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四月三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四月三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05-04

四月三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水网:      环保部农村污染防治政策出台前的专会即开

http://news.h2o-china.com/show/expo_workshop/798691241081261_1.shtml

2、华夏经纬网:     周生贤:大力开发利用核能 从源头解决环境问题

http://www.huaxia.com/xw/gdxw/2009/04/1409865.html

3、成都商报:      环境税征收方案预计1个月后公开

http://news.163.com/09/0430/09/584T7D2K000120GR.html

4、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央新增投资10%投向节能环保

http://env.people.com.cn/GB/9218810.html

5、新华网:       长三角地区环保合作实质性启动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29/content_11283962.htm

 

地方信息:

6、新华网:       山西朔州建立全国首支突发环境污染应急救援队

http://env.people.com.cn/GB/9217981.html

7、中国环境报:     滇池治理提速:"十一五"规划项目年内全部开工

http://env.people.com.cn/GB/9219772.html

8、新华网:       黑龙江省将启动9个松花江“水专项”工程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29/content_11280741.htm

9、河北日报:      河北省将斥巨资治理三废 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798601241058347_1.shtml

10、人民网:      黑龙江副省长回应“环保遮丑风波”

http://env.people.com.cn/GB/9222046.html

 

人与自然:

11、人民网:      餐桌上的11种濒危动物(组图)

http://green.sohu.com/20090430/n263705487.shtml

 

环境曝光:

12、千龙网:      药厂化工垃圾偷倒邻家离居民地下水源仅300米

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09/04/30/3022@4970632.htm

 

人物访谈:

13、中国经济时报:   公众应充分行使环境监督权

http://www.stockcity.cn/CaiJing/guonei/200904/1689112.html

 

民间环保:

14、4月环境记者沙龙内容

15、搜狐绿色:     金东纸业环保核查再公示背后的公众力量

http://green.sohu.com/20090430/n263717507.shtml

 

深度报道:

16、中国环境报:    空气污染指数500:成都or尘都?

http://env.people.com.cn/GB/9219490.html

17、中国环境报:    环境责任险为何“难叫座”? 法律保障欠缺是主因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4/30/content_11286679.htm

 

环境时评:

18、半月谈:      垃圾处理:填埋焚烧非长策 分类利用是出路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9-04/29/content_11280787.htm

19、今晚报:      记者会上为何犹抱琵琶半遮面

http://env.people.com.cn/GB/9220681.html

 

 

 

 

 

1、环保部农村污染防治政策出台前的专会即开

来源:中国水网 2009-04-30

http://news.h2o-china.com/show/expo_workshop/798691241081261_1.shtml

  我国94万多个农村、9万多个乡镇因经济、地理等要素各具环境问题,但总体形式严峻。生活污水、化肥污染加之缺少水处理设施等使我国农村(村镇)的环境问题错综复杂,治理难题较城镇环境治理尤为突出;在农村,畜禽粪便的排放量远远要大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畜禽养殖业已经成为农村水体的最大污染源。据相关部门预测,3~5年后,畜禽粪便污染将超过化肥、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成为农业环境的最大污染来源。目前,在湖南和河南的一些农村地区,主要的污染源并非是工业,而是农业。太湖污染的很大一部分也源于农业污染。在安徽一些农村地区,养猪的数量大,而猪粪便成分复杂,当地又缺少处理设施,直接造成了水体污染;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每年产生各类作物秸秆约7亿吨,其中有约50%未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还由于大量秸秆的露天焚烧,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并引发火灾和影响高速公路与民航的运行安全。秸秆的处理与利用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但由于缺乏经济可行的技术,秸秆禁烧和规模化利用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农村(村镇)环境污染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一个顽疾,究其原因首先是村镇太过分散,污染防治成本高,市场投资机制很难建立;其次,村镇发展较落后,环境意识不强;更为重要的是,适合村镇环境污染防治的技术应用太少、适用性差、效果参差不齐,在技术政策引导和技术评价方面更是空白。

  在国家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安排的4万亿元投资中,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占3700亿元,生态环境投资占3500亿元,整体投资下产生的环境效益是无法计算的。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及防治工作在重金投入下已经紧锣密鼓的展开了,但是怎么做:如何制定适合我国农村本土特点的污染防治政策和管理制度?如何有效防治已经形成巨大环境压力的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如何引入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市场投资及成熟的运营模式?市场看政策,有了相对成熟、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才会不断的改善。

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村镇环境污染防治,配合农村(村镇)生活污染防治、养殖畜禽粪便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污染防治等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和工程规范等系列文件的编制,国家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将于5月7日、8日在北京新大都举行“环保部农村(村镇)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

2、周生贤:大力开发利用核能 从源头解决环境问题

来源:华夏经纬网 2009-04-30

http://www.huaxia.com/xw/gdxw/2009/04/1409865.html

  中新网4月30日电 据环境保护部网站消息,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日前强调,核电是当今最现实可行、能大规模发展的替代能源,是优化中国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必由之路。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能源资源需求总量急剧增加,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能源供应的结构性问题越来越严重,开发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已成为当务之急。在世界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环境保护要求日趋严格的今天,发展核能已成为世界各国解决能源供应问题的重要手段。

  周生贤指出,核电是当今最现实可行、能大规模发展的替代能源,大力开发利用核能是缓解能源需求、优化能源结构的客观需要,是缓解环境容量压力,厉行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必由之路。

周生贤强调,核与辐射安全事关重大,大力发展核能必须首先确保核安全。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研究核与辐射的安全监管问题,通过规划、政策法规、标准三个环节来体现国家意志,从战略规划和布局上确保核能核技术利用安全有序健康发展;二要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全过程入手来研究核与辐射的安全监管问题,从设计、制造、土建、安装、调试全过程进行监管,深入研究开发覆盖全过程的监管方式方法;三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加强核安全监管,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

3、环境税征收方案预计1个月后公开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成都)2009-04-30

http://news.163.com/09/0430/09/584T7D2K000120GR.html

  碳税等环境税以及能源税的征收方案正在加紧研究之中。近日,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苏明表示,受财政部、环保部委托研究的碳税等环境税和能源税的征收方案正在制订之中,预计在一个月之后向社会公开。专家认为,燃油税推出将为能源税推出铺路,能源税征收之日渐近。业界认为,能源税种的开征将带来资源性商品价格的上涨。

  据苏明介绍,此次研究的环境税包括四个方面,对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的碳税、对二氧化硫排放征收的硫税、对氮氧化物排放征收的氮税以及废水处理的征税,并均作为独立的税种进行研究。

  苏明表示,与发改委能源所的碳税、能源税报告有较大区别的是,财科所的方案将对碳税征收有一个详尽计量征收的方案。

  有媒体报道表示,一旦碳税推出,能源税将会取消。对此,专家表示,这是不可能的。推出两个税种的目的并不相同。能源税是政府希望达到节能减排目的而推出的,碳税的推出在于减碳。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来看,节能减排的任务更为迫切。

  碳税的征收要滞后于能源税的征收。“根据当初的研究,燃油税推出是第一步,燃油税效应扩大到煤炭等能源行业,推出能源税,能源税的推出再为碳税铺路,再对碳税进行征收。”

  专家表示,应尽快推出能源税。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周大地也表示,应尽快征收资源税。不过,能源企业对此的态度并不积极。《每日经济新闻》周晓芳

4、中央新增投资10%投向节能环保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4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218810.html

  保增长扩内需不忘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一季度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

  本报北京4月29日电 (记者朱剑红)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今天表示,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央在分两批安排的新增投资2300亿元中,安排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230亿元,比重占到10%。这表明,在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中,加强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重要内容。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去年四季度中央及时果断决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推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央分两批安排新增投资2300亿元,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2300亿元新增投资中,安排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230亿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工程130亿元。进一步扩大县城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覆盖面,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县城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能力4200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15万吨/日,建设污水管网。第二,安排淮河、松花江、丹江口库区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40亿元,提高重点流域的污水、垃圾处理能力。第三,安排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重点防护林工程35亿元,加快建设营造林约1800万亩、公益林1100万亩。第四,安排25亿元,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重点流域工业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投资安排上可以看出,中央不仅注重拉动内需、稳定经济增长,更注重为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打基础,包括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本报北京4月29日电 (记者朱剑红)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今年一季度,我国能源供应和消费增速回升,单位GDP能耗同比继续降低。按照能源消费总量增长3.04%、GDP增长6.1%的初步核算数据测算,一季度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89%,降低幅度比去年同期的2.62%增加0.27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的分析认为,能源消费总体回升、单位GDP能耗下降,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刺激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一方面保持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国家统计局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一季度单位GDP能耗降低幅度增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经济结构变化带来明显的节能成效。一季度,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工业比重同比降低1.9个百分点。占能源消费70%左右的工业内部结构也向低耗能方向发展。比如,六大能源消费较高的行业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增幅低2.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12.5个百分点。其次是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最后是工业各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普遍降低。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中的39个行业大类单位增加值能耗均下降。

5、长三角地区环保合作实质性启动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4月2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29/content_11283962.htm

    新华网上海4月29日电(记者陆文军)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合作第一次联席会议29日在上海召开,苏、浙、沪环保部门和环境保护部华东督察中心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基本确定了2009年两省一市环保合作具体工作方案,标志着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合作工作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会议围绕2009年长三角地区环保合作3项重点专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基本确定了具体工作方案。其中,由上海牵头开展的“加强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工作,将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供环境保障为核心,借鉴北京奥运环境质量保障工作经验,研究制定并落实世博会区域联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由浙江省环保厅牵头开展的“健全区域环境监管联动机制”,通过建立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交流平台,加强长三角地区环保联合执法,共同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处置等环境违法行为,进一步提高区域危险废物应急处置能力。由江苏省环保厅牵头开展的“完善区域‘绿色信贷’政策”,在制定《长三角地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评级标准》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企业环境行为信息评级,两省一市环保部门联合或分别向社会公布“绿色”和“黑色”企业名单,并加强与金融主管部门的沟通合作,将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银行机构,纳入银行征信管理系统,作为审批信贷业务的重要依据。

    会议还确定下次长三角地区环保合作联席会议将于今年10月在浙江举行,届时将检查2009年3项合作专题的进展情况,并制定2010年工作计划。去年底,苏、浙、沪两省一市环保部门在苏州签署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合作协议(2008-2010年)》,旨在发挥区域联动效益,共同提升长三角区域环境质量。

6、山西朔州建立全国首支突发环境污染应急救援队

来源:新华网2009年04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217981.html

  新华社太原4月29日电(记者胡靖国)山西省朔州市环保、消防两部门近日联手,组建成立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救援队伍。中国环境保护部应急办公室副主任张迅说,这是我国成立的首支突发环境污染应急救援队。

  朔州市环保局局长焦日龙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国各地面临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逐渐增多,而面对不期而至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许多地方的环保部门却束手无策。在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消防部队往往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由于对有毒有害物质认识不全面,经常是用水浇等简单方法处理,使得污染物质随水的流淌而扩大范围,同时也难以保障消防官兵自身的安全。环保部门拥有众多的环境专业技术人才和精良的环境监测设备,能够准确、科学地对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从技术层面上予以分析认定,并提出有效的处置办法。成立应急救援队伍后,指挥部一旦接到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在赶赴现场的途中,相关的环境专家也会同时赶赴一线,现场确认污染物质以及如何处置、回收等,使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更具科学性、更有针对性,并且能够充分保障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

  目前,朔州市已对境内的36家有放射源、污染源、易发生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了摸底排查,收集了基础数据,建立了突发事件预案,并组建了应急指挥专家组。

7、滇池治理提速:"十一五"规划项目年内全部开工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4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219772.html

  记者近日从云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云南省按照省政府滇池治理现场办公会和滇池环湖截污现场会确定的“环湖截污和交通公路、外流域调水及节水、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六大工程治理思路,采取强有力措施,使滇池水污染治理工作全面提速。

  人大和政协加强监督

  滇池治理一直是云南环保工作的重点。从去年起,云南各省级部门和昆明市紧紧抓住国家加大“三湖”治理力度的机遇,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在滇池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基础上完成了《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和补充方案。

  云南省委、省政府加大领导和协调力度,多次到国家有关部门做好汇报、衔接工作,争取支持,并成立了省政府滇池水污染防治专家督导组,开展日常监督。省人大、省政协加强了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民主监督。

  综合整治8条河道

  滇池治理目前进展顺利。在环湖截污和环湖公路建设上,滇池环湖东岸干渠截污工程初步设计已通过专家评审,预计4月底完成。7个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及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呈贡城南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已开工,环湖东路、南路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在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上,建设与恢复湖滨生态湿地8600亩,湖滨林带7500亩。在主要入湖河道整治上,昆明市建立了市领导挂帅的“河长”制,加强入湖河道治理和监管,盘龙江、新运粮河等8条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相继开工。在外流域调水上,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批项目,并于年前启动,标志着滇中调水工程进入实施阶段。在再生水利用方面,昆明已建成162座分散式再生水设施,再生水日处理能力达4.99万立方米,今年将新增日处理能力1.5万立方米。

  为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云南省环保厅编制完成了《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沿湖村落环境综合整治总体方案》,摸清了滇池流域沿湖110个村落的污染状况,同时在晋宁县开展24个沿湖、沿河村落环境综合整治的试点工作。昆明市在滇池、长江、珠江流域划定禁养区域,实行“全面禁养”,共关闭、搬迁养殖户1万多户。农村沼气“一池三改”、滇池流域面山绿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测土配方施肥等工作进展顺利。

  十一五规划项目年内全部开工

  滇池“十一五”规划的65个项目中,已完成滇池西岸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等8个项目,在建45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12个,完成投资29.7亿元。今年一季度,除滇池外海清淤项目外,已经完成“十一五”规划所有未开工项目的前期工作,年内有望全部开工。

在建45个项目中,新建第七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土建工程的39.4%,有望在今年年底提前竣工试运行。今年将完成第一、第二、第四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工程和第三、第五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第六污水处理厂完成土建工程量的50%。上述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后,昆明城区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2.5万吨/日,污水处理率可达70~80%。昆明主城区雨污分流次干管及支管配套建设工程已于今年2月开工建设,计划3年内全面完成。(记者郑劲松 见习记者 资敏)

8、黑龙江省将启动9个松花江“水专项”工程 

来源:新华网2009年04月2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29/content_11280741.htm

    新华网哈尔滨4月29日电(记者梁冬)记者从黑龙江省环保厅获悉,今年,作为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之一的松花江水污染防治科技专项将有积极进展,专项中的9个示范工程将于年底前全部开工建设,国家将投入7200万元为“水专项”提供资金补助。

    据介绍,为保证“水专项”工程的快速推进,黑龙江省今年将“水专项”的实施纳入项目所在地政府和部门的目标管理,包括“牡丹江水质保障关键技术和工程示范”等9个示范工程将于年底前全部开工建设。

    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松花江“水专项”将为全流域化学需氧量削减10%提供技术支撑;在“十二五”期间,将建立石化行业废水有毒有机物削减示范工程,保证在低温条件下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提出流域水质管理准则并制定区域性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在“十三五”期间,将从技术与管理层面支持松花江总体污染负荷控制,实现松花江水环境质量改善。

    除实施“水专项”外,黑龙江省环保部门还将与气象部门建立空气质量预警协调机制,共同开展空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预测等项目研究。

9、河北省将斥巨资治理三废 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来源:河北日报 2009-04-30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798601241058347_1.shtml

从29日召开的河北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现场会议上获悉,今后两年,该省将着力加强水、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全面改善环境质量,确保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提出的污染防治目标。

投资17.2亿元,建设58项水污染防治工程

河北省计划投资17.2亿元,建设58项水污染防治工程,形成化学需氧量削减能力8.5万吨/年、氨氮削减能力0.32万吨/年;计划投资89.3亿元,新建、在建及转接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103个,全省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12.7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到86%。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坚决依法取缔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并限期完成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栏网及警示标志设置工作。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率先在全国推出“全省范围的河流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责任考核并试行扣缴生态补偿金政策”。对违法排污严重、河流水体污染问题突出,以及可能对下游环境敏感水域、人口密集区造成严重威胁的地方和企业,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并与行政监察部门实施联合挂牌督办或区域、流域、企业限批,限期解决污染问题。

投资195.4亿元,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河北省计划投资195.4亿元,建设84个大气污染点源治理、19个集中供热项目,形成二氧化硫削减能力55.8万吨/年、烟尘削减能力152.8万吨/年、粉尘削减能力1.2万吨/年。

深入开展烟气排放设施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推动10吨及以上燃煤锅炉安装高效脱硫除尘设施,4吨以下燃煤锅炉逐步改用清洁能源。到2009年底,设区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不低于30%。

投资45亿元,处理垃圾及固体废物

按照“十一五”规划,该省实施的垃圾处理厂及固体废物处置工程,将投资45亿元,建设161个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固体废物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工程项目,实现全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60%的目标。

今后两年,该省将加强对限制类进口废物的管理。加强进口废物定点企业管理,加大对非定点企业的监管力度。出台河北省进口废塑料企业管理标准,对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受理其进口废塑料申请。提高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及处置单位管理水平。监督危险废物产生企业建立完善系统的危险废物产生、处置档案;监督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以及危险废物储存场所、危险废物处置设施运行台账。同时,进一步规范电子废弃物拆解管理。

10、黑龙江副省长回应“环保遮丑风波”

来源:人民网2009年04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222046.html

  人民网哈尔滨4月30日电(记者汪波 吴齐强)针对近日舆论热议的“环保遮丑风波”,近日,黑龙江省副省长于莎燕独家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于莎燕表示,欢迎媒体客观公正报道、监督环保工作,黑龙江不会因为前段出现的“会议风波”误会,回避舆论监督,也不会放松“铁腕”执法方式和“高压”监管措施。

  于莎燕说,公众舆论关注环保工作,对我们是压力更是动力,环保无小事,国家重视、百姓关注,作为边境省份,黑龙江尤其重视环保工作。近年,相关部门逐步完善联合办案、情况通报、联合检查、案件移送、重点督查等制度,综合监管和执法能力显著提高。2005年以来,全省各级环保、监察等部门共挂牌督办环境违法案件517起,其中省级以上挂牌督办案件49起,全部在新闻媒体上进行了曝光。

  日前,媒体热议的黑龙江环保部门为污染企业遮丑,对公众保密的事件沸沸扬扬,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可以说是铺天盖地,质疑、愤怒、同情、体谅、反思,各种声音和情绪交织,也有不少读者写信,请媒体彻底调查公布黑龙江的环保状况,以正视听。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调查。

  黑龙江省环保宣传教育中心主任林强介绍了事件经过,他说,4月14日的召开的黑龙江省环境执法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会议邀请了5家新闻媒体参加,会上有媒体记者向工作人员索要原本只发给与会代表的会议材料,工作人员口头答应后并未及时提供。林强说,与会代表的会议材料中有一些表格是需要县市环保局填写的,一些统计数据基本都是被媒体曝光过的材料,并无所谓保密名单,当时主要考虑到是个工作材料汇编,就没有提供给记者。本报记者与当事记者沟通时,他认为工作人员的言行让他有理由产生怀疑,当时出于职业敏感,以为其中有“猫腻”,应该引导舆论关注此类现象,于是发了评论文章。

  林强说,个别工作人员在会上、会后存在工作主动性和协调沟通欠缺的问题,引发舆论如此关注的确始料未及,既说明环保信息公开已经为公众关注焦点,也表明在媒体接待和信息提供工作中有不足,对改进环保宣传有促进作用,虽然一些文章的推理和想象过于偏离事情本身,甚至转向人身攻击和谩骂,我们有委屈,但不会放松工作。

  黑龙江省环保厅厅长李平说,,即便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还要讲实事求是,黑龙江省环保工作肯定有不足,有历史欠帐,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决没有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刻意隐瞒遮盖排污企业的污染事实,省里也从来没有领导打招呼,要求对污染企业“网开一面”,“还是人民日报负责任,事件发生以来,舆论一边倒,我们没有发言的机会和平台,除了人民日报也没有任何媒体来现场采访过我们。”

  李平拿出一份2008年度黑龙江省环境状况公告,公告表明,该省整体环境质量稳定并有向好趋势;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出现双下降;监测结果显示,2008年松花江水质稳中趋好,为轻度污染,部分支流水质明显改善。松花江黑龙江省界肇源段水质达标率为63.5%,汇入黑龙江的同江断面水质达标率为55.8%,出境水质达标率同比增长11.6%。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开展松花江流域涉水排污企业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仅去年,就检查排污企业约1.2万家次,对800多家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了处理。此外,还开展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畜禽养殖环保专项检查,对环境违法问题较集中的焦化行业进行了专项整治,关停焦化企业8家,取缔反弹小炼焦70余家。

  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行长周逢民表示,包括近日通报的密山林源煤气、黑龙江迪龙制药等7起环境违法案件在内的一百多家排污超标企业信息,已被银监机构收录在案。这表明黑龙江省企业违法排污要付出“信用代价”,因违法排污被环保部门处罚的企业,将在银行贷款、上市融资方面受到限制。

  李平说,虽然只是误会,但表明公众的环保意识高涨,对今后工作也是一个促进,今年,黑龙江省将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对重点流域、区域进行重点整治,对阿什河、呼兰河等五条流域实施专项整治,彻底消灭劣Ⅴ水质。同时,继续开展环境执法后督察,对整改缓慢或拒不整改的进行媒体曝光和挂牌督办,暂停其新建项目环评审批;向监察机关移送案件,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向银监机构通报情况,纳入企业征信系统,限制其信贷。违法行为特别严重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黑龙江省环保厅副厅长富亚峰介绍,作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之一,黑龙江省生态建设全面推进,仅2008年,全省就完成退耕还林3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原15.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6万公顷。目前,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190个,其中国家级20个,全省各级各类生态示范区及试点总数320。2008年全省环境质量公报显示,黑龙江生态环境状况良好,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生长环境逐步改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呈下降趋势,省辖城市好于和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天数平均达到314天,同比提高6天。松花江水质稳中趋好,部分支流水质明显改善,出境水质达标率比上年增加11.6个百分点。

黑龙江省提出,将加大监管整治力度,认真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同时,积极畅通环境投诉渠道,健全环境纠纷多元化调处机制和重大环境信访案件地方领导包案制,确保区域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11、餐桌上的11种濒危动物(组图)

来源:人民网 2009年04月30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430/n263705487.shtml

娃娃鱼

  人类总是可以找到各种崇高的理由来享受野味,如,吃XX野味是这里的文化;吃XX野味能治疗XX疾病;XX野味能挣很多钱;吃XX野味可以显摆我有钱等等。因此,濒危动物也就“光荣”地命丧黄泉。

  1. 娃娃鱼

  总的来说,两栖动物已经濒临灭绝,在餐桌上已经少见。不幸地是,中国的娃娃鱼作为世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却被非法捕捉,时常成为餐桌上一道佳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12、药厂化工垃圾偷倒邻家离居民地下水源仅300米

来源:千龙网2009-04-30

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09/04/30/3022@4970632.htm

城管正在垃圾堆内调查取证。本报实习记者 潘之望

垃圾堆附近有小河经过,并且现场有被焚烧的痕迹。

  京华时报讯(实习记者 王奕)半个月前,温都水城的苗圃内突然出现了很多化工垃圾,使得景区内药味刺鼻。昨天,通过垃圾里的信件,最终查出垃圾的制造者为位于昌平区北七家镇西沙工业园的北京莱瑞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瑞森)。29日,昌平区城管大队要求该公司立即将垃圾全部清除。

  ■现场

  腐蚀性垃圾堆满路边

  昨天,记者走进温都水城东门附近,便闻到了刺鼻的药剂和化工品的味道。虽然苗圃园旁的马路边立着“禁止倒垃圾”的牌子,但还是堆着两堆新倒的垃圾。里头有很多黑色的瓶子,上面写着石油醚、五氧化二磷、二氯甲烷等名称,不少瓶子上还标明“酸性腐蚀性”的字样。垃圾中还夹杂着一些实验室用的橡胶手套、试管及信件。

  温都水城的工作人员张先生介绍,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半个月。“夜里有人偷偷倒的,早上就发现垃圾又增加了,味道刺鼻”。为此,他们专门立了“禁止倒垃圾”的牌子也丝毫不管用。张先生曾3次叫人就地填埋垃圾。记者看到,苗圃园旁一百多米长的马路边,都是用渣土填埋的垃圾,向外延伸了几米宽。

  ■寻主

  信件追出垃圾主人

  昨天早上5点,张先生早起跑步时,发现一辆人力三轮车在往苗圃园旁倒垃圾,三轮车发现有人后很快消失。张先生回头检查垃圾情况时,却意外发现里头有很多信件,地址为莱瑞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张先生上网查询到该公司,发现这家公司地址在朝阳区安立路。“朝阳区的垃圾怎么倒到昌平区来了?”他给该公司打电话后才知道,这家公司已经搬到了昌平,距离苗圃仅300米。

  昨天,记者从其网站上查出,这家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化学原料及代理加工等,自称与国内超过70%的化学制药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并在国内注册申报了超过40个化学原料药或制剂。

  ■链接

  石油醚:对眼睛、黏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皮肤有强烈刺激性。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五氧化二磷:遇潮时,对大多数金属有轻微腐蚀性。局部刺激很强,蒸气与粉尘能严重刺激眼、黏膜、皮肤和呼吸系统。

  二氯甲烷:损害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在地下水中有蓄积作用。

  ■处理

  城管责令立即清除

  昨天下午,昌平区城管大队队长李季和两名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取证。

  莱瑞森总经理轩先生到现场查看垃圾后,承认这是他们公司的垃圾。“我们公司刚搬过来不到一个月,正在联系垃圾站集中处理化工垃圾。我本来叫门卫将垃圾先暂时存放在后院,没想到他倒到了这里。”他表示,会马上派人将垃圾回收到公司后面。昨天,城管部门要求公司负责人于今天下午3点到昌平区城管大队接受调查。

  环保部门今测水质

  昨天,昌平区环境保护局监察队的楚姓工作人员称,石油醚、五氧化二磷、二氯甲烷等都是化工试剂,对环境危害性很大,都应运到昌平区定点危险品处理中心处理。

他表示,该地区居民多使用地下水,如果掩埋化工垃圾可能会影响地下到水源。记者注意到,填埋化工垃圾的地方,距离居民自家水井的地方约300米。今天,昌平区环境保护局监察队将到现场监督化工垃圾处理,将已掩埋垃圾挖出来集中处理。此外,还要抽样检测,确定是否污染了水源。

13、公众应充分行使环境监督权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9-4-30 杜悦英

http://www.stockcity.cn/CaiJing/guonei/200904/1689112.html

  ——访《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起草人之一、北京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法研究所教授汪劲

  4月24日,在绿色沙龙上,就《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实施一年来的相关情况,本报记者采访了《办法》起草人之一、北京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法研究所教授汪劲。

  中国经济时报:《办法》实施一年来有哪些成效?

  汪劲:2007年国务院通过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后,主要的、涉及公众知情权的部委,大部分都颁布了各自的相关实施办法,环保部的《办法》是最早的之一。通过《办法》一年来的试行,环境信息公开的平台已经在全国各地基本建立。这个平台的运行目前总体来看是好的。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办法》立法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当时制定《办法》的两大目的是:第一,规范环保部门的信息公开行为。在此前出台的《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就重点规定了超标排放企业必须要把信息向社会公开,而这个方面以前做得不太好。第二,强调企业与政府的公开方式不同。政府是主动公开为主,申请公开为辅;企业则是自愿公开和强制公开相结合。

  一年以来,省一级环保部门的网站都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公开平台,政府信息公开的管理体制同时确立。有了这一体制的建立与持续推进,相信今后的环境信息公开会做得更好。当然,《办法》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未来不断解决。

  中国经济时报:《办法》第28条规定,对于政府强制公开环境信息的企业,处以10万元以下罚款。当时设计这条,是出于何种考虑?如何保证其实施?

  汪劲:按照中国《立法法》的规定,一般部门规章不能涉及行政处罚条款,所以这一条文实际上是从《清洁生产促进法》搬过来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国家主管部门目前是发改委,但它的执法力量和对企业污染状况的了解是不如环保部的。

  我认为,就《办法》的执行,目前有两个问题还没有解决。首先从企业信息公开的角度看,按照《办法》的规定,企业环境信息的公开,一是自愿公开,二是强制公开。但“家丑不可外扬”的中国传统文化,加上目前机制和体制上的障碍,没有哪一个超标严重的企业愿意公开自己的环境信息。同时,环境信息公开的情况怎样,对于环保部门的压力并不大。但面临《办法》实施一周年的节点,我估计最近一段时间各级环保部门都会做相应工作,环保部也可能会发布一些统计报告。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公开信息的企业会雨后春笋般冒出。

  再从政府角度来说,与其他和公民权益相关的部门来比,环保部门的信息公开走得比较靠前,但是在整个行政体系中,环境信息的公开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是相抗衡的,通常环保部门孤军奋战。

  《办法》中列了17项公开的项目,但其中有五分之二是不列入都要公开的,而其他五分之三的信息其实比较笼统。实际操作中,企业往往公开某一部分信息。主动公开的内容是民众无所谓是否知道的,依申请公开的内容又不予披露。这对环保部门来讲是比较困难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行政部门应该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汪劲:从目前公众的需求和政府公开的信息关系上来看,政府公开信息,民众得到信息并进行消化,发现的问题又反馈到政府,要求政府进一步公布是合理的链条。

  总体上来讲,我们下面要做的工作就是,看到底哪些信息是民众需要的。民众到底需要什么?政府主动公开的内容是什么?我们需要做严肃的判断。我认为17项公开项目的目录太粗,应该有一个二级目录,这是我们目前应该做的。

  中国经济时报:《办法》实施已有一年,实际操作中,也遇到各种情况。它有没有修改的必要?

  汪劲:无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还是《办法》,修改的可能性不大。这部法律实施一年来,作用还是积极的,只不过其中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有待解决。在我看来,这其实不需要做法律本身的修改,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执行文件来进一步规范。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要打消环保部门审查公开机构或部门的疑虑;其次,充分发挥NGO的力量,希望不断有公众给环保部门施加压力,督促他们行使监管的职权。NGO还有一件应该做的事是帮助公众很好地了解公开的环境信息的项目与内涵,真正达到信息公开的目的。

不管是政府依申请公开,还是企业强制公开,如果信息没有披露,公众可以向环保部门投诉,环保部门必须答复,如不答复,公众可以去起诉环保部门。我觉得应当鼓励每一个公众对这些企业实行监督,公众应该使用行政手段、司法手段来维权。

14、4月环境记者沙龙内容

 

时间:2009年4月16日下午2点至5点

地点:科学时报社321会议室(中关村南一条乙3号)

主办:绿家园志愿者 中青报绿岛

主持人:汪永晨

主讲人:姜文来

 

主持人:北京的环境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马上就要到4月22号世界地球日了,这几天要举办一个“走河”的活动,所以今天请专家给我们介绍一下有关北京环境的问题。

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也是“绿家园”的召集人,因为这除了是一个课堂以外也希望是大家交流的舞台,以后有什么信心大家都可以在这里发布。

主题一:“北京市水价改革”

主讲人:姜文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1、推动北京市水价改革的动力

2、北京市水价改革演变

3、北京市水价调整空间探讨

4、南水北调水价

5、水价改革建议

姜文来:我是来自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的研究员,今天非常高兴与“绿家园”的同志们一起交流。

今天我给大家主要介绍的内容是关于北京市水价改革方面的内容,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介绍。

第一方面介绍一下北京市水价改革的背景,主要介绍北京市水资源的情况。第二方面介绍一下北京市水价改革历程与简要分析。第三,北京市水价改革推动力分析。北京市水价承受能力分析的最后对北京市水价改革提几点看法。

首先看第一方面,关于北京市水价改革的背景。先看一下这张表,这就是北京市2001-2006年水资源的情况。

一般我们说北京市水资源比较短缺,短缺程度是什么呢?仔细看这个表之后就会发现,北京市水资源比我们通常所说的数据还要低很多,北京市的水资源从01-06年人均水资源最多也就是157,最少是127。所以就是说,北京市水资源这几年来讲本比值远远低于300立方毫米。那么水资源短缺这么一个大的背景,就为水价提升奠定了一定的空间。

国际水资源标准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季度缺水是500,严重缺水是1000,中度缺水是2000,中国现在的水平是2210立方米,接近于2000那个中度缺水的数字。

这个图是北京市两大“水盆”:密云水库与官厅水库。

这样来看密云水库的来水量还是比较大的,但官厅水库的来水量比较少。我们知道密云水库是北京市最多的储水源,到现在为止北京市密云水库只有11.3亿立方米,这几年基本上也就是在这个水平上。

那么北京市每年消费的水量就远远多于这个量,一会儿也会提到,虽然说密云水库只有11亿立方米左右的水但是我们没有感觉到水资源短缺,是什么原因?一会儿会提到这个。从大背景看一下整个流域的人均水资源情况,这是全国的情况,全国分几大流域,七大水系,但分成松花江区、辽河区、海河区等十个区,这里面有南方地区跟北方地区。那么北京市所区的流域,人均水资源量是293立方米,这是最新的研究评价结果。在所有的几大流域分区中,海河区的水资源是最短缺的293,而北京就在海河区的范围之内。

那么北京的第二个情况,北京市还存在着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我们一直都讲一类、二类、三类、四类水,这里也大致列一下,一类水、二类水究竟怎么划分的。其中一类水是只适合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源头水;二类水主要适合于地级水源的保护区;三类水主要适应于集中生活水源地的二级保护区及游泳区;四类,工业用水;五类,适用于农业用水区。我们实际上就分了这五类,但是我们还分联五类是怎么回事?这是根据城市污水处理标准,分A类标准跟B类标准。

看一下这个图,这是目前2007年全国的水资源情况。

一类水只占4%,二类23%,联五类26%。如果我们把四类以上水加起来的话,我们50%以上的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全国水资源的几条河。

我们的海河污染是最严重的,60%左右的水是联五类的,也就是说20%左右的水是属于4、5类。下面一条河就是辽河,然后是淮河等等。具体到北京市的时候,北京市在这里面河流的水值比例,联五类的水是占41.3%,五类是1.6%,五类是6.4%。如果加起来,50%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那么污染究竟在哪?这个图给出了北京市的污染情况。

红色的部分都是污染比较严重的,蓝色部分是污染不太严重的。整个北京市的水环境在城区这块污染是比较严重的,污染不严重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北部山区这些水资源水质还是相对比较好的,大致是这样的情况。

我们说北京市的水资源除了我们说的短缺、污染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北京市地下水超采严重的问题,这是相关情况。

2007年末跟2006年末和1980年末的情况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北京市整个水资源的埋深,2007年的埋深平均在25米左右,跟2006年或者1980年相比,我们看全市的情况,在1980年的情况也就是8、9米左右,现在下降到25米左右,地下水下降的程度还是比较严重的。

正因为如此,看一下究竟这几年多采了多少,97年比80年减少了将近80亿立方比,比60年减少了100亿立方米,那么水资源超采的数目有80亿或者100亿。那么在某些地区形成了漏斗,北京市在平原区有两大漏斗,一大漏斗是在牛栏山附近,另外一个大漏斗是在天竺到通州之间有一个大漏斗。这个量大于100毫米的面积达1826平方公里,最大沉降量约722毫米。我们知道如果地下水的沉降如果过多了会产生几个后果,第一引起地上建筑物的毁坏,第二就像海绵,如果把水挤掉了就恢复不了了。

刚才我们说了北京市水资源比较紧缺,但是我们一直没有觉得我们怎么缺水,原因是什么?

从这个结构中可以看出,北京市供水的构成图,2007年的情况,整个地下水供水占70%,地表水供水只占16%,其它供水占14%,其它包括再生水等等方面。正因为如此尽管老天下雨比较少,但是基本上保证了生活用水的需求,就是因为我们用的是地下水,但是这种地下水是超采的地下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把紧急供水的水源、备用水源也已经用上了。原来我们计划的水资源,开始说2008,最后说2010使南水北调的水到北京。但最新的消息,南水北调的水到北京要到2014年。也就是说2014年之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特别紧张的,如何渡过这一段紧张的时期心里也是很头痛的事情。

我们说北京市的水资源跟全国相比有它独特的地方,北京市水资源生活用水量跟其它城市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生活用水已经占到第一位,其它地区,比如说在全国来讲农业用水是占64%左右,我们看在北京市的农业用水只占36%。生活用水全国占20%左右,而北京市已经占39%。

这么多年北京市的用水变化情况是怎样的?这有一个图,2000-2007年用水的情况。

可以看出,这是总量,从2002年开始北京市的水资源基本用水总量维持在35亿立方米左右,虽然我们经济增长比较快,但基本上维持在这个数字上左右。但这几年变化最大的就是生活用水,我们看从2005年开始,我们的生活用水就非常快速的朝上攀升,到06年就占到第一位了。

从整个情况来看,刚才所介绍的是北京市水价调整之前所具有的大的背景:短缺、污染、用水量的变化。这么些年北京市水价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可以从历史时期的一些情况来看。如果回忆一下北京市水价的历程,最开始北京市是没有自来水供应的。

建国时水量供应业不多,民用水一直取自田井水或者河塘。而由于水质比较差,皇帝用的水都是玉泉山的水。建国以后我们建立了自来水厂,从1952-1966年的时间比较长,水价基本上在1毛8、2毛、2毛1,这都是按当时的价格来算的。然后到67年做了一次调整,整个都降低了,将到1毛2。然后67-83年之间,基本上这么多年没有做调整。只有到83年之后做了调整,从83-88年后期调整的就逐渐频繁了。最新的一次调整是2004年8月1日的水价调整,居民用的价格由每立方米的2.9元调整到3.7元,工业用水由4.4元调整为5.6元。而民用水调整到3.7,里面有一块钱是污水处理费。洗浴业用水由原来的11.2、31.2、61.2,统一调整为61.5。洗车业用水由21.2调整为41.5。

那么北京市的水价是不是还要调整呢?从整体上来看,北京市的水价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而且是迫在眉睫的过程,前几天我跟北京市有关部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还要调整北京市水价,我说能如愿呢?他说还不知道,反正进一步朝下走吧。

那么推动北京市调水价的推动力有几个方面?

第一,水资源短缺推动水资源水价的改革。这个刚才已经说了。

第二,收入提高也是推动水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2004年跟2006年北京市人均收入的变化,06年比04年全市平均收入增加了27%,即使是20%的低收入户年收入增长也是32%,反而高收入增长是23%。从整体情况来看我们的收入都是在增加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也在增加。

第三,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和实现是水价提高的一个推动力。等会儿会做一个专题来讲。

第四,相关的水价政策,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水价政策,一些是要求达到它的成本价或者有些达到微利用的程度。

水价要调整,那么北京市水价的承受力究竟有多大?还有多大的空间可以进行调整?这里列了2004-2006年北京市居民水费承受能力。

先看一下2004年,2004年的水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0.71%,那么06年这个数字有所降低,占0.61%。当然在这里面高收入家庭跟低收入家庭所占的比里是不一样的,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低收入家庭水费占消费支出的比例是高出高收入家庭的。我们说未来要调整水价,对于富人们要收高价费,能不能做到呢?很难说一定能做得到。如果这样考虑的话,真正一些比较富裕家庭的人,他在家就餐、在家用水的数量可能还不高,因为他主要是在外边就餐、在外边用水,而在家里面用水量还是不大的,这也是在水价改革中遇到的一个难题。

从整个情况来看,北京市水价还是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是空间究竟有多大?一会儿还要进一步说。我们说水价要提高,南水北调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那么南水北调究竟是怎么回事?可能大家都有一个概念,南水北调分三条线。

其中的一条线就是南水北调的西线,说白了就是准备把长江的水打到黄河去,这就是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这个工程目前也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真正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现在已经实施的就是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跟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东线工程跟北京的关系不大,是从扬州江都的地方跨过淮河流域,把水引到山东半岛跟天津,这条线是不仅如北京的,这条线存在的最大问题,第一问题就是高层的问题,要用水泵一个一个打上去;第二个所存在的问题,这条河是沿着京杭大运河所走的,京杭大运河这一带经济比较富裕、水污染也比较严重,那么污染问题如果解决不了,那么调过来的水不敢保证是理想的水。跟我们北京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丹江口水库,这是从丹江口水库引来水,然后到伏牛山、然后到太行山,一直到天津、北京,近期引水量是10亿,最终是14亿,一会儿我们还要继续说。

这就是南水北调的示意图。

这是丹江口水库,一会儿还要单独来说。经过伏牛山之后,然后沿着太行山的这条线,最后来到北京。路线是这样,中间是要跨黄河的,跨黄河怎么过?从底下打一条隧道过来。

那么具体经过的城市,从南阳走完之后经过平顶山、郑州、焦作、邢台、石家庄,最后到北京,实际上跨越了河南、河北、北京这几个城市。那么到北京之后怎么走?

到北京之后,我们看经过天开水洞,然后这里有个倒虹吸,最终到达北京,这是最终南水北调的总干渠,最终的头是到北京的团城湖,是从河南安阳的桃岔(音)开始,大约经过1000多公里。

这个图可能看的有点不太清晰,这是丹江口水库的遥感卫星图片,这是我从Google上截取下来的。

这个箭头的地方是丹江口市,丹江口水库的大坝是在这个地方,整个这条江是丹江,这个水是汉水。但是真正我们的南水北调的渠首不是在丹江口市,而是在河南的南阳市,在这个位置,还相差很远呢。丹江口水库水质是非常好的,好到什么程度呢?里面的水质是一级水,拿上来直接喝是没问题的。这个水库是亚洲的第一大水库,它的储水量有81亿立方米,含水量非常大。当然从这儿要调多少水?第一期要调90亿,第二期要调100亿。调完之后占整个汉江水的比例是22%左右。也就是说对汉江下游会产生一定影响。那么国家有关部门所采取的另外一个方式就是反调节的过程,采取另外一个工程的方式,就把长江的水再反调过来调到汉江,这就解决了襄樊一带水环境的问题。

    下面把这个图细化一下,真正到丹江口水库的时候,我们引水的地是在河南这儿,我们看丹江口的水究竟好到什么程度?清清的丹江水是非常非常美的,当然这是因为天气的原因照片不是很清晰。

    南水北调这条线最大的优点在于什么呢?从桃岔(音)这个位置开始,一直到北京的团城湖,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要泵打,水就直接流过来了。第二大家担心水流过来的过程中会不会污染呢?基本上这个危险系数不大,因为整个渠建的过程中渠要高出地面一部分,所以污染进不去。

    那么北京究竟需要调多少水?这是最早的一个计划,开始说2008年不要开奥运会吗?那时候计划是3亿立方米,那么2010年那时候说要接纳10亿立方米,而2014年就是14亿立方米,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所做的规划是这样的,但奥运会时需要调的水没有来成,真正的水只有到2014年才能进京。就是说以前是前妻所做的规划,这些规划还能用,只不过时间上有所调整,我们就把它称之为远期、中期、近期。

    调来的水主要给第三水厂、第九水厂和田村水厂接纳消纳,全部用于中心城生活用水,可替代密云水库供水量2亿立方米,减少地下水的开采1亿立方米。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减压,现在我们的水70%不是地下水吗?那么地下水我们就少开采了,逐渐恢复地下水的能力。如果中期调来10亿立方米的水,怎么消纳呢?生活要用5.1亿,工业用水要达4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0.9亿。每年替代密云水库跟官厅水库2.6亿和1.4亿立方米。那么远期呢,14亿来以后,我们的安排,照样是以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为主的,同时减采地下水是4亿立方米。

    我们看一下南水北调需要多少的投资?估算的资金,984亿到1592亿元人民币,为什么中间有这么大幅度呢?就是因为它根据不同的方案,方案不同估算的资金是不一样的。真正水到北京之后,北京你也得要有配套设施,那么北京市的配套工程总投资接近130亿,其中工程投资是将近100亿,拆迁投资30多亿,这是大致的分配。那么水到北京成本有多少?配套工程平均单方水投资北京市是15元/立方米,比河北高得多了,河北才5-6元。解释一下,水到北京从分水口出来之后我们的配套投资跟着它是这么一个数字。那么南水北调的水到北京之后,到北京分水口是1.502元,河北是0.722元,天津是1.486元。1.502元是怎么算的呢?国家投资这部分是不计入程度的,计入成本的部分就是一些贷款的利息、运行等等,如果把国家投资也作为成本那绝对是不只这个数字。

    我们做个粗略的估算,现在北京的综合水价是5块钱左右,考虑到单方配套工程的利润,再加上其它一些,北京的水价到这儿应该是多少呢?应该在10块钱左右。还有一定的空间,将来就涉及到南水北调的水来了之后水价如何进行调整的问题,这是我个人的估计,可能将来生活用水的水价还有一定的提高。

    那么对于北京市水价的改革我们有几点看法。

    一,建议还是要推出阶梯式水价。阶梯式水价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水价,这个水价的设计考虑到你的基本生活用水之后给你一个较低的额度,如果你用水量比较高的话,比如我给你限定到5立方米,如果你用8立方米,我可以在5-10之间有一个差,你多用水是需要多付费的。04年听证会的时候阶梯式水价被提出来,但在后面没有实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实当时提出一些重要的原因,就是说北京市大杂院比较多,因为需要一户一表。另外北京市好多人有多套房,互相之间水价存在差异。所以04年水价听证会的时候这就没有实行。

    但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全国现在已经有30几个城市已经实施了阶梯式水价,这30几个城市从条件上来讲不见得比比较好,但是这几个城市实施了,他们有一定的经验,从整个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你多用就多付钱,但这里面实际上还有一个问题,阶梯式水价应用的时候有一个阶梯差,多出一块效益,那么这块效益应该归谁?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不是归自来水公司呢?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没有明确。但我个人认为,阶梯式水价多出来这部分利益应该是属于国家的,应该归国家。

    为什么我们说阶梯式水价?我们在考虑水价的时候,不能只仅仅考虑这是一个经济问题,水价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在一定程度说还是人权的问题,你供应水量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我生存的基础,所以这是一个水权的问题也是一个人权的问题,不能仅仅用经济这一个杠杆来进行衡量。

    二,建议要确立适宜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水价承受能力评价基准。通常建议我国水费占居民家庭收入的2.5%-5%,这是我们现在用的标准,好多地方开水价听证会的时候一看没到2.5%呢,也没到5%,就说我们的承受能力是够的,还可以提高水价,那我们质疑的是,这个标准,标准不标准?来源于什么地方?那么我们可以做个演算,如果推算的话,北京市06年每人水费平均将增加到500块钱,水价比现在增长将近6倍,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的话也就是说水价提高到20.3元,那么老百姓能够接受吗?肯定就不能接受,那就说明显然这个数字的比例,我们所做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是不合适的,所以应该有所调整,那么究竟调整的标准是多少呢?我个人做了一个粗略的估算,我觉得这个比例应该在1%左右,绝对不是2.5-5%,应该是1%,甚至可能要更低一些。

    另外如果我们仅仅把水价作为一个经济指数的话,这也是不成立的,因为生活用水具有一定刚性的,不管你水价有多高我该喝这杯水的时候还是要喝的,要不然健康会出问题。

    我们都说北京市有钱,确实是有钱,老百姓也有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个很大的现实,北京的房价有多高,4环左右1.5万左右,工薪阶层你一辈子的工资也就是这套房。因此我们说,如果北京市水价要进行调整的话,我是赞成的,怎么调?我个人认为生活水价这部分要适当的增加,但绝对不是无限制增加,另外增加那部分呢?增加工业用水水价这部分,另外增加机关、学校一些大的单位应该增加一些。对于民用水采取阶梯式水价,自然而然的就会减少。

    三,建议建立绿色水价体系。在提水价过程中要考虑环境的因素,这里有一个绿色水利的内涵,什么是绿色水利呢?现在咱们都讲绿色,指的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废弃过程中都要保护生态环境,而且是节水高效利用水资源的行为与文化。最终要考虑这种行为和形成文化。而现在是脱节的,开发的时候只考虑开发,利用的时候只考虑利用,废弃的时候只考虑废弃,没有衔接起来。

    实际上这里面有几个思想,一个是保护环境的思想,第二个就是生命周期的思想,生命周期这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国家。水价制定过程中我们也要考虑从开发的时候、利用的时候、废弃的时候,整个过程中它对环境的影响。比如说我们在指定水价的时候,地表水跟地下水是不一样的,现在地下水已经严重超采了,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定水价的时候,就可以对利用地下水的部分水价定的高一些,地表水低一些,通过价格的方式来进行调整。

    无论如何最终我们解决问题的是,要采用节水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思想,最终形成一种文化。

    那么我们说绿色水利,这也是我们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我们最终要形成绿色的水价体系。在水价形成过程中要考虑环境保护。在水价比价关系中,也要充分考虑环境,形成水价保护环境的体系。现在我们定价的时候,中水是一块钱,那么在中水价格比较低的时候中水就能够得到利用,这就是形成体系过程中要考虑的东西。

    今天我的报告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比较简短,有些地方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看法,仅供大家参考,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主持人:提点问题吧。

    我看您对南水北调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但您怎么看它对生态的影响?

    姜文来:局部地区影响是比较大的,比如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对襄樊这带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取水量一下就占22%。但是我倒感觉到这个问题的考虑应该从整体上进行考虑。反正对襄樊这带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北京这个地区环境影响也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华北地区地下水的问题,整个南水北调的水调过来之后,它对于地下水的补充是非常有益的。

    主持人:可是现在汉江的水位也在连续下降,到07年已经是120年水位最低了,没有您想象的那么乐观吧?

    姜文来:是这样的,因为现在工程水还没有完全调过来,如果将来调过来这么多水之后,汉江这块将来还要上一个工程,还需要从长江调一部分水再调到汉江。过程中肯定存在着环境生态问题,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但我个人觉得这个报告还是比较乐观一些。

    主持人:您提水价一时半会提上去不太可能,但水浪费大家都是知道的,您有没有做这个调查,节约的空间究竟有多大?作为一个水利研究者是不是也可以提出另外一个思路来,就是从节约用水角度。

    姜文来:我们一直也在争论这个问题,就是在北京这个地区究竟是调水还是依靠当地的水资源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在我们内部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争论。争论来争论去的结果,现在是学术跟学术、实际跟实际还是有差异的,现在这个工程基本上已经要实施或者即将实施,就是说我们人员在讨论的时候也说了,再做这方面的争论,可能在现实上也改变不了这种现实了。

    主持人:问题现在水还没来呢。

    姜文来:但中间的工程已经修差不多了。

    主持人:奥运期间为什么没有来呢?问题出在哪?

    姜文来:这个我没跟水利部具体沟通,不太清楚。

    提问:您有没有奥运期间北京用水的情况?08年肯定是很特殊的一年。

    姜文来:这个数字我没有。我调查的这些数字都是公开的,08年的数字还没有公开。

    提问:而且我觉得您在说到南水北调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周边的情况,沿线的移民要达到上百万。

    姜文来:开始的时候移民的问题没有想到这么大。

    提问:怎么会想不到,那就是有那么多人的?

    主持人:没想。

    姜文来:也不是没想,我说你这个移民跟开始估算的时候差距太大,包括地方的情况,因为这个要做的工作非常细致。比如我这个人虽然在山上住,但是我的地是在你的地区,我当时统计的时候可能就没有统计到这个范围,当时只是画一条线,水上来就是这个范围之内的人口我统计到了。但是我人在山上呢,没有统计到,但是我的地在下面,给我淹了也不行。

    提问:这么解释好象说不太清楚,太牵强了,而且移民的成本是不是最重也要计入到水成本中。

    姜文来:对。

    提问:而且我也去过旱灾的上游,也由于工程使一些工作受到限制,这个怎么补偿?

    姜文来:我也到当地看过情况,说一定要把这个情况捋清楚了送到北京,当时会上我也发了个言,你们这种奉献我们理解,但你还要做出准备,你们要准备作出很大的牺牲。比如说密云水库有很好的资源,但因为它是北京的水源地,所有对水构成污染的一切活动都可以进行了。最开始的时候在密云水库水箱养鱼效益是非常好的,就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让发展了。

    主持人:而且丹江口水库的清洁也不像您说的那么好,当时我去看,连污水处理厂都没有。

    姜文来:库区里面水质确实是不错,而外边,丹江水库的周边地区还是有一定的污染,包括有旅游,还有一部分生活污水,这个现象确实存在。包括我们所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还有三峡库区,原来在做这个工程的时候都做了很好的规划,但是后期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能不能完全实现这个规划?这确实还需要很大的努力。

    提问:您刚才说是从南阳取,不是从丹江口水库取的?

    姜文来:对,丹江口水库好大好大,实际上是在南阳这个地方。

    丹阳这个地方有祖国最早的首都,祖国的丹阳吗,就在这个地方。

    提问:我刚刚看两个图标的数据,一个是中度缺水是2000,重度是500,这样说北京不才100多吗?

    姜文来:对,属于极度缺水,因为现在北京是从外地调过来的,比如缺水的时候是从河北、山西调过来的。

    提问:还有一个十大水系的图表,最高的还是西北地区?

    姜文来:这个说一下,这个曾经中科院有个院士也写过一篇文章,说西北地区实际上是不缺水的,这引起了网友一片的质疑之声,其实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他做的是人均用水分布情况,因为那里人少。

    提问:这个水量指的是地表水资源还是?

    姜文来:海河那几个,地表的。那个数字应该说是最新的,因为水资源评价做过两次,第一次数据截止到79年,这次是延伸到2000年,所以现在的数据都是最新的。

    提问:您刚才说04年的时候已经提到阶梯式的水价,最终还是没有落实,那么今年有没有把阶梯式水价变为现实呢?

    姜文来:我个人是非常赞成阶梯式水价的,但这只是个人观点,但最终能不能实施,我就不太清楚政府怎么决策了。

主持人:谢谢姜老师!有请下一位老师!

主题二:“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仿生实时处理技术”

主讲人:郑顺潮 北京洲际环发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循环经济研究室工作

    郑顺潮:感谢各位专家、各位记者、各位老师,我只是来汇报一下这若干年在垃圾处理上实践的成果,当然也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和各位记者们的帮助。我们前几天刚做好一个宣传片,牵扯到我们探索的技术等方面,先给大家看一下,然后我们再进行交流。

    (短片)

    郑顺潮:各位有什么问题?

    主持人:我觉得这个片子说的很好,但是推广没有怎么讲,怎么推广?是仅仅在你们公司去做,使很多垃圾用这种方式去做?推广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困难?

    郑顺潮:现在只是讲这个厂目前所达到的状态,它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就是我们居民区的窗户离工厂的距离也就是到那个楼之间,这边就是居民区的厨房、床、门窗的位置,那边就是我们的垃圾处理中心,周围都是居民,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另外能达到全资源化利用,可以说是零排放的。

    另外有几个技术核心,解决了垃圾处理过程中比较难的问题。一个是混合垃圾的分选,因为国外垃圾大部分在家庭中就可以分选了,中国基本上是低热质垃圾,很杂乱,如果你要把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进行分选是很关键的。我到国外考察了几个地方,他们都是机械分选加少许人工分选,但依然不能分的很精细,而我们用的粗选法只是85%左右,可能只剩最后的15%捡不出来。但是我们没有做肥料的时候,必须把玻璃、金属、碎片完全分离开,现有的机械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所以我们应用了二次分选。有机物全部都会分选出来,只要是有机物,包括衣服、棉被都会被分在一起。但还有无机物,二次分选,分选的很干净。

    另外还有扫马路的尘土,还有汽车轮胎长期的磨损,还有一些废旧的电池,还有办公室的墨盒,重金属一般呈粉末状,另外没有磁性,就像茶叶水一样,如果粘有化学残留,就可以溶解到水里,这样就很好办了,因为这样可以自然沉淀下来。

    所以通过这三级分选就可以把垃圾很干净的分选开来,为我们后续资源化运用创造很好的条件。

    垃圾处理的第二个难题就是塑料、橡胶这类东西,如果掩埋起来,降解时间会达100年左右,而我们把它分选出来用了两个技术。一个是把它再造成塑料颗粒,像我们喝水的茶托、茶杯和盆具等等都是用这些做的。还有一部分塑料是通过热解气化技术,这是一个清洁燃烧技术,既可以把它变成清洁的气体,也可以把它变成重油,进一步还可以变成柴油跟汽油,因为我们的选出率是百分之百。

    再有一个难点是有机质,因为垃圾的腐烂、发臭,最主要是有机质造成的,通常有机质如果掩埋的话,它会污染地下水源和滋生细菌,如果是搞焚烧的话,这会浪费很大一部分热源,因为通常有机质会含有80、90%,这样要脱掉60%的水,100吨有机质就要蒸发掉60吨的水,需要浪费大量的煤等资源。所以埋不是办法、焚烧也不是办法,那么堆肥也出了很多问题,堆肥是靠微生物降解的办法,速度很慢,得一个多月时间,而且堆肥过程中会有很多变成废气跑掉了,营养成份会跑掉40%左右,堆肥只有改良土壤的作用,我们也不能用这种方法。而我们是用工业胃的方法,通过一定的高温辅助手段,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降解过程是完全的,没有废气的排放,病菌在高温和高压会统统的杀灭。冒出来之后,刚才有一个镜头,闻到的是淡淡的咖啡香味不是臭味,当然车间内部肯定会有少量的气息,这个我们将来会通过工业设计把它分开隔断都会处理的很干净。

    总而言之,这个技术解决了垃圾处理的几个难题,能实现资源化利用,当天处理当天就出来了,我们的能够现在是300吨,预留了10多吨的空间,我们基本上到12点、1点钟就处理完了,单车垃圾流动的时间只有5分钟,因为垃圾不会今天就会臭,我们经过负压装置一处理就可以了。所以整个工厂什么二恶英、什么恶臭气体,这些主要的污染源都没有产生的。所以资源化程度很高,占的面积很小,不需要很大的地方,那么垃圾的堆肥需要40天时间,那么这个堆得占多大的地方?对周边居民的影响肯定是很大。

    所以我们速度快、占地面积小,再有一个全部资源化以后,我们基本上可以实现不一定靠政府补贴就可以盈利。

    主持人:那么六里屯是有利益在里面还是什么?

    郑顺潮:因为这再有4年这个填埋厂就填满了,没地方填。还有一个垃圾还有运距,最佳运距是15公里,超过15公里的话运费会越来越贵。那么相对而言从简单化的角度,焚烧比填埋垃圾会减量,另外30%是有灰烬的,砖头瓦块不可能烧掉,其它的可燃物还有灰烬,加起来有30%,这个不能再去利用,因为它大量的重金属跑到灰烬里去了,还得找地方掩埋。所以它是一个简单化的手段,从原来百分之百减到30%。燃烧其实是把固定的污染变成了气体的污染。

    另外毕竟比起填埋一点资源回报没有,相比较而言这还可以产生一点热能。这个因素综合起来,焚烧比自然对方或者填埋确实前进了一点,但依然不是解决垃圾的终极办法,因为垃圾一定是一个资源,因为有机质是光和作用下来固定的太阳能,本身是一种能源形式,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循环利用起来,那么既然这样就要解决几个技术瓶颈,那么我们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把它解决掉了,然后还不能滋生二次污染,现在应该说做的比较成功了,现在做到500-1000吨都没有问题,再多需要再扩线就可以了。假如有60亩地,我用10亩地就够了,是填埋厂的1/10。比如1000吨我们现在有50亩地就足够了。因为它是工厂化处理,垃圾纯粹是一种工厂原料,从这边进去那边就变成资源和产品了。

    嘉宾:我们征地是300亩,堆肥更不可取。

    郑顺潮:对。

    嘉宾:这跟液氧发酵有什么区别?

    郑顺潮:太有区别了,液氧发酵是也样菌在分解有机质,耗氧菌群是液氧菌群发酵的3倍的速度,但是耗氧菌群的分解需要不断的通风加氧,那么静态的堆肥发酵用的是也样发酵,纯粹用动态耗氧是9天时间,也样发酵是40天以上的时间。起的作用都是把有机质层层降解,从固定大分子的营养链变成水溶性的过程,其实中午吃的饭到现在已经在胃里消化掉了,那么为什么不用这种技术来做垃圾处理呢?当然胃里有消化酶在分解,但也有一定的生化物质,不光是菌群在起作用,我们在模仿这个做法。

    嘉宾:你们有专利是吧?

    郑顺潮:我们做了15年,有23项专利。

    比如这是有机质,你把它扔到有机田里明天就没了,因为它是谈水化合物。假设我有一个机械手,这个机械手高级到撕裂分子的状态,那你把它撕了就可以了。是利用这个原理,再一个它完全是封闭运行的。

    提问:你们对这个肥料以后适用到农田里的效果怎么样?

    郑顺潮:通过二级和三级的分选,有机质里含有少量的无机物,小的玻璃片、塑料片、铜片等等,会造成农田的二次污染,这是用堆肥的方法,那么这是用有机物成粉末,无机物不成粉末,所以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这个都有各种在线检测,二恶英不能在线检测,这个可以。

    提问:那你们这个肥料是你们在搞试验还是在大量的推广,有人用吗?

    郑顺潮:北京周边很多地方都在用,大兴、廊坊,17个省都在用。

    提问:前几天我也听一个企业,叫什么环保科技的一个企业,我理解跟你的意思差不多,他说应用土壤改良剂,说能把污染的土地里面的重金属什么有害物质吸出来,然后开始种地,然后还有一种有机的植物生长剂,反正生产过程中不用化肥、农药,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叫超有机产品,我觉得这个产品好的有点吓人,很担心,他也在一直做宣传,很多地方政府特别高兴把农民组织起来生产,跟他联合起来,他提供技术,搞了一个合作社。宣传的也挺厉害,不知道这个东西怎样,是不是跟你们这个一会儿?

    郑顺潮:两码事,应该说在相应的领域达到的技术状态我们都有所了解,但你描述的是,他把重金属拿出来,拿到哪里去了?

    提问:没有说。

    郑顺潮:那应该说一下,理由是什么?我们就是通过发酵的办法生成有机肥,当然我不否认娜佳这个肥料可能有特别之处,但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

    提问:那么你们这个肥料农业部门知道吗?

    郑顺潮:如果肥料不经过农业部门的检验就像医药没有经过管理部门检测一样。

    提问:他那个得三年不用肥料才可以用这个肥料,你们这个用吗?

    郑顺潮:是这样的,如果你可以给土壤里填充大量的有机质,当年就可以用,因为土壤里头的各种有害杂质或者重金属已经超标了,那么你重农产品必然会形成阻碍,但这是一个比重概念,就是说它在单位的有机质里面或者土壤里面的含量,如果你能加进去大量的有机质来稀释它,那这个土壤当年就可以用,当然你不去稀释它,你必然要搁置三年,这样也会通过食物链吸收一部分,使它的含量降到一定程度上的时候才能满足条件。你补充的有机物越多,原来的含量就会被稀释的越多。

    我们这个不是不含,比如锌、锰,也有,人体里也有,就是说你别超标,没有也不行,没有就不均等了。

    提问:海淀区区委去年去你们那里考察过是吗?

    郑顺潮:因为我这是一部分一部分上的,因为我们是个技术研发企业,不是个投资企业,所以我们的核心技术新形成,配套技术逐步形成,而且是政府资金到位之后我们陆续形成。所以他们去看的时候有几个部分还没形成,所以看到的不是个完整的东西。第二,我们在这里的处理能力是300吨,但当地来的垃圾量就是210、220吨,北京市产生的2500吨、2700吨垃圾,这不是一个数量级。另外你能不能放大到工业化的程度?我认为没有问题,他们说我没看到这个。因为我的核心技术是“工业胃”,通常的讲这个“工业胃”就像吃饭的锅一样,量大就把锅做的大一点。海淀区关键是没有看到1000吨的线,所以他们怕担决策的责任。当然这里面有没有经济利益的关联?咱们不能说这个话。

    提问:我听王燕萍的话不是挺高的吗?

    郑顺潮:那是他原话。

    主持人:现在没有资金来扩大规模?

    郑顺潮:我们这个厂已经建完了。

    主持人:没有那么大的垃圾量?

    郑顺潮:对。我们可以在别的城市再建线,今年我们最近签约的有38个城市,上海的、广州的、南宁的。

    主持人:都是政府出钱?

    郑顺潮:有的是政府出一部分,有的是投资商投一部分。

    提问:最近进入投建状态的有多少?

    郑顺潮:投建状态的有7、8个城市,比如东北的沈阳,西安还有两个。

    提问:都是各个区吗?

    郑顺潮:垃圾本来就是分区处理。南宁现在是1000吨,1000吨的能力实际到位是800吨,因为并不意味着马上就有1000吨的垃圾,所以留出5%的预留量。

    提问:您对您的同行了解吗?

    郑顺潮:了解。

    提问:您这个技术在国内发展是怎样的?

    郑顺潮:我这个在国际、国内上是只有我一家。

    提问:同类的技术是什么?

    郑顺潮:没有,就是堆肥,另外就是焚烧,然后产生热闹资源化利用。

    提问:因为我在网上看到有些资料也有跟您类似的企业,但并不一定用您这个技术,也有类似的无害化处理,希望做分类然后循环经济的方式。

    郑顺潮:循环的办法太不一样了,循环经济有两个要求,一个是在生产过程中清洁化生产、没二次污染;第二是资源和能源的利用。首先你没有二次污染,如果形成二次污染就不叫循环经济的概念了。垃圾处理有三个标准:无害化、简练化、资源化。现在谈不到资源化,我们现在突破了无害化的阶段,实现了资源化的目标。实际上来了20多个国家了,发达国家几乎全来过。

    提问:您那个“工业胃”需要外部动力吗?需要不需要高温高压?

    郑顺潮:我可以不需要它,但我是为了辅助加一些温度和压力,当然是需要的。

    提问:这部分能源是从哪来?

    郑顺潮: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常规的能源,比如煤或者天然气。第二部分就是用垃圾处理垃圾,就是垃圾中有大量的可燃物,这部分如果直接燃料的话就会产生二恶英,如果我们用热解气化技术的话,就会形成清洁燃料。比如你到厂里看,这本书扔进去,那边打开就是可以利用的气体。

    那么现在为什么需要一次性能源呢?因为有些垃圾里面的可燃物燃质不够,所以我才需要煤和油。但我可以用旧垃圾的能量基本上就可以完成。

    提问:您这1000吨的能力,照您说的,是先做大还是做多呢?

    郑顺潮:先做大,不是因为我们的技术不能放大,是因为我们国家的道路和桥梁不能放大,因为工业胃3.5米,再放大就不行了,我可以做到100吨,问题你施工没法进行了。1000吨垃圾我用我的“工业胃”处理就是6个小时。

    提问:您现在这个1000吨的厂占地面积有多大?

    郑顺潮:50亩就可以做到,50亩是不在别的空间,比如说绿地、景观布置,仅仅是厂区,如果要在景观,那就大了。

    提问:因为我接触过搞发酵的专家,他说你们的规模化还没达到他那个水平,可能你那时候比较小,因为赵老师也给我讲过,那时候只有300,说您那肥料农民排着队来买,我参加过他们一个研讨会,说南宫那个肥料就卖不出去。咱们那个是多少钱一吨?

    郑顺潮:1500块钱/吨出厂价,零售价是1800一吨,还弄不到手。

    提问:肥粒呢?

    郑顺潮:用我们的肥料,如果产量没有增长15%(音),差的部分我们都会补给农民。农业上普遍增长5%就是一场革命。

    主持人:最大的挑战、或者说现在的困境是什么?目前有没有一些什么障碍?

    郑顺潮:障碍一个是现在人们对垃圾焚烧的观念有点根深蒂固,接触新事物的过程比较慢一些,人们习惯用已经用的东西。

    第二,我们在能源的综合利用上还想进一步的有所突破,比如说能不能完全的不用煤或者天然气,完全用垃圾来处理?还想做这个。

    第三,怕将来的制作和安装跟不上将来的市场速度。

    主持人:完全是靠市场来解决,还不是靠政府?

    郑顺潮:不是,比如说申请到中央的一部分国债,有一部分钱,还有一部分投资商的投资,目前没有什么办法。包括你刚才介绍的垃圾气化然后以后,其实也是属于燃烧的技术,那是英国的技术,准备在怀柔上,上了三年还没上成。

    主持人:跟各个区有什么接触?

    郑顺潮:各个区的负责人已经有意向去我们那看。

    主持人:这还是靠政府帮忙?

    郑顺潮:垃圾处理本身就是政府的责任,垃圾是公用事业,这个厂一旦运行就不能让它倒闭,所以说镇压担着很大的责任,于是政府就要决定选择什么样的技术,其次才是投资人来投资。

    提问:你们做过环评吗?

    郑顺潮:我们的环评是陕西省级的。

    提问:你们对选址有什么特殊要求吗?

    郑顺潮:离居民区围墙距离只有30米。

    提问:周围有居民吗?

    郑顺潮:都是居民。

    提问:发生过纠纷没有?

    郑顺潮:发生纠纷我早关闭了,围墙离我车间的距离是30米。

    提问:那么比如说一些薄的塑料袋,刚才的片子中是挑出来,这是分解出来的?

    郑顺潮:能分解出来,比如说沙发、桌子、马桶,或者说建筑上的水泥板,这些进去的时候需要人工拿出来,但现在也在做机械手,用机械手拿出来就可以了。

    提问:洗垃圾的水是什么水?

    郑顺潮:循环水。我的污泥也去做肥料去了。成净土后再循环再用。

    提问:无机物怎么利用?

    郑顺潮:最后做成建筑材料了。

    因为我说的这些,几乎听我说过的人都认为是在制造神话,你可以去看,我说的是不是事实。

    主持人:反正我觉得没有在制造神话,但我觉得垃圾在中国是一个绝据的问题,这个过程中肯定有很多瓶颈、很多问题,那么媒体促进这方面的发展需要在哪方面使劲?

    郑顺潮:一个是要实地考察,在厂里吃饭,先看厂里面的苍蝇有没有周边村里的苍蝇多,我敢保证我厂里的苍蝇比周边村里的苍蝇少,我们都是漏天吃饭的。

    主持人:西安那块的?

    郑顺潮:对,肥料,咱们北京郊区都在用呢。

    提问:这个东西我们都着急,关键是怎么推广?这么好一件事情,利国利民,又是循环经济,这件事怎么帮助推广?因为我们是六里屯周边,跟区里、市里都做这个工作,希望马上下马,我们那个地方是一个选址上的问题,焚烧,如果拿到很边远的地方也就无所谓了,因为哪里有地表水、地下水源,还有南边的植被,香山、植物园、颐和园、玉泉山,还有高科技园区,环境敏感点特别多,所以不适宜干这个,我们一直跟市里、区里都胡子这件事情。但市里、区里急着垃圾减量的事情,市里现在又把优先焚烧当成重中之重的事情了,他们认为找不到办法。

    所以我觉得这样一个好的技术,本身你讲的仿生从理论上应该是这样的,燃烧了等于是把资源浪费了。那么这么好的技术怎样推广?因为这个我们肯定要推荐的。

    郑顺潮:我邀请你们来看,看完了以后你们自己说它好还是不好。在中国不一定说你是最好的东西就一定推的最快,不是这样。

    另外,因为我们自己本身从建设到运行、到稳定运行还有一个过程,现在这个过程也是刚刚完成不久,我不能在我的厂里没有做成的东西拿出来。

    北京现在就需要有一个1000吨的。

    主持人:北京有没有?

    郑顺潮:没有,正在看。

    主持人:北京如果建1000吨的你缺什么?缺资金?

    郑顺潮:不缺钱,只是缺政府支持。

    提问:现在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对这个是什么态度?

    郑顺潮:下个礼拜才组织北京市一级的去考察。

    主持人:我们可以试试看媒体先去。

    郑顺潮:对,媒体不需要组织,可以先去客观报道。

    主持人:可以先写一个邀请信什么的,帮你在媒体里发一下,请媒体去。

    郑顺潮:我今天就准备发出邀请,还没有起草。你们去之前最好把现有的处理厂看一下,没有看对处理厂没有概念。

    主持人:我们最主要的问题是垃圾成堆到处都是,现在我们比较关注的是怒江,比如说像怒江这么漂亮的地方,垃圾全堆在江边上,他们肯定也没有钱去投资做这个事,像这样的地方你们有没有可能去?包括现在河边。

    郑顺潮:三峡库区周边、湖的周边,都是垃圾填埋的地方。需要投资商,我们不是投资商,但我们会碰到一大群要投资的人。我们现在接纳的人就是四个类型的:国外团队,城市政府考察团队,民间投资人,机构投资人。

    主持人:这些人也愿意到什么江边去投资?

    郑顺潮:对。

    主持人:难在江边地区的政府不给支持?

    郑顺潮:我想不会吧,最主要的是他不知道。因为垃圾焚烧的起步是500吨,就是说你不到500吨的时候你那个炉子都点不着,那你用煤去烧,那是另外的概念。然后500吨燃烧还有要求。就是说我们国家75%以下的城市或者城区,垃圾产量徘徊在200-300吨之间,很少有400吨的。人均的垃圾产量是1-1.5公斤之间,我们现在按平均2公斤来计算,到不了这个500吨的量。垃圾不能说甲城市运到乙城市去消纳,一个是不接受,一个是运距太长,所以只能就地处理。

    主持人:你们最少是建多大?

    郑顺潮:30吨,30吨到1000吨,所以有非常好的应用价值。但你作为城市非要填埋就没办法了。

    主持人:那现在的办法就是……

    郑顺潮:广而告之。

    主持人:邀请记者去有没有经费?

    郑顺潮:有。但如果跟我说的情况一致一定要发稿子,如果说的不一样你们还可以唱反调。

    主持人:那现在就登记一下,说干就干。

15、金东纸业环保核查再公示背后的公众力量

来源:搜狐绿色2009年04月30日  胡元琼

http://green.sohu.com/20090430/n263717507.shtml

  2009年3月2日,国家环保部网站挂出了《关于对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环保核查情况的再次公示》。公示指出,由于绿色和平和自然之友等6家环保民间组织去年8月对拟A股上市的由印尼APP集团控股的金东纸业环保问题的及时举报,海南、江苏和浙江环保厅对举报问题进行了核实,现再次予以公示,为期10天。

此举一出,即受到了几家环保民间组织的赞赏,认为“环境保护部的认真对待更促进了政府和民间的良性互动,为政府与民间共同全面透明地监督企业的污染问题开创了好的先河。”

  经过几年试点后, “绿色证券”政策于2008年正式施行,对属于重点污染行业的企业,在向证监会报送申请上市材料时必须通过环保部的环保核查。10天公示的制度,早在2003年《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中即已经有明确规定。虽然已有企业在环保核查中折戟沉沙,但公示后引发公众与企业短兵相接的,金东纸业是第一例。正如去年《法人》杂志报道中写到的, “双方给公众呈现了如此不同的金东纸业形象:一个是劣迹斑斑的环境破坏者,一个是走在行业最前沿的环保企业。究竟谁在讲述客观事实,谁在忽悠民众?”无论环保部核查的最后结果如何,这样的交锋和对真相的追究,或许正是10天公示制度所应具有的功能。

  近年来,已经有多项环保法规和政策在设置“公示”程序,比如《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和“绿色证券”政策等。但提到“公示”,或许许多人仍会说只是一个形式,走过场而已,最终要决定的事情,往往不会因为公示了而改变。深究起来,或有多种原因。一是公示的方法不到位,利益相关方没有看到公示,或者根本不知道在哪里可以看到公示;二是公示的内容不到位,即便看到了公示,利益相关方也可能不知所云,无从评起;三是对公示结果的处理不到位,即使有了反对的意见,也没有得到认真对待和回复,没有阐述不接受反对意见的理由,公示与不公示殊途同归;四是公众参与的意识和行动尚显不足。总之,当公示程序没有成为公众参与决策,影响决策的一个必要途径时,其制度设计的目的便难以达成。

  从这个意义上讲,金东纸业环保核查,应是继圆明园防渗膜、厦门PX和金沙江阿海水电站等事件之后,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在此事件中,“绿色证券”作为运用经济杠杆推动企业环保行为的一个重要制度创新,由于这些执著于真相的环保民间组织依法运用了公示程序,终于在企业、公众和环保核查部门之间形成了一个健康的张力。这个张力意味着制度设计的功能开始发挥,意味着决策过程真正走向科学,更加意味着,“绿色证券”政策真正在阳光下开始接受公众的检验。

  环保部对金东纸业环保核查的再公示受到了民间的欢迎,再公示的内容是认真、严肃而具体的。虽然对于金东纸业,人们仍然存有疑问,但在这次检验中,可以说,环保部过关了。对于那些环保斗士而言,在面临金融危机挑战的今天,这样的交锋或许还会出现;而这次再公示所传递的讯息,似乎给了人们足够的信心 —- 这一次的政策,是来真格的。

  事件回放

  2008年8月5日至14日,国家环保部对金东纸业上市环保核查情况进行公示,称“经核查,该公司基本符合上市公司环保核查有关要求”

  8月12日,自然之友、绿色和平、地球村、绿家园、绿色流域和守望家园6家环保组织联名致函国家环保部,检举拟上市的金东纸业及其关联企业近三年的多项环境违法违规记录,恳请          环保部谨慎处理并暂缓金东纸业上市环保核查

  8月13日,APP中国发布了“关于金东纸业符合上市环保要求的声明”

  8月29日,金东纸业经过2周内部自查,针对6家环保组织第一封联名信提出的金东纸业九大环保问题,发布了《金东纸业环保核查结果》,结论是金东纸业对曾经存在的污染问题已经完全整改到位

  9月2日,六环保组织再次致函环保部,举报金海浆纸在废水废气排放等方面存在长期超标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较重的负面影响。

  9月4日,APP(中国)在其网站首页发表了《关于环保NGO对海南金海浆纸指责的回应》

  2009年3月2日,国家环保部公布《关于对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环保核查情况的再次公示》,表示针对环保民间组织举报内容,海南省、江苏省和浙江省环保厅对金东纸业及其关联企业进行了再次核查,结论是“近年来该公司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高环保工作水平,并投入资金对不符合要求的污染治理设施进行整改”

  同日,环保民间组织对环保部严肃对待民间意见表示欢迎,同时表示对金东纸业尚未公开的原料林等信息依然给予关注

16、空气污染指数500:成都or尘都?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4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219490.html

  北方沙尘暴跨越秦岭 空气污染指数高达500 近5年来城市首次出现重度污染

  2009年4月24日 午后,四川省成都市出现了罕见的浮尘天气。天空被黄色笼罩,能见度明显降低,空气中伴有明显的尘土气息。

  成都市空气自动监测各子站监测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由中午12时的0.150毫克/立方米左右,骤升至0.600毫克/立方米左右,至当晚7时左右达到最高的1.0毫克/立方米左右,小时浓度在0.600毫克/立方米以上的持续时间高达15个小时左右。受其影响,25日全市空气质量急剧下降,空气污染指数高达500,为重度污染级。随即,成都市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气保卫战在全市拉开帷幕。

  24日:天气突变,市民感觉有异

  24日清晨,成都市虽然没有灿烂的阳光,但是看似并无任何异常。下午3点钟左右,天空一下子暗了下来,似乎是有雨的征兆。在百花潭公园散步的孙大爷,顿时觉得有些胸闷,他以为是自己心脏的老毛病犯了,迅速拿出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服了几粒。感觉不适的他,早早结束了自己和牌友的活动,在返回家的途中,细心的他还发现公园的树叶没有了往日的嫩绿清新,蒙上了一层灰。

  在南延线某写字楼工作的王小姐,从15层的高楼向下眺望,发现外面已经是黄蒙蒙的一片。向远处望去,视线非常模糊,她以为是要下大雨了。

  张女士在西门开办了自己的公司,看着灰蒙蒙的天,她想早点把在幼儿园读书的儿子接回家,于是提前离开了公司。在接儿子的途中,她发现能见度越来越低,这让原本就近视的她感到驾驶非常吃力。为了安全,她像其他车主一样打开车辆的应急灯,预防交通事故。

  家在龙泉驿区的李婆婆,平时以经营刀削面为生,可当天下午,让她郁闷的是除了天气不好外,她餐馆的黑色桌面还总是蒙着一层土,客人一进店门就直皱眉头,不少顾客直接转身离去。

  “不会是沙尘暴吧?”中铁二局退休的戴阿姨已经在成都生活了20多年,她在陕西老家经历过沙尘暴,她印象中的沙尘暴来势凶猛。她告诉记者,沙尘暴频繁的季节,在两米之外就看不清楚,外出时眼睛都睁不开,家里厚厚一层土起码要打扫几个钟头。可在成都这么多年,她从没感到有沙尘,所以眼前的景象她并不能确定。

  “天空明显和往日不同,整体颜色偏黄。”途经市中心天府广场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发现昨日整个市中心几乎笼罩在一片昏黄色中,从她所在位置向远处的街道望去,行驶的车辆非常缓慢。对于昏黄的天气,让她有些担忧,不知道这种现象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记者从中国新闻网了解到,目前我国北方出现今年以来第6次沙尘天气,这也是今年出现的范围最大的沙尘天气。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地出现大范围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甘肃河西及陇中地区、宁夏、内蒙古中西部出现区域性沙尘暴,内蒙古和甘肃的局部地区出现强沙尘暴。甘肃、四川、青海、陕西、南疆盆地、山西、山东、河南的部分地区还有浮尘或扬沙天气。

  对于这种特殊气象,记者采访了成都市气象局的相关负责人,他表示,成都出现的这种状况是浮尘天气。他告诉记者,沙尘天气分为5个等级,即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特强沙尘暴,主要依据空气能见度和风速两个因素判定。浮尘是由尘土、细沙浮游于空中形成的,风力较小,沙尘移动速度慢。如果能见度极低、沙尘移动速度极快,则称为沙尘暴天气。

  那么既然不是沙尘暴天气,这种浮尘天气是否存在污染?记者登陆成都市环保局官方网站,看到成都市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显示的数据表明,全市空气质量等级均为优良程度,其中中心城区的空气质量API平均指数为61,郊区市县的API指数在24~62之间,全部为优良等级。对于浮尘天气,是否会导致API指数增高?

  记者第一时间联线了成都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余建军,他告诉记者,由于全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一般以当日中午12时至次日12时为一个周期,目前最新的监测数据还未出,要确定空气是否被污染以及首要污染物是什么,还不能马上得到分析结果。

  成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总工尹建告诉记者,在没有特殊的污染源出现、全市各自动监测子站的数据同步上升的情况下,如果遭遇浮尘天气,A P I 指数增高的可能性很大,同时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的可能性也会较大。

【1】       【2】 【3】 【4】

17、环境责任险为何“难叫座”? 法律保障欠缺是主因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4月3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4/30/content_11286679.htm

    “企业很难保证污染物100%不泄漏。”近日,谈到企业去年发生的全国首例环境污染责任险获赔案例,湖南省株洲市昊华化工公司副总经理曾国新仍没有一丝轻松。

    去年,这家企业因为投保了环境污染责任险,使得一起涉及120多户村民的环境污染事故得到妥善处理。

    环境污染责任险又称“绿色保险”,自2007年12月保监会和环境保护部共同开展试点以来,湖南省18家试点企业已有15家企业投保,昊华化工公司便是其中之一。1年多来,环境污染责任险在试点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记者最近在湖南省进行了采访。

  投保后,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机构介入,企业处理结果有了说服力,不再“扯不清”

    2008年9月29日,昊华化工公司在检修系统时,发生氯化氢气体泄漏事件,污染了附近村民的菜地。“开始我们认为损失并不大,于是企业就自己赔。但在赔了几户之后,发现事大了。”曾国新说。第一批村民找上门后,公司给每户赔了四五百元,但没想到找来的人越来越多,前后有120多户。

    怎么办?企业想到了之前投保的环境污染责任险。承保的平安保险公司随后通过现场勘查,根据保险责任和实际损失情况,确定赔付1.2万元。由于理赔人员将赔付标准、定损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向村民耐心解释,赔付方案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曾国新说:“之前,企业和村民的损失标准不一样,真是扯不清,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机构介入后,处理结果就有了说服力。”

    除了承保15家试点企业外,目前,平安保险公司在湖南全省还承保了6家非试点企业,共计实现保费收入248万元。截至今年3月,发生环境污染责任事故两起。除了昊华化工公司外,还有一起也是泄漏事故。

    今年1月15日,中国石化巴陵有限责任公司因地下苯线输送管道发生不明原因的泄漏,使得沿途大面积河流、鱼塘、房屋、菜地受损。目前,损失金额和赔偿方案正在确定中。

  试点企业范围将扩大,调整范围内没有参保的将强制参保,并将制定激励措施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株洲市这家化工厂所在的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是老工业基地,也是全国有名的重污染区,在三四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布着200多家重点污染企业。近年来,虽然株洲市加大了环境执法力度,但环境事故仍处于高发期,环境执法仍面临很大压力。

    株洲市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队长肖学慧表示:“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分散风险,改变了过去企业污染全社会埋单的局面,是株洲市环保局的重要管理手段。”

    据悉,去年,湖南省将18家化工、有色、钢铁等环境污染风险较大的企业列为试点企业,其中,株洲市有4家。目前,株洲市正在制定环境责任险实施方案,试点企业将增加24家,分别是经营储存运输化学品等行业,以及投诉比较多或者在3年内发生过污染事故的企业。

    据肖学慧透露,这些企业没有参保的,将强制参保。下一步,株洲市还将制定激励措施,主动参保的,环保局将考虑拿出排污费的50%予以保费补贴。而没有参保出了事故的,将予以严厉处罚。

  没有法律保障成为环境污染责任险推进中的最大难题

    像其他责任险一样,业内一致认为,环境污染责任险在推行中的最大难题是没有法律保障。

    肖学慧认为,环境保护部和保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意见》缺乏机制,“企业参保,或碍于面子或慑于威力”。而企业参保少,保险公司难以分散风险。

    能否像推行交强险一样立法强制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呢?专家告诉记者,难。在《消防法》的修订过程中,曾增加强制投保火灾公众责任险的内容,但最终被删除。有人认为没有成熟的方案,法律实施的权威性将打折扣,有人认为责任险属于商业保险,应通过市场引导,不宜强制,大家对于责任险的认识可见一斑。

    而责任险在推行中还必须要有完善的民事赔偿法律制度。环境污染责任险风险识别和量化的难度很大,没有污染认定和赔偿的标准,没有第三方的责任鉴定机构,这不仅是环境执法部门曾经头疼的问题,如今也是保险公司面对的难题。

    此外,在湖南省,平安保险公司的环境污染责任险只保突发意外事故导致的污染损害,对渐进性污染不保,也是推行中的一个制约因素。

    肖学慧表示,环境污染大都是属于渐进性污染,比如烟尘中的重金属对土壤的损害,排污造成河流水质逐步恶化,水体功能逐步降低等,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逐步显现出来。每年株洲市企业的渐进性污染赔偿达400万元~500万元,这部分损失不赔,企业投保自然有难度。

    业内人士认为,在没有相应法律和法规的情况下,政策上能否突破值得期待。比如,长沙、株洲、湘潭这些作为国务院同意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能否对其有特殊的政策;企业证照办理时,参保能否作为强制条件等。另外,金融危机导致企业开工不足、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政府能否予以政策扶持等。

    据悉,湖南省保监局和环保局已注意到相关问题,正制定文件希望从两方面继续大力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拿出排污费的一部分作为保费补贴;参保作为企业环评的前置条件。(辛红)

18、垃圾处理:填埋焚烧非长策 分类利用是出路 

来源:半月谈2009年04月29日 (冯永锋)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9-04/29/content_11280787.htm

    把垃圾扔到哪里去?传统的做法是把垃圾扔到坑里,填埋或者堆放,这种方法在国内当前占90%以上。最近,建垃圾焚烧厂成了一些地方尤其是大城市垃圾处理的新取向,理由是可以发电、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等。但垃圾焚烧会释放新的污染,如二恶英等,垃圾运输过程中的污染也不可小视。基于上述原因,垃圾焚烧项目在一些地方

已引起居民反对。其实,城市垃圾本身是一座“金矿”,最好的处理办法是推行垃圾分类,加以综合、循环利用。

    垃圾处理:

    填埋焚烧非长策,分类利用是出路

    填埋产生问题是因为垃圾不分类

    填埋,是当前许多地方处理垃圾的主要方式。这个办法号称“科学卫生填埋”,其实就是挖坑堆放,只是比随意堆放稍微改良了一些,但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科学处理垃圾的方式。垃圾填埋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垃圾排放的渗滤液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严重,排放的沼气和其他臭气会对周边居民生活产生严重的干扰。当城市化不断发展,城市规划不断向外扩张时,垃圾填埋就成了城市管理者面前一道棘手的难题。

    北京大概是城市扩张导致居民与垃圾关系日益紧张的典型区域之一。上海、南京、广州、成都,垃圾填埋导致的污染问题也在最近频繁出现。北京阿苏卫、六里屯、高安屯、南宫、安定等填埋场,与周边居民的关系都处于紧张之中,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可以说,垃圾填埋已经成了当前影响城市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究其原因,是政府对垃圾处理的问题重视不够,相关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首都的繁华大街上,许多运送垃圾的车辆非常简陋,负责垃圾处理的环卫部门收入低,工作环境恶劣,垃圾处理仍是粗放单一的思路。对垃圾处理的忽视还导致了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垃圾分类一直难以推进。而垃圾分类,是所有垃圾处理方式的前提。

    把垃圾扔到空中是污染转移

    当前,许多城市热衷于上马垃圾焚烧厂,一些城市准备把焚烧方式在垃圾处理方式中所占份额提升到40%左右。国内外生产垃圾焚烧设备的厂商也摩拳擦掌,对相关商机虎视眈眈。

    垃圾焚烧对政府是有诱惑力的,因为这样似乎能让垃圾迅速从眼前消失。但焚烧制造了新的问题: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二恶英污染,等等。垃圾焚烧,其实只是“污染转移”——把垃圾扔到了空中,实际上制造了更多的环境灾难。空气污染的恶果,最终还是要人们来承受。

    经济发达的日本,曾经有将近6000座垃圾焚烧厂,但其数量在日益减少,因为他们发现空气污染会带来更严重的新问题。此外,日本的垃圾焚烧是在充分分类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垃圾分类不充分,不仅浪费了大量可重新利用的资源,而且制造了新的环境隐患。遗憾的是,我们当前的许多垃圾焚烧项目恰恰没有对垃圾进行充分的分类。

    垃圾分类与综合利用是唯一出路

    1996年开始,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开始推广垃圾分类,但由于政府重视不够,进展缓慢。

    2007年,为了达到奥运会的相关环境目标,北京加快了垃圾分类的工作。2007年9月份,北京市出台了两份文件,一是要求所有的党政机关带头进行垃圾分类,二是要求所有奥运场馆和饭店进行垃圾分类。同时,北京还专门建设了餐厨垃圾处理点,在一些小区内安装了有机肥发酵处理器。2008年,北京开始在一些小区推广垃圾分类,准备“以点带面”,争取在短时间内推广到全城。

    垃圾分类在人力上并不是问题:1988年开始,有大量的拾荒人口进入北京,开始捡垃圾和收废品。20年之后,北京和其他城市一样已经拥有一支庞大的“民间垃圾分类队伍”。但他们的问题是劳动保护不够、职业尊严未受重视、尚未成立行业协会。如果对这些力量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强化合作和管理,城市垃圾分类就有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政府必须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理念,让所有居民都参与垃圾分类,同时把中后端的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尽早完善。

    垃圾分类利用的科技手段也在不断发展。有的企业研发出的垃圾发酵制造有机肥的技术,目前在陕西、天津、山东等地很受欢迎。一些企业在试验垃圾厌氧发酵技术,前景看好。关键是,政府要积极扶持处于萌芽状态的垃圾分类行业,加大投入和补贴力度,让垃圾处理不再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甚至将其转化为一个有利可图的新兴行业。  

19、记者会上为何犹抱琵琶半遮面

来源:《今晚报》2009年04月30日 刘 钊 

http://env.people.com.cn/GB/9220681.html

  新华网报道,黑龙江省近日召开2009年全省环境执法暨应急管理工作会议,邀请十余家媒体参会,而对那些企业仍在违法排污等情况却一概“保密”。黑龙江省环保厅一位负责接待媒体的工作人员说,这些材料是内部保密资料,不能让记者知道,能给的材料记者就“够用”了。部分记者对此难以理解,愤然退场。

  这起“保密事件”一下子就成了舆论焦点。据报道,新华社记者在现场用相机拍到了一部分内容标题,包括“存在环境隐患企业家数”、“超标企业家数”、“松花江流域涉水排污企业督查情况的通报”等。那么这些东西为什么“不能让记者知道”?既然不需要让记者知道,那么还“邀请十余家媒体参会”干什么呢?自己关起门来“保密”地开会不就得了?

  我们可以猜测,这或许是一次“演砸”了的记者会。本意是想让记者同志们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成绩”,本来也已准备了“够用”的宣传材料;但是主办方万万没想到,偏偏有记者“不懂事”,非得“刨根问底”,而且竟不理解“保密要求”而“愤然退场”。这当然是猜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仁是智,读者定夺。只是我们更关心的是,在这“内部保密”的背后,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我们应该为记者们求真相、求事实的精神而鼓掌。环境保护本来就是与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工作之一,本来就应该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社会的监督,时时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有人说,环保部门和排污企业,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相互依存,你来我往。这样说固然很偏颇,因为大多数环保执法部门还是认真负责的。但是也得警惕个别环保部门有可能出现的“靠污吃污”、“以罚代法”的畸形执法。在这种意义上,排污企业就是这些环保部门的另一只“饭碗”,是罚款来源。真的治绝了,罚谁去?

  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这是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强调的总思路和大原则。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也是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对子孙后代负责。这项工作岂能“内部保密”?我们期待着在舆论压力下,“环境保密”能够“解密”,环境保护部门能回归自己的专职“保护”工作,而非兼职“保密”工作——无论这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