,“三湖”营养状态指数无明显下降趋势。太湖总体为劣Ⅴ类水质,湖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虽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显著加强,水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入湖污染物总量并没有得到有效削减和控制,加之湖泊长期累积的污染物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治理。总体来说,湖泊水污染状况依然严重。”杨桂山说。

  此外,这次报告还对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作出了系统总结。记者了解到,《报告2009》采用28项定量化的指标,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4个角度,对拥有长江岸线的沿江39个大中城市发展状态进行了客观评价和比较排序。

  杨桂山就此指出:“总体来看,沿江地区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区域统筹与协调也显著加强。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处于较高水平。

  但对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科学有效的排序和评估仍是很有必要的,杨桂山分析说,因为“区域各市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尤其经济发展水平、活力及能力等方面的空间差异更为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功能的充分发挥。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能力及综合实力多方面对长江沿江地区39个地市州进行发展实力进行评估,有助于各地找准位置,扬长避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未来,报告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系统评估,为各地客观认识自身发展状态提供参考”。

11、陕西凤翔血铅事件涉嫌厂家称从未收到环保罚单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9年08月14日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8-14/082418433909.shtml

  8月11日,凤翔县长青镇高咀头村14岁小朋友马佳星出示的报告单显示,他的血铅检测值是316ug/l(毫克/升),远远超过了100ug/l以内的正常标准。本报记者陈钢摄

  调查之一

  上百娃娃“血铅”超标村民心头阴云笼罩

  在陕西省凤翔县长青镇的三个村庄,“血铅超标”的阴影,最近打破了近千名儿童的宁静暑假。他们中的上百人自行在医院检查显示血铅超标,村民怀疑是邻近一家铅锌冶炼企业所致。

  对于可能血铅超标的这些儿童,当地政府组织了权威检测并准备治疗。8月13日晚,本报记者在陕西省凤翔县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是,近日接受西安市中心医院医疗小组权威血铅检测的凤翔县长青镇冶炼公司环评范围内两村731名儿童中,615名血铅超标,其中166名儿童血铅含量在250ug/l(微克每升)以上,163名中度铅中毒,3名重度铅中毒,需要住院驱铅治疗。治疗费用由县财政负担。其他孩子只需在家进行非药物驱铅,地方政府将派医务人员进行指导。环评延伸范围内部分儿童的血铅检测还在进行中。当地政府同时对污染源进行检测。许多村民盼望政府部门及早采取措施,确保孩子们不再受到铅污染危害。

  “这么小的娃,血铅含量这么高,咋能不让人害怕?”

  “我娃才22个月,血铅含量这么高,你说咋能不让人害怕?”8月11日,陕西省凤翔县孙家南头村村民李永锋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李永锋的儿子李庚秋8月3日在宝鸡市中心医院所做的血样微量元素检测报告单显示:血铅含量是180ug/l(微克每升),高于100ug/l以内的正常标准。

  近一周来,在陕西省凤翔县孙家南头村、马道口村、高咀头村,血铅这一原本生疏的词汇,成了人们热切关注、又忐忑不安的话题。焦急、气愤、不安、无奈挂在许多村民的脸上。

  “血铅事件”起因于一名叫做苗凡的小朋友。今年上半年,马道口村村民苗建科6岁的女儿苗凡在凤翔县医院做血常规检查时被诊断为“铅中毒性胃炎”。8月12日,小苗凡正在家里津津有味地看《猫和老鼠》,她的妈妈告诉记者,吃了6盒排铅药物之后,苗凡的病情已经彻底好转。

  让苗凡一家人没有想到的是,她偶然检测出的铅超标,“引爆”了备受关注的凤翔县“血铅事件”。因为怀疑铅污染是附近陕西东岭集团冶炼公司所致,村民纷纷带着孩子到宝鸡市一些医院检测血铅。

  据长青镇政府8月7日统计,在239名检查血铅的孩子当中,共有138人的血样微量元素报告显示部分重金属测试指标异常,疑似血铅超标。在此以后,因为陆续又有孩子自行到医院检查,疑似血铅超标儿童数量仍有增加。

  记者在三个村走访时,村民出示的由宝鸡市一些医院出具的儿童血样检测报告单显示,铅的测定数值集中在100至400ug/l(微克每升)之间,村民在与报告单提供的参考数值比较之后,反映强烈。

  马道口村村民何婉蓉14岁女儿何露露8月10日检测的血铅含量是301.897ug/l。何婉蓉说:“娃现在正长身体,血铅这么高,咋能不让人担心?”

  “有问题早点治疗,没问题家长就放心了”

  上百名村民拿到了宝鸡市相关医院出具的、让他们不安的血铅检测结果,但按照医学标准,这些孩子血铅是否超标,需要由权威检测机构做进一步诊断。为此,凤翔县委托西安市中心医院医疗小组,已对3个村1000多名14岁以下儿童开展了权威、科学的血铅普查。

  西安市中心医院职业中毒主任医师郭宝科带领医疗小组来到高咀头村为儿童抽取血样,这些血样将送回西安进行血铅检测。他说,医疗小组先后于8月7日、8月10日、8月11日进村设立采血点,现场对环评标准范围内的马道口、孙家南头两个村14岁以下儿童免费开展血铅普查,共完成采血731人。同时,为了进一步消除部分群众疑惑,还对环评标准范围以外的高咀头村286名14岁以下儿童进行了血液抽样检查。

  据郭保科介绍,之前村民对孩子作的血样检测,基本上是末梢血铅检测,而比较准确的检测结果,则要通过有资质的医疗单位通过对孩子静脉血铅两次检测之后才能确定。

  记者走访看到,凤翔县、长青镇政府已安排上百名干部、医务人员走村串户,向群众宣传高铅血症防治相关知识,凤翔县政府表示已研究制定了救治方案,做好了血铅超标儿童的救治准备。

  “检测结果出来了,有问题的话早点治疗,没问题家长就放心了”,孙家南头村村民孙亚刚等人焦急地说。

  “有没有污染,先躲了再说”

  马道口村村民董存会11岁的女儿董晓婷,7月31日在宝鸡市人民医院检测血铅含量为102.653ug/l,只高出正常标准一点点,但董存会已经不准备让孩子在村里上学了。村里的小学与冶炼公司挨着,他担心孩子会受到铅污染,所以决定让孩子转学,已经到30多公里以外的岐山县一所寄宿制民办学校报了名,每学期学费、住宿费需要2100元。“学费有点高,可是为了孩子安全,我们也认了”,董存会说。

  尽管当地铅的污染源尚未确定,血铅超标的危害程度也不尽相同,轻度超标完全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治愈,但在这三个“涉铅”村,不少村民依然“谈铅色变”,躲之唯恐不及,纷纷为孩子上学另寻出路。在马道口村,已经有30多名孩子像董晓婷一样,选择了报名上外地学校,许多都选择了收费较高的民办小学。

  据郭宝科介绍,相对于成人来说,儿童易受到铅污染的危害,但没有必要为之恐慌。儿童血铅含量超过100ug/l为异常,100ug/l至199ug/l为高铅血症,200ug/l至249ug/l为轻度铅中毒,250ug/l至449ug/l为中度铅中毒,450ug/l以上为重度铅中毒。血铅含量达到250ug/l以上才需要干预性治疗。

  记者在长青镇走访看到,当地政府已安排人员向群众宣传高铅血症防治相关知识,但要得到群众的理解和配合,显然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孙家南头村村民孙西凤的孩子李子琦,7月27日在宝鸡市妇幼保健院检测血铅含量为263ug/l,孙西凤说:“如果孩子铅超标,现在就应该与污染源隔离,可是现在还做不到,真让人着急!”

  调查之二

  “排污达标”真假难辨“承诺搬迁”束之高阁

  记者近几日在凤翔县调查了解到,考虑到可能带来的污染,陕西东岭集团冶炼公司建厂之初曾与当地政府约定在三年内对附近居民实施搬迁,然而,在“重发展、轻环保”观念影响下,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搬迁计划拖延至今。“血铅事件”的发生,促使当地政府紧急启动搁浅几年的“不安全区居民”搬迁计划,但“亡羊补牢”难掩群众心痛:怎么能为了发展,不顾百姓的健康?

  “血铅事件”惹民怨

  8月11日上午,为了向东岭集团冶炼公司“讨个说法”,凤翔县长青镇高咀头村一些村民围堵了途经村口的冶炼厂车辆。村民仝亚凤告诉记者:“村里几十个孩子到宝鸡检查出了铅超标,大家急得要命,才堵了他们的车,希望能尽快解决问题。”

  “出了这么大的事,群众心里有气,我们基层干部时常挨骂、甚至挨打,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孙家南头村党支部书记刘省祥无奈地说,“可是咱只能忍气吞声,耐心做群众工作,希望大家能理解,告诉大家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

  陕西东岭集团是宝鸡市东岭村村办集体企业发展起来的一家以物流贸易、金属冶炼为主业的公司,是陕西省最大规模民营企业。东岭集团2003年起在凤翔县长青镇投资办厂,于2006建立了配置在一起的年产10万吨铅锌冶炼项目和年产70万吨的焦化项目,成为凤翔县境内的大型工业企业之一。去年这家冶炼企业共上交税收1.23亿元,其中为地方财政收入贡献2400万元,占凤翔县地方财政收入总额的17%。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12、求解城市垃圾困局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9-8-13 杜悦英

http://www.interfp.org/Article/hyxw/200908/1162.html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面对眼前分别标示着“可利用回收”和“其它垃圾”两个比肩而立的垃圾箱,张小姐一脸茫然。她左思右想,还是不清楚到底应该将手中刚刚撕掉的雪糕包装纸投向哪一边。“不了解垃圾分类方面的知识,只好胡乱投进了离自己稍近的那个垃圾箱。”

    “我也很想准确分投,但是确实不知道该怎么给垃圾分类。”虽然已经来到北京工作两年,但对于张小姐来说,遍布大街小巷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仍是形同虚设。

    张小姐的疑惑并非个案。最近在搜狐绿色上线的一档垃圾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他们收到的3923份有效问卷中,约70%的受访者表示接受过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但仍有41.37%的人依然不知道垃圾该如何分类,导致近七成的生活垃圾没有经过分类就直接放入垃圾桶中。与此同时,记者也发现,在这3923位参与者中,高达65.4%的人拥有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

    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及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度不够高,对于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来说,还只是冰山一角。

    围城短板

    在上述调查中,对于垃圾分类回收难题的产生原因,受访者分别给出了缺乏环保意识、相关部门宣传力度不够以致公众对垃圾回收不了解、分类设施不健全等理由,数量分别占全部被调查者的77.9%、76%和75.7%,都超过了3/4,另有不到一半的被调查者(49.3%)认为职能部门规划不力。调查结论分析称,缺乏环保意识、分类设施不全、宣传力度不够是垃圾分类前行中的三大“拦路虎”。

    与此同时,在生活于城市的普通人群中,关注垃圾在被扔进垃圾桶之后的去向、垃圾处理将给城市带来怎样的环境压力等问题的人少之又少。

    北京市副市长黄卫在7月份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发言认为,当前垃圾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垃圾产生量持续上升。他透露,2008年,北京居民和单位生活垃圾产生量672万吨,日均1.84万吨。如果按照现在每年8%左右的速度持续上升,2012年北京垃圾年产生量将达到914万吨,2015年将达到1152万吨,日均3万吨。

  二是垃圾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北京共有23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总设计日处理能力1.04万吨,实际处理量达到每日1.74万吨,平均超负荷率67%。如果继续超负荷运行,垃圾填埋场服务期限将缩短一半。

  三是垃圾处理结构不合理。目前,北京90%以上生活垃圾是通过卫生填埋方式进行处理的,焚烧仅占2%。

  四是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困难。新建项目选址难度大。

  五是垃圾处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法规不健全、垃圾收费标准低、收缴率低,不能很好地发挥对垃圾减量的调节作用。

    谈到垃圾处理难题,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宣传处处长郭卫东显得十分忧虑。他对本报记者说,以北京阿苏卫垃圾填埋及综合处理场(下称阿苏卫)为例,最初设计的是处理东城区和西城区的垃圾,日处理能力2000吨,1994年投入运营。但事实上,阿苏卫如今还要负责昌平区的垃圾处理,日垃圾处理量也已达到3500吨,远超负荷。阿苏卫相关负责人说,阿苏卫规划了1159万平方米的垃圾填埋面积,但目前已经填埋了700多万平方米。“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不出四五年,北京将会成为一座垃圾围城。”郭卫东说。

    “围城”之忧正向我们逼近。环保问题专家董金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城市固体生活垃圾总量已位于世界高产国前列,现在,全国已有200多个大中城市被生活垃圾包围并逐渐向农村蔓延,历年堆放未及时处理的垃圾已经占用了大量农田,而且还在逐年递增。同时,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很多城市的垃圾都露天存放或简易地填埋在城郊附近,历年累积堆存量超过70亿吨,占地约75万亩。此前业内有预测称,中国城市垃圾2010年将达到2.64亿吨,2030年达到4.09亿吨,2050年达到5.28亿吨,董金狮对此表示支持,“现有垃圾处理厂数量及规模远不能适应城市垃圾增长的需求”,他说。

    此外,目前主流的垃圾处理方法也都不尽如人意。阿苏卫项目相关负责人说,中国垃圾填埋处理较多,比重超过85%,虽然这种方法处理能力强、作业难度低、投资运行费用低、管理简单、土地资源也可实现再利用,但在生活垃圾不断增加的前提下,不少城市找到新的建设填埋场已经并不容易;而填埋垃圾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渗滤液,约80%的垃圾填埋场有地下水污染,同时产生温室气体,增加沼气收集、处理的成本,严重影响填埋体的稳定性。

    焚烧法暴露的问题则是,投资和运行成本高,发电量和电压不稳,焚烧过程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而如果用混合垃圾堆肥,有害物会随堆肥进入土壤,造成二次污染。

    更令人不安的是,垃圾处理厂总与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相生相伴。尽管垃圾处理厂的负责人从来都是强调,场地建设符合相关的环保指标,但垃圾处理厂与周边区域居民因为空气质量等问题而起的矛盾仍会不时见诸报端。

      应对之策如何化解围城之困?

    “垃圾作为一种可以被人类开发利用的有价值的客观存在,应该进入循环系统。”北京市管委高级工程师王维平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垃圾量猛增和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首先要减少垃圾的产生。“限制包装可以减少垃圾17%左右,循环利用率是节省的核心,旧货交易,废品回收等措施都是减少垃圾的主要办法。”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委会环卫设施处副处长卫潘明称,要调整垃圾处理结构,争取做到焚烧占40%,填埋等其他方法占30%,并切实减少垃圾数量。“如果按照目前的垃圾量一直增长下去,2015年将出产1100多万吨。建设很快,但是垃圾增长量更快,要通过源头分类,资源再利用,减少垃圾产生量,每年降低一到两个百分点,到2015年实现垃圾总产生量零增长。”

    黄卫在前述场合表示,经过调研,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了生活垃圾处理作为基础性公益事业的定位。2015年前北京将新建改建垃圾处理设

12下一页

13、北京"垃圾围城"状况堪忧 2015年填满现有填埋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年08月14日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908/14/t20090814_19782179.shtml

    有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产生4.9亿吨垃圾,仅中国每年就产生近1.5亿吨城市垃圾,垃圾增长率超过10%。对于拥有1600多万人口的北京来说,形势显得更为严峻。

    ●“垃圾围城”状况堪忧

    “如果说2008年以前北京主要面对的是交通、大气问题,那之后就是垃圾和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晓晨表示,北京“垃圾围城”的状况不容忽视。

    8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朝阳区的马各庄,可以见到标着“朝阳环卫”字样的车辆,在通往高安屯垃圾填埋场的公路上往来频繁,平均每分钟有三四辆之多。附近居民表示,比起前两年,现在臭味减轻很多,尤其是最近经常下雨,空气状况较好。但垃圾车不分昼夜往来过于频繁,苍蝇跟着垃圾车跑,附近卫生状况不佳的问题仍待解决。

    建成于2002年底的高安屯垃圾填埋场是朝阳区最大的垃圾处理场,原本设计的日处理能力为1000吨,2003年投入使用后,日处理量很快超过1500吨,并逐年增加。随着朝阳区人口的迅猛增长,去年的日均处理量已达3400吨。

    高安屯的膨胀状态,只是北京垃圾填埋场现状的一个缩影。北京去年日产垃圾1.84万吨,垃圾以每年8%的速度增加,按此速度,预计2012年全市垃圾生产量将达日均2.5万吨,2015年达日均3万吨,届时,北京现有垃圾填埋场将全部填满。目前北京市垃圾处理设施的总设计日处理能力为1.04万吨,实际日处理1.74万吨,设施平均超负荷率达到67%。

    为此,在今年初的“两会”上,283名代表提出了垃圾处理的议案,直指北京垃圾处理的危机形势和困局。日前,北京市副市长黄卫表示,经过调研,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在垃圾处理上达成的两个共识:一是将垃圾处理定位为关心民生的公益性事业,加大政府投入;二是确定了以焚烧为主的综合处理方式。他表示,2015年前北京将新建改建垃圾处理设施40座,以缓解目前超负荷处理状况,项目直接投资100亿元。

    ●首个臭味检测系统试运行

    针对之前朝阳区高安屯垃圾填埋场附近几个小区居民反映的“臭味污染”,朝阳区政府日前投资500万元建成了全国首个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物24小时在线自动监测系统。

    高安屯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由覆盖高安屯垃圾填埋场及其卫生防护区内的8个大气污染物自动检测子站和系统平台组成,通过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实时监测空气中硫化氢、氨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氮氧化物、总氮、甲烷、可吸入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反映气象条件的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大气压等数据,从而全面掌握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状况。该系统的建成为推进该地区恶臭污染治理、妥善解决污染扰民问题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2015年建成4个循环经济园区

    2015年北京市将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选址规划建设4个大型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园区。目前,北京首个园区——阿苏卫循环经济园区已初步规划。该园区是本市规划的北部地区垃圾处理的主要设施,分别由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综合处理厂、垃圾焚烧厂以及渗沥液处理等辅助设施组成。

据市政市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规划建设的循环经济园区,将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其范围划分为核心区和生态保护区两部分。核心区位于园区的中心,是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区,包括垃圾分选设施、垃圾焚烧设施、垃圾生化处理设施、垃圾填埋设施、环保教育基地建设及其他配套设施。园区将实现原生垃圾的零填埋,通过筛分、焚烧、生化处理,有效控制填埋气和渗沥液的产生。另外,从核心区向外约2公里为生态区,将逐步建设林地、绿地和环保产业,形成生态屏障,达到提升周边公共环境水平的目的。

14、化解北京水危机须走生态之路

来源:新京报 2009-08-14 冯永锋

http://epaper.thebeijingnews.com/html/2009-08/14/content_396471.htm

  北京现在处于历史上少有的“水神经紊乱”期,要想让这个神经紧张症得到缓解,必须往自己头上浇几瓢凉水,好好反思一下过去的“水行为”中,到底有哪些错谬之处。

  北京今夏一直在下大雨,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天公作美,干渴的北京将变得“湿意十足”。然而没想到,北京水务局传出来的消息让人大为伤心:北京今年的降水量不如去年,各大水库的来水量也不如去年———北京的水危机越发让人易感易受。

  化解北京水危机,目前常被提起的方案无非是控制城市人口增长、从外地调水入京、加强节水等,但除此之外,我们就没有别的对策了吗?假如我们回到北京水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用生态学的眼光去多加琢磨,估计会梳理出一些可能的脉络。

  人工绿化难以发挥水源涵养作用,反而成为“耗水大户”

  第一个当然是停止“种树”。所有的人都知道森林是“天然水库”,但是,这并不等于种树就建造了一个小水库,可能恰恰相反,根据我持续的观察,北京的绿化、种树,实际上是在把长势良好的天然林替换为杨树林、柏树林、松树林,森林的“纯化”不仅仅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严重损伤,而且让我们幻想的“存水基地”成为“耗水大户”。

  种树时把长得好端端的原始树种砍倒;为了让种植的树木生长,又不要停地“清除杂木”“清除杂草”,导致杨树林底下空空如也,没有灌木,没有草丛,没有地衣,没有落叶层,根本不可能为“水源地”做应有的遮蔽和缓存。

  湿地消失,城市留不住水,一下雨就成灾,水渗不到地下

  第二就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去重新复原水系。北京一直在盖楼造房,除了供人走路行车的街道,生态用地十分可怜。过去,北京有着许多小型的坑塘,但现在这些湿地都被填平了,其直接后果是城市留不住水,一下雨就成灾,水渗不到地下,渗不到地下就不会有泉水,没有泉水就不会有地表径流。

  北京像一个巨大的防雨布,把所有的水都赶走。虽然从2005年以来,北京开始猛铺透水砖,但由于缺乏无处不在的“坑塘”,天一下雨,水就迅速“奔流大海不复回”了。

  与坑塘同时消失的是河流的变直。天然河流应当是弯曲自由的,但是,一座城市建成之后,城市就成了最畏惧水的“动物”,一听说下雨就想到灾害,于是为此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结果,当人们像赶走敌人或者瘟疫那样把生命之水驱逐出境之后,发现脚下的土地越来越干。

  因此,北京应当尽快把市内的河流都还原到自然态,同时在河流两边腾出尽量多的坑塘。把雨水留住,让它慢些走慢些走,这应是让北京滋润的有效之举。

  大量水坝造成河道缺水,让地表径流与地下水互补的局面彻底中断

  最后一点是拆除部分水库。为了“治理河害”,北京永定河、潮白河的上游和支流,都修建了大量水库。北京周边,大小有将近一百座水库,包括4座大型水库,16座中型水库,80来座小型水库。但这些水库永远处在“来水缺少”的饥渴状态,官厅水库的库容超过40亿立方米,但现在仅仅存有1亿立方米左右的水,大量的库底裸露,成了玉米地。

  而同时,这些水库饱受上游拦截之苦,又给下游制造了干旱。永定河的三家店水库修成不久,永定河从此断流,河道内修起了高尔夫球场,河床成了沙源,成了采砂场和放羊的牧场。密云水库开始向北京供应生活用水后,潮白河也从此成了“旱河”,无论何时去看,都会感觉到河道一片萧瑟。河道缺水不仅仅让河流彻底丧失了生命,而且让两岸的生态系统从此变了性格,让地表径流与地下水互补的局面彻底中断。

  因此,与其胆战心惊、有名无实地保存着那么一小碗水,不如干脆拆除一部分大坝,让水回到河道和坑塘中,重建水的流域小循环,这样,地表的水多了,地面湿了,植被盖度高了,湿地扩展了,天上水、地面水、地下水,都会重新回到一个健康和乐的状态,“水城北京”的历史旧影,才有可能重现。

  当北京水务局、环保局公布几个水库存水量的时候,其实北京现在至少70%以上的自来水是地下水,根本不是由密云水库供应。为了保障北京的用水安全,北京已经把平谷的“战略水源”给提前用上了,这些井的深度,远远超出想象。开采这些水源的直接后果就是,水源井周边的湿地,迅速地变干了。

很显然,北京现在处于历史上少有的“水神经紊乱”期,要想让这个神经紧张症得到缓解,必须往自己头上浇几瓢凉水,好好反思一下过去的“水行为”中,到底有哪些错谬之处。否则,就算不停地去调水,就算拼命研究海水淡化技术,也只能每天都生活在水危机的阴影之下。

15、环评啃下了“硬骨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8月14日 汪 劲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9853917.html

  规划环评条例的通过,啃下了环评领域的一块 “硬骨头”,不仅为规划环评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更重要的是重塑了政府宏观决策的程序规则,为环境决策融入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制度抓手

  在经历了40个月的起草过程之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终于由国务院常务会议于8月12日审议并原则通过。这对于提高政府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包括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当前我国开展更多的是建设项目环评。由于建设项目环评处于决策的末端,单单以此来预防环境风险具有内生缺陷。厦门海沧PX项目、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厂项目等一系列环评争议纠纷事件已经充分表明,项目选址的环境风险、多个项目的累积性环境影响与综合效应等问题,只有通过规划环评才能有效识别和预防。

  但是,目前各类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程序中,都存在着自编自审、各说各话的问题。例如,南方某省的不同部门竟然在同一个区域内陆续审批通过了小城镇发展规划、高教园区规划和化工园区规划。单个地看,这些规划都“言之有理”,但综合分析,一旦这些规划中的项目全部付诸实施,势必在高校云集和城市人口密集区域内,出现大量高度危险的化学工业企业。此时,如果希望在项目环评中“亡羊补牢”,往往为时已晚。

  由此看来,规划环评的意义在于,能在项目决策的前端就把好环境关。

  尽管我国2002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就对规划环评做出了规定,但具体的操作规范均未细化,致使规划环评一直处于试点之中。规划环评条例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环评法的不足。

  条例草案的通过,不仅为规划环评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更重要的是重塑了政府宏观决策的程序规则,为环境决策融入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制度抓手。根据条例,几乎所有政府以及部门编制的规划都要受到规划环评条例的规范。长远地看,条例对政府各部门规划制定权力的分配具有重要规范作用,当环境因素成为规划制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也就多了一层制度保障。

  当然,在重重困难之下,规划环评条例的出台,啃下了环评领域的一块“硬骨头”。我们能否咂摸出这块骨头的滋味,能否真正实现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还取决于包括规划环评条例在内的环境法规能否由“纸面上的法”转变为“生活中的法”。也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但毕竟迈出了重要一步。相信通过实践总结,条例必定会不断完备。

16、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可能?!

来源:中国固废网  2009-08-12

http://news.solidwaste.com.cn/k/2009-8/20098121502448624.shtml

  11日,记者在由搜狐绿色频道、中华环保基金会等单位共同发起的网上在线调查《垃圾分类,离我们有多远?》报告中看到:在参与调查的375人中,对于人们不按照分类的要求投放垃圾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23.08%人认为设施不全,无法分类投放,21.9%人认为缺乏环境意识,17.29%人表示不知道该如何分类,15.42%人认为对垃圾回收益处不了解。15.13%人觉得麻烦,5.15%的人出于对职能部门的不信任,认为在运输时仍将所有垃圾混合在一起,之前的分类工作不过是徒劳,还有2.04%人认为此举没有意义。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公众对垃圾分类所起的作用明显缺乏信心。另一调查结果显示:有五成以上的人认为投放垃圾时所做的分类对垃圾分类工作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

  垃圾分类的作用究竟何在呢?缘何公众对垃圾分类抱以不信任的态度?

  中国固废网顾问总编傅涛在谈及此问题时指出,我国的垃圾分类似乎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资源与垃圾在本质上是被混淆的。比如,在德国、日本这些均等化服务发展得非常好的国家,它们的垃圾分类工作是做得比较完善的。而出于我国特定的社会环境,单纯地照搬国外的经验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如果垃圾不能分类处理,分类收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真正做好垃圾的分类处理,才能引导公众参与到垃圾的分类收集之中,否则垃圾分类将很难实行。

  在谈到垃圾的分类收集时,北京市市政市容管委会设施处卫潘明副处长讲到,当前,政府相关部门正在逐步推广垃圾的分类收集,预计将在未来15年内基本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将垃圾分类与源头结合起来。一直致力于垃圾问题的北京市政府王维平参事强调,垃圾分类的目的在于分别回收利用,分别处理,即从源头必须支持分类运输,分类回收利用,分类处理。这样才能达到垃圾处理的理想化效果。

  而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合加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张景志总经理认为,对于垃圾分类,要结合现实,正视现实,进行适度的分类,而过度分类之会给老百姓造成生活中的种种不便,此外,还会加大企业自身的运输、储运成本。

  此外,对于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环境观念的树立,也是促进解决我国当前垃圾问题的助力剂。垃圾处理问题,是政府、企业与公众三方的博弈,合理协调三方的关系,政府加大监管的力度,企业挖掘技术的创新,公众增强环保的意识,对垃圾分类做到理性的认识,垃圾分类必将成为一种可能。(姚森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