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三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三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03-30

三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关灯一小时,与中国一起写下历史。

 

人民网畅谈绿家园:

2、人民网绿家园访谈内容(文字版 )

 

环境资讯:

3、新京报:       恶意环境违法可从重处罚

http://news.163.com/09/0325/09/5587AAJ0000120GU.html

 

地方信息:

4、新华网:       河北王快水库向北京应急供水量已超1100万方

http://env.people.com.cn/GB/9021344.html

5、新华网:       天津300亿率先启动京杭大运河保护性开发工程

http://env.people.com.cn/GB/9021049.html

6、新华网:       双管齐下 黄冈市水污染治理推行“河长制”

http://env.people.com.cn/GB/9023115.html

 

 

环保法规:

7、世界能源金融网:   环境公益诉讼已逼门下(1)

http://www.wefweb.com/news/2009325/1131359718_0.shtml

 

民间视点:

8、搜狐绿色:      北师大,没有大树的校园

http://fengyongfeng1108.blog.sohu.com/112952494.html

 

气候变化:

9、人民日报:            近50年全球气温上升脚步加快 今年可能再创新纪录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3/25/content_11069793.htm

 

深度报道:

10、中国水网:      环境修复难度大 病因究竟在哪里

http://news.h2o-china.com/interview/h2o-china/790041237952333_1.shtml

11、中国环境报:     2030年全球一半人口水资源紧张 日益成为政治问题

http://env.people.com.cn/GB/9021564.html

12、中国环境报:     环境监管怎么强化? 江苏六市县经验提供示范

http://env.people.com.cn/GB/9021298.html

 

环境时评:

13、中国环境报:     危机中孕育着机遇 抓好污染减排绝不动摇

http://env.people.com.cn/GB/9021233.html

14、中国环境报:     存在疾病传染危险 医疗洗涤污染怎能没人管?

http://env.people.com.cn/GB/9021808.html

15、中国环境报:     免费塑料袋为何卷土重来?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0903/t20090325_600215.html

 

 

 

1、关灯一小时,与中国一起写下历史。

 

   2009年3月28日晚上8:30-9:30,关灯一小时,与中国一起写下历史。

 

     “地球一小时”象征着希望,也代表着行动。每个人都能让一切从此改变。

   你知道吗?

“地球一小时”始于2007年3月31日,澳大利亚悉尼熄灯一小时。当晚,大约有220万悉尼家庭和企业熄灯一小时悉尼成功减少了10.2%的用电量。悉尼政府和居民用行动向全世界发出强烈声明:我们可以减少使用可造成地球暖化的煤燃电力!然而仅仅一年以后,2008年3月29日,“地球一小时”已成为一项全球性并持续发展的活动,超过35个国家多达5000万人参与其中。2009年,“地球一小时”来到中国,让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加入到这一小时中,进一步在缓和气候变化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已经有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74座城市承诺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共同为地球的作出贡献。

    在这短短的一个小时里,全球各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如旧金山的金门大桥,罗马斗兽场及时代广场上的可口可乐广告牌等都为此而伫立于黑暗之中,各城市居民也表达了对刻不容缓的环保事业的热忱希望。

     现在,“地球一小时”活动正进入冲刺阶段加入我们!让更多的人、城市加入到活动中,共同显示大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决心!

  2009年的“地球一小时”是一项全球性的行动,它呼吁每个人,每个企业和社区都积极采取措施,投身其中,承担应尽职责,为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明天而行动起来。届时,全球各地从欧洲到美洲的地标性建筑都将伫立于黑暗之中。而世界各国人民将通过关灯这一方式,携手为创造地球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由地球一小时中国区活动推广大使李冰冰参与的系列活动公益广告将亮相。3月28日晚,李冰冰将与大家一起加入到“熄灯一小时”的活动中来。李冰冰表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节约能源。我希望能用我的力量,号召更多的人参加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一起表达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针对如何有意义地度过3月28日晚上的一小时,著名的钢琴家郎朗则给大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黑暗环境中欣赏音乐更能高度集中,完全投入旋律之中。那一刻,你会深受感动,并会引发想象力。”

  “地球一小时”活动其实就像开灯关灯一样容易。 2009年3月28日晚上8:30,全球各地的人们将为“地球一小时”而熄灯。我们希望能有超过1000个城市10亿人参加这一活动中来,用全球性的努力一起来应对气候变暖。

 

     想必你现在已经有了计划,如何去度过28日晚这一个小时的无点灯时光。你可能有许多办法去度过这一个小时的时间。

也许你打算同亲密的人共进烛光晚餐……

   也许你打算同朋友仰望星空……

   也许是找块空旷的草地,和心爱的人数星星,还是和家人在这安静时刻聊天谈心,听听城市的声音……

   3月28日晚,你可尝试一下这美丽的黑暗时刻。

并且,希望您转发这个邮件,让我们一起为地球做一件小小的事.....

2、人民网绿家园访谈内容(文字版 )

 

  汪永晨: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绿家园召集人汪永晨。今天我们请来的嘉宾是北京生态文明研究院王方辰研究员。他这两年跑了很多中国大江大河。

    王方辰:各位网友好。我从事生态人类学研究,把中国所有的山脉、水系都走了一遍。但是,从开始做环保工作以来到现在,我觉得和当时看的情况变化很大。当然有人破坏的因素,但是自然的变化、干旱、全球性气候变化,我认为应该对这个影响更主要一点。

    汪永晨:马上就是3月底,要到4月份了,就要进入北京春天了。一提起北京的春天,大家就想起沙尘暴。我记得前两年我听说有这么一个观点,大家都认为沙尘暴是沙从内蒙古漂过来,但是也有一派科学家认为,更主要的是尘。因为湖泊干旱以后就变成了沙。这个尘扬到北京来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但是也有人说北京的沙尘暴,信我这个年龄,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去三夏,都去个麦子,现在北京不可能再种麦子了,原来麦子返青了以后,也可以压住一些降尘,现在也没有了。北京就地起沙的现象也是影响北京沙尘暴。

    从你的观点来看,你跑遍了这么多地方,你认为北京的沙尘,这些年来确实严重了吗?主要的来源和问题在哪?

    王方辰:我是老北京,小的时候,也有沙尘暴,咱们先把沙尘暴这个概念弄清楚。沙是颗粒大的,尘可以吹的很远,越细越远。

    汪永晨:有人甚至说可以到了韩国了。

    王方辰:但是沙子是刮不了太远。像小米或者高粱那么大粒,就吹不了太远。比面粉还细的,当然能飞得很远。有一个界定。越细的刮的越远。有一个专家是专门研究这个的。

    这个东西对北京的影响很大。这是第一个概念。

    再一个由于荒漠化很严重,北京的地势海拔50米高,内蒙古海拔在1000米左右,对于北京来讲,正好在西北部,我们正好在它的东南部,北风一刮,贝加尔湖来的冷空气,正好华北地区是一个主要通道,我们等于是50米,它是1000米,我们是坑下面,坑口过去都是水草肥美,覆盖率比较高的时候,沙当然起不来了,但是现在不是。现在因为干旱,还有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尤其草甸、沼泽,还有一些大的湿地和湖泊,有很多早就干涸了,而且干涸以后盐碱化了。盐碱化了以后,碱面撒在草上就杀死了,这是恶性循环。300多公里、400公里左右,对我们的威胁很大。不仅仅是沙尘暴。就是因为它干涸了以后,地表水整个的水分都少了。因为水比热很大,就是太阳晒了以后,如果含水的地表,温度起不了那么多,如果不含水,很干很干的土地,它的温度一下子就很高。温度很高以后,气体就比较松了,变成热气流往上跑。这样一跑,冷空气入侵速度更快,交流、对流,本来地表的草就少,然后再让碱杀死了,冷空气入侵的速度提高了,在北京这个情况,这几年影响很大,尤其是前年那场沙尘暴。

    汪永晨:当年张艺谋在拍《满城尽带黄金甲》,后来他们开玩笑说是黄金甲买的沙子到北京来。

    现在我们老说我们的降水量在减少,特别干旱,特别是荒漠的地方。

    比如降雨量在几厘米,可是蒸发量就是几千的单位。

    王方辰:北京是500多到600,这是全年总的降水量。降水量总的来讲没有什么太大变化。但是因为风的关系,比如有的降水云系,有风以后把它吹跑了,就降不了那么多,或者不均匀,比较靠南。如果靠北一点降了水,把海水生态系统、草甸、草原、湖泊的降水补起来,对北京就非常有益处。但是那个地方恰好是生态系统恶化比较厉害的地方。沙漠、荒漠、戈壁越来越严重。在那个情况下,本来地温就提高了,降水量没有变的情况下,冷气流一来,把降水云系破坏了,往南跑。前年华南地区那么多冰凌,中国总的国土面积有一半或者三分之一的干旱、地表失水,总的地温就提高,在一样的情况下,冷空气速度加快了,把降水云系往南压,压到长江、黄河以南,那个地方是没有冰凌的时候,就变成了大的灾害,弄的我们措手不及。所以生态系统总的维护、总的水量要非常平衡,很均匀。这时候我们人才觉得舒服。

    比如我们小的时候,根本北京就不用空调,电扇都不需要。现在不行了,没有空调真是过不了夏天,什么原因?地表的固化。固化以后把水的代谢渠道截断了。水一蒸发,带走的热量相当大,少了一个给人加湿的非常好的自然因素,我们就很难受。

    汪永晨:北京的河现在干的挺多的。我们曾经请过一个叫王建的生态学家讲,北京王府井、棒子井、积水潭,都和水有关系。但是现在都看不到了。河流对沙尘是不是也有一些影响?

    王方辰:有影响。有一位先生写了一本《水乡北京》,比如二环路过去都是护城河,还有大明豪、齐河楼、沙滩、南河沿、北河沿,这些地方过去都是河。比如什刹海往东走有一个万宁桥,本来那都是板桥,现在暴露的水还有昌母河,它是通到昌母河的,从昌母河一直到通惠河,就是在老的北京站的东边一点点。现在这些河道统统封闭起来了,什么原因封闭的?河道都成臭沟了,没有办法,太臭太脏都填了。现在水循环如果在城市里没有的话,城市就大受其害,现在慢慢慢慢恢复了。如果把沙滩、齐河楼、南河沿这些地方恢复的话,我想会给北京带来很新很新的气象。

    主持人:这么干,会有水吗?

    王方辰:水没有。有一点水的把它做成废水。从雨水口流跑了。本来7、8月份总会降点水,都流跑了,跑到海河里去,入了大海了。如果灌到河道里。比如国家大剧院边上有一圈水。奥运场馆也做了一片人工湿地。像这样的东西如果做一些。在城市建设的时候把河道腾出来,不要把自然空调系统破坏掉了,这样就很科学。就可以节能减排。

    汪永晨:北京原来好多水塘。比如颐和园的荷花池、稻田。

    王方辰:原来马甸、苇子坑,那个地方就是湿地。我们小时候到那吊青蛙,那个地方都是鱼尾塘,但是现在都没有了。建鸟巢那个地方原来还有一片湿地,现在没有了,但是做了一片人工恢复的湿地,如果再多一点,我想对北京整个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对北京的气候、湿度都会很好。

    汪永晨:上个星期在记者沙龙上您讲过,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其实对整个全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看内蒙高原的生态系统对整个华北地区也很重要。

    王方辰:非常重要。中国有三个大的水源生态系统。第一大叫做中华水塔就是青藏高原,因为青藏高原上实际上放了五个大盆,都是由大的山脉隔开的,最南面是喜马拉雅山,最背面是祁连山,中间有昆仑山、唐古拉山,每一个山脉隔出来了大盆就是一条江。这样浇灌了整个亚洲的48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没有青藏高原作为整个的地球这一块的凸起物,整个地球这一圈全都是沙漠。青藏高原往东一直去全都是沙漠。如果有了它就成了生态大伞,而且它高了以后,它的上空冷空气一过的时候,在它的南缘形成了附加带,把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抽到高原面上,就造成雅鲁藏布江等等非常好的一个生态系统。内蒙也是。内蒙作为华北平原北部的生态屏障,因为海拔比较高,阴山以东一直到大兴安岭和长白山这些地方。它离我们北京很近了,100的公里的距离。内蒙高原的高度和它上面所有的草对于北京或者华北平原北部的生态屏障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过去因为没有深受其害,大家好象觉得它就提供牛羊,提供肉就行了,都把它当成一个肉食生产基地了。但是后来过牧了以后,北京深受其害,而且新的党中央领导,比如温总理,本身就是学地质的,他对这个系统很清楚。所以最近一些年采取了一些措施,尤其科研对草场的恢复,对内蒙的海水生态系统,对北京的影响,很多专家在研究。如果我们注意保护我们北京华北平原的北部生态屏障,使那些湖泊能恢复起来,草甸或者各式各样的草原能够恢复起来,少养一点羊。那个地方如果生态屏障起来以后,北京的地下水就有了来源。它的上面正好是贝加尔湖的冷空气通过,南面正好是渤海湾的暖湿气流,海洋性气候。通过大兴安岭和长白山这一带,像黑龙江、嫩江、辽河等等很多很著名的湖泊。还有科尔沁,过去都是一片一片的湿地。现在基本上没有了。

    汪永晨:我是1998年去青藏高原,就是长江源源头。我回来采访了一个科学家,他说青藏高原是解开地球奥妙的一把钥匙。您怎么理解这句话。

    王方辰: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非常复杂,是因为印度板块钻到欧亚板块去了,而且这个力很大,把青藏高原托起来了。托起来以后,青藏高原形成了一个25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500米这么高的大高原,最高的地方,世界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有17座,都在这个山脉上面,等于是一堆碎石头。我们知道地球是像鸡蛋一样,里面是软的、热的,又高速旋转,在这个维度带上,一昼夜转一圈,那么大直径,实际上线速度很快,400多米。一个250万平方公里的东西镶在上面,一个转动那么大的大球,表面又是软的,上面镶了那么多碎石头,那么多山脉,那么多比较破碎的地质板块在上面,就非常容易动。而且有一个非常新的,大概从6千万年以后慢慢一直变成第4季。它的上面,不管是地质机构还是生态系统的形成,在地球总的来讲,它的年龄最轻。我们找它的证据的时候,看的非常清楚。

    汪永晨:怎么证明它年轻?

    王方辰:因为它的地质最后形成的。

    汪永晨:比如我们外行看一个山,怎么能看出它的年龄?

    王方辰:看它的年龄当然要专家来看。比如它过去是海洋。海退了以后,里面有贝壳,就在表面上看着。

    大地震一裂,一看下面的结构,没人破坏的话,它的年龄带越往上越古老,越往下越年轻。几次大的地块碰撞的地方,有专家稍微一讲你就看出来了,而且河道侵蚀的一块一块的地质剖面,看的一层一层的,很清楚。

    汪永晨:前两便到壶口去种树,看到黄河边上一层一层的水线很明显。

    王方辰:水流动快的时候,沉积的石头大一些,没有水,或者流速很慢,就是流沙。你一数,和树的年轮一样。

    汪永晨:江河的水线挺容易看。曾经在内蒙有一个专家,他告诉我们内蒙的有一个湖,也能看出水线的退化,这是不是这两年很明显的标志,就是说沙漠化了?

    王方辰:枯水能看得出来。近年来枯水的东西,比如原来水面侵蚀过的地方有一层,看最高的地方和现在的水面,可能一年一年地往下一层一层地下降。表面侵蚀的地方是可以看得出来。最近干涸的湖泊,能够看得出来。因为要是往下挖一挖,贝壳还有活的。当然更古老的东西,已经灭绝的东西,可能会有几万年。要看它的生物是能看得出来。

    汪永晨:我们回到青藏高原的奥妙。现在希望中国所有的江河都开发了,只有两条还保持着原生态,一个怒江,一个雅鲁藏布江。我们很难找到北京原来的遗迹是什么样,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总希望能够留下原生态的东西。青藏高原一个很大的价值就是它还有很多原生态的东西。你自己到过青藏高原,你觉得原生态的东西对你来说它的意义是什么?

    王方辰:原生态的东西不仅仅是供我们研究,就是有这么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在地球上放着,它是未来的希望。因为它的高度和它的地貌的特征,就可以永远地为我们创造一个含水生态系统,保护它原来的河道,保护它原来的海绵,我们说的海绵实际上是高寒草甸、灌丛,草原一定要有寄主,没有寄主的话水分子就分掉了,风一吹,就跑掉了,要把水分子固化在上面。草都是这么长着,水分贴在上面就凝固了,慢慢形成水珠下来。青藏高原250万平方公里,都是植被覆盖着,当然现在没有那么好了,都是开矿的开矿,利用资源的情况比较多,破坏也比较厉害。另外,再加上地球的干旱不仅仅是人类造成的,把人类目前为止挖出来的所有能源都燃烧了以后,用热值把地球和那么大的空间提高那么几度,现在还没有那么明显。可是自然界,就是太阳系整个的运作,整个围绕银河系运动的过程对它的干旱和太阳系的能级,我们知道银河有悬臂,臂的地方就是天体比较密集的地方,没有臂的地方就是空的、暗的地方,暗的地方能级比较低。恰好我们太阳系现在正是往银河系悬臂里面走的时候,如果运到核心区以后,当然温度就高了,人即使在地球上没有什么能源消耗,温度也会增加。我们要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变化的时候,这是一个首要的大的前提。

    汪永晨: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有90%的人认为是和人的过度的行为有关系。

    王方辰:起码人要降低能源消耗。因为我们知道太阳系正往银河系悬臂里面钻的时候,就更要降低。这个东西虽然离的比较远,但是非常现实。即便是我们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有一点破坏,还不至于把南北极的冰川都融化了。牛、羊吃,毕竟影响不了那么老远,可是为什么冰川都化了?

    汪永晨:我采访陈国栋,他说青藏高原有一两度的变化,对全球就是三四度的影响,这是为什么?

    王方辰:青藏高原等于是一个窗,你在上面看到有变化,下面更明显。因为下面那么多人,工业污染还有生活污染,你看不到原生态的变化。上面是没有什么人,没有什么破坏,那个地方变化,就预示着地球上的变化在那个地方非常明显了。那个地方变了以后,实际上下面变得更多。没有人干扰的还在变,下面那么多人、那么多工业,排了那么多,肯定会变得更厉害。

    汪永晨:说到这种变化,我觉得其实我们人类生活的变化,也不知道有的时候应该怎么解释。比如我们说的游牧,我们说的刀耕火种,这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觉得那是过去,那是落后,那是愚昧。可是现在大家越来越觉得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其实对我们整个的内蒙高原这样一块宝贵的土地是很重要的,几千年来游牧一直维系着它的生态系统。但是我们现在因为人口的膨胀,很难再去游牧了。比如现在让您开一个药方,我们的内蒙还能再游牧吗?

    王方辰:过去牛羊量和人的需求没有现在这么厉害。那时候维持游牧,是把草吃完了,等它长起来又回来了。量比较小的时候是可以的。现在要不定位那个系统干什么,你是拿它当饲养场,就养牛羊,还是当整个中国文明古都、北京的生态屏障,这样对它的要求就不一样。更多的人对于牛羊肉可以用别的办法来解决,可以往南迁。这样的话,生态系统就能够维持住。但是原来的游牧文化当然是好东西,所有的游牧民族对自然能量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是在所有民族里面、人类里面消耗量最小的。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知道农业种植、耕作破坏土地,这是没有办法,冬天把地耕了以后,一来风就把土刮跑了,农业种植对土壤肯定是有破坏。藏族或者游牧民族既没有镰刀,也没有镐头,也没有锄头,和土壤不发生关系,它有一个中界的东西,就是靠畜牧,牛、羊、马放出去以后,因为好汉草甸的草一寸多,想割割不下来,牛羊这个东西对于人影响更大一点。它把草吃了以后,变成了肉,变成了畜牧、皮革。它把所有的东西用的基本上是百分之百。它搭的那些帐篷也都是很生态的,它没有石头、没有砖瓦,也不用烧砖,就是羊皮、牛皮、牛毛。拆完了以后,这个地点马上草就长起来了,因为营养比别的地方高一点。蒙古族或者藏族住过的地方,草长的比别的地方还好。这样的话我们就认为,藏族、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对于保护草原,尤其是青藏高原上那种没有办法恢复的。如果把草全吃光了,一裸露,一干旱,年平均温度是零下5度左右,没法恢复,这样越来越恶化。游牧就有一定的限量,他走了以后又长起来,现在一千多年了,都是一个很好的系统维持下来。现在我们都进入了现代化了,老让他维持那么原始的,我们心里也有点不忍。

    汪永晨:应该征求人家的意见。

    王方辰:如果他认为自己的文化系统这样是最好的,那就应该维持。实际上我们的理念也有偏差。对于我们来讲,如果要是非常简朴,耗能很低,从小一直提倡,我们觉得那样的生活非常简朴,非常健康,也很好。可是告诉他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什么东西都按照大城市消费,面对我们这样的资源、人口,这就不适合了。

    汪永晨:我有一张图,比如这么一块地方,要养吃肉的人可能只能养两个,要养吃蔬菜的人,能养22个。虽然不是说一定要提倡吃素,但是现在也有环保人士提倡一个月有一天是不是可以吃素。因为养牲畜产生的甲烷、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有人说比烧煤还多。

    王方辰:很多科学家对排放出去的东西进行了研究、比对,都有一个行业的局限性。总体来看,不管是工业也好,人也好,畜也好,排放的东西对总的生态环境来讲都是积累的。不管你是多是少。不可能是零。不管你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牲口,你对这个环境都是有代价的,只要你的生命在,你就要有消耗。但是怎么样把它弄的最科学,我们科学研究如果够的话,就看看到底我们的高寒生态系统应该用什么办法维护。比如它的原始文化、游牧文化,能够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那就应该维持,如果不行,我们科学研究要给出一个很准确的结论。你总不能这样吧,这样不可持续。就是用什么更科学、更好、更可操作的办法来保持我们的延续,保持生态系统基本平衡。尤其是水分平衡,要优先保持。

    汪永晨:刚才一上来您就说您跑遍了中国所有的大江大河、大山。我们老说人应该放对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您跑了这么多的大山、大江,有什么故事?人和自然打交道有什么特别让您记住的?

    王方辰:故事很多。但是看起来遗憾多,高兴的事少。高兴的事也有,我们在荒漠地区看最近几年把畜牧都舍去了以后,宁夏、甘肃以东这一带,你注意了它的保护,让它在一个人工能够控制的,很科学、很合理的情况下,生态是能够恢复的。人只要讲科学,真正要想保护一个什么东西,我认为这个力量是可以做得到的。尤其中国,现在国力比过去那些年好得多,而且全民对这个事情重视了,领导也真正往这个事情上投资、投入力量。就是开发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环境,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了。我觉得这个力量会对世界整个人类的提高。

    汪永晨:我们绿家园在山西壶口种树,今年是整整第十个年头,从1999年开始去的。最初去的时候,因为有记者在那边采访,说当地是十年九旱。我记得当时他们用了一个特别形象的例子,就说我们种了28斤的种子,最后收了26斤的粮食。连种子都没有收回来。

    上游的水库防水,为什么放水,当地人也不知道,本来大家可以走到黄河边上看壶口,现在已经到了3月,还有6米高的大冰盖在黄河的两岸。从1999年种树,我们拍我们这些小树,这次拍的时候,很多人特别有成就感,一片大的荒山,都是我们种的树在那块展现着它的绿色。而且当地老乡说,我们种了树以后,他们那有一个泉水,这个水确实比原来充足了,而且为了浇树就修了蓄水池,家里也有自来水了。

    原来我们看窑洞都是一家一户的,一个院子,一个窑洞。现在我们经常去,当地的政府对他们也非常关注,所以给他们建了新的石窑。整整齐齐的一排石窑,有一两家还没有搬。我们就问他们,你们怎么还不搬,搬到石窑里安全。他们就说,那一排房子出门一看就是一个山,一道沟挡住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整个一个山挖子,你和人自然接触过程当中,是不是觉得穷和文化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矛盾,就是说现在的老百姓住的安全了,窑洞也漂亮了,但是缺乏了以前的个性。每一个动物、每一个植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可是从自然来说,每天都有很多物种灭绝。从文化来说,随着大家都在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模式,文化的个性也越来越少了。你作为研究生态人类学的,你对这些问题是怎么解释的?

    王方辰: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都是来自于和它相对应的生态系统,比如森林民族,他对应的是那样的一个环境,才有这样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文化理念、精神境界,这是一套系统。如果这个系统再变化,森林没有了,他对应的文化没有了,他的生活技能也都没有了。这是一个连带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就可以创造什么样的文化系统,而且也对应这个系统的科学技术。比如藏族,一个人带一把刀就敢进山,我们如果不带的话会死人的。他知道狂风来的时候会怎么办。他能点火,他不带火,他拿着石头就能把火点着。这样一套系统在草甸5千米的地方是1000多年一代一代的人慢慢总结慢慢搞出来的好东西。

    汪永晨:我们常去的怒江,有澡堂会。怒江边上有温泉,每一年的春节都要到这儿洗去一年的污垢。迎接新年的到来。他们有这样的生态,所以有这样的文化。

    王方辰:没有这个温泉,习俗也形不成。如果现在环境变化。类型不那么突出了,把人弄成像城市人这样。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什么地方都是多样性才好,东方不亮西方亮。我总觉得,如果在我们这一带不保护那些传统文化,尤其游牧文化这样很科学、很可持续的、很重要的保持原生态系统的方法。就会丢失很多东西。

    汪永晨:您看到的大山大河,除了咱们刚才说的以外,还有什么?

    王方辰:有一些大树的民族,他觉得树这个东西很神圣,有很多少数民族都是崇拜树。拿树当神。这个东西无形当中对树就是一种保护。他认为龙就在森林里面。如果说森林要是都没有了,龙就跑了。龙跑了以后,就没有水。他把这个东西按照少数民族的文化观念。虽然不科学,但实际上是这个道理。你有了那么大的大树,你就成为一个水库了。因为植物可以含养水。

    汪永晨:他们说我们这里没有泥石流,没有旱灾,风调雨顺,就是树供这那些土。

    王方辰:树是一个代谢渠道,把地下水靠根抽上来,太阳一照的时候,要往上放,要蒸发一些水,温度就下来了。如果下大雨,天上不管掉下什么东西,就被大树直接接着,水土就不流失。所以凡是有大森林的地方,一定是风调雨顺的好地方,而且生态系统也比较强壮,森林里面物质肯定是丰富的,不管野生动物、各种各样的植物,药材在森林里面都是最丰富的,藏药、蒙药为什么那么好?因为它的植物类型很多。这些东西是人类的总体文化。

    汪永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都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王方辰:过去都是有真事,是把它演义了。青蛙身上的黄色的东西非常毒。这个东西能够见血封喉。老百姓土办法治癌症。我们西医没有办法治,他们靠养生化解。

    汪永晨:我采访过一个人,我们在山上怕蛇,他说不用怕,只要有毒蛇的地方,出不了三步的地方一定有解药。

    王方辰:要把这个链条找清楚,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才能有可持续性。你知道哪个重要,哪个比哪个更重要。最最重要的根本还是水。水的循环代谢拉动所有的生命在每一个自己的位置上做自己的事情。

    汪永晨:傣族就是因为水多,然后他们就去泼水。

    王方辰:都是热带雨林的民族。只有旱季、雨季,旱季的时候,泼点水是很舒服的。

    汪永晨:人找到这种舒适。旱季的时候,雨来了,特别高兴。就像北极半年看不到太阳,半年全是白天,他们就会庆祝太阳的到来。

    王方辰:我们国家56个民族,一定是生态类型特别复杂。我们中国把世界上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囊括了。比如我们在雅鲁藏布大峡谷里面,下面是热带雨林,上面是大冰川。等于是在几公里里面,把赤道、极地立起来了。像云缝里面垂下来大画卷一样。

    汪永晨:我去过新疆,从乌鲁木齐去阿勒泰的路上,经过干沟湖。你进去以后,一天差不多是四季。我们在海子边上冻的要死,进到沟里以后,是干旱湖、河谷,然后又是春天。中国著名的女科学家徐凤祥,我知道她在北京的灵山也有一个教育基地、科研基地。灵山这个地方就在北京郊区的山上垂直分布,因为灵山是很陡峭的。我觉得认识自然是我们保护自然的前提,你都不认识自然,为什么要保护?像灵山这样的,在北京就能有这么分明的植被分布,它的文化有什么特殊的吗?

    王方辰:文化倒是看不出来。灵山那个地方面积太小了,它的生态系统也是草甸,是北京的珠穆朗玛峰。徐教授就是我的老师。

    汪永晨:你觉得她在那做的意义是什么?

    王方辰:确实北京的生态屏障。她提出北京的生态屏障就是灵山。而且做了认真的考察,动物、植物、生物多样性,应该怎么做,怎么考虑这个事。中国有两大水系,一个是长江,一个是黄河,北京也是两大水系,一个永定河,一个潮白河。这很类似。灵山就是永定河的一个支流的源头。和青藏高原的水塔有点像。它的草甸也是北方的冷空气吹过来以后,渤海湾的暖湿气流在那形成汇合,形成了很多清水河,那边有水库,对北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它含了水,像幽州等等古文化。过去,水边一定是文化,大流域大文化,小流域小文化。没有水,文化灭绝。欧洲的多瑙河、泰晤士河,也是文明的发源地。没有河流也没有生命,当然也不可能有文化,文化是高层的东西。对于北京来讲,灵山确实应该成为西部的生态屏障。徐先生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现在门头沟正在做这个计划。我和徐凤祥向先生学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怎么认定,它的价值是什么,比如把树变成劈柴了,那是最便宜的,几毛钱一斤。但是它活着的时候创造的价值无法估量。

    汪永晨:我听一个内蒙的市长说,我们现在卖的木头就是被砍了的人工的钱。砍树需要多少钱,卖木头多少方。而真正的生态价值是忽略不计的,一棵树长了200年,这200年的树的价值很少涵盖在里面。

    王方辰:不管大的植物、小的植物,哪怕菌类的东西,到底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从我们小学、中学一直在教育,生态这个概念对于我们来讲实际上是更重要得多。人和人之间的矛盾靠法律协调,我们生态系统和人的矛盾也应该有一套更好的法律,希望能够靠法律丰富起来。

    汪永晨:今天一方面我们对青藏高原的价值有了新的、科学的解读。另外有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人类生存的生态和文化,都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们要想留住我们的文化,就应该留住我们的这些生态,想留住这些生态,我们就会有丰富的文化使得我们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儿。谢谢王方辰先生。下次节目再见!

3、恶意环境违法可从重处罚

来源: 新京报2009-03-25

http://news.163.com/09/0325/09/5587AAJ0000120GU.html

   本报讯(记者马力)昨天,环境保护部下发《规范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若干意见》。对于恶意的环境违法行为,环保部门在处罚尺度上,可以采取从重处罚。

  《意见》指出,对于主观恶意、后果严重、屡罚屡犯等情况的环境违法行为,环保部门可以从重处罚。比如“私设暗管”偷排,拒绝、阻挠现场检查,造成饮用水中断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以及违法人被处罚后12个月内再次违法等。

  此外,此次环保部还确定了单位个人“双罚”制。即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环境违法行为的,除对该单位依法处罚外,环保部门还应当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罚款等行政处罚。

4、河北王快水库向北京应急供水量已超1100万方

来源:新华网2009年03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021344.html

    新华网石家庄3月24日电(记者朱峰 王炳美)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进行,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王快水库从3月份起启动向北京应急供水,至3月23日,入京水量已超过1100万方。

    记者从保定市水文局获悉,3月9日,沙河干渠连接南水北调总干渠分水闸开启,国务院批准王快水库开始向北京应急供水。

    目前王快水库入京水量水势平衡,水质良好,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水质标准。此次供水预计今年5月底基本完成,入京水量约1亿方。

    去年9月,黄壁庄水库提闸放水,河北省为北京应急供水正式开始。今年3月5日,石津灌区连接南水北调总干渠分水闸全部关闭,黄壁庄水库为北京应急供水结束。根据目前北京应急供水实际情况和水利部要求,河北省为北京应急供水水源地切换为王快水库。

王快水库是河北省四大水库之一,控制流域面积3700多平方公里,总库容超过13亿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灌溉、发电的大型枢纽工程。

5、天津300亿率先启动京杭大运河保护性开发工程

来源:新华网2009年03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021049.html

    新华网天津3月24日电(记者孙洪磊)京杭大运河西青段改造项目日前正式动工,总投资300亿元。自此,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京杭大运河保护性开发工程。

    据了解,京杭大运河天津段也叫南运河。在天津市界内,南运河由南至北流经静海区、中心城区,至三岔河口与北运河汇合后再入海河。

    此次开发建设的南运河段位于天津西青区中北镇,总长度6公里。整个项目以水文化为核心,通过挖掘、保护、传承运河文化,全面提升沿线区域的“生活品质”。

    据了解,天津西青区将利用5年时间,全面打造生态、文化、活力、休闲之河,在外环线外侧建成6.5平方公里、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生态旅游休闲商务区,构建运河经济带。

    其中投资20亿元的河道清淤整治工程已经开工,今年上半年将完工,项目区内首个大型商业设施也将于今年底主体封顶。

    据介绍,项目区总规划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包括休闲娱乐、都市观光、商务会展、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在内,构建创意产业园、梦里水乡、运河服务带、运河乐园等多个主题板块,并在主题板块内建设养生堂、天子码头等15个精品节点。

此外,该项目除依托地铁二号线之外,还在项目区内开通小火车、水上巴士等多种环保交通工具,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

6、双管齐下 黄冈市水污染治理推行“河长制”

来源:新华网2009年03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023115.html

    新华网武汉3月25日电(记者熊金超)黄冈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近日分别领到了一个新“官衔”——河流“河长”、湖泊“湖长”、水库“库长”。湖北省在黄冈市率先推行的“河长制”,将使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与全市河流、湖泊、水库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双管齐下”,共同负责重点水域的水污染防治和环境综合治理。

    湖北河流湖泊众多,其污染的治理已成为全省各地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8月,湖北省环保局局长李兵在向省人大常委会汇报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时首次提出了“治鄂先治水、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理念,提议推行“河长湖长制”,由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出任“河长”“湖长”,对水污染治理不力者不予提拔。

    拥有水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的黄冈市,是全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除长江外,境内还有举水、倒水、巴水、浠水、蕲水和华阳河6大水系和38个500亩以上湖泊。今年初,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节能环保目标责任书,实施“碧水工程”,在全省率先推行重点水域环境质量党政“一把手”负责制,由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湖长”“库长”,第一批对全市长河、遗爱湖等23个重点水域实行综合治理,要求在3年内整治到位。

目前,黄冈市政府已发出通知,要求下辖的10个县市区和龙感湖农场高度重视重点水域综合治理工作,在5月底以前制订出各重点水域综合整治方案,并按3年时间倒排工期实施,确保水域整治按时完成。

7、环境公益诉讼已逼门下(1)

来源:世界能源金融网2009-3-25

http://www.wefweb.com/news/2009325/1131359718_0.shtml

  往年,全国政协常委、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都要准备好几份提案,但是今年“两会”,他只专心致志地提了一份提案。这份提案关注的,就是环境公益诉讼。

  关注环境公益诉讼源于求学时的理想

  万鄂湘说,提这份提案与自己分管的职责、一直从事的研究和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有关。

  原来,早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万鄂湘就参加了一个有关环境保护的学生公益诉讼团体,主要是免费为水污染、森林砍伐等案件提起诉讼,做免费的法律咨询。

  从那时起,万鄂湘就一直有一个理想,就是把环境公益诉讼的理念和机制带回中国。

  虽然时机一直不成熟,但是万鄂湘从来没有放弃这个想法。去年5月,他还专门到污染比较严重的几个湖区及河流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最使我感到有压力的,也感觉到想要做点工作的,就是有一次去贵州省贵阳市。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跟我说,他现在最头疼的事情就是贵阳人快没有干净的水喝了,而当地的重要饮用水水源‘两湖一库’贵阳市只能管半边,另外半边的区、县照样往里面灌脏水,行政手段都用尽了,想尝试能不能在司法方面起到一些作用,让贵阳市的饮水安全有保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8、北师大,没有大树的校园

来源:搜狐绿色 2009-03-24 冯永锋

http://fengyongfeng1108.blog.sohu.com/112952494.html

我写下这篇悲伤的文字,不是因为我过了悲伤的一天,而是遇上了让我悲伤的事。

我的朋友先是打电话告诉我,接着发短信给我,接着是发邮件给我,告诉我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正在砍大树的事情。

更多的朋友给我发来短信,告诉我同样的事,有人在短信里说,这下子,北师大真的成了没有大树的校园了。有的则在邮件里,给我发来了他们拍到的砍树现场的照片。

我知道他的这句话有可能缘自我去年春天出版的《没有大树的国家》一书,但我相信,这句话同样出自他的内心实感。

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话,不能化为阻止砍树的行动。所有的人都在静静地看着杨树们死去,然后,发一发短信,写一写贴子。

北京师范大学最近砍掉了一条道路边两排高大的杨树,理由是他们会长虫,会老化,会生病,会影响别的树,会“有东西从树上掉下来”。北师大绿色科是乙方,真正的甲方,也就是下决策的那一方,是北师大后勤服务集团,这个“集团”说,他们是按照北京市替换树种的计划来安排的。这一次,一口气砍了七十棵树,当场卖给了外面的一些“木材公司”。

而春天正在到来,这些被砍掉的树,其实刚刚喷出他们繁茂的希望。

在树上做窝的喜鹊和灰喜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正在修筑的房子,轰然倒地;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倒树声中,岂有完巢?

诗经在很多年很多年以前,就说“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杀人性命不够,还要毁人屋宇;把大树贴根砍倒,就是既取走自然之子的性命,又拆除自然之子住宅的行为。

让我悲伤的远不止这些。让我悲伤的是中国这所喜欢摇木铎传金声的大学,竟然保不住几棵残存的大树。

2008年7月份,北京师范大学,为了接待某国的奥运代表团,就已经害怕得神经错乱,把校园北部长了许多年的树木,通通砍到;桩挖出,根刨尽,土壤拼命地浇水,然后,种上不知道从哪里买来的半死不活的草。(http://fengyongfeng1108.blog.sohu.com/93979717.html)

一个大学,宁毁大树,宁种麦子一般单一纯正的草,就说明,这个大学,不再想要大树,不再想要丰富的自然之美,而只要士兵们站队排阵的草。新种下的小草,战战兢兢地顶着浑身凉水,在日益暴烈的阳光下,谄媚地对权威者柔笑。

人们说大学是有思想之地,是文化传承场,是智慧盛开之原,然而,一个连自然界都害怕的大学,一个连大树都害怕的大学,怎么可能有如此的胸怀和作为?

有人说大学是民主之地,信息公开,管理透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为公益事业舍血汗拼性命;然而我看到在北京师范大学,信息专制,管理武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只把自己当成路人。

而我,偏偏只是打酱油路过北京师范大学,我看到那些倒下的树,看到那些表面上站着,实际上早已葡伏在地的“知识路由器”们,突然发现了浮满眼前的悲伤。

大学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一个群体对自然界的态度与这个群体的思想能力的关系,我写过不少文字;我发现,中国最引为自傲的北京大学是没有大树的校园,中国最喜欢夸奖的清华大学是没有大树的校园,中国最喜欢表彰的北京师范大学是没有大树的校园;中国所有被寄予厚望的大学,都是没有大树的校园。

我的意思是,你的学校里可能长着几棵年纪很大、身体很粗的树,但你不知道哪一天,会有哪一个人,一声令下,就把它们轰然砍倒。

我的意思是,你的学校里可能长着几棵大树,这树可能从远方的森林里被强行移栽过来,也有可能是身边的其他兄弟被全部砍光清除之后的遗老遗少,不管如何,它们即使站在那里,也不过是活着的被阉割的标本,它们于生态系统,它们于自然界的传承,早已经丧失一切的功能和希望。

在一个没有大树的国家,所有的大学校园,都是没有大树的校园。

在这里,我铺展开我全部的悲伤,不是因为我过了悲伤的一天,而是我又看到了悲伤的一幕。虽然这一幕,与我每天都看到的,没有什么不同。

9、近50年全球气温上升脚步加快 今年可能再创新纪录 

来源:人民日报 2009年03月2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3/25/content_11069793.htm

    近50年来,气温上升的脚步在加快,这一趋势将持续至本世纪末——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50年来,气温上升的脚步在加快。

    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刘洪滨博士介绍,过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升高,本世纪变暖幅度还会增大。最新观测表明,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研究所上月底发表的研究报告说,2008年是自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九个最热的年份,估计下一个厄尔尼诺现象今年或明年开始形成,全球地表气温可能将在今后一两年内创下新纪录。

    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副司长巢清尘认为,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已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在变化速率方面呈现出的特征是:北半球快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快于低纬度地区,冬季比夏季变化大。他还说,温室气体具有生命期,其温室效应会在几十甚至几百年后产生效应,因此其影响是深远的。预计气温升高将持续至本世纪末。

  非洲国家制订行动方案

    非洲大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近年来,由于旱灾和涝灾在非洲国家较普遍,造成粮食产量严重不足。在非洲之角及其周边地区,严重干旱造成2000多万人缺粮,许多人不得不靠救助为生。气温升高同时也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非洲40%的土地归牧民所有,但气温升高造成的干旱使牲畜患病率、死亡率增加。非洲大部分国家的民众以农牧业为生,因此气候变暖导致不少人陷入贫困。气候变暖还导致该地区疾病流行以及生态平衡被破坏。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的高度关注。乌干达环境部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增加在科技和公众教育领域投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赞比亚总统班达最近指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政府的优先任务。赞比亚强调森林在吸收温室气体方面的作用,将在今年评估森林政策,同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也已在准备之中。南非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召开一次气候变化会议,有关气候变化的白皮书也将于2010年前完成,并在2012年前实施。

  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的生物燃料至少提高到10%,将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减少20%。西班牙拟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政府制订了“2004—2012年节约和有效利用能源战略”,已开始在工业、交通等7个方面实施节能增效计划。瑞典计划至2030年全国所有汽车都不再使用化石燃料。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确定的目标是2025年实现碳零排放。葡萄牙已建起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与同等发电量的煤动力电厂相比每年可减排近9万吨二氧化碳。德、法、意等《阿尔卑斯公约》缔约国最近也通过一项行动纲领,以应对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候变暖。

    美国出台应对措施

    在美国,由于气温升高,阿拉斯加地区风暴增加,人们被迫迁往高地居住。西部山区的积雪减少,给捕鱼、水力发电、工农业用水带来负面后果。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平面在过去100年间上升了20厘米,致使26万居民和3000多公里道路成为“水灾危险区域”。预计到本世纪末,加州海平面将上升约1.4米。气候变暖造成的淡水紧缺、农业减产也是美国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表示,如果美国不积极采取行动减缓全球变暖,美国西部和中西部地区的淡水短缺现象将更加严重,加州的大片农场和葡萄园可能在本世纪末消失。

    美国政府拟出台一整套应对措施:启动“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体系;每年确定目标,最终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1990年水平,并到2050年再减少80%;此外,还将投资150亿美元开发清洁能源,发展安全核能与清洁煤炭技术。美国环保署将重新审议加州的请求,允许其率先实施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这将对美国10多个州产生示范效应。

    中国广泛参与国际合作

    中国是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参与者,至今已与97个国家签署了103个环保方面的协议,广泛参与环保科研、技术、政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于2007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于2008年10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遏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各国联手,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相关条款,提高能源能效,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由于发展中国家受资金、技术制约,抗风险能力较弱,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也较大。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环保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也有着较大优势,因此有必要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给予帮助。(本报驻南非、西班牙、美国记者 裴广江 张金江 管克江 本报记者 杨 晔采写)

10、环境修复难度大 病因究竟在哪里

来源:中国水网2009-03-25  吕春香

http://news.h2o-china.com/interview/h2o-china/790041237952333_1.shtml

  目前,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政府对环境治理力度也有加大趋势,对环境修复越来越重视。北师大一位教授曾透露,环境修复在中国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安排了10亿资金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此外,他做了一个假设,如果将北京现有的垃圾填埋场等污染场地进行修复,需要近2000亿资金。一旦推动起来,这将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环境修复,就是借助外界的作用力,使环境的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的部分或全部恢复成为健康的状态,主要包括土壤修复、水环境修复和生态修复,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年跃刚研究员在接受中国水网记者采访时说,“环境修复就是对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等外在胁迫作用力进行减弱或消除的过程。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加速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部分区域针对河流、湖泊、土壤等方面的环境修复与生态修复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环境修复的基础工作是控源

  国家近十多年来在河流、湖泊水环境修复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如太湖、滇池、松花江、淮河等方面都下了不少功夫,包括人力、财力等方面,但是好像目前来看效果并不是很好。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在一次大会发言中也指出,河流修复有一定的进展,但是任务依然非常艰巨。相比而言,湖泊的生态更脆弱,里面的营养物质一旦进去以后,一旦进入富营养化的状态,要想恢复就比较难,就跟中医看病一样,得一点一点把脉,一点一点恢复,那是非常难的事情。像太湖、滇池、巢湖最大的问题就是污染物质的浓度远远超过了它的承受能力,再经过十年,这样力度的治理,也不一定会有多大进展。

  年跃刚介绍说,生态修复的基础工作是控源。湖泊和河流的生态修复从技术角度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关键是控源难度大,控源是影响修复的主要方面。目前,人们在对河流和湖泊的生态修复中已经接受了回归自然的理念,采取了构造缓冲带、构造自然河流形态、构造生态护岸等技术措施,改变了以往钢筋混凝土构造的技术思路,这一切都是减轻外力胁迫的过程,但是最大的胁迫因子-环境污染还没有减轻。自然界的河流、湖泊都有自我净化、自我修复的功能,只要减轻环境胁迫因子,那么水生态系统将进入自我恢复的过程。所以说,要进行水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控源是重要任务也是首要任务。

  强化环境管理是控源工作的保障

  年跃刚指出,环境修复工作是在为过去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埋单,这警示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阻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避免将来为今天付出更大的代价。环境管理是环保之纲,只有纲举才能目张。为此,环境管理必须先行,需要强化三方面的环境管理工作:首先,必须加强环境管理的能力建设。制定科学完备的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设置先进、精准的计量考核系统,培养优秀精良的环境管理队伍,这是环境管理的重要保障。其次,强化环境管理进入经济领域的通道。一定要将环境管理渗入到经济领域,提倡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的产能,并把环境管理融入税收政策,用税收杠杆去橇动环境保护行为。第三、把环境管理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把环境管理带入行政管理体系,使行政官员在环境保护方面化被动为主动;把环境管理融入百性的日常生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规范日常的环境保护行为习惯,增加人民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意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职能。

  目前,环境修复需要做的工作很多,环境问题需要引入市场手段,但面对生物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市场手段是不太好解决的,更多的是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监督检查、管理推动和国家投入。

  年跃刚介绍说:要从源头控制污染,就要充分重视环境规划,应把环境规划纳入到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在开展城市规划、行业规划、产业规划、区域规划、开发区规划等各种规划过程中,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不足、力度不够,应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到各种规划的核心内容,因为在进行开发活动中没有环境保护支撑的规划将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例如,在进行城市规划、区域规划等各种规划中应将水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到规划的重要内容,应以水为主线,以水资源量和水环境承载力为限制因素,进行城市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的相关规划。目前,中国许多城市及区域所面临的地下水漏斗、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的问题,都是缺失水环境保护规划而无序发展的后遗症。

  不从水资源角度去规划城市的发展规模,不将产业结构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考虑,前期的环境保护规划、设计工作做的不扎实,就会给以后的治理、修复工作带来更大的麻烦。

一位证券分析师认为,如果将环保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让各个利益主体充分发挥出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解决问题,这也许是一个突破困局的方法。(中国水网)

11、2030年全球一半人口水资源紧张 日益成为政治问题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3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021564.html

  全球水资源需求量从未像今天那么大,并且,由于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日益提高的生活标准、食物消费的变化,以及能源尤其是生物燃料产量的增加,这种需求仍将增加。这是最新发布的《联合国水资源开发报告》第三版——《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所得出的结论。

  《联合国水资源开发报告》每3年发布一次,它全面评估了全球淡水资源状况。作为此报告的最新版本,《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强调了水资源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日益增加的短缺状况,对水资源的管理而言,‘良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减贫也依赖于我们投资于这个领域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干事松浦晃一郎说。

  报告指出,水资源需求仍在增加,但一些国家已经达到了其水资源利用的极限。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可能使这种情形恶化。无论是在国家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或是在不同活动领域之间,水资源的竞争正在加剧。这有可能使水成为一个日益政治化的问题。

  减少水资源需求和浪费,以及改进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措施业已存在,而且,许多国家已经通过立法寻求对其水资源进行良好的保护和管理。

  但是,报告指出,这些改革举措仍未产生显著效果,因为对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所采取的行动往往被单独限制在这一领域范围之内,而有关水资源的重要决定都是由这一领域之外的人做出。为了使决定更有效,需要来自所有领域,包括农业、能源、贸易和金融的决策者参与,因为他们都对水资源管理具有决定性影响。

  报告也强调了政府同私营部门和公众之间建立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实现MDGS前景喜忧参半

  报告作者观察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获得基本的与水相关的服务——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和食物产品——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仍然不足。这种“一切照旧”的情形意味着到2030年,全球大约有50亿人(占世界人口总量的67%)仍将缺乏有所改善的卫生设施。

  报告说,在这种情形下,实现水和卫生千年发展目标(MDGS)——到2015年,将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的人口比例降低一半——的前景既是充满希望的,也是令人担忧的:按目前的发展趋势,届时超过90%的世界人口将获得改善的饮用水源;同时,基本卫生设施的进展仍然不足。

  除了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国家,世界正朝着完成饮用水MDGS的道路前行。这一地区发展严重滞后,有大约3.4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

  然而,世界距达成卫生设施MDGS仍遥遥无期,5000万非洲人缺乏足够的卫生设施,其他许多地区也处于落后。如果要达到联合国设定的目标,仍然需要我们加倍努力。

  贫困与水资源之间的联系显而易见:生活标准每天低于1.25美元的人数同缺乏安全饮用水的人数大体相当。

  这种情况对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发展中国家大约80%的疾病同水有关,每天导致大约300万人死亡;每天大约有5000名儿童死于腹泻,或者说每秒死亡17人。总体而言,通过改善水供应、卫生设施、卫生条件和水资源管理,世界范围内大约1/10的疾病可以避免。

  水资源需求剧增带来巨大压力

  报告指出,尽管部分人口仍然无法获得足够的水资源,但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

  在过去50年里,全球淡水抽取量增加了3倍,而同一时期灌溉面积增加了1倍,这个基本现象与人口的增长密切相关。世界人口现约有66亿,每年增长大约0.8亿,这将意味着每年增加大约640亿立方米的淡水需求。然而,到2050年出生的30亿人口中,将会有90%居住在发展中国家,许多人居住在已经缺水的地区。

  人口增长意味着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增加了对水的需求。农业目前是最大的水资源消耗者,占所有水消耗的70%(相比工业的20%,家庭用水的10%)。到2050年,如果农业水资源生产率得不到进一步改善,全球农业需水量将增加70%~90%,而一些国家已经达到其水资源利用的极限。

  与此同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尤其是新兴国家日常饮食中肉类和奶制品的相对重要性有所增加。生产1公斤小麦只需要800升~4000升水,而生产1公斤牛肉需要2000升~1.6万升水。据估计,中国消费者1985年人均食用20公斤肉类,2009年将超过50公斤。相比之下,2002年每名瑞典居民的肉类消费量为76公斤,美国则高达125公斤。

  近年来,生物燃料的生产也在猛增,这对水资源需求产生了重大影响。2008年全球乙醇产量为770亿升,是2000年和2007年期间产量的3倍,到2017年将达到1270亿升。巴西和美国满足世界需求的77%,是两个主要生产国。

  但是生物燃料在能源总产量中的比例仍然很小。统计2008年汽油运输燃料市场中的乙醇比例,美国约为4.5%,巴西约为40%,欧盟约为2.2%。尽管它们有可能帮助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依赖,但鉴于其投入以及目前的生产技术,根据本报告作者的观点,生物燃料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施加过多的压力。主要的问题是需要大量的水和肥料来栽培作物:生产1升生物燃料,竟需要1000升~4000升水。

  与此同时,能源需求正在增长,相应的水资源需求也在增长。到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预计将增长近55%。仅中国和印度,就将占到这一增长的大约45%。2004年~2030年间,预计水电将以1.7%的年均增长率增长——总体增长60%。

  鉴于矿物燃料供应减少,需要转向更清洁的能源,并有可能动用额外储备来适应气候变化导致的加剧的水文变异性和不确定性。尽管大坝因会带来深刻的环境足迹及其会造成大量人口流离失所的趋势而遭到批判,但在许多人看来,它还是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这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适用,这些国家的水电潜能相当可观。

  气候变化加剧水资源紧缺

  科学家们有一个共识,即全球变暖将导致全球水文循环的加剧和加速。这种加剧可能转化为蒸发率和降水量的不断增大。尽管现在仍不确定这些变化将对水资源产生哪些影响,预计水资源缺乏将会影响到水质和诸如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现象的出现频率。

  报告预计,到2030年,47%的世界人口将分布在用水高度紧张的地区。单是在非洲,到2020年,将有7500万~2.5亿人因气候变化而用水紧张。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缺乏,将对移民产生重大影响。预计将有2400万~7亿人会因为缺水而流离失所。

  亟须加大水资源投资

  根据本报告作者的观点,并非只有富国在水资源部门投入——发展中国家的未来繁荣将部分取决于它们在水资源领域的投入。水资源开发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在水资源方面的投入,会有各种程度的回报。在增加获取安全用水和卫生设施方面每投资1美元,预计将产生3美元~34美元的回报;另一方面,如果投入不足,受损的GDP有可能达到10%。在非洲大陆,因无法获取安全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而造成的总体经济损失预计每年可达284亿美元,即GDP的5%。

  卫生设施方面的投入也有益于生态环境。今天,发展中国家80%以上的污水未经处理排放,从而污染了河流、湖泊和沿海地区。

  据估计,工业化国家更换老化供水基础设施和卫生基础设施的总成本可能高达每年2000亿美元。

  水资源短缺只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尽管在水资源基础设施和水资源部门能力发展方面的投入能够产生效益,但为此划拨的政府预算分配和官方援助却很不充足。例如,对整个水资源领域的官方发展援助一直在减少,仅保持在总援助流量的大约5%。

  改善水资源管理可有效提高利用率

  面对水资源日益匮乏的现象,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把水资源管理战略与发展计划结合起来,报告列举了一些国家的典型案例,比如赞比亚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新政策、土耳其的东南安纳托利亚项目和澳大利亚的一些项目。

  报告指出,如果按通过渗漏流失的水量判断,城市供水管网和灌溉系统的效率都非常低。在地中海地区,估计城市地区有25%的水资源流失,通过灌溉水渠流失的水量则达20%。

  废水处理也可以增加可用水资源的供应,一些国家已经在回用处理过的废水。但用于农业的城市废水仍然有限,除了少数几个水资源非常有限的国家——加沙地带(巴勒斯坦领土)占40%,以色列占15%,埃及占16%。

  海水淡化是干旱地区使用的另一个处理程序。在已经达到其可再生水资源极限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塞浦路斯),海水淡化被用以获取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报告还指出,存在于水资源部门的腐败将会导致有关水资源和卫生设施MDGS的投资成本提高500亿美元左右。(黄勇)

12、环境监管怎么强化? 江苏六市县经验提供示范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3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021298.html

  为了不断提高环保能力建设,推动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江苏省徐州、无锡、苏州、扬州等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一套具有当地特色的监管体系,江苏省环保厅近日向全省各地推广6个市、县的经验,为江苏环保机构的改革提供示范和借鉴。

  徐州、铜山:完善环境监管体制

  作为江苏省老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长期以来,徐州市基层环保部门一直受“编制难以争取、经费难以落实、装备难以更新、条件难以改善”的困扰。

  2003年,徐州市以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实施环保管理体制垂直试点,采取市环保局统筹、机构前移、工作下沉、权限下放的方式,将辖内经济开发区环保局和鼓楼、云龙、泉山、九里4区环保局及所属事业单位建制上划,作为徐州市环保局的派出机构实施垂直管理。

  同时,徐州市还推行了环保片警制度。从2004年开始,徐州市环保局以分局为单位,全面启动效能监察工作,借鉴公安部门经验,在云龙区开展片警试点,将辖区范围划定为9个责任片区,各片区安排2~3名片警,统一履行管辖区域执法监察、排污收费、环保宣传、信访协调等职能。

  2007年,徐州市在各街道(乡镇)全面推行环保片警制度,将环境监察重心下移到基层。

  作为徐州市的老工业基地,铜山县通过“三创三优(创新监管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手段,优化工作效能;创新人才建设,优化队伍素质),努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环境管理体系。

  铜山县在全省率先采用设立县环境监察大队、乡镇环境监察中队的两级执法监察模式,根据各镇经济水平和污染源分布,以2~7个乡镇为单位,设立6个环境监察中队,监察人员采取统一考试、择优聘任的方法,在30多名乡镇环保员中进行选拔,根据各中队工作量分配执法车辆及仪器设备。

  2007年,经县编办、人事局批准,监察中队增加至10个,统筹负责辖内重点污染源监管、环境整治、排污收费、信访协调等工作。

  今年,铜山县环保系统还将增建国镇、铜山经济开发区两个环保分局,全面提升环境执法能力。

  针对县域经济中工业比重高、开发区规模大、企业多等特点,铜山县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建设项目管理股,统一负责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并相继成立环境监控中心、稽查大队、信息中心、信访中心4个直属机构,及时掌握企业污染排放、排污费征收、群众信访等情况,明确责任人及完成时限。

  苏州、仪征:强化监测,为决策服务

  作为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苏州市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以构筑人才高地、技术高地、科研高地、服务高地“四大高地”为抓手,形成了具有苏州特色的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

  从1993年开始,苏州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前站后所、站所合一”的运作管理模式,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合署办公,使监测力量得到极大增强。

  “九五”以来,苏州市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办公条件、更新仪器设备及各监测点的力量配备,相继建成93个水环境监测断面(点)、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7个大气自动监测站、16个噪声自动监测点、306个环境噪声手工监测点、250多家工业污染源的例行监测点,初步形成了覆盖水、声、气污染源的自动监测与预警网络。

  2007年以来,围绕太湖治理工作,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编制了《太湖饮用水水源地蓝藻应对预案》和《太湖蓝藻水华预警监测方案》,对太湖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周边藻类生长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在望虞河干流、西岸主要支流布设20个控制断面实施加密监测,日测日报,为政府积极应对、处置蓝藻问题,确保饮用水源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充分发挥了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而仪征市则注重监测设备现代化、监测能力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和监测队伍专业化的“四化”建设。仪征市加强了资金投入,以提升监测装备现代化程度。建成扬州地区首家空气自动监测站,逐步完善了集水质、空气、噪声、污染源在线监控、信息发布于一体的环境监控预警系统。仪征市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导向,加强与驻区重点企业、工业园区的联系,强化项目争取和项目储备,全面拓展监测领域。同时,加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目前标准化监测领域已涉及四大类117个项目,监测能力现代化达标率为94%,并编写了污染物监测分析作业指导手册,填补了县(市)环境监测领域多项空白。

  无锡、张家港:提升环境监察效能

  无锡市地处太湖之滨,湖泊众多、河道纵横,水污染源面广量大与环境监察力量相对薄弱的矛盾尤为突出。2007年供水危机事件发生后,无锡市积极调整思路,以落实5项联动机制为抓手,全面提升环境监察效能。

  无锡市建立了责任联动机制,全面推行建立市、县(园区)、镇、村4级河长制,范围覆盖全市64条主要河流,由市纪委牵头,每月对环境执法和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察,引导各级党委、政府主动采取措施,加强环境监察机构建设。去年以来,无锡市新增12个环境执法机构,宜兴市、江阴市、惠山区等市(区)在乡镇(街道)设立环保监察分局,滨湖区在10个镇(街道)和工业园区设立环境监察管理办公室,工作经费都由各级财政列支。今年以来,全市环境监察部门新增编制75人、辅助执法人员101名,全市环境监察力量扩充近一倍。

  无锡市还建立了执法联动机制和信息联动机制。联合纪检、发改、经贸、建设、水利等部门,由市、区(县、市)两级主要领导带队,开展执法检查,强化行政问责和目标落实。同时,与建设、渔业、气象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投入5亿多元启动建设环境监控中心,建立污染源、太湖蓝藻、断面水质、大气等自动监控系统,目前占全市污染排放总量90%以上的COD、SO2等重点污染源和太湖主要入湖河流纳入了在线监控。

  无锡市环保局还与银行机构签订协议,将2026家企业纳入信息公开范围,建立银政信贷联动机制,把企业的环境行为分色标识,并定期在新闻媒体公示,银行对红色、黑色等级企业实施停贷、收贷。

  无锡市还建立了公众联动监管机制。新区、北塘区环境监察部门面向社会招考、培训环保监督员,积极发展退休教师、社区干部、红领巾监督岗等组成的“环保卫士”编外队伍,协助环境监察部门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

  张家港市为了提高环境执法能力,以突出5个重点为核心,推进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健全环境监察网络。

  张家港市环保局建立市监察大队——乡镇环保办——村环保协管员3级监察网络,市环境监察大队的编制由36人扩大到51人,新成立了编制为8人的市环境应急处置中心,配备数码相机、噪声分析仪等现场取证设备。结合驻区企业发展特点,在总结多年环境监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进水浓度、装置运行、现场环境等17类执法内容,为执法必严创造了条件。先后制定出台《执法工作规范》、《行政处罚工作规程》、《违法排放污染物责任追究工作规程》,从岗位职责、工作制度、执法程序、监督稽查、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加强与公安、工商、渔政、广电等部门的沟通,建立联合执法、协同调处等机制,对无证无照企业引发的环境问题和渔业污染事故等,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移送工商、渔政等部门依法处理。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坚持一抓到底,严格落实“三不放过”原则:违法事实不查清不放过,违法问题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违法责任人不追究不放过。

张家港市环保局还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管理,试行环境信访调处听证、无理上访终结和信访回访制度,召集基层组织、执法人员、群众代表、企业法人进行圆桌对话,拓展公众参与渠道。(闫艳 李玉芳 记者 高杰)

13、危机中孕育着机遇 抓好污染减排绝不动摇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3月25日 陈谦

http://env.people.com.cn/GB/9021233.html

  坚定不移地全力推进污染减排,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综合竞争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向和目标。

  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再一次向我们传递了这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与新能源科技博览会19日在北京开幕。博览会设立了政府综合展区、企业展区、技术交易服务展区以及全民节能减排科普展区,宣传我国政府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方针政策,反映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工作的重大成果、各部门推进节能减排科技工作的重大成就;展示国内外企业和科研单位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领域的先进技术、设备、工艺和产品,展示节能减排、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项目、行动和成功案例;面向社会和全民开展节能减排科技教育和知识普及。

  19日和2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分别来到北京展览馆,参观了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

  当前,我国正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紧要关头,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的举办,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一博览会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沉着冷静和高瞻远瞩,体现了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绝不放松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清晰思路和战略决策。

  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是我们应对危机、渡过难关和增强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资源环境的代价过大。要扭转这一状况,就必须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党和国家将污染减排作为“十一五”刚性约束指标,不仅是为了强调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更是为了以污染减排为重点和突破口,通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和下降,缓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大的环境压力,进而以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扩大环境容量,增强环境承载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为此,必须不断加大污染减排的力度,要在强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的同时,不断加大科技减排的力度。加快污染减排关键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以科技为坚强的支撑和后盾,提高污染减排的水平,降低污染减排的成本,扩大污染减排的效益。使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在污染减排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不仅推动环境保护走向科学化、现代化,更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现实需要。要让环境保护成为宏观调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首先必须抓住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进而推进工作的全面开展,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高度融合。这正体现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思想和战略部署。以污染减排为抓手,全力削减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将有效缓解乃至最终解决当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为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提供了切入点。同时,强调各级地方政府在污染减排中的责任,将切实增强地方政府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促进地方政府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科学安排、统筹部署,以环境保护为重要支撑和手段,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将环境保护贯穿到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渗透入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各方面,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年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的六大任务,强调要健全节能环保各项政策,按照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监测体系,狠抓落实;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国家机关、公共企事业单位要发挥表率作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面前,党和国家对污染减排提出明确要求,显示了坚决不片面依靠上项目、建工程刺激经济复苏,而是要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降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成本,提高发展效益和质量,增强发展协调性,提高中国经济应对风险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清晰思路。正如科技部部长万钢所言,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危机中孕育着机遇,污染减排,正是我们抓住机遇的关键。

14、存在疾病传染危险 医疗洗涤污染怎能没人管?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3月25日 罗浩

http://env.people.com.cn/GB/9021808.html

  医疗卫生行业属于公用事业,在环境监管方面属于较特殊的行业。医疗卫生行业的废弃物种类多、排放量较大、排放情况复杂,特别是一些废弃物带有病菌,存在一定的疾病传染危险。目前,全国大部分的县级环保行政机构对县级医疗固体废物进行统一收集,对医疗废水也加强了监管,但是对医疗洗涤污染的监管却一直是个空白。

  医疗洗涤污染就是医院对普通病区和传染病区的床褥和衣物进行洗涤而产生的污染。这一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存在很大的污染隐患,具体表现在:一是污水直排,且排放量较大,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下水管道,可能会进一步造成河流或湖泊的污染;二是洗涤剂选用不规范,有的医院洗涤病人用的被褥及衣物没有选用无磷洗衣剂,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三是普通病区和传染病区的衣物混合洗涤,这样做不利于医疗洗涤废水的分类管理。

  要彻底解决医疗单位洗涤污染问题,首先要求环保部门不能“缺位”,要管起来。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含病原体的污水应当经过消毒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后,方可排放。”;第七十六条规定“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该切实履行职责,填补医疗洗涤废水的监管空白,坚决遏制医疗洗涤污染的蔓延。

  其次要求有关部门配合起来,齐抓共管。医疗洗涤污水排放涉及环保、卫生等诸多部门,医疗洗涤废水不应简单定义为医疗废水或工业废水,卫生部门作为医疗卫生单位的主管部门,要站在医疗卫生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一步重视医疗卫生行业的污染问题,提高对医疗废水的检测和监管能力;环保部门作为环境保护监管部门,要强化对医疗废水、废弃物的监督管理,确保医疗机构将废水达标排放,确保废弃医疗物品的及时回收与合理处置,防止医疗污染扩散。只有各部门各司其责、齐抓共管,才能更有效地控制医疗洗涤污染。

再次要求引进社会化服务,要活起来。实践证明,“集中处置”原则和“代处理”制度是更便捷、更有效地消除污染的好办法。对医疗机构来说,运用市场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还可以简化管理,使医疗单位集中精力去做好本职工作;对环保部门来说,实行医疗洗涤污染治理社会化服务后,环保部门可以更直接地对专业洗涤或治理机构进行监管;而对专业洗涤部门来说,更是提供服务、发展壮大的机遇。因此,医疗洗涤及其治理的社会化服务实现了医疗机构、环保部门及洗涤行业三者之间的共赢。

15、免费塑料袋为何卷土重来?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03-25  雷泓霈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0903/t20090325_600215.html

  据报载,“限塑令”执行大半年后,广东省珠海市不少零售企业又出现免费塑料袋“回潮”的现象。

  塑料袋“回潮”并不是群众环境意识落后的表现。事实上,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得到了较大提升,只要是能够做到的事情,他们当然乐意去做。可问题在于,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让生活退回到不方便的状态,人们会觉得不情愿。而商家正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种需要,才继续发放塑料袋。

  笔者以为,归根结底,塑料袋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制造塑料袋的材料不够环保,很难降解。如果因为环保的需要而单纯要求人们一味做出舍弃,这种做法显然不够人性化,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方向。

  事实上,国际上治理“白色污染”的主流思路是4R原则,即源头控制减量、促进回收利用、局部实行限制、鼓励发展替代,最有效的措施是“鼓励发展替代”。国内不少专家也认为,最重要的是寻求到更好的替代品。但可降解塑料袋尽管被认为是一种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废弃后可被环境微生物完全分解、最终被无机化而成为自然界中碳素循环一个组成部分的高分子材料,是目前呼声很高的传统塑料袋的替代品,但终因投资商囊中羞涩,造成这一高科技产品“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处境。

  人们对环境污染治理能够进行大规模投资,为什么就不能对可降解塑料行业进行资金和政策扶持?笔者以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水环境污染已经十分严重,而“白色污染”产生的危害是潜在、长期的,因此人们更愿意关心投资的成本,而忽视了塑料袋对未来造成的严重污染。

  一些地区出现超薄塑料袋“回潮”现象对我们其实是一个警醒。如果人们仍然找不到塑料袋的有效替代品,有关部门监管又不力,那么等待我们的肯定是灾难性的“白色污染”。期待可降解塑料袋能早日大批量地走上市场,为群众带来方便,为环境带来洁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