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5
七月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三秦都市报: 环保电影《绿水》西安热拍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16391247627979_1.shtml
地方信息:
2、千龙网: 北京首个低碳生态社区在五里坨开建
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09/07/15/2821@5079451.htm
3、新京报: 北京垃圾分类拟简化为两种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beijing/2009/07-15/008@031735.htm
4、济南日报: 山东:破坏水源水质最高罚3万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policies_laws/816311247623663_1.shtml
人与自然:
5、新华网: 吉林省多层次合作保护野生东北虎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7/15/content_11711682.htm
人物访谈:
6、人民日报: 专访任福民:解析为何近期气候异常 地球多“发烧”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7/15/content_11711177.htm
深度报道:
7、科学日报: 云南阳宗海砷污染:人为还是地质灾害?
http://env.people.com.cn/GB/9655513.html
8、21世纪经济报道: 合肥百亿治水:“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
http://stock.hexun.com/2009-07-15/119594517.html
9、中国青年报: 2摄氏度关乎地球安危 欧盟希望中国为减排加码
http://env.people.com.cn/GB/9655015.html
10、北京日报: 小鱼上岗成“水质监测员” 监测北京水质
http://env.people.com.cn/GB/9657043.html
11、搜狐绿色: 政策干预礼品包装 “美丽垃圾”怪圈将终结
http://green.sohu.com/20090715/n265238412.shtml
环境时评:
12、农民日报: 水电开发不能突破生态底线
http://www.farmer.com.cn/wlb/yyb/yy7/200907140227.htm
13、中国青年报: “经济越发达水越黑”背后的双重危机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7/15/content_11709334.htm
14、东北网: 水越黑,官员越得意?
http://comment.dbw.cn/system/2009/07/14/052006803.shtml
15、新华网: 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应理顺“四个关系”
http://env.people.com.cn/GB/9660489.html
1、环保电影《绿水》西安热拍
来源:三秦都市报2009-07-15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16391247627979_1.shtml
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将镜头瞄准了西安,一部以环保为主题的电影《绿水》在西安热拍。昨日(7月13日)记者前往户县一大型工厂探班,导演亮子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这是一部有着悬疑色彩的主旋律。
电影《绿水》由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陕西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等联合摄制。“绿水”是六价铬污染水的水质特征,电影《绿水》讲述的是一伙靠饮用绿色的水而存活下来的盗墓贼,相继离奇死亡,环境监察大队长带领学生林一展开深入调查,与违法企业之间上演了一场“猫捉老鼠”的故事。
该剧导演亮子一直坚持走环保电影的路线,问到为什么会关注这一题材,他说:“目前国内以环保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太少,我自己特别喜欢这个题材,经常和环保工作者打交道,排查、暗访、蹲坑,他们的工作很辛苦,我认为特别值得关注。”谈到影片《绿水》,导演谈道:“绿水有两层含义,六价铬将水污染后所呈现出的颜色就是绿色的,同时,影片也是对恢复环境青山绿水的呼吁。对于这样一部讲述重金属污染的,视觉比较独特的影片。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除了宣传环保,从商业角度出发,剧中还有时尚、悬疑和喜剧的部分,编剧陈卫东易稿7次,融入了一些家常琐事,是比较贴近生活的,我认为会很好看。”
据悉,该剧将于国庆节期间在全国上映。
2、北京首个低碳生态社区在五里坨开建
来源:千龙网2009-07-15
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09/07/15/2821@5079451.htm
北京日报讯(记者 陈红梅 通讯员 祁月)纳入北京“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的石景山五里坨生态社区建设昨天正式启动。七八年后,这片31.25平方公里的区域将大变样,融汇低密度住宅、人工湿地、太阳能供暖照明、风能发电等在其中,成为本市首个低碳生态社区。
“引下”天泰山绿带,住区变景区
未来的五里坨生态社区,包括现在的五里坨街道和广宁街道,面积占到了石景山区大约三分之一。依天泰山而下,这里属于浅山地带。
新社区建设贯穿生态理念,将从天泰山“借绿”。园林建设者会从山上“引下”三条绿化带,直接深入住宅区。每条绿化带还将向两侧延伸、拓展,最终汇集在建设区中心地带的中央公园内,形成绿化轴心。
净化雨水建湿地,山脚形成人工湖
雨水的排放、利用,在生态社区中受到重视。按照规划,大大小小的雨水收集系统将遍布整个地区。这里将重点建设地表沟渠,引雨水排放进入不同区域的小水池。部分水池可能建成人工湿地,种植各种水生植物,养殖各种鱼类等,力争实现水系内较为完整的食物链。
经湿地净化后的水,最终可能汇集到山脚下,形成人工湖。
低密度住宅,局部首层架空
这一地区现有的危旧平房将被改造,新建低密度住宅,未来人口总量将不超过7万人。社区建设完全采用环保建筑材料,从根本上杜绝污染,并充分利用地温资源采暖。区西部建设办相关负责人透露,一些建筑将有可能采用首层局部架空的形式,使绿化得以从底部穿过。
社区将重点发展公共交通,形成清洁能源公交网络。社区内还会配有电瓶车,方便居民出行。
新建大公园,增设太阳能发光塔
五里坨中心区拟建一个中央公园,设置一座高108米的“太阳塔”,它白天由太阳能蓄热,晚间通过光电转换发光。这座真正的太阳能发光塔将成为生态社区闪亮的地标。
在能源利用上,新“五里坨”将全部采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太阳能将成为供热、照明的辅助方式。社区内还会建设小型风能发电厂。
投资一亿元、日处理能力2吨的污水处理厂,也将在这里新建,用于处理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后产生的中水,用于社区绿化浇灌、洗车、道路洒水和景观用水。
3、北京垃圾分类拟简化为两种
来源: 新京报 2009-7-15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beijing/2009/07-15/008@031735.htm
本报讯 (记者李立强)昨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到昌平区阿苏卫垃圾处理场调研,市政府副秘书长周正宇表示,为提高垃圾源头分类,考虑将目前多种分类简化为餐厨与生活垃圾两大类。
目前分类“居民闹不清”
周正宇表示,垃圾的上游分类中可用资源的回收问题不大,譬如塑料瓶、报纸等,即使在一些不够成熟的居民区,那些可以用的东西也被“游击队”收走了。
除此而外,将考虑把餐厨垃圾独立出来,其他均为生活垃圾,小区里只有两类垃圾箱。他说,目前很多小区都是好几种垃圾箱,标示不清,居民也闹不清楚,导致垃圾分类没有真正推行起来,把餐厨垃圾分离出来后效果就好多了,垃圾场的气味也会小很多。
他表示,接下来将选几个小区试点,效果好的话将推广。至于奥林匹克公园等公共场所,还是可以多设几类垃圾桶,把标志做得再清晰些。
垃圾场监测数据有望公开
有代表提出,为了避免市民对垃圾场的顾虑,应该对垃圾场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向市民公布。对此,市市政市容委主任陈永表示,对垃圾场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公布没有技术问题,将来焚烧场建成后会考虑向公众公布相关数据。
■ 对话
垃圾处理项目政府应唱主角
代表邹晓美建议建大屏幕,公开在线监测数据
昨日,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组织对垃圾处理议案办理的第七次专题调研。调研结束后,记者采访了长期关注垃圾处理的代表邹晓美。
新京报:这几个月你参加了几次调研?感觉如何?
邹晓美:5次。去了海淀、丰台、朝阳的好几个正规和非正规垃圾场。正规的拿高安屯来说,改进还不错。我所在的北京物资学院以前深受其害,现在已经基本闻不到气味了。
新京报:你觉得政府部门的办理和答复情况怎样?
邹晓美:整体上很满意,那么多代表和政府部门参与,这也是北京第一次统筹多个部门来解决垃圾问题。
新京报:还有哪些问题或者建议意见?
邹晓美:一是希望垃圾处理的项目建设上要以政府为主,说实话,在建垃圾处理场上,民众对企业主是不怎么放心的,可以有民营或其他资本参与,但政府投入一定要占主导。二是希望公开在线监测数据,也就是建大屏幕,把各项数据都公开让民众看到,国外都是这样做的,像日本的显示屏就立在大街上,民众对垃圾处理场焚烧场的恐惧就小多了。
■ 相关新闻
阿苏卫垃圾处理场将扩容
本报讯 (记者李立强)昨日上午,调研组来到阿苏卫垃圾处理场,进场后就闻到较浓的垃圾味道,不少记者不禁捂住口鼻。
对此,北京市政管委的负责人表示,现在阿苏卫垃圾处理场正超负荷运转,作业面很大,垃圾的味道很难控制,目前也正在积极分类减量,加快建设燃烧场和堆肥场。
北京环卫集团董事长梁广生表示,阿苏卫垃圾处理场规划三大系统:卫生填埋、垃圾综合处理和垃圾焚烧发电,目前建成且正在使用的是卫生填埋系统。综合处理场将于今年建成投产,焚烧场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将于年底开工建设。
三大系统全部建成后,日处理能力将达到3800吨,基本满足需求,同时垃圾处理的结构也将改善,由100%填埋改变成31%焚烧、42%堆肥和27%填埋。
4、山东:破坏水源水质最高罚3万
来源:济南日报2009-07-15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policies_laws/816311247623663_1.shtml
7月14日讯 山东省政府近日公布《山东省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对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用水安全管理等作出详细规定。其中,破坏农村公共供水水源的单位或个人,将被处以5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办法从8月1日起施行。
办法明确规定,不得在农村公共供水水源地从事的活动。这些被禁止的活动包括:以地表水为供水水源的,在取水点周围100米的水域内,从事养殖、捕捞,或者倾倒废渣、生活垃圾;以地下水为供水水源的,在水源点周围100米范围内,设置渗水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场(站);以泉水为供水水源的,在保护区范围内开矿、采石、取土;以及其他可能破坏水源或者影响水源水质的活动。办法规定,存在上述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将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在用水管理上,办法规定农村公共供水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分类计价。其中,供水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供水工程,供水水价实行政府定价;供水人口不足1万人的联村供水工程,供水水价可以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单村供水工程的供水水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由供水用水双方在价格主管部门确定的浮动范围内协商确定。供水水价确定后,应当向社会公示。
5、吉林省多层次合作保护野生东北虎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7月1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7/15/content_11711682.htm
新华网长春7月15日电(记者齐海山)日前,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吉林省大荒沟林场建立了首个野生东北虎综合研究和保护项目示范点,这是WWF在中国东北地区启动的东北虎保护项目三个野外示范点中的第一个。
这标志着在吉林省保护野生东北虎工作进入国际保护组织、研究机构、地方政府多层次合作的新阶段。
WWF大荒沟东北虎项目点将与当地社区和林场密切合作,致力于生态恢复、森林管理和社区工作结合的综合研究与实践,为野生东北虎及其栖息地在东北地区的恢复探索一种成功模式。大荒沟林场毗邻中俄朝边境的珲春自然保护区,近几年频繁发现野生东北虎踪迹,表明这一地区作为恢复东北虎栖息地的潜力和基础。
野生东北虎是国际十大濒危动物之一,也是中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境内大约有150只野生东北虎,但由于偷猎、森林破碎化和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影响,到80年代末仅余35只。
根据国家林业局估计,目前中国野生东北虎的种群大约在18到22只,分散在黑龙江和吉林省东部地区老爷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和长白山地区,大多为俄罗斯远东种群的迁徙个体而非稳定的繁育种群。
WWF(中国)长春项目办公室主任娄佳说,为实现俄罗斯野生虎种群向中国的扩散和定居,实现野生东北虎在中国境内的最终恢复,必须侧重于在中俄边境的中方地区建立有效监测系统,完成森林栖息地的建设,有蹄类猎物种群的恢复,减少甚至完全消除偷猎的压力。
据了解,WWF将在大荒沟林场和周边地区进行森林结构和社会经济状况的摸底调查,内容包括该地区居民打猎、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和土地利用情况等,并将在冬季进行野生东北虎及有蹄类猎物监测。
6、专访任福民:解析为何近期气候异常 地球多“发烧”
来源:人民日报 2009年07月1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7/15/content_11711177.htm
近期我国天气变化多端,多个地区创下降水量、高温历史极值。
入汛以来,我国气候异常,多个地区创下降水量、高温历史极值,造成较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新趋势,专家建议,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完善应急预案,同时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和“减缓”两手抓。
7月14日,重庆、湖南、江西等地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14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拉响高温橙色警报,这是自10日以来,中央气象台连续第五天发布高温橙色警报。与此同时,中央气象台连续第二天发布了暴雨预报。
自6月1日进入汛期以来,我国天气变化多端,气象灾害频繁,高温、强降水、台风等接连不断,造成比较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入汛以来我国的天气气候有什么特点,是否异常,原因何在?记者专访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任福民。
进入汛期,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
记者:首先,请介绍一下进入汛期以来我国天气气候的总体情况。
任福民:自进入汛期以来,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主要的气候事件有以下几个:
——暴雨极端性强,南方局部地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6月,南方共出现4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6月28日—30日,西南地区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南沿海普降大到暴雨,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年入汛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共造成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10个省(区、市)2143.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55人,直接经济损失达50.5亿元。
进入7月份,除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南方也出现了大范围的过程性暴雨。广西出现了严重汛情。
——强对流天气频繁,大部地区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日数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据统计,6月份,全国强对流天气造成10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80亿元。安徽25个市县最大风速超过历史纪录。
——东北旱涝急转、夏季低温严重。5月底,东北中北部、内蒙古东北部旱情得到解除,但随后又呈现低温多雨态势,低温冷害严重。5月29日至6月末,吉林平均气温为1975年以来仅次于1992年的第二低。长时间光照严重不足,给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干旱形势较严重。西北地区东北部及山西北部3月1日—7月6日降水量为72.1毫米,比常年偏少近五成,出现中到重度的干旱。
——高温天气范围广、强度大。6月23日—27日,我国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涉及17个省(市、区)。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以及新疆东部等地局部最高气温达40℃—43℃。目前,东南地区正在经历高温热浪。
——登陆台风多。截至7月13日,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5个编号台风生成,其中先后有“莲花”、“浪卡”和“苏迪罗”3个登陆中国,登陆个数较常年同期偏多。
大气环流异常,多个地区创下降水量、高温历史极值
记者:这样的气候异常吗?
任福民:入汛以来,我国的气候应属异常,多个地区创下降水量、高温等历史极值,除了刚才介绍的一些打破纪录的情况,还可以举出不少例子:
降水量方面,从6月1日到7月12日,黑龙江平均降水量为215.1毫米,创下了历史极大值;甘肃平均降水量29.4毫米,为历史最小值。
气温方面,从6月1日到7月12日,西藏平均气温达到历史最高值,上海、宁夏为历史次高值。河南安阳(43.2℃)、河北邢台(42.4℃)、山东济南(41.2℃)、湖南岳阳(40.2℃)等地的最高气温均达到了历史极值。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记者:造成入汛以来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任福民:造成气候异常的原因很复杂,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气环流的异常。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
记者:每一次极端气象灾害都可以归咎为气候变化吗?
任福民: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极端气象事件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这个结论是被国际上广泛认可的。
研究表明,在未来气候继续变暖的背景下,天气气候会越来越多地“走极端”,包括台风和飓风在内的热带气旋可能更强,降水分布会更加不均。至于每一次极端气象灾害是不是都可以归咎到气候变化,还不好下结论。
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新趋势,要“适应”和“减缓”两手抓
记者:面对日益频繁的气象灾害,政府和公众应该注意些什么?
任福民:在我国,气象灾害在自然灾害中所占的比例达到70%,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例为1%—3%,气象灾害动辄造成上亿元的经济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
政府要充分考虑到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新趋势,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工作,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公众也要主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克服侥幸和麻痹心理。实际上,这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一个方面。
记者:那么我们该采取哪些积极行动来改变呢?
任福民:世界科学家已经达成共识: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如果地球不“发烧”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会少得多。
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植树造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公众来说,随手关灯、纸张双面使用、尽量少开车等良好习惯,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我们现在的减排行为或许要几百年后才能见效,但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从中受益。(记者 刘毅)
7、云南阳宗海砷污染:人为还是地质灾害?
来源:《科学时报》2009年07月15日 张雯雯 王莉萍
http://env.people.com.cn/GB/9655513.html
“阳宗海到底是企业污染造成的,还是自然原因导致的,这已成为一个科学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7月3日,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环所)所长石建省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
记者了解到,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已经分别决定组织科学的调查活动,力求给社会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砷含量突然升高
阳宗海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距昆明36公里,地跨澄江、呈贡、宜良三县之间,为两市三县共辖湖泊。湖面面积31平方公里,总蓄水量6.04亿立方米。阳宗海污染事件直接影响了周边26596人的饮水安全。
云南省环保局曾对阳宗海周边及入湖河道沿岸企业进行紧急检查,排查出8家企业有环境违法行为,并初步确定,阳宗海水体砷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锦业公司,该公司违反国家规定,未建生产废水处理设施,大量含砷废水在厂内循环,由于没有作防渗处理,多年积累的砷污染物逐步渗漏释放,污染地下水,导致阳宗海水体严重污染。
据介绍,2002年以来,阳宗海水质保护标准按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执行,并连续6年保持优良,具有生活饮用水水源的功能。但是在2008年6月,负责监测阳宗海水质的工作人员发现:湖水砷浓度出现异常波动,并进一步恶化,到9月16日,湖水砷浓度监测值高达每升0.128毫克,远远超过每升0.05毫克的饮用水安全标准。而去年9月以前,湖水砷浓度均值还不到每升0.006毫克。
石建省发出了质疑,他分析说:“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这些数据判断,(砷浓度)是突然升高,我们怀疑环保部门原来公布的数据的可靠性,是否原来有(砷含量)没有公布,或者没有做出来?否则,砷含量突然升高这一现象无论以地质原因还是企业排污都无法解释清楚,因为突然之间提供不了这么大的量。”
砷在环境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砷的化合物均有毒性,“砒霜”的主要成分就是三氧化二砷。据有关媒体测算,阳宗海水里的砷含量在一个月内剧增,按阳宗海6亿立方米的水量计算,相当于一个月向水里投放了近70吨高纯度砷。
地震诱发?
云南省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杨志强曾公开表示,经过近两个月的对阳宗海流域入湖河道、16家重点企业、湖面、地下水进行的排查监测和重点监测监察,经专家组分析研究,初步查明阳宗海水体砷污染不是通过入湖河流进入,也不似地震等自然突发事件诱发。
“工业污染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排污企业停产后,阳宗海砷浓度就处于一个平稳状态,没有继续增高的迹象。”石建省说。
经公司停厂、整治后,阳宗海入湖泉水砷浓度含量已从2008年7月16日检测时的67.7毫克/升下降到10月初的25.42毫克/升。云南省环保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阳宗海水体砷浓度上升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湖中水体水质砷浓度基本趋于稳定。
但是,锦业公司认为,短时间内入湖砷量很大,根据阳宗海周边的水文地质状况,不能忽略“5·12”汶川地震后多次地质变化对阳宗海水体砷污染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该公司向相关部门出示了一份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北京组织召开的地震对地质环境影响研讨会的《会议纪要》。其中,也有专家指出,阳宗海及其周边地区存在富砷地质建造,加之阳宗海处于全新活动的小江深大断裂带上,不能排除在地壳发生剧烈活动时,把地下已存在的富砷热液通过深大断裂带向上运移而进入水体,从而导致阳宗海水砷含量骤然升高这种地质成因的可能性。
而相关部门也提出了另外的证据——阳宗海遭受砷污染的事实证据、锦业公司有造成阳宗海砷污染的客观条件、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作出的《阳宗海水体砷污染事件的鉴定结论》、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的《地勘报告》等8方面的证据。根据阳宗海砷污染调查组对阳宗海入湖河流监测与调查,排除了砷污染物随入湖河流进入湖泊的可能,判定污染源在沿湖区域;根据阳宗海湖周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调查,表明阳宗海砷污染增加不是地震等自然地质因素诱发。
但是,石建省认为,云南省部分地区从地质构造上来说,处于高砷地带。他们一直比较关注云南的水体砷超标问题。早在2008年12月,水环所曾经对南盘江、阳宗海、柴石滩等水体进行过检测,在全湖设置了数百个检测点,结果发现各处砷指标基本一致。
石建省说:“如此大范围的砷指标均匀超标,地质原因造成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要组织对相关水体及其附着土壤进行大量的地质科学调查。”
水文地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不能排除云南水资源砷含量超标是地质变化造成的可能性。他说,地质环境变化尤其是地震,对地表和地下水的影响十分显著。2004年印度洋海啸系特大地震造成,当时我国并没有发生明显有感地震,但是全国10多个省份地下水水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山东某地地下5000米钻孔取水表明,地下水的水质、化学组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国“5·12”地震为特大地震,造成富砷地区水体砷含量变化是完全可能的。由于地震造成的水质变化不一定发生在有感地震地区,也不一定是地震后水质马上就会发生变化,因而往往会被人忽视。从地质的角度看,虽然地震过去了一年多时间,但是进行砷超标原因的调查,时机并未错过。
不是孤立事件
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强调,虽然阳宗海水污染应急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下一步关键要全面启动阳宗海砷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阳宗海水质恢复到Ⅲ类,将阳宗海水体砷浓度降到每升0.05毫克以下,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和人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据此,云南省有关部门的专家预计,要彻底治理好阳宗海水质需要3至5年,花费的资金在40亿~70亿元。
地质结构和生物地球化学的作用也会使深层地下水含有较高的砷。我国内蒙古和新疆地区出现的砷污染就属于这种情况。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砷超标,以孟加拉国的地下水砷污染问题最为严重。孟加拉国64个地区深水井的地下水中砷的浓度很高,超出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饮用水中砷的额定浓度10μg/L。受砷污染的地下水常被当地居民用于浇灌水稻,这种农业习惯使受污染的地下水用于灌溉后引起土壤中砷的浓度增加。
“随着矿产开发力度的加大,人为污染也成为主要的污染原因,在我国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就有相当一部分由开发矿产资源而引发的砷污染事件。”石建省说,“现在当务之急是查明原因,对症下药,否则治标不治本。查明砷来源后,将源头切断,砷浓度自然会下降。所以排查很重要。”
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学锦的一篇《关于科学查找云南阳宗海区域污染原因的建议》的文章受到国土资源部的高度重视。国土资源部即责成其下属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组成专门的、由多学科多部门参加的课题小组,划拨专门的经费,就云南东部水体砷等元素的变化与地质变化的关系展开调研。
7月8日,该课题小组召开了工作会议,决定近期展开课题研究工作。《科学时报》将继续追踪云南砷超标问题的调查进展。
8、合肥百亿治水:“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07月15日 曾航 孙小林
http://stock.hexun.com/2009-07-15/119594517.html
“孙金龙书记反复强调,合肥要搞好水环境建设,到2010年,绝不让一滴污水流进巢湖。我们一定能做到。”王华波指着那片人工湿地充满信心地说。
王是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管委会主任。该园区滨临巢湖北岸,规划总面积20平方公里,国家巢湖综合治理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徽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如今,其正在打造一个总投资4.8亿之多、占地3000亩的人工湿地。
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于2006年正式开工建设,由于未来几年将陆续有部分大型化工企业从合肥市区搬迁到此,而且还将有不少橡胶(资讯,行情)材料、新型建材项目落户在此园区,势必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因此其环保与污染控制等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王华波说,如此大面积的人工湿地建成后,将为保护和改善巢湖水环境质量筑起一道“绿色屏障”。他透露,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对这个园区的建设极为关注,从2006年园区成立以来,孙经常来这里视察。
本报记者从合肥市环保局了解到,不久前,该市50个环保类项目已上报国家,总投资107.6248亿,计划申请中央资金56.3205亿元。在环保项目上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在合肥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合肥上报国家的50个环保类项目中,污水处理工程17项,包括经开区污水处理厂二期、高新区污水处理工程等;环境综合整治类项目3个,分别为二十埠河、南淝河、板桥河综合治理工程。
循环经济类项目16个,包括安徽兴国化工建材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磷石综合利用项目、蜀山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园区项目等。垃圾无害化项目13个,包括合肥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龙泉山生活垃圾处理厂二期工程、合肥北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合肥市污泥干化焚烧厂工程。
环保产业类项目1个,为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节能型污水处理氧化沟工艺成套设备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
合肥市环保局人士透露,若以上项目均获得国家国债资金支持,顺利实施后,该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率均将有望达到100%。“这对于巢湖流域污染治理来说,意义重大。”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在巢湖治理已经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国家发改委又正式批复同意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发行20亿元企业债券,全部用于合肥市环境改善项目排水设施建设一期工程和河道整治一期工程。
“我们一定要像抓医保社保那样抓环保。”谈起这些,孙金龙表示,面对金融危机影响,合肥市仍坚持环保投入不减少。
从“十一五”开始,合肥每年环保资金投入都达30亿元,其中,2008年水环境治理的投资就达13.28亿元,较2006年增长1.3倍。今年在环保方面的资金安排为38亿元,投资额接近以往5年的总投资量,“力争到2010年,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
“绝不以牺牲环境
为代价谋求数字政绩”
一方面要推动合肥跨越式发展,一方面,又要做好环保这篇大文章,防止给巢湖带来新的污染。这把“双刃剑”,横立在合肥——这个中部省份城市发展的道路上。
王华波透露,对于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来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一些项目的推进速度稍微滞后于预定计划,但现在,一些原先谈定的项目,重新加快了建设进度。
园区现有入园项目22个,均为5000万元规模以上项目,协议投资额280多亿元。已有5家建成投产,11家正如火如荼建设,余下的6家将全部于09年10月底前开工建设,初步预计今年可新增规上企业8家。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这个园区已先后拒绝各类小项目、高污染难治理项目20多个,拒绝意向投资额10多亿元。
“如今回头来看,我们的这种做法是完全必要和十分正确的。也正是由于拒绝了这么多高污染、难治理的小项目,才为马钢、中盐等特大型项目的引进保留了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成片土地资源。”王华波感慨。
合肥市政府一位副市长同时认为,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过程中,中西部地区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不能把这种产业的承接转移搞成简单的受迫于环境压力的项目搬迁,而必须将其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紧密结合起来,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工艺,推行清洁生产,把产业承接转移作为中西部跳跃式地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契机。
王华波透露,虽然面临一定的招商引资压力,但该园区仍然坚守三条预审基本原则。
一是针对巢湖水体污染主要表现为富营养化特点,排放物中氨氮含量高、含磷项目不准入园,追求错位发展,促进巢湖污染综合治理;二是除非高科技项目,投资规模5000万以下的不要,坚决不能成为小化工聚集地;三是基于园区的区位特点,对可能产生恶臭气体的项目坚决不要。
“我们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数字政绩。”王表示。
9、2摄氏度关乎地球安危 欧盟希望中国为减排加码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07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655015.html
“去年年底,我在瑞典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探讨了5个小时。今年7月13日,在北京,我们仍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探讨,用了4个小时的时间。”7月13日,在瑞典驻华大使官邸,瑞典环境大臣安德烈亚斯·卡尔格林欣慰地面对中外记者,这样来说明中欧双方正在减少分歧,“我们之间的谈话缩短了一个小时,这意味着分歧正在缩小,双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意见愈加趋向一致。”
7月14日,欧盟向中国派出的“三驾马车”结束了为期两天的访华之旅。这“三驾马车”是: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的环境大臣安德烈亚斯·卡尔格林,西班牙气候变化国务秘书特瑞萨·瑞玮拉,以及欧盟委员会环境总局政策协调员尤艮·列佛维若。此次访华,按照卡尔格林的说法,是向中方传递如下讯息:气候谈判进展需要“加速度”,欧盟寄望中方为减排作出更多努力。
气候谈判进展缓慢 中期减排似成奢望
7月13日当天,卡尔格林代表欧盟表明了希望加速气候谈判的进程。他介绍说,他们此次来华访问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目前全球气候谈判进程过于缓慢,希望能够加速气候谈判进程,达到谈判预期效果,欧盟期待中方在气候变化领域帮助欧盟达成相关共识;二是在日前召开的八国集团峰会及“经济大国能源和气候论坛”上,多国就有关气候变化问题达成一致,在各国建立低碳发展计划,希望中方也能够积极采取行动,共同推动减排计划,设立进一步减排目标。
卡尔格林说,欧盟敦促发达国家首先制定中期减排目标,而各国的中期减排目标需要与所制定的长期减排目标相一致。在这方面,欧盟也希望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能够积极参与制定中期减排。
“欧盟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期望是: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准,截至2020年,发展中国家应该减少15%~20%的排放量。中国则期望欧盟率先作为,将减排承诺从20%提高到30%。”卡尔格林表示,“如果中国能够带动其他国家共同减排,加速减排谈判进程,签署全球减排协议,欧盟愿意把目前20%的减排目标提高到30%。”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曾指出,为避免全球气候变暖带来巨大影响,所有发达国家到2020年必须实现整体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25%至40%的目标。
对此,作为2009年下半年欧盟轮值主席国的瑞典代表欧盟,希望发达国家能够带头减排,以达到减排25%至40%的中期目标。但如今看来,实现这一目标似乎是一种奢望,各主要发达国家对此仍没有定论,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2摄氏度”:一道危险的旋转门
“2摄氏度”,犹如一道危险的旋转门:保持不转,人类、地球和谐共生;旋转过去,地球将迎来灾难,人类将遭“天谴”。如何让这道“旋转门”矗立不动并有所加固,成为一道新的课题。
有研究表明,如果人们不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控制,到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再上升2摄氏度;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5摄氏度。到那时,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加速上升、洪涝灾害加剧,一些沿海城市可能将淹没在一片汪洋中。
在日前召开的八国集团峰会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如下意见:在1900年水平基础上,确保全球气温上升不应超过2摄氏度。联合国有关人员也表示,如果超过这一水平,地球气候系统将出现动荡。为达到全球平均气温在工业化之前升幅不超过2摄氏度,所有国家应该为此做缓解气候变化的“必修课”。
目前,八国集团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世界总排放量的80%,而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也是排放大户,因此要使全球平均气温在工业化之前的基准条件下,升高幅度不超过2摄氏度,各国需要做大量的减排工作。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应制定出2050年以前大幅度减少碳排放的全球性目标。
据路透社报道,八国集团已承诺控制气温上升在2摄氏度以下,同时允诺削减8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但是,记者也注意到,有环保组织指责八国集团避重就轻,没有对中期减排制定或达成强有力的可行性目标,这也成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的历史遗留问题。
据了解,控制温度升幅少于2摄氏度的提案早在1996年就在欧盟达成一致,其中包括八国集团中的德、英、法、意,此次八国集团峰会上,美、俄、日、加首次采纳。
卡尔格林在京表示,对于今年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欧盟“没有准备第二套方案,只有一套方案”。同时,他赞赏中国在减排方面所作的努力,并表示欧盟还将与中国加强防止气候变化的技术转让合作。
卡尔格林最后希望,在今年11月的中欧峰会上,即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中欧双方能够就减排问题达成进一步共识。(记者 戴长澜)
10、小鱼上岗成“水质监测员” 监测北京水质
来源:《北京日报》2009年07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657043.html
实验室水箱内守护京城水源的小鱼
近日,颐和园附近的京密引水渠团城湖北闸,从河北调来支援北京的水在此进行清污,巨大的清污机下缠挂着一些树叶、树枝等漂浮物,河水静静地流淌着,清澈见底,以每秒13立方米的速度,最后经北京市水源九厂等水厂进入北京千家万户。
在清污机旁有一间外表不起眼的小房子,里面有一台类似取款机的机器,名为“水质安全生物预警系统”, “这个机器可不一般,它的‘腹内’装有20多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它们是24小时不下岗的‘水质监测员’,时时守护着京城的水源。”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王子健教授说。
如水质变化小鱼行为异常会报警
7月上旬的一天,王子健教授带着他的学生来到京密引水渠团城湖北闸,他们每个月都要更换用来监测水质的小鱼。
“水质安全生物预警系统”外形非常像取款机,上面部分为显示仪,有着类似心电图一样的动态显示图像,分别代表着“游动”、“摆动”、“摄食运动”、“摆鳍运动”等不同指标,中间部分装有8个测试管,每个管内分别装有3至4条小鱼,这些小鱼全身为半透明的青灰色,只有约2至3厘米长,就像小鱼苗儿,与测试管连接的是两个精密仪器,它们被安装在机器下部,同时有水管与测试水源地相连。
王子健一边指导学生更换小鱼,一边讲解:这种鱼名为日本青鳉,生性比较敏感,如果水质发生变化,它们就会出现行为异常,如不同程度的快速游动、鱼鳃张合速度改变,从而切割测试管内的电场,仪器会自动发出报警,而且这部仪器装有GPS传输系统,如果水质发生异常,警报会直接传送到检测电脑以及检测者的手机上,非常方便。
测试鱼“年龄”3到4个月最合适
担任“水质监测员”的小鱼全部来自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走进该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养鱼房,一排排水箱整齐排列,上下两层,蔚为壮观,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小鱼生长其间,每个水箱上面都有口径约3毫米的水管不停向箱内注水,保证水箱内水质清洁。
王子健教授介绍,这里储备的测试水质所用小鱼达数千条,它们已在实验室中生长了六代,性能非常稳定,从种类上说分为三种,其中“日本青鳉”和“斑马鱼”皆为国际实验物种,前者多生长在稻田中,又名“稻田鱼”,对稻田中的一些除草剂、杀虫剂等格外敏感;另一种为“稀有鲫”,从外形来看,像小号的鲫鱼,原生长地为长江上游的清洁水体中,对污染物极为敏感,即使是轻微污染也不耐受,“到中游一带时,长江水质已变浑,这种鱼就极少能见到。”
作为“水质监测员”,小鱼的“年龄”在3到4个月时最为合适,而且每两个月就要更换一批。对此王子健教授解释,因为若鱼长得太大,它在水中适应性就会增强,变得比较耐污染,若太小又会特别敏感,也影响水质监测的准确性。
生态方法检测水质科学迅捷
王子健教授介绍,从国家有关标准来看,要判断水质是否合格,有109项检测指标,与之前的40多项相比已有明显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水质检测方面差距还不小,如美国水质检测指标多达200多项。他说,“仅以人类生产和使用的化学品种类来讲,就有103万多种,经常在生活中遇到的也有3万多种,它们都有可能出现在水体中,从理论上说要保证水体安全,至少要检测几千种污染物,因此目前的109种检测指标也远远不够,但每增加一种检测指标就要增加检测费用,因此单纯用技术手段进行水质检测还行不通。”
王子健说,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饮用水源一旦有毒,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现在市场上供应的农药品种很多,其中一些化学含量并不在国家饮用水源检测指标中,如此说来,就是达到国家标准的水也不能保证其绝对“无毒”。而鱼作为生长在水中的生物对水质天生敏感,特别是一些体形很小的鱼类对污染的耐受力很差,水体稍微有污染物,它们要么死亡要么行为会发生异常,通过对鱼的监测来实现对水质的监测既简单方便又科学迅捷。
敏感度高的小鱼可辨别亚急性中毒
当大量有毒物品投放在水体中,一定体积的水中毒性突然增大,生活其中的鱼就会急性中毒而亡,这样的水质变化一般可以明显观察到,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最担心的是水质的微弱变化,如水中已有一些含量较低的毒药,但由于像草鱼、鲢鱼等传统淡水鱼对水质要求不高,对污染物耐受性大,因此有可能这些鱼的行为没有发生什么异常,因此只有对水质非常敏感的小体形鱼才能作为合格的“水质监测员”。
王子健表示,像“日本青鳉”、“稀有鲫”和“斑马鱼”都是采用生态法进行水质检测的最好选择,特别是在实验室中经过多代繁育的,生理机能非常稳定,对水质敏感度非常高,当水体出现浓度较低的“亚急性中毒”时,有毒的物质会损害它们的神经机能,使它们出现活动迟钝、生理机能改变等行为学异常,这些异常通过“水质安全生物预警系统”及时地传达给人,从而有效实现水质监测。
曾经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
去年5月22日,王子健教授的学生——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饶凯锋助研和任宗明博士,曾携带一大桶水登上开往四川成都的航班,当时那桶“特殊”的水里装的就是中国科学院捐赠给四川地震灾区用于生物监测水质安全的标准模式鱼,随行的还有一套水质安全在线生物预警系统,整套系统用于成都市区的自来水水源水质监测,提高了成都对城市供水安全突发事件的快速应急能力,为地震灾区的水源水质安全保障提供了支持。
据了解,北京有六成的城市用水来自河北,河北水经过长途跋涉抵达京城后,除采用现有常规理化监测外,目前还采用了这种水质在线生物安全预警系统。王子健说,通过先进的生物检测方法实现对重点地区、重点水域和供水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及时准确地获得水质信息,将提高政府对突发水质污染事故的预警预报及快速反应能力。 (李浩颖)
11、政策干预礼品包装 “美丽垃圾”怪圈将终结
来源:搜狐绿色 2009年07月15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715/n265238412.shtml
事件起源: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近日批准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包装要求》”)。标准对食品和化妆品销售包装的空隙率、层数和成本等指标作出了强制性规定。同时,针对饮料酒、糕点、保健食品、化妆品等过度包装现象较为严重的商品,标准指标要求进行了相应调整。该标准自2010年4月1日起实施。
近些年,以豪华月饼为代表的商品过度包装现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包装只是商品的外衣,再豪华、再漂亮最终也都会被丢弃,成为美丽的垃圾。在2006年教育部收录的汉语新词中,就有“美丽垃圾”一词,足见过度包装风头之盛。尽管多个政府监管部门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对过度包装现象进行治理,但效果并不理想,而最严重的月饼过度包装,似乎也陷入“年年整治,年年露头”的怪圈之中。
06年曾有文章评论,礼品包装市场前景诱人。确实,中国人固有的“面子”思想,使得产品包装在近几年的礼品市场,一直处于长盛不衰的地位。直接结果导致产品质量恒定或下降,但产品包装越发精美。产品送时固然好看,但没有考虑到包装的实用性。虽然媒体大肆号召,礼品包装应该更环保,更轻便。但对习惯亮丽包装的消费者,观念的转变,也非一朝一夕既能改变。传统端午及中秋节即将到来,市场上关于节日礼品的销售战,已经拉开帷幕。09年礼品包装是否延续以往精美风格,还需要对市场进一步考察。
细化分析产品包装,还是以月饼为例:月饼包装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可分为能源材料、产品制造、产品销售、产品使用、回收处理等若干个程序。每个程序又可以分为几个子程序,而所有的子程序在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所占用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对环境排放的污染物也不一样,其生命周期系统见图。
目前,全球塑料短年总产量已逾1亿吨,用于包装的塑料占整个塑料市场的30% 。而在抽取的3种包装中都使用了塑料,结果表明,对于同样含曼的月饼,过度包装耗能、耗材、耗水,排放污染物的量差不多是普通包装的2倍,是散装的4倍多。塑料生产过程的清单分析见表2,由于塑料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排放的水质污染物中BOD含量较少,故忽略不计。单位质量塑料清单基本分析数据见文献。
月饼包装材料的清单分析
如何杜绝产品过度包装现象,分析下来需要从几方面着手:
1.政策出面干预。
不下猛药,难起沉疴。既然商品过度包装已成反复发作的顽疾,那么对它的治理就不能仅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层面,必须找准病因,标本兼治。此次出台的《包装要求》国家标准,便是一剂治本之药。标准规定:“初始包装之外的所有包装成本总和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20%。”这一规定比2005年国家发改委等4部门联合治理“豪华月饼”时作出的“月饼包装不得超过月饼本身价值的25%”规定明显要严格;而且,这项规定由去年征求意见稿中的“推荐标准”改为“强制标准”,可见规定之严,体现标准用药之猛。
2.需求是市场动力的源泉,当需求下降时,市场萎缩也就不可避免。
月饼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百姓中有着深厚的基础,人们很注重节日文化,月饼已成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说白了,中秋究竟是一个有关月亮的节日,而月饼究竟是一个有关月亮的产物,并且它是在多少年文化积累下才形成的,所以在越来越多的“另类”礼品一点点分食中秋礼品市场的同时,月饼销售的短期限内,还是依然带动了包括商业、包装、农产品深加工、印刷、广告在内等相关行业发展,成就了上亿元的市场消费额。
而当这种很有纪念意义的事情,被过度包装所替代时,留下的又是什么?过度包装是一种社会性疾病,它不光在企业身上发作,也积存于许多消费者的心里。从心理学层面分析,过度包装背后隐藏着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理性及非理性的双重博弈,而这种博弈的关键点在于,商品因为过度包装而发生了价值变异,在实用价值之外,它还被附着了交际(易)价值,从而成为了另一种形态———礼品。所谓交际(易)价值,指的是礼品能够体现送礼者的“心意”和“面子”的功能,它属于“符号价值”的范畴,实用价值这时也就蜕变为这些功能的载体。
而礼品协会负责人曾透漏消息给笔者,礼品协会将于09年制定多款行业规范,首当其冲就是关于限制产品过度包装的问题。心病还需心药医。要从源头上遏制过度包装现象,根除送礼博弈心理痼疾,政府方面不仅要通过法制化手段引导、规范商家的行为,还要针对当下社会消费风气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加强对消费者健康消费、绿色消费以及树立文明礼品文化风尚的宣传教育,督促商家建立良性的、长久的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念和道德观念,以根除隐藏的腐败市场。
12、水电开发不能突破生态底线
来源:农民日报 07-14 原二军
http://www.farmer.com.cn/wlb/yyb/yy7/200907140227.htm
叫停金沙江鲁地拉和龙开口水电站引起的水电开发探讨还没从公众视野中消退,长江上游小南海水电站又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面对西南地区大规模水电开发浪潮,人们不禁要问:水电开发到底有没有一个底线存在?这个底线是什么?
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当前轰轰烈烈的水电开发大潮面前,尽管有着水电开发可以抵消多少燃煤、减少多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原因,但这不是可以无节制开发水电的理由。
水利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是人们焦点关注所在。无论是正处于风头上的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站”水电开发,还是包括小南海水电站在内的长江上游及其支流上的水电开发,如果把这些水电站一一罗列出来,我们将看到,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大河上的大坝将一座接着一座,自由奔腾的河流将失去活力。
这不是耸耳听闻。有资料显示,金沙江中下游的水电开发总量达到20座,长江上游支流岷江干流规划了18个梯级电站,大渡河干流规划了24级电站,雅砻江干流规划了21级,乌江干流为12级,嘉陵江干流为17级。而这些河流支流上水电站的规划也是“密如繁星”:金沙江支流岗曲河、普渡河、牛栏江、横江、白水江等共规划有56级;乌江流域的芙蓉江10级、猫跳河有6级;嘉陵江流域的涪江干流31级,涪江上游火溪河4级,涪江上游虎牙河3级;岷江、大渡河、雅砻江也无一例外。
如此密集的水电开发背后,是规划环评的缺失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对巨大利益的渴望。
首先是缺少规划环评。作为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为经济有效的办法,规划环评是区域开发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国外,大型区域开发先要进行规划环评和区域环评,然后才是项目环评,然而在我国,目前规划环评缺失,只有项目环评,带来的就是“先建设、后处罚、再补办手续”的恶性循环。
其次是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水电开发巨大效益的渴望。对于在这里“跑马圈地”的大型电力集团来说,多开发几座水电站则意味着长期稳定的收入;对这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政府来说,水电上马越多,则意味着税收和由水电开发带动的其他经济利益收入越多。在利益面前,生态环境效益往往被挤到了次要位置上。
对于经济持续增长、能源缺口日趋加大的中国来说,并不是要禁止水电开发,但我们要的肯定不是这种缺少总体规划、一窝蜂而上、以利益为最终取向的水电开发。水电开发应该有一个“度”,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应该是水电开发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破坏,要把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要使水电开发和环境保护和谐共处。
然而,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水电开发规划中,几乎是抱着用尽每一滴水的态度。过度的开发,已经让生态环境的这个底线被打破。
一是水电开发已经远远超过河流本身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警戒线。按照水电规划的实施,金沙江流域规划的水库总库容将达到径流量的83%,长江上游水库总库容量将达到河流径流量的61%,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40%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警戒线。一座水电站接着一座水电站,使自由流淌的河流变成了首尾相接的水库,整条河流变成了人为调控的机器。
二是水电开发逼近区域水生态环境的底线。密集兴建的水库切断了自然河道,阻断了水生生物的迁徙洄游,如小南海水电站的建设将阻断白鲟等濒危物种及长江特有鱼类的生殖洄游通道和索饵洄游通道,使许多珍稀特有鱼类难以完成生活史,加剧了这些物种的濒危程度。另外也会使江河水生态系统发生逆向改变,水体自净能力将会降低,湖库的富营养化程度加剧。
在一窝蜂而上的水电开发中,人们总是重视眼前,忽视长远;索取过多,关爱过少;要水多、要电多,而保护过少。恨不能把水一滴不剩地用光,恨不能把落差中的水能资源开发尽。水电开发是有生命的,而这种掠夺式的开发,将来除了留下一条条被切割段的河流,根本无法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
水电开发应该是科学的、有规划的开发。在开发规划中,应留下保持自然流态的河段,让其承担流域生态保护区的功能,为水生生态系统的自然繁衍提供空间;要将维持流域生态功能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之一,与发电、防洪等水库调度基本功能同时考虑;不应该将每一方水都用来产生所谓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系统受到影响而导致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只有按照科学发展的原则,科学地考量建坝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确立水电开发的生态底线,才能最终在江河利用上求得发展与保护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3、“经济越发达水越黑”背后的双重危机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07月1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7/15/content_11709334.htm
近日,海口市水务局副局长符传君回答海南新闻频道记者“海口污水问题为何长年未解决”提问时,抛出“雷”人之语: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水越黑。有网友认为这是海口水务局“漠视民生、不作为”的表现,也有网友称之为“史上最牛的不作为托词”。(《信息时报》7月14日)
符传君是不是“最牛副局长”,暂且另当别论,但此言一出,确实舆论哗然。所谓“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水越黑”并非毫无道理,有环保专家也认为符传君的话有一定道理。著名院士钟南山在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高峰论坛上也曾语出惊人:“50岁以上的广州人,肺都是黑色的!”珠三角经济的确发达,但也确实带来了沉重污染。
当然,经济越发展并不必然导致水越黑:一是如果及时治理、预防,水就不一定黑;二是水黑未必就是经济发达所致。符副局长错在把可能性当必然性,把个性当普遍性,且语气不容置疑。
符副局长的傲慢断语,一是间接表明当地是经济发达地区,有摆功邀宠之嫌;二有推脱、卸责之嫌。作为水务官员,治水、保持水资源清洁是职责所在,权力本质要求决定了他必须履行职责、恪尽职守。退一步,即便其他地区确实存在经济越发达水越黑的现象,也构成不了你心安理得、无所事事的理由。
其实,符副局长这句话背后透露了两种治理危机:一是权力治理危机。一些官员对待公共利益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负责意识。总以为权力属私,对上负责而不需对下负责,面对公共利益时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二是环境治理危机。这一点颇具普遍性,尤其令人深思。一些地方的经济确实发展起来了,但对环境治理和保护缺乏意识,甚至不是边污染边治理、先治理不污染,而是先污染后治理、先污染不治理。
曾有全国政协委员痛陈:“片面追求GDP,不仅可能断送中国的四个现代化,而且可能误导中国经济走向经济殖民化。”事实上,如果继续默认经济越发达水越黑,不仅会葬送虚假繁荣的经济,还会有更大危害。有报道称,海南万宁市东澳镇新群村7年间66人死于癌症,其中肺癌死亡率是全国肺癌高发地区的9倍。这个滨海村庄本该是休闲胜地,但由于浅层地下水被严重污染,而蒙上“癌症村”阴影……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让那些不重视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干部、没有完成年度任务的领导干部,得不到提拔重用,让那些漠视环境法律法规的领导干部付出应有的代价。”如果能照此办理,符副局长这样的官员早该为其行为付出代价。可举目中国,因环境问题而被问责的官员有几人?(王石川)
14、水越黑,官员越得意?
来源:东北网09-07-14严万达
http://comment.dbw.cn/system/2009/07/14/052006803.shtml
据广州日报7月14日报道,海口市水务局副局长符传君近日被网友选为“最牛副局长”,只因其回答海南新闻频道记者“海口污水问题为何长年未解决?”的采访时,说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水越黑。”的惊人答案。有专家认为其有道理,而大多数人则认为其是不作为的表现。
现在的官员妙语连珠,我想是他们有话要说,但我担心将来,走红网络后的撤职与查办,终究让他们学乖,只任台下的民众苦苦琢磨,自己却惜字如金了。海口市水务局副局长符传君当了一回“最牛副局长”,也不过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水越黑”的直白。虽然话是难听,群情也难免照例激愤,但是其中所反映的中国庞大经济下的虚弱里子,以及官员唯政绩是从的执政思维,尤令人警醒,也算是以小功补大过。
我记得,“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策略,早就被人写进学生的教科书,予以极大批挞和否定的。可持续发展的金律,也被各级政府官员挂在嘴边,显示着自己的开明,以及与中央保持的高度一致。原以为中国真会吸取西方经济发展的教训,但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糟糕的环境,严重的污染,让人不得不怀疑“可持续发展”的破产,还是走上了西方的老路。
符传君的一句牛话,抛却感情上的成分,就事论事而言,也有可取之处。就如皇帝的新衣,大家都知内情,但终究不肯说,愿意在虚妄中过活,突然哪一天有人道出真情,破坏了自我麻醉所营造的心理平衡,捅破了那张虚伪的面纸,于是集体的怒火皆射向同一人。我希望那些情绪激动的民众,不妨到沿海地区去看一看,或者身在中西部地区,多观察下身边的污染情况。如今,污染的风潮已从沿海席卷到中西部地区,经济还未有所起色,环境就已经恶化,我想这些事实都是符传君那句牛话没有提及的。
以国外“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来佐证符传君的错谬,似乎有卖乖的嫌疑。我们何时真以人为师,铭记教训,为我所用者,不过是益其利而已。发达国家大城市环境的好坏,与中国并不相干,我们既有“认为经济益发达,环境越糟糕十分平常”的官员在,相信不仅限于经济发展的成就,连及污染的水平也会连西方世界刮目相看。
何以在其位而不能重拳整治环境污染,却谋其职呢!符传君继续为官的合法性遭到了质疑,起码他不称职,海口污水问题常年得不到解决,却在嘴巴皮子上显示着“应该如此”的自傲,的确令人发笑。然而激愤又能怎样,就算舆论的口水让符传君下台,换之的官员是否能够真正摆脱GDP的迷思,恐怕也值得担忧!官员的言行,决不是空穴来风的,与我们经济发展的策略,以及官员考核的体制是相通的,但是要动其根本,何其难哉!
15、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应理顺“四个关系”
来源:新华网2009年07月15日聂明利
http://env.people.com.cn/GB/9660489.html
湿地保护是一项全新的造福千秋万代的事业。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湿地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做出了加强湿地保护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已将湿地保护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永靖黄河三峡太极岛湿地芦荡深幽,百鸟翔集,自然风光优美秀丽,有着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良好禀赋。因此,我们在重视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同时,要切实抓好湿地保护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下,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理顺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与经济社会的负荷之间始终存在相位差,要权重成本和效益,处理好湿地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做到生态优先、开发利用并举,追求湿地原生态,发掘湿地副产品,提高湿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发展水岸经济,提升附加值,使其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反应器”,实现湿地可持续的利用。
二是理顺湿地应急保护与常规保护的关系。大力推进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湿地监测网络,把抢救措施落实到位。要把政策法规和标准化建设作为湿地保护管理的长效措施,实现保护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是理顺湿地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要完善生态建设的机制和体制,建立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设立严格的污染“红线”和生态“禁区”,塑造天蓝、水清、地绿、景美、人和的湿地全新面貌。
四是理顺湿地工程建设与基础设施配套的关系。湿地工程硬件、软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地下配套工程的基础性作用。尤其地下管网更是动力、通讯、信息、循环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需求钢性强,事后很难扩充。
五是理顺建设和提升的关系。大力实施“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程,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湿地生态品位。全力抓好生态湿地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杜绝未批先建、乱批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