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2
六月二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系列报道:
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二――走在龙门山主破裂带灾区
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特别报道:
2、新京报: 金沙江,六年来不离不弃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1108/2009/06-20/008@021900.htm
3、央视网: 华能华电金沙江水电站项目被叫停后仍在施工
http://ccnews.people.com.cn/GB/142052/9512742.html
4、法制日报: 环保部停批华能华电项目续:验收期结束才能解限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9507257.html
5、21世纪经济报道: 前期进场惯例:水电环评事件祸首
http://finance.21cn.com/news/cjyw/2009/06/21/6461551.shtml
6、北京青年报: “一个部在战斗”的环评风暴注定尴尬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53235901
7、羊城晚报: 环保部的“叫停令”何以失效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6/22/content_11581291.htm
8、21世纪经济报道: 水电项目环评,应公开信息,公众参与
http://finance.21cn.com/news/cjyw/2009/06/21/6461557.shtml
9、华商网-华商报: 环评别成环境补偿论证
http://news.hsw.cn/system/2009/06/22/050215826.shtml
环境资讯:
10、千龙网: 环保部:造纸排污费每吨拟提至1.5元
http://news.qianlong.com/28874/2009/06/22/2861@5045759.htm
11、三秦都市报: 2014年南水北调工程将开始供水调试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dynamic/810191245634620_1.shtml
12、 中国新闻网: “共建生态长城,保护绿色家园”公益活动在京启动
http://env.people.com.cn/GB/9519014.html
地方信息:
13、新华网: 江苏盱眙:“地球伤疤”变身国家矿山公园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6/20/content_11573128.htm
14、中华工商时报: 新疆塔里木河遇旱断流河段达1100公里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9041
环境曝光:
15、法制日报: 渤海石油开发违法排污严重 海上溢油漂油事件频发
http://www.bbwnews.com.cn/news/china/20090622/64913.shtml
深度报道:
16、中国新闻网: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面临走低碳经济之路抉择
http://news.sohu.com/20090622/n264672647.shtml
17、广州日报: 人鼠大战三江源气候变暖冰川融[组图]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6/22/content_11581496.htm
18、江苏新闻网: 千岛湖水质大起底:你还敢喝“天然水”吗?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810131245633348_1.shtml
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二――走在龙门山主破裂带灾区
文图 汪永晨
今天我们从成都出发经江油到平武。一路上最大的感触就是地震给这一峡谷带来的影响还随处可见。
杨勇告诉我们,现在我们所走的平通河到南坝这一路,就属于龙门512地震主破裂带。
龙门山主裂带
震后龙门山
杨勇说,去年汛期期间考察这段峡谷,他们发现了该段分布着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在群泥石流爆发和埋没的地段摧毁了沿江很多村落。
今天我们之所以走这条线路,主要考虑的是在2009年汛期即将来临之际,这里是否还会继续受到泥石流灾害的威胁。
让我甚为担忧的是,在刚刚遭受地震灾害巨大影响的河道里挖沙的现象。这种行为无论是从景观上,还是从地质次生灾害的威胁上,或是河流自生的生命力上,应该说都是很有问题的。
灾后的挖沙
平通河边堆的沙石
(照片3 4 )
今天,一路上我们看到很多泥石流的冲击扇上,还有泥石流沟内都生长出了绿色的植被。这些绿色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生命力,以及自我恢复的能力。但是让杨勇担心的是,我们也看到一些灾后需要重建的老百姓就在泥石流沟口采集建筑沙石。
正在挖沙的河
杨勇告诉我们:这样过度的采沙对这些泥石流地区的稳定性是极为不利的。甚至会加剧 汛期泥石流的灾情。
记得在我们2007年的江河十年行中,水利水电专家刘树坤教授就给我们讲过,一条河流的生命力表现在三个连续性上。一个是水流的连续性;一个是生物多样的连续性,像水中的鱼等水生生物;再一个就是水中流沙的连续性,这些流沙既是河流中的营养物质,也是河流自身结构的连续性。像三峡大坝修建以后,让很多专家没有预先想到的清水下泄,就是泥沙被大坝拦在了上面造成的。而清水下泄的危害是:没有泥沙的河水带来的水下结构改变后的崩岸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频发。
本来在河里采沙是需要采沙证的。可目前在5,12地震灾区,人们都在忙着灾后的重建。对沙石的大量需求,使得乱采现象到处都是,这不能不令人担忧。特别是在一些泥石流冲击扇旁,这对河流的破坏是非常大的。
危险,其实还包括杨勇说的一些泥石流沟口,老百姓的采沙对他们自身的安全来说更是非常危险的。
作为地质学家,5,12地震后,杨勇一直在地震灾区做地震中及地震后次生灾害调查。他独立研究的成果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本《龙门山地裂山崩》摄影集。有专家说,这是目前出版的最有科学价值的一本地震后有关地质科学的书。中国科学院出版的一本地震遥感方面的书,是几十个人,花了几千万出版的。而杨勇这本摄影集,是他一个人带着一些记者和朋友,在几乎没有什么经费的情况下做出来的。《第一财经报》的记者,也是我们江河十年行的骨干记者章轲从地震灾区和杨勇一直考察的现场给我发短信,说杨勇的考察简直是在玩命。可见他的执着与危险。
今天在我们行走的路上,杨勇一直在说:从整个地震灾区的情况来看,灾后重建地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非常薄弱。特别是一方面许多原地重建的老百姓缺乏防范灾害的意识,另一方面就是政府在这方面缺乏指导。这两种缺失,已经导致了2008年9月份汛期滑坡泥石流群死群伤的惨剧。而现在,这种潜在的地质危险还在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作为科学家的杨勇说他要大声呼吁,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媒体能让更多的决策者和公众意识到,地震灾害之后,在有可能发生地质次生灾害的地方,既要迫切地提高老百姓的防范意识,也要我们的各级领导,在这方面加大指导力量。
今天的平通河边
涪江
今天过了平通河,进入涪江上游以后,沿线公路还在进行震后灾害治理,堵车极为严重。上世纪80年代我去九寨沟时走过这里,山清水秀。前些年也走过这里,在大力开发水电站的河里,水被截流后,有的河段是高山出平湖没有了水的激流;有的江段则是因电站的引水只剩下裸露的河床。今天我们一路走过来都是烟雾弥漫。堵车耽误了我们的行程,而路上的景观,也因正在修建地震中被毁坏的路形成了大量的烟雾,可以说是大煞风景。
宝灵寺电
高山出平湖
我们看到涪江上游宝灵寺电站时,杨勇告诉我们电站已经恢复蓄水,但没有达到正常水位。至于今后能不能恢复到当初设计的发电能力,还很难说。
不过,地震对宝灵寺电站有着致命的影响,目前滑坡还在它周边的大山继续造成塌陷。现在已经下沉了大概有20-30米。这一大滑坡如果继续下滑,将会阻断这一段峡谷型水库。
另外在宝灵寺电站上面的南坝电站,地震后已经彻底废弃,现在是一片废墟。这片废墟造成的损失没有人计算。而今年三月,我和杨勇一起去岷江支流草河考察时,像这样只剩下废墟的水电站布满了河道。在这样的地方建电站,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带来了潜在的危害,也给国家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这些不知由谁来买单?
在最近国家环保部暂停审批的金沙江中游水电项目中,电站也都是修在峡谷的地震活跃地带上。所以在这轮暂停后的媒体采访时,在峡谷中建大电站,是记者们除了关注电站在还没有通过环评就开始截断大江河流以外,问得另一个重要问题。记者们一次次地把这个担忧提给了水电开发集团:
在这样的峡谷中开发水利,我个人认为,除了对人的生命,河流的生命至关重要以外,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国家的财产。
多次到我们今天走的大山里来考察的杨勇今天还发现,地震中全部垮塌的南坝中学,现正在原地重建。
涪江
涪江里的激流
涪江水之绿,让我们的车开出地震灾区后又看到了大山的本色。我们知道,这段涪江的上游是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里可是大熊猫的家园,再上面是黄龙世界遗产地。当然,涪江的清澈和保护区的遗产地是和这些年来的保护分不开的。
不过看到这绿的江水,我总觉得这绿还是有点别样。杨勇说,涪江上面黄龙地质的钙华泉地貌,对水的透明度还是有一定影响。这是它绿得有些别样的因素,这绿,更重要的还是上游植被覆盖好。
我们的“座骑”
绿家园志愿者在行进中
明天,我们要继续进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的行程。希望明天我们眼前的大自然能够是真正的自然。
2、金沙江,六年来不离不弃
来源: 新京报 2009-6-20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1108/2009/06-20/008@021900.htm
新京报插图/许英剑
这次被暂停的金沙江水电开发,本是一库八级。可在龙头电站虎跳峡还在争议中时,上面的电站已经按有虎跳峡大库容的装机发电机组开工了。那些已经在建的电站,因按大库容建造而多花的钱,谁来买单?对大山的破坏又由谁来负责?
环保部叫停金沙江水电开发,让我疲惫的心有了一丝慰藉。2006年我们发起了中国江河十年行。起因是从2003年起,中国的媒体和民间环保组织认识了贡嘎山中的高山神湖木格措;知道了三江并流中的怒江将要开发十三级梯级电站。这些认知,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西南景观的独特、峡谷地质的活跃、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民族风情的依存,也让我们看到了就是在这样的景观,这样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已被水电开发的处处让人心痛的伤痕。
仅靠手中的笔就够了吗?
2003年夏天,在我们为都江堰我们的老祖宗2261年前建造的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无坝水利工程呼吁请留下两个月后,四川省政府2003年第16次常务会议上,四川省省长张中伟就说:“省政府对这个事情(都江堰杨柳湖水电站)的意见是一致的,不能上。从6月6日我们到都江堰采访,两个月的时间,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公民社会对江河开发公共决策产生了影响。
2003年7月3日,我们心喜地看到怒江、金沙江、澜沧江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可是16天以后,怒江要开发十三级梯级电站的消息就被公之于众。
“虎跳峡告急”、“怒江的两种脸色”、“怒江的选择”一篇篇文章,一个个广播电视节目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我们中国还有那美丽的三江并流,也知道了水电开发对大山中的自然,大山中的文化,大山中的民族的破坏。
2004年2月,我们关注云南三江并流后的6个月后,国家总理温家宝在工程项目书上批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一个水电工程,还在乎社会的关注,还会受到社会关注的影响,这让中国媒体的从业者和民间环保组织再次看到今天公民社会在我们中国的力量。
2006年底,在我们发起的江河十年行出发前,我们从媒体上再次得到信息,甘孜州政府说木格措水电站不建了,当地要发展绿色经济。一位2003年、2004年都被采访过的当地藏族老乡站在木格措静静的湖水边向我们竖起大姆指:感谢你们为我们留住了我们心中的神湖。
2007年,金沙江阿海水电开发的环评报告在网上公示。我们立刻与专家、学者一起对我们认为的不足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国家环保部一位官员在给我们的来信中说:“感谢发给我你们对项目环评文件的评议意见———这是我见到的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众对一个建设项目方案的最全面的意见。其实,无论你们的意见是否准确,作为公众,你们展示了对于环境的高度关注———我认为是一批知识分子对于环境的良心。当然,这也是《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家有关规定赋予你们的合法权利。
我自己去过8次怒江,6次木格措,10多次金沙江、大渡河、岷江及其支流。上世纪80年代我采访时见到过的大自然不见了,取代的是一座座、一条条破碎的大江、大山。
作为记者,我们常常被问到:为什么越位,你们的职业就是公正地报道。为什么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我们的回答是,当你亲眼看到那么美的大自然被摧残、被撕碎时,你不管吗?你的管,仅仅靠手中的笔就够了吗?
江边的沙子有多少我们就会跳多少舞
这次被暂停的金沙江水电开发,本是一库八级。可在龙头电站虎跳峡还在争议中时,上面的电站已经按有虎跳峡大库容的装机发电机组开工了。如果虎跳峡最终没有被批准,没有了长江第一湾那么大的水库库容。那些已经在建的电站,因按大库容建造而多花的钱,谁来买单?对大山的破坏又由谁来负责?
一些称我们为反坝派的人说我们这些记者、民间人士是吃饱了去欣赏风花雪月。不管当地百姓的生活还很贫穷。可是这些年,金沙江中游的农民,让我们看到是改革开放后农民真正的富足。他们说,我们家门口的这条大江,就是给我们金山银山我们也不换。他们以纳西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大自然已经和谐相处了世世代代。而澜沧江漫湾修了水坝的农民却告诉我们:过去我们过得很踏实,现在是油灯就要灭了。
我们曾和一位傈僳族小伙子聊天。他对我们说:外面有人认为我们这儿的自然生态、文化传统都不重要,就是穷。但是我接触的外国游客,他们都特别羡慕我们有这么漂亮的地方,而且还保护得如此完整。可是,作为中国人,我们怎么就不懂得继续保护,珍惜呢?太奇怪了。在怒江我们问过当地人,你们会唱多少歌,他们回答:树上的叶子有多少,我们就会唱多少歌。我们问,你们会跳多少舞?回答,江边的沙子有多少我们就会跳多少舞。听到这些我问自己,我们记者中有多少人能写出这样的比喻。
眼下,怒江的命运是虽然还没有通过环评,但每一条支流都被承包、被开发,被开挖得支离破碎。江边的小沙坝村已经被移民。2008年的江河十年行到那时,我们被一位不肯搬进新村,还住在已经被拆得没水没电的老房子里的妇女拉进屋子。她是要让我们帮她把那满屋子的她自己做的腊肉火腿拍下来。她说农民新村没有院子,人家都说我做的火腿好吃,可是以后再也养不了猪了。我的孙子只能从照片上看看奶奶当年做的腊肉有多好。
2006年,我们曾做过100个住在怒江边的潜在移民调查。我们问他们,你们愿意修水坝吗?他们说:愿意。我们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水坝吗?回答:不知道。我们问:那为什么愿意修呢?回答政府要修的,政府不会对我们不好。我们要顾全大局。
“不用看,签”
从2003年6月,到2009年6月,整整6年了。
就在我们在为新一年的江河十年行做准备时,我先是听到国家的总理再次对怒江水电工程的批示:“此事影响大,应再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论证、慎重决策。金沙江水电开发未批先建,遗留许多问题至今未了,前车可鉴。”我们同时也得知,国家环保部暂停审批金沙江水电开发项目。在得知同行们迅速奔赴了“第一线”的同时,我们又一次发出的声音是:金沙江开发决策须对历史负责———对环保部暂停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项目决定的回应。
在我们请多年来和我们一起关注江河的学者看看我们发的呼吁,在呼吁书上签名时,她说:在开会,不用看,签。我想,这样的信任,让人感动,更让我们意识到了身上的责任。6年的时间不长,为了地球上还有自然流淌的江河我们会继续我们做的事,不离不弃。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河流能继续成为哺育我们人类历史文明的摇篮。
3、华能华电金沙江水电站项目被叫停后仍在施工
来源:央视网2009年06月21日 戴爽
http://ccnews.people.com.cn/GB/142052/9512742.html
CCTV《新闻周刊》6月20日播出《谁来保护金沙江》,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
环评风暴这个说话,我们并不陌生,几年前国家环保总局,针对一些项目没有经过环境评价就擅自上马,而亮出了黄牌,当时媒体称之为环评风暴,时隔很久之后我们再回过头去看,发现那时候的环评风暴,起风的时候很大,然而消失的时候却安安静静。在本周,环评风暴似乎又起,并且和过去相比较,这次风暴更有风暴的意味。6月11号的时候,国家环保部通报说,由于个别地区和企业,严重违反国家企业政策和环保规定进行项目建设,从即日起,暂停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项目,同时五大国有电企之一的华能集团和华电集团,各有一家在建的水电站,被责令停工进行整改。而有多家企业违规的山东省钢铁行业,也被整体暂停环保审批,这张大罚单可真是大,涉及到的投资有的过百亿,有的甚至奔千亿而去了,那么本周更多的人们都在关心,环保风暴真的来了吗?接下来又该如何收场呢,本周视点就关注黄牌之后。
短片一:叫停之后
解说:
6月14日,在国家环保部宣布叫停华电集团鲁地拉水电站三天之后,赶到现场的记者看到,水电站的施工并没有停下来,金沙江水也已经被引入了导流明渠,河床和两岸山体都成为了工地。
同期:正在浇筑混凝土的工人(大意)
记者:这是在干什么?
工人:这是在修围堰。
解说:
稍稍了解常识的人都应该清楚,修建围堰,意味着该水电站工程已经进入了要对江水进行彻底截流的阶段;每一个修建水电站的人也应该清楚,这种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影响的施工,在目前的中国有着明确的规定,那就是必须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估之后才可以开工。令人遗憾的是,华电集团鲁地拉水电站项目,没有经过环评就擅自截流。为什么没有遵守国家的环保法规?本周,华电集团的有关负责人没有向公众解释原因。
从鲁地拉电站沿着金沙江而上,大约四个小时车程,就是华能集团的龙开口水电站,这个设计总投资超过200亿元的水电工程,同样没有经过环境保护评估,也在环保部叫停之列。与鲁地拉电站相比,龙开口电站不但修建了围堰,大坝的主体工程也已经开始。
同期:华能龙开口水电站筹建处主任张之平
这个工程它有点不太一样,一般都是截完流了之后才能够开挖,才能够建大坝,我们呢,因为我们州的河床比较宽,就是在右边有一块滩地,在滩地里面我们也要建坝,实际上等于是在截流之前就已经开始施工了。
解说:
两大国家电力集团,高达几百亿的投资,在国家环保部已经宣布叫停的情况下,本周,金沙江上的鲁地拉水电站、龙开口水电站,施工都在加班加点地进行。
同期:工地上的工人(大意)
最近几天天天加班,26号之前(坝肩)施工要全部完成,因为大坝要浇灌混凝土了。
同期:华电鲁地拉水电有限公司安全技术部主任张湘涛:
汛期常规的话是6—11月。我们这个预报20号左右就要过水,18、19号就会过水。
华电鲁地拉水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卫东:
记者:“你们本来希望主坝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建设?”
“准备是汛后了。”
记者:“那环保部的停工令对你们的影响大吗?”
周卫东:“不是很大,因为本来也是汛期到了。”
解说:
2009年1月,金沙江的两个水电站先后开工,为什么直到6月才被叫停,很多关心金沙江环保的人都在问这个问题。
同期:记者:环保部是什么时候知道截流的事情的?
牟广丰:一个是环境工程监理,一个是我们地区有督查中心,另外呢,还有社会几个方面都有所耳闻,有所耳闻。
记者:那是在什么时候?……(断点)
牟广丰:环保部也是在几月份的时候,我想想,你们评估,西南评估中心是什么时候…
郭伊均:这个地方我以前没来过。
牟广丰:一会吧,一会儿回到会场再说。
解说:
金沙江上,到底应不应该修建水电站?怎么建?我们设计一个环评制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本周,环保部督察组在两家电站各考察了一天,这一天,两处工地都停止了施工。而什么时候继续施工?国家环保部的此次处理决定,会有与以往不同的结果吗?看着两个已经投入资金20多亿元的违规电站,施工方似乎并不担心。
华电鲁地拉公司安全技术部主任张湘涛:
从规划上来讲的话,这个电站是肯定要做的。
记者:环评肯定是能通过的。
张湘涛:对。
华电鲁地拉水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卫东
记者:在您的经历之中有没有因为环评没有通过而下马的大坝?
周卫东:水电项目吗,没有。
记者:从来没有?
周卫东:我没有听说。
云南华能龙开口水电站筹建处主任 张之平
记者:可不可以这样理解环评报告可能是一个不得不走的程序?
张之平:对。
主持人:
本周赶赴现场的督查组,被外界称之为形式极为低调,一要看是不是真的停工了,二是要提出一些具体的整改意见,这种低调也容易被人认为,其实环保部压力也很大,一方面是国企,被叫停多一天,损失也就多一天,而另一方面,不叫停,环境的损失也一天比一天多,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作为从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之后,开出的第一张罚单,环保部的左右为难也可想而知。而与此同时,目前涉及此事的各方,心里也都在悬着,都在等着环保部门的下一步具体安排。甚至有当地的政府人士,也话里有话地说,与水电站相关的移民问题很紧迫,资金如果不能按时到位,将影响社会安定。低调、心悬着、黄牌、叫停、社会安定,一系列的因素都会让人格外关注,下一步该往哪儿走呢?
【1】 【2】 【3】
4、环保部停批华能华电项目续:验收期结束才能解限
来源:《法制日报》2009年06月19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9507257.html
很久以来不见大动作的环境保护部,在6月11日这一天大动干戈:对金沙江中游正在建设的龙开口、鲁地拉水电站下了停工令,同时被处罚的还有内蒙古的伊敏煤电工程以及山东省钢铁行业多个建设项目。
金沙江中游两个正在建设的大型水电站被处罚无疑是其中被处罚项目中最吸引公众目光的。因此,在环境保护部宣布将派出三个督查组赴现场督查的消息后,环境保护部环评司巡视员牟广丰为组长赴云南的这一组就成了各路媒体跟踪的重点。
本报记者作为惟一一家受邀媒体的记者全程独家跟踪目击了督查组在云南的一举一动。
从北京一竿子直插丽江
没有事先通知,很突然。6月12日下午,记者接到环境保护部新闻处通知随部环评司赴云南督查龙开口和鲁地拉两家违法水电站。除了告诉14日国航班机12点20起飞外,其余一概不知
在飞机上记者见到了督查组中的3位———组长环境保护部环评司巡视员牟广丰,成员环评司三处处长王辉民以及董亚明。
正常起飞,按时落地,没出机场,原地等候了两个多小时后,督查组一行再次登上了飞往丽江的飞机。
在昆明等候飞丽江时,记者看到了督查组全部组员名单,除环评司的三位官员外,还有环境保护部西南督查中心的副主任郭伊均、副处长黄宏以及工程师谢鑫。
一路很顺。到了丽江已见暮色。没有酒水,很少客套,两盘凉面,牟广丰吃完了他的晚饭。
晚上10点,西南督查中心3位成员也按时到达丽江。
督查组全部成员到齐。“会不会开个会?”记者心里盘算着。“今天就早点休息吧,明天去龙开口水电站,要有七八个小时的车程。”接到这样的通知,大家回房睡觉。
第二天得知,督查组连夜讨论了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15日现场督查龙开口水电站
一场严肃的现场督查会在龙开口水电站的临时营地召开。由于地处金沙江的干热河谷地带,水电站所在地气候非常炎热。临时营地的空调噪声太大,不得不关掉。尽管天气闷热,
15日早8点,督查组成员拿着行李早已坐上了车。
“从这里到龙开口水电站单程就要开4个小时。”龙开口水电站昆明总部专门负责宣传的张俊刚正好与记者同坐一车。他告诉记者,从丽江到他们水电站距离并不算太远,但是相当长的一段路面不太好走,因此,要开近4个小时才能到施工现场。
果然,从丽江市出来,没走到三分之一的路途,就全是石子地面了。颠簸不可避免,以至记者不得不跟司机说,慢点开,不然我的笔记本电脑就完了。
就是这样的路面,在金沙江水电的建设者看来,已是好的了。“确实,我们这个水电站基本没有修建新路,是沿用乡间的老路。”据华能集团云南总部一位负责人介绍,它的好处是:一可以节省大量资金,二可以少破坏些生态。
4个小时后,督查组一行到了龙开口水电站临时办公地方———大理州鹤庆县朵美乡出租房。
与龙开口水电站工地负责人简单交谈后,在龙开口的临时营地,督查组成员在苍蝇的陪伴下,简单吃了“中午饭”。
下午1点,督查组成员登车直奔水电站截流现场。对于眼前的景象,牟广丰似乎也没有准备。截流围堰已快将金沙江拦腰截住,奔涌的江水全部涌进一个出口水———截流坝旁边的一个被称做导流明渠的地方。
“主体工程动了,违法开工的事实非常明显。”面对被迫挤入导流明渠的金沙江水,牟广丰难免激动。
不再说啥,督查组在查看了龙开口水电站的一些环保设施后,再次回到临时营地。
一场严肃的现场督查会在龙开口水电站的临时营地召开。由于地处金沙江的干热河谷地带,水电站所在地气候非常炎热。临时营地的空调噪声太大,不得不关掉。尽管天气闷热,但是,现场督查会却是异常严肃、安静。
环评司三处处长王辉民主持督查会;西南督查中心郭伊均宣读了环境保护部对龙开口水电站的处罚决定;龙开口水电站总经理王永祥向督查组汇报了水电站在看到6月11日环境保护部网站上公开处罚的消息后所做的整改。
最后牟广丰代表督查组提出了整改要求。
【1】 【2】
5、前期进场惯例:水电环评事件祸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9-06-21
http://finance.21cn.com/news/cjyw/2009/06/21/6461551.shtml
华能在水电工地上补植树木
6月17日,拉砂石料的司机张博秦,百无聊赖地望着龙开口水电站。
“工程停了,不知道到什么时候,说实话,停到什么时候跟我们无关,我们想走,但是拿不到工程款,以后再不敢干这种水电站项目了,风险太大了,说停就停。”张一个劲的抱怨说。
龙开口当地的村民,这几天也陷入迷茫。“尽管没有移民掉,但是我们在江边的地都被水电站征用完了,平常可以在水电站上找找活儿干,现在只能闲在家里了。”
这里是云南大理鹤庆县中江镇的江边村,两边的山体因为要开山炸石,供应石料,植被被毁掉,山体裸露在外,不下雨的时候,急速的高原风会卷起漫天的沙尘;下雨的时候,金沙江水则浑浊的像是酱汤。“每年要到入冬之后,江水才可能变清些,这两年有了水电站,水是比从前浑了。”
一周前,国家环保部暂停金沙江龙开口水电站、鲁地拉水电站的环评审批。6月11日,环保部通报:决定从即日起在完成科学论证和各项整改措施前,暂停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项目。
环保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当日说,云南华电鲁地拉水电有限公司、华能龙开口水电有限公司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在金沙江中游建设华电鲁地拉水电站和华能龙开口水电站,并已开始截流。
从江边村的山上可以看到正在建设的龙开口水电站全景,坝前堆积体、上游土石围堰已经全部完成,截流之后,一边的溢洪道正在分流。大坝浇筑工地上,稀稀拉拉的有大约10余人,其他的工人都撤离了。“要是一周前,这里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两边的山上山下全是人。”
6月17日下午2时,龙开口水电站,一幅时间瞬间停止的画面。“因为要接受环保部的督察,几天前华能公司才开始在一些地方补植上树木。现在你看到的这个绿化带,全是刚刚栽上的。”一位当地的村民告诉记者。
从6月15日至18日之间,环保部和有关单位组成3个督查组,分别赴云南、山东和内蒙古,对被暂停审批的区域和企业进行现场督察,督促整改措施的落实。
具体督察程序是,先要听取地方政府部门和环保部门相关情况汇报,然后去“点名”项目现场督察,包括项目所属企业汇报整改措施方案,现场检查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及方案的科学性和操作性等。
跟随环保部环境评价司司长牟广丰出巡水电站现场的一位当地的环保局长告诉记者:此次华能环评违规提交的整改书中,涉及的主要是陆生生态、水生生态、环境地质。其中鱼类的总体评价考虑的是整个金沙江中游河段。
“环保部这次下了狠手,什么时候整改结束,什么时候才提开工的事情,可以说是无限期停工,这实际上已经是最凌厉的处罚了。”这名环保局长说。
这个情景很容易让人想起四年前的“环保风暴”——2005年1月18日上午9点30分,国家环保总局1401房间内一个简短的新闻发布会,掀起了一场震动全国的环保风暴。
该年2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打出重拳,对9省11家布设在江河水边的环境问题突出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对127个投资共约4500亿元的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对10个投资共约290亿元的违法建设项目进行查处。包括装机容量仅次于三峡工程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在内的30个违规建设项目,牵涉到8个省、三大电力公司以及与环保总局同属部级单位的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在那次环保风暴中,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启用了“区域限批”的高压政策:即停止审批其境内或所属的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的所有项目,直到其违规项目彻底整改为止。
“区域限批,也就是一天不整改完,其他项目就一天不能建。这就没有退路了。这之后四年,环保部还施行过流域限批,针对中国严峻的水污染形势,希望能设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流域污染防治机制和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这次是集团限批,也就是说,一个项目违规,其他项目同时停工。”当地的一位环保局长告诉记者。
四年之后,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而四年前黑名单上的水电巨头们的项目,也在纷纷落子。
“板子高高举起,但是是否轻轻放下?现在大家担心的就是,是不是过一段时间,两大公司的项目又接着开建。”中国荒漠化治理基金会研究员、地质学家杨勇告诉记者。
环保部事前有征兆?
事实上,两大电站的被叫停也并非外界说的“毫无预兆”,今年3月份,国家环保部就在昆明的海埂,召集过一次专家审议,专门就龙开口和鲁地拉水电站的环评进行评议。据参加了这次评议的当地环保部门人士说,当时已经有迹像表明,国家环保部已经有意要暂停两项目。
记者从华能集团有关人士处获悉,华能该项目当初报给环保部是水冷(电机水冷方式),但后来因为有关部门招标,需要改成空冷,该项目就建成空冷了。
尊重环保部的意见,该项目后来想重新请有关部门审核改回水冷,但由于部委机构改革的原因,就耽搁了下来。
一般来说,空冷占地面积大,设备分散,并且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水冷布置紧凑,一般对环境没有什么要求。
“云南的地名里有很多地方都有一个勐字,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除了勇猛,又有害和恶的意思。这和水电站的修建,是一个意思。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水电一直到现在为止,也是公认的清洁能源。”龙开口水电站工程筹建处主任张之平觉得自己的公司挺“冤枉”。
张之平告诉记者:2007年9月,华能集团就将龙开口项目的环评报告递交给了环保总局,10月份组织了评审,11月份根据评审,龙开口水电站提交了一个补充意见,但是环保总局考虑到“对水生生物需要补充论证、龙开口不是重点开发项目”,暂缓了环评审批。2008年12月,龙开口水电站又进行了补充论证,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9年2月份也进行了评估。
不过,当地环保部门环境评价科的一名官员却告诉记者:“其实这种论证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些像是打口水仗。”
“一本由这些开发公司委托机构做的500多页的环评报告,需要的时间之短超越你的想象。但是实际上这是非常复杂的事情。”上述人士续道。
在记者拿到的一本《阿海水电站环评报告》中,单单是环境质量控制目标就有生态环境、水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等等。其中生态环境目标中明确规定:要采取措施保护工程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维护金沙江水系的生物多样性和完整性。
“而这次偏偏环保部要动真格的,所以就只是一个保护水生生物,就把两大公司卡住了。”当地环保部门的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曾经在2008年的12月,参与过阿海水电站专家评议的地质学家杨勇对于《阿海水电站环评报告》提出了十条专家意见。
“长江作为中国的命脉,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具有不可代替的生态价值和水资源和水环境功能,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并行的诸多江河﹙包括金沙江﹚具有地质、生态和社会诸多方面的高度敏感特征;因此金沙江阿海水电建设环评,金沙江环境功能应进一步明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也应该认识到这一重要前提。”杨勇说。
但是目前已经通过环评的阿海水电站,其建设主要是依据上世纪90年代较为粗略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和以此为依据编制的金沙江中游河段水电规划报告,而新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正在修编中。
“根据科学发展和生态要求,长江上游(金沙江)环境功能和水资源功能将会重新确立,原开发规划可能要重新调整,目前新的环境功能划分还无法确定。因此,环评同样缺乏科学依据。”杨勇认为。
新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没有修编出来,这正是各水电站争相在这一“空档期”推出按照旧有标准编制的环评报告的主要原因。
“旧有的长江流域利用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一些重大关键性工程尚未决策,比如虎跳峡龙头水库、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滇中调水工程、金沙江上游梯级开发等,还有一系列矿产资源开发和其他建设活动。在这样一种形势下,阿海水电站环评缺乏很多前提支撑条件,其依据和结论存在较大变数。”杨勇说。
阿海、观音岩等长江上游干流电站的《环评报告》简本已经在近期公布,这让公众有机会可以了解环评中确认的潜在环境影响,特别是对专家们提出的补救措施有所了解。鉴于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的密集开发状况,《环评报告》简本提到的就地保护、增殖放流,以及捕捞过坝等措施,都难以有效保护鱼类种群。
“鱼类等水生物种保护按现有规划开发,肯定是要舍弃的,报告中所提出的措施很难具有操作性,这一点应该旗帜鲜明的承认,除非调整开发密度,留出足够的自然河段。”杨勇说。
同时,多位专家提到还有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未成功或不成熟,这点也为金沙江水电建设的论证文件所承认。
从环评报告和之后开展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过程可以看出,水电开发的最大影响,是峡谷急流生态环境的消失,这对众多生活在这一水域中的鱼类,特别是那些必须在流水中繁殖的鱼类将是十分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
“鱼类问题,这几乎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如果要是这样看,我们的环保报告就是再修改,也难有通过的可能。”张之平说。
倒逼虎跳?
时至今日,长江开发的重心已经从三峡滚动上溯到金沙江江段及上游支流,开发规模之大、水坝之高、梯级之密集,举世罕见。
被称为“跑马圈水”的包括长江上游在内的西部水电大开发的热潮,正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目前长江前中下游已规划了12座梯级水电站,其中下游有四级,目前已开工建设的有向家坝(2006年11月开工,600万千瓦)、溪洛渡(2005年12月开工,1260万千瓦)。白鹤滩(1305万千瓦)、乌东德(870万千瓦)。中游规划有八级:上虎跳峡(龙盘)、两家人(300万千瓦)、梨园(240万千瓦)、阿海(200万千瓦)、金安桥(240万千瓦)、龙开口(180万千瓦)、鲁地拉(210万千瓦)、观音岩(300万千瓦)。
上虎跳峡(龙盘)电站及调节水库已完成预可研工作,两家人、梨园、阿海水电站预可研报告的编制工作都已经完成,龙开口、鲁地拉在完成了可研报告的编制工作,但是未批准的情况下先行开建并于2009年初进行截流,大坝主体部分开始浇筑。金安桥水电站早在2005年已开始主体工程施工。
事实上,金沙江上的一库八级水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开展长江流域规划的同时,即着手进行金沙江流域规划工作,并于1959年完成《长江流域规划利用报告》,1966年12月提出《金沙江流域规划意见书》。
这样一直到了1980年8月12日,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水资源和水土保持小组提交的关于《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的审批意见。
《金沙江中游河段水电规划报告》于1999年编制,2002年通过当时的国家计委也就是国家发改委的审查。据该报告,金沙江中游河段开发方案为一库八级。
2005年底,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拉开了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的序幕,负责全资建设虎跳峡、两家人、梨园和阿海水电站,参股建设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和观音岩水电站。
4年后,在近400公里的金沙江中游流域上,密布着兴建之中的8个水电站,然而,按照2003年国家计委通过的《金沙江中游河段水电规划报告》,规划中的一库八级水库必须遵循总体开发的原则,下游7级水电站的技术经济指标的重要依据是虎跳峡龙头水电站。
在规划中,这个长江第一湾——虎跳峡流域的“一库八级”梯级水电站,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的中游江段,西起云南丽江石鼓镇,东至攀枝花市的雅碧江口,长564公里,落差838米,将整个金沙江中游都圈进了水电开发范围。目前坝高有两种方案,一是2018米,一是2030米。
虎跳峡电站是三峡电站的配套工程,可为三峡工程控制来水量,并且涉及到南水北调和滇中调水工程。这在水电行业已经成为共识。
“也就是说一开始,虎跳峡地区建电站在水电集团看来基本已成定局。”地质学家范晓说。
但虎跳峡水电站的争议至今未果,坝址悬而未决。因为规划中的虎跳峡水电站位处“三江并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大河在滇西北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行政区内并流而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并对这一地区生态有着诸多威胁。2003年,虎跳峡地区建水电站一事在国内引发了激战。
当年2月,当国家有关部门向国务院报送《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时,得到的回复意见是“慎重研究,科学决策”。国务院没有通过这一报告。
虎跳峡建立水电站选址被搁置下来。但是2005年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之后,“虎跳”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取而代之是“龙盘”水电站。
而近年来云南省大力推进的“滇中调水”也被社会各界推测为“使得虎跳峡水电站”得以建设的一个努力。
在云南省政府办公厅2007年7月印发的《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移民安置补偿补助意见》[云政发办(2007)159号]中指出,龙盘水电枢纽工程总库容371亿立方米,装机4200兆瓦,是金沙江水电基地建设的龙头水库,是“滇中调水”的最佳水源,是长江流域重要的防洪工程。
“既然滇中调水有那么深远的意义,当然,做为最佳取水地的虎跳峡水电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了。”一位资深的水电专家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龙头水电站未建,而下游的水电站已经竞相开建。这就是水利水电行业典型的操作方法,先做一个钓鱼工程,然后倒逼主体工程的开工,也就是我们说的‘三边’工程,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这几乎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潜规则。”这位资深水电专家告诉记者。
“现在的水利水电行业,只作可行性研究,不作不可行性探讨;只作项目环评,不作战略环评;只作自然影响评估,不作社会影响评估;只评估受益地区(受水区),不评估受损地区(来水区);更不审时度势,采纳先进的工程理念和技术方法(比如节水工程、微水工程、管道运输,比如生态补偿机制,比如全流域综合管理机制,比如水利与水权的挂钩机制,比如水资源普查和小流域环评),而是在九十年代初期研究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不作全局性和系统性调整。项目在完全缺乏社会监督和可能缺乏技术保障的条件下冒险运行。这就是水利水电行业的环评现状。”地质学家范晓说。
截至目前,金沙江中下游的水电开发已经形成了不可逆转之势。这些高达百米甚至二百米以上的12级大坝中,有6座已经截流,4座在大规模前期施工。
这种“先上车后买票”的既定事实,使得环保部门的监管变得苍白无力。
“因为实践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已经三通一平的项目最终被迫下马的水电工程。所以各大水电集团敢于在商业上冒险。”范晓说。
6、“一个部在战斗”的环评风暴注定尴尬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9/06/22 张天蔚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53235901
6月11日,环境保护部由环保总局升格一年之时,开出了中国环保史上的最大罚单——暂停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项目、华能集团和华电集团(除新能源及污染防治项目外)建设项目、山东省钢铁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就这一罚单所涉及的范围和可能影响的数千亿投资而言,理当在所涉及的地方、企业引起激烈反弹,甚至引发巨大的恐慌。但由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采访发现,环保部罚单所涉及的项目仍在照常施工,或只作出一些应对性的表面安排,项目负责人都在笃定地等待“风暴”刮过,随时准备继续开工。
按照2003年9月1日实施的《环评法》规定,“环评”未获通过的项目,“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也就是说,“环评”具有对建设项目审批、开工之前的“一票否决权”。换句话说,2003年以后开工建设的项目,理论上应该都已经通过了“环评”,不应该存在由环保部追加罚单或紧急叫停的理由。
但经央视记者调查发现,此次被环保部叫停的金沙江鲁地拉水电站、龙开口水电站,都已经在“前期工程”的名义下,完成了主体大坝上下游围堰工程,赶在汛期到来之前顺利截流,单等汛期一过,便可开始大坝主体的浇筑工程。在这个规模庞大的“前期工程”中,数十亿投资已经发生,但作为水电站主体的大坝,却依然没有“开工建设”。面对环保部的叫停,两个项目所属的电力巨头华电、华能,有十足的把握利用无法施工的汛期空当,补上环评报告,然后等待汛期过后继续合法开工。这个来势迅猛的“环评风暴”中,其结果却未必乐观。“风暴”之猛,固然表现出环保部门的决心,但“风暴”过后,补上“环评”程序的金沙江项目,却注定获得其合法性。
其实,以上的议论,不足以支持公众把环保部的“史上最大罚单”视为单纯的作秀,更不足以证明环保部的动因仅仅是立威、扩权。即使是在环保总局时期,一次次“环保风暴”的策动,已经表现出主政者相对进步的环保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环保总局得以升格为环保部,事实上也肯定了其工作的重要性和取得的成绩。
问题或许在于,越是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重点工程,其开发企业越是有足够的能量采取“未批先建”、“未评先批”的方式,以“前期工程”等名义投入巨额资金,人为造成“巨额财产损失”与“巨额环境损失”必选其一的两难局面,以致最终总是能够用“先上车,后补票”的方式,将环评风暴消弭于无形。在这个颇为尴尬的过程中,环保部门不得不以一种孤独斗士的姿态,与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企业利益,乃至当地百姓改善生活的迫切需求之间,进行着堂吉诃德式的战斗。每每高高举起的环保利剑,却每每受到各种利益所牵制而不得不轻轻放下,以致再次高高举起时,倒显得像是虚张声势。
但是,环境是全民之环境,是我们与子孙后代共有的财富。因此,保护环境是一项必须由全民参与、共同决策的千秋事业,而非环保部一家的行政责任。由环保部负责对建设项目实行环评审批,只是公众对环保部门的委托赋权。当事实证明环保部在其行政权限之内,面对的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时,则证明环保部的责、权之间并不对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更高行政机关和更高权力机关的国务院和全国人大,乃至作为环境最终主人的全体公民,都应该积极介入对重大建设项目的审查、审批,使所有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都能在立项之前得到认真而广泛的讨论、评估,而不致沦为环保部与地方政府及垄断国企之间胜负难卜的博弈。
譬如,对于注定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进而可能影响整个西南地区自然环境的金沙江水电项目,当地百姓和全国人民,都有权委托全国人大进行严格的论证、质询、决议,甚至有权直接进行充分的民主讨论,以决定其是否建设的前途。对于如此重大的事项,环保部即没有足够的权限,也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进行评估和取舍。目前的尴尬现实,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7、环保部的“叫停令”何以失效
来源:羊城晚报 2009年06月2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6/22/content_11581291.htm
11日,环保部暂停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项目,同时华能集团和华电集团各有一家在建的水电站,被责令停工进行整改。这是环保部成立之后的第一张大“罚单”。然而,14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水电站的施工并没有停下来。(6月22日《京华时报》)
在一个法制国家,问题企业公然叫板国家部门,让人难以理解。如果换成一家民营企业,同时面对公众的怒视和环保部门的“叫停令”,相信没有多少胆量敢于继续施工。
从某种角度而言,水电国企的霸道是长期以来行政惯养的,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些水电国企早在2007年就拿到了开展前期工作的“路条”,那些当初发出“路条”的部门,助长了水电国企的霸道。况且,水电国企对抗“叫停令”还有一个公共理由,项目暂停损失的不仅是企业利益,更是民众利益。因已经投入巨资,即便环评通不过,环保部门也无可奈何。
当然,环保部的“叫停令”“失效”也与政令不“硬”有关。几年前的环评风暴最后不了了之,这些水电国企都知道。更重要的是,环保部只发“叫停令”,并没有落实“叫停令”。
一个有威力的“叫停令”,绝对不是一张纸令,而是有具体的落实措施及监督措施——有执法队伍进驻施工项目,对正在施工的项目进行暂时封存,等“叫停令”撤消之后才能撤封。所谓监督措施,就是环保部主动邀请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施工项目。而且,环保部在发出“叫停令”的同时,应该同时出台惩戒措施。如果没有这些措施,显然谁也不会重视“叫停令”。
当然,环保部门今天的尴尬,也是因为有责任没有权力,其实,这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尴尬。 (张海英)
8、水电项目环评,应公开信息,公众参与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9-06-21
http://finance.21cn.com/news/cjyw/2009/06/21/6461557.shtml
本次叫停事件中,备受诟病的水电行业允许在“前期进场建设”的历史惯例,引发了各方的争议。
“前期进场建设”争议
“正是因为水电项目的这一超越其他所有项目的特殊性,才使得对于已经投资巨大的龙开口、鲁地拉水电站的叫停成为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一位资深的水电专家告诉记者,“水电工程往往以准备时间比较长作为理由长期以来形成了可以前期进场进行筹备工作的行业惯例。如果没有这个惯例,没有哪个人敢去冒险开挖导流洞这样的前期建设,因为水电往往投资巨大。但是,有了这个规则,一般人就会认为,不可能通不过环评,因为已经前期投入了那么多。”
这个历史上形成的“行业惯例”在2005年得到了来自权威部门的某种程度的默许,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发改委2005年1月26日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水电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水电开发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潘岳强调,对于水电工程的“三通一平”算不算正式开工,该不该做环评的问题,两部门的通知现已明确要求,水电工程的“三通一平”必须首先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考虑到水电工程位置偏远,为了缩短建设周期,在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准之前,可先编制“三通一平”等前期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开展必要的施工前期准备活动,但不得进行大坝、厂房等主体工程的施工。
“取消这一行业惯例,是目前看来最关键的问题,三通一平甚至导流设施的建设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对记者说。
按照马军的观点,在项目的预可行阶段,就要进行整个流域的规划环评,因为涉及到整个流域的问题比单个的问题要更为突出,具体到某一个具体的水电项目的环评,则应该有充分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过程。
公众参与环评的空间
近年来,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形势日益严重,已成为公众与社会的普遍担忧和关注焦点。在水环境保护与治理问题的讨论中,人们已提出了许多要点,例如:政府的监管责任、水域管理体制的改革、信息的公开与披露、项目规划的管理与控制、公民的参与、通过加大处罚来提高违法成本、水环境受害者的法律援助与司法救济等等。
早在2002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通过。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已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立法一般都体现几大特点:将环境知情权作为公众参与的前提条件;把公众参与权贯穿于环境立法、执法及监督的全过程;公众参与的方式多样、程序完善;公民救济权较完善。
“不过在我国,需要关注的是,公众意见,能在多大意义上改变决策,这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方向。”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记者。
比如说,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规定,7天之内,设计单位应该首次公示,在递交环评报告之前,要将环评报告简本公开,同时要在这一过程中收集公众意见,还要具体的出示采纳不采纳的理由。
“所以从理论上说,我们的框架已经有了,但是关键的是保护措施能不能落到实处。”马军说。
去年的12月,作为民间环保人士,马军受邀参加了阿海水电站的环评专家审议。对于阿海环评报告中提到的鱼类替代性栖息河流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报告书《水生生态影响评价专题报告》最大环境影响,就是梯级水电开发造成鱼类生境消失问题。
《专题报告》提到16种常见鱼类中的14种都生活在流水中,包括保护鱼类以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都需要流水条件才能繁殖。而金沙江中游规划有一库八级,这些梯级开发导致的叠加效应将远大于单一电站兴建的影响。如果这些梯级开发全部实施,对众多生活在这一水域中的鱼类,特别是那些必须在流水中繁殖的鱼类的影响将是十分严重的。
“《环评报告简本》提到的就地保护、增殖放流,以及捕捞过坝等措施,都不能有效保护鱼类种群。比如就地保护,也就是通过库区主要支流进行保护,库区唯一流程长、且具备相当大流量的水洛河已经规划了‘一库十一级’开发方案,而推荐就地保护的两条支流翠依河和金棉河,则是流程很短、流量很小的河流。依据《专题报告》,漂浮性卵或漂流性卵的孵化过程需要漂流43至100公里,指定流程短小的支流作为干流鱼类保护的补充地似是不切实际的。”马军说,“后来通过的环评报告就把这一条改了,把替代性河流换到了水洛河。”
但是要真的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因为要真的把鱼类转移到水洛河,这河上就不能再建坝了,而且已经开建的那些还要逐渐的拆除点,这个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公众意见要能够真正的起到影响决策,还需努力。”
9、环评别成环境补偿论证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09-06-22
http://news.hsw.cn/system/2009/06/22/050215826.shtml
近两年,国家环保部门多次刮起环评风暴,叫停过几个建设项目,暂停过某些单位的新项目审批,获得社会广泛赞誉。但据央视《新闻周刊》6月20日说,针对一些大型建设项目的环评风暴,都是在投入几十亿之后刮起来的。从来没有,也不会有项目真的被风暴刮下马。
最新的例子是金沙江上的梯级开发,华能集团、华电集团的项目早上了,金沙江植被消失,变成了钢筋水泥筑成的水渠水池。大江成功截流,围堰已经在汛期到来前筑好,偏偏在这个时候,国家环保部对他们开出了环评罚单,暂停审批其新上项目。有人欢呼,国家环保部门硬汉精神又来了,环评风暴又刮起来了。
媒体评论说,国家环保部一直是骑虎难下,人家几十亿已经投下去了,不予环评通过是不可能的。以前没有不通过的先例,大概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会有。华电鲁地拉水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卫东坦言,环评无非是一个“程序”问题,现在被刮风暴,“主要是我们的程序没有到位”。先上马,再环评,居然是“我们国家的惯例”。程序到位,环境影响就不再是一个问题。
一个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是环境能够承载的,也可能是环境不能承载的,环境影响评价就是为了认定项目是否开工。但“我们的惯例”是先搞“三通一平”,几十亿毅然决然地投下去,先上了再说。既然已经上马,变成“客观事实”了,环境评价意义何在?
当然也可以在事后评价一下并采取补救措施,从而降低项目建设对环境的破坏,但补救措施的意义毕竟有限。我们可以补上一些自认为宏伟的补救工程,来改善环境、保护生态,但放到大自然的尺度上,补救措施实际上微不足道。科技早已使人类能上天入地,但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我们必须加倍谨慎。
在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有着浓厚的“人定胜天”思维,所谓环境影响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环境补偿方案论证”,无非是要求采取一些措施,“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在破坏之后作出某种形式的补偿。先上马,再环评,带来的是一种项目叠罗汉的效应。那些以保护环境为名上的补偿项目,可能不是保护了环境,而是增加了环境风险。
环保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它的解决有赖于一定的压力机制。项目已经上马了,建设方和环保方都心中有数,项目最终会获通过。环评风暴时不时地刮几下,赢得社会上一片喝彩,人们都以为环保力度够大,其实只是麻痹了大家的神经而已,而且不能排除一种最坏的可能性:环评风暴刮起来,让建设方认知了权力的巨大存在,于是钱权交易成了“潜规则”,甚至成了明规则。
可以说,我国是一个“后发国家”,一方面已经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重蹈发达国家的环境覆辙。这就要求我们,环境保护是真保护,而非做做样子。政策应该是,项目不通过环评,就不能上马,就算“前期工程”也要禁止。果真如此,就根本不需要我们来喊停上马项目,也就没有所谓“环评风暴”。
10、环保部:造纸排污费每吨拟提至1.5元
来源:千龙网2009-06-22
http://news.qianlong.com/28874/2009/06/22/2861@5045759.htm
京华时报讯(记者 夏命群)造纸厂排污费每吨拟由0.6元提高至1.5元,以控制造纸行业的污水排放。这是记者日前从“中国造纸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了解到的消息。
据环保部政研中心主任俞海介绍,制浆造纸工业污水排放量约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第一位,占10%至12%。而造纸行业污染物居高不下除与造纸业集中度低、小纸厂偏多、生产技术落后等有关外,还与目前国家现行的水资源费和排污费征收额度过低有直接关系。
俞海表示,当前我国具有自备井或直接从江河取水的造纸企业,其交纳每吨水资源费未超过0.2元,交纳每吨废水排污费仅0.6元,两项之和不足1元,远低于企业深度处理一吨废水(达到回用水质)3元左右的边际成本。因此,他建议将我国造纸行业的排污费增加至每吨1.5元,一吨水的资源费增加至1元,共2.5元,以此价格机制来促进企业节约用水。
据悉,通过提高以上两项收费标准,我国每年可削减COD(化学需氧量)18万吨,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率是28%。
11、2014年南水北调工程将开始供水调试
来源:三秦都市报2009-06-22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dynamic/810191245634620_1.shtml
6月20日记者从省水利厅了解到,为保护丹汉江水源区及渭河流域生态安全、水质安全,省水保局启动了《丹汉江水源区及渭河流域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过程与调控研究》课题,此举标志着陕西实现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良性发展的一个重大科研项目正式开始。
据省水利厅介绍,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对入库水质提出了严格的控制标准;国家发改委在接连召开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部级联合会议上多次强调:当前库区及上游水污染和水土保持工作形式依然严峻。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污染突出;城镇生活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超标,水土流失现象需要进一步治理,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
2014年,南水北调工程将开始供水调试,为保障南水北调上游水源水质和水量安全,必须在防治非点源污染方面尽早、尽快做工作。同时,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渭河的污染,非点源也占了很大比重,治理渭河,控制非点源污染势在必行。
12、 “共建生态长城,保护绿色家园”公益活动在京启动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06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519014.html
由热心环保公益事业的知名书画家、演艺明星、著名企业家共同参与的“共建生态长城 保护绿色家园”环保公益活动20日在人民大会堂拉开序幕。
这次活动是由中华环保基金会主办,从20日起,面向全国开展环保主题书画作品公益征集,征集期自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所有征集作品将在全国组织巡展后进行义卖,义卖所得资金将用于开展和资助“生态长城”等环保公益项目。
启动仪式上,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张鸿飞等20多位书画大家率先将自己的书画作品捐赠给中华环保基金会。
此次征集的书画作品将分为油画、国画、版画、书法四大类,其中美术作品以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为主题,包括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民族风情、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等题材,而书法作品则要求以赞颂人类文明和谐,建设绿色家园的名句、诗篇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
据介绍,“生态长城”项目是中华环保基金会针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帮扶农民脱贫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开展的环保慈善项目,其宗旨是凝聚力量,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以抵御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的蔓延与恶化。(记者 于立霄)
13、江苏盱眙:“地球伤疤”变身国家矿山公园
来源:新华网2009年06月2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6/20/content_11573128.htm
新华网南京6月20日电(记者姜帆)我国首批28个国家矿山公园之一的盱眙象山国家矿山公园20日正式揭碑开园,它记载了人类向自然索取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保护环境、修复生态的决心。
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城西淮河岸边的象山矿坑自清朝晚期即开始开山采石,到2002年关闭时,已经掘成一个120多米深、300多米长的巨大矿坑,寸草不生,巨石裸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地球伤疤”。2004年,我国开始为首批国家矿山公园建设选址;次年,象山与湖北黄石、辽宁阜新、广东韶关芙蓉山等28处废弃矿山共同入选。
如今,盱眙象山国家矿山公园的入口集散中心、矿山地质博物馆、地质遗迹展示区、采矿史迹展示区、象山大峡谷景观区、河滨亲水花园区、矿山生态展示区等功能区域已经建设完备,向游人开放。步入公园,只见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原来的矿坑里有了一片碧绿的潭水,飞瀑顺着人工开凿的近乎垂直的岩壁流入潭中。
上千名盱眙当地居民在公园开园后涌入参观。在当地开餐饮生意的杨先生对记者说:“花这么多钱把一个矿坑改造成公园,可见政府现在对环保有多重视。在这里不但能游玩,还可以学到很多地质知识,孩子放暑假后,我一定带他来参观。”
据了解,将废弃矿山改造成公园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最早的范例是加拿大的布查特花园。
14、新疆塔里木河遇旱断流河段达1100公里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6月22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9041
记者日前从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了解到,受去冬今春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影响,全国最长内陆河——塔里木河今年断流河段已经长达1100公里。
据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介绍,自2008年10月以来,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来水呈现减少趋势,尤其是今年5月来水为历史上少有特殊枯水月份,比近8年同期平均值偏少1/3。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水政水资源处副处长何宇说:“由于源流来水减少,目前,源流向塔河干流下泄水量仅为1.58亿立方米,受此影响,日前干流断流点已上移至塔里木河上游的新其满站以上,断流河长约1100公里。”根据当前观测到的数据,6月份塔里木河干流的主要水源阿克苏河来水将继续偏少,加之干流去年遭遇干旱,水库蓄水偏少,后期塔河干流灌区旱情形势将更加严峻。目前,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已要求沿岸有关单位加强田间用水管理,采取应急打井等措施来共同应对即将到来的严重旱情。
何宇告诉记者:“我们对非法引水、架泵、开荒依法进行了查处,并进行了封堵和取缔,处理了违法行为7起。由于今年来水形势极其不利,同时我们源流、干流开荒屡禁不止,所以我在此呼吁全社会都来共同关注我们的塔里木河。”(记者金炜乌鲁木齐报道)
15、渤海石油开发违法排污严重 海上溢油漂油事件频发
来源:法制日报 2009年6月22日
http://www.bbwnews.com.cn/news/china/20090622/64913.shtml
“渤海中的三大污染物之一就是石油。随着渤海石油开发活跃,溢油漂油事件频发,而海上溢油很难降解,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永久性的,若没有及时清理便会沉入海底,对海底生物、底栖动物的破坏是致命的。特别是对渔民水产养殖的影响更难估计。”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刘心成告诉记者。
为了保护渤海海洋资源与环境,加强对渤海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的管理与服务,及时发现、处置各类海洋违法违规行为和突发海洋环境污染损害事件,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正式启动了渤海石油勘探开发定期巡航执法。目前,中国海监11号、21号搭载着执法监察人员正在渤海预定海域进行执法检查。
据了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渤海石油勘探开发活动日趋活跃,新的油气储藏不断发现,勘探开发的区块越来越多。目前,我国的海上石油开发与勘探活动主要在渤海。渤海从事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的单位就有17家,勘探钻井、作业平台有36座;海上采油平台155座,生产油井多达1187口。
根据今年公布的《2008年渤海海洋环境公报》显示,渤海近岸海域污染较重,海水中主要污染物有三大类,即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特别是渤海由于是内海,自净能力较差,海上溢油又很难降解。对海底生物的破坏是致命的。”刘心成说。
但是,目前违法处理海上石油废弃物的情况十分普遍。根据《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对海洋环境危害较重的油基泥浆、非食品类固体废弃物应全部运回陆地进行处理。水基泥浆、钻屑、食品类固体废弃物经处理达标后排海。生产污水经处理达标排放或回注,一部分送回陆地终端进行处理。“而目前,不少企业无视法律规定。据监测,每年渤海泥浆排海量都在1.5万立方米以上,钻屑排海量约3万立方米,生产污水排放量一般在800万立方米以上。”刘心成介绍说。
而海上溢油事件也不断发生。2008年,渤海共发现12起溢油量10吨以下的小型油污染事件,其中,海洋油气田较集中的渤海湾有6起,占事故总数的50%。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是一种高技术、高风险产业,由于涉及大量易燃、易爆等油气产品,海上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存在油气泄漏、火灾和爆炸等重大事故的潜在风险。“经测算:渤海现有输油管道溢油概率约为每年0.1次;渤海石油平台由于火灾及井喷所引起的溢油事故概率约为每年0.2次。重大溢油污染事故曾给渤海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刘心成说。
去年,中国海监北海总队在立案查处的37起海洋违法案件中,海洋石油勘探开发9起,占查处违法案件总数的约四分之一。溢油事故、污染物擅自排海、违规使用化学消油剂和不遵守有关规定处置污染物等环境违法案件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违法案件中占主要部分。同时跑冒滴漏现象及轻微违规行为数量不减,表现出个别企业海洋环保意识薄弱。
“渤海定期巡航执法检查的工作职责,就是对渤海石油勘探活动进行执法监督,开展巡航监视和执法检查,依法查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污染损害海洋环境和违法用海行为。”国家海洋局中国海监总队常务副总队长孙书贤表示。
据记者了解,国家海洋局不仅作出了对渤海石油勘探开发活动进行定期巡航执法的重要决策,并将此项活动定为了一项长期的工作。而本次渤海定期巡航执法的范围为渤海海域,以渤海石油勘探开发活动较为集中的辽东湾、渤海湾、渤海中部和南部为重点巡航执法检查区域。(本报记者 蔡岩红)
16、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面临走低碳经济之路抉择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06月22日 李洁
http://news.sohu.com/20090622/n264672647.shtml
气候问题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它带来的挑战也必然是综合的、全面的
6月19日,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教授在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四次学习讲座上,作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报告时指出,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征,决定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适应任务艰巨、发展空间受制、减排压力不断增大等严峻挑战,同时应对气候变化也会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技术创新带来新的机遇。
何建坤教授在会后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中国政府需要权衡好对内对外两个大局:对内是既要发展也要减排,对外是既要树立中国的形象,又要维护中国的权利。他认为,这是现阶段全面看待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法,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点。同时,中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也对整个世界起着关键作用。
两年前,中国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开始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两年后的2009年6月5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暨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政府再次表明了在气候问题上的态度,认为年底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将就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气候变化问题作出抉择,是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应对挑战的重要机遇。而中国也将积极参与谈判,发挥建设性作用,全力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中国看到的巨大压力
在6月12日结束的新一轮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是主要焦点。参与谈判的各方都急切呼吁与中国携手合作,缔结新的温室气体减排协议。
据了解,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增长快,面临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有估算显示,我国2007年能源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60多亿吨,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而且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迅速上升,按国际能源署(IEA)统计,1990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0.3%,2000年上升为60.5%,2005年则达92%,目前已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虽然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当前仍约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但已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7倍,在对外谈判中面临的减排压力不断增大。
根据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只有工业化国家才必须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不承担量化的减排义务。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也包括日本和欧洲,在哥本哈根大会前夕,纷纷要求中国在后续协定中作出承诺。这些承诺不一定是绝对减排,也可以是抑制排放的增长。
6月5日召开的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暨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强调,虽然中国的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相当艰巨。
气候组织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关于世界气候变化问题的季度性研究报告《气候问题展望》(总第四期)认为,中国以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正在发生显著变革,并伴随着中国在能源和环境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和瓶颈约束,伴随着中国近期所面临的越来越重大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出现新增长点的形势下,中国国内面临着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严格执行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等迫切工作;需要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继续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企业、家庭的节能行动,以及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需要加强节能减排的监管和能力建设、人才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中国政府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成员邹骥教授认为,中国面临的压力中,核心的就是强迫中国过早和过量地承担与工业化国家类似的减排参与责任。只要求中国限制、控制排放,但不考虑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资金,这个是很大的压力。最终也不能排除有些国家会把谈判破裂的责任归到中国头上的可能性。
从专家的角度看,应该认真地思考如何把经济刺激计划加上环境的标准,再加上节能、减排的标准,这样就可以引导救市计划向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发展。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完全有可能把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和我们长期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
何建坤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和平发展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国内既要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减缓和抵御气候灾害的损失和影响,又必须探索低碳发展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破解发展过程中全球碳排放空间制约的难题;在国际上既要缓解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又要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国际政治、经济、贸易格局的变动和激烈的技术经济竞争。我国面临对外争取发展空间、对内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双重任务,两条战线的形势都很急迫,任务都很艰巨,需要统筹协调,妥善应对。
政府自上而下在行动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5月19日表示,中国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据他透露,正在着手制订一个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2007年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面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来自高层的新表态是,在当前面临金融危机的形势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不动摇,行动不松懈。把应对气候变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法律、经济、科技的综合措施,全面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为国际社会合作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作出积极贡献。
我国在节能降耗、改变能源结构、减缓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已作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5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下降47%,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下降了14%。我国2008年单位GDP能耗又比2005年下降了10.8%,有望完成“十一五”期间下降20%左右的目标。按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可比2005年下降45%~50%,可再生能源、核能等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可由2005年的7%上升到15%,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进一步取得显著成效。
据解振华介绍,正在制订的国家方案的目的,是努力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经济双赢,具体内容是坚持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清洁煤技术、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在一些地区开展试点,为向低碳型经济转型探索经验。
同时,中国还将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规范和标准,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提高低碳发展的能力;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基础和战略研究、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保障能力。
走低碳经济之路的抉择
针对经济复苏和环境保护是否会冲突这一话题,米利班德——这位英国能源与气候官员认为,实现绿色复苏不会破坏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他认为中国在低碳经济领域有巨大商机,希望能和中国进行合作。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牛新春研究员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新能源引领的绿色经济复苏带来的是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带来就业,二是带来国家的能源安全,再就是有助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缓解。
牛新春认为,对中国来说,现阶段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遇到的压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首先,推广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会给中国带来能源技术的提升。能源技术的提升和创新是争取21世纪国际舞台主动权的重要一笔。
其次,对于正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社会来说,商讨解决气候变化等国际问题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如果中国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利益的最大化,都会给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有利位置加分。
再有,积极参与能源、气候问题的国际谈判,抓住时机参与到新规则的制订中,并注入中国因素,对于中国更好更快地融入国际大家庭是有利契机。
何建坤认为,中国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又要为保护全球气候作积极贡献,发展和减排是一对矛盾,所以我们势必走低碳发展之路来协调发展和减排。探索这个路子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国家大力推进,推进我们制度的创新、体制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不仅要发展,更要科学的发展,这不仅是外来的压力,同时也是我们自身面临的问题,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中国不仅现在要把国内的经济发展搞好,未来中国的发展对全世界、全人类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当今中国确实到了承担大国的责任和义务的时候,同时,也是发挥大国作用的时候。目前,中国不仅要应对好哥本哈根会议,更重要的是我们长期的发展如何找到既能发展,又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道路,这将是我们一个长期的严峻的挑战,这些矛盾不能靠喊口号。如果生产模式不转变,将来依然有大量的排放,那么未来不仅有国际压力,国内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由此,何建坤强调说:“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更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17、人鼠大战三江源气候变暖冰川融[组图]
来源:广州日报 2009年06月2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6/22/content_11581496.htm
阿尼玛卿雪山相连的群山几年前还是白雪覆盖,如今雪线明显上升。
草原上的老鼠根本不怕人。
鼠害严重草场严重退化
全国最富县如今成为全国最穷县
三江源生态恢复将面临三大挑战
在黄河的源头,草原上奔跑的马儿和飘动的彩色经幡并没有吸引住记者的眼光,倒是草皮上一片片的鼠洞让记者心情沉重,如今,三江源地区每天都会有草地被不断繁殖的老鼠吞噬,这里正在展开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艰巨的人鼠大战。
记者一路上感叹雪山的神奇与挺拔,但清晰可见的雪线,却一步步在上升,然后消逝,然后再上升,气候变暖,犹如一道粗重的鞭子,在这里烙下了深深的伤痕。
记者不由感叹,作为全球生态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中华水塔”三江源要恢复到以前最为原始的生态,任重而道远,人类活动的加剧,气候的变暖,让我们不时都要关注着这片区域脆弱的生态平衡。如今,三江源要恢复,还需经历多少次挑战?
挑战一
雪山雪线明显上升
三江源,作为中华水塔,雪山覆盖的高原地带,对于气候变化显得格外的敏感,而近年来气候日益变暖,在这里处处都能见到类似的迹象。
阿尼玛卿雪山是昆仑山中支的最东段,是黄河源头最大的山,记者在从玉树州返回的路上,决定选择这座雪山作为冰川是否融化的考证,这里有1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最高峰高达6282米。
来到雪山附近,记者遗憾地看到,除了山顶上有少量白色的积雪外,山上90%以上的面积都没有了雪,山上恢复为黑褐色,当地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雪山雪线上升的现象,常年积雪融化了。而在几年前,这些山上都是白茫茫的一片积雪。
据玛多县有关负责人介绍,阿尼玛卿雪山上的冰川近年来不断融化,在近两年还出现过两次冰川融化导致的雪崩,形成了两个巨大的堰塞湖,后来才将融化的积水排走。
而昆仑山脉的其他冰川也在逐步消失,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副主任李晓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他们已经组织科考人员对这些雪山冰川变化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但出于各种原因,还不能公布雪山雪线上升的具体高度,但确实存在上升的趋势。
记者了解到,通过初审评定的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表明,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长江源区冰川总面积目前为1051平方公里,比《长江源志》记载的1247平方公里减少了196平方公里,冰川年消融量达9.89亿立方米!
挑战二
三江源上的“持久战”
在巴颜喀拉雪山山口,东巴一家四口的帐篷就搭建在这里。东巴告诉记者,10多年前他养了800多头牦牛和羊,村子里很多人和他一样,都算比较富裕,但现在不行了,草场越来越少,牛羊也越养越少。
东巴弯下腰给记者做了一个手势,他说,以前这里草长得很茂盛,有50厘米高,现在却是贴在地面上长。就在记者采访他时,距离10米远的草皮上,两只黄灰色的老鼠,正从洞口钻出来,在东巴家的帐篷旁悠闲地转悠,“现在我们最头痛的是草地上到处都是这样的老鼠,杀也杀不尽,它们吃尽了草皮、草根,我们的牛羊就没有草可以吃了。”
在三江源凡是有草皮的地方,记者都能见到老鼠洞;老鼠一点都不惧怕人,一旦走进,它们便迅速地钻进洞里不出来了。
鼠害严重,导致草场退化,三江源地区很多牧民面临与东巴一样的困境。记者了解到,在上世纪70年代,玛多县水草丰美,8000名左右的牧民最高养有80多万头牛羊,人均收入为500元,是当时全国首富县;而如今由于草场退化,玛多县人均收入已经排在全国倒数,是全国排得上号的贫困县。
记者见到玛多县畜牧局草原监理站站长桑杰才让时,他正在商讨着应该到哪些草地上布置鹰架,据悉,一只老鹰一天最多可以抓到80只老鼠,可以管到650亩的草原上没有老鼠。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人鼠大战。”桑杰才让告诉记者,除了从2006年以来对2500万亩草原投放无二次毒害的生物防鼠药外,从今年开始在400万亩草原上安装6150根招鹰架、鹰巢等,“我们正在想办法将鼠害降到最低。”
挑战三
没有像样的污水处理厂
随着当地人口的增长,以及到三江源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生活排放的污水和垃圾也日益威胁到水源地的安全。据介绍,三江源水流域在玉树州境内的面积达到23.8万平方公里,但记者采访中得知,在如此核心的区域内,由于缺乏资金,竟然没有一座像样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污水仍是直排入附近小河,流入通天河,流入长江。
此外,一些退牧还草后的居民,在失去放牧的收入来源后如何生活,也值得关注。(文/图 记者杨进)
背景资料: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
18、千岛湖水质大起底:你还敢喝“天然水”吗?
来源:江苏新闻网2009-06-22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810131245633348_1.shtml
近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最新一期《中国地表水水质月报》监测报告,犹如给中国水市丢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报告显示,国内知名饮用水品牌农夫山泉的水源地——千岛湖的污染指数达到30.3,属于Ⅳ类(4类)标准!就是说,这种水不能喝!只能作为工业用水!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山泉水卖点就是“天然”不经处理,那么,农夫山泉每年近百吨销往全国各地的饮用水是否有保障呢?而它们水源地千岛湖水质真正情况又是如何呢?就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疑问:何为4类水?对消费者健康有无影响?
记者从相关饮用水专家方面了解到,所谓Ⅳ类水,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据了解,我国制定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把水分为五类,水质按一、二、三、四、五类而逐步下降。当水质下降到三类标准以下,即:四类和五类时,地表水中病原微生物、重金属和有机物三种污染并存,即使在将其消毒煮沸后,这些有害物质仍大量存在,人体饮用后根本无法分解。
“别说饮用,就算用作娱乐用水也不能和身体接触!出现这个事情,特别是像农夫山泉这样的大品牌身上,实在令人费解!”有专家就千岛湖最新水质状况报告表示遗憾。记者随后拨通了农夫山泉广州分公司相关负责人的电话,此位负责人却以“正在开会,不便回答”为由草草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记者又来到农夫山泉广州某经销店询问,“没听说过!没有这样的事!我们的水一直卖得很火!”经销商对“工业用水”一说给予否认,并表示不知情,总部没有通知。随后,记者又来到某大型超市了解情况,大部分消费者对此次“千岛湖工业用水”事件亦不知情,一位正在购水的年轻妈妈就表示,“农夫山泉大品牌,信得过,而且它是天然水,能拿出来卖的水就是好水吧?”
然而该消费者不知,所谓的山泉水,卖点就是“水质优秀、最大限度保留有益元素”,为了保持“天然”,往往只简单过滤消毒便予出售.对此,有专家表示疑惑,“现在水Ⅳ类了,你不经处理还能喝吗?试问,如果有害物质仍残留在水中,怎能保证喝了没事?”
那么,千岛湖如今的水质状况到底堕落到哪个程度呢?记者分别咨询了千岛湖附近的居民以及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
探究:千岛湖为何“堕落”?
“现在的千岛湖早不是以前的千岛湖了!”一位在千岛湖淳安地界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大爷这样告诉记者,“十年前,这里的湖水清澈如镜,鱼虾成群,现在人们都不敢在千岛湖洗菜和洗衣,更别提直接取来喝!”大爷一脸的惋惜。沿着千岛湖而上,记者发现有将近20只煤灰窑在烧石灰,烟雾迷漫,气味刺鼻,且日夜不断有废渣废料被倒进千岛湖水域。此外,淳安县境内的生活污水、游船含油污水、农药化肥也都直接排入湖中。“在整个淳安,没有一个污水处理站,所有淳安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基本100%地排入千岛湖!”当地一位环保人士向记者这样解释。
此外,记者还从淳安县政府了解到,1998年、1999年千岛湖库区连续两年暴发较大面积水域蓝藻,湖水和水产品产生明显异味,局部范围水体中氮、磷含量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五类标准。2004年夏天水库下游又一次出现大面积蓝藻暴发。1999至2004年,学者们通过对千岛湖水质监测和分析发现,千岛湖水质已达到中营养水的水平(主要是氮、磷含量超标)。种种迹象表明,千岛湖水生生态系统已出现退化,千岛湖的优良水质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
“这样的水到底能不能拿来喝?如果是经过深层过滤,当然是没问题的!但是山泉水一直说是‘天然,不加工’、‘大自然的搬运工’,那自然是没有采取特别严格的过滤措施了,这就很有危险!”专家强调,没有经过充分过滤的污染分子可能就进到消费者肚子里面去了!“当然,农夫也可能采取了深层过滤的措施,但是,这样又跟纯净水或者矿物质水有什么区别呢?难道是先过滤,然后再加营养元素?那不就有虚假宣传的嫌疑?现在也搞它不懂。”
拷问:千岛湖安全隐患,其他“天然水”能否高枕无忧?
“其实我一直以来就对所谓的‘天然水’是否优越持保留态度!”国内某饮用水专家指出,天然水长期就是依靠塑造“天然,不加班”的概念吸引消费者。然而,在现今国内水质普遍恶化的情况下,所谓天然水的“天然”到底有几分真货?
中国环保总局统计表明,我国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酸雨等现象日益突出,造成国内地表水呈现中度污染状况,水环境正在遭到严重破坏。公报指出,国内七大水系有机污染普遍,水质达到一到三类水体的占45.1%,四到五类水体的占22.9%,劣五类水体的占到了32%之巨!黄河水系属中度污染,海河、淮河、辽河均为重度污染,太湖、滇池和巢湖均为劣五类水质!“整体水质恶化如何严重,‘天然’还值得倡导吗?”专家表示质疑。
其实,当前天然水遇到的“尴尬”尚不止这些。记者从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郝煜了解到,直至今日天然水还没有一个国家标准。没有标准如何谈的上加工工艺要求?造成卫生部门难以监测质量,随时都可能对人造成不良后果。
“受到这些客观因素影响,天然水质量想要得到保障真是难上加难!”国内许多健康专家纷纷对此现象表示担忧,并呼吁公众购买饮用水,无须太在意一些商家所吹嘘的“天然、营养”等噱头,重点是把“安全”因素放在第一位进行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