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9
四月二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北方网: 我国黄河三角洲国土蚀退 亟待拯救
http://tech.enorth.com.cn/system/2009/04/27/003986977.shtml
2、中国环境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坚持生态优先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4/28/content_11271740.htm
3、北京青年报: 中华环境奖启动评选 将评5得主各奖50万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50790005
地方信息:
4、郑州晚报: 河南省治理水污染 企业非法排污最高罚100万元
http://env.people.com.cn/GB/9205064.html
5、新华网: 河北:白洋淀将实现24小时水质监测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5977
人与自然:
6、重庆晚报: 重庆虎狼7种珍稀野生动物确定绝灭(图)
http://news.sina.com.cn/c/2009-04-28/081417703657.shtml
污染信息:
7、南方日报: 昨天空气质量3年来最差 北方沙尘暴吹袭广州?
http://env.people.com.cn/GB/9205134.html
8、新华社: 组图:水葫芦大面积入侵闽江 船舶通行受阻
http://news.sina.com.cn/c/p/2009-04-28/091517704334.shtml
民间视点
9、搜狐绿色: 环保组织的孵化器与催化器
http://fengyongfeng1108.blog.sohu.com/115156197.html
绿色访谈:
10、搜狐绿色: 中国该如何投资自然 市场及利益点在哪?
http://green.sohu.com/20090427/n263653076.shtml
特别推荐:
11、瓜卡马约的采矿业以及BMF所起的作用
深度报道:
12、财经: 洞悉三峡库区水污染危局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797771240882202_1.shtml
环境时评:
13、人民网环保频道: 《三国》污染与大腕环保秀 咋不见“库长”担责?
http://env.people.com.cn/GB/9204623.html
14、慧聪水工业网: 猪流感警示 从给排水改善环境“血液”
http://info.water.hc360.com/2009/04/280808132927.shtml
15、人民网环保频道: 信息公开是防止形象工程的最好武器
http://env.people.com.cn/GB/9082339.html
16、食品商务网: 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全社会参与才能捍卫健康
http://www.21food.cn/html/news/12/456346.htm
17、中国新闻网: 大公报:猪流感拷问“第四道德”
http://env.people.com.cn/GB/9207236.html
1、我国黄河三角洲国土蚀退 亟待拯救
来源:北方网2009-04-27
http://tech.enorth.com.cn/system/2009/04/27/003986977.shtml
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东流,挟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注入渤海,在入海口由于海水顶托,流速缓慢,大量泥沙沉淀淤积,日积月累形成了黄河三角洲。
“统计资料显示,从1855年到上个世纪90年代,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都以近20平方公里的面积增长,成了近几百年来地球上新生陆地增长最快的地方,也成为中国国土面积最受人瞩目的增长点。”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沉良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说。
陈沉良任职于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10多年前就开始进行针对黄河三角洲侵蚀状况的有关研究。2009年4月,该实验室对外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近30年以来,由于黄河入海所带泥沙急遽减少,黄河三角洲的淤积速率显著减慢,已经呈现出整体蚀退之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黄河的“入海水量”正在逐年短缺。
“‘入海水量’是携带泥沙的主要媒介。上个世纪50~60年代,黄河每年的入海水量将近500亿吨,但90年代开始至今,这个数字已经不足150亿吨,整整减少了2/3。”陈沉良说,水量不足导致入海泥沙量急遽减少,上个世纪50~60年代,黄河的每年入海泥沙量达到12~13亿吨;到了80年代已经减至7~8亿吨;90年代更仅为2~3亿吨;从2000年到目前,已经只有2亿吨左右了。但事实上,黄河三角洲要维持现有的陆地状态,每年需要的入海泥沙量需要保持在3.5~4亿吨左右。
因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黄河三角洲的造陆运动开始急转直下,每年不仅不能新增陆地,原有的陆地也开始遭到侵蚀。根据地质勘查部门测算显示,1996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正以每年平均7.2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蚀退。
与此同时,入海水量的减少还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比如严重的土地盐渍化。位于黄河三角洲流域的东营市,当地人每栽一棵树都要先挖一个大坑,坑底铺上塑料布,垫上麦糠或者稻糠,然后再填上从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外拉来的土,精心护养,才能成活。
在黄河口左岸有个叫“一棵树油田”的地方,在30~40年以前还长满了柽柳和芦苇,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里变为盐碱滩,只剩下一棵无依无靠的老柳树。由于土壤的盐渍化,目前黄河三角洲的很多土地已经无法耕种,其地下水也几乎不可用。
除此之外,入海水量的减少也给整个渤海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渤海平均水深18米,在环绕中国大陆的4大海中面积较小,只有77000平方公里左右,其总容量也不超过1730立方公里。由于黄河、辽河和海河等大陆河川大量的淡水注入,渤海成为中国海水中盐度最低的海域。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这里是中国经济鱼类的主要产地,盛产对虾、蟹和黄花鱼。
但近些年来渤海作为天然海水渔场的功能已经基本丧失,海内多为海蜇、毛虾等低营养级动物,原有的优质鱼类已经逐步被低质鱼类代替,种群结构日趋小型化、低质化、低龄化,一些大宗品种的洄游鱼类已经基本形不成鱼汛。据了解,渤海海域原有鱼类116种,如今已经减至不足60种,曾经盛极一时的中国对虾和小黄鱼,其产量分别由历史最高的4万吨和1.9万吨,下降到目前的1000吨左右和几十吨。
很多人都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元凶是海水污染,以及过度捕捞。但陈沉良告诉《北京科技报》,除了这两个原因以外,黄河入海水量的减少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玉银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坦承,目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要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对渤海海域及渔场造成的危害,但关于入海水量对渤海的影响的具体研究,还十分有限。但不可否认,渤海海域入海淡水的减少,对河口区域肯定会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海内污染物的扩散。
陈沉良认为,黄河是渤海海域最大的入海河流,以前黄河携带大量的淡水注入渤海,从而保证渤海海水的盐度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但近年来,由于黄河入海水量的减少,渤海海水的盐度大大上升,已经影响到很多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的正常繁殖。目前在渤海的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鱼虾洄游产卵场已经受到了严重破坏。国家海洋局2009年1月发布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根据渤海海域多个监控区的监测结果,目前该海域重要经济生物的产卵场地大幅萎缩,渔业生物资源衰退严重。
“我们要保证渤海及渤海沿岸的生态,除了加大污染治理以外,还必须保证渤海海域的淡水供应。黄河作为最大的注入河流,如果入海水源不充足,渤海的生态环境将会很难得到恢复。”陈沉良表示,虽然气候对黄河水量的增减有着重要影响,但它不是主要元凶。黄河沿岸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的巨大需求量,才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而且这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水资源是由于无谓的浪费而被消耗掉的。遗憾的是,目前尚无有效对策解决这种供需矛盾,黄河之水亟待有关部门的拯救。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坚持生态优先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4月2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4/28/content_11271740.htm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日前在与赴赣实地调研指导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座谈时强调,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坚持生态优先,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坚定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子孙后代造福。
苏荣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做法可以照搬照抄,只能水平从中国国情和江西省情出发,吸收国内外一切先进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江西从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构想伊始,就采取了一边规划、一边推进的方式,积极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批先行工程。
苏荣指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从江西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也是建设生态文明、走新型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鄱阳湖自然条件优越,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对较高,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人文条件好,是江西最具开发潜力和环境承载力最强的地区,也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重要增长极之一。
苏荣强调,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努力在整个区域内实现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从而让人民群众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
据悉,今年1月,国家同意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升到国家层面来规划和实施。为帮助江西省修编、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由国家23个部委联合组织的调研组到江西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地调查,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修改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根据初步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鄱阳湖平原及周边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全区按功能划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区和重点发展区。(熊志强)
3、中华环境奖启动评选 将评5得主各奖50万
来源: 北青网 - 北京青年报09/04/28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50790005
本报讯 昨天,中国环保领域最高社会奖“中华环境奖”评选在京启动。今天起至7月31日,公众可登录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网站报名,而在经组织推荐、初评、公示、复评和组委会审议后将确定获奖名单。本届将在企业环保、生态保护、环境管理、城镇环境、环保宣教5个领域评选出5个中华环境奖得主,各奖励人民币50万元。此前,该奖已经评选出五届。
“中华环境奖”由全国人大环资委、全国政协人资环委、教育部、民政部、环保部、文化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华环保基金会等13个部委和单位主办。
4、河南省治理水污染 企业非法排污最高罚100万元
来源:《郑州晚报》2009年04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205064.html
昨日,河南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公布了《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如果您对该条例有意见和建议,可以在5月13日之前反馈至省政府法制办经济法规处。
电子邮件地址为jjfgc@hnfzb.gov.cn;邮寄地址为郑州市纬二路10号省政府法制办公室经济法规处;传真为0371-65908871;也可以登录法制办网站,点击标题下方“发表意见”直接在线发表意见。
政府要建饮用水备用水源
为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条例(草案)》提出,我省将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还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
“太湖蓝藻事件”让无锡居民无水可喝,为避免类似事件出现在我省,《条例(草案)》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设饮用水备用水源,保障应急状态下的饮用水供应。
企业乱排污最高可罚100万元
《条例(草案)》规定,排污单位必须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如果不正常使用,或者未经批准拆除、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应交纳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但罚款数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
如果企业向环境或者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省规定的排放标准,抑或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处应交纳排污费数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但罚款数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政府要保证自己境内水质达标
《条例(草案)》还规定,各级政府必须保证本行政区域水体和出境水水质符合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不能水流走了就不归自己管了。
如果一个地区的出境水质不达标,就要对下游市、县作出经济补偿。具体补偿标准由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5、河北:白洋淀将实现24小时水质监测
来源:新华网 2009年4月2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5977
新华网石家庄4月27日电(记者朱峰 王炳美)为确保白洋淀水质不被污染,白洋淀当地政府在实行定期监测的基础上即将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随时反映水质状况。
地处河北省安新县的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但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受干旱、污染等因素影响,水质急剧下降。经过十多年努力,近年白洋淀逐渐恢复“碧波荡漾”的景色。其中水质监测作为反映水质状况的“晴雨表”,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从安新县环保局了解到,白洋淀水质自动监测站已于去年年底正式开工建设,该站位于白洋淀中心区,建成运行后可以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随时反映白洋淀水质状况,跟踪水质变化,对于加强淀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白洋淀水质自动监测站已完成主体工程,预计今年下半年可以投入运行。
现在的白洋淀水质主要实行定期监测,当地政府在白洋淀主淀区确定了8个监测点位,实行旬测旬报机制,并密切关注上游来水,对上游河流入淀口设监测点位,实行半月一测,及时提供水质信息,向上级部门提出防止上游水污染白洋淀的建议。
旅游旺季即将到来,白洋淀景区还将对淀内水质实行重点监测,对景区内的航道加强水质监测,关注水中溶解氧、氨氮等污染指数,及时反馈有关部门,防止出现死鱼,维护白洋淀的良好形象。
6、重庆虎狼7种珍稀野生动物确定绝灭(图)
来源:华龙网-重庆晚报2009年04月2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4-28/081417703657.shtml
华南虎
藏原羚
开栏语
在重庆这块土地上,除了生活着3000多万人口,还有纷繁的动物、植物、水生物、微生物等等,和人类共同构成多彩的世界。
从2006年起,欧盟生物多样性办公室和重庆市环保局等单位一起,开展了全面的重庆物种调查,目前第一阶段调查已经结束。
从今天开始,本报独家和该项目办公室推出“重庆‘它’世界”栏目,为您呈现这个和我们朝夕相伴而又神秘的世界。
虎狼7种动物已绝灭
本次物种调查自2006年开始,是重庆直辖以来最大型最全面的物种调查。专家将物种的生存状态,分为绝灭、极危、濒危、易危、渐危、无危6个状态。
刚刚结束的调查认为,虎、狼、藏原羚这3种珍稀野兽,以及斑背潜鸭、黑海番鸭、黑鹳、秃鹳这4种珍稀鸟类,在重庆已经处于绝灭状态。
3年多来,参与调查的邓合黎、胥执清等专家,走访了大巴山、金佛山等森林,在40多个区县都没有看见或听见这7种动物留下的蛛丝马迹,也没有看到过其他大型野兽。
邓合黎说,这7种动物,特别是虎、狼等野兽的食物链已经断裂。其次,重庆的森林破碎化比较严重,零星森林较多,但没有一片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森林,大型野兽没有活动的生存空间。第三,最近30年以来,没有这些野兽出现的确切记录和踪迹,也没有专著描述。因此,这些动物存在的可信度降低,最终确定为绝灭状态。
10年新发现82种动物
调查发现,目前重庆的陆生脊椎动物,也就是市民常说的野生动物,一共有651种,比1998年普查新发现了82种。
651种野生动物中,鸟类402种,其中有16种是新发现的。比如在2007年,彭水大垭乡农民发现一只受伤胡秃鹫,双翅张开长达3米。
两栖动物中,10年来新发现了12种,主要是树蛙系列。爬行类动物新发现了15种,以蛇为主,包括舟山眼镜蛇、红点锦蛇等。兽类一共有139种,新发现了26种。
半数动物生存艰难
调查组专家还认为,重庆的野生动物中,55%的兽类处于濒危或者低危状态,生存受到人类胁迫,比较艰难,40%的鸟类生存也受到胁迫。
调查还发现,直辖以来,重庆鸟类总量有一定上升,而兽类总体处于下降趋势,特别是经济价值比较高,又不是重点保护的动物,比如王锦蛇、黑眉锦蛇、娃娃鱼等。
怎么拯救野生动物
专家建议,在实施森林工程的同时,也应该立即开展野生动物拯救工程。
除多栽树、恢复生态是间接措施外,专家还提出了直接拯救的建议:在城口、开县、巫溪等地重点拯救林麝,在南川、彭水等地拯救黑叶猴。首席记者 刘邦云
7、昨天空气质量3年来最差 北方沙尘暴吹袭广州?
来源:《南方日报》2009年04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205134.html
您是否感觉到,昨天(27日)是羊城3年来空气质量最差的一天?经过两天的阴雨,广州昨日开始放晴,然而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数据却显示,广州空气质量昨日(27日)为“轻度污染”,此前,广州已经连续3年没有出现这么恶劣的空气记录了。
花都空气昨日“中度重污染”
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昨天的数据显示,全市9个监测点中仅番禺录得空气质量为良,其余1个轻微污染,5个轻度污染,1个中度污染,1个中度重污染。全市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PI)高达167,整体评价为轻度污染。
监测数据同时显示,各监测点的超标指数均为可吸入颗粒物,其中空气质量最差的花都监测点,可吸入颗粒数达到251,超过了优良标准2倍多,已经属于中度重污染。
根据国家目前实施的API计算方法,空气质量分为优、良、轻微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中度重污染以及重度污染七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API指数区间。记者翻查过往记录后发现,广州上次出现空气轻度污染,还是在2006年的2月12日,也就是说,从指标分析,昨天是广州过去3年来空气质量最差的一天。
环保部门指祸起北方沙尘暴
记者此后又仔细比对了本月广州空气质量日报,发现空气质量骤然变差,是从前天开始的。4月25日广州空气质量还是良,API指数为55;4月26日API就涨到了116,成为轻微污染。9个空气监测点中,有6个的可吸入颗粒物指标比前一天翻了一番多。到昨日,情况则继续恶化,可吸入颗粒物继续增多。
负责监测记录空气质量指标的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专家昨日证实了记者的观察。专家表示,从25日21时开始,广州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出现明显上升。广州市环保部门经过分析后初步认为,这是北方沙尘暴影响的结果。
广东省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负责人昨日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但浮尘如此长距离地传输,越过南岭到达广东还是非常罕见,过去有吹到福建、台湾的,但经过几千里路程到广东,我还是第一次见。”
根据省环保局的监控,昨日除了广州外,韶关、清远、佛山、东莞、江门等地空气都出现了轻微污染。该负责人表示:“浮尘明显是从北向南一路吹过来的,所以韶关、清远的污染指数很高;但同时又和局部的气象和污染源有关,最近几天广州、佛山和东莞等珠三角地区的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上本地污染源多,所以广州的API指数又是全省最高。”
记者同时发现,就在广州出现空气骤变的同时,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四川成都等南方大城市近日也出现了空气质量突然变差的反常情况,其中武汉录得9年来最高的API指数。这些城市的环境监测部门也都初步判定,罪魁祸首就是来自于北方的沙尘暴。
灰霾专家惊呼“有悖常理”
相对于环保部门的说法,长期关注广东灰霾问题的权威专家,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吴兑则显得非常谨慎。“这个跟北方沙尘暴有没有直接关系,我现在还不好说。”他对记者表示,广州空气质量在短期内出现如此剧烈的变化,情况十分复杂,他已经组织了一队科研人员进行专题研究,研究结果可能需要两三天才能出来,在此之前他无法发表确定的意见。
但他同时承认,这次广州空气质量的恶化,与普通人的观感的确有很大差距。“看上去似乎倒是空气比较好的一天。”吴兑对记者说,目前只能用“有悖常理”来形容这种情况。
虽然与常人的观感有差别,但专家提醒说,市民对“轻度污染”不可掉以轻心。根据国家标准,轻度污染会加剧心脏病和呼吸道疾病病人的症状,部分健康人群也会出现刺激反应,因此建议患有上述疾病的市民近日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
广州市环保部门昨日还告诉记者,预计未来两天广州还可能会继续受到北方沙尘暴的影响,环保、建设等部门将加强对本地产尘污染源的监控,同时密切关注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变化情况,及时向市民发布相关信息。广东省环保局污染控制处负责人则表示,鉴于建筑工地扬尘、工业企业排放烟尘等也会造成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上升,省环保局建议相关部门通过限制工地开工等方式,减少本地污染物的排放。
8、组图:水葫芦大面积入侵闽江 船舶通行受阻
来源:新华社2009年04月28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9-04-28/091517704334.shtml
4月27日,大面积水葫芦聚集在福建水口电站坝前,船舶通行受阻。
4月27日,大面积水葫芦聚集在福建水口电站坝前。
4月27日,大型机械在福建水口水电站库区打捞水葫芦。
资料图:2007年3月24日,在福建闽清县雄江镇,闽江上华东最大水电站——水口水电站的坝头上水葫芦泛滥。
4月27日,福建水口发电公司和省水利厅在水口水电站坝前开展水葫芦清剿行动。入春以来,受气温偏高影响,水葫芦生长较快并大量涌入福建闽江水口库区坝前,影响船舶通航和水电站发电。新华社发(郑祖植 摄)
9、环保组织的孵化器与催化器
来源:搜狐绿色 2009-04-26 冯永锋
http://fengyongfeng1108.blog.sohu.com/115156197.html
——写在中国民间环保行进十五周年之际
试图从中国历史上寻找公益组织、第三方机构的人总是会有些失望,他们担忧中国社会发育得不够充分,以至于专制主义的汤水淋漓至今而不绝,导致社会的公共精神和公益能力一直流通不畅。
研究中国救灾史、荒政史、慈善史的人多少会有些宽慰,他们在历史的长藤中倒是摸到了几棵瘦弱的瓜果,比如明末之后的江南一些民间商会领袖如何彻底接管了政府的救灾系统;比如民国时期各慈善组织慢慢超出了寺庙和同乡会的范畴。那些很聪明地把目光放在1949年之后的专家们,发现了更多的值得歌颂的成就,比如“群众团体”、“基金会”、“慈善会”、“红十字会”、“民间组织促进会”这些官办民间公益组织陆续生成,全国妇联、中国科协、全国总工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给社会增添了无限的希望和遐想。进入2000年以来,一些敏感些的大学像北大、清华都有了民间组织研究所;民间组织们也办起了“NGO交流网”“NGO学习网”这样的互联互通互助互益互研互究型的机构。
如果我们真的以1994年“自然之友”的正式成立为基准,那么2009年就可以算是中国民间环境保护运动十五周年,我姑且把这十五年称为民间环保组织孵化时代。如果我们再以2004年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成立为另一个基准,那么,中国的民间环保运动以一种更加积极的状态行进了五周年,我姑且把这五周年称之为民间环保组织的催化时代。显然,如果我要预测今后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趋势,那么我会告诉他,大体有三个,一是专业化的民间环保组织会越来越多,二是本地化的民间环保组织越来越多,三是民间环保组织的孵化与催化能力大大加快——几乎是你不想做事,就会有人启发你做事;而只要想做事,就马上会有人帮你。
因此,本文想总结的就是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孵化与催化的一些现象,本文相信,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催化时代正在到来。
(小题)“裂变”分化与自我孵化
自然之友大概是中国最大的“民间环保组织妈妈”,如果你去查国内其他机构的基因,都会发现自然之友的血脉。1994年,自然之友成立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汪永晨是它的理事。两年之后,汪永晨与当时还在中国环境科学院工作的金嘉满,一起成立了“绿家园志愿者”。汪永晨后来回忆当时的经历时说,另外成立一个机构,并不是因为与自然之友的“政见不合”,而是当时理事们个个能力高强,都有自己做一摊事的渴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之友孵化了汪永晨,也可以说是自然之友催化了汪永晨,甚至可以说是民间环保组织的“裂变效应”在早期的一个典型现象。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1996年,廖晓义从美国回来,志在中国推进绿色生活;从德国回来的李皓,很快加盟又很快分开。不久,李皓到了北京市环保宣教中心,后来又成立了“地球纵观”中心。大家其实都在一个领域里从事共同的事业。
环境友好公益协会的李力,也可以说是从北京地球村裂变出来的。有一阵,在环境友好公益协会工作的人员,都是前地球村工作人员。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中国民间环境保护的空白点非常多,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领域内都可以从事想从来的事业。因此,在一个机构稍微沾染一下状态,感受一下方法,体验一下资源出路,很快就能够自立一摊。摊子可能一直很小,但没有关系,总究给了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环保“触点”;摊子卖的东西可能也很不起眼,但也没有关系,总究在社会上多安装了一个环保能量激发器。
从社会常态原则去判断,自然之友是一个教育机构,因为它至今的正式名称,依旧是“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绿家园志愿者”则只能算是一个民间科研机构,因为2008年1月份它正式注册下来的时候,名称叫“北京朝阳区绿家园环境科学研究中心”;而北京地球村,实际上是一个注册在延庆的民办教育机构。
机构领导人因为意见不合而分开各自挑一摊的事,慢慢地越来越少,更常见的状态是在这个组织工作的员工,跳到另外一个组织;或者受了这个组织影响的员工或者成员,试图在当地从事一些项目,最终成立一个组织;或者是因为参与了环保活动,毕业后进入了环保组织工作。
自然之友在这方面是最为自豪的,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会员型的机构,而且一直持续至今。因此,自然之友经常在宣讲时,喜欢说一个概念,就是自然之友的会员,创办的环保组织,大概有十多个。
1996年成立的全国大学生绿色营则是另外一个状态。绿色营成立的时候,唐锡阳先生就非常清楚,每年一次的环保调查活动过程可能本身无法解决任务的现实问题,但对于“撒播绿色种子”效果则是异常明显的。几乎每一届的营员都有一定量的人从事民间环保事业,即使没有直接进入环保领域工作,在其他领域也持续地关注着中国的环境保护,并且力图对所在的行业有所改善。诚如唐锡阳先生所预测的那样:“绿色的种子播进你的心里,总有发芽的一天。”
(小题)国际的催化为本土
2009年,自然之友迎来了新任总干事李波。李波的经历在中国环保组织中大概算是领潮流的,他在云南民族学院毕业后乐施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回国后,在“保护国际”工作,后又到“云南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研究会”工作,然后,到了北京,然后,到了自然之友,明显是一个“越来越本土”的进程。
这与许多人的行走方式是有些不一样的。几乎中国所有的民间环保组织都患有“人才快速流通症”。一个员工在某机构呆了几个月就离开,然后自己创办另外一个机构,还算是裂变型催化的话,那么,从本土环保组织跳到国际环保组织,则曾经一度让人着急。
李波就曾经为此着急过。他发现,本土环保组织由于工资待遇太低,大家都得凭志志愿精神做职业工作,而有些国际环保组织不仅待遇优厚,而且管理模式清晰、机构文化定型,很容易吸引本土环保组织员工们前往。
因此,在本土民间环保组织的员工里,很容易就出现人心思动的状态。有意思的是,由于环境保护在中国起步太晚,而在一些国家已经发展了好几十年,因此,这些国家的“社会基本意识”中,就有对环保组织的高度认同。以至于这些国家的人要与中国共同协作某些业务时,往往天真地以为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具有同样的能量和状态,因此经常都要求参观、访问这些组织,或者成为本土组织的志愿者,或者要求本土组织就某些事发表意见和看法。
这样的结果就给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带来了高度的社会聚焦。其后果之一当然就是给在里面从业的员工带来了大量的快速训练机会,带来了流通到国际环保组织的可能。
流通的方式多半有两种,一是直接换工作,换到在中国的国际环保组织内工作。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论坛、深造、招生的机会,到国外一些机构或者大学去学习一段时间,然后从此改变其命运的轨迹。
廖晓义对此曾经非常生气,在有些场合她甚至指责国际环保组织抢夺本土环保组织的人力资源。但有时候,她也想得比较明白,无论对于环境保护还是个人发展,无论对于民间环保组织还是对于国际环保组织,其实都是好事。人总是要流动和成长的,而当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有了合适的释放点,那么其才能于社会的造益就有可能达到最佳。何况,只要社会上持续有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队列,那么,环保组织本身作为一个“就业市场”和“人才训练场”,就会有很好的商机。
美通无线总裁王维嘉,是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发起理事之一,同时担任着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理事会章程委员会的主任。他对本土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就很有信心,他用了自己所在的IT业出现的现象来作比喻:“与民间环保组织一样,民营企业其实也是草根,而且是更早的草根。民营企业这种草根有一个特点,就是本地化能力特别强。回想当年,我们替IBM等那样国际巨头销售他们的产品,完全就是一个代理商的角色,人家让怎么卖就怎么卖,人家想怎么管理就怎么管理。后来,慢慢地,代理商成了分公司;再后来,慢慢地,本土的同类型的IT公司出现了。再后来,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是联想、方正这样的公司。我想,二十年前没有人想到,联想的总部会搬到纽约,成为国际化大公司。我想,本土环保组织必然在中国越做越强。”
(小题)文人催化为商人
1994年之后,中国陆续成立的许多环保组织,都是强烈的文人性。所谓的文人,就是那些心灵比较敏感,情绪比较热烈,心灵相对纯正的人。他们无法忍受遭受的那些创伤和毒害,他们把自然之痛当成了人类之痛。
因此,他们坐不住了,除了写文章,除了发表演讲,除了拍照片, 除了编剧本,除了唱与生态文明高度相关的那些歌曲,他们还想成立机构,他们还想调查事实,他们还想干预种种不合理现象。
但成立机构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表面上看是注册的艰难、管理的艰难、融资的艰难、做项目的艰难,本质上其实是文人转化为商人的艰难。
其实所有人都是文人,所有的人都是商人。只是中国过去把二者高度分化。商人似乎就一定得无孔不入,就得奸诈,就得完全自私。而文人就一定得与商业行为相隔绝,以显示自身的正义和强大。
在中国做一个文人,其实是很容易的,只需要你是孤家寡人,就很容易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也很容易与社会各种资源交接。但一旦成立机构,就“商人化”了,一切都得按照社会对机构的要求和规则来行事。
于是,无论是梁从诫还是唐锡阳,无论是廖晓义还是汪永晨,无论是霍岱珊还是运建立,无论是徐大鹏还是马天南,无论是马军还是沈东曙,都面临一道很简单但却很易绊倒人的商业门坎。这商业门坎对内来说是财务管理,是人力资源配备,是项目的决策和落地,是内部文化的形成;对外,则是工商、税务、法律、报表、会议等这些繁琐的容易让人恼怒的各种社会行为对接。很显然,在面临困难时,只知道痛斥这些困难是没有意义的,而是找到新的路径,去解决这些困难。这才是才华的真正表达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军与其领导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王灿发与其领导的“环境污染受害者援助中心”,颇为值得借鉴。
为了尽量在商人化的过程中保持文人特质,许多民间环保组织一直把业务简易化,于是,我们看到,有大量的环保组织仍旧沉迷于“公众倡导”,不是组织志愿者做一些游戏和“培训”,就是组织骨干力量到大学和社区去演讲;不是写些文章弄到报刊上去发表,就是开个会议鼓励其他人去做某些事;不是写封呼吁书联合更多的机构签个名,就是做本杂志把大家的观点聚集在一起。
这样的结果其实是让自己越来越“家养化”。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从政者和从商者是社会生态系统里真正的野生动物,他们的勇敢和才能令人钦佩。他们生存的过程是充满艰难和挣扎的过程,是不停地被各种染缸所侵蚀的过程,也是酿酒随时会酿成醋、试图改变社会却被社会所改变的过程。因此,为了避免被过度侵犯,有许多人采用远离和隔绝的方式,尽量不参与到这个生态系统里的能量交流和信息交流中去。
然而,当你萌生了要保护环境的念头,你就从此踏上了一条必然要商业化的道路。一篇文章可以写得没有任何影响,但一个项目就必须有足够的产出。环保组织最终是要向社会销售各种“商品”或者服务的。无论是想让政府采购,还是想让企业采购,无论是想得到社会的资助,还是想得到个体的捐助,环保组织都必须有生产产品、包装产品、销售产品的能力,因此,所有的人都必须把自己催化成商人。许多环保组织不肯进步,就是因为仍旧不肯舍弃文人习气,骨子里其实就是因为仍旧对环境保护事业不够忠贞,仍旧盼望有救世主和观音娘娘来帮忙助阵。
当然,市场本身是最好的训练场和淘洗机,想达到一些目标,商业的方式是可能最易为公众所接受的,文人的方式也会起作用,但有时候难以充分达标。同时,环保组织本身也有足够的内生力,几乎所有的文人都随着时间的进程而兼容、认同、欢迎商人。
2004年6月5日,当102名中国知名企业家一起聚集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月亮湖”边,在一堵由梭梭树组成的“哭墙”前面,共同发布“阿拉善宣言”的时候,中国的社会突然发现,也许这一大群商人的空降,会给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带来无穷的商业才干。
然而,刘晓光、任志强、张树新、王石等商人当时进军民间环保,多少还是因为文人心态作怪。因此,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实际上也经历了比较艰难的五年。直到2009年,商人身上的文人脾性才慢慢地退到后台,开始用比较纯正的商人规则去从事民间环保事业。
有人说了,这不是什么好事。毕竟环保是一种神圣的情感,它时时需要文人情感的润滑,因为商业能量强大和苛刻的过程,很有可能会导致项目目标本身迷失的过程。因为人总不能随时处在商业生态环境的滋养,人也需要文人生态环境的渲染。世界上已经有太多的阵地完全商业化,如果环境保护这片新阵地,也一天天地从被商业格式化,这是令人高兴的事还是令人悲伤的事?
2009年第三届SEE·TNC生态奖组委会在评奖过程中,有一个比较肯定的发现,就是近年来出现的机构或者项目,“商业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合作能力在提高,“环保销售”能力也在提高。显然,文人隐身之际,必然是商人涌现之时。
(小题)自益与公益互相催化
因此,说到底不是文人与商人之间的区别问题。文人可能是柔弱的,商人却也可能是凌厉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必然是伴随伤害的过程,达到目标的过程必然是付出代价的过程。
但于社会来说,环保组织、公益组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催化社会由自益转化为公益。中国的公益生态系统发育不良,而今后的一段时间,显然是这个系统最佳的发育及成熟阶段。
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伤害事件的持续累积,中国出现了大量的环境自益维权事件。事件的参与人是最有希望成了区域公益型民间环保组织的一个群体。可惜的是,我们的社会,对这些人的催化能力严重不足。
自从2003年以来,我接触过许多这样的案例,而且一直都秉持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帮助对方增长见识,帮助对方提升境界。可惜,总有力不从心之感。
我个人一直认为,中国大体存在三种民间环保组织,一是宏大公益型,一是区域公益型,一是自益维权型。
宏大公益型或者说综合项目型在中国仍旧是最多的,它们往往是成立比较早的机构。由于成立得早,于社会的交接面就多,因此,所从事的业务就比较纷杂,时而是很本地化的一个小社区项目,时而是一个宏大无边的公众倡导型项目;时而是某个个体的兴趣项目,时而是某个其他组织的拉动项目。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家园都有这样的特点;而在一些省份,由于民间环保组织太少,因此,当地仅有的一两家环保组织,也不得不担当综合机构的特色,比如天津的绿色之友,比如兰州的绿驼铃,比如厦门的绿拾字环保服务中心。
但是显然,关注本地环境的当地民间环保组织是今后最显著的发展方向。这些机构从何而来?自益维权型的群体显然是理想人力资源和精力资源。
让自益维权者稍微变化一下其心境,转化为区域公益型,却又似乎是艰难的。因为在自身的环境困苦没有解决之前,你指望这些群体就地转化,几乎没有任何的可能。但也不是没有机会,因为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其实是群体能力提升的过程。当今社会,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一个群体会成为困难群体,与其相关资源被掠夺、相关能量被压抑有很大的关系。假如有一些方法能够让这些群体的资源能够得到补注,这个群体被压抑的才能得以发挥,那么,他们转化为区域公益型组织的过程,可能本身就是解决自身困苦的过程。
有一个办法是肯定的,让这些群体更充分地走出当地,引导社会能量关注当地问题的同时,接受更多的培训,考察更多的项目点,参加更多的竞赛,估计是一个理想的办法。
2005年,上海民政局支持成立了公益机构孵化器,几年来,这个机构给了不少想在环保领域或者公益领域“创业”的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孵化性资助,这些资助包括起步经费的提供,也包括能力建设方面的培训。同样,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为配合第三届SEE·TNC生态奖而设计的“绿色领导力培训课程”,也显然对提升各个环保组织的能力会起到一些作用。
有意思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当前纷然上演的各种“环保竞赛”。参加竞赛的人或者团队,不管其关注点是多么的公益,但其参与的过程肯定是自益的。因此,无论是“青国青城大学生环保创意大赛”,还是康师傅支持的“水公益环保创意大赛”,似乎都是以自益的状态,去完成公益的目标,也许,这是民间环境保护的真正趋势:当所有的公益都成为自益的时候,环境保护的日常化时代也就来临了,环保组织也就走完了“被社会催化”到“催化社会”再到“被社会催化”的曲线路程,最终,与社会融为一体,难舍难分。
(小题)催化“中国自助式环保”
2009年初,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账务总监张敏有点生气,她发现要注册一个环保基金会居然那么麻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环保基金会如果注册不下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想筹集更多的钱、资助更多中国民间环保项目的理想就会困难一些。
大概从2007年开始,阿拉善的企业家理事们就有了一个新的理想,想要“源于阿拉善,不限于阿拉善”,不仅要治现实之沙,而且要治中国的心灵之沙。治心灵之沙的最好方法,就是资助全国各地在“治沙”的民间环保机构们。所谓的资助不仅仅是给钱,而是一整套的能力提升方案。
类似于阿拉善的这类决策给了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良好的发展前景。长久以来,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要么依靠个人的血本运行,要么依靠国际上的项目存活,极少能从当地社会生态系统募集到足够的能量和资源,能力强化与机构强化都饱受压制,大量本地社会能量和边际能量徘徊在门前无法畅通涌入。而自然之友这样的机构,如果说是从思想上做足了发动和启蒙,担当的是心灵孵化器的角色的话,那么,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这样的机构,担当的就是行动催化器的角色。因为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很清楚,虽然资金是做成一些事情的基本配件,但还需要配套更充分的管理训练、项目竞赛、财务培训和网络交流。而这一切充实和固化的过程,就是中国进入自助式环保时代的过程,就是激发所有社会能量尽情注入民间环保事业的进程。环境保护首先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业,是本地人的事业。当资金、智慧、经验、精力等能量都源自于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时,环保组织成为社会环保资源的匹配器和激发器的时代也就会随之到来。
当然也不是非得成立基金会才能做事,就像不一定非要注册成“群众团体”才能从事公益事业一样,就像不一定非得要钱才能做成公益事业一样。当许多人抱怨中国民间环保组织注册难的时候,我们应当发现另外一种社会兼容能力,那就是对“事实婚姻”的承认,胜于对“法律婚姻”的承认。换句话说,中国或者说还是全世界,还是通过观察机构行为来判定这个机构的属性和能力。你说什么与你做什么只能够要相关联,你做什么与你做的结果能够互相印证,那么社会就会认可你的言说和宣传。
因此,社会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识别系统,任何人做任何事都会被社会发现和觉察,并迅速作出正确的鉴定。中国有太多的机构挂的是这个名字,从事的却是另外一些业务。因此,所有中国人从一出生都练就了一身本领,那就是强大的质疑精神。在这样宽泛化、日常化的质疑精神笼罩之下,实干家总是比设想家和伪装家更容易招惹社会的信赖。
但对于人的本能和社会本能来说,“名正言顺”是基本的要求。事实婚姻再美满,总会给人一种不坚实、易摇动的感觉,就像租来的房子总不如买的房子让人放松一样,就像暂住证总不如本地户口让人觉得轻松一样。事实也是如此,许多仅仅拿“非法组织”这个词,就足以击倒绝大多数机构。“注册难”有时候像是个阴谋,有时候又像是因为社会转型未彻底而出现的暂时性困难。但其结果却是副作用的,它不但给许多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攻击环保组织的正当口实,更重要的是,刺激社会上大量想投资环保的能量就此缩步不前。
不论是北京还是上海,无论是省城还是县镇,中国所有想从事环保事业的民间力量都会遭遇一番注册尴尬。到目前为止,最成功、最快速注册的例子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2008年“512大地震”之后,北京地球村转入四川彭州市通济镇大坪村做“乐和家园”项目。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廖晓义最擅长的激发当地成立环保机构的理想就实现了,大坪山生态协会很快就注册了下来,完成了所有的合法手续。但这是个极为特殊的例子,常态之下,中国各涉及民间组织注册的机构都是宁肯不办也不肯帮办,政府体系在社会潮流面前,明显有些不适应。而这种不适应所产生的诸多障碍,只能通过环保组织自身的进展来慢慢地拓宽和裹胁前进。因为,只要环保组织在这个社会上持续存在并且日益壮大,那么就会对社会产生应有的冲击作用和催化作用。这是环保组织的另一使命。
10、中国该如何投资自然 市场及利益点在哪?
来源:搜狐绿色2009年04月27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427/n263653076.shtml
第1页:苏苏下午茶第二期
第2页:Bill Ginn:中国要把环保成本充分体现到产品定价成本中去
第3页:武克钢:立法和执法不清导致投资者没有合理的回报
第4页:Bill Ginn:要创建市场激励机制,鼓励种树而非砍伐
第5页:Bill Ginn:需要建立机制或渠道来抵消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第6页:Bill Ginn:TNC能做的就是大力支持中国本土环境NGO的成长和发展
苏苏下午茶第二期
主题:中国该如何投资自然 市场及利益在哪里?
时间:2009年4月23日
地点:时尚大厦18层雪茄吧
品茶嘉宾:
Bill Ginn(红茶,大自然保护协会TNC首席生态保护执行官)
武克钢(普洱茶,云南红酒业公司董事长)
吕 植(绿茶,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
冯永锋(陪茶,《光明日报》记者)
Bill Ginn:中国要把环保成本充分体现到产品定价成本中去
冯永锋:大家下午好!我们这个节目叫《苏苏下午茶》,大家一块儿喝喝茶,聊一下环境保护中的困惑,在座的可能既是问题的提出者也是解答者。我想设立一个森林方面的保护组织,但是既没有人也没有钱也没有时间,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帮忙,我想更多的问题是我们问Bill先生,您这本书《投资自然》,我觉得对中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作为记者在中国发现很大的问题,中国人没有保护自己、保护市场的权利,您觉得在差异这么大的两个国家,这本书对中国启蒙的意义在哪个地方?
Bill Ginn:总体来说中国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政治上、经济上日益成为世界的领导,从生物多样性来讲中国也有很多的动物、植物,同时在全球的生态足迹也非常大,在这一点上和美国非常相似,全球的环境问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个方面分享环境保护的经验,现在也显得尤为重要。
冯永锋:但是在中国投资一个自然的概念,不管是有钱人还是没有钱人,投资自然中国好像几乎没有人想过,您觉得在美国会有很多经验让中国很好的借鉴吗?
Bill Ginn:投资自然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把环保这样的事业,把它融入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中去,以美国为例的话,会有非常严格的保护法,在产品的成本中就充分考虑了对水、空气污染要清理以后的成本,已经计入了产品的成本里面去了。中国的产品,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大量的产品价格较低,其实这个产品里面实际上没有包含环境的成本,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中国人民,中国的人承担了空气、水污染这样的一个环境成本代价。
再从一个角度上也可以看作其实是中国人民为美国人民提供补助,主要是以环保成本的形式来体现的,而这样的后果对中国和对中国的自然、中国的人都是非常不好的。再回到刚才的核心观点,中国如果想在投资自然方面有所进步,最主要的还是要把环保的成本充分的体现到产品的定价成本里面去,要做的当然有很多方面,比如说从法律的框架,法律法规方面,法律法规执行方面以及市场的机制方面,去有所改善和考虑。
武克钢:在中国投资自然需要清晰的产权保护
冯永锋:吴总,这就是你的问题,你的产品加入投资成本吗?
武克钢:投资自然我们早晨就在讨论这个问题,让一个外国人告诉我们怎么保护自然,这已经是很悲哀的事情,中国的文化里面从天人合一,从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的祖先其实有一整套和自然相处之道,甚至整理成哲学、很先进的阐述人和自然关系的书,还有很多立法都是这样的。到了近代突然全世界都关注中国的环保问题,由于中国经济活动高速增长,Bill是一个诚实的美国人,告诉我们中国人把中国的土地污染了,西方的消费,由于中国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环境资源,中国的环境实际上并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完全消费自己的环境。我今天早晨讲一个例子,中国时至今日是不是绝对的破坏环境,也不是,比如说森林,从峨嵋山到普陀山,只要有寺庙的地方,我们四大名山都是郁郁葱葱的,从古到今,几千年一旦这个地方定成了仙山、名山,就会变的非常好,哪怕是村的一个土地庙,边上的树肯定没人敢砍。
保护自然有两个条件,第一要敬畏,你必须对这座神山、庙非常敬畏,它边上的树你也不敢砍,但是光有敬畏也不够,我们这代人曾经敬畏过毛泽东,恰恰是我们敬畏的人带领我们砍掉很多山,所以光靠敬畏也不行。
第二,为什么寺庙几千年保持树木不被砍伐,因为它稳定,产权清晰,过去的庙是别人都不敢动的,朝代怎么换庙不能换,所以庙的生命延续下来了。
这就提出第二个问题,投资自然,投资是要有回报的,如果这个东西是我的,我就一定会很认真投资保护,变成自己的产出,你短期是我的,我就肯定短期保护,如果子孙万代都可能是我的,我就给子孙后代保护,这个要素缺失之前,谈什么投资自然?我的企业就是一个典型的投资自然的,可能跟他讲的投资自然不知道一不一样,我们十年前在云南发现可以种葡萄,但是那个地方没有种葡萄,我们十年花几亿资金,把一个荒山荒坡变成了一个葡萄园,我们去的时候是荒山秃岭,现在被我们改造过来了,我们改造中间投资了巨大的资金,当时去的时候,地方政府说非常欢迎你来,土地价格非常便宜,有的地方没算帐,说都是荒地,你来吧,现在长的郁郁葱葱了,葡萄丰收了,葡萄酒也成了名牌了,他们就说不对啊,这是我们地界的,村说不对,原来是我们村的,我当时投资了自然,现在整天为这些事扯皮,在这样的前面,如果没有清晰的产权,对于这种东西没有清晰的保护,你投资者谁来投资,如果是政府投资,我就讲一个故事,我们经常讲什么叫恶性预期,今天早晨我们组专门讲了政府改革曾经想过,把所有的林权分给所有的农民,让大家保护,但是前面几次为什么失败了,很简单的道理,当林权一分,大家对于是不是真的永远会给我,是不是给我子孙万代都没信心,所以当给了以后,马上就有人说这事不靠谱。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11、瓜卡马约的采矿业以及BMF所起的作用
背景
金融危机发生后,黄金也许是唯一价格没有下降的金属了。事实上,(人们)由于不信任银行(或作为其它的储蓄手段),其价格正在上升,并预测在一年之内将增加一倍(现在接近$ 900/ounce ) 。这意味着黄金开采将会是非常有利可图的。
瓜卡马约河,是伊纳姆巴里河的一条小支流(伊纳姆巴里河同样是马德雷德迪奥斯河的一条支流)。在亚马逊,伊纳姆巴里河(及其所有支流)只是众多有金子的河流中的一条。淘金是沿着那些河流沿岸来进行的,但自从最近开始在森林地区进行开采以来,正在逐渐蚕食着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沿岸森林。实际上,它是在开采森林景观。除了摧毁一些生命的痕迹外,金矿开采还要涉及使用水银,并且是大量的。据估计,2008年,仅在马德雷德迪奥斯就使用了超过26吨的水银。水银最终流入河流、大气中,并进入人们的身体(因食用被污染的鱼,以及呼吸了含有水银的气体)。在那些无法无天的地区,还有许多其他讨厌的弊端(如奴役,童工,卖淫,贩毒,暴力黑手党) 。
这些黄金开采区已接近了我们想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地方。这些趋势表明,如果不加控制非法开采,它可能会迅速扩展到其他领域,就如癌扩散。
非法开采金矿在该地区早已存在,但那时还没达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蔓延之势。尽管政府知道其一切的负面影响,但对此还几乎没有任何作为。
行动
我们是在利马正与一位经济学家交谈时,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关于最近非法开采对瓜卡马约渗透的照片。以前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事情。当我们在波多黎各马尔多纳多时,我们从一个生物学家那里看到了更多的照片,这个生物学家正在用无线电跟踪美洲虎,过去的几年里常飞越该地区。很显然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情,也没有采取太多的行动。正好因为我们的竹子计划,我们计划飞抵该地区。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去瓜卡马约看看非法开采的程度。这似乎是一次意外让我们有机会接近该地区。
我们的确飞达了此地,并绕着转了三次,全方位地观察并对它进行了拍照。这真的是令人吃惊,尤其是那些事实,就是这个地方是新建的(也许有6-8个月了),已经有许多人搭建了“蓝色塑料顶部屋”,根据此可以推断,有超过5万人住在那里。次日,我们从地面造访了这个地方,看到三个“新”的很有“活力”的城镇,他们非常简陋,但有充裕的采矿设备和用品在销售,还有一个有组织的摩托车协会(在这些地区来回穿梭)。我想潜到城镇里和采矿作业区以便拍到更多照片,但我的想法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所以我们只好在镇的边缘转悠。回到酒店时,我们比较和选择了一些照片以对此事能“做些什么”。
几天后,我用简短和直接的文字准备了一份(电子)邮件,并选了4张显示该地方景观的照片,还有一些近摄的营地和遭到毁坏的图片以及新的城镇。使用我的网络,我把(电子)邮件发送给了几十个人,有记者、活动家、学者、政治家、政府官员等等。尤其值得注意的事实是,环境部长要去加拿大参加一个矿业会议,我务必要在他出席会议前接到这份邮件。很快,在几天之内,一家知名报纸上就刊登了一篇文章,然后其它报纸也相继报道了这件事情,紧接着文章和访谈就充斥了秘鲁和巴西的媒体网络和博客。请参阅附件中的照片和其中一篇文章。
反应
从加拿大返港后的几天内,环境部长就前往非法开采正在发生的主要地区,看后,他感到震惊。他提请要注意这样的社会问题,并承诺采取行动。几天后,秘鲁政府(由矿业部为首)颁布了一项法令,从即日起取消在马德雷德迪奥斯的任何采矿许可证,并宣布审查现有的许可证,还在那里组织了一些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有史以来矿业部第一次采取行动,而且我相信这是迫于环境部长安东尼布拉克的压力。必须指出的是,民间社会团体付诸了许多努力呼吁采取行动,但他们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还有政府。我可能错了,但在我看来,强度的视觉手段和媒体的压力是可以触发行动的。
几天前,布拉克部长呼吁在该地区选出的一群利益相关者(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民间社会代表等),宣布一项计划,决策,制止其蔓延,控制他们,把他们从选定的领域剔除出去。基本上,在法规和严格执法的基础上,重新在马德雷德迪奥斯组织了金矿开采,。正像所宣布的那样,那些计划是基于健康,人权和所涉及的环境问题上进行的。此外,他们计划进行税收活动(令人惊讶的是,区域政府只得到4000美元的采矿特许权使用费,据估计,在马德雷德迪奥斯,非法开采金矿能产生超过700万美元的利润)。预计在未来几个星期里,计划就将付诸实施。对于马德雷德迪奥斯来说,这是一个重大发展,也是一个转折点。
结果和BMF
事情进行的如此迅速和及时使我感到惊讶。同时还使我感到惊愕的是,新闻,技术和网络这三个因素结合起来的力量促使了这一切行动。首先,事实资料和图像给任何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其次是互联网的力量,它速度快,传播及时。最后是如何让摆放在不同水平的人士面前的信息(活动家,决策者,新闻记者,一般公众)产生有价值的新闻反应,并呼吁采取行动。
我记得数年前,在你资助的WAJF时,在我们的目标里,就有如何让环境新闻可以发挥更重要作用的探讨。其中有一个结论就是,媒体不太愿意面对环境问题,或者说我们并没有使他们性感或是不够流行。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考虑到这三个因素是值得重新审视的。我认为,秘鲁已经准备好,而且它的潜力巨大。这个故事只是一个范例。 (丽英译)
12、洞悉三峡库区水污染危局
来源:财经2009-04-28 邓海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797771240882202_1.shtml
在三峡库区,原本就存在的长江干支流的水污染,随着三峡成库愈演愈烈,成为对三峡工程的又一大考验。
3月下旬,记者从宜昌乘船逆江而上。随着气温的升高,长江主要支流的河汊爆发“水华”的可能性正在加大,库区城市正在为此而忙碌。
“水华”泛滥
三峡成库以来,库区次级河流受干流水位顶托的影响,回水段水流缓慢,每秒流速多不超过0.01米。
“流水不腐”效应失去后,面源污染中的氮磷大量聚集到回水区聚集,遇到合适的光照和温度,自养型的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快速生长繁殖,水生态平衡被破坏,就会出现“水华”现象。
自三峡水库2003年初次蓄水后,“水华”现象更是长期存在。重庆市副市长、重庆市委移民工委书记谭栖伟告诉记者,在三峡库区重庆段23条支流中,至少半数以上在每年的5月到10月,都会不同程度地爆发“水华”现象。
导致“水华”爆发的部分藻类,还可能分泌释放藻毒素。其中,最常见的微囊藻毒素是一种强烈的肝脏致癌剂;加热煮沸和常规的饮水消毒处理,都不能破坏其毒素,从而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谭栖伟表示,重庆主城区在长江、嘉陵江的取水口共有28处,这28处取自上游的水质总体上都在III类标准,水质堪忧。
目前,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中,富营养化水体被禁止作为饮用水源。在三峡库区城市湖北宜昌市兴山县等地,饮用水的采集也都不选择长江或长江支流。尽管如此,三峡水库作为中国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库,一旦全面富营养化,其影响无疑是灾难性的。
“人祸”
据长江委的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在三峡库区,主要污染物为面源污染,占到了60%-70%。这些污染,包括来自库区及其上游的水土流失,以及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污染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此外,库区企业违法排污等点源污染亦现实存在。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为数不少的高污染化工企业,正悄然流向三峡库区城市。有的地方政府为了留住企业,对国家规定置若罔闻,甚至不惜弄虚作假,强行让其过关,希望借此发展地方经济。
主产黄磷、工业磷酸、三聚磷酸钠等化工品的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141,下称兴发集团),前身是兴山县化工总厂,旧厂厂址地处三峡工程库区,迁建势在必行。但这家化工厂对兴山县的财政贡献率在70%左右,兴山县坚持将该企业搬迁到该县辖区内靠近长江主流的高阳镇白沙河村(现已更名为昭君村)。
2009年3月,《财经》记者来到兴发集团白沙河化工厂时,工厂正在开工,几根烟囱冒出滚滚浓烟,整个峡谷里烟雾弥漫。但该厂厂长彭洪新告诉《财经》记者,他们的环保做得好,白沙河化工厂几乎无污染。
兴山县高阳镇昭君村村民李德权告诉《财经》记者,以前这里空气很好,以生产贡茶闻名,水也很清澈,香溪河内鱼类成群。
但是,自从化工厂建成后,几乎每天都是浓烟滚滚,空气污浊了,茶叶没有人要,水变得浑浊,河里的鱼也死得差不多了。
记者从当地居民和环保部门还了解到,兴发集团白沙河化工厂建成后,曾多次发生安全事故,仅经兴山县环保局和兴发集团认定的环保事故就有两起。其中,发生在2005年7月31日晚的黄磷容器磷泄露事故,曾造成空气污染,以致兴山县政府将当地居民全部撤离。
但是,及至兴发集团2006年在A股市场再融资时,湖北省环保局在出具给中国证监会的函件仍然宣称,该集团2005年以来,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符合融资条件。
类似兴发集团的化工项目,正在三峡库区大肆扩张。兴山县政府的一名官员私下告诉《财经》记者,目前有很多四川省攀枝花市的黄磷生产企业,也在大规模向兴山县迁移。
仅重庆市沿三峡库区,就布局了长寿、涪陵、万州三个化工基地,分别发展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和盐化工。
不久前,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计划落户重庆市长寿化工园区,建立全球最大的MDI化工生产基地,曾激起极大的环保争议。
重庆市环保部门对外表示,对巴斯夫40万吨MDI项目,在突发环境事故防范上下足了功夫;通过设立四道防线,来防范该化工项目一旦发生危险时可能对长江导致的污染。
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吴政隆也对《财经》记者表示,天然气和盐都是三峡库区的资源,利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应是库区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比如万州盐化工基地环保做的绝对一流。”
他认为,应将万州盐化工基地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最好是搞成循环经济,那样对经济和环境都好。”
但是,参与三峡工程环保论证和长江环保工作的环境学家、长江委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有不同看法。在他看来,相关部门对三峡库区的产业布局规划应该进行检讨——最根本的不是采取了多少道防范措施,而是该不该在此布局化工厂。
谁为治污埋单?
更让人惊讶的事情是,在三峡库区建设的多个污水处理厂,根本就没有除氮脱磷的技术,最终只能任由“水华”爆发,而且在爆发后也只是进行监测。这或许也是三峡库区支流“水华”肆意生长的原因之一。
环境学家、长江委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告诉《财经》记者,国家为三峡水环境保护投入巨资修建污水处理厂,但效果有限。
2001年10月,国务院曾批准实施《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总投资392.2亿元,在库区及其上游建成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厂50座,垃圾处理场40座。
但是,由于是国家出绝大多数的费用,很多地方不顾实际情况需要,拼命扩大污水处理厂规模。建成以后,才知道运行经费要污水处理厂自收自支,因此很多污水处理厂建成后都没有运行,或者半开半停。
“国家环保总局在2005年到库区去检查时发现,有接近70%的污水处理厂根本没有运行,或者只是偶尔运行。”翁立达透露。
对此,湖北和重庆都希望,污水处理80%以上的运行费用能由国家出,地方和污水处理厂承担20%,以便让污水处理厂能够真正运转。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财经》记者,目前三峡总公司正和中科院携手,在长江一级支流香溪河建设生态系统实验站,以加强三峡水库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目的在于为三峡工程安全高效运行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同时,湖北省也向中央建议从2009年开始征收三峡水资源使用费。其中,对三峡水电站每年征收2.5亿元,对葛洲坝电站每年征收0.5亿元,用于扶持库区安全饮水、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等工作,解决库区水环境恶化问题。
湖北省三峡办的一名官员表示,曾就此事和三峡总公司有过沟通。但后者坚持认为三峡水电站发电本身没有消耗水,缴纳此项费用极不合理。
长江委主任蔡其华在3月底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亦表示,国家尚未考虑征收三峡电站水资源使用费。
3月29日,《财经》记者结束对湖北兴山县采访时,高阳镇昭君村村民李德权老人坚持要为记者送行。夕阳的余晖昏昏地照耀着整个山谷,老人走在化工厂前的大路上,不时地叹着气,看着天,指着河。
“以前我们都是从江里打水吃,现在不行了。”他瞥了一眼身旁的化工厂,告诉记者,因为水和空气都被污染,县里要他们搬迁。可是,库区这么拥挤,能搬到哪去呢?
李德权说他现在还不会离开,但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坚守多久。
13、《三国》污染与大腕环保秀 咋不见“库长”担责?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04月28日 梁江涛
http://env.people.com.cn/GB/9204623.html
新《三国》剧组在浙江杨溪水库拍摄外景污染水源被要求清理现场撤离的事件引发各方关注,永康市水务局于22日作出决定,免去接纳新版《三国演义》剧组进入库区拍摄的水库灌溉工程管理局局长黄兴法的职务。(4月24日新华网)
新《三国》剧组污染杨溪水库事件终于以水库管理局长被问责而落幕,但是对这起庆幸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污染事件不应就此了结,留下的反思尚没有“剧终”。
作为新《三国》剧组不乏明星大腕,要说环保意识,想必他们比普通老百姓要强。这些年他们中有的人成了经常为治理污染而大声疾呼、为环保公益之事而积极奔走的“环保形象大使”,可是等到他们自己接到本子拿到戏,为什么就全然不顾生态环境的伤痛,扔下饭盒,留下垃圾,“进入角色”就出不来了?说白了,就是某些演艺界明星大腕“言必称环保”,不过是做秀,傍上环保之名更好出名出镜。如果他们就是永康的居民,一日三餐吃的是杨溪水库的水,对水源污染有切肤之痛,那么,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杨溪水库灌溉工程管理局在没有征得环保、水务部门同意的前提下,就与剧组签订拍摄协议,引发污染事件,局长黄兴法被免固然是咎由自取。但是,该担责的仅是水库管理局一个部门、就黄兴法这一个官员吗?不少地方为了强化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党政一把手兼任“河长”、“湖长”和“库长”等,不知道作为永康的重要饮用水源地杨溪水库有无这样的“库长”,如果有,是否该为水库受污染事件担责?
一个剧组污染了水库水源,一个官员为此丢了乌纱。其实,摘掉直接责任者官帽这件事同样也是一种功利化的举措——为了消除事件影响,杀只小鸡给公众看看,不会有什么持久之效。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减少污染--行动起来”,依我看,这个“行动起来”应该理解为每一位官员、每一个精英、每一个公民都能摒弃自身利害攸关的考量,无任何功利地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减少污染”,否则,只能在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环保活动中,多冒出几路哗众取宠的“环保秀”而已。
14、猪流感警示 从给排水改善环境“血液”
来源:慧聪水工业网2009/4/28/ 黄翠利
http://info.water.hc360.com/2009/04/280808132927.shtml
猪流感疫情引起全球恐慌
【慧聪水工业网】2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猪流感为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26日,美国也宣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而当前美国仅有20余例确诊病例,上百例疑似病例,尚无一人死亡。与此同时,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等国都相继采取严格措施,对入境人员进行监督和检查,而去过疫区、并出现发热症状的游客将会被隔离。所有这些距离13日墨西哥出现首例因猪流感而死亡的病例还不到两周时间,从目前来看,国际社会应对此次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所采取的措施非常及时有力。
我国暂未猪流感病情
此次猪流感和SARS一样在全球引起恐慌,但是发病率低于SARS。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国卫生部和其他部门提前做出反应,加大公共环境的检测能力,密切注意环境变化,以把疫情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所幸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未发现任何猪流感病例;同时卫生部要求医护人员没切关注患感冒人员的病情变化,确保猪流感不在本地传播。
猪流感不禁令同胞想起1998/1999年在邻国马来西亚爆发的立百病毒猪灾,那一次的疫情使我国的一些猪只屠宰场工人也受到感染,一时之间人心惶惶。立百猪灾过后不久,亚洲又突如其来地爆发了沙斯疫情。我国同样也难以幸免,而且遭受更惨重的人命牺牲和经济打击。
疫情频发 善待地球爱护环境
这一次又一次的疫情传播在反复提醒我们,善待地球、善待环境。在公共卫生环境领域应从给排水开始,改善环境的“血液”。首先,更新供水管道,防止现代供水管道的铁锈杂质污染水源;其次保证二次用水健康,对已经到达用水地点的水源进行保护,防止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最后严格控制污水排放,防止雨污、净水和污水不分;最后注意个人饮水卫生,谨防病从口入,对生活中所需水源进行严格要求,平时用水可从从气味和颜色及水体的放置时间确定水质是否安全卫生。
人与动植物之间是个大的食物链,其中每个环节的出错都会引起整个供应链的紊乱,这次的猪流感也是一次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出现错误,近几年国家发展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总是在总结错误者中不断向前发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我们总结出和谐发展才能使人类的地球生生不息,朝着人类期望的方向迈进。多次实例的警示也证明了这一点。对于近几年频发的禽流感、猪流感我们应该从家禽养殖规范化、植物种植合理化。改善家禽的养殖方法,走进农村很多家禽的养殖方法依然是前院住人,后院养猪的作坊式养殖方法,这种不合理、不规范的养殖方法极意发生公共安全事故。近年国家对农村的扶植力度逐渐加大,在家禽养殖上应该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开拓循环养殖系统,使养殖、种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使农村养殖业形成规模经济,养殖过程中应该有专业兽医对家禽进行定期检查,实行早发现早解决,做到病情不扩散。
最后对于大片疫情的爆发,公共卫生部门要做好大众的心理安抚工作,大众在面对疫情也要学会科学合理的对待办法,各个部门联手将灾难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15、信息公开是防止形象工程的最好武器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04月06日梁江涛
http://env.people.com.cn/GB/9082339.html
倍受各界关注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整体设计方案已经出炉,初步预算总投资为23亿元左右。设计方案一出台,其巨额的投入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有网友质疑耗巨资建设博物馆无异于搞“形象工程”。(新华网成都3月27日电)
人们记忆犹新,去年5月22日温总理在重返重灾区北川考察时对当地干部表示,要再造一个新北川,北川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如今,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设计方案出台了。虽然预算投资不菲,但地震博物馆的意义非常重大。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地震遗址博物馆将带给人们的警示不仅仅仅限于地震本身,除了作为地质构造资料和研究分析的现场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百姓纪念逝者的情感诉求,警示和教育后人从惨痛的教训中醒悟过来,通过组织政府部门、学校、企业现场观摩,用断垣残壁来教育人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更加珍视生命,强化防灾减灾意识,承当更多的社会责任。
为什么设计方案一出台,就引起网友质疑?其原因就在于信息公开的不主动、不全面、不具体。其实,方案完全不是网友所担心的情况。一是23亿元并不是最终的投资额度;二是整个项目规划区方圆有8平方公里左右,由博物馆区、县城遗址保护区和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三大块组成,其中包括了对北川县城遗址周边的山体稳固、泥石流灾害和唐家山堰塞湖的综合治理等;三是考虑到当地老百姓恢复农田村庄和林木。如果在公布预算投资之时,将这三大块规划逐一说明,网友们就不会再质疑23亿元到底用在什么地方了,也不会担忧巨额投资会与灾区重建发生资金筹集上的冲突。
政府部门让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主要体现在信息公开的主动性、全面性和细节性上。作为主办者,不能将公众冷落在“板凳席”上,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后再公布出来走个过场。为了让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实现修建初衷和应达到的效果,不妨将质疑地震博物馆投资作为全程公开的一次“奠基”,从公布投资和报批方案开始,每一步都通过媒体公布于众,公布透明,对如何用最少的钱达到最佳的效果征求公众意见,广纳民意,汇集民智,一方面让公众对博物馆的规划和建设充分知情,一方面接受社会监督,防止这一利国利民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走样,演变成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或商品化的旅游娱乐项目。只有主动公开,详尽公开,全程公开,才能回应民众质疑,将地震遗址博物馆这件好事办得善始善终。
16、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全社会参与才能捍卫健康
来源:食品商务网 2009-04-27 郭有德
http://www.21food.cn/html/news/12/456346.htm
近年来,与健康相关的各种危机事件不断涌现,既有影响有限的局部性危机,也有影响广泛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危机事件。而且此类事件的发生呈现出两个典型的趋势,即频率日益频繁,影响区域和范围日益扩大。一系列危机事件的发生凸显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何遏制和缓解此类事件的发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环境问题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而在环境问题中又以水和大气污染最为直接。近些年来大面积的水污染事件呈上升态势,现任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在2006年11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自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起,每两三天就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件。2007年太湖水域蓝藻泛滥导致太湖周边若干个城市的饮用水源受到污染。今年初江苏盐城的一个化工厂将工业废水直接排入该市的饮用水源,致使整个城市的供水网络彻底瘫痪。而2005年底发生在松花江流域的中国石化化工厂爆炸导致的污染其影响甚至超出了国界,如果处理不妥,甚至可能会引起国际争端。
环境污染有些与人们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连,而另一些则由人们不当的生活消费方式引起。汽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汽车带给我们除了方便的出行之外,其带来的环境和交通方面的压力也不容忽视。在大城市,道路拥堵已经成为一个城市交通的常态。而汽车尾气对城市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可以追溯到1940年代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仅1950-1951年,美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15亿美元。1955年,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1970年,约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我国已经出现了发达国家未曾经历的复合型大气污染,即煤烟型污染、汽车尾气以及有机气体的光化学污染共存和相互耦合的现象。全国1/3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大气污染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大量增加,严重影响国民的健康。
食品与药品安全问题更是我国居民健康一大隐忧。发生于去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导致29万多儿童患上泌尿系统结石。而近期其他品牌牛奶的风波再一次将食品安全的问题推到我们的面前。这些问题的发生,既与不法商家的唯利是图有关,也与国家的法制体系不健全有关,更与行政执法部门监管手段和措施不到位有密切关系。
药品安全问题也在不断拨动人们的神经。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导致10余位患者死亡;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俗称为欣弗)事件;黑龙江完达山制药厂生产的“刺五加注射剂”致3人死亡等等涉及药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药品安全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应对不断出现的环境、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首先,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企业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严格执行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和操作流程,不得以侵害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权益为代价。温总理曾恳请企业家要“流着道德的血液”。可以说,技术如果离开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可能会变成一种灾难。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保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中应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得以运转良好的前提是法制完备、信息公开、赏罚严明。而一系列危机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暴露了法制体系的不健全以及某些政府部门疏于管理。经验表明,多数环境问题都具有明显的外部性,需要通过政府行为加以校治。
最后,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应该说,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参与和监督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多数事件的曝光都有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参与。通过充分的制度保障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环境与食品药品安全的守护者,这样监督的力量会超过任何一个政府机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放松对媒体的管制,给予媒体更大的监督空间。
总之,营造安全的环境、放心的食品药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创建一个安全放心的食品药品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我国的健康安全隐患,增强大众对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的信心。
17、大公报:猪流感拷问“第四道德”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04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207236.html
中新网4月28日电 香港《大公报》28日发表署名文章说,“经济崇拜”经不起考验。时下的猪流感拷问“第四道德”,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才有望安宁、太平。
文章摘录如下:
埃博拉病毒、SARS、人禽流感、猪链球菌感染、猪流感……上述近年来频频“闯祸”的疾病,源头几乎都来自动物。“近年来,全球新发传染病有70%到80%属于人畜共患疾病,而且这几年来发病势头见涨。”广东省疾控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何剑峰主任医师说。对此,有观点认为,这是自然界向人类破坏环境进行的“报复”。
“经济崇拜”经不起考验
以主宰者自居的人类该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病毒变种呢?尽管我们非常强大、繁荣、现代,很有成就感,可以创造出驯服自然的奇迹,创造出“黑色经济”的辉煌成就,不惜将生态发展的目标责任扔到一边。可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小病毒面前,我们的抵抗力却如此不堪一击。
有“病毒之父”之称的台湾学者赖明诏认为,其实病毒比病毒学家还聪明,在人和细菌病毒的战争中,人类赢不了病毒或细菌,因为病毒或细菌会发生变异。这只能说明,人类所拥有的所谓辉煌,存在着巨大的漏洞,是一种经不起考验的“经济崇拜”。任何辉煌经济成就,如果没有和谐生态的支持参与,没有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根本就谈不上辉煌。这就必须强化我们的“第四道德”。
“第四道德”是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邓伟志提出的观点。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为了理顺这些关系,除了用法律规范以外,还有道德规范,即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这“三大道德”。既然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既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尖锐地摆在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拓展道德的层次,提出一个“第四道德”,即环境道德的问题。
保护环境 倡“道德经济”
我的理解就是,现代人和现代经济都毋庸置疑的将环保责任和生态责任放在第一位,将一切利润建立在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上。谁做到了这一点,就是“道德经济”、“道德人”,否则就是“不道德经济”、“不道德人”,甚至可以说是“厚颜无耻者”。这种道德规范应该就像社会道德、家庭道德一样,成为评判社会主体道德尺度的常态化标准。
从这个意义上说,猪流感的发生虽是坏事,也具有震撼性的提醒功效。提醒我们保护动物、善待动物的意识,提醒我们珍惜环境,敬仰环境的意识。告诉我们,地球是一个生物圈,各种动物、植物、矿物,水圈、气圈、生物圈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尊重,密不可分。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人类瘟疫报告》引言中有句话:“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则是考场。”但愿猪流感对我们也是一个重大考验,将“第四道德”真正融化到内心,成为自觉的生活习惯,达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才有望安宁、太平。(刘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