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5
六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人民网环保频道: 世界环境日环保部将开通010-12369环保举报热线
http://env.people.com.cn/GB/9412095.html
2、新华网: 水利部:缺水将成为黄河流域发展最主要制约因素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traditional/806811244081102_1.shtml
3、人民网环保频道: 环境保护部:太湖治理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http://env.people.com.cn/GB/9409590.html
4、新华网: 周生贤:污染减排任务完成进度首次赶上时间进度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9408943.html
5、新京报: 109城市环境信息公开“不及格”
http://news.hexun.com/2009-06-04/118293725.html
地方信息:
6、新华网: 广西污染源现场端自动监控设施建设率达86.3%
http://env.people.com.cn/GB/9408915.html
7、法制日报: 北京实行高耗水行业市场禁入
http://news.sohu.com/20090604/n264325007.shtml
8、新华网: 广东58家企业因环保不过关被亮“信用”红黄牌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6/04/content_11483861.htm
9、千龙网: 抽粪车凌晨向永定河排污 严重污染周边环境
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09/06/04/118@5020355.htm
污染信息:
10、新华社: 我国八大淡水湖之一乌梁素海局部区域再现黄藻
http://env.people.com.cn/GB/9413836.html
人物访谈:
11、人民日报: "环保老兵"曲格平:用好3500亿 保持环境觉醒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9409670.html
12、人民日报: 是人之过还是畜之祸?人畜共患病缘何频发?
http://env.people.com.cn/GB/9410814.html
环境曝光:
13、法制日报: 大屯海 一个比阳宗海污染更重的“海”
http://www.legaldaily.com.cn/0801/2009-06/04/content_1100161.htm
民间视点:
14、搜狐绿色: 与其“限塑”,不如“收塑”
http://fengyongfeng1108.blog.sohu.com/117727636.html
深度报道:
15、21世纪经济报道: 投资热潮下的环保隐忧:7月环保部专项检查4万亿项目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604/01306301306.shtml
16、法制日报: 一个村庄环境信息缺失的样本(图)
http://news.sohu.com/20090604/n264324949.shtml
环境时评:
17、中国环境报: 水污染令人触目惊心 对污染大户岂能一罚了之?
http://env.people.com.cn/GB/9410899.html
18、中国环境报: 环保局长举报污染企业 消除非正常现象需要勇气
http://env.people.com.cn/GB/9410995.html
1、世界环境日环保部将开通010-12369环保举报热线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06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412095.html
人民网北京6月4日专电 (记者扎西)记者今日从国家环境保护部获悉,环境保护部将于2009年“6·5”世界环境日开通“010-12369”环保举报热线,受理各地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举报。
环境保护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010-12369”环保举报热线将主要受理群众对突发环境事件、跨省界污染以及应由环境保护部直接调查处理的环境举报。对于地方环保部门有权处理的举报投诉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通过环保举报热线联网运行系统转相关省市环保部门调查处理。各地群众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未能解决的环境举报可以通过拨打“010-12369”电话向环境保护部投诉,并可通过该电话查询已投诉事项的办理情况。
“010-12369”环保举报热线每周周一到周五的8点至20点将由受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接听群众的环境举报和投诉,其他时间将通过电话录音自动记录,并由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对电话录音记录进行处理。该热线将对群众的有效环境举报,有报必接、违法必查,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
该负责人说,“010-12369”的开通,标志着环保举报热线的各项工作进入新的阶段,环境保护部将要求各级环保部门抓住契机,进一步提高环境投诉受理工作能力和效率,认真处理好每一件群众投诉,切实保障群众环境权益,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污染减排,改善环境质量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2、水利部:缺水将成为黄河流域发展最主要制约因素
来源:新华网2009-06-04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traditional/806811244081102_1.shtml
6月3日电 中国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在近日召开的“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座谈会”上表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缺水将成为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黄河流域属于资源型缺水的流域,仅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却承担着全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和沿河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与国内其他大江大河相比,黄河流域在未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将面临更为紧迫的水资源与水环境压力。”李国英坦承。
据李国英介绍,黄河流域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严峻形势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据预测,在充分考虑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灌溉实施节约用水的情况下,2010年黄河流域将缺水40亿立方米,2030年缺水将达到110亿立方米,枯水年份缺水更多。
——水污染趋势加剧。近20年来,进入黄河的废污水量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21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43亿吨。据2008年监测资料,在评价的89个干支流断面中,60.7%的断面不符合Ⅲ类水标准,其中34.8%的断面劣于Ⅴ类水标准。同时,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频次呈持续增加之势。
——水沙关系持续恶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黄河中下游中常洪水发生几率减少,汛期1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流量的含沙量总体呈上升态势,原本不协调的水沙关系进一步恶化。
3、环境保护部:太湖治理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06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409590.html
人民网北京6月4日专电 (记者扎西)3日,由国家环境保护部指导,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国生态城乡行———江苏行”大型新闻采访活动启动。出席活动启动仪式的国家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称,太湖治理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该负责人介绍说,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太湖流域两省一市全力采取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结构调整、依法治理等多项措施后,目前太湖水质总体稳定。
2009年初,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了今年太湖治理的“两个确保”和“三个下降”的目标。“两个确保”就是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太湖水质有所改善:“三个下降”就是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全年月均值劣于V类的数量下降到20%以下,主要污染物入湖总量同比下降5%,湖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同比下降到60左右。
据悉,今年一季度,无锡太湖水域总体水质情况稳定。6个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水质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总氮浓度有所下降,其他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本次活动将组织部分媒体赴江苏省环太湖流域的苏州、无锡和常州进行采访,范围涉及环太湖的城乡企业,活动旨在反映各方在污染减排等方面所采取的具体举措和取得的成绩。
4、周生贤:污染减排任务完成进度首次赶上时间进度
来源:新华网2009年06月0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9408943.html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3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暨会议开幕仪式上说,2008年污染减排首次实现任务完成进度赶上时间进度。
周生贤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环保工作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就2008年而言,突出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污染减排首次实现任务完成进度赶上时间进度。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7年分别减少4.42%和5.95%,比2005年分别减少6.61%和8.95%。其次,能源消耗大幅度下降。2008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较2007年下降4.59%,比2005年下降10.08%。
周生贤指出,环保工作取得的第三方面的重要进展体现在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各流域水质状况均有改善,地表水中高锰酸盐指数年均浓度为每升5.7毫克,第一次达到三类水质标准。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0.048毫克,较2007年下降7.7个百分点,比2005年则下降达15.8个百分点。
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发展环保产业,周生贤表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环保产业承担着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任务,是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引擎”。进一步发展环保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积极研发高效实用的环境治理技术,突破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必须积极探索科技含量高、投入资金少、环境效益好的治理模式;必须建设示范工程、扶持骨干企业,推动环保产业全面升级,尽快形成门类齐全、装备先进、富有活力的环保产业体系。
3日上午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暨会议以“节能减排、和谐发展”为主题,来自20多个国家的环保专家、政府官员及约600家参展商将在这里交流先进环境保护理念,展示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此次活动是第38个世界环境日系列活动之一。(记者胡浩)
5、109城市环境信息公开“不及格”
来源:新京报2009年06月04日
http://news.hexun.com/2009-06-04/118293725.html
民间环保组织发布首份环境信息公开评价
本报讯 (记者杨华云)昨日,两家民间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发布了首份中国环境信息公开评价。
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分值满分100分,113个被评价城市中(其中110个是国家环保重点城市,另外三个是东莞、鄂尔多斯(600295,股吧)和盐城),得分在60分以上的城市仅4个,分别为宁波、合肥、福州、武汉;不足20分的城市多达32个,113个城市的平均分则刚刚超过30分。宁波以72.3分排名第一,北京以49.1分排名居前。
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向113个城市分别申请公开当地2008年9月份的污染企业行政处罚名单和经调查核实的公众对环境问题或者对企业污染环境的信访、投诉案件及其处理结果,其中有27个城市提供了全部或部分名单,但多达86个城市未能提供名单。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拒绝的理由除了“不宜公开”之外,甚至一些城市的工作人员在听到是信息公开申请时多次直接挂断电话,另一些城市则根本找不到具体负责部门。
参与研究的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程洁坦言,尽管评价体系已是个比较宽容的标准,然而平均分为30分的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状况让她感到“非常不乐观”。
6、广西污染源现场端自动监控设施建设率达86.3%
来源:新华网2009年06月0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408915.html
6月3日召开的2009年广西环境状况新闻通报会透露:近年来,广西加快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控现场端监控设施建设,现场端自动监控设施建设率达到86.3%,高于全国64.6%的平均建设水平。
经核算,2008年,全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01.28万吨,与2007年相比减少5.03万吨,下降4.73%;全区二氧化硫排放量为92.46万吨,比2007年减少4.93万吨,下降5.06%。到2008年底,广西已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的97%和44%。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局副局长冯振年介绍,到目前,广西有366家排污单位列入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已完成了419个污染源现场端自动监控设施建设任务,260个废水排放口和208个废气排放口实施了自动监控。
2009年,广西的减排指标是实现化学需氧量排放量96.216万吨,比2008年下降5%,二氧化硫排放量91.443万吨,比2008年下降1.1%。为此,广西计划通过加强管理来确保企业稳定排放。广西将通过在线自动监控网络,加强对制糖、酒精、淀粉企业废水治理和冶金烟气、工业燃煤锅炉烟气二氧化硫排放情况的监管,一旦出现异常能及时处置;在造纸行业执行造纸废水排放新标准,对不达标排放的企业,坚决停产治理。(记者王志伟)
7、北京实行高耗水行业市场禁入
来源:法制日报 2009年06月04日
http://news.sohu.com/20090604/n264325007.shtml
本报北京6月3日讯记者姚芃记者随“节水中国行”记者团在北京采访时了解到,北京对65种高耗水行业实行市场禁入。全市万元GDP耗水由2001年的137立方米减少到2008年的33.5立方米。
据介绍,北京是资源性重度缺水城市。作为破解首都缺水难题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已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陆续制定发布了《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北京市自建设施供水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和《关于严格执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标准加快淘汰非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的通知》等地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0余部,初步建立了节水法规体系。
近年来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方面,严格按照《北京市关于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工业企业的意见》要求,对65种高耗水行业实行市场禁入。小水泥、小造纸等27种传统工业退出北京生产领域,关停、搬迁焦化厂等188家高耗水、高污染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发展低耗水、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建成亦庄节水示范园区。从2001年到2008年,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由1063亿元增加到2693亿元,用水量从9.2亿立方米下降到5.3亿立方米(其中用再生水1.2亿立方米),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由同期的112.47立方米下降到24.1立方米,全市规模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北京工业的用水连年保持零增长。万元GDP耗水由2001年的137立方米减少到2008年的33.5立方米,是全国平均的七分之一,单方水创造GDP由同期的82元增长到299元。
8、广东58家企业因环保不过关被亮“信用”红黄牌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6月0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6/04/content_11483861.htm
新华网广州6月3日电(记者王攀 刘万利)环保不过关,企业不仅要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和督察,还意味着要在融资、信贷上受到诸多严格限制——广东省环保局公布2008年度广东省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评价结果,58家企业被处以“黄牌警告”和“红牌警告”,一批获得“绿牌”的环保诚信企业则有望获得更宽松的信贷和融投资环境。
据介绍,共有268家企业被纳入2008年度环境保护信用管理体系,比2007年增加了104家。其中,广东粤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210家被评为环保诚信企业(绿牌标示),占参与评级企业的近八成;而广州市大坦沙污水处理厂等30家被评为环保警示企业(黄牌标示),番禺潭洲振裕纺织染印有限公司等28家被评为环保严管企业(红牌标示)。
广东省环保局监察分局局长周全说,根据红、黄、绿牌的不同,广东环保部门将对企业进行“分类监管”:连续三年获得环保绿牌的企业,申报上市公司或再融资环保核查初审时,免专家现场审核环节,并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开展清洁生产或技术改造申请环保专项资金补助的,环保部门给予优先考虑;可作为评选各类先进环保审查的优先条件;各级环保部门尽可能减少现场监测和监察频次。
对于黄、红牌企业,各级环保部门将加大现场监测频次和巡查力度,依法对其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其中环境污染严重的责令其限期整改或限期治理,并依法征收超标准排污费。
9、抽粪车凌晨向永定河排污 严重污染周边环境
来源:千龙网2009-06-04
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09/06/04/118@5020355.htm
北京日报讯(记者 孙小杰 通讯员 周萌)近日,家住门头沟区城子大街的刘先生打来电话,反映在三家店水闸附近,一些抽粪车直接往市政污水管线里倾倒粪便,粪便顺着管线直接流进了永定河,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
5月21日凌晨5点,记者驱车来到三家店水闸大桥南侧,走下河道,便看到直径1米左右的污水管中,正汩汩地不断排出黄色的污水,向着河道深处蔓延,恶臭味弥漫。
刘先生告诉记者,粪便污水是从桥西侧路边的一处市政污水管道中流来的,距离河道只有300多米。在水闸大桥西侧,一位看管厕所的老大爷介绍,从去年9月开始,每天早上至少会有4辆抽粪车来到这里,向污水井里倾倒粪便,他说:“从清晨4点到9点,隔20来分钟就来一辆,有时一辆车还来好几趟呢。”
老大爷正说着,记者发现一辆抽粪车停在了污水井边,司机下车后,直接拉开井盖,将车上的胶皮管伸进井中,开动抽气泵,便开始倾倒粪便。见记者上前拍照,司机连忙用手挡住了相机镜头。记者追问粪便的来源时,这位司机便停止了倾倒,匆匆忙忙把车开走了。
刘先生告诉记者,这些抽粪车以前都是往附近的九龙山山坡上和山沟里倾倒粪便,后因那里的居民强烈反对,他们不敢去了,才来到公厕附近,往污水井里倒。
市市政管委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城市中的粪便是不能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线的。《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明文规定:“不能排入城市污水管线的粪便,有关单位应当及时清掏,并实行封闭运输,清运到指定的粪便处理场所。”为了集中处理粪便,本市在2005年前后,已建设了十几座正规的粪便消纳站,城市粪便运到消纳站后,要经过脱水处理后,作为有机堆肥;所产生的污水必须处理后,再排放到市政污水管线。
河道岂能做粪坑
现在竟还有抽粪车将粪便直接排入永定河,将河道当粪坑,令人震惊!
当前大家都在齐心协力建设绿色北京,国家花巨资,下大力气,努力治理水环境;绝大多数市民都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水环境已蔚成风气,热心读者刘先生这种自觉监督、积极揭露污染水环境的行为就很让人钦佩。谁料想竟还有人有组织、有规模地向河中偷倒粪便,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些专业的抽粪车显然知道粪便应该如何通过正当渠道处理,所以才偷偷摸摸、鬼鬼祟祟将粪便通过市政污水管线偷排河中。为眼前一己蝇头小利,毁保护水环境长远大业,赚得真是名副其实的臭钱,这种知法犯法的行为应迅速制止、严肃查处。
热心读者刘先生自觉保护水环境的敏感和执著,应该让有关管理部门汗颜。多辆抽粪车,长达数月向河中倾倒粪便,河水臭不可闻、令人作呕,难道有关部门就嗅觉不灵?一些居民区的粪便如何处理、去向哪里,有关部门就可以不闻不问、不去监管?
本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迅猛,郊区的各项公共环境设施建设和管理更要跟上,决不能让严重威胁沿河居民生存环境的水污染事件再发生了。(刘正非)
10、我国八大淡水湖之一乌梁素海局部区域再现黄藻
来源:新华社2009年06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413836.html
据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环境检测站6月2日的监测结果显示,乌梁素海局部区域再次出现黄藻。
黄藻是一种生长于湿地的藻类植物,在水质和温度适宜的情况下能迅速生长,覆盖水面,对水生植物、鸟类和鱼类等造成危害。2008年5月,乌梁素海出现了大面积黄藻,面积达到8万多亩,使乌梁素海核心区域水面被覆盖,引起水体污染,湖区野生鸟类栖息生存受到极大威胁。为此,巴彦淖尔市立即筹集近千万元资金进行综合治理,至2008年8月底,乌梁素海上的黄藻基本清除。
2009年,为了防止乌梁素海再次发生大面积黄藻,巴彦淖尔市启动了应急监测工作。针对目前乌梁素海局部区域出现黄藻污染现象,巴彦淖尔市环保部门正积极采取措施,预防黄藻大面积暴发。
乌梁素海是内蒙古西部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我国八大淡水湖之一,还是地球上同一纬度地区最大的一块湿地,总面积44万亩,其中明水面积20多万亩。(段忆涓、马丽萍)
11、"环保老兵"曲格平:用好3500亿 保持环境觉醒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6月04日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9409670.html
明天,是全球共同关注的“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也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中华环保基金会理事长曲格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环保老兵”,1972年,他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出席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今年世界环境日前夕,记者与曲格平先生就世界环境日主题进行了一番对话。
记者: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我们如何理解这一主题?
曲格平: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一系列生态问题,人类面临着重大生态环境危机,这是不争的事实。去年年底出现的金融危机,可能会暂时转移人们对全球面临的长期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关注,但是不应当忘记,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等各种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仍在继续朝不利的方向发展。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
因此,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不仅要求世界各国提出短期的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对策,更需要提出长期的有关经济、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如果各国能够加快经济转型,加快绿色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不仅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也会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与资源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记者: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减少污染——行动起来”。2003年以来,中国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0.2%上升到2007年的70%以上,短短几年内提升了10个百分点。与偏重的产业结构相对应,中国能源资源消费也增长迅速。这些都表明,减少污染是当前我国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曲格平:近年来,中国开始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社会理念;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规划和措施。这些发展理念和总体发展目标的转变,正在逐步改变着中国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从环保角度而言,可以称为一次新的环境觉醒。
经过共同努力,2006年中国开始扭转多年来单位GDP能耗上升的趋势,从2006年到2008年,全国两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保持了下降趋势。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的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公众十分关注的水体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仍然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显著的改善。
特别是近年来,重化工业快速增长给环境与资源带来巨大压力。拿煤电生产和消费情况来说,2000年中国原煤生产12.99亿吨,消费13.2亿吨,到2008年原煤产量达到了27.5亿吨,消费也达到了27亿吨,大大超过预期;电力装机连续多年每年新增装机容量1亿千瓦左右,2008年底达到7.92亿千瓦,其中燃煤电厂装机容量近6亿千瓦,煤电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虽然到2008年底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机组容量达到60.4%,但煤电生产和消费如此快速增长,大大抵消了各种节能减排措施的效果。
记者: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长期进程所产生的环境与资源的压力和冲击空前巨大。
曲格平:是这样的。根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今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从中国今后20年发展的一个基准情景(保持现有技术进步和政策趋势,单位GDP能耗每5年降低17%—18%)估计,到2030年,中国仍然需要消耗44亿吨原煤和9亿吨原油,温室气体排放达到15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这对环境与资源的压力可想而知,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未来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一个核心是环境、能源利用效率的竞争。从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未来各种可能的发展情景来看,为了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应对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各种环境压力和冲击,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必须大幅度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减少各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效实现环境质量的全面好转,为保护全球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国家出台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安排了4万亿元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国内不少专家呼吁,4万亿元投资应该实行“三绿”政策,也就是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增长。
曲格平:中央政府一直重视环境生态保护,4万亿元投资中涉及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的有3500亿元。这里面有两个关键,一是要用好这笔投资,二是地方政府要配套投资。归结起来就是狠抓落实,因为再好的政策措施如果只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而不落到实处,不但起不了好作用,产生的消极影响更大。
我到一些地方去,很多人确实跟我讲,现在应对金融危机困难很多,要保增长,保就业,环境监管就别太严了。不必讳言,最近一段时期一些地方政府放松环评要求搞“两高一资”,对企业违法排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是个别现象。
实行“三绿”政策的建议,值得各方面的决策者好好琢磨。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仅不应放松环境与资源保护,而且应当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要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当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更多地想想长远。当前毫不动摇地淘汰落后产能,毫不留情地卡住“两高一资”,抓住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几年后必将尝到甜头。
12、是人之过还是畜之祸?人畜共患病缘何频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6月04日 王君平 蒋建科 赵永新
http://env.people.com.cn/GB/9410814.html
人畜共患病(关注)
人畜共患病究竟是人之过,还是畜之祸?频频发生的人畜共患病值得人们深思。本期报道追根溯源,为人畜共患病找出了“病因”,更为防范疾病开出了“药方”。
——编 者
仍在全球肆虐的甲型H1N1流感,再次敲响了人畜共患病危害人类健康的警钟。人畜共患病有哪些特点?其频频发作的原因是什么?应当从哪些方面防范?记者日前采访了有关专家——
■全世界已证实250多种人畜共患病,近年来呈增多趋势,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
记者:什么是人畜共患病?
徐建国(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研究员):人畜共患病是指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在人类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疫病。其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目前,全世界已证实250多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性动物病,其中危害较大的有89种。新出现的各种感染性疾病,越来越呈现出“人畜共患”的关系。
郑增忍(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兽医卫生评估室主任,研究员):在目前已知的人类1415种病原中,有 868种病原来源于动物。据WHO报道,过去10年,大约75%的新发公共传染病来源于动物或动物源性食品。
记者:病原体是如何传染人的?
李皓(环境教育学者,博士):在自然状态下,病原体进入人体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鼻进入,比如飞沫、粉尘中携带的病原体;二是通过口进入,比如饮水、食物被病原体污染;三是通过皮肤进入,比如皮肤损伤后接触病原体,被携带病原体的虫子叮咬,被体内有病原体的动物咬伤等。
记者:近年来人畜共患病呈现哪些特点?
郑增忍:研究资料表明,人畜共患疫病不仅频繁发生,而且呈现上升的趋势。一是传统型的人畜共患病呈现流行态势。比如,鼠疫、结核病、血吸虫病等,因为动物宿主不可能根除,时而死灰复燃;在拉丁美洲,猪体内寄生的囊虫/绦虫寄生虫导致每10万人中就有100人感染,引起癫痫症、头痛等症状;每年全世界估计大约有55000人感染狂犬病死亡。
二是老病原出现新变异,人畜共患病威胁越来越大。由于病原毒力变异和组织嗜性变化,给人类造成更大的危害。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原本只感染家禽,对水禽和哺乳动物并不致病,但由于禽流感病毒对哺乳动物的毒力发生变化,不仅能使水禽感染、发病、死亡,而且祸及人类。
■生态环境的改变、动物经济的发展、食用野生动物,大大增加了人畜共患病发生、流行的风险
记者:人畜共患病增多的原因有哪些?
郑增忍: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旅游业的兴盛、全球经济贸易的增加、交通条件的改善,都是人畜共患病增多的因素。特别是经济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的剧烈改变,加剧了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生活范围的不断拓展,使人们不断破坏和入侵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增加了受病毒感染的几率;森林的大面积砍伐,迫使野生动物离开原先的生存领地,将病原体直接或间接地带到人类社会。此外,全球气候变暖激活了许多病原体,导致蚊虫等传播媒介大量滋生。
徐建国: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动物经济的迅猛发展。由于人类对肉、奶、蛋的需求猛增,畜禽养殖的规模越来越大、密度越来越高,集中饲养和一家一户散养并存,疾病传播的机会就多了。
郑增忍: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全球化改变了动物源性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方式,日趋加速的城市化导致畜产品的运输、贮存及制作的需求增加,也为人畜共患病的发生、流行创造了条件。
记者:吃野生动物会不会引发人畜共患病?
徐建国:目前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丧生在人类的口中,一旦误食含有病毒的“野味”,很有可能导致新的传染病流行。即使野味不带病毒,也有传染寄生虫的风险。有些寄生虫“蒸不熟煮不烂”,很容易寄生在人体内。
郑增忍: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原体极其复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天然病原库。许多病毒在动物体内相安无事,一旦与人接触、发生变异后,就容易引发疾病。野生动物贸易以及野生动物肉食消费出现增长的趋势,已对人的健康和动物卫生造成巨大的风险。
■预防为主、人病畜防,建立健全人畜共患病防控体系
记者:应该如何防范人畜共患病?
郑增忍:要想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把人畜共患病的危害降至最低,就必须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人畜共患病防控体制和机制。
首先,坚持预防为主、人病畜防,把关口前移,强化兽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保障源头防控。比如,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工作机构和专业队伍,加强动物疫病预测、预报、预警与诊断能力建设, 建立兽医部门与卫生部门的协作及联防联控机制等。
其次,开展人畜共患病现状调查,持续开展重要人畜共患病流行病学监测,建立重要人畜共患病流行病学数据库并实现信息共享,实行重要人畜共患病监测预警。
最后,推动畜禽养殖方式改进,提升畜禽生产的生物安全水平。普及科学饲养管理知识,推广良好饲养规范以及大型集约养殖企业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隔离人、畜、禽的居住环境,合理安排饲养密度, 引导和教育生产者加强饲养环境卫生的治理,减少畜禽发病率。
徐建国:畜禽养殖的确是防控人畜共患病的关键环节。要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特别是杜绝在饲料中违禁添加抗生素的行为,否则动物和病原体都会产生耐药性,传染病发生后就将无药可治。
同时,加强在物种引进过程中的疾病风险评估,把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不要以人的健康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对于动物性产品,一定要严格检验检疫,把可能带来的病原体挡在国门之外。
郑增忍:此外,还要加强技术储备研究,提升人畜共患病的技术保障能力。
记者:普通百姓应从哪些方面预防人畜共患病?
李皓:跳蚤、蚊子、苍蝇、蟑螂和老鼠都是容易传播病原体的典型生物。以下方法可以让它们远离人的生活空间、减少它们的数量:不要把剩餐倒入垃圾中,减少老鼠繁殖的条件;保护水体生态,适宜鱼、蛙类、蜻蜓生存的水体能有效减少蚊子的数量;保持厕所无臭味,盖好便池的下水口;厨房台面、柜板和餐具保持干净、干燥,避免吸引蟑螂。此外,通过加热、紫外线照射、化学消毒等方法,可以有效灭活食物、餐具、衣物中的病原体。
13、大屯海 一个比阳宗海污染更重的“海”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 2009-06-04 储皖中
http://www.legaldaily.com.cn/0801/2009-06/04/content_1100161.htm
导读
云南阳宗海砷污染案6月2日公开宣判:被告人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罚金人民币1600万元;锦业公司3名高管获刑。
阳宗海水污染是近期发生的社会反响强烈的重要事件,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此案的宣判具有重大的警示意义。
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云南省红河州,又出现了一个污染程度比阳宗海严重数倍的湖泊———大屯海。经检测,大屯海砷含量超过国家标准96倍,环保部门竟称“大屯海污染不能和阳宗海污染事件相比”,监测数据是“保密材料、不能外传”……
“抽检水样砷含量为0.96mg/L,超出国家标准的96倍。”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县文澜镇马房村的养殖户,面对开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示的大屯海抽样检测报告,一时无语。
在昨日刚刚宣判的阳宗海污染案中,根据法庭调查,阳宗海的砷浓度均值也只达到0.55mg/L。
“去年10月,镇政府通知说大屯海水体受到重金属污染,要求所有的养殖户不能出售水产品。当时村民怕有人吃了鱼虾会中毒,所以一直不敢出售。后来,由于一直没有提出补偿方案,临近春节时村民还是把鱼都卖光了。”马房村一村民说。
马房村党支部李书记说:“镇政府发出通知后,一直没有人来管理,也没有出台具体措施,养殖户至今仍然在搞养殖。”
李书记还告诉记者:“去年自来水公司的人说,井水里含有重金属,要求村民不能直接饮用井水。现在村民只有买矿泉水喝,但煮饭、洗菜等还在用井水。我们也非常害怕会中毒。”
尾矿库与大屯海仅一坝之隔
公开资料显示,大屯海位于红河州中部,集水面积285平方公里,蓄水量40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面积25000余亩,既是当地调节气候和农田灌溉的湖泊,同时也是科研工作者研究湖泊变迁的基地。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大屯海位于蒙自县与个旧市交接地,大海与中海被一坝隔开,中海被云锡公司大屯选矿厂当作了尾矿库。村民告诉记者,只要中海水位提高,大屯选矿厂就会通过闸口直接将污水排入大屯海。
在大坝周围,记者没有看到任何警示、禁止标语,一些青年正在中海里游泳,中海里用网圈有数十个鱼塘。
“2007年以前,大屯海里的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水里到处布满水草。现在,水草都没有了,在海里游泳后身上就会长红斑,非常痒还会溃烂。”马房村一村民说。
马房村村委会一名干部称,去年9月,由于海水淹没并污染了附近的庄稼,村民自发地到大屯选矿厂反映,该厂领导称不知情,不是他们污染的。在村民的再次要求下,大屯选矿厂最终赔偿了16万元的污染费。
环保监测数据成“保密资料”
在红河州环保局,一名罗姓副局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据罗副局长介绍,去年8月,他们就发现了大屯海砷污染的情况,并立即采取了措施,将附近违法的小选矿厂全部关停,对云锡公司大屯选矿厂进行了停产整顿。通过引水稀释、外排污水的办法将砷含量降低后,水质有所好转。
当记者提起备受社会关注的阳宗海污染事件时,罗副局长说:“阳宗海是饮用水源,大屯海的污染情况不能与阳宗海污染事件相提并论。”
对于记者提出的查看监测数据的要求,罗副局长说:“出现污染后,我们已经向州委、州人民政府汇报过了。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是保密资料、不能外传,我只能告诉你们砷含量是超标了,其他的具体情况你们到个旧市环保局了解吧,他们知道得更详细。”
记者随后来到了个旧市环保局。该局副局长王刚告诉记者,大屯海一直都是按照三类水的标准进行保护。大屯海污染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多年来矿山、选矿厂的生产废水直接排入大屯海,再加上近年来周边的小选矿厂违法排污和云锡公司大屯选矿厂排污等多种原因,才造成现在的污染。
记者要求查看监测数据时,王刚的回答也如出一辙:“我们有规定,监测数据是保密资料,不能提供。”
记者通过个旧市委宣传部试图联系云锡集团时,得到的答复是:负责人出差,无法联系。
红河州一半以上湖泊污染严重
记者拿到一份针对红河州境内的异龙湖、长桥海、大屯海等7个湖泊(水库)的监测报告。监测结果表明:7个湖泊(水库)中,水质优、良好的湖泊(Ⅰ~Ⅲ类)为0个;其中,大屯海等4个湖泊均污染严重,水质劣于Ⅴ类标准,占57.1%。而所有重点湖泊(水库)均未达到水功能区划标准。
记者还在红河州环境科学研究所向红河州委领导所作的汇报材料中看到这样的表述:大屯海水污染的问题至今未得到解决,重金属严重超标,水质在劣V类标准以下,远远超过《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不能作为养殖用水。
据了解,同为砷污染的阳宗海,有多名官员被追究行政责任,造成污染的企业负责人获刑,并引发了一场“环保风暴”。云南省省委书记白恩培曾在公开场合痛斥当地政府以牺牲环境换发展的做法:“为了追求那么一点点发展速度、一点点GDP、一点点财政收入,牺牲的却是一个清澈的湖泊和周围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我们决不要这样的发展!决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就在去年年底,针对阳宗海砷污染事件,云南省政府召开了“领导干部座谈会”,来自全省16个州市及部分县级政府的负责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红河州相关领导联系大屯海水污染防治严峻形势,表示要汲取阳宗海砷污染事件教训,切实做好水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工作。
记者手记
大屯海砷污染已是不争的事实,而环境监测数据却被当成了“保密资料”,使得周边群众难以获悉权威信息,依然在使用受污染海水进行灌溉、养殖等生产生活活动。阳宗海砷污染事件余音未了,大屯海又惊现严重污染,看来,“前车覆,后车鉴”这句古语并未深入人
14、与其“限塑”,不如“收塑”
来源:搜狐绿色 2009-06-03 冯永锋
http://fengyongfeng1108.blog.sohu.com/117727636.html
2008年初开始,中国大地突然开始了一场针对塑料袋的“环保试验”。国家发改委的一道政策真正的实施时间是2008年6月1日,但风声早在年初就开始传出,反应快些的机构,很早就开始推波助澜。几乎能用的技巧都用上了,几乎能说的观点都说尽了。
到2009年6月1日,政策实施时间不过只前行了一年。这时候,人们发现,虽然“限塑令”尚未解决中国塑料袋污染和浪费之痛,但这种从消费者角度发动革命,鼓动全社会共同面对环境问题的方法,却可能是中国最值得实践的“环保和谐理疗术”。
更重要的是,人们发现,一个商品是不是“环保”,其实在于看它有没有可能被重新利用。于是有人想,也许,与其出台限塑令,不如出台收塑令,找到塑料袋回收利用的市场积极点,估计塑料袋就会成为人间珍宝。
(小题)环保组织的渗透之功
2006年夏天,著名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的办公室里,池田武总是默默地坐在他的电脑前,试图推进“民间减塑联盟”。
池田武在日本做过一些调查,他发现,要想让人少用塑料袋,多半是两种办法,一是“惩罚”,不提供,有强烈的需求者,付费才可得到;二是奖励,对于不用或者少用塑料袋的人,给予一定的购物积分、绿色通道等方面的奖励。
他在做的这个项目没有一分钱的项目经费。他能动用的,只有大学生志愿者。池田武想了一个办法,让大学生们去说服大学内部的超市。同时把这些超市的商标,给悬挂到项目专门的网页中,成为减塑联盟的成员。
这个办法是有效果的。大学生们正好有了个调研和环保实践的课题,超市也有了减少使用塑料袋的动力。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超市对塑料袋都是苦恼的,似乎是消费者的强势压迫了他们的神经,他们不得不出资提供大量的塑料袋。大量的消费者都养成了颐指气使的习惯,恨不得一块肉要用五个塑料袋去包装和保护;收银台上时常传出的是“再给我一个塑料袋”的命令式要求。
池田武和他的同事毛达,以及更多的“民间减塑小组成员”,一起给超市减塑料设计了一个理由:超市减少塑料袋所形成的“利润”,不应当只归超市独享,而应当成立一个专项资金,用于公益、环保方面的事业,尤其是用于推广减少使得塑料袋方面的事业。然而,这个美好的理想,至今没有可能兑现。理由之一,是国家发改委的限制使用超薄塑料袋规定中,没有给出这个相应的条条和框框。
但环保组织们已经把这视为他们的又一个良好成果。如果说1994年自然之友的成立算是中国第一个有作为的民间环保组织正式出现的话,2009年是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第十五周年。十五年来,民间环保组织慢慢向主流化渗透,其标志之一,就是他们的大量理想和倡导,化身为社会共识,化身为政府决策。2004年,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等环保组织大力推动夏天把空调设定在26度的行动,似乎取得了强大的成功。减少使用塑料袋,迅速成为他们的工作目标。
限塑令的“成功”,给了环保组织更强的信心。2009年,北京地球村开始新一轮的行动,他们准备号召公众重新使用手绢,减少对一次性纸品的消费,以保护森林,减少碳排放和水污染。这个名为“绿手绢”的公众倡导行动未来效果如何,等待公众的检验。
2007年,毛达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读环境史博士学位。他和池田武、魏杰、文蘅凤等人并没有放弃对减少塑料袋的研究。他们频繁地撰写研究报告,他们购买了塑料袋测厚仪,组织志愿者对人们使用后的塑料袋的去向进行研究。他们还给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的副司长李静写信,希望让民间的声音,通过政府的渠道,化为社会的共识。
(小题)政府的政策试验
2008年以来,因为塑料袋的原因,李静的名字经常出现的公众媒体当中。按照公众的推理,“限塑令”的出台与她的工作和见识直接相关。李静认为,塑料袋作为异常便利的日常用品,完全不使用是不可能的。但减少使用是完全可以的。当减少到实在无可再减少的时候,社会才可能求变,追求替代和回收。她说:“任何一项政策推进都有一个时间进程。这个过程不仅仅需要政策,还需要每个人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政策有时候不一定要迅速地解决问题,只要这个政策能够推动整个社会去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就挺有价值了。限塑令有一个特点是它具有良好的可行动性,有从一个点上突破的决心。这大概与其他一些标的不清楚、突破口不准确、行动不方便的政策略有不同。今后,更多的环保方面的政策,可能都会往这个方式去尝试。面对社会共同焦虑的问题,政策提供了一个动力,提供了一个针尖般的目标,这样,社会的能量既会被发动起来,改良的目标和方式既清晰又可执行,这样,改变消费习惯就会成为可能。而消费习惯的往环境友好方向的改变,就是对环境保护最大的贡献。
商务部负责对塑料袋的使用进行监控和管理。一年来公众的眼睛雪亮地看到,超市整个来说对塑料袋的执行比较坚决和彻底,但农贸市场的塑料袋控制几乎没有什么绩效。商务部商贸司标准规范处处长李嘉建认为,“限塑令”其实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个措施不够完善,有人甚至怀疑几个部委之间的协调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甚至有人公开质疑这个政策有可能半途而废。但商务部一年来的试验,显然越来越有信心,为了让一项政策变得富有公信力,所有参与的机构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去填补政策本身未确定的空白,去改善政策制订时考虑不周之处。因此李嘉建认为,只要限塑令这个“试验”继续游戏下去,中国人一定会找到塑料袋的解决出路,让难分难解者可分可解。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大概是与塑料袋纠缠得最深的人,几乎所有与塑料有关的秘密他都知道。按照他的调研和观察,塑料袋如此泛滥,与这个行业的技术门坎过低直接相关,任何人都可组建个小作坊开工。这时候,唯一有办法阻止这种泛滥的是消费者。而限塑令恰恰是从消费者角度发动的一个措施,当全中国的消费者都开始呼应政府的举措之时,很自然就会席卷塑料制品生产业和流通行业。
董金狮调查发现,一年多来,塑料袋用量下降了400多亿个;塑料袋在垃圾里面的量减少了10%以上。以北京市为例,北京每天产生垃圾将近两万吨,塑料袋的含量占10%左右,也就是两千多吨;两千多吨减少10%,就是200多吨。由此减少大量的运输、填埋费用,同时也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他相信只要继续坚持下去,消费者的“绿色选择”权利,将促动更多的企业成为环境友好企业。
(小题)公众难得的环保实践
不管有没有充足的准备,几乎所有的公众都被卷进了“限塑令”的潮流中。由于每个人都是消费者,因此,可以这么说,限塑令可视为一个公众参与度最广泛的环保试验。很多 人由此相信“限塑令”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政策,当人们试图评论它的时候,其智慧马达就已经开动,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解决“世界塑料困境”的方案提供商。
“限塑令”带旺了一些创业者。比如一个叫“胖兔子”的网民,是一个卡通画家,在网上连载的漫画《依然饭特稀》结集出版后卖得风声水起。由于他与生俱来的自由创意能力,大量想设计布袋、无纺布袋的人,找到他的门下,要他帮助设计又好看又实用的“替代产品”。
环保组织作为公众的“民间代表”,由此找到了与公共决策相匹配的“公众参与”支点。比如有家环保组织叫自然景象环境保护协会,他们就发起了一个环保袋设计创意大赛活动。2008年12月份,中国最大的民间环保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开始征集第三届SEE·TNC生态奖的项目时,有好几个与环保布袋推广的项目入围到了前六十名。广东东莞的项目中,环保组织设计了布袋租用服务,像从酒店借用雨伞一样,当你的超市购物时,超市把布袋借给你,你用完后可归还回来。而湖北武汉的一个“袋袋相传”项目,一个小区的大妈大嫂们,被组织到大街边,坐在缝纫机前,一起展开做布袋比赛。北京地球村在一个企业的资助一下,面向全社会征集环保布袋的创意,结果,有个人把一个登山者喜欢用的连接环与布袋做在一起,让人可以很便利地把布袋压缩后,挂在身上,这一个“连接”获得了10万元的奖金。
每个地方都能发现一些企业参与到了发放塑料袋的潮流中,大家像是在暗中较劲,比赛谁的袋子设计得又美观又实用。有机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人,家里堆满了“环保袋”,他们为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环保袋而发愁。他们发现,一个物品是不是环保,在于有没有物尽其用。任何的淤积和错用,其实都是不环保的行为。当一个人的家庭里悬挂着几十个环保袋,而去买菜的家庭主妇、家庭主男们,仍旧毫不犹豫地从农贸市场里拎回来几十个超薄塑料袋时,几乎每个人的内心里都在震荡:我们到底有什么理由参与环保?
(小题)“塑料袋环保化”的出路
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几乎所有的城市里都大量存在的“民间拾荒者”,以及由这些人组成的协会和公司。这是塑料袋有没有可能“环保”化的真正动力。
因为所有人都清楚,没有人能够消灭得了塑料袋,唯一的出路是让他们可回收起来。因此,依靠双手捡拾生活的民间拾荒者们,才是塑料袋“利益相关者”的核心成员。当石油价格飞涨的时节,废旧塑料袋的价格也开始涨价,涨到五毛钱一公斤,涨到一块钱一公斤。于是,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拾荒眼”,就会盯着大地上飘落的所有塑料袋,用几乎毫无防护的双手,将塑料们从垃圾堆里一一揪出,并进行粗略的分类。傍晚,这些收获品归拢在一起,用平板车拉到资源回收站去卖掉。
嘉兴学院副院长杜欢政长期研究循环经济和废弃物回收利用。他很重视回收产业的健康化问题。而当石油价格跌落时,废旧塑料的价格应声而落,跌到一毛钱一公斤,跌到三毛钱一公斤。这时候,你在城市各个垃圾集中站里,仍旧可以看到有人拿着钉靶,锲而不舍地在垃圾堆中耕耘,一条一条地把未来可能卖个好价钱的给“提取”出来。这时候你才发现,塑料袋正在成为城市垃圾分类的关键因素。塑料袋——或者说轻薄的塑料用品,如果能够从前端就与有机物、鼻涕、油污及早地分开,不仅仅对有机物们顺利发酵为有机肥有极大的益处,对塑料袋本身的再利用也极其有益;不仅仅对改良民间拾荒者的工作环境有益,对城市的垃圾处理,也有极大的益处。
限塑令给垃圾焚烧厂带来了新选择。为了消灭垃圾,有无数的城市都疯想上马垃圾焚烧厂,把其“气化”;塑料袋的作为可燃物的存在,是垃圾能够焚烧的重要理由;而焚烧塑料,偏偏又会产生二恶英,围声而至的居民们纷纷起来试图阻止。在限塑令这个刺激性极强的政策笼罩之下,几乎所有的居民都开始设想:如果我家少使用塑料袋,非用不可的塑料制品我又将其通通分离出来,那么,垃圾焚烧厂,是不是就没有理由开工了?因此,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赵章元认为,垃圾焚烧是在污染转移,解决垃圾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垃圾分类,这样才有可能“资源化”。(2009.6.1)
15、投资热潮下的环保隐忧:7月环保部专项检查4万亿项目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06月04日王世玲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604/01306301306.shtml
本报记者从环保部独家获悉:环保部对2008年省级和地市级审批的118个建设项目抽查发现,违法率达24%。
除新建项目,环保部对72家重点污染源现场抽查发现,25%的企业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转,对52家取缔关闭的“两高一资”企业抽查发现,10%的企业存在问题。
针对此,环保部将在下半年采取一系列专门针对4万亿投资项目的环保专项检查行动。
投资热潮的环境隐忧
今年2月份,环保部针对2008年受理但尚未审批或者审查未通过的71个建设项目初步检查发现,有8个项目未批先建,3个项目未批投产,违法率达15%。此外,环保部对省级和地市级审批的118个建设项目抽查发现,违法率达24%。
“仅就部属审批的项目,违法率达15%。”环保部环评司一位人士表示。
环保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是一些重大的建设项目,如包括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由国务院审批或核准的建设项目,由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或核准的建设项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的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等。
其他建设项目分级分别由省市等环保部门审批。
“环保部在严控高污染项目的审批,但地方上会存在‘未批先建’的问题。”环保部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表示,今后可能会出现重复建设。
“有些地方甚至可能借拉动内需建设一些‘两高一资’项目。”环保部环境监察局有关人士分析。
七月启动专项环保检查
针对上述环境风险,环保部牵头的各项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将于下半年陆续启动。
首先,针对“4万亿”扩内需的巨额投资项目,环保部要在今年7月份,组建专门的检查组,分赴全国主要地区开展专门的检查执法行动。
这次专项行动是对2008年7月以来开工建设、投运的建设项目进行环保执法检查。
具体检查内容包括:一是建项目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措施和审批意见情况;二是已经投产项目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试生产,环保“三同时”验收手续情况。
除了上述投资项目的专项检查,环保部还将进行一系列执法检查。包括对重点流域重污染行业及重点排污企业进行执法检查。
下半年各地方将面临环保部检查组对以下几个层面的督察:辖区内重点流域重污染行业企业及国控、省控重点排污企业达标排放情况,辖区内重点流域是否存在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准入要求的违法建设项目;生产企业是否存在不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私设排污管线、超标排污、不按规定安装在线监控设施、排污口设置不规范等环境违法行为。
在环保专项检查后,一系列惩处措施也将跟进。如具有强大震慑力的区域限批措施会继续使用,即对环境违法违规问题相对集中、落后生产能力和设备仍未按期彻底淘汰的地区实行区域限批,对未批先建违法开工或投运问题严重的地区也要实施区域限批。
与此同时,已进行了6年的国务院八部委联合开展的环保专项行动,今年依旧继续进行,并和上述环保部的专项行动配合。
今年国务院八部委的环保专项行动,重点领域锁定在,巩固2008年环保专项行动成效,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后督察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集中整治。
此外,还将着力打击“两高一资”行业重污染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开展钢铁行业、涉砷行业专项检查。如贯彻钢铁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出的,控制钢铁行业产能的要求,开展钢铁行业环境污染专项检查。同时,严肃查处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拒不淘汰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淘汰类目录的设备和工艺,主要污染物超标和超总量排放的钢铁企业。
减排目标的新考验
投资带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博弈,还考验着“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中国节能减排目标实施取得了很大进展。”6月3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产业展览暨会议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称, 2008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59%,而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这两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继2007年之后,再次保持“双降”势头,分别减少4.42%和5.95%。
近三年中国已经实现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0.0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6.61%和8.95%。
2009年上半年的主要污染物,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量将于7月对外公布。从目前环保部掌握的初步统计数据看,两项污染物减排量约在7%和9%左右。
按照这种趋势,到2010年实现主要污染物分别降低10%的目标应无太大问题。
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全国政协委员王玉庆表示,而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生产能力减少,客观上也减少了污染排放,减轻了环保的压力。
然而,2009年,在中央和地方投资都水涨船高的大背景下,这种趋势是否还能继续?
“即便是多数投资项目获得了环保门票,但大规模集中投资建设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不小压力或积淀环境风险。”一位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专家分析。
本报从环保部获悉,自中央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部署以来。环保部就批复项目环评文件246个,总投资9700多亿元。其中,涉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53个,总投资2800多亿元。
尽管此轮保增长的投资中,也有生态环境领域的投入,但从总比例上看,仅占5.25%。而从今年财政预算看,2009年的环保支出在中央财政中所占的比重,将从上一年的2.86%下滑至2.82%。
“在一轮又一轮固定资产投资热潮中,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却是偏冷的。”日前,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苏明撰文称,环保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在 2001-2005年间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同时,环保投资并没有同步跟上,环保投资欠账越多,就意味着环境问题的隐患越积越多。
“金融危机使很多企业流动资金缺乏,无钱投入污染治理,或者停运环保设施。”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夏光称,严峻的经济形势,企业可能也无力投入环保。
16、一个村庄环境信息缺失的样本(图)
来源:法制日报2009年06月04日
http://news.sohu.com/20090604/n264324949.shtml
如果公众不能获知充分的环境信息,对身处其中的环境状况不知情,如何监督环境违法企业,怎样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
透出焦渴之气的湿地芦苇荡。
北京顺义杨镇东町村村民们,为了确认村中河水是否遭到污染,想出撒鱼到河水中、用河水喂鹅这些“笨”办法。
随着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公众要求确认和保护其环境权的呼声越来越高。环境知情权是保护环境利益的基础性权利。但公民环境知情权的实现,要通过如此势单力薄的“草根”手段来争取,未免让人心生许多感慨与沉重。
东町村村民的举动,折射出公民环境信息缺失的尴尬。
但是谁造成了环境信息的缺失?
取样难倒受害村民
在前前后后采访中,记者请教了多位相关专家和常年关注水问题的环保人士。面对在北京东方立志喷涂厂做工的村民提供的该厂电泳车间主要原材料消耗一览表上的树脂、颜料浆、溶剂、脱脂剂、磷化剂、磷辅剂等几十种化学原料名称,一位环保化学专家告诉记者,虽然这些物质表面看毒性并不是很大,但其中有个使用量问题,所以一定要对企业的排水进行化验检测。
“仅凭感官判断不行,要以水样检测结果为凭”几乎人所共知,但就是这个“水样”,难住了东町村的村民。因为“水样”的抽取有一系列规定,村民自己送样,环保部门并不承认。即便村民王国文在疾病防控部门的检测不“夭折”,也不能作为他们和企业“据理力争”的凭据。
一位曾在某环保部门任职,熟知企业排污、治污等有关水污染问题的环保人士告诉记者,取水样有很严格的规范,包括在排污口具体的取水位置、取的水样不能和空气接触等等。而且,必须由环境监测人员去取,然后化验、出具检测报告。“你取的样,先就被视为不合格。”
“那就敦促权威部门来取水化验”———对这小学生都会给出的“题解”。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老百姓在环境维权时被这类检测“瓶颈”所困的尴尬现象并不鲜见。暂且不提那些常被舆论质疑的“政府纵容甚至与企业"合谋"”的可能性,单单说服权威部门去采样、化验检测也并非易事。这位人士说。相关检测是国家拨款,但那是用于做常规监测,不包括像东町村这样的情况。“像这样的,做与不做需要领导批。”“虽然这些部门都有热线电话,但实际操作起来不是那么回事。不是出现大事故或常规监测,很难劳人"大驾"。这也是公众环境维权步履艰难、老百姓常常无奈放弃的原因之一。”
魏清河说,前段时间,有环保人士在村中的河道和喷涂厂内所谓的“污水处理槽”中各取了水样,但回去后很长时间没有找到愿意化验的单位。
村民、包括许多环保人士,为何只想到取“水样”?既然他们想知道这家企业的排污情况,为何不要求政府、企业公开这些环境信息?
村民不知信息公开为何物
村民刘海文告诉记者,他找环保部们反映污染问题时就是拨打的公众热线。区、市环保局都找过。市环保局让他回头再找区环保局,区环保局总是告诉他“回去等答复”。“那还是奥运会之前呢!我至今还在等着。有时隔段时间会打电话问一下。但他们的回答没有什么变化。”
端午节前,记者就村民反映的相关情况找到有关部门进行核实。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顺义分局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当初这家喷涂厂没获规划部门批准,相关信息就没法查。除非有人举报该厂属违法建筑或申请信息公开,查该厂的工程项目证。她告诉记者,从她所在的部门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一年间,申请信息公开的不多。“一般老百姓都不知道!”
在顺义区环保局记者被告知,想知道某企业环评情况及排污信息,可到楼下一层填单子,申请信息公开。村民们反映的这家企业,“环保部门没有强制公开信息。人家有权利不公开。”
这位人士当场查了该局接到的信访件后说,今年4月下旬有位男士(并非刘海文)反映东町村有污水排放,但未提及村民们说的这家厂,“这件事已处理完毕。”问及是如何处理的,记者被告知,区环保局人手有限,这事由所属镇环保员处理,“处理情况和我们沟通。污水没有了。信访人没再投诉。”
有村民告诉记者:“河道还那样。喷涂厂排放情况没什么变化。”并说,遇到投诉,一般是区环保局委托镇政府,镇政府又委托村里的环保协管员。村环保协管员到厂看看算好的,经常是在表格上“划划勾”交上去。
从村民口中记者了解到,他们从未从正规渠道了解到有关这家厂的环境信息,也从没听说过《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没上过政府及环保部门的网站。“也不上网。”
记者在顺义区环保局官方网站查到的《2008年顺义区环境保护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显示,2008年该局共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9条;截至2008年底,本局无依申请公开信息,无针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复议申请、行政诉讼案件。在该网站上,记者没有查到东町村村民想了解的有关东方立志喷涂厂的环境信息。倒是看到该局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包括对医疗废物和医疗废水进行执法检查、采取措施监管河流水污染治理、联合建委等单位开展渣土车专项检查等。
信息公开何时成监督途径
关注环境问题的人,常提及《里约宣言》。这项于1992年通过的宣言,首次明确提出了环境知情权:“环境问题最好在不同层级公众参与的基础上解决。在国家层面,每个人应获得其社区的有害物质与活动的有关信息,并有机会参与政策制定。国家应通过广泛地提供信息,鼓励和促进公众觉悟与参与。”
此后各国纷纷开展了有关保护公民环境知情权的立法活动。近年我国也开始“跻身其中”。我国相关法律已明确环境公共利益维护的公众参与原则。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要实现公众参与和监督,首先一个前提是公众能够获取充分的环境信息。
或许正因这一点,2008年5月1日起试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虽有专家认为存在立法层次过低、还只是“试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不充分、缺乏公众参与形式等不足之处,但由于其有较强的针对性,又是我国首部环境信息公开法规,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并承载了不少期待。但有关方面信息显示,办法实施一年,执行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企业很少公开,而环保部门又执法缺位,该强制企业公开的信息不强制公开;另一方面,老百姓不申请公开,像东町村村民一样,“关心环境也不用这个办法关心”。
当《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许多分析认为,一些政府部门并未给公众获取信息提供方便条件,环境信息公开如隔着一道“玻璃墙”,看得见摸不着。另一方面,公众要积极主动行使信息公开法规赋予自己的权利,不断给环保部门施加压力,逼迫“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所涉方共同努力,才能使信息手段真正成为参与、监督环境问题解决的工具。
近年发生松花江水污染、牤牛河化工污染、无锡水藻事件等影响巨大的污染事件后,有专家指出,这些污染事件凸显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但实际上,除去这些影响巨大的“突发事件”,更令人担心的还有那些悄无声息、不为人知、常常是监管视野之外的环境问题。它或在千里之外、万里之遥;或仅距你几十公里、甚至就在你的眼皮底下。
17、水污染令人触目惊心 对污染大户岂能一罚了之?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6月04日 左崇年
http://env.people.com.cn/GB/9410899.html
据媒体报道,安徽省安庆市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连续多日将未经处理的工业酸性废水直接排入长江。其严重违法偷排行为被环境保护部华东督查中心、安庆市政府、省环境监察局以及安庆市环保局暗访组暗访检查后,当地环保部门已勒令企业停产整顿,并开出了10万元的行政处罚单。此外,当地公安部门也对这家肇事企业的两位直接责任人进行了行政拘留。
环境保护部华东督查中心曾对采集的水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家企业所排的生产废水属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强酸废水,其中苯超标1000多倍。众所周知,苯是严重的致癌物质,而水样中苯竟然超标1000多倍,可想而知此次水污染事件造成的危害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
据了解,这家化工企业其实是安装了污水处理设施的,但为了节省运行成本就擅自停运,将生产废水直接向长江排放。看来,撇开这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环境意识淡薄不说,这里面更大的问题其实是法律和制度的问题。正是由于环境污染“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实,才使得违法企业不惜以牺牲环境和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代价,直接排放污水。笔者相信,这家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存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没有此次暗访组的暗访,真不知道这家企业还要随意排污到何时?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的水资源保护形势非常严峻,水污染严重与污染防治滞后,水体调节功能弱化与水环境不断恶化等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的几起重大水污染事件一再表明,在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的改善上我们只能进步,不能原地踏步,更不能退步。任何企业,不管规模有多大,贡献有多大,名声有多高,只要是违反环境法律法规超标排污,就必须依法停产整顿,污染环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法者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定处罚力度较弱,排污收费标准低,对超标排污行为罚款数额不足,对某些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过轻,对恶意违法行为缺少有针对性的处罚手段,造成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相对于违法者所取得的高额利润来说,处罚金额微不足道,无法起到应有的惩戒作用。
诚然,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曾表决通过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加大了水污染违法成本,增强了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但是,笔者以为,现行规定的排污收费或罚款,还不足以制止环境违法行为。为此,必须适当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和罚款额度,以增强企业守法的自觉性。此外,现在环境污染事故不少,其中不乏重大污染事故,但能按照刑法规定处理的寥寥无几。因此,环境立法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对环境污染行为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具体到此次违法排污事件,笔者以为有关部门不能满足于拘留几天、罚款10万元了事,而是不妨彻底查一查,这家企业究竟从何时停运了污水处理设备,向长江偷排大量苯超标污水的数量,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后果究竟有多大。同时,要尽快进行水环境安全评估,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受到污染的水进行处理,把水污染的危害和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以确保长江水源的安全。对水污染事件的相关责任人,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并责令企业依法整改,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这次水污染事件还告诉我们,在逐步完善、认真实施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环境执法的检查、监督力度,多措并举,对于各种破坏水资源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惩一儆百,绝不手软。
>>>观点要览>>>
目前对污染企业的罚款数额太低,建议将污染罚款至少提高100倍。只有加大惩处力度,才能有效减少污染。就陕西省的情况而言,目前企业环境污染罚款的数额,大约是全省维护环境费用的1/8000,对于污染企业的整体赢利数额来说太少,几乎是企业赢利的九牛一毛。如果罚款数额不能大幅度提高,环境保护问题很难解决。
西安工程科技大学教授 姚穆
处罚额度应该突破上限,只有罚得企业倾家荡产,才会对企业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有效途径是“以日计罚”,即对企业连续性违法的每一天都予以处罚,并将这个处罚额叠加,直到企业违法行为结束,而不再是一罚了事。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王灿发
18、环保局长举报污染企业 消除非正常现象需要勇气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6月04日 陈谦
http://env.people.com.cn/GB/9410995.html
善于发现并勇于消除非正常现象,是推动法律制度完善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非正常现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正处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旧经济运行模式的更替、磨合和不同发展观念、政绩观念的碰撞,必然导致非正常现象产生,消除这些非正常现象,使经济社会发展走上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成为当务之急。
环保局长举报污染企业的现象向人们传递了一个信息,环境保护已成为非正常现象体现比较集中的领域之一。举凡地方基层环保局长匿名举报污染企业、环评和环保审批先上车后补票、环境执法受困于地方保护主义等,不一而足,都属于不该发生的事。这些非正常现象产生的背后,暴露出的是发展方式的交锋、思想观念的冲突和法律制度的不足。
导致非正常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抵分为两个方面。长期以来将GDP增长作为经济发展风向标的思维定势造成了极大的惯性,不惜牺牲环境谋求经济增长,无形中使忽视甚至放弃环境保护的做法习以为常,面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形势,旧有片面发展观和错误政绩观与新的要求摩擦和冲突着,过去的非正常现象于是暴露无遗。
而建设和谐社会和又好又快发展催生的发展方式转变,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过去被动、应急、事后、补救的工作方式在向积极、预防、事前和全过程控制工作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受阻于传统观念和发展方式下形成的体制机制束缚,法律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乃至缺失,便以非正常现象的形式凸显出来。
要消除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非正常现象,必须依靠观念转变和法律制度完善,实现两个力量的加强。
加强环境保护参与宏观和综合决策的影响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和各种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让环境保护真正能够参与决策、发表看法,使对于大到政策、战略、规划和小到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现出法律的刚性,规范和引导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监管的约束力。不仅要坚决支持环保部门依法行政,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更应该赋予环境执法必要的强制权。要推动环境执法纳入司法体系建设范畴,统筹各种司法力量参与和支持环境执法,为畅通环境执法过程、落实环境执法结果提供法律支撑。
消除非正常现象,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具有自我反省的精神和自我否定的勇气,在自我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中实现扬弃。
我们绝不能在非正常现象中麻木,否则等到幡然醒悟的时候,往往会发现非正常现象带来的恶果,已经成为积重难返的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