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30
三月二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搜狐绿色: 搜狐绿色征集“地球一小时”活动现场照片
绿家园访谈内容:
2、人民网宽频: 王方辰:全球变暖元凶在太空 人类过度行为只是帮凶(视频)
环境资讯:
3、搜狐绿色: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加入"地球一小时"活动
4、人民网天津视窗: 今年“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将有三次
5、中国水网: 全球面临九大“涉水”问题
6、人民网: 中央1300亿新增投资去向已明 环境保护工程110亿
7、新华网: 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区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地方信息:
8、海口晚报: 海口:监测重点海域 适时曝光污染源
9、中国经济导报: 天津启动水污染防治项目
重大水事:
10、人民网-人民日报: 三峡水库上游航道处于特枯水位
深度报道:
11、21世纪经济报道: 900亿污水投资"蛋糕"新分法:“先分钱再立项”
12、上海证券报: 巴斯夫在华豪赌MDI:污染物排放被指双重标准
13、中国青年报: 大项目审计:600亿元能否医治7000病险水库
环境时评:
14、新华网: 跨国公司上污染名单警惕环境污染转移
15、中国经济导报: 我国流域水污染现状
16、新华网: “绿色出行”报告为缓解北京交通拥挤“支招”
17、新华网: 环境与经济发展共荣损 “特殊时期”更要节能减排
1、搜狐绿色征集“地球一小时”活动现场照片
来源:搜狐绿色 2009年03月26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326/n263029006.shtml
什么是“地球一小时”?
“地球一小时”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特定的时间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2009年,“地球一小时”的目标是希望全球1000个城市的约10亿人参与到这个活动中。
何时?
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 晚上8:30—9:30
何地?
中国51处参与“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的建筑(详细列表)
世界其他城市和地区(详细列表)
有奖征集活动现场照片及熄灯前后照片
拿起您手中的相机,拍下活动现场照片,或建筑物在熄灯前后的对比照片,上传至搜狐绿色“地球一小时”活动专题页面,就有机会获得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提供的活动官方T恤一件。
征集活动期限
3月28日00:00 -- 3月31日24:00
参与方式
1、登陆搜狐网 >>2、填写个人信息 >>3、填写照片信息 >>4、上传照片
奖项设置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地球一小时活动精美T恤
获奖办法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绿色频道将在所有参与活动的网友中,抽取20名幸运网友,并将在4月1日公布获奖名单。
2、王方辰:全球变暖元凶在太空 人类过度行为只是帮凶(视频)
来源:人民网-人民宽频2009年03月26日
http://tv.people.com.cn/GB/14644/9027747.html
王方辰:太阳系整个的运作,整个围绕银河系运动的过程对它的干旱和太阳系的能级,我们知道银河有悬臂,臂的地方就是天体比较密集的地方,没有臂的地方就是空的、暗的地方,暗的地方能级比较低。恰好我们太阳系现在正是往银河系悬臂里面走的时候,如果运到核心区以后,当然温度就高了,人即使在地球上没有什么能源消耗,温度也会增加。我们要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变化的时候,这是一个首要的大的前提。
【嘉宾简介】
汪永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绿家园召集人。
王方辰:生态人类学研究专家,走遍了中国所有的山脉和水系。
【幕后人员】
摄像:关萌 导播:赵铮 外联:吴婧
3、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加入"地球一小时"活动
来源:搜狐绿色2009年03月26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326/n263025625.shtml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3月20日发出呼吁,号召人们加入到WWF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中来,共同倡导抵御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
潘基文表示,联合国将为“地球一小时”出一分自己的力量。“在纽约,我们会把联合国总部的灯光熄灭。
其他在世界各地的联合国机构也会参与到熄灯活动中来。”
在电视录像讲话中,潘基文表示,即将在3月28日星期六举行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一定会是一场“有史以来最大型的展示公众关注气候变化的活动”。“‘地球一小时’提供了一个方法,让全世界的人们共同传达一个讯息,那就是拿出实际行动,一起抵御气候变化。”
在离“地球一小时”举办还有一个星期的时候,潘基文向数以千计的城市发出了这样的呼吁,他强调了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他还强调了,今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各国领导人签订一份国际性的气候公约,是十分必要的。
“人们的行为告诉他们的领导人,希望他们能够在哥本哈根签订一份公约,一份保护我们和我们居住的星球的公约,一份计划宏伟的公约,一份公平有效的公约,一份有科学依据的公约。” 潘基文指出。
潘基文强调了气候变化问题的严峻性,以及我们将要采取的行动的大规模性。“我们正走向一条危险的路上。我们的地球正逐渐变暖。我们一定要改变目前的发展道路。”他说:“我们需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让所有的群体都能受益。我们需要使用可持续的能源,创造一个更加不影响气候、更加繁荣的世界。这才是能够通向未来的发展道路。我们必须一起努力,朝这条道路行进。”
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只需要将不必要的灯在3月28日晚上八点半熄灭一小时。从拉斯维加斯到悉尼,从开普敦到北京,已经有1800多个城市都会熄灯一小时。
在讲话的最后,潘基文说:“我呼吁世界各地的每一个人都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来。请支持这个活动,一起展示我们抵御气候变化的决心,以及我们对于更多实际行动的期盼。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能有办法解决这个最严峻的全球性的挑战。”
4、今年“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将有三次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2009-3-26
http://www.022net.com/2009/3-26/432821362414006.html
今年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计划有三次,让大家都来参与数星星,认星星,提醒大家注意光污染。第一次是在3月28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对抗气候变化的集体行动,活动时间北京时间晚8时30分至9时30分,号召人们在这一个小时里熄灭电灯、关闭电源。第二次活动在6月21日,当天是夏至日,也是夏季用电高峰期的开始,当晚亚洲多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将熄灯一小时。第三次活动安排在七夕节前夕的8月22日,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同时日、韩等亚洲国家也有过七夕的传统,将在熄灯间隙组织认星和观星活动。
去年3月31日“地球一小时”活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仅澳大利亚悉尼节省的电能,足够20万台电视机使用1个小时,相当于一小时内路上少跑了48613辆汽车。在全球环境恶化、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能只是一味索取。全球性的“地球一小时”活动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小小的手机充电器再平常不过,但我国每年因为手机充完电后,充电器仍然接在电源上而消耗的电能达到20亿度,相当于耗煤75万吨。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让节能减排的紧迫感越来越深入人心。
5、全球面临九大“涉水”问题
来源:中国水网 2009-03-26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traditional/790231238030787_1.shtml
无锡太湖蓝藻爆发
因水污染而死去的鱼
进入3月份以来,南北各地喊“渴”的消息不断传来,春耕生产正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制约。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文明离不开水。目前,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主要是淡水资源,但它仅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2.5%,而且其中大部分以无法使用的冰山形式存在于极地,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实际上非常有限。与此同时,水资源过度使用、水污染和浪费等使人类面临的水危机不断加剧。
综合近来联合国机构和有关国际组织发布的一些最新数据,全球目前主要面临九大“涉水”问题。
一、饮用水安全状况不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日发布材料说,发展中国家约90%的污水和70%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道,威胁饮用水安全。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最近也公布报告说,即使是在经济较发达的欧洲,也仍有一亿多人缺乏安全饮用水。
二、水资源管理不善及卫生状况不佳。据统计,全球目前约有五分之一的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管理不善和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是造成这一情况的部分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88%的疾病可归咎于不安全的用水以及缺乏相关卫生设施。
三、大部分地区的水质在下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援引有关证据说,受此影响,淡水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正在迅速衰退,其退化速度往往快于陆地等生态系统。
四、90%的自然灾害与水有关。许多自然灾害都是土地使用不当导致水土流失等造成的恶果。不少国际组织指出,水资源的萎缩会引发各类恶劣自然反应。
五、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更加紧张。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农业灌溉占当前全球江河等淡水使用量的70%以上。到2030年,全球粮食需求预计将提高55%,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灌溉用水。对很多需要增加粮食产量来解决温饱问题的地区来说,持续干旱和对水资源的争夺将使农民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六、城市用水紧张。联合国机构的有关报告说,到2030年,城镇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会增加到近三分之二,从而造成城市用水需求激增。据估计,届时将有20亿人居住在棚户区和贫民窟,缺乏清洁用水和卫生设施将威胁他们的生存。
七、水力资源开发不平衡。发展中国家有20多亿人得不到可靠的能源,而水是创造能源的重要资源。欧洲开发利用了75%的水力资源,但非洲水力资源开发率很低,60%的人还用不上电。
八、水资源浪费严重。世界许多地方因管道泄漏等原因,有多达30%至40%,甚至更多
九、用于水资源的财政投入滞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近年来用于水务部门的官方发展援助平均每年约为30亿美元,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还会提供15亿美元非减让性贷款,但只有12%的资金用在了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此外,私营水务部门投资呈下降趋势,这增加了改善水资源利用率的难度。
6、中央1300亿新增投资去向已明 环境保护工程110亿
来源:人民网2009-03-26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790251238031160_1.shtml
3月25日电 3月24日,中央纪委等部门召开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组第二轮检查培训动员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会上透露,中央1300亿元新增投资安排已经确定。
一是保障性住房建设280亿元。安排新建廉租住房约180万套,改造煤矿棚户区约30万户,重点国有林区、垦区危旧房约38万户。
二是农村饮水、通电、公路、沼气、危房改造315亿元。“水电路气房”五项民生工程惠及千家万户,依然是本次安排的重点。
三是铁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75亿元。其中铁路项目150亿元。
四是卫生教育重点项目170亿元。主要用于建设和改造一批县医院、中心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及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
五是环境保护工程110亿元。其中安排80亿元用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工程,30亿元用于提高重点流域的污水、垃圾处理能力。
六是结构调整150亿元。主要用于安排调整和振兴重点产业项目。
7、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区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3月2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3/26/content_11075676.htm
新华网西宁3月25日电(姜辰蓉、戴随刚)2005年,国家投资75亿元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根据连续卫星监测显示,近年来,三江源湖泊湿地面积扩大,植被覆盖度大幅提高。在经历了近30年的持续退化后,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区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及澜沧江的源头,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上世纪后期,三江源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植被退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据青海省气象局监测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黄河上游高寒草甸区植被总体表现出明显退化现象,主要表现在植被生物量和覆盖度的下降,以及草地优良牧草株数的减少。
2005年,国家投资75亿元,在包括黄河源头在内的三江源地区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生态移民、退牧还草、以草定畜、人工增雨等应对措施。此后,植被生态出现好转趋势。
卫星监测数据表明,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后,三江源中、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与2003年—2004年相比,2005年—2008年,三江源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23050平方公里,中覆盖地草地面积增加6746平方公里,高覆盖草地面积增加了22.3%。同时,产草量小于200公斤/亩的低等级草地面积减少,200公斤—600公斤/亩的中、高产量草地面积明显增加,大于600公斤/亩的草地面积增加了1倍。
卫星遥感还显示,有着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湖泊面积呈明显增大趋势,面积分别增加了34.05平方公里和46.32平方公里。
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善,三江源野生动物数量迅速增多。记者在三江源地区采访时,可看到成群结队的藏原羚、藏野驴在高寒草地上觅食、嬉戏;翱翔于蓝天白云间的雄鹰、猎隼等猛禽,机灵的狐狸等野生动物随处可见;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狼、羊群与牧人“和谐”共处的场景也不时映入眼帘。
“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野生动物的数量大大地增加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乡长多才仁说。当地群众认为,三江源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野生动物乐园”。
青海省气象局局长陈晓光研究员认为,实践证明,近年来,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国家在三江源实施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提高了三江源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天然草地生物量和生态体系的休养与恢复。以人工增雨为例,仅2007年至2008年三江源地区人工增雨期间,共增加降水115.63亿立方米,对生态改善起到了明显的积极意义。各种事实说明,这一地区在经历了近30年的持续退化后,出现了生态恢复的良好趋势。
8、海口:监测重点海域 适时曝光污染源
来源:海口晚报 2009-03-26
http://www.hkwb.net/html/2009/03/26/95043.html
海口晚报网3月26日讯(记者李少荣)从25日上午市海洋与渔业局召开的有关会议上获悉,2008年,我市所辖海域海洋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在部分港口水域、江河入海口或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出现一定程度的污染,对此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将对重点海域实施动态监测,并将适时曝光部分污染源。
随着建城区的不断扩张,海口海域环境的保护将面临挑战。近年,我市逐步加大了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成立了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并严格执行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海域使用论证制度。2008年监测显示,我市所辖海域海洋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对此,市海洋与渔业局长郑道英表示,今年我市将对海口湾、东寨港、海口港、龙昆沟、美舍河入海口等重点海域进行动态监测,并将在媒体曝光部分污染源头。同时,海洋部门将每周对海水浴场、入海排污口、取水口水环境状况等日常巡查二次,每月将对重点海洋(海岸)工程等日常巡查一次;对海上非法开采海砂和贩运珊瑚礁等非法行为采取不定期巡查或联合巡查。此外,将“送法”至全市重点用海工程企业等。
9、天津启动水污染防治项目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2009-3-26
http://www.ceh.com.cn/ceh/llpd/2009/3/26/44537.shtml
本报讯 日前,天津市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16个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专项之一,其以水环境质量改善和水体污染物减排为导向,在湖泊、河流、城市水环境、饮用水、流域监控、战略与政策6个方面开展研究,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高天津市及我国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管理技术水平。
该项目主要针对海河流域的水环境污染现状和水环境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天津市主要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完成,解决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面临的紧迫难题。本市高度重视该项目,经相关部门精心组织,积极争取,本市申报的“海河流域典型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项目和“海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与水质改善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等共8个课题获国家批准。“十一五”期间将得到中央财政近亿元经费支持,带动16项依托和示范工程建设。该项目的实施,将通过对污染源控制、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多水源综合利用、河道污染控制与水质恢复等方面关键技术的研发和集成为污染减排、水生态修复、水体质量和生态景观的改善提供科技支撑,为解决天津水环境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张 杰)
10、三峡水库上游航道处于特枯水位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3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027168.html
据新华社重庆3月25日电 (郭立、杨华林)长江上游四川段近来出现历史罕见的特枯水情,泸州—重庆段航道多处水情告急。
截至25日中午,三峡水库上游的长江航道依然处于特枯水位。截至记者发稿时,泸州当地水位仍只有0.16米(海拔223.301米为零水位)。
11、900亿污水投资"蛋糕"新分法:“先分钱再立项”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03月26日 贾海峰
http://business.sohu.com/20090326/n263013103.shtml
900亿污水投资“蛋糕”新分法:从“先立项再分钱”到“先分钱再立项”
本报记者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独家获悉,对于地方污水处理厂投资热(本报2008年12月13日报道“4万亿投资催生项目热地方5天申建500座污水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发改委就2009-2010年中央财政投资污水处理行业的900亿元分配方法进行调整,改变过去由地方政府向发改委和建设部申报项目的作法,拟将900亿元资金全部先行分配到各省,由各省根据分配到的资金和配套资金申报项目,然后由发改委等部门批准。
“2009年已分配下去110亿元,全部资金拟采取这个方式进行分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位司级官员透露,这种“做鞋给地方政府穿”的作法创新了中央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可以有效防止地方政府“跑部钱进”。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担心,“做鞋理论”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西部地区人口、GDP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却又恰恰是需要中央投资比例比较大的地方。
这将考验资金管理部门的智慧。
“做鞋理论”
上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人士解释,原来让地方政府来中央申领“鞋”,大家都拼命要大号鞋,回去穿上未必合适,还容易造成浪费。如今,中央把“布”给地方,让他们自己做“鞋”。不管你想做多大的“鞋”,中央的“布”就这么多。
而中央财政资金的分配依据是地方政府的GDP、节能减排成效、已建成污水厂的运营情况、人口规模等指标。根据这些指标,中央财政将投资于污水处理行业的资金直接切块下达给各省。然后,各省根据自己的资金配套能力,按照中央财政下达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总盘子,进行申报项目,最后报发改委和建设部进行核准。
按照这种新的分配方式,今年已经有110亿元资金下达到各省。而按照“4万亿”投资的总体思路。2009-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污水处理投资的总投资规模将在900亿元。
虽然总资金盘子没有减少,但是改变了资金分配方式后,地方政府对污水处理项目申报的热情有所下降。上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人士说,此前地方政府多报项目是为了多申报中央财政投资。现在,中央财政投资总盘子先放在那里,地方政府自己量体裁衣的情况下,申报项目越多,意味着地方配套资金越多。
在“4万亿投资计划”下达的前5天,地方政府向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申报了500座污水厂。获批项目总数接近800座。
按照节能减排“十一五”计划的要求,到“十一五”期末全国重点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80%,一般城市要达到70%,县城要达到60%。
“按照目前的污水厂建设速度,到2010年末,我国建成3000座污水厂都没问题,加上银行贷款,污水处理行业投资会在2800-3000亿元。”清华大学环境系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说,为了完成节能减排工作,各地都将建设县城污水厂作为重点目标。
工商联环境商会提供的一份今年“两会”上其名为“进一步加快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机制的提案”中表示,工商联环境商会调研发现,很多地方政府现在对民营资金进入采取拒绝态度,原因就是他们正在申报中央投资污水处理项目,这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
对于新资金分配方法,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怎样的资金分配机制,都要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寻租空间。
县城污水处理难题
新获批的800座污水厂大部分为县城污水厂。目前,全国已建成的1400座污水厂中,约有一半在“晒太阳”。这些污水厂集中在城市,污水处理费征缴等条件比县城要好得多。这位业内专家担心,如果在全国实现“县县有污水厂”,则全国污水厂规模会超过1万座,这些污水厂的后续运营问题该怎么办?
在污水处理费收缴情况相对理想的山东省,其已建成的151座污水处理厂中有42座运营负荷低于75%。根据中国水网的研究,2007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平均利用率仅为60.32%。
“从目前国家政策看,新一轮环境投资重点将投在县城及中小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上。但这些地方一般规模较小并且过于分散,一般中小城镇的污水日处理量只有5000-6000吨左右,如果选用常规处理工艺则处理成本较高,为将来的正常运营带来难题。”工商联环境商会的有关负责人说,为数众多的中小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机制还没有建立,难以正常运营发挥治污功能。
工商联呼吁事业单位退出竞争
“应该改革环境产业补贴办法,由投资环节补贴改为消费环节补贴。”今年“两会”上,工商联环境商会做了一份“大会发言”,呼吁加快环境产业化,改革投资模式。
代表工商联环境商会发言的傅涛建议,目前集中在设备制造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向环境治理服务环节转移,环境设施运营企业的营业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所得税等建议进行明确而适当的减免或免收,同时适当降低环境设施的土地和用电费用。这些减免可以降低服务价格。
这份“大会发言”中表示,目前的环境设施基本停留在当地企业分散经营方式上,市场份额最大的公司所运营的项目数量也不超过30个,全国1500个污水处理厂和几百个垃圾处理厂,分散在近千个运营主体之中。
“由于服务标准的缺乏和监管的缺位,垃圾处理的服务费出现了从40元/吨到300元/吨的巨大反差。”这份“大会发言”里如是说到。
“一方面水价等资源价格过低,不能反映其真实的稀缺程度,另一方面政府不考虑建成企业的运营效益,还在大规模补贴投资,建设更多的污水厂,其运营效益必然会出问题。”傅涛说。
上述工商联环境商会负责人说,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等非市场主体应该彻底从建设运营主体中退出。建议将有限的国债资金集中投向污水处理管网、农村环境设施等市场机制不能覆盖的领域,与市场资金形成有机的补充。
除了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外,工商联环境商会还建议采取多元化的污水处理模式来解决县域污水治理问题。
上述“大会发言”中说道,对于市政环境基础设施,政府能够出资的,鼓励采取DBO(设计-建设-运营)的建设模式;政府资金困难的,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建设模式,选择专业化企业进行经营。对于已经建成的环境设施,优先采用委托经营的模式;对于资金困难的政府,可以将已经建成的环境设施,以TOT(移交-运营-移交)模式在一定时期内转让经营权,特许期结束后要将设施无偿交还给政府。
12、巴斯夫在华豪赌MDI:污染物排放被指双重标准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2009年03月26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326/n263017232.shtml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北宋名士李之仪的这首《卜算子》曾令无数后人为之悠然神往,其中更衬出长江之于中华文明的血脉关联。这位古人未曾想到的是,千百年后的今天,一个全世界最大的MDI化工厂计划在三峡库区附近拔地而起,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全球著名的化工集团巴斯夫公司。
近日,因受经济危机影响,巴斯夫公司将推迟重庆MDI项目的投资和投产日期。不过,公司高层仍表示不放弃该项目。
此前这一项目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今年1月12日,重庆环保局网站上挂出一则“巴斯夫公司在重庆长寿化工园区投资80亿元建设40万吨/年MDI项目的环评报告近日原则通过环保部常务会审查”的公告。内容虽则寥寥数语,却如石落平湖,迅速引起各界人士的侧目。
原本,这只是巴斯夫在华产业布局的一个战略步骤,但由于项目所在地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库——三峡水库库区,商业的考量与脆弱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抵牾。
外界的争议首先对准了两大“关节”:MDI是否存在污染危害?大型化工项目落户会否令当地环境不堪承载?而上述两点又牵缠着一个不容回避的追问:这样一个巨型化工厂的进驻会否给长江留下隐患?
某种意义上,这更像是一场“豪赌”:“赌”的是重庆MDI项目万无一失、绝不会危及三峡和长江的生态。
⊙本报记者 陈其珏 发自重庆
谋市场还是降成本?
对于这一项目,巴斯夫早在数年前就开始着手筹备。
多年来,这家总部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国际化工集团一直致力于不断拓展中国市场。截至目前,巴斯夫在中国拥有30个生产基地,分布在从吉林到广东的沿海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上海、南京等地。这其中,MDI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资料显示,MDI是生产聚氨酯的重要原材料,而聚氨酯是一种用途极其广泛的塑料材料,可用于几乎所有工业领域,能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正因如此,MDI的需求量很大,尤其在建筑和房屋保温领域。
随着中国对MDI需求的连年增长,巴斯夫的触角也不断向内地延伸。此次计划建设的重庆MDI项目可被视为其向长江上游及中国西部地区扩张的一步战略棋子。
在巴斯夫看来,重庆拥有建设这一项目的理想条件。“选址重庆不仅可以令我们进入增长迅速的内陆市场,也能凭借其日益完善的公路、铁路和现有的水运网络进入中国其它区域。尽管未来一两年内中国市场的增长率将显著减慢,但预计未来的增长率仍将接近或超过每年9%。”该公司提供的一份项目解答中如此解释。
而基于当地包括天然气在内的自然资源状况,重庆市政府也明确要在长寿区开发一个世界级的化工园区,这无疑和巴斯夫的战略一拍即合。
2007年6月,巴斯夫与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及当地政府签署了相关合作备忘。2008年08月29日,巴斯夫重庆MDI配套项目正式动工。
尽管巴斯夫一再强调赴重庆建厂主要是看好中国的市场潜力,但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的信息却是当地MDI市场微不足道。
“西南地区的MDI市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MDI行业唯一的国内厂家烟台万华(13.40,-0.47,-3.39%)的一位管理人士日前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直截了当地说。
据他介绍,西南对MDI的总需求量很小。从区域来看,西南几省的MDI需求量加起来可能连全国用量的5%都不到。
“我不知道巴斯夫为什么会选择那里。尽管当地可能有土地和资源的优势,但也有很大劣势,包括产成品的运输问题和地震带的潜在危险。”上述人士表示。
而在上海社科院外国投资研究中心主任李小钢看来,如果这次行为不是市场驱动,就一定是成本驱动。
“这一事件本身表明,国内外资企业正在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向次发达的内陆转移。巴斯夫落户重庆与英特尔赴成都建厂的背景都是一致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降低成本。”李小钢指出,“英特尔向西部转移,这没问题,但巴斯夫就不能这么做,因为环境成本非常高。”
“在各项成本中,土地成本所占比例不会很大,而环境成本则会占到相当比例。”他进一步解释,在长江上游地区,如果排放等各方面要达标,所付出的环境成本应该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巴斯夫仍要到当地建厂,要么是出于市场驱动,要么就是这部分环境成本可以被压缩,例如由政府来负担一部分。“但即便政府负担,这也是一块非常大的财政支出。”
“在国外,MDI项目一般都放在沿海,放在内陆的情况很少。化工本身就不适合放在偏远的内陆,因为对环境的潜在威胁比较大。”上述烟台万华管理人士说。巴斯夫此前也向外界证实,重庆MDI项目是目前该公司唯一设在河流上游库区的MDI项目。
“从国家层面而言,中央政府应该注意如何调控这种产业转移,须防止外资因利益驱动而损害国内整体产业布局,更要防止外资利用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竞争而从中渔利,甚至影响中国的环境保护。”李小钢警告说。
推进过程中屡遭质疑
“如果没有三峡大坝和三峡水库,则这个项目要落户重庆也无可非议。但当前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本就十分严峻,一旦再发生类似松花江污染之类的事故,影响肯定更大,后果也将远甚。”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忧心忡忡地说。
对此,巴斯夫方面宣称,重庆MDI项目将执行全球统一的工程和建设标准,以及安全理念和运行规程,这些标准和规范建立在公司数十年实践和成功经验基础之上。
但是,这一原本皆大欢喜的项目却在推进过程中屡遭质疑。
首先是生产原料的毒性问题。据绿色和平科学总部实验室向本报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在MDI的一般生产工序中,需要先通过苯和硝酸的反应制造硝基苯。硝基苯的毒性极强,且很容易通过皮肤接触吸收,长期接触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接下来,硝基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和氢发生反应,制造出苯胺,苯胺同样是可以通过皮肤和呼吸系统摄入的高度有毒化学品。硝基苯和甲醛反应后形成重要的中间产物MDA,MDA再与光气反应生成MDI。
值得一提的是,硝基苯正是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中的主要超标污染物,而苯胺装置的爆炸更直接引发了这场环境灾难。至于光气则是2008年齐齐哈尔光气泄漏事故中导致18人伤亡的元凶。
巴斯夫重庆MDI项目环评第二次公示中的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不仅包含MDI生产装置,也包括40万t/a硝基苯生产装置和30万t/a苯胺生产装置。
对此,巴斯夫向本报发来的一份回复中表示,公司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美国吉斯玛、韩国丽水和中国上海都运行着世界级的MDI生产装置,这些装置都符合最严格的安全标准。计划的重庆项目将充分利用我们数十年所累积的经验,在技术和安全环保方面运用新技术新发现。
不过,该公司并未就上述化学品的毒性问题作进一步回应。
上述风险还只停留在化工品的一般危害性层面。由于此次工厂选址恰处于三峡水库库区,原本正常的项目落户更遭遇了脆弱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挑战。不少业内专家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均认为,该项目可能给三峡水库乃至整条长江埋下潜在威胁。
据记者现场估算,从长寿化工园区出来后仅行了约5公里路程就可看到烟波浩淼、滚滚东流的长江。
“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地理位置。”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指出,长江沿线的化工项目本来就很多,如果没有三峡大坝和三峡水库,则巴斯夫MDI项目要落户重庆也无不可。
但正由于这个项目的所在地位于三峡水库上游靠近库围之处,问题也就接踵而来。据翁立达介绍,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水文情势有所改变,自净能力下降,造成水库内的水质更易受到污染。在水质保护现状仍然严峻的情况下,三峡水库上游是否能再容纳这样一个大型化工厂,很值得商榷。
“松花江污染造成的危害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如果同样的灾害发生在三峡水库,则影响肯定更大,后果也将远远超过松花江。”翁立达正色道。
在他看来,尽管巴斯夫作为全球先进的化工企业,应该有能力解决生产、运输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但如何能保证万无一失?毕竟,这样的教训有很多。恐怕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敢说万无一失,因为化工厂涉及因素非常复杂”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松花江污染毕竟还是发生在东北偏远地区,长江沿线则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绝对不容有失。”李小钢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忧虑。
“一旦出问题,影响太大了。”在接受记者询问时,能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沉思片刻,只缓缓给出一句评语。
“双重标准”存疑
就重庆MDI项目能否做到“万无一失”的问题,记者专门向巴斯夫公司求证,得到的回复是,“有效和精密的安全措施意味着,当故障一旦发生,我们的工厂会依赖相关的设备自动关闭装置。此外,我们还进一步设计了次级安全设施作为备用方案,以确保在任何事故发生时,将相对的影响降至最低。以上亦反映出巴斯夫的安全系统达到世界最高等级的原因。”
可见,即便身为全球化工业老大,巴斯夫也不敢保证装置不会出一点故障。
事实上,放眼全球,化工厂发生意外的情形并不少见,远的有1984年12月3日在印度博帕尔市(Bhopal)发生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公司所属农药厂氰化物泄漏,2000多名当地居民即时丧命,之后更有2万人罹难;近的则就在上个月,江苏盐城一家化工厂因泄漏污染了水源,继而导致当地发生大面积断水。
就巴斯夫而言,同样也有事故先例:2007年1月4日,巴斯夫在英国一家化工厂发生有毒化学物质泄漏,导致37人受伤;1998年6月7日,上海巴斯夫染料化工有限公司也发生一起丙烯酸乙酯气体泄漏事故;该公司另一座位于上海金山的厂则于2006年3月31日发生过一起泄漏。另据媒体披露,巴斯夫在美国辛辛那提的一家工厂也曾发生过爆炸事故,导致2人死亡及多人受伤。
而巴斯夫重庆项目的环评过程也成为外界争议的焦点。
重庆市环保局信息显示,巴斯夫重庆MDI项目已进行过两次环评公示,第一次是2007年12月10日至2008年1月10日;第二次则是2008年2月20日至2008年3月4日。
记者随后从巴斯夫公司了解到,此次环评的摘要已在环保部网站上发布。“我们完全根据官方规定的要求提供信息。”
至于环评的全部内容,巴斯夫表示已提交相关政府部门,内容非常具体,并由来自各方的行业专家团审核。
但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杨勇认为,这次环评公示的内容首先太简单,对废气、废水等没有排放总量数据,也没有建设等环境质量背景和环境容量规划。其次,环评结论说该项目对环境质量无明显影响,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这样的结论过于模糊,不好判断。
“从巴斯夫在国外的情况看,其环境保护处理得还是比较好的,但就怕这家公司实行‘双重标准’,在国内和国外采取两个环保标准。”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吴登明最为担心的还是“双重标准”——即便巴斯夫在中国以外的装置都做到环保达标,在中国是否会履行同样的义务?
而这恰恰是巴斯夫的“要穴”。去年,绿色和平就公开质疑巴斯夫在华采取不一样的环境信息公开政策。
对此,巴斯夫发布声明称,作为一个具社会责任的企业,巴斯夫在全球,包括在中国的企业,无论独资还是合资,都执行同样的标准。
但环保组织认为,巴斯夫的声明无法解释其在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开方面双重标准的行为。事实是,巴斯夫在其他国家向公众主动公开了污染物信息,而其在中国的15个独资和合资生产型企业,没有任何公司或者工厂在其网站公开污染物排放的信息,也没有在中国大陆总的排放信息。
记者从该组织的一份《巴斯夫在中国和其他国家污染物信息公开情况》上看到,巴斯夫在德国的schwarzheide公司网站上公开了历年能源消耗量、废水排放量、COD排放量等。在德国的路德维希基地则公开了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的实时空气监测数据。在美国和加拿大也公开了排放到环境中的主要化学物总量、臭氧损耗物质排放量、有毒物质排放量、污染物泄漏量等。但在中国各公司一栏中的公开信息为零。
13、大项目审计:600亿元能否医治7000病险水库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03月2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09-03/26/content_11074719.htm
今年6月,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报告中,可能会有这样一部分内容:过去10年间,我国投资600多亿元对7000多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这些钱究竟花得怎么样?维修资金有没有被挤占挪用?维修项目是否存在豆腐渣工程?地方有没有借机套取国家投入?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由审计署18个特派办调派的210名审计人员目前正在18个水库分布较多的省份进行审计,400多座维修后的水库面临抽查“体检”。
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司长潘晓军介绍,与以往不同,此次审计人员不仅要翻账本,还聘请了近300名水利建设方面的专家帮助在水库现场核查工程质量。
据悉,这也是审计署对建设项目审计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地从传统的账本审计、资料审计延伸到了工程实体质量审计。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审计,其实是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初点的题,与审计署以往工程投资审计动辄过百亿元的项目相比,每个水库几百万元的维修费用只能算小儿科。可是因为一旦水库出现溃坝倒堤就危及下游老百姓的安全,所以审计署专门为病险水库审计设计了“费时耗力”的“现场实体审计”的环节,确保水库没有豆腐渣工程。
瞒天过海的伎俩被戳穿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五一水库的负责人压根儿想不到,2007年就已经完工的维修工程中隐藏的猫儿腻还是被审计人员发现了。
五一水库是1974年修建的一座集灌溉、防洪、发电功能为一体的水库,由于年久失修,坝的主体已经有了裂缝,开始渗漏,还多次出现滑坡。2006年,五一水库进入维修名单,维修资金由两部分组成,中央出资367万元,地方省、市、县配套500多万元。
通常,出现渗漏的水库的除险加固方案就是对出现渗漏的主坝和副坝进行灌浆。负责福建省水库维修审计的审计署深圳特派办固定资产投资处处长郝士坤介绍说,对这类水库的实体审计,主要是核查该灌浆的地方是否都灌了,灌浆的水泥标号是不是达到了设计标准,甚至要挖开看看灌浆的密度够不够。比如,设计要求每隔25厘米要打一个孔灌浆,审计时就要测量每两个孔之间的距离够不够25厘米。
今年初,审计组进驻五一水库。水库方面提供了满满几箱资料,有账本,也有工程图纸,还有施工、监理的原始记录。审计组的5位成员足足看了一个星期,表面上一切似乎都很完美,可一份资料里的一句话引起审计组成员的注意。
审计人员康伟介绍,设计报告中有一项变更,提到由于副坝的地基较好,灌浆是灌不进去的,不需要灌浆也能保证水库安全。但在对照相应的财务、施工、监理报告后却发现,有一整套完整的资料能证明副坝是经过灌浆维修的,甚至还有水库方支付给施工方70多万元的资金凭证。
钱有没有花在副坝上?康伟说,带着这个疑问,他们要求水库方面在副坝上钻开一个孔,如果灌浆了,灌在哪,审计人员必须要找到灌浆的痕迹。
今年春节前的一个雨天,水库方面承认,审计人员看了一周的原始资料都是编造的,副坝确实没有维修。他们以为一套假资料可以瞒天过海,没想到审计人员非要掘地三尺看个究竟。
真实的情况是,按照水库除险加固的政策,除了中央划拨的资金外,省、市和县还要配套一部分资金。但由于县里拿不出配套资金,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以维修副坝的名义把中央资金支付给施工方,在施工方那里转个圈又回到水利局。这部分钱再从地方水利部门出来时,就成了县里该拿的配套资金。为了掩盖这个路线,各单位又设计了自以为天衣无缝的系列假账。
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潘晓军介绍说,此次水库的审计预计将在4月份结束,从初步情况看,确实有少数已完成除险加固的水库因施工质量等原因仍存在安全隐患,相关地方政府和水利部门已经开始整改。
买车的钱能否捆绑到维修概算中
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杨献龙副处长告诉记者,以往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大多按照规划和财政部门已经批复的项目概算进行。但这次,还要看看有没有地方编制高概算,套取国家资金用于地方其他建设。
为什么要把审计延伸到概算领域?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潘晓军解释说,不管是已经安排的600多亿元除险加固资金,还是未来政府新增4万亿元投资,中央投资都只能起示范效应。可如果有水库通过虚增工程量、调高单价、虚列项目等方式做大主体工程概算,以此多争取中央投资,少投入地方配套资金,其实就抵消了中央投资示范、带动各个渠道投资的作用,而中央的投资应该用在刀刃上。审计署把调查延伸至概算,就是希望归纳出虚列概算的共性问题,提供给有关部门做未来规范批准预算的依据。
参加福建水库审计的审计署深圳特派办固定资产投资处处长郝士坤介绍说,他们已经发现了一些虚报概算的共性手段。
在对水库概算的审计中发现,有的水库在申报概算时居然把跟工程相关的买车费用也算进去,还有的把水库周边的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捆绑在水库维修概算中。最极端的现象是,整个水库直接用于除险加固的资金只占概算资金的50%,另外一半资金都花在了各类和水库沾边儿的项目上。
要向中央报告还有100多座病险水库没上维修名单
潘晓军说,审计水库的方案设计之初,他希望能通过审计回答一个问题:还有没有该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被落下,没有列入维修规划的,反过来有没有健康水库被纳入规划的。这个看似和账本不太相关的问题,实际上涉及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就是投资的决策、设计本身是否合理。
潘晓军说,他们已经发现还有100多个水库需要紧急修缮,但未纳入规划范围内,会向中央报告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典型例子发生在江苏。杨献龙介绍说,大坝安全鉴定是水库“病情”的“诊断书”,是判断水库是不是病险水库的依据,也是除险加固工程立项的依据。但对江苏几座水库的审计却发现,一些大坝安全鉴定报告中,由于错误应用设计规范,导致水库坝高设计不足,如果按这个有问题的设计进行维修,虽然钱花了,但是大水来的时候,仍然不能达到设计防洪能力。坝高设计的问题本质上已经超越了传统审计查账的范围,甚至不再是对建设项目的审计,因为安全鉴定时“项目”尚未批准,但却关乎整个工程未来效益。杨献龙认为,只有延伸到决策和设计层面的审计才能更好地说清楚钱花得值不值。
审计理念转折:更关注钱花得值不值
在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挂号的项目,哪一个资金都在百亿元以上——国家大剧院、鸟巢、西气东输,还有正在建设的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京沪高铁,此外还有一些专项审计,比如近年来开展的退牧还草、县乡公路、收费公路的审计调查。
潘晓军介绍说,由于这些项目投资巨大,而且相当一部分与民生相关,最近几年,审计署在审计这些项目时,不仅要看有没有违法使用资金的情况,更要看这些钱花得值不值,老百姓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了没有,这些项目有没有副作用。比如,一些水电项目的集中建设会不会带来新的环境隐患。
另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还要通过绩效评估回答两个问题,第一,这个项目投错了没有,该不该建;第二,如果该建,有没有建好。事实上,此次对600多亿元水库除险加固的审计,也更关注钱花得值不值这个问题。
潘晓军还有另外一个逻辑,希望通过审计发现政策和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他举例说,2006年,审计署对全国收费公路的情况进行了审计,发现一个普遍问题——在相当多的地区,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已经成为修建公路的主要渠道,但是按照国家的政策,应该是政府主导修路,贷款修路作为补充,如果都是贷款修路的模式,势必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审计署与交通部门多次交换意见,希望能纠正这个普遍现象。
在退牧还草等项目审计调查中,审计署曾经建议,将部分点多、面广、量大、单项资金少的中央政府补助地方项目具体决策权下放地方,在今年国务院各部门三定方案中,也得到了采纳。
今年下半年,审计署将在全国范围内审计各地新增投资项目,这项审计将力图摸清楚有没有、有多少违反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投资项目搭上了“四万亿”投资的车。(记者 刘世昕)
14、跨国公司上污染名单警惕环境污染转移
来源:新华网2009-03-25
http://www.rdxw.net/html/xw3/n4/2009/0325/12021.html
近日,“绿色和平”在京向国际化工行业巨头提出强烈质疑,直指一些发达国家严格限制企业在国内从事易造成污染的产品生产,从而促使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污染产业向国外转移。因此,在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中,高污染行业所占比重非常高。
跨国公司上污染名单
记者曾就“水污染地图”及“空气污染地图”,多次采访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了解到在其中心公布的污染企业名单中,可以看见,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出现环保违规。不仅有著名的百事、惠尔普、博世等世界500强企业,也有公众熟悉的日清、花王、嘉仕伯等品牌。
有的著名跨国公司在上榜后,不仅不对公众作出正式的解释,也不对其子公司同样因环境违规被要求整改的情况作出说明。典型的如百事可乐,在上次被曝光后,违规名单中这次又增加了两家子公司。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制约机制不健全、惩戒机制疲软的情况下,即使最著名的跨国公司在利益的驱动下,也会置环境于不顾、置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于不顾。
当多达100余家跨国公司登上违规名单且今后仍将不断有新的跨国公司登上违规名单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对跨国公司污染转嫁的现象予以重视。
跨国公司对其投资国环境的污染并非偶然,很可能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出于主观意愿的行动。环保研究专家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转移环境污染是一些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动机之一。
跨国公司这样做不仅仅出于单纯的环境因素的考虑,也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资源的紧缺将是未来全球性的难题,一些发达国家多年前就已开始未雨绸缪,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而把那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其所投资国的廉价劳动力,也可以廉价获得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而廉价资源开发使用的过程,同时也是环境破坏的过程。
环境代价将制约发展
有关人士指出,上述行为则将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状况。发达国家在廉价使用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同时,也节省了大笔昂贵的环境治理费用,而发展中国家资源日渐枯竭,一旦资源满足不了需求,将来不仅有可能以更高的价格去其他国家购买,而且,不得不为环境恶化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和健康代价。双重损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将为自己未来的崛起之路埋下巨大隐患。
全球化融合步伐加快为发达国家实现污染转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放宽条件,其思路是先发展后治理,但是,环境的急剧恶化表明,这条路根本是走不通的,因为它从中获取的收益远不足以填补治理环境所需费用。至于因环境污染导致的生态恶化、对人的健康构成的伤害,更是难以估量。
从跨国公司环境污染转嫁的角度来看,100余家跨国公司被我国环保部门列入违规名单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警示信号。但是,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对这一问题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一些官员出于个人政绩的考虑,对GDP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环境状况的关注。这使环境执法工作寸步难行,原本就力度不足的处罚措施也难以落到跨国公司身上。
对于地方政府的这一软肋,跨国公司心知肚明,这是他们在中国置环境因素于不顾,刻意转嫁污染、降低成本、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原因。
面对跨国公司的环境污染转移,如果不尽快采取针对性措施,任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我们这一国际瞩目的世界工厂,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集中转嫁环境污染成本的集中之地。
15、我国流域水污染现状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2009-3-26
http://www.ceh.com.cn/ceh/llpd/2009/3/26/44531.shtml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以“三河三湖”(淮河、辽河、海河、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沿线等流域为重点,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流域水污染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面临的水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首先,水质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水污染状况依然相当严重。2006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在国家环境监测网(简称国控网)实际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Ⅰ~Ⅲ类(优、良好),Ⅳ、Ⅴ类(轻度和中度污染),劣Ⅴ类(重度污染)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其中,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其中,巢湖水质为Ⅴ类,太湖和滇池为劣Ⅴ类;此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
其次,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过流域所能承受的环境容量。“十五”期间,我国废水排放量从2000年的415.2亿吨增加到2005年的524.5亿吨,增加8.7%;化学需氧量2005年为1414.2万吨,比2000年减少5.6%,并未完成“十五”计划减排10%的目标。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要减排10%,并作为约束性目标。但是,2006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增长1.0%,
不减反升。经过艰苦努力,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同比下降0.28%,首次由上升转为下降,但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减排10%的目标,任务依然很艰巨。
第三,严重的水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的缺乏,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而且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一是在水污染的日益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由于水污染使原本丰富的江河水资源不仅不能被利用,而且还需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整治,这使得原来缺水的北方地区和城市更加缺水,而且使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和城市守着河湖却不能获取清洁达标的水,形成了所谓的水质型缺水,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二是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国际公认的流域水资源利用率警戒线为30%~40%,而我国大部分河流的水资源利用率均已经超过该警戒线,如淮河为60%,黄河62%、辽河65%,海河超过90%。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河流系统的渠道化、破碎化,造成洪水调蓄能力、污染物净化能力、水生生物的生产能力等不断下降,使我国水生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三是水污染给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和健康造成了威胁。我国近90%的城镇饮用水源已受到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排水的威胁。在许多地方造成不同程度的饮用水危机。像贵州、云南等就出现了明显的公害病,如铅中毒、镉中毒、汞中毒等;淮河流域许多地区癌症发病率比正常地区高出十几倍到上百倍,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
16、“绿色出行”报告为缓解北京交通拥挤“支招”
来源:新华网2009年03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031594.html
新华网北京3月25日电(记者艾福梅)25日在北京发布的《绿色出行北京2008报告》指出,尽管北京奥运会让“绿色出行”的理念和行动深入人心,但是在后奥运时代,北京的城市交通依然拥堵,建议从基础设施、政策管理和鼓励公民参与方面予以解决。
《绿色出行北京2008报告》由美国环保协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以及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等5个机构共同编写,对2008年北京开展的绿色出行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
报告说,单双号限行等交通管制措施以及民间发起的“少开一天车”等活动使得北京7月1日至25日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天,达到22天,各项主要污染物也分别下降了20%左右。同时,通过各项控制大气污染综合措施的持续推进,北京更是提前完成了全年256天的“蓝天”目标。
“北京的绿色出行实践可以为其他省市区开展类似公众参与活动提供借鉴。”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经理张灵鸽说。
然而,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杜丹德说,在后奥运时代,北京仍然面临严峻的交通压力,其中仅汽车保有量以每天1000辆的速度迅速增加,北京环境和交通仍然面临很大困难。
对此,报告建议政府加快建设和完善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公共交通网络、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做好公共交通的换乘衔接、鼓励自行车租赁服务发展以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交通体系。
同时,报告还建议除通过行政命令对车辆进行禁限外,还应该通过制定包括停车费、牌照费在内的经济政策缓解交通压力。
报告说,行政政策限制了人们的出行选择,长期执行起来难度大,而经济政策通过经济杠杆使道路、交通设施、停车位等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调节,从而达到管理交通需求的效果。
报告提出了参照国外经验实施区域化差别化停车收费的经济政策,认为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小汽车使用。
此外,报告还说,公共自愿行为在追求可持续交通目标方面是最有效和最具有推动力的。因此应该鼓励公众参与,提高公众的绿色出行意识。
“如果每个人自觉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既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排放,还能提高出行效率。”张灵鸽说。
17、环境与经济发展共荣损 “特殊时期”更要节能减排
来源:新华网2009年03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031157.html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特殊时期”,一些苗头性的倾向值得注意和警惕:部分地方为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对企业的环保要求,放松监管,甚至盲目批准建设高耗能和高污染项目,对高耗能行业实行优惠电价。如任其发展,不但前几年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的成果得不到巩固,还会使经济发展付出更大代价。
环境与经济发展共损共荣,在当前保增长的“特殊时期”,我们更要毫不松懈地紧抓节能减排工作,决不能让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借“扩大内需”回潮。
金融危机并不只是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挑战,同时也让节能减排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新亮点成为可能。一方面,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这本身就是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良机,政府利用环保手段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引导生产要素向新的领域转移。
时下,各地已有不少这样成功的例子。作为宁夏高载能产业主要集中地的平罗县,最近有12个总投资达60多亿元的项目集中开工,都是节能环保并能带动当地经济结构转型的重大产业项目。据介绍,平罗是此次宁夏受金融危机冲击的重灾区,这是长期以来以高载能为支撑的工业结构带来的硬伤和瓶颈。现在平罗通过环保、市场等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大减少了调整结构的成本,而且催生了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
越是困难时期,节能减排越需要有壮士断腕的气魄。各级政府绝不能以牺牲节能减排这一长远目标为代价保护没有生命力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决不能把保增长当作环境污染反弹的借口。(记者罗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