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0
七月二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系列报道:
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十八——走向各拉丹冬雪山
环境资讯:
2、人民网环保频道: 中国一重上市环评违规 环保部通报批评其环评机构
http://env.people.com.cn/GB/9682093.html
3、青岛新闻网: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 专家呼吁加强保护
http://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09-07/19/content_8094368.htm
4、中国新闻网: "千湖之省"湖北湖泊数量减半 立法保护刻不容缓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7/20/content_11738612.htm
地方信息:
5、北京青年报: 北京六里屯垃圾场将提前4年封场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7/20/content_11736985.htm
6、中国广播网: 四川宣汉县暴雨引发山体滑坡致一半河床被堵
http://news.sina.com.cn/c/2009-07-20/112015981606s.shtml
7、无锡广播电台: 无锡中院受理我国社团环保公益诉讼“破冰”第一案
http://env.people.com.cn/GB/9682823.html
8、人民网-人民日报: 山东着手取消排污特权 执行同一污染物排放标准
http://env.people.com.cn/GB/9681352.html
9、新华网陕西频道: 渭河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研究启动
http://www.sn.xinhuanet.com/2009-07/20/content_17145620.htm
深度报道:
10、中国环境报: 弥补行政执法不足 环保警察强势介入解决环境难题
http://env.people.com.cn/GB/9682285.html
11、《财经》杂志: 汞污染阴影下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817511248069688_1.shtml
12、中国经济周刊: 专家建议征收水资源税 实行“阶梯式税制”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7/20/content_11736030.htm
13、中国环境报: 利益成关注焦点 电力企业是否愿接受环保指挥棒?
http://env.people.com.cn/GB/9681739.html
环境时评:
14、人民网环保频道: “钴60泄漏传言事件”政府信息咋缺乏公信力?
http://env.people.com.cn/GB/9680431.html
15、人民日报: 狼来了,生态补偿还没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7/20/content_11737189.htm
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十八——走向各拉丹冬雪山
文图 汪永晨
2009年7月5日深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考察队,从青藏铁路沿线的沱沱河乡出发,向各拉丹冬雪山,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地走去。
在江源无人区里行走了12天,历经了高原陷车、迷路、遭遇风暴、冰雹、车翻于激流中。最终,为长江正源沱沱河测定新源,比原姜古迪如冰川沱沱河源头延长了20公里。并于2009年7月16日深夜,艰难地走出江源无人区,完成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第一阶段的“江源行”行程。
雪山下的长江支流布曲,水越来越少
研究路线
2009年7月6日,青藏公路在修路,所以我们抢在7月5日深夜12点钟出发,凌晨3点到了唐古拉山脚下的养路队。在一个养路工人家,11个人在床上地下睡了一夜。
在雪山的怀抱中
第二天早晨,一走出房子,耳朵里听到的是大喇叭里在念经,而眼前看到的,却如同我们在众雪山的怀抱之中。
虽然因为全球气候变化,雪线都在上升,但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山下,我们依然看到了还是蓝天白云之下的雪山。
进入江源无人区,杨勇最担心的是油,我们走进各拉丹冬雪山后很多地方都是无人区。想要再加油,可就不容易了。所以今天早上我们和养路队的人说了好话,最后以10块钱一升加满了我们车上的油箱和带的所有油桶。
接下来的找水路线,从各拉丹冬雪山到姜古迪如冰川,然后就是要穿过可可西里,直奔新疆。这一路加油都是问题。
加满油
装车
出发后,我们很快看到的就是长江源的另一条支流――布曲。雪山、白云下的布曲,水还是没有盖满河床。
不过,进入长江源区这一路走来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我们的家乡生活得比这里要富足得多,却没有蓝天白云。而这里,天天都是蓝天白云,却没有我们生活得富足。
我们的日子比他们丰富,他们的生活太简单。或许,比较我们和他们的生活没有什么意义。可是,富足就一定没有蓝天白云,简单就能有,一定是这样吗?走在蓝天白云之下,心里也很干净,但这个问题仍执着地,不时地袭上心头。
雪山脚下的路遇
布曲大桥下
就在我们体味着被雪山包围,欣赏着在今天的都市里很难一见的蓝天、白云时,杨勇的车漏了一地的液体,不知是水还是油。
唐古拉山下的布曲
漏
检修
没有办法,只有让一辆车回到出发地找一截管子,自己修。
在等着修车的时候,我们看到一所修青藏铁路时留下的房子里已经住上了藏民.
两个从附近岗尼乡来的干部请我们进去喝茶,这就是藏族人的习惯。不管你走到哪儿,认识不认识,走进帐篷就喝茶,而且是管够。碗,绝对不会让它空上半分钟。
他们看我们,我们看他们
屋里的人中只有拉巴次仁会说汉话。他在内地上过学,他称自己是团结族。我知道,在少数民族地区,父母中,一个是当地民族,一个是汉族或其他民族所生养的孩子就被称为团结族。
我们问拉巴次仁,近年来这里的生态环境有什么变化吗?他说不明显。只是今年4月,5月还下了十几天的雪,他们岗尼乡死了一万多头牲畜。我问他像这样的自然灾害以前多吗?他说越来越多了。
不过,眼下最让这位乡干部着急的是,他们那里的水质有问题。据他说,喝了后先是肚涨,然后发胖。修青藏铁路时,有人帮助化验了,但说法不一,有的说没关系,有的说千万不能喝,是中国第二大毒水。
拉巴次仁很希望我们能带点水回北京,帮他们再化验一下。但是我们知道,水打上来以后,不做处理,等到我们回去再化验就无法准确地化验出水里的成分了。
无法满足帮助他们化验的要求,让我们很是无奈。杨勇说,江源饮用水的水质,一直是大问题,却也一直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我想起1998年我参加中国第一支女子长江源科学考察队时,沱沱河兵站的战士也是靠到几公里以外拉水吃的。对于牧民来说,他们到哪儿去拉呢?现在政府帮助一些牧民打了井,但守着江源,江河里的水还是大多数牧民的主要饮用水源。
勾出心中的艺术
藏族妇女手中的手工品
再上路时,就看到了我们此行离得最近的雪山和冰川。只是冰川下的布曲仍然让我们很失望,因为不仅是水少,挖沙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初见冰川
雪山下
这也是布曲
今天我们走的这一路都是沿着青藏铁路。所以不仅一直有手机信号,而且还有不错的土路。
火车来了
有一点出乎我的意料,就在我们的车快要开到唐古拉火车站――世界的最高火车站时,我突然发现窗外那尖尖的雪山不正是各拉丹冬雪山吗?那可是唐古拉山的最高峰呀!
尖尖的就是各拉丹冬雪山,长江就发源于那里
1998年,我第一次去长江源回来后制作的广播特写中有下面这样一段,写了我初次见到各拉丹冬的所见所闻。我想先抄录在这里,对我来说是回忆,对没有到过各拉丹冬的朋友来说,算是介绍吧。这个广播节目得了1999年亚广联广播节目大奖。
(摘录)今天我见到了向往以久的各拉丹冬雪山。怎么给你形容呢:它像一把宝剑,高高地耸立在群山之中。除了洁白以外,我更多的感觉是它的孤傲。不然,怎么在众多的大山中,只有它才孕育出了川流不息的长江呢?
<音响>
狗叫:汪……汪汪……
孩子叫……
记者:到了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就到了欧跃的家。孩子们很久没有见到父亲,一齐跳进欧跃的怀里,小狗也在一旁摇着尾巴。
<音响>
欧跃家帐篷里
打酥油茶……嗵……嗵……
酥油茶倒在碗里……哗……哗……
记者:上路前,欧跃的妻子不停地往我们的碗里倒着酥油茶。语言不通,从她的笑容里我能猜出来,她是让我们喝,喝……
<音响>
喝水声……
高原上的小鸟叫……羊叫……
牦牛上路……
记者:我骑在了牦牛背上,欧跃的妻子远远地站在他家的帐篷前,静静地看着将要随我们远行的丈夫。孩子们还围在欧跃的身边,抱着他的腿,搂着他的脖子,贴着他的脸。
<音响>
欧跃赶牦牛:哦呀……哦呀……
马喘气……牧民的哨声……
欧跃唱:……有好多好多的地方,但最好的地方还是藏北草原……我要选一匹最好,最俊的马(姑娘)自己一辈子骑……
记者:中国科学院地理学家唐邦兴教授是我们这支队伍的总指挥,他已是第二次进入长江源区。今天我们一边走,他一边给我讲着他眼中江源的变化。
唐教授:我们现在走的地方,原来都是沼泽,现在都没水了。河源区沙化面积在扩大,一万年来都是沼泽。沼泽地退化以后,草墩不存在了。这里是西风盛行带,加上牲口践踏,就把草皮掀开了,掀开底下都是砾石,成为了戈壁。
记者:唐教授还说,水土流失,直接能看到的就是泥沙量的增加。长江今年灾害这么重,和长江上游的生态变化都有关系。现在是小水大灾,大水就是重灾。
1998年我们到长江源时,正是长江下游发洪水的时候。到了江源后我们知道,那年的冬天和春天江源都有雪灾。迟到的季风使得本该在四、五月下的雨到了七、八月才下,这对下游的洪水是否有影响,并没有人去追究。
今年5月份,长江源的雪灾对下游会有什么影响吗?这和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吗?谁来回答?
唐古拉火车站
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
火车在唐古拉山脚下
火车已经把越来越多的内地人带到了西藏,认识青藏高原的生态、自然;了解西藏的文化、历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可是青藏高原最敏感的气候变化,却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希望我们此行的报道能为此做些贡献。
今晚我们住这儿
防口蹄疫针
杨勇看到这里有房子不用搭帐篷,就决定今天住在这里了。
青藏高原的晚上常常有大风夹着冰雹,所以能不搭帐篷睡在屋檐下,还是大家希望的。只是我们修车时听那两个岗尼乡的干部说没有多远就能到乡里了,他们已经告诉乡里等我们。可杨勇停车住宿,是认为乡里离这里还远得很,不能再走了。
我们此行所有的停走都是杨勇说了算,因为他既是领队,也是队伍中唯一的科学家。我在黄河源时曾提过意见,有些事应该全队的人发表意见,但是并没有人响应。
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长江源区了,在黄河源,还有小学,长江源过了明天的岗尼乡,就要真正进入无人区。1998年我们在长江源的无人区里,连走,带漂,整整一个月。出来后,看到电线杆子,同行的人都激动地大喊大叫,因为这说明有人了。这次要进去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出来还都是未知数呢。
各拉丹冬山下的女人
青藏高原落日
告别陪伴我们度过走进江源最后一个夜晚的人和景,明天我们将穿过岗尼乡,然后进入江源的无人区。
2、中国一重上市环评违规 环保部通报批评其环评机构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07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682093.html
人民网北京7月20日专电 (记者扎西)环境保护部近日公布了《关于北京欣国环环境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上市环保核查技术报告有关问题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指出北京欣国环环境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欣国环”)为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上市出具的环保核查报告不合格,并对北京欣国环予以通报批评。
通报指出,北京欣国环于2009年2月编制了《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上市环境保护核查报告》,但环保部发现该报告未按核查要求全面深入调查,未如实反映企业未批先建等重大环保违法问题,未全面反映落实环保要求情况,对企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处置情况核查不够等,严重影响了上市环保核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一重前身为第一重型机器厂,始建于1954年,2008年12月23日,中国一重股份公司召开创立大会,其上市步伐也随之加快,但因环保核查报告不合格而暂缓。
2009年6月15日环境保护部在其网站上公布行政处罚决定书,对违反环境法规的中国一重处以20万元罚款,但决定书未提及有关违法项目是否被责令停建。
3、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 专家呼吁加强保护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09-07-19
http://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09-07/19/content_8094368.htm
中新社武汉七月十八日电 记者从十八日在武汉举行的第十届海峡两岸三地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会议上获悉,三峡工程开建十六年来,中国政府保持不懈地长期组织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确保了库区生态环境基本安全。 但鉴于库区的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且易污染易破坏,专家呼吁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亟需得到加强。
据介绍,三峡工程库区涉及湖北省、重庆市二十个县区,幅员面积五点六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一千八百四十八万人。其中,三峡工程城乡移民一百二十四点五五万人。三峡水库也是中国最大的河道型水库,一百七十五米蓄水时水域面积一千零八十四平方公里,总库容三百九十三亿立方米。库区内还有次级河流四百多条,水库库线共达五千七百多公里。
今年即将全面竣工的三峡工程库区,属中国生态环境的敏感区、脆弱区和易污染易破坏区。当三峡水库一百七十五米蓄水成库后,将引发系列的生态问题:诱发地震、滑坡和库岸坍塌;水库蓄水后部分支流易出现水域富营养化现象;百万移民安置活动给库区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形成一个落差三十、面积三百四十八点九三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水库消落区,易形成生态环境问题。
专家们称,长江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加强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三峡工程库区移民、经济、社会及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移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的新型库区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意义。
从一九九三年至今,中国政府国家高度重视综合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利用三峡工程发电效益投入巨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确保了库区生态环境基本安全。但仍然面临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总体规划及配套规划缺失,三峡水库管理立法工作步伐缓慢,长效管理机制与专项经费缺乏,生态移民等问题。为此,他们呼吁政府部门亟需加强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徐金波 高超)
4、"千湖之省"湖北湖泊数量减半 立法保护刻不容缓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07月2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7/20/content_11738612.htm
湖北省水利厅日前在武汉召开《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草案)》立法论证及审查修改会。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湖北省政府法制办公室等专家就湖北省湖泊立法的必要性、重要性等进行论证,并就该湖泊保护条例草案进行了审查。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之美称,当年一曲《洪湖水浪打浪》曾享誉海内外。据普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湖北省面积一百亩以上的湖泊有一千三百三十二个,其中面积五千亩以上的湖泊三百二十二个。由于上世纪大规模围湖造田及近年来房地产开发、倾倒垃圾、工农业污染等,湖泊面积不断萎缩,水质不断恶化。
二00九年一月,湖北省水利厅发布的《湖北省水资源质量通报》反映,全省现有百亩以上湖泊仅为五百七十四个,比上世纪五十年代减少百分之五十六点九。同时,湖北对六个较大湖泊进行水质监测显示,三个为中营养状态,三个为富营养状态。湖泊面积减少、水质恶化,导致湖泊功能不断衰减,水生态环境破坏,湖泊保护立法刻不容缓。
早在一九九六年,湖北省水利厅就着手有关湖泊管理立法的调研、起草工作,但由于诸多原因,这部地方性法规迟迟未能出台。在多方努力下,湖北省人大将《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列入了二00八至二0一二年立法计划和二00九年度争取审议项目。根据此次会议审议意见,将对草案进行修订,报送省政府讨论通过后,提交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据了解,《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草案)》对湖泊管理体制、湖泊的规划、保护及开发利用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记者 艾启平)
5、北京六里屯垃圾场将提前4年封场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9年07月2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7/20/content_11736985.htm
记者昨日从海淀区政府获悉,使用寿命18年的六里屯垃圾填埋场由于超负荷运转,预计在2014年前后提前4年封场。
海淀区日产近3000吨城市垃圾,每天这些垃圾的流向是从小区的垃圾桶运送到垃圾楼,再转送到五路居垃圾压缩转运站,最后从转运站运输到六里屯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六里屯垃圾填埋场是海淀区唯一一处垃圾无害化消纳场所,其设计处理能力为1500吨/天,总填埋高度50米,填埋容量为1200万立方米,设计使用寿命18年。由于海淀区垃圾量逐年增加,填埋场始终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目前垃圾场日均填埋量达3000吨左右,预计在2014年前后,填埋场将提前4年封场。
海淀区政府有关人士表示,海淀区将在六里屯垃圾填埋场建设地磅在线计量监控系统,了解垃圾填埋情况,解决海淀区垃圾数据实时上报和来源不清、卸点不准、数据不全等问题,并将与北京市垃圾管理相结合,建立统一的市、区垃圾收集、运输、计量和处理网络。(李天际 钟频)
6、四川宣汉县暴雨引发山体滑坡致一半河床被堵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09年07月2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7-20/112015981606s.shtml
宣汉县华景镇一索桥被大水冲毁。
暴雨引发泥石流,导致华景镇部分农房损毁。
中广网达州7月20日消息 (记者刘涛)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8时12分报道,受到近日两次特大暴雨洪灾影响,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樊哙镇前河边出现一处大型滑坡险情。连日来险情持续恶化,地质专家称滑坡很可能导致出现堰塞湖,影响上游沿岸万余群众安全,如果堰塞湖溃坝,情况会更加严重。详细情况,我们连线中央台记者刘涛:
主持人:先给我们介绍一下,滑坡体现在情况怎么样?
记者:目前,滑坡体比较稳定,暂时不会出现堰塞湖,附近受威胁的40多户群众,都转移到安全地带,但未来2-3天,达州市还会出现降雨过程,有关部门正在监测滑坡体。滑坡体长、宽各200余米,厚30余米,滑坡体土方量大概在120万立方米以上。几次小范围的滑坡,造成大约20多万立方米的塌方体滑入河道,阻断了一半左右的河床,滑坡体上游水位上涨0.4米左右。
主持人:当地政府都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滑坡体造成更大破坏?
记者:刚才也说过,生活在滑坡体上及其周围受威胁地段的所有群众,都转移到安全地带,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公安和交警部门已对滑坡边的相关道路实行了交通管制,24小时进行职守和巡逻,地质专家及相关技术人员始终住在樊哙镇,监测滑坡险情并进行相应的治理。
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点:一是把对滑坡部分进行加固整治,防止其进一步下滑;二是对滑入前河而淤积的土石进行疏通,增加河水流速、改善排水状况;三是对滑坡体上方的裂缝处开沟排水,防止未来降雨加剧滑坡险情。
7、无锡中院受理我国社团环保公益诉讼“破冰”第一案
来源:无锡广播电台 2009年07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682823.html
近日,中华环保联合会、江阴居民状告江苏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环境污染侵权纠纷一案由无锡市中级法院正式受理。因为这起案件由社团组织以原告身份起诉,颠覆了社团组织不能成为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传统,这也成为无锡中院环境保护审判庭自2008年成立以来受理的第一个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专家认为这可能是我国社团环保公益诉讼的“破冰”第一案。
原告的诉状说,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在从事铁矿粉的装卸、驳运的经营过程中,产生大气污染、环境噪声污染和水污染,严重影响周边空气质量、长江饮用水水质和居民的生活环境。做为中华环保联合会在无锡地区唯一的志愿律师——金易律师事务所吴晓宇和这个所的主任王建明律师接受委托出任案件的代理律师。在两个多月时间内,他们先后会同中华环保联合会多次实地调查走访、调取证据,并与无锡中院立案庭沟通受理案件。目前此案正在审理之中。
8、山东着手取消排污特权 执行同一污染物排放标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7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681352.html
记者近日从山东省环保厅获悉:山东省小清河、海河两个流域从现在起开始执行同一污染物排放标准。至此,山东省除半岛流域外,小清河、海河、淮河三大流域的污染物排放实现了统一的标准。
山东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从现在开始,上述两个流域内所有排污单位均应按要求稳定达标排放;达不到要求的,半年内实施限产治理;限产治理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依法关停其产生污染的生产线。
按照规划,山东半岛流域将于2010年1月1日开始执行与小清河、海河流域的同一排放标准。(记者刘成友)
9、渭河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研究启动
来源:新华网陕西频道 2009-07-20
http://www.sn.xinhuanet.com/2009-07/20/content_17145620.htm
近日,《陕西丹汉江水源区及渭河流域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过程与调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西安隆重召开,这是由省水土保持局与西安理工大学联合开展的一项科研课题,课题组组长由张秦岭局长担任。该研究旨在解决陕西丹汉江水源区及渭河流域生态安全、水质安全的问题,同时促进流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会议由张秦岭局长主持,中科院水保所山仑院士、田均良研究员,中科院西安分院研究员周杰及西北大学、陕师大教授等十多位咨询专家受邀参加会议,将为课题提供长期咨询,同时省水利厅、财政厅有关领导,流域内有关市水保站,有关新闻媒体单位,省水保局相关业务处室领导等共有40余人参加了开题会。
长期以来,点源污染是人们关注生态环境的一个焦点,然而实践表明,随着点源污染的控制,非点源污染呈上升趋势,在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危害环境的主要诱因。陕西丹汉江流域是我国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区,渭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但是近年来的水质监测资料显示,丹汉江流域一些支流出现严重的水污染现象,汉中市汉江河段出现V类水,商州市丹江河段出现超V类水,渭河V类和劣V类水质的河段已超过渭河总长的一半,尤以中下游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河段最为严重。所以,对该区域的水土流失和非点源污染研究意义重大,势在必行,它关系能否最终实现丹江口水库长期稳定达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要求和生态渭河的终极目标,能否实现2014年开始一江清水供北京,以及确保渭河健康和黄河下游安全。
因水土流失携带的泥沙、氮磷、有机质等污染物而造成河流水质恶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该项目研究以丹汉江、渭河流域生态安全、水环境安全和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结合丹汉江生态治理工程,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与水环境保护急待解决的若干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核心,针对项目区域内复杂的地形,多样性的水土流失,复杂的立地条件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现状与存在问题,通过监测、试验与模拟等手段,揭示水土流失与非点源污染迁移耦合机制,阐明非点源污染防治措施的调控机理,提出丹汉江及渭河流域不同类型生态经济区流域非点源污染综合治理防治体系,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示范基地,实现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该项研究的开展,响应了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对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水源、加强水质安全的要求,将对我省丹汉江水源区及渭河流域生态安全、水质安全及流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将对进一步确立非点源污染生态补偿机制和流域非点源污染综合治理的宏观决策提供科技支撑,对当前和今后通过水土保持控制非点源污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0、弥补行政执法不足 环保警察强势介入解决环境难题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7月20日 资敏
http://env.people.com.cn/GB/9682285.html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趋突出。而随着环保任务的加重,环境执法难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环保部门每年都会向社会公布一批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追其根源,这些久拖未决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执法困难、执法偏软的问题。
导致阳宗海遭受砷污染的罪魁祸首——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公司,就曾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两次出现在玉溪市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上。从2002年起,这家企业已被相关环保部门处罚过6次。可以说,这家企业在建设及经营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环境违法行为。
为什么两上“黑名单”、6次被处罚,企业照样违法生产?追根溯源,这些现象凸显了一直以来环境执法软弱的问题:环保部门虽然是执法部门,但是由于没有现场强制执行权,常常使执法有名无实。
如何破解环保执难、执法软这个全国性的难题?2008年,云南省昆明市“试水”环保警察体制:2008年11月25日设立了环保公安分局,组建环保警察;近百名环保警察走马上任,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环保刑事执法工作,专司打击环保方面的违法犯罪。
如今半年多过去了,环保警察的执法情况如何?执法难和执法软的问题得到解决了吗?环保警察自身建设情况如何?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什么困难和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对昆明市环保警察执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环保警察强势介入 解决环境执法难题
在昆明,环保警察大受市民欢迎。不但诸如小区周边噪声污染等小事情得以顺利解决,而且通过环保警察刚性执法的介入,攻克了许多多年来环境执法的“堡垒”。
今年的“五一”假期,没有出游计划的王先生,体会到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因为小区周边噪声少了许多的缘故,几天来,王先生一家睡得特别踏实;而同住在一个小区的丁小姐,每天早上起床不再感到头痛眼花,心情愉快了不少。
其实,解决噪声扰民,这只是昆明市成立环保警察以来办理的一个小案例。然而,正是这些小事情让昆明市民感受到了环保警察的“大不同”。
在昆明市环保公安分局,记者了解到,在环保警察上岗半年的时间内,针对市民举报较为频繁的噪声污染,他们就办理案件13起,对12家单位做出了警告处罚,涉及56人,出动警力上百人次。
随着昆明市创模工作的推进,目前昆明市4城区有80家派出所都配备了噪声监测设备,并对警察进行了使用培训,最终要达到150个派出所配全设备,并设立了每周一报噪声案件的机制。
在昆明,环保警察大受市民欢迎。在环保公安分局开展的“环保民警在您身边”主题宣传活动中,一天时间内,就发放了近两万册环保宣传册和2000张警民联系卡。
有了环保警察的参与,也攻克了许多多年来环境执法的“堡垒”。
2006年,昆明市环保局在检查中发现螳螂川流域内的海口化肥、耀华化工厂等4家小型化工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没有正常运行,导致外排废水超标。另外,这几家企业还存在着偷排废水的行为。
针对这些情况,昆明市环保局依法对这几家企业做出了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其进行整改,并吊销了排污最为严重的海口耀华化工厂的排污许可证,同时还处以6万元的罚款。在处罚决定送达企业后,这家企业拒不履行法定期限内的处罚决定,也未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2007年,昆明市环保局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却一直未能解决。
在执法过程中,环保公安分局经调查后发现,这家企业已经停产两年。随后,执法人员在海口镇农村信用社追查到了企业的银行账户,由西山区人民法院进行了冻结,并对企业的法人代表下发了传票。因为环保警察的强势介入,在随后的1周内,这家企业就交纳了6万元的罚款。
由于环保警察介入才使处罚得以执行的不止是海口耀华化工厂一家。云南伦成纸业有限公司于2005年11月上马了一个年产3万吨牛皮纸箱的生产线项目,但这个项目竣工后未经环保部门的验收就擅自投入生产。昆明市环保局随即责令这家企业停止生产,立即安装污染治理设施,并依法做出行政处罚10万元的决定。
伦成纸业在接到处罚通知单后,就和环保部门上演了“躲猫猫”的游戏,迟迟不愿履行处罚决定。环保警察会同环保局、法院等工作人员对伦成纸业进行了执法,同时对企业负责人讲解了相关法律法规,但依然没起到作用。最后,由环保警察配合执行法官对这家企业进行了强制执行,将企业的部分成品进行了查封。
通过环保警察刚性执法的介入,类似海口耀华、伦成纸业等一批3年来久拖未决的环境违法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对此,云南省环境执法工作人员表示,环境执法难是近年来开展环保工作、查处环境污染事件中反映出的普遍难题,主要表现在环保部门的执法力量相对较弱,环境执法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同时,由于受体制的制约,在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事件中如何启动司法程序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问题。环保警察的加入,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尴尬的局面。
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执法难的问题,昆明市环保公安分局成立后,还主动与市、县、区环保局、检察院、法院等单位联系,共同研究、确定环保执法的法规政策和执法依据,建立了各相关单位齐商共讨、联动协作、共同执法的环保执法联席会议工作机制。短时间内,相关单位就召开了3次联席会议,对环境违法的个案进行了5次研究,经过多次的协调、共同讨论,昆明市环保公安分局与环境监察支队初步形成了“无缝对接”的新机制。
为了让工作尽快上手,昆明市环保公安分局专门邀请了环保工作人员对48名警察进行了有关使用噪声监测仪器、污控、环境监察、危险废物等环保知识的培训,并调取了近几年来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进行研究分析。
【1】 【2】 【3】 【4】
11、汞污染阴影下
来源:《财经》杂志2009-07-20张瑞丹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817511248069688_1.shtml
位于贵州省东部铜仁地区万山特区万山镇的土坪村,一排筒子楼顶层的一个小房间里,76岁的吴阳春靠窗而坐。对面的墙上,挂着丈夫已经发黄的黑白遗照。
“他比我好,只熬了三个月,就走了。”吴阳春喃喃自语。说话间,她的眼睑、嘴角、左手和左腿,经常会同时出现无法控制的震颤。
与居住在这个家属院中其他人一样,吴阳春和丈夫都曾将青春奉献给了不远处的贵州汞矿。多年后的1997年,在汞矿一线从事冶炼工作的丈夫,在短短三个月内死于急性鼻咽癌。罪魁祸首,正是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汞蒸气。
七年后,吴阳春开始步丈夫的后尘。由于过去干的是选矿,吴阳春的呼吸器官并未受到汞蒸气的直接刺激。但很难说这到底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因为这意味着她受到汞残害的过程会拖得更加漫长。
吴阳春给《财经》记者看了两张由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贵州省疾控中心)开具的鉴定诊断书,上面赫然写着“职业性慢性汞中毒”。
2007年9月10日的鉴定诊断书上写着:“1958年-1983年从事选矿工作,现头疼,失眠,多梦,易激动,无力,牙齿松动,牙龈出血,手抖,运动欠佳,上肢粗大,震颤。”
一年之后,吴阳春的病情加重,汞毒素开始侵蚀肺部,她出现咳嗽、咳痰、胸闷、胸痛以及气短等症状。经贵州省疾控中心诊断,将2007年鉴定的“八级伤残”上调至“六级伤残”。
现在,不断震颤的四肢已令吴阳春的行动十分迟缓。短短十级楼梯,她足足花了好几分钟才走完。由于严重的牙龈出血,吴阳春每天将米饭煮好后,要再加水熬得稀烂,才能下肚。
“有时候吃到一半,嘴巴里都是血。”她对《财经》记者诉说。
在这里,吴阳春家并不是惟一被毁灭的家庭。据她透露,光是她住的这栋楼,近两三年内就因为汞中毒死了15个人。
据当地卫生部门估算,在这个中国最古老、曾经规模最大的汞矿产地万山特区,6万总人口中,至少有200余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汞中毒症状。这还不包括已经去世以及未显现出症状的潜在患者。
“汞都”光环背后
把万山特区称为中国曾经的“汞都”,一点都不夸张。
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以盛产朱砂(一种含汞的矿物)、水银(汞的俗称)而闻名。其汞资源储量约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高峰时年产量更是一度占到全国的七成。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开始在此建立中央直属大型矿山企业贵州汞矿。其后30年中,贵州汞矿共生产金属汞约3万吨,上缴税利15亿元,工业产值折合现值达124亿元。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贵州的汞矿资源开始呈枯竭之势。到2000年底,贵州汞矿已累计亏损近亿元,负债高达1.57亿元,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的境地。
2002年5月,开采了近600年的贵州汞矿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一夜之间,矿区近万名矿工以及特区6万余居民突然意识到,在曾经的光环背后,留下的却是沉重的环境“负债”。
万山特区前环境保护局局长刘水平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直言,“万山的汞污染和环境破坏,实际上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持续多年的开采,无论是对森林、地下水还是整个地质,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据万山特区环境保护局办公室主任田洪昌介绍,矿区底层下100米至150米内已基本被挖空,地下坑道呈上下五层蜘蛛网状交错,折合标准坑道长达970公里,“最严重的地方被挖了七层,最薄的地方仅有7米到8米,仅靠几根大的矿柱支撑。”
“可以说,万山镇更像一座建立在巨大采空区上摇摇欲坠的危城。”田洪昌补充说。
当然,更令他担忧的,还是万山地区严重的汞污染。
万山汞矿在从辉煌到衰落的短短45年间,共排放含汞废气202亿立方米,工业废渣426万立方米,废水5192万吨。其中废气超标高达5449倍,废水和废渣也分别超标236倍和214.5倍。
由于排放均未经过处理,直接导致环境中的金属汞总量居高不下。据刘水平估算,其总量至少达到350吨,几乎相当于全球目前每年汞排放量的十分之一。
贵州省遵义医学院、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贵州省劳动卫生研究所等机构在贵州汞矿破产那一年做的一项监测调查发现,矿区空气中的汞含量为0.0053mg/立方米,超标1.67倍;而生活饮用水最高含汞量,则超标36倍。
由于汞在常温下以液态出现,且熔点较低,极易蒸发,沉降到地表后便污染土壤。因此,当时矿区内的主要农作物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汞污染,其中,小白菜含汞量超标将近100倍;主要检测农作物中含汞量最少的玉米,也超标10倍。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程金平告诉《财经》记者,虽然汞矿排放出来的大多数是无机汞,人体的吸收率并不高。但由于在有水的条件下,对人体并无太多影响的无机汞极易酸化而转化为剧毒的甲基汞(Methyl mercury),因此,产汞区的稻米和蔬菜中,才会出现甲基汞富集的现象。
而甲基汞,正是当年导致“水俣病”(Minamata Disease)暴发的直接罪魁祸首。这种物质不仅很容易被人体吸收,而且可以通过食物链累积而将浓度逐级放大,从而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隐患。
2004年,贵州省职业病防治所做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汞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十分惊人。由于当年政府并未对食用受污染的水以及蔬菜、水稻进行限制,因此,没有直接参与汞作业的城乡居民汞中毒患病率也达4.18%,各种结石病的发病率位居国内最高水平,各种癌症的发病率也高企不下。
直到今天,《财经》记者在走访万山镇的农贸市场时发现,市面在售的农贸产品,除了极少量蔬菜产自本地,几乎90%的农产品全部依赖外省输入。“不喝本地水,不吃本地菜”,在当地已成为生活中的“常态”。
汞污染未远去
受万山特区汞污染影响的,不仅仅是当地区区6万人。
长期开采排出的含汞废水,对境内流域造成了大面积的污染。据《财经》记者了解,全区约300平方公里的流域总面积中,就有180多平方公里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汞的污染和危害。那些当年没有采取任何维护措施的炼汞炉渣堆放点,至今仍大量渗漏。
更令人担忧的是,万山特区境内的下溪河、敖寨河、黄道河、高楼坪河,又分别汇入属于长江水系的沅江流域。这也意味着,大量剧毒的重金属汞最终将顺流而下,进入湖南省境内的洞庭湖乃至长江干流。
从某种程度上说,水质较好的长江可以冲淡这些金属汞。但不少专家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警告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底底泥中的汞含量势必会逐渐增加,从而形成新的隐患。
2002年5月,贵州汞矿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但是,万山特区环境保护局办公室主任田洪昌告诉《财经》记者,随着近年来国际汞价的急剧上涨,大型汞矿被关闭后,土法炼汞又开始不断涌现。
贵州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姜平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土法炼汞”已经被国家列为明令禁止的“15小”之一。近几年,贵州省各级环保部门也相继成立了专门行动机构,通过不定期对矿山周边进行巡逻、检查,来加大对土法炼汞的执法力度。
不过,在田洪昌看来,目前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他解释说,这些小作坊往往跟环境执法人员打“游击战”,加上位置隐蔽,“我们只能见到一个关停一个,举报一起查处一起,很难从源头上加以遏制。”
在贵州这个中国汞污染重灾区,造成汞污染的,不仅仅是合法或者非法的炼汞行为。许多工业活动,如电池、黄金选冶、电光源、医疗器械和化工行业等,也能造成汞污染。其中,化工行业占据使用总量的比例最高,造成的污染也最大。
位于贵阳市西北郊、距市区22公里的百花湖,不仅是著名景区,同时也是贵阳市城区五个水源地之一。但在百花湖上游,却一度分布着电厂、铁合金厂、化肥厂、有机化工厂、纺织和焦化厂等几大污染源。其中,仅贵州省水晶有机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贵州省有机化工总厂)在1971年至1997年间,利用落后的汞法醋酸生产,向百花湖上游河段东门桥河流域、猫跳河以及周边农田排放的汞就多达100多吨,造成厂周边的土壤、水体环境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汞污染。
虽然贵州水晶早在1988年就淘汰了原来的汞法醋酸工艺,但当地环保部门在2006年的监测过程中,发现清镇发电厂、贵州水晶、天峰化工和贵阳煤气气源厂等四家单位,仍存在汞排放超标现象。
2007年,贵州省山地环境重点实验室发表的报告显示,百花湖底泥的汞含量严重超标。其平均含量高达14.0mg/kg,比该地区土壤汞背景值高40倍,比太湖湖底泥更高出百倍以上。
中国面临挑战
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中,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汞污染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半个多世纪之前,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周边发生的“水俣病”轰动全球,并被认为是全球环保运动的转折点之一。这起汞污染造成的环境灾难中,患者总数超过万人,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深受其害。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科学家甚至在北美、北欧那些远离工业污染源的湖泊中,发现鱼体内的甲基汞含量异常升高。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冯新斌告诉《财经》记者,原因很简单:汞和其他不少有机污染物一样,会随着大气由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在沉降之后,进一步转化为甲基汞。
之后,国际科学界、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各国政府,纷纷将汞列为环境污染物之一。全球已开始对含汞农药、废弃电子产品等进行汞控制,要求成员国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通过立法加强对汞排放和汞污染的控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化学药品部门汞与其他金属项目官员希拉洛根(Sheila Logan)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到2003年,各国政府已经普遍承认,汞作为一种污染物,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2009年2月,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5次理事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与会各国,同意通过谈判、协商的形式,制定一份关于汞问题的国际文书,以促进解决汞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鉴于汞污染一旦形成,治理起来在技术、资金上难度极大,源头控制就显得十分关键。洛根表示,希望各国能在2013年前,达成有约束力的控制汞污染物排放的新国际条约。通过全球性的削减排放行动,就可以减少这种有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可能带来的持续影响。
在中国,业已出台的《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以及《国家危险废弃物名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也对排放至水体、大气和土壤中的汞作出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然而,作为年用量达数百吨的全球第一大汞消费国,中国面临的压力仍然是巨大的。
环境保护部(下称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化学品处处长臧文超告诉《财经》记者,目前在中国,聚氯乙烯(PVC)行业是对汞需求量最大的行业。
由于中国的能源特点是“贫油富煤”,因此,以煤炭作为原料的乙炔法PVC生产规模,要远远高于以石油为原料的乙烯法。但在使用乙炔法生产氯乙烯时,必须使用汞触媒来做催化剂。
虽然在环保部、行业协会、企业的合作下,已研发出低汞触媒技术“自救”,并且开展试点,具备了大规模推广的条件;但在商业上何时能突破无汞触媒技术,仍是一个未知数。
此外,在温度计、电池以及照明等领域,汞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臧文超对《财经》记者坦言,由于工艺的要求,目前所有市场上销售的节能灯,无一例外都离不开汞。
实际上,中国最大的汞污染源,仍然是燃煤发电。因为在煤炭中,往往伴生着汞等重金属;尤其是在贵州这样的地区,煤炭中汞的含量就明显高于东北、内蒙古等地。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电东送”工程建设的实施,大量火力发电厂恰恰都投建于贵州地区。
臧文超透露,现有的脱硫、除尘、脱硝装置,可减少汞排放,但无法彻底清除。目前中国虽然也开展了脱汞设备的研制工作,但鉴于国际上尚没有大规模商用的经验,今后脱汞、减汞工作也只能在探索中前进。
亦有业内人士对《财经》呼吁,环境中人为排放积累的汞,主要是工业化国家过去一两百年形成的,中国工业化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发达国家也有责任提供相应的支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化学药品部门汞与其他金属项目官员希拉洛根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汞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将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即使对于美国这样未发生过重大汞污染事件、且法律与监管机制相对高效的国家来说,汞污染问题依然如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更为具体和带有强制性的措施,或许只能等待条约的正式出台。
“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希拉洛根警告说。
12、专家建议征收水资源税 实行“阶梯式税制”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09年07月2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7/20/content_11736030.htm
水资源将全面征收资源税
水资源税改革或将采用污水处理费、水资源税并行方案
“水是生命之源”!当水资源面临枯竭,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句话。
为保护水资源,无论是官员、学者还是老百姓,都在献计献策。
在资源税改革方案酝酿出台时,将水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已成业内共识。
不少专家建议,将水资源全面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逐步对各类水资源征收资源税,通过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
征收水资源税时机已成熟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李女士每季度都会收到来自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公司的缴费通知单,上面写着每吨水3.70元的收费金额,其中包括三部分:自来水水费、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其中水资源费为每立方米1.10元,污水处理费为每立方米0.90元,自来水水费是1.70元。
而1.70元的自来水水费已经沿袭了近7年。记者日前从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公司了解到,从2002年至今,北京市的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进行过调整(此两项费用自来水公司是代收,财政划走),而自来水水费一直没有提高。
“自来水水价跟成本是倒挂的,我们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公司宣传科负责人宋女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不久前,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总经理徐维浩在相关场合也表示,由于2002年以来自来水水价一直未调整,水价与成本倒挂,政策性亏损严重,至2008年累计亏损13.4亿元,折合每吨水亏损0.81元。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石磊博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一方面是自来水企业亏损运营,另一方面却是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凸显,两方面的原因促使水资源税必须改革。
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实际情况,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目前从政策环境、技术条件等各方面看,开征水资源税的时机已经成熟。
实行“阶梯式税制”
如果开征水资源税,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要界定水资源税的征收对象。
“征收水资源税主要是体现对资源价值的重视。从资源的角度分析,水资源税的征收对象范围,无论是使用者还是开采者,都应该征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教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对水资源开采者征税,意味着今后矿泉水等相关开采者也在征税之列;对使用者,涵盖的范围包括工业、居民、农业等,而最容易引发争议的是居民饮用水。目前各地对居民饮用水的收费包括自来水水费、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三部分。未来的水资源税改革,是将这三部分都合并改为税?还是采用税费并存体制?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告诉记者,污水处理费跟水资源税互不相干。污水处理费,相当于政府部门提供公共物品而需要交纳的费用,是根据污水排放量来向使用者征收的。因此,污水处理费还应该由主管部门来征收。而水资源费才需要转化为水资源税。
“将要进行的水资源税改革,很可能是税、费并行的。”王金南说。
石磊也认同税、费并行的情况。他说,“水资源费这部分可以用水资源税来代替,但是污水处理和自来水水费部分,还是应该以费的形式出现。”
毫无疑问,征收水资源税应该对节约水资源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如何确定水资源税的税率,事关整体改革。用马中教授的话说,“以后要用税来调节水价了。”
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设定水资源税税率。
“这个问题要看从什么角度考虑,正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实行资源和环境无价制度,导致了资源和环境的恶化,现在通过征收资源与环境税,体现了资源和环境的价值,对被征收者而言,是重视环境和资源的表现。”石磊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
而王金南认为税率是一把双刃剑,“从资源节约角度,我希望税率高一点,但同时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中低收入的老百姓影响较大。我建议实行‘阶梯式税率’,针对不同类型用户应该体现不同的税率,可以分为工业、生活和农业等不同类型,甚至工业也可分为耗水大的行业和一般性行业等。”
在认同“阶梯式税率”的同时,马中教授建议,“由于各地情况不一样,如果开征水资源税,应该根据各地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由地方来决定税率。对那些水资源稀缺或者重要的地区,税收应该高一些。”
他同时建议应该采取水资源税和水价的双重调节机制,“毕竟税的调节不可能太随意,当一个地区根据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定完税率以后,对水资源的再调节,还是要靠水价。而水价也可以采取阶梯式、从量计征的方法。用的水越多,水价也应该越高。”马中说。
水资源税价的确定,无疑牵动着大家的神经,但是与之相伴而生的问题是费改税之后,征收体制将发生变化。
13、利益成关注焦点 电力企业是否愿接受环保指挥棒?
来源:《中国环境报》09年07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681739.html
绿色电力调度对减排起到哪些作用?
为了确保当年完成二氧化硫减排任务,湖北省从2008年11月15日开始,开展了绿色电力调度。绿色电力调度不仅对湖北省完成当年二氧化硫减排计划起到极大推动作用,也为当地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绿色电力调度是指通过合理调度燃煤机组发电负荷,停运一部分非脱硫机组,将其发电量指标调配给脱硫机组,充分发挥现有脱硫设施的减排作用,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湖北省在实施绿色电力调度的过程中遵循四大原则:确保电力供应安全原则、环保机组优先发电原则、统筹兼顾原则、依法行政原则。即以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满足全社会正常用电为绿色电力调度的前提;充分发挥水电的减排作用,尽可能多用水电、少用火电,脱硫机组优先发电,同类机组按污染物排放水平排序,实施优化调度;考虑电力供应需求,对属于电网支撑点和承担地区供热功能的火电机组,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展工作。
绿色电力调度促进了减排,从2008年11月15日开始到2008年12月31日的45天内,湖北省统调火电累计产生二氧化硫排放约1.89万吨,与2007年同期的3.36万吨相比,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47万吨,为湖北省2008年二氧化硫减排任务的完成发挥了积极作用。
理所当然,绿色电力调度也成为2009年湖北省二氧化硫减排的重要手段。湖北省电力公司调度中心今年6月初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省实施绿色电力调度半年来成效显著,脱硫机组电量占统调火电机组发电量的比重提高了15个百分点,累计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约8万吨。绿色电力调度还带动了全省电力工业结构的调整。目前,湖北省统调脱硫机组容量占火电开机总容量的比重,已经由实施绿色电力调度前的53%左右提高到72%以上。
毋庸置疑,绿色电力调度成为减排二氧化硫的利器。一些没上脱硫设备的火电厂,会比之前分配到更少的发电份额。在这种环保的作用力下,这些企业可能面临生存危机。
电力企业是否愿意接受环保指挥棒?
环保部门和当地政府认为,绿色电力调度在减排方面作用显著,但对于电力企业以及电力管理部门来说,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一新鲜事物?对此,记者联系了一些电力企业和电力部门的领导、专家、工作人员,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态度近乎一致,那就是什么都不说。
有的“不敢说”,有的“不能说”,有的“不知道”。挫折感增强了记者的好奇心,为什么这样的话题对电力部门来说如此敏感?
在经过一番艰辛寻找和努力之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一位人士终于吐露了心声。他首先表达了对还没有能力上脱硫设备的小电厂的担忧。他说,绿色电力调度可能会带来一些社会影响,这种措施传递给小型发电厂,就会使其生产经营困难;可能引发小电厂职工安置等问题,需要社会承担。绿色电力调度有利于环保节能,但也必须考虑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
其次,他认为,从另一方面来看,绿色电力调度不是市场化行为。按常理说,企业满足了现行的排放标准,就应该遵循市场化规则。能创造更低成本、提供更便宜商品的企业,就应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是,绿色电力调度形成的模式格局打破了原有的规则,引发了利润重新分配的问题。此外,这种绿色电力调度只是按照设计预想的一种指标,而设计不等于现实。实际上,一些企业如果低负荷运行,其能耗更高,还会带来如线路运输耗损、电网安全等问题。如果能够促使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企业就会积极参与,但现在更多的是担忧。
对此,他提议,应该在进行电力调度时,给小电厂一定的份额。这些小电厂可以通过交易的形式,将发电量卖给大电厂。不是行政命令,而是通过经济市场化行为,会更加符合市场规则。
【1】 【2】 【3】
14、“钴60泄漏传言事件”政府信息咋缺乏公信力?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07月20日 梁江涛
http://env.people.com.cn/GB/9680431.html
7月13日、14日,有媒体报道了网上热传的河南开封杞县一辐照厂“钴60被传泄漏事件”,后经核实确认并没有发生泄漏,而仅是发生“卡源”故障。16日,环保部发布通告,确认当地环境未发现辐射污染现象。但在当地,17日却上演了现代版的“杞人忧天”——随着“放射源将爆炸”谣言的出现,出现了一些群众奔向周边县市“避难”的现象,汽车、拖拉机、三轮车等各种车辆堵满了该县通往周边县市的道路。(7月19日汉网-武汉晚报)
网帖传言早于政府权威信息,这是一些民众相信传言纷纷外出“避难”的主要原因。具体地说,网帖在7月13日、14日就已在网上热传,而环保部的通告是在16日,当地政府的回应都在16日之后。从一些群众奔向周边县市“避难”这一现象足以看出,在网络时代,谣言的发源与发展,传播速度之快,蔓延范围之广,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不可小觑,政府权威信息一旦滞后, 等到谣言扩散后才来辟谣,不仅慢了一拍,成本加大,而且将会处于被动境地。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环保部通报之后当地政府紧锣密鼓地采取了相应澄清事实的举措,可以说是形式不断翻新,措施一个接着一个。从开封市环保局联合杞县人民政府率先发布辟谣消息,到开封电视台开始播放“故障现场探视活动”,到杞县县长亲自露脸在节目中再次澄清,再到开封市政府再次就“卡源”故障召开新闻发布会,环保部专家在会上重申放射源处于安全状态等,如此密集的辟谣举措为什么就没能制止一些群众的“避难之行”?虽然政府的权威信息在第一时间没有跑得过网上谣言,可政府接二连三的权威信息发布为何不能令群众笃信无疑,消除恐慌?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政府信息不仅要及时公开,而且要及时更新,特别是公众普遍关心的生产安全、饮用水安全、卫生防疫以及环境污染等敏感事件,都应及时公布阶段性、过程性信息,如果只是说“钴60辐射源处没有泄漏,不存在危险”,信息量单一、缺少动态变化,可信度就不强。二是对公众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尊重不够,光是一次次官员和专家出面辟谣、例行公事的新闻发布会、司空见惯的媒体澄清,在被谣言占领的现实语境里显然不能令群众信服。政府应组织群众(网友)代表参与职能部门的全程调查和相关“故障现场探视活动”,这样才能让他们眼见为实,谣言的不良影响就会自然衰减。三是公安部门未能用最快的时间查出首发谣言网帖者并予以曝光究责,使得群众误认为“事出有因”。 “钴60泄漏传言事件”警示,面对热点网络事件,政府和主流媒体仅发布信息不够,还必须在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舆论脉搏,及时回应公众关注点、质疑点的同时,提升信息公开质量,增强政府信息可信度,争取主动,,抢占先机,多管齐下,对各种危害公共安全与人民利益的谣言攻而破之。
15、狼来了,生态补偿还没来
来源:人民日报2009年07月2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7/20/content_11737189.htm
近年来,随着生态的恢复,在青海的广袤草原上,野狼越来越多,而农牧民的牛羊,却越来越遭殃。
青海省刚察县森林公安局副局长马跃明说,每年全县几个乡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狼害,而且每年都有几户牧民因狼害一次性致贫。
今年以来,居住在德令哈市蓄集乡伊克拉村的30户牧民经常遭到棕熊的袭扰。6月12日凌晨,在帐篷中熟睡的牧民道尔吉听见牦牛圈中传来小牛犊的惨叫声,他赶到牦牛圈时,看见一只成年大棕熊在吃牛犊。早晨起来清点圈内的牛犊时,发现7只牛犊被棕熊咬伤,3只被咬死。6月13日,道尔吉家的牦牛群又遭到狼的袭击,两头成年牦牛死亡,3头牦牛伤势严重,经初步估算,损失达4.5万元。据了解,今年伊克拉村已有近40头(只)牛羊死于棕熊、狼等野生动物的袭击。
面对棕熊、狼等野生动物的袭扰,牧民们很无奈:这些都是受保护的野生动物,是不能捕杀的。除了驱赶和向森林公安部门报案以外,没有其他办法。牧民们同时很困惑:自己的损失应该由谁来埋单,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最佳平衡点在哪里?
伊克拉村村支书孟克说,牧民们希望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给予补偿。孟克认为,牧民遭到野生动物袭击得不到补偿的状况如果长期存在下去,势必会对野生动物保护带来不良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虽然法律有明文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很大。青海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省,现在还没有制定相关标准。
“青海各族群众为生态建设和保护做出了巨大牺牲,应该让他们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提高生活水平。”去年全国两会期间,青海省代表团在会议期间提出的一号建议,就是《关于在青海率先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他们认为,要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
狼来了,伴随着这样的消息,很多有关生态保护和平衡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等待政府与社会各界去研究、去解决。(记者 周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