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五月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五月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05-07

五月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新华网:        世行贷款1.5亿美元支持中国文化遗产和环境保护

http://news.sina.com.cn/c/2009-05-06/160817757881.shtml

2、中国新闻网:      水利部长称我国水库突发情况仍靠敲锣报警

http://news.sina.com.cn/c/2009-05-06/110917756299.shtml

 

地方信息:

3、中央电视台:      监管缺失 河南孟州市一污水处理厂成污染大户

http://env.people.com.cn/GB/9246683.html

4、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加强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监控预警体系建设

http://www.gov.cn/gzdt/2009-05/06/content_1305618.htm

5、河北青年报:      石家庄市水系将"谁污染谁掏钱"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799931241575060_1.shtml

 

气候变化:

6、新华网:        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西藏是全球变暖最典型受害地区

http://env.people.com.cn/GB/9249282.html

 

环境曝光:

7、中华环保联合会:        皮毛之乡,饮水之痛

http://www.acef.com.cn/ACEF_SHOW.aspx?productSort=521&NewsID=5978

 

深度报道:

8、中国经济时报:          专家:挽救长江特有鱼类必须制止水电过度开发

http://env.people.com.cn/GB/9249907.html

9、经济参考报:            渤海日趋“荒漠化” 渔业资源衰竭加剧 

http://env.people.com.cn/GB/9248167.html

 

环境时评:

10、中国环境报:           发展由谁说了算?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5/06/content_11322177.htm

11、天山网:              “环评”受“污染” 后果很严重

http://www.tianshannet.com/pn/content/2009-05/06/content_3994543.htm

12、中国环境报:           带污染的GDP不是成绩而是毒药

http://env.people.com.cn/GB/9248840.html

13、人民日报: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 水污染绝不能越治越重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799861241573530_1.shtml

14、中国环境报:           拍戏?且慢!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5/06/content_11322140.htm

15、科学时报:             从景观视角看资源枯竭城市

http://env.people.com.cn/GB/9247419.html

 

 

 

 

1、世行贷款1.5亿美元支持中国文化遗产和环境保护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5月0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5-06/160817757881.shtml

  新华网北京5月6日电 (记者安蓓、罗沙) 记者6日从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获悉,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已于近日批准给中国两笔共计1.5亿美元贷款,用于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水资源环境改善,并批准1970万美元全球环境基金赠款以帮助提高火电厂效率。

  其中,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发展项目获得世界银行贷款6000万美元,用于帮助贵州省利用和管理其丰富的文化、自然和历史资源,提高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云南城市环境项目获得贷款9000万美元,并将在2005年开始的世界银行贷款云南环境项目的基础上进行。这一项目将在昆明市、丽江市和文山州的10个县新建和扩建城市排水系统、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防洪和环境卫生设施等。此外,新项目还着眼于云南省最大淡水湖滇池的治理。

  火电效率提高项目由全球环境基金提供1970万美元赠款支持,项目的目标是降低山西、山东和广东省的单位电力煤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并在这些省份开展试点和示范项目。

全球环境基金是一个独立的国际机构,向符合条件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成员国提供赠款和优惠贷款,共同资助以保护全球环境和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为目标的项目和计划。

2、水利部长称我国水库突发情况仍靠敲锣报警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05月0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5-06/110917756299.shtml

  中新网5月6日电 据水利部网站消息,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5日召开2009年全国水库安全度汛视频会议,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今年水库安全度汛形势更加严峻,目前绝大多数水库下游地区缺乏现代化预警设施,应急处置能力严重不足,突发情况下仍然依靠敲锣、放鞭炮、高音喇叭等传统方式报警。

  陈雷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水库最多、总库容最大的国家,也是保护人口最多、病险水库最多,水库安全度汛任务最重的国家。

  陈雷介绍,从今年的气候形势和多次专项检查情况看,水库安全度汛的形势异常严峻。

  一是天气形势复杂多变,气象年景总体偏差。据预测,今年汛期主要多雨带位于华北南部至江淮地区北部,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偏多,并有北上影响长江以北地区的可能,气象年景总体偏差。同时,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我国局部暴雨、山洪、超强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呈频率增多、强度增加、影响增大趋势,对水库尤其是病险水库防洪保安构成严重威胁。1999年至2008年期间,全国共有59座水库垮坝,其中因强降雨引发超标准洪水而垮坝的有30座,占51%。

  二是水库工程隐患突出,安全度汛难度大。1999至2008年,全国有20座水库因病险或其他质量原因而垮坝,占溃坝总数的32%。今年我们面临着病险水库多、正在实施除险加固水库多和水毁及震损水库多的"三多"形势,全国仍有病险水库3.7万座,病险率为43.3%,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病险水库中有3642座正在实施除险加固,还有7611座水毁水库亟待修复,四川等省大量震损水库虽然去年进行了应急处置,但险情尚未完全排除,遇强降雨仍可能出险或发生垮坝事故。

  三是监测预警预报能力不足。全国19%的重点中型水库、25%的一般中型水库、63%的小(1)型水库和74%的小(2)型水库没有专用的雨情水情测报设施,难以准确、及时掌握库区雨情水情变化。20%的一般中型水库、30%的小(1)型水库和47%的小(2)型水库没有配备通讯设施,绝大多数水库下游地区缺乏现代化预警设施,突发情况下仍然依靠敲锣、放鞭炮、高音喇叭等传统方式报警,应急处置能力严重不足。

  四是水库安全管理较为薄弱。少数水库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不到位,一些行政责任人责任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小型水库没有管理机构,没有专门的管护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不少水库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落实。还有5%的中型水库、27%的小型水库尚未编制洪水调度方案,防洪抢险应急预案不落实,"防、抢、撤"能力较为薄弱。

  五是水电站安全问题突出。近年来,水电投资开发主体日益多元化,出现了中小水电站的建设热潮,但工程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不高,安全监管主体缺位,管理工作不规范,防汛责任制、抢险预案不落实,缺乏必要的雨情水情监测和通信预警设施等问题比较突出,重大安全事故呈上升趋势。

3、监管缺失 河南孟州市一污水处理厂成污染大户

来源:中央电视台2009年05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246683.html

  近日,记者和中华环保联合会工作人员到当地进行了明察暗访发现,河南孟州市南庄镇村民反映当地企业肆意排放污水,导致周围河水遭受严重污染。

  南庄镇毛皮加工企业密集,村民反映毛皮加工产生的污水是河流污染的源头。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看了三处污染严重的河段。所到之处河水污黑发臭,走在岸边气味几乎让人窒息。这些湍急的污水最终会流入十多公里外的黄河。

  南庄镇的桑坡村是亚洲最大的羊剪绒加工基地,这里聚集着130多家从事毛皮加工的企业。桑坡村现在有一座总投资5000万元、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桑坡村皮革加工企业的生产废水和本村的生活污水。但是投诉的村民反映,这家污水处理厂是南庄镇最大的污染源。

  晚上9点,记者在桑坡村污水处理厂厂区外看到,在河岸相距1百米左右的地方有两个排污口在同时排放污水。其中一个规范的排污口流出经过处理的污水呈黄色,另外一个隐密的排污口排出未经处理的黑灰色污水。回到驻地,工作人员连夜对水样的COD浓度进行了检测,COD也就是化学需氧量,是衡量水体污染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两个水样COD浓度分别超标三倍和十倍多。

  在标准化排污口之外偷排污水和超标排放污水都是我国《水污染防治法》明令禁止的严重环境违法行为。对这种违法行为,当地环保部门是如何监管的?记者一行来到孟州市环保局继续调查。

  离开环保局,记者带着环保人员来到了污水处理厂外的偷排口,对这个偷排口的存在,环保人员明显事先就掌握,但却在以种种理由替污水处理厂开脱。

在偷排口不远处的标准化排污口,水流量比夜间大了许多,排出的污水从感官上看和夜间没有什么区别,河面漂着油脂,整个河道弥漫着浓烈的羊膻味和恶臭。对于这样的污水,孟州市环保局介绍说,这家污水处理厂正常情况下,排放污水的COD浓度一般稳定在90毫克每升左右,没有特殊情况不会超过100。这和污水处理厂日常监测记录上登记的数据有很大出入。

4、重庆市加强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监控预警体系建设

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2009年05月06日 

http://www.gov.cn/gzdt/2009-05/06/content_1305618.htm

    近年来,为确保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重庆市加强了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的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形成了常规项目监测能力,对长江入境断面实施了自动监测,对重点污染源安装了在线监测,基本能够达到管理的需要。

    为全面反映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并及时处置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确保库区水环境安全,重庆市将按照国务院3号文件“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的要求,加快完善水环境质量动态监控预警体系建设,着力提高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监控数据采集、传输和预测预警能力。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环境监测系统、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系统、环境数据传输网络、环境预测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四个方面。到2012年初步形成自动监测、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的监测体系和环境应急指挥体系,构建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控数据传输骨干网,建设一个集水环境动态监控监测、信息传输、应急处置、预测预警、信息发布与决策支持为一体的技术先进、性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综合应用系统。

5、石家庄市水系将"谁污染谁掏钱"

来源:河北青年报2009-05-06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799931241575060_1.shtml

昨日(5月5日)记者从石家庄市政府办公厅获悉,从今年4月份开始,石家庄市将对造成水体污染物超标的县(市、区)实施生态补偿金扣缴政策,水质COD浓度超标的,最多每次将扣缴300万元。

据介绍,从4月份开始,石家庄市将全面实施财政资金累加扣缴制度,市财政局每季扣缴一次。

当河流入境水质达标(或无入境水流)时,各水质考核点位的监测结果超标0.5倍(含)以下的,每次从有关县(市)、区年度财政资金中扣缴10万元;超标0.5倍以上、1倍(含)以下的,每次扣缴50万元;超标1倍以上、2倍(含)以下的,每次扣缴100万元;超标2倍以上的,每次扣缴150万元。

当河流入境水质超标,且所考核县跨县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继续增加时,水质考核点位的监测结果超标0.5倍(含)以下的,每次扣缴20万元;超标0.5倍以上至1倍(含)以下的,每次扣缴100万元;超标1倍以上至2倍(含)以下的,每次扣缴200万元;超标2.0倍以上的,每次扣缴300万元。

据介绍,水污染生态补偿金将专项用于解决由于河水污染造成下游经济损失应给予补偿的项目和需要打深水井保障群众饮水安全项目以及水污染综合整治的减排工程。

6、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西藏是全球变暖最典型受害地区

来源:新华网2009年05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249282.html

  新华网拉萨5月6日电(记者 颜园园)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地处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升温效应比其它地区更为显著,西藏是全球变暖下最典型的受害地区。

  郑国光是5日在西藏拉萨举行的《西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专题报告会》上说此番话的。随着全球变暖对西藏的影响日益严峻,这一问题已得到西藏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

  郑国光说,资料显示,西藏气候增暖明显,增温速率高于全国水平。1961至2008年,西藏自治区年平均气温大约以0.32℃/10年的速率升高,明显高于全国(0.05—0、08℃/10年)和全球的增温率。

  他认为,西藏气候增暖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的原因主要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往高处扩散,而西藏的海拔高,升温效应比海拔低的地方显著的多。“西藏是全球变暖最典型的受害地区,因为它几乎没有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全球变暖对西藏产生的影响却是最大的。”

  他说,气候变化对西藏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雪线上升,冰川退缩;积雪融水加快,导致湖泊水面上涨;随着气温的升高,原来相同深度的冻土层,现在逐渐北移;草场退化,荒漠化东进;病虫害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在全球变暖下,西藏极端气候事件增多。近10年西藏连续出现暖冬,近50年位居前4位的暖冬都出现在2000年以后。”他说,泥石流、山体滑坡、冰湖溃决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统计显示,1993至2005年,西藏共发生地质灾害1604起,伤亡274人,直接经济损失6.7亿元。

  郑国光说,“多年来,西藏自治区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对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措施是积极和得力的,并初见成效。”

  据介绍,西藏已建成了比较现代化的由48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个新一代天气雷达站、7个气象探空站及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接收站等组成的天气气候基础气象观测系统,还建立了雷电观测网、大气水汽观测网以及农牧业气象观测网、土壤墒情观测网等专业观测。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结合的综合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已初具规模,24小时全天候监测西藏天气气候变化,增强了西藏气象部门对于各类灾害性天气气候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预测及应急服务能力。

  但他也指出,西藏自治区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国际河流水资源管理的挑战。喜马拉雅山山区的冰川,为亚洲七大河流提供水源。随着喜马拉雅山山区的冰川迅速融化,近期会使各大河流的水量暴涨,引发严重而又普遍的洪水泛滥问题。而数十年后,各大河流的水位将会降低,这将为中国西部带来严重的经济与生态问题,数以百万的人口将面临着洪水、干旱以及淡水资源减少的威胁,甚至可能会造成中国和许多边界国家在水资源供应等方面产生矛盾和冲突。

7、皮毛之乡,饮水之痛

来源:【中华环保联合会】2009-04-28

http://www.acef.com.cn/ACEF_SHOW.aspx?productSort=521&NewsID=5978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南庄镇桑坡村皮毛加工企业环境污染调研纪实

    拥有“皮毛第一村”、“出口创汇第一村”等诸多光环的桑坡村,位于孟州市城东八公里,是焦作市最大的回族聚居村。该村皮毛加工历史悠久,早在郑和下西洋时,皮装就已飘洋过海,远销异邦,素有"皮毛之乡"的美誉。这里聚集着从事毛皮加工的企业,大大小小有三百余家,是亚洲最大的羊剪绒加工基地和集散地,皮毛制品远销日本、美国、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但光环的背后,一个造成周边多个村落甚至安全饮用水源都无法保证的发展,谁又能说是真正实现了“又好又快”呢?近期我会环境法律服务中心督查诉讼部接到的一封投诉信,开始让我们关注光环背后的阴影。

一封投诉信

    2009年4月10日,我会环境法律服务中心督查诉讼部接到来自河南焦作市孟州南庄镇张村的投诉,投诉人反映位于孟州邻县温县的恒泰皮业有限公司夜间偷排污水,致使其饮用井水遭受严重污染:水井打了98米深,可是打出来的水竟然是灰白色,一杯水电解沉淀后有三分之一都是黑色沉淀物。投诉人还反映,当地从事皮毛加工的企业大大小小还有300余家,这些企业的污水任意排放,给当地环境和地下水造成了严重影响。2009年4月15-17日,督查诉讼部指派专人赴实地对本案进行了调研。

毛皮之乡,污染源头

    车子行驶在平坦宽阔的乡镇公路上,远处的村庄少有亮光。调研组到达张庄的时候,已是晚上八点多。村子里新翻的沟土,堆在小路的两旁,车开不进去。投诉人老谢老早就远远等着,看到车便迎了上去,引着我们绕过几座宅子,进了一家大院。

屋里亮着灯,早有四五位村民在那里坐着。见了调研组,都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怒,一一控诉当地皮毛企业只顾生产、污染环境的罪行,恒泰皮业有限公司便是距离张庄最近的一家。村民反映企业污水白天存放在厂内的八个水沟中,晚上十点之后排放污水,排放口就在孟县和温县交界处的猪龙河桥下。由于猪龙河下游几乎环抱了张庄一周,因而村民们认为这是导致水质变坏的直接原因。而距离他们两三公里处的桑坡皮革加工基地,污水则是不分白天黑夜,二十四小时流淌。

恒泰皮业有限公司夜间偷排

    晚上十点多,调研组驱车来到村民所述桥下,顺着水声,穿过荒乱的杂草,在手电的映照下,一股灰白的污水顺着水泥板下的管道,哗哗地流下。河道上还残留的羊毛和油脂,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缘何白天储存,而夜深人静了排放,单肉眼观测取样瓶中灰白的污水肯定是不达标的,恒泰的做法不得不让人生疑。

老谢告诉我们,恒泰的排污仅仅是一小部分,桑坡皮革加工基地的污水排放比这厉害得多,还有一些零星分布的厂子,如金达毛纺有限公司等,污染也是相当严重的。

毛皮加工基地——桑坡污水近乎直排

    夜间十一点多,调研组驶进桑坡村,在一条污水渠前停下。当中一个一米多宽,一人多高的污水口,正流淌着浑黄的污水,水流湍急,整条河渠弥漫着浓烈的羊膻和恶臭。厂区的灯光照在水面上,看不清流向,只觉得夹杂着泡沫的浑黄和腥燥。老谢说这水还是经过处理的,桑坡污水处理站。但即便是经过了处理,也是摆摆样子,这浑黄的腥臭污水,显然是不达标的。

次日清晨,调研组再次来到桑坡村污水处理站的排口,一夜的排污使得污水渠里的水涨了不少,白天的排水甚至比夜间所见更浑更黄,泛起的泡沫被风吹起老高。白天看得清流向,老谢说那是改道经老蟒河流到红沇河,汇入黄河,而黄河距离这里也就是十多公里。调研组发现入红沇河的污水渠里,常年的排污已经形成厚厚一层固着物质,野草在这里疯长。入河处闸门高提,灰黑色的水急冲进红沇河里。

 

污水流进红沇河

灰黑色的污水急冲进红沇河

饮水之痛:地下水源遭受污染,一杯水半杯黑色沉淀

    老谢从屋里拿出两只玻璃杯,一只盛满饮水机里的矿泉水,然后拧开自家水龙头,接了一杯井水。另一位村民拿来水质电解仪,一端电极插入矿泉水,另一端没入井水中,按下电源开关。

一分钟过去,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矿泉水杯的一端,仅是微微泛黄,而井水的一端则变成一杯墨汁,沉淀下来半杯之多都是黑色沉淀。老谢说,之前焦作市水利局的同志,看到还算清凉的井水说这水能喝,眼见着变黑后,说什么都不敢再喝了。

张庄村村民家的桶装水和井水(右)比较

经过电解后的桶装水和井水比较

    这就是南庄镇张庄村1500多口人吃了已经两三年的饮用井水,投诉人说这口污染严重的水井是村里98年打的,当时没有什么问题,全村饮水都从这里井里抽取,“从05年开始,水质就不行了,打出来的水慢慢变黑,我们就一直向上级部门反映,但是都没有回应,这期间孟州市搞水利工程,防疫部门来检测过,第一次结果是不合格,后来又来检测了一次就变成合格了。”

    老谢还告诉我们,受污染的地下水远不止张庄一个,毗邻桑坡的南庄村,去年年底有人也曾取自家井水分析化验,结果同样如此。而一路同行的司机师傅,则说起位于南庄镇西的义井村,饮用井水这几年也变得咸、臭,有异味,而那个村庄的附近,有着包括丰隆皮业有限公司在内的多家化工企业,污水的排放也是有目共睹。

    南庄镇周边的水系复杂,五条河流(黄河、新、老蟒河、漭改河、猪龙河)在此汇聚成的冲击平原,因而向河流排污对该地区的浅层地下水的影响(排污口分布见下图),便尤其敏感。目前我会已将该水样送去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检测。

不合格井水定为安全饮水,地方职能部门谁之罪责?

    感觉到井水的变化,村民们曾多次联合上访,但都无人问管。而2007年底,这井倒悬挂上焦作市水利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牌子。调研组在现场看到,牌子已经摘取。张庄供水水塔机房的墙上,一块白色突兀于周边天长日久的灰色,很是扎眼。

    老谢告诉我们,“挂牌子听说了为了应付河南省的饮水安全工程,摘牌子则是在河南《大河报》曝光后,孟州市水利局觉得不好,才取下”。当问起当地水利局和环保局对此事作何反应时,老谢又说,“孟州市水利局长正月十五,也就是曝光后,给我们道歉,承认错误并表示要给我们尽快打井。今年2、3月份的时候,焦作市、孟州市卫生防疫站也来过人取水化验,但后来也没有个结论。焦作市水利局纪检曾科长说,要请环保部门严查污染源,而孟州市环保局2月底才过来取样,还说恒泰企业在温县,管不了”。“ 没听说有什么人因为这件事儿受到处分”,老谢说。

    至于现在是否已经喝上放心水,老谢很无奈,听说新井已经打好了,政府告诉他们水质也可以,水沟刚开始开挖。但输水管道尚未铺设,水塔也还未修建,合格的井水依旧在井中,村民喝的还是老井里的“黑色井水”。更重要的是,即使喝上放心水,如果污染根源不除,谁也不能保证新井不会再次被污染。

我会将继续关注本案进展,并提供法律帮助。

8、专家:挽救长江特有鱼类必须制止水电过度开发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05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249907.html

  (本文作者: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中国物种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解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易生、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汪永晨、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云南大众流域管理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于晓刚、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同时也是中国水生生物最为丰富的河流。多年以来,由于蓄洪垦殖、环境污染、过度捕捞、航运等建设,长江鱼类资源面临威胁。在长江水系中,上游的鱼类种类尤其丰富,中国特有种比例明显高于中游和下游。

  今天,长江开发的重心已经从三峡滚动上溯到金沙江江段及上游支流,开发规模之大、水坝之高、梯级之密集,举世罕见。在关注、研究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和参与水电项目环评的公众评议的过程中,我们一再听到水生生物保护专家发出警示:水电过度开发的叠加效应将会摧毁长江上游水生生物密集区的流水生境,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产生无可挽回的重大影响。

  长江上游梯级开发如火如荼

  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2003年10月编制的《金沙江干流综合规划报告》中推荐的梯级开发方案,金沙江水电开发由19个梯级组成,其中中下游河段的金安桥、观音岩、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6个梯级为近期工程。

  而根据《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金沙江中下游规划兴建梯级电站数量被增加到12座,装机总容量为5858万千瓦。其中雅砻江口至宜宾下游河段规划按4级开发,即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而奔子栏至雅砻江口的金沙江中游计划开发一库八级,即上虎跳峡水库、两家人、梨园、阿海、龙开口、金安桥、鲁地拉、观音岩。

  截至2008年底,金沙江中游的金安桥电站,以及金沙江下游的溪洛渡电站和向家坝电站,均已开工建设。据悉,目前中下游多座水电站都在加紧前期准备,准备在今明两年中集中上马。

  在金沙江开发启动前后,长江上游主要支流的梯级开发也已经大规模启动。其中岷江干流都江堰以上的上游河段,已规划了10个梯级电站,中下游还规划了7个梯级;大渡河干流规划为22级梯级,后又增加下游的沙湾、安谷两级,共为24级;雅砻江干流,总共规划了21个梯级;乌江干流规划了12级梯级水电站;嘉陵江干流规划了17个梯级枢纽。

  在干流大搞全江“渠化”的开发规划以外,这些河流的各级支流,也已形成“密如繁星”的梯级开发态势。仅以主要支流为例:金沙江流域的岗曲河、普渡河、牛栏江、横江、白水江等共有56个梯级;乌江流域的芙蓉江有10个梯级,猫跳河有6级;嘉陵江流域的涪江干流31级,涪江上游火溪河4级,涪江上游虎牙河3级;渠江上游巴河5级;岷江流域的马边河9级,青衣江18级,杂谷脑河1库8级,黑水河2库5级;在大渡河流域,瓦斯沟1库7级,梭磨河8级,小金川17级,田湾河2库4级,南桠河7级,官料河7级.;在雅砻江流域,九龙河6级,木里河1库6级。

  梯级开发有利于发电效益的最大化,但如此密集的开发,梯级水库的形成与运行形成的叠加效应将远大于单一电站兴建的影响。如果这些梯级开发全部实施,将会对长江上游水生生物,尤其是珍稀、特有鱼类产生难以挽回的重大影响。

  水电开发一再压迫特有鱼类的生存空间

  长江流域的鱼类纯淡水种类达到338种,接近全国淡水鱼总数的1/3;同时长江流域鱼类中特有种有162种,中国特有种有265种,占中国鱼类特有种总数的60.36%。

  长江上游江段存在着许多特有种,也就是为我国所独有、长期适应于长江上游水体生态条件的特有鱼类。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在20世纪70年代数量还很多,其中许多曾是四川江河的主要经济鱼类,在渔获物中占有较大比例,而80年代后,很多种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逐渐失去渔业价值,种质资源急剧减少。1989年,葛洲坝水电站建成,彻底阻隔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使其在长江上游绝迹。

  1994年,三峡工程开工。专家称,三峡工程将使约40种鱼类受到不利影响,约占上游特有种数40%。而由于栖息地面积缩小约1/4,其种群数量势必相应减少。

  为有效地保护好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减轻因三峡工程建设对鱼类资源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三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在长江上游泸州至宜宾新市镇建立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1996年经泸州市人民政府和宜宾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分别建立了长江泸州段泸州市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和长江宜宾段宜宾地区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1997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两个保护区合并建立了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将该保护区升格为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然而,就在国家级保护区设立的当年,水电开发已经开始按计划向上游的金沙江江段滚动,而规划中的向家坝和溪洛渡两座大坝,竟都位于保护区内。《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32条明确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而高161米的向家坝大坝恰恰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高278米的溪洛渡大坝则距保护区核心区上游边界不过两公里,两座水电站建成后几乎首尾相接,直接导致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保护区的核心区成为库区,完全丧失流水生境,白鲟90%的产卵场被淹没,达氏鲟50%的产卵场被淹没,圆口铜鱼因生境严重破碎化,完成生活史困难。

为了给金沙江水电开发让路,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根据国家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的请示下发了《关于金沙江一期工程与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问题的复函》(环办函?2000?249号),要求国家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组织开展工程对保护区的有关影响及工程和保护区替代方案研究工作。四川省人民政府于2003年2月将《关于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的请示》(川府?2003?3号)上报国务院审批。2004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将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方案上报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通过,并更名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小南海水电站:危及最后的避难所?

  在水电开发如火如荼的状况下,作为诸多重点保护鱼类以及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重要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栖息地,多位鱼类专家将这片保护区看作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最主要、最重要和最后的庇护所。

  然而,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定才不过三年,水电开发再次尾随而至。相关方面提出,依据1990年形成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长江干流三峡之上、向家坝之下,应当修建小南海、朱杨溪、石硼等大型电站。其中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已经进入紧锣密鼓的论证阶段。作为当地电网的骨干电源,小南海坝顶高程海拔206.5米,预选坝址位于重庆市珞璜镇下游1.5公里处,处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保护区实验区。

  由于侵犯自然保护区范围,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渝府函?2008?210号的要求,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部领导关于助推小南海水电站建设前期工作的指示精神”,农业部于2009年2月17日至18日组织专家对重庆市政府提交的《长江小南海水电站建设项目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及其减免对策专题研究报告》(以下简称《专题报告》)进行了论证。

  此次论证会上,专家组指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缓解三峡和金沙江梯级水电开发对鱼类资源影响的补救措施,对长江鱼类物种资源和渔业资源保护具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指出小南海江段是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重要的栖息地和生态通道,近年来每年有约150亿尾(粒)鱼类的苗(卵)通过该水域;而小南海水电站的修建将会对水生生物资源以及保护区的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此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专家在研究了小南海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的影响后,曾给出更加严峻的预测:小南海和其它梯级电站开发的累积效应将会严重改变河流生态系统的水域环境,对栖息的珍稀特有鱼类造成毁灭性影响。

  环保部专家经研究认为,拟建小南海大坝将成为一道巨大的物理屏障,直接截断大坝上下游江段的连续性,阻碍了洄游性鱼类向上游或下游迁移的通道。小南海工程淹没区涉及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不但将导致多种珍稀特有鱼类产卵场和栖息地大量丧失,同时淹没区内的流水生境将变成水库静水环境,坝址下游江段的水情水势也会发生巨大变化,流量从季节性变化变为由人工调节的无规律性变化,大坝泄洪也将直接改变下游部分江段水流的流速、流量、水温、水质等一系列指标,对该区域的生境造成显著影响。若小南海、朱杨溪、石硼3个梯级电站建成,长江干流中的核心区和实验区将不复存在,仅剩41.9公里缓冲区。库区将合计淹没30处珍稀特有鱼类产卵场及集中分布点,保护区的结构和功能将几乎丧失和破坏。

  然而,根据公开报道,在这个项目的论证会上,专家组仅仅模糊地提出: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规,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显然,这是暗示保护区范围必须再次调整。但是,保护区调整不调整,已经陷入两难。如果不调整,在几度鲸吞蚕食之下,保护区的功能几乎无法维持;如果要调整,放眼长江上游,在广大的区域内,干流、支流几乎都规划了密集的梯级水坝,纵然有心调整保护区,又该向何处去呢?

  如此退无可退的局面,绝不仅仅在小南海水电站的决策中出现,金沙江下游4级大坝、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以及岷江、大渡河、雅砻江、乌江、嘉陵江干支流的密集开发,无不碰到这样的问题。20年来,为了水电开发的需要,长江上游的珍稀特有鱼类的栖息地被迫从葛洲坝推到三峡,从三峡推到溪洛渡,从溪洛渡又推到小南海,如今小南海又要建,可能会推到岷江,近来又传来消息,岷江下游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也在考虑建一至两个梯级……

  面对被电站规划和建设撕扯得支离破碎的鱼类栖息地,相关专家绞尽脑汁,力图在每一个水坝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做出补救措施。但这一个个看起来头头是道的补救方案,是否真的能挽救被推向绝境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呢? 补救措施多不可行

  近期公布的阿海、观音岩等长江上游干流电站的《环评报告》简本,让公众有机会可以了解环评中确认的潜在环境影响,特别是对专家们提出的补救措施有所了解。在公开信息的基础上,环保组织就阿海和观音岩两座水坝的《环评报告》简本及对公众疑问的答复中提出的保护措施咨询了有关专家。多位专家认为,鉴于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的密集开发状况,《环评报告简本》提到的就地保护、增殖放流,以及捕捞过坝等措施,都难以有效保护鱼类种群。

  比如增殖放流,多位专家同样认为在建库造成鱼类生存环境不复存在的情况下,放流的意义已经失去,难以让物种延续下去。在阿海《环评报告》简本及水电公司给公众的相关答复中提出“增殖放流鱼类适宜的生境在金沙江中游河段是有的,主要是落实如何权衡干流与支流开发与保护这一关键点。只要真正做到支流规划、开发服从干流的规划、开发,增殖放流鱼类的适宜生境是有保障的。”以上结论并无相应的论证支撑,且目前并没有具体的方案,把措施建立在一个还未进行的设想上,显然无助于解决当前面临的严重威胁。

  同时,多位专家提到还有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未成功或不成熟,这点也为金沙江水电建设的论证文件所承认。

  但在公开回应公众疑问时,开发部门却笼统地提出“只要得到建设单位和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投入足够的时间、经费和研究力量,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这一科学研究中来,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技术是可以实现技术成熟过关的”,这种建立在一个未经检验的假设前提下的提法,对于已如箭在弦上的开发项目的鱼类保护来说,也是难以成立和令人信服的。

  与三峡、溪洛渡、阿海等水坝不同,小南海水电站环评报告将仿生态通道过鱼设施的建设作为其主要补救措施。在小南海《专题报告》论证会上,专家组特别指出,过鱼设施建设须经严谨的论证和科学试验。其实,对于鱼道是否能有效减少水坝对鱼类的影响依然存在争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认为,修建鱼道不是长江流域鱼类保护有效手段,因为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多数适应于激流环境,大坝修建形成水库的静水环境对它们是不适应的,特别是进行梯级开发时,急流生境丧失殆尽,对这些鱼类的保护问题不是修建鱼道就能够解决的。

  同时,曹院士认为修建过鱼设施不能解决大坝上下鱼类基因交流的问题,因为它只能供鱼上溯,不能诱鱼下行;同时许多产漂流性卵的鱼类,鱼卵和初孵仔鱼在漂流过程中发育,通常要漂流400公里至500公里才能主动游泳,这些鱼在水库中是不能进行繁殖的,不能繁殖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而对于一些适应于激流环境并且多为摄食底栖生物的特有鱼类,因适宜的生境已完全消失而在水库中绝迹,它们是无法通过水库上下交流的。 生境消失是致命损害

  从环评报告和之后开展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过程可以看出,水电开发的最大影响,是峡谷急流生境的消失,这对众多生活在这一水域中的鱼类,特别是那些必须在流水中繁殖的鱼类将是十分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

  以观音岩水电站为例,其《环评报告简本》确认,“观音岩水电站库区江段在水库蓄水前主要是峡谷急流生境,它不仅是一些土著鱼类生活的环境,更是多种在急流中产卵鱼类的产卵场。蓄水后,原急流险滩将被淹没,库区变为缓流水域,很多鱼类的产卵场将消失。”

  专家学者们进一步指出,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影响需从梯级开发的累积影响来看,因为这些梯级开发全部实施,金沙江等河流的生境类型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它所导致的叠加效应将远大于单一电站兴建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梯级水库运行调度不光直接影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同时虎跳峡梯级水库还有可能影响青藏川西高原鱼区裂腹鱼属的种类。

  以观音岩为例,其《环评报告简本》显示,观音岩水电站将破坏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生境:“如果不考虑观音岩以上的梯级,这些种类将逐渐向干流库尾上游或进入各入库支流产卵繁殖。特别对于产漂流性卵鱼类,由于流速变缓,来自库尾以上干流、支流产卵场的部分卵苗将沉入库底,孵化率、仔鱼存活率将显著降低,这些鱼类的资源量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考虑干流梯级开发,那么产漂流性卵的鱼类将不能完成生活史,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这些鱼类将很快在该水域消失。”

  挽救长江特有鱼类必须制止水电过度开发

  为了避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陷入绝境,我们呼吁采取紧急措施,综合平衡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制止水电过度开发,保护珍稀特有鱼类。具体建议如下:

  一、开展细致的鱼类资源调查,避免在家底不清的状况下盲目规划和决策

  多位专家指出,根据阿海《环评报告简本》所述,阿海评价区所在的中游河段共计有154种鱼类、特有鱼类有54种,而现场调查过程中,只采集到16种鱼类;而观音岩《环评报告简本》据历史文献和调查认定金沙江中游江段有160种鱼类,约90种适合在观音岩库区及其坝下邻近地区江段生活,而从《环评报告简本》仅显示有鱼类40种。这些调查与历史统计结果差异过大,环境现状调查可能存在缺陷。而基于这种有缺陷的环境现状调查和不清晰的描述的基础上做出的环境评价结论可信程度,以及相关措施的可行性均存在问题。

  二、加强珍稀特有鱼类驯养繁殖的基础性研究,在相关技术成熟前不宜将其作为主要补救措施

  由于对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其习性还了解有限,其人工繁殖技术未成功或不成熟。政府主管部门对此应该高度重视,建设单位和科研单位应该投入足够的时间、经费和研究力量,实现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技术的成熟。我们希望能够暂缓开发,待对这些鱼类的生态习性以及河流的自然生态状况有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并有比较成熟的保护技术,包括人工驯养繁殖技术、苗种、成鱼和亲鱼培育技术,再考虑实施水电开发。

  三、严格实施适度开发,为珍稀特有鱼类留下最后的生存空间

  鱼类专家指出,试图在天然栖息地环境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主要依赖人工措施保存天然鱼类的种群结构和资源量,这不符合物种保护的基本原则。最好的物种保护原则就是栖息地保护,而依赖人工措施保存大批量的、失去栖息地环境的鱼类物种,在世界范围内既无先例,也无综合、成熟的技术和管理等方案,目前,以及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范围都是不可行的。

  在阿海水电站的论证过程中,参与环评的专家提出,为了协调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目前国际上水电开发的发展趋势是有选择、有限度地开发流域水能资源,而不是将一个流域100%的可开发水能资源都进行梯级开发;在两个电站之间保留一定面积的流水生境对减缓流域开发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议对梯级开发所产生的叠加效应予以高度关注。

  我们希望决策层认真考虑这一建议,即应当有选择、有限度地开发流域水能资源,在电站之间保留一定面积的流水生境,以切实缓解水电开发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本地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的衰亡。

  鉴于两处正在论证的坝址对鱼类保护的特殊重要性,我们特此提出建议:

  1.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今天乃至未来长江上游多种珍稀特有鱼类最后的避难所,我们希望决策层能够统筹权衡开发和保护,否决经济效益有限而环境影响巨大的小南海、朱杨溪、石硼电站项目。

  2.观音岩处于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的最下一个梯级,多位鱼类专家认为该江段对维系圆口铜鱼等产漂流性卵的鱼类的种群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这样的地位得到重视,希望各方在一库八级梯级开发环境保护需要的背景下,考虑观音岩电站零坝方案,即放弃该梯级和它下面地方政府计划的两个较小梯级,以便为圆口铜鱼等物种保存生境。

9、渤海日趋“荒漠化” 渔业资源衰竭加剧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9年05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248167.html

  “海岸边的沙滩上摆了一筐筐的鱼虾,连空气里也弥漫着一种鲜鱼的腥气味。一只只吃水很深的渔船一头拱在沙滩上,接着就把满舱的鱼虾卸到沙滩上,鱼虾多的时候沙滩上连插足的地方都没有。”

  这是一位作者对昔日渤海桃花鱼汛热闹景象的记忆。

  但是,今天的渤海桃花汛,只有桃花依旧,鱼虾却不知哪里去了。“海湾里只有零星几只渔船,码头上卸鱼的船只也寥寥无几。”

  酷渔滥捕造成渤海“荒漠化”

  记者近日在山东沿海采访了解到,由于作为多种鱼虾主要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的渤海日趋“荒漠化”,致使黄、渤海乃至东海渔业资源迟迟不能恢复,沿海人民特别是广大渔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一些水产专家提出,应统一领导,从养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修复入手,治理渤海,努力保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渔民持续稳定增收。

  渤海是黄海乃至整个北方海洋渔业资源的源头。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的渤海,是黄海、渤海乃至东海多种经济鱼虾类的主要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素有“黄渤海渔业摇篮”之称。历史上,渤海最高年捕捞量为162万吨,约占全国捕捞总量的十分之一。中国对虾、鲅鱼、海蜇、梭子蟹、鲆鲽类等重要渔业品种主要产自渤海。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渤海出产的对虾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产品,为我国换取了拖拉机、小麦等急需物资和粮食,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渤海兴则渔业兴。渤海渔业对全国海洋渔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长期的酷渔滥捕和水域污染、涉海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渤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生态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种类组成趋于小型化、低质化,资源生产功能严重退化。2004年的资源调查显示,生物资源指数已由过去的每小时捕获187.9公斤下降到1.54公斤,对虾、鲅鱼等已多年形不成鱼汛。

  据海洋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介绍,渤海的生物种类正在大幅度减少,鱼类已经从1983年的63种减少到2004年的30种,而且,生物生殖群体结构呈现小型化、低龄化。近年来,渔民捕捞上来的许多小黄鱼、小带鱼只有一岁。产卵群体的低龄化,使其产卵量减少,造成资源补充量降低,最终导致渤海的渔业资源衰竭。唐启升认为,渤海区域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渤海作为“黄渤海渔业摇篮”的说法已经不太成立了。

  资源衰退使渔民失去生存基础

  渤海渔业资源的衰竭,使渔民正在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基础,部分渔民因为无鱼可捕只能转产转业,更多的渔民则因为捕捞量的降低收益逐年减少。在烟台市芝罘岛附近,一些渔民告诉记者,现在的海穷了,捕捞量一年不如一年,有时,忙活一天,连油钱都赚不回来。在北方最大的渔港荣成石岛港,许多渔船泊在港内,但码头上交易的多是小个体的鱼类。

  渤海渔业资源不断恶化的现状,给渔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沉重压力,引起水产专家对海洋生态恶化的担忧。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金显仕介绍,黄渤海大部分经济鱼种的活动规律是春天在渤海产卵,秋天游到黄海,冬天到黄海中南部越冬,渤海渔业资源衰退,势必影响到相关海域的渔业资源。

  农业部黄渤海区渔政局资源环保处处长蓝伯隆认为,导致渤海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酷捕滥渔;二是环境污染;三是海洋工程建设对产卵场、索饵场的破坏。作为内海,渤海本来的水体交换就比较缓慢,但它容纳的污染物却是最多的。渤海仅占我国海域面积的3%左右,但其接纳的污水量却占全国污水直接排海总量的40%。现在,渤海有1700多口油井,还有若干海底管线,其中一些涉海工程破坏了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唐启升院士认为,大量陆源污染物进入渤海,把整个渤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搅乱了,导致的严重问题是海洋的富营养化。

  近年来,养护渤海渔业资源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整体效果并不明显。如增殖放流,虽然在局部地区取得投入产出比1:10的好成绩,但难以形成影响全局的整体效益。另外,由于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在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等方面采取排他性措施进行管理,各地的渔业增殖种类和开捕期不尽一致等原因,也给休渔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金显仕说,许多省市在搞增殖放流,投入也比较大,但很多种类是洄游性的,应当根据海洋的容量、种类确定合理的增殖放流规模,由于目前渔业资源的修复工作是由各省市独自承担的,无法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影响了整体效益和全局管理秩序。目前,渤海资源衰退的状况仍在恶化,莱州湾的生物量已下降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生物量的5%以下。

  加强水生资源养护工作是民生工程

  农业部黄渤海区渔政局局长刘元林说,加强渤海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是民生工程,是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对于提升我国渔业管理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转变渔政管理方式,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同时,下大力气修复渔业资源,确保渔业可持续地又好又快发展。

  水产专家认为,治理渤海、振兴渔业,特别是拯救渤海渔业资源,一要改善生态环境,二要努力提高生物量,即要从养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修复入手。

  唐启升院士、金显仕研究员提出,当前应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适宜的浅海区建设以藻类、贝类为主的海洋牧场。通过养殖和增殖大型经济藻类和优质经济贝类,净化水质,改善渤海水域生态环境。二是在适宜的场所投放人工鱼礁,给鱼类“盖房子”,使怀卵亲鱼能“安家”,为鱼类繁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合理划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把重要的鱼虾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保护起来。四是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多营养层次的人工增殖放流。

唐启升院士说:“拯救渤海渔业资源,当务之急是加大投入并采取行动。如果今年能够集中资金投入一亿元,去做好拯救工程的前期论证和规模化试验、示范及相应的支撑体系建设,那么,明年也就可以开始更大规模地行动。这样,经过五至十年的不懈努力,渔业资源应当会有根本的改观,对渤海的渔业振兴和环境治理也将产生实际的效果。”与此同时,他们还建议加强对渤海治理行动的统一领导,建立拯救渤海渔业资源的实施组织,从管理、政策、措施、技术等多方面展开调查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陈新洲 丁锡国)

10、发展由谁说了算?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5月0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5/06/content_11322177.htm

    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在未来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中国著名的环境保护先驱曲格平近日在今年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国际合作高层论坛开幕前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首先要做好规划,并在建设过程中进行监督。

    曲格平的话一语中的,切中要害。作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面临着与过去截然不同的道路,无论在发展思路还是在发展模式上,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调整。没有先行的经验可学,没有现成的样本可拟,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摸索中创新。而要在这样的摸索和创新中紧扣宗旨、少走弯路,就必须强调规划,确保规划制定科学合理,执行不折不扣。

    “两型社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是重要内涵和基本保障,环境规划也就自然而然应成为一切规划的基础。

    要确保一个庞大的城市群在改革试验和建设的过程中时刻不偏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契合不同城市和地区的资源环境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优化配置城市间的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增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综合能力,并做到城市间在生态环境资源及产业结构、门类、规模等方面的整体协调和有机衔接,就必须以城市群的区域环境规划为基调,在此基础上制定各城市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与各种专项规划。一句话,必须以环境规划为纲。

    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不仅是“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在资源环境日益成为社会建设和发展重要瓶颈的当今社会,要从根本上最大程度地缓解和克服经济社会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各城市和地区都必须首先科学制定环境规划,通过环境规划的制定,切实弄清当地的资源环境优势与劣势,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地的资源环境要素和环境敏感区,以此为依据进行城市规划与产业布局,明确城市规模、功能分区与人口数量,确立优先发展和重点发展的产业,严格控制和淘汰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行业和企业,因地制宜、突出优势,使经济社会建设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从而实现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以环境规划为根本和指导并保证其得到切实执行,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和根本保障。

    广东省珠海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到举世闻名的海滨花园,环境规划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发展之初,珠海就定下了城市规划立足环境优势的铁则。环境规划成为城市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和基础。在产业结构选择上,珠海1992年就提出了基于环境保护的“八个不准”,营造居住与工业分离的城市格局,市区只发展有利于环境、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不准兴办高污染项目。

    在城市建设上,珠海也做到了以环境保护为中心。珠海的历次城市规划都十分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和适度超前的原则,珠海市推出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135”行动》进一步在原有基础上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确定连续5年投入资金不少于100亿元,将珠海打造成一个“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最富有魅力”的海滨山水城市。

    珠海市规划局局长许秋萍说得好,不能因为贪图一时的经济发展而破坏环境,城市的规划必须对未来负责。当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发生矛盾时,珠海人首先服从环境效益。

    大到城市如此,小到工业园区等的开发亦是如此。河北省固安县为建设工业园区,先后聘请了欧美8个国家的20多位规划大师,对园区的生态规划做了精心布局和最佳环境规划,将功能分区、项目分类、集中控制、清洁能源、绿化走廊等原则全面纳入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并先后投资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的环境基础设施。坚持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的规划先行,固安人对此有着深刻感触,园区建设要综合考虑土地使用、环境保护、物流保障等问题,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尽可能做到科学选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留隐患。如果离开了科学合理的布局,超越了设立园区的条件许可,势必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无序竞争。

环境优先,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决策者的共识。要保障环境优先,就要坚持以环境规划为先导。以法律保障环境规划的地位和刚性约束,并做好环境规划特别是区域环境规划和经济、社会及环保等政策的对接。发展什么,在哪里发展,什么时候发展,要对这些方面做出一系列合理安排,必须让环境规划说了算。(陈谦)

11、“环评”受“污染” 后果很严重

来源:天山网 2009年05月06 日

http://www.tianshannet.com/pn/content/2009-05/06/content_3994543.htm

     近年来,“环评腐败”案件多发,上升明显。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已成为违纪违法案件易发多发的“高危地带”( 2009年4月27日《瞭望新闻周刊》)。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也受到了“污染”,这个严重的问题不能不叫人关注。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在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标准不断提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今新建、扩建、改建和迁建的项目,均需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制度。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表),要由具备相应资质的环评单位出具,且须经环保部门审批。由此,环评审批权在环保部门就显得举足轻重。也正因为如此,环境影响评价的行政管理部门和人员,理所当然地成为项目建设单位和环评机构合力攻关的对象。参与攻关的单位和人员都知道,一个项目如果环评通不过,要想开工建设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据4月下旬的《瞭望新闻周刊》报道,2002年至2008年,全国涉及环评管理的违纪违法案件共70件,涉案人数72人,其中涉及领导班子成员的有43人。与此同时,环保系统几名高级官员也因“环评腐败”落马,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中心负责人也因腐败问题被调查。由此看来,“环评”受到的“污染”还真不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的环境压力日益严重。当今中国,气温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以及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交通拥堵等,成为难以回避的十大环境问题。前几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对外公布的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显示,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位列第133位。在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面前,仍有一些地方和部门想方设法、不择手段,使不符合环评标准的项目通过环境评估,导致环保底线一再被突破,这既腐蚀了干部、败坏了风气,又严重破坏了环境,影响了科学发展和社会稳定。

“环评”受“污染”,后果真的很严重。看看我们生存的家园,赤潮汹涌,蓝藻泛滥,沙尘蔽日,酸雨肆虐,有的地方想要一片蓝天白云,想吸一口清新空气,简直都成了奢望。可这又能怨谁呢?我们现在所吞的环境恶化的苦果,不正是来自我们自身的过失与无知吗?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保护环境不妨从提高环评的科学性和规范化着手,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切实减少环评环节的随意性和腐败空间,为环评营造一方净土,也为我们的生活打造一方乐土。

12、带污染的GDP不是成绩而是毒药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5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248840.html

  从水质良好到污染不断加重,湘江出现“质变”不过半个世纪。1966年,湘江检测出铬、铅、锰、锌、砷等重金属;1978年,湘江已成国内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上世纪90年代之后,湘江水质呈恶化趋势,工业污染导致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湘江重金属污染事件敲响了“粗放式发展”的警钟,我们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经济发展了。

  GDP上去了,污染也上去了。湘江重金属污染,是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式发展的一个典型和标本。作为全球极具盛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湘江流域有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品产量居全国前3位,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和冶炼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因高耗水、大排污量的特点,冶金、化工等行业大多依水而建。

  带污染的GDP不是成绩,而是毒药。或许,这是湘江重金属污染给予我们的最深刻教训。湘江重金属污染事件告诉我们,带污染的GDP得不偿失。发展污染型经济无异于自掘坟墓,而且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

  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生态,我们必须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给予爱惜和保护,这其中的关键是未雨绸缪,而不是等到环境被破坏、江河被污染了,才想到保护人类家园的重任;不要等到大自然因人类的破坏行为不堪重负,才花费巨资去治理环境污染;不要等到我们的健康和安全被受染污的环境严重威胁,才想起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永远比GDP重要;不要到了悔之已晚时,才真正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13、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 水污染绝不能越治越重

来源:人民日报2009-05-06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799861241573530_1.shtml

一则报道令人吃惊!作为湖南的母亲河,湘江及其流域重金属污染的后果越来越严重:湘江流域内4000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鱼类大幅减少,数千亩的农田不能耕种。

湘江并非个例。全国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1.6%,地下水年均超采228亿立方米。不少河流开发已经远远超过限度,一些地方有河皆干,有水皆污。长期形成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已引发河水断流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水危机步步紧逼。

如何应对水危机?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长江论坛上水利部部长陈雷说,我国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水资源管理的“三道红线”: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在水资源问题的背后,既有历史包袱沉重、投入不足等客观原因,也有一种耐人寻味的利益较量:是要眼前利益,还是要长远利益?特别是在“扩内需”的大背景下,如果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放宽环境保护标准,被砍掉的污染项目可能死灰复燃。

道理谁都明白,但现实中,一些地区不顾自身的水资源条件,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一些缺水的城市也热衷于建设大草坪、水景观等耗水工程。还有一些地方甚至为违规项目大开“绿灯”,水污染怎能不越治越重?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根本改变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和低水平开发的现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真正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理念。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需求,也要维护河湖的健康。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要提高公共财政投资的效率和效益。水利项目大都以社会公益性为主,投入主要来自国家财政资金,迫切需要积极探索和完善水利项目的管理模式。

14、拍戏?且慢!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5月0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5/06/content_11322140.htm

    据报载,新版《西游记》剧组一直在寻找外景拍摄基地。剧组在4月初考察贵州省织金县织金洞旅游区时,希望当地提供280万元作为拍摄赞助费用。他们承诺在每一集的结尾处为织金洞景区做5秒钟的广告,而且在电视剧的协办单位上会署上“织金洞旅游管理局”的名字。

    笔者认为,这新版《西游记》剧组就是“牛”,既想在织金洞拍戏,还要找人家拿赞助费,果真是不简单。不过且慢,能不能在织金洞拍戏,赞助费该不该拿,还是得讨论一下。

    国家广电总局曾下发通知要求,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内,禁止进行影视剧拍摄活动。织金洞是国家4A级景区,能否通过拍摄许可还是未知数。从过往的经验看来,进行这样大规模的影视拍摄而不对景区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几乎是不可能的。前几年《无极》剧组因拍摄过程中对香格里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被处以9万元罚款,当地分管副县长因负有领导责任被免职。4月22日,浙江省永康市水务局免去杨溪水库管理局局长黄兴法的职务,原因就是水库管理部门接纳新版《三国演义》剧组进入库区拍摄,造成当地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影响。

    织金洞是溶洞结构,景观独特,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破坏就不能恢复。剧组大型设备在洞中操作,演职人员留下的生活垃圾,都可能给景区环境带来危害。前车之鉴,织金洞管理局要想清楚,为了短暂的经济利益而破坏亿万年形成的自然环境,是否值得?何况,织金洞应是全社会资产,不属于织金洞管理局所有,能否接受剧组拍摄还需要征求公众的意见。

剧组一方面需要好景点来满足拍摄需求,另一方面索要赞助费,也是为了筹措拍摄资金;地方愿意掏赞助费,是为了扩大宣传效果。看似你情我愿,实则利益纠葛极深。笔者以为,两者不如坐下来好好谈谈,如果景区的拍摄环评和资源保护方案能够通过,那景区管理局准许剧组进入拍摄也无妨。当然,剧组要是不差这点钱,也不妨给织金洞一个扩大宣传的好机会。

15、从景观视角看资源枯竭城市

来源:《科学时报》2009年05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247419.html

  近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又有一些大家曾经引以为荣的城市列在其中,山东省枣庄市、湖北省黄石市、安徽省淮北市、安徽省铜陵市、辽宁省抚顺市、江西省景德镇市等均经过激烈的竞争后榜上有名。

  据枣庄一名申报者讲述:当时山东省内共有枣庄、济宁、淄博、东营4个城市提出申报,要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但最终国家发改委根据各个城市提供的资料以及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认证标准,通过专家论证,将枣庄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从某些层面上来讲,这些资源枯竭城市与现代化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这是一种急于发展经济的后遗症,与上世纪德国鲁尔区曾经发展的道路相似。

  在上世纪中叶前的100多年里,鲁尔区一直是德国煤炭和钢铁的生产基地。二战结束后,它也直接带动了德国经济的腾飞。上世纪60年代,石油、天然气的供应对以煤钢为主的鲁尔区造成了冲击,煤矿和钢铁公司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鲁尔区在危机中走上转型之路。

  鲁尔区转型的第一步选择从教育抓起。1962年,鲁尔区建起了第一所大学——波鸿鲁尔大学,它也是战后德国新建的第一所大学。波鸿鲁尔大学建立后不久,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多特蒙德、埃森等城市涌现。在重视发展教育的同时,鲁尔区着手整合传统产业,推动企业转型。如今,经过30多年的转型,鲁尔区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新经济区,同时也成为现在国际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模范。

  换种角度,转换视角,我们会看到这种资源丰富的城市走向枯竭的另外一个原因。煤炭、钢铁、水泥等这些不可再生资源为地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于是很多城市毫无目标地大量滥用这些资源。那么,这些资源最终去了哪儿呢?

  看一看我们现在的城市,标新立异的建筑、大面积的广场、硬质的河道等,这些成为那些开发后资源的归宿地,这与我们的景观设计师有很大的关系。

  什么是景观设计?记得行业里一位知名设计师说:“设计就是努力解决场地上的问题。”当我们在设计图纸上一面想办法解决场地上已有的问题时,我们不希望给场地外的其他城市带来问题,比如消耗其他城市大量的资源。

  易道景观亚洲区主席乔全生在一次报告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他强调我们应该明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气候变化、资源管理、城市化等都是我们的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我们的土地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我们的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却一般不会考虑得这么深刻,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更没有意识到这种局势及这种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不要经常抱怨自己的付出,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们,因为还有更多小城市的人在为你付出,我们的年轻人应该在这个行业中肩负起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希望你们能够为将来创造更好的环境作出贡献。”在乔全生作完《应对人类共同面临之挑战》的报告后,主持人作了精彩、富有哲理的总结。

  可喜的是,随着认识的逐步提高,我们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园林的目标,这将从另外一个层面促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城市转型更多的是转变一种观念,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探索,同时还应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因为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8、德国的1/6,因此,加大技术利用效率和改变人们的使用观念,将对现有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