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5
五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新京报: 开发怒江,慎重慎重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onghe/1044/2009/05-24/008@024648.htm
访谈预告:
2、5月27日人民网绿家园访谈
环境资讯:
3、科学时报: 孔海南:生活污染是蓝藻暴发主要原因
http://env.people.com.cn/GB/9359840.html
4、新华网: 中国“限塑令”提高国人环保意识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5/23/content_11422982.htm
5、新华网: 近三年我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0.1%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5/22/content_11420484.htm
6、中国环境报: 李干杰:强化外来入侵物种监管和防治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5/25/content_11430305.htm
7、中国广播网: 张基尧权威解释:长江水为何推迟四年进京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04501243215764_1.shtml
8、中国新闻网: 水利部:黄河中下游发生洪水可能性在增大
http://news.sina.com.cn/c/2009-05-25/042415678546s.shtml
9、第一财经网: 火电行业排污交易遇阻:电厂不愿出售排放指标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4/20090525/000000116561.shtml
地方信息:
10、新华网: 青岛严防陆域污染源破坏海洋环境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5/24/content_11427345.htm
11、新华网: 辽宁河流全部实行河长制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7423
12、新京报: 北京重点监控企业两成超标排污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market_supervisor/804331243211863_1.shtml
人与自然:
13、中国新闻网: 南水北调调水源头丹江口现珍稀活体桃花水母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7375
人物访谈:
14、新京报: 王灿发:环境信息不公开导致一些受害者败诉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1108/2009/05-23/008@015855.htm
民间环保:
15、5月环境记者沙龙内容
民间视点:
16、搜狐绿色: 关于环保达尔文什么也没说
http://fengyongfeng1108.blog.sohu.com/116920223.html
深度报道:
17、中国环境报: 多重危机同时肆虐地球家园 怎样用绿色新政应对?
http://env.people.com.cn/GB/9354061.html
18、经济参考报: 贵州省六盘水:经济发展“不要带污的GDP”
http://business.sohu.com/20090525/n264148179.shtml
1、开发怒江,慎重慎重
来源: 新京报 2009-5-24 汪永晨(环保学者)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onghe/1044/2009/05-24/008@024648.htm
“对怒江水电开发,在进行环境评估深入研究后,政府将会作出明智的决定。”这是2009年5月2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在新闻发布会上对世界做出的承诺。(新华社5月21日电)
这条发源于中国西藏,流经缅甸、泰国的大河,被认为是中国目前仅有的两条没有被拦腰截断的大河中的一条。流出中国后被称为萨尔温江的怒江,至今也仍然是自由流淌。2007年的江河十年行中,水利水电专家刘树坤告诉我:评判一条河流是否健康有三个不能中断。一是水流不能中断;二是水流中营养物质不能中断,以免生物多样性减少;三是河床里泥沙不能中断,以免河床遭到破坏。
在我们身边,当很多大江、大河失去了这三个连续性时,怒江却因住在大江两岸的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传统习俗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能从冰川、高山跨激流、越险滩,奔腾咆哮流入大海。2003年,怒江、金沙江、澜沧江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一直以来,正如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表示:“中国政府十分重视跨界河流的利用和保护,努力在寻求开发与保护相平衡的政策。”
2003年7月,怒江规划要建13级水电站。以往在中国修建水电工程,这是国家、企业、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的事。然而怒江建坝,却受到了民间环保组织、媒体、专家学者的关注及监督。而公民社会的关注与监督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有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不仅使自然生态在经济发展中得以重视,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也可在公共关注的视线里得以关注。
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说,在怒江大坝建设工程作出最后决定以前,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在组织召开研讨会,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和地方的意见。确实如此。但是,此事影响大,还应更广泛地听取意见,深入论证,慎重决策。在怒江水电工程的决策中,广泛、慎重,体现的既有公众参与的民主化进程,也有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不断地修正。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自然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怒江水电开发,本应在2003年正式开工。有了公民社会的关注和参与,2004年,国家有关部门再次派专家考察怒江生物多样性。2004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水电大会上,怒江、金沙江的农民破格参加。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怒江后,我国有关部门认真回答了一个个对如何保护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问题。
不过,中科院研究员李渤生一直担心,到目前为止,怒江还没有进行过一次本底调查;中科院研究员蒋高明一再呼吁,怒江两岸的土,是成千上万年才形成的,如果修了电站让水淹了,对生物多样性来说是灾难;地质学家范晓、杨勇多次怒江行后提出,怒江峡谷还很年轻,正处在活跃时期,地壳运动还在持续……
因此,慎重是对今日怒江的态度,却也意味着怒江的明天;慎重还是今天中国政府对下游国家的保重,更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郑重承担自己的责任。
2、5月27日人民网绿家园访谈
主持人 汪永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
嘉宾 王社坤 北京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研究中心博士,
清华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博士后
主题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
提纲
1,环境立法中的公众参与
2,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检举、控告和申诉
3,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障碍及对策
4,公众参与权利救济的案例:圆明园事件、厦门海仓事件、怒江水电开发争议
3、孔海南:生活污染是蓝藻暴发主要原因
来源:《科学时报》2009年05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359840.html
不将剩饭剩菜冲入下水道,而要将这些厨余作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洗锅时先将剩油用纸吸去后再洗;不将过期药物等化学品冲入下水道;不使用含磷洗衣粉;不将洗衣机排水接入阳台排水系统;减少洗漱、使用清洁剂等产生的污水……这些举动看似简单,实际上,它们可以降低蓝藻、赤潮暴发率的40%!
最近几年,我国蓝藻、赤潮等环境灾害暴发频繁。根据《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08年我国海域共发生赤潮68次,累计面积1.3万余平方公里。“十一五”水专项国家方案编写专家组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孔海南日前指出:工业有机碳对水体富营养化贡献不大,家庭生活污水是导致蓝藻、赤潮暴发的第一位原因。如生活用废油的稀释倍数为20万倍,也就是说1斤用过的废油需要100吨自来水才能稀释到不发生赤潮的程度。
近期,在护肤品牌LA MER海蓝之谜和世界海洋保护组织OCEANA联手举办的2009世界海洋日活动上,孔海南强调了生活污水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巨大作用。据悉,2007年我国太湖大规模暴发蓝藻的主要原因是氮、磷超标。孔海南指出,这是因为现有的污水治理技术都主要针对工业有机碳,却忽视了以有机氮和有机磷为主的生活污水。
“这可能导致越治越糟!”孔海南说,“生物不会利用有机氮和有机磷生成藻类,而一旦氮、磷被无机化,将会快速产生藻类。这个过程如果自然发生,在合适的条件下也需要2周时间,但是污水处理厂4个小时就能使90%以上的氮和80%以上的磷无机化。因此,哪怕是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废水,仍旧是引发蓝藻的重要原因。”
今年的6月8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一个“世界海洋日”。这也是在LA MER和OCEANA的共同推动下确立的。LA MER是著名的护肤品牌,其原材料来自于远离污染的深海巨藻。自2005年起,LA MER与OCEANA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对OCEANA的多个海洋保护项目予以资金支持,今年将在中国启动“预防赤潮”项目。
近两年,国家发改委下拨太湖的蓝藻治理费用达到近千亿元人民币。孔海南指出,赤潮一旦暴发就很难治理,每平方公里的治理费用高达5亿元人民币。因此,海洋赤潮及湖泊蓝藻的预报技术尤为重要,据介绍,在我国的“十一五”水专项中有5亿元专门用于藻类暴发预警技术的研究。然而我国目前使用的环境卫星,只能在已经出现污染的情况下起监测作用而非预警。并且卫星取景只能一天一次、受云层影响大,监测频率低。
LA MER还向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捐资30万元,用于“海洋赤潮水生态显微影像监视与分析系统”研究项目。据介绍,该项目旨在利用显微照片拍摄水体图片,得出动态数据,根据其中微生物新生和衰退态的比例规律来判断是否出现富营养化,最终形成高可靠性、高精度的有害赤潮灾害预报技术体系。该方法可以提前发现蓝藻和赤潮的暴发,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近日,由于气温升高,太湖暴发蓝藻的可能性正在加大。孔海南认为“蓝藻什么时候暴发都不奇怪”。他强调,环境治理和保护不是在实验室内能解决的问题,只有民众意识提高才有希望。他希望主妇们通过举手之劳控制赤潮发生、保护海洋。他也希望中国有更多的企业支持环保项目的研究。(记者 陈欢欢)
4、中国“限塑令”提高国人环保意识
来源:新华网2009年05月2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5/23/content_11422982.htm
在北京工作的高洁家中积攒了十多个无纺布环保购物袋,这些购物袋都是自去年中国实施“限塑令”以来商家促销时赠送的。以前去超市购物,高洁会理所当然地使用超市的免费塑料袋,现在去超市,她都自备购物袋。
自去年6月1日起,中国所有零售场所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所用塑料袋将有偿使用。规定出台近一年以来,中国民众塑料袋用得少了,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自去年6月1日以来,目前全国超市零售行业塑料袋使用率平均下降66%,塑料袋消耗减少近400亿个。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很多人已养成自带购物袋和重复使用塑料袋的习惯。
“这些无纺布的购物袋都可以重复使用,家里每星期买菜的时候,我也会带着购物袋。这样做既经济又环保。”高洁说。
中国上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塑料袋,逐渐成为塑料袋消费大国。“限塑令”实施之前,仅超市每天使用的塑料袋就相当于消耗1300吨石油。生活中塑料袋用量大,而且这些塑料袋不可降解循环,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国际公益组织美国新一代研究院中国区总裁范婉珍已在中国生活30多年。她认为中国政府这种做法十分值得肯定。她所在的环保组织去年在全国各地的商场、超市共免费发放了2万个环保购物袋。
据她观察,“限塑令”实施一年以来,中国环境有了改观,以前一刮风塑料袋满天飞的现象已经少见了。“许多外国政府都非常佩服中国(限制使用塑料袋)的做法,这样的规定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她说。
在北京沃尔玛超市工作2年多的收银员吴丹告诉记者,“限塑令”实施以前,自己每次上班至少要用掉两捆塑料袋(每捆塑料袋100个),顾客一般都会要求食品、日用品分开包装,而现在塑料袋使用量通常连半捆都不到。
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调研部主任张伯驹告诉记者,“限塑令”的推出鲜明地回应了环境污染带来的挑战。减少使用塑料袋对环境起到了积极影响,通过政策减少环境污染的做法值得肯定。
“塑料袋按成本收费可以对减少使用塑料袋起催化作用。‘明码标价’和‘单独收费’唤醒了消费者本来就具备的环保意识。”他说。
根据“自然之友”的一项调查,“限塑令”的实施,对塑料袋消费起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在“限塑令”实施的第一个月,全国各地商场、超市塑料袋的使用量减少了80%-90%,农贸市场减少了50%。塑料袋使用量由每天的10亿个减少到两三亿个。
塑料袋使用量锐减,直接导致塑料垃圾减少。据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苏州、海口等城市环卫部门的反应,“限塑令”实施头一个月,塑料垃圾普遍减少两成左右。
“省钱和环保是最时尚的话题。”在超市购物的陆宇告诉记者,“实施‘限塑令’后,大家的环保意识都增强了。虽然一个袋子没有多少钱,但是大家都会有意识地减少使用塑料袋。”
张伯驹也指出在农贸市场依然存在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的现象,“限塑”令行不止。他表示应当加强对小生产企业以及农贸市场的监管力度,让“限塑令”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5、近三年我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0.1%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5月2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5/22/content_11420484.htm
新华网北京5月22日电(孙晓胜、孟宁)全国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2006年下降1.79%,2007年下降4.04%,2008年下降4.59%,近三年累计下降10.1%。节能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7.5亿吨。
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房庆22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作出上述表示。
房庆说,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重视资源环境问题,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尤其是在‘十一五’规划中,将节能20%作为约束性指标,强化了目标责任考核。三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企业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
房庆表示,虽然节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但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仍有相当大的难度,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结构重型化格局没有改变,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节能的潜力仍然很大。
“国际金融危机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技术进步的极好机遇。为应对危机,我国实施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并把节能减排作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完全有可能把挑战化为机遇,进一步抓好节能工作。”
6、李干杰:强化外来入侵物种监管和防治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9年05月2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5/25/content_11430305.htm
李干杰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上要求 强化外来入侵物种监管和防治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入侵物种”。在由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等主办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强调指出,外来入侵物种每年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亟待采取六大举措,强化外来入侵物种监管和防治。
据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报告,外来入侵物种给全球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外来物种入侵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全球环境的问题之一。
对此,李干杰指出,我国受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非常严重。2003年和2006年我国组织完成的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已发现外来入侵物种283种,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内,很多自然生态系统都遭到外来物种入侵。在全国2451个自然保护区中,外来入侵物种时有发现。据专家估计,外来入侵物种每年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已达上千亿元。
李干杰说,我国十分重视外来入侵物种问题,目前正在努力推进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体系建设。他强调,面对当前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巨大压力,今后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充分认识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完善“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管理机制,积极履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二是推进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法律法规、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督三大体系建设;三是着力推进外来物种调查,掌握外来入侵物种的动态;四是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五是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监管和防治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六是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公众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认识。
纪念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等专家学者就外来物种入侵危害及其防治战略等做了主旨报告,来自《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的各单位成员、各环保团体以及各高校的代表参加了大会。(记者 黄勇)
7、张基尧权威解释:长江水为何推迟四年进京
来源:中国广播网2009-05-25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04501243215764_1.shtml
北京5月2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18时16分报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完工时间从2010年调整到了2014年,想明年就能喝上长江水的北京人可能还要等4年。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在接受中央台记者张蔚的专访时说:中线通水时间推迟,主要是影响工程建设的许多经济社会因素发生了变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起湖北丹江口水库,经河南、河北两省进入北京,预计通水后,每年将有相当于3个半密云水库的长江水送到北京。这个各方关注的引水工程为什么推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说,移民难度大是一个主要原因。
张基尧介绍说:“因为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下,整体拆迁的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一些政策的滞后,和移民群众新的诉求增加了整体移民的难度”。
除了移民问题,张基尧说,部分工程项目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优化、比选,以保证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由于国家政策调整,物价上涨以及南水北调投资结构变化,工程整体投资也有较大增加,目前增加的投资已经解决。
主要向江苏和山东两省供水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也推迟到2013年通水。
新闻背景:
从50年代开始,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各方面专家对南水北调进行了近50年的勘察、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了民主决策。南水北调工程于2003年12月27号正式开工。总体布局被设计为三条调水线路,即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发展需要。
南水北调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远距离、跨流域、跨省市调水工程,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总投资规模约为5000亿元。分期实施后可基本缓解黄淮海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并逐步遏制因严重缺水而引发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
8、水利部:黄河中下游发生洪水可能性在增大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05月25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5-25/042415678546s.shtml
中新网济南5月24日电(记者张勇)中国水利部副部长刘宁今天在此间举行的2OO9年黄河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指出,自1982年以来,黄河已连续27年发生枯水。按照洪水发生的自然规律,黄河中下游发生洪水的可能性在增大,防汛安全不容忽视。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我国多雨区主要位于华北南部至江淮北部、江南大部,华南、西南等地降水偏多。水文部门分析,受降雨影响,黄河中下游发生洪水的可能性较大。
刘宁说,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气候,一年当中先旱后涝、旱涝交替、旱涝急转的情况时有发生。黄河洪水突发性强、预见期短、下游河道“上宽下窄”,也使其预警防范和防汛抢险的难度远远大于其它河流。
虽然通过连续8年的调水调沙,有效减轻了下游河道淤积,但河道形态的改变绝非短期之事,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形势严峻,主河槽萎缩使河道过洪能力锐减,平滩流量下降,河道整治难度加大,滩区受灾几率增加。即使黄河大堤不出现问题,一旦发生漫滩,下游滩区180多万居民的转移、救护工作也将十分繁重。
刘宁强调,黄河防汛事关重大,黄河流域各省(区)要按照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要求,严格落实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抓紧完成度汛工程建设和水毁工程修复,完善防汛抗旱预案,并加强气象水情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确保黄河安澜。(完)签发:王鲁平
9、火电行业排污交易遇阻:电厂不愿出售排放指标
来源:第一财经网 2009年05月25日 章轲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4/20090525/000000116561.shtml
正在电力行业试点的二氧化硫排污交易遇到了阻力,据有关方面反映,多数电厂不愿出售排放指标,以各省甚至各市为单位开展的排污交易市场也过小。
受环境保护部委托,中国环境规划院于5月21日~22日在京召开了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排污交易讨论会。除了环保部及相关试点省市的官员和专家学者外,大唐、华能、华电、中电投四大电力公司以及湖北、天津、北京环境交易所等机构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讨论。
据与会人员透露,“目前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污交易试点的情况表明,电厂更重视发展权,而不愿出售排放指标。”
而目前最迫切的需求是解决好新建机组的排放指标来源问题,在实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实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有关专家介绍,新建机组的排放指标应由国家分配还是从交易市场购买,交易对象是排放配额还是排放指标,国家规定的指标分配方法与地方目前的操作方法如何衔接,仍需要进一步讨论、研究确定。
目前多数专家认为,我国现阶段推行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的主要作用,应当是在总量控制的框架下为新建项目解决排放指标来源。“十二五”之前应重点围绕新建项目排放指标交易设计政策,“十二五”之后进行排放指标与排放配额的综合交易。
针对以各省甚至各市为单位开展的排污交易市场过小的问题,有专家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市场,并建议制定政策时为非电力污染源进入排污交易市场留有调整余地。
据了解,由于目前在线监测数据有效性尚不能满足交易管理需求,需要加强在线监测设备的校准和规范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排污交易的计量基础。排污许可证制度也需要尽快全面推行,为超量排污处罚提供法律依据。
此外,与会人员还建议尽快开展电力行业氮氧化物排污交易。据介绍,目前电厂脱硝设施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都较高,又没有脱硝电价政策,实施氮氧化物排污交易可以鼓励电厂治污积极性,并节约治理成本。
据记者了解,环保部综合各方意见,正在对《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办法》做进一步的修改,并计划与财政部联合出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偿取得与排污交易指导意见》,以规范全国排污交易试点工作。
2001年9月,在美国环保协会以及江苏省南通市环保局的积极配合下,在江苏省南通市实现了中国首例二氧化硫排污权的成功交易。2002年3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山东省、山西省、江苏省、河南省、上海市、天津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以及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开展“推动中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交易政策实施的研究项目”(简称“4+3+1”项目)。目前,二氧化硫排污交易试点已扩大到浙江、黑龙江等省。
据介绍,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首个二氧化硫排污交易试点地区,黑龙江省正着手制定《二氧化硫交易暂行办法》。哈尔滨市也正在对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所涉及到的企业进行调查摸底,明确可交易量,协调有关企业通过实施交易,确保哈尔滨市大型新建项目产生的二氧化硫增量可以从黑龙江省对哈尔滨市的二氧化硫增量核定中予以核减。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005年曾一度高达2549万吨,居世界第一。2008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减少8.95%,污染减排取得重要进展。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今年4月的一份调研报告认为,虽然全国前3年已经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任务的89.5%,但各地任务的完成情况进度不一,有些地方任务完成尚未过半。目前,在全国现役燃煤机组脱硫设施投运比例已经过半的情况下,“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减排二氧化硫的难度增大。
10、青岛严防陆域污染源破坏海洋环境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5月2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5/24/content_11427345.htm
新华网青岛5月24日电(记者邓卫华)美丽的海洋风光是青岛最漂亮的一张名片。近年来,青岛市通过提高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关停重点污染企业、强化污染物的资源化再利用等一系列严格措施,对防止陆域污染源破坏海洋环境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记者从青岛市环保局获悉,根据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半岛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青岛市所有的二级污水处理厂均应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B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较之前大幅提高。青岛市有关区(市)政府目前正在加紧进行部分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工程,在2010年底前,青岛地区所有二级污水处理厂将全部按照新的要求达标排放。
2007年以来,青岛市还先后关停化工企业2家,印染企业3家,草浆造纸生产线1条。通过采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措施,青岛市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下降了47.4%。
此外,青岛市还强化了污染物的资源化再利用,重点治理工业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近年来,青岛市已经逐步消除了红星化工厂的铬渣污染和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白泥污染对胶州湾海洋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截至目前,红星化工厂的21万吨堆存的铬渣已全部得到资源化利用,占全国铬渣处置量的85%;渗滤液已处理7000余吨,实现了零排放。青岛市还积极推进白泥的资源化利用,有效解决了电厂脱硫和碱厂白泥治理两个难题,建立了企业间的生态循环链,有力推进了海洋环境的保护。
11、辽宁河流全部实行河长制
来源:新华网2009年5月24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7423
新华网辽宁频道5月24日消息(记者陈梦阳)记者从辽宁省政府了解到,辽宁省从2008年开始对省内全部河流实行河长制,并加大对河流出市断面水质的考核和超标处罚力度,今年1-5月份,全省共有19个断面受到了罚款处罚,罚款金额达825万元。
辽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其干流由辽河水系和大辽河水系组成。1996年,国务院把辽河作为国家治理的重点,先后批复实施了两个五年治理计划。然而2008年初的监测数据表明,辽河流域水质仍为重度污染,在全国七大流域中,仅略好于海河。为此,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坚决治理好母亲河,三年内消灭辽河流域干流超五类,五年内实现干流城市段景观化的目标。
从2008年开始,辽宁对全省的河流全部实行了河长制,各市的市长、县长是本辖区内河流的河长或段长,对河流治理和河流水质实行河(段)长负责制。对治理不力、水质不达标的河流和断面,河长或段长将受到警告、通报批评直至行政处分。同时省政府还出台了跨市河流出市断面考核补偿办法,对水质超标的出市断面予以经济罚款。
在加强领导问责制的同时,辽宁对流域内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小印染、小糠醛、小酒精等企业进行了专项整治。全省417家造纸企业在全部停产后,其中269家小造纸被彻底关闭,剩余的造纸企业也正按严格的节能减排标准进行审查。全省77家印染企业,已有60家停产治理,28家糠醛企业基本实现“零排放”。
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污水处理率不足50%,特别是绝大多数县没有污水处理厂的现状。辽宁省提出,从2008年起,用两年时间,在全省新建99座污水处理厂。目前,99家污水处理厂中,已建成投运和进水调试的有12家。
在减少污染源和加大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时,从2008年起,辽宁省还全面启动了支流河生态治理工程,采用“乔、灌、草、水面”相结合的模式,对全省40多条污染较重的支流进行了综合整治。
12、北京重点监控企业两成超标排污
来源:新京报2009-05-25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market_supervisor/804331243211863_1.shtml
审计发现,2007年,环渤海有7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低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不过审计署有关人士表示,渤海污染的根本原因还是上游地区。
昨日(5月22日),国家审计署公告了对渤海水污染防治的审计调查结果,审计署对环渤海地区2006年至2007年水污染防治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重点调查了天津、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唐山、秦皇岛、沧州、滨州、东营、潍坊和烟台13个市。
半数开发区无环保机构
审计署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司长黄道国直言,陆源超标排放现象依然严重,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影响明显,他介绍,2008年,环渤海沿岸共监测陆源入海排污口96个,超标率为82%。
此外,有两成的重点监控企业超标排污,他们大部分都是石化、造纸和印染等排放大户,而开发区建设中,新增污染的控制工作未能及时跟上,13市的34个经济开发区中,有17个未设立环保机构,15个甚至未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007年有4000万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5亿专项资金被挪用
财政对环保部门经费保障能力不足促使专项资金被违规使用,审计发现,污水处理费未按要求纳入财政专户管理,被挪用的5.3亿元主要用于补充环保部门经费和污水处理费代收企业的生产经营。
另据不完全统计,13市少征排污费和污水处理费5.78亿元,其中主管部门和代收单位违规减免2.95亿元,缴费单位欠缴2.83亿元。
●其他问题
1。“十一五”期间计划建146座污水处理厂,有71座未开工建设,仅完成计划投资的21%。
2。审计调查51座已运行污水处理厂,18座处理后的水质和污泥不达标。
3。抽查10座垃圾处理场,有6座将收集的62万吨垃圾简易填埋或露天堆放。
4。2006至2007年,违法违规用海面积达189平方公里,欠缴海域使用金48.7亿元。
13、南水北调调水源头丹江口现珍稀活体桃花水母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5月23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7375
摄影:王东
中新网武汉5月22日电 (王东 丁家国 陈永胜)5月21日,诞生于6.5亿年前、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大量活体桃花水母,在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源头湖北省丹江口市现身。
21日下午,丹江口市新港村村民陈文新在汉江河畔,猛然发现发现水中有一些通体晶莹透亮的生物,在水中伸缩漂游,附近约有4000余只。后经该市水产局副局长、水产工程师熊治邦现场鉴定,这些水生生物是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又称桃花鱼,作为地球上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已存在6.5亿年,出现时间比恐龙还早几亿年,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而桃花水母活体极为罕见,和桃花一样一年只现身一次,更有“水中大熊猫”之美誉。
熊治邦说,活体桃花水母的现身,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很大关系。丹江口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近几年来,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水源保护,水质洁净优良,为桃花水母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
这次发现的活体桃花水母,直径大约在0.1厘米至2厘米之间,圆形周边呈锯齿状,中间有4叶近似三角形的叶瓣,叶瓣周边存无色透明体连接,透过清澈见底的水面,一个个硬币般大小、神秘精灵般的这种水生动物,在水中一张一合,上下飘荡,悠然自得,就像空中缓缓升降的降落伞,也像少女翩翩起舞。
据了解,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水质不能有任何污染,活体更为罕见,极难制成标本。这次在汉江发现的活体水母尚属首次,将由专家制作生物标本,对于研究生物进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完)
14、王灿发:环境信息不公开导致一些受害者败诉
来源: 新京报2009-5-23 张传文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1108/2009/05-23/008@015855.htm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学教授,著名环境维权专家,曾参与多起环境维权诉讼,多次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影响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事项,应该列出具体范围,否则就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装。
新京报:你因为做环境诉讼而知名,实际工作中,有没有遇到政府信息公开的难题?
王灿发:做案子的时候经常遇到这个问题。
当我去要求环保部门提供相关信息的时候,他们的负责人经常会说这是企业的事情,我们没有义务给你提供。比如在法庭上我需要企业污染的证据,这主要涉及环保部门日常对企业污染数据的检测。我向环保局要这些环评报告的时候,他们一般是不提供的。
我还需要可以为我所用的材料,就是对企业的处罚决定书,一般来讲,如果环保局处罚了企业,说明企业违反相关规定造成了污染,但就是这些处罚决定书,环保部门也不愿意提供。这就使得为老百姓的维权遇到很多困难。
新京报:有没有想着拿《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向他们施加压力?
王灿发:有。其中一个比较大的案子,就是状告上海市宝钢集团噪声污染和粉尘污染。当事人要求环保局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被拒绝。当事人以《行政诉讼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认为环保局不履行法定职责,向法院提出诉讼。
新京报:结果怎么样?
王灿发:法院仍裁定原告败诉,理由仍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由企业来提供的,应该向企业而不是政府部门申请。
其实,环境影响报告是政府部门审批的,审批决定应该是一个公开的行政行为,为何会进行行政许可,至少应该有一个附件补充,这部分是必须要公开的。
新京报:类似的环境信息不公开的情况多不多?对你的环境维权诉讼影响有多大?
王灿发:政府的信息不公开,使得我的一些案件没法进行下去,还直接导致一些案件的败诉。我们的案子有三分之一多比例的败诉,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关的污染证据。因为老百姓自己是很难去监测的,污染发生后,往往都是几个月或几年后才打官司,这时的环境已经不是原先的状况了。
比如内蒙古金峰铜业有限公司,企业的排放物有二氧化硫,导致附近农民的果树全死了。我们向当地环保部门提出公开金峰铜业污染物监测报告的申请书,结果被直接打回。最后的结果,就是很难在法庭上胜诉。
还有环境健康受害的案件,很多都是败诉的。比如吉首市刘德胜诉吉首市农业机械管理局案,因为农业机械管理局在居民的一个院子里连续20年喷漆,结果导致这个院子里的十多个人都得了癌症。老百姓反映之后,环保部门也去做了检测,但最后还是不提供检测报告。最后虽然经过了最高检察院的抗诉,由湖南省高院审理,结果还是判当事人败诉。
还有福建屏南县1721人诉蓉屏化工厂污染案,当地民众取了样品到环保局检测,结果发现污染物浓度较高,检测报告就以保密为由被压下了。这还是老百姓自己拿钱委托的检测。屏南这个案件最后部分成功,在2005年被评为十大影响性诉讼之一,是因为其污染的后果太厉害了。
新京报:出现这么多信息公开不畅通的事情,有没有立法上的原因?
王灿发:关于信息公开,我们规定了很多条款和内容,但一两个条款就可以把这些有用的条款给否了。
比如影响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不能公开,这点本身没错。但谁有权来规定这些“秘密”,现在的法律规定还是太模糊。现在的情况是,一个部门一个什么处,就可以在文件上写上“秘密”,就会让你没法查询。也就是说,“秘密”订立的程序不严谨。
像我跟污染企业打交道的时候,要求它们提供自己排放的污染物,这也成了它们的秘密。所以说,影响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事项,应该列出具体范围,否则就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装。在国外,很少存在可以用一个抽象条款作为信息公开豁免的依据。
15、5月环境记者沙龙内容
时间:5月13日下午2点至5点半
地点:科学时报321会议室
主办:绿家园志愿者 中国青年报绿岛
主题一:从青藏高原到亚马逊的生态思考
主讲人:徐凤翔,生态学教授,1978年始进藏工作近20年,曾任西藏农牧学院林学系教授、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所长。
主题二:512地震灾区地质次生灾害及灾后影响
主讲人:杨勇,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专家委副主任,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
主持人:汪永晨
主持人:今天有很多新朋友,我们这个沙龙从2000年开始,今年已经是第9个年头了,我们目的其实就是想让专家和我们的媒体人能够有更多的联系。作为记者现在中国出现了这么多生态环境的问题,我们也需要一些专业的知识,对于专家来说,他们的研究成果希望通过我们媒体能够传播出去,我们这儿也是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不同的观点也在这儿争论过。
今天其实非常隆重推出昨天大家都知道是5•12龙门山地震的一周年,为什么不说是汶川地震,大家看了这本书就知道为什么科学家要定义为龙门山地震。我们第二位演讲者是杨勇,一位独立科学家,对这个地区进行大规模,和他的朋友,伙伴一起做这方面的研究,地震以后他又倾其所有的精力和财力做了这样一本书,和他差不多类型的中科院做的这本书是有几十个人,几千万的投资做成的一本,而杨勇是完全靠他自己,现在杨勇自己还要买一千本。所以今天大家也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目前这样的科学家真的非常需要媒体的关注,一会儿还会讲今年将要从五月底到十月份,五个月时间考察中国的西部。
这位是大家很熟悉,但是这些年在媒体上见得比较少的老的科学家,主要是因为我们徐凤翔老先生一直躲在大山里,青藏高原。黄宗英写的青藏高原的《小木屋》八九十年代这篇报告文学可以说是唤醒了很多人,18年的青藏高原以后,徐凤翔先生到了灵山,做了大量科普教育工作。我们有幸在三月底,四月初,我们一起去了一趟南美,是巴西跟阿根廷,看了亚马逊,看了阿根廷大冰川。我们一路走来非常感慨,像我们绿家园96年开始生态游,我再一次感慨有专家跟我们一起走在大自然的不同,我们每一天就像一个小学生进到了一个魔幻世界,在了解着生物界,自然界的生态、动物、植物。而且作为生态学家,徐先生通过她多年的研究、积累,有很多观点,我觉得其实有些观点甚至对我们来说是颠覆性的,可是因为这些年来潜心研究,这些观点还没有让很多人知道。我认为徐先生这些观点,对今天保护环境一定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所以今天把徐先生请来,当年去亚马逊的时候号称她已经快80岁了,可以看看一个真正走进大自然科学家的精神状态,这也是在座记者非常需要学习和了解的。
我们还按照以前的惯例,因为既然是一个媒体和科学家,还有包括NGO这样一个平台,需要大家互相认识认识,先每个人顺时针自我介绍一下。(自我介绍中)
徐凤翔:各位中年的、年轻的社会上最深层的精英,我跟各位讲年龄上是有距离的,但是心灵上没有距离。还要说明一下,一来今天看的这个情况,我觉得应该按当时最现实的,大家都关注的,我们国家一年以前发生的地震情况,应该是杨勇多讲一点。说实在话,地震的时候,我刚刚从美国回来的第二天,一知道这个事情以后,这么一个情绪跟着全国一样,而且想到的就是我在汶川可能比较熟悉的人之一就是杨勇,按道理,今天应该面对现实的问题,应该杨勇先讲,至于我的内容,应该是茶余饭后随便吹吹牛讲讲。
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说实在话,这一次到亚马逊去考察,是被沈孝辉同志拉进的,这次活动是被汪永晨同学推出的,我本来已经退隐市里,把情况工作交代了,退隐在市里。但这次正是因为机缘巧合,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偶然机会变成必然,第一我年龄太大了,不该远行了,第二跑马观花,没有资格讲。但是后来汪同学给我出题目,让我讲,我也有一个变化,起先介绍亚马逊我们的观感,同时小有议论,不敢大有议论。后来汪同学一定规定我要讲,就是要从我的奇谈怪论讲起,反正有什么观点就讲吧。因为说实话,有一些义务上的观点,我自己感觉到是我专业的、也是事业的、也是国家的。是我长期的经常在脑海里翻腾的,而且长期像兜售一样讲我这些观点,不必承认被边缘化,甚至被蔑视,因为有一些好像牵涉到跟我们国家选法里面的提法,跟目前17大有一些提法,好象有一点不太一样,所以被边缘化也很自然,所以我现在因此从亚马逊谈起,谈一谈我的基本观点,也供朋友们再来对我进行教育、学习。
我跟汪同学一样,她在亚马逊的时候时时想到绿家园,每天都要写东西,我看到任何东西,时时想到我的西藏高原,对比!所以以前有人讲我,怎么那么傻,好像比西藏人还要爱西藏,我心里想我何止是爱西藏,我是心疼西藏的脆弱的生态系统,和遭受一些破坏的痛,我觉得比西藏人还要痛。所以这样子,我时时联想到高原西藏,不能释怀。同时杨勇跟我一起到中国大高原做生态对比考察,也时时联想。所以现在就给大家先从简单放片子开始。
我们这次去学习、观察,体会、感悟很多,最主要我们这次去想看南美的四大类型。就是大冰川、大瀑布、大湿地,大亚马逊森林,所以相比之下,我就想跟我的多年以前对西藏总括,我觉得西藏考察以后非常丰富,但是概括起来四大生态系统,就是冰、水、林、草是一致的,但是其中的内涵、其中的丰富多样有所区别在于西藏是在高原的基础上,南美的四大是在以水为基础的这个层面上。所以这样一对比,同时除了这四个大以外,我们有所发现的,有特殊类型的大荒原一会儿要简单汇报一下。
实际上,我们西藏高原除了冰、水、林、草,生态系统以外,有一个很大片生态脆弱区,就是大荒漠,大沙漠之类的。对比之下,西藏高原主要的特点是“高”。我们感觉到“高”如何真正的利用它好,西藏高原的原生态丰富、范围那么大,如何真正得到珍视,西藏高原生态脆弱如何得到重视进行一些措施、处理。西藏的民族特色如何弘扬?相比之下,真是经常在心里有一个感触!所以“高”的利用,尤其从全球范围来讲,这么一个高原,生态的制高点,发生的各种问题,对全球的影响我觉得我们怎么样能够真正把它防御起来,很好的利用起来,深入的研究这个地区关系很大。而人家对比之下,人家对南美的“南”,地球的落地的最南端情况的利用,也就是对应在南、对应在水、对应在那的整个绿满大地,对应整个民族特色,相比之下很遗憾怎么样学习利用吧我们看到西藏高原非常美的,美在山高,冰川的特色,美在森林的丰富多样,美在它的水系等等,后面也要看到一些脆弱的地区,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中国大高原生态特色怎么看?当前情况怎么样?在西部搞考察的朋友们,也是跟我们心态一样,爱它的美到极致。疼,疼它的破坏跟脆弱,以及现状太明显了一些。山坡破碎,还有水系不是断流,就是洪涝灾害等等。
中国大高原生态特点,我大体感觉也是很多元的生态环境,也是很丰富,而极美的,但是变化也是太大了,其实我五十年前后半个世纪了,多次在西南地区,在大高原的范畴进行考察、往返,五十年的变化,真正是感到概括起来森林少了,砍伐得很厉害。山荒了,荒到什么样?一会儿片子里面看到前面有几张,正好是杨勇跟我们一起去了以后拍的。我用了杨勇提供的片子里面,最叫你看了以后非常触目惊心的,就是横段山脉,紫是山原,红是土的情况下,常绿阔叶林地带,做梯田以后水土流失,坡面变成一个铜山秃秃的情况很难想象五十年变化是什么样的。至于沙荒,水患等等也是很明显的,请大家看看原来的电线杆,三年,被沙吹了以后变成十字架。这么一个状态,一般觉得前景非常堪忧的。
这张片子是珠峰大本营地区,旅游开发以后,那么一个干荒地带,路可以是同一个地方新修的路、老路、便道,还有民工,工棚周围还有一些破坏,这样一些地方是很难恢复的。塌方这是小规模的,经常见,去年大规模真是地动山摇。我以前看了以后,也写了一点东西,从新疆来讲是旅游大省,我们看了以后就觉得大漠的叹息。云南地区我感觉去寻觅探宝的,因为绿色王国嘛,绿色王国究竟有多少绿?这是讲到对比之下,很有感触。
下面跟大家谈到去看了南美的几个地方,亚马逊原生态情况,是我们现在所提的生态建设起来的,尤其以前讲的再造秀美河山,我不谈政治,不涉及到某一些人,我就请问河山是我们人造的吗?再造它秀美河山,是人目前能做到的吗?人现在是有作为,这个作为就是在现有的河山上,做了一些非常不应该有的小动作,乃至大一些的动作,影响到当前的地表状态,我不清楚是不是要影响到深层次的地层的一些活动,这都是长期的以后的历史做见证。
因为这次片子各位朋友都拍了很多,尤其是一些好片子,这是我们去的途中,降落在巴西看到的一些情况,这是一个一个绿岛在水坡上面,这跟我在北欧挪威那儿下飞机情况是一样的,那天正好是闪闪发光拍出来的绿,正是透心的绿。这是巴西周围的山水,港湾,山有两座,一座耶稣山高170米,这座面包山高398米,这样的山水决定了这里是一个旅游之城,还有就是那边是濒临大西洋的,大西洋森林是那里的主体。实际上大西洋森林的主体把巴西变成全国八个要优先保护的地方之一。原来这棵树是炮弹树,果实像足球差不多大小。从这里开始,我就被咱们汪同学套牢了,因为这个时候正好跟沈老师讲,他讲原始森林,我就跟他悄悄讲,我说对不起,不能跟大家说,我跟沈老师讲,我有个看法纠正一下,按道理不叫原始森林,叫原森林,原来生长的林。原森林是相对于次森林而言,原森林实际上就是天然林,原始森林好像是原始部落一样,但是他这个不是民族特色的固定的传承,森林是不断生长、更新,演替过程到目前这个阶段的出现,但是它是天然过程,是一个生的概念,是一个变化的概念。所以称之为原森林准确,称之为原始林我认为不正确,但是我的老师,我的老老师都讲原始林,所以我想这种提法只有从我的观点角度来说明了。
而什么叫次森林呢?次森林就是原森林被自然破坏火烧等等,或者是尤其是人为砍伐以后自然生产起来的叫天然次森林,区别于人工的,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就被我们汪同学抓住了,白天晚上有机会就让我讲,讲了以后变成说是我有很多奇谈怪论,所以就发展到现在要我谈一谈,从原森林开始谈起。这里就说明在这里三个要素决定它这个地区的特点,一有很多山,地标性,二有很多港湾,三是有大西洋森林。这是生态系统人能够建设成的吗?人在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我的感觉人对生态,对自然的关系,恐怕真难是一个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修护的措施的关系,是一个改善一点,是一个妆点一点的这么一个作用。而改善和妆点,也是要仿生、学习自然,学习规律,来进行仿生性的改善,进行仿生性的妆点。所以只能讲改善一点,妆点一点,锦上略微添一点花。
这就是环保明星之城库里蒂巴,他们市中心有一带是高楼,这一代主要主体建筑外围,四周都是两三层高的平房,掩隐在树木之中,平房簇拥着这一个大楼,这样交通比较方便。这个讲的密尔热内鲁(音),占的地势比较好,依山傍水,在山的中部,有一些平民区,政府提供一个条件,哪里有了房,平民区大体成型以后,水路,电路各方面就上了,所以富人区就往下层,冰海赶了。这是纯自然光源的教堂,里面没有其他光源。这是库里蒂巴除了一个主要的道是高楼以外,四周都是两三层高的小区,然后外围还有水泥,现在河豚在那儿很自由。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的特点,管制汽车站,对交通也好,对残疾人以人为本各方面真正是做得比较好。
这是街上有各种形式的乞讨的,人家是环保式的乞讨,做了几个可乐瓶做的小茶壶,我们大家都买了,我们买的时候,觉得他也愉快,我们也愉快,我觉得他通过得到尊重,我们得到这个得到启发,得到愉快。至于街上还有其他各种形式的,这就是库里蒂巴原来印第安居住地一个村落,除了城市布局以外,更重要这里有很多点市长代理办公处,可以在几十平米的地方,三十几个办事单位都集中,一个办公室旁边就业就业登记,再过几个办公室就是我们派出所,人家这样子的服务,还有一个是平民化的超级市场,一般的最必须的生活,平民市场有一个市场,60岁以上的人优先。有分类垃圾,四袋当然是一定重量的,可以换粮食一袋。这是监狱改的超市。
现在上面的情况我也概括讲两句。生态不能建设,因为生态是一个大范围的、宏观的、多元的,各个系统之间关系交错的这么一个功能单位,不是人能够建设的。但是一个具体的地段,一个具体的地区,一些具体的实施,用环保期望去做是可以做到的,这就是在一定环境范畴里面,利用自然锦上添花,我很体会的库里蒂巴是非常典型的一个环保的做法。
下面就是到大湿地,带我们去的是一个鹦鹉之家。大湿地里面充分的又游、又看、又学,而且钓了吃人鱼,长长大大的牙齿,总共28颗牙齿。所以我一看以后,一数,我就跟大家开玩笑,吃人鱼牙齿、数量跟人一样,朋友们很开心,哈哈大笑,因为是很形象的一个情况。
鹦鹉之家实际上是生物的绿家园,所以狐狸也有,这是生态之家的生态环保基地,我03年的搞生态环保教育基地,由于国家经费太紧张,现在当然让贤了,人家同样很安静,这儿是鹦鹉之家,鹦鹉跟每个人的关系就是这样。我们主要目的对象是亚马逊,亚马逊它的范围之大,它的森林的情况,我这儿就不说了,我们有资料,网上这些东西可能很多。
当然这些地方哪里人能够建设的,可能人在利用过程里面有破坏,但是也有利用得好的地方。我们这儿有几张片子给大家看看!亚马逊在大的河面上,它有五十到六十公里宽的水面,在这个水面上,我们去使快艇,而且不只一次两次这样,我们几个在一个小型五个人飞机上,距水面500米高度,近地表层看了亚马逊。这个情况多方面一看,看到大范围的绿,绿水交融的时候,就像绿丝带在亚马逊大河上飘,这个感觉我想去的朋友们都会晓得,心情又舒畅,又比较难受。我们国家的一些河是什么情况呢?水跟树、跟草交际的过渡范围又是怎么样呢?这张片子是在玛瑙市有白河,黑河交际的地方,白河是黄色的,实际上就是陆地上的一些,有19公里长,我看了一下又想了一下,因为两个水系下来的温度,湿度都不一样,一个是赤道那边下来的黑河,一个是中山地带下来的白河,所以能够交汇的过程那么长,太壮观了。
这是直升飞机上看到亚马逊的丛林地带,丛林在足道看有一些地方被破坏了,破坏以后有天然滋生的,有人工的,有印第安人小房子,但是进到深沟以后,很自然出现原生态的树木,这个树木根部,跟水面的高度,可以是五、六米,所以这样子,我也对自己的观点也有修正,我以前认为湿地从国外引来的一个基本观点里面,湿地是在水深6米以下,我觉得这不可能嘛,这是水系湿地,当然要有地,要有生物要有根,上下交接起来。但是这个地方看果真是这样,水根系在向上可以淹到次生根,淹到茎部分可以有几米高,但这是季节性水分消长的过程,而这些数为什么能存活,关键是适应和生命力,热带雨林适应性反映在根上面最典型。根为了排水,水氧交替过程,可以各种变形维持生长。还有很多方面生长速度快体现出来的一些适应性,非常有意思。我们在那儿的时候,正好有一个小机动船进到里面去,这是主干道的情况,这有绞杀植物,我看了以后,因为摩托船很快,我想要拍下来,我就很大叫,绞杀绞杀,结果全船的朋友们,因为平时讲到热带雨林有一个现象就是绞杀现象,跟战争无关的绞杀,我讲后退后退,大家也后退后退,所以拍了很多典型的一些片子。
还有那儿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像这个是一户,或者是这一个民族住的地方,是真正的生态旅游。给大家讲的生命力就说明树叶子有几个大,树冠大,灌木高,草本高,叶子大,这就是这叶子一般是大概是预科植物的叶子,这个叶子是两米多。
大瀑布给大家看几张,非常壮观,巴西和阿根廷这边都看了,所以对大瀑布从火成岩风化以后的一个高台面,然后一个马蹄形的断层下面,275条大小不等的瀑布。落差70米以上,非常壮观。这个范围里面是巴拉圭跟巴西,合建的一个水电站。我觉得感触最深的就是建水电站是1991年建成,2002年十年以后又建了鱼道。我的感觉大水坝与小鱼道,人家十年以后建了三条不同形式的鱼道,为了原来这个里面大概37种鱼类,洄游产卵,建了鱼道10公里长,然后有33种鱼成功实现洄游。一年里面过去鱼通过的量,现在有了鱼道以后,70%的鱼量通过了。大水坝建了以后起的作用是大作用,巴西20%,巴拉圭91%用电量都由它提供。但是生物怎么办?洄游的鱼怎么办?人家也有考虑,同时为了保护坝区一些野生生物,做了一个生态园,这就是生态园的入口。生态园保持它的原状到一个非常典型的程度,我们这张看的我也现在还没查出来,就是藤本植物在原生林里面,不同的层次都能够出现的,大家看这个藤,长到由树冠到地,由地再可以上去,而且不只一种藤本植物,说明状态很好,人为影响非常少,所以才在这么一个状态下这些物种出现。
我们大湿地,大瀑布,看过了,现在就往南去看大冰川。看大冰川过程里面,跟朋友们介绍,我们一路觉得太新奇,就是阿根廷湖,它的流动过程实际上是冰川的接受部分是阿根廷河,发源部分是南沿的山系,只有一个最高峰的海拔是3600多。阿根廷河有它的特点,请大家看里面的水波,究竟是结冰了,还是流动,后来感到是介乎两者之间,是凝固型、缓慢型流动,厚重的,而且是一个像绿一样的颜色的水波,这个水波常年平均温度在二度左右。即使水温不高,但是水温也低到快要接近0度状态,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我们也看一看,一切都是自然界太神奇了,所以我们也分两端,两个过程到一个莫雷诺冰川,又到顶端上上下下看,请大家看一下这哪是冰川?跟西藏的高山冰川由下到上,最后冰舌是越来越小的。而这个是非常宽,非常厚,我想了一个名字最准确呢?就是冰坝,很厚重的,高到水面以上60到80米,水下80到120米。宽度是4到5公里,深度是37公里,现在这个冰川是要经常有一些尖型的,实际上是冰面的开裂。这是山上看到的,冰川因为长期,因为厚重、因为生水,生到透彻以后冰川颜色是蓝的,大家看冰峰顶部,往里一直深进去37公里。活动的,诸如莫雷诺冰川大概活动一天前进30公分,那很小,但是总共47条冰川,现在有43条是很快的消退,因为天气,因为整个气侯变暖。气侯变暖在全球范围大概几个情况,一个是北方的阿尔卑斯山,一百年大概减少了一半。另外一个就是南极的冰盖,近十年据说有七分之一面积缩小了。而且有估计全球来讲2020年大概有25%的冰川要消退。所以有一些壮丽的自然景观,尤其是淡水补给来源究竟今后怎么趋向?这个不是生态能够建设的,不是大坝做一做以后就能够解决水的问题。
下面给大家看的一个意外的发现,原来巴塔哥尼亚高原看起来黄黄的一片,在飞机上,或者在汽车上走过的时候,起先对我来讲,从生态脆弱感觉看到是一个荒漠,但是后来越看越看觉得不是,区别于我们所看到的荒漠的“漠”,区别于我们所称的荒漠化的“化”,它不是“漠”,没有“化”,而是大荒原。一个是山体坡面向下的地方有一点爬阶坡,而且这些地方不是以沙占比分很大,而是疏疏的矮草。所以称他为大荒原,原准确于大荒漠,像山坡上也有丛林,这些就是草,灌丛汇集的地方。我们看到这个状态,大自然留给这儿一片,人间虽然不多,但是是没有裸露的地方。这个是卡拉法特小镇,我们看了以后很奇怪,它的所有房子大玻璃面都是玻璃很亮,很干净的,但是上面屋顶上是有很多石头大块盖住。我觉得我很熟悉,因为我们西藏有很多地方,风大的地方上面石头盖住。但是为什么那么窗明几净呢,一个大概是靠近大荒原,所以有风,无沙,至少我们在那儿看到的那一段。所以这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地方,意外的惊喜。
这是一个大的公园,全球最南的一个国家公园,这个国家公园是一个河泥做的坝,我想河泥做坝,我在新疆也看到,但是这儿的河泥做坝,规模更大,更加有模有样。因为国家公园里面是一个冷湿型的范围,色彩变化也比较多,这是最南端公路尽头,公路是泛美公路,一万七千多公里长,从阿拉斯加过来的一个公路。这是最南边的淡水湖。最后我们回到艾丽斯,我给他一个概括的名字,叫典雅的文化之城,因为我们在城市里面看到一千一百多座雕像,连宾馆门口的雕像都非常典雅。这是哥伦布的雕像,这是那里的大榕树,这是到的农庄,真是农家乐,但是那个农家乐给我们特点不一样,不单纯是吃,就是享受自然,到那儿去好好休息。还有一个地方叫南美威尼斯,这是他们的一个小区,贫富居住点都有。最后到了一个玫瑰园,遗憾的是玫瑰园没有开放,但是我们在空气里面都闻到玫瑰的香味。
这次大概几千张照片,我率选出来是450张,不能好像为了观光给大家介绍。这个是自然的给予,是保护的结果,是认识到它的价值,进行锦上添花的给大家的享受,而不是一般人能够讲的生态建设能够做成的,真正在具体地段种几棵树就是防风林工程,做一个小池是一个什么工程,实际上我们讲的生态建设,我的感觉好像文件上、报告上用得多,是为了项目能够批,经费能够到手。这是随便说说!
所以这次更让我感到我们对有一些基本的东西,是不是从民众层次,从政府决策层面,我不是故意要贬低一些人不懂普通常识,但是有一些是常识性的,诸如我们把生态系统了解一下,它的内容有哪些?三大方面,古人讲天地人,我不完全认同,我认为叫“天地生物”,老子怎么讲的,天地生物是一个相互法道的过程。所以关于这些基本道理,稍许注意一下,不是专业性的,我们就讲教师,大家都晓得,就说一个三基本,叫“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我说实际上有很多东西,是“基本常识”“基本常理”“基本技术”都是很基础的东西,所以对生态怎么认识,对生态关系怎么认识?这里又牵涉到一个名词,很早以前讲生态平衡,很早以前选法上就这么提,1979年参加一个会议,大标题讲什么生态平衡讨论会,我就觉得我不是这么想。当时不敢,后来1981年我就写文章,我说生态关系是协调,不是平衡,平衡一定是要对应双方,一定是量,当然也有对应双方的均等称之为平衡,收支平衡,所以生态关系那么错综复杂,要素那么多,所以他是个协调关系,而不是一个平衡关系,也不可能平衡,不要求平衡,这是我的又一个看法,对生态关系问题。
谈到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概括的范围的确比较广,提生态文明,我由衷的感谢从生态的角度来讲,但是生态文明从何而来?以何为规范,如何做?才真正构建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生态文明。我有一个感觉,我觉得生态文明有精神指导,这个精神指导就是生态文化,就是我们国家历史悠久的生态的文史知方面的一些基本规律,有了生态文明精神指导下,人可以有生态文明的行为和实施,所以文明是行为性,文化是精神性,先后有它的思想指导这么一个过程。
这次非常感谢这个机遇,这个机遇很实在的,因为的确已经是芳龄78,已经马上80了,的确想休息了。但是有这次机会,我觉得我太意外了,意外在我向往已久的一次考察能实现,而且意外在我学习了很多东西,在大自然这个课堂情况之下,我学的东西太多了,整天处于神奇兴奋得状态下,我还意外有这么好的同行的受众,我的的确确觉得我像一个传教一样,我传的自然教,生态教,传道授业解惑,有了这些高层次受众那么愿意听,我就讲。而且我又更感到有的观点,我是二三十年了记下来了,但是就是被边缘化,恐怕还有一点。我感谢这次活动,感谢这次同行的朋友,也感谢今天到会的各位,如果有什么觉得有什么不同看法的最好,我就很希望我们学术界能够有这样的风气,大家有不同看法提出来讨论,如果早一个讨论我就早就讲。所以这一点我觉得生活太大了,打开我心灵之窗,继续我专业上的第五度青春,而且我觉得我还要继续的又看,又学,又想,又要讲,又要对比,又要向我们亲爱的国家,向我的生态事业提供一些建议和措施。而且只要我的体力,各方面都要维持如此之好,我还要继续走下去,谢谢各位!
提问:徐老师您好!您说到冰川水面高60米,横宽三到五公里,在什么位置?那个水面是不是海,是哪个海?
徐凤翔:那就是阿根廷湖,莫雷诺冰川,是一个宽宽的冰坝,两侧有水道,一边高一点,高八米,所以这样子冲的过程始终大概就在那个范围,非常奇观。我们两边都看了。
提问:我在西藏待过很长时间,马上国家要在墨脱或者坡秘(音)修一条路,修路肯定生态协调要有变化,您在那个地方待过很多年了,如果修路的话,这个自然景观会发生什么样大的变化呢?
徐凤翔:我经常似乎站在好像反对派角度,像修大坝,修铁路,又是通公路,我都持保留意见,墨脱实际上修过好几次路了,自然就不让你修成。所以它能不能修成?很难讲。为什么?它是真实的,因为地质来破碎,违背自然规律来做事情绝对做不好,而且那个地方是对全球来讲,对我们国家来讲,对高原来讲,为什么讲不能多说,就是对“高”如果充分认识,如何充分利用,这个“高”用在哪里?高原里面这块宝地怎么对待?那个地方根本除了科考旅游,其他的根本不该进去。如果为了修公路,盖房子,修水电站,南水北调,那些都不能成功的,都不应该的,长期的历史会见证的。
提问:国家认证还要在这边重新修一条?但是在西藏修路,因为墨脱是必须特殊的地方,战略的考虑,各方面考虑,国家已经决定要修路了,估计要破坏挺大的。丛台区这边修可能性不太大,要翻越雪山,如果修成肯定对森林有所破坏?
徐凤翔:肯定破坏很大,但是不一定修得成。以前修的一边通一边塌,当时花了12万块钱进行过一次,进去以后,结果还没进去就撤出来了。
主持人:徐先生认为生态不能建设,生态只能恢复,因为建设这么复杂的生态,本来有三北防护林,大家知道三北防护林其实造成很大的灾难,有很多问题,然后又提出生态不能平衡,应该是协调,平衡是一种量的关系,但是在生态里谁和谁能够成为一个天平的这种平等,其实是一种协调。然后还有一个就是原始森林和原生森林,大家通常说的原始应该是过去没有一个在变化的,像原始部落,原始人类,而我们现在说的森林,他是在不断的修养生息,在繁衍生息,用原始的话,人类已经停止的可以,还有就是很少讲的生态入侵,徐先生认为入侵是一个政治词汇,用在生态里有一点问题,但是更重要入侵是因为你本身有问题了,现在讲水葫芦来了是因为入侵,这里也有治湖的专家,清水的时候水葫芦是非常漂亮的,而且郁闭的时候是不生长的,将来治理水污染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关注到不仅要治理水,还要治理岸边,所以这些生态的理念,我想刚才讲到亚马逊,讲到青藏高原拿出来应该是可以好好反思的事情,接下来隆重请出杨勇来讲,他带了好几箱的书。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杨勇:讲之前还是想提议一下,因为昨天是汶川地震一周年,我想提议一下大家还是起立!默哀。记得去年地震不久,六月初,地震发生第一时间进入灾区以后,主要是非常紧急对地震灾区水电工程和地质灾害情况进行了排险式的考察,同时考察以前也及时跟有关部门应对这些问题的一些组织建议。六月初也是到了这个地方,由绿家园组织的一次地震讲座,给大家介绍了一下当时在地震灾区的考察情况。当时对地震考察一个主要认识,就是说到这次汶川地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强烈的引力释放,加密集的山体崩塌和滑坡形成的灾害面,我们后来时间里持续对地震灾区次生灾害进行了非公考察,特别是进入汛期中,和汛期以后,对地震灾区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做了比较详细的定位、追踪、考察。地震一周年到来之际,我们很短时间把这个期间考察认识情况编辑了一本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个书名叫《龙门山地震山崩》,地震以来这方面的推出来成果还不多,我们中科院,国土资源部,地震局等相关单位也在灾区对这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工作的周期期和地震灾区进入性的困难,现在为止很多成果还没有出来,只是地震抢险救灾的时候,国土资源部根据卫星遥感,航空图片和国家地震救灾指挥部做了应急的准备,科学出版社组织了相关科研单位,用了采购国外很多摇杆卫星资料编了一个摇杆卫星图集,我们这个书一方面也是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和摇杆卫星图,另外我们根据地面搜索,地面的进入,对卫星摇杆和卫星图进行了详细解读和修正。同时对整个阶段期间变化情况做了记录,同时对次生灾害点,和灾区大型工程项目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些分析,但是在编辑出版过程中,由于地震很多众多学术问题,和争议比较大的问题,还没有取得一个共识,或者说很多问题看法还不一样,还在争议之中,所以有些结论性的东西,编审,审查的时候做了比较大的删除,但是这个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文体里面应该看得到,我们把地质遗志关系点都表示在上面,以及地质背景,地质活动情况,在文集里面都有反映,可以给相关科学工作者提供一些线索和参考,所以说对灾区这些研究的深入,可能有些重大科学问题我们是期待有一些突破,并且对今后的灾后重建,以及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一些气色,和突破。
我今天讲的题目,我是赶着做的一个简单的PPT,主题就是汶川地震地质次生灾害的危害和发展趋势,第一个就是汶川地震,地震带标志性的地质遗迹,我们做了一个图,沿着龙门山主中央破裂段,我们追踪考察到16个左右的破裂点,老百姓说法就是爆点,现在科学界对这次地震带形成的这些爆裂点还有一些不同解释,根据老百姓描绘有的叫地开花,有的叫从地下喷发,有的是高位高速长距离高位滑坡,同时产生很多高射运动。对于地震科学,和地质科学都产生了很多新的现象,以前地质灾害中都没有出现过的一些情况。
首先这个地震和以往发生的地震有些不同的地方,这次地震沿着一个断裂带,在将近两分钟时间内持续破裂,在破裂带上震级和产生破坏力是非常大的,而以往地震以一个原点向四周辐射,而这次是沿着一个两百多公里断裂带破裂以后再向两边大约十到十五公里范围内产生一个地震波,但是主要破坏区域呈一个绦带状,而不是放射状的破坏区域。这个是它的一个特点。
在断裂带上主要标志性爆点,主要在断裂带上两边一千米范围之内,大部分主要爆点正好在断裂带上,比如说震中,什邡瑞家山向东北方向弘光都是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一千米范围之内,根据我们考察我们搜集到16个标志性的遗迹,从这次书里面把遗迹都有纪录。第二个特点,这次地震除了地震本身给灾区人员、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以外,所产生的地质次生灾害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同时也是非常罕见的。因为这次地震破裂持续时间很长,不像一般的地震几秒钟之内完全释放,这次将近两分钟时间,所以形成了一个长条带动的灾害链。另外这种灾害链特征下,形成了极为罕见的地质灾害泛难区,地皮起伏的高差,短时间内有将近四千多米起伏高度,高位高速,远程抛射这样一个运动特征,同时又是一片多降雨的中心地带,地形非常陡壁,物源丰富有利于发育成灾。
第三个特征,就是这次地震灾害区多发布在人类活动区,人类活动和开发强度都比较大,所以这些灾害发生和人类建设活动,和近些年重大工程都有密切关系。根据在灾区调查的不完全统计,我们认为这次灾害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他的比例,地震直接导致的,地震次生灾害导致的比例基本是一样的。我们在16个地震山崩带,这些标志性的遗迹调查情况,震中区蔡家岗高速滑坡损失约四十多人,什邡红白镇叶家山掩埋了数百人,很密集的采矿区,地震时候有大量运矿的车辆,据后来武警部队在恢复交通过程当中,据他们初步估计,这条损失的人大约是四千人,由于崩塌和堰塞湖所造成的伤害。另外北川县城唐家岩等几个地方接近两千人,唐家山大约当时有80多人被埋没了。在陈家坝也是埋了上百人,在青川宏光埋了七百多人,所以整个岷江河谷由于是一个主要交通道也是一个旅游通道,河谷地带有非常密集的水电站,另外在之流草坡河这七年建了很多工程,所以这一带上埋没的车辆和人员数量也是相当大的。根据我们调查情况来说整个这次地震造成的八万余人遇难过程中可能有一半死于地震所产生的次生灾害。另外地震汛期之八九月份灾区大部分地区产生持续性强降暴雨,这个阶段也造成了群死群伤,主要是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同时地质灾害对工程、设施、城镇也是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除了本身在地震期间所造成的损失之外,还形成了众多的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区,这个危险区在今后的作业中会持续很多年,生态系统受到了重创。同时根据断裂带地质灾害来看,我们在以往的人类有很多工程活动都是分布在地震断裂带上,有些直接建在断层上面。还有大量的采矿和水电工程导致了一些山体的空虚,由于本身龙门山地区护坡都非常陡壁,创造了成灾条件,也是这次地震造成破坏主要原因。我们得出一个观点,工程与地震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这是地震造成的灾害的情况。
第二个,我主要说一下地震灾害发生趋势,这个发展趋势从地震以后,在汛期,灾区多处受到泥石流滑坡的重创,并且形成叠加型的灾害,一个是岷江河谷水电设施,在地震以后很多电站遭到二次破坏,地震当中有些水电厂房没有彻底垮塌的,在后来次生灾害中间又被泥石流所掩埋。另外很多输电线路,水库区和电站系统周围的电站建筑也受到了重创,这是一个情况。
第二个,很多村镇土地,宅基地也在次生灾害中受到重创,还有泥石流群发等等,受灾重要特点掩埋了在地震当中没有垮塌的房屋,和灾民的一些过渡板房区。特别在北川擂鼓镇,陈家坝上滑坡又造成了群死群伤。另外北川城在这次持续降雨中,北川废墟本来规划地震遗址公园的,但是这次北川城又被掩埋了,现在看到的北川城县区可能只有三分之二的遗迹了。
现在根据公布数据和我们调查数据来看,现在整个地震灾区形成地质灾害点可能达到两万处以上,形成地质灾害物源量可能是数十亿立方米,同时灾后重建生产工程恢复,生产建设的一些活动当中,可能会加剧地质灾害的灾变过程。因为现在在地震灾区具备了很多成灾条件,一个是动力是人具备的,因为陡坡,坡度很陡,高度很大,通过大量震碎的地表和山体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育成灾,这个情况下要加强地震灾害的评估。现在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情况,也是对地质灾害的发育成灾带来很多隐患,现在众多的老的化工企业,在紧迫的恢复之中。因为在地震灾区有很多产业链,这些产业链现在灾后重建,在恢复生产过程当中,由于地震以后很多产业链断了,特别是化工厂,大部分化工厂已经恢复生产了,但是分布在龙门山深部的一些磷矿区破坏得比较严重。现在很多地方重建中规划有一些大型的化工建材产业,化工产业区特别是都江堰规划了江苏省的一个工业产业区,一个是水泥厂,还有很多化工企业。
在灾区村镇重建过程当中,现在还有大面积森林采房,和取土采石,开挖,一些工厂交通的恢复启动了很多的建设工程,另外龙门山磷矿区,根据我们看到的情况,实际上这些矿区早在六十年代初就在开发了,他的开发生产是在不同水平上,最高龙门山3600米左右,实际上接近了龙门山山体地带。采了这么多年来,现在的水平大概是一千米,灾后重建过程中,由于2000年以来形成很多磷化工企业,需要大量磷矿工企业,所以现在需要一千米以下的深部开采。
提问:我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庚庆国的预报,和他的理论,提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充分肯定各级领导地震以来,国内外广泛军民做出的巨大的贡献,可歌可泣,确实成就很大的,但是不得不反思这个问题,有没有庚庆国(音)依据,大震以后必有大灾难,唐山已经预报过,两次预报没有避免,作为我们是圈外人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杨勇:确实有很多不好谈论的问题,因为现在压力也比较大,或者话语权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关于地震预报问题,因为确实地震以前有很多自然界的反映,也有很多科研工作者,包括体制内,体制外都有一些观点,发出了一些声音,但是关于地震预报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三方面来看,第一个关于自然界震前预兆,从普遍规律来看似乎有,但是缺乏一种科学的结论和地震以前这些自然界、动物也好,稀有动物也好,地表现象也好,还是缺乏一个科学的总结,和地震的关系究竟是什么,能确定时间吗?能确定震级吗?能确定地震方位吗?这些似乎没有这方面的结论。
第二,抗御地震人类在这个过程中也是艰苦探索研究,但是现在为止都还没有一个人类能够抗御地震。
提问:海城营口那次地震预报是成功的。也是同一个预报员。
杨勇:但是那次预报理论根据在什么地方,支撑点在什么地方,到现在为止没有看到相关这方面的信息,地震预报科学依据能够总结的话,同时这些依据带有普遍性,带有指导意义,可能对这次汶川地震,今后地震预报会有很大意义。
第三,我认为预报体制问题,预报体制可能各国都不一样,但是对于预报体制我们国家是政府才有民政预报权,相关预报部门,科研单位只能提供相关预报信息,能不能预报,怎样预报是政府决定的,而且和当时政治背景、社会背景,以及整个国家状况可能做不同的决策,所谓政府来讲可能处于两难境地,也可以说是比较尴尬的境地,特别这次汶川地震出现异常现象,和非主流派科学家提出相关情况,我们现在要面临的,以及现在所发生的情况,特别是前段时间三峡地区出现的异常反映,可能政府面对的这个情况就更难处理了。另外三峡库区也有非常频繁的小震运动,这些现象似乎和汶川地震以前具有相似的地方,而三峡库区,以及三峡大坝确实处于我们国家的地震浮动带,而且到目前为止三峡地区没有强震记录,但是也是在地震以前有一些异常反映,我们确实是要做预报,我想可能作为科研部门,作为政府部门没有十分把握,或者百分之百一些结论来支撑我们要预报了,我们要做好相关准备,人员要逃亡了。这个是非常难的。但是对于这次地震和以往我们国家在地震科研上,地震预报上也曾经有值得在世界上能自豪的一些范例,特别是营口海城地震以后,我们国家在全世界地震舞台上可以说是扬眉吐气的。但是紧接着唐山地震就来了,紧接着云南、四川一些大地震都来了,但是我们没有预报,马上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对于非主流派的观点和看法,怎样和主流派有一个比较良好的机制,良好的对话,良好的交流,我觉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现在这个气氛就感觉非主流派谈到这些问题说的话就沉了,他的资格问题,他的人品问题就来了,包括很多民间NGO,民间独立学者,对地震以后提出来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值得重新审视的问题都遭到了一些不太公正的待遇或者是一些攻击,这种气氛不是太好的。当然我们也希望有良好的气氛,对很多问题讨论,很多问题推进,甚至突破有很大的意义。
提问:谢谢!
主持人:在座都可以收到我们江河信息,前天江河信息也在我们沙龙上讲过六月份起来的范晓,因为今年美国科学杂志曾经采访了他,因为范晓从地震以后,国家地理第六期提出来这次地震应该和紫坪库水库有一点关系,因为当时数据不是很全,因为有七条标准,其中有六条标准这次都具备,这次他通过差不多一年的研究,就非常正式的发表了一篇文章,而且被收到书里面,我们也在江河信息上面登出来了,他认为这次地震应该说跟紫坪库有关。
提问:因为地震现在汪永晨又在讲水库的问题,据您的调查来看,上游这些这些水库在地震中受到损害有多少,占到百分比多少?
杨勇:通过我们考察深入,现在确实灾区的灾后重建如火如荼,昨天大家也看到在地震一周年也搞了一些纪念活动,开了会,灾后重建确实取得了很多重大成就。但是有一个问题,我感觉现在灾区这种气氛有点像大跃进一样,三年计划,两年内完成,提了很多口号,五年要达到什么水平?同时中央提出的下面地方政府提前都要做起来,作为龙门山地震这次特殊的地理区域,我觉得要慎重,同时很多次观念性的转变和重新审视以后我认为才能做,现在感觉气氛有点像大跃进,现在局面确实很多需要人正确认识和看待的问题。比如说现在老百姓需要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去,大量老百姓需要从过渡板房到正式住房以后,否则进入冬天以来,不能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另外山区里面受灾老百姓,还没有住过渡板房条件,大部分都是自己搭的临时住所里面,他们生活情况更加困难,而这些情况我们大部分人是看不到的。
另一个就是生产这块,确实有很多矛盾,刚才我说到龙门山前的产业链,以前是一个产业链,龙门山矿山他所生产的矿石是直接供给紧邻着他的一些化工企业,而这些化工企业2000年以来,形成一个化工工业群,大量的磷化工,有外资企业,也有很多民营企业,甚至有一些个体小化工,这些化工又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也是当地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灾后重建过程当中,这些化工离主断裂带位置相对远一些,破坏得相对弱一些,恢复生产时间要短一些。除了龙华镇化工厂毁灭性破坏以外,什邡化工工业区,广汉化工工业区目前达到60%左右生产恢复,但是由于山里面磷矿山遭到很大破坏,特别是道路,山体滑坡,这个破坏很严重,所以生产恢复以后需要矿石来源,这些矿石就在非常恶劣的地质环境下,来恢复生产,同时通过四川省政府,和贵州云南省政府协调,从贵州调来大量磷矿石,地震灾区恢复的磷矿山就面临着次生灾害的重大威胁。大家看到的就是岳家山矿,是刚刚地震以后不久的一个遗迹,生产恢复以后,运矿车,和采矿工作面已经上到了崩塌线的最高点,这个最高点崩塌原因是因为当时是一座中型水电站,地震当中爆裂,爆裂以后产生的山体滑坡,塌下来以后把岳家山矿和几个生产队掩埋了,电站厂房都埋了。现在我们生产活动已经进入到这个地方去了。
因为今天主讲的关于次生灾害威胁问题,去年汛期次生灾害主要对老百姓,对一些过渡板房区和地震以后返迁回去的老百姓造成的人员伤亡,我今年担心由于这些地质危险区大量生产恢复,人员进入,今年汛期,如果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提前应对的话,今天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对于龙门山地区生产恢复的一些厂矿企业的威胁。龙门山前的产业带,产业链条特征、关联是非常密切的,比如说这些磷化工厂,生产的主要是以磷化肥为主,没有肥料农业生产也保证不了,矿石到磷化工加工,其他相关下游产业链都需要产业链的恢复,而产业链当中上层产业地震对他的破坏情况,程度不一样,生产环境不一样,特别是产业链上游端,地质危害的威胁是最大的,下一步要实现灾后重建相关的目标和口号,我们能不能形成一个持续性的灾后产业局面和生产局面,这个是值得大家关注的。
提问:您刚刚说的是磷矿,因为我们去年年底,到昨天为止我们持续待了两个多月,拍了纪录片,里面还有很多小煤窑,几乎各村都有小煤窑,而且这些小煤窑都是村和煤老板的,因为作业状况,因为地震当时有很多人被埋在下面,而且他们很多都是从通风口爬出来,或者挖出来的,这一些人生存状况可能不比山西那些煤窑的人好,但是当地属于没有工作可做的这样的,那边所有村民无非是上山砍树,要盖房,另外他也有一个工作到煤窑挖煤,我问他们危不危险?他们都知道危险,但是没有办法,不能不做。你们调查中间,是不是会有这样。另外我们越加山也去了,也是爬到矿区那边,据我们调查,大概三百多人,埋在下面,因为当地老百姓和生产的人讲,两个山并在一起下面埋了70多米,下面至少有300多人,其中两个水电站,四个水厂,还有矿,还有一些农家乐,还有一些旅游者,甚至一些矿老板车在里面,反正他们老百姓自己讲有一些带钱买矿的人也埋在下面,他们说把煤老板的钱刨出来可以救不少人。
杨勇:大家以前注意到水电问题,实际上采矿问题,采矿工程和我们地震的破坏和产生的一些深层次的一些影响更大,更直接。灾后重建当中,以及对这个地区今后的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及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作为一个生态后花园,具有生态功能的高地,它的直接作用更大一些,更直接一些,确实除了磷矿石生产以外,因为大部分煤矿在煤矿整顿,被关了以后形成大量采矿区,也没有资料,也没有采后恢复,这些原始资料都没有,怎样避开这些危险呢?龙门山主峰山积都在四千米以上,最高4900,平面距离不到50公里,不到50公里范围之内,突然升高,高差四千多米,地形差异非常大,这样的一种地形条件下,具备动力势能,和地震以后物源条件,以及本身这次地震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大量的植被群落,大量维系生态系统的破坏,灾后生态恢复期,地质灾害的发育可能性可想而知的。云南省东川大家也知道,那个地方物源条件、地形条件也好,比龙门山差得非常远,毕竟在云贵高原上,高原面比较平,地形沟谷条件比龙门山地区好得多,龙门山具备了地形条件,势能条件,物源条件,和降水条件,地质灾害在今后日子里产生,作为搞山地灾害的工作者来讲,他们的想象都是非常可怕的。我在我的文章里也有这样的观点,龙门山成为世界上最著名泛滥程度最高的泥石流泛滥区,而且持续时间还会长,对人们的关系,对今后的城市群落的发展,对成都平原数千万们生存安危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这是灾后重建遇到的困境,而这个困境到现在,对这种灾害的评估,和这种灾害的认识,我认为是不够的,目前为止没有看到相关科研成果,和科学支撑的东西出来,还没有。
第二个困境是生产链条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矛盾。
第三个,关于灾后就业问题,现在通过地震以后大量人员失业,而且老百姓多年成就的家园毁之一旦,灾后除了政府补贴以后,他们根本不具备重建和继续生活的条件,所以当地政府号召这些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尽快提供就业条件,所以这种情况下,很多受灾企业也是匆忙恢复,很危险的一些地质条件下来进行灾后重建,这个也是一个很大的困境。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地震灾难和经济危机大背景下,导致了一些项目的匆忙上马,甚至一些地震前不可能上马的项目上马,甚至一些援建省份可能将一些双高产业在地震灾区,这种情况可能也有,我刚才说的都江堰工业园区,很多规划和一些口号充满着很多矛盾,比如说都江堰除了恢复生态后花园以外,还要建成世界上最具有号召力,最具有凝聚力这样一个旅游目的地,很多口号上的东西,但是紧邻都江堰市区,龙门山下有一个工业地,而且以建材水泥和相关化工厂为主的,这些项目对都江堰城市影响是致命的。还有彭州石化在震前就在预定之中,地震以后虽然引起过一段时间争论,这样大型项目放在地震危险带合不合理,这个问题很快被淡化了,政府推进的是把这个项目积极启动起来,而这个项目也是在我们一个环境敏感区,和地震敏感区内,也和从崇州市定位是不相符的。最重要一个问题,整个带上,岷江也好,彭州石亭江也好,这些都是发展的河流,震前所形成的一些化工产业,双高产业在地震当中可以说是受到了重创相当大的,实际上地震以后,给这个地区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及环境彻底改变一个重要的机遇,通过地震我们重新把这个产业重新处理,灾后目前状况来看,可能比灾前规模,一些危险因素更增加了很多。
提问:地震以后急于再生产,这些企业,工作环境评价有没有做过,震前环境影响已经是很突出的了,震后重建有没有考虑到生产格局重新布局和调整。
杨勇:产业要考虑环境方面的相关要求,以及建设项目程序等等,都做了这方面的规划,也有条例,国务院专门颁布了一个重建条例,条例来看没有问题,并且也做了一些相关的功能区的区划。比如说限制开发的一些区域,相关不能开发的区域,可开发区域也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规划当中,实际的实施当中会产生很多矛盾。比如说岷江紫坪库,震前有阿坝州高耗能工业园,但是灾后看来一个阿坝铝厂很快恢复生产,第二,它的扩能,震前生产能力要扩大两倍,第二阿坝州高耗能工业区又落地了很多新项目,实际上灾后重建很多地区一种口号式的,比如说三年要恢复到震前水平,五年要超过震前水平等等,这些口号很多。
实际上目前实施的情况,我们看到还是比较焦虑的,新项目的落地和一些带病的,受到重创的创业粗放型的恢复这种是交叉在一起,新项目落地确实门槛降低了很多,可能会省去很多程序性的关口,而不是在特殊的背景下而使这些项目合法化。现在除了化工建材,北川地区也在建工业园,这个事情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事情。这就是产业的问题。
另外关于城镇、村镇恢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矛盾现在缺乏一个地质灾害评估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地区现在比较重视建设屋的抗震问题,这是大家取得的共识,这种地震带上,重新修建的房子必须和地震以前要提高抗震级别,这个是没问题。但是我们在选址上,对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没有这方面的指导和支撑。特别是很多不适合从业的区域,这些人怎样安置,这些人怎样合理的进行重建规划?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开始启动。启动唯一的一个村落,就是汶川县植台村(音),灾后重建前几个月老百姓返回以后,也是在这种压力返回去以后自己建了房,后来由于水源问题解决不了,把这个村落四百户人迁移到了成都市南区一个海拔两百多米的地方,跟以前的羌族文化环境整个隔离起来了,实际上那个地方成为孤岛,这种搬迁虽然尊重了地质危害性不适合重建,但是也产生了矛盾,老百姓新修的房子,政府是不是要赔偿他,还有不愿意走的。另外整个孤岛四周都是以汉人为主的孤岛,能不能比较很快适应生存环境,都是新问题。
另外村落重建当,对森林植被现在的态势看来,我认为面临又一次的浩劫,除了地震破坏以外,现在大量的恢复重建需要建材,这个方面我认为缺乏一些采伐规划,和采伐性的技术性的指导,我们走到很多地方现在是成片成片的采伐,另外不分树林大小的采伐活动。但这个现象也是值得关注的,另外在重建当中,特别是老百姓自己重建当中,开挖采石问题,取土问题,这些问题也缺乏一个组织规划,在脆弱地质灾区地质环境当中雪上加霜,这种破坏也是一个大面积的。
另外我还想说采矿问题,地震以前,龙门山地区采矿活动几乎是在上水平,成都平原向龙门山起伏的地方大概在一千米左右,以前采购活动在一千米水准上,从上往下开采,开采顺序是这样的。从六十年代开始是3500米采购水平,到现在采到1000水平,龙门山主要采购区已经掏空了,这个里面是大量的采空区遍布在龙门山里面,现在为了灾后重建,和满足磷化工群这些需要,现在除了在产地以外,寻求磷矿资源以外,现在有一个规划向深部采伐,像深部采伐可能导致两种不利情况,一个是向深部,也是龙门山深段断裂带,因为这次是浅源地震,只有十公里左右浅源地震,如果进行深度采矿活动,可能到龙门山应力集中区域,会不会带来应力集中反映,这是需要研究的。
第二个问题,深部需要达到700标高,可能导致龙门山相关河流,地下水位线降低,这样导致成都平原的城市群落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河流的余平面的变化,可能会带来比较深刻的影响。
地震以前成都平原大气环境、水环境可以说是在一种威胁之中,水环境由于近两年形成大量化工工业群,又是这些城市群落上游地带,排放,包括环保处理,粗放型的工艺,对水环境已经导致很大的影响,2004—2005年川化污染问题,给下游城市带来很大水源安全问题。如果灾后重建当中在这些河流上游布局污染很重的化工建材和相关污染型企业的话,那成都市周边水环境形势将会继续恶化,从大气环境来看也是这样的,地震以后成都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确实得到很大改善,气象部门解释大雨洗了大气中的污染物,那以前下雨怎么就没有洗掉呢?这个解释是说不通的。实际上我们应该珍惜地震以后由于这些污染型企业停产和破坏,换来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提问:有关沙尘暴研究,地震之前研究也很多,而且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尊重沙尘暴流向,证明一直延续到四川成都,这是非常重要的迹象。
杨勇:成都那几年的沙尘,车面上看到很多浮尘,但今年成都出现突然陡增的情况,我自己认为和龙门山地震地区有相当大的关系。那两天老百姓突然感觉到成都天气全这样了,黑糊糊的,车上全是浮尘。
提问:这两年青藏高原地球温暖化影响,青藏高原沙化影响非常严重。从气象云图,从摇杆上都可以分析出沙尘暴流向。
杨勇:我们要确定他的沙尘原理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地震之后他们之间相关联性。
提问:您说跟地震有关,有证据吗?
杨勇:没有证据,我觉得是一个大方向。今年成都出现陡增的浮尘天气,我们研究沙源地地区,我认为这之间的关系值得研究。
提问:今年地震以后,滑坡地区也有裸露,分布成都的灰尘,到底是本身的结构,是沙质的还是裸露的那种。
杨勇:就是采集样本。
说了那么多关于应对和防范的问题,现在最重要是评估工作非常紧迫,指导灾后重建,科学重建,灾区评估工作我觉得是比较紧迫的一件事。现在的现象就是参与单位很多,重叠的事很多地震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科学院系统,很多都是在这里面做规划,重建,这些规划重建有的在一起的,有的没有统一的规划的原则蓝图上做的,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财力、物力。沟通协调不够,我参与了建设部了,政协的讨论,很多都是重叠在一起,而且没有一个统一指导思想来做,确实说资源共享和各部门相互的交流都不太够。
还有功能定位不是太明确,重建规划比较混乱,并且一系列重大隐患现在不是太清楚。有些大型工程项目启动得太匆忙了,比如说彭州石化,一个是在地质环境没有稳定,没有修护在一定情况下,大工程我觉得还是慎重为好,彭州石化这样敏感的项目,最好还是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决策和评估机制来公众参与和相关部门来进行评估讨论这样子要好一些。
我最关注就是龙门山深部这些矿山,今年运作地质灾害的一些预案,和提前的预报,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应对和防范的,现在有一些地区涉及到集中重建,和异地重建土地置换问题,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一些矛盾,原有土地置换到另外的土地,政府在这个里面的一些态度和政府的目的,不处理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最后我们应该思考一下,思考多难兴邦,按照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来看,一次灾难应该预示到一次大踏步的进步,通过思考,通过合理审视应该是一次兴旺的机会。这个机遇,我觉得我们应该把握住。另外这个问题上,现在要重点看发展模式问题,什么发展模式才是最好的?一个是针对灾区,对于我们国家今后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发展追求GDP,追求大量的消费,追求资源的消耗,是不是我们今后应该继续走的路,或者调整一种发展方向,一种发展理念,这样的问题会显得更多。
最后我还是要说到重大工程问题,特别是水电问题,通过汶川地震已经反映了它的危险性,这个问题不是地震以后才出的,现在整个西南态势,是这些重大工程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不说是违反建设项目程序,和一些公共参与程序,就说对地质危险性的科学依据,科学支撑和科学研究都还没有一个拍胸脯的一些结论,或者能够支撑这些工程安全的一些科学成果的这样一种情况下,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是要必须应对的,必须继续呼吁下去的。
主持人:现在全国或者说全世界一个非常大的大家关注的生态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我们中国和世界在全球气侯变化上拿到的钱太多了,就我知道有多少项目都在做,但是杨勇他们最近要做的,他给的计划书我让他发过来,他说是让西部找水,我后来转给别人的时候,我加了一句,在全球气侯变化的这种态势下找水,就可想这个有多重要。但是杨勇到现在期待着陆丰(音)支持他们三辆车,老跟我们说,五月底就要出发了,但是三辆车都没有落实,刚才坐的一大排队伍的人,大家都是穷帮穷,所以我想这么重要的事情,应该让更多有钱人知道今年年底哥本哈根有一个全球气候变化的会,现在很多人说要去,但是像我们西部中国,因为青藏高原是第三级,我曾经采访过一个科学家,第三级一两度变化对全球有五、六度变化,像这样一支队伍,这样为世界,为中国人考察,去记录、去寻找,可是他们还是安全要靠自己,杨勇有他的个人魅力带动这么人一起做,对于在座的人,我们记者沙龙真的希望能够在全球气候变化情况下,找水的行动引起有钱人的关注,如果靠他们现在这些人力量也可以去找,但是我们其实更希望有国家的、有国际的力量来支持这样全球气侯变化应对的方案来自这些科学家在这样的寻找之中,所以我想我们也打在我们今天沙龙的最后,希望今天在座人,如果有可能的话,把这种找水的精神,把他们找水这样一种艰难告诉更多的人。
17、关于环保达尔文什么也没说
来源:搜狐绿色2009-05-22 冯永锋
http://fengyongfeng1108.blog.sohu.com/116920223.html
——纪念一位博物学家诞辰200周年
我敲下这篇文章第一个字的时候,正是紫花地丁马上就要出现在北京地面的时节。在一些家花爱好者的台架上的花盆里,甚至冬天也可能葡伏着紫花地丁,因为大家把屋子弄得暖烘烘的,紫花地丁和它们的朋友们,误以为这个世界春常在。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紫花地丁开在地表上的花,大部分是假花,真正的繁殖过程,已经由地底的另一朵不开花的花完成了。这是植物保障遗传多样性和繁殖可能性的一种策略,是它们在大自然中“进化”出来的技能之一。
然而在中国,这是很少有人知道的“秘密”。自然界至今对中国人是神秘的、令人畏惧的,难以捉摸的。对于中国人来说,热爱自然的方式,于花,是家里养着;于鱼,是家里养着;于鸟,是家里养着。要么就是在春天到“植物园”里去,要么就是在夏天到“动物园”里去,要么就是在周末,到“郊区”去;要么就是在春天来临时,去踏青——其实就是在刚刚长出花草的春野上,吃喝一通。
舍此以外,似乎就没有别的了。
大概也有养家狗的,也有养家乌龟的,也有养家蜘蛛的,也有养家蛇的。这些爱好与收藏钱币,收藏火花,收藏啤酒罐,收藏车模,收藏邮票相仿佛,不过都是些精神拐杖似的寄托。
中国有收藏家,却没有博物学者,中国有养花种草的人,却没有自然爱好者。
因此,中国没有达尔文,中国也不会有《物种起源》。于自然探讨的没有,于人类探讨的也没有:自古以来,中国很少有人想过要试着写一写政治理论、管理理论、法律理论、公共服务理论。从古到今,朝廷的运行,不是依靠半部《论语》,就是依靠半部《周礼》;而社会的运行,基本上就是依靠人类的本能欲望。
有人很希罕地说,不对啊,我们有中医啊,所谓的中医,不就是自然医学,不就是从自然界中配伍各种动物、植物、矿产、神秘之物的过程吗?而这个过程,如果不对自然物性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精确的剖析,怎么可能适配得那么的恰到好处?怎么可能“糊涂”“混沌”得那么的精准?因此,不管你怎么样查证,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中医,至少都应当是自然学家。
也许我该承认这一点。但是,中医是一种职业,爱好与兴趣如果沦陷到职业的程度,在中国往往意味着“发现的风险”,职业有其强迫性、功利性和封闭性,长于保守、沿习和固化;而博物学家,其实不能算是职业,而是社会的共同贴近爱好的本能,博物学家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志愿性、公益性和和开放性,好探索、怀疑和否定。
但中国确实是奇特的,一项运动,在某个国家如果没有全民健身、公众参与、共同爱好的“群众基础”,那么这个国家按道理在这项运动的竞技体育项目上是不太可能产生世界水平的运动员的;所以,中国的足球、橄榄球、棒球,都不太行。但奇怪的是,如果我们细细数一下中国的奥运冠军,有许多金牌主所参与的项目,估计全中国最多几百号人了解。而且这几百号人往往是金牌主的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也就是说,出于对金牌的渴望,出于对国家荣誉的贪恋,一项没有公众基础的项目,在中国可能封闭训练、封闭比赛许多年,产生了一个个让公众知晓后充满钦佩和误解的“世界冠军”。
因此,在中国没有公众型的博物学家,但中国却同样有研究自然科学的人,因为为了与科学体系相对应,也确实是因为自然界本来就需要有人去研究,值得去研究。因此,我们有研究物种保护的人,有研究宏观生态学的人,有研究自然细节的人。有人研究天鹅,有人研究丹顶鹤,有人研究雉类,有人研究蝙蝠,有人研究蜜蜂,有人研究蝴蝶,有人研究金丝猴,有人研究大熊猫,有人研究兰花,有人研究杨树,有人研究桉树——当然,也有人研究别人研究的论文和成果。
但是,自然界在中国人面前仍旧是神秘难知的,因为实际上没有人了解“当地自然本底”——极少数了解的人,成为知识专制者和知识垄断者;公众支持他们成为专家,但专家却似乎忘记了自己身上的公民科学家的责任。无论是城市的自然,还是乡村的自然,无论是经济用地还是自然用地,似乎都有科学家调查过,似乎也有相关部门的人在负责,但如果有一天突然有个公众想问一问身边的那棵树叫什么名字,他问遍流过身边所有的同胞,会悲伤地发现,没有一个人知道,也不知道去找谁当自然导师。
因此,似乎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普通公众不知道,估计世界上就无人知道,因为少数专家的知道,并不能算真正的知道。因此,中国当今最红的野生动物大熊猫,是在1869年被一个法国神甫发现于四川宝兴的山沟里;中国当今最喜欢炫耀的“特有物种”黑颈鹤,是1876年俄罗斯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发现于青海湖畔。然后,一百多年过去了,生癖的词汇变得凡常,原来从不入眼的物种变成明星,而对这些物种的生活习性,却仍旧陌生得很。知道大熊猫三个字的人不少于十亿,但观察过家门口蚂蚁的人有几个?掏过鸟窝的儿童有无数,但知道观察过麻雀和喜鹊的儿童,有几个?
读过《物种起源》的人大概不会太多,因为中国人不是个爱读书的群体——从古到今,中国人唯一愿意读的书就是教材,一本书一旦丧失了成为教材的可能,那么这本书的购买率一定会瞬间跌落。但如果你再想一下,也许,在中国,观察过至少一个自然物种的人,可能比读过《物种起源》的人还要少。
表面上似乎很简单的原因,因为观察自然没有进入考试序列,观察自然没有进入中小学课本序列,观察自然没有进入学生课表序列,观察自然没有进入家庭生活序列。因此,肯定会有人建议,要想让中国人观察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很简单的办法,就是让自然教材化。想到此,人大代表会写议案,政协委员会写提案,有教育传播权的人,会对媒体发出呼吁,而教育部的文件柜里,也可能真有那么一份草稿。
然而,真有那么简单吗?几千年来,我们教材化了许多东西,有哪一本教材上的知识真正进入了学生的心灵?有多么知识被学生们厌恶异常地抛弃?当学生的头脑成了知识过路机,那么这个知识有什么意义?当学生的心灵成了知识腐烂的仓库,再多的教材有什么爱得用途?
因此,对我来说,我最想做的,其实就是自己先成为自然观察者,成为博物学家。因为我相信,自然面前没有专业,认知自然最需要的是情感,观察自然最需要的是毕生的持续。而我有这个意识是非常晚的,我不过刚刚起身。
自然界需要所有人去精读,而在中国,可能连泛读的人都很稀有。绝大多数人把自然界当成了一幅画或者一个概念,而不是把自然界当成人类最基本的知识联络通道。
而有许多人却是对自然充满好奇,而且肯把精力投放到自然认知的。达尔文一直是这样做的,华莱士也是一直这样做的,长时间志愿观察自然的结果,是他们几乎同时想到了“自然选择”,想到了适者生存,想到了自然进化论;而启发他们的同一本书,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而这样一本谈人口的书能够启发这两个人的原因,是他们一直都在持续不放地观察自然,积攒对自然的疑惑,贯通各细节间的沟壑,融通各标本间的共识。无论是在离家万里的海岛,还是在家门口的小路边,都在随时收集各种各样的“自然痕迹物”。然后,在二十年后的某一天,拿出一本自然生成之作。
有人说,观察自然需要富贵,因为环保是有钱人和有钱国家、有钱企业的事,而恰好达尔文是富贵的,因此,他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过,观察自然是一种志愿行为,就像恋爱一样,一个人有钱未必你会爱他,而另外一个穷人却可能让你心动不已。因此,用所谓的有钱来等同于观察自然,完全是推辞。中国从古到今也出现了许多有钱人,他们不但没有成为自然观察者,反而更加热衷于人与人之间的血腥斗争,热衷于官场上的杀人游戏。
何况,华莱士是贫穷的,其他的博物学家也有许多是贫困的。观察自然,与贫富无关,与知识水平无关,与国家的形态无关,唯一相关的是人对自然的态度,人内心里对有没有接近自然的愿望。
有人又强调观察自然要有专业技能。要观察自然,就得先上大学的自然专业,否则就不可能掌握相关“技巧”,就不可能入门和升级。可惜,达尔文的父亲要他学医——而他怕鲜血和死亡,要他学神学——而他最后怀疑“圣经是一部伪造的世界史”,都没有造化和机缘,而偏偏“学”起的自然观察,而偏偏“学”起了化石和地理。
因此,在自然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你在自然面前有无数的机会。问题在于你愿意不愿意。而我们从古到今在做什么呢?我们是在把所有通向自然的门全都锁上,一遍遍巡视它是否牢靠,我们把所有的和眼睛和耳朵全都缝合,把所有的责任全都推到街道对面。
同时,我们也就把所有发现自然的机会拱手相让,我们也就把与自然对话的所有乐趣沉入心底,我们也就把保护自然的所有勇气,全都迁出头脑。
在达尔文诞辰二百周年的这个春天,如果一个中国人真的想纪念达尔文,那很简单,不需要买他的书,不需要读他的书,不需要发表崇敬他、仰慕它、向他学习之类的誓言,因为对于一个不懂得观察自然的人来说,《物种起源》什么也没说,什么意义也没承载;只有有阅读自然能力的人有能力阅读这样的书,就像只有有阅读自然习惯的人能写出这样的书一样。因为一个人如果无法从自然界读到知识,那么同样,这个人也无法从书本上读到知识;就像一个不敢投身现实社会的人,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作家一样。(2009.3.12植树节)
17、多重危机同时肆虐地球家园 怎样用绿色新政应对?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5月25日 任勇
http://env.people.com.cn/GB/9354061.html
在我们全力以赴应对金融危机、提振经济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实际上还同时面临着资源环境等多重危机。多重危机是“世界问题复合体”的必然结果。
表面上,多重危机有着各自的直接原因并沿着不同的方向在发展,但本质上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应对多重危机,需要系统创新。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近提出了“实行绿色新政,应对多重危机”的倡议。
在绿色新政中,政府的“绿色领导力”是基本要义,“绿色经济”是基本目标,“绿色投资”是基本方法,“绿色政策改革”是基本保障。绿色新政理念提出以后,得到了各主要国家和集团的积极响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无论是从政治意愿上、还是从战略思想和具体行动上看,中国特色的绿色新政是坚强的、清晰的和务实的。我国要以应对金融危机为机遇推动绿色投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在着力解决高能耗、高污染等基本问题的同时,要放眼世界,着眼未来,着力培育和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再生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研发传统产业的清洁化技术,抓住下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先机。
环保部门既要做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绿色新政的忠实实践者,也要做绿色新政理念的积极倡导者,为中国的绿色发展在理论思想和实际行动上做出贡献。
多重危机同时肆虐地球家园
应对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衰退是目前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民众的主流声音和压倒一切的要务。然而,当我们冷静思考2008年9月暴发的金融海啸前后的世界局势,不难发现我们不仅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而且面临着更长时间和空间跨度上的其他危机。
在2008年之前的若干年里,石油价格总体上一路飙升,2008年每桶达到150美元后,又大幅跌至2009年初的40美元。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石油价格将攀升至每桶200美元左右。铁矿石等其他矿产资源也有着类似的价格振荡。能源和自然资源供给短缺已经引发了地区战争和政治动荡。
2007年出现的粮食价格飙升使得发展中国家花费了3240亿美元来养活它们的人民,这个金额相当于最近3年全球所有对外援助资金的总和。然而,粮食安全问题目前并没有缓解。据预测,到2050年,要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世界粮食产量需要翻番。粮食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生态破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水资源危机长期存在。目前,发展中国家1/5的人口没有足够的清洁水,一半人口没有基本的水卫生设施。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7年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4》,除了诸如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少数相对简单的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的解决取得了积极进展外,全球层次上的环境总体状况在恶化,环境问题的地区及社会分布失衡加剧。在众多全球环境问题中,气候变化问题在近两年进入前所未有的“危机”阶段,一方面,诸多方面观点认为,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处于生态阈值水平,人类受气候变暖威胁的程度和广度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另一方面,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进程进入了后京都制度框架谈判的关键阶段,各国对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寄予厚望,但艰苦曲折的谈判又使人们产生了不少失望和很大担忧。
总之,尽管目前仍处在“全力以赴应对金融危机、提振信心恢复经济”的重要时刻,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多重危机正在同时肆虐地球家园。
表面上,这些危机有着各自的原因并沿着不同的方向在发展,但本质上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除了人们熟悉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是造成资源环境危机的根源这一认识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9年3月发布的《全球绿色新政》报告对多重危机的共同根源有更新的见解,这就是大量资本的错误配置,即过度地将有限的资本配置到物质财产、化石能源、结构化的金融资产及其衍生品方面。金融危机迅速导致经济下滑,资源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同样可以逐渐地并从根本上摧毁传统经济增长的基石。反过来,经济危机正在削弱人们应对环境危机的决心和能力。
多重危机印证了罗马俱乐部关于“世界问题复合体”的判断,即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全球化等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共同制约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问题复合体”有两层寓意:要么全面崩溃,要么系统创新。目前的多重危机正或多或少地预示着前者,同样,国际社会在应对危机中正思考着和探索着后者。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绿色新政》报告所指出的,国际社会在多重危机下取得了一项重要的共识:旧的体系难以为继,必须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1】 【2】 【3】
18、贵州省六盘水:经济发展“不要带污的GDP”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9年05月25日
http://business.sohu.com/20090525/n264148179.shtml
“资源的大量开发曾经让六盘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只追求速度不注重质量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痛定思痛我们决定转变发展方式,并明确提出了"不要带污的GDP"的口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现在我们既要温饱,也要环保。”5月23日在第十二届北京科博会“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少荣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在本次论坛上,贵州六盘水市等十个城市入围“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名单。
痛定思痛转变发展方式
记者了解到,六盘水是西南乃至整个华南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该市在破解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这个现实而又普遍的问题上,初步走出了一条西部资源型地区开发“金山银山”、又保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之路。
“资源的大量开发曾经让六盘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陈少荣坦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六盘水的森林覆盖率最低时曾跌至7.55%,水土流失面积占了总面积的80%以上,荒漠化、石漠化现象让人触目惊心。境内小煤窑遍地开花,土法炼焦、土法炼锌星罗棋布,在六盘水不到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小煤窑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到了2475对,空气受到严重污染,六盘水成为全国酸雨的重灾区。
不仅如此,煤矿、洗煤厂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排进长江上游的三岔河,珠江上游的北盘江,昔日清澈见底的水面黑浪滚滚,严重影响了长江和珠江的水质。正是在这样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六盘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不要带污的GDP”的口号,开发“金山银山”,保住绿水青山。
陈少荣告诉记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六盘水就开始大力整合资源,坚决取缔无序开采的小煤窑,取缔土法炼焦和土法炼锌,大力发展国有煤矿和地方骨干煤矿,通过整合、技改、扩能,地方小煤窑由原来的2475对,减少到现在的289对,产能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源的效率。
这种说法记者从一组数据中得到了佐证。统计显示,2008年,该市基本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25.18%和5.4%,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了1.11%和4.56%。小煤窑的治理、“两土”的取缔,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2008年,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全年优良率为100%。
资源开发更重节能环保
记者发现,发展观念的转变使得六盘水市在资源开发的同时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六盘水市通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对煤炭、煤化工、冶金、电力、建材五大行业中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和生产工艺,采取“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渐次调整”的方针,列出淘汰时间表,加大淘汰力度。
陈少荣给记者列出了这样一组数字,仅2008年,该市就淘汰落后产能136.41万吨,其中:焦炭行业16家,淘汰落后产能108万吨;铁合金行业5家,淘汰落后产能2.31万吨;炼铁行业2家,淘汰落后产能17万吨;水泥行业2家,淘汰落后产能12万吨。同时还要求新建、扩建的火电厂燃煤机组必须同步安装脱硫设施,已建成的火电厂要进行脱硫工程治理,目前全市已有87%的现役火电机组建成脱硫设施并投入运行。到2009年底,该市现役火电机组将全部实现脱硫。
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六盘水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使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陈少荣说,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大中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通过资源替代,工艺改造和产品设计,加强管理,扩大规模,优先进行企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在煤泥干化利用、煤矿瓦斯发电、矿井水治理回收、焦炉煤气掺烧发电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目前,六盘水市内已有10家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企业取得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认定证书,设计年产量达到6.5亿块标砖,已经能够满足市中心城区建筑工程需要。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对工业废弃物的利用,2008年六盘水消耗煤矸石34.8万吨,采矿废石20.03万吨,粉煤灰22.99万吨,煤泥28.56万吨,锅炉炉渣6.04万吨,瓦斯5171.6万立方米。在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的同时,六盘水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
这也与六盘水市在环保方面的大力投入密不可分,“九五”期间,六盘水投入环保治理资金2.6亿元,“十五”期间投入8.4亿元,“十一五”以来的3年,六盘水已投入环保治理资金16.16亿元。
发展清洁能源寻求发展新支点
在大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六盘水市还注重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寻求经济发展的新支点。陈少荣介绍,目前,六盘水的水力发电装机已有22.63万千瓦,在建的有66.49万千瓦;瓦斯与煤层气发电装机已有3.47万千瓦,在建的有2.4万千瓦;12.5万千瓦的风力发电站也将在今年正式动工。
陈少荣透露,最近,六盘水与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展的焦炉煤气(含氢气体)在汽车上的应用研发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将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汽车节能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进和促进作用。六盘水市政府还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及北京博朗环境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拟投资1.5亿元,利用中科院的技术,建设规模为日处理5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统一、集中、无害化处置,项目的前期工作已经启动。
记者了解到,连续几年,六盘水的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名列贵州省前茅。2008年,六盘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4.27亿元,增长14.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7.7亿元,增长16.2%,人均GDP达12516元,基本步入了小康水平。
对于下一步的具体打算,陈少荣信心满怀地说:“对于不科学的发展方式将继续采取高压限制政策,坚决予以取缔淘汰,同时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做长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做深高新技术应用,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专家点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说,六盘水市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与国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和主要做法是一致的,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应该加以肯定。
周宏春认为,作为和六盘水市相同的资源型城市需要认真研究和寻找替代资源,在资源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全面考虑产业接替的问题,比如六盘水正在进行的煤层气的应用等做法,不仅解决了发展需要的部分能源问题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国家应该加以鼓励。与此同时,作为六盘水地区可以考虑进一步推进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等项目的发展,这可以作为发展的一个方向,这既没有污染又可持续,同时也是一个富民工程。
对于未来如何发展,周宏春说,六盘水市已经有了较为周全的思考、规划和部署,我的建议是进一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一方面应考虑延伸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链条,另一方面要加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