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9
七月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系列报道:
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十五——在高原上感受敬畏自然
西南水电开发特别报道:
2、三联生活周刊: 金沙江两座电站被叫停折射中国水电开发困局
http://news.ifeng.com/society/5/200906/0625_2579_1219613.shtml
环境资讯:
3、经济参考报: 环保部决定调查云南砷超标事件
http://env.people.com.cn/GB/9619978.html
地方信息:
4、新华网: 山东首次重奖污染物减排先进城市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7/09/content_11681888.htm
5、广东新闻网: 环境资源频频告急 广东向“杀鸡取卵”说“不”
http://www.gd.chinanews.com.cn/2009/2009-07-09/2/22374.shtml
人与自然:
6、楚天都市报: 水生物专家:桃花水母非珍稀也不濒危
http://env.people.com.cn/GB/9623601.html
人物访谈:
7、中国能源报: 张博庭:水电开发不应该被妖魔化
http://news.h2o-china.com/interview/expert/814851247104790_1.shtml
民间视点:
8、搜狐绿色: 为什么老想用环保去教育企业家
http://fengyongfeng1108.blog.sohu.com/120054195.html
深度报道:
9、中国经济时报: 公众倡导型环保项目推进缘何艰难?
http://env.people.com.cn/GB/9620122.html
10、时代周报: 环保部叫停日照钢铁 山东钢铁重组隐现
http://env.people.com.cn/GB/9620366.html
环境时评:
11、时代周报: 评论:三江源为何频频告急?
http://www.p5w.net/news/xwpl/200907/t2445156.htm
12、中国青年报: 战略环评缺失 污染事件难绝
http://env.people.com.cn/GB/9612933.html
13、南方日报: 环保不仅仅需要官员的乌纱保证
http://env.people.com.cn/GB/9620797.html
14、中安在线: 治污厂竟成污染源
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09/07/11/002292869.shtml
15、新京报: G8峰会:能否构筑全球气候政治新秩序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onghe/1044/2009/07-08/008@031737.htm
16、人民日报海外版: “碳关税”:黑锅由谁来背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7/11/content_11690532.htm
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十五——在高原上感受敬畏自然
文图 汪永晨
2009年7月2日,同行的陈显新从我们住的牧民家买了一头羊,几天的高原生活,大家也需要加点餐了。不吃羊肉的可以吃女主人们做的纯天然的酸奶,喝她们煮的热呼呼的酥油茶。早晨,帐篷里的女人们在忙碌着。
牛角的天问
帐篷里的早晨
打酥油茶比过去省劲了
大人忙活的时候,孩子们也一边看着,一边吃着。藏族小伙子求松是这家女主人的儿子。女主人有10个孩子,去世了一个还有9个。他家有1000多只羊,20多头牦牛。男主人过世时,用的是藏族传统的方式——天葬。
求松自己单过,摔伤后,大概这是第一次到母亲家,今天他一来,母子抱在一起先哭了一通。昨天我们看到他时,他是吊着输液瓶子在帐篷外和我们聊的。他说今年挖虫草挣了1500块钱。不过,他和妻子出门挖虫草回到家后,发现九头小牛死的就剩两头了。再加上摩托车骑得太快,摔伤又花了不少钱。不过从求松的谈吐中可以看出,这些事并没有愁倒他。他还花120块钱包了两个仿金的铜牙。这就是住在江源的藏族汉子。
帐篷里的孩子
高原孩子的早餐
骑摩托车摔伤后
刚剪完毛的羊
昨天下了差不多一天的暴雨加冰雹,今天我们上路后,杨勇趴在一片从高原草甸上流出来的细流中喝了几口水,我们几个人也都尝了,真甜。
喝一口江源的水
江源的乌云是说来就来的
我们出发前杨勇就担心今天这段路他没走过。从索加乡先到麻多乡,再到雁石坪。从地图上看,没有路。正是雨季,我们要走出高原草甸,进入青藏公路到沱沱河,知道今天会有挑战,但是没有想到刚一出门,每当陷车就充当拉车的帕杰罗率先就陷车了。就在大家一起往外拉时,大风夹着冰雹一起向我们袭来。每个人被砸得都成了落汤鸡。
可是,就在我们刚刚把帕杰罗拉出来时,杨勇开的车的一个轱辘又进了泥里。
推车
刚出门就陷车
李国平拉出车后
杨勇开的车刚刚走出泥潭,我们的车队在穿越草坪,过河水时,其中一辆又在河里息了火。五十岁的李国平是中国自驾游联盟的带队。此次出来,我们每当陷车,他既是指挥也是大力士。“猴爬杆”力士千斤顶在他的手里,三压两压,就能把一个车轱辘从不管多深的泥里顶出来。在江源中行车,没有李国平这样的干将,真的是不知还要多花多少时间才能救出车来。
出门
高原的天水云间
雨过天晴后,江源风景如画的山水,云水间,那一道道水天间线条的多姿多彩,让我们忘记了刚刚挖车的辛劳,尽情地享受着江源的大自然。眼前的这座大山,怎么就能如此这般地在山上生出这道一圈石墙,像是一道山门屹立,把守着大山的宁静与安危。
可是,就在我们陶醉于大自然的美与神奇时,情况又来了。
因为完全是靠自己摸索着开路走。河里有路,可水的深浅不得而知。在草甸上开车,只是颠些也就算了,可一堆一堆的草丛,里面是“暗藏杀机”。杨勇开的是头车,所以他常常是探路先锋,不是陷在了泥里,就是困在了水中。
水坑、老鼠洞及鼠洞塌了后形成的土坎
又陷了
走出泥潭
这一天,我们的车在海拔4600到4800米绕着莫曲行驶,从出发到一次次地被陷在泥里,水里,不经意地回头一望,早上吃羊肉的那顶帐篷还在视线之中。
江源就是江源。虽然全球气候变化在这里最敏感,但是形成水系的不仅仅是是冰川融水,还有植被,还有地下泉水。每一个上过高原的人可能都会记得高原特有的网状水系和高原特有的草甸。
也许这就是大自然,它的美是我们人类所无法再造的。在这种美的面前,我们除了用鬼斧神工以外,还有敬畏,还有欣赏。而它的威严,我们也只有顺应和接受。在接受中寻求和谐。
等着拉
在水里
在高原中,这种感受深极了。
2005年,媒体上曾经有过一场关于人类是否要敬畏自然的争论,那是我和一位院士挑起的。当时是因为印度洋海啸后,我在〈新京报〉上与了一篇文章,“对大自然应敬畏”。那位院士随后在〈环球〉杂志上写了一篇“敬畏自然是反科学”。我随后又写了一篇“敬畏自然不是反科学”,老先生又来了一篇“敬畏自然是反人类”。接下来,敬畏自然是反科学,还是尊重自然的论辩在各大媒体上展开。本来我们以为,这种百家争鸣可以让我们人类更好地使我们认识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也可能还让我们学会怎样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是不知为什么,这样的争论没能在媒体上持续。
江源的云
地平线最后一抹红云
夜幕降临
2009年7月2日,我们扎营时算了算,今天在海拔4500到4800米的江源陷了9次车,行驶的里程只有20多公里。
在江边扎营的这一夜,有大风。在江边睡觉的这一夜,狼的叫声不绝于耳。我们的帐篷被风吹得发出一阵阵的吼声。躲在帐篷里的我们再次感叹:人类能不对大自然敬畏吗!
明天,我们将走出湿地,进入青藏公路经过的雁石头坪。
2、金沙江两座电站被叫停折射中国水电开发困局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06月25日
http://news.ifeng.com/society/5/200906/0625_2579_1219613.shtml
水电困局
金沙江两电站叫停事件
主笔◎李伟 摄影◎关海彤
6月11日,环保部叫停了金沙江中游正在施工的鲁地拉和龙开口两座水电站。这两座水电站未通过相应的环境评价,擅自筑坝截流。
据公开材料,被叫停的两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96万千瓦,年发电量之和预计178亿度。2008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894万千瓦,发电量为111亿度。做一个简单对比。尽管两座水电站的容量不到风电的1/2,但是发电量却是全国风电的1.6倍。如果按照2008年的能耗水平,即349克标准煤可发1度电,两座水电站推迟一年发电造成的能源损失相当于烧掉了621万吨标准煤,多排放了1200万吨二氧化碳。
2008年是中国水电开发历史上投产最多的一年。这一年,包括三峡电站最后7台机组等一大批水电投产,全年增加水电2010万千瓦,占当年全部投产机组的22.21%。从建成运营的角度看,中国水电处于高潮期。
但另一方面,水电投资却越来越难以得到政府的核准。2008年国家新核准水电站9座,装机容量只有966.8万千瓦,其中还包括两座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270万千瓦。而2008年全国新增电力装机9051万千瓦。那么,除去两座抽水蓄能电站,新核准的水电站只占当年电力增长的7%。“实际上,2008年没有一个大中型水电站通过审批。”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对本刊记者说。
再向前推一年,2007年国家核准的大中型水电项目只有270万千瓦,不足同期电力增长总量的5%。水电工程建设需要5~6年的工期,在我国的“十二五”期间,水电站的投运由此必将处于低谷。
环境与移民所形成的舆论压力成为挡在水电发展前的两座大山,水电开发也因此成为敏感的社会问题。甚至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初稿中,并没有将“水电”列入国家积极发展的新能源序列。
但在能源分类上,我国将水电划入可再生能源,与风能、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并列。而且水电是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现阶段的电力结构中,火电与水电是绝对主力。从发电角度看,火电占81%,水电占16%,两者总计占97%。从电力装机容量看,火电占76%,水电占22%,两者占98%,处于绝对地位。
现实地看,近几年快速增长的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以及发展了20多年的核电都难以改变我国的电力结构。依靠新能源的替代作用,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并不现实。在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中,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要达到15%,其中水电要从2008年的1.7亿千瓦增长到3亿千瓦,是最大的增量。风电、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只能占到4%左右,发电量的比例还要更低。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电力结构的本质又是一个保证发展的问题,每年必须增长7%~8%才能满足GDP的增长需求。
连续3年,我国每年新增装机接近1亿千瓦。而整个英国电力系统的容量只有6000万千瓦,韩国为7000万~8000万千瓦,日本为2亿多千瓦。换句话说,中国一年增加的电力容量就超过了整个韩国电力总和,两年的增加量接近一个日本的电力总和。
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唯有增加传统的火电与水电才能满足需求。在本世纪的前50年内,新能源都很难取而代之。在这样的背景下去考察我国的电力结构问题,更有现实意义。
人类世界经历了两次能源大转换:第一次由薪柴向煤炭转换,于20世纪初完成;第二次由煤炭向石油、天然气的转换于20世纪60年代完成。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大都完成了这两次转换过程,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则没有。目前,我们正面临第三次能源大转换:即从高污染的化石燃料转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这将是一次历时百年的能源革命。
就中国而言,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是在新世纪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挑战。但如何实现能源转换的跨越式发展,并没有现成的可以模仿的路径。
<< 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 >>
3、环保部决定调查云南砷超标事件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9年07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619978.html
体及社会各界对云南阳宗海及其它水体砷超标事件的关注,已经引起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已经分别决定组织科学的调查活动,力求给社会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据了解,5月20日,环境保护部专门召开了由国土部、卫生部、水利部、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水环所等部门的官员和专家参加的“云南省部分水体砷超标问题座谈会”。会上,多数专家和官员表示,云南水体砷超标,不能排除自然源因素的影响。同时,多位专家表示希望参与环保部组织的调查活动。环境保护部官员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当场决定,组成由各部门、媒体及云南省专家组成的调研小组,专门对云南水体砷超标的原因进行调查,并责成云南省环保部门拿出调查方案。记者7月8日与环保部负责此事的官员联系时,该官员再次强调,环境保护部调查此事的决定没有改变,将继续就此事进行安排。
另据了解,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学锦发出的《关于科学查找云南阳宗海区域污染原因的建议》一文,受到了国土资源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土资源部已经责成其下属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组成专门的、由多学科多部门参加的课题小组,划拨专门的经费,就云南东部水体砷等元素的变化与地质变化的关系展开调研。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领导透露,7月8日,该课题小组召开了工作会议,决定近期展开课题研究工作。该课题小组由谢学锦院士亲自指导,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组织实施。
就此,记者专门采访了谢学锦院士。谢院士是我国地质学领域的泰斗,已经年近90岁,仍然十分关注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他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地质学家,他之所以关注阳宗海等砷污染事件,是因为它涉及到今后很多砷污染事件的自然源与人工源的大问题,从而涉及环保法律的完善与事件处理是否公正的问题。他再次强调,应该通过对阳宗海等水体砷异常原因的科学、全面、客观的调查研究,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在此之前,不宜过早匆忙地在法律上作判决。谢学锦院士还表示,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媒体报道了不少云南砷超标事件,这些地方的污染比阳宗海严重得多,为何不如阳宗海那样雷厉风行做处罚?他对此表示不理解。
记者日前曾专门致函云南省环保厅,希望了解云南省环保部门对有关专家关于“不排除地质变化造成的可能性”的看法,以及云南其它水体砷含量的情况,但至截稿前仍然没有得到回复。
4、山东首次重奖污染物减排先进城市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7月0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7/09/content_11681888.htm
新华网济南7月9日电(记者刘宝森)记者从山东省环保厅获悉,山东省日前拿出2亿多元对2008年度污染减排和环境改善先进城市首次进行了“以奖代补”方式的资金奖励。
山东省日前下发《关于2008年度全省污染物和环境改善考核奖励情况的通报》,首次对全省污染物减排任务完成较好和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城市进行资金奖励,以专门用于城市污染防治、环境监测和执法能力建设工作。
据了解,这次考核对象为山东全省17市,共设置污染物总量减排奖、重点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有效监管奖、重点河流(河段)水质明显改善奖和设区城市建成区空气质量改善奖四个奖项,每个奖项分设一、二、三等奖,每个等次共有3个获奖名额。经考核,全省有15市获奖,其中威海获最高奖金3500万元。
为调动各地和企业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山东省2007年出台了《山东省污染物减排和环境改善考核奖励办法》,规定省级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的使用应从对各市的直接补贴,逐步变为设立污染减排和环境改善“以奖代补”资金,从2008年起,每年拨付2.01亿元,对全省污染物减排任务完成较好和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市进行奖励,其中辖区内本年度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市,将取消获奖资格。
2008年,山东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下降5.75%和7.15%,超额完成了省政府提出的平均下将4%的目标。60条主要河流化学需氧量下降了19.4%,氮氧化物下降了34%,17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按可比口径相比有较大改善。
5、环境资源频频告急 广东向“杀鸡取卵”说“不”
来源:广东新闻网2009年07月09日
http://www.gd.chinanews.com.cn/2009/2009-07-09/2/22374.shtml
广东,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三十年来,广东用占中国百分之一点八七的土地,产出了中国约八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
然而,广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据预测,未来十五年,广东省每年约需四十万亩建设用地,而中国《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中,下达给广东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平均每年仅有二十九万亩。
在大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下,频频告急的何止是土地?!
该省五月底发布的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指,该省近岸污染海域面积在二00八年达一万零六百多平方公里,比二00七年增加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广州、东莞、中山三市几乎全部近岸海域被严重污染,深圳西部海域、珠海部分近岸海域也被严重污染。
甚至在饮用水源水质方面,广州、深圳两市在二00八年尚未完全达标,广州西部水源水质污染仍较为严重。
环境资源告急,广东亟需铺设科学发展之路。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二00八年五月倡导的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力图通过“腾笼换鸟”,加速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广东引往健康、稳定、和谐的方向。
广东开始向杀鸡取卵式的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存环境的发展模式说“不”。即使在国际金融海啸和地方GDP急需拉动的双重压力之下,汪洋的战略目标丝毫没有动摇。
截至二00九年三月,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中国三大石油巨头悉数入粤扩产,在巨额投资将拉动粤东经济崛起的“大好形势”下,汪洋却于四月初在惠州冷静表态:好项目太多了,不要都搞重石化。
虽然现代石油化工项目环保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对于各项指标频频告急的广东生态环境,石油化工的环保不但是敏感话题,也是一个操作难题。石油巨头入粤大量占用广东产业战略转移所腾出的宝贵资源,影响新产业的进入和升级,甚或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或许正是汪洋冷静看待的主因。
基于同样的理念,备受海内外热议的广州南沙石化项目,也在初步拟定落户南沙近三年后,另寻他处作为落脚之地。
目前,经过一年多的执着探索,“双转移”初见成效、纵深推进。正当此时,广东省出台规定加强对产业转移的规划引导,严禁在饮用水源地和重要江河附近设立新的产业转移园,控制引进限制类项目和淘汰类项目入园。
广东提出,二00九至二0一0年,广东省财政将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投入二十五亿元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专项资金,而省产业转移园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有优先使用权。并要大力推广应用节能、节材、节水、低耗、环保等技术,充分消纳工业固体废弃物,鼓励中水回用等资源利用,确保园区可持续发展。
珠三角地区政府则要抓紧制订或完善产业转移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产业转移的目标和时间安排,在加快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的同时,根据相关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要求,在用地、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方面提高产业准入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从而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
节约集约用地,广东也在先行先试。
在二00八年三月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希望广东成为全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示范省。一周后,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京会谈,共同商定以省部合作方式共同推进。当年底,双方签订了《共同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合作协议》。广东确立的目标是:至二0一二年,每新增亿元GDP所需新增建设用地量逐年下降,全省单位建设用地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约达到每平方公里二点九三亿元,比二00七年增长约百分之八十。
珠海市、汕头市、江门市、湛江市、惠来县等地,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围(填)海造地,科学开发山坡地、低效园地增加耕地等方式也在减轻建设占用耕地的压力。按照计划,广东五年内将开发补充耕地二百五十万亩。
二00八年,广东省供应建设用地十五万亩,共拆除违法建(构)筑物用地面积二点四万亩,复耕复绿土地面积十三点四万亩。
广东执着地向杀鸡取卵式的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存环境的发展模式说“不”。因为,如果生存环境遭到摧毁,无论任何的经济模式和怎样的发展规模都将变得荒唐可悲、毫无意义。
6、水生物专家:桃花水母非珍稀也不濒危
来源:《楚天都市报》2009年07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623601.html
近日媒体报道,人称“水中大熊猫”的珍稀动物桃花水母连续在江城现身:在梁子湖江夏水域,桃花水母出现面积之大(约20平方公里)、密度之高(每立方米最稀为300只,最密为5000只)令人惊叹;华科大武昌分校一个约5000平方米的人工水池中也发现数千只桃花水母。动辄以成千上万只的规模现身,桃花水母还算得上是“水中大熊猫”吗?昨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王桂堂研究员明确表示,桃花水母是“水中大熊猫”名不副实,理由是这个种群既不稀罕,也不濒危。
王桂堂说,2003年-2006年,他所在的科研队伍调查发现,桃花水母在我国广泛分布——广西、贵州、湖北、浙江等21个省份均有,长江中也到处都有,三峡蓄水以后,在三峡水库的很多库叉中都有桃花水母的踪迹。另外,桃花水母还在世界范围内广有分布。“物以稀为贵,而出现了这么多的桃花水母还能算是稀罕吗?”王桂堂认为,桃花水母也算不上濒危物种:桃花水母的生活史分为无性生殖(水螅体)和有性生殖(水母体)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如同鸡和蛋一样循环交替难分先后,虽然水母体最长可生存2个多月,但水螅体本身是不会死的,水螅体无性生殖的过程如同树木一样不停地长出新枝,只是水螅体不一定会变成水母。
“相比之下,中华鲟、白鳍豚才够得上‘水中大熊猫’的美称!”王桂堂说。
而对于“桃花水母诞生于5.5亿年前”的说法,王桂堂也认为“依据不充分”。他的理由是,在生命的进化树上,水母是进化史上的一个盲支,它不会再进化成别的东西,所以对于它诞生的年代目前是没有办法准确推断的。另外,桃花水母没有骨本结构,没有留下任何化石,这也为推断它的具体年龄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桃花水母并不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古老生物,学过生物的人都知道,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生物应该是单细胞生物(如蓝藻),绝对不是多细胞生物,而桃花水母就属于多细胞生物。”(记者 卢水平)
7、张博庭:水电开发不应该被妖魔化
来源:中国能源报 2009-07-09 黄素文 于洪海
http://news.h2o-china.com/interview/expert/814851247104790_1.shtml
□我个人认为,近几年,社会舆论有被国内外某些极端环保组织误导的现象,水电的形象时常被妖魔化。而且其范围不仅影响到社会公众、高级知识阶层甚至整个舆论。
□金沙江的水利水电建设对我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我国西南地区建立大批有调节性能的大水库,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近日环保部叫停了金沙江中游正在施工的鲁地拉和龙开口两座水电站,这引起了整个社会对水电开发问题的关注。我们究竟应如何看待水电开发?如何进行有序开发?兼听则明,《中国能源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
水电宣传战场严重失利
中国能源报:您是怎么看待环保部日前叫停金沙江水电项目的?
张博庭:应该说,它是我国国家发展政策与管理体制的一次矛盾冲突。国家政策支持水电开发是明确的,但是,在实际当中水电开发又遭遇到了管理体制上的严厉限制。据统计,自从2007年底以来,国务院就从未核准过任何一个大型水电项目(除了三峡的扩机增容和抽水蓄能)。因而导致国家理论上应该积极开发的水电,却在实际当中常常被无缘无故的搁置,迫使开发企业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全面停工停产,要么就违规操作,打政策的擦边球,一边继续施工,一边等待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批手续。
中国能源报: 为什么水电项目如此难以得到核准呢?
张博庭:我认为水电项目难以得到核准真正的根源应该是水电被严重妖魔化。本来按照正常的水电开发程序,金沙江水电项目从2005年启动后,就应该按部就班地展开各个梯级电站的水电开发建设。但是,我个人认为,近几年,社会舆论有被国内外某些极端环保组织误导的现象,水电的形象时常被妖魔化。而且其范围不仅影响到社会公众、高级知识阶层甚至整个舆论。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即使具体的政府管理部门想批准水电开发项目,也不得不考虑社会舆论压力。近几年来环保部门搁置水电的审批的原因,不一定是因为具体的水电项目不符合环境要求,往往是因为水电被严重妖魔化,批准开发水电的社会舆论压力太大。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的国有电力企业也有一定责任,他们总是习惯把反击妖魔化水电的责任完全推给政府,实际上“解铃还须系铃人”,他们遭遇处罚的原因,我个人认为,与他们在水电宣传战场上的严重失利有一定关系。水电被妖魔化之后,影响了力求顺应民意的政府决策。因此,国有电力企业当前应对“环评风暴”的整改措施,最主要的应该是用科学知识和大量的事实,揭露和批驳各种妖魔化水电的谣言宣传,为政府支持水电发展的决策创造有力的舆论环境。
金沙江水电开发的作用无可替代
中国能源报: 此次叫停的两个水电开发项目都在金沙江,金沙江在我国的能源格局中占据什么地位呢?
张博庭:金沙江的水利水电建设对我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我国西南地区建立大批有调节性能的大水库,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我国金沙江全流域规划的12个梯级电站,装机总容量可达75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近3500亿千瓦时。加上金沙江开发后对下游长江三峡等水电站的补偿效益,整个金沙江水电开发后相当于每年能给国家提供近2亿吨原煤,相应的环境效益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亿多吨、二氧化硫300余万吨,少排放粉尘约4000余万吨,每年减少酸雨损失、人体健康损失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损失价值数百亿元。
除了能源的方面的作用,金沙江开发对于我国下游的防洪、水资源、环境效益也是无可替代的。金沙江水电的建设将大大减少三峡水库的泥沙入库量,提高三峡的使用寿命和效益;金沙江流域规划的各级水电站,总库容可达800多亿立方米,建成后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长江的中下游防洪能力,而且还可以为南水北调工程增加水资源保证。
中国能源报: 目前有一些“声讨”水电开发的声音,您怎么看?
张博庭:水电开发或多或少会对环境带来影响,但是水电的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性质,决定了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要大力发展水电。目前一些“声讨”的声音主要是集中在生态环保这方面。例如某些人总是强调水电建设影响鱼类。事实上,我国的新安江水库建成之后几十年来,该地区的各种鱼类收获量扩大了300多倍。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居然让绝迹了20多年黄河铜鱼在水库中再现。还有人说截流筑坝就要加剧水污染,其实水坝、水库只是对污水的自然净化能力不如激流河段,因为污水中常有大量的化学需氧量的污染物,激流河段能够给水体提供更多的暴气机会,有利于增加水体的含氧量,并起到一定的净化污水作用。但是,对于没有排放化学需氧量污染物的正常水体,一般影响水质的主要是水体中的悬浮颗粒。对这样的水体,水库修建之后由于流速降低,水库将会起到沉淀净化作用。所以,世界上大多数没有污染排放的河流,修建水库之后都会提高原有的水质。这种现象在我国也非常普遍。我国的新安江水库建成后形成的千岛湖,不仅没有加剧水污染反而使得水质大大提高,变成了有点甜的矿泉水。我国的东江水库建成后,由于其水质大幅度的提高,吸引了青岛啤酒(28.50,0.54,1.93%)厂特地在该地建厂生产。
水电开发应以梯级开发为主
中国能源报:在经历了“叫停”风波以后,下一步水电究竟应该采用哪一种方式开发呢?未来水电开发的思路是什么?
张博庭:实践证明梯级连续开发可缩短总体工期,减少总投资,加速实现梯级效益。此外,梯级水电站一般由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库容和不同装机容量的一组水电站串联组成,采取集中控制的管理方法,将它们的水力、电力联系,出力、流量、水头的约束联系,实行集中控制,才可实现整个梯级安全、经济运行的目的。梯级集中控制一般是通过先进技术和设备,采用远动控制方式来实现的。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在水电开发的同时,还可综合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基本上不改变其水质;水电站同时兼有调蓄洪水、抵御自然水文灾害的功能;梯级水库形成的人工湿地,增加了水域的综合功能,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有利影响;水库可改善当地的环境小气候条件等。胡锦涛总书记在参观我国唯一已经完成梯级水电开发的乌江流域的索风营水电站之后,对水电的梯级滚动开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当然,目前我们要改进的工作也还有很多,重点是要根据新修订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做好专业规划的相应调整,还要做好二、三级支流规划。确保我们在开发中保护和在保护中开发目标的实现。
环保部在叫停工程的违规行为之后,也一再强调我国鼓励支持水电开发的政策。应该相信,有关水电的工程建设程序违规问题,很快就会得到合理的处理和解决。因为环保部叫停违规电站,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国家水电建设今后更健康地发展。
8、为什么老想用环保去教育企业家
来源:搜狐绿色2009-07-06 冯永锋
http://fengyongfeng1108.blog.sohu.com/120054195.html
——读《从绿到金》等环保书籍所想到
最近我养成了一个坏习惯,一遇上人,就从头到脚地打量人家,心中暗暗地嘀咕,这个家伙,到底读过国产环保书籍没?要是万一遇上去给某个集会讲一讲,更是面对满堂听众,提出一个小小的测验:在座的各位,读过环保书籍的请举手。
举手的人总是出乎我的预料,他们多少都读过些与环保相关的书;我随便遇上的人,知道徐刚与《伐木者醒来》、唐锡阳与《环球绿色行》、蒋高明与《以自然之友恢复自然》的人,也颇为可观。
5月的最后一天,我在自己的第五本环保报告文学《边做环保边撒谎》出版的时候,我忍不住盘点了一下之后,比较自信地下了一个判断:中国环保读物时代正在到来,尤其是“自产”环保读物的读者空间将越来越大。
2009年3月份,由著名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主编的第四本“环境绿皮书”出版,担当出版此书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在发布会上比较高兴地说,这本书的销售越来越好,有些读者每年年初都开始眼巴巴地期待。
我的一个朋友在中信出版社工作,她在2009年的世界环境日,推出一本想要告诉公众环境保护可以大钱的书,这本书名字叫《从绿到金》。我拿到书稿后,又发现,这本书的翻译者,是我的大学同学,她在家闲着养儿教女,顺便就把身上挟带的翻译能力和创作能力,给闲闲地发挥了一下。
于是我边读边想,所谓的环保,估计就是这个样子,从为少数人关心,到为多数人关心,从为“职业环保人士”所费力地讨好,到大家都往里送几斤自家地块产的瓜果。于是,狭隘的就成了宽广的,偏激的就成了舒缓的,特殊的就成了日常的,费钱的就成了挣钱的,费心的就成了增益的,所有的输出都会成为输入,所有的“亏损”都是盈利的间接表现。
所谓的巧合可能更多的是时代共识的泛化。2009出版界同时冒出了好几本告诉公众如何通过投资环境保护获得高额利益的书。《从绿到金》还没读完,我又拿到了一本名叫《投资自然》的书。这本书也是尝试告诉人们,自然界是有价值的,因此,企业完全可以把环境代价纳入产品成本,因为消费者一定会为之买单;更重要的是,无目的的自然,是人类有目的的依赖体,因此,即使从纯粹功利的目的上,保护自然也可用投资自然的眼光去思考和谋划。
丹尼尔·艾斯顿与安德鲁·温斯顿合作撰写的《从绿到金》,谈的是“聪明企业如何利用环保战略构建竞争优势”;“我们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兼顾公司业务利润和创造更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获得一个前景更光明的未来。”全书举了大量国际大公司参与环保的案例,个个令人垂涎;作者举这些例子显然是想激励所有的大中小型公司,激励所有想创业的人们,环境是所有公司必须关注的“公司元素”;设计和运行得好,不仅仅可以获得良好的公众形象,更可以赢得钞票们的欢心。全书还毫不客气地列举了一些公司,像福特公司,在环保方面的失败经验,善意地提醒各个“后知后觉”者,并不是说关注环保就一定“由绿获金”;提醒各个跃跃欲试的公司,即使是出于美好的创想,也得符合市场游戏规则,也得与公司的能力同步。
这本书显然有想成为“企业环保教材”的企图。作者访问了几百家公司,至少几十家非政府组织。其目的绝对不仅仅是为了抽取一些“企业环保故事”来炫耀自己的汲取能力和提纯能力。他们更想在书在末尾,设计出一套“企业环保行为准则”,希望所有愿意模仿的企业可以得到一些教材式的入门扶助。
我们总是下意识地认定,国外的一切都是先进的,都对中国有强大的启示意义和教导意义。所有的国家都像中国的导师一样陈列在神州大地的视线之前。这本书显然走了许多“外国经典”的老路,想以先进企业、先烈企业的模范故事,以教导所有那些正以集团军的形式步入环保阵营的大小企业主们,教育那些把环保责任推卸到企业家身上的人们。
显然,这本书必然带来一个巧合,就是很多企业家会很贴心地拿着这本书认真地翻读下去;然后幻想用它来教导自己的公司、客户和消费者。因为有很多人下意识地认为,就像诗人会模仿诗人一样,企业家最容易听进去的故事,往往是其他企业家的经历。而对一直把自己当成弱小者、需要持续学习的中国企业家来说,世界著名企业的故事显然听得最为顺耳。这与其他领域的想法是一致的,中国只能向外国学习,尤其在起步阶段,由于没有现成的模板,由于缺乏国际大视野的经验,国际劳模和国际环保模范们的亲身经历,说教起来当然最不受到中国企业肌体的排异。
其实还有更多的巧合。从表面体量上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算得上是中国最大的民间环保组织,他们成立于2004年的世界环境日,比成立于1994年的自然之友要晚生十年。但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有一个好处,就是所有参与的人都是中国的企业家们。因此,当这些企业家们发现环境保护的益处的时候,他们最会做出些“想要教育更多人”的举动。
作为阿拉善SEE的理事,远大空调的老板张跃现在每天可不仅仅在意他公司的产品,几乎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在传播环境保护理念。他会告诉你灯如何开,水如何关,空气质量如何监测,气候变化如何与你的生活相关,环境保护到底是以约束来促进还是以激发来促进更合适。有一年,他看到美国出了一本书,叫《生存在环境中》,非常厚,中国没有译本。于是他就组织人马自己翻译。然后自己印刷,然后放到车上,到哪都赠送。赠送给官员,赠送给企业家,赠送给所有想赠送的人。
阿拉善的“发起理事”张树新,也有个比较炙热的念头,有一天,她突然想,也许应当出版一套连续创作的“SEE丛书”,第一本,就想做“公民环保读本”。因此鼓动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出钱,发动了天涯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科学松鼠会等机构;还花8万元,找了著名科学家方舟子作为“环保问题供应商”,编撰了200多条“日常生活环保观点”;然后再组织网络上找到的高手,写一本生动可读、严谨规范的环保读物,来激发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张树新想得很美,我们那么多企业家,他们买上一批,再向社会推送和宣讲,一定会让那些书籍深入人心,得到读者的珍视的追捧。
说了这么多之后,我擦擦眼睛,有些难以置信地发现:当社会以为企业家需要接受环保教育的时候,企业家们已经开始想要教育他人了。
这其实不是悖论,其实恰恰符合社会基本形态。作为一个从来没有经过商从过政的人,我对这个世界上的两类人最为佩服,第一类是官员,第二类是企业家。他们从事的是世界上最为艰难的事业。在这个世界上,考验一个人的能力,绝对不仅仅只考验你的智慧和聪明,更多的考验在于你的道德和你的情感。官员是这个世界上最摧残身心的职业,因此,一个人要想从官员的战场上杀出重围,既做出业绩,又保持美好的情感,既维护生命的尊严又在社会生态上有所作为,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商人相对自由一些,但酱缸的污染力也是极强的,想要既接受沾染又将污物化为生命的染料,腐朽的成为神奇的,无出路的地方找到出路,被迫的应对成为主动的“策划”,边缘的成为主流,这也同样是几乎不可能完全的任务。
恰恰是因为这一点,官员和企业家“在世修行”遭遇的磨难远比其他人要来得多。于是,总有那么一批人,会成为时代欠缺能量的补给站,会成为时代机车的发动机。
回到《从绿到金》上来。我们会发现这是一本“用案例来讲故事,用故事来讲道理”的书,像所有想把书写给读者看的作者那样去写,像所有想把书让读者买回家看的出版社那样去编辑。无论是索尼曾经遭受的“环保噩梦”,还是BP从碳回收上挣到数十亿美元;无论是偶然的环保中举,还是坚定的策略推动,都想向读者证实一个社会潮流:我们的时代不是一个被迫向环境灾难应战的时代,而是一个完全可以让环境与商业、环境与生活、环境与政治高度互认,让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相互协作的时代。
现在的人都娇嫩得很,稍不如意就要发脾气。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只习惯于读教材的国家来说,把环保读物写得“富有投资性”,把试图改变心灵的作品写得有足够的投资引诱力,估计是对读者最好的挑逗和聚拢。因此,我相信《从绿到金》会成为图书市场的新宠,就像我在几年前,相信中国环保读物的时代正在到来,中国“自产环保读物”将越来越优秀一样。
写下这么多,我才发现自己还有一个紧急的任务,就是赶紧完成“催稿官”的任务。由著名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主持的《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已经出版完了第二辑,也就是记录2006年的《改变》、记录2007年的《选择》,记录2008年的第三辑叫什么名字还没有确定,但是十多篇稿目和作者都早已经确定了,三联书店已经下了决心,要把这个系列长期坚持下去。绝大部分作者都已经完稿,还只剩下那么一两个人,需要我去发个邮件吆喝吆喝。(2009.6.6)
9、公众倡导型环保项目推进缘何艰难?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07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620122.html
整体看,中国环境NGO推行的公众倡导型环保项目取得长久而明显成效的,当属凤毛麟角,大多数项目在艰难中前行。
国内环境NGO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最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变化:昔日出席正式场合必是西装领带的日本政商界人士,如今也逐渐“放松要求”——有人开始不打领带,不穿西装了。“这在五六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马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普通民众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形势,做出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国内,很多由环境NGO发起的公众倡导型环保项目,虽然旨在提升公民整体环境意识,但其推进却并不容易,有些甚至无疾而终。
行进艰难
“在公众倡导型环境项目设计与实施方面,国内的环境NGO确实非常热心与积极。”在评价相关环境项目运行时,一位不愿具名的官方环境宣传教育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评价。
但是,在付出了巨大热情后,众多的环境NGO对此类项目的实施效应也充满了疑惑:比如,环境NGO经典的“植树、观鸟、捡垃圾”等项目一直都在推进,表面看,参加者日渐增多,影响日益扩大,但来自业内的诟病也始终不绝于耳,甚至被贴上了“中国环境NGO水平不高”的标签。而空调节能、限制塑料袋使用、垃圾分类处理等项目,虽然在NGO倡导后,政府也发布了相关行政命令,但其实施成效中的问题与盲点依然存在。整体看,中国环境NGO推行的公众倡导型环保项目取得长久而明显成效的,当属凤毛麟角,大多数项目在艰难中前行。
原因何在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对本报记者说,公众倡导型环保项目成效有限,甚至无疾而终并不奇怪,因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与消费主义两条路线是对立的,经济与节能环保始终在博弈”,他说,与环境NGO相对的,是强大的利益集团,在两者博弈的过程中,NGO的声音显然微弱,“他们只能能做什么做什么。”周孝正说。
马军则认为,公众倡导型环保项目推进艰难,首先的原因是民众的环境意识没有到位,一些优良的环保习惯尚未形成社会主流的生活方式;其次,有助于公众环保意识提升的综合性手段贯彻运用得还不够,比如完全可以在一些资源类产品定价中充分运用市场手段,用价格机制来制约民众对于能源的过度消费,进而使环保节能成为民众的主动选择。
前述官方环境宣传教育人士称,NGO推动项目,往往存在自身机构缺乏长效管理体制,因此不能保证长期效果。他说,国内NGO疲于生存,在资金和人才方面捉襟见肘,国内的NGO与基金会等机构尚未实现充分对接,NGO往往有生存之虞,资金问题往往会影响项目的执行;另外,国内NGO的特点之一是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往往大于组织魅力,因此人事变动也会对项目的长期执行产生较大影响。
周孝正进一步解释说,NGO发起的一些公众倡导型环保项目,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是切实合理的,但只能治“标”而非治“本”,而治本之道则是建立健全的公民社会,但公民社会的建立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
如何突围
在采访中,公众倡导型环保项目的存在意义得到多位人士的一致认可,但是该如何改善现有情况增强其长久性和有效性呢?
马军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行政命令,细化制度安排,并增强其可操作性,实现资源对接,提高执行效率,必要时一部分职能可以由NGO等机构来分担一部分,通过购买NGO服务,进而解决了一部分NGO的资金困难问题。
环境NGO应积极做好长期扎实工作的准备,进一步加强对于公民环境意识的普及,将项目设计做得更完善并切实增强执行力。
对于个人,马军认为,一些行政命令直接介入了个人生活,这时的选择权在于个人。理想状态是环保习惯成为民众主动、自觉的选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马军并不建议使用行政命令“强制”个人做出某种选择,他认为,社会应给予个人市场化的宽松环境,将国家战略与个人选择融合,给民众充分的选择空间,进而使类似项目拥有持续运行的可能性,而不是行政压力下的暂时应付。
周孝正认为,对于已经进入法律体系的环保类条文,政府应严格依法办事;他还特别提醒NGO,在做项目时,要切实提高组织能力,保证项目的合理性并充分把握好“度”,量力而行。
10、环保部叫停日照钢铁 山东钢铁重组隐现
来源:时代周报2009年07月09日 孙勇杰
http://env.people.com.cn/GB/9620366.html
6月11日,国家环保部发出通知,紧急叫停多个钢铁、电力项目,日照钢铁投资78亿元的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另一家山东钢企潍坊钢铁集团的500万吨钢建设项目同时在列。
重组计划步履蹒跚的山东钢铁,在这次风波骤起的环保风暴中,再次面临目光复杂的审视。
6月21日,周日,日照开往岚山的公路上,一辆印有日照钢铁字样的崭新大巴,呼啸而过。
“上中班的,去换班了。”曾在钢厂干过一段时间的司机王建说。
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叫停10天后,日照钢铁厂将会受到的影响还没有显现。
“停建不停产”,日照钢铁副总王立飞说,这是环保部下发通知的内容。
在当地官员看来,环保部的文件颇有意味。
停建不停产
6月11日,环保部发出通告,责令一批电力、钢铁项目停产、停建。
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日钢)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和潍坊钢铁集团有限公司500万吨钢项目,同时“中标”,山东钢铁被这次突如其来的环保风暴卷到了漩涡中心。
根据环保部通告,去年产能300万吨、年销售收入96亿元的潍坊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开建之初便未获环评审批,责令该公司500万吨钢建设项目停止建设,责令未经环评审批已投产的项目停止生产。
与潍坊钢铁的直接停产不同,日照钢铁的“责令该项目停止建设”,更显得意味深长。
6月16日,环保部向日照钢铁派出督察组,检查日照钢铁的整改情况。
“我们的态度很积极,目前还没有投产的2150毫米热轧带钢生产线已经停建,600多名调试工人也都调走了。现在市政府有专门的工作组驻扎在这里,项目不能再建了。”日照钢铁秘书处主任赵永钦说。
然而,根据资料,日钢热轧板带技改配套项目,2006年开工建设,并在当年底已经开始投产。
日钢实现利润和产能的猛增,能从侧面证明该项目目前投产份额的巨大“贡献”。
2005年,日照钢铁实现利润6亿元,2006年,已经猛增至21亿元;而预期产能为500万吨的日钢,2007年已经逼近1000万吨,年利润更猛增至58亿元。
根据环保部通告,日照钢铁此次被通报的还有6台180平方米、2台360平方米烧结机、一条链篦机-回转窑球团生产线、8台1080立方米高炉、4台120吨转炉、棒材和高线生产线各一条等众多产能。
日钢内部人士表示,由于环保部下发的通告中,只是责令项目停止建设,目前已经投产的项目仍在正常生产。
目前,日照市政府有专门的工作组驻扎日钢,项目不能建,而其他被通报产能,仍需要继续进行环评审批。
通告发布后,环保部方面曾表示,日钢、潍钢问题得到整改前,将暂停审批山东省钢铁行业建设项目,以使山东“调整钢铁行业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遏制无序建设,转变发展模式,加大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行为整治力度”。
“日钢停建不停产,就是为山东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留了条后路。”6月29日,研究山东钢铁多年的资深记者王延峰说。
叫停助推合并
一年多以来,民营钢铁巨头日钢不时传出的合并传言,使其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业内的密切关注。
此次,环保部叫停日钢热轧板带技改配套项目也引起了诸多猜测。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助推山东钢铁行业整合”,便是诸多猜测中支持者广泛的一种坊间传言。
2008年11月,山东钢铁与日照钢铁签订了合并协议以后,一度让业内认为山东钢铁合并指日可待。
然而,此后合并的种种问题,逐渐见诸报端。
日钢方面针对相关问题一直讳莫如深,而山东钢铁虽然多次高调表态,然而合并进程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今年4月,山钢董事长邹仲琛曾公开表态,年内完成日钢合并计划,曾被媒体认为不过是一厢情愿。
但是,11日,环保部一张叫停通告,让合并变得更加微妙。
环保部督察组近日来到山东对日照钢铁控股集团现场督察后,山东省主管领导当场表态,山东将严格整改,并借此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同时,山东政府表态,山东内陆地区不再为钢铁企业布新点,现有中小钢铁企业不再扩大产能,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不再为内陆钢铁企业新增产能批准用地、核准项目;对没有按时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不得扩容改造和异地转移。
6月20日,日照当地发展改革局官员也表示,目前当地政府对日钢的问题不便表态,但作为日照的利税大户,日钢项目被叫停,引起了日照政府的高度关注。
“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精神停产整顿”是日照政府方面的表态。
然而,“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助推山东钢铁行业整合”的传言,得到了各级政府官员的明确否认。
“日照钢铁项目遭环保部门叫停,有些猜测是找不到根据的。”6月29日,在济钢工作多年的钢铁人陈心武说。
据其介绍,日照钢铁目前的现有炼钢高炉,按照国际标准,应该还是属于中小型高炉,虽然日钢的产能和利润都很高,但技术水平距离省内济钢、莱钢尚存在一定差距,从长远来看,不符合国家钢铁发展规划战略。
而日照钢铁厂对日照岚山环境造成的影响,至今仍是直观地表现在当地百姓的眼前。
“是‘归顺’山钢,还是被停产或追究责任?留给杜双华的选择,也许不多了。”6月14日,《山东经济导报》评论说。
重组计划步履蹒跚的山东钢铁,再次面临目光复杂的审视。
11、评论:三江源为何频频告急?
来源:时代周报 2009年07月10日
http://www.p5w.net/news/xwpl/200907/t2445156.htm
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因气候变暖,近30年来三江源冰川退缩的速度已达到过去300年的10倍。被称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补给着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冰川消融过快、水源地沙化等情况将直接威胁到整个中国中东部的水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告急,只是一个信号,再次印证了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生态环境被牺牲的现实。实际上节目中没有提到的是,自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三江源地区的人口翻了一番,同时也带来牲口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像玛多县的牛羊一度达到80多万头。但问题是,草地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现在玛多县的牛羊不到原来的1/4。存栏减少主要是因为生态条件恶化和草场承载力的下降。当牧民生活质量因此而下降时,最终连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失去了,并要用额外的大笔资金来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2005年我国启动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工程,投资总额高达75亿元,但仍难以遏制当地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不能两全,直到今天才得到人类的正视。如新能源替代等解决方式纷纷被提上日程。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问题是无法完全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如甘地所言,“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改变这种贪婪的唯一方法是用另外一种观念去替代它。产生环保意识和对国家的归属感最有效的方法,是创造机会让公民参与维护环境的社会运动。一次维护环境运动的教育意义胜过100次的说教。事实也证明,牧民的参与是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的主要原因;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那里沙漠治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牧民的参与和协商牧养数量和比例,牧民自治、真正的基层民主成为生态保护不可或缺的一环。
此外,公共参与可以在更广阔的环保领域发挥作用,如城市环境治理、环保宣传等方面,毕竟,环境恶化的后果大多是要普通民众来承担的。但恰恰是在公众参与方面,地方政府面临尴尬的局面。很多宣传都抱怨公众不参与环保,但等到公众真的关心环保了,地方政府反而紧张起来。厦门PX事件就是公民参与环保被打压的一个典型。
人是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要使人们的环保意识转化为行动,使不良生活方式、习惯改变为环保的生活方式,需要制度的民主化、法律的进步和执政观念的转变。只有在这些前提下,公众的环保参与才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环境习惯的改变,而是会形成强大社会舆论压力,对个人、企业和政府破坏环境的行为构成威慑力,进而改变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式。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政治学博士
12、战略环评缺失 污染事件难绝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07月08日 方东
http://env.people.com.cn/GB/9612933.html
近来虽然没有爆发像太湖蓝藻、松花江水污染这样大的污染事件,但庸常的污染事件每天都在各地发生,甚至已经让人们对污染产生了审丑疲劳:南充污水厂超负荷运行,每日四万吨污水涌向嘉陵江;被叫停的金沙江水电项目又蠢蠢欲动,环保力量与水电巨头暗中博弈;云南多个水体砷含量严重超标,严重危害公众的生命安全;山东东明县的化工污染,甚至差点引发一场群体性事件,并惊动了总理。
这些污染事件,让我想起曾掀起无数场“环保风暴”的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多次呼吁的战略环评。由于缺乏战略环评的制度性安排,中国的环境保护正陷入一个无法突破的体制性瓶颈。这些庸常、点滴、局部性污染事件中,似乎都有战略环评缺失的影子。
每次媒体曝光某地的污染事件、某个污染企业或某个污染项目后,环保部门总会首先成为被批评的对象:环保部门掌握着许多项目的审批权,为什么这样的污染项目在环保局会一路绿灯?舆论给出的解释常常是:环保部的失职、环保权的腐败或环评形同虚设。其实问题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正如有环保官员抱怨的是,许多污染项目确实是环保部门批的,但他们一般只有项目环评审批权——许多报上来的项目都符合法定的环保条件,在个案和细节上找不到任何毛病,但许多类似项目挤在一个区域内合不合理,当地的生态环境能否承载得了?这就需要对整个区域进行环评,从该区域整体的工业和城市规划层面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综合考量整个区域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这就是战略环评。
可由于立法的滞后和理念的缺失,环保部门手中没有这种战略环评权,只能对具体项目进行狭义上的环评。某一个项目也许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但如果10个这样的项目扎堆到某个区域,就可能造成巨大的污染——由于缺乏整体性的战略环评,环保部门只能在审批中放过每一个“符合条件”的项目,而不能防止10个项目扎堆造成污染。对此,潘岳曾在一次讲话中忧心忡忡:中国当下许多区域的污染,都是由于缺乏战略环评造成的,电厂在某个区域过于集中造成巨大污染,流域开发的失衡,使污染排放超过了地区的环境容量,结果就暴发出如太湖蓝藻之类的大问题。
由于类似“战略环评权”之类核心权力的缺失,环保部门很多时候对眼前的污染只能束手无策。前段时间,媒体曾热炒江苏仪征那位环保局党委书记举报本地污染企业却数年无果的新闻,人们非常不理解,环保部门的一把手怎么会对辖区内的污染企业无可奈何、还要采取举报这种弱势的方式呢?原因就在环保权其实很无力,对许多污染项目他们只能放行,然后再去举报。
尽管环保部门多次呼吁“科学发展离不开战略环评”,并在立法和实践上作过巨大的努力,可战略环评的立法始终渐而不进。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短期利益、权贵利益等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使战略环评的进展非常缓慢,《规划环评条例》不仅在原则上一退再退,在条文上一砍再砍,而且在出台时间上也一拖再拖。此时,即使有再多的“环保风暴”,恐怕也不能根治中国的“环境病”。
13、环保不仅仅需要官员的乌纱保证
来源:《南方日报》2009年07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620797.html
“‘两块玻璃’一直压在我心上,是东进战略的拦路虎。南玻、澳联问题必须要在两个月内处理好,否则我环保局长辞职不干。”在前日召开的广州市环境执法暨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市环保局局长丁红都对污染企业放出了狠话。他同时强调,今年环保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对环境违法要“零容忍”,对情节恶劣的要“五个一律”。
纵观从2005年开始刮起的“环评风暴”,当时的环保总局一口气叫停了涉及13个省市的30个项目,但是“环评风暴”年年吹,却似乎面临着“高调叫停低调复工”的共同结局。旧伤未愈,新痛又起。今年以来,环保部门还明显感到了来自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给环保带来的压力,最近环保部曾对20个省、40个市的新建项目进行了调研,发现了部分未批先建的项目。环保所面临的压力不容小觑,尤其在不少项目都纷纷上马的背景下。直至今年6月,环保总局在调整为部级单位之后首开罚单亮黄牌,让更多人期待环保部门能一改“环评是橡皮图章”的印象。
环保官员撂狠话的,丁红都不是第一个,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搞环保的难处。在之前的一场国新办发布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即使在金融危机下,仍要重点控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项目,我们宁可现在做“恶人”,也绝不能将来做“历史的罪人”。还有那个曾经引爆舆论沸点的侯宜中,他以退居二线的环保局书记身份,4年来不断向上级举报两家污染企业的现实,让公众在无奈中感受了愤怒。此次,丁红都在会上点名直斥某些企业毫无社会责任感,长期拒绝整改,并用“心惊肉跳”来形容呈几倍增长的罚款,甚至把头上的乌纱都拿出来做赌注。这都不难看出在发展与环保的博弈间,环保官员们在现实中面临着抉择。
在从前,每每谈及环保,总不免有人拿出“发展”这一“硬道理”挡道甚至打将过来。但我们日渐发现,当发展是建筑在牺牲环境、忽视透支的基础上,如此换来的发展,充其量只是剜肉补疮,而绝不是真正的发展。强化环保部门的力量,从去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改为国家环境保护部中,看出了决策者的决心,让环保部门可以更多地参与国家的综合决策。但如果仅仅是名称的变更,效果还是那个效果,这无疑是不够的。环保涉及到全国上上下下,如何处理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地方上各个部门、企业、行业之间利益冲突的问题。而环保部门能否在与各种利益集团的激烈博弈中挺住不动摇,并获得其他部门的支持与认可,这就需要更多制度架构上的保证。
应当说,环保官员把头顶乌纱拿下来做保证、纷纷撂狠话,让我们看到了环保力量的日渐强大与苏醒,这比官员们掩耳盗铃、指鹿为马强不知道多少倍。但是,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官员的乌纱保证,而是一套设计合理、有效抗衡、严格执行的环保制度。否则,污染源头走了又来,整改企业停了又开,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浮浮沉沉,这总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答案与方法。
14、治污厂竟成污染源
来源:中安在线 2009-07-11
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09/07/11/002292869.shtml
原本为了“吃垃圾”、“吞污水”而建的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却慢慢变成了新的污染源,有的甚至放大污染效应,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昨天,省环保厅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已成为我省新的污染焦点。
省环保厅副厅长王文有介绍,今年上半年检查了城镇污水处理厂79家次,发现有41家次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 “最严重的问题是,一些污水处理厂的设施运行不正常,有的还超标排放。 ”王文有表示,几乎所有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置都不规范,不及时。有的污水处理厂采用填埋的方式处置污泥,但检查发现很多都乱堆乱放,形成二次污染。
污水处理厂的污染尚且无法直接看见,垃圾填埋场的污染则更加明显。第二季度,省环保厅对全省17个市的19家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了检查,其中安庆、淮南、淮北、阜阳、宣城和铜陵6个市尚未建成使用,而已投入使用的13家生活垃圾处理场中,多数也没有建设渗滤液处理系统,给周边环境和地下水安全带来威胁。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位环保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无论是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置,还是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都需要不少资金投入。而一直以来,环保部门及地方政府对污水处理厂的环保监管相对薄弱,导致这些治污厂的环境意识淡漠,不愿投入资金进行污染治理。
不过,这样的情形将从今年起有所改变。省环保厅副厅长王文有表示,环保部门将对这一问题重点关注。省环境监察局局长黄建树则表示,将根据上半年的检查结果,向省政府汇报,争取早日出台专项治污措施。 (牛海燕、昂颖、项磊)
15、G8峰会:能否构筑全球气候政治新秩序
来源: 新京报2009-7-8 □和静钧(学者)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onghe/1044/2009/07-08/008@031737.htm
由于气候问题以及与气候问题有关的“减排”交易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全球气候问题就是“绿色国际政治”。“绿色国际政治”下绿色经济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点和推动力。
7月8日,G8峰会在意大利城市拉奎拉开幕。每一届G8峰会往往是上一届峰会的继续和发展,总有某议题属于G8峰会恒久不变的主题。那么,这次拉奎拉峰会哪些才是这样的主题呢?
上一届洞爷湖G8峰会至今,世界似乎变了颜色。金融海啸、索马里海盗、中东冲突、“甲流”,无一不揪人心肺。但这类骤起骤落的危机话题,随着危机的纾解也失去了时效感,它们即便列入G8议程,也只不过是恒久议题之外的插曲,是应景式的摆设。
这样观察是有益的,至少不会让我们迷失在“中国推动全球金融改革”龙头老大的自大狂、或是“终结美元”构建新国际货币储备体系之类“虚无”话题中。在人民币钉住美元的联系汇率机制的历史渊源下,不能自由兑换的人民币所谓“终结”美元之举,只会让欧元狂喜,令持有亿万巨额美元资产的中国蒙受无妄之灾。只有共同维持稳定美元局面,我们才能共享双赢之业。
所以,把金融危机中一时显露出来的东西作为主要论题,不仅没有长远意义,也无助于推动探讨全世界真正面临着的恒久性议题。只有撇开对应景式议题的“痴迷”,我们才能回到新世纪以来G8的共同话题,也才能回到洞爷湖峰会上埋下的话题线索,那就是气候议题。
在全球气候问题上,保守的共和党布什政府届满之后,态度积极的民主党奥巴马政府开始领衔全球气候问题谈判的主角。以往不甚团结的西方趋于共同立场,这给新兴经济体带来相当大的压力,有关“碳关税”的争论,正指向另一场不见硝烟的贸易保护主义战争。
在人类幸福与未来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碳足迹与污染的侵蚀现实条件下,全球气候改变的议题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由于气候问题以及与气候问题有关的“减排”交易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全球气候问题就是“绿色国际政治”。“绿色国际政治”下绿色经济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点和推动力。
拉奎拉峰会是《京都议定书》成功迈向《哥本哈根议定书》的重要机会,更是拥有发展中国家身份的新兴经济体据理力争的重要机会。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定的“巴厘岛路线图”,国际社会应在两年期限内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谈判,并达成新协议草案,以供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批准通过。一旦新协议达成,“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就真正来临,以气候问题为核心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就将确立,这一确定,其重要性堪与二战后美欧主导的布雷顿森林国际金融与政治经济秩序相类比。
16、“碳关税”:黑锅由谁来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年07月1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7/11/content_11690532.htm
本周三,澳大利亚气象局发布的一项常规报告语惊四座:目前正在太平洋盆地上空盘旋的厄尔尼诺天气将为2009年再添一新绰号——“厄尔尼诺年”。气候危机愈演愈烈,“低碳”经济势在必行。然而,当碳排放成为某些国家“灭他人志气,长自己威风”的利器时,局面又将如何?
7月8日,八国集团领导人向世人发出一份温室气体减排声明,称愿与其他国家一道,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半,其中发达国家排放总量减少80%以上。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该声明并未明确应以哪一年的水平作为基准。如此一来,标准依然模糊,责任与义务依然不清。
绿色面具
6月末,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法案,对未达到美国碳排放标准的进口产品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这一举动将“碳关税”问题再次摆上台面。
“碳关税”,意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这一概念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希望欧盟国家针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征收商品进口税,以免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遭受不公平竞争。话音刚落,便有媒体近身诛之,称这是以环保的名义,堂而皇之地把“发展中国家的财富纳入到发达国家的国库中。”
而今,美国振臂一呼,响应者却不乏其人。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赶赴G8盛宴之前曾于报纸留言称:“除了工业国家,新兴国家也有义务进行气候保护……必须制定大胆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面对这些绿色面具下的狰狞面庞,许多发展中国家怒气满腔。印度环保部长杰伦·兰密施日前将“碳关税”形容为“恶毒的”,并宣称印度不会接受任何有约束力的限期减排目标。7月7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部分发达国家提出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做法,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一石数鸟
在全球经济一片低迷的情势下,贸易保护主义时有抬头。如今有绿色新衣庇体,一些发达国家既可以自如转嫁减排义务,让发展中国家背负污染环境的“黑锅”,又可以保护本国经济,凭借“低碳”东风扶摇直上,囊获经济霸权,实乃名利双收。
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发达国家历经多年的资源消耗,本应在温室气体减排上承担更大的责任,并把新能源开发技术、碳捕捉技术等减排高招传授给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利用“碳关税”等手段,令许多还处于起步或发展阶段的国家在履行气候变化领域责任的同时,经济运行雪上加霜。
专家认为,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发达国家逐渐将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送出了污染,带来了成品,最终让发展中国家为环境恶化买单,实在有失公允。
与此同时,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环保节能技术及产业方面已拥有巨大的优势,欧盟服务行业每年仅靠出售碳配额就可获利500亿欧元以上。一旦西方国家通过征收“碳关税”来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量化减排,结果只有一个:前者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掌握经济霸权,后者发展空间极度压缩,前行举步维艰。
因而,一些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将“碳关税”置于全球分工体系中考察,将是“头脑国家”对“躯干国家”的一种新的掠夺模式。
短视之举
关于“碳关税”,业内人士业已发出忧虑之叹:在金融危机、环境危机挞伐全球的今天,一些发达国家仅仅着眼于眼前利益,一意孤行,不仅不能真正抑制碳排放,拯救人类家园,这种“隐性歧视”还将违背契约和公平精神,阻塞发展中国家的前路,在更大范围内设置“绿色壁垒”,影响世界经济的回暖及良性发展。
哈佛法学院副教授雷切尔·布鲁斯特表示,如何在各国之间分配排放额度是兼顾气候变化问题与国际贸易公平性的关键。在这一问题尚无定论之前,“碳关税”只能是一纸空文。倘若各国都单边地选择温室气体排放标准,谋一己之利,地球将永远埋葬于温室毒气之中。
回过头看,较之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耗费资源少,发展障碍多,但在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并没有放缓步伐。本月8日,中国、巴西、印度、墨西哥和南非5个发展中大国的代表和领导人在拉奎拉举行集体会晤,称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五国将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认可各自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敦促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排40%。(郑兴、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