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07
七月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人民网科技频道: "腰斩"40种珍稀鱼类生路 小南海水电站非建不可?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9603684.html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系列报道:
2、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十三——雪豹在长江水系出没
环境资讯:
3、第一财经网: 供水设施投资不足 中国将进入水质事故高发期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2/20090706/000000119803.shtml
4、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专家呼吁完善节能减排领域投融资政策
http://www.cs.com.cn/xwzx/03/200907/t20090706_2136920.htm
地方信息:
5、河源日报: 广东河源万绿湖直饮水项目通过专家评审
http://news.h2o-china.com/market/project/813801246847019_1.shtml
6、工人日报: 河南环保不达标的建设项目将被整体限批
http://www.ha.xinhuanet.com/add/meiti/2009-07/06/content_17008932.htm
7、青海新闻网: 张氏集团漠视污染 四级环保部门再促张氏治污
http://env.people.com.cn/GB/9605719.html
人与自然:
8、广州日报: 白鳍豚在洞庭湖已功能性灭绝
http://env.people.com.cn/GB/9598110.html
民间环保:
9、2009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草案)公示
深度报道:
10、海南日报: 海口水系治理死水迷题:污水处理跟不上步伐
http://env.people.com.cn/GB/9605793.html
11、经济参考报: 能源问题比金融危机更可怕 短缺污染是核心问题
http://www.ce.cn/cysc/ny/hgny/200907/06/t20090706_19402707.shtml
12、新华网: 桶装水抽检疑云:“水协”有没有潜规则?
http://env.people.com.cn/GB/9596540.html
13、中国经济时报: 26℃空调行动成效几何
http://www.hunanit.com/hnit/Article/2/14/26_KongTiaoHangDongChengXiaoJiHe/
环境时评:
14、四川新闻网: 不能靠重演水污染事件触发环保痛觉
http://news.h2o-china.com/interview/expert/814101246931909_1.shtml
15、中国环境报: 环保部门or环保法律尴尬 齐抓共管为何变成一家管?
http://env.people.com.cn/GB/9600580.html
1、"腰斩"40种珍稀鱼类生路 小南海水电站非建不可?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2009年07月07日 赵永新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9603684.html
希望大家积极参加人民网上论坛发表意见,关注长江珍稀雨类!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示意图。大自然保护协会长江项目负责人郭乔羽供图
单位装机投资近3倍于三峡电站 将截断40余种珍稀鱼类“生命通道”
就在人们为国家环保部叫停金沙江上游未批先建的两座水电站(华电鲁地拉、华能龙开口)而拍手称快之时,位于金沙江下游、正在谋求“突破”的小南海水电站却令众多专家忧心如焚——该水电站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如果一旦上马,不仅将迫使该保护区再次“调整”,而且,据中科院水生所等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分析,新水电站还将切断40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命通道”。更令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经济效益不明显、环境影响甚大的小南海水电站为什么“非建不可”?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前已 “掐头”,如今又“去尾”
说起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保护长江鱼类工作了50多年的中科院水生所曹文宣院士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长江上游共约有120种珍稀、特有鱼类,是我国鱼类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江段,在世界上也非常罕见。“这些珍稀、特有鱼类是大自然和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在全国渔业资源受到普遍破坏、生物基因技术日显 重要的今天,尤其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经济价值,一旦灭绝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据介绍,为减少三峡建坝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影响,在曹文宣等一批专家的强烈呼吁下,国务院在2000年4月批准建立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 范围为长江的合江至雷波间的金沙江和长江干流江段,主要保护白鲟、达氏鲟、胭脂鱼40多种等珍稀鱼类。
2005年,为给处在保护区内的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让路,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环保总局对该保护区进行调整,将其更名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之后,保护区位置下移,干流江段由原来的443.41公里缩减为353.16公里,导致90%的白鲟(天然)产卵场、50%的达氏鲟(天然)产卵场被淹没,让鱼类专家扼腕叹息。为确保该保护区免遭再次蚕食,原国家环保总局明确指出:“调整方案按国务院的审批意见执行。在规划修编与建设中应明确调整后的保护区内不得再进行水利水电开发活动。”
可是没过几年,小南海水电站又开始积极运作。
论证中的小南海电站位于三峡之上、向家坝之下,位于保护区缓冲区下方2.5公里处的实验区内,设计坝顶高程为海拔203米,装机容量176.4万千瓦,静态总投资239亿元。
重庆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09年的主要任务包括: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主动对接国家投资计划,利用好部市合作机制,争取更大份额的中央投资。……突破小南海水电工程、炼化一体等战略项目前期工作。从当地相关报道(编者注: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网站)中可以了解到,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有可能是“十一五”期间重庆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电力将主要供应重庆市内用电。
而小南海水电工程要“突破”的一大“障碍”,是该水电站处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专家认为,该电站建成后,不仅会把这个保护区截为两段,而且将在其上游形成40多公里的回水区,原来的流水环境将变成近乎静止的大型水库,淹没保护区的缓冲区乃至核心区,给在其中繁殖、栖息的鱼类造成难以预料的不利影响。
为此,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2008]210号的要求,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部领导关于助推小南海水电站建设前期工作的指示精神” ,农业部于2009年2月中旬组织专家对重庆市政府提交的《长江小南海水电站建设项目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及其减免对策专题研究报告》进行了论证。
此次论证会上,专家组指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缓解三峡和金沙江梯级水电开发对鱼类资源影响的补救措施,对长江鱼类物种资源和渔业资源保护具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指出,小南海江段是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重要的栖息地和生态通道,近年来每年有约150亿尾(粒)鱼类的苗(卵)通过该水域;而小南海水电站的修建将会对水生生物资源以及保护区的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尽管如此,专家组对于“国家级保护区内建坝”这一核心问题,仍做出了令人费解的结论: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规,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其潜台词就是:再次“调整”保护区范围。这就意味着,保护区在2005年被“掐头”之后,又要被“去尾”。
据一位专家透露,这其实是一个令他们“非常矛盾、十分为难”的结论:如果不调整,在几度鲸吞蚕食之下,保护区的功能几乎无法维持;如果要调整,放眼长江上游,干流、支流几乎都规划了密集的梯级水坝,又该如何调整?
面对被电站规划和建设撕扯得支离破碎的鱼类栖息地,相关专家绞尽脑汁,力图在每一个水坝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做出补救措施。但这一个个看起来头头是道的补救方案,是否真的能挽救被推向绝境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呢?
“腰斩”珍惜鱼类生命通道 “补救”措施尚存疑问
据初步调查统计,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内共栖息有鱼类189种,其中珍稀、特有鱼类40多种,占整个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30%以上。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3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鱼类,云南鲴、中臀拟鲿、长薄鳅、岩原鲤等9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录》。
“从向家坝到三峡水库库尾300多公里的保护区干流江段,以及赤水河与岷江下游段等支流,是40多种长江珍稀、特有鱼类最主要和最后的庇护所,而小南海江段是它们完成其生命历程的必要生态通道。” 曹文宣院士指出,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等属于大型鱼类,它们的幼鱼可以在三峡水库内生长,但长大后要到自然保护区的流水中繁殖。圆口铜鱼、长薄鳅等产漂流性卵的鱼类,其鱼卵需要在河流中长距离漂流,才能完成孵化。在上游自然保护区内繁殖的鱼卵和仔鱼,都通过小南海江段被流水带入三峡水库,待成长至稚鱼或亚成鱼后,又需要经过小南海江段返回自然保护区的流水环境生活。“小南海大坝建成后将成为一道巨大的屏障,阻断洄游性鱼类向上游或下游迁移的通道。”
重庆市政府提交的《长江小南海水电站建设项目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及其减免对策专题研究报告》提出,为减少小南海水电站对鱼类的影响,可以采取“建设仿生态通道、人工增殖放流”等补救措施。
对此,曹文宣指出,只有具备一定的流水环境和足够长的河道距离,才能保护长江上游的珍稀、特有鱼类。在鱼类洄游通道切断、产卵场破坏、栖息地破碎、流水生境改变、人工繁殖难关没有攻克的情况下,所谓“建设仿生态通道、人工增殖放流”等补救措施能够起到多大作用还需要实践检验。
他举例说,上世纪60年代末修建的七里垄鱼道,建成后从未有鱼、虾、蟹通过;1979年建成的洋塘鱼道,当时被评价为最成功的鱼道,但在取得实际数据后,从1984年起就废弃不用了。
小南海单位装机投资近3倍于三峡 合理性值得斟酌
此外,上马小南海水电站的经济性和合理性受到专家们的普遍质疑。据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长江保护项目负责人郭乔羽博士介绍,小南海的装机容量提高之后,也只有176.4万千瓦,分别为三峡的7.88 %、溪洛渡的12.73 %、向家坝的27.56 %;单位装机 投资则高达13553元/千瓦,而三峡、溪洛渡、向家坝等水电站的单位装机投资分别为4950、3538元/千瓦和5749元/千瓦,均不超过6000元/千瓦。
不仅如此。据曹文宣院士介绍,小南海上马后,不但要移民2.7万人,而且将淹没7万亩土地。“7万亩土地,对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本来就异常紧张的重庆市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
“上马小南海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区局原局长翁立达介绍说,它的下面已经有三峡水电站,上游在建的有两座:溪洛渡、向家坝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1386万千瓦和640万千瓦;拟建的有两座:白鹤滩和乌东德。“这些世界级的水电站都离重庆市很近,而且都是三峡公司的,重庆市的用电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与三峡公司协商解决。”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三峡上马之后,重庆市的经济发展的确受到很大限制,三峡公司应该对重庆给予足够的生态补偿。三峡的收益如此之好,而重庆又这么困难,三峡公司应该对他加大补偿。”马军指出,“但补偿不能在建立在进一步侵害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珍稀、特有物种不应该成为双方利益博弈的牺牲品。”
达氏鲟 Acipenser dabryanus Duméril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上游特有种,体型中等,一般在20kg以下。产卵场 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在建的向家坝工程将淹没大部分产卵场。
白鲟 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型凶猛性鱼类,身体长度可达7m。已知的产卵场在金沙江下游。现已极度濒危,近几年已未见到误捕的个体。
岩原鲤 Procypris rabaudi (Tchang)
长江上游特有种,是鲤亚科中的原始类型,具有重要科学 意义,肉厚质嫩,味道鲜美,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经济鱼类。适应于流水环境,三峡水库形成后,使其栖息地减少。
圆口铜鱼 Coreius guichenoti (Sauvage et Dabry)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也是上游的重要经济鱼类,渔产量占20%左右,肉味鲜美。产漂流性卵,产卵场主要在金沙江中游,繁殖的鱼卵顺水漂流数百公里,在漂流过程中孵化。金沙江中、下游的水利工程将淹没其产卵场,并使亲鱼溯游到产卵场受阻。
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十三——雪豹在长江水系出没
文图 汪永晨
2009年6月30日,一是惦记着昨天晚上僧人阿翁成来说要给我们看看寺里的狗拖回来的雪豹头,二是听他给我们讲讲,就在我们来的十几天前,他在山上看到雪豹头的情形,所以早早就起来了。
我先是四处转转,在一排房子后看到了一个盘羊的头,民间也管这种羊叫大头羊。
然后就是阿翁把我们带到像是车库似的房子里,他从车棚的梁上拿下来这个实在是珍贵的雪豹头。阿翁说,那天寺庙里的狗把这个雪豹头拖来时,雪豹的头上还有肉。几个僧人马上到四周的山上去找,但是没有找到这头雪豹的身子。
盘羊
挂在房梁上的雪豹头
雪豹头
今年6月的一天,具体日子在贡萨寺里并没有记录。那天早上,几个僧人一起上山, 阿翁走在最前边。他先是看到了一个“公母”窝,藏语的“公母”就是藏雪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阿翁接着爬山,一抬头,他大叫了一声,原来他的眼前是一头雪豹正在看他。他的这声大叫,也把雪豹吓了一跳,扭头就跑。听到阿翁的叫声,其他几个僧人也赶快爬上山来。可是雪豹已经跑远了。
阿翁说,雪豹的尾巴很长,还弯弯着,有两米左右长,非常好看。
雪豹的尾巴特别好看
我知道英国动物学家夏勒博士多年来一直在我国的西藏,包括印度等到地寻找雪豹。去年,在我国新疆终于发现并拍到了一头雪豹。雪豹是喜马拉雅山特有的野生动物,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上。雪豹,从它的名字也可知道,它是活跃在有雪的地方。
夏勒博士到贡萨寺这个分点来时,看到了这个雪豹头。可是他并没有运气看到大山里的雪豹。长江源的牙曲,对于研究动物的科学家,对于研究青藏高原上的动物的科学家来说是很重要的。阿翁除了在2009年6月看到一头一级保护动物雪豹以外,其实,2008年6月他也是在这片大山上中看到了一头雪豹。2002年,我在喜马拉雅山南坡吉龙采访时,就听说雪豹不吃牲畜的肉而是喝牲畜的血。就在我去的前两天,村里的一匹马夜里被雪豹把血喝完了,第二天躺倒在地上。今天,阿翁也告诉我们,周边有牧民说,雪豹把他们养的牲畜的血喝光了。有关雪豹的这个习性,我没有问过研究青藏高原上的动物学家,但民间的这些说法,倒也是人们对这种稀有动物习性的一种了解。
两次都在那边的山上看到的吗?.
这个峡谷能进去吗?.
我们和夏勒一样,没能看雪豹,甚至,连昨天晚上僧人们告诉我们的每天早上有100多只盘羊来喝水的场景也没有看到。
阿翁成来是寺庙里唯一汉话讲得我们能听懂的人,他上过三个小学。我们正在听他给我们讲着他一次次见到野生动物的情景时,两个骑摩托车的牧民来了。他们说了几句后,阿翁急急地喝了奶茶要和他们走。问过之后知道,原来是当地最近的水越来越少,河水也越来越浅,草场没有水怎么办?牧民们过来请僧人去念经,希望能帮助他们度过缺水难关。
求水
穿越干涸的峡谷,走向烟幛挂
峡谷为融冻客斯特与高原植被分界线
一路上我都在拍这些干涸的河床,可就是不知这是正常,还是不正常。从今天牧民求助于宗教要水来看,这一条条干河是非正常的。至于这和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当然仅凭肉眼是无法判断能的。晚上和我们一起住在寺庙里的索加乡副书记告诉我们,这些年他没有听说有科学家到这里来考察,来研究河流问题,这很让人感到遗憾。他也不明白,全世界的人都在说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是最敏感的地区,为什么最敏感,最先反映气候变化,生态变化的地方,却没有国内外的科学家关注呢?
在峡谷里只看到山,看不到水
大山中的滑坡
我在很多书上都看到过对长江上游一个美丽峡谷的描绘,它的名字就叫烟幛挂。杨勇他们1986年漂长江时,就路过了那里。这个可以说是处女峡谷的险,峻,奇至今深深地留在他的脑海里。本来去那里一定要从水路走。可是今天早上杨勇问了寺庙里的几个僧人,他们都说从他们寺前的峡谷中是可以进去的,于是我们决定闯一闯。
去烟幛挂的路上
干河
在干河上挖沙
如果只想去看烟幛挂,一路上像这样的干河,应该说我们是有希望开车去。可是,如果从高原,江源的生态看,这样的干河,又不能不让我们想,阿翁他们去念经,能把河水念来吗?
青海循化的才嘎来修桥
研究路线
这里也没有多少水,为什么还要修桥,问这些修桥的工人,我们当然得不到答案。但在这样高海拔的地方干活,其中的辛苦,也不是我们一般人能想象到的。这位42岁的回族汉子说,不来这干活没有可干的。这些年我知道,循化人是像这样艰苦环境中建设的主力军。可是我问他,这样的施工对生态的破坏是很严重的。这个看起来真得很帅的汉子只是看着我笑。我不知还能怎么向他解释。杨勇昨天说了,中科院曾经对西藏生态做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而江源这些地方有人关注和研究过能这样开挖,施工吗?我想至今是没有的。
江源两边的“造型”
虽然没水,但真的走车,还是被我们弄成了这样
江源的大山中
烟幛挂还没到
海拔4000至4500米的大江,大山中,景色还是足以让我们陶醉的。我们越是这样走,越理解杨勇为中国找水的意义。他这样艰苦的独立考察,要告诉人的不就是江源的美,和江源已经存在的严重退化,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吗?一个民间科学家的良苦用心,应该引起更多人的注意,我相信一定能。
越是干的地方,这种黑毛虫越多
黑毛虫
去年我和凤凰台江河水到江源采访时,黑毛虫就是让当地牧民头疼的问题。他们说老鼠啃了草,第二年还能长。可黑毛虫啃了的草地,就不再长草了。
虽然很多河床里只剩下砾石,但高原草甸还是让我们陷了几次车后不得不放弃继续前往那神秘,险峻的烟幛挂。把那里的奇存在脑子里,留给以后。
湿地就是湿地
老乡说,这条路不通
山的远处就是烟幛挂
大山里的图腾
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索加乡。尼玛书记在乡里等到着我们。我们期待着那里大群大群的野生动物。
数数,山谷里的藏野驴有多少
在这片山谷里,藏野驴是满山满谷的
大雨前的藏原羚
今天,去索加乡的路上,我们已经和野生动物同行了,明天不知还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呢?
3、供水设施投资不足 中国将进入水质事故高发期
来源:第一财经网 2009年07月06日功章轲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2/20090706/000000119803.shtml
北京市怀柔区加强怀柔水库等饮用水源地保护 摄影/章轲
供水源水污染严重,供水设施陈旧,供水安全压力迅速加大。近日,专家们预测中国“即将进入水质事故高发期”。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近日表示,目前中国120多个大中城市中,原水合格率约为70%,加上小城市这一数据可能低于50%。由于供水设施陈旧,缺乏应有的设施更新,难以应对原水水质下降的现状。
傅涛称,国家发布了新的饮用水水质标准,但是缺乏实质性的硬件准备。在水质检测方面,大部分检测能力保留在供水企业内部,独立监测的能力差。因此供水安全存在较大的系统风险。
在日前召开的“2009水业高级技术论坛”上,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秘书长邵益生也坦言,“要想在2012年7月1日全面实施新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使城镇水厂满足106项标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据了解,到2008年年末,全国城市供水普及率超过95%,较2000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全国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8000万立方米/日,较2000年增长了28.4%。
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供水的政府投资逐年减少,投资的主体基本进入了企业和市场投资。但是受到融资结构和产业模式的限制,也受制于水价水平支撑不足的影响,社会投资在投资总量上难以满足城市供水事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水质压力逐渐加大,服务均等化要求日益升级的背景下,存在巨大的投资缺口,客观上造成城市供水设施的投资不足。
傅涛称,城市供水服务作为重要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存在严重的责任缺位问题。不少地方政府通过“改革”把供水服务当作“包袱”甩给社会企业,以为市场化了就摆脱了政府公共服务责任。政府责任的缺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化改革定位不清和模式的混乱,部分项目出现政府与企业的相互推委,造成供水服务质量不能保障。
“不合理的价格形成了低质低价的怪圈。”傅涛称,1998年原国家计委和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重点关注了供水服务的合法性成本问题,没有优质优价的空间,难以适应目前供水服务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难以应对原水水质恶化的需要。而且以企业合法性成本作为定价依据的做法,不能鼓励服务企业提高效率。
邵益生说,新水质标准2006年颁布,但一直没有太大的动作。他认为,从现在情况来看,很多地方的水厂基本不可能在2012年以前达标。更严峻的事实是,一半以上的县级以上城市,未必能达到1985年的标准。多数西部地区的小城市的自来水厂缺乏消毒和监测设施设备,饮水安全主要取决于水源水质,一些地区大量的“三致物质”(致癌、致突变、致畸形)物质,以及有毒有害的溶解性有机物进入了水源。
湖北省南漳县地处汉江流域,而汉江是我国水质最好的流域之一,也因此成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由于缺乏沉淀池等设施建设,今年5月28日,南漳自来水被严重污染,居民家中水管流出的是泥浆水。
傅涛指出,无论任何形式的供水改革,不能免除政府的供水服务责任。在投资多元化的前提下,同样要加强各级政府的财政性投资,完成特许经营立法,推进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经济监管。
国家环境保护部近日也要求各地环保部门全面排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内及上游地区的污染源,加强对可能影响饮水安全的制药、化工、造纸、冶炼等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一旦发生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要迅速查清并切断污染来源,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4、专家呼吁完善节能减排领域投融资政策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09-07-06
http://www.cs.com.cn/xwzx/03/200907/t20090706_2136920.htm
在4日举行的全球智库峰会“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上,一些专家认为,未来节能减排领域投融资蕴含巨大机遇,但其投融资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对于建立低碳经济和提高能源效率,全球需要一个可持续的投资环境。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全球智库峰会上表示,“近期石化行业有一个高技术水平的新跨国投资项目即将启动,我想这和我国的石化行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方向是一致的,我们是欢迎的。”
对于节能减排领域投融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表示,节能减排在全球融资领域是一个挑战,对中国也不例外,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希望能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支持节能减排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
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部门主任伯尼斯·李认为,2008年全球可再生性能源和水电投资首次超过了化石燃料投资,达到41%,约为1400亿美元。应利用这样的机会提高能源效率和实现低碳经济,否则目前的增长模式在二十年后会出现危险。应通过公共投资和私营投资,在新能源领域进入一个可持续的投资环境。
“绿色技术是可以赚钱的。”GE能源集团中国区总裁温跃忠认为。该公司在新能源领域2005年的营业额为100亿美元,到2010年预计将达到250亿美元。公司在风电、太阳能、碳捕捉、电池、水处理等方面做了相当多投资,并收到了不少回报。他认为,中美两国应加强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转让和合作话题,可以把一些技术从现有水平带到能够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水平。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认为,在节能减排领域,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每年最少应达到1450亿欧元,分别用于技术研发、评价以及减排措施等。但对此也有一些专家表示,这种大规模的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援助,很难在不久后的哥本哈根谈判中得到具体落实。
5、广东河源万绿湖直饮水项目通过专家评审
来源:河源日报 2009-07-06
http://news.h2o-china.com/market/project/813801246847019_1.shtml
河源人16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进的万绿湖直饮水工程,昨天(7月5日)下午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项目论证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
这标志着万绿湖直饮水项目完成了立项前最关键环节并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也标志着河源良好水资源优势有望转化为经济优势,更好地巩固广东特别是河源生态建设的成果。
自1993年起,河源就提出了引新丰江水库优质水供应珠三角的设想,并为此付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多方原因,该项目未得到实质进展。2007年,河源创新思路,再次启动该项目,提出"直饮水"思路,并得到多方支持。随后,河源先后与深圳、东莞、广州3个受水城市签订了合作开发万绿湖直饮水项目的框架协议。与此同时,受省发改委和省水利厅委托,去年9月起,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开始了万绿湖直饮水工程项目的论证工作。该院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形成了《新丰江水库直饮水项目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7月2日至5日,省发改委和省水利厅在广州主持召开《报告》评审会,邀请了国家及省内11名水利专家参加论证工作。省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国资委、环保局等省直部门,以及广州、深圳、东莞、惠州、河源等市政府、粤海集团、粤电集团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杰为组长的专家组,以及与会人员考察了新丰江水库情况,听取了《报告》编制单位的汇报,对《报告》进行了认真的评审,并形成主要评审意见。
昨日下午4时30分,当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宣读了专家组的书面评审意见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专家组认为,为开发利用保护好新丰江优质水资源,把河源市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巩固和发展河源市生态建设的成果,从保障广州、深圳、东莞等地人民的饮水安全出发,开展新丰江水库直饮水项目的研究,符合广东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项目建设对加快山区特别是库区移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全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探索建立东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省发改委副主任王亚明表示,通过了专家评审,是万绿湖直饮水项目中的关键一步,专家意见将为省委省政府具体实施该项目提供决策参考。
市委书记陈建华、市长刘小华表示,该项目能通过专家评审,是河源16年来坚持不懈推进该项工程的结果,是河源人民长期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成果。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河源将以更大的努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做好项目的立项、可研等前期工作,争取项目早日动工,让珠三角市民早日喝上甘甜的万绿湖水。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项目将为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提供范例
昨日下午,专家评审结束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同样难抑兴奋之情。王浩表示,该项目的立意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专家的意见为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程一旦成功,将为我国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提供范例。
王浩说,此项目能够通过专家评审,最主要原因是项目的立意非常好,符合广东改革开放的大势。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珠三角很发达,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却相对落后。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该项目的立意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通过直饮水项目,把贫困地区河源与富裕的珠三角地区联系起来,珠三角地区的几千万百姓能够喝到健康的直饮水,河源则可以得到一定的财政补充。有了这笔钱,河源可以做更多的生态保护工作,做好水源地的涵养;同时,这笔资金还能拉动生态项目的建设。因此,该项目意义十分重大。
王浩表示,该项目通过专家评审,为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项目的风险和整个新丰江流域的生态保护等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从而为项目的立项提供成熟条件。该项目如成功实施,对于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具有开创意义,生态保护的义务和生态建设的收益二者将得到有机结合。河源为保护好水资源丧失了一些发展机会,通过保护好的水资源销售直饮水,形成经济收益,拉动生态发展。
河源接下来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王浩提出,做好河源自身水资源的保护工作,是整个项目的前提,河源一定要下大力气进一步将生态保护好。
陈建华:争取早日动工惠泽珠三角
昨日下午,市委书记陈建华激动地说,该项目通过专家评审,标志着河源将在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今天取得的成果,也算是向此前为开发水资源付出辛勤努力的同志交出了一个满意的答案。
陈建华说,该项目能通过专家的评审,首先要感谢历任市委市政府所付出的努力和打下的基础。2007年换届以来,市委市政府调整了推进该项目的思路,把"直供水"调整为"直饮水"。这样就减少了供水量,解决了原来专家最大的担心,即取水量太大可能影响环境及供水不足等问题。其次,在经营模式方面,将供应到受水目标城市后的经营权改交给受水城市,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受水城市的支持。第三,近几年来,河源在省领导的支持下,加强了与专家和省直有关部门的沟通,通过综合各方意见,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才取得了今天的成果。
在欣喜之余,陈建华也身感责任重大。他说,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只是推进万绿湖直饮水工程"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并不是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恰恰相反,河源要以通过专家评审为新起点,开始新一轮的"长征"。希望经过努力工作,使该项目能早日实现动工,使其成为一个惠泽珠三角市民的民心工程,并推动河源经济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刘小华:开足马力做好动工准备
万绿湖直饮水项目凝结了河源几届党政班子和各部门的心血。从1993年提出,历经16年,但由于各种原因,项目一直没有实质性的启动。昨日下午,市长刘小华在接受采访时说,此次,通过专家近两年的调研,半年多的集中论证,一致认为该项目是可行的,从而为该项目的立项和正式建设提供了依据。可以说,该项目的启动指日可望。
刘小华说,首先该项目是一个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我们要把最好的水输送给珠三角百姓饮用。其次这是优化水资源科学配置的示范性工程,在水资源所有功能当中,供水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发电等,今日专家提出和坚持"供水第一"的观点给河源以鼓舞和启示。第三,该项目有望将河源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为河源赢得一个长期稳定的财源。工程建成后,河源的财政状况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刘小华说,项目通过专家评审论证后,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就是要争取省发改委尽快立项。二是要深化有关具体问题的论证,如项目风险、项目运营模式等子课题的论证。三是要为项目的正式动工开足马力,做好准备。一旦项目立项获批,将迅速启动建设工作,力争用两年半到三年的时间将该项目建成,让珠三角渴望喝上万绿湖直饮水的市民早日喝上万绿清泉。四是要千方百计、全力以赴地加大河源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使万绿湖水长期保持国家Ⅰ类地表水的水质。
6、工人日报:河南环保不达标的建设项目将被整体限批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09-07-06
http://www.ha.xinhuanet.com/add/meiti/2009-07/06/content_17008932.htm
根据河南省环保厅日前出台的《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限批管理办法(试行)》,污染排放物超标、环保整改不到位、出现重大污染事故或生态破坏严重,整个县市的建设项目都将被环保限批。
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被省环境保护厅暂停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区域、企业集团和排污单位,所在地的环保部门应当同步暂停审批其相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讯员李承锦 记者肖树臣 )
7、张氏集团漠视污染 四级环保部门再促张氏治污
来源:青海新闻网2009年07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605719.html
7月6日,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张氏集团对污染问题的漠视,引起国家环保部西北督查中心的高度重视。7月5日,国家环保部西北督查中心、省环保厅、市环保局和大通县环保局四级环保部门到张氏集团大通仔猪繁殖基地,再次督促该公司采取措施治理污染。
据了解,张氏集团大通仔猪繁殖中心自2002年开始在未落实污水处理设施的情况下,擅自投入生产,违反环保“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放的废水严重影响了北川河水质,造成了较大的污染,也影响到我市减排工作进展。省、市、县环保部门曾多次要求其整改,但该企业均未落实。为此,为严肃环保法律法规,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促进污染减排工作,市环保局去年下半年曾对该企业实施了5万元的行政处罚,在逾期未履行行政处罚的情况下,今年4月份,市环保局又依法对该企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据市环保局副局长宋志奇介绍,今年5月份,国家环保部西北督查中心到张氏集团大通仔猪繁殖基地检查时,发现污染问题严重的现状后,提出四点整改要求,但至今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工程进度非常缓慢。目前,市环保局已经将张氏集团大通仔猪繁殖基地污染问题的相关资料上报市委、市政府,准备召开专题会议拿出整治方案。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张氏集团大通仔猪繁殖基地污染长达9年多,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和北川河,按照“谁污染,推治理;谁治理,谁投资”的原则,张氏集团没有理由轻视污染治理。 (作者:张春云)
8、白鳍豚在洞庭湖已功能性灭绝
来源:《广州日报》2009年07月06日 刘俊
http://env.people.com.cn/GB/9598110.html
在太湖的蓝藻打捞作业点近处仍然漂浮着蓝藻。
说起中国的淡水湖,不少人都想到太湖、洞庭湖。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两湖”正各自经历“成长的烦恼”。
太湖的流域横跨江浙两省,城市化率目前已经达到52.9%,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2007年,守在太湖边的无锡市爆发了让人震惊的蓝藻污染,一度饮水困难。
湖南的洞庭湖区经济虽然不及太湖发达,但人们发现候鸟的数量在下降,连带长江“特产”江豚不加保护也可能步向灭绝。此外,杨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湿地生态系统朝着森林生态系统转变,同样让人头痛。
守着太湖却喝长江水
2007年的5月酷暑难当。守在太湖边上的无锡人怎么也没想到,自家喝水都成了问题。因为蓝藻疯涨,一夜之间,拧出的自来水全是一股腥臭味。今年,记者到访无锡市区景丽东苑,温家宝总理两年前就造访过这儿,听取大家对太湖蓝藻暴发的看法和建议。小区162栋的张先生一边忆起总理来访,一边不忘对记者说:“现在自来水是清澈的,水质正常。”
清澈的背后,是当地完成了长江供水一期工程,无锡人开始进入共饮太湖水和长江水的时代。
蓝藻暴发也改变了李源华(化名)的生活。2007年他还是太湖边上的渔民,而现在打捞蓝藻成了他的新工作。在三山湖渔港路一段政府划定的打捞区,太湖仍然漂浮着呛鼻的蓝藻,李源华告诉记者,他和其他渔民就在湖边十几艘木制渔船上工作。打捞队员的任务是每天用人工的方式把成堆的蓝藻网住,搬运到船上再静待处理,打捞报酬70元/人,大家都抢着干。
无锡去年投入治理资金89亿元,推动控源截污、打捞蓝藻、调水引流和泥底清淤。今年,太湖污水治理工程将达到700项。
渔民不渔按月领补助
太湖自古以渔产著称,银鱼、白鱼和白虾更是天下闻名。无锡其他渔民的生计今又如何?在渔港路旁,64岁的老渔民炎福正在湖边晾晒一大盘鱼虾,从它们的个头看太湖现时的水产还很丰富。
“为了治理太湖,现在渔政部门不准搞围网养殖,今天搭起围网,第二天就有人来处罚。”如今,炎福每月领取1000元的生活补助过日子,但是过惯了渔猎生活的他现在还会趁着夜色悄悄到太湖里捕鱼。政府会不定期许可捕鱼,为了识别资格,船身会漆成统一的式样。“在不许打鱼的日子如果被抓,可得罚5000元呢!”
长江里的江豚
只剩1800头
告别太湖,记者来到了洞庭湖,碰到了一群特殊守望者。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参与资助下,岳阳的“采桑湖管理站”肩负起监测、巡护东洞庭湖和对外宣教的任务。管理站一堤之隔,是浩浩荡荡的洞庭湖。40岁出头的岳阳人高大力告诉记者,算他在内一共6个人守护着约2万公顷的洞庭湖。
高大力说:“前几年渔民过度捕捞,甚至出动一网打尽的迷魂阵、电打鱼、抽干水等野蛮方法,最近政府在推行禁渔期,其间给予渔民补助,今年的落实效果就比以往都要好。”
在管理站的二楼,记者发现福尔马林药液浸泡着一具江豚的尸体,它柔软的身体仍然栩栩如生,嘴巴天生就像是在微笑,可是双眼却似在诉说着对世间的不舍。江豚又被亲切的叫做“江猪”,高大力说这条江豚死时才大概1岁,在发现它尸体的时候肚皮上有伤痕。由于湖上挖沙船产生噪声,干扰了它们的声呐探测系统,不排除江豚是被螺旋桨打死的。
江豚是一种性情活泼可爱的国家2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基金会统计,在16年前长江起码还有2700头。如今,长江中江豚约有1800头,而洞庭湖里的江豚数量也在下降,约150~200头,降速超出了预计。江豚的“远房亲戚”白鳍豚在洞庭湖已经称得上是功能性灭绝了。
岳阳采桑湖管理站里死去的江豚标本。
湖边矗立的变迁示意图显示洞庭湖日益缩小。
9、2009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草案)公示
这是一份由自然之友、绿家园、中国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地球村、绿色和平、乐施会、行动援助共同起草的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是针对即将于12月份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拟定的。
这只是一份草案。
我们将其公示,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更多的机构参与进来,集思广益,一起完善这份立场。
如果您对这份立场草案有什么意见,请发邮件至climate_change@yeah.net。
如果您愿意在这份立场上署名,请发邮件时说明,机构请同时发送logo。
2009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草案)
气候变化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议,将达成《京都议定书》的后续协议,就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气候变化问题做出抉择。很多专家认为,哥本哈根会议将是人类及时作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最后期限。
所有国家都必须正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机,共同寻求解决方法。中国公民社会一直关注气候变化议题并采取有效行动帮助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在2007年的巴厘岛会议期间,中国民间组织发布了《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召开之际,中国公民社会再次就此重大议题做出以下呼吁:
国际谈判层面:
一、为了避免最严重的气候变化灾难,各国政府应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制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发达国家必须主动承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率先减排。
二、发达国家必须承诺在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40%,其中绝大多数应当在其本土执行,并制定出本土减排和通过市场机制海外减排的明确比例。
三、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前提下,发达国家必须积极地采取资金支持、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等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而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主动地在本国内实施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自主制定本国的排放控制指标。
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探索全球的低碳型可持续发展,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人均能耗和碳排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中,通过宣传倡导、市场补贴、政策立法等方式,推广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减少人均能耗。
五、各个国家应一起努力争取在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期间达成一个真正公平、公正、惠及贫困国家和弱势人群的协议。
六、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不能放松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各国应当发展低碳经济,创造绿色就业机会。
国内政策建议:
七、中国作为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发展中大国之一,应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树立榜样。
八、中国政府在制定、实施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社会公平的原则。
九、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在正确评价对环境以及社会所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采用应对政策、市场机制和技术手段时,预防和缓解对社会、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将减缓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的目标和应对其他环境问题相结合,提高环保工作的整体效率,避免气候变化的减缓措施和其他环境目标相冲突。
十、同时,中国政府必须积极采取适应措施,减轻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地区以及贫困人口的影响;提升贫困人口、弱势群体和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条件。
十一、政府应鼓励并保障公众和民间团体参与应对政策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的监督。
署名机构:
自然之友
绿家园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
地球村
绿色和平
乐施会
行动援助
10、海口水系治理死水迷题:污水处理跟不上步伐
来源:《海南日报》2009年07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605793.html
海口,一座曾经水流岸绿、湖清景秀的海滨城市,如今在城市开发的匆匆步伐之中,难辨昔日处处清流的婉约面容。一条条已经或正在成为“死水”的河沟溪流,分散在海口城区的各个角落,成为城市藏污纳垢的难言之隐,建设滨海旅游城市的心头之痛。
生活在海口的人们,每天行色匆匆经过城市一条条河沟,时不时就能闻到扑面而来的阵阵恶臭。
曾有多少穿城而过、清澈见底的河流湖泊,留下我们父辈的多少欢声笑语,如今却在日复一日的侵噬中日益沉默,昔日婉约面容难以辨认。
河沟每日清出20吨垃圾
海甸溪、美舍河、鸭尾溪、红城湖……从最新版的海口市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座位于中国最南端的滨海省会城市,河网水系发达,纵横交错。
据介绍,海口主城区内,河水网络呈现“二横五纵”的分布主格局。其中,“五纵”主要是指五源河、秀英沟、龙昆沟、美舍河和南渡江;“二横”是指“南渡江—横沟河—海甸溪—海洋”(简称为海甸溪)和“横沟河—鸭尾溪—海洋”(简称为鸭尾溪)。众多河流、湖泊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城中众多百姓依水而居。
千百年来,那些曾经清澈的河流湖泊,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城市,承载着四周百姓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见证了海口由南国小城成长为滨海旅游城市的沧桑变迁。
如今,昔日清澈见底的河流清泉大多无处寻觅,河沟内只留下多年累积的淤泥、漂浮的各色垃圾,大量污水日夜不断往里排放……
近日,海南日报记者在海口城区河沟之间穿梭,一幕幕河沟污染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倍感痛心。
在龙昆沟里,由于淤泥积太多,沟内水质已经发灰,许多生活垃圾悬浮其中;大同沟内,被污染的河水不时散发出阵阵恶臭;在金牛岭公园人工湖内,由于生活污水源源不断,湖水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在鸭尾溪,一层绿色的水浮莲漂浮其中,四周大排档附近生活垃圾遍布;在美舍河,河流沿岸都散落着众多大大小小的排污口。整条河面上漂浮的垃圾,臭气熏天令人难以忍受。
每天,负责河沟清理的工作人员,来到海口各大河流湖沟,清理丢弃其中的塑料垃圾袋、包装纸盒、废旧报纸、残树废枝、腐烂菜叶、用过的旧棉被、床、砖块碎石等各色垃圾。据海口市有关方面粗略估计,从海口河沟每日收集的垃圾大概20吨。
难觅旧时河溪湖塘身影
过去,海口湖塘星罗棋布,流经城区的河流纵横交错,湿地面积较大,大小湖泊多达200多个。如今,许多河流、湖泊已经彻底消失,一些河湖则改变昔日形状,变小变窄。
海口河沟为何改变了旧时模样?河沟污染为何愈演愈烈?针对这些疑问,海南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海口市水务局副局长符传君。
符传君表示,由于市政建设和城区的快速扩张,严重侵害了河网水系的健康,造成湖泊的水动力条件很弱,基本是死水一潭。目前,海口市主城区的河网水系中,除五源河、南渡江东岸和美舍河上游部分为天然水系外,其余水系(段)都遭到人为改造和重新塑造。
据介绍,海口城市建设时,没有考虑水流流动和自净的需要,将原本自然流淌的水系、湖泊进行分割或填占,天然河道承接大量城市废污水、雨洪水的排入,由此导致了目前遇到的水系淤积、流动不畅、水质恶化等诸多问题。
“原本畅通无阻的河流被阻断后,严重影响了河网水系的连通性和水动力特性,造成许多河沟的水变成静止的‘死水’。加上不断偷排入河沟内的污水污染,河沟就会越来越黑,越来越脏,越来越臭。”符传君说。
作为海甸岛排洪泄污的主要通道,鸭尾溪被和平大道、海达路等路段截成4部分后,除和平大道以西部分与横沟河连通外,其余3段基本处于死水状态。
海口市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鸭尾溪是南渡江的另一个分叉出海口,通过横沟河与南渡江相连通,将海甸岛一分为二。自1994年海甸四东路建成后,鸭尾溪两旁的建设突飞猛进。但是,在不断推进的建设过程中,原本清澈纯净的鸭尾溪遭到人为侵占破坏,河道流水不畅,临溪商业进一步加速溪水恶化。如今的鸭尾溪是海口市人为破坏最严重的一条河流,水污染十分严重,人们常常能闻到其中散发出的恶臭,避之不及。
污水处理跟不上步伐
海口河沟遇到的问题,除了人为破坏污染的主观原因外,主城区的污水管网建设不完善也是一大因素。
目前,海口市中心组团的污水主干管及次干管网基本形成,污水管网已基本覆盖建成区。但是由于城市污水管网并未完善,污水处理配套措施跟不上城市开发建设步伐。按123.6平方公里的城区面积统计,海口城市目前集中污水处理率达69.86%。
据介绍,一些区域污水管网尚未建设,或者建成后没有与白沙门污水处理厂的主管相连接,造成了海口部分地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能进入处理厂,只能就近排入河网水系中,严重污染了这些地区的水环境。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海口市区内,几乎所有的河流污染物都超标。河沟、水溪除了在汛期拥有一定的分洪排涝功能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排污、接污、蓄污。污水管网不完善,城区雨水污水没有得到收集处理,造成了当前许多排水河沟成为排污沟。截污问题这个根本性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改善城区河沟面貌就是奢谈。
今年的海口两会上,海口市人大代表胡德智、符儒明就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建言献策。目前,海口城区地下管网资料严重不全,部分污水管道缺乏管理,造成管网年久失修,堵塞、破损情况十分严重,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市区河沟道或渗入地下,河沟道水质及浅层地下水水质恶化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海口市民的生活。
胡德智、符儒明提出,为了全面提升海口城市卫生环境,必须加紧开展海口地下管网资料普查,加快编制海口地下管网专项规划,促进海口地下污水管网建设。
清波荡漾何日重现
6月23日,《海南日报》全文刊发了北京退休老人刘骏给省委书记卫留成的一封信。信中,刘骏提到,随意排放的污水、随地乱扔的垃圾,正严重破坏着海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环境,“在海口琼台书院附近的那条小河,我看到不断排放出的黄色泡沫,把游人的好心情一扫而光……”
当天,记者来到这条小河——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高登街与琼州大道交叉处的美舍河段。河面上散布着一些生活垃圾,河水呈现污浊的黄色,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将其称为臭水沟。
6月23日,海口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五大工程”动员大会举行,海口市正式拉开城市综合整治的序幕。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环境整治活动,针对海口河沟存在的诸多问题,许多热心市民纷纷致电记者,盼望海口加快河沟治理,重现昔日清波荡漾、“水清、水活、水净、水美”的美好情景。
曾多次到过海南旅游的李小姐说,提起海口,人们的脑海里常常会浮现出碧海蓝天阳光沙滩营造出的美好景象。但是,闲逛到海口的河沟时,河水发黑发臭令人瞠目结舌,难以想象城市靓丽外表下竟然存在这么不堪入目的河沟。
海口市民林先生告诉记者,由于缺乏流通,海口的许多河沟和美舍河一样,不断恶化的水质和不时散发出的阵阵臭味,很多都被滨水而居的居民称为臭水沟。如今,海南正在构建国际旅游岛,作为省会城市的海口,河沟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海口市民何先生说,2006年,海口进行了“两湖四沟”清淤工程,龙昆沟等地重现清波荡漾。但是,大规模清淤之后,不久又故态复萌,河沟依旧是淤泥堵塞、污浊不堪。如何探讨治本之策,而不是停留在一时的治标之上,值得有关部门好好考虑。(记者 徐珊珊)
11、能源问题比金融危机更可怕 短缺污染是核心问题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9年07月06日 李新民
http://www.ce.cn/cysc/ny/hgny/200907/06/t20090706_19402707.shtml
“未来能源问题将比金融危机更加可怕。”维斯塔斯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迪特列·英格(DitlevEngel)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话语间充满了对能源问题的担忧。
早在金融危机尚未爆发之前,能源问题研究专家陈新华博士在其《能源改变命运———中国应对挑战之路》一书中已经指出:能源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为严峻的挑战”。
能源问题: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能源问题的记者,曾不止一次采访陈新华博士。尽管对这位从浙江山沟里走出来的国际能源问题研究专家及其观点并不陌生,但当记者阅读其《能源改变命运》一书时依然有一种震撼。
“我国在能源与环境方面正面临着世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为严峻的挑战。为正在进行的工业化、城镇化和机动车化的过程以及为13亿多人口提供充足、可靠、廉价、清洁、便利的能源供应,这在规模上比任何国家以往所经历的都要大得多。本土能源资源的短缺,快速增长的能源进口,高昂的国际油价,能源生产和使用造成的严重污染,国内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复杂性,国际能源地缘政治,还有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国面临的挑战比任何其他国家所面临的、或者以往经历过的挑战都更为严峻。”
陈新华的这段话向我们展示了能源的两大核心问题:一是能源的有限性,即在经济快速增长下日益突出的能源短缺问题;二是能源的污染性,即由能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带来的对环境和气候的严重影响。
其实,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能源所带来的挑战,并不只在中国存在,全世界同样存在。值得注意的是,陈新华博士在这里运用了一组极端语汇:“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为严峻的挑战。”
能源革命:全世界共同的课题
今天的能源问题早已不是能源本身的问题。石油市场与金融资本市场的高度一体化,让能源变得更为引人瞩目。正如陈新华在此书中所述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石油市场完全置身于金融市场中。金融市场的融入,使金融衍生工具在石油贸易上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时至2008年下半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经过一个“过山车”式的震荡,一场规模空前的金融危机在美国暴发,并迅速波及全球。人们注意到,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在其公布的经济振兴计划中,有一半以上涉及到能源产业。奥巴马新政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能源革命。
奥巴马的能源革命被有关学者称为“比十年前的IT革命意义更为重大、更为深远”,“是农业文明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其革命的核心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要通过建立“清洁的能源结构”,以彻底改造美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金融危机愈加严峻的大背景下,在经济快速增长与能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的形势下,掀起一场规模空前的能源革命,不仅是奥巴马的选择,也是全世界不得不面对的共同选择。奥巴马政府能源部长朱棣文对这场革命阐释得更为清晰,即:推动兴建核电厂,开采本土石油及天然气资源,发展清洁煤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加强太阳能、风力发电发展,推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改变美国目前过度依赖进口石油的能源政策。
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陈新华博士在其《能源改变命运》一书中曾对中国的作法做出描述:“中国政府的能源决策者已经意识到没有一个万全之策可以解决中国面临的所有能源问题。于是,他们决定采取各种可能的方法来应对这一挑战,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天然气市场;促进核能开发;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开发和应用清洁能源,特别是清洁煤炭技术……”
分析其因,陈新华说,这是因为“中国崛起的能源背景决定了发展的模式和崛起道路不同于英、美、日等发达工业化国家,必须是绿色发展之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新能源: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虽然陈新华博士在自己的著作中不止一处谈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但作为一位在国际能源署和BP等以石油为主体的能源组织任职多年的专家,他的《能源改变命运》主要侧重于对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描述,而对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论述略显不够,这也许是记者在阅读中所能观察到的惟一缺憾。
不过,这位能源专家在著作的“后记”中已经注意到了中国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以及相应产业所发生的可喜变化。他由此感叹:“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正在牵动着全球的第一根神经。而中国的反应最为敏感。”
的确如此,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专家对奥巴马的新能源革命津津乐道的时候,中国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早已启程,甚至走在世界的前列。
———来自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的数据称,截至2008年底,中国风电总装机规模已经达1217万千瓦,远远超过“十一五”初期预测的500万千瓦目标,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四位;预计到201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有望突破3000万千瓦。国际风能理事会(GWEC)确认:“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风电发展最快的国家。”
———在太阳能热利用领域,随着国家对太阳能热水器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其被纳入“家电下乡”的范畴之后,太阳能热水器快速“飞上”寻常百姓家,中国也由此成为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和利用大国;同时,今年以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政策支持和推动下,太阳能光伏发电也开始全面启动。
———而在核能的开发和利用上,中国已经走过将近30个年头,但由于观念和技术争议等原因,核电装机容量只有2500多万千瓦。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投资拉动的需要,特别是调整能源结构和保护环境的需要,我国已提出到2020年建成核电装机4000万千瓦的目标,中国核能开发和利用由此步入快车道……
“中国是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的聚集点,也是创造世界能源新格局的大舞台。”这是陈新华在《能源改变命运》“后记”中最引人注目的话。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能源危机一旦爆发将比金融危机更加可怕,但只要我们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严峻的问题可能会变成发展的机遇。
12、桶装水抽检疑云:“水协”有没有潜规则?
来源:新华网2009年07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596540.html
6月26日,广西瓶装饮用水行业协会(简称“水协”)在媒体上发布公告,公布广西6家企业7个品牌的桶装饮用水抽检不合格。但是抽检结果却遭到了厂家的质疑。他们认为,此次抽检过程不透明、程序不规范,并称“水协”曾打电话索要“整改费”,威胁在媒体曝光。
广西桶装水抽检是否遭遇潜规则?此次不寻常的产品抽检是否成了某些单位的敛财之举?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产品被曝不合格,部分经销商退货
南宁市益千家饮水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营销的经理董超告诉记者,6月26日一早他们就接到一些经销商的电话,有的是询问纯净水质量情况,有的是要求退货。经询问,原来当天广西瓶装饮用水行业协会在一家媒体上刊登了《2009年度第一批桶装饮用水部分产品抽检结果公告》,在不合格产品一栏中,自己公司的产品赫然在列。
“当天,我们公司的销售情况受到明显影响,销售量下降约三分之一,投诉电话响个不停。”董超说。对此,南宁市富兴路一家经销益千家纯净水店的店主感受深刻。“我销售益千家纯净水两年多了,每天大概卖20多桶,但是26日那一天很奇怪,我一桶没有卖掉。”这位店主说。
南宁市老夫子商贸有限公司也是因检测不合格被通报的6家企业之一。公司经理李洁玲介绍,事情发生后,公司的净水销售受到一定影响,她特别担心会失去一些老客户。
6月29日,几家被通报的桶装水企业负责人说,当天他们在南宁市仙葫大道附近的几家销售网点受到工商部门检查。对此,南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仙葫工商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工商部门只是一次例行检查,并没有要求这几家企业的产品下架。
【1】 【2】 【3】 【4】
13、26℃空调行动成效几何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09-07-03杜悦英
http://www.hunanit.com/hnit/Article/2/14/26_KongTiaoHangDongChengXiaoJiHe/
6月下旬以来,热浪席卷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高温飙升到35 ℃以上,中央气象台曾经一度拉响了高温橙色警报。中国气象局日前公布消息显示:6月份,中国平均气温为20.1℃,较常年同期偏高0.7℃。
同时,受经济企稳回暖和大部分地区气温持续偏高的影响,全国电网已全面进入夏季大负荷时期。相关人士预计,今年迎峰度夏期间,部分地区在部分时段仍可能出现用电紧张的局面,保障电力供应的压力依然较大。
在此背景下,起始于2004年的“26 ℃空调节能行动”再次进入公众视野。5年来,该行动效应几何?问题何在?路向何方?本报特组织一组相关报道,敬请读者垂注。
北京6家环保NGO发起,全国50余家NGO响应,80余名中外记者参加启动仪式……2004年6月26日,“26℃空调节能行动”(以下简称26℃行动)高调起航。
5年过去了,26℃空调行动成效如何?
承诺渐被淡忘
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北京的一些商场、超市、写字楼、酒店等公共场所进行室内温度调查,发现虽然有些场所的室内温度保持在26℃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30℃,但是,大多数被访地点的温度在23℃—25℃,个别地点甚至低于20℃。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民众,虽然有不少人表示知道5年前有环保NGO倡导过26℃行动,但是对于这一行动的持续性却很漠然。“那不都是过去的事了吗?现在还在提?”采访中,类似的回应屡见不鲜。
2004年,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绿家园6家环保NGO联合倡导了“26℃空调节能行动”,但记者了解到,从去年以来,这些NGO对于该项目的关注度均不如以往,也没有任何正在进行的相关项目。26℃行动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公众环保行动当如何深入持续下去,也成为业界关注的问题。
推行缘何艰难
200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明确要求,所有公共建筑内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除医院等特殊单位以及在生产工艺上对温度有特定要求并经批准的用户之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
分页阅读123
14、不能靠重演水污染事件触发环保痛觉
来源:四川新闻网 2009-07-07汉应民
http://news.h2o-china.com/interview/expert/814101246931909_1.shtml
7月5日8时许,记者接到周口市沙河北侧一家属院居民王女士曝料称,自7月3日中午开始,河南周口市区因自来水源受污染大面积停水,在恢复供水不到一天后,又开始停水。(7月6日《东方今报》)
大热天里,城市大面积停水的滋味肯定不好受。看着周口百姓面临反复停水的困境,自然让人想起05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07年的太湖蓝藻事件、08年的云南阳宗海污染事件,今年上半年的盐城水危机事件。水污染事件不断异地重演,不能不让人生出几分感慨。
自来水厂污染,城市大面积停水,不仅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也引起了广大公众的关注。笔者注意到,水污染发生以后,周口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应该说,政府应对城市公共危机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我认为,周口自来水水源污染不可能只是生活废水与一家两家工厂排污惹祸,这实际上是环境保护欠帐过多的一次集中爆发。水污染事件能否触动官员的环保痛觉,更值得关注。
据介绍,由于沙河上游生活废水的排放和丢弃的麦秆以及渔民药鱼,致使水质受到污染。最终导致全城居民用水受到污染。应该说,周口水污染事件与生活废水与农业污染有关,但是无法否认,自来水厂取水点周围污染物排放严重超标才是问题的关键。水源污染问题不可能是短期形成的,偶然事件也有其必然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寅吃卯粮,牺牲生态环境发展经济,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生活废水根本不能承载自来水水源污染之重。要彻底改善城市水质,就要对大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当然,周口市现在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应对水污染,尽快全面恢复供水,确保城市功能正常运转,尽快让市民喝上干净、安全的自来水,而健全环境评价机制,治理水污染,减少周边污染物排放,也刻不容缓。
生态环境与城市功能的脆弱性更是在警示我们,环境污染的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地步,每个人都不能再对此抱有侥幸心理。一系列水污染事件教训深刻,水源污染不断重演,又该如何反思?痛定思痛,官员肯定不能躺在危机四伏,充满环境代价发展起来的GDP政绩上沾沾自喜。水污染发生的这段时间或许可以唤起当地政府与企业的环保痛觉,对其他地方或许也会有所触动。但是我担心的是,相对于庞大的GDP指标来说,环境污染能带来巨大的政绩指标,水污染的痛觉与反思难以长久。我们不能依靠不断重演水污染事件来刺激官员的环保神经呢?
所以,我认为,要让水污染事件真正触动官员麻木的环保神经,就要痛下决心改革政绩评价体系,自上至下建立起科学的考评机制,落实环境污染问责机制,扣除官员的污染政绩,考虑把“污染帽”与“乌纱帽”挂钩,铲除拿环境换GDP的政绩土壤,这样才能遏制住官员制造污染政绩的冲动。保证市民喝上干净、放心的自来水。
15、环保部门or环保法律尴尬 齐抓共管为何变成一家管?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7月06日 陈廷榔
http://env.people.com.cn/GB/9600580.html
媒体和网上言论都在说,叫停金沙江水电开发项目使环保部门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尴尬地位。其实,与其说是环保部门的尴尬,不如说是环保法律的尴尬。环保部门一而再、再而三地叫停一些对环境影响重大的违规操作项目,不能说是监管的缺位,而是说明现行的项目审批、环保责任落实等方面还有疏漏之处,需进一步完善。
根据我国的环保法律以及相关制度,环境质量由当地政府负责,环境保护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虽然近几年来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财政、金融等政策,但是,在涉及一个区域、流域的开发以及具体的建设项目上,环境保护对于决策的影响却是有限的,环保部门的话语权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当这个项目对经济增长贡献很大、对各方均有利时。在项目立项、审批过程中,为了拉动经济增长,一些地方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往往有意无意地弱化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采取“集体沉默”的方式让一些审批程序没有走完的项目尽快开工。在这种情况下,环保齐抓共管往往变成了环保部门一家管,层层把关变成了一道关。表面上看,环保这一关很重要,但是,如此重大的责任让一个部门来承担,从制度设计上讲是有缺陷的,从后果来看是很危险的。这就像汛期防洪,如果上面都在开闸放水,光靠最后一闸,哪能都挡得住滚滚洪流?
怎么去齐抓共管,不管又该承担什么责任,目前我们还缺乏有约束力的刚性制度。近几年,一些部门出台了一些支持环保的政策规定,但是很笼统,指导性强,约束性弱,也没有具体的机制和操作办法;同时,这种系统内部的规定仍属于自律性质,来自外部的监管基本处于“虚拟”状态,环保责任的落实仍属“模糊地带”。例如对于环保责任追究,大都是在发生了重大污染事故时才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于一些建设项目特别是国有企业因环境违法和由此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有关责任人该受到什么样的惩处?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与监察部联合出台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其中有一条规定,如果企业有未依法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擅自开工建设,或者经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而逾期不办的行为,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给予降级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职或者留用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在这次叫停案件中,是否该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呢?
违反环评制度、未批先建的行为屡禁不止,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因素。鉴于这种行为普遍存在,且危害甚大,我们需要建立制度来保证环境保护的要求贯穿到从决策、审批到建设的全过程,把环保责任分解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上,而不是叫环保部门来把最后一关。同时,要加强环保行政督察和环保责任追究,一旦出了问题,就要追查各自的责任。
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强调既要考核发展速度更要注重考核发展方式、发展质量;既要注重考核经济建设情况,更要考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我们希望通过政绩考核、环保行政督察等手段,使各地政府、各个部门都能履行自己的环保责任,共同推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