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3
七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系列报道:
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十七-青藏高原的科考与保护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义务
环境资讯:
2、新华网: 我国最大的"城中湖"武汉东湖将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7/12/content_11696553.htm
3、经济参考报: 企业公民蓝皮书:工业企业污染比重达70%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7/13/content_11700479.htm
地方信息:
4、新京报: 北京六里屯焚烧厂骑虎难下的症结何在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shelun/2009/07-11/008@022729.htm
5、南方日报: 广东:淡水河跨界治污机制建立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15401247449228_1.shtml
6、济南日报: 山东长清泰安交界处原油管喷 山体植被遭大面积污染
http://env.people.com.cn/GB/9640715.html
7、新华网: 黑龙江将放流32万尾世界珍稀濒危保护物种——鲟鳇鱼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7/13/content_11701828.htm
污染信息:
8、青年时报: 浙江兰溪纺织厂致环境恶化 村民患癌现象增多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7-13/104518210696.shtml
深度报道:
9、楚天都市报: 武汉每天上百吨垃圾排入长江汉江 需长效治理机制
http://env.people.com.cn/GB/9640805.html
10、公益时报: 26℃行动5年来推行艰难 会否无疾而终?
http://env.people.com.cn/GB/9640245.html
11、南方网: 珠江上游石漠化 “土地癌症”蔓延中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20226
12、中国报道: 农村环保之伤痛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90713/11046472341.shtml
13、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资源税改革方案已上报人大 专家建议从价征收
http://env.people.com.cn/GB/9639250.html
环境时评:
14、科技日报: 再建水电站:专家莫导演“环保让路”
http://env.people.com.cn/GB/9641313.html
15、中国青年报: 造纸企业也能入“绿色之门”?
http://env.people.com.cn/GB/9640080.html
16、人民网环保频道: 张家界苦竹河的硬伤何以由网友曝出?
http://env.people.com.cn/GB/9639659.html
17、人民网-人民日报: “挂牌督办”怎能弄成“辞职不干”
http://env.people.com.cn/GB/9640003.html
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十七-青藏高原的科考与保护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义务
2009年7月4日早晨,我和杨勇都再次来到通天河大桥长江正源沱沱河边。杨勇是1986年作为中国首次漂流长江的队员从这里上的岸。我是1998年9月随中国第一支长江源女子漂流队从这里出发,一个月后,在这里结束从长江源姜古迪如冰川开始漂流到此。
沱沱河风雨一年又一年
长江源头第一桥
2008年7月的沱沱河大桥
2008年7月的沱沱河
1998年的长江源头第一桥
看着这张拍于11年前的长江源头第一桥,我觉得现在沱沱河的含沙量比那时的多,而水也比那年的小。不过比我2008年到这时水还是大了不少。2008年虽然也是7月,是丰水期,可江水却几乎被黄沙所取替。
杨勇说:水情今年较大。也是水文观测站同期较大的水情,同时也是我近年看到的最大的水情。
虽然水的大小有诸多原因,但杨勇再次强调,水大并不是好事。冰川照这样的速度融化,全都化完了怎么办呢?冰川是我们的淡水库,冰川对气候变化起着重大的作用。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对整个地球来说,不仅是解开地球奥秘的钥匙,更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敏感区域。可是昨天我们说了,近30年来,我国大江河冰川的消融,是过去300年的10倍。
沱沱河水文站
1955至2004沱沱河水文图
从这张1995年的水文图上看,还看不太出来全球气候变化在长江源有什么反映。为什么?杨勇说:长期以来长江源区的水文观测分布点稀少,观测不连续。近十万平方公里的江源只有一个沱沱河水文站,而且仅限于汛期才做连续观测;江源的布曲上只有巡测;而源区主要泾流当曲,楚玛尔河在水文观测上还是空白。只在通天河上直门达有一个水文控制站。
我和《瞭望周刊》的记者刘伊曼采访沱沱河水文站站长叶虎林时,我们问他:从你们的监测看,全球气候变化在沱沱河有什么反映?
叶站长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记录,不做分析,所以到底有什么变化我们也不知道。就连那张挂在墙上的水文图也是上面发下来的。
2008年沱沱河已经成了这样
凝视长江
我接着问,去年我来这里采访时,看到沱沱河大桥下面几乎没有水,再往上走一点,江面退化得都出了盐碱地,这个你们有记录吗?叶站长说,他们站只有一辆伊维克,他2005年到这工作以来,去过的最远处不超过10公里,上面什么样他也不知道。
我说谁会知道呢?叶站长说你问问直门达水文控制站吧。在他的帮助下,我们把电话打到了直门达水文控制站,可得到的回答也是一样的:只观测,记录,不分析,所以不能回答你们的问题。
杨勇说:这种状况对于研究并掌握长江源区的水系演变,水文变化的自身规律就缺乏了充分的依据。更不适应,当前国内南水北调西线规划和金沙江等河流上游密集的水电开发这样一种态势,以及已越来越突显的水资源缺乏的矛盾。
当然,这种状况也不适于国际上都在关注的全球气候变化在青藏高原这样一个敏感区域所要研究突破的科学问题。
杨勇认为:青藏高原是地球的中枢神经,在这个地方寻找全球气候变化的答案是需要的。我们此行看到的现象,冰川消失,湿地缩小,草场沙化,直接反映的,都是人类生存圈在缩小,牧民在向新的领域进入。以前认为不能住的地方,现在也开始挺进,包括湿地。
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碑
正在通过长江源的火车
杨勇说,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现在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减排,可是气候变化最敏感地区的青藏高原却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反映。索加乡,政府配备了150万元的监测设备,搁那儿6年了,没有一个人会用。而像这样闲置设备的监测站并不只索加乡一个。
我们为生病的孩子现场募捐用于治病
地震后的乡卫生院
人类繁衍生息离不开江河,而现在江源出的问题,原因有二:一是,源区本地人的生活区域的缩小,要不停地向新的自然领域进入。二是,这些水系中下游的水量减小,灾害频繁,使得人类生存的矛盾也越来越加剧。
荒漠化中的野生动物
变化中的藏原羚家
河边起沙丘,小花起到固沙的作用
杨勇一路上都在强调他的拐点说。他说,这个拐点发展到顶端后,加上人类的不理性,仍然按以往的思路发展,那是很危险的。
面对今天的生态环境杨勇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有新的思维。如果继续按常规的方式,人类今后的出路将会越来越窄,代价也会越来越大。
杨勇说:这种新的思维,包括一些传统的技术标准,战略规划,法律法规,自然生态和伦理都应是全新的。
而现在遗憾的是,关心这些问题的人,缺乏第一手的资料,不得不只在文字上做文章。
反对全球气候变化是人为造成的一些学者,至今仍然熟视无睹我们在青藏高原上看到的这些触目惊心的现象和事实。
曾经的大河
这样的河床已经成了江源的常态
云、沙、草
对此,杨勇认为:人类发展到今天,可能也是到了一个拐点,这个拐点如果走不好,局面将会越来越复杂。
当然,目前这种观点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也许还会被很多人认为是可笑的。不过,人类发展到今天,只用发展的口号决定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是很危险的,这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
杨勇说,最初他开始的找水考察,就是为南水北调的西线找水。而这个找,与其说是找,不如说是发现江源水系的危机,并将这种危机呈现给公众和决策者。
应该是说,这次考察,恰逢全球在热议气候变化,这也从实际内容上增加了活动的内涵,公众可从我们在高原的亲历,得到有关全球气候变化更广泛的信息。
我们这次走的范围,应该说,就是全球气候变化反映最敏感的地区。希望我们的此次考察,可以给这一轮的热议和争论增加更多的事实与依据。
正在通过长江源的火车
绿家园志愿者和诸多关爱长江的人在长江源
此次考察,杨勇说自己有两个体会:
一是,面对这样大的一个话题,我们自身的能力有限,好多问题靠我们自身解决不了。可是,我们的担忧,我们考察得到的数据,我们在江源看到的现实,并没有被重视。国际的力量,国家的力量,都还没有注入到应该关注的这片区域。
二是,为什么政治家,和多方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热议时,却不到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青藏高原上找答案呢,不利用学科优势来考察研究这个重大的课题。而这样的考察中,却只有我们几个“虾兵虾将”。
还有半年,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就要召开,说得严重一些,这就是决定未来人类命运的会议。我们几个小人物面对江源的变化非常着急,在不惜一切的要把这些信息告知公众。
猴爬杆
木板垫
杨勇诙谐地说,我们的考察,关注的是全球气候变化,我们的考察,却只能命系“猴爬杆”和几块破木板。我们的四辆车已伤痕累累,国产的越野车随时都有解体的可能。我们中的一辆车,四驱一加,发出恐怖的怪响。仍然带着我们每天从早上起来一直到夕阳西下时分。
当然,这些都没有阻碍我们继续在高原上,在江源中进行考察与记录。因为我们知道,这并不仅仅是为了今天。我们也知道,青藏高原的科考与保护是我们关注环境,关爱自然的人之共同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能早日引起应该关注的人的注意。
沱沱河上
太阳穿过乌云落在江里留下一线红色
2、我国最大的"城中湖"武汉东湖将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7月1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7/12/content_11696553.htm
新华网武汉7月12日电(记者郭嘉轩)我国最大的“城中湖”——武汉东湖,近日正式获得国家林业局批准,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
东湖总面积3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湖”。其湿地生态系统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对武汉市水生态、水环境和区域气候调节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据《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湿地公园将包含东湖风景区中吹笛景区和落雁景区的一部分,东接武汉中环线,南靠马鞍山森林公园,西至东湖磨山余脉,北临东湖清河桥,面积达10.2平方公里。
武汉市林业局表示,随着东湖湿地公园的建设,武汉市内目前已有了2座国家级湿地公园。按《武汉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2030年前武汉还将斥资7亿元,兴建10处湿地保护区和8个湿地公园,将武汉中心城区包围起来,形成国内第一个“城市湿地自然生态保护圈”。
3、企业公民蓝皮书:工业企业污染比重达70%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9年07月1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7/13/content_11700479.ht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等12日在京召开了“企业公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蓝皮书首发式”。会上发布的蓝皮书认为,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仍是环境污染主要源头,约占总污染比重的70%。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我国由于沙尘暴频发和酸雨污染、跨界河流污染、越境野生动物保护等问题,不断与周边国家发生环境摩擦,造成了在国际社会中我国环境保护的声誉较低的结果。造成生态和环境破坏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污染源头是企业。据估计,我国工业企业污染约占总污染的70%,其中工业企业污染中的50%是因为企业管理不善造成的。例如,对化工、石油等部门的一些重点企业的调查发现,由于管理不善,有的企业的废料流失率高达86%。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企业没有自觉地控污减排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环境与资源的压力。
蓝皮书建议应从四方面加强企业环境保护责任。一是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构建完整的环保责任。诠释原有法律法规,制定新的规则。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加重违规成本。二是通过制度创新推进企业的环保责任。增强“源头治理”,在污染源进入市场前,对其进行限制、改造甚至禁止,并克服“源头治理”中的“寻租”现象,适当引入市场中独立的环保测评机构。三是加强企业的道德约束,转变经营观念。四是加强舆论监督,完善公众舆论的传导路径,并与媒体进行有效互动。(王茜 丁可宁)
4、北京六里屯焚烧厂骑虎难下的症结何在
来源: 新京报2009-7-11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shelun/2009/07-11/008@022729.htm
7月9日,海淀区市政管委副主任赵立华如约来到百旺新城茉莉园35号楼,就六里屯垃圾焚烧厂环评论证问题,与近200名市民沟通。虽然市民们的情绪一度激动,但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还是让市民的诉求从过去的“书面传递和公文式送达”,走向了“一问一答式”的现场交流。
然而,如果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没有制度化、常规化,显然还无法打消市民的顾虑,因为从两年前市民向北京市环保局提交《行政复议书》起,到今年年初周边居民递交的“万民请愿书”为止,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几年,在六里屯垃圾焚烧厂是否影响环境质量的问题上,各方的信息沟通不够畅通,特别是论证效率方面,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忽松忽紧”的态度多有质疑。
为什么公共管理部门原定的这一项目,一再遭到民众追问,其建设步伐也被上一级环保部门审慎延后?关键是这一地区的城市规划其“预留空间”被压缩得没有退路,导致更改计划将付出更沉重的代价。一旦开建,焚烧厂“环保有可能不达标”的问题,则无法通过民意;而不建,又会打乱整个城市规划的发展布局。因为就在北京市发改委公布的今年重大建设立项中,就有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
其实,在六里屯垃圾焚烧厂选址上,并非没有避免这一尴尬的机会。上溯到1995年,北京市环保局就提出填埋场外界500米左右不建永久性住宅。但14年过去了,不仅当年的“环评建议”未能采纳,反而随着周边项目的膨胀和扩容,让“环评警戒线”以内的规划遭到覆盖,特别是周边人口增速的失控,让潜在的环境风险变成了现实的污染威胁。在此种情势下,当年不知就里的居民,显然无法接受这种环境和空气上的“落差”。
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城市公共规划不停地被修改,不停地被移位,才是六里屯垃圾焚烧厂骑虎难下的症结。倘若按照当年城市规划和环评的关口前移,很可能就没有“百旺新城茉莉园”这个项目。可见,这种建设工程与环保“隔离带”抢土地的冲动,这种工业用地与社区项目争地盘的尴尬,这种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冲突,才是焚烧厂建设久拖不决的原因。
由是,不禁需要追问:当年在规划和环评上投了“赞成票”的建设部门,为什么会批复这个民居与工厂交叉的项目?同理,当年土地部门为什么就不能将项目后移500米?更值得反思的是,在这一“矛”与“盾”的问题上,为什么不广开言路,将更多民意的表达窗口前移到社会“公示栏”?如果从一开始就尊重民意,也不至于退回到起点重新求证。
如今,首都城市规划空间不仅仅被地表的“附着物”挤压,也因体制问题使更多公共管理部门难以拧成“一股绳”。平心而论,北京在规划和环评的关口前移方面,还是有先决条件的。比如,可利用首都规划委强大的协调能力,在“修规”前,就协调市政公用、环境卫生、园林景观、供电供气、上水下水和气象等部门,形成一个“大市政”、“大环保”的格局。而如果规划和环评部门的功能无法前移,无法集聚,那么,类似“六里屯垃圾焚烧工厂”的阵痛,就将难以避免。
5、广东:淡水河跨界治污机制建立
来源:南方日报 2009-07-13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15401247449228_1.shtml
去年以来,小小一条淡水河牵动从上到下方方面面的神经,南方日报对于这条跨界治污典型河流给予了连续的深度追踪报道,跨界合作机制如何建立、限污如何推进、排海方案如何实现等一系列问题频频问向深、惠两市。近日,记者从省人大环资委和省环保局了解到,目前淡水河合作治污新机制已经建立,由副省长林木声担任第一召集人的“淡水河污染整治工作联席会议”正式成立,深圳和惠州签署协议确定定期会商制度,每个季度碰头一次协调推动治污工作。省环保局认为,淡水河治污初见成效。
省府牵头,各市协议跨界共享环境基础设施
对于省一级层面来说,广东一直想彻底解决淡水河的污染问题,并把其当作跨界污染治理的一个典范。为让治污更加“有力”,协调省以及深惠两市的联合工作机制必须建立。
今年4月,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注下,省政府牵头成立了由省人大环资委、省直有关部门及深圳、惠州两市政府有关负责人组成的“淡水河污染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副省长林木声担任第一召集人。此举被众多专家评价为:由省政府牵头的流域合作治污新机制已经建立,将为解决广东境内多条跨界河流的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5月11日,《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界河及跨界河综合治理计划》签署,合作治污新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该计划确立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要求深莞惠统一界河及跨界河流域的环保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审批。
该计划从真正意义上建立了合作治污的工作机制。例如,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在专责小组的协调下,各市相关部门每季度召开一次碰头会,研究解决工程进展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分别向本市政府提出解决意见和建议。还有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建立流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及防汛预警机制、建立联合督查机制等。
据了解,为不让这一计划成为一纸空文,淡水河流域的龙岗区、惠阳区、大亚湾区、凤岗镇还要拟定一份环保合作协议,目前协议正在草拟中,不久后出台。
管网建设与限污成关键多年欠账一年还,任务十分艰巨
管网建设和流域限污一直是淡水河治污的关键,也是“老大难”。治污工作机制的建立,给流域各地尤其是深圳龙岗带来了一定压力。
管网的不完善意味着污水处理的效果难以体现。如上洋污水厂实际处理量仅为设计能力的1/3,横岗污水厂管网收集能力仅为2万吨/日,不足处理能力的1/5,其余均抽取河水。
“多年的欠账要一年来还,任务十分艰巨。”深圳市龙岗区建筑工务局有关负责人说。据了解,2008年,龙岗的管网建设在严峻的形势下明显加快,共完成污水干管施工57.9公里,相当于过去3年完成的总量。截至今年6月30日,龙岗区共完成83公里新配套干管建设,约占全年任务(完成161公里)的一半。
据了解,在省人大常委会、省环保部门以及深圳、惠州两市的努力下,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龙岗区“两河”(龙岗河、坪山河,淡水河上游河流)流域较2005年至2007年6月同期审批量下降85%。去年至今,龙岗区还吊销排污许可证企业13家,关停排污企业13家,限期治理38家,限期整改9家。
经过这些措施,省环保局经过监测和调研认为,深圳龙岗河、坪山河流域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并有所改善,综合污染指数有所下降。
排海方案无实质进展专家呼吁尽快打通排海通道
“尽管目前工作有了一定成效,但深圳龙岗河、坪山河流域总体水质依然劣Ⅴ类,要按计划实现淡水河整治目标,依然任重道远。”省环保局总工程师陈铣成说。
淡水河“先天不足”与流域“发展过快”,是淡水河整治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陈铣成指出,深圳市淡水河流域人口由1999年的73万人增加到目前的219万人,污水日排放量高达65万吨;流域土地开发强度过大,建设用地面积已超过土地总面积的50%,生态破坏严重,水源涵养能力低。
“长远来看,2020年要实现龙岗河和坪山河水质基本达到Ⅲ类目标,还必须实施排污入海工程。”陈铣成认为。来自中山大学环境系的黄平教授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
关于排河排海争论在去年底的淡水河治污工作座谈会上已经上演了一次,很遗憾,目前排海方案没有实质性进展。为了解决根本问题,两位专家都力主排海,并呼吁尽快论证实施。他们指出,2010年“两河”流域污水处理能力总规模将达到113.5万吨/日,基本能做到区内生活污水全部处理。但是,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仍然是Ⅴ类水,达不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要实现2020年水质目标,尽快打通区域排污入海通道是根本途径。
至于排污入海口设在深圳大鹏角还是惠州大亚湾。两位专家认为,应该在合作治污新机制下,从经济技术多方面论证,选择最合适的路线。
6、山东长清泰安交界处原油管喷 山体植被遭大面积污染
来源:《济南时报》2009年07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640715.html
凌晨1点左右,在104省道长清区与泰安市肥城县交界处,中石化鲁宁输油管线被盗油犯罪分子凿破后发生管喷现象,大量原油外泄,周边约2公里的范围遭污染。目前,受损管道已得到修复,中石化工作人员正全力清除附近残留原油。
半边山体变黑
小溪池塘漂油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事发现场。马路西侧的山上,整个山体因遭原油浸染都变黑,看上去好似一座巨大的露天煤矿。山上梯田所种植的花生等农作物,枝叶被原油污染后已大面积枯萎。记者发现,输油管道破裂处就在此处山坡上。
山下一条小溪,河面上漂着一层厚厚的原油,小溪两边的水草大面积枯死。小溪下游约1.5公里处,有一处近百平方米的水塘,水面也漂着一层厚厚的原油。记者看到,有民警守在附近,提醒过往路人严禁烟火,以防引燃外泄的原油。警方介绍,据事发时的监控资料得知,作案者开的是面包车,事发后驾车沿104省道往肥城方向逃窜。
谈及事发当晚的情况,路边一家饭店的老板韩先生说:“那天晚上南风很大,石油管道被凿破后,喷涌而出的油柱好似喷泉,大量原油随风往南飘散,方圆约 2公里的地域遭到污染。我这饭店院落也被原油笼罩,这两天仅打扫卫生就费了很大劲儿。遭原油污染的庄稼、树木、河流等约有数十亩。”
中石化工作人员紧急善后
记者了解到,被“油耗子”凿断的是直径为0.72米的大型输油管道,属于中石化鲁宁输油管线,原油从胜利油田输往南京等地。
据介绍,石油管道泄漏会破坏生态,由于石油会迅速渗透到土壤中,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从而改变土壤成分,改变地表生态,遭污染的地区可能在数年内都难以种植农作物。一些石油烃类进入人体后,会影响健康。
中石化工作人员介绍,事发后当地的治污工作正在展开,相关的农作物补偿、土地污染损失补偿等工作也在进行中。此次事故造成的损失尚未最终统计出来。
利益驱动“油耗子”铤而走险
是什么原因让“油耗子”疯狂盗油?记者了解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盗油所带来的巨额利润。犯罪分子一旦在输油管道上接通了偷盗阀门,如果不发生意外,仅用十几分钟便可盗走三四十吨原油,即便低价卖给一些小炼油厂,也能获利十几万元。目前警方已加强了对输油管线区域的监控,并采取各种措施,严厉打击“油耗子”。
7、黑龙江将放流32万尾世界珍稀濒危保护物种——鲟鳇鱼
来源:新华网2009年07月1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7/13/content_11701828.htm
新华网哈尔滨7月13日电(记者王建威)记者从黑龙江省水产局了解到,这个省近日在黑龙江黑河段放流了16万余尾世界珍稀濒危保护物种--鲟鳇鱼,今年全年将放流鲟鳇鱼32万尾。
据黑龙江省水产局局长陈志超介绍,此次黑龙江黑河段放流鲟鳇鱼16万余尾,其中体长50公分的100尾,体长7-10公分的施氏鲟10万尾、达氏鳇6万尾;今年全省预定增殖放流鲟鳇鱼32万尾,分批次放流到黑龙江的黑河、逊克、萝北、同江、抚远等江段。
据了解,从1989年到2009年,黑龙江省共向黑龙江水域放流各种规格的鲟鳇鱼幼鱼940万余尾。
陈志超说,通过10多年的施氏鲟增殖放流,黑龙江施氏鲟资源呈恢复性增长趋势,由于达氏鳇比施氏鲟性成熟晚5-7年,其资源恢复缓慢,濒危程度相对提高。为尽快恢复达氏鳇资源,今年重点加大达氏鳇增殖放流力度,增殖放流达氏鳇幼鱼17万尾,为今年增殖放流鲟鳇鱼总量的50%以上。
鲟鱼类是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其原始古朴的外形2亿年来几乎没有改变,有水中“活化石”之称。鳇鱼是鲟科鱼类的一种。
达氏鳇和施氏鲟通常统称为鲟鳇鱼,目前世界上只有3个鲟鳇鱼的淡水生态区域,黑龙江省是其一。受水域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干扰,鲟鳇鱼资源不断衰退,1997年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大会,把中国黑龙江施氏鲟和达氏鳇列为世界珍稀濒危保护物种。
8、江兰溪纺织厂致环境恶化 村民患癌现象增多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7-13/104518210696.shtml
被污染的小河
工厂排出的废气冒着浓烟。
7月5日的那场雨,没有驱走第二天午后弥漫在后陆村的燥热和腐烂气味。像往常一样,当地村民聚集在夹杂着咸、酸和微臭的村中心池塘里淘米、洗衣和洗菜。
这样的池塘分布在兰溪市兰江街道后陆村以及邻近行政村的田间村落。连接池塘的小溪自北向南绵延,经东上徐、后陆、畈口等行政村,最后汇入赤溪和兰江。一位接受《评论周刊》记者采访的村民说:“五年前,塘里和溪里的水可以直接饮用。现在不行了,脏了。”
在记者六赴后陆等村的采访中,这句话被村民们一再重复,伴随着不满、责骂和对往日的缅怀。更多的是绝望。
正是在这五年间,纺织企业在当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在后陆,35家纺织厂是村里最重要的经济体,而在整个兰江街道有175家纺织企业。它们在去年贡献了工业总产值的77.81%和总税收的31.6%。
村民们抱怨的不仅仅是纺织厂污水带来的阵阵恶臭,还有村里日益增多的患癌现象。这样的担忧被记者在兰江医院厚仁分院证实,近几年癌症死亡率远高于想象。
如果没有那令人窒息的恶臭和畸高的癌症致死率,在大多数人眼里,后陆或许离“癌症村”很远。在当地政府的文件里,它是中国纺织名城里的“纺织村”,是集体经济最活跃和规模以上企业最多的行政村之一,是2007年兰溪市首批“生态村”之一。
变黑变臭的水
7月7日,最高气温是38摄氏度。从村中池塘边望去,两层的村委会行政楼分外显眼。围墙圈出一个巨大的院子,右侧是两个篮球场。入夜,这里是村民聚会跳舞的地方。
后陆村是兰溪市有名的工业纺织村,隶属于原厚仁镇。镇级行政区取消后,13个村统一划归兰江街道管辖。从行政楼往北延伸出去的那条路,是后陆村连接外界的主要干道。路边分布着村里规模较大的一些纺织厂。村民居住区集中在行政楼东南侧,那里是水源的下游。
行政楼东侧有一条一米宽的小沟渠,被当地村民称作“小溪”。据村民介绍,“小溪”是流经村内的最主要水源,也是串联村内外众多池塘的唯一活水。这条刻着众多村民美好记忆的小溪流,现在成了一条黑水沟。行政楼里窗户紧闭,仍然能闻到沟里散发出的恶臭。
“这里纺织厂、浆纱厂太多了,河水、溪水、池塘、井水都坏了。”一位40岁左右的村民告诉记者。由于农田就在小溪旁边,他是看着这条昔日饮用和嬉戏的“母亲河”,一步步变成“死水”的。
从行政楼地段顺着小溪往上游溯源,能看到上游几十家纺织厂的排水口。这些工厂通宵作业,昼夜排污。溪渠污水流淌,经一千多米蜿蜒汇入畈口村的赤溪。沿途池塘里覆盖着厚厚的浮萍,树叶、枝干散落其中,蚊虫猖獗,臭不可闻。池塘周边没有一只活物,死一般寂静。
后陆村村委会委员、调解主任陆鸿祯告诉记者:“2000年左右,村里的企业开始快速发展,眼睁睁看着溪渠的水变黑变臭,看着里面的鱼虾死掉。”由于后陆村去年初才装上自来水,此前,村口池塘和自家汲取的井水是日常生活的唯一水源。而这些地表和地下水均与小溪相连。
“也就是5年前开始,井水的味道越来越难闻,越来越难喝。”一位村民说。他从刚刚烧开的井水里用奶瓶盛了满满一瓶。五分钟后,瓶底便出现厚厚一层白色沉淀物。
虽然装上了自来水,几乎每家每户后陆村民仍然习惯于用井水洗碗和洗菜。写着“打井”字样的信息遍布村里的大小围墙。记者拨通了几个号码,对方称都是给家庭用水打井的。井深一般在5到10米不等,一天时间就可以好,收费一到两千元不等。
在邻近的东上徐村,情况显然更加糟糕。该村至今也没有通上自来水。
记者从兰江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许敬学那里了解到,兰江街道目前已有52个村开通或正在安装自来水管道。按照规划,今年还有4个村会相继开通,剩余的11个村将争取在2010年全部开通。
东上徐村党支部书记徐绍龙却没有这么乐观,他有自己的苦衷。由于该村没有后陆村那样的经济实力,虽然自来水总管去年就接到了村口,但村委会筹不到剩余的钱,村里仍然没有喝上自来水。
“东上徐这样的贫困村我们也考虑到了,但如果都要街道出钱,负担太重了。”许敬学坦言,目前总管接入都由街道出资,通到家家户户的支管接入则由村委会和村民集资。
而在东上徐村村民眼里,井水还是自来水并不是关键问题。他们和后陆村村民一样,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深感忧虑。
“这个池塘五六年前还能洗菜,现在完全不行了。”村民徐一彬指着家门前水面泛绿的池塘说。他告诉记者,现在的井水不好喝,而且常有白色沉淀物。“周边纺织厂常常把化纤棉废料直接焚烧,都闻得到,产生的二恶英比砒霜还要毒!”徐一彬打开电脑,桌面上有多篇关于二恶英的研究文章,对化学感兴趣的他一直在强调,“环境被彻底污染了。”
绝望的“劣五类”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将地表水质量分为五类,化学需氧量(CODcr)为最重要的衡量值之一。I类、II类及III类水可以作为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CODcr值在20mg/L以内;IV类水CODcr值在20-30mg/L之间,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V类水CODcr值在30-40mg/L之间,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CODcr值大于40mg/L为劣V类水质。
7月10日和11日,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分别对记者在后陆村和东上徐村采集的两批次8个水样出具了检测报告。
第一批次两个水样取自后陆村的小溪中段和村口村民家中井水。据浙环监(2009)监字第327号报告显示:送检的河水中化学需氧量(CODcr)高达119mg/L,井水中CODcr值也高达35.9 mg/L。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现场监测部主任朱晓丹表示,根据上述标准,送检的水质已经是劣V类,已被严重污染,人体应避免接触。同时,居民家中汲取的井水也是不宜饮用的。
在监测中心水质专家指导下,第二批次六个水样分别在后陆村村口池塘、后陆村自来水、后陆村池塘水、后陆村污染源头水,以及东上徐村井水和东上徐村上游水采集。据浙环监(2009)监字第331号检测报告显示:送检的后陆村排污口溪水CODcr值高达513mg/L,而村口池塘CODcr值高达261mg/L,村内池塘生活用水的CODcr值高达49.1mg/L,东上徐村上游水的CODcr值也高达55.6mg/L。
朱晓丹明确表示,根据标准,上述送检的从上徐村水库源头水到上徐村井水、后陆村池塘水都是V类水或劣V类水,已经全部被污染。
后陆村村委会委员、调解主任陆鸿帧告诉记者,后陆村纺织企业从1975年由集体合办,1998年开始转由个人承办。由于企业开办较早,日积月累,污染也比较严重。虽然对环境污染最大的印染企业不多,但浆纱工序排出的污水和废气,都对环境有污染。
“由于处理污水的成本比较高,大部分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排污措施不够健全。”陆鸿帧说。
“全部是直排!”更多的村民用“直排”一词描述纺织厂的“罪恶”。村民们告诉记者,大一点的企业将池塘里的污水抽到厂房,为锅炉降温降尘,而使用后的污水经过一个过滤池的简单处理,又直接排放回了小溪中。更多的企业则根本没有任何排污措施。
当记者试图就此采访后陆村党支部书记陆献民和当地几家大企业时,均遭到了拒绝。更多的村民则拒绝向记者透露真实姓名,因为“惹不起”那些企业。采访受到很大阻力。
7月10日晚上九点半,记者越过侧墙潜入了位于村委会行政楼附近的两家企业内。在一家企业的锅炉房,记者看到经过简单处理的污水被直接排入污水口,然后流入厂房后侧的小溪。
这样的污水和浓黑的废气昼夜排放。一位纺织女工告诉记者,工厂24小时作业,“我们这一班是从晚上七点到第二天早上七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9、武汉每天上百吨垃圾排入长江汉江 需长效治理机制
来源:《楚天都市报》2009年07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640805.html
1触目惊心的江边“垃圾阵”
干净的彩砖步道、造型别致的雕塑、色彩明丽的游乐设施,从三阳路闸口步入汉口江滩,景致如画,让人心旷神怡。可是,当你继续前行,走到江边欣赏江景时,眼前却出现极大的反差:岸边水中,断枝残叶、各种包装袋、泡沫塑料等,裹挟着大大小小的树桩,形成一道令人翻胃的“垃圾阵”。“这算什么?前几天我们那里垃圾还要多呢。”4日上午9时许,记者从武昌江滩一号门走到港申船舶修理厂,在该厂的趸船旁,同样看到一大片三角形“垃圾阵”,面积约有五十多平方米,既有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也有漂浮的芦苇秆,还有大量的拖鞋、西瓜皮等。
该厂安全员常德问已在这里干了30多年。他介绍,前些天下雨后,自上游漂来大量垃圾,甚至还有死鸡死鸭等,“这些垃圾腐烂变质后散发臭气,还招来大量的蚊蝇,我们住在这儿实在是受罪。”
该厂厂长徐新钢无奈地说,将投入万余元,在趸船周边做一道钢结构的挡板,以封住死角、阻止垃圾堆积,“沿江几百艘趸船,都存在垃圾问题。”
长江岸边如此脏乱,委实令人触目惊心。然而,若与汉江中的垃圾相比,这些还只能算是“小儿科”。
5日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汉江边的13码头,一股酸臭味扑面而来:岸边的护坡上倾倒着一堆堆毛豆壳、虾壳、酒瓶和发馊的米饭,还有被烧得乌黑的树桩、纸片等;江水中泊着数不清的破船,从船头张贴的乱七八糟的“广告”看,这些船有的是小旅馆,有的则是小诊所,船与船之间,全都是一团团的垃圾,此处沿岸仿佛是座垃圾填埋场。
2 力不从心的40名清漂工
“你这边捞,那边又漂来了。”站在清漂船的船头,吃力地往前探着身子,用手里的捞子去打捞江里的一团垃圾,40年来,李火生每天都在重复这样的动作。
今年59岁的他,皮肤黝黑,身材干瘦,看上去远远超过了实际年龄。“不光是我,所有的水上环卫工都是又黑又瘦。”李师傅说,不管寒冬酷暑,每天从早上8时一直干到傍晚,不断地重复弯腰、伸臂、用力的动作,怎么可能不瘦?火辣辣的阳光灸烤下,所有人都尽量穿少穿薄,可他们仍是长衣长裤、外加环卫标志服。“要不然没多久就会晒脱皮。”
镰刀用来割水草,耙子用来把较远处的垃圾给扒拉过来,捞子则用来捞取较小的垃圾,这三样原始简陋的工具,就是李火生和40余名工友的“法宝”,他们每周大约要清捞400余吨水上垃圾,但垃圾仍源源不断地从上游漂来,“有些人不自觉,老从船上丢垃圾;另外,上游有家造纸厂,这些芦苇秆就是从那儿漂来的。”据他介绍,还有拉运建筑垃圾的自卸车主,为缩短运距多赚钱,干脆直接将整车的建筑垃圾倾倒在江中。在十三码头捡拾垃圾的李长清,指着码头上一长溜的铁皮屋说:“这里至少有60多家托运部的货仓,长途车司机、值班看货的人晚上就住这儿,产生的生活垃圾还不是往江里倒?”
在武昌清漂的熊永红最“烦”的则是停靠不动的趸船:这些船的周边形成回流,也就成了漂浮垃圾的“集散地”,清漂船根本不可能开进趸船的“死角”,只能驾着小划子一点点打捞。
3 管不过来的“水上管理处”
“活多人少,我们确实管不过来。”武汉市城管局水上管理处处长张玉泉,说起上述现状时一脸无奈。
据他介绍,长江流经市区73.38公里,汉江流经市区62公里,整个水域面积达2100多平方公里。即使只算核心区域(长江为武昌造船厂至长江二桥,汉江为龙王庙至月湖桥),两岸沿线约38公里,需清漂的作业面积也要超过150万平方米。与这个庞大的数字相对应的则是:该处在编职工15人,清漂船2艘,监督艇2艘,江南江北清漂环卫工40人。
人手远远不够,资金也十分匮乏。据了解,该处每年的下拨经费百余万元,除开人员经费外,就只能维持最起码的管理设备维修了,其它工作根本无法开展。“上海用于这项工作的经费,每年约为1亿元,广州、重庆等也都有5000万-6000万元,我们拿什么跟人家比呢?”
此外,整个水域沿线的单位多达224个,有趸船600余艘,流动船舶800余只,流动人口达万余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达100余吨,大多直接排入江中,再加上过往船只抛入江中的垃圾、上游漂浮垃圾,使得江面污染日益严重。
据了解,除影响水质、有碍观瞻外,水面垃圾还可能卡住船只的螺旋桨,遮挡浮标等标志,威胁到江面行船。
该处一名老职工感慨地说:1995年武汉成立市容环境卫生水上管理处后,几年间就改变了水上乱扔乱倒的脏乱局面,水上管理水准位居全国前列,“十年前,好多外地城市都到武汉来学习取经呢!可一转眼,人家都在飞速前进,而我们却越来越落后,实在叫人惭愧啊。”
4 消除顽症需要长效机制
如何破解垃圾不断汇入江中的顽症?要确立长效机制。这是去年8月,本报对“长江垃圾”进行报道后,武汉市城管局副局长罗时春的批示。
张玉泉介绍,在上海、重庆等城市,早已出台有关水域管理的相关法规。2005年1月,《武汉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经省人大修订通过,但《武汉市水域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至今尚未完成,“一部较完善的法规,是管好水域的基础。”依据各地的相关条例,往江中倾倒垃圾将被课以重罚,有助于从源头对江上垃圾进行管理;同时,船只周围的垃圾应由船只所属的个人或单位自行清理,就如同“门前三包”一样,如此可分担一部分清漂压力。
另外,管理与执法脱节的问题也亟需解决:目前该处只能进行管理,却没有执法权,如果巡查时发现有违章违法污染水域的行为,该处只能告知城管局直属分局,再等待执法队员前来查处,而这时往往为时已晚。“今年我们首次获得50万元清漂经费,将用来购进两艘小型清漂船,并采取对外招投标的方式进行清理作业。”张玉泉透露,按测算,仅市内核心景观区水域每年的清漂经费就需380余万元,“这毕竟是个良好的开端,说明江面污染问题已经得到了政府的重视。”
按照他的设想,有了投入后,将陆续添置4艘清漂船、起重吊车、垃圾运输车等家当,并在长江、汉江各建造一座专用码头,以便垃圾收运。该处已经初步拟定了《武汉江面清漂保洁管理考核办法》,“一定要管好两江水域,不给江城抹黑,造福子孙后代。”
10、26℃行动5年来推行艰难 会否无疾而终?
来源:《公益时报》2009年07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640245.html
“26℃空调节能行动”从2004年起到现在已经五年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似乎在淡出人们的视线……
2004年6月26日,由北京6家环保NGO发起,全国50余家NGO响应,80余名中外记者参加启动仪式,“26℃空调节能行动”高调起航。该行动已经走过了5年的历程,随着其影响的日渐消歇,业内人士开始担忧这一行动会否无疾而终。空调控温不是孤立现象,与26℃行动理念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公共建筑节能问题、公民节电节能责任意识问题、家电行业与酒店行业的相关标准问题、政府立法与管理问题都需要进行更多持续广泛而且深入的工作,需要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
26℃空调行动最早由国内数家环保组织发起,此后国家在政策上给与肯定和支持成为当年倡导26℃行动的环保NGO们最引以为傲的收获。从去年以来,这些NGO对于该项目的关注度均不如以往,也没有任何正在进行的相关项目。26℃行动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公众环保行动当如何深入持续下去,也成为业界关注的问题。
6月下旬以来,热浪席卷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高温飙升到35℃以上,中央气象台曾经一度拉响了高温橙色警报。中国气象局日前公布消息显示:6月份,中国平均气温为20.1℃,较常年同期偏高0.7℃。同时,受经济气温回暖和大部分地区气温持续偏高的影响,全国电网已全面进入夏季大负荷时期。相关人士预计,今年迎峰度夏期间,部分地区在部分时段仍可能出现用电紧张的局面,保障电力供应的压力依然较大。
在此背景下,起始于2004年的“26℃空调节能行动”再次进入公众视野。5年来,该行动效应几何?问题何在?路向何方?
北京6家环保NGO发起,全国50余家NGO响应,80余名中外记者参加启动仪式……2004年6月26日,“26℃空调节能行动”(以下简称26℃行动)高调起航。
5年过去了,26℃空调行动成效如何?
【1】 【2】 【3】 【4】
11、珠江上游石漠化 “土地癌症”蔓延中
来源:南方网 2009年7月13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20226
花会谢,人会死,楼会塌,但江河不止,伟大的河流应与伟大同在。
然而,我们却要拉响警报:珠江,危机四伏,江河日下,这条哺育生命、孕育了文明的古老江河,正从永恒者的位置跌下,走向衰亡的那群中间!
上游广袤的高原被荒漠吞噬,水土流失严重,下游都市与工厂源源不断制造的污染,
八大入海口逐渐失去生机,1万多座大大小小水电站阻断了鱼类洄游的道路,清洁的水源越来越少,咸潮频频,无水可用之日正在逼近。
本报记者行走整个流域,对珠江的水资源水环境进行全方位调查,讲述受难的母亲河,希望我们重拾对珠江以及一切江河的敬畏之心。
7月6日,遭遇20年一遇洪水袭击的广西柳州终于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洪峰已经通过,向梧州、广东进发。到这一天,广西已经有523万群众受灾,近34万人被转移。
7月6日,广东正严阵以待,西江进入广东的第一站———封开县已洪水漫街,《南方都市报》头版头条是《西江洪峰明日杀到》,预告次日广东就将出现超五年一遇的洪水。
7月6日,在珠江水系最上游的贵州关岭县板贵乡太平村,农民王明远明知地面下几十米溶洞里奔腾着河流,却无水可用,为了烧火做饭,他只能拎一个桶,翻过滑腻的石头下坡,顺着梯子爬上哥哥家的屋顶,屋顶积满了浑浊的雨水,这些“望天水”是几个月里陆续积累起来的。
一边是上游吃水难,一边是中下游洪水滥,中国岩溶地质学科带头人袁道先院士说,这是西南喀斯特地貌带来的矛盾结果。南方广袤的地下岩溶有双重性质,不下雨时,绝大部分水通过地下溶洞排到更深的地下,令地表缺水,群众饮水困难。一旦大雨,溶洞排水不及,蓄满在地表漫出,就变成滔天洪水。
在珠江中下游面对洪水威胁的时候,珠江上游正被严重的石漠化危机困扰,上游流经的云南、贵州、广西,恰好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区,也是最大的石漠化地区。以贵州为中心的南方石漠,和北方沙漠并称为中国两大生态灾难。在珠江上游南北盘江流域,石漠化不仅让当地越来越贫困,水土流失,生态脆弱,也使源头丧失水源涵养功能。
自2008年起,中国发改委联合环保部、林业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正式向石漠化宣战,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溶洞是他家的猪圈
王明远在石头上,用木头、花椒布搭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一个天然的石头洞上,放上一口大锅,就是厨房。王明远夫妇的床和吃饭的桌子、烤火炉一起,在山上一块20平方米左右的坪地上。14岁女儿的床悬空在长木头并列垒成的地板上,下面是一个空心的地窖———一大一小两头猪在下面吃食。
这个58岁的农民,创造性地利用了石头山上的一切,用石头的阶梯,把猪圈和人舍连在一起又相互隔开。
这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以自己特殊的方式,成为贵州贫瘠山地的一部分。中国西南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喀斯特地貌区,它的表面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人为和自然双重因素影响,正慢慢以石头的形式暴露在地表外,包括水滴石穿的溶洞———它们现在变成了王明远家庭的一部分,变成他的猪圈和狗圈。甚至连猪的食槽,一部分也是天然溶蚀而成。
漫长的石漠化进程仍然在继续,最近几年,王明远家里连续被大水冲了几次。每次都是在雨季,大水混着泥,像米汤一样钻进他搭在石头上的木头房子,无孔不入,无孔不出。水土流失改变了他家的外观,大水过后,王明远发现,屋子中间的仅有的泥土被冲走了,出现了一个一米半径的大圆坑,剩下的全是石头,取暖、吃饭的地面变得跌宕不平。
关岭县太平村农民王明远住在以贵州为中心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成片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也恰好是珠江水系的最上游。最近几十年,这片生态脆弱区被大炼钢铁、开山辟林、刀耕火种破坏后,陷入无法自理的边缘。水土流失冲走了薄薄的土层,剩下光秃秃的石头———这是贵州典型的石漠化景观。
南方石漠——— 土地癌症
在贵州,位于珠江上游的六盘水、毕节、黔西南、黔东南,岩石山成了土地的一部分。专家们给了它们一个称谓,叫石漠化。南方石漠和北方沙漠被并称为中国两大生态灾难。南方石漠又被称为土地癌症,这里的土壤像金子一样宝贵。
在这里,人和土地的关系非常紧张。人们为了争夺一分半亩田,不得不在石头缝巴掌大的地块里精耕细作。光秃秃的山头留不住土壤,它们在雨季被大量冲进河道,导致河床每年堆高、河流改道。没有树木和土壤的涵养,雨季山头留不住水,已有的研究表明,喀斯特地貌基础上的石漠化生态危机,不仅令上游生态脆弱、农民生存困难,也给中下游带来了年复一年的洪水威胁。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贵州喀斯特首席顾问熊康宁教授所在的课题组曾经对贵州全省石漠化进行卫星遥感调查。结果显示,贵州88个县(市、区)中有78个不同程度存在石漠化问题,全省石漠化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林业部门的调查显示,贵州石漠化扩展速度仍在以2%的速度扩展。全省还有潜在石漠化面积3.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9%,若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很容易形成新的石漠化。
而贵州正是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上游,这里是生态最脆弱区,也是中国传统的老少边穷地区,人地相争,生境恶劣。
影响中国整个南方的珠江水系由三条支流汇及而成:西江、东江和北江。其中最主要的支流西江,发源自云南曲靖,经南盘江、北盘江交汇流入广西,途经桂林,梧州是西江流入广东的最后一站。
在梧州满街的骑楼上,几乎每栋房子的二层都有一个大铁环。此前每年梧州必然大水浸街,浸过一层,梧州人都在二层三层居住,出门坐小船,而铁环正是拴船之用。情形比现在的广州水浸街夸张一百倍。现在梧州修建了两层高的防洪堤,止住了洪水。但在珠江中下游,对洪水的恐惧,从未消失。
而在珠江的最上游,人们最恐惧的不是洪水,而是脚下守着大江,却无水可饮。
石漠化除了直接导致贫困、生态崩溃,也导致了下游洪水和上游缺水。
12、农村环保之伤痛
来源:《中国报道》2009年07月13日 文晞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90713/11046472341.shtml
引言:建立真正的“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而不是“以强势集团利益为本”的公平的社会制度,环境不公的现象自然就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而不是愈演愈烈。
如果你是一位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移民”,如果你已经很久没有回到你的农村老家去,那么我建议你回家看一看。
在看父母、看亲人、看朋友之外,我建议你看看周围的环境。
只要用心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小时候经常游泳的甚至是供村民吃水的池塘干涸了,经常捉鱼的河渠成了污水沟,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到处扔的都是农药瓶子、塑料(10065,-300.00,-2.89%)袋子、废旧鞋袜衣服乃至小孩子的纸尿裤……
如果你家乡有幸通过“工矿致富”,那么,工矿污染可能更加令你触目惊心——因为乡镇企业通常都是不会考虑污染治理的。
如果你家乡临近某个城镇的垃圾场,或者是搞了什么畜禽养殖场,那感觉刺鼻的臭气更是不必说了。
早在近40年前,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第一次纳入人类发展视野,并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发布,也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可持续发展战略被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解决环保问题,尤其是农村环保问题,并不能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的全部内涵,但农村环保在发展中遭遇的困境与严峻现实,无疑会深刻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实现。
我听说,在江苏以及安徽省的某些农药厂,因为有些含重金属的废液处理困难,为了节省成本,直接在自己的厂区范围内,打一口深井,把那些废液排放到里面就ok了——真的ok了么?这些废液污染的可能是方圆几里、几十里——如果有暗河连通,甚至可能污染几百、几千、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云南省的某些矿山,采矿所剩下的尾矿,可能含有各种有害金属成分,直接堆放在某个山谷里,等到山洪爆发,一冲了之。可是,这些人有没有想过,这一冲可能是污染整条河流,松花江事件的教训还不够深刻么?
某个很大的采金企业,在矿石品味很低的情况下,他的采金成本却能够做到国内最低,在香港上市,利润连年递增,为国际投资者挣了不知道多少钱。而这个企业采金为什么成本低?是因为其无节制地使用某种含剧毒金属的处理液,提取金子后,直接把废液排放,抛却了环境成本,利润便突飞猛进。到现在为止,那个所谓的“金山”及其周围方圆多少里之内的水源(无论地上还是地下)都被重金属污染,周围村庄居民怪病不断,告状不止,处理的初步结果是搬迁……
大家都知道的,山西省的煤矿(不仅山西,内蒙、新疆、山东等地煤矿基本都存在这个问题),多年来供应了全国的电力,因煤暴富的人越来越多,山西大片大片的采空区也越来越多,一不小心,地上就陷下去一大块,于是这块土地就永远的丧失了。
还有大家都知道的,广东省某地,成为国外电子垃圾处理厂,当地水中重金属严重超标,等等等等。
我不知道,除了西部的大沙漠和戈壁滩之外,中国有多少这样的土地将来可能变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
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先来听听一个普通村民的话:
“城里的垃圾只要几天不清理,城里人就开始闹。但城里的垃圾拉到农村一倒了之,农民天天守着垃圾堆一过就是好几年,却必须忍受,难道我们农民就不是人吗?”
这是重庆市綦江县古南镇共同村的一个村民打给记者电话中的愤怒控诉,原因是他们村子边上被选为綦江县城生活垃圾的倾倒处,很多人生病,村民却无法获得帮助。
话是村民的气话,却也道出了许多农村环境问题的实际原因——在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上,如果涉及到同样数量的人群,对待城市和农村,对待大城市和小城镇,对待政府机构和普通百姓,是非常不公平的。
环境不公是指不同地方、不同人群在环境保护中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弱者在环境保护中得到的往往是负面的东西,而强者得到的是正面的东西。
就拿水污染、垃圾污染和酸雨污染来说,三大污染的治理资金全部都安排在了城市,排放去向都是农村,受害者最终也都是农村环境,但农村却没有得到任何补偿。
对于这一问题,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也曾撰文指出,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全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的环保设施却几乎为零。
按照最新的数据统计,针对全国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状况,2008年,中央财政首次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安排5亿元支持农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2009年,中央财政将加大力度,投入资金约10亿元用于农村环境整治。
对比之下,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的说法,从2002年到2008年,北京市的环保投资就超过1000亿元,仅2006年一年,投资就超过200亿元。
当城市人享受便捷的生活设施、舒适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农村环境却一直无可奈何的承受着作为城市排污受害者的角色。
不仅仅是城市污染加速转移,农村工矿污染问题凸显同样也是环境不公的结果。2000年前后,我国小造纸厂遍地开花,导致数不清的农村饮用水源遭到严重污染;2003年以来,经济过热,各类工矿企业发展迅速,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出现大量的废水污染、废渣污染、废气污染以及重金属污染问题,绝大部分的受害者都是农村村民,但他们要么得不到补偿,要么经过千辛万苦乃至冒着生命危险争取来的补偿,相对于企业利润来说也是不值得一提。
许多工矿企业的领导们和大股东们,赚取了工矿资源地的大量利润,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留给当地的村民之后,自己一直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享受着最舒适便利的生活条件,挥舞着资金的大旗,在国内、甚至是国际资本市场一掷千金,叱咤风云,哪里还会考虑到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
找到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起因,治理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作为一个普通的环保工作者,本人位卑言轻且头脑简单,针对农村环保问题不同内容,斗胆提出几条对应措施,不知道可否供领导参考一二。
第一条,农村生活污染加剧。
作为人而生存,农村人一样需要吃喝拉撒,千百年来一直都是如此,以前也不曾听说什么“生活污染加剧”问题的,因为以前的吃喝拉撒所造成的废物,最终都又回到了田地里,成为了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现在的问题是,少数不那么勤快的村民在有了化肥之后,不太注重对人畜粪便的收集和使用,导致自己住所周围臭气熏天,但这毕竟还是少数。就个人的看法而言,农村生活污染的关键问题其实在于诸如塑料袋、废地膜、农药瓶、电池以及人类“创新设计”出的家电垃圾乃至婴儿纸尿裤等,这些东西都是农村的土壤无法对其实现自然消解的废品,这些才是真正的垃圾和污染源。
对于诸多那些不可降解问题的处理,关键在于源头产品设计以及相应的回收系统设计。例如,最近为扩大内需而推出的“家电下乡”计划,如果国家肯再多花一点成本,让村民们实现以旧换新,农村家电垃圾自可大大减少。至于塑料袋的白色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公害,国家从法律上来禁止生产可能是最直接的办法。其他的所有农村生活垃圾,只要像对待城市污染那样下大力气,设计好相应的回收系统应该都不是问题。
第二条,面源污染加重。
面源污染加重的原因在于化肥与农药的使用,这个问题与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其实有些自相矛盾。不使用化肥、不使用农药,我们的土地粮食、蔬菜、瓜果以及经济作物的产量肯定上不去,地球也不可能养活这么多人。
个人认为,化肥使用问题的关键是控制各类土壤的化肥施用量,国家可以针对不同的农业土壤类型,在保证一个适当产量的前提下,限制相应的化肥施用量;至于农药问题,相对要简单一些,可以禁止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集中精力发展那些能够实现除虫效果同时又是低毒无残留乃至无毒的生物防治方法。
第三条,工矿污染凸显。
这个问题其实与城市污染治理没有什么两样,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法规的出台,目标主要都是为了降低甚至杜绝工矿企业污染。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城市怎么治,农村就怎么治”,让所有的工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把环境成本算进来,只要实现严格执法,相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农村的工矿污染凸显情况。
第四条,城市污染转移。
前面探讨过,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环境不公”,如何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问题解答很简单,建立一套公平的环境制度即可,但实际上如何建立这一制度可能是所有问题中最麻烦的事情。从党的执政理念来说,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相应的社会体制,建立真正的“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而不是“以强势集团利益为本”的公平的社会制度,环境不公的现象自然就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而不是愈演愈烈。
13、资源税改革方案已上报人大 专家建议从价征收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07月13日 王红茹
http://env.people.com.cn/GB/9639250.html
资源税改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酝酿已久的资源税改革方案其实已在2008年年末提交国务院,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项改革不得不停滞下来。而随着近几个月来经济的转暖,中央政府开始频频发布推进资源税改革的信息。
5月25日,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发改委《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研究制订并择机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
在财政部6月17日召开的2009年“两会”资源税改革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座谈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将资源税改革类建议提案确定为今年重点办理建议提案”。
水、黄金等或将纳入资源税科目
种种迹象表明,搁置许久的资源税改革似乎已近在眼前。有消息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相关改革方案已经上报全国人大法工委,只待启动改革工作。“像这样大的税种改变,最后还得全国人大法工委向国务院提建议做最后裁定,然后上交国务院之后,由更高层领导考虑择机出台。”
6月17日,王军表示,随着经济的转暖,资源税改革势在必行。会议还传出了资源税改革的完整思路:扩大征收范围、改革计征方式、提高税负水平、统筹税费关系。
据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向记者介绍,目前,我国征收资源税的税目主要有原油、煤炭、天然气、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这七个税目覆盖了大部分已知的矿产资源,但仍有许多自然资源未包括在内,如水资源、黄金、地热资源、森林资源等。但是,此次资源税改革方案会不会增加部分税目,是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现在资源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家所认识,而且构成资源税的内容延伸了很多,比如黄金、水等,尤其是水资源浪费很严重,所以,下一步资源税税目要向这类产品扩大。现在至少水资源是要进入的。”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计征方式从“从量”到“从价”
资源税改革除了扩大征收范围,改革计征方式也成为多年来业界的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价格与税收研究室副主任张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征收方式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或者从量和从价相结合来提高税负,能够通过价格调整改变资源税,应是改革的重点之一。”
我国的资源税开征于1984年。1984年9月28日,财政部发布的《资源税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从1984年10月1日起,对原油、天然气、煤炭等先行开征资源税,对金属矿产品和其他非金属矿产品暂缓征收。
“1984年资源税主要是为了调节资源开采中的级差收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而对资源产品开征的税种。”刘桓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资源税若干问题的规定》是以实际销售收入为计税依据,按照矿山企业的利润率实行超率累进征收,其宗旨是调节开发自然资源的单位因资源结构和开发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
公开资料显示,从1994年1月1日起,资源税开始实行从量定额征收的办法。对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开始实行“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新资源税制,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矿种的所有矿山,不管企业是否赢利普遍征收。
但是,十几年过去了,目前资源税依然采取从量定额征收的办法。以煤炭行业为例,原煤每吨征收资源税2-5元,焦煤8元,综合起来平均每吨3.5元。
“从量定额征收在价格变动不大的情况下无所谓,可是这几年价格变动很快,煤的价格过去每吨200、300元,现在变成了上千元。而在价格上涨过程当中,那些资源型垄断企业的收入增加很多,而政府的税收却没有增加,对此,政府和老百姓都有意见。”刘桓说。
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资源品价格尤其是肥焦煤的价格像坐过山车一样,从最低时每吨才600多元,达到最高时每吨2000元,这样算下来,资源税征收不足每吨煤销售价格的1%。煤炭价格上涨,但是资源税仍然保持不变,也就是说,现有的税率完全不能反映资源价格的变动。资源税税率已经到了必需改革的时候了。
但对资源税税率应该按什么比例征收,业内众说纷纭。
“方案有很多,大部分方案认为资源税的比例达到5%-8%比较合适,甚至还有提出更高比例的。”刘桓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悉,目前,学界提出的比较高的方案是将资源税的征收比例提高到销售价格的10%,以煤炭为例,资源税将从平均每吨2-3元左右,提高到平均每吨20-30元。也就是说,将煤炭资源税税率最高标准将从1%提升至10%。
值得一提的是,资源税是地方税种,一旦开征,将显著提高资源类企业所在地的财政收入。但是这样的税率对资源税改革的最大利益相关方——资源型企业来说,意味着要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销售价格的10%给地方政府,企业从心里并不欢喜。
方案出台时机已成熟
在财政部上述会议召开不久,6月28日,“首届百家矿业企业峰会”在青岛召开。在此次会议上,有企业提出“免征资源税,从根本上降低矿山企业税费负担”观点,得到众多矿业企业一致认同。据悉,上百家国内知名矿业企业在这次会议上形成了一份“建议”,准备递交国土资源部,寄希望其主管部门能顾及到企业的经济不受影响而助企业一臂之力。
针对企业的免征资源税要求,张斌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企业负担重就免征或减税是惯用的思路,但对矿产资源这类型的企业来说,矿产资源税不是太重而是太轻了。
“对企业而言,没有喜欢重税负的。如果说企业的经营困难,金融危机背景下现在很多企业的经营也都很困难,如果因为企业经营困难就希望免征或降低税收,而且是免征或降低资源税的税收,这个问题还需要从长计议、综合考虑,不能企业说什么就是什么。”张斌说。
刘桓则从垄断的角度阐述了资源类企业的亏损减税问题。
“目前,能源产业的现象很是微妙,员工和企业的开采成本等,一般是按照高煤价格确定的,一旦煤炭或石油价格下跌,按照他们的计算方法可能会亏损;尽管如此,但是员工和管理层的工资依然很高,看看那些煤老板买股票、买房子的疯狂劲头就知道了。现在关键问题不是他们的企业是否亏损,而在于他们整个的薪酬核算体系本身存在诸多的疑问。”刘桓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是否减税不能完全听企业怎么说,要测算一下企业的毛利水平到底是多少。
尽管企业呼声如雷贯耳,但是从长远来看,矿产资源税费标准上调似乎不可避免。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在相关场合表示,去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结构性减税的措施,估计今年减税额在5000亿左右,而改革资源税初期增加的税负也就是二三百亿左右,相关行业增加这样一个税负,和国家给予他们的大量减税数额相比是可以冲抵的,所以今年是改革资源税的最好时机。
“最起码,征税能够唤起全民的节能意识,从长远看还是有好处的。”刘桓说。
14、再建水电站:专家莫导演“环保让路”
来源:《科技日报》2009年07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641313.html
经过十多年起落,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庆小南海水电站项目近日再次引起人们关注。
据报道,农业部专家组对重庆市政府提交的有关报告进行论证后认为,小南海江段是珍稀特有鱼类重要的栖息地和生态通道,小南海水电站的修建将会对水生生物资源以及保护区的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但专家组对于“国家级保护区内建坝”这一核心问题,却“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规,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其潜台词就是为了建水电站,“调整”保护区范围。
专家组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令他们自己都“非常矛盾、十分为难”的结论?如果畏于某种势力或被某种利益集团收买就不敢公正直言,那专家评审则会变味,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现在我国建设项目环评制度已全面实施,为科学发展起着重要的护航作用,而在各级政府对GDP和政绩的偏好还十分普遍和严重的情况下,参与评审的专家们更应“把关”。怎么能弃学术求真于不顾,而成为特殊利益代言人呢!
从小南海水电站的项目论证过程看,地方政府“突破”环保限制的决心是巨大的。这种巨大决心不免让人担心:在经济与环境的对决中,环境又一次让路的悲剧或再重演,专家们还是别为这种悲剧当“导演”。(胡菊芹)
15、造纸企业也能入“绿色之门”?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07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640080.html
“在中国,造纸业也能成为环境友好型性企业!”这听起来仿佛又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故事。然而,说这话的人——中国造纸业协会秘书长赵伟却坚信此愿景能够实现。他的理由是,世界上主要的造纸企业实际上在对环保要求苛刻的欧美,“在本质上,造纸业并不是落后的、污染的、耗能的。”赵伟是在“中国纸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作上述表示的。
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造纸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污水总量的10%~12%,居第一位;排放污水中化学耗氧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40%~45%,也居第一位。这两个“第一”足以让造纸业稳戴“高污染”的帽子。
但是赵伟却是极端的乐观派。在他看来,中国人对造纸业不佳的印象是历史形成的,也有无法选择的现实国情因素,但是这并不表明造纸业是不可改变的,只能沿着被淘汰之路逐渐衰败下去。“从国内外的经验看,一个发达国家一定有一个发达的造纸业作为支撑。我对造纸业的前景充满信心,这个信心来自于它也可以和环境相容。”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忠正认为,阻碍造纸业跳入“绿色之门”的根本原因是小造纸厂太多。目前,全国有造纸企业3494家,其中小型企业占近90%,真正上规模的企业不过410家。小企业平均产能不过两万吨,却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水资源。问题是,如果各地小企业关闭了(当然这也是非常高的条件假设),中国的造纸业是否就能摇身由“黑”变“绿”?
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冯波处长表示,小企业没有钱,买不起环保设备,自然难以达到环保要求,可是那些能够买得起环保设备的企业也未必能够真正起到作用。“我们曾经在重点流域做过调查,80%的企业污染是超标的,环保设施都是用来应付检查的,检查来了开一开,检查一走就关掉了。”
国家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俞海提出,造纸业要想做到环境友好:一方面要淘汰落后产能——按照规划,未来主要淘汰年产3.4万吨以下草浆生产装置,年产1.7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以及排放不达标的年产1万吨以下以废纸为原料的纸厂;另一方面要提高水资源费和排污收费,利用价格机制促进企业节约用水。
“现在,如具有自备井或直接从江河取水的造纸企业,其交纳每吨水资源费不超过两毛,交纳每吨废水排污费仅0.6元,两项之和不足1块钱,远低于企业深度处理1吨废水(达到回用水质)3元左右的边际成本。”俞海建议,排污费征收增加到每吨1.5元,1吨水资源费增加到1元,如此能够每年削减化学耗氧量排放18万吨,大大提升造纸业与“环境友好”的程度。
16、张家界苦竹河的硬伤何以由网友曝出?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07月13日 梁江涛
http://env.people.com.cn/GB/9639659.html
近日,网友“半个碎瓶”在长沙社区发表了一篇题为《苦竹河!旅游开发让你很受伤》的帖子,以组图的形式记录了张家界市苦竹河景区河道出现大量生活垃圾的现状,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热议。作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的张家界苦竹河景区,旅游开发缘何会出现如此硬伤?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探访。(7月7日人民网)
网友“半个碎瓶”共发布了八张相关图片,而且还发了一张苦竹河在遭受生活垃圾污染前的照片,通过图片的比对可以清楚地看到苦竹河景区河道水面上出现大量生活垃圾,由于最近连降暴雨,致使长期堆积的垃圾在河道中呈带状顺流而下,看上去令人扼腕叹惜,如今的苦竹河已经对不住“青山绿水”的宣传招牌了。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由于这位网友的热心关注,才引来其他网友的热议,才有了红网记者循声探访。那么,为何苦竹河景区河道污染没有任何来自官方的报道?景区的管理者和当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此为何视而不见?到底是压根就不知道景区河道的污染现状,还是早有所闻却司空见惯?
游客乱抛垃圾的不文明行为固然需要谴责与处罚,但是投入的捉襟见肘,监管的懈怠失职,是造成垃圾长期堆积河道的主要原因。只要上网一搜索便知,相比于生态保护的一片寂寞来,当地政府打造“世界旅游精品”可是轰轰烈烈。张家界旅游蜚声海内外,政府加大红色游、自助游、休闲游、生态游、文化游等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之下对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大有裨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提振旅游产业切不可急功近利,应该两眼一起向前看——一只眼睛盯着“开发”,另一眼睛盯着“生态”,如果两只眼睛全盯着开发,那么,谈何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谈何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谈何旅游景区的生态保护?要想从源头上让苦竹河不再受伤,不能光靠一家公司来“扫扫台面”,当地政府必须以打造“世界旅游精品”同等的精力、同等的氛围、同等的热度、同等的关注与同等的财力,来破解苦竹河污染的制度、投入和监管等一系列当务之急。
苦竹河景区河道污染问题,至今没有得到任何当地政府部门的回应,这到底是鸡毛蒜皮,事情太小,相比之下政府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还是“好事香喷喷,丑事臭哄哄”,谁都躲着跑?可已经有网友发出了“为了保护这条母亲河,大家不要去苦竹河旅游”的倡议,如果真因为苦竹河水域污染问题的积重难返而影响了张家界的收入、张家界的形象,乃至影响张家界打造“世界旅游精品”的进展,那么,到时候可没处买后悔药!
17、“挂牌督办”怎能弄成“辞职不干”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7月13日 武卫政
http://env.people.com.cn/GB/9640003.html
挂牌督办的看点,断不是环保局长以挂冠相争、以辞职明志,而是真正树立起环保执法的权威,给那些屡教不改者一点难以忘记的教训
又一位环保局长被久拖不决的环境污染问题逼入了“绝境”。
近日,面对被“挂牌督办”仍然长期拒绝整改的污染“钉子户”,广州市环保局局长说:“如果两个月内不能解决这两家工厂的问题,我这个环保局长就辞职不干!”
这里的“挂牌督办”,是一句行话。指的是上级政府和环境等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社会公示等办法,督促限期完成对重点环境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整改任务。
挂牌督办当然要问责,但其根本目的还是要解决问题、办成事情。挂牌督办没有治住污染问题,反而让牵头治污的环保局长辞职不干,这绝不是广大群众愿意看到的结果。相反,人们肯定要问:是什么力量支撑这些污染“钉子户”与挂牌督办持久抗衡?
如果有很硬的后台罩着它们,群众有理由要求有关部门查一查这个后台。如果因为是利税大户而对它们网开一面,群众有理由要求政府算一算那点利税能不能抵得上治污的环境成本。如果以保就业为名而刻意护短,群众有理由要求护短者回答:保就业是保民生,保环境、保健康就不是保民生吗?
容易解决的问题无需挂牌督办,挂牌督办显示了党和政府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力度,就是要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面对群众的质疑,即使还有其他的“如果”,即使所有的“如果”都是事实,只要是一颗害人、碍事的钉子,就必须下大力气把它拔掉。
治污染,保环境,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保证人民群众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挂牌督办功不可没。人民群众关注挂牌督办,寄望挂牌督办,是希望看到环保法规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看到污染问题得到彻底有效的解决,而不是眼看着处罚的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眼看着污染企业我行我素、毫无惧色,眼看着环保部门有“督”难“办”,环保局长怒发冲冠。
要知道,环保局长的一顶官帽,在那些面对民众生命健康都无动于衷者的眼中,是算不得什么的。只有“狠话”之外拿出“狠招”,以百倍的努力,争取尽快实现督办目标,才是对污染者真正的惩罚。
挂牌督办的一大优势是握指成拳,形成合力。这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实施的许多挂牌督办行动,都是七八个职能部门联手督办。实践证明,凡是各个部门都出了实招、出了狠招的,难点问题解决起来就比较顺手。整治污染企业,在环保部门确认违法排污事实、限期整改无效的情况下,如果银行断贷、铁路断运、电力公司断电,纪检监察部门追究领导责任,最后必能收到实效。
如此看来,挂牌督办的看点,断不是环保局长以挂冠相争、以辞职明志,而是真正树立起环保执法的权威,给那些屡教不改者一点难以忘记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