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08
七月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系列报道:
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十四——50万的观测仪器待用
西南水电开发特别报道:
2、第一财经日报: 水电拉锯战:金沙江项目叫停背后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708/02366452635.shtml
3、第一财经日报: 西南水电开发超国际警戒线引发生态之忧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708/02386452679.shtml
4、第一财经日报: 水电“科学发展”之争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708/02366452625.shtml
5、第一财经日报: 工程师范晓:不能只把河流资源当成水能资源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708/02366452633.shtml
6、审视西南水电开发
环境资讯:
7、中国证券报: 环保部公布十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http://env.people.com.cn/GB/9612821.html
8、人民网环保频道: 我国首例社团组织环境公益民事诉讼立案
http://env.people.com.cn/GB/9616734.html
9、第一财经网: 环保社团首次出面诉讼企业环境侵权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0000/20090708/000000120018.shtml
10、科技日报: 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单公布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9606013.html
11、人民网天津视窗: 学者称中国生态环境已进入高危状态和事故高发期
http://www.022net.com/2009/7-7/457143172879005.html
地方信息:
12、新华网: 辽宁森林生态效益达GDP的26.48%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7/08/content_11674077.htm
13、南方日报: 广州环保局长:两个月内不解决玻璃厂污染就辞职
http://env.people.com.cn/GB/9612714.html
环保小常识:
14、 湿地中国: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什么?
http://www.shidi.org/sf_E13DFFDE61AB43AF950E20E35F2CD22A_151_dclch.html
15、荆楚网: 卢伏龙:40种珍稀鱼类生存之路维艰
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0907/t734149.shtml
16、中国环境报: 水电开发三问:真的有人在阻碍水电开发?
http://env.people.com.cn/GB/9611760.html
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十四——50万的观测仪器待用
文图 汪永晨
索南达杰,这个名字在中国是象征。象征着一位敢于用生命保护野生动物的汉子。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是和他与盗猎者枪战被击中,人们发现他时,已经冻成了一座持枪的雕塑一起记入脑海的。
没想到多少年后,我会住在索南达杰当年住过的床上,在他工作的屋子里写文章。
在索南达杰住过的房间里写江河信息
可以告慰索南达杰书记的是,现在藏羚羊的种群已经开始回升,盗猎者也没有了生存余地。他生活,工作的索加乡,已经成了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的野生动物经考察,主要分布有寒带动物种,高原高寒动物种和少量广布种。有哺乳类23种;鸟类45种;两栖类目种;爬行类型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种:雪豹,藏野驴,野牦牛,藏原羚,白唇鹿,金雕,胡兀鹫,黑颈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2种。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列为濒危动物的有:雪豹,藏羚羊,盘羊;列为易危物种的有:白唇鹿,野牦牛,黑颈鹤;列为受危程度较低的有:藏原羚,兔狲;列为近濒危动物的:岩羊。
索加湿地
长江南源当曲
藏野驴
我们到索加的这几天,天天是雷雨交加,想好好看看野生动物的愿望,没有实现。看得最多的就是藏野驴和藏原羚。金雕,兀鹫,狼也看到一些,但都很难拍到,这成了此行的憾事。
湿地是物种的基因库。长江源虽然海拔很高,这些天我们一直是在海拔4500-4800米的高度行走。索加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以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为主。同时也有大片的沼泽湿地和很少的灌丛。高寒草甸分布面积大,约占索加地区75%;高寒草原次之,约占12%;高寒沼泽湿地面积第三;而灌丛草原则呈零星小片,多分布在河谷和山地阴坡。在海拔4400-5200米之间分布着以高山蒿草,矮蒿草,线叶草为主的高寒草甸草场。在海拔4400米以下是高寒草原,草原土壤比草甸土壤干,草层不明显或没有,底层是沙砾,以紫花针茅,异针茅和莎草类为优势种;在海拔4600-5400米之间分布有冰川和岩石,这里没有任何植被覆盖。
海拔4500米的湿地
种草
湿地中的水线
在索加乡,没人能说得清楚现在的草场退化和全球气候有什么关系。但是我们碰到一队在湿地边种草的人。虽然他们一个劲地在地上为我们找着,说是有他们种出来的草,可我们还是没能看出哪个是他们种的,哪个是自然生长。
这些种草的人告诉我们,他们种的是适合这里的草,是由专家研究出来的。由政府出钱他们来种,到时还要验收。
我问尼玛书记,这样种草的意义在哪儿?尼玛有些无奈地说,这是公司在这儿种的,政府管不了。我们想让他们种的地方,他们不种,而这些路边,牲畜也不会来吃,他们却图省事,都种在这样的地方。
这其中的原因,我想不用多说,应该是很清楚的。本来,如果是政府买单,不管是公司也好,个人也好,以种草来恢复草场无可非议,可因操作上的信息不公开,做好了,是做好事,做不好的话,就很有可能还要破坏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
江源的雨前
江源的乌云是说来就来的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于2000年,2003年1月份被国家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21%。整个保护区共有18个保护分区,其中:湿地类型保护区8个,野生动物类型核心区3个,森林灌丛核心区7个,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政区涉及玉树,果洛,海南,黄南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自治州16个县,涵盖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原头地区。
气象,太阳能 ,监测站
搁这儿六年了
规章制度倒是有不少
这么重要的地区,国家当然也很重视。6年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花了150万元人民币,在索加乡建立了索加太阳能电站、索加自动气象观测站和索加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省级监测站。可是整整六年了,这个监测站却因为没有人会用,导致这些设备一直闲置在那儿。
索加监测站,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是仅有的,杨勇说,像这样规模的监测站,三江源还有二个:可可西里和麻多监测站,也都因没有懂专业的人去那儿工作,而被闲置着。
保护区界柱已躺在地上了
三江源生态监测
是这些地方不重要吗,还是150万不算多。不然这么多功能的监测设备,保护设施,就能搁在这儿六年不用?
在索加乡时,我们正赶上县政协的人到这里搞调研,他们和我们一再强调的是,这些年来,江源水量在减少。政协副主席兰帮告诉我们,近十年来江源的各种灾害越来越多。1985年的一场雪灾,至今都没恢复过来。上世纪70年代索加乡有100万头牲畜,1985年雪灾后,现在几乎是隔三差五地闹灾,索加乡目前的牲畜还不到60万。
江源的“雪弹子”
走在冰雹中
遭受冰雹的洗礼
本想在索加看到黑颈鹤是不费劲的,可是今天一天的大雨加上冰雹,一直到傍晚了,我们还没有看到。我拉着尼玛书记和我一起走到当曲水边,想再去找找。哪想,还没有走到水边,冰雹就叮当五四地下来了。
当曲在大雨中
冰雹后的高原草甸
当尼玛和我一起迎着冰雹在高原草甸上走时,虽然密集的冰雹砸在脸上生疼,浑身湿透的我,仍然有一种在大自然中接受洗礼的感受。这些在城里生活是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的感觉。也就是在那一刻,我决定把我手中的佳能400D相机18至200的镜头送给尼玛,希望我的这部相机,能帮他拍下更多,更漂亮的生活在高原,江源的野生动物。
高原汉子尼玛说,一定要把索加的野生动物拍下来
也就是今天,我们为中国找水团队,为索加乡小学捐了一些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我也向他们捐资建一座绿家园阅览室。我们多么希望这些孩子长大后,不再让150万元的科学设备再一闲置就是6年。
雨后牧归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水电拉锯战:金沙江项目叫停背后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07月08日 章轲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708/02366452635.shtml
在沉寂了一年多后,国家环境保护部终于发力。
6月11日,环保部叫停了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开工的华电鲁地拉水电站和华能龙开口水电站的建设。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今年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活动中,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语气坚定地说,环保部门要为不符合规定的建设项目设置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火墙”,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倒逼机制。
几乎在同一时刻,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也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了同样的“狠”话:“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是环保工作的高压线,各环保部门宁可现在做“恶人”,也绝不能将来做“历史的罪人”。
当时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环保部已经从中央最高层拿到了批示,很快就会对引起国内外广泛争议的西南水电项目动刀。
1 迟来的“叫停”
6月初,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水流湍急。由于山高谷深,这里很多地方常年不见直射的阳光。
巨大的阴影处,一个个水电站正在紧张施工,机声轰轰,大型施工车辆不停地来往穿梭。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丽江市的金沙江上,鲁地拉水电站的施工人员们正在抓紧进行围堰边坡防护施工;不远处的龙开口水电站大坝正在加紧浇灌。
而据记者了解,这两家水电站都是在今年1月份开始截流,在汛期到来之前,已经顺利建好了围堰。
鲁地拉水电站由云南华电鲁地拉水电有限公司负责建设,项目总投资177.9亿元,装机216万千瓦,库容16.93亿立方米;龙开口水电站由华能龙开口水电有限公司负责建设,项目总投资118.7亿元,装机170万千瓦,库容5.58亿立方米。
“云南华电鲁地拉水电有限公司、华能龙开口水电有限公司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在金沙江中游建设华电鲁地拉水电站和华能龙开口水电站,并已开始截流。”环境保护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陶德田说,两家水电站未经环评批复擅自进行截流等主体工程建设,对减小水电建设环境影响极为不利。
陶德田说,水电建设项目影响面较广,环保措施、设计、管理滞后或缺失都会对上下游水生生态及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不利影响,依照法律程序认真做好水电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设计十分必要。
11日,环保部开出了重重的罚单:责令违法项目停止主坝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上下游围堰安全度汛;对金沙江中游已批和未批的水电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进行补充论证,并根据论证结论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在上述工作完成前,暂停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建设项目。同时暂停审批华能集团和华电集团(除新能源及污染防治项目外)建设项目。
但这是一个迟来的“叫停”。
华电鲁地拉水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卫东向记者透露:“这次叫停对工程影响不是很大,因为本来也是汛期了。”周卫东同时表示,“没有听说过因为环评没有通过而下马的大坝。”华能龙开口水电站筹建处主任张之平同样认为,“环评只不过是一个不得不走的程序。”
因为,事实上,叫停不久重新开工的先例,实在是不少。
位于四川雷波县和云南永善县境内金沙江干流上的溪洛渡水电站,因违法开工于2005年1月被原国家环保总局叫停。但不久,在补办了环评报告后继续开工。
有分析指出,由于这些水电项目投资巨大,环保部门发出处罚禁令的时候,项目大多都已经截流,生米煮成了熟饭,这时候再来叫停,基本只能是给予短期停工的威慑,不可能再否决项目本身,所以就能“补了票”继续前行。
绿家园志愿者、自然之友、地球村等21家环保组织在日前发出的《金沙江开发决策须对历史负责的呼吁书》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心,“殷鉴不远,当‘先上车后买票’称为习惯的时候,人们也不能不担忧,此番处罚是否也会重蹈‘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覆辙?”
生米煮成熟饭,“黄牌”会变成“红牌”吗?记者采访的十余位官员、专家,没有一位确信这两个水电项目会被“拿下”。
26日,《中国环境报》一文指出,“环境保护部叫停鲁地拉水电站和龙开口水电站建设,再次凸显当前环保面临的窘境,这就是制度缺失导致环保部门成为最后的把关者。如果不进一步完善审批制度,单靠环保部的环境影响评价这道最后的门槛,很难阻挡密集开发水电的步伐。”
2 叫停“内外因”
“这是综合考虑了内外因素的结果。”环保部一位官员称。
外因之一是来自一份联合国的报告。据美联社曼谷5月21日的消息称,联合国一份报告21日指出,“由于中国大肆修建水坝,对湄公河(中国境内称为澜沧江)流域的未来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
报告称,中国目前正在湄公河上游(位于云南省境内)修建8座水坝,其中包括最近竣工的小湾水坝。它高达292米,是全世界最高的水坝,蓄水能力相当于东南亚所有水库的总和。
报告认为,“建坝将促使河水流量发生变化,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而湄公河及其支流原本已经面临污染、气候变化和早先修建的水坝的威胁。
在随后的几天中,美国一些人甚至以此大做文章,认为中国在湄公河上游兴建15至18个水坝,这就使得中国控制了湄公河下游国家的用水权,“中国现在手中握住了对东南亚国家施加影响力的新工具”。
外因之二来自“世界环境日”前夕,西方媒体接二连三的有关中国政府为了保增长,“滥用绿色通道”的指责。6月11日,环保部有关负责人也承认,在拉动内需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低水平重复建设、“两高一资”项目可能会借机卷土重来。
内因是一个累加的过程。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的水电经过多年的开发,各方的矛盾和积怨日深。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此前的一份报告就称:“从已有的水电开发案例来看,存在由于水电开发导致对移民和当地社区的补偿不足,造成一部分人的贫困化、边缘化的问题。”
这份报告举例说:“澜沧江漫湾电站在1996年竣工后,使众多移民丧失了河谷坝区最富饶肥沃的良田,而就地后靠陡坡开垦的耕地,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七八亩的收益也不抵被淹掉的一亩水田。补偿的严重不足造成移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其中离坝址最近的田坝村村民,由于彻底丧失了生产资料而无法谋生,青壮劳力只好外出打工,而妇女儿童只能靠捡拾发电厂扔出的垃圾度日。”
云南省政府研究室、云南财贸学院等单位的一份调研报告称:“修建大坝可能带来六个方面的问题:移民、泥沙淤积、水体变化、鱼类和生物物种生存、文物和景观破坏、引发地质灾害等。”其中,在河流上建坝,阻断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这是建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早些时候的2003年8月,有关部门发布了在世界遗产地“三江并流区”的怒江中下游开发两库十三级梯级水电站的方案。在2004年国家发改委的评审会上,原国家环保总局成为唯一的反对者。
这桩引起全国广泛关注的公案,最终由于中央领导一纸“慎重研究、科学决策”的批示得以扭转。
而今年上半年,西南水电开发的疯狂和严重违规,让“中央震怒了”。据悉,就在最近的3个月内,中央高层领导针对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的水电开发连续做了三次批示,要求有关各方“再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论证,慎重决策”。
天平的一端终于向环保倾斜。
3 “圈水”金沙江
为什么是金沙江?
水利水电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金沙江是长江干流的上游河段,水能蕴藏量达1.12亿千瓦,约占全国水能蕴藏总量的16%。仅金沙江干流河段就可开发装机750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500亿度。8个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115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883亿千瓦时。
而按照水电开发商们的盘算,最终的目标是要将金沙江“大卸八块”——按照《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规划报告》,在金沙江中游共规划开发上虎跳峡、两家人、梨园、阿海、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观音岩8个水电站。而在金沙江下游,也规划开发了12座水电站。
“金沙江是我国亟待开发的最大水电基地,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水能资源最富集的河流。”云南民族大学马列部主任那金华教授说。
原因还在于,金沙江流域是中国相对贫困的地区。《中国环境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金沙江龙开口水电站所在地鹤庆县朵美乡,是一个边远贫困乡。这个有着270平方公里、3万人口的乡镇一年财政收入仅有6万元。2007年,华能集团在这里投资建设龙开口水电站,这成了朵美乡甚至鹤庆县“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而水电企业一旦掌握了这里巨大的水电资源,则意味着长期利益有了保证。《中国环境报》评论称:“对于水电开发方来讲,水电的效益很稳定,建成后是一本万利的事。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银行对于水电项目的贷款也很慷慨。有关资料显示,在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开发项目中,银行给开发方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的贷款高达200亿元。”
正是看到了金沙江水电开发的巨大甜头,近年来,大小水电开发商纷纷开进金沙江,“跑马圈水”、“遍地开花”、干支流“齐头并进”、“未批先建”,几近疯狂。
2005年,中央不得不出手干预。当年11月26日,在国家发改委召集下,中国华(0.055,-0.00,-1.79%)电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华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云南省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的负责人坐在一起。
主持座谈会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语重心长地希望各方能够遵守已经达成的协议,加强合作。
此前,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组建方案,上述公司按照33%:23%:23%:11%:10%的比例参股,新成立的公司负责全资建设龙盘、两家人、梨园和阿海水电站,参股建设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和观音岩水电站。
当年12月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这五家发起单位负责人时指出:“注意保护好生态是水电开发过程中必须的要求和条件。”
4 环评依旧“任重道远”
但是,水电开发商们在金沙江上的“激进”,再次让高层失望了。
6月11日之后的几天,就在各界纷纷为环保部的“叫停”之举拍手称快时,有环保人士愕然发现,在被亮“黄牌”以后,两家水电站的施工仍在加班加点地进行。
据14日央视记者的实地调查,水电站的施工并没有停下来,金沙江水也已经被引入了导流明渠,河床和两岸山体都成了工地。华电鲁地拉公司安全技术部主任张湘涛表示:“电站是肯定要做的,环评肯定能通过。”
16日晚,绿家园志愿者、自然之友、地球村等21家环保组织,也公布了环保人员在金沙江中游拍摄到的两家水电站施工的照片。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这两个项目不能通过环评,将意味着数十亿元的资金打了水漂。环保部门有没有这样的勇气?”一位民间环保人士认为,环保部门与其在事后掀起这样的风暴,还不如加快环评的节奏,在水电站开工之前就作出正确的选择。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张晓研究员认为:“由于考虑了生态环境的成本因素而使水电工程下马,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不仅恰恰是经济的,而且对于国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更为有利。”
6月25日,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公开表示,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环保部和水利部参与的评估小组已着手对金沙江上游水电资源的开发进行总体性的评估和规划。被叫停的金沙江水电项目能否继续开工,取决于评估结果。
来自环保部的意见认为,先后两次叫停金沙江流域开发的水电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水电开发企业在进行水电开发“跑马圈水”的同时并不重视环保。在经济发展中如何妥善处理好开发和环保的矛盾,怎样才能让环保责任落实到每一级政府、每一个部门,让违规的大企业受到应有的处罚,需要有更明确的法律来保障。
环保人士陈宏伟认为,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原则规定,项目环评应当服从于(区域或流域)规划环评。目前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的规划环评尚未面世,龙头水库选址、规划河段沿途支流水生生态及替代生态保护、鱼类保护措施统筹、流域梯级电站生态保护协调管理等重大问题还没有答案,这种情况下,各个项目匆忙建设,只能把规划环评一步步逼到角落。
不过,即便是环评,对于水电开发工程而言其约束力仍然处于弱势位置。张晓分析说,环评仅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不可能针对移民等社会环境等问题,因而在评价范围上有所缺失;环评只是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其实质结果只能是改善、补救、规劝性的,也就是说,环评事实上不能导致任何流域的开发利用工程下马。
不管怎样,此次的“环评风暴”至少给人们一个警示:无论保增长扩内需的压力有多大,都不能走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拿生态环境作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
3、西南水电开发超国际警戒线引发生态之忧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07月08日 章轲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708/02386452679.shtml
岷江干流,18级,总装机量262.48万千瓦;
大渡河干流,21级,总装机量2211万千瓦;
雅砻江干流,22级,总装机量2628万千瓦;
金沙江干流,20级,总装机量7472万千瓦;
嘉陵江上游白龙江,8级,总装机量80.2万千瓦;涪江上游,31级,总装机量120万千瓦;沱江上游,23级,均已基本建成;
澜沧江干流(云南境内),15级,总装机量2200万千瓦;
怒江干流,13级,总装机量2132万千瓦……
岷江上游干流规划了7级开发;乌江干流规划了11级开发——如今,没有任何人能够说得清楚在西南地区有多少大大小小的水电站,包括已建成的、在建的和已经规划的。“甚至连当地的一个县长,也说不清在自己管辖的地块上,有哪些电站正在开山放炮,哪些正在拦截江河。”一位环保人士说。
“跑马圈水”、“遍地开花”、干支流“齐头并进”,透过国家环境保护部描绘的这幅西南水电“百团大战图”,有专家表示:正在进行着的西南水电开发的“大跃进”,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不亚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森林的毁灭性砍伐。
溪洛渡样本
溪洛渡电站,位于云南省永善县与四川省雷波县交界的金沙江溪洛渡峡谷,总装机容量1265万千瓦,是中国仅次于三峡电站的又一世界级巨型水电站。
按照溪洛渡电站的设计规划和工程概算,仅工程静态投资就达445.7亿元人民币,总投资为603.34亿元人民币。
对于建设地来说,仅工程建设支出形成的各种税费所带来的回报也绝对是其财政发展历程中空前绝后的:
枢纽工程本身以建筑安装工程收入为征税对象的营业税(3%)及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全部交工程所在地地方税务局,成为当地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据测算,如按静态建筑安装工程概算(235.8亿元),相应的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及教育费附加约7.64亿元,年均增加财政收入将近6000万元。
然而,电站的开工并没有如当地政府预想的那么“美妙”。据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赵世林介绍,水电站这种大型工程建设对材料、技术和施工人员素质要求很高,作为建设地长期农业为主、经济发展起点低的现实来说,一般情况下,在“工程经济”的主体部分建设期内是很难介入的,即主体工程技术和材料都是从外面输入,施工人员主体也是从外面随工程队招入,主流岗位很少使用当地人。
那么,当地人是否可以通过提供餐饮、理发、娱乐等服务分得一杯羹呢?也很难。赵世林称:“连二、三产业大多从业人员都由相关的‘老乡网络’带进来。”
据统计,溪洛渡电站开工后,在永善县800余米的振兴大街上,经营餐饮、娱乐、日用百货的商家一家连一家,但这些商家绝大多数来自长江三峡。2003年,永善县新增注册工商户2240户,其中外省市占1900户,三分之二以上的从商者都是外地人。
赵世林说,这些人更多的是进行自我经营,或是和当地老乡联系,不与当地更多的部门发生直接联系。因此,当地部门和工商业在电站工程中的整体参与度极低。
调查显示,就在溪洛渡电站大规模建设阶段,当地还伴有物价的上涨。以永善县为例,农副产品主要价格普遍上涨了50%。“这一方面刺激了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利,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赵世林说。
“水电工程建设在对地区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同时,对当地经济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移民研究中心教授陈绍军等人对湖南五强溪市库区展开的调查发现,水库淹没使当地移民丧失了大量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库区社会经济在淹没后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调查显示,1982年至1985年,库区的沅陵县人均GDP高于湖南省的平均水平,但1986年以后低于湖南省平均水平。1987年湖南省人均GDP比1986年增加了22.13%,而沅陵县基本没有变化。到2001年,两者之间的差距达1679元,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在所谓水电开发的双赢决策中,较大的赢方是经济发达地区,而不是落后地区。特别是,征服自然的代价是昂贵的、缺乏效益和损害社会与生态环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晓说。
“跑马圈水”
环保部一位官员近日指出,在西南地区如火如荼进行的水电“圈水”运动,将使西南地区的大江大河变成一座座水库。
而随着水电规划的实施,金沙江流域规划的水库总库容将达到径流量的83%,长江上游地区水库总库容将达到河川径流量的61%,超过国际公认40%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警戒线,这不但对河流生态环境产生长期的影响,导致在这里生存的许多特有、珍稀鱼类面临着灭绝的命运,也对周边的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在这一地质构造不稳定地区建设高坝大库,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
那么,水电开发商们就看不到这些吗?电力公司为什么要争先恐后地“跑马圈水”?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沈可挺博士的一项研究发现,“急剧膨胀的水电投资,不完全是为了缓解短期用电的需求压力,也不完全是为满足长期用电需求增长。”他认为,在一些地方提升能源需求量预期的诸因素中,已出现了非理性的、超经济的、投机性的,甚至是“讹诈”的成分。
显然,这里有一些特别的利益。
其中之一便是水电的“低成本”优势。据沈可挺介绍,从电站(电厂)建设的固定成本来看,水电每千瓦造价在7000~10000元之间,30万~60万千瓦国产机组的火电单位造价为5400~6300元,进口66万千瓦机组火电为7200~8200元,水电比火电高出约40%。
但考虑到国家对环保控制要求的提高,火电用于脱硫、脱硝、除尘等方面的资金支出可能会占到造价的三分之一,水电、火电的造价将逐渐接近。而从运行成本角度看,火电的燃料成本占发电成本的60%以上,2004年,火电运行成本平均约0.19元/度,水电仅0.04~0.09元/度,水电成本优势显著。
问题是,为什么水电成本那么低呢?沈可挺指出,水资源对水电开发商来说,是一个无需付费的资产。从理论角度看,典型的工程水利的思维是:在大江大河上建坝截水即自动拥有水资源使用权。
“实际上,这是用工程改变了水资源原来的使用方式,并以此改变了利益格局。”沈可挺说,这很像一场“政变”,将水流的控制权易手,由某家开发商占有这个低成本发电利润之源。
这种行为的排他性是很强的,在这里,各家的竞争主要不是技术、经营能力,而是抢夺和占住这个权利的本领。
这也正是大大小小的水电开发商纷纷争抢水资源的真正原因。
水电开发商们“豪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即便是电站投资严重透支了,最后也会由国家来“托底”。
张晓指出,经验数据表明,水电工程往往是超预算的,规划人员往往忽视许多成本因素,如潜在的施工难度、移民成本、环境影响等。据介绍,在考虑了物价因素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由世界银行投资的70个水力发电站中,平均超预算30%。
6月24日,审计署发布的《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报告》中也披露,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实际完成投资累计超出合同金额10.97亿元。
“国内一些水电工程多采取‘钓鱼’手段,立项后不断追加投资。”张晓说。
生态之忧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曾多次深入西南腹地调查水电建设和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他发现,由于水电缺乏调节能力等固有缺陷,对西南地区大江大河的过度开发,正在当地引发高耗能产业的膨胀。而建立在廉价水电基础上的高耗能产业,给当地的环境和社区已经带来严重影响,由此制造的巨量能源需求,大规模消耗江河开发所产生的电力,直至导致新一轮电力短缺,而电力短缺又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水电开发。
一位云南怒江州的官员曾公开表示,在水电开发的同时,利用成本较低的水电,矿电结合,就地配置高耗能和高附加值的矿产品加工工业,以电带矿,以矿促电,将给怒江州经济发展开拓新路。
马军称,这一“面多了掺水,水多了加面”式的水电开发,将使当地在高污染、高消耗的扩张型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与节能减排的方针背道而驰。
据介绍,雅砻江流域水电蕴藏量极其丰富,在雅砻江流域的甘孜州、凉山州,高耗能产业也随着水电开发的脚步亦步亦趋。其中位于二滩水电站旁的攀枝花市,就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成为水电与高耗能产业结合这一发展模式的试验田。
经过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发展,如今,攀枝花市已经建设起省级“高耗能工业园区”,高耗能产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当地的龙头产业。只是近两年,在国家严控高耗能产业的背景下,这一园区才更名为“攀枝花钒钛工业园区”。
马军还发现,由于高耗能产业的迅速膨胀,在攀枝花市,仅攀钢、攀煤、川投电冶、威力钢厂、玉典公司等五个用电大户,其用电量就占该市全部售电量的85%以上,电力供应日趋紧张。“在二滩水电站建成、水电供应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攀枝花市的煤炭需求量反而在加大。”马军说。
攀枝花市统计局《攀枝花工业结构调整研究》2006年第12期称:“2005年全市生产原煤998万吨,消耗原煤1491万吨。在现有工业结构下,攀枝花煤炭生产能力已经满足不了全市对煤炭的需求。近年来,火力发电用煤需求大幅增加、炼焦企业无序发展、运输紧张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煤源紧张,出现了‘群鸟争食’燃料的局面,攀枝花煤炭库存频频告急,数次低于警戒线,煤炭供应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马军称,水电本身虽然不涉及污染排放,但水电所催发的高耗能产业不但能耗高,而且其中很多产业污染排放也很严重,诸如电石、黄磷等产业。
“近年来我们在西南大江大河流域考察的过程中,除了为密集的水电项目所震惊,也常常惊异于峡谷里那一座座喷云吐雾的企业。”马军说,这些规模大小不一的高耗能企业,排出的烟尘常常把原本山明水净的峡谷搞得乌烟瘴气。
“事实上,西南地区已经陷入了‘开发水电-引进高耗能产业-大量消耗能源和排放污染-更多地开发水电等能源资源’的怪圈,很难自拨。”一位专家说。
4、水电“科学发展”之争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07月08日 章轲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708/02366452625.shtml
金沙江两大水电工程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叫停后,有关水电开发的争论再次甚嚣尘上。有人反思水电开发的利弊,有人探求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有人抱怨环境影响评价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甚至有人为水电开发商们的“跑马圈水”和“未批先建”的违法行为唱赞歌。
有趣的是,古时候的两个人,一个是拿着“矛”,一个是拿着“盾”相斗。而如今,争论双方拿的都是同样的武器——科学发展观。所不同的,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不同理解、解释和运用。
水电之争,到底谁在真正地科学发展?
该不该大力发展水电
潘家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水利电力部原总工程师,水电开发的坚定支持者。
在潘家铮看来,“现在中国的水电开发既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大好形势,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压力和指责。”在为《“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书所作的序中,潘家铮认为,中国有举世无双的水电资源,水电又是目前唯一能够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开发水电减少燃煤正是从根本上保护中国生态环境的重大措施。
“试问,人们能够提得出另外一条现实可行、在近期大量替代燃煤的措施来吗?有些同志不肯承认水电是清洁能源,试问水力发电排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气废渣了吗?导致酸雨和温室效应的问题加剧了吗?”潘家铮说。
潘家铮甚至相信,在怒江适当建些水电站,改变不了洪水期江水咆哮奔腾的壮观景象,改变不了怒江大峡谷有雪山、陡坡、草原、急流的瑰丽景观,更不会使“三江”并流区的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丧失。
原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会长何耀华研究员以“三江”地区为例指出,“三江”水能资源丰富,但流域地区各民族人民贫困,科学文化发展滞后,几千年延续的毁林开荒、刀耕火种、陡坡种植、伐木取暖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许多居民失去生存环境,许多村落生产生活无以为继。
何耀华认为:“以遏制水电开发来谋求原始生态的保存,只能使贫困更加贫困,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就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来看,2008年,水电发电量5633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16.41%;火电发电量27793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80.95%;核电发电量684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1.99%。各界达成的共识是,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但以燃煤为主的电力结构一时也很难改变。
“火电最大的问题是破坏环境,风电最大的问题是规模太小,核电最大的问题是不安全,而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能源最大的问题是效率低和成本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研究员王崇理说,“水电是电力中最经济和清洁的能源。特别像云南这样的水能资源丰富而又相对贫困落后的西部省份,水能资源的开发更具有多方面的战略意义。”
但相反的观点同样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中心有关专家表示:“水电开发带来的益处毋庸置疑,但是对于每一个流域、每一个工程是否合理,怎样做合理等问题,如果没有全面的分析和民主的讨论便不可能得到公正而富有远见的结论。”
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玉歆称,实践已经反复证明,那种不讲科学、依靠头脑发热、大干快上的工作方式,尽管可以求得一时的轰轰烈烈,甚至是非常显赫的短期政绩,但从长远看,往往是劳民伤财,后患无穷,甚至损失惨重。
“我们期待新上的水电项目不但能有一个好的经济效果,同时也有好的社会和环境效果,不但功在当代,也要利在千秋。”郑玉歆说。
至于水电是否是绿色和清洁的能源,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易生毫不客气地指出,“水电不等于绿色能源”。认为水电是绿色能源,既不严谨又不科学。
郑易生解释说,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水电站,即便是“清洁”的,也不是“绿色”的,因为人们在获得能源的过程中,不仅要追求人类健康,也要追求河流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郑易生认为,正是狭隘的“只问水头,不问生态”的“水能河流观”,仅看到河流提供能源的作用,而忽视了河流的生态作用,导致了某些人思维逻辑上的错乱。
开发水电,谁最得利?
主张大力开发水电的一方,最大的理由就是建水电站特别是大型水电站,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
何耀华以怒江水电开发为例,举了一大串数字:
怒江十三级水电开发,年发电1029.6亿千瓦时,每年可为全国人民创造价值342.3亿元(电价0.35元/千瓦时,有效电量率90%),每年至少可增创国民生产总值5158亿元(按每度电创造国民生产总值5元计);东部地区可减少火电投资850.7亿元,每年节约标煤3705万吨。
何耀华称,对于怒江流域各民族人民而言,十三个梯级电站的开发,总投资896.5亿元,如果2030年前全部建成,平均每年投入30多亿元,国税年收入增加51.99亿元,地税年收入增加27.18亿元。巨额投资将扩大就业,按每投入20万元就可带来一个长期就业机会计算,896.5亿元的总投资,可带来448250个长期就业机会。同时,巨额投资还将带来地方建材、交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GDP的增长,促进财政增收。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教授缪家福认为,科学发展观首先强调的是发展。“虽然增长不等于发展,但增长却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
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长欧志明进一步解释说:“怒江水能资源开发长期规划与建设,相当于办起一所建设大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水电、环保前沿技术的引领下,培养出一大批工程、环保、经济等建设和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出一大批有技能、守纪律的劳务大军。”
但反对者们认为,水电开发的好处不能一概而论。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移民研究中心教授陈绍军指出,水利水电工程的水库淹没区在上游,而受益区主要在项目所在地、下游或受电区、受水区。这样导致由于居住的位置不同而效益分配不同,上游的移民可能因为土地淹没和家园被毁而产生次生贫困,生活水平下降,下游居民获得防洪、灌溉等效益,受电地区居民和企业因得到电力而获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移民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1986年以前建设的8.6万座水库,在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水库移民遗留问题,产生了数百万人的次生贫困移民,引起了许多社会、生态、环境问题。
陈绍军说,目前的水电效益分析中并没有计入水电工程建设的全部代价,如果将水库淹没损失计入赔偿费用,或将10年后期扶持费用计入,水电开发的经济效益将大打折扣。
另外,环境污染、泥沙淤积、生物多样性破坏、水库淹没造成文化财产的灭失、生态破坏、移民所在社区传统文化损失等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带来的损失难以定量,目前也没有计入水利水电开发的成本。
“水利工程有程度不等的公益性质,但是水力发电站则基本是营利性公司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中所有企业的目标,包括国有企业。”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沈可挺博士认为,水力开发受益最大的是水电开发商,必须打破现有的水电公司独占水资源垄断收益的不合理分配格局,确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教授近日也表示,水资源的重要性要超过化石能源,未来资源税改革要考虑将水资源纳入其中。
资源量能否等于可开发量?
主张大力发展水电的人认为,根据2001~2004年中国水力资源普查结果,中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89亿千瓦,其中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为4.02亿千瓦。西南是中国水能资源最富集的地方,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9亿千瓦,占全国71%,但目前开发程度还不足8%。
而中国目前的水电资源开发程度也不足25%,与世界水电开发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加快水电资源开发,是提高中国水能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水能理论蕴藏量为8549万千瓦,占云南省的82.5%,适宜建设若干高水头的大型梯级电站,是云南水电资源开发的主力军。”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冯建昆说。
不过,在郑易生看来,中国水电建设已经由技术制约、投资制约、市场制约阶段,发展到目前的生态制约阶段。在这个阶段,仅仅使用“技术可开发量”或“经济可开发量”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水能开发现状显然是不够的。
“因为那些在经济上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如果突破了生态环境许可的界限,是不应当放在合理开发的范围内的。”郑易生说。
郑易生同时认为,简单的“水电开发率比较”不能引申出“水电大开发是合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具体分析,因流域制宜,因坝制宜。
西南地区是一个极为复杂多样的地区,它的区情是什么?郑易生说,“是其自然条件有好几个‘最’,而不是一个‘最’。”
研究表明,西南地区是我国水力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但同时也是大型工程开发地质风险最高的地区,是世界公认的地球在生物方面最丰富和最脆弱的陆地生态区之一,它还是中国少数民族最聚集、文化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郑易生认为,只看到河流的发电潜力而无视或贬低其他因素是危险的。“那种要在十五年中将数以百计的大型水电工程布满西南地区每一条大江的计划,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深谋远虑?”郑易生说,我们反对的不是发展水电,而是有害的夸张和唬人。
针对水电开发的争论,有专家表示,这种问题不仅要求多种知识的结合与多方利益的权衡,还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对于这样复杂的问题,应防止任何理由的简单化与情绪化,并警惕任何形式的傲慢与偏见。
郑易生表示,在今天的时代,无论是谁,如果没有对自己(部门、学科)之外的知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人类未知领域的存在心存诚实与谦逊的态度,就算不上有科学精神的人,不论高唱“发展”还是“保护”,都可能坏事。
5、工程师范晓:不能只把河流资源当成水能资源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07月08日 章轲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708/02366452633.shtml
许多人认为环保部叫停金沙江两大水电项目,是基于环保和环评程序方面的考虑,不过,在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看来,更大的问题在于西南特殊的地质结构。
“由于地形上的急变与反差,在我国西部造就了世界上罕见的水力资源富集区,但也正是由于地质环境的极不稳定,这里也成为我国水电开发中地质环境风险最高的地区。”范晓说。
CBN:前几日广西罗城县卡马水库发生严重险情,数万群众被转移。到7日为止,广西仍有部分河流和水库在高水位运行,防汛形势严峻。水库危害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水利水电无疑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有利的一面,你对此是怎么看的?
范晓:许多质疑在西南地区大兴水电的声音,并不是没有看到发展水电、兴修水库的利,而是同时看到它带来的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看到只把河流资源当成是一种水能资源,采用竭泽而渔、斩尽杀绝的全江全流域梯级开发的非科学非持续发展的模式,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的巨大损害和长期隐患。
水电作为能源的一种形式需要发展,水电开发商要获取利益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以水电开发商和政府的利润、财税收入和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片面追求水能发电的经济效益,以牺牲移民利益、生态环境、地质环境、自然文化遗产等为代价,毫无节制地搞水电大开发,这就是真正的“不公正”了。
金沙江、大渡河、岷江流域的许多电站都深入甚至侵占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如向家坝、溪洛渡电站位于“合江—雷波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田湾河梯级电站位于“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梯级电站位于“三江并流世界遗产”以及众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世界遗产公约的挑战,并直接损害和侵占了公共利益。
CBN:地质断裂带上是否适合修建高坝大库?
范晓:西南地区受板块运动影响,地质条件复杂,尤其是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川西、滇西北地区的高山峡谷,本身就是强烈的地壳抬升和地形切割的产物。这样的地区蕴涵着中国最丰富的水能,因此成为当前水电开发的重中之重。规划中的全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中,位居前三位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水电基地都在川西、滇西北,长江上游、南盘江红水河水电基地也部分跨越川滇两省,澜沧江、怒江水电基地则基本都在滇西北地区。
与此同时,川、滇两省正是中国地震最为多发的省份,属于中国地震强度和频度最高的南北地震带川滇地震区的一部分。目前西南水电开发的许多梯级电站都与该地震区中的重要地震带交错或重合,例如龙门山地震带、松潘地震带上的岷江上游部分梯级电站;鲜水河地震带上的大渡河部分梯级电站;鲜水河、安宁河地震带上的雅砻江部分梯级电站;马边-昭通地震带、东川-嵩明地震带、中甸-大理地震带上的金沙江部分梯级电站;滇西南地震带上的澜沧江部分梯级电站等。
西南地区地质条件脆弱,滑坡泥石流原本多发,在这样的地区修建一系列百米以上甚至三百米以上的高坝大库,无论是边坡的大规模开挖,还是水库淹没后公路、隧道的大规模重建,都会给水库沿线的岩体带来破坏,在强震发生时可能加剧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堵江淹没、堰塞湖溃决等次生灾害,由此给河流沿岸人民带来的严重隐患和威胁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CBN:你是否认为水电是清洁能源?
范晓: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水电建设开发与引起包含地震在内的各种生态环境灾害的讨论争议备受瞩目,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观点。
水电因为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多种负面影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造成原生生物物种绝灭;水库的累积型水污染;诱发和加剧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泥沙淤积加剧库区和上游的洪灾威胁;产生大量的非自愿移民并导致他们的贫困化等)以及水电工程也有它的工程寿命(泥沙淤积、库容损失、老化报废等),因此从现代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已很难把水电定义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水电和火电一样,都是需要遵从科学规划、充分注意避免和减少其负面影响的能源形式。
片面笼统地说“开发和修复水电枢纽,既符合当地利益,又符合国家利益”,而不是站在综合协调、综合平衡、兼顾各方利益的角度,考虑对现有的水电开发模式和规划进行调整,这不符合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不利于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6、审视西南水电开发
杨勇
21世纪前2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较2000年翻两番,达到45万亿人民币,届时人均GTP 约要达到33000人民币。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国电力装机要达到9.3亿kw,按2006年全国电力装机6.2亿kw,其中水电装机1.29亿kw,规划水电装机届时要达到3.28亿kw。因此,在剩余的12年中,水电装机要增加1.99亿kw,这意味著这期间每年要新增装机1600多万kw 。同时,这期间我国还规划建设一系列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中国的河流开发建设的规模和强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主张大力开发水电的人士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电力能源支撑,减少环境污染需要提高水电所占比例,我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特别是西南水电开发利用程度比发达国家低,还有很大开发空间。因此,我国今后水电开发主战场应该在西南地区的大江大河----长江上游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以及这些河流的支流水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水电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时期,特别是西部大小河流上呈现出同时启动、集群、无序、失控开发的态势。投资主体多元化、集团化、布局密集、高坝大库、装机超限、手续不全、环评滞后、环评结论模糊、生态、移民、国际、金融等问题复杂、利益矛盾突出、江河调节调配调度机制不健全、用电市场预测不明细、投资预算不计生态和社会成本、地震、地质灾害研究和评估草率、江河功能分配调节矛盾尖锐、流域规划未定,灾害性水患频发、江河水污染、江河水文变化等是目前我国江河开发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根据国内外水电建设的经验教训和西南横断山地区独特的地质背景和地理位置,汶川地震后,就当前西南横断山水电开发态势我们应该认真审视和研究,特别要重视以下问题。
关于地震地质风险:
横断山脉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接、至今地壳运动仍然剧烈复杂的造山带,是杨子板块与冈底斯——印度板块之间巨型造山系的组成部份。其特点是,活动性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挤压、褶皱、隆起并伴随着引张、伸展、裂陷,形成了冷谷相间的纵列峡谷地貌和山间断陷盆地(湖泊),这样的地质地貌为江河发育和水能富集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随着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的快速隆起,周边河谷如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河川的强烈下切,高山峡谷和滩多流急的河谷形态还在强烈的演变中,区内断裂构造体系如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安宁河断裂、小江断裂、程海断裂、澜沧江、怒江断裂等频繁的新构造运动,使强烈的地震活动沿着这些断裂带频繁发生,河谷两侧高陡斜坡地上大规模的山体崩塌、滑坡屡屡发生,临灾危岩地貌发育,高地应力区河谷强烈下切卸荷而产生的大型危岩山体对工程建设和城乡安全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越来越认识到在这些地质背景下灾变的可能性,提出加强对灾变和应变研究的重要性,并且认为渐变、均变与突变(灾变)相结合的非线性旋回演化在该地区是存在的,这是全面认识该区域地质规律的基本前提,灾变论旋回与地质旋回的研究已受到地质学界的重视。
多旋回造山作用和频繁的地震活动是横断山地区地质活动的突出特征,导致了几大地质构造体系在这里交接、复合、穿插、重叠,形成了北西向的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南北向的川滇经向构造体系,北东向的新华夏构造体系以及一些旋转弧形构造体系,它们一般都具有拉张、逆冲挤压等复性特征,特别是在高原东部地区兼有左行走滑和旋转,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则显右行走滑。在地貌上受这些构造体系的控制形成发育了相应走向的山系山脉和河流。
发育在横断山脉的河流均受到地质构造的控制,而这些地质构造大多是活动性的,为地震多发带。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是地球上著名的三江并流,这样的格局在地球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三条河流从青藏歹字型构造带转折区开始一直由北向南同行,到了横断山脉中段金沙江突然掉头东去,一路上曲折拐弯,最后流向太平洋,造就了中国东部的滋润与繁荣。“三江并流”以东的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与金沙江具有相似特点,它们同向并流一段后,各自沿着北东和北东东方向发生了曲折的拐弯,在雅砻江锦屏大拐弯刻画出与金沙江石鼓大拐弯相似痕迹的反“N”字形流向,大渡河、岷江也显示了不规则“L”型拐折的流向,而汶川地震的震中就位于岷江河湾的拐点处,沿东北方向200余公里的北川县重灾区也恰好位于涪江上游河湾拐点,这些河流拐点都是活动性断裂所控制经过的地方。河流受构造断裂控制,基本上遵循了区域复杂地质构造的展布规律。
横断山水电建设大多分布在这些危险的河段上。
1、岷江紫坪铺电站坝址和库区位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和岷江河湾转折端;岷江上游干支流加上沱江、涪江、嘉陵江上游干支流的上百座水电站建于该断裂带上,在地震中受重创,60%的中小电站几乎不能恢复。紫坪铺水库蓄水运行不到2年,就发生了地震,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和认真研究;不应该认为大坝没有决堤就证明地震危险区就可以建电站,更不应该因此树立了在地震断裂带上建高坝大库的信心。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紫坪铺水电站地震后地质环境已经变得非常恶劣,上游新增数亿立方米的崩塌滑坡泥沙源可能导致水库寿命的缩短,电站水库功能也难以恢复到震前状态,很多安全隐患并没有解除,经济损失和恢复重建代价巨大,预期经济目标也难以实现。
2、大渡河瀑布沟电站位于北西向的道孚——康定断裂(鲜水河断裂带)与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南端的结合部,大渡河在石棉发生拐折向东并在该段形成长约50公里的宽谷地,瀑布沟电站利用这一河谷形态建设高坝大库,坝高186 米,库容 53.9 亿立方米,在其上下游均在进行梯级电站建设,在这样一个已经休眠了数十年的地质危险区,未来一连串的高坝大库一旦蓄水运行,对地震活动的影响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3、雅砻江:在锦屏山反“N”型大拐弯已开工建设锦屏Ⅰ、Ⅱ级巨型电站,上游一级坝高 305 米,库容 77.6 亿立方米,下游二级为载湾取直大流量引水式电站,位于木里弧形断裂构造带和南北向的稻城——剑川断裂带复合地质构造区,并有微板块缝合带显示,地质构造背景非常复杂,地震地质研究工作没有重大突破,地震活动性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而相邻区在几百年中已发生数次强震,在其上下游已正在实施梯级开发,将形成一系列高坝大库群,这对地震活动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
4、金沙江:在中下游石鼓以下规划13级(进入长江后还有石棚拟建、小南海在建,三峡建成,葛洲坝建成等四级)。分别位于南北向的小江断裂带,安宁河断裂,绿叶江断裂带,这些地区均为地震多发区。在建中的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以及虎跳峡一库八级均为超巨型高坝大库电站,在金沙江中下游上首尾相连。虎跳峡一库八级布局在金沙江反“N”字型河湾,龙头电站水库布置在石鼓拐点一带(比选中),主要是利用该段金沙江板块缝合带的宽谷形成大库容,对下游梯级将调节补偿1100多万千瓦的出力。而这种布局和设计规模在地质上同样是危险的。
澜沧江和怒江:处于板块缝合带和微缝合带,即澜沧江断裂带和怒江断裂带,为我国地震活动多发区。
澜沧江和怒江并列南行,分别进入南中国海和安达曼湾,是维系东南亚半岛的命脉,在中国境内分别规划有澜沧江13级,总库容515.26亿立方,怒江13 级,总装机2132万kw 。
以传统的眼光和简单的对比来寻求西南水电开发的理由是危险的,甚至会误导决策。处于不同地质地貌单元的河流在开发程上根本不具可比性。国外不少水电开发程度较高的河流大部分并不在地质活动断裂带上,其地质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也大大优于我国横断山区的河流。
地质学家们认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断裂构造,不论是单一断裂还是复合断裂,对地应力场均有明显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的研究,在西南广泛发育的复合型断裂构造带,断裂交汇部位往往是应力集中区,即使是单一断裂,在断裂端部和断层几何形态的不同和各段的力学性质的差异均能造成局部的应力集中,在横断山地区强震发生的空间分布上与这一结论有很好的一致性。如表: 横断山区域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性的关系
断裂带 |
断裂长度 /Km |
断裂活动性质 |
历史平均滑动速度/(mm/年) |
MS≥5 地震次数 |
MS≥7 地震次数 |
最大震级 (MS) |
龙门山断裂带 |
500 |
右旋走滑兼逆断 |
1.4~1.8 |
26 |
1 |
8 |
松潘—平武构造区
|
5~10 |
右旋走滑、逆断 |
|
35 |
4 |
7.5 |
鲜水河断裂 |
300 |
左旋走滑兼逆断 |
16.0~17.4 |
>47 |
8 |
7.9 |
安宁河断裂 |
200 |
左旋走滑兼逆断 |
1.5~5.3 |
9 |
2 |
7.5 |
则木河断裂 |
150 |
左旋走滑兼正断 |
3.5~4.9 |
5 |
1 |
7.5 |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 |
>1100 |
右旋走滑 |
16.0~20.0 |
>57 |
3 |
7.3 |
澜沧江断裂带 |
>600 |
右旋走滑兼正断 |
|
3 |
|
6.0 |
南汀河断裂 |
>180 |
左旋走滑兼正断 |
3.0 |
12 |
1 |
7.2 |
根据苏生瑞 黄润秋 王士天2002年断裂构造对地应力场的影响及其工程应用。科学出版社
同时,地质学家们承认,各种因素对地应力的影响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还需要很长很艰苦的过程,目前的认识仅仅是初步的,由于还缺乏在野外进行大面积地质体变形、变位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不论是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还是在地应力、活动断裂、地震地质研究方面都还有一些重大问题至今未能很好地解决,例如岷江上游(包括龙门山)地区的构造等问题,主要断裂的活动性及新构造应力场发展演化问题都未进行系统研究。总之,断裂构造和地应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指导工程建设还需要艰苦努力。
动力地质过程和灾变地质作用是青藏高原近期隆升这一大陆岩石圈动力过程在地壳表层引起的系列动力地质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广泛发育的断裂活动对横断山区高地应力的产生和地质灾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于水库诱发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是一个科学命题,不是杜撰,也不是设想,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其诱发机制还在探索争议中。目前的研究认为,水库诱发地震取决于库坝区地质环境、地质构造背景和水库运行的总体组合条件。根据国内外水库诱发地震的情况,可分为两类:一是水体渗透储积条件,二是诱震的地质构造条件。
横断山诸河流河谷分布有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并出露有象征地球岩石圈中构造活动最强烈、结构最复杂的蛇绿岩混杂带。西南横断山河流岩层结构破碎,断裂构造复杂,在建和规划库坝区具备不同程度的渗漏条件,水库蓄水造成岩体的抗压和抗剪强度降低,破坏岩体内应力均衡状态,改变地下水动力条件和库岸岩体动力平衡,在其他条件具备时,从而成为水库诱发地震的因素。
区内河流具备地球上最活跃的地质构造背景,活动断裂纵横交错,坝址和库区难以避开这些构造活动区,而大多数断裂构造与地震活动均有成因上的联系。
从对世界近2000多座水库的分析表明,水深和库容在水库诱发地震的动力机制中具有十分明显的因果关系。
水体负荷所产生的正应力、剪应力远小于完整岩石的抗压和抗剪强度。如果具备以下二个条件:(1)岩体破碎,裂隙发育;(2)水体负荷产生的超孔隙水压足够大。那么水库负荷所产生的剪应力和孔压力就形成诱发地震的直接作用因素。同时,还是触发较大初始应力的间接作用因素。
另外,由于横断山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一旦河流上形成首尾相连的水库群,消洪增枯的频繁交替以及水库间库容差异和频繁调度,引起库容水深的不断变化,也会引起库岸围岩结构瞬时应变,在这种快速频繁的变化中,也可能导致应力失衡而诱发地震,
汶川地震前以前的2005至2006年间,沿岷江河谷和紫坪铺水库库岸都汶高速公路施工隧道中多次发生瓦斯爆炸和岩压异常,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案例,可惜当时并没有引起警觉。
地震预测预报是一个尚未攻破的世界性难题,水库诱发地震的动力机制、水文机制、岩石应变机制等都还存在着较大争议。特别是在青藏高原、横断山这样的地质科学前沿地区更应该继续深入研究。然而,在这些引起极大关注和争议的关键问题还没有取得共识、一些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还没有突破性成果的情况下,我们的建设就开始了!
关于地质灾害和地震次生灾害
横断山诸河流的河谷地质地貌的特殊性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创造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和丰富的物质来源,是世界上著名的地质灾害泛滥区,长期处于高发期。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07年公布的调查统计:
长江上游地域辽阔,地形高差悬殊,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岩体破碎,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地质问题十分突出,危害巨大。地质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是中国和世界上地质灾害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据初步统计,长江上游地区地质灾害总数达21312处(不含5.12汶川地震新增地质灾害数12000余处),其中滑坡12678处,崩塌2568处,泥石流2756处,地面塌陷452处,不稳定斜坡2858处,已造成1126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301510.51 万元;目前受地质灾害威胁1454092 人,威胁财产 1807092.68 万元。其中
岷江流域:现有地质灾害284处(不含5.12汶川地震新增),主要发育于低山、中山、高山区,其发育面密度分别为7.3个/100km2、2.3个/100km2和0.64个/100km2,分别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6.7%、70.7%和20.8%。
大渡河流域:大渡河流域受地形、岩性、斜坡结构等影响,地质灾害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大渡河流域共发生地质灾害913处,其中滑坡385处,崩塌105处,泥石流358处,不稳定斜坡65处(表1)。随着大渡河梯级水电工程的展开,地质灾害的影响日益显著。
金沙江地处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流域内地形起伏大,相对高差悬殊,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岩体破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危害巨大,据初步统计金沙江流域地质灾害3739处,其中滑坡2032处,崩塌322处,泥石流932处,不稳定斜坡453处.
雅砻江流域现有地质灾害716处,主要发育于中山、高山和丘状高原区,分别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81.98%、15.78%和2.24%。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长江上游主要地质环境问题调查报告》中认为:
水电开发工程所面临的重大地质问题主要有:①河谷成因地质历史演化研究薄弱,深入分析研究河谷第四系历史演化,找出河谷第四系“深槽”堆积的原因及其发育分布规律,指导流域梯级水电工程开发规划;②活动断裂发育分布规律及其活动性研究,为坝址选址等避开活动断裂提供地质依据;③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发育分布与危害;④堵江崩滑地质灾害体发育分布与危害;⑤水库诱发地震;⑥水库渗漏问题;⑦库岸稳定性与库岸再造问题;⑧水土流失与水库淤积问题;⑨梯级水电工程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问题。
横断山区地质灾害对水电建设的影响有:
山体崩塌滑坡:横断山诸河流有下列特征的山体崩塌滑坡(1)水流下切造成的山体临空扩大,山体失稳而发。历史上有数次特大型山崩记录,目前也存在着正处于临灾的危岩山体,体量数千万立方到数亿立方。
(2)断裂破碎带中正在孕育生成的欲崩危岩。
(3)工程爆破(或者各类施工过程中适时集中大爆破)或地震发生时形成的山体裂缝欲崩危岩等次生灾害,处于临灾之中。
山体崩塌滑坡埋没电站设施,阻断交通和输电线路,引发水库浪涌甚至漫坝;特大山崩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溃决水头对大坝造成威胁,山崩区往往形成特续发育、具有周期性成灾特征的山崩区和泥石流源,丰富的物质源源不断的输入河流,侵占库容。
泥石流和水土流失:横断山区稀疏的植被,破碎的地貌,过度的土地利用和水电建设、矿山开发以及干热河谷特性造就了横断山区是地球上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地和水土流失泛滥区,使区内不少地方丧失生态功能和生境条件。
泥石流在横断山诸河流的分布特征是成群成带分布,很多冲蚀支流成为泥石流的通道,在沟口处往往形成大型冲积扇并阻挡河流,光秃破碎的山体往往形成破面泥石流,每年向河流输送大量泥沙物质,新的泥石流沟还在不断扩展。水土流失在区内成片分布,其面积占60%以上,年浸蚀物总量约20亿吨以上,大部分通过地表经流和泥石流输入河川水库。
5.12汶川地震电力损失初步统计
(1)地震对已建成和在建水电站破坏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仅阿坝州岷江流域130座水电站受损(不包括柴紫坪铺电站),受损装机容量256.85万Kw,占全州装机容量的90%,直接经济损失151.53亿元,映秀湾、太平驿、福堂、渔子溪一、二级基本全毁。汶川、理电网全面瘫痪,35kv以上输电线路受损1638.5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2亿元。四川省受损水电站470余座,装机容量330万千瓦,10KV以上停运输电线路457条,倒杆(塔)85377根,断线31969公里。(2)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2008年5月25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告之,水利设施灾后的修复重建,包括应急除险在内,共需资金360亿元。(3)受损电站面临一系列难题,一是不能恢复重建电站的投资回收和职工就业问题严峻,地方财政陷入困境;二是刚投入运行电站的技术经济指标发生变化,预期效益难以实现。恢复重建又需大量投入;三是许多大坝、厂房、开关站、输电线路受损严重,上游和库区地质环境进一步恶化,运行成本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地震灾区形成地质灾害点面12000多处,产生崩滑泥石流物源10亿立方以上,这不仅使电站继续面临次生灾害的威胁,而且使水库蓄水条件恶化,水库功能消减,水库和电站的寿命受到影响;四是一些高坝大库地质变化较大,坝体、坝肩内伤严重,库区地质结构和地质环境改变,不稳定危岩增加,治理任务非常艰巨,水电站安全隐患并没有完全消除,进一步危害将逐步显现;五是一大批在建电站技术经济指标发生改变,资金投入受到影响。
通过汶川地震,我们应该正视水电站所遭受的损失和面临的困境,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西南地区水电密集开发的决策,优化开发布局,使我国水电事业真正走上科学有序的轨迹。
关于泥沙问题
水库泥沙问题始终是影响电站运行和寿命的关健因素,水库的退役电站报废主要是因为泥沙淤积所致。而报废水库特别是大型水库的泥少处置目前全世界都还没有遇见过。因为大型水库建设也才几十年的历史。在高产沙河流河段的水库泥沙不仅淤积快速,导致库容锐减,在峡谷型库区,库尾抬高引发上游水患,更为严峻的是库尾大量的泥沙处置困难,在高产沙峡谷河流上建设一连串大型水库群,泥沙问题终将产生连锁反应,这种情形一旦发生,将使后人束手无策(黄河三门峡泥沙问题已给我们深刻教训)。
横断山诸河流所处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环境条件,崎岖的地形地貌加上人类长期的土地开垦和森林采伐,使这些河流成为多沙河流,以金沙江为例,多年来输入长江三峡库区的泥沙为5亿吨以上,有的年份超过7亿吨(1980年达7.28亿吨),流域内年产沙量16亿吨以上,金沙江流域地跨我国地形的第二和第三级台阶,是西南地区的高侵蚀带,金沙江上游石鼓站(虎跳峡库区)年均输沙量为2.02亿吨,岷江高杨站年均输沙量0.495亿吨,汶川地震后数年内将是高产沙期,长江宜昌站年均输沙量5.14亿吨。可以看出,金沙江石鼓至屏山1000多公里是重点输沙江段,根据考察,该河段滑坡、泥石流十分发育,统计有近300条泥石流沟,近700处崩塌滑坡,欲崩临滑危岩体30亿立方以上,同时还有快速发展的采矿、修路、水电站建设等活动产生的弃碴尾矿等大量泥沙补给到河道中,这是该区域对长江上游输沙贡献率很高的原因。根据近年来研究,上述过程的增沙量超过天保、退耕还林等措施的减少量,金沙江屏山站的年输沙量呈递增趋势。随着本江段一系列特大型梯级水电站建设汶川地震大面积地质次生灾害的发育,泥沙情势将进一步加重。
靠干支流一级一级的水库栏沙,只能暂时解决问题,是把问题转移到上面或别处,把后患留给后代,但最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甚至到了最后,泥沙还是要下来的,泥沙淤积在水库,堵塞河流,防洪和行洪功能逐渐失去。我国水库泥沙淤积和河道改变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河害,已成为恶性循环。治理河流泥沙最根本的一是生物措施,增强流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减少减轻极端灾害性气候的发生,二是让河流保持动力机制,自然奔流,让泥沙到达它应该去的地方,下游本身也需要泥沙的滋养和冲刷,三是人类科学理性的开发建设,再不能干开发一地,破坏一方的事。
横断山诸河流特性及影响
河流名称 |
自然属性及功能 |
经济属性及功能 |
水电影响 |
岷江 |
金沙江(长江)主要支流,源区呈放射状水网,构成杂古脑、黑水河、岷江三大河流,残留的冰川和降雨为主要源流,上游谷坡陡峻,切割强盛,山体破碎,地质灾害发育,河流滩多流激,自净输沙能力强,支流短而急,栖息大熊猫等珍稀物种。河流两岸错落分布长条形阶地和侵蚀高台地,有洪害、泥石流和崩塌滑坡之隐患。中游依地形古代治水分为内外江,内江为成都平原受益,外江成为季节性河流,冲积成大片平原。下游接纳大渡河江入金沙江,通航达长江。鱼类丰富珍贵。 主要指标:流域面积13.35万Km2,长793Km,多年均流量2850m3/秒•年,自然落差3560m,水能理论藏量821.7万Kw。 |
养育两岸藏羌民族,维系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城市群落和千万人之水源地,岷江乐山港通江达海。岷江流域分布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旅游产业、河谷生态农业发达。 |
无多年调节大水库坝址,泥沙淤积快,水库、电站寿命短,技术经济指标不佳。 干支流多被经流式电站筑坝栏截,多断脱水断流,加重地质灾害隐患,改变地质应力状态,诱发地质、地震灾害。汶川地震导致大面积的地质次生灾害生成,并使老的地质灾害体复活,地质环境进一步恶化。水生鱼类面临灭绝,水电衍生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群进一步加重岷江河和成都平原大气污染,并可能危及九寨黄龙、都江堰、青城山等世界遗产地,威胁成都等城市群饮水安全,中下游水资源矛盾进一步明显现。 5.12汶川地震后,导致污染企业大面积停产,成都平原和岷江河谷晴好天气增多,能见度提高,成都市区几度出现远山显现的奇观。灾后产业重建,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质面临机遇和挑战。紫坪铺水库库尾泥沙淤积抬高可能威胁映秀震后新建城镇。 |
大渡河 |
金沙江(长江)主要支流,发源于横断山脉北部高原面水沼地,长江黄河分水岭,残留冰川融水和降水,水网发达,支流众多;上中下游为高山峡谷,切割强盛,水流湍急,自净输沙能力强,两岸宽谷和条带阶地相间分布,均为城镇乡村所利用。有峡谷奇观和蜀山之王贡嘎雪山等名胜,接纳众支流,在乐山汇入岷江。多珍稀鱼类。 主要指标流域面积8.273K㎡,长1062km, 多年均流量1570 M3 /秒.年,自然落差4177米,水能储量2101.1万KW |
上游为高原山地过渡带,随之为牧业向农业过渡,是四川重要的牧区和河谷农业区,沿江分布藏、羌、彝、汉和城镇乡村群,河谷阶地和地台以及支沟冲积扇为宝贵的生存之地,已被强度开发利用,中下游逐渐形成城市工业、农业、交通和旅游产业群。有大渡河国家地质公园,贡嘎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峨眉、乐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多种矿产资源处于开发中。上游源区干支流规划向黄河调水约40亿M3/年。 |
电站建设地质环境恶劣,具有较大调节库容坝址,淹没损失较大,人地矛盾突出,移民无处安置,淹没珍贵土地,代价太大,串珠状水库群可能改变气候条件,引发灾害性气候,加剧地质灾害发生,有较大规模的地矿开发,支流水电开发已出现多段季节性脱流。干流龚嘴电站运行20多年泥沙淤积已超过2/3库容,大渡河峡谷地质公园失去开发观赏价值,横断山冰川中心贡嘎雪山将受威胁,大渡河干流将形成的高坝大库群对流域内的龙门山断裂(南段)带、箐河断裂带、道孚——康定断裂带、小金断裂带等活动构造应力产生影响,存在着地震风险,大渡河上游源区杜柯河、阿柯河、泥曲等南水北调西线规划对干流电站群出力和调度带来连锁反应。大渡河中游采矿和冶炼产业致使大气污染已较严重,水生物濒临灭绝。 |
雅砻江 |
金沙江(长江)主要支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北勒拉冬则水沼地,长江黄河分水岭,上中游接纳横断山残留冰川融水和降水,上游为石渠和阿须大草原,是著名的藏地牧区,中游为我国第二大林区,林木蓄量4亿立方米以上。生态系统和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是我国少有的没有被污染的河流,河流切割发育,少阶地和冲积扇,在攀枝花市汇入金沙江,珍稀鱼类丰富。 主要指标:流域面积12.848.273万K㎡,长1571KM,多年均流量1810 M3 /秒.年,自然落差3870米,水能理论储藏量2204.2万KW。 |
上游分布着藏牧民和众多寺庙,河谷农业发达,中游曾经是我国主要的林木采伐基地和漂运河道。中游森林峡谷,村落稀疏,人烟稀少。流域内有亚洲最大的银多金属矿带和攀西裂谷成矿带,大规模开发中。已成为我国西南重要的工业走廊。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组成部分。雅砻江冷水鱼闻名遐迩。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从上游干流和支流调水57亿M3/年。 |
1967年6月中游雨月曾发生特大山体崩塌,形成175米——355米高,长200多米的天然土坝,堰塞湖回流长50多公里,9天后溃决对下游造成扫荡性破坏,如今崩区仍在发育扩展中。下游麦地龙欲崩山体有成灾危害。活动性泥石流沟和滑坡分布密集;两河口龙头水库可能殃及雅砻江干流唯一宽谷段甘孜江段,将淹没大量河谷森林植被形成温室效应,在建和已建电站高负荷区较远,山高谷深,输电工程艰巨。鲜水河等活动性断裂构造处于休眠中,地震风险较大。 |
金沙江 |
长江上游干流,上接通天河,奔流于横断山高山深谷,汇集众多支流,地貌单元和生态系统丰富多彩,光热条件好,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极其发育。接纳输送横断山脉地区近50万平方公里泥沙入长江,是长江干流中极其重要的一段。 主要指标:流域面积47.36万K㎡,长2308KM多年平均流量4660 M3 /秒.年,自然落差2000余米,水能理论储量3009万KW
|
上游分布着藏牧民和众多寺庙,河谷农业发达,曾经是我国西南主要森林采伐基地和漂运河道,矿产资源丰富,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和多个国家自然保护区。近年旅游产业和矿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丽江、攀枝花、宜宾等工业基地和城镇带,曾经也是历史上的移民通道。金沙江与通天河连接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调水80亿M3/年。滇中调水有赖于虎跳峡水库建成规划调水40亿M3/年。 |
金沙江上游是板块缝合带,中下游是构造断块控制的曲折河谷,新构造运动和现代地质作用活跃,历史上曾发生数次特大型山体崩塌堵江事件,王大龙、劳动乡、虎跳峡、普福、白沙沟、因民、白泥洞、石膏地等地仍是发育中的频崩危岩山体,水库回将会导致处于休眠或发育中的崩塌滑坡整体复活,金沙江泥沙输送量、泥沙淤积是梯级水库的大患,同时清水下泻加速对长江中下游的河岸侵蚀。随着金沙江中下游城市群落和资源型“双高”产业带动形成,河流环境质量将进一步恶化,金沙江河谷农业将大部分丧失,数十万人口迁移,活动性构造发育,地震多发。水库蓄水调配和水资源的强度利用将导致长江中下游密集城市产业群水资源、水环境情势恶化。白鹤滩、鲁地拉、虎跳峡等库区是金沙江河谷少有的宽谷,蓄水后淹没土地较多,移民人口较大。 |
关于移民问题:
解放以来我国工程性移民估计有数千万人,仅大中型水电工程移民就有2200余万,其中有1000万人以上处于贫困状态。中国水电工程移民为世界之最,其状态是:
移民安置极其困难复杂,代价太大;
恢复和提高移民生活水平缺泛有效良策;
可持续发展条件不具备;
移民困难承受力低;
依赖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但很困难,规划方案不能完全实现;
移民工作中多变故、如业主不愿多投入,政府朝令夕改;
政府热衷于做面子工程,而不顾及移民实际长远利益;
与接纳区原住民难以融合,甚至发生冲突;
移民和安置地居民没有参与权;
文化传统面临消失。
过去移民工作中有许多的沉痛教训,不仅在计划经济时期,受“左”的路线影响,移民工作不受重视,把移民当成包袱,行政处理、草率安排、强迫搬迁、践踏移民权益,造成移民痛苦;即使在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内,虽然思想和政策上都有改变,但总是脱不开“粮食自给”、“农业为主”、“就地后靠”、“一次性补偿”、“经费包干”的框架。按照这个模式走下去,很难做到“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移民将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尽管当前水电建设的主要战场在横断山高山峡谷地区,相对来讲,淹没损失及移民数量较少,虽然没有三峡工程“百万移民”之举,但是该区域地少人多,经济落后,环境容量有限,不少地方为少数民族集居地,宗教信仰复杂,如何妥善安置好移民,往往成为制约水电开发的首位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和人权意识的普及,移民工作日益受到关注,但难度还会越来越大。
四川省甘孜州至2007年上半年,已建、在建、拟建大中型水电站37座,正在移民1100人,后续移民3万人;阿坝州岷江上游杂古脑洒狮子坪、薜城、古城三个梯级电站已搬迁过渡移民1000余人,大渡河双江口、毛尔盖、十里铺、金川、巴底5座水电站搬迁正在进行,凉山州除二滩电站外,已建和在建5万千瓦以上22座,估计移民数69543人,拟建21座,移民78191人。
四川省在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大中型水电站,共移民近30万人,2001年以来开工建设大型水电站搬迁移民20多万人,加上中型水电移民近50万,到目前共有移民人口近百万人。准备开工建设水电站移民估计40余万人。
随着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嘉陵江、岷江流域一大批大中型水电工程开工建设,移民安置人数将大大增加。
云南省将开发建设的87座大中型水电站,将产生移民52万人。
以往过多的是注重的是移民问题,但是对接受安置区域、下游被影响的区域,就没有考虑在水电建设的负面影响之中。水电开发的第一受益者,首先应该是移民和所影响到的相关人群,至少是让他们提高现在的生活水准,包括居住房屋、收入、生存发展环境,并且应该得到他们和公众的认可。
充分认识到移民的几种风险,在实际工作中是非常艰巨的,移民可能面临无地、无业、流离失所、边缘化、疫病、饥寒、与公共设施远离、社会文化解体、抗灾能力差,他们也可能面临机遇,但这种机遇依靠政策、法律、和人性的彰显。
横断山区本来人地矛盾就比较突出,水电建设占去并淹没的都是河谷中难得的好土地,是原住民赖以生存的资源,安置区往往是边远贫脊区和土地资源很缺泛的农区,给那里新增环境和社会压力,土地、就业、社会、政治势力等方面的矛盾,都可能产生冲突,带来深远影响;
根据国际经验教训,大型水电工程从长远效果来看,都是降低了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随着库区后靠居民和外迁移民人口的增加,环境恶化,资源不足,发展停滞,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反而下降,水电建设的这种弊端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出来。
更少有人注意到水电大坝对下游的影响,往往只是强调水库对下游的防洪,灌溉和提供电力之利。但是,水库下游失去了肥沃的泥沙,土壤营养,失去水沙平衡,河堤淘空,河岸崩塌。夹带泥沙的洪水是冲积平原和河流维系生物群落的基本条件,也是维系生态平衡的根本,但是水库使河流丧失了这些功能,多水库将导致下游失去泥沙,河道情势和三角洲土地发生巨大变化。人们一般将洪水泛滥作为孕育新生的开始,古埃及人每年要举行仪式祈求尼罗河准时泛滥,给三角洲来年带来丰收。水库向下游调节水量,一般是以发电效益进行的,按科学的调节,应该是保持下游的稳定流态,根据下游经济区域和各行各业在不同季节保证水量的调节,但在利益搏异中很难做到这一点,结果泱及下游大片城市经济带,给下游民众带来难以逆转的影响
西南横断山诸河流是地球上最为独特的地质背景下形成的纵列岭谷地带,从东至西,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以及密集的支流水系奔流于其间,在年轻的青藏高原东部和剧烈的板块构造边缘结合部,这些河流还处于强盛的发育成长期,也就是说,这些河流段还是幼年河谷,在整个河流生命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作用。以人类和自然观点来看,河流有着固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文化属性,是维系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天然机制。横断山诸河流是改变甚至制造横断山区高原山地面貌的外动力,它不断向上溯源侵蚀,又还向两侧和向下浸蚀,陡峻的地形,悬殊的高差,破碎的岩石和脆弱的植被给河流侵蚀和运动以充分的动力条件和物质条件,河流开发建设,要充分认识到横断山区与青藏高原是一个整体,继续在隆升,并受大旋转、大推覆、大走滑地质活动背景的控制,区内河流水系数万年来不断相互袭夺。高原山地河流对地貌形成演化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也是不可抗拒的,这一演化过程造就和维系着中国和东南亚的生态安全。
一个时期以来,西南各地一片“水电富强”,“打造水电基地”“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口号,这是盲目的,我们除了在水电开发中缺乏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支撑,实际上还缺泛水电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能力和政策法律措施。
政府和业主往往喜欢在没有开始移民前就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篮图,夸大水电建设的
好处,给移民以诱惑,大肆宣传移民工作做得怎么样好,还没有进行社会公众评估,就宣称成功完成移民工作,更缺泛对移民后持久性的关注与研究。
但在实施过程中,利益相关方在利益分配上是失衡的,特别是原住民还不太懂得充分纰护自已一方的长远利益,有的地方政府只注重短期收益,在移民利益、环境和社会效益上是做得很不够的,甚至是失败的,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都由国家和公众来承担。
问题根源在于,体制上的弊端,长期以来水电强势,一家之言,不受商业法则支配,也不受公众监督,政府的责任心和管理不到位,既使想把工作做好,还存在着技术上和体制上的许多不适应。
西南水电开发众生相:
■大小水电开发商大举进入,跑马圈水;
■政府抛出橄榄枝,放宽准入条件,进行前期投入,有水电勘测设计院、政府背景的投资公司积极参股,为项目上马创造条件;
■前期工程批复草率,施工过程中脱离环保监管;
■银行追着水电项目贷款,只要有核准和上网合同,有20%基本金,争相放款。
■夸大技术经济指标,把项目绑上再说,投资不断追加;
■移民矛盾突出;
■风险被政府和社会消化。
■环评走过场,不能回答关健环境问题和新条件下的重大热点问题。
■重大控制性工程未定(如虎跳峡龙头水库、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等),预定技术经济指标存在变数;
■在一些高海拔地区水电站因季节性枯竭和冰冻,不能发电;
■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和干旱区水窑工程普遍,江河径流将呈减少趋势;
■长距离输变电生态环境影响未纳入整体环评,然而影响面更广泛。
■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纷纷崛起。
我们还在延用20世纪河流开发的主导思想和我国传统的水电开发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和已经过时了的水电规划,在没有适应21世纪可持续流域综合发展规划的前提下来展开的横断山水电汇战,有的工程已快速推进,有的工程已稍无声息迫不及待的违规开工……。纵观这轮开发活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是继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三门峡水电站、淮河治理、大跃进等经济建设的重大失误而对大自然的又一次围剿,它所产生的隐患将更为深远。
关于投资风险:
近年来,中国经济犹如乘上了快速奔驰的快车,难以停下来,但冷静观察,这就象一
列陈旧的机器但又开足了马力、已经超负荷的列车仍在艰难前行,刹车系统失灵,机械故障越积越多,车箱上还在不断的超载,当列车停下来的时候,这列车也快散架了,难以修复。
中国过去的发展繁荣,众所周知,很大程度上是靠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粗
放型的资源开发,过剩的产能消耗,狂热的土地与资源出让,丧失理性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畸形的教育、医疗产业化,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转手买卖,老百姓通过改革开放受益而存下的钱被一些不正常的消费引导所耗尽,使不少人成为房奴、车奴和负债者。在这种形势下,贫富分化扩大、腐败蔓延等等。特别是在经历了2008年特大自然灾害和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我们更需要深刻反思,紧急刹车,改变发展模式,用振救经济的4万亿措施和全国各省市近18亿投资计划重构可持续科学发展蓝图。
按目前水电建设规模,到2020年将达到3.28亿kw,这期间将还有一批在建大型火电、核电以及其它可再生能源同时建成,即使不计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和产业调整的影响,就按我国正常的8—10%经济增长率,电力产能的这种陡增态势,势必会出现阶段性过剩,再加上我国宏大的节能减排、产业优化升级等措施的逐步实现,我国电力装机将出现过剩的局面,那时候江河因电站建设而需要的生态修复,移民发展的投入将无法保证,并形成一系列金融信贷连锁反应。
关于对策
中国古人有独特的治水之道: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疏而不堵。都江堰是范例,这种治水理念还成就了中医的疏通经络精髓。
根据到2020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节能减排中长期规划目标,应集中财力,开展科学技术创新,解决关键重大问题:
改变那种把与发达国家比河流开发利用程度、比人均消耗能源、并拿简单的理论蕴
藏量、可开发利用量、经济可开发量作为水电建设的理由和依据,改变某些人甚至认为的“先开发、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是发展进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的观念。要根据中国国情和自然状况制定水电发展规划;
优先选择具有控制性、具有综合性功能的水利水电工程,为将来开发利用储备经验
和技术;
■对现有水电站和电网进行优化完善,加强病险水库的维修加固,淘汰部分小水电和
病险小水库;
■集中财力恢复建设生态屏障,发展旅游和生态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引导公民
追求健康环保和节约勤俭的生活方式;
■矿产资源勘探和规划,重点优化发展,控制双高产业;
■集中资金和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我国河流面临的重要问题是污染治理和控制,要大力治理污染,优化产业结构,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良性健康发展;
■河流制定并优化大江大河流域规划,完善江河管理体制,为科学开发利用提供科学
支撑和依据;
■切实解决以往工程建设(特别是水电建设)中移民的遗留问题和困难。
■水电开发实现三个超越:
改变征服自然为顺应和遵重自然;
改单一水电、水利规划论证决策向环境、社会综合论证决策;
改单纯水电效益到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和和谐发展。
我们要充分利用未来发展中节能减排取得的成效和优化产业结构后能源形势缓解的时
机,进一步优化我国水电水利开发战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应当注意到,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开发新能源,国家发改委2004
年发布中国首部《节能减排中长期专项规划》,其目标就是,每万元GTP能耗由2002年的2.68提高到2020年的1.54吨标煤,形成节能力14亿吨标煤,相当于同期规划新增能源生产总量12.6亿吨标煤的111%,相当于减少SO2排放量2100万吨,这相当于数亿kw的水电装机。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399m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等先进国家的8倍。我国《十一五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规划万元GDP用水量必须降低20%,节水690亿m3。这又远大于我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调水480亿M3/年。
我国的能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同比产值能耗水平是日本的7.5倍,德国的5.5倍,
美国的4.4倍,澳大利亚的3.5倍,甚至是巴西的2.3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产业技术装备落后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所致。因此,我国节能减排的前景是广阔的,同时任务也是艰巨的。
党中央提出,要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和重要抓手。
7、环保部公布十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来源:《中国证券报》2009年07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612821.html
环保部7日将拟新批准的10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在其网站予以公示,10个建设项目的总投资合计为3255亿元,其中环保投资合计为95.09亿元。
10个项目中,投资额最大的为“新建铁路兰州至乌鲁木齐第二双线”,工程东起兰州,途经青海,穿越甘肃,进入新疆,路线全长1782.22公里,总投资1739.426亿元,其中环保投资69.92亿元。
投资额排名第二的是“新建铁路云桂线”,工程起于南宁,最终达到昆明南站,总投资899.2亿元,其中环保投资13.37亿元。
其他项目还包括“厦门至成都公路贵州境毕节至生机段公路工程”、“国家高速公路北京至台北射线福建境内建瓯至闽侯段”、“青岛至兰州国家高速公路雷家角至西峰段公路”、“国投新集杨村矿井及选煤厂工程”、“川气东送管道工程江西支线”、“会理县会锌铅锌冶炼公司100kt/a电锌冶炼工程”、“新疆天业集团120万吨/年聚氯乙烯联合化工项目二期工程40万吨/年聚氯乙烯及配套建设项目”、“天津市地下铁道5号线工程”。
8、我国首例社团组织环境公益民事诉讼立案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07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616734.html
人民网北京7月8日专电 记者今日从中华环保联合会获悉,日前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达受理案件通知书,正式对中华环保联合会诉江苏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环境污染侵权纠纷案立案审理。这标志着我国首例由环保社团作为原告主体的环境公益诉讼全面启动。
2009年5月,中华环保联合会收到江苏省江阴市君山北路80余户居民的投诉,反映江苏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在从事铁矿粉的装卸、驳运的经营过程中,产生大气污染、环境噪声污染和水污染,严重影响周边空气质量、长江饮用水水质和居民的生活环境。中华环保联合会随即派出调查组多次赴实地进行调查,发现群众所反映的情况属实。
中华环保联合会认为,江苏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的行为违反了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污染了周边环境,影响了周围不特定人群的生活质量,对无锡市、江阴市饮用水水源地和取水口造成威胁,侵害了公共环境利益。
2009年7月6日,中华环保联合会向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请求判令江苏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立即停止对公共环境利益的侵害,消除对无锡市、江阴市饮用水水源地和取水口的威胁。经审查,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于当日决定立案受理。
9、环保社团首次出面诉讼企业环境侵权
来源:第一财经网 2009年07月08日 章轲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0000/20090708/000000120018.shtml
7月6日,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达受理案件通知书,正式对中华环保联合会诉江苏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环境污染侵权纠纷案立案审理。这标志着我国首例由环保社团作为原告主体的环境公益诉讼全面启动。
据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法律中心督查诉讼部马勇介绍,2009年5月,中华环保联合会收到江苏省江阴市君山北路80余户居民的投诉,反映江苏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在从事铁矿粉的装卸、驳运的经营过程中,产生大气污染、环境噪声污染和水污染,严重影响周边空气质量、长江饮用水水质和居民的生活环境。
该联合会随即派出调查组多次赴实地进行调查,发现群众所反映的情况属实。
据了解,2008年4月16日,江苏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从“码头和其他港口设施经营;在港区内从事货物装卸、驳运、仓储经营;国际集装箱运输、普货运输、货场、货物联运;建材的销售。”变更为“许可经营项目:码头和其他港口设施经营;在港区内从事货物装卸、驳运、仓储经营。一般经营项目:建材的销售。”,工商档案中未见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材料;
但该公司的货场与居民住宅的卫生防护距离不足50米。据实地查证,该公司在每天凌晨5时左右,派人冲洗场地上的铁矿粉,冲洗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下水道,冲洗废水经黄田港(锡北运河)流到长江,无锡市、江阴市饮用水取水口均在其下游;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偶发性噪声和振动以及运输车辆的交通噪声影响周围居民。
调查还发现,该公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铁矿粉粉尘污染,虽经江阴市人民政府多次协调,该公司也采取了部分措施,但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周围空气质量和居民的生活环境。
中华环保联合会认为,江苏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的行为违反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污染了港口周围的环境,影响了周围不特定人的生活质量,对无锡市、江阴市饮用水水源地和取水口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公共环境利益,中华环保联合会于7月6日向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请求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害,使港口周围的大气环境符合环境标准,排除对港口周围居民的妨碍;立即对铁矿粉冲洗水进行处理,消除对饮用水水源地和取水口产生的危险(威胁);立即将黄田港(锡北运河)和港口附近的下水道恢复原状,铁矿粉泥作无害化处理。
7月6日,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对该案立案审理。
10、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单公布
来源:《科技日报》2009年07月07日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9606013.html
本报圣保罗7月6日电(记者张新生)国际自然及资源保护联盟日前发表报告,公布了濒于灭绝物种红色名单。报告对44838个物种的自下而上状况进行了分析,占全世界现有180万个物种的2.7%。报告指出,目前已有869种物种完全或在其通常生存环境中灭绝,但如果考虑到还有290种物种处于濒危状态,并有可能已经灭绝,这一数字将增加到1159种。
国际自然及资源保护联盟每4年发布一次报告,今年的报告指出,全世界共有800种动植物在最近500年灭绝,目前有大约1.7万个种物种濒于灭绝。今年的报告是在各国政府即将对2010年保护生物多样性目标进行评估前夕发表的,报告认为这一目标未能实现。
根据国际自然及资源保护联盟此次公布的名录,目前,至少还有16928种物种濒于灭绝,包括近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近八分之一的鸟类,近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如果考虑到目前仅对2.7%的物种进行了分析,上述数字可能仅仅是“冰山一角”。
国际自然及资源保护联盟物种项目主任、报告起草人杰安·克里斯托弗·维埃说:“各国政府采取了一些行动以减少生物多样性损失,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远未能够扭转目前趋势。”
维埃说,生物多样性危机比目前世界经济和金融危机严峻得多。在欧洲,38%的鱼类濒于灭绝,在东非地区,这一数字也达到28%。主要原因是淡水水系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使得污染逐步扩大,新的物种侵入其他物种通常的生活环境,以及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在海洋方面,过度捕捞、气候变化、物种入侵、沿海开发以及环境污染对生物造成巨大威胁。七分之六的海洋龟类、845种珊瑚中的27.5%濒于灭绝,另有20%的珊瑚也面临威胁。海洋鸟类(27.5%)也比陆地鸟类(11.8%)面临更大的灭绝危险。陆地物种面临的最大灭绝威胁是农业发展、木材开发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环境破坏。
11、学者称中国生态环境已进入高危状态和事故高发期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2009-7-7
http://www.022net.com/2009/7-7/457143172879005.html
简要内容:这使许多地区生态环境面临“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形势,存在发生生态危机的隐患,长远而言必定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他们“只求眼前风平浪静,不管后世洪水滔天”,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后代利益为代价。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确实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但也毋庸讳言,科学发展观的某些方面,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某些地区也明显存在停留在口头笔头、而实际上贯彻落实非常不力,以及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欠账太多的问题。这使许多地区生态环境面临“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形势,存在发生生态危机的隐患,长远而言必定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生态危机具体说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全球共同的生态危机和我国特有的生态危机。从全球共同的生态危机看,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非常紧迫但又非常棘手的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的极端气候现象使某些人感到重大灾难即将临近。2007年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前所未有地高调警告:“世界正处于重大灾难的边缘!”从我国特有的生态危机看,早在10年前,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编写的《中国生态问题报告》就提出:“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十分严重。从总体上看,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到现在,这一生态问题仍然存在。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对我国海域总体污染作出了“形势依然严峻”的判断,其中近岸约25%的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状态。我国生态环境已进入高危状态和事故高发期,近年来一些生态环境突发事故相继发生,有的还造成严重的社会冲突,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
我国许多地区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整体恶化”、存在发生重大生态危机隐患的形势,除了深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以及经济活动和人口压力的多种影响外,也与目前某些人过分追逐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和短期效益,不对国家、人民和历史认真负责的所作所为有关。例如,有的地方干部只惟上,只惟官,不惟实,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某些企业领导忽视环保责任而违规建设、违法排污;某些地方官员奉行地方保护主义和“先污染,后治理”的“铁律”,不想也不能摆脱高额资金投入、大量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他们“只求眼前风平浪静,不管后世洪水滔天”,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后代利益为代价。
据《瞭望》新闻周刊近日报道,国家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相继出台后,重化工沿着中国漫长的海岸线高歌猛进:1.8万公里海岸线从北向南,“大码头、大钢铁、大化工、大电能”在诸省市纷纷上马;一省之内也是你追我赶竞相上马重化工,不在乎合理只求拥有;一些土地制约、用水紧张、用电短缺、生态脆弱且不具备产业基础的沿海城市,甚至提前“出手”,造成既定事实。所以有人担心,目前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某些政策和举措,如果把握不好会使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走回头路,会掩盖或抵消我们多年来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拯救的将是继续破坏生态环境、片面追求以GDP为主的传统的“黑色经济”,而不是走向以知识为支撑的、对传统的资源型生产要素进行替代或高效配置的新的“绿色经济”。
因此,我们应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高度,从坚持科学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后代利益的高度,全面审视和空前重视生态危机;在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的前提下,整合各种力量,尽快落实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体系,尽快扭转我国许多地区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整体恶化”、存在发生重大生态危机隐患的形势。这不仅至关重要,而且刻不容缓!(岳庆平) (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主任)
12、辽宁森林生态效益达GDP的26.48%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7月0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7/08/content_11674077.htm
新华网沈阳7月7日电(记者冯雷)经过全方位的科学研究及测算,《辽宁省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公报》6日发布,这是辽宁首次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省林业厅新闻发言人张志茹说,2007年全省森林生态效益总价值为2918.37亿元,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6.48%。这些生态效益价值体现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农田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森林游憩等功能。
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院长王世名说,这次调查从2004年开始,采用“3S”技术,即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
每一项功能价值的计算都有明确的公式。比如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的评价,从水量平衡角度,森林调节水量的总量为降水量与森林蒸散量(蒸腾和蒸发)及其他消耗量的差值。根据测算,2007年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水量138.28亿立方米。按照水库建设单位库容投资6.11元/立方米,水的净化费用2.09元/立方米计算,得出全省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价值1134.01亿元。
6日,在位于辽宁东部的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松林里,专家们进行了负离子监测。这里每立方厘米含3000至4000个负离子,这种负离子含量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及抗菌力。
树木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以生产负离子,国外研究证明,当空气中负离子达到600个/立方厘米以上时,才有益于人体健康。
辽宁省林业厅厅长曹元说,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他说:“公布这些数据,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森林的生态效益、价值和相关的知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林业生态建设。 ”
13、广州环保局长:两个月内不解决玻璃厂污染就辞职
来源:《南方日报》2009年07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612714.html
南玻玻璃有限公司必须整改、白云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关停……昨日上午,广州市环保局召开2009年度环境执法暨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宣布,今年又有158家污染企业被挂牌督办,加上11家需要加快建设的污水处理厂,今年广州市环保局的督办案件达到169件。
11家未开工污水处理厂也被督办
据悉,广州去年共对8个区、县级市的146家排污企业进行了挂牌督办,涉及重点流域污染、区域污染、行业污染、工业集聚区污染等12类环境热点问题。目前这146家企业已关停140家,5家经过整改实现了达标排放,只有南玻玻璃有限公司一家仍未完成督办任务,群众投诉强烈,为此,该企业今年被再度挂牌督办,环保部门要求其在11月30日前必须完成治理。
记者从昨日公布的督办名单上看到,今年督办的169宗案件,可分为群众投诉重点、水源保护重点、污水直排整治、退二企业、两高行业、违法企业以及中心镇污水处理厂等七大类。除了最后一类外,其余6类的督办要求均为限期治理或依法关停,其中明确要求今年内关停的企业占了绝大多数,包括增城市110家污染严重的粘土砖厂群、位于帽峰山风景区内的白云区康宇有色金属制造有限公司、属于淘汰落后产能的白云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水源保护区内的白云区3家喷涂工厂以及油烟扰民的天河区五山餐饮店群。
而被要求限期治理的企业,多数为存在污水直排的工厂和排污超标企业,在黄埔、南沙、番禺都有分布。
此外,位于花都、萝岗、南沙、从化、增城的11座中心镇污水处理厂,被要求加快建设。按照省有关规定,今年年底前所有中心镇均要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但记者发现,这11家污水处理厂目前都未开工。
对环境违法“零容忍”
“对环境违法要‘零容忍’,对情节恶劣的要‘五个一律’!”广州市环保局局长丁红都昨日表示。所谓“五个一律”,就是对明知故犯、造成严重后果、屡查屡犯、偷排偷放以及未批先建、骗取审批等五种环境违法行为,一律按照有关法律规定“顶格处罚”,一经发现就立即要求停产。
丁红都还在会上点名直斥某些企业毫无社会责任感,长期拒绝整改。“现在就有两块玻璃压在我心头。”丁红都说,其一就是连续两年被挂牌督办的南玻玻璃有限公司,另一个则是已被要求关停,目前正处于复议听证阶段的澳联玻璃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均因为废气超标排放,被周围市民多次投诉,而且整改一直未获得环保部门审核通过。丁红都还在会上撂下狠话:“如果两个月内不能解决这两家工厂的问题,我这个环保局长就辞职不干!”
丁红都进一步阐述说,南玻与澳联都位于广州东部,是广州“东进”需要拔掉的污染黑点。他表示,现在环保部门已有安排,要为广州东进“杀出一条血路”,目前员村热电厂已经关闭;澳联玻璃厂也要关掉;接下来是广石化锅炉治理以及恒运、瑞明等东部电厂群的脱硝;再就是南玻的整改搬迁问题;最后是最东部的南碱与电厂联手供热,把烟囱拔掉。
镇街也可建环保机构
对于从严执法,环保局昨日还在会上专门下发通知进行了规范。通知要求实施各级领导信访包案制度,市、区两级环保部门负责人每月要现场办理重点信访案件不少于2件。
通知还要求提高环保案件的调查、审办效率,对于环境执法发现的违法行为,应该在1月内完成调查;证据充分的案件要在10天内做出处罚。
此外,环保部门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源巡查监管,对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非法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责令停止建设或生产,处10万元—50万元罚款,并组织开展对房地产行业落实环评批复及自建污水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的执法检查。定期组织对工业企业氮氧化物排放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和监督性监测,其中火电企业至少每月进行一次降氮脱硝检查和监测;保持对饮食业污染扰民的高压打击态势,对于群众投诉2次以上的餐饮店从严查处,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依法提请关闭。
广州市环保局副局长杨柳表示,希望各区参照番禺做法,建立镇街一级环保机构,强化属地管理。另据了解,广州市环保局已经制定方案,将非重点排污企业的日常监管下放到区、县级市环
14、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什么?
来源:湿地中国 2009-7-7 张黎
http://www.shidi.org/sf_E13DFFDE61AB43AF950E20E35F2CD22A_151_dclch.html
人与生物圈计划,简称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门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研究计划。生物圈保护区是MAB的核心部分,具有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研教学、培训、监测基地等多种功能。
生物圈保护区有哪些特点?
生物圈保护区是按照地球上不同生物地理省建立的全球性的自然保护网。世界人与生物圈委员会把全世界分成193个生物地理省(分布在我国范围内的有14 个),在这些生物地理省中,选出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圈保护区。它不仅要具有网络的特征,还要把自然保护区与科学研究、环境监测、人才培训、示范作用和当地人民的参与结合起来,其目的是通过保护各种类型生态系统来保存生物遗传的多样性。
生物圈保护区具有3个特点:首先,它是受保护的典型环境地区,其保护价值需被国内、国际承认,它可以提供科学知识、技能及人类对维持它持续发展的价值。其次,各保护区组成一个全球性网络,共享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研究资料。再次,保护区既包括一些受到严格保护的“核心区”,还包括其外围可供研究、环境教育、人才培训等的“缓冲区”,以及最外层面积较大的“过渡区”或“开放区”。开放区可供研究者、经营者和当地人之间密切合作,以确保此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
“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目标是什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他组织的配合下,从1971年起实施“人与生物圈”综合研究计划。它是一项国际性的、政府间合作研究和培训的计划,其宗旨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结合,科学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政治决策者和广大人民的结合,对生物圈不同区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并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资源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本身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的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改善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以寻找有效地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途径。
通过全球范围的合作,达到如下目标:
——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为有关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及其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长期的系统监测,研究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为提供对生物圈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而开展人员培训和信息交流。
人与生物圈计划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已有100多个国家参加。中国于1972年参加这一计划并当选为理事国,1978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目前,我国有28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其中包括鼎湖山、长白山、梵净山、武夷山、神农架、锡林郭勒、博格达峰和盐城等。我国还将建立中国生物区保护网络,以吸引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加入,并逐渐向国际网络输送。
15、卢伏龙:40种珍稀鱼类生存之路维艰
来源: 荆楚网2009-07-07 卢伏龙
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0907/t734149.shtml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前已 “掐头”,如今又“去尾”。单位装机投资近3倍于三峡电站小南海水电站,将截断40余种珍稀鱼类“生命通道”。就在人们为国家环保部叫停金沙江上游未批先建的两座水电站(华电鲁地拉、华能龙开口)而拍手称快之时,位于金沙江下游、正在谋求“突破”的小南海水电站却令众多专家忧心如焚——该水电站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如果一旦上马,不仅将迫使该保护区再次“调整”,而且,据中科院水生所等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分析,新水电站还将切断40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命通道”。(7月7日《人民网》)
一直以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追求经济效益的相互矛盾令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奔走呼吁!最终结局,部分舆论一边倒,宁可保证让经济效益立马显效,也不同情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有一席喘气的空间,“无言”的自然生态环境惨遭灭顶之灾,而一些“百年大计”的工程建设纷纷上马,开足马力,以达预期经济效益,更甚者,重复建设,不见显效的工程如披上锦衣,令人深恶而痛绝。长江上游不间断上马水电工程,留给国人不仅仅是极其反感的印象,更多将会殃及沿岸百姓,危及沿江珍稀鱼类的生存。
媒体披露,小南海江段是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重要的栖息地和生态通道,近年来每年有约150亿尾(粒)鱼类的苗(卵)通过该水域;而小南海水电站的修建将会对水生生物资源以及保护区的功能造成一定影响。言下之意,如果小南海水电站不考虑沿江生态保护,盲目上马开工建设,一旦“大功告成”,可惜,我们眼皮底下的小生灵似乎也将到了“末路”,其生存之路足以可见维艰,甚至走向灭亡直至消失。
据考证,小南海水电站工程其远景不见乐观,许多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明明知道其建设意义上经济效益不明显,而且对沿江环境影响甚大的小南海水电站为什么“非建不可”?其背后议论纷纷,各有争议。起码有一点可以公认,那些执行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的专家是否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意义的重要性,是否明白这样的决策将无法告白沿江父老乡亲,是否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现实。假如,“非建不可”执拗的理由迷惑民众,言下之意,破坏性的建设能令人信服吗?
无论如何,小南海水电站已经“触电”。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必须三思而后行,以民意为准则,倾听民意的呼吁,走广纳民意之路。否则,一切与自然相违背的利益驱使终将自食其果,遗憾千秋。毋庸置疑,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准绳,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务必放大视野,谨慎行事。与此同时,面对着那些灵光跃动的珍稀鱼类焦急环视着“眼前境况”苦苦哀求的目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6、水电开发三问:真的有人在阻碍水电开发?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07-07 陈谦
http://env.people.com.cn/GB/9611760.html
不能从经济运行和资源价格体系上寻找根源,就无法找到当前水电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症结,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电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环境保护部叫停华电鲁地拉水电站和华能龙开口水电站,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和媒体对于水电开发过程中环境问题的关注和争论。西南地区水电无序开发在让当地或已经享受或正在憧憬巨大现实利益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隐患,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但水电开发效益与环境矛盾深化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揭开现象看本质,人们会发现,化解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恐怕远没有诸如修订和完善流域管理规划、推行规划环评、修改现行水电开发环评制度中不合理的条款及加强环境监管那么简单。
一问:真的有人在阻碍水电开发?
环境保护部叫停华能龙开口、华电鲁地拉两处水电站后,媒体又陆续报道出金沙江上多处潜存违规问题的水电站。有环保人士认为,水坝的建设将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地域文化及居民的生活。
对此,支持水电的人士则表示,上述两水电项目只是存在审批程序缺失,并不认同一些环保人士关于“水电破坏世外桃源”的说法,“西部很多居民的生活条件是很艰苦的,水电建设实际上是造福一方。”不能“妖魔化水电”。水电建设应该“越早越好、越快越好”。
回应社会和媒体对于水电站和大坝建设的质疑,一些人将结论归结为“妖魔化水电”。但实际上,并没有人从根本上否定中国的水电建设和发展战略。环境保护部叫停华能龙开口、华电鲁地拉水电项目,是因为其违反环评法,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开工建设,叫停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确保金沙江流域合理有序开发,维护环境安全。
而对于以“怒江建坝”之争为高潮的民间环保组织来说,对水电站及大坝建设的质疑甚至反对,也绝非意在否定中国水电建设和发展。
“水电破坏世外桃源”。抓住这一句带着诗意化形容色彩的话进行直观理解,则颇有些避实击虚和避重就轻的感觉了。长江流域目前无序而密集的水电开发,使人很容易理解所谓“世外桃源”,指的是那里的生态环境状况。民间环保人士的这一感叹,表达的是对水电无序开发带来环境问题的担忧,而绝非将水电一棍子打死。
我国水电开发具有巨大潜力是事实,但一些流域水电开发过密,水库总库容可能达到径流量的83%,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40%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警戒线也是事实;水电开发使一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是事实,但上世纪90年代我国制定的流域管理规划以防洪、发电、航运为主,生态功能被摆在次要位置,水电过度开发已严重影响水生态环境,导致一些珍稀鱼类绝迹,生态敏感区受到挤压,甚至引发地质灾害也是事实。
交织的矛盾,迫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究竟该怎样建水电站,水电建设如何与保护乃至改善生态环境协调统一,如何将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限度,水电建设怎样才能实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条流域究竟能承受多少水电设施……这些命题,急需水电建设开发集团和当地政府从全局和长远的视角探寻破解之道。
显然,将环保部门的管理、规范和社会公众的担忧、质疑以约束甚至阻碍水电发展盖棺论定,实际上掩盖了地方政府和水电开发集团对统筹水电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回避。在水电生态环境问题上不分青红皂白地力排众议,看似在竭尽全力保护水电发展,但实际的结果,却很可能是因为对问题和缺陷的讳疾忌医,最终断送了水电建设和发展的前程。
二问:
是什么导致责任的规避?
建设龙开口水电站成了水电站所在地云南省鹤庆县“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两年建设期间,华能集团已为鹤庆县贡献了超过7000万元的地方税收。而在水电站建成后,保守估计每年至少为地方财政贡献5亿元税收,而鹤庆县原来每年税收仅过亿元。
对于水电开发方来讲,水电的效益很稳定,建成后是一本万利的事。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银行对于水电项目的贷款也很慷慨。有关资料显示,在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开发项目中,银行给开发方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的贷款高达200亿元。
一位水电开发企业负责人向媒体透露,“金沙江中游水电的开发,充满了地方与中央的博弈。”
水电开发建设“跑马圈水”式地你争我夺,究其实质,争夺的是可观的经济利益。
有专家指出,水电上网难、电价低等是造成部分水电业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生存的原因。
目前水电上网电价比火电大约低0.1元/千瓦时。一些专家认为,应尽快实行同网同价。按2008年数据测算,水电发电量5633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16.41%,提高电价后可增加收入约563亿元。水电多获得收入,才能加大投入,更好地解决移民、环保等问题。
表面看来,目前水电似乎处于“保本微利”的状态,但这样的论断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水资源价格的低廉和水能资源开发权取得的无偿。
我国现行水电价格的决定依据是单位电能的平均生产成本(主要是历史投资额),而没有包括资源的稀缺成本、环境损害成本和社会成本。西部大江大河水电资源开发权的取得目前完全是无偿的,水能资源的使用价格即水资源费也十分低廉,这才是导致我国水电价格长期偏低的根源。如三峡水电的上网电价为0.25元/千瓦时,水电资源大省四川目前的标杆上网电价是0.288元/千瓦时(含税价),除税后仅为0.246元/千瓦时。而全国火电的上网电价普遍在0.4元~0.5元/千瓦时之间,火电价平均高出水电40%。
由此可见,低廉的水电价格并不能成为水电企业无力抓环保理直气壮的理由,恰恰相反,这样的价格掩盖了高昂的水电开发移民代价和环境代价,根本无法反映水电开发的真实成本。在资源环境成本极低甚至缺失的背景下,以牺牲西部电力资源输出地的现实利益(如移民利益)和长远利益(如环境生态)为代价换取巨大的经济收益,就成为企业赢利和地方致富的捷径。
难怪专家调侃水电简直就是一台“印钞机器”。一台70万千瓦水能机组,每秒钟产生的效益是40元。雅砻江下游已建成的二滩水电站,装机330万千瓦,总投资285亿元。据攀枝花市统计局的统计,在其建设期间,对攀枝花市GDP的贡献率每年约为6.29%,总的工业增加值达69亿元。
水电经济因此而对于地方政府和水电集团来说,都具有了难以抵抗的魅力。资源环境价格体系的先天缺陷成了造就魅力的源泉。这样的魅力,成就了少数垄断企业和地方政府,在事实上造成国家资源环境所有权及资产收益旁落,使资源环境带来的财政收入流失到少数垄断企业,本该属于全体公民的资源环境变成了企业的不合理财源。
三问:
无序开发带来哪些隐忧?
中国水电开发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推进。目前,集中了中国75%水电资源的西南地区,对水电的开发进入了新一轮高峰期。截至2004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已达1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而计划到2020年这一规模将提升到3亿千瓦。
资料显示,连续3年,我国每年新增装机容量接近1亿千瓦。而整个英国电力系统的容量只有6000万千瓦,韩国为7000万~8000万千瓦,日本为两亿多千瓦。换句话说,中国一年增加的电力容量就超过了整个韩国电力总和,两年的增加量接近一个日本的电力总和。
水电的快速和无序发展,除了巨额利润的诱惑外,还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左右。
毋庸讳言,中国电力结构的本质是一个保证发展的问题,每年必须增长7%~8%才能满足GDP增长的需求。
在我国现阶段的电力结构中,火电与水电是绝对主力。无论是从发电角度还是从装机容量看,两者相加都占我国能源总量的95%以上,处于绝对地位。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唯有增加传统的火电与水电才能满足需求。
这样的局面,再一次严肃地拷问着我们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靠什么样的模式支撑经济发展。
巨大的经济利益,使一些地方政府对水电项目趋之若骛、倒履相迎,为追求任期内的政绩,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对水电项目大开方便之门,水电站越多越好,坝惟求高,库惟求大。这在无形中为水电的无序发展提供了温床。
而水电的盲目发展,又可能带来另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高耗能、重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
历史经验摆在眼前,早在1998年前后,西部一些传统能源工业区出现能源“卖难”,“窝电”现象严重,这为高耗能工业起步提供了足够空间。为此,西部一些能源富集省区纷纷出台政策,鼓励过剩的电力就地转化为高载能产品。
“高回报低投入”的巨大反差使高耗能产业一时间成为暴利行业,各国投资者蜂拥而至,西部能源富集区成了高耗能工业发展的“乐园”。在一些招商引资快速膨胀的贫困地区,高耗能工业成为经济发展支柱。一位西部省区的地方领导曾明确表示:“我们的发展思路是用便宜的煤、便宜的电、便宜的高耗能产品进入市场。煤转化成电,效益提高10~20倍,电转化成高载能产品,效益又高出10~20倍。”
高耗能产业在西部能源产区的发展态势令有识之士颇为担忧。许多被冠以“高载能工业园区”的园区,充斥着高耗能、重污染的产业产品。电价不能“随行就市”指导电力供需,是当时西部高耗能产业发展过快的一大原因。而当环境保护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规范了火电发展,提高了火电的环境成本之后,水电的无序发展,很可能使水电发达地区重蹈覆辙。
水电调节能力存在固有的缺陷。水电的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极易导致电能过剩,而在水电价格低廉的背景下,发展高耗能产业,自然成为一些地方低投入、高产出的首选。
据介绍,在水电如火如荼密集开发的西南地区一些城市,高耗能企业纷纷落户。最早尝试水电高耗能发展模式的四川省攀枝花市,高耗能企业已经给当地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为消纳过剩电能,攀枝花市从2002年以来加大力度建设升级高载能工业园区——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钒钛、化工、有色、钢铁、电冶等五大行业。2007年5月,原国家环保总局西南环保督查中心对园区内进行抽查,发现污染严重。
种种迹象表明,水电无序和盲目开发,极可能引发高耗能产业和水电开发同步扩张的势头。而同步扩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水电产业投资大、工期长,水电供给和电力需求间的阶段性不吻合,发展高耗能产业成了摆脱水电困境的有效手段。
从这个角度来看,水电无序开发是粗放型发展方式在水电行业的体现,也是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缩影。对此,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一针见血地指出,水电盲目无序发展,将使我们在高污染、高耗能的扩张型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与节能减排的大政方针背道而驰。
水电无序开发和盲目建设,已使我国水电发展目标和现实之间形成了严重的二律悖反。没有完善的规制系统,环境监管很难成为引导和规范水电行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传统增长模式惯性的冲击和相关价格财政等制度缺失带来的现实利益面前,强调通过规划环评先行、加强环境监管改变水电无序开发的现状,恐怕只是美好的愿景。
环境问题,已使水电发展面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而细加思忖,退无可退的又岂只水电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