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八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八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08-13

八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提醒:

有读者说没有看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的系列报道。www.greensos.cn这是我们绿色记者沙龙的网址。这个网址也保存着我们从做江河信息以来的全部信息。如果读者漏收,可以到这个网上看。另外,大家也可以登录怒江网查看文章。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环境资讯:

1、中国新闻网:      环保部四项措施防治机动车污染 重点淘汰黄标车

http://www.chinanews.com.cn/auto/auto-ywdd2/news/2009/08-13/1817350.shtml

2、常州新闻网:      中澳水环境污染治理公众参与合作项目组到常州

http://www.js.chinanews.com.cn/cz/news/2009/0813/4795.html

 

地方信息:

3、新京报:        北京从河北等地外调3亿立方米水进京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21956

4、新华网:        广东启动全省60座重要供水水库藻类监测预警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25061250130528_1.shtml

5、新华网:        昆明:年内建成5万亩滇池环湖湿地和生态林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8/13/content_11875106.htm

 

人与自然:

6、人民日报:       记者调查:长江源头鱼类前景堪忧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9-08/13/content_11873978_4.htm

 

重大水事:

7、水利部网站:      黄河实现连续10年不断流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21949

 

气候变化:

8、新华社:        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气氛让人忧

http://env.people.com.cn/GB/9848599.html

 

绿色访谈:

9、新华网:        垃圾收费远低于处理成本 收费体制有待调整

http://green.sohu.com/20090812/n265913191.shtml

 

特别推荐:

10、中国环境报:     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深度报道:

11、三联生活周刊:     湖南镉污染追踪: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传递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8-13/141318428097.shtml

12、人民网环保频道:    陕西凤翔儿童疑似血铅超标续:425户村民将搬迁

http://env.people.com.cn/GB/9848002.html

13、人民网-人民日报:   波恩会议再显分歧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风险重重

http://env.people.com.cn/GB/9848262.html

 

环境时评:

14、中国经济时报:     环保需要专业精神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813/09073008788.shtml

15、《人民日报》:还河流以生命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21947

 

1、环保部四项措施防治机动车污染 重点淘汰黄标车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08月13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auto/auto-ywdd2/news/2009/08-13/1817350.shtml

  中新网8月13日电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巡视员李新民今天表示,机动车污染已经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环境保护部采取了四项措施来防治机动车污染。同时,要促进黄标车的提前淘汰。

  李新民表示,近年来,我们国家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对城市的空气质量带来相当大的影响。据有关统计,2008年底,我们国家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6400万辆,机动车污染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北京等大型城市,机动车CO、NOx、HC的排放分担率分别为88%、51%和49%,污染物浓度分担率更是高达92%、64%和51%;同时,机动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可在近地面生产臭氧,可能导致光化学烟雾污染,潜在健康危害比较大。对此,环保部采取了四项措施:

  第一,开发建立了网络查询系统,也就是说通过网络查询系统,大家能够查实,每一辆车是否属于黄标车,现在已经建立,并且展开培训。

  第二,对于机动车采取了标志管理,发布了《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合格标志管理规定》,将于10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在不同的城市,对不同标准的车管理力度是不一样的。

   第三,促进重点地区的地方政府加大对提前淘汰黄标车的财政支持力度。各地对于淘汰黄标车的力度是不一样的,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力度是很大的。

  第四,加大对汽车拆解企业环境保护的监督,加大执法力度。

  对于日常关于机动车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强新生产机动车的管理,加大环境保护生产一致性的检查,其次加大对实施在用车的环保定期检验制度,就是实施维修保养制度,推动在用车的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还有就是利用舆论和广大公众的监督,很多城市都实施了对冒黑烟车的监督,不断促进机动车提高排放标准。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加严实施机动车的各类排放标准,改善油品品质。比如北京和上海地区已经实施了国家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全国实施了国家第三阶段排放标准。

  李新民指出,黄标车的定义是,达不到国家第一阶段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就是黄标车。达不到国家第三阶段排放标准的柴油车是黄标车。黄标车是一种高排放的车,为什么要促进黄标车的提前淘汰?某种程度来说,黄标车的排放数量和浓度远远超过绿标车的排放。有过统计,一辆黄标车的排放相当于国4标准排放污染物总和的30辆数量,也就是说一辆黄标车相当于国4标准的30辆车。

  李新民称,我国现有6400万的汽车保有量当中,有1800万属于黄标车,占到总数的28%,而其污染物排放量占汽车总排放量的75%以上。因此加快黄标车淘汰进程、将大大地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并为低排放、污染少的机动车快速发展提供更大的环境空间。(据中国政府网文字直播整理)

2、中澳水环境污染治理公众参与合作项目组到常州

来源:常州新闻网2009-08-13

http://www.js.chinanews.com.cn/cz/news/2009/0813/4795.html

  中新常州网8月13日电:8月10-11日,中澳合作项目“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和流域水污染控制”调研组一行8人到常州市开展调研活动。调研组主要由中澳生态与环境发展项目专家组长、公众参与专家周人民教授(澳籍)、中国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研所张永春副所长、南京大学钱新教授及澳发署Natasha Jones等8位环保专家组成,主要旨在调研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了解掌握社区在环保和公众参与方面发挥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公众环境保护参与机制,从而有效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该项目为中澳环境发展项目子课题。中澳环境发展项目主要由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政府共同发起,在中方商务部、环保部和澳方国际发展署(AusAID)指导下开展工作,旨在帮助加强中国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政策制定。

3、北京从河北等地外调3亿立方米水进京

来源:新京报 2009年8月13日 08:07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21956

本报讯(记者 蒋彦鑫)北京今年降雨次数多,但总降雨量与去年相比却低很多。为此,北京已启动昌平、怀柔、平谷等三个应急水源地,并从河北等地调用3亿多立方米的水进京。昨日上午,北京市发改委、市环保局联合市水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北京市节能减排、新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情况。

今年降雨量同比少112毫米

据市水务局副局长毕小刚介绍,截至昨日早晨8时,今年全市降雨量为326毫米,比去年同期的438毫米减少112毫米,比多年平均同期的418毫米减少92毫米。此外,密云水库上游降雨量目前为244毫米,与去年同期的349毫米相比减少30%。水库来水7500万立方米,比去年同期的1.04亿立方米减少了28%。

官厅水库上游的降雨量是136毫米,跟去年同期的212毫米相比减少了36%。今年水库来水为900万立方米,比去年同期的1800万立方米减少了50%。

 “北京水源供应没问题”

降雨量偏少的情况下,北京市民的用水是否会受到影响?毕小刚表示,今年居民生活用水比往年有所增加,但北京的水源供应没有问题。

他说,北京加大了污水处理力度,目前中水年利用已达到6.2亿立方米,占全年水资源使用量的17%。这意味着每年少用了这么多的清水。此外,北京已启动怀柔、昌平、平谷三个应急水源地,并从河北等地调用了3亿多立方米的水进京。

针对近期水价即将上涨的说法,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海平表示,就北京而言,目前水价确实偏低。但水价关系到千家万户及企业的生产经营,调整水价需要充分调研论证。水价何时调整、如何调整,目前都还需要研究。

释疑

市水务局解释为何降雨天多但雨量少

今年降雨呈现“三多三少”

对于降雨天多、但雨量不大的情况,毕小刚表示有几大原因。

其一,今年北京降雨多在城区,而郊区和水源地较少。城区降雨目前为369毫米,而郊区水源地和广大郊区降雨量只有268毫米。

其二,今年北京局地暴雨多,普遍降雨少。比如,7月30日天安门广场地区一次降雨就达到了120毫米,往西不到10公里的海淀却只有3毫米。

其三,北京7月20日到8月10日的主汛期,降雨的日数多,但每次降雨量少。今年主汛期期间,共有14天降雨,降雨量不足100毫米。而去年同期的降雨日只有8天,但雨量达118毫米。

4、广东启动全省60座重要供水水库藻类监测预警

来源:新华网 2009-08-13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25061250130528_1.shtml

8月12日电 今年广东雨水偏少,水库发生蓝藻水华的风险程度大大增加。为此,广东省水文局近期启动了全省60座重要供水水库藻类监测预警,以保护好水库水资源。

今年以来,广东省累积降雨总量比多年同期减少12%,其中粤东以及韩江、东江、北江、西江四大流域同比分别减少29%、24%、18%、7%;目前全省最重要的32座控制性大型水库蓄水量为116.9亿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43.9亿立方米。

据广东省水文局专家剖析,降雨量和水库蓄水量明显减少降低了水库水体的扰动性和弱化了水体自净能力,专家担心今年水库发生蓝藻水华的风险程度大大增加。

为及时掌握广东省重要供水水库蓝藻水华发生动态,广东省水文局开展全省重要供水水库藻类应急监测预警预测,全省60座重要水库纳入本次藻类监测预警范围,每个水库设置1至3个采样点,监测内容包括对水库各区域进行现场感观测、水样采集和现场参数测定、常规水质参数测定、藻类样品分析等。

此外,在开展全省重要供水水库藻类应急监测业务基础上,广东省水文局水环境监测中心还将开展水库蓝藻预警预测分析试点工作,做好各项应急预案,消除水库暴发蓝藻水污染潜在危机,保证水库生态环境。

5、昆明:年内建成5万亩滇池环湖湿地和生态林 

来源:新华网2009年08月1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8/13/content_11875106.htm

    新华网昆明8月12日电(记者伍晓阳)昆明市市长张祖林12日在云南省政府滇池环湖生态建设调研现场会上汇报说,昆明市正在推进滇池周围恢复和新建5万亩湖滨湿地和生态林,目前已经完成2.8万亩,其余建设任务将在今年底以前基本完成。

    湖滨生态修复建设是滇池污染治理六大工程之一。张祖林介绍,湖滨生态修复建设是在滇池流域通过实施“退塘、退田、退人、退房”,实现“还湖、还湿地、还林”,建设湖岸亲水型湿地和湖滨林带,并在有条件的地方拆除防浪堤。

    按照规划,湖滨生态修复建设范围是滇池湖岸后延200米,约33.3平方公里即5万亩。建设任务涉及多个县区12个乡镇、59个村,人口约2.5万人,房屋建筑面积约160万平方米。

    张祖林介绍,去年以来昆明市大力推进“四退三还”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完成退塘和退田3.1万亩,建设湖滨湿地和生态林2.8万亩,退人1250余人,退房7.8万平方米,涉及的12家企事业单位已经搬迁或确定搬迁时间表。

    张祖林表示,其余湖滨生态修复建设和退人、退房工作,将在今年底以前基本完成。

6、记者调查:长江源头鱼类前景堪忧 

来源:人民日报2009年08月1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9-08/13/content_11873978_4.htm

科考队员在通天河采集标本。

图为裸腹叶须鱼。

图为小头高原鱼。记者 赵永新摄

    盛夏,照例是青藏线最为繁忙的时节,大卡车、长途客车、小轿车、山地车……在高低起伏的高原上迤逦行进。

    络绎不绝的车流中,一支由8辆越野车组成的车队引人注目。这支由专家学者和新闻记者共20多人组成的队伍,将奔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的源头地区,采集鱼类、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样品和标本,对那里的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进行首次科学考察……

    如果长江源区的水生生物再遭受破坏,“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将名不副实

    此次考察活动自7月24日开始,由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渔委)、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起,中科院水生所、中国水产科研院长江所和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的专家共同参与,将在一周的时间里奔袭5000多公里。

    “看,藏野驴!”“呀,还有藏羚羊!”……这些难得一见的高原精灵让大家兴奋不已。而本次科考队队长、长渔委办公室副主任赵依民此刻想得更多的,是长江和生活在其中的水生生物。

    “6300多公里的长江中,曾经游动着包括中华鲟、胭脂鱼、‘长江三鲜’、‘四大家鱼’等在内的370多种鱼类,以及异常丰富的其它水生生物,其生物多样性仅次于亚马逊河。但是,如今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了!”说起长江,赵依民心里沉甸甸的,“在各种人类活动的长期‘围追堵截’下,长江自金沙江以下江段的水生生物已是全面告急:鲥鱼等‘长江三鲜’已难觅其踪,中华鲟、胭脂鱼等更加稀少……”

    在为保护长江中下游的水生生物呼吁奔走的同时,他把目光转向了长江源区:那里的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现状如何?截至目前,这一地区的水生生物,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应该及早对长江源区的水生生物做一次科学考察,把家底摸清楚!”他的这一想法,与自己多年的合作伙伴——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项目实施副总监王利民博士不谋而合。

    王博士对这次科考还有别样的理解:“长江源区是我国受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研究资料表明,自1960年以来这一地区持续增温,其幅度大约在每10年0.2摄氏度;这一地区的冰川与永久积雪面积持续缩小,河流和湖泊也不断萎缩。这些变化,无疑会对长江源区的鱼类等水生生物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1] [2] [3] [4] [5]

7、黄河实现连续10年不断流

来源:水利部网站 2009年8月13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21949

本站讯 (记者 刘岚)8月12日上午8时,经过黄河最下游山东利津水文站实地监测,千里之外的黄河水量调度中心的显示屏上,显示出了黄河入海流量413立方米每秒的绿色数字。这标志着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频繁断流的危机后,通过持续10年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黄河实现了连续10年不断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也是中国西北、华北的重要水源。其以占全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资源,担负着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和沿黄5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供水任务。随着沿黄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黄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加之缺乏统一管理,黄河自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断流加剧。1997年,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断流226天,断流河段长达704千米,仅山东省工农业产值直接损失就达135亿元,200万亩农田作物绝收。

黄河断流堪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水利界的标志性事件,并进而引发了对新中国治河历史的反思。黄河日益严重的断流,更是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正式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河水量。一场拯救黄河的大幕正式拉开。

此后10年间,围绕解决断流问题,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沿黄各省区的大力支持下,实行了以省际断面下泄流量为主要内容的水量调度责任制,建设了现代化的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通过统一调度,强化管理,科学配置,实现了黄河连续10年不断流,保证了流域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供水安全。

去冬今春,发生了流域性的特大干旱,通过加强调度,积极筹备水源,使沿黄地区3708万亩冬小麦在大旱之年得到有效灌溉,为夺取今年国家夏粮丰收奠定了基础。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促进了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调局局长安新代介绍,黄河实现水资源统一调度以后,主要用水大户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引黄耗水量比调度前分别减少了约16亿立方米和3.3亿立方米。黄河流域万元GDP用水量由1990年的1672立方米降至2006年的308立方米,农田实灌定额由1990年的514立方米降至2006年的420立方米。

黄河不断流以及河道基流的增加、水质的改善,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使河口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改善。以往受断流破坏的200多平方千米的河道湿地得到修复,改善了河口近海水域浮游植物生长条件及鱼类的生存环境,黄河河口近海环境生态系统开始恢复,海洋渔业资源逐渐得到恢复。

据《中国海洋公报》显示,黄河口生态系统2006年前为不健康,2006年已恢复至亚健康。源源不断的淡水补给,遏制了三角洲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的恶化,并逐步加以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

8、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气氛让人忧

来源:新华社2009年08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848599.html

  联合国2009年第三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8月10日至14日在德国波恩举行。当前谈判进展缓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分歧巨大,谈判中存在令人忧虑的气氛。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他的担忧。他说:“当前你看到的是巨大的利益分歧、越来越少的时间、桌面上复杂的文件以及许多重要议题期待进展……200多页的草案中有2000多个括号(即待定的谈判内容),而我们只有5周的实际谈判时间了,我很担心的是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让待定内容简化成有意义的表述。”

  当前,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实现大幅减排,并履行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承诺。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却试图将发展中大国拉入减排框架。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排放水平仍然很低,它们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样,都是发达国家近200多年来无节制排放的受害者,让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指标等于扼杀其发展权。印度气候谈判特使钱德拉·谢卡尔·达斯古普塔指出:“将印度称为一个排放大国是荒唐的……印度农村地区的一半人口甚至还没有电灯。”

  与西方国家的一些现任官员相比,一些已卸任的西方政治家倒是表现出了部分理性。曾经参加过《京都议定书》谈判的英国前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日前对媒体说:“要让事情行得通,其‘方程式’中应当含有体现平等和社会正义的因子——每个国家的工业发展和人均排放水平。”

  他认为,西方应当拿出足够的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使用清洁煤和可再生能源……“事实上,西方已经污染了世界,并且让非洲等大陆陷于贫困。西方必须要为绿色技术提供资金”。

  普雷斯科特坦言,发达国家如果不改变立场,为减排提供更大的支持,哥本哈根谈判将面临破裂的危险。

本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为期一周,共有来自全世界的约2400名谈判代表参加。在今年12月召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前,联合国还将在泰国曼谷和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两次国际谈判会议。按照“巴厘岛路线图”,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将制定2012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安排。(记者郇公弟)

9、垃圾收费远低于处理成本 收费体制有待调整

来源:搜狐绿色 2009年08月12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812/n265913191.shtml

第1页:搜狐绿色编者按

第2页:卫潘明:政府工作目标:2015年实现垃圾总产生量零增长

第3页:王维平: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应该进入循环系统

第4页:傅涛:不能简单学习国际上垃圾分类基本思路

第5页:王维平:城市垃圾处理责任在政府属公益性事业

第6页:傅涛:垃圾处理产业化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第7页:徐宗威:垃圾收费还要坚持 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搜狐绿色编者按】北京垃圾处理超负荷率达67%,北京市市政市容管委会资料显示,到2012年至2014年,北京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将全部填满。 作为特大型城市,北京面临急迫的垃圾危机。

  水质安全引发水价上涨以及收取资源税的话题,垃圾危机以及垃圾处理选址冲突事件催使政府出台一系列垃圾处理相应的政策。2009年4月28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相关报告,明确了生活垃圾作为基础性公益事业的定位,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被列入北京垃圾处理重要工作事项。

  垃圾分类将如何开展?如何解读垃圾处理公益性事业的定位,民营资本如何介入垃圾处理事业?未来垃圾收费是否会步水价上涨后尘?城市垃圾的出路在哪里?8月11日下午,绿色选择8月论坛如期举办,搜狐绿色邀请来的各方嘉宾就上述话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绿色选择8月论坛现场 (崔萌/摄)

    主持人(冯永锋):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搜狐,参加绿色选择8月论坛!我是《光明日报》的记者冯永锋,也是今天本次论坛的主持人。今天来了很多重要的嘉宾,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参加本次访谈的主要嘉宾:

 

《公权市场》作者、中国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专家徐宗威 (崔萌/摄)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设施处卫潘明副处长 (崔萌/摄)

 

北京市政府参事、垃圾问题专家王维平 (崔萌/摄)

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顾问总编、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傅涛 (崔萌/摄)

 

合加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张景志总经理 (崔萌/摄)

 

本次论坛特邀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冯永锋 (崔萌/摄)

    在本次论坛开始之前,搜狐绿色频道、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联合发起了一个关于垃圾分类的网络调查,先请李京华主任与我们一起分享一下问卷调查的结果。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员会宣教处郭卫东处长,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市容处邓俊副处长,北京市垃圾渣土处孙江副主任,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宣传联络部李承峰主任为参加问卷调查的搜狐网友颁发奖品。 崔萌/摄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10、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08-13 汪应洛 林宣雄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0908/t20090813_620749.html

  阅读提示

  对照历史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消耗的环境资源情况,可以发现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消耗的问题,分析我们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正确的方向,实现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只要节能减排、环境预警和污染治理齐头并进,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便有望实现。

  阅读提示

    倡导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师承先哲民本思想最为中国老百姓认可、认同的施政实践。中国共产党是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当前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对重大急迫的民生问题优先解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阅读提示

    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民生问题。环境问题如果不加以高度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显性暴发。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下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理论,是指导今后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环境问题是民生问题论断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这一理论,解决了施政问题、实践问题和操作问题。

  阅读提示

  中国的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问题缠绕、深结,现状不容乐观。要整合政府各部门力量,依靠行政手段和法律、制度、政策、市场、公众参与和监督,合力出击。还要因势利导,堵疏结合。无论是堵还是疏,都要有战略思维、策略设计和战役部署。

  阅读提示

    把环境问题作为民生问题来解决,重新梳理和建立环境秩序,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新形势下的政府决策行为和施政行为,与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理论是一致、呼应、逻辑相承的。可以把“环境问题是民生问题”之论断看作是执政党执政逻辑之中观理论的体现和应用。

  【摘要】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师承先哲民本思想最为中国老百姓认可、认同的施政实践。中国共产党是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的,当前重要的民生问题就是生态环境问题。重大急迫的民生问题最优先解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环境问题是民生问题论断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生态文明理论,解决了施政问题、实践问题和操作问题。把环境问题作为民生问题来解决,重新梳理和建立环境秩序,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新形势下的政府决策行为和施政行为,与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理论是一致的、呼应的、逻辑相承的。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座谈会上指出,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这是执政党提出的关于环保问题的最重大命题。不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视点来看,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民生问题,把环境问题确定为当下中国重大的民生问题,这是在生态文明理论旗帜下发出的一个强烈的执政信号,预示着执政重点和实践的开始。

                  环境保护问题 深刻影响民生

  环境问题的历史思考

  就世界范围来说,环境问题是近代经济发展的产物,确切地说是近代工商经济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是到了近代才伴随工商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而中国的环境问题后发于发达国家,只是伴随当代中国追赶世界文明的改革开放才出现。

  通观中国的历史可以看出,从夏朝到清末,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无论是唐朝的贞观时期,还是汉朝的文景年间,抑或整个宋朝,即便是鼎盛的清朝,这些时期的中国经济总量都居世界的最前列。据史料定性判断,它们都不曾消耗过量的资源,都不曾破坏环境。

  而我们现在GDP增长是否消耗了过多的环境资源?我们要对照历史上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消耗的环境资源情况,发现我们现在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消耗的问题,分析我们的发展模式是否存在问题,从而找到正确的方向,实现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

  环境问题的现实思考

  “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的论断是对环境与发展的深刻总结。把环境问题当作重大民生问题来抓,有抓手有方法;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思维的大调整、大变革,体现了中国政府的与时俱进和智慧,更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应用和实践。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今天看过去,我们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初期时环境问题尚未充分显现,持续了约7~8年时间;二是各种利益集团、各种经济人甚至地方政府对环保重视不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差不多有近10年的时间;三是觉醒与行动,随着环境问题带来危害的不断暴露,保护环境觉醒的意志更强,行动的力度更大,其标志是生态文明理论的建立和环境问题是民生问题论断的提出。

  环境问题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战略选择,要从战略高度看待环境问题。

  站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这个时期透视中国,我们发现中国的环境问题累积已久,形势非常严峻,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被国际公认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需要进行战略思维、策略设计和战役部署,否则打不赢这场向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开战的“人民战争”。

  那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举措、策略选择和战役行为是什么呢?那就是节能减排、环境预警和污染治理,它们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三驾马车”,在当今中国,三者缺一不可。中国的环境问题要打组合拳,单拳独腿不能解决问题。

  节能减排是事关全局的战略,环境预警是这种战略下基于我国国情的重要策略,而污染治理是这种战略和策略下必须组织的战役。没有战略不行,有了战略不讲究策略也不行,而有了战略和策略没有战役的组织仍然不行。战略正确,策略得当,战役有效,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战略指导全局,决定全局;策略服务战略,策动、导引战略的正确实施和纵深推进,并保障战役的成功;战役依循战略方向,在策略的翼护下,广泛、持久、有效进行,累积最终结果。

  战略性、策略性和战役性决定了节能减排、环境预警和污染治理“三驾马车”的基本属性,而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依存关系又是什么呢?

  要减排就需要治理;要保障治理成功和控制可承受或可接受成本,就需要预警;要使预警成功,就需要特别或应急治理。如果没做好预警工作,那么一旦发生了环境灾难或突发性环境事件,则不但不能实现减排目标,而且还可能出现超排;如果没有全国性、覆盖性的全民动员的节能减排,那么就会使预警的时空密度异常大,预警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而治理是减排的保障,更是预警的必须,要使预警有好的结果,就需要特别甚至应急的治理和控制。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最高决策者确定的中国新时期的伟大目标,如果节能减排、环境预警和污染治理“三驾马车”齐头并进,那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便有望实现。

                  民本执政逻辑 决定施政实践

  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其执政逻辑是最重要的,没有执政逻辑的政党是没有希望的政党,领导不了大的国家,更办不成大事。执政逻辑的与时俱进、体现价值观的历史一致性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执政党能否长期得到人民拥护、是否伟大的关键所在。

  执政党执政逻辑的解读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处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内外形势和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形成了更完善的执政逻辑。我们可以从政党性质、指导思想、理论和施政实践几个方面来解读。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规定了执政党的性质,这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都一直秉持的,这个性质从来都没有变过,科学发展观是执政党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是破解中国所有难题的核心武器,是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的灵魂。倡导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师承先哲民本思想最为中国老百姓认可、认同的施政实践,改善民生是中国政府的最大政绩。

  从以上执政逻辑的分析,想通“环境问题是民生问题”论断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因为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出现的重大民生问题,被中国政府抓住并着力解决是完全符合逻辑的。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决中国人民的生存问题,到改革开放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贫困问题,再到现在建设生态文明、解决环境问题、保障中国人民过上和谐幸福的生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中国一个又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解决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越来越好。这是有目共睹的,必须承认的。

  执政党的战略思辨

  执政党的科学性、先进性来源于其哲学思辨性,特别是其战略思辨能力。从哲学角度来讲,“环境问题是民生问题”只是一个一般性的命题,科学思辨后由执政党提出,便上升为一个论断,这一论断深刻体现出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与保障及改善民生关系的认识,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直接反映。这个论断的提出是战略思辨的结果。

  首先,从执政逻辑可知,中国共产党是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的。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已经在世界崛起,民富国强,目前制约和影响全面、和谐发展的民生问题是什么呢?站在历史的梯度和战略的高度看,就是生态环境问题。这是新一轮中国发展两个按钮的一个,另外一个按钮是什么呢?这就是“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之论断。正如邓小平为中国人民按下的两个按钮一样。“改革”涉及的是问题,“开放”说的是方法。“环境问题是民生问题”涉及的也是问题,“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说的也就是方法,即解放思想、逆向思维后的方法,就是用解决重大的民生问题的方法或途径来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战略思辨后、逆向思维后,矛盾统一了,辩证统一了,这就是智慧。

  改革开放的初衷就是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和贫困问题,就是解决当时最大、最迫切的民生问题,“三个代表”和“与时俱进”也是着力于民生问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科学发展观更是着力于解决民生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秘诀就是不断解决民生问题,解决不同时期的民生问题,尤其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大的民生问题先解决,重大急迫的民生问题最优先解决,真正体现民本执政理念。

  从这一点看,中国环保真正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环境问题就是 重要民生问题

  环境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是他们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和政权兴亡。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十六大”以来的执政特点。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累积和愈发严重,环境问题快速浮出水面,成为时下以及今后10年中国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虽然环境问题与国际公认的诸如医疗、住房、失业、农民工、旧城改造、妇女、儿童、教育、暴力、债务、贫富差距等民生问题以及中国特有的城乡社会保障、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三农”问题不同,也未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调研提纲,但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它们会依据一定的条件和时机互相转化。显性民生问题处理好了,隐患或消亡,或弱化,皆有可能;而如果任凭隐性民生问题发展,则假以时日,隐性民生问题便会转化成显性民生问题。环境问题便是具有隐性特点的民生问题,如果不加以高度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显性暴发,并加剧当前显性民生问题的表现力度和暴发程度。

  民生问题普遍都是显性问题,直接关乎百姓的生计,处理不好或拖延处理便会引发民怨。所以负有责任、具有远见卓识的执政党会把民生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来认识、来把握。英明而伟大的政治家更会溯本追源,由果而因,一手抓显性民生问题,一手抓隐性民生问题,从而实现政通人和,国富民强,长治久安。

  环境问题是伴随人类文明特别是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危害人类的21世纪重大的问题,具有公地性、后显性或隔代显现性、全球波及性、吞噬性、叠加性、全面影响性和时空密集性等特点。公地性使得环境破坏容易究责难,法(罚)不及众;后显性或隔代显现性使得人类有理由麻木,有理由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子孙后代;全球波及性是指环境问题的危害不局限一个地区,就像台风一样所到之处,无一幸免,但台风毕竟有时段性,而环境问题可以循环危害,如果不加以控制、处理,便有始无终;吞噬性使得环境问题会颠覆或吞噬别的民生问题解决成果;叠加性是指环境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累积加重,而不会如台风那样即便不处理也会自然消亡;全面影响性是指环境问题会对人类生命及生活产生全面的影响;时空密集性是指环境问题会对人类从体内到体外等点线面所有活动空间产生影响,人一天24小时,人一生70~80年,其危害无时不有。

  以环境问题是民生问题的认知促进制度与机制的建设与创新,提升中国环保的境界、政党的执政意识、政府的决策思维,形成政府各部门的环保合力,从而大大加强政府与社会的环保执行力,在当下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理论

  既然环境问题是民生问题,而且是今后10年重大民生问题,那么从现在起中央政府务必把环保作为考核地方党政官员的重要指标,各级地方政府务必把环境问题的解决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而社会公众务必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评判各级地方官员任期政绩的重要依据,并做自觉的环保人,中央、地方、百姓的环保角色担当和作用发挥构成中国环保的金字塔,3个“务必”就是环保金字塔的钢架铁梁,而对环境问题的正确认知便是环保金字塔的黏合剂。中央决策、地方执行、百姓参与,没有什么环境问题解决不了。认知了,就会有意识;意识了,就会有行动;行动了,就会有结果。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今后中国很长一段时期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理论,是指导今后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而环境问题是民生问题论断的提出,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这一理论,解决了施政问题、实践问题和操作问题。

  抓住当下中国重要的民生问题,以此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以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应该说抓住了根本,彻底丢掉了包袱(环保是发展经济的障碍),实现了矛盾的统一。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的是空洞的理论。把环境问题作为重要民生问题,各级政府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推动合力出击 讲究堵疏结合

  两手齐抓 合力出击

  中国的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问题缠绕、深结,现状不容乐观。在某些点或面上的环境状况甚至触目惊心,而解决的阻力和困难重重,有错误观念在作祟,有各种利益集团在撕扯,更有大小利益人在“游击”,怎么办?

  要左手紧握右手,合力出击。右手5指是环保、林业、水利、国土资源、海洋,掌心是中央;左手5指是法律、制度、政策、市场、公众参与和监督,掌心是民生(环境即民生)。环保需要政府各部门合力出击,目前的条块分割严重导致政府环保施政力量不足,机制体制不顺,影响成效。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抓环保,五指合拢,实拳并力,才能收到令行禁止、“药到病除”的效果。

  右手体现了一个维度,即横向的政府行政维度,硬手段、硬力量。一般来说,单从行政维度来解决环境问题很难彻底、全面、长效。从某种程度上讲,环保部门几乎已经把行政手段用尽了,但成效仍不尽如人意;左手体现了另一个维度,即纵向的无形力,软手段、软力量。左手包含3个层次:法律制度政策、市场产业、公众参与和监督。左右手协调才能形成完备体系,两个维度、纵横交错,深度交织,从而有效治理污染,保障民生。

  因势利导 堵疏结合

  鲧之治水,败在只堵不疏;禹之治水,成在疏而利导。然而,大禹治水虽名垂千古,却憾在疏而无堵,因而终使所治之水未能恩泽万代。由此看来,只堵不疏不行,只疏不堵也不行;显然堵利于疏,疏利于堵,堵疏互利,疏堵结合才能良性循环,功效久长。

  堵是限排,堵是关停,堵更是惩戒;疏是清洁生产,疏是污染工艺改造,疏更是零排放现代生产方法。堵之不力,必导致疏之不畅;疏的忽视,必造成堵的艰难。只疏不堵,必导致疏的寿终正寝;只堵不疏,必导致堵的失败,甚至疲于奔命,处处决堤。

  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是堵疏结合,而环境预警就是短期的强堵、硬堵;清洁生产、零排放、循环经济是疏的要略,而制订政策引导、提供资金支持便是疏的直接体现。

  堵疏结合决策要上升到国家层面,由最高决策机构部署执行,堵疏结合要有覆盖性、持久性。没有覆盖性,便会有污染的转移;没有持久性,污染便会死灰复燃。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中国的污染很重,前期重在堵,堵发挥主要作用,疏为辅;后期重在疏,疏发挥主要作用,堵为辅。掌握好重心很重要,但整个的过程是疏堵结合。

  堵疏结合是环保的哲学思辨,构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实务上讲,无论是堵还是疏,都要有战略思维、策略设计和战役部署。堵要藉法律之依据,要假行政之威力,才能合法有力;疏要讲科学之方法,要算经济之利亏,才能科学经济。

  中国环保的行政架构,目前尚不完备,体制机制不顺使一些地方环保部门有时不得不听命于地方政府,隶从于地方经济,甚至隶从于污染的经济、黑色的经济。这就导致环保表现为堵的困难、堵的不力。毫无疑问,环保执行力不足,极大影响了民生保障和改善。因此,将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民生问题,通过环境保护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就必须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

  要全面调整环境与经济关系、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坚持环保规划先行,与产业规划、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相协调、相统一,以环保规划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更新观念、创新方法,积极推进科学化、民主化决策。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全面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从根本上有效防范环境污染产生和资源环境损耗。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国家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要坚持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要坚持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领域,落实到政府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家庭等社会组织的各方面,建立起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保护体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治理成果,从根本上减轻环境压力。发展绿色经济,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要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必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综合协调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国家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真正把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落到实处。要加强环境综合管理,积极探索大部门环境管理体制,团结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环保工作合力。

                  解决环境问题 体现民生关怀

  “三观”看环保

  从宏观层面,我们不难想象社会财富增长与民生改善的正相关性,即社会财富增长了,民生便得以改善。一方面,经济发展必然促使社会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衍生物——环境污染,又会抵消这种增长,比如污染引发疾病和环境灾难等。此外,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及环境污染和环境灾难带来的贫困会更加剧这种社会矛盾。比如,中国生态恶化的地区往往是贫穷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为发达地区输出资源、承担生态破坏的成本,却没有得到补偿,导致污染和贫困交合的恶性循环。

  指导经济社会决策和发展思路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与和谐发展,把环境问题作为当下中国重要的民生问题来全力加以解决,正是为了实现社会财富的真正增长,并保障这种增长不被销蚀。这种不被销蚀对于相对贫困或不富裕的人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当这种相对贫困或不富裕的数量还具有相当比例时(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前),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社会财富对于每个个体的绝对增长(至少不减少或销蚀)就更显得有意义、有价值。从这一意义上看,把环境问题作为民生问题来抓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具体运用,或者说“环境问题是民生问题”之论断就是科学发展观的自然演绎,或者说科学求证和实践证明。

  科学发展观具有普适的宏观指导意义,解决了方法论问题。按照中观理论决策研究、决策分析,体现在政府层面的就是政府的决策和执政行为。把环境问题作为民生问题来解决,重新梳理和建立环境秩序,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新形势下的政府决策行为和施政行为,与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理论是一致的、呼应的、逻辑相承的。因而,可以把“环境问题是民生问题”之论断看作是执政党执政逻辑之中观理论的体现和应用。

  从微观层面来看,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落实到了具体的实处。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是党和国家向各级党委和政府发出的号令,明确具体。毫无疑问,这是解决环境民生问题的具体目标或指标。把民生问题解决的考核标准昭告天下,让天下公众监督、监管。

  时机蕴契机 契机蕴机遇

  党和国家高瞻远瞩,立足全局和长远,把环境问题及时确定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做出了战略决策,应该说是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最好时机。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经济基础有了,国力强盛了,其他民生问题抓出效果了,环境问题必须全力加以解决。

  这是一个契机,或者说是转折点,体现了执政党的强烈意愿和缜密的逻辑思维。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现在的改革开放,中国走了一条去弱、脱贫、致富、趋强、达和之路,“弱、贫”是一部血泪史,“富、强”是一部发展史,“达和”是幸福和谐,开启的是一部幸福和谐的新历史,幸福和谐是中国人民奋斗的至高境界。随着这个历程的完成,中国将变成富强、发达、和谐的国家。这个契机国际国内应该看到,从事各种事业的各阶层应该看到,这是中国的机会,这也是世界的机会。

  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并存

  环境问题是民生问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要求我们在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强化执行力和考核指标。

  以前的环保是一个软指标,不被当作民生问题,对于各级政府来说环保可有可无,改善民生,抓GDP才是政绩所在。现在不同了,首先是思维不同了,思想不同了。环境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不抓不行,不大力抓、不抓出成效不行。像以前那样单纯抓GDP从而导致污染加剧或环境灾难就得丢乌纱帽。要思想解放、观念转变,不把环保当包袱,不把节能减排当障碍,要把环保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这为各级政府注入了强大的环保压力,也为各级政府注入了强大的环保动力。这对中国下一轮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也就是说找对了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的路子,中国的下一轮经济发展搭上了“和谐号”,现代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

环境问题的解决将提升中国的形象,升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涵,使中国以美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作者汪应洛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宣雄为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

11、湖南镉污染追踪: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传递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08月13日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8-13/141318428097.shtml

  浏阳“镉污染”:重金属隐患下的村庄

  工业产值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得失换算,版本总是似曾相识。浏阳镇头镇双桥村的这场镉污染危机,就和3年前的株洲马家湾新马村如出一辙。镉污染并不是新名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金属毒理课题组的研究表明,它在全国范围长期存在。最麻烦的是,这种重金属污染,不仅会根植于土壤,还将通过土地上的农作物以食物链传递。

  从冶炼厂到化工厂

  沿着稻田和菜地的那些颠簸土路,才是双桥村交通的常态。村里唯一的水泥路,以湘和化工厂的大门作为起点,横穿过部分稻田,连接通往镇上的公路。

  化工厂建在一大片山地上,双桥村的人管这里叫电杆坡。“七山二水一分田”,这是湖南农村的真实地理写照,双桥村也不例外,村里人均田地面积才八九分,剩下的都是山林地。这些山林地的开发利用,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历经了几轮规模各异的征地后,电杆坡周边的几十亩山林地,全都成了工厂范围。只是在化工厂之前,在这里落脚的工厂,时间都不长久,老板们来了又去,厂子的项目也变来换去。

  “最开始是冶炼厂。”双桥村羊塘组组长欧阳运河对本刊记者回忆,“1992年建起来的,一次征了几十亩地。”欧阳运河的家就在电杆坡下,距离化工厂正门不到10米,闲坐在他家的村民们,也帮着补充和修正他的回忆。冶炼厂是第一个落户双桥村的工业项目,土地租金跟村民一次性结算,以50年为期,“荒地每亩600元,茶山每亩1500元”。山林地上的附着物按棵结算,“茶树2元,树木12元”。冶炼厂从征地到建设陆续搞了一年多时间,最后却不了了之,并没有投入生产。具体原因村民们并不清楚,但他们明白,拿了一次性的补偿之后,这大片山地已经一次性地盖上了50年的封印,由不得他们做主了。

  村里陆续又来了一些投资者,欧阳运河记得,“先来了一个姚老板,说是要继续搞冶炼厂,口气很大,要包下更多的地”。只是又征了一轮地后,和上次一样,工厂也不了了之。等到第三个老板到来,换了经营方向,建起了一个废料加工的造纸厂,才算是第一次正式开了工,只是没开多久就关门了。第四个老板最神秘,欧阳运河说,“连正脸都没见过,进出都戴着深色的摩托车头盔,跟面具一样”。这个神秘老板很快开工,但没有从村里招任何工人。厂子开工后,周边弥散出刺鼻的气味,“很冲很冲”,村民们因此很快发现了异常。几个月后,村民们把情况反映到了镇上,还没等查下来,老板就偷偷跑了。原来这家工厂并没有办理任何合法手续,生产的是农药“六六六粉”。

  经过了这样几轮折腾,2003年,湘和化工厂作为由镇头镇政府牵头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正式落户双桥村。镇头是位于浏阳市西部的一个传统农业镇,镇上唯一的大型企业只有一家毛巾厂。由骆湘平出资的湘和化工厂设计时的生产项目是硫酸锌粉末和颗粒,2003年4月正式动工,一年后正式投产。可是在投产前,化工厂就因为征地和村民们发生了矛盾,并升级成为正面冲突。针对部分村民的频繁上访,镇头镇政府在2004年9月专门出具了一份正式答复,这份盖了政府公章的文件中指出,湘和化工厂“2003年10月投入生产”,“厂区建房1200平方米,投资1400多万元,正在建第二条生产线,预计2005年总产值将超1亿元”。

  只是镇政府强调的“第二条生产线”,在镉污染事件之后由浏阳市政府出具的一份调查结论中,被确认为一条“未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手续”,“擅自建设提炼铟的生产线”。2005年3月,浏阳市环保局对化工厂做出责令停产的处罚。但还不到1年,2006年就再次启动了这条提炼铟的生产线,直到2007年3月被环保局勒令强制拆除。两次处罚似乎并没有对投资者形成实质性的威慑,2008年4月,化工厂再次未经报批,就在原有的生产线上增加了一道工序,从生产废渣中提纯镉渣并压缩成镉饼。根据调查结论,湘和化工厂持续的非法生产和混乱管理,最终造成了多途径的镉污染,成为周边区域性镉污染的直接原因。

  征地和积怨

  镇头镇政府倾注于招商引资的努力,并没有获得持续性的GDP回报,反而带来了一场持续性的尴尬危机。早在镉污染的危险呈现出来前,湘和化工厂和部分村民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令镇政府头痛的问题。

  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那条进出厂的水泥路。这条突兀的水泥路,从田地中穿过,但直到路面硬化完成,化工厂和村民们针对具体占用面积和土地租金仍旧无法达成共识。欧阳运河带着羊塘组的村民们测量过,他们认为道路和附属设施占地有3亩,而不是化工厂认定的2.4亩。至于土地租金,也不应该是每亩每年1350元那么低。

  与1992年冶炼厂征地的时候相比,2003年湘和化工厂落户双桥村的时候,村民对于土地价值的认知,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当化工厂需要扩大面积,完善进出厂道路的时候,麻烦也来了。虽然镇企业办专门召集村民开会,做宣传,租金也从以前的一次性补偿变成了按年支付,从2004年到2052年,田地每亩年租金1350元。但部分村民并不接受这个价码,因为他们从某种非正式渠道获得消息,据说企业给镇政府的土地年租金高达每亩1万元。这让部分村民坚信,自己应当获得更为合理的补偿,也让他们把矛盾焦点集中于镇企业办,而不是化工厂本身。

  2004年5月9日,欧阳运河带着村民们按了手印的材料,第一次到浏阳市国土资源局上访。除了面积和租金问题外,他们还坚持认为化工厂用地并没有合法的手续,因为化工厂的道路,在并没有获得村民签字认可的情况下,已经完工。化工厂总共征占了6个村小组的地,欧阳运河也把这些村组的数据集合起来,自己整理出了一份非官方的征地面积清单。在这份清单上,从1991年到2003年,整个双桥村被征用的山地总共有95亩,田地近5亩。

  除了上访,部分村民也采取过一些过激行为,他们用障碍物围堵进出厂的水泥路,镇政府出面解决的时候,和村民发生了冲突,有一位65岁的老人被推倒摔伤。堵路的最终结果,是欧阳运河终于代表羊塘组,在并没有任何改变的用地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对于村民和工厂之间的单纯利益纠纷,镇头镇政府也做出评判:“组长欧阳运河以各种无理要求和违法手段组织少数群众,特别是老人和妇女,阻挠各项工程正常施工。”

  化工厂正式开工后,欧阳运河和妻子欧阳利明都得到了进厂工作的机会。工作车间的80多名工人相当于临时人员,按班算钱,一个班相当于一天。从2004年到2008年,一个班的价格从18元增长到了50元。虽然就业机会成为缓和双方矛盾的一种方式,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纠纷,尤其当化工厂的危害逐渐显现之后,生存之争很快替代了利益之争,村民们的矛头也从镇企业办直接转向了化工厂本身。

  从2006年开始,欧阳运河又带着若干村民签字按手印的材料开始投诉,这一次的要求不是征地补偿,而是关停化工厂。他们列举出了化工厂带来的种种异常变化,也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只是和征地补偿一样,针对环境污染的上访依旧没能得到满意答复。村民们自己的行为,也有些自相矛盾,他们中的一些人,既联名上访,也照样上班。这或许也是被逼出来的生存哲学。

  不对等的对抗持续了3年之后,村民们的怀疑终于在体检报告中得到了证实。村里的几个年轻人觉得身体不舒服,意外地检查出体内镉超标。他们跟工厂交涉还是没有结果,厂长黄和平的说辞一如既往,“有问题你们找政府,政府要觉得有问题,让我怎么改,我就怎么改”。但镇政府在这么多年里,显然并不怎么支持村民们的行为。村民们提出要化工厂带领他们去做检查,化工厂拒绝了。2009年3月,愤怒和无奈的村民在化工厂的大门上锁了22把锁,禁止工厂开工,双方彻底决裂。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12、陕西凤翔儿童疑似血铅超标续:425户村民将搬迁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08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848002.html

  人民网西安8月12日电 (记者杨彦)记者从陕西省凤翔县委宣传部了解到,该县长青镇百余儿童疑似血铅超标事件目前的最新处理进展情况为:已完成对孙家南头、马道口、高咀头3村1017名14岁以下儿童的血样采集;村民搬迁工作方案确定,将对环评标准范围内其余425户实施一次性搬迁,两年内搬完。

  据了解,血铅超标问题发生后,凤翔县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组长、3名相关县级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下设宣传引导、健康检测、环境监测、房屋搬迁、安全维稳5个工作组,抽调政府办、宣传部、环保局、卫生局、教育局、城建局、公安局、信访局等8个县级部门60多名干部及长青镇46名机关干部,明确了工作任务,细化了工作职责,全面开展问题处理工作。

  健康检测

  共完成采血1017

  由卫生防疫等部门参与,长青镇组织干部逐村逐户开展了调查摸底和登记造册工作,确定了检测范围和对象;克服了检测设备和检测试剂稀缺等困难,多方联系有血铅检测资质的医疗单位,由陕西省卫生厅紧急委派西安市人民医院进村开展血铅普查。在西安市血铅检测试剂不足的情况下,西安市中心医院从北京紧急购置回检测试剂,派出8名医护人员,先后于8月7日、8月10日、8月11日进村设立采血点,现场对环评标准范围内的马道口、孙家南头两个村14岁以下儿童免费开展血铅普查,目前,共完成采血731人。同时, 为了进一步消除部分群众疑惑,还对环评标准范围以外的高咀头村286人名14岁以下儿童进行了血液抽样检查.所有儿童的血铅检测结果将于近日公布。

组织经过专家培训的46名医务人员在村上设立了健康咨询点,接受群众关于血铅问题的咨询,向群众宣传普及高铅血症相关知识,引导群众正确认识高血铅、科学防治高血铅,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和恐慌。目前,县上已经按照卫生部的血铅医院原则和规范,研究制定了检测方案和救治方案,并结合事件处理进展情况,将健康检查组更名为健康治疗组,提前做好血铅超标儿童的救治准备。在县医院成立了高血铅症和铅中毒专家救治小组,从医护人员、床位设备、食品药品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并已首批拿出100万元资金用于支付血铅普查和患儿治疗费用。

环境检测

  范围扩大到园区其他中小企业

  由县环保局牵头,企业、镇村共同参与,制订了详细的检测方案,确定了检测范围,并相继邀请省、市环保部门多次深入东岭厂区,对厂区周围28个监测点位的地下水源、土壤、空气、排污口等66个要素进行了三次随机取样,目前检测取样已经结束,正在进行化验检测,近日将有部分结果出来。

  宝鸡市环保局已于8月6日下发通知,要求东岭锌冶炼厂停产接受检查,待检测结果出来后,环保部门将依法确定污染源,揭示问题真相,做到“让群众放心、让企业明白”。

  8月10日,省环保厅监察处与市县环保部门对长青川道内宝源硅电公司、宇森橡胶粒子厂等园区中小企业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检查。

  8月11日,国家环保部西北督查中心、省环保厅来县对东岭生产和排污设施进行了检查。

  房屋搬迁

  剩余425户实施一次性搬迁

  为了彻底解除群众后顾之忧,凤翔县决定对东岭冶炼项目区425户1803人实施一次性搬迁。由县建设局、长青工业园区管委会参与,以东岭公司锌冶炼核心设备为圆心,确定搬迁户数和搬迁对象。在对搬迁范围内的农户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初步拿出了以楼房化和关中民居建筑风格为特色的搬迁规划方案。

  县政府、园区管委会正在抓紧编制园区新区建设性详规,积极落实相关资金。目前,搬迁新址已确定。新址户型、模式设计已经完成,正通过召开评审会、村组干部会和村民代表会广泛征求专家和群众的意见,通过后即可实施,力争8月份启动新迁址基础设施建设。搬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县上计划在两年内对环评标准范围内需搬迁群众全部实施搬迁。

  8月12日上午,凤翔县委书记何存贵、县长张辉带领县建设局、国土、交通、电力、水利、教育及长青管委会、陈村镇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在已确定的搬迁新址进行现场勘察,对户型设置、土地规划、道路建设、供水用电、儿童就学等问题进行了现场研究部署,提出搬迁区水、电、路和房子结构与户型的方案规划设计必须在8月14日前完成;新址用地、儿童入学方案必须在8月20日前完成。目前,定点放线及征地工作已开始启动。

13、波恩会议再显分歧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风险重重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8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848262.html

  本报北京8月12日电  2009年第三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10日至14日在德国波恩举行。本次谈判虽然是非正式磋商,但是其成果对于在年底举行的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能否达成新的减排协议却至关重要。

  巨大的利益分歧

  本次谈判的主要内容是将6月份举行的第二次谈判达成的一项协议草案进行讨论、整理和浓缩,因为上次的草案只是一个各方立场汇总,长达200多页。

  波恩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所在地,今年前三次谈判的会场均在此。9月份和11月份的第四、五次谈判将在泰国曼谷和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这些谈判的目的是,为今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定出一个新协议文本,以取代即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作为全球遏制气候变暖的新国际法文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表示,希望此次谈判取得“具体和实质性的进展”。但他也不无担忧地说:“当前你看到的是巨大的利益分歧、越来越少的时间……我很担心的是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让待定内容简化成有意义的表述。”

  据专家分析,在许多谈判的关键议题上,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还存在不少分歧。就本次会议来看,发达国家对2012年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表现消极,并且对于发展中国家一直呼吁的发达国家提供环保技术和资金支持等,发达国家也不愿列入谈判议题,相反发达国家试图给发展中国家制定难以接受的减排目标。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帕乔里于本次谈判举行前夕接受德国媒体《德国工程师协会新闻》采访时指出:“对目前气候问题应负完全责任的是发达工业国,它们造成了这个问题,因此现在也必须由它们来解决。”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官方网站12日转载参加过《京都议定书》谈判的英国前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的话警告说,发达国家如果不改变立场,哥本哈根谈判将面临破裂的危险。

  应对气候变化关键年

  2009年被认为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年。按照2007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确立的“巴厘岛路线图”,今年年底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国际社会应就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新协议。

  越来越近的会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紧迫感,今年夏天世界范围内频繁出现极端气候现象更是敲响了警钟。包括东南亚、南亚和东亚多国在内的亚洲大部分地区频遭暴风雨袭击;欧洲多个国家和北美洲部分地区持续高温热浪;低温寒流则袭击阿根廷大部和巴西南部。

  据肯尼亚广播公司12日报道,由于天气干旱导致食物及饮水短缺,肯尼亚各动物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大批死亡。

  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6日发布的报告称,7月份北冰洋融冰速度为每天减少10.6万平方公里海冰,相当于三个比利时的面积。全球变暖不仅加剧了冰川融化,还造成了一些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据英国利兹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最新研究预测说,到2050年,受到全球表面气温升高影响,美国被山林大火烧毁的土地面积将增加50%。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决策咨询部刘洪滨博士认为,据实际观测,今年在全球范围内,高温天气增多、某些地区降水量增大,台风强度有所增强。这些极端天气有些是孤立的低概率事件,但由于其出现频率的不断加快,反映出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加上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也在增大。

  危及粮食安全

  全球变暖还影响到了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领域。在欧洲,一些国家的葡萄酒酿造业受到了气候变暖的影响。8月11日,法国一环保组织和相关业者在《世界报》上发文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措施遏制气候变化,法国将可能不再适合种植葡萄。文章还呼吁法国政府在今年年底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上积极推动各方达成协议。

  同时,有专家指出,气候变暖不仅会使海平面升高,还会严重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环境,危及人类的粮食安全。被誉为美国“果篮子”的加利福尼亚州部分地区将可能不再适合多种果树的生长,加州农业将因此遭受重创。

  另外,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份最新报告显示,随着全球变暖,一些国家的农民将不得不选择新作物品种耕种,例如将更加耐热的玉米来代替高粱等。

  英国政府10日发布首份粮食安全评估报告,认为气候变化会对粮食作物的种类、种植方式和种植地区等造成影响,强调应该准备应对可能由此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

  报告说,气候变化与英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不确定的和多变的。气候变化对很多方面都会产生影响。比如,多变的天气将导致收获难度增加、旱灾和虫灾,这将可能导致粮食供应和价格都产生动荡。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会对英国的商业长期发展计划和基础设施的适应性提出挑战。沿海地区的洪水将影响港口和农田利用。

  (综合本报驻德国记者刘华新、驻英国记者王如君、本报记者董力和新华社报道)

  点评

  长期以来,国际气候政治一直由三大集团的互动所决定,即伞形集团(成员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冰岛、日本、新西兰、挪威、俄罗斯、乌克兰和美国)、欧盟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而尤以欧美之间角力为一大特征。

  欧盟始终积极倡导温室气体减排,这不仅与其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有关,更与其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息息相关。以德国为首的欧盟大打“气候牌”,试图以领先的环保技术展开与美国的竞争。

  而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从拒绝承担任何强制性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到现在愿意参与国际气候谈判,这种显著的转变,不仅是建立在气候变化科学之上,而且与本国的切身利益密不可分。这些发达国家不仅希望利用能源技术、发展新能源达到走向复苏、创造就业的短期目标,而且更赋予其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新主导产业的长远重任。特别是对美国而言,还有一个重要目标,那就是要继续力保美国在解决全球性事务上的领导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赵行姝博士)

14、环保需要专业精神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08月13日 ■陈墨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813/09073008788.shtml

  上周末,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法院,就原告章轲与被告张博庭名誉权纠纷一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定张博庭侵害章轲名誉权事实成立,要求张博庭向章轲公开赔礼道歉,并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证据保全公证费、案件受理费。

  纠纷的起因是,2007年底,身为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的张博庭(化名“水博”),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不需要无知无耻的绿色人物》的文章,文章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章轲在该报发表的《水电开发该降温了》一稿进行评论。

  经法院审理认定,张博庭的博文,对章轲本人侮辱、诽谤和人身攻击的言辞有七处之多,超出了学术评论本身。

  尽管内容与环保无关,但这起名誉权纠纷也算是有关环保专业精神争论的延伸。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贯以水电专家自诩的张博庭,恰恰因为其表达方式远远背离专业精神而坐到了被告席上;被张博庭讥为“无知”的环境记者章轲,凭借法律武器为自己讨回了公道,不能不说也是专业精神的一次胜利。

  稍稍了解内情的人知道,此番“专家”与记者的纠纷,其实是一些“专家”与民间环保组织(人士)由来已久的矛盾的表达。

  长期以来,关于环保的专业精神问题,一直诠注着民间环保组织与一些所谓水电专家的争论。相对而言,“专家”们往往更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水电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术语,以此作为武器,试图将双方的争论拉到一个他们所认为的“专业平台”,并就此将环保组织一击而溃;环保组织则机智迂回,他们认为,真正的专业精神和科学态度,应当首先具有悲悯情怀,应当敬畏自然,应当客观公正、摒弃利益集团干扰。

  由此,双方似乎一直没有找到对话渠道。相较于技术层面的对话,反而是“人要不要敬畏自然”这种话题更为热闹;相较于专业法律问题探讨,反而是眼下这起名誉权纠纷更为热闹。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环保专业精神的更多思考,从而既要注意辨识和警惕那种盗用专业术语、绑架国家利益,为集团乃至个人私利服务的“伪专业精神”;也要防止陷入以终极关怀和激情主义替代技术和法律研究的“泛专业精神”。尽管后者毫无疑问地比前者更贴近对真理的认识和公共利益,但终究会因为对话渠道的缺失和实际运用的苍白而落入空谈。

  就环保而言,真正的专业精神,恐怕应当要有“专业的立场”、“专业的态度”和“专业的方法”。

  所谓“专业的立场”,应当是真正的环境立场和公众立场。如果秉持“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这种立场自是一目了然;如果秉持“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则应当真正站在公众和子孙后代的一边,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的一边。需要强调的是,这才算是真正地维护了国家利益;

  所谓“专业的态度”,应当是求真务实的态度。事实上,“世界上没有真理,只有对真理的认识”。基于这个前提,任何人对于自己的言行,只能小心翼翼、多加检讨,扪心自问而发现居然是为利益集团代言的观点自不必说,即算你以为已经站在了公众立场,也要防止任由这种“自我崇高”意识的泛滥;

  所谓“专业的方法”,应当是技术和法律层面的方法。现实地看,必须承认,对话应当、也只能在法律制度和技术层面进行。否则,大家只能继续自言自语,从而消磨于漫无边际的争论之中。

  回到上面这个案件,尽管它与环保几乎毫不相干,但借助此案也可以得出相关启示,即专业精神仍然获得了公正的地位。一方面可以肯定,立场可疑、态度野蛮的人不可能具备真正的专业精神,无论其自诩如何,他都应当被排除在真正的专家之列;另一方面,面对可疑的立场和野蛮的态度,我们比平时更需要专业精神。

乐观地看,环保领域的专业精神正在破土,从阿海电站环评报告审查全过程能够看到这一点;从“中国水污染地图”中能看到这一点;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施行一年多以来,国内外环境NGO的积极尝试中,也能看到这一点。

15、《人民日报》:还河流以生命

来源:人民日报2009年8月13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21947

长江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首先因为它是一条充满生命的河流。   

 “河流不是毫无生气的输水管道,而是生灵跃动的生命之河”。这次到长江源区采访,对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切的理解。河中的藻类—水草—勾虾—鱼类,两岸的野花、野草,以及在河流上空飞翔觅食的各种水鸟,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的生命系统,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亘古而弥新。

其实,整条长江亦是如此。长江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首先因为它是一条充满生命的河流。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是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其间生活着1100多种水生生物,包括370多种鱼类、220多种底栖动物、上百种水生植物和白鳍豚、江豚等哺乳动物等。

正是因为如此丰富的生态系统,才使长江成为中国“淡水渔业的摇篮”,为祖祖辈辈的两岸儿女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河鲜美味;正因为如此丰富的生态系统,才使长江的水质保持了清洁,为众多人口提供了饮水之源、灌溉之用;正是因为如此丰富的生态系统,才使长江成为维系南方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平衡的安全命脉和孕育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源泉;如此丰富的生态系统,也为我们的后代保留了难得的基因宝库和种质资源库,为未来依靠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能。

令人惋惜的是,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保护措施的不足和急功近利的追求,兴修水电、建设港口、发展航运、围堰筑坝、建垸造田、挖沙取石等各种人类开发活动,在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使长江陷入水生生物全面衰退的境地: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白鳍豚已近绝迹,号称“淡水鱼之王”的白鲟难觅其踪,“水中活化石”中华鲟日益衰减,“长江三鲜”中的鲥鱼已告绝迹,“四大家鱼”的鱼苗发生量与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前相比,骤降了90%……

许多专家预言:长此以往,长江这条曾经“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命之河,将变成毫无生气的死水。

其实,经济开发和生态保护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矛盾。只要我们真正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分析,合理规划、科学决策、趋利避害,就能把经济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就能充分实现河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利用价值,实现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

长江承载着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和文明,支撑着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也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在我们津津乐道于“中国水电开发的主要基地”、“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时,请不要忘了:长江,是一条有生命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