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1
五月二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搜狐绿色: 绿色选择5月论坛主题:别拿“限塑令”不当回事
http://green.sohu.com/s2009/may-forum/
环境资讯:
2、中证网: 环保部与保监会 研究推出环境保护强制责任险
http://www.chinasecurities.xinhua.org/xwzx/07/200905/t20090520_1931903.htm
3、新华社: 发改委:中国有望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905/20/357684.shtml
4、人民网环保频道: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正式实施
http://env.people.com.cn/GB/9333545.html
5、环保部网站: 重点流域22省市治污不达标将被暂停环评审批
http://news.sina.com.cn/c/2009-05-20/100317853198.shtml
6、人民日报: 解振华:中国正着手制定长期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http://env.people.com.cn/GB/9330995.html
地方信息:
7、中国广播网: 江苏丹阳水源遭严重污染 当地1周后仍未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5-20/104515655502s.shtml
8、中国环境报: 广东挂牌督办紧扣十大问题 剑锋挥向重污染行业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5/20/content_11405681.htm
9、解放日报: 上海将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http://news.163.com/09/0520/10/59OI9G6F0001124J.html
重大水事:
10、中国新闻网: 三峡库区巫山段发生山体崩塌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7171
特别推荐:
11、中广网: 解读《2009年旅游绿皮书》:生态旅游不是无所不包的大筐
http://www.cnr.cn/gundong/200905/t20090520_505339485.html
深度报道:
12、网易探索: 南水北调工程耗时50年引发争议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dynamic/803391242784029_1.shtml
13、法制日报: 渤海污染问题报道(上)——75部法规治不住渤海污染
http://www.legaldaily.com.cn/0801/2009-05/20/content_1093366.htm
14、兰州晨报: 白水江保护区非法采石何时休?
http://www.gs.xinhuanet.com/bianji/2009-05/20/content_16584053.htm
环境时评:
15、中国环境报: 时隔40年首次发现绝迹动物 豚鹿复现说明啥?
http://env.people.com.cn/GB/9331077.html
16、中国环境报: 环保后督察怎样走向制度化?
http://env.people.com.cn/GB/9332507.html
1、绿色选择5月论坛主题:别拿“限塑令”不当回事
来源:搜狐绿色 2009-05-20
http://green.sohu.com/s2009/may-forum/
2009年5月22日下午14:00-16:30,搜狐网络大厦12F大演播室,搜狐绿色、中外对话、北京地球村邀请来的几位嘉宾将从“限塑令”实施一周年以来所取得的成效、目前依然面临的困难,后期将如何改进等方面来谈“限塑令”的执行情况。届时,《“限塑令”一周年执行情况问卷调查》结果将现场发布。
2008年6月1日“限塑令”正式实施。其减少塑料袋消费的效果十分明显,但一年过去了,不合格塑料袋依然泛滥,“回收利用”等政策尚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限塑令”执行难、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哪?后期还有哪些改进措施?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的调查结果如何?论坛嘉宾将于大家一起探讨上述主题。
论坛主要嘉宾:
李 静: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保司 副司长
张 斌:商务部商贸司规划政策处 处长
董金狮:国际食品包装协会 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陈景明:北京东郊批发市场 总经理
文衡凤:北京地球村减塑 项目负责人
2、环保部与保监会 研究推出环境保护强制责任险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09-05-20
http://www.chinasecurities.xinhua.org/xwzx/07/200905/t20090520_1931903.htm
环保部人士19日表示,目前环保部正会同保监会等相关部门研究推出环境保护强制责任险,同时有关部门正在不断完善推广现行的环境污染责任险,保险公司下一步将加大对该类险种的研究与开发。
19日在北京举行的金融、环境与发展论坛上,保监会官员表示,于2008年开始试点的环境污染责任险已在8个省市推广,其它省份的推进工作正在加紧进行。该险种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企业参保意愿不强,企业保险意识不高,保险公司的承保有一定难度,此外,还有一些外部的环境制约因素等。该人士介绍,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国家推行绿色保险的工作方向不会改变,下一步,保监会将会同多个部门在保险产品的费率厘定,参保企业的税收优惠,保险公司在产品供给上给予更多的支持措施,推进环境保护险的发展。
环保部人士介绍,为加强社会整体的环境保护意识,环保部已同有关部门合作研究环境保护强制责任险的推出,该险种将类似汽车交强险的运作模式,使得贯彻力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强。不过她表示,由于费率和成本问题,未来该险种采取何种方式推广还需综合考虑。
3、发改委:中国有望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来源: 新华社2009-05-20
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905/20/357684.shtml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19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有望在2010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
“所谓约束性指标,是必须确保实现的目标,也是中国向世界的庄严承诺。”解振华说。
据介绍,自确立指标三年来,中国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全国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不断降低。统计显示,全国单位GDP能耗2006年下降1.79%,实现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2007年下降4.04%,2008年下降4.59%。“十一五”前三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0.1%,累计节能3亿吨左右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约7.5亿吨,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一半的任务。
此外,全国二氧化硫、COD排放总量不断降低。2007年分别下降4.66%和3.14%,首次实现“双下降”;2008年分别下降5.95%和4.42%。“十一五”前三年全国二氧化硫、COD排放总量分别下降8.95%和6.61%,任务完成情况赶上时间进度。
解振华指出,全国单位GDP能耗三年完成了两年半的任务,还有一半的任务需要完成,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但节能减排作为一项硬任务,必须确保完成。”解振华说。他表示,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只要工作思路对头,各项政策措施到位,经过今明两年的扎实工作,节能减排目标“可以实现”。
4、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正式实施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05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333545.html
落实水污染治理责任 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
人民网北京5月20日专电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了环境保护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部门制订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办法》的制订和实施,将有利于加快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进一步落实水污染防治责任制,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
据悉,《办法》适用于对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三峡水库库区及上游、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及上游、太湖、巢湖、滇池等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实施相关专项规划情况的考核。《办法》将水质指标和治污项目指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其中水质指标70分,主要考核跨省界断面、湖区(水库)断面及重要支流断面水质综合达标率;项目指标30分,主要考核水污染防治项目完成率。
根据《办法》规定,环境保护部将会同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对重点流域各省(区、市)上一年度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并于每年5月底前将考核向国务院报告,经国务院同意后,向社会公告。对考核结果在60分以下的,认定为未通过考核,环境保护部将暂停该地区相关流域新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未通过年度考核的省(区、市)人民政府需在30天内向国务院作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对未通过考核且整改不到位或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监察部门将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同时,考核结果经国务院同意后,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依照《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的规定,作为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5、重点流域22省市治污不达标将被暂停环评审批
来源:环保部网站 2009年05月2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5-20/100317853198.shtml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了环境保护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制订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从印发之日起施行。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就《办法》相关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办法》出台的背景
答:为进一步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十五”以来,国家在淮河流域进行了水污染防治责任考核试点。200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原环保总局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并受国务院委托与淮河流域四省政府签订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2005-2010年)》(以下简称《责任书》)。自2006年起连续三年,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评估组,对淮河流域四省政府《责任书》年度目标落实情况进行了考核评估,量化打分排序,考核结果报经国务院同意后,向社会进行了公告。在此机制的激励下,淮河流域四省政府高度重视治污工作,按照《责任书》的要求,严格目标责任考核,扎实推进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治污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截至目前,淮河“十五”、“十一五”规划项目的完成率分别为85%和53%,均分别高于其他重点流域68%和27%的平均水平。考核试点以来,在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淮河总体水质不仅没有恶化,而且持续改善。淮河流域试行治污责任考核的实践表明,通过考核并实行公告制,可以有效推动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解决环境保护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促进地方政府落实辖区水污染防治责任制,切实推进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的实施,在借鉴淮河评估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环境保护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在充分调研和听取地方政府意见的基础上,数易其稿,研究制订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为切实推动规划任务的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环境保护部等6个部门联合制订的《办法》。
问:制定《办法》有何重要意义?
答:《办法》规范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考核工作,加强了对地方政府专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管,将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落实辖区水污染防治责任制,推动地方政府落实专项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加快规划实施,切实改善出境断面水环境质量;有利于分清流域上下游的责任,调动地方治污的积极性,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有利于形成齐抓共管的治污局面,促进地方政府组织各有关部门,加强配合,联合治污,解决水环境保护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的形势下,《办法》的出台,还将有利于地方政府提高对水污染防治工作认识,加大治污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治污措施,加快规划实施,确保规划目标的完成。
问:《办法》的适用范围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办法》适用于对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三峡水库库区及上游、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及上游、太湖、巢湖、滇池等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共22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实施相关专项规划情况的考核。《办法》将水质指标和治污项目指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其中水质指标70分,主要考核跨省界断面、湖区(水库)断面及重要支流断面水质综合达标率;项目指标30分,主要考核水污染防治项目完成率。
问:规划实施情况考核工作与现行的主要污染物减排考核工作有什么关系?
答:现行的主要污染物减排考核与规划考核工作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前者注重过程和手段,后者注重结果。减排考核体系主要考核各省级人民政府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总量减排完成情况,其中的化学需氧量考核不足以全面反映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为全面建立环境质量考核体系,我们制订了《办法》,根据不同河流、湖库特点,对有关跨省界断面、湖库断面和环湖河流断面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指标进行全面评估,用水环境质量变化程度来综合反映重点流域地方政府的治污效果,评估结果更易于被公众理解和认知。
问:规划实施情况考核由哪些部门负责?
答:重点流域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是实施各专项规划的责任主体,按年度对辖区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自查。环境保护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组成考核领导小组,并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对重点流域各省(区、市)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考核评估结果于每年5月底前向国务院报告,经国务院同意后,向社会公告。
问:对重点流域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规划实施情况的自查报告有哪些要求?
答:重点流域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按年度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查情况除水质指标和项目指标外,还包括治理项目投资完成情况、排污单位废水综合达标排放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及收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在线监控设施安装运行及联网情况、有关规定执行情况等。自查情况于次年2月底前报送环境保护部,同时抄送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水利部。
问:对于考核结果有哪些奖惩措施?
答:考核结果分为好(80分以上)、较好(70-80分)、一般(60-70分)、差(60分以下)。考核结果为差的,视为未通过考核。对考核结果为好的,有关部门优先加大对该地区污染治理和环保能力建设支持力。对未通过考核的,环境保护部将暂停该地区相关流域新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未通过年度考核的省(区、市)人民政府需在30天内向国务院作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并抄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未通过考核且整改不到位或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监察部门将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同时,考核结果经国务院同意后,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依照《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的规定,作为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6、解振华:中国正着手制定长期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5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330995.html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19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他透露,中国正在着手制定一个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我们正在制定‘十二五’乃至更长期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同时进一步加强履行国际公约的执行力,全面开展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解振华说。
据他介绍,国家方案的目的是努力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经济双赢,具体内容是继续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清洁煤技术、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在一些地区开展试点,为向低碳型经济转型探索经验。
此外,中国还将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法律规范和标准,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提高低碳发展的能力;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基础和战略研究、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保障能力。
解振华表示,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显,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中国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组长的‘国家长期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解振华说。
2007年,中国政府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为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为了确保国家方案的顺利实现,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果:
——2006年至2008年期间,单位GDP能耗分别比上年下降1.79%、4.04%、4.59%。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但经过努力将有望实现到2010年比2005年能耗减少20%的目标。
——2006年至2008年期间共淘汰小火电机组3421万千瓦,落后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大量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2000年至2008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达到12万千瓦,太阳能利用面积为1.3亿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水电装机容量和风电装机容量分居世界第一、第四位,核电装机容量提高到910万千瓦,在建2000万千瓦。
——截至2007年底,中国农村户用沼气达到2650多万户,每年可替代近16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400万吨。此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工造林最多的国家,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12%提高到目前的18.2%。
解振华强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不会因全球金融危机而放缓。他指出,与金融危机相比,气候变化是更为严峻和长期的挑战。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绝不会动摇,行动绝不会松懈。他透露,中国在新增加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投资计划中,共有58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生态工程、调整结构、技术改造等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项目。
“以上充分说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不是在唱高调而是真抓实干。”
解振华指出,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只有发达国家的1/3,历史累计人均排放更低。尽管排放总量较高,但相当部分是保障民生的生存排放和国际制造业的转移排放。
“我们希望国际社会对中国国情和能力有客观了解,对中国的期待合情合理。中国将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绝不重复发达国家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发展方式。”解振华说。
展望20日在捷克举行的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解振华表示,中欧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大有可为。
2005年中欧发表《中国和欧盟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建立了气候变化双边伙伴关系。2006年双方领导人确认,中欧双方承诺遵守该伙伴关系,努力实施并实现气候变化联合宣言设定的目标。自伙伴计划实施以来,中欧双方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中欧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合作潜力巨大,中方高度重视中欧在这方面的合作,愿与欧盟加强协调与配合,以深化双方气候变化各个领域的政策对话与具体的项目合作。”解振华说。
7、江苏丹阳水源遭严重污染 当地1周后仍未通报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09年05月2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5-20/104515655502s.shtml
中广网北京5月20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0时20分报道,江苏省丹阳市上周有传出了水源遭受污染的消息,究竟有没有使污染扩散?一周的时间过去了,当地政府一直没有向媒体公布此事,中国之声连线记者进行了采访。
中国之声:这次受到污染的河流在什么位置,与老百姓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关系比较密切?
记者:这次受污染的河流在丹阳的吕城镇,这个镇大概两万人左右。受污染的是一条与成都交界的河流,也是当地老百姓取水的河流。这条河流受污染之后,河流的水体一夜之间变成了红色,当地的环保部门紧急汇报,相关部门也采取了及时的措施,打了三道水坝,把它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注水进入运河和长江当中。上周六,江苏省环保厅也到丹阳指导和处理这个事情。
中国之声:你刚才提到的这条河的污染情况,人们的生活是不是受到影响了?
记者:我和一位李先生取得了联系,他说,上个星期自来水停了几天,后来来了水,平常他们这个地方的自来水一直有味道,老百姓都不敢喝,这里的污染是常见的,所以当地的很多老百姓都是拒绝交水费的。
中国之声:现在污染事件发生了,最重要的是调查出污染源,现在经过调查,有没有知道污到底是从哪个工厂出来的?
记者:这个事情发生到现在已经一周的时间了,当地政府没有向新闻媒体公布此事,现在不了解事情调查到什么地步,据记者了解的情况,这个镇以纺织、服装、油漆、涂料这些产业构成骨干产业群,周边工厂众多,也不排除是常州的某个工厂排的污染物流到了吕城。事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之中,我们想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隐瞒真相也是很困难的,我们希望当地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尽快向老百姓解释清楚这件事情。
8、广东挂牌督办紧扣十大问题 剑锋挥向重污染行业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5月2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5/20/content_11405681.htm
广东挂牌督办紧扣十大重点问题 剑锋挥向重污染行业 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要追究有关政府责任
广东省环保局、省监察厅日前联合召开2009年全省环境问题挂牌督办工作新闻通报会,决定对广州市西部饮用水水源、限期有关地市辖县今年年底完成污水处理厂“一县一厂”建设等10个重点环境问题进行联合挂牌督办。
2008年挂牌督办成效显著
据介绍,2008年,广东省环保局和广东省监察厅对广州市西部饮用水水源污染整治等10个重点区域环境问题和广州万利达纸制品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环境整治进行挂牌督办,成效显著,5个重点区域环境问题和16家挂牌督办企业达到整治目标,予以摘牌。
据广东省环保局环境监察分局局长周全介绍,2008年挂牌督办的成效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一是各级政府充分重视,形成上下联动,督办力度空前。东莞市投入资金9.64亿元对125家重污染造纸企业进行治理;阳江市为彻底解决岗列那格电镀城污染,由阳江市政府牵头制定了整体搬迁计划。二是突出重点问题,集中整治,部分区域、流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茂名流域取缔了流域内19家小炼油,将14家小造纸厂和8家小油毡纸厂列入淘汰范围,移交经贸部门处理;深圳淡水河流域自2008年以来,共关停污染企业177家,淘汰41家污染严重的牛皮制革企业,清理259家违法养殖场,查处环境违法案件806起。三是围绕民生问题,保障环境权益,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如丽珠集团新北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自挂牌督办以来,停止生产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主导产品,投资220万元对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并接受环保部门的监控,出资80万元将处理后的废水排入市污水处理中心。韶关钢铁厂两年来共投资4500万元建成了设计处理规模为10万吨/日的废水处理中心,60%废水经深度处理后回用。
2009年挂牌督办重点突出
2009年,广东省环保局、省监察厅决定对广州市西部饮用水水源、淡水河流域重污染行业,清远市清城区大燕河流域重污染行业,独水河流域重污染行业,潮阳区谷饶镇、潮南区两英镇印染企业,开平市镇海流域污染,韶关乳源南水水库环境进行综合
整治,并对汕尾市与揭阳市交界地区陆丰市和揭西县废五金行业污染进行整治,限期有关地市辖县今年年底完成“一县一厂”污水处理厂建设,限期有关开发区年内完善规划环评手续等10个重点环境问题进行联合挂牌督办。其中,前5个重点环境问题为2008年未完成的挂牌督办整改任务,今年继续挂牌,后5个重点环境问题是新增的。
任务逾期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据介绍,今年十大环境问题挂牌督办主要围绕三大方面:一是威胁饮用水水源的环境安全隐患或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区域问题;二是跨区域、重点区域、重点流域以及重点污染行业环境污染,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环境污染严重、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区域问题;三是影响全省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进度的环境问题。为此,广东省环保局、省监察厅要求各地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强化环境执法,对因督促不力,失职、渎职导致挂牌督办工作进展缓慢而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将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追究有关政府、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见习记者邓慧玲 记者黄慧诚)
9、上海将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来源: 解放网-解放日报2009-05-20
http://news.163.com/09/0520/10/59OI9G6F0001124J.html
上海正在制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中长期发展规划,计划把重化工园区企业、黄浦江水域的注册船舶与危险品码头、重点风险源企业与危险废弃物经营许可证企业、放射源使用单位作为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单位。
保险转嫁污染风险
随着上海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因城市规划、安全生产、监管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欠缺和不足,以及社会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造成环境污染隐患大量存在,逐步成为上海城市安全的隐患。
2001至2007年间,上海共发生突发环境事故113起,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现实迫切要求建立有效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以期实现约束企业行为、保护公民利益免受损害的目的。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可以将被保险人(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或个人)对第三者的赔偿责任转嫁给保险公司,被保险人避免了因污染造成巨额赔偿的风险,环境污染受害者则能够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济。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且主要附加在各种商业保险条款上,如地震保险、油污处理保险、远洋污染保险等。华泰财险近年推出了独立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场所污染责任保险”,2008年在上海市实现保费收入约130万元。
污染险发展缓慢
受制于国内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和产品研发水平,我国环境污染责任险责任范围普遍偏窄,未能全面覆盖被保险人渐发、突发、意外的污染事故及第三者责任,而保险费率又较高,所以排污企业投保积极性普遍不高。同时,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经营风险大大高于其他商业险种,经营初期保险公司很难做到盈亏平衡。
因此,我国环境污染责任险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例如,作为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市缺乏独立的船舶污染责任保险产品;在金山、漕河泾等重化工园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尚未实现全覆盖。
专家认为,保险监管部门应鼓励引导保险公司采取联合承保方式,以进一步分散风险,并督促保险公司及时收集各类环境污染事故经验数据,提高费率厘定的科学性。保险公司也要加快消化吸收国外成熟产品经验,根据不同行业和区域的环境风险类型和特点,积极开发符合国际惯例、切合市场需求、能有效保障环境风险的保险产品。
尽快形成制度安排
整体而言,国内境污染责任保险覆盖面较低,深度不够,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虽然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已经含有环境污染责任险条款,但一些条款缺乏具体操作规程,导致排污者承担赔偿偏轻,也致使现阶段全方位开展环境污染责任险,尤其是实施强制保险制度的依据不足。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也取决于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目前,各地区注重区域平衡、协调、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未有效建立,“一时排污、处处受制”的社会惩治氛围尚未形成。监管部门只有通过强化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强对事故直接责任人和企业法人的处罚,增加污染行为的机会成本,才能让企业重视环境污染保险。
10、三峡库区巫山段发生山体崩塌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5月19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7171
中新社重庆五月十九日电 (杜远 伍木林)记者十九日从重庆海事局获悉,三峡库区重庆巫山县龚家坊河段十八日发生山体崩塌,约两万立方米泥石滑入长江,幸未造成船舶事故和人员伤亡。
据了解,滑坡位于长江上游航道里程一百六十五点七公里处,二00八年十一月三峡工程一百七十五米试验性蓄水期间曾发生过一次滑坡。此次于十八日凌晨崩塌的山体位于此前滑坡上端三百米处,该山体去年已被有关部门认定为“不稳定”。
滑坡发生后,当地有关部门立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重庆海事局在出事水域实施禁航,并出动了海巡艇前往现场进行警戒维护并组织实施交通管制。当地国土部门专家到现场勘察会商后认为,滑坡山体目前已基本稳定,但仍可能出现零星崩滑。至十九日晨,海事部门解除禁航。
据重庆官方上月发布的消息称,三峡工程自二00八年九月开始一百七十五米试验性蓄水以后,受长期高水位浸泡和水位升降影响,库区沿岸出现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增大、灾情险情增多的趋势。根据国内外水库建设的经验,水库库岸再造必将经历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过程。(完)
11、解读《2009年旅游绿皮书》:生态旅游不是无所不包的大筐
来源:中广网 2009-05-20
http://www.cnr.cn/gundong/200905/t20090520_505339485.html
中广网北京5月20日消息(记者陆敏)5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9年《旅游绿皮书》。《旅游绿皮书》指出,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在认识和实践中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在认识上把生态旅游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把它当多适合所有旅游形式、所有地区、所有环节的普遍原则,从而导致了生态旅游概念的无限泛化,形成了所谓的“城市生态旅游”、“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人文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工业生态旅游”等衍生概念。这样一来,生态旅游就成了无所不包的大筐,将旅游业的全部内容都纳入其中,从而失去了该定义存在的必要性,也造成了认识和管理上的混乱。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泛化理解不仅个别学者的文章和企业的宣传资料、营销策划中,也出现在政府的规划、纲要、标准中。例如某省通过的生态旅游规划为例,从资源分析、市场定位、发展目标到开发方式,完全套用传统旅游的发展思路,综观整个规划,去掉“生态”二字完全成立,也似乎更加合适。其次,是在实践中,沿袭传统大众旅游的方式来推动生态旅游。例如把生态旅游看成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依然以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为主要指标来衡量生态旅游;认为搞生态旅游就要大搞设施建设、铺摊子、上项目,忽视了生态旅游在设施建设、服务提供、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特殊要求;把生态旅游当成是一种市场营销策略,只看中这个“牌子”,而并不认真究其就里等等。 《旅游绿皮书》指出,生态旅游有三个显著特点:首先,从依托环境来看,生态旅游是在生态资源相对富集、受干扰程度相对较低的自然环境中开展的旅游活动,因此不涉及城市、工厂、文物古迹、革命圣地、文博场馆、人造景观等其他环境;其次,从发展目标来看,生态旅游要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其中特别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因此不以经济收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最后,从社会关注来看,生态旅游特别重视社区参与和当地人受益。
为了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宋博士强调,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第一,固守本义,避免泛化。生态旅游是个外来的概念,国际上尽管有各种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但近年来对其本质、要求、运行模式等的认识已日臻一致,所达成的基本共识是:生态旅游是前往相对未被干扰和污染的自然区域的旅游活动;在欣赏自然的同时,更强调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生态旅游不排斥经济收益,但这远非其首要目标,而且其收益除了用于生态保护外,首要考虑当地居民受益等等。对此,我们应该尊重国际上已经达成的共识,固守其本义,而不能以“适合国情”为名,进行无限的泛化。对此,作为规则制定者,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有正确的选择;而作为提供智力支持的研究者,也应有明确的态度。
第二,借鉴经验,少走弯路。各国由于其政治体系、社会发展条件、经济发展程度、生态资源条件、旅游发展战略的不同,决定了其生态旅游发展没有统一模式。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照搬别国做法。但需要提醒的是,生态旅游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多年,不论是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大国,还是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尼泊尔、博茨瓦纳等发展中小国,都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研究、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分析其中的失败案例,能够使中国的生态旅游少走弯路。毕竟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基数大、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国家来说,应该尽量避免稍微的差错所可能带来的损失。对此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第三,整合力量,官民互动。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除了企业自身的摸索实践外,更需要政府制定明确的游戏规则,学界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非政府组织给予实际的操作指导,媒体进行正确的宣传监督。就学术而言,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不乏优秀者。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成果,特别是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成果尚未转化为政策制定者的决策,被吸收到有关政策、标准和规范中的也不是很多。就非政府组织而言,他们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如能上升为政策性的指南、守则,乃至规范、标准、条例,或者被纳入其中,就会避免单纯理论思辨所带来的偏颇,从而对实践发挥更有效的指导作用。而地方政府所进行的某些有益尝试,也应当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总之,只有政府、学界、非政府组织和相关企业、当地居民各司其职,并相互交流、共同努力,生态旅游在中国才有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12、南水北调工程耗时50年引发争议
来源:网易探索2009-05-20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dynamic/803391242784029_1.shtml
南水北调工程将耗时50年,总长度超青藏铁路的三倍,耗资620亿美元,比三峡工程耗资多两倍,开辟出一条比泰晤士河流量还大的水路,直达黄河之北。
南水北调中段也面临延后可能,此段附近将有30万人口被重新安置,大量农田将消失。
耗时50年,耗资两个三峡的南水北调工程引起百家争鸣。
在世界最宏伟的管道施工现场,从最深的管底向上望去,直觉得自己是“井底之蛙”:浅灰色的天空有如不远处的小碟子。
然而,两年后再来看看,你将看到一股仿佛是挣脱了地心引力的急流,它从39米深的井中朝着天空奔涌,并最终流向北京和其他饥渴的城市。
河南省焦作市地处南水北调(中国近期最大的工程项目)的中心,卫报是首家进入焦作这些坑道的外媒机构。
本着胡锦涛主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宗旨,该项目意在谋求良方解决中国最严峻的环境问题——在污染严重、干旱的北方,水源枯竭程度令人震惊。
这项工程将耗时50年,总长度将超过青藏铁路的三倍;耗资620亿美元(合406.72亿英镑),比三峡工程耗资的两倍还多。它将通过三段水渠(每段的长度都在1000公里以上),开辟出一条比泰晤士河流量还大的水路,从烟波浩渺的长江,一直延伸到干燥的黄河之北。
在焦作,这条4100米长的水渠已经被巨大的钻孔机凿开一半,它将载着水从黄河之下流过。在工地脚手架的底部,九米粗的混凝土管道伸向农田幽暗的深处,向着黄河的方向延伸。
“这在黄河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工程师之一韩继平(音)自豪地说,“它无与伦比。”
过于庞大的工程?
该工程涉及众多生态、财政和政治问题,所以政府顾问们呼吁延迟或者削减该计划,因为事实或许会证明,即便是对中国来说,这个工程也过于庞大。
1962年该方案首次提出,毛泽东给予了批准,称“借一点”水对南方没问题。然而直到最近,政府才有财力和技术能力将该计划付诸实施。
在北方,供求的差距很明显,黄河两岸的大片土地,(用水)仍然依赖受到重度污染、已然透支的黄河。
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只占全国总水流量的2%,却要灌溉15%的农作物,并为占全国人口 12% 的1.4亿人提供用水。
新华社曾报道,每年有40亿公吨工业废水和污水被排入黄河,导致83%的河水污染过重,不经处理无法饮用。
中国绿色运动奠基人之一唐锡阳曾用警世的口吻描述这一趋势:“黄河文化已经被破坏。人们再也无法依赖这条河流生存了。”
然而,随着工业园区和城市的扩建,中国的“母亲河”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据估计,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过度用水的程度,累计达到90亿立方米。
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湖泊不断蒸发。中国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众多壁垒之中,这个问题最为迫在眉睫。
事实证明,降低需求非常困难。在郑州市黄河水利委员会调度中心,墙壁大小的显示屏上,显示着水量的分配情况。9个省份在分享这条河流。自从1987年以来,基于一个过于乐观的总水量估计(每年580亿立方米),配额都是固定的。今年,预计水量不足500亿立方米。2003年,曾跌至450亿立方米以下。这种水源匮乏应该由各个省份来分担。然而宁夏、内蒙、山东,每年都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超量10亿立方米。
遭殃的是生态系统。有210立方米水量要用于排沙和维持其他生物的生存。当周围省份超额用水时,整个地区都会受到威胁。水利委员会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为野生生物和大自然保留水源的重要意义。但是官员们称,他们需要更高的行政权力才能对此予以实施。
“数字黄河”
“一些省份和水库不服从我们的指令。他们无视我们的要求,用水发电,”余(音)说,“这是问题所在。我们缺乏惩罚措施。”
委员会已经成功减轻了洪水和泥沙淤积的状况。他们还称,在一些地区污染问题也已经度过了峰值,这一说法得到河南一些环保组织的谨慎支持。但是,对(用水)需求进行管控仍然面临挑战。
为了严格管理,中央政府正在起草黄河法案,以给予对黄河进行管理的机构更多权力。
此外,一项被称为“数字黄河”的方案还将让官员们坐镇郑州,远程控制和监测整个黄河的水闸以及灌溉通道。目前,这项技术仅在下游可以实现。
这种针对需求方的解决方案遭到强烈反对。在大家都想推进工农业发展的当口,没有哪个省份愿意接受水供给的减少。目前,农业对河水的消耗量最大,占引流出来黄河水量的90%。在干旱季节,余和同事们会被派往水闸,此时水利委员会对水量供应做出的决策几乎生死攸关。
“情况可能会非常危险,”他说。“过去,我们的工程师曾被愤怒的居民扔进河里。1999年之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人听我们的。上游居民不关心下游的需求。他们说,自古以来,他们都是任取所需。”
在缩减需求问题上面临如此大的障碍,迫使政府开始研究措施增加供给。主要的应对措施便是南水北调,这一方案已经在2002年得到胡锦涛(本科毕业于水利工程系)的批准。
在第一段本应完成时间的一年后,三条路线都遇到了障碍。沿着大运河的东段本该最先完成,但是已经重度工业化的沿岸地区污染过于严重,水处理所需的开支令人望而却步。据报道,天津更倾向于兴建海水淡化厂。
代价最高、最复杂的西段被无限期搁置。因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位于青藏高原上的河段,政治及经济代价都不菲。
考虑到环境因素和超出预期的赔偿诉求,中段也面临延后可能。将有30万人口被重新安置,大量农田将消失。
在郑州以北40分钟车程的焦作,中铁十六局的工程师们正在这片红土地上挖掘一条40米宽的隧道。一旦竣工,它将把汉江(与长江交汇)95亿立方米的水运往北京。工程的中段将取道黄河之下,而不是东流入海。不过,它把问题都留给了源头。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质学家杜云(音)已经发出警告,从丹江口水库引出三分之一的水量,将增加汉江污染、泥沙沉积和洪水的风险。
为了消除这些顾虑,政府又启动了80亿元,通过四项工程来支持汉江流域,其中包括从长江三峡水库和兴隆枢纽回水区引水。这些拆东墙补西墙的举措需要穿越大片农田,至少要挖掘650公里的水渠。而许多湖北人感觉他们仍在不断遭受损失。
太阳能与风能
湖北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沈小丽(音)女士说:“我们在向政府要求增加汉江项目的补贴基金并增建污水处理厂。一旦上游开始基建项目,下游就需要对用水进行补偿。进一步,又需要其他项目来应对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这变成了一个循环,于是就需要解决更多的问题,也需要更多的资金。”
汉江中游地区的反对呼声最为强烈。南水北调工程对这一地区的影响最为严重。“当地居民对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担忧。因为我们会丧失五分之一的水。”襄樊市一位不愿透露自己姓名的居民这样说。“虽然我们担心,但大家还都要表示支持。我们哪敢跟中央政府唱反调。”
而这只是东段和中段三项施工计划中的第一步。
前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向政府提出建议,先观察第一阶段的结果,再考虑是否继续后续方案。
钱正英说:“最初的计划是20年前提出的。从那时到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自然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我的观点是,我们必须重新评估中段和东段的计划。然后,我们要决定是否需要改变计划,是否需要继续第二期和第三期工程。”
她的观点代表了一种趋势,对毛泽东时代征服自然、宏伟项目的做法正在产生争论。科学的最新发展以可持续性为目标,质量胜于数量。在陈旧的项目继续进展的同时,政府对风能和太阳能项目也投入了更多资源。新一代的学者与政策制定者开始质疑过去“以大为美”的方式。
郑州大学水文学教授左其亭称,“我不支持超级大项目。要改变项目越来越大的趋势,就要更广泛地衡量这些项目的影响。”
“我们不仅要看局部,还要考虑全国和全球。”
国际环保组织则认为,应该着眼于降低需求而不是提升供给。
“调长江水缓解中国北部平原地区水荒很可能引起汉江流域、三峡水库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崩溃。”国际河流组织的彼得·博萨德(Peter Bosshard) 称。“为解决水资源危机,中国需要逐步淘汰北部干旱地区耗水量巨大的产业和农业作物,并用更加环保的方式取而代之。”
13、渤海污染问题报道(上)——75部法规治不住渤海污染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 2009-05-20 蔡岩红
http://www.legaldaily.com.cn/0801/2009-05/20/content_1093366.htm
编者按
近日,我国前所未有地发布了首个只针对渤海的区域性海洋环境公报。
公报显示,目前,我国渤海污染海域面积占其总面积的比例最高,是我国环境与生态问题最突出的海区;且环渤海经济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大规模的区域开发不仅对渤海海洋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也使二者的矛盾日趋凸显。而现行的环境保护与管理机制与法规,缺乏对渤海区域环境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在渤海治理中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如何拯救日益恶化的渤海环境?我们应该为渤海治理开出怎样的药方,已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问题。为此,本报推出报道,从渤海现状、渤海治理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专家提出对渤海实行区域立法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探讨,以期找出渤海治理的良方。
1.08万平方公里、1.09万平方公里、1.19万平方公里、1.76万平方公里、1.38万平方公里,这是记者日前从国家海洋局历年发布的海洋公报中得到的2004年至2008年渤海污染面积。从数字中不难看出,渤海污染日趋严重。
而据记者了解,目前与渤海海洋环境相关的国家和地方级的各类涉及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至少有75部。但日益突出的渤海生态环境问题表明,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预期效果在渤海未能得以有效实现,现行海洋环境立法体系在渤海海域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
制定法律时缺少针对性
问及原因,国家海洋局海洋战略研究所环境资源研究室刘岩主任说,在实体方面,适用于渤海海域法律法规基本上都是一般法、行业法,为垂直条块管理立法体系;在效力上,需要相应的配套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立法予以细化实施;在内容结构上,均注重普遍的、共性的、一般的海洋环境问题,无法针对具体的渤海环境问题进行特殊制度安排。
现行法律法规多以公民、企业或其他组织作为调整对象,而规范和约束政府具体的决策和管理行为的法律规定非常有限。
此外,现行法律法规以单项法律单个环境要素为调整对象,缺乏区域海洋环境管理机制;相对侧重于工业污染防治,在河流入海污染防治、面源污染、生活污染、养殖污染等方面规定较为薄弱,甚至存在空白;在海洋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多不具可操作性。
有些制度的设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强调以行政手段为主,未能引入综合管理机制。现行法律法规目标定位较低,不能满足渤海这种封闭型海湾治理的特殊需要。以单项事务立法较多,缺乏综合性立法,无法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
在程序方面,我国立法是法律相对原则,在具体问题上法律的规范作用要通过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来实现。现行海洋环境保护配套法规严重滞后,一个环节滞后就可能影响具体法律的整体实施效果。例如,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实施已经将近十年,除了2006年出台了《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条例》之外,其余各条例都仍然是旧海洋环保法的配套立法,均未及时修订,有关海洋生态保护等根据新海环法新增设的内容需要制定的配套条例也尚未出台。这些细化的配套条例迟迟无法出台,必然影响到新修订的海环法的真正有效地贯彻落实。
多元行业立法难免冲突
“面对渤海环境这个共同的问题,由国家和地方不同的立法主体的多元行业立法,主管部门众多、执法分散,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冲突,难以形成立法合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法律应有的实施效果;
配套法规的修订和制定严重滞后,无法及时适应和调整迅速发展的渤海沿岸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活动,以及与渤海特殊的地理不利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刘岩又从实证方面进一步做了阐述。
渤海沿岸有13个城市依赖于渤海生存。受行政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制约,渤海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缺乏统一性、权威性的管理机构。渔、盐、农、航运、石油、旅游、工业等多行业在渤海进行各自的经济开发活动;海洋、环保、农业、交通等政府管理部门以及三省一市地方政府又各自具有相关的管理职能。其结果是难以对区域进行海陆一体化的综合开发与治理,难以对区域开发中存在的各种利益进行统一的协调与有效管理。
因此,针对以行业立法为主、以单个要素为调整对象的现行海洋环境立法体系的严重不适应性,亟需在国家层面上出台专门针对的渤海区域环境问题的特别法,以区域环境立法为上位法统筹陆海环境综合整治,整合地方法规资源,提高立法效力,满足缓解和解决渤海环境问题的迫切需求。
环境与经济矛盾难调治理难
从近年来渤海环境污染现状不难得出结论,现行的一些治理措施并未显效。“渤海环境污染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渤海环境治理也未达到预期效果。”刘岩说。
“十五”期间,国家投巨资开展渤海环境综合整治,但未达到预期效果,其中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其重要的原因。刘岩认为,影响渤海生态与环境问题产生的区域广阔,从黄河上游到渤海沿岸地区,众多主体分享渤海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这就使渤海成为典型的“公地”。直接影响了沿海地方政府治理的积极性,造成治理投资效率低下。其次,“十五”期间渤海治理规划计划,如《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只是一个政策性文件,不具法律强制性效应。执行过程中,政出多门、各行其是,政府部门职能存在“越位”、“缺位”和“交叉”的现象,在渤海治理过程中,导致管理体系、监测体系、投资体系、统计体系、评价体系难以对接,直接影响了治理的效果。
“渤海环境问题产生与治理效果不明显,是管理失效与治理危机不力的结果。”这已成为一些海洋专家的共识,专家们同时认为,渤海环境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流域、跨中央与地方,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统筹协调,形成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部门之间的网络状对接与合力。
因此,渤海治理应有的政策选择是制定和实施区域环境立法,通过建立超越于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之上的更强有力的统筹协调管理新机制,促使相关利益主体共同行动,承担责任。
新闻背景
渤海已非“蓝色粮仓”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刚刚发布的首个区域性海洋环境公报———《2008年渤海海洋环境公报》,该局环保处窦月明处长在接受本报独家采访时告诉记者。数据表明:2002年渤海污染海域为0.36万平方公里,而2008年已增加到1.38万平方公里。
渤海中80%以上的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监测人员经常看到的是酱油色泛着阵阵恶臭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排向海中。
2008年监测的6个生态监控区中,全部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如产卵场严重退化,鱼卵、仔鱼种类锐减,特别是渤海沿岸原始湿地几乎已全部消失。
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副主任崔文林说,渤海是我国惟一半封闭型内海,海域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海水交换能力差,海洋生态系统脆弱。目前,渤海海域面积仅占我国海域总面积的不到3%,但入海排污口的污水排海量则占全海域的23%。
近年来,渤海沿岸的陆源排污仍未消减,2008年,环渤海沿岸共监测陆源入海排污口96个,超标率为82%,其中山东沿岸陆源排污口超标排放率最高,达96%,天津沿岸次之,为92%。而2006年和2007年两年间,四个海区中,渤海沿岸超标排放的排污口最多,比例高达90%以上。
目前,受影响最大就是海洋生态环境,如产卵场严重退化,鱼卵、仔鱼种类锐减,密度低,有的地方每百立方米仅有几条鱼。
过去,渤海是沿岸人们“蓝色粮仓”,名贵海鲜超过了30种,而如今,渤海已没有一种鱼类、贝类或螃蟹能够形成规模群带,渤海物种至少减少30种以上,过去盛产的品种相继断档或濒临绝迹。
如今,渤海环境问题又面临着新的形势。现在出现了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就是由原来向渤海大量排污的形式转到排污和破坏海洋自身自净能力并举的阶段。
由于渤海沿岸经济开发,大量的围填海工程,以及修堤筑坝,使得渤海沿岸的原始湿地几乎消失殆尽。
现在环渤海三省一市的围填海项目填的所谓废地、荒地、盐碱地,实际上大多数都是湿地。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对入海污染物的净化、分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海洋生物繁衍的地方,还可以减少海洋灾害。如今的现状是一方面继续向大海排污,使渤海环境持续恶化,另外一方面沿岸湿地被大肆破坏,严重损害了海洋的自身自净能力。
进入21世纪,环渤海山东、河北、辽宁、天津三省一市的开发力度加大,主要以围填海为开发内容。渤海近期规划的填海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规划岸线约占渤海总岸线长度的2/3。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势必将对渤海海洋环境带来较大压力,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14、白水江保护区非法采石何时休?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2009-05-20
http://www.gs.xinhuanet.com/bianji/2009-05/20/content_16584053.htm
新华网甘肃频道5月20日电 据《兰州晨报》报道 (记者 伏润之) 白水江国家自然保护区,山清水秀,它也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三个大熊猫保护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然而,越来越多的开挖采石,正使得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小山村里的“不速之客”
陇南武都区枫相乡东沟村,四周青山环绕,鸟语花香。
这个小乡村的恬静,在2007年7月的一天被彻底打破。一家石料厂搬迁至此,从此,轰隆隆的机械声响彻不绝。
5月4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东沟村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内,采石厂所在的半面小山坡已经被豁开一个大口子,不断有大型车辆进出其中。一台碎石机将石块粉碎成石料。采石厂下方,一条清澈的小溪涓涓流过。不多时,一车沙石粉末被倾倒在小溪内,整个峡谷瞬间被一层白雾笼罩。
对于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当地村民怨声载道。村民王平指着周围的树叶告诉记者:“这几天老下雨,树叶都被雨水冲刷干净了。要是在晴天,整个树叶上都是白色的粉尘。”村里一位姓李的小伙子讲道:“石料厂炸山的时候,很恐怖的。每次爆炸的时候,我们的房子都在抖动。”
记者随后来到采石厂了解到,该石料厂叫东沟渭河采石厂。一位身着迷彩服的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该厂开采证等手续齐全,当记者要求看采石厂的相关证件时,负责人以经理不在为由,委婉拒绝了记者的要求。
国家保护区采石不止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最南端,总面积为223671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2.7%。这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三个大熊猫保护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白水江国家自然保护区红土河自然保护站管护区域位于白龙江北岸小团鱼河上游的红铜河流域,总面积16150公顷。管辖武都区三仓乡、枫相乡以及洛塘镇。当地群众告诉记者,诸如东沟村这样的采石厂,在保护区内绝非个例。在武都区洛塘镇,一条幽静的山沟通往大山深处,这条沟叫三材沟。崎岖的山路边流淌着一条小溪。当地群众的生活用水全部来源于这条纯天然的自然水源。记者观察到,这条小溪水质混浊。在溪边取水的一位大妈告诉记者,这都是上游采石厂倾倒在水里的杂质所致。顺着小溪逆流而上,在距离采石厂100米左右,路边原本翠绿的树木顿时变成雪白,路上也铺满一层厚厚的白灰。采石厂旁边的溪水,已经变成暗黄色。记者和采石厂工人交流时得知,这个采石厂开业半年左右,主要为附近的建筑工地提供沙石材料。郭家坡村村民马大爷皱着眉头告诉记者,这条小溪的水原来是甜的,自从上游建起采石厂,喝水后时常会感觉腹胀,最严重的时候,看着混浊的溪水,都不敢饮用。
破坏生态的账留给谁?
陇南武都区透访乡、汉王镇等地,距离陇南市较近,经济相对发达,当地百姓将这一带俗称“前三区”;而洛塘镇、枫相乡等乡镇,虽然地处保护区原始森林,面积广阔、植被覆盖率高,但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俗称“后三区”。
记者在通往枫相乡的道路上看到,这里罕有车至,小道两侧是茂密的森林植被。大批采石厂为何建址于此?一位来自四川的工人给记者讲,这里的原材料质地好,出售价格高,加之近来道路交通正在建设,就地取材非常方便。记者了解到,建一座中型采石厂,投资200万元左右。东沟渭河采石厂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采石厂每天可以出产石料500方左右,一方石料售价70元左右。按照这位工人的说法,投资200万元建厂,100天后,不但可以收回成本而且已经开始盈利。
记者翻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当中明确规定:禁止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毁林行为。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严禁采伐。
记者随后和洛塘林场负责人取得联系,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开办采石厂,必须征得国土、环保、林业、公安、水利等多部门的许可。该负责人在采访时说:“在4月份,我们曾经集中清理了一部分非法采石厂,清理后我们暂时统计的数字还有8家采石厂。”而对于采石厂对环境、植被的破坏,该负责人更是直言不讳:“目前道路交通建设正在加快,所以很多采石厂匆匆上马。但用料毕竟有限,有人看到有利可图,就去随意开挖,会导致水土严重流失。”记者又在当地国土部门了解到,这些已经存在的采石厂,很多确属无证非法开采。
在白水江国家自然保护区红土河保护站,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保护站只有10个人,却负责上万公顷的地方,而非法开采者就借此钻空子。有人侧面告诉记者,在山大沟深的“后三区”,有的采石厂选址在森林腹地,由于交通不便,开工几个月了,居然没有人发现。等发现后,投资成本早已收回,大不了一走了之。
已有专家对此表示忧虑:陇南白水江国家自然保护区多数为岩石山体,因此土壤层较浅,生态其实非常脆弱。现在污染一条小溪、砍伐一棵树木,在开采者眼里也许不算什么,但长远来讲,自然生态的维护和建设需要数十年、上百年,这一笔债,最终要由谁来还?
15、时隔40年首次发现绝迹动物 豚鹿复现说明啥?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5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331077.html
今年4月,云南省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所长李小平在自然保护区调查时,发现了一只雄性的成年豚鹿,这给豚鹿种群恢复带来了新希望。这是时隔40年后首次在中国发现这种被宣布绝迹的动物。
豚鹿复现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这首先得益于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启动的“极小种群保护项目”。
政府确定了保护方向,划定了保护范围,切实为野生动物、稀有物种的保护担起重要责任,切断了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的经济链条,就能有效遏制那些伸向稀有物种的黑手,使野生动物保护和稀有物种免遭污染侵害和猎捕侵害。豚鹿复现大大提升了人们践行生态文明的积极性和拯救濒危野生动物的信心。
其次得益于人民群众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普遍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铜墙铁壁,能将有损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纳入监督范围,看在眼里,举报纠正,使得伤害、猎杀和走私野生动物的行为得到遏制。
地球是人类和动物、植物等和谐共处的大家园。为了持续繁荣和发展,人类应对大自然和生物多样化给予足够重视和尊重。
放眼全球,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全球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粉尘污染、空气污染现象不断涌现,物种灭绝和濒危趋势日益加剧。20世纪初以来,已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139个种和亚种的鸟类从地球上消失,目前处于濒临灭绝状态的野生动植物达到600多种。
例如,在我国的一次科考中,中外专家39天不见白鳍豚踪影,普遍认为繁忙的水上交通、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以及水污染等原因导致白鳍豚在20年的时间内几近消亡。
豚鹿复现不仅是一种物种的重生,更修复了断开的生物链条,它是一种黏合剂,逐渐弥合曾经受损的生物圈,为物种多样化和生态多样化的重现迈出关键而有力的一步。不要用立竿见影的索取心理来对待生态文明,应该像善待朋友一样善待濒危物种,我们的爱护才会因为真心、细心而结出丰硕果实。
摒弃各种急功近利的毁林开荒、野蛮开发,多一些豚鹿复现之类的新闻,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更加和谐,生存环境才会更加美好。(刘克梅)
16、环保后督察怎样走向制度化?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5月20日 方梁
http://env.people.com.cn/GB/9332507.html
将后督察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一直以来,地方保护主义成为阻碍环境执法、国家产业政策落实的重要因素,一些地方出台的“土政策”为违法排污企业筑起了坚硬的堡垒,使企业更加有恃无恐。针对这些问题,2007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提出,各地环保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以后督察工作为抓手,有效增强环境执法的执行力。2008年,国家环保部门先后组织了一系列后督察行动:4月,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等部门组织督察组,集中对2003年以来的292个国家挂牌督办及环境突发案件进行了后督察;7月,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联合召开了全国环保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今后将以巩固整治成效为目标,集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后督察。此外,为进一步完善环保后督察机制,2008年7月环境保护部召开会议,要求加快制定《环境保护后督察办法》,从而将后督察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与此同时,各地也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后督察行动。
环保后督察是促使环境违法处罚措施落实到位的一项新制度,包含公开环境处罚决定、加强督办、强制执行、追究责任4方面内容,以提高环境执法效果、提升环境执法效能,使对环境违法行为调查而不处罚、处罚而不执行、执行而不到位的局面有所改善。
如何实施环保后督察?
由于此前没有经验可供借鉴,笔者以为,目前可采取“123”的模式来进行:
“1”是指一个“变”字。后督察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扎实推进,要不断深化环保后督察工作,就必须在“变”字上做文章。如何变?一是思想观念要变。环保工作人员要时刻牢记环境监察工作的职能,要以居安思危的眼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主动深入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监察工作,而不是被动地应付。二是监察过程上要变。要改变“一查就走、一罚就完”的现象,在对企业的环境监察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要突出整改,注重跟踪问效。
“2”是指“两个方面”。环保后督察工作主要就是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企业存在问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企业落实整改到位;二是坚持复查制度,防止工作上失职现象的出现。
“3”是指“三个到位”。一是检查到位。在执法过程中,认真排查、还原真相,把污染的来龙去脉、危害程度搞清楚,把污染的底数摸清,切实做到不留死角、不留隐患。二是查处到位,不徇私情、敢于碰硬、严格执法、果断查处。三是整改到位,就是对列入整改范围的企业加大监察力度,通过不间断地进行回访、暗访,掌握整改情况,督促、告诫企业加强整改,使企业不敢懈怠。
建立与之配套的社会制度
“环保后督察”制度的实施,折射出我国在环保问题上更加务实、注重效果的趋向。环保不再仅仅停留在“风暴式”的查处上,注重长性与效果成为新的特征,以消除一些排污企业“一查就关,一走就开”的现象,从而彻底扭转一些地方过去环境执法不力的局面。要让“后督察”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下猛药、出新招,并建立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法规制度,只有这样,环保后督察才能进一步发挥实质性的震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