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0
六月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人民网绿家园访谈内容:
1、人民网宽频: 小小蝗虫能影响全球气候吗?
http://tv.people.com.cn/GB/14644/9433531.html(视频网址)
环境资讯:
2、人民网: 4万亿投资清单首公布:减排领域获2100亿扶持
http://env.people.com.cn/GB/9438525.html
3、新华网: 潘基文呼吁各国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海洋环境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8276
4、新华网: 中国成立东部湿地鸟类迁徙保护网络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6/08/content_11506008.htm
地方信息:
5、新京报: 北京新垃圾危机围困北京城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beijing/2009/06-09/008@023656.htm
6、人民日报海外版: 落实补偿资金2亿元 西藏拟开展草原生态补偿试点
http://env.people.com.cn/GB/9437536.html
7、新华网: 山西:环境恶化局面得到初步遏制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07761244511586_1.shtml
人与自然:
8、人民网-人民日报: 多项措施保护 青海湖裸鲤资源量8年增10倍
http://env.people.com.cn/GB/9437582.html
气候变化:
9、人民网: 气候变迁使海豚和鲸鱼陷入生存绝境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6/09/content_11513629.htm
污染信息:
10、河南法制报: 郑州备用“水缸”西流湖污染严重 该谁“埋单”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807801244512445_1.shtml
人物访谈:
11、中国能源报: 贺恭:中国水能资源世界第一 发展受环保限制?
http://env.people.com.cn/GB/9438523.html
民间环保:
12、半月谈: 另类“河长”:关注中国河流的生存危机
http://env.people.com.cn/GB/9441362.html
深度报道:
13、《小康》杂志: 中国去年生态指数60.1 公众对环保知行两重天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906/0609_17_1194646.shtml
14、中国青年报: 湖北南漳浊水事件凸显供水改革中政府责任缺位
http://env.people.com.cn/GB/9441800.html
环境时评:
15、半月谈: 民间的力量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6/08/content_11507506.htm
16、中国能源报: 张博庭:澜沧江建坝威胁湄公河?
http://env.people.com.cn/GB/9438524.html
17、中国环境报: 增强国人生态意识 感动心灵才能产生热爱
http://env.people.com.cn/GB/9432896.html
1、小小蝗虫能影响全球气候吗?
来源:人民网宽频 2009-06-09
http://tv.people.com.cn/GB/14644/9433531.html(视频网址)
主持人:
汪永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
嘉宾:
陈永林 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
主要内容:
一,没有护照的国际“游客”
二,蝗虫发生动态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分析
三,蝗虫亘古不变的“秘密”是适应环境。
汪永晨: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也是一家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的召集人。今天我们请来的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陈永林先生。
陈永林: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来这里。
汪永晨:不知道网友们能不能看出来,陈先生今年有多大年纪了。我们留到最后再说。
陈先生这些年来一直研究蝗虫。我是五年前采访陈先生的时候才知道,当时我第一个问的就是蝗虫和蚂蚱的区分。因为我们从小就知道蚂蚱,斗蚂蚱、斗蟋蟀,又说,蝗虫成灾,最近陈先生又研究另外一个课题,就是从蝗虫身上看全球气候的变化。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上是全世界最大的环境问题。大家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比如冰川的融化、湿地的消失、荒漠化、水的减少,还有一些疾病的发生。
从蝗虫的身上可以看到气候变化,好象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很新鲜。刚才我们聊天的时候,陈先生说从甲骨文里就有对气候变化的记载,蝗虫也有这么长时间的记载。一个小小的蝗虫这么大的学问,我们还是请陈先生给大家介绍一下。先给我们讲讲蝗虫和蚂蚱到底有什么区别。
陈永林:一般说蝗虫,很多人理解就是蚂蚱,也叫蚱蜢,但是实际上从昆虫分类学上讲,蝗、蚱、蜢不是一种虫子,而是三类。有蝗种科、蚱种科、蜢种科,蝗、蚱、蜢不是一回事。咱们一般说蚂蚱,其实这个问题在字典里面,蝗虫和蚱蜢,英文里的蝗虫和蚱蜢的英文也不一样,实际上中文字典和英文字典把蝗虫、蚱蜢都作为同一个东西,我过去和我的老师说,是不是可以写一下,他说这个事情太复杂了。但是实际上是三个东西。
主持人:我们再说的通俗一点,因为我们的网民可能也不会那么专业。具体怎么区分?
陈永林:蝗种科是比较大的,种类比较多,已经知道名字的,全世界有一万多种,我们国家有一千多种。蚱和蜢,蚱过去叫做菱蝗,非常小的,没有什么危害,基本上不危害。蜢过去叫做短脚蝗,就是它的触角比较短,数量也比较少,种类也比较少,很少危害。这三者区别的话,一般老百姓见到的有一种绿的、大的叫挂大扁,这叫尖头蚱蜢,实际上现在叫做健脚蝗,严格讲要把它分开。
我们谈到的蝗虫和气候的关系,和全球变化的关系,有没有关系呢?应当说是有关系,而且关系比较复杂。
汪永晨:现在的小孩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到我们小时候说的挂大扁,小时候草地特别多,不是说非得草坪,我们小时候的那种大自然的草坪里跳来跳去的,现在全都是水泥地、砖地,越来越少了。
陈永林:现在在郊区的田里还是能看到。
汪永晨:天气和小动物有很密切的关系,现在的孩子都缺少了这样的一种童趣。您刚才说从甲骨文里就有这样的记载。能够像您这样分出蝗、蚱、蜢,这样的人能有多少?有一百个人以上吗?
陈永林:到不了。
汪永晨:五十多个人。
陈永林:有。
汪永晨:这是您带来的亚洲的小车蝗,满天满地的都是。
陈永林:在内蒙非常严重,北京也有。
汪永晨:这三种哪个是造成危害的?
陈永林:蝗虫。
汪永晨:蚱和蜢都不会造成危害。
陈永林:基本上没有,但是偶尔可以发生轻的危害。绝大部分的蝗虫是没有害的。全世界一万多种也名字的蝗虫,都属于蝗种科里面的,但是有害的种类,全世界大概一千种左右。我们国家是一千种左右有名字的蝗虫,大概一百种以内有害的,绝大部分是没有害的。当然,小小的蝗虫能不能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呢?我说,现在还不能。将来能不能?要研究。现在有全球变暖的问题,有冰川的问题,有海平面上升的问题,有干旱、旱涝的问题,但是和蝗虫有关系的主要是旱涝。因为水、旱、蝗就是有史以来的三大自然灾害。
汪永晨:这两天全国都在下大雨,前些时候,黑龙江在大旱。比如像这样的大涝大旱,中国都有可能爆发蝗虫。
陈永林: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有一定数量的蝗虫;原来没有蝗虫,这里再有水,再有旱,没有蝗虫的分布不行。全世界可以受灾的4680万平方公里,当然我们说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是属于地球的,地球不是属于我们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基本。有很多问题在这个问题认识上出偏差出现很多问题。
地球上有岩石圈,岩石圈有水圈,水圈有大气圈,我们还有生物圈。当然人和生物圈也有国家委员会。人和生物圈里面还有一个圈,叫做螣圈。螣就是蝗虫。以后叫螽,就是蝈蝈,就是在秦始皇以前,公元前243年以前,不叫蝗虫,那时候没有这个字,叫螽,电视台曾经播出过,把蝗虫写成螽,也对也不对,说它对,就是古代管蝗虫叫螽,现在叫蝈蝈,不是蝗虫。所以是两回事情。
主持人:我们说斗蛐蛐,蛐蛐就是蟋蟀。
陈永林:蟋蟀就是一个科。那里种类也很多。所以我觉得人和生物圈以外还有螣圈,就是有点草的地方就有蝗虫。除了南极,还有欧亚大陆北纬55度以北的地区,以外都有蝗虫。所以人和生物圈以外还有螣圈,就是蝗虫圈,就是蚂蚱圈。我们历史上几千年的危害。最厉害的就是铺天盖地,你说它不影响气候,不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影响,但是大发生的时候,可以连起来三天、一个礼拜,飞不完,白天都变成黑天了。印度和我们国家都有历史的记载。起码在蝗虫大发生的时候,成千上万、铺天盖地的时候,它对当时当地的气候就有影响。白天就变成黑天了。所以我说,它将来会不会全球都是蝗虫?我想大概不会的。但是要看我们怎么对待我们的环境。有的环境生蝗虫,我们可以改变,使它不利于蝗虫的发生,而有利于农田。
汪永晨:比如现在环境的变化有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干扰,我们破坏了自然,产生了蝗虫灾害这样的。可是历史上,我们的人很少。比如甲骨文的那个时候,比如诗经的那个时候,我采访您的时候,我记得很多历史资料上都有这方面的记载,那时候人没有这么多,对自然的干扰也没有这么大,那个时候蝗虫为什么也有很大规模的灾?
陈永林:在我们国家,最严重的是东亚飞蝗,飞蝗全世界有十个亚种,长的差不多,没有大的区别,有细致的区别,一般外行看不出来,分类学家才能看得出来。东亚飞蝗我们国家几千年,大发生了九百多次(有记载统计的)。刚才你讲,甲骨文的时候,也有甲骨文的记载,那时候都是用占卦的性质,根据气候、雨水的情况造成蝗灾的。当然,现在蝗区的这么大面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水造成的。为什么叫水旱蝗?我个人理解,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水是蝗虫大发生与否的生态的关键因子。东亚飞蝗主要发生在黄、淮、海平原,黄、淮、海平原的形成是和黄河的水灾分不开的,黄河水灾才使黄河改道,才形成了很多水系,包括淮河的、洪泽湖、微山湖的,这些都是黄河泛滥决口以后形成的,水灾来了,大水淹了地,没有庄稼地了,就变成所谓的荒地,但是还有禾本科的草本,这里有蝗虫生长的食料,它的本领在土壤含水量18%到20%这个范围是它产卵的最适宜的场所地带。所以,淹水了又退了,18%到20%的土壤含水量是适合飞蝗产卵和繁殖的,这个水才形成了荒地、草滩,形成了适合蝗虫产卵和适合的食料。我为什么说水旱蝗三大自然灾害,从历史资料看也是这样。
汪永晨:历史上最大一次蝗灾是什么时候?
陈永林:近一点的是三几年,严重的时候,铁路走不了了,济南的酱园子里面全是蝗虫,铁轨上都是蝗虫,火车都走不了了。
二几年的时候,沧州有一位姓刘的,那时候他小,家里面都是窗户纸,蝗虫把窗户纸咬破了,咬了他耳朵,我就想找这个人照个相,人家不同意。那时候的蝗虫把所有的衣服都一扫光了。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其他的国家一样。非洲沙漠化严重,澳大利亚灾蝗非常非常严重。
汪永晨:我记得我们的蝗虫是从那边飞过来的。
陈永林:最近这几年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经常飞到新疆的吉木乃、塔城。
汪永晨:比如西伯利亚、比如俄罗斯,他们那边的生态比我们这边还好一点,他们的树、湿地、湖泊还是好的。
陈永林:我没有过去看过,我那年看的时候,他们的植被比我们好。但是近几年,他们的荒漠非常严重。
汪永晨:是什么原因呢?
陈永林:也是防治不得利。蝗虫的繁殖量很强,它的食量大,食性杂,迁飞能力强。它们飞过来的是亚洲飞蝗,飞到咱们新疆了。
汪永晨:它们的适应能力很强。我们有一些珍稀动物就是适应能力差。
陈永林:所以适者生存是普遍规律,包括人和任何动物。
汪永晨:我记得您有一句话说,它们是不用签证的国际游客。
陈永林:但是实际上它是有护照的。比如亚洲有亚洲的蝗虫,非洲有非洲的,欧洲有欧洲的,美洲有美洲的,实际上是有国籍的,当然也有游荡的。比如亚洲很多国家都有的,比如飞蝗,只有南北美洲没有,但是澳大利亚、非洲、亚洲、欧洲都有飞蝗。它是能够迁飞,能够变形的,所以适应本领很大,像飞蝗、沙漠蝗还能孤雌生殖,就是雌雄在密度极低、数量极少,在自然情况下,无法交配,雄蝗见不着雌蝗,雌蝗照样可以产卵,叫孤雌产卵。而且出来的小蝗虫,全是雌的。
比如在这么大面积里,这有两个,一个雌的,一个雄的,它们碰不上,但是可以照样产卵,生个小蝗卵,百分之百的是雌的,叫孤雌繁殖。
别的动物里面没有,蝗虫里面有。有的科学家讨论这个问题,我说性别问题的控制太重要了。这个问题要是能解决,要生男的生男的,要生女的就生女的,但是虫子的问题解决了,不一定能解决人的问题。牛的问题呢?羊的问题呢?有吃肉的,也吃奶的。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
现在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汪永晨:不知道为什么。
陈永林:我和有的学者搞分子生物学的,他说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原来我的学生博士,现在他们组织研究型的问题,就是数量少的时候是绿的,和草颜色一样,或者和竹子、和麦子的颜色一样的,数量低的时候。数量高的时候黑的,它的颜色可以变。群居型、散居型可以转变,苏联人首先发现,原来以为是两种,实际上是一种,它可以变,数量多的可以是群居型的。群居型和散居型实际是一种,它可以变型,也就是多型现象。大发生的时候全是群居型的。
汪永晨:你的学生研究到什么程度了?为什么能够变型?
陈永林:变型是肯定的,为什么变型,基因在哪里,这个正在做工作。这是很难的。
汪永晨:有的时候我们老说少一个物种有什么关系,老觉得生物链离我们很远。后来我们说,比如白鳍豚、丹顶鹤,就是靠它们的声纳系统飞行,不像人类的飞机,要用大的雷达。包括蝙蝠,就是一个声纳系统就可以定位了。
陈永林:把型的问题解决,能够控制群居、散居,这样的话,就能够不叫群居出现,就是不出现大面积、高密度的蝗群。
汪永晨:控制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觉得对物种基因的了解是很有意义的。比如,为什么动物里的声纳系统这么发达?
陈永林:现在有一个小组在做这个工作。有时候一些理论性的研究,它的实践意义,有时候是不可预知的。所谓不可预知的就是说可能你没有想到的,可能这个东西解决了,它就会解决大问题。谈到古气候、现代气候和蝗虫的关系问题,刚才我讲了水、旱、蝗。没有水灾,没有旱灾,就成不了蝗灾,这是我的看法。不是一个单单的温度因素影响的。为什么我说蝗虫的成群危害的关键的生态学的因子是水。现在南水北调,将来就可以到天津、北京了,沿着这个水系,有骆马湖、微山湖等等,如果湖水保持稳定了,河水保持稳定了,就不会出现荒地,不会出现蝗虫适宜产卵的地方,就可以控制低密度的。所以我认为水的因素是很重要的,我写过一篇论文“水是关键因子”。当然过去强调的是旱。确实,旱能生蝗。古代记载很多。过去搞不清楚,认为蝗虫成灾是鱼子变的。鱼是鱼,蝗虫是蝗虫,变不了。所以蝗虫的适应本领有孤雌生殖、有长距离迁飞、有变型,任何一种蝗虫都要经过三个变态:就是卵、蝗蝻、幼虫、成虫,卵有卵的适应本领,刚才讲了18%到20%。如果适应这个,就会在那儿产卵,高于这个、低于这个,就不会在那儿产卵。我们掌握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知道哪个地方验证我们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经过孵化、发育,达到一定的温度发育了,就出小蝗虫了,因为没有外骨骼,我们人和其他的都是骨骼在里面,昆虫、虾米都是外骨骼,是壳,要长的话得脱皮,出来小蝗虫,要脱五次皮到六次皮才能长翅膀,才能飞。长翅膀就能飞了,它能够交配了,能够产卵了,它自己能够选择适合产卵的地方。它为什么在那产?附近要有一定的空间,还要有一定的食料植物,小蝗虫出来才有吃的。所以产卵的场所就是小蝗虫要出生的地方。
汪永晨:您说它能够长距离迁飞,这么点的小蝗虫,像我们的飞机要飞还得加油,这么小的蝗虫长距离迁飞,它最远能飞多远?
陈永林:成虫才能迁飞。它有翅膀了。
汪永晨:最远能够飞多少?
陈永林:我见过的,我经历过的,就是1985年,从天津北大港飞到河北五个县。
汪永晨:您怎么知道它没有歇过气呢?
陈永林:根据人们的调查,在邢台追蝗虫追到天津北大港。那是群居型的。飞的宽多少里,长多少里。在天津这儿,把老玉米全吃光了,就剩下秆和玉米棒子,叶都没有了。这是群居型的。散居型的就是绿的,它也能迁飞,1953年我们做过观察,夜里它冲着月亮飞,有光,它向着光飞走了,然后我们标记,逮着给它染上漆,过几天我们去调查,群众说我们这里有红蚂蚱,它飞了十几二十里,这是很近距离的。
据过去的文献记载,我们的县志上,一个礼拜不断地飞,群日不断,遍天都是蝗虫。刚才讲最近的迁飞,就是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往我们新疆的吉木乃和塔城飞。2005年7月18号下午从他们那边飞到新疆吉木乃。它们飞过来增加我们的负担了。当然现在和他们都有协作,互相调查。这就是你所说的,不管有没有护照了,50年代苏联的专家发表过一篇文章,说我们的蝗虫迁飞到他们那儿。前些年我也写过一篇文章,他们的蝗虫飞到我们这里了。彼此彼此吧。
所以从蝗虫的适应本领来讲,卵有卵的适应功能,蝗蝻不但可以跳、爬、蹦,可以凫水。洪泽湖,大面积的蝗蝻下水,滚成球,然后爬到苇上吃。过去也有记载,就是它可以求水而过。
汪永晨:我们如果研究蝗虫,它的本领或者它这么精力旺盛,我们怎么能够让这些东西为我们人类服务?我觉得这个研究应该是很有意义的,现在有这样的研究吗?
陈永林:我们没有做。我跟农业部建议过,因为他们有经费。但是需要钱比较多。因为国外也有人做,但是我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没有人深入地做。从蝗虫来讲,它有很好的蛋白质,有很好的氨基酸。
汪永晨:现在有的地方吃蚂蚱。
陈永林:是天津传统的小吃。有的地方不炸,逮了以后拿盐淹了,管这个叫“干虾”,就酒喝。过去历史记载也有的,它不仅有害,还可以食。
汪永晨:我觉得它应该是我们的药材。比如它可以让人精力旺盛。
陈永林:有多种氨基酸,这个初步做过一些研究。
汪永晨:我们现在肯定没有开发。
陈永林:过去我们所里有的同志在报上写过这个材料,就是蝗虫作为资源来利用。在过去有记载,可以拿它当鱼的饵料,养牲畜、养鸡,都是很好的。比如新疆就放鸡来吃蝗。结果鸡产的卵黄全是红颜色的,我建议他们分析分析里面的成份。就是鸡蛋是红的。
汪永晨:我们有一位科学家认为内蒙的羊吃的草太多了,他希望把鸡放在那儿,因为蝗虫是鸡的很好的食料。
陈永林:新疆开始做实验的时候我去参加他们的鉴定。我开始不太相信,后来我觉得确实应当肯定。鸡吃的蝗虫,我最后解剖,比我采集的种类都全。鸡胃里面有多少我都统计了。而且我也注意了,没有天敌。它没有把蝗虫的天敌吃了,主要吃蝗虫。从天津来讲,一个是木鸡、木鸭,我们古代文献都有记载,而且还有紫红椋鸟、粉红椋鸟,它是迁徙鸟,蝗虫大发生的时候,从东南亚那边飞过来,它追着蝗虫吃,不但它自己吃,而且喂小鸟。效果很显著。我通过解剖几十头鸡,过了一段时间我再调查,就是事先取样,发动他们取200个样,一个样的种类是多少、数量是多少,然后放鸡,吃完了,过了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解剖鸡胃,看里面的蝗虫种类,把种类进行鉴定。然后再调查,密度下去了。最初还怕鸡毛影响放牧,但是,它怕老鹰。你要准备水。但是现在新疆推广了,粉红椋鸟也推广了。
汪永晨:蝗虫的天敌是什么?
陈永林:鸟类。有几十种鸟。还有蜘蛛。小蜘蛛吃小蝗虫。还有蜥蜴,有的蛇,还有寄生蝇,还有线虫。蝗虫的天敌有鸟类、昆虫类、白将军。蝗虫抱草而死,实际上是真菌感染。这个数量不仅仅是飞蝗,其他的蝗也出现过。鸟类、蜘蛛,蛇的数量不多,蜥蜴,还有一些步行虫,还有的破坏蝗卵,蚂蚁可以把成群的蝗虫拉到窝里面去。还有青蛙。现在为什么强调生物防治,减少化学防治,当然不能一点不防治。当然理想的是做到四结合,就是说,常规防治,就是化学防治的。然后有生物防治,有保护资源,植物保护就是常规防治;生物保护,保护资源、保护天敌,保护生物多样性。然后是环境保护,保护干净的环境。
汪永晨:过去风吹草低见牛羊就不会有蝗虫的泛滥了。
陈永林:比如北疆草很高,不危害。
汪永晨:从这个角度来讲,气候和蝗虫是有很大关系的。
陈永林:刚才说了,原来你就提出来让我解释小小蝗虫能不能影响全球气候。我说不行,将来也不能够做到,大概也做不到。但是蝗虫是可以局部地区辗转的气候是可以影响的;
汪永晨:全球气候变化很大,造成了蝗虫大面积的泛滥成灾。这种大面积的泛滥成灾以后,会不会影响到了气候的变化?
陈永林:我觉得还没到这种程度。现在还达不到这种数据。古代记载有,大蝗虫,三天五天全是蝗虫飞,形成暴雨。什么原因?不知道。
汪永晨:形成暴雨,就是影响了。
陈永林:我们现在和气候中心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把蝗连续成灾的地区、地点的气候条件拿出来,和气候对比。绝对大发生的,当时的温度是什么样的。我们这次研究强调蝗不为灾的背景是什么。
汪永晨:我们现在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有很多不同的切入点,你们怎么想到从蝗虫的切入点研究?
陈永林:古书上有记载很多的。
汪永晨:那个时候可能人家没有想到它和气候的关系。但是现在因为大环境是全球气候变了,你们怎么就觉得从蝗虫这个角度去研究呢?它的意义在哪?
陈永林:这个课题的开始就是张德二先生主动找我研究。他是搞第四气候的,他觉得历史资料太多。怎么回事呢?我的理解,就是过去我们老院长——郭老,外为今用,古为今用,我的想法就是古为今用,所以我们就挖掘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气象资料。蝗灾的资料,从全国各地的县志也搜集了很多很多。现在都进入计算机了。但是现在我们要选择个例。要选择大发生的年代、地点,同一个区域大发生的气候。
汪永晨:比如您举一个最近研究的大发生的气候。
陈永林:我现在正在整理。
汪永晨:有一点成果吗?
陈永林:现在还不能说。我得把几千年的东西都理完了。比如不同朝代的,从宋一直到清,比如有六万次记载蝗虫的,其中有3000多次是严重的,我把这些严重的拿出来,然后严重的时间、地点、气象资料拿出来,然后再匹配。然后我又研究古蝗不为灾,这些都有记载的,气象资料也拿过来,这样不但找大发生的气候、条件、历史背景,不发生的气候、条件、历史背景是什么也要找。我希望这些原始资料数据经过我们的整理,我们可以预测或者推断未来的气候。现在说全球气候变暖,要变暖到什么程度,这和我们过去有没有吻合性,和哪一段有吻合性,和哪一段蝗虫的吻合性。就等于预警了。我们希望拿到这些资料。
现在我正在一条一条地去看,因为搞气候的搞气候,我搞蝗虫的,然后设计、分类。比如大发生的分成五集,最严重的,比如人吃蝗虫,蝗虫那么多,没得吃,吃蝗虫。这都有很多记载的。还有人相食,一家子吃。由于水灾、旱灾、蝗灾,没有吃的。
汪永晨:刚才我们埋了一个伏笔,你有多大岁数?您今年81岁,而且您是老北京。您一条一条地从古纸堆里找蝗虫和气候的关系,北京的气候从历史上到现在到底经过了什么样的变化?历史上古纸堆里的北京气候和现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陈永林:我没有侧重这方面的资料。有,我没有把它拿出来。
汪永晨:您的感觉呢?
陈永林:这个感觉不是一看能看出来的。我的气象资料一共17公斤。原来我们是想把现在的也搁进去,后来一想,工作量太大了。现在先到1911年。将近三千年的资料。而且,过去的地点和现在的地点不完全一样了。我说这个问题我解决不了,这是张先生的事。至于蝗虫,还有别的,有黏虫,还有其他的害虫。古记载都有的。
汪永晨:我们的古人能把这些分出来。
陈永林:有。在诗经里面就分出四类,有吃草的,有吃根的。但是从我们的县志,包括过去朝代里面的卷宗,那里面都有一些资料的。因为和张先生合作,他整理了一个“从我国历史飞蝗北界记录得到古记录的推断”,这个我们发表了。就是从飞蝗在北纬东北北部的地区历史资料,有时间、有地点、发生情况,根据这些情况推断那个时候的气候,那时候的气候曾经有三段气候,从气候学上来讲不明确。但是我们通过飞蝗的分布和它发生情况的研究,就是从1162年到1177年,1265年到1280年,1763年到1773年,我国东北地区气候温暖的时段分别是南宋气候、中世纪暖温期和小冰期的回暖期提出了新的佐证,证明那时候有回暖,因为什么?根据蝗虫的结构。我是根据西藏的历史文献资料,包括藏文的。然后研究西藏飞蝗在西藏存在的最早时间和历史发生情况。
汪永晨:推断出了什么?
陈永林:原来关于西藏飞蝗是新亚种,我没去过西藏,但是标本是我们这儿采来的,是我鉴定的。世界蝗虫之父曾经怀疑西藏飞蝗是缅甸飞蝗的同译名。但是经过我们的研究,特别是西藏这些资料重复地验证,它是独立的亚种。缅甸飞蝗是缅甸飞蝗的亚种,不是一回事。
而且从那时候,历史上西藏十几世纪前就存在,而且又有蝗灾,而且它的青稞、草全没了。
汪永晨:中国历史文献上都有。
陈永林:都有。而且是少数民族翻译过来的,我正好有这个资料。西藏历史阶段发生大蝗灾的时候,同一年份15处同时发生。说明它的严重性。而且,这也可以推断那个时候的气候是比较干旱、温暖的。因为太冷的话,不会大发生的。
汪永晨:我想,您只是把蝗虫的这个部分研究出来了,张教授研究古气候的变化和今天气候变化有些什么关系,我觉得你们从古纸堆里弄出来的东西可以使很多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用,别光是一个蝗虫,这样有点浪费了。
陈永林:我曾经也想过这个事情,也跟我们所里谈过。就是老鼠成灾,古记载也有很多,黏虫的记载有。和气候变化有关,没人搞。但是过去县志里面的材料有。哪年哪地发生了情况。
汪永晨:您的启发还有一个,比如和地震的研究。比如去年的5.12地震,说老鼠搬家了等等。如果我们要是把古代的记载像您的分析一样,它是在什么样的气候、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对我们以后可能都会有帮助。
陈永林:我们搞这个工作,张德二先生一个启发是什么呢?从国际上地震的年表启发。他搞了历史蝗灾的气候表。从公元前707年到1901年,就是历史蝗灾的气候年表。我现在正在搞蝗不为灾的年表,也是这个历史年代的。就是说,我们搞昆虫生态学的,都研究害虫大发生的原因,我现在搞不发生的原因,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这样?世界蝗虫之父是苏联人,但是入了英国籍,在英国成立了治蝗研究中心,在英国地位很高。50年代的时候他就提过这个问题。就是物发生的原因何在?
汪永晨:我们做环保活动的时候经常被人认为,一个物种消失了没有关系,但是谁能想到,从蝗虫的记载来研究古气象。当然现在蝗虫很多,还在泛滥。但是有很多动物是很珍稀的,但是它对历史很多的气候,比如地震、风,它的研究规律性,可能就会因为这个物种的消失,这个渠道就没有了。
陈永林:当然现在我80多了,还死不瞑目,还幻想。现在我就涉及到蝗灾和气候的关系。我觉得蝗虫和矿藏的关系也很全。我记得植物学家候学煜,他就搞指示植物。我就想,指示蝗虫。根据指示植物来指示土壤,比如沿海的植物,盐碱地的植物,是靠土壤和植物的关系,但是植物和蝗虫的关系呢?我也做过。刚才我说了,蝗虫不仅仅是有益的,蝗虫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在自然生态系统当中,它是初级消费者,它不吃草。在内蒙我做了十几种蝗虫加上20多种它喜爱吃的草,对他们进行了无机元素的分析,相同的23种,就是元素是完全一致的,而且这些东西最后都回归土壤,就是它是物质和能量转换的工作。你是看不见的。但是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它通过太阳能、植物,形成的东西。蝗虫吃植物,它是次生的,是初级消费者。它也都要化归自然,物质是循环的。23种化学物质无机的蝗虫吃的这些草是一致的,都回归自然了。18%是水,其他的微生物我们得出来有666,包括极地的都有666,为什么禁止666?说666污染,它的延长期很长,一直存在着。至于蝗虫能不能通过植物来指示矿,我在新疆想这个事情,希望有人能做这个事情。
汪永晨:您的学生有做吗?
陈永林:新疆有一个我的学生,叫纪容,是现在师范大学生命化学学院的副院长,他现在也做蝗虫工作。我跟他说,希望你将来注意这个问题。我请教过,从山的路途就可以看出来是什么矿藏。植物和蝗虫的关系、植物和矿藏的关系,和土壤的关系,还是有关系的。但是我没有把这个关系联系起来,我只把蝗虫和植物联系起来,然后再把内蒙的土地联系起来。无机的、有机的物质循环就可以找。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蝗虫适应环境的颜色。没有人搞。
汪永晨:什么情况下它就能变颜色?
陈永林:有的是天敌。新疆有些蝗虫,它的翅膀是红颜色的,非常漂亮。为什么呢?有的腿是紫的,为什么呢?什么色素影响的?怎么回事?搞不清楚。和矿藏有没有关系?不知道。
汪永晨:和它的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我曾经也被一个鸟类学家说过,丹顶鹤飞起来形成的角度和钻石形成的角度是一模一样的。就是说,这是巧合,还是为什么?开始我觉得网民会喜欢听您蝗虫的这个话题吗?如果今天不是陈先生讲,我们很难想到蝗虫是可以孤雌生殖,就是说没有父亲,只有母亲,就可以生,而且生出来的全是女儿。这是蝗虫的一个本事。蝗虫还可以变颜色。它是想怎么变就怎么变,还是环境有什么变化它就怎么变。
陈永林:它模拟。
汪永晨:比如蝗虫和气候的变化,现在科学家们发现,古气候对我们研究今天的气候是非常有意义的。从蝗虫的记载来研究古气候,这是它的一个渠道。在我们的大千世界里,每一个动物、每一个植物都有指向性的,都有和其它的动物的联系。如果我们只想它就是一个蝗虫,可能我们就觉得它是一个害虫,可是一个小小的蝗虫有这么大的本领,有这么的适应性,我们换一个角度讲,可能对您来说就是科学家研究的意义,如果从普通老百姓来讲,我们也想,人类也有这么大的本事,我们怎么能够借鉴它的经验。看起来好象不太可能,但是实际上,现在人类,包括有的时候说动物是忠贞不二的,天鹅就是一夫一妻制,其实有些动物比较表面的东西,人类在共存的生活中已经在学习,在模仿。但是像这种更进一步的,它的基因形成,它的生物学上面的研究,如果真的走到那个领域的时候,我们再说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就不是今天的仅仅是我们不去杀它,我们不去破坏它,而是我们能够互相的。您觉得这个可能吗?
陈永林:可能。
汪永晨:我们学习到了一些蝗虫的本领,您觉得人类有一天可以学习到蝗虫的本领?
陈永林:可以。你对环境问题非常感兴趣,我也很佩服。我觉得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要用生态学问题来解决。现在叫生态环境,不能严格这样讲。生态本身就是研究环境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现在很多环境问题涉及到濒危物种的保护问题,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从生态学上讲是生态位置问题,也叫生态刊。某一个物种有自己的生态位,所以我们要异地保护,应该保护它原来的栖息地,搞清楚它的生态位。
汪永晨:我们用更通俗的话,就是保护好这些动物的家园。不光要保护人类的家园,也要保护动物的家园。
陈永林:绿家园的概括很好。
汪永晨:从一个小小的蝗虫我们谈了这么多,谈到了生物多样性,谈到了它的本事,谈到了生态位,特别是谈到了现在全球关注的气候变化。更重要的一点,说明我们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是刚才陈先生一再说的,我们人类属于这个地球,而不是地球属于我们人类。谢谢大家。
陈永林:所以以人为本是很重要的。
汪永晨:谢谢陈先生。再见!
陈永林:谢谢。
2、4万亿投资清单首公布:减排领域获2100亿扶持
来源:人民网 2009年06月09日 巨群
http://env.people.com.cn/GB/9438525.html
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4万亿”投资构成及中央投资项目最新进展情况,并首度公布“4万亿”投资清单。其中,有2100亿的投资用于节能减排。
2100亿体现国家决心
在国家对这“4万亿”投资的具体细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最大,规模约为1.5万亿;其次是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规模在1万亿左右;其他方面,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为4000亿,农村民生工程规模为3700亿,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大体上也在3700亿左右,节能减排、生态工程大体上是2100亿,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方面,大体上是1500亿。从中可以看出,节能减排、生态工程方面的投资将占到总投资的5.25%。
尽管从占比来看,节能减排、生态工程领域的投资不是最大的,但将这个投资方向列入投资目录,并作为一个主要的投资组成部分,还是充分显示了国家在本轮经济振兴以及将来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对于节能减排事业的重视。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室朱彤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应该说国家单独把节能减排作为一个投资方向列出来,本身就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视,这一力度也还是相当可以的。”
节能减排或面临冲击
尽管国家在投资规划中,突出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但需要清楚认识到的一点是,在这轮经济振兴中,节能减排还会面临相当大的冲击,用好2100亿投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当前,经济危机的影响还在延续。我国在对相关经济的政策刺激,特别是“4万亿”的带动作用预期是好的,但同时,耗能项目上马也出现了“松闸”现象。某些地方对2006年以来中央严格控制的“两高一资”行业的管制明显放松,“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或将使钢铁、水泥、化工、轻工等高耗能产业迎来“新生”。
另外,尽管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强调节能减排的实施,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国家发改委去年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一五”前两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5.38%,仅完成规划目标的26.9%;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完成规划目标的32%和22%。如此数据意味着,我国“十一五”期间完成节能减排任将相当艰巨。显然,在未来几年内,地方与中央将在保增长与节能减排上出现新一轮的博弈。
投资效果尚有待检验
根据国家发改委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4月,中央政府公共投资预算已累计下达4035亿元人民币,已完成预算的44.4%,对拉动恢复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部分投资中,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数据,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建设营造林约2900万亩,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约283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3155吨/日,铺设管网2548公里,新增COD削减量约6.5万吨。处理铬渣约32万吨,形成616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1.2亿吨节水能力、循环利用废物能力270万吨。
那么,当2100亿的资金全部完成投资后又将收到怎样的成效呢?对此,朱彤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我国长久以来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这些产业已经相当成熟,特别是这些年政府对节能减排很重视,政策方面的约束促使许多高耗能产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现在高耗能产业变化已很大,设备已经很先进了。政府投资不会再投向这样的企业。而我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产业发展一直相对滞后,政府肯定是要扶持这样的产业的。与此相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行业一定会成为一个热点,成为政府鼓励发展的方向。
朱彤同时表示,由于对这2100亿用于节能环保和生态工程的资金的具体使用投向国家还没有最终明确,因此现在还不好断言这一投资在未来能够产生多大的实际效果,应该说这还需要在今后的具体建设中用实际加以检验。
政府公共投资安排节能减排278亿(相关新闻)
新华社电 记者6月4日从财政部获悉,截至2009年5月31日,中央财政已累计下达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预算5620亿元,占全年预算数9080亿元的61.9%。
据财政部介绍,这5620亿元预算包括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民生工程建设,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等8个方面。其中,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资金278亿元。主要包括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40亿元,十大重点节能工程54亿元,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工程130亿元,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示范项目54亿元。
财政部表示,上述已下达预算的中央政府公共投资资金,按照国库管理制度规定,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及供货合同等,尽快拨付到位。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加快中央政府公共投资预算下达进度。
3、潘基文呼吁各国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海洋环境
来源:新华网2009年6月9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8276
新华网联合国6月8日电(记者 顾震球 白洁)6月8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世界海洋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8日发表致辞,呼吁世界各国进一步认识海洋对调节全球气候的能力,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确保国际航运的安全。
潘基文在致辞中说,人类活动使世界上的海洋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过分开采、非法捕捞、破坏性的捕捞方式、海洋污染,特别是从陆地排放到海洋中的污染物以及外源种的入侵,使包括珊瑚和重要渔业资源在内的海洋生态系统正遭受破坏。
他说,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海洋温度逐渐上升,海平面日趋升高,海洋酸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海洋生物、沿海以及岛屿居民和沿海国家的经济发展构成了进一步的威胁。
他说,与此同时,海洋还受到犯罪活动的影响。通过海洋的国际航运运输了世界上90%的物资,但针对航海船只的海盗袭击以及武装抢劫等犯罪活动却在威胁着航海人员的生命和国际航运的安全。此外,犯罪分子还通过海洋走私毒品、贩卖人口,这进一步说明了航海人员的生命、航海道路的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的严重程度。
潘基文说,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国际社会通过一系列关于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性法律文件,其中核心的文件为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为人类在海洋上的所有活动提供了法律框架,同时也为各国开展各种国际合作提供了基础。因此,在确保各国加入该公约的同时,国际社会还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确保该公约得到有效实施。确保安全的海航通道、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以及丰富的海洋资源,是谋求人类福祉、维护各国的经济安全以及实现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008年12月5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11号决议,决定自2009年起,每年的6月8日为“世界海洋日”。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为“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
4、中国成立东部湿地鸟类迁徙保护网络
来源:新华网2009年06月0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6/08/content_11506008.htm
新华网南昌6月8日电(记者沈洋 郭远明)记者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东部13个省区市的湿地管理机构一致同意建立中国东部湿地鸟类迁徙保护网络,共同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和迁徙候鸟。
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办的“中国东部湿地鸟类迁徙网络研讨会”日前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召开。来自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和海南等13个省区市的湿地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代表对亚太迁徙候鸟及其湿地保护问题达成共识,一致同意建立中国东部湿地鸟类迁徙保护网络。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观华说,今后,东部13个省区市的湿地保护区管理机构将更加紧密地加强科研合作和信息交流,实施联合保护,共同打造候鸟迁徙的绿色通道。
中国东部湿地地处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越冬栖息地或繁殖地,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候鸟往返于越冬地和繁殖地。
5、北京新垃圾危机围困北京城
来源: 新京报2009-6-9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beijing/2009/06-09/008@023656.htm
垃圾每年增8%,13个垃圾填埋场将在 4 年内填满
本报讯 (记者李立强)继1983年后,北京可能又要面临一轮垃圾危机,昨日上午,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做客城市服务管理广播时表示,因垃圾增长太快,13个垃圾处理填埋场将在四年内填满,建新的垃圾处理设施和垃圾减量的压力很大。
现有垃圾场可维持四年
市政市容委设施处副处长魏攀明介绍,目前北京每天产生垃圾1.8万吨,按照每年8%的速度增长,2015年年产生垃圾总量将达到近1200万吨。
目前北京一共有13个填埋场,已经有两个大型的已经处于填满封场的状态,其余填埋场的容量只能维持四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不进行垃圾减量,不建设垃圾处理设施,不到四年北京的垃圾就没有地方可放,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采取措施,北京的垃圾危机也很快就要出现。
资料显示,1983年,北京曾经出现过一次垃圾危机,4699堆垃圾包围北京。
新建垃圾场需五六年
建设一个新的垃圾处理场一般需要五到六年的时间,魏攀明表示,建设垃圾处理设施有一定的环保要求,譬如选址要求距周边的居民500米以上,而且还要考虑地下水保护,气候、风向的影响等,北京市能够做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地址已经很少了。
市容处的副处长邓俊表示,近年来垃圾填埋场超负荷运转非常严重,现在实在是不堪重负了,接下去一方面要加快新的垃圾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垃圾分类和减量,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总量。
■ 相关新闻
高安屯垃圾场今夏将不“扰民”
本报讯 (记者李立强)昨日在做客城市服务管理广播时,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高安屯垃圾填埋场因严重超负荷运行,去年臭味蔓延,对周边群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经过朝阳区等单位多个措施处理,譬如将气体收集燃烧等方法,预计在今年夏天不会出现像往年那样大的臭味,不会扰民了。
6、落实补偿资金2亿元 西藏拟开展草原生态补偿试点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06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437536.html
据新华社拉萨6月8日电 (记者颜园园)西藏自治区环保局局长张永泽向记者透露,今年,西藏落实了草原生态补偿资金2亿元,拟在5个县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西藏将是全国第一个实施这项试点的省区。
2004年,国家在西藏投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7078万元,对97.46万公顷重点生态公益林实施了补偿;2009年补偿资金提高到7.5亿元,管护的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004.82万公顷。
7、山西:环境恶化局面得到初步遏制
来源:新华网 2009-06-09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07761244511586_1.shtml
6月8日电 记者从山西省环保局了解到,去年以来,山西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河流污染治理显现效果,环境状况恶化局面得到初步遏制。
山西省环保局副局长刘四龙说,经环境保护部核定,去年山西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净减排1.54万吨和7.83万吨,11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累计达3679天,比上年增长9.4%。全省环境状况恶化局面得到初步遏制。
在水环境方面,山西省开展了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集中整治行动,关停取缔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所有排污企业,完成了全省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和155个水源地保护区立标工作。去年,山西共实施废水治理项目240个,竣工206个,全省累计建成投运6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达188万吨/日。
为了恢复“汾河流水哗啦啦”的昔日美景,山西对汾河流域1430多家工业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对320家企业实施深度处理和中水回用,对79家企业实施停产治理、71家企业予以关停淘汰、20家企业实施搬迁。
2008年山西重点城市环境空气污染仍属以二氧化硫和颗粒物为主要污染物的煤烟型污染。11个重点城市中有8个城市环境空气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与2007年相比,11个重点城市总体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去年,山西省工业固体废物治理投资达2.76亿元,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和综合利用量分别呈现大幅减少和大幅增加的可喜局面,分别比2007年减少43.9%和增加34%。
山西环保工作在多个方面领先全国。刘四龙说,山西去年在全国第一个推出环保宣教工作目标化考核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对470家重点工业企业658个污染源全天候监控,在全国率先完成所有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程建设。去年全省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323件,执行行政处罚8500多万元,征收排污费25亿多元,征收总额居全国第一,依法治污成效明显。
8、多项措施保护 青海湖裸鲤资源量8年增10倍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6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437582.html
本报西宁6月8日电 (记者陈沸宇)近日,记者在青海湖区沙柳河畔举行的裸鲤增殖放流活动现场了解到,青海省2002年开展裸鲤放流活动以来,至今已连续进行了8年,共向青海湖放流裸鲤种苗4100万尾。经科学探测,依靠青海湖连续10年的“封湖育鱼”以及环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等措施,青海湖裸鲤的资源量实现大幅回升,已从2002年的约2500吨增长到去年底的2.43万吨,增长近10倍。
青海湖裸鲤又称“湟鱼”,是极为珍贵的高原鱼种,在湖区生物链中处于核心地位,对维系青海湖流域“水—鱼—鸟”生态链安全至关重要。但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受青海湖周边河流来水量减少、河流萎缩及人为滥捕等因素的影响,青海湖裸鲤数量锐减,1994年至1995年资源量仅为0.75万吨,仅相当于上世纪60年代的1/10,与之相应的是各种鸟类数量也在锐减。
9、气候变迁使海豚和鲸鱼陷入生存绝境
来源:人民网2009年06月0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6/09/content_11513629.htm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迁的负面影响超过预期设想,更多的海豚、鲸鱼类动物陷入生存绝境。
不断飙升的海洋气温将会影响88%鲸类动物生存的海域。科林·麦克里德(Colin MacLeod)博士表示适合鲸类动物生存的海域面积正在萎缩,意味着动物规模的缩小。同时他警告说动物栖居地的萎缩将会是十分剧烈的,这将有可能导致其他动物的灭绝。
麦克里德博士说:“在此前,我们主要担心的是极地动物的生存状况,气候变迁所引发的海冰融化将会给极地动物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是这一新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还有很多其他动物处境危险。有些生物居住在浅水区域,它们受到海面气温上升的负面影响更大,因为这些动物不能像其他动物一样,简单的依靠迁徙到温度较冷的深水区生存来应对气温上升。”
麦克里德博士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计划借助于电脑模型,分析不同的动物如何应对未来的气候变迁,并勾勒出一个更为详细的图画。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保护全球范围内的鲸鱼、海豚类动物。(非贝)
10、郑州备用“水缸”西流湖污染严重 该谁“埋单”
来源:河南法制报2009-06-09 李红 雷秀红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807801244512445_1.shtml
备用“水缸”西流湖 污染严重
核心提示
作为郑州的备用水源地,西流湖曾是一个波光潋滟、蓝天碧水的地方。可自2005年开始,这里的水源恶化程度逐年加重,湖周边到处是生活垃圾,从各个方向流出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了湖内,昔日清澈的湖水变成了黑色,散发着恶臭。原本宽度在20米左右的河道,随着近几年垃圾的吞噬,目前只剩下四五米宽了。一个个排污口肆无忌惮地向河内排放污水、一堆堆垃圾遍布河的两岸,面对眼前发生的这一切,谁该为“水缸”的污染埋单呢?
【污染】
水底污泥冒泡桥面恶臭扑鼻
远观,西流湖湖面呈现墨绿色。水底的污泥不时冒着泡,桥西一个排污管道径直向河道内排着黄色污水。站在桥面上,一股恶臭扑鼻,乌黑的臭水流过南丈桥,进入西流湖内。
近看,西侧的村民民宅已建到了西流湖的边沿上,大量的建筑垃圾被倾倒在湖边。在湖面西北侧一处临湖变电站的下面,一大一小两处排污管道不停地向湖内排放着污水。
柿园水厂实验室主任韩海燕说:“如果出现黄河水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邙山提灌站黄河取水口外水流改道导致取不到水,以及邙山提灌站至枯河渡槽段无法输水、枯河渡槽至柿园水厂间输水管道发生故障无法输水等状况,我们将启用备用水源西流湖水源。”
韩海燕说,自来水总公司定期对主水源黄河水,备用水源西流湖、尖岗和长庄水库的水质状况进行人工检测、在线检测和生物预警检测。在对西流湖的水质进行检测时,工作人员采样时都必须戴上手套,由于水中厌氧菌的大量繁殖,水中恶臭,这些水对人体的危害极大。水库沿途的村庄和小工厂有18个排污点每天不间断地向水库排放生活污水及含有锰、挥发酚的工业废水,水库的水本来是二类或三类的可饮用水,可是经过沿途的小村庄、小工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后,水质被污染到了劣五类有害水体。一旦需要启用紧急备用水源,就要先将河道的初级水冲刷干净,再将水源作进一步的净化处理,达到国家标准后再供给市民饮用。这样投入巨大不说,即便是处理后达标了 ,也会存在异味。
【探因】
诸多部门管不住一个湖?
郑州的备用“水缸”受到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如此严重的污染,相关部门又该作何解释呢?郑州市西流湖管理处处长陈澄源说:“属于我们管理范围的区域,我们尽量制止人为的污染,可是,有些问题我们也只能向上级领导反映一下,或者和周边的村庄进行协调。我认为,应该由环保部门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市、区及办事处和执法部门联合起来共同执法。‘水往低处流’,只靠现在的堵是堵不住的,如果有一条高质量的引水暗管连接柿园水厂,避开西流湖及引水河道,问题就能得到彻底解决。”
郑州市环保局副局长杨照建说:“由于历史原因,西流湖周边还有一些居民居住,他们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直接注入西流湖,对该湖的水环境质量产生了影响。发生这样的事件,我们环保部门是有责任的,但在具体的管理职责方面,还需要和市政、园林以及当地辖区的政府进行沟通,对未做到达标排放的工业企业进行查处。至于生活污染,应该有其他部门进行管理,我们也将再次督促当地政府和其他部门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并督促他们尽快拿出治理西流湖周边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方案。”
【说法】
将污染防治纳入目标管理
省政府法制办法制协调处处长胡奎说:“水源污染是环境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西流湖水源污染问题充分说明了我们有关执法部门不依法行政,没有认真履行监管职责。根据2008年刚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郑州市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环保部门是防治水污染的主要执法部门,环保局如果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监管,就不会出现今天的水污染情况。虽然现在对西流湖水污染问题做了相关的应对预案,但是花费的代价太大了,目前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监管治理已存在的这种污染。”
胡奎说,《郑州市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市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对城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城市规划、计划、财政、卫生、市政、农业等部门及保护区所在地的政府,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城市饮用水源的保护、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
“既然把治污的总监管权给了市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该部门就应该积极履行职责,保护管理好我们的备用水源地。我们期待郑州市政府将对西流湖的污染防治纳入行政执法责任目标管理范畴,定目标,分清责任,依法监管,追究不合格单位的行政首长责任,保护好我们的‘水缸’,确保它的安全卫生。”胡奎说。
11、贺恭:中国水能资源世界第一 发展受环保限制?
来源:中国能源报 2009年06月09日 于洪海
http://env.people.com.cn/GB/9438523.html
贺恭
破解发展难题,有序开发水电
我国已探明的水能资源世界第一,但水电开发的程度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虽然水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但由于受到环保、移民等因素制约,水电发展速度还不够快,水电比重还不够合理。如何看待我国水电发展现状?如何认识和破解这些难题?6月4日,《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了有丰富水电工作经验,先后担任过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总经理的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贺恭。
近期重点推动西南水电的开发
中国能源报:我国水电的开发现在处于一种什么水平?近期的开发重点是什么?
贺恭:截至2008年底,水电装机容量已突破1.7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1.6%,居世界第一位。预计2010年将突破2亿千瓦,2020年将达到3亿千瓦或以上。但是,开发利用程度还比较低,远低于美国、挪威等发达国家,发展潜力巨大。按照水能资源的总量和技术、经济可开发量及电力结构的合理需求,当我国人均用电达到1千瓦(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水电比重以30%为宜,即如果电力总装机达到14亿千瓦,水电开发应达到4亿千瓦左右(相当于我国水能资源经济可开发总量)。近期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调整周期,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加快开发水电提供了有利契机。如果说世界水电在中国,中国水电则在西南,仅川、藏、滇三省区的技术可开发量就约占全国的61%,并且未开发的资源也主要在西南。因此,不论从调整国家能源结构、推动能源基地、包括后续能源基地建设看,还是从促进区域发展、改善当地民生计,重点应大力推动西南水电特别是云南、四川、贵州以及西藏等地区若干主要江河的有序开发。
中国能源报:您在刚才的谈话中,强调“有序开发”,请进一步谈谈您的看法。
贺恭:实现水电有序开发,前提是要有一个科学的水能资源开发规划。多年来,中国水电在规划上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本世纪初组织普查,较彻底地搞清了家底。存在的问题一是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如何结合;二是二、三级支流规划做的深度不够;三是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不够。一些地区水电无序开发,特别是审批权在地方的小水电,其根本原因在于规划的全面、权威及执行力的弱化。目前二、三级支流的规划或是空白,或是形同虚设。因此,针对河流的重要等级,应加强分级(并适当上收权限)管理。有规划和严肃执行规划,才能谈得上有序开发。至于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的结合,则应在发改委统一协调下,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科学合理处理流域和项目的功能定位问题,以免因扯皮而影响开发时机的选择。
中国能源报: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能源集中分布的特点,决定了西南水电必然以“外送”为主。最近国家电网提出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西南水电开发与智能电网如何协调?
贺恭:纵观中国水电和电网的发展史,水电开发特别是大水电基地的开发,都是与电网建设相辅相成、休戚相关的。国家电网顺应世界电力发展新趋势提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核心是建设具有长距离、大容量输电特征的特高压电网,这将使水电的输送和调配更加方便快捷,促进能源布局结构调整和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大水电也有力地推动着智能电网的建设和支撑着电网的稳定运行。西南地区的水电送出,国家电网公司与南方电网公司应加强协调,两个电网公司合作方能奏效。当前应当从电力总体规划和水资源开发规划的结合入手,加强水电开发企业和电网企业的合作,使西南水能资源开发和电网在新的台阶取得双赢的效果。
建议设置高层次的移民管理机构
中国能源报:目前影响我国水电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贺恭:以前阻碍我国水电发展主要是技术和资金问题,随着我国水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以三峡总公司为代表,我国水电已经进入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的研发阶段,技术和资金现在已经不是主要问题。现阶段看主要有两大问题?环保与移民。
中国能源报:水电开发的环保问题,近年来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对此您如何看待?
贺恭:毫无疑问,水能资源开发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基础。从总体上看,水电作为清洁能源的科学利用本身就是对环保的巨大贡献,但毕竟水电开发是对自然形态山川的改造,会对植被、河流形态、水生物、水质等环境因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水电开发中,环保是必须下功夫进行论证和设计的重要内容。
同时,在重视环保的基础上,要看到国家能源需求总量在不断增加,而化石能源资源愈来愈稀缺,新型能源还在逐步启动和成熟。分析这几方面因素,水能资源开发力度应加大。应合理地处理开发和环保的关系,把环保作为推动水电科学发展的动力因素,动态、系统地分析水能开发对环保的利弊,全面权衡、科学决策。当年决策上三峡工程时,专家们对工程的评价是“利大于弊”、“晚上不如早上”,对如今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事实上,近几年有不少流域和项目在开发的同时,认真履行环保职责,采取具体措施减少负面影响,效果是显著的。而且,许多水电开发项目还开展了环境保护后评估工作。这些都说明,水电开发对生态文明建设是能够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的。
中国能源报:移民搬迁安置近年来不断引发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难题的思路是什么?
贺恭:移民搬迁历来是水电站建设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移民工作做得好坏是水电站建设成败的关键。解决好移民问题,需要真正做到“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移民问题的关键在于合理的补偿,包括工程补偿和后期扶持两个部分的物质补偿,以及长期的政策扶持。已有一些流域和区域做得比较成熟,应予以总结交流。但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在总体政策平衡的情况下,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解决好相关问题。鉴于移民工作涉及工程建设、民生和社会稳定,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建议国家权威部门设置高层次的移民管理机构,各地亦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相应机构。工程业主要按照国家政策及当地实际情况,把移民安置规划和补偿概算做好,并在工程投资及运行电价中落实好。地方政府则必须承担做好此项工作的主体责任。只要地方政府和工程业主合作良好,协调一致,就能够把移民工作做好。
坚持“流域、梯级、滚动、综合”方针
中国能源报:您一直是水电流域梯级开发模式的倡导者,并曾组织领导了澜沧江、金沙江和乌江等流域的梯级开发。对于这种模式,您是如何看待的?
贺恭:“流域、梯级、滚动、综合”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确定的流域水电开发的方针,中国的水力资源集中于大江大河,十三大水电基地的装机容量约占全国技术可开发量的51%,占经济可开发量的60%,有利于集中开发和大规模外送。可依据各电站的自身特点、地理位置、调节性能、装机规模、上下游关系及电力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所在电网的发展规划和电力需求,统一规划,有序建设。一些已在某个流域上初步形成梯级规模开发的企业,如乌江流域,其水能资源利用效率和调节能力大为提高,对区域电网稳定的支持和跨区域调剂能力大为加强,充分说明在流域规划指导下,流域梯级有序开发和连续开发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应继续坚持这个方针。同时,必须加强对梯级电站的有效管理,流域公司应当承担起梯级电站集中控制或梯调的职责。目前,不少流域公司都有着相应的机构和办法,有的取得了电网的支持,有的还在协调之中。流域机构须与电网调度很好合作,方能使流域水能资源的利用取得节能增效的最优成果。
关于流域开发的“综合”问题,主要是要解决好流域水电开发如何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2月视察乌江索风营电厂作出的“围绕贵州能源优势做好乌江开发下篇文章”的指示,就是对“综合”两字内涵的高度概括。一些发达国家已有较成熟的例证,国内一些流域公司亦在进行着拓展产业链的尝试和实践。我认为,水电工作者值得为此付出巨大努力,以实现所在地区水电开发和经济社会的同步、和谐发展和共赢。
12、另类“河长”:关注中国河流的生存危机
来源:《半月谈》2009年06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441362.html
"河长"这个词,近年来颇惹人注目。其实,结合当前环保现状,细细琢磨这个词,我们能够发现在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三类河长。
第一类是近年比较热闹的官员河长,比如市长是某条河的河长,副市长是另外一条河的河长。第二类是我国的各种河流保护部门的官员,比如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主任可以视为长江的河长,北京凉水河管理处的处长可以视为凉水河的河长,郑州金水河河道管理所的所长可以视为金水河的河长。
还有一类人,笔者称之为民间河长。比如"淮河卫士"霍岱珊,10多年来如此用心地保护淮河,称他为淮河河长并不为过;湖北襄樊的运建立,10多年来一直想方设法保护汉江,称她为汉江河长恰如其分;"绿家园"的汪永晨,致力于让怒江成为中国最后一条自由奔流的大江,称她为怒江的河长好像也颇为合适。
中国河流保护的未来就在于更多的公众河长、民间河长的涌现。公众,必将是最好的河长。
"河长"出于民间
1986年,著名环保作家徐刚开始撰写《伐木者,醒来》。这本书,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写得最好的森林保护报告文学作品。不久,他又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叫《江河并非万古流》,谈的是中国河流的生存危机。后来,他又写了《长江传》,现在正准备写《崇明岛传》。
徐刚与笔者聊起他的这些作品时感伤地说,其实我写的与水有关的报告文学远远多于写森林保护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我的那些作品没有产生足够的影响。
其实徐刚没有必要感伤,他的作品已经成为所有关注中国水命运、中国森林命运的人的必读之物。他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护河精神力量的重要体现。
1999年,《南华早报》记者马军写了一本书,叫《中国水危机》。这本书第一次从民间的视角,全面描述了"中国之水"正在遭受的各种伤害。2006年,马军成立了民间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发出的第一个产品就是"中国水污染地图"。他所领导的中心收集全国所有能收集到的信息--被环保部门、水利部门、海洋部门、国土部门正式处罚过的排污企业的信息,并将它们全部"移植"到一张面向公众开放的电子地图上。任何人只要打开这张地图,就会知道究竟是哪些企业在污染我们的河流、我们的环境。2009年,中国水污染地图已经收录了3万多家企业。
当徐刚和马军写作"水书"的时候,水资源面临的主要伤害是污染、干涸、挖沙等。可是,当时光行入新世纪,许多有心人发现,中国的水又面临另外一个重要的伤害,那就是干流和支流上过度建设的各种水电站。到了此时,大家满怀沉痛地意识到,中国已进入全面的"水伤害时代"。所有人类能够伤害水、伤害水生态系统、伤害水文明、践踏水伦理的方式,在中国都可以看到。
正是因为这种严峻性,中国为数不多的民间环保组织、民间环保人士都有关注水的情怀:辽河口的刘德天成立的黑嘴鸥保护协会与水、湿地有关;河南新乡田桂荣多次组织公众考察黄河;滇池卫士张正祥近30年来一直紧紧地盯着滇池的变化;绿色昆明的发起人梅念蜀组织志愿者调查滇池周边地下河的现状;钱塘江边的韦东英自从村庄被化工厂的污染包围后就开始写抗污日记,举报污染;北京"天下溪"正在从事的"迁徙的鹤"环境教育项目,试图把白鹤涉足的重要湿地的公众力量激发起来,保护环境;而"参与式保护"最早的"试水基地"--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一直就致力于发动"公众之水",去保护自然之水。
民间环保组织的"亲水性",使得它们成为民间"河长"的聚集之地。
民间"河长"的江河保卫战
汪永晨越来越喜欢谈水。有人甚至相信,汪永晨创立的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专业的"水保护组织"。
这主要源于两类"水":一是以怒江为代表的西南诸河,一是以北运河为代表的城市里的水。
西南诸河离汪永晨很远,但似乎日夜流淌在汪永晨身边。
2004年,当汪永晨听说怒江有"一库八级"的开发计划时,她开始向社会呼吁,建议水电开发公司手下留情,给中国留下一两条"自由奔流"的大江。
从那一年开始,汪永晨每年都会到怒江几次。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怒江的开发计划被暂时搁置。
但汪永晨仍旧非常担心,因为在保护怒江的过程中,她发现中国了解怒江的人太少,也几乎没有人研究怒江,没有人关心怒江。于是在2006年,她和萧远、马军等人发起了"江河十年行"的项目,每年组织一批媒体,对中国西南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大渡河、岷江、雅砻江等水电开发业异常兴旺的大河小溪,进行一次全面的观察和记录。
"江河十年行"至少准备行上10年。这个活动有时候能得到些资助,有时候则分文难得。没有资助的时候,就由参与者自费。到现在,"江河十年行"已经运作3周年了,每年都能产生大量的报道,对激发更多公众关注中国自然河流的命运,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如今,汪永晨只要有机会面对一个群体讲话,她一定会问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小时候家乡的河,与现在的相比,干了、脏了、没有了的,请举手。
第二个问题是:你小时候家乡的河,与现在的相比,原先的肮脏、干涸,现在清澈奔流的,请举手。
第三个问题是:你小时候的河流,与今天的相比,没有什么变化的,请举手。
她得到的答案,往往是第一个问题举手的人最多。
她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这么关注中国的江河,中国的水。"
2009年4月22日,第三届SEE·TNC生态奖颁奖,马军领导的中国水污染地图项目、霍岱珊领导的"淮河卫士"项目合作催生莲花模式,都获得了二等奖。而由梅念蜀拢聚的"昆明环保科普协会"(绿色昆明)所做的滇池地下河伤害调查,获得了一等奖。
第三届SEE·TNC生态奖是笔者所见过的评审过程最严肃同时又最开明的大奖。主办方希望以这个奖项来引领环保组织的发展潮流,甚至推进公民社会建设。因此,这一届生态奖的要求是"合作共赢",也就是要求所有项目都展示其与社会的"合作能力",并亮出合作之后的"共赢"甜果。
"绿色昆明"的项目之所以获得大奖,是因为它发动了大量的生态专家作为志愿者,与媒体、昆明市人大等也有不少来往。最为成功的是,他们的调研报告得到了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的批示,他要求相关管理部门要把滇池的地下河现状全面调查清楚,并设计出合理的保护方案。在滇池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时候,有个环保组织把原本根本无人关心的地下河受污染、受截留和受伤害问题,强化成一个公众关注的话题,这显然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因此,有些人认为,今后民间环保组织的工作方式就得这样:针对一个现实问题,通过机构本身的努力,进行非常有效的调研;同时,从工作开始就高度重视激发社会资源的能量,最终以最为和谐、各方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促进事情的解决。
霍岱珊的故事与梅念蜀的故事略有不同。霍岱珊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比较早的环保斗士,10多年来他一直在"盯梢"淮河两岸企业的一举一动。作为独立的声音,他记录着淮河的真相并努力把真相传递给公众。为了全身心投入,他甚至辞掉了某个报社的工作,并且把老婆和孩子都拉入了自己的阵地。然而他这样的行为,很不得政府和企业的欢心,无论是河南省环保部门还是像莲花味精厂这样的排污大户,都对他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都觉得他在惹是生非,甚至诬蔑他是在为个人谋取利益。
然而在这样的斗争过程中,霍岱珊及他的对手慢慢发生了变化。时间和经验教给他们更多的智慧,他们发现,最好的办法是大家一起协商,互相支持而不是把对方当成敌人。
当这种变化终于出现的时候,几方都同时松了一口气。莲花味精厂改造了生产流程,减少了用水也减少了污染;更多的污染物被制成复合肥,成为企业的利润增长点;莲花味精厂的生产流程成了味精行业的模仿对象,他们制定的企业标准成了味精行业的排放标准;企业每天都在门口挂出排放信息,这个信息必须由霍岱珊领导的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核准后签字。2009年5月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揭露了"梅花味精"的污染情况。节目刚刚结束,霍岱珊就接到了"莲花味精"相关领导的电话:"'梅花'现在所做的事情很多都是我们过去做过的,如果不是'淮河卫士'对我们进行监督,给了我们这么大的压力,我们也不会改进。那么,我们现在就会像'梅花味精'一样面临很大的压力,就会很被动。"放下电话后,霍岱珊的心里感觉非常欣慰。
而"淮河卫士"也慢慢获得了宽松的生长环境,得到了当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大力支持和欢迎。以生产流程作比喻,"淮河卫士"这一环保组织完成了从"创意"到创业,又从创业到生产出当地社会欢迎的"产品"的历程。
每个地方都能有自己的公众"河长"
2004年开始,北京有个叫张峻峰的人,突然想做一件事,他要把北京周围所有的水库都探查清楚,然后每年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考察一次,记录它们的变化。
虽然理想没有完全实现,但北京的100多个水库他是大体考察过了。他的行动和积累催生了一个项目--"城市乐水行"。
2007年3月份,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绿家园志愿者、大学生绿色营等环保组织共同发起了自然大学城市乐水行项目。此后,绿家园和自然之友一直在持续地跟进和执行。
城市乐水行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认为,护水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自去看,就是持续去看,就是以公益之心去看。
这个项目不仅仅在北京运行,厦门、兰州、天津、南京当时都是共同发起单位。只是这些城市运行一段时间之后,要么是活动的间隔时间长了,要么是活动的时间段压缩了,比如只有4月份到10月份有活动。但可贵的是,没有一家放弃。
同时,重庆、郑州、福州、贵阳、成都等地陆续启动了城市乐水行项目,此外,还有更多的城市在观望和萌动中。因为大家都发现了这个项目的价值所在,发现了水对一座城市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水,而且城市之水不仅仅与这个城市的文明高度相关,甚至与这个城市所辐射的区域文明高度相关,比如北京的水就与中国的政治文化高度相关,与中国的建筑文化、都城沿革高度相关。用世界上通用的方法去理解,绝大部分文明都生存在水边,这也是中国大量城市不是叫某某州,就是叫某某阳的重要原因--州是水中的沙渚,阳是河流的南岸。因此,用环保时代的眼光来看,一个好的城市必然是公众高度关注水环境的城市。
但许多人一直在追问"城市乐水行"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每周能够把大量的公众带到河边向河流学习,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产出。参与的人越多,产出就越大。同时,参与者本身是有"项目进化"能力的。因为一个人看到现状,就会想着如何改变现状,于是就会从现状中查找出真正的问题,于是就会调动浑身上下的积极性和智慧去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乐水行的过程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引领公众运用集体智慧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通过活动的扩张慢慢改变社会风气、改良社会决策的过程。
可以这么说,那些每个周六行走在北京等城市河流旁边的"自然大学水学院"的学生们,都有望成为这些河流的公众河长。或者说,在各个城市陆续开办的"自然大学水学院",正在成为培养公众河长的最好大学。(冯永锋 窦丽丽 王秀真)
13、中国去年生态指数60.1 公众对环保知行两重天
来源:《小康》杂志2009年06月09日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906/0609_17_1194646.shtml
中国环保知行两重天
2009年4~5月,《小康》杂志联合新浪网,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生态小康”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的社会信息,得出2008~2009年度中国生态小康指数为60.1,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至此,我们连续5年发布的中国生态小康指数首次超越60分的及格线。
这一年,人们对周围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认知不断提升,满意度上升,悲观预期的程度已有降低。源于经济发展和环保之间的内在矛盾,地方政府和企业依然被认为是引发环境问题的“罪人”。相对2005年,中国人在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境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所上升,但在专业性环保行为和捍卫自身环境权利方面依然薄弱,中国的环保事业任重而道远。人们的环境维权不断觉醒,媒体是最重要的求助对象。但中国公众在环保方面的知行并不统一,在生存危机的压力下,环保的认知遭遇“缩水”。中国环保知行不一。
水污染问题依然最受关注
在5456人参与的网络调查中,调查显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垃圾处理依然是人们认为当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尤以水污染为最,以89.3%的得票高居首位。这一调查结果与之前数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其余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还包括“土地沙漠化和沙灾问题”(39.4%)、“噪音问题”(38.6%)、“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34.9%)、“水土流失问题”(34%)、“气候变暖问题”(31.8%)。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监测的519个城市中,有39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76.9%,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七大水系的409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5.0%,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占20.8%,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829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6.1%,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5.3%,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1.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从统计数据看,水、大气以及垃圾污染的治理情况在好转。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的愿望更加强烈。网民群体所反映的调查比较好地展现了中国城市居民的基本诉求,而实际上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也已经非常严重,水污染、土壤污染、自然生态的破坏等成为影响中国农村发展的严峻问题。专家提醒,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垃圾污染全方位向农村渗透,蓝天绿水成为可望不可及的田园绝响,而农村生态系统的破坏反过来又将对城市生态引发更大的危害,引发环境问题的恶性循环。
政府和企业遭问责
追究环境污染的原因,人们认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应该承担最主要的责任。
民意显示,84.5%的人认为引发国内环境问题的原因在于“政府追求经济GDP的同时忽视环境保护”,“环保部门的权力边缘和监管不到位”(76.7%)紧随其次,其他方面的原因还包括,“企业缺乏社会责任”(63.8%)、“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59.2%)、“公民环保意识淡漠”(51.8%)等。人们认为,在环保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依次是“中央政府”(50%)、“跨国企业”(28.4%)、“媒体”(27.6%)和 “个人”(20.5%),最差的是“地方政府”(3.4%)和“私营企业”(1.5%)。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对“NGO组织”的表现也并不满意。
网友评论认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这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最大原因。只有各地方政府领导、企业管理者和公众的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根本改变环境问题。”
民意将环保问题更多地归咎于政府和企业,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没有兼顾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同时,相对中央政府的作为,地方政府更遭受民意的“诘责”。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环境社会学博士卢春天认为,导致公众对中央和地方认同差异的症结在于中国过去的干部考核体系,在一种唯GDP导向的体制下,地方政府和企业极易形成基于“增长”的“利益同盟关系”。
媒体成最重要求助对象
在遇到环境问题时,超过五成的人选择求助“媒体”(36.3%)或“12369环境举报热线”(18.9%),高达42.1%的人选择无所谓。各类传媒成为人们关注环保问题并获得求助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对象。媒体作为监督力量在民间的影响远远超过政府相关机构、绿色组织和司法救济。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教授王灿发教授认为除求助媒体或热线,法律诉讼是解决问题的正规渠道,但中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比较粗,人们的法律意识也相对薄弱,另外诉讼的成本较高、案件判决的不公正都影响了人们环境维权的“无所作为”,但“有作为”的数字应该比五年前有很大的进步。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我国环保系统1999年接收群众来信来访31.9万,2004年这一数字已高达52万,呈不断攀升之势。有关专家分析,由于各地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和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强大惯性,中国政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但公众的环保权利已逐渐觉醒,伴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以及更多环境问题的曝光,将有更多的人选择环保维权之路。
公众对环保知行不一
来自环保部的一位官员表示,西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环保意识和行动群体都远远高于中国,普通公众对公共品属性的环保事业的参与度更高、更持久,也更专业。
这位官员的观点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得到了印证。一项对人们环保行为的调查显示,人们最经常的环保行为是 “节约用水/煤/家用天然气”、“公共场所中节水/电/不乱丢垃圾”、“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车对空气的污染”。其他如“生活垃圾分类”、“用清洁或可再生能源代替不可再生或有害能源”、“参加公益环保活动”等方面仍然较弱。从调查结果看,人们更容易进行一些技术含量低、成本低、门槛低的行动,在参与需要更多精力、财力或专业知识的行为方面还比较薄弱。专家分析,提高人们环保行动的软硬件条件还没有完全跟上,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或消费习惯非短期所为,需要政府和社会更持久的宣传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
<< 上一页12下一页 >>
14、湖北南漳浊水事件凸显供水改革中政府责任缺位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06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441800.html
6月8日上午,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新闻中心在政府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试运行的新取水系统正常运转,并已担负起为城区居民输送自来水的重任,龙王潭临时供水点结束临时取水工作。至此,10天前当地水龙头流出浊水的事件暂时得到解决。
5月28日,南漳县居民家中的水龙头流出浑浊的泥浆,“根据县卫生监督局当时抽样检测,水质浊度高达5200度,国家标准规定生活饮用水浊度应该小于等于3度,此水严重超标。”浊水事件引发市民强烈不满,并对多年前自来水公司民营化产生质疑。
事发后,南漳县政府出资150万元紧急抢修废弃多年的二水厂泵船取水系统,6月5日,新取水系统抢修完工并试水。
浊水事件背后的多重原因
据介绍,此次浊水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当地普降暴雨,作为城区供水水源的三道河水库远远超过了库区容纳山洪的限度,“三道河水库库容由4200万立方猛增至9000万立方”。
南漳县副县长李国栋打比方说,就像一个大缸原本只有一碗水,这时泼进来一盆水,“洪水冲击将水库底层泥沙翻起,整个水库一片浑浊”。
李国栋介绍,三道河水库在去年9月8日开始除险整修,关系城区11万居民饮水的水库导流洞取水点要被封闭。工程指挥部要求南漳县政府15天内寻找到替代水源。在水库表层取水和从企业供水系统饮水的方案均不符合实际的情况下,南漳县政府将临时取水点定在了龙王潭。
但龙王潭的水质一直受到市民的担忧。
“虽然该取水点有1公里明渠,生活污水会造成一定污染,但经环保部门检测,作为水源水也是可以的。”李国栋说,“我们白天黑夜施工,几个部门突击抢修,最终用了27天,在龙王潭建起了临时取水点。”
浦峰集团南漳县供水公司总经理徐俊伟说:“去年10月6日公司停止从三道河水库取水,10月7日采用龙王潭的水,今年元月重新使用三道河水库的水。”
李国栋说,三道河水库工程费时4个多月,之后,水库施工的一些工件比如铁件、木块没有清理,顺着管道进入提水机组,曾经打坏了涡轮,供水也出现不正常现象。
他说:“建设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三道河水库,多年泥沙淤积,这几年水质状况的确向恶劣化转变。”
尽管有天灾因素,但“县自来水水质问题调查组”对水质恶化的调查报告认为,已经民营化的县自来水公司“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对供水企业所担负的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等职责漠视不管,事件发生后,也没有引起警觉,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在洪水季节,该公司根本无领导带班,值班人员也仅只是睡觉守机器”,“在公司内部没有建立健全监控机制”,“当水源水浊度严重超标时,居然没有人发现,就直接输入管网,供给居民使用”。
《调查报告》还指出,该公司氯气供应不足。
【1】 【2】 【3】
15、民间的力量
来源:半月谈 2009年06月0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6/08/content_11507506.htm
民间河长在中国还不是太多。有时候,我站在北京的河边,随便问一下两岸的居民,他们连这条河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河如果很脏,是什么让它脏的,也不清楚。每当这时候,我都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只有极少数河流有幸拥有一些关心她的人,也只有极少数人配得上"河长"这一尊号。爱与关心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对河流也同样如此。你得观察她、调查她、记录她,把她的快乐和痛苦转化为你个人的快乐和痛苦;更重要的是,你得替她代言,把她的喜怒哀乐通通告诉其他人;你得替她主张权益,因为,目前中国有太多河流正在遭受无边无际的伤害。
"替自然代言"在中国仍旧是很稀罕的事。在社会普遍处于发展饥渴的情况下,对自然的疯狂攫取,就成了一些人眼中的理所当然之事。这个时候,许多人都会下意识地拿发展来遮掩环境保护的窘境,还有许多人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到了足够富裕时才能定下神来,致力于环境保护。如此一来,还有多少人会在意河流需要"可持续流淌"?还有多少人会在意河流也有她的伦理和生命?
在这种情况下,全身心致力于环境保护的民间河长们就显得尤其可贵。他们用真诚的呼声,为河流立言,为自然发声--尖厉处有如警笛,惊醒迷幻的人们;温柔处有如呢喃,倾诉着对自然的感恩和赞颂,让我们记起人类这自然之子,除了物欲之外,心灵还有另外的维度。
我认为社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生态系统:美好之物越丰盛,就越容易激发出更多的美好之物,就像一个社会的足球明星越多,喜欢足球的人就越多;喜欢足球的人越多,球星也就越多。因此,我满怀欣喜看着民间河长不断诞生、成长,并相信在环境保护上,以他们为代表的民间力量必将势不可当。
许多人喜欢谈论"公民社会"。对我来说,公民社会的定义非常简单,就是所有人都关注公共利益的社会。人类的群体越来越庞大,因此,其公共事务也越来越多;人类群体越来越庞大,其需要处理的"边际事务"也越来越急迫。过去,我们认为的公共事务大概只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但现在,随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人与河流、人与树木、人与空气--所有这些人与"非人"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成为公共事务议题。
民间河长的行为告诉我们,其实所有人都可以超越个人利益,超越人类自私,成为自然的代言人;所有人都可以运用自己的精力和智慧,成为那些美丽河流的守护神。(冯永锋)
16、张博庭:澜沧江建坝威胁湄公河?
来源:《中国能源报》2009年06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438524.html
肖菁菁/漫画
据美联社曼谷5月21日电,联合国一份报告(5月21日)指出,由于中国在澜沧江大肆修建水坝,对湄公河流域的未来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
首先,这篇报道的措辞具有明显的漏洞。中国境内的澜沧江全部水量仅占湄公河的15%左右,因此,所谓“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的说法,显然是一种违反逻辑的表述。根据国际惯例,河流沿岸的国家都有享受水资源的权利,由于我国云南地区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对水资源的需要量不大,河流的开发利用程度也不高。但是,这绝不能说,今后我国也没有资格使用澜沧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澜沧江是我国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联社的报道,未能准确反映联合国环境署委托泰国的亚洲技术研究院所作的这份研究报告的整体意见。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湄公河与全世界的很多河流一样,面临着水资源问题的威胁。这种威胁当然也包括不适当的水坝建设。但是,科学合理的水坝建设,则更是解决湄公河水资源矛盾的关键。2006联合国最权威的水资源报告就曾明确指出:世界的淡水资源本来是够用的,水资源的问题主要是设施不足和管理不善。
上个世纪的早期,美国的西部和田纳西流域等地也曾经因为缺乏必要的水资源调控手段,经常遭受严重的水、旱灾害威胁。正是美国早年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水坝建设,才从根本上解决了水资源“设施不足,管理不善”的问题。特别是著名的胡佛水坝,其库容是澜沧江上的小湾水坝的两倍多。巨大的调蓄能力才使它能彻底解决当地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我国小湾水坝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东南亚所有水库的总和”,恰恰说明小湾的水资源调节能力比较强,有助于缓解湄公河水资源矛盾。根据湄公河委员会的估计,它能够减少洪水季节进入湄公河洪水量的17%,而在旱季可以增加进入湄公河流量的40%。
建坝使水质恶化的说法也并不科学。一般对于正常河流,水坝绝不会恶化水质。广西的红水河是我国第一条完全完成水电梯级开发的大河流域。调查发现,一些下游河段的水质,明显好于上游污染排放严重的河段。开始,一些对水坝抱有偏见的环境专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水库降低了水的流动速度,不利于水体暴气,肯定会大幅降低河流对化学需氧量污染体的自净能力。但是事实上,因为水库蓄水后总要下泄发电。所以,当水库建成后,只不过相当于由原来自然的连续暴气,变成了人工的集中暴气。但是,总的暴气效果,并不一定就会减弱。所以,恶化河流水质的元凶,只能是污染排放。
关于“生物多样性降低”的指责,是一件万能的武器,它可以用来反对任何人类文明活动。其实,相对于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种粮食、建房屋、修公路等等任何一项活动来说,修建水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最小的。因为,水库是人工湿地。湿地是世界上各种系统中生物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即使是人工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也未必就不如单纯的激流河段。我国黄河上游的青铜峡等水库建成十几年后,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大幅度增加,已经成为国家级的湿地自然生态保护区。现在中国和全世界的发展趋势都是物种极其丰富的湿地面积正在不断减少,建设必要的水库人工湿地恰恰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全球的物种生态保护。
我们不能仅仅以某一种物种的命运来代替对全球物种生态的总体评价。更何况我们在建坝修水库的过程中,还会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尽可能地保护好各种受影响的物种。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人是不可能最终战胜自然的,某些物种不断地退出历史舞台是自然界中不可抗拒的规律。有史以来,我们人类从来也没有消灭掉任何一种我们所痛恨的害虫,我们也不可能让任何一种行将灭绝的物种永远保存下去。那些不管人类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都不能保留下来的物种的灭绝,与其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代价,还不如说是自然界进化的规律。
总之,世界各国的历史都已证明,科学合理的建设水坝是解决水资源威胁的必然选择。美联社的记者如果知道自己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和水库蓄水总量比中国高出几倍,并且,正因此才成功地解决了水资源问题的话,恐怕就不会质疑中国的水坝将会造成严重威胁了。(作者为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编后
对照联合国的报告原文,我们发现美联社的报道并没有反映出联合国报告的整体意见,而是有意借用其中提到的某些个别看法,批评中国的正常发展。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极端环保的欺骗宣传,确实是反对人类文明的武器,任何反感中国发展的人,都可以拿出来使用。美联社为什么不用“影响包括‘河水流量发生变化,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同一标准,去评价美国的胡佛水库呢?(要知道由于胡佛水坝建造的年代早,它的高度虽然比不上我们今天的小湾水坝,但是,它的库容比我们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东南亚所有水库的总和”的小湾水库还要大得多)恐怕是因为传播那些似是而非的反水坝谣言,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吧。
美联社在自己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和水库蓄水总量都比中国高出几倍的情况下,竟然荒唐地指责中国的水坝发展将会如何如何威胁他人。实在是一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霸权主义逻辑。在不能说服美国民众拆除胡佛大坝的前提下,美联社有这种指责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建水坝的资格吗?然而,近些年来不仅是国外,包括我国国内的个别人,竟然也明目张胆地对中国的河流开发采取双重标准,提出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批评,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吗?
对于澜沧江开发,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说法非常全面。“中国政府十分重视跨界河流的利用和保护,实行开发与保护相平衡的政策”。的确如此,我们不仅有保护跨境河流的责任,同时也有开发利用的权利。国际社会普遍采取的河流开发利用形式,我们为什么就不能采用呢?
17、增强国人生态意识 感动心灵才能产生热爱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6月08日 李松梧
http://env.people.com.cn/GB/9432896.html
在中国,如果城市的人行道上有蚯蚓在爬行,路人大多会跨过或绕开,甚至会有意将其踩死。而在欧美等国家,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路人大多会停下来,小心翼翼地将其送进路边的草丛里,让其回归自然。从对待蚯蚓的态度上,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其实,这就是生态意识的差距。
国内不少学者认为,国人生态意识差的主要原因是惩处力度不够,只有重典施压,方能奏效。而以笔者看来,中西方之间的生态差距客观存在,适当采取一些他律手段是可行的。但是若把主要精力放到使用重典上,恐怕不能完全奏效。因为他律无论多重,毕竟是一种被动性的施教方式,而被动性的施教方式对人心灵的影响是有限的。
那么,增强国人的生态意识主要应该抓什么?笔者认为,首先要抓的就是认识。要让国人充分认识生态、了解生态、感受生态;要让国人知道生态为何物,由哪些方面组成,对人类的积极影响有哪些;要让国人通过认识生态,从而产生对生态的热爱,进而达到对生态的主动保护。
现在的情况是: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国民特别是身处农村的国民,对生态知识一无所知。由于人们不认识生态,所以便很难产生对生态的热爱,而没有对生态的热爱,也就很难做出保护生态的举动。
保护生态,认识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不愁不会产生热爱以至保护的冲动。这种冲动是发自内心的,是主动的、自觉的,所以,它所产生的能量要远比使用重典等他律手段大得多,而且长久。
中国的生态教育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晚了半个多世纪(欧美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展生态教育),这恰恰是中西方国民生态意识反差强烈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努力,在加强有关法规体系建设的同时,下大气力抓好对广大国民的生态教育。在当今的世界,科技和经济都可以跨越式发展,而生态教育却不能跨越式发展。也就是说,生态教育永远无法跨越认识这个过程。如果缺少这个过程,生态教育将会成为空中楼阁,生态保护将会成为纸上谈兵。
保护生态,从认识入手。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齐心协力地抓好生态教育。我们坚信,广大国民生态意识增强之日,必是我国生态环境走向良性循环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