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2
三月三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亚马逊之旅系列报道:
1、亚马逊之旅一 ---里约热内卢--“一月的河”
环境资讯:
2、新华网: 中国第二大水电站开始大坝浇筑
3、人民日报海外版: 受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影响 长江源区水环境恶化
4、人民网: 中国环保需求吸引世界名企目光
5、新华网: 长三角形成跨界水体生态补偿机制总体框架
6、人民日报海外版: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0个省份已建立保证金制度
地方信息:
7、新华网: 天津将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引滦水源保护
8、人民日报海外版: 河北:白洋淀将建国际一流湿地公园
环保人物:
9、人民日报海外版: 用商业力量达到环保目的 手执鼠标的环保卫士
深度报道:
10、中国青年报: 解能源问题不能总盯长江上游 鱼类保护区危在旦夕
11、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华水塔面临生态之忧 三江源该如何呵护?
环境时评:
12、北京晨报: "地球一小时":世界在黑暗中点亮希望
13、解放日报: 熄灯一小时的启示:破解了“环保吊诡”
14、山西晚报网: “地球一小时”:无反思则伪浪漫
15、科技日报: 环境标准缺失阻碍技术管理体制的建立
1、亚马逊之旅一
---里约热内卢--“一月的河”
文/图 汪永晨
向往以久的亚马逊之旅终于开始了。从中国到南美,路线是走欧洲还是美国由你自己选择。我们是10个小时的空中飞行先到了慕尼黑,再经过13个小时的飞行后就到了巴西的圣保罗。
从空中看巴西
空中看圣保罗
今天我们要到的地方叫里约热内卢。里约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应该不陌生,足球明星罗纳尔多最初的足球生涯始于这里。而里约热内卢的得名我是今天才知道的。里约,意为河,热内卢是一月份。据说,这个名字和当年葡萄牙初登陆巴西的时间有关。
三个小时的候机时间我们本想进城转转。可是从圣保罗机场进城要40分钟,加上堵车和大约100美元的出租车钱,让我们放弃了进城的希望,只在机场周边转开了。
机场周边,我想全世界应该差不太多。这一转,我们同行生态学家徐凤翔有了收获。年近80岁的徐老,从一出发就对我们说:你们先别夸我身体好,旅行结束了,我请你们评估我的身体怎么样,是不是拖了你们的后腿。其实我们只要看看经过了从北京到圣保罗这将近27小时的旅行生活后,老太太还会有新发现,就可想象出,她的劲头有多大。
我们此行的生态游,徐凤翔先生是这样定位的:带着生态的眼光,观查南美的生态景观;带着环保的期望,探究南美这片原生林中自然和谐的规律;带着对比学习的反思,以便回国后对我们祖国的生态恢复提出我们建议;以我们的微薄之力参与保护大自然的行动。
竽科
机场边的植物
南美的这两种植物用生态学家的话说:有了营养体--叶、茎和繁殖体--花,回去就好查询它的属和种,判断就容易了。真正科学家的特点我发现了,看到一种新东西不会轻易下结论。说到这里话可能要扯远了,可我忍不住还是想写在这儿。就是我们长江三峡蓄水才一年时,重庆遭遇了大旱,马上就有科学家和官员就站出来说话:和三峡无关。我当时就写了文章,才一年,下这样的结论是不是为时太早,能不能再让时间检验一下。
从圣保罗到里约热内卢,空中的俯瞰,让我们开始体味着巴西的天为什么那天蓝,云为什么那么白的原因。让我们看到了,地面上的青山、绿树和弯弯的河流。
青山绿树
弯弯的河
朵朵白云天上飘
记得我小时候的北京像这样一朵一朵的白云也是能见到的。而今天却让我们一行人因看到这样的白云大惊小怪。
1个小时的飞行后,我们在机场见到此行我们最重要的带队沈孝辉。作为在巴西前前后后待得足足有两年的生态专家,在他笔下写过太多的巴西的大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次他可是要向我们好好展示和讲解这些了。
不过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今天初识里约热内卢,沈孝辉是从里约的贫民窟给我们讲起的。而我,边拍着这些房子,边连同拍下了街边随处可见的涂鸦。
贫民窟
街边的艺术
在一个桥底下,我看到一幅一个小男孩面对着桥墩子在撒尿的画,可惜车一下就开过去了我没能拍到。不过这个创意我觉得真好玩。因为,这样的真实画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常常见到的,背对着人们的视线干些私事,不是吗?
没想到导游却告诉我们,这幅被画在公路桥墩子上的画,竟然是里约甲级足球博达弗哥队的标志。
沈孝辉说,世界上有哪座城市,它的城市建筑与生态环境融洽协调,人工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既能满足现代人享受都市的繁华、便捷舒适与文化艺术的需求,又能满足他们向往山野的宁静,海滩的闲适浪漫、返朴归真。谋求身心平衡的需要呢?
有,这就是里约热内卢。
一般城市的贫民窟差不多是搭在城边的一个角落。而里约的贫民窟,是建在半山腰,可尽情享受山景和海韵的地方。沈孝辉告诉我们,通常是这些穷人找到了一个好地方,建起了房子后没多久政府就为他们通水通电。里约的贫民窟也有没有的,就是警察局。所以,里约美归美,舒适归舒适,一个城市的人有一半被抢过是那的另一个记录。这和一个610万的城市,有四分之一的人住在贫困窟,不能不说没有关系。
里约的海滩
海边的旅馆
所以沈孝辉的笔下又有了:世界上又有哪一座城市,富豪与贫民以及他们之间的各个过渡阶层,犹如高山植被一样,随着海拔由低而高层垂直分布,联邦警察与军队的装甲车和直升机时不时地开进贫民窟的穷街陋巷,对毒枭抢匪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扫荡,而海滩上依旧人潮涌动,游乐场照常歌舞升平?
有,这也是里约热内卢。
里约有两个地标性景观,一个是海拔710米高的山上伸开双臂的耶稣像,另一个是因形似一个竖起来的法式面包而得名的面包山。
面包山
山顶上的耶稣
面包山和耶稣呼应
那个站在山上的耶稣像不仅有时时刻刻都在伸开双臂迎接八方来客,佑护着人们安危的热情和执着,在当地人看来也有其神秘的一面。那就是他常常藏在云里雾里,给人以神秘之感。今天我们在里约的几个角度想好好看看他,可他从云里出来的时间真的是少得可怜。
海边的艺术馆
海边的皇宫
海边的鸟
设计这座艺术宫的人还在,名叫奥斯卡·里麦耶,今年101岁。联合国大厦也是他设计的。他是巴西人骄傲。而海边这座看起来就很古老的建筑,是19世纪时的海关。在这座建筑里举办的最后一次舞会,是1889年11月9号智利的商队。11月15号巴西就共和了。文化与自然,在这被称为瓜纳巴拉的海滩上,完美地相依相存。
3月份在巴西已经进入了秋季。如果是夏天,这里不仅在海滩,在大街小巷、饭店超市、公交汽车,政府机构和文化设施集中的城市中心,远离海滩后,“海滩效应”仍然不会减弱。用沈孝辉的形容:男士多背心、T恤、短裤,女士多是三点式比基尼。泳装几乎变成了时装。因而里约也被人笑称“暴露之都”。
沈孝辉说,里约人甚至把人体暴露视为一场“革命”。这场革命起于1992年。当时有人呼吁把部分海湾辟为“天体浴场”。1994年,里约法院认定,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国家,在海滩上建天体浴场有伤风化,判为非法。可是经过自然主义者10年的抗争,以及社会大辩论,2004年,里约市政府撤销了1994年的法令。把该市西部一处海湾辟为“天体区”竖起了牌子。在天体区,裸体人士不论男女老少,一派悠然自得彻底放松,恍如返回了伊甸园的人类童贞时代。为了防止好奇人的干扰,那里设置了警卫。警卫也是全身裸体,任务是阻止身着服装者闯入。
男女共浴,曾是许多民族的古老习俗。在我们国家的云南怒江,现在温泉边仍有民族风情十足的澡堂会。早年间是男女同浴。每年春节他们有的要走上十天的山路到温泉来洗去一年的污垢,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现在,怒江边裸身同浴已经没有了,但有些上了年纪的妇女还会半裸地在那里泡温泉。遗憾的是,我们一些所谓有着现代文明的摄影爱好者们,不管远近,举着大小“炮筒子”对着人家就拍,就照。里约天体区的警察,以后应该介绍到怒江去,或许这样原汁原味的澡堂会保留下来才多些可能。
沈孝辉说,在大自然中裸露,能够让皮肤沐浴清风、狂雨、海浪、白雪、青草和阳光,通过天人合一式地回归自然,建立自信和安全感,是巴西一些自然主义者的理念。今天当我听到这些介绍时,我想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要有蓝天、白云、绿地、和清澈的河水才行。没有了这些自然,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奢谈回归自然呢。
印第安草屋式教堂
教堂内
教堂里
导游看我们这伙人张口闭口地说自然,就领我们到了这座60年代巴西人就建了的教堂。教堂的外形是模仿印弟安人茅草屋的样子。教堂里没有灯,光线,靠交叉、错落的窗户射入室内。这里又是一个文化与自然的结合。我问了几遍当地人:这样的绿色建筑,是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得到的回答:是。
不过细想想,我们老祖宗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少吗?为什么到了我们这代人,却要羡慕人家。
从没真正打过仗的巴西海军
快乐的孩子
我们乘船在海上游了一圈,回到海边海军博物馆参观时,碰上了这么一群十二,三岁也到这里学习自然与历史的孩子。看我们举着相机,孩子们凑在一起就摆成这付模样。那么天真,那么自然。久违的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在里约热内卢的第一天就让我拍了下来。
明天,我们要去看大西洋森林。那可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原生林呢!
2、新华网:中国第二大水电站开始大坝浇筑
来源:新华网2009年3月3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4408
新华网昆明3月30日电(记者 浦超)3月27日,中国第二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开始大坝首仓基础混凝土浇筑施工。 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建设部副主任王世平介绍,首仓基础混凝土浇筑标志着溪洛渡水电站拱坝正式开始混凝土施工。溪洛渡大坝的浇筑特点是一开始就进入高峰期,今年4月份要浇筑4万立方米混凝土。
据介绍,首仓混凝土仓号长为80米(河流方向),宽为22米,层高约1.5米(高低不等),仓号面积约1700平方米,浇筑方量约2700立方米。溪洛渡大坝建基面为一个U字形,底部为河谷坝段、两边上升部位为缓坡坝段和陡坡坝段。拱坝共分为31个坝段。
3、受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影响 长江源区水环境恶化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年3月3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4397
本报讯 据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近期完成的“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显示,长江源区水环境日益恶化,普遍存在湖泊面积缩小、河湖水量减少、泉口下移、沼泽湿地萎缩、长年性河流渐变为季节性河流等问题,直接威胁源区生态系统稳定。
据调查,长江源区共有大小湖泊11037个,湖水面积约1027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水环境恶化,源区湖泊面积与长江源志所记载1976年的考察数据1080平方公里相比,退缩了53平方公里。
项目负责人、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辛元红说,长江源区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很多,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的影响是主因。
水环境恶化与沼泽湿地退化、鼠害肆虐、荒漠化扩大等生态环境问题也紧密相关。辛元红说,随着地下水位下降,长江源区表部土层将干化,短根系植物将大面积枯死,为“喜干不喜湿”、“喜疏不喜密”、“喜低不喜高”的高原鼠类提高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因此,水环境的恶化,也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沼泽湿地退化、植物优势种群变异、植被盖度降低、鼠类泛滥、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进而形成“黑土滩”的链式现象。(闻哲)
4、中国环保需求吸引世界名企目光
来源:人民网2009年03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9051024.html
人民网3月30日电(记者 潘笑天)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知名企业、美国《财富》500强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日前宣布,将其环境仪器事业部的全球总部从美国迁至上海。
该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马克?卡斯帕尔(Marc Casper)表示,目前中国政府将控制环境污染问题放在了首要位置,老百姓对于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关注,赛默飞世尔看好中国环保产业市场巨大的需求和潜力,“我们要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
该公司环境仪器事业部全球总裁蒋文康(Syed Jafry)透露,随着中国建筑工业以及核工业步伐加快,为水泥废料检测和辐射测量业务提供了莫大的发展契机。“中国目前在建的核电站数量居全球首位。”蒋文康说,赛默飞世尔科技将提供专业服务,使环境更清洁、更安全、更健康。
据了解,2008年赛默飞世尔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了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并向四川地震灾区捐献了水质分析仪器。
事实上,不少外资已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环保产业。去年,中国与瑞典两国签署了合作协议,瑞典将向唐山投资11亿元人民币用于风能发电项目。在相关研讨会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向拥有优秀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外企发出了加入中国环保产业市场的邀请。
环保产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在国家之前出台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环保产业居重要位置。另外,环保部还在去年年底表示,在接下来的三年间将从各方筹集1万亿元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业内人士分析,这一系列政策和财政支持将让中国环保行业拥有可观前景。
另外,相关专家也建议,在越来越多外国大型环保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国内企业也应不断优化结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与外企的有序竞争中,进一步带动中国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5、新华网:长三角形成跨界水体生态补偿机制总体框架
来源:新华网 2009年3月2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4332
新华网上海3月28日电(记者张良、冯源)长三角环境保护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记者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针对长三角流域跨界水体污染问题,长三角各省市积极加强环保联动与协调,形成了长三角跨界水体生态补偿机制总体框架。
长三角地区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出现了“水质性缺水”局面。近年来,长三角各地加大了污染防治力度,全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水环境质量局部得到改善,但总体不容乐观。
据了解,此次研究形成的长三角流域跨界水体生态补偿机制,是在建立行政区交界断面水质目标双向考核制度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双方责任、制定补偿标准、核算补偿金额等方式,形成的一种污染赔偿或者受益补偿的制度。
根据补偿机制总体框架,机制实施范围包括长三角所属16个城市,拟选择跨省界河道开展相关试点。长三角流域跨界水体的生态补偿机制,采取受益补偿与污染赔偿相结合的补偿方式。一般情况下,当上游地区出境水质优于控制目标时,下游地区应对上游地区实施补偿;当上游地区出境水质劣于控制目标时,上游地区应对下游地区实施赔偿。补偿的形式主要是资金补偿,同时也鼓励上下游各方通过协商,采用政策补偿、项目补偿、智力补偿等形式来代替。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还将建立长三角流域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考核制度、长三角流域跨界断面水质联合在线监测制度、长三角流域跨界水体联合治理制度,并建立起长三角流域跨界水体生态补偿纠纷仲裁、水体污染预警应急等配套制度。
6、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0个省份已建立保证金制度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03月30日
http://finance.ce.cn/macro/gdxw/200903/30/t20090330_14403438.shtml
国土资源部正加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目前已有30个省份建立了矿山环境保证金制度。有关负责人强调,保证金一律不得挪做他用。保证金的收取要与治理恢复方案相一致,要建立规范收取标准和动态评估机制。
早在2001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在中央所得的矿业权价款及使用费中安排资金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用于支持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截至去年,中央财政投入资金50亿元,下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1418个。项目涉及31个省、区、市的能源、金属、非金属各类矿山,其中投入煤炭矿山治理资金最多。此外,各级地方财政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投入力度也呈逐年加大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全国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地方财政资金达62亿元,企业自筹资金达47亿元。2006年,矿山公园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已有10家国家矿山公园揭碑开园。
7、天津将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引滦水源保护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3月3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3/30/content_11098442.htm
新华网天津3月29日电(记者周润健)为了保证天津市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实现水源地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确保全市安全供水,天津市日前出台了《关于加强引滦水源保护近期工作的意见》。这个意见明确要求,天津将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引滦水源保护。
引滦入津工程是天津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但是,随着引滦沿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管理保护手段的不完善和引滦水源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日趋突出,主要表现在:上游地区污水处理设施滞后,未经处理的污水和选矿厂尾矿沙直接排放,污染物入河入库总量不断增加;水库网箱养鱼无序扩张,水体水质不断下降;水库移民返迁重回水库周边居住,生产生活垃圾无序堆放等,水体水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为了确保全市安全供水,这个意见明确要求天津将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引滦水源保护,如限制污染物总量排放、加快污染治理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和移民安置工作、开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大库区移民迁建工作的投入、加强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完善监测和执法体系等。
天津市将力争在此届政府任期内,通过推动水库上游地区水资源保护规划和引滦输水沿线河北省迁西、遵化区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编制、报批以及相关水资源保护法规的立法工作,使引滦水源上游保护工作纳入有序管理、依法保护的轨道,遏制上游来水水质恶化的趋势;通过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治理措施,有效削减入库污染物总量,控制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加重趋势,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8、河北:白洋淀将建国际一流湿地公园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年3月2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4294
本报讯 作为环京津休闲产业带七大产业聚集区之一的河北省白洋淀,将在白洋淀温泉休闲聚集区建设国际一流湿地公园。
根据规划,湿地公园将重点建设生态观鸟基地,包括观鸟棚、摄影棚、隐蔽通道、鸟类科普与救护中心、水鸟乐园等,并使用环保材料构建滨水或水上酒吧、水上茶社等高品质休闲设施。
位于河北保定境内的白洋淀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被誉为“华北之肾”。
9、用商业力量达到环保目的 手执鼠标的环保卫士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03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047253.html
马军,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著有《中国水危机》一书,开发了中国水污染地图和大气污染地图,发出了“绿色选择”的倡议。2006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100位影响世界的人物”,2007年入选英国《卫报》拯救地球环境50人,2008年入选人民网“改革开放30年中国十大环保人物”。
2008年12月14日,马军得知自己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十大环保人物”,百感交集。十几年行走在环保路上,他深感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装载的不仅仅是成就,更多的是责任。
7年时间著成《中国水危机》
“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南华早报》工作,有机会走遍全国,也看到了发展中的中国最真实的一面……”马军向记者娓娓道来。
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河流,几乎都是干涸的。1997年,黄河断流的天数达到了226天。站在皲裂的黄河河床边,看着黄土被风卷到空中,马军的心被撕扯着,这就是几千年来哺育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那一刻,他攥紧拳头:“让万古奔流的母亲河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毁灭,将是我们最大的耻辱,而让垂死的江河因我们这代人的辛劳而再生,将是我们的无上光荣。”
与此同时,南方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常常是守着水乡,水却不能用。
有一次,马军来到一个生产电子产品零配件的工厂做调查。这家工厂的车间高温高湿通风差,化学物质不易排放,严重影响了工人的健康。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到对面的女工面色凝重。他走过去和她攀谈。女工告诉他,车间的人都病了,没病的人也走了,她不知道还能撑多久。女工开始抽泣,晶莹的泪滴重重打在马军的心上。马军说:“像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化学制剂不仅威胁工人健康,污水也大都直接排入河湖,危害更多人。”
于是,马军用了7年时间著成《中国水危机》一书,“中国将会面临严重的水危机!”——警世之语让每个人的脊背陡地一凉。
“污染地图”让污染企业无处遁形
“你们到底想要多少钱?”电话的另一端传来愤怒的吼声。马军并没有被激怒,他用平静的语气说:“对不起,您所在的企业确实存在污染问题,我不要你们一分钱,我只是想让你们——达标排放!”
对方是一位跨国公司中国分公司副总。原来,该公司境外的老板查看马军开发的“中国水污染地图”时,检索出自己公司被排在环保超标排放之列,非常愤怒,当即取消了高管的年终奖,并责令尽快解决。
经过多次的协商与交流,这家企业高管从强硬抵触转化为积极配合,最终执行了马军为他们制定的污染治理方案,企业实现了达标排放,名称也在水污染地图上消失了。这类的事例不少。马军说:“中国水污染地图,中国空气污染地图,让公众对污染企业了然于胸,让企业明白没有理由逃避环保责任!”
用商业力量达到环保目的
去年8月的一天,办公室外一阵急促的门铃声,将马军从数据中拉出。打开门后,鱼贯而入地进来了15位衣冠楚楚的职业人,让本来不大的房间显得更加拥挤。原来,他们是沃尔玛采购部的经理团,听说自己的供货商环保不达标,对于品牌大如天的沃尔玛来说,是很严重的问题。于是,他们找到马军协商如何进行环境审核、制定排污方案。
令马军意想不到的是,此后,沃尔玛的全部高层云集中国,召集近千家供货商开了个“可持续发展大会”,郑重宣布:再也不购买污染企业的产品,再也不用污染企业做供货商!会场外,沃尔玛还专为马军设了一个环保展台,一时成为供货商咨询的中心。
那一刻,马军的心中涌动着环保人的欣慰。多年号召的“绿色选择”,正如一株幼芽寻觅到了融融春光。这种公众和零售商共同参与,对污染企业施压,从而达到环保目的商业化方式,最终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马军说,“用商业的力量达到环保的目的,正是我们环保人的一种探索。”
有人说,马军是环保领域的诸葛亮,“羽扇纶巾,强虏灰飞烟灭”,在轻点鼠标、轻叩键盘之时,决胜于千里之外。
10、解能源问题不能总盯长江上游 鱼类保护区危在旦夕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03月3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3/30/content_11098902.htm
2008年12月7日上午,四川宜宾,中国三峡总公司在向家坝水电站施工区金沙江边举行“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首次放流活动”。CFP供图
长江流域部分水电站示意图
一个正在酝酿的水电项目有可能使“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遭遇灭顶之灾,这个专家眼中的长江上游鱼类最后的避难所危在旦夕。
本月初一家媒体短短几百字的消息触痛了鱼类保护专家们的神经,报道称,2月中旬,农业部组织专家对重庆市政府提交的《长江小南海水电站建设项目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及其减免对策专题研究报告》进行论证。
尽管报道并没有披露长江小南海水电站最终究竟会不会上马,但长期关注长江上游鱼类的专家们都很清楚,最近两年,有关方面一直在运作长江小南海水电站的动工,这个水电站的选址拟定在重庆市的珞璜镇,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内。
鱼类专家忧心的是,此次论证会有没有可能就是小南海水电站要上马的信号呢?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里,为给长江上游高潮迭起的水电开发让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已经一再缩小。最早倡议建立该保护区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曹文宣院士担忧地说,这个保护区几年前被“掐去了头”,如果“再去了尾”,那么剩下的、支离破碎的河段就不可能继续成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生命通道,而且自然保护区是受国家相关法规保护的,岂能随意践踏?
步步退让的国家级保护区
重庆市政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09年的主要任务包括:争取中央支持……突破小南海水电工程。从当地媒体的报道可以了解到,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有可能是“十一五”期间重庆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工程计划动态总投资370亿元,如果开工,建成后的装机容量相当于2/3个葛洲坝,电力将主要用于市内,当地对这个工程的期望是,彻底改变重庆拉闸限电的历史。
当地积极酝酿小南海水电站的依据是一份1990年形成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其中提到:长江干流三峡之上、向家坝之下,应当修建小南海、朱杨溪、石硼等大型电站。
这个说法遭到了中科院院士曹文宣的质疑,他介绍说,那份规划形成的时候,“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成。但是1994年建立了保护区,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规划与保护区的相关规定是冲突的,应该修改。
有人辩解说,拟建的小南海水电站坝址在保护区的试验区,不在《自然保护区条例》要限制开发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不受法律约束。但曹文宣院士认为,水电站的建设有其特殊性,如果坝址在试验区,水库的回水区肯定要进入缓冲区,甚至核心区,长江里的各类生物必定会受到影响,不能在概念上打法律的擦边球。
说起“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5岁的曹文宣院士感慨万千,这个大半辈子都在和长江里的鱼打交道的学者说,这个保护区已经历经了几进几退,为什么有的领导干部只知道吃鱼,却不知道保护鱼,一步步侵占鱼儿们的栖息地。
曹文宣对长江里的鱼如数家珍,他介绍说,长江上游共有119种特有鱼类,但随着上个世纪70年代长江第一坝、葛洲坝的开工,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生存空间就开始不断受到挤压,90年代开工的三峡工程又进一步恶化了鱼类的生存环境。
当时专家就已经意识到,三峡建坝后将形成600余公里长的水库,由于流速显著减缓,泥沙大量沉积,饵料生物组成发生变化,会使原来在该江段栖息的一部分鱼类不能适应,有可能在水库内逐渐消失。政府部门在制定三峡环保规划时,听取了专家的建议,要求上游的宜宾和泸州两市要分别建立市级保护区,对长江上游珍稀鱼类进行保护,之后的几年,鱼类保护的问题不断被重视,在2000年,最初的两个市级保护区已经合并,并升格为国家级保护区。
可惜好景不长,很快有关部门就决定要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进行水电站的梯级开发,当时拟建的向家坝和溪洛渡水电站都在刚刚升格的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级保护区内。
如何解决水电站和自然保护区的矛盾,那一次,相关部门选择了保护区向水电站让步。
在“金沙江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的河流之一,在能源紧张的情况下,金沙江的水能资源开发,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的帽子下,有关部门开始在2002年酝酿变更保护区范围。
新的保护区范围在2005年对外公布,比原来缩小了相当一部分,最近的事实是,溪洛渡和向家坝两个水电站已经在2008年年底前实现了截流。
当时参与修改保护区范围的一位专家解释说,剩下的保护区、三峡水库的库尾至向家坝之间约为400公里的河段,只能是上游珍稀鱼类的片段化残存生境。
曹文宣院士的说法是,现在这点残留的面积是满足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完成生命历程的必要生态通道,需要保持畅通无阻,例如圆孔铜鱼这类珍稀物种,属于漂流性卵,它们的鱼卵需要在河里漂流一定的距离才能孵化,如果保护区面积继续消减,那么河道距离不够长,将大大消减鱼类的种群数量,长期下去,这类鱼将面临灭顶之灾。
在这个曾经被掐去一部分的国家级保护区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白鲟和达氏鲟,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胭脂鱼、大鲵和水獭。其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名录的有3种。
一位专家回忆说,2005年调整保护区方案时,有关方面就曾宣布,剩下的这点流域不能再搞水电开发了,可是短短一两年之后,小南海水电站又在酝酿之中。
还有多少鱼类在灭绝的边缘
在当年三峡工程论证的时期,曾有一位支持者说,“大坝对生态有什么影响,不就少吃两条鱼的事吗?”而在专家那里,大坝对生态的影响远远不是少吃几条鱼那么简单,它对生态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一类物种可能就此灭绝。
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马毅在2007年举行的第二届长江论坛上,曾经给出了这样的数据:人称“水中活化石”的中华鲟,因受葛洲坝的影响数量锐减,并有继续减少的趋势;长江久负盛名的“四大家鱼”因三峡大坝建成蓄水,鱼苗发生量急剧下降,监测显示,2004-2006年的平均鱼苗发生量与2003年蓄水前相比,骤减了90%,由此可以看出,长江水生生物链中各个物种的资源状况已经全面衰退,表明整个长江水域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发展趋势令人担忧。
马毅还指出,长江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造成水生生物栖息地被大量侵占、洄游通道被切断,产卵场被淹没或破坏,水生生物资源衰退速度加快,种质退化、基因异变,资源总量锐减,这种破坏是毁灭和不可逆的。导致水生生物物种基因不能适应环境而逐渐趋于灭亡,长江的生物多样性逐步消失。
在学者的研究中,中华鲟是目前已知的受大坝修建影响最大的物种。长期关注长江问题的学者范晓介绍说,中华鲟是长江里典型的海江洄游性鱼类,它们在海洋中长大成年后,每年夏秋季逆长江而上,需要耗时一年,行程3000多公里,才能到达长江上游金沙江的产卵场。在整个艰难跋涉、激流勇进的过程中,雄鱼和雌鱼选择适宜的河段交尾产卵,而鱼卵具有粘性,沉落粘附于石质河底,并可藏匿于卵石缝中,以保护孵化中的胚胎不受敌害侵食。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中华鲟从海洋洄游到金沙江产卵,再返回大海,需历时近两年,葛洲坝工程建成后,中华鲟被永远阻隔在大坝以下,再也不能重返传统的产卵场。
葛洲坝对中华鲟的影响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就开始在葛洲坝下游人工繁殖中华鲟,并在技术上取得了成功。
范晓说,人工繁殖的鱼苗,一般在四五个月后,和亲鱼一起放归长江,也有部分鱼苗生长一至两年后放归,由于人工繁育的环境容量有限,所以不可能大规模养育个体更大的中华鲟。
但学者担忧的是,中华鲟从1984年人工繁殖成功并开始放流以来,已有20多年的时间了,按中华鲟15年的性成熟期计算,2000年以后,应当有人工繁殖的成鱼返回葛洲坝坝下江段。那么,人工繁殖种群生长的情况如何?它对天然种群有什么影响?有无基因变异和种质退化的现象?
范晓说,目前还无法识别出洄游成鱼中的人工繁殖个体,因此上述问题仍然是疑问重重。他还告诉记者,他曾经访问过专门研究中华鲟的学者,这位学者告诉他,人工繁殖只是在中华鲟的天然繁殖条件被严重破坏后,不得已的一种补充方式,但它不能代替中华鲟的天然繁殖。还有一些生活在长江的濒危保护动物,如白鲟等,生性比较凶猛,根本不可能进行人工繁殖,它们的命运更让人担忧。
葛洲坝以下的白鲟种群在1993年以后已基本消失,自然繁殖的可能已经不复存在,最后捕到的一尾是在2002年12月12日的南京下关;葛洲坝以上的江段,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而近8年来,葛洲坝以上长江江段发现的白鲟均为30公斤以上的成年个体,未发现幼体,说明近年来白鲟的自然繁殖状况极差,也可能已没有白鲟自然繁殖了。
专家认为,三峡库区蓄水以后,对鱼类最主要的影响是栖息空间的损失。大坝至重庆600多公里的江段为水库代替后,原来在急流和中、浅水环境中生活的鱼类,将无法适应库区的静流深水环境,当它们不得不迁移时,又会受到生境容量的限制。一定的河段空间内,所能容纳的鱼类种群数量是有限的,这必然导致具有急流态生活习性的种群的衰减。
金沙江上正在修建的向家坝、溪洛渡等一系列电站大坝,将使长江鱼类最重要的产卵地不复存在,这会给已被隔断在三峡大坝以上的鱼类种群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小南海将怎样影响长江上游最后的鱼类保护区
至于正在酝酿的小南海水电站会给长江生态带来怎样的影响,有专家曾给出非常严峻的预测,小南海和其他梯级电站开发的累积效应将会严重改变河流生态系统的水域环境,对栖息的珍稀特有鱼类造成毁灭性影响。
这些专家认为,拟建小南海大坝将成为一道巨大的物理屏障,直接截断大坝上下游江段的连续性,阻碍了洄游性鱼类向上游或下游迁移的通道。
小南海工程淹没区涉及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将导致多种珍稀特有鱼类产卵场和栖息地大量丧失。
如果按1990年的那份规划,向家坝和三峡之间的小南海、朱杨溪、石硼3个梯级电站都建成的话,这个国家级保护区中,长江干流中的核心区和实验区将不复存在,仅剩41.9km缓冲区。库区将合计淹没30处珍稀特有鱼类产卵场及集中分布点,保护区的结构和功能将被破坏。
对于小南海水电站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早就有了相当多的研究,但据参加2月农业部组织的那次论证会的一位专家介绍,有关部门提交的论证报告还研究不足,根本没有说清楚小南海水电站究竟会怎样影响长江生态环境,会场上一位资深的渔业专家愤怒地连说了三遍“这份论证报告太粗糙”。
据说,提交给论证会的报告认为,可以通过修建仿生鱼道给鱼类留出空间,作为补救措施。对此专家的态度是,仿生通道等设施建设须经严谨的论证和科学试验。其实,对于鱼道是否能有效减少水坝对鱼类的影响依然存在争议。曹文宣院士就认为,修建鱼道不是长江流域鱼类保护有效手段,因为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多数适应激流环境,对大坝修建形成水库的静水环境,它们是不适应的。特别是进行梯级开发时,急流生境将丧失殆尽,保护这些鱼类不是修建鱼道就能解决的。
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长江项目负责人郭乔羽,也是为这个国家级保护区焦虑的人之一。过去几年,她大量的工作都是在研究如何模拟长江原有的生态流,为保护区的各类生物尽可能地还原若干梯级水电站修建之前的生态环境,而如果小南海上马,像其他专家预计的那样,“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级保护区”将只剩下几个片段,那么近年来,郭乔羽和她的同事为长江生物做的最后努力将全功尽弃,毕竟连最后的栖息环境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保护。
郭乔羽介绍说,河流里的生物往往会根据河流在一年内不同的变化而繁衍生息。比如,春天到来,水温上升,水位上涨,这些信息都会提醒河里的生物该进行交配繁育了。大自然在不同时期给河流带来的潮起潮落,冰封消融都是物种生物周期的信号,但特大型水库的运行都有可能使河流的洪峰流量减小,径流的年内变化减少,由此河里的许多生物失去了繁育信号,这将导致种群数量减少、质量退化。
差不多七八年前,美国科学家开始研究能否计算出河流原有的生态模式,反推出如何调节水库运行,这样在保证水库效益的同时,也能给河流的生态系统复制它们适应了千万年的季节规律。这样的讨论已经在美国一条名叫萨凡纳的河流实行。郭乔羽也特别希望能用这样的方式尝试拯救长江的生物物种,但一切的关键是必须留下这最后的一点点保护区。
长江上需要建那么多水电站吗
截至2008年年底,金沙江中游的金安桥电站,以及金沙江下游的溪洛渡电站和向家坝电站,均已开工建设。其中,溪落渡电站排名世界第三;向家坝电站的装机容量亦达600万千瓦,排名中国第三位。据悉,目前中下游多座水电站都在加紧前期准备,准备今明两年集中上马。
在金沙江开发启动前后,长江上游主要支流的梯级开发已经大规模启动。其中岷江干流都江堰以上的上游河段,已规划了10个梯级电站,中下游还规划了7个梯级电站;大渡河干流规划为22个梯级电站,后又增加下游的沙湾、安谷两级,共为24级;雅砻江干流,总共规划了21个梯级;乌江干流规划了12级梯级水电站;嘉陵江干流规划了17个梯级枢纽。
曹文宣院士说,他这几年最怕听到的就是长江的某个地方又要修水电站了。他说,目前支流中只有赤水河还没有规划水电站,而有意思的是下游的茅台酒厂保护了这条河。几年前有人提出,在赤水河的上游也要修水电站。当时曹文宣站出来反对,他的理由是,修了水电站后,水库会对当地以及下游的气候环境产生影响,而茅台酒的醇香就是得益于当地特殊的水文、气候环境,如果这些条件因水库的建设改变了,那么茅台酒有可能醇香不在。当地考虑再三,放弃了修水电站的想法。
曹文宣说,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本无意指责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可是水电开发在一些地区已的只能用无序来形容,根本没有环评,也没有论证,尤其在一些支流上,遍地开花的引水式电站已经使部分河道干涸了。
曹文宣告诉记者,他还听说泸定桥江段也要修电站,他坚决反对,在他看来,“保留大渡河泸定江段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对子孙后代的教育意义比多生产几亿度电更为重要。”
他建议应该在每一条梯级开发的河流,至少建立两处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每一条河流都存在特有鱼类,为了使其不致绝种,有必要建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必须包含干流和支流,干流江段原规划的几个梯级电站应放弃,与干流相通的支流不应修建水电站,已修的应拆除。“解决能源问题不能总盯着水电,节约能源潜力很大,而风能、太阳能、热核能等新能源的突破和规模化,也不是遥遥无期的事。”他说。
翁立达退休前的职务是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也是著名的水资源保护专家,过去几年里,他深入研究了长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的状况。他分析说,长江流域的各级政府希望筑坝发电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修了坝,发了电就是经济效益,谁也不愿看着一江水从自己门前白白流走,下游能修,为什么上游不能修,干流能修,支流为什么不能修,邻县都修了,我为什么还按兵不动,于是电站层层加码。在翁立达看来,目前无序的状况可以说是全流域缺乏统一规划造成的。
在两年前,翁立达就和他的同事建议,当前无序开发的状况下,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对原长江流域综合规划进行修编,以便用新的流域综合规划指导今后的水利水电开发工作。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河流健康,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修编的主线,对原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从生态环境角度进行修订和调整。
翁立达告诉记者,对河流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适度,不能超越河流自身的恢复调整能力,国际公认40%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警戒线。而随着水电规划的实施,金沙江流域规划的水库总库容将达到径流量的83%,长江上游地区水库总库容将达到河川径流量的61%,对河流生态环境将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应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刚性规定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上限。
此外,他建议,国家应明确划定长江不宜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要在全流域从生态与环境角度识别不宜和需限制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的区域、河流和河段,并落实在新的流域综合规划中。不宜及限制开发区域明确后,应受有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并在实践中严格遵守,对一些存在较大争议的项目应当暂缓决策。同时要确定开发的先后顺序,首先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工程,不应放任开发企业“跑马圈水”、遍地开花。
曾经著有《中国水危机》的民间环保人士马军最近也呼吁说,应当有选择、有限度地开发流域水能资源,在电站之间保留一定面积的流水生境,以切实缓解水电开发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的衰亡。(记者 刘世昕)
11、中华水塔面临生态之忧 三江源该如何呵护?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03月30日 李有军
http://env.people.com.cn/GB/9047257.html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一隅 石旺民摄
三江源保护区的黄河源头
科考队员在三江源的沱沱河源头考察
中华水塔面临生态之忧
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亚洲气候变化的启动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水源涵养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
“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江河之源,黄河总水量的49.2%、长江总水量的25%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源于此。”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诺尔德说。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乱采金矿、滥挖药材等不合理行为的共同作用下,三江源地区的冰川、雪山开始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积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中华水塔面临严重的生态之忧。
日前,通过初审评定的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表明,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长江源区冰川总面积目前为1051平方公里,比《长江源志》记载的1247平方公里减少了196平方公里,冰川年消融量达9.89亿立方米。冰川大规模消融退缩的速度,已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
生态之忧带来了现实的威胁。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长王玉虎说,多年来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源头来水不断减少,源头数次断流,不仅严重影响到农牧民群众的生存发展,而且直接威胁到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水安全和生态环境。
初步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素有“千湖之县”美誉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是三江源生态恶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4000多个湖泊中曾经有90%干涸。经过几年的生态治理,这个县的湖泊大都得到恢复,又开始呈现出湖泊星罗棋布、湖水涟漪的千湖美景。
“我们取消了对三江源地区GDP的考核,同时在三江源地区,已经停止砂金的开采,在较大范围内实施了禁牧,同时开展人工降雨,三江源的生态治理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青海省省长宋秀岩说。
2003年1月,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涉及青海省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面积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2%。
宋秀岩说,2005年国家批复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投资额达75亿元。这几年在三江源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认真实施国家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项目,近年来已经投资接近10亿元来开展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鼠害治理、生态移民、黑土滩的治理等生态保护项目。
“经过近几年的治理,区域内植被有所恢复,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有了一定改善,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转变。”诺尔德说,果洛州目前已治理黑土滩面积5.4万亩,安置生态移民2707户,完成禁牧面积3192.85万亩,减畜169.93万只羊单位。
同处三江源保护区的玉树州完成生态移民6826户,减畜190.25万只羊单位,禁牧3759.94万亩。“通过保护和建设,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王玉虎说。
2006年至2007年监测数据显示,三江源出境水量有所增加,从412.70亿立方米增加到492.76亿立方米。草地生产力也有所恢复,沙障方格的设置有效控制了沙粒的移动,逢大风天气,治沙区不再黄沙弥漫,对公路的危害明显减轻。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作为中国生态系统最脆弱和原始地区之一,三江源自身调节能力弱,一旦地表植物被破坏,自然恢复周期较长,而人工恢复则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同时,三江源的生态恶化与区域性贫困交织并行。 该地区的16个县中,有7个国家级贫困县、7个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当地农牧民总人数的63%,是青海省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地区。
诺尔德和一些来自青海的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目的是要实现各利益主体的“权、责、利”相协调,既要保护好环境,又要帮助当地群众加快发展。
“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渐突出,生态环境建设急需巨大资金支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可以缓解资金紧缺问题,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三江源生态效益使用不合理现象,保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诺尔德说。
生态补偿在国际上并不鲜见,流经欧洲多国的多瑙河,就建立了下游补偿上游的机制。北京和河北等地在水源地保护方面,也已经作出了一些生态补偿的有益探索。有专家指出,建立更加广泛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大势所趋。
“日前,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已编制就绪,将成为未来三江源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王玉虎说。
12、"地球一小时":世界在黑暗中点亮希望
来源:北京晨报2009年03月3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3/30/content_11098977.htm
世界各地300多个地标性建筑加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于当地时间28日20时30分先后熄灭璀璨的灯光,在黑暗中点亮环保的希望。
熄灯“接力”
为提倡减少碳排放,应对全球变暖,世界自然基金会向全球倡议,今年3月28日20时30分至21时30分关灯一小时。
位于新西兰东南约800公里处的太平洋岛屿查塔姆岛率先开始“地球一小时”行动。
随着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和海港大桥褪去华丽外衣,一场熄灯“接力”高潮迭起,“黑暗”一路西行穿越中国香港、北京、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等近4000个城镇,终点站是美国夏威夷州的火奴鲁鲁。
全球300多个地标性建筑,如纽约的百老汇剧院、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北京的“鸟巢”体育场和水立方、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埃及的吉萨金字塔、伦敦的白金汉宫、议会大厦等,先后熄灭璀璨的灯光,以“朴素”外表伫立在夜空下,共同打造最美丽的“黑暗时刻”。
参与者众
“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参与者在短短3年时间内以迅猛之势增长。
2007年澳大利亚悉尼率先响应“地球一小时”的倡议,220万人于3月31日同时关灯。2008年,这一活动推广至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者达到5000万。今年,全球近90个国家和地区的3929个城镇加入这一活动,参与人数有望攀升至10亿。
活动组织者安迪·里德利在悉尼对记者们说:“我们希望这个活动能促使人们去思考,即使只有一个小时,他们能够做些什么来降低碳排放量。”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地球一小时’给世界各地的公民提供了传达这样一个明确信息的机会,即他们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要的是行动。”
热情不减
安迪说,他最初担心受到经济危机影响,今年人们的热情会有所减退,结果却恰恰相反。
“‘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主题一直相当积极向上,它关乎希望,而非绝望。而在今年特殊的形势下,传播希望显得格外重要,”安迪解释说。
今年的活动得到来自跨国企业、非盈利性团体、学校、科学家和知名人士等全球各界的支持,今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得主凯特·布兰切特也名列其中。
麦当劳在美国中西部地区的500家连锁店计划当晚把店标“M”的灯光调暗,以示对活动的支持。万豪酒店、可口可乐等集团也打算参与其中。
居住在芝加哥市郊布卢艾兰地区的埃利·罗德里格斯当晚不仅关上自己家中的灯,而且还关上电视,当时正在播放篮球赛。
“每个人都为我做的感到高兴,”埃利说,“他们理解并支持我做的事情。”(王凡)
13、熄灯一小时的启示:破解了“环保吊诡”
来源:《解放日报》2009年03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047614.html
“嗨,昨晚那段时间你熄灯了吗?”
由国际公益组织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反响果然蛮大的。但是你要问,这一小时里,整个地球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底减少了多少?真的会被问倒。其实,这类活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其成功之处,在于走“以情动人”路线,破解了“环保吊诡”。
“吊诡”在哲学中的解释类似“悖论”,也常被引申为“左右两难的困境”。环保的“吊诡”在于,大多数人并不是没有环保意识,而是行动力不够。以笔者自己为例,打印文件前,会犹豫,是双面打印还是单面打印?道理自然明白,可转念一想,就算双面打印又如何?全世界的办公室每天有多少纸张被浪费啊,一个人节省一张两张,有啥用?问题在于,正是因为全世界有很多个像笔者这样的“不坚定分子”,才使得环保工作的推进始终步履艰难。环保的吊诡在于,一个人的努力看不到直接结果,但若所有人都不努力,就永远不会有结果。其实从更广泛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都会碰到类似的吊诡命题。
像“地球一小时”这类活动的聪明之处在于,抓住了人类渴望趋同的心理。一项事业若要吸引大范围人群的普遍参与,营造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不二法则。在昨天那一小时里,肯定有很多人发现,哇,原来大家都在为环保出力!很可能这几天里,坚持环保做法的劲头也更足了。
当然,归属感不是灵丹妙药,熄灯一小时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解决环保问题,但它将给国内相关部门一些启示:宣传环保理念,除了仪式、讲演,从人的心理需求出发,策划一些真正能“动人心”的活动,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途径。(章迪思)
14、“地球一小时”:无反思则伪浪漫
来源:山西晚报网--2009-03-30
http://wbnews.daynews.com.cn/news/pl/735718.html
“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向全球发出的倡议,呼吁公众在3月28日20:30熄灯一小时。据悉,今年的“关灯”行动已经是第三次了,也是中国第一次有组织、大规模的参与。从北京的鸟巢、水立方等标志性建筑,到上海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和众多知名广场,保定、香港、大连、南京、顺德等地的政府机构也纷纷参加,许多城市的个人、社区、企业也在用自己的力量积极组织和推动着这个活动。
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靠各种各样的全球性活动来推广一项着眼远大的倡议,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通行做法。在环保领域,既有提倡一天不开车的“无车日”,也有关灯一小时的“地球一小时”。毋庸讳言,类似“地球一小时”之类的活动,只能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且,具体到实际参与者,这一象征意义也最多反映出人们在“形式主义环保”方面的喜好不同,而不能据此判定其在生活中是节能典范还是浪费大户。
有业内人士说,这一活动让北京地区的照明用电节省下7万千瓦。可是马上有人指出:我国电网以煤电为主,机组熄火和启动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一旦全国都停电一小时不仅不会节约能源,可能反而会增加正常的煤耗。其实这样的讨论都偏题了,仅仅依靠在某个晚上“集体关灯一小时”来节约用电,肯定是非常荒谬的。而且,既然人类发明了电和电器,当然要为人类享受生活服务,只要不是毫无必要的浪费,只要不是用自身的奢侈来侵夺别人享受的权利,只要不是无耻地偷盗或强占他人的劳动成果。
用活动组织者的话说,“地球一小时”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家的一种意识。什么意识呢?也许有两种:一是节约能源的意识,二是对地球的责任意识。然而,与其让人们为了地球家园而节约能源,倒不如让他们为自己的钱包而节约能源;要让每个人都对地球负责更为实际的方式,其实是让他们首先都对自己负责。在这个意义上,“地球一小时”真要有价值,不仅是要示范给社会公众去感受,更是要提醒给制度设计者们去反思。
就拿北京地区省下的那7万千瓦来说吧,其中有多少原本就是可以节省的呢?鸟巢、水立方一般在下午6点即停止开放,为何还能参加八点半的熄灯活动?平时都到什么时候才熄灯?除了“造景”之外,又有多少必要?还有那些参加活动的政府机构,有多少在平日是属于“人均耗电超过居民用电10倍以上”之列?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每一次关灯都是为了自己少交电费,而不是为了形而上的地球母亲;可是,为何有那么多参与者宣称是“为地球母亲关灯一小时”,却不是“为自己关灯一小时”呢?
凡是有足够资本宣称为地球母亲而关灯的,都不能不让人怀疑,其关灯一小时是否仅仅为了成就一场虚伪浪漫的娱乐活动———就像烛光晚餐,是为了追求所谓浪漫,而绝不是为了地球母亲。如果有那么多耗能大户只需为地球母亲而无需为自身利益而关灯,而他们又恰恰是参与“地球一小时”的主力,这难道不很无聊吗?
15、科技日报:环境标准缺失阻碍技术管理体制的建立
来源:科技日报2009-03-30 李禾
http://news.h2o-china.com/show/expo_workshop/791241238374748_1.shtml
在3月28日结束的“2009城市水业战略论坛”上,环境保护部科技司副司长刘志全表示,环境标准的缺失,阻碍了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新技术的推广和示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刘志全说,在环境技术评论和管理时,“尽管有专家评估,但由于缺少环境标准,环境管理部门难以对技术、设备进行科学综合评判。”环境建设项目立项时缺乏系统科学的技术、政策指导标准,导致污染防治措施针对性不强;工程设计缺乏相应规范,项目建成后也难以对污染设施运行进行监管、后续技术支持,推广和示范效果不强。缺少环境标准,还造成环境技术课题重复立项,重复引进技术,浪费资金;对获得的科技成果缺乏科学评估体系,也导致成果转换率较低。
“为解决环境标准缺失及其导致的各种问题,我国将规划制定167项技术导则,其中电力、钢铁、化工、冶金等29个工业行业145项,城镇和农村环保方面22项。”刘志全说,“十一五”期间将完成其中的112项,目前已完成了30项。此外,我国已在太湖、辽河、海河等重点流域试点技术示范推广机制,建立验证和决策平台。环境保护部计划,到2010年初步建立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到2020年建立环境技术管理、支撑体系。
北京水务局局长程静提出,排水行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应当依据具体地区、行业进行分类指导。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水资源状况、环境容量差异巨大,统一的污水处理排放标准难以治理好我国当前的水行业问题。不仅目前我国一些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未能达到国家制定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而且在北京这样的缺水地区,污水处理厂出水即使达到排放标准,由于河道没有径流,环境容量很低,仍不能满足公众对环境的要求。
“在不同地区,对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利用应当有不同标准。如北京为使地表水达标,目前已将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标准提高到地表水四类标准。因此,国家要统筹考虑各地区的特点和可操作性,对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的标准进行分类指导,如果分类指导标准一时还很难出台,也应由各地根据当地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程静说。
据悉,北京市2008年的再生水利用量已达6亿立方米,占全市总供水量的17%%,首次超过了地表水用水量。其中,9座厂用了1.2亿立方米再生水,农业利用2.8亿立方米,城市河湖环境利用1.8亿立方米,市政2000万立方米。到2014年,北京的再生水利用量将达到8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