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30
三月二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民间环保:
1、绿家园志愿者黄河边种树十年之二――今日黄河边的窑洞
环境资讯:
2、光明日报: 202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要降40%—60%
3、中国新闻网: 联合国号召全社会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 熄灯节能
4、新华网: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世界各国加强对水资源管理
5、上海证券报: 环境保护部:环境税费政策改革总体思路已定
6、新华网: 专家指出,地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地方信息:
7、重庆日报: 长寿巴斯夫MDI项目很安全 四道"防线"守住化工污染
8、新华网: 湖北全面清查整顿长江违法排污行为
人与自然:
9、法制日报: 青海湖珍稀湟鱼遭违禁捕捞濒临灭绝
NGO动态:
10、搜狐绿色: 刻不容缓 绿色和平启动拯救气候倒计时
环保人物:
11、搜狐绿色: 环保疯子汪永晨
气候变化:
12、新华网: 专家解读: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人类健康?
深度报道:
13、新京报: 河南民权砷毒水调查:触目惊心 地方政府成“帮凶”
14、贵州都市报: 志愿者走到第二站 贵阳村民:守在河边无水用
环境时评:
15、人民网环保频道: 面对能源、气候挑战 人类需同舟共济若左右手
1、绿家园志愿者黄河边种树十年之二――今日黄河边的窑洞
文/图 汪永晨
绿家园志愿者从1999年到2009年,在壶口旁的黄河边种树已有十年了。十年后到黄河边再看自己种的树,很多人都觉得有成就感。而我更感慨的是当地农民生活的变化。
1999年到2002年那四年我们去黄河边的克难坡时,当地老乡连菜都不怎么会炒,因为他们长年累月吃得就是咸菜。那时我们一行中有人还问他们,菜里怎么没有肉呀。老乡说又不过节吃什么肉呀。现在老乡家平时也不吃肉,但我们去了,看看他们的餐桌上,可比那几年要丰富多了。
迎接我们的农家饭
2001年窑洞前
2009年窑洞前
我们种树的这个村过去叫南坡村,抗战期间,抗日战争的第二战区司令部设在了这里。在那艰苦的年代,阎锡山把南坡村名改成了克难坡,意要克服困难。近年来,乡亲们把村名又改了回来,仍叫南坡村。
2002年小志愿者在炕上
2009年农家的老窑洞里
3月22日,世界水日这天一大早,几个老乡蹲在山边上告诉我们,要不是你们来,我们就下地干活去了。显然,我们这些北京人的到来,在这个现在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里是大事。
十年前我们来时,村子里有44户人家。前些年村书记带着20几户人家到临汾种蔬菜大棚去了。十年九旱的这里在土里刨食是太难了。
这次我们来,村里人都搬到了新的石窑洞里。村长郭二平告诉我们:这比旧窑洞可是安全多了。但是对我们这些城里人看来,这新村子,少了过去一家一个窑洞的个性,有点太整齐了。而一户我们曾经住过,现在还住在老窑洞的老乡则说:新窑洞出门就是一道沟,而老窑洞出门能看到山连着山,敞亮。
老窑洞
留个纪念
新窑洞
南坡村的新窑洞
文化传统和现代化真的会有矛盾吗,看着这新旧窑洞我们忍不住又在问自己。
安全当然是第一位的。为了让农民搬到新窑洞里,政府给每个人补助3000块钱。每一户差不多都是四个窑洞,盖成要花8、9万块。
我们住的那户人家6口人,拿到18000块。原来家里有2万块钱的积蓄,剩下的就全靠孩子们在外打工挣的钱了。现在当做客厅的那个窑洞里还空着,说是有了钱,也会像别人家那样买套大沙发摆一摆。窑洞里摆上沙发的那些人家我们也有住的。真的是和我们十年前来不一样了。
二平村长说,我们这些北京人到黄土高坡上来种树,当地政府对他们也重视了许多。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带去了城里的一些新鲜事让他们开了眼。2002年我去的时候,同行的有一位林科院的研究员,老乡们种果树时碰到的一些问题,晚上一起在炕上吃饭时,就一一地解答了。老乡们说,这可是送到家门的知识,不花钱就学到了,并且还倒贴我们钱。老乡说的倒贴钱,是我们付的饭钱和住宿费。
“这些年,你们种的树,不管是侧柏、塔松,还是苹果树、枣树,不仅对黄土高坡的生态起到了保护作用,还对当地人的生活产生了影响”。村长田二平笑着对我们说。
南坡村的早上,后面那排树是我们种的
村民
拍下来
退耕还林,使这里老乡的生活有了改善的另一保证。现在,苹果树、枣树、柿子树,一年能有几千块钱的收入。退耕还林一年也有1千来块。“老天爷旱还是旱,可种果树,比种粮食还是强些。苹果的市场也比过去好,有人来收。就是价上不去,挺好的苹果8毛钱一斤,你们要是每年都来,我们给你们存下。”蹲在土坡上的农民和我们拉着家常,说着对我们的希望。
记录
看看我拍的
再来一张
同行的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陈宏伟住在村民李有龙家的窑洞里。52岁的李有龙是吉县壶口镇南村坡村的会计。一个晚上,陈宏伟把李家的家底摸了摸,这倒是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黄河壶口边的农民现在的家庭开销和日常生活。
家里4口人,夫妻两人,还有一儿一女。儿子22岁,在河津电厂工作;女儿19岁,在家务农。
收入情况:
儿子工资(绝大部分交给家里),5000元/年
退耕还林款,共12亩地,90元/亩·年,合计1080元/年,还可以领4年
种地收入,共4亩旱田,种绿豆,收成和降雨有关(完全靠天吃饭),从0斤到200斤不等,平均150斤,1.8元/斤,年收入270元(怀疑是不是每亩平均150斤,如果这样,年收入就是1080元)
苹果收入,300棵树,收入约为3000元/年。也和气候有关,另外,收购价格完全由商人说了算,没有谈判能力
家庭旅游业等其他收入,1000元/年
几项合计:约1.1万元/年
支出:
化肥,3000元/年
农药,1000元/年
果袋,2000元/年
面粉(自己家不打粮食,要靠买面吃),2000元/年
其他生活用品,2000元/年
出礼钱(凑份子)2000元/年
水费,40元/年
电费,100元/年
病基本不看,家里备止疼片;衣服基本靠别人接济(原话如此)
合计:约1.2万元
这样算来,收支相抵还有1000元亏空。年景好时,差不多打平了。
新农村建设,建新房花了约10万元,政府提供3000元/人,计1.2万元;贷款6万元。
拍杏花
山桃花开了
和1999年我们到南坡村种树时,一年一家的收入才几百块比,十年来,他们的生活无疑是好起来了。
绿家园,是这里人挂在嘴边常要说的。其实在这种生态游中,我们也得到了很多。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和老乡们再见时,我们中的好些人说,过几年一定要再来看看这次自己种的桃树。“三年就能挂果”二平村长说。
拿着大包小包走的我们,包里有十块钱就买了一大袋子的苹果,8块钱就买下的两大碗切成丁的苹果干。至于辣椒酱、花椒粉都是出门时老乡们硬塞进包里的。同时塞给我们的还有:“明年一定再来”的嘱咐。
合影
再见
今年初的这条消息当时看到了:1月17日晚,黄河突发特大凌汛,洪水夹杂大量冰块涌进陕西宜川黄河壶口主景区,短时间内冰凌布满400多米宽的河道,堆积厚度高达数十米。宜川壶口瀑布主景区全部被淹没,景区基础设施全部损坏,景区已被迫关闭,严禁游客进入。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怎么也不能想象这凌汛是怎么回事。住在壶口边的一个小伙子告诉我们:和地震一个样。大冰砣子就有砸下来了。
2006年壶口瀑布前
盖上冰的壶口瀑布旁
2001年壶口瀑布
2009年的壶口瀑布
随着气温回升,淹没景区设施的黄河壶口冰凌正在消融,凌汛灾情在逐步解除,但当地人说,也不排除3月桃花汛再次袭击景区,现在还不能确定景区恢复开放的具体时间,但游客可以站在高处一览壶口凌汛后的模样。
2009年的壶口
冰封的瀑布旁
冰盖住的黄河
俗话说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都过了十多天了,但春节前那场百年不遇的黄河壶口冰凌灾后的场景还在眼前。眼下气温回升虽然很快,但由于覆盖河床的冰凌平均达6米多厚,所以今年的消融还是比往年要缓慢,持续的时间要长一些。而且在冰凌消融期间,上游仍有大量冰凌下泻融流。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凌汛,我们问当地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当地人说:“这百年未见的奇观,是前几天上游水库大量放水,冲下冰凌堵塞河道而形成的,高出壶口十几米的陕西壶口观瀑峰宾馆一层也进了冰凌。
看来,这凌汛之灾,之景并不是天然,是水库带来的。至于为什么放水,当地人谁也不知道。
陕西汉子
一家人的周末
一家人的周末
你买吗
记录
大自然中的人们比都市里的自然了许多。绿家园的生态游,从种树开始,到认识自然和自然交朋友。这些家庭照片一定也会伴随着孩子们成长,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大禹治水始于壶口
大自然中
2、202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要降40%—60%
来源:《光明日报》2009年03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015773.html
中国科学院发布《2009科学发展报告》、《2009高技术发展报告》和《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其中,《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2020年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应该是基于国情并且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机遇和挑战并存。
专家们认为,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应包括四个主要方面:一是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逐步脱钩;二是在资源环境绩效的前提下,抓住战略机遇期,利用目前国内外相对较好的资源能源条件加速完成重化工工业化任务;三是选择重点行业特别是清洁煤发电和煤炭多联产等,提高这些行业在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与产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四是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报告预测,如果我国采取较为严格的节能减排技术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并且在有效的国际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下,我国的碳排放可争取在2030年到2040年达到顶点,之后进入稳定和下降期。
但专家也提醒,迄今为止,低碳经济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不成熟经济体而言,中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所面临的障碍,避免盲目跟从或是概念上的炒作。(齐芳)
3、联合国号召全社会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 熄灯节能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3月24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4064
中新网3月24日电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于两年前发起的“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活动将于3月28日在世界各地再次举行,号召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当地时间晚上8点30分熄灯一小时,以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
据联合国网站报道,秘书长发言人哈克3月23日表示,联合国纽约总部以及位于世界各地的其他机构届时将积极响应"地球一小时"活动倡议,以此调动全球支持,促使各国首脑在今年12月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期间能够最终达成一个新的全球气候变化协议。
哈克说:“秘书长号召世界各地的民众积极参与这一公益活动,就气候变化问题发出强有力的信息。这将是有史以来就气候变化问题表达公众关注而组织的最大规模的行动。今年的活动将在全球1000多个城市中进行,能有10亿多民众参与其中。”
“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于2007年3月31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展开,吸引了超过220万悉尼家庭和企业参加。随后,该活动以令人惊讶的速度迅速席卷全球。2008年,有35个国家的近5000万民众参与了熄灯活动,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个人或企业的一个小小的善举将会给人类所居住的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甚至成就未来巨大的变化。
4、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世界各国加强对水资源管理
来源:新华网2009-03-24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world/789661237864448_1.shtml
3月20日电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日在“世界水日”即将到来之际发表致词说,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因此认真管理水资源和平衡兼顾各种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潘基文说,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淡水消耗量也随之上升,但是全球气候变化却使冰川消融,降水更难预测,洪涝干旱成为日趋极端的天气特征,许多地区可供使用的水资源因此而逐渐减少。
潘基文说,地球上大部分地表水和地下水为共有资源。世界上有40%的人口居住在由两个或更多国家共享的263个河流流域中。人们担心可能因分享有限的水资源而爆发暴力争端事件,这种担心在人们就分享水资源而进行的各种讨论中显得十分常见。
潘基文说,目前全球有至少300个关于分享水资源的国际性协议,其中有不少协议是在经常发生争执的有关各方之间达成的。这表明共享的水资源将能加强信任、增进和平。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20日也呼吁各国增加对于水资源的投资。他表示,如果全球每年投入150亿美元,致力于实现到2015年将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的人口比例减半这一千年发展目标,每年由此带来的经济收益可高达380亿美元。
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强调应使跨界水资源成为一种团结各国人民的力量。
5、环境保护部:环境税费政策改革总体思路已定
来源:上海证券报2009年03月24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cj/hbht/news/2009/03-24/1614482.shtml
环境保护部表示,环境服务业将纳入营业税优惠范围
环境税费政策改革总体思路已经确定。环境保护部日前召开的常务会议传出消息,环境税费政策改革将坚持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并重。
据悉,会议听取了关于加快环境税费政策改革意见的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加快环境税费政策改革创新的措施》。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税费政策的基本格局是收费为主、税收辅助、补贴配合。这些税费政策的实施,基本上形成了限制污染、鼓励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政策导向,但相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而言,环境保护税费政策还需要完善。
会议认为,加快环境税费政策改革,既是落实中央关于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形势、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激励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实现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目标。必须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加强协调配合,积极有序推进。
会议指出,加快环境税费政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保新道路,坚持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并重,既对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工艺、企业加征税费,又充分利用减税措施,在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改革等方面融入环保要求,建立起支撑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环境税费政策体系。
会议认为,加快环境税费政策改革的措施主要有:积极参与落实环保所得税优惠政策,继续完善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加大参与消费税改革的力度,继续参与资源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的制定,研究提高稀缺资源的税费力度的政策,将环境服务业等纳入营业税优惠范围,继续做好独立型环境税方案制订,全面强化环境经济政策的基础工作。
6、专家指出,地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3月2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3/23/content_11058402.htm
新华网北京3月20日电 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日前举办的“地震对地质环境影响”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地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并具有隐蔽性强、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在此次研讨会上,中国地质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所大学和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等多家单位专家学者就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会专家就地震对地质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及恢复,地震灾害对地表生态特别是水系生态环境产生的污染及补救措施发表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破坏性极强,对我国地质构造产生的影响范围极大,需要较长的恢复周期;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表现形式多样,具有隐蔽性强、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对灾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大超出早先预期。由于地震灾害的不可抗力和预报技术的局限使得目前还无法对地震灾害进行有效防范。为确保地震等自然灾害突发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加强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对自然环境破坏污染等问题的控制性研究并加强跟踪调查研究的力度。
7、长寿巴斯夫MDI项目很安全 四道"防线"守住化工污染
来源:重庆日报 2009-03-24
http://www3.xinhuanet.com/chinanews/2009-03/24/content_16039836.htm
昨日下午,市发改委、市经委、市移民局、市国资委、市环保局主要负责人集体接受港澳主要媒体高层参访团的采访,介绍重庆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情况。
四道“防线”守住化工污染
当媒体问及位于长寿的巴斯夫MDI项目时,市环保局副局长张智奎首次就民众非常关心的巴斯夫MDI项目环评以及环境风险等问题作出回应。他表示,该项目准备了4层安全防护措施,即使万一发生污染事故,也能保证长江不被污染。
不久前,化工巨头巴斯夫将在重庆建立全球最大的MDI基地的消息,引来外界诸多议论,很多人担心这个项目将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于媒体的质疑,张智奎表示,重庆设置了四道防线来防止环境污染,MDI项目非常安全。
“担心是源于不了解。事实上,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园区在该项目周边设置了四道防线。”张智奎说,现在每个化工项目都是要进入园区的,其目的就是要推进化工企业进一步整合,提档升级。像巴斯夫MDI项目的生产设备本身就带有环保安全装置,而它的车间有应急池,厂区有应急设施,整个化工园区有四个拦截坝,可以做到污水出了车间不出厂,出了厂不出园区,在这样的情况下万一发生污染事故也能保证不污染长江。
张智奎同时还表示,大型化工项目更有利于环境保护。他解释,因为大型化工项目清洁度比较高,相应的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强度就小,就巴斯夫MDI项目来说,项目产生的废水一年只有53万吨,相当于一个3000人的小镇一年的生活污水排放量,而重庆市民一年的实际排放量有25万吨。
张智奎说,市政府在引进该项目时,严格评估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这个项目的建设不会对库区水环境造成影响。他还表示,目前全市已建立了市、区县、企业三个层面环境应急和风险防范的预案和网络体系,化工项目的环境风险是可控的。
重庆经济可能率先回暖
“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将重庆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该文件无疑将对重庆工业经济带来巨大利好。”吴冰在回答香港大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重庆会成为中国经济率先回暖的地区之一。
“文件为重庆工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吴冰说,重庆的工业发展将迎来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从目前来看,重庆的工业已经呈现出一些积极回暖的迹象,1至2月,很多工业产品价格已经停止下跌,能源价格开始回升,铁路运输也开始了好转,重庆主要的产业包括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化工等也有了一些回暖的迹象。
8、湖北全面清查整顿长江违法排污行为
来源:新华网2009年3月24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4082
新华网武汉3月24日电(李飞、熊金超)为期半个多月的湖北省长江环保执法行动已于近日结束。此次行动对长江、汉江湖北段的所有排污口均进行了GPS坐标定位、拍照存档和监测分析,并对31家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进行了处罚,其中限期治理9家,取缔和封堵排污口5个,停产治理3家。
为全面清查整顿长江湖北段的违法排污行为,今年2月21日,湖北省环保局在长江和汉江干流湖北段启动长江环保执法行动,对直接排入两江干流的排污口进行了全面排查,对排污口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了监测,基本摸清了两江干流接纳主要污染物的总量和直接排入两江干流的排污口设置情况,规范了沿江企业排污口设置及档案建立,严肃查处了私设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的环境违法行为,促进了污染物减排工作。
在此次行动中,执法人员对两江干流进行了2650多人次的执法排查,对现有的日常环境监管及监测资料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整理,同时结合现场检查,对排污口信息进行及时补充、更正,完善排污口有关数据,做到全面检查,全面掌握情况。
据介绍,此次共查明长江、汉江干流湖北段共有各类排污口355个,其中长江干流264个,汉江干流91个;在排污口中,按类型分,企业排污口110个,污水处理厂排污口22个,市政排污口223个。在355个排污口中,规范排污口有123个,仅占34.6%。
此次行动在进一步完善基础档案的基础上,还完善落实了目标责任考核、挂牌督办、重点监管、定期报告、联席会议、违法违纪案件移送、责任追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建立保护饮用水源的长效管理机制.
9、青海湖珍稀湟鱼遭违禁捕捞濒临灭绝
来源:法制日报 2009年03月2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3/24/content_11063821.htm
“一年长一两,十年长一斤。”知道青海湖的人也一定知道这是说该湖独有的名贵鱼种青海湖湟鱼。
青海湖湟鱼已被纳入《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多年、是明令禁止捕捞的鱼类。然而,在青海省政府“十年封湖休渔”计划保护中的青海湖湟鱼,正面临严重的违法盗捕贩卖。青海湖湟鱼告急!
“鱼郎”帐篷支在湖边
当地村民反映,不仅近五年来偷捕贩卖湟鱼的现象从未间断过,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违法捕鱼现象尤为严重。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江西沟乡某村村民告诉记者,村民们实在不忍心看到湟鱼遭受严重捕杀,近年一直自发组织到湖上收网。仅今年1至2月份,他们就收了大约三四千张渔网。
“最多的网上挂着四百多条湟鱼。很多湟鱼来不及拿出去卖,已经死在网上或湖面上。”一位不便具名的村民痛心地说。
村民们还反映,本来有法律管,但法律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有胆大的违法捕鱼者,竟然将帐篷支在湖边“一直捕鱼”。
记者从当地村民口中得知,村民把捕鱼的人叫“鱼郎”。最早一批“鱼郎”上世纪80年代流落到该村,当时只有几户人家。现在他们已经发展成当地富裕大户,“鱼郎”也增加到二十多户,而且每月他们还会从湟源、湟中等地雇人专门捕鱼,工资上千元。
由于国家明令禁止在青海湖上捕鱼,这些“鱼郎”就在夜晚收鱼,然后用车一批批将湟鱼运到市场上出售。“不敢在当地卖,便运到兰州、西宁等地。一般一斤湟鱼可卖到二十多元,到了那里就更贵了。”村里一位小伙子说。
村民自发阻止盗鱼
据村民们介绍,他们在自发组织收网时,还将“鱼郎”们的三轮车、摩托车、帐篷捣毁。这招来了“鱼郎”们的野蛮报复。今年3月初的一天,“鱼郎”们出高价雇了一群人,要将带头收网的村书记“灭口”。“所幸村书记当晚没睡在家里,躲过一劫,但他的儿子却惨遭伤害,至今还躺在医院里。”
受大环境和综合因素影响,青海湖水位不断下降、湖面面积连年萎缩,加之屡禁不止的盗捕贩卖,青海湖湟鱼不仅数量越来越少,湟鱼的个头也越来越小。一位村民用双手比划着告诉记者,“过去湟鱼像树干那么粗,现在的湟鱼最大的也就手腕粗。”
在当地,“保护湟鱼”的宣传语随处可见,但几乎每一个村民都知道“鱼郎”们的猖獗活动。在村民眼里,当地渔政管理部门“力量有限”、“起不到什么作用”。村民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惟一能做的是自发组织去收网。
但是,在冬季,村民们可以骑着摩托车到冰面上收缴渔网,如今湖面已经慢慢解冻,收网变得越来越危险。村民们看着湖面上千张的渔网,真的只有无奈地“望网兴叹”了。用他们的话说,“每天不吃饭,收都收不完”。
捕鱼的人都有“后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按照我国渔业法的规定,海洋及跨省区流域的禁、休渔办法,由农业部制定。因各地水域、季节等的不同,像青海湖这样的内陆水域的相关规定由地方负责制定。
从2003年1月1日起,青海省政府实施为期十年的封湖育鱼计划。在封湖期内,禁止任何单位、集体和个人到青海湖及湖区主要河流及支流湟鱼主要产卵场捕捞湟鱼。并在流通领域禁止销售湟鱼及其制品。
但湖没“封”住,湟鱼在遭殃。如村民所言,“非法律规定不明,而是有法不执行。”
记者被告知,渔政执法人员大部分没有被纳入公务员系列,而是作为事业单位编制。其经费得不到保障,甚至自收自支,执法手段欠缺。青海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青海湖那么大,不可能盯得住”。
当然,正如其他领域的执法一样,渔政执法队伍本身也存在问题、执法也会受到各方干扰。上述村民就反映,捕鱼的人一般都有“后台”。
有关专家称,青海湖湟鱼的危机,即青海湖本身的危机。全球气候变暖、青海湖周边河流来水量减少、可供湟鱼繁殖的水域日益退化等因素,无不威胁着青海湖湟鱼的安全。其中湟鱼主要繁殖水域的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重大。青海湖湟鱼为洄游性鱼类,这些工程建设将其洄游通道堵死,不仅改变了其习惯,使整个生物链、生态环境都受到影响。
做资源最后的“守望者”还是“最后的强盗”?阻止盗鱼的村民与“鱼郎”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对峙”注定将持续。
但“守望者”们此时深感势单力薄。他们希望相关部门能给予重视,理由是:“处于青海湖整个生态系统核心地位的湟鱼数量急剧下降,将导致整个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崩溃。如再不严格保护,最终将使青海湖从‘高原明珠’沦落为‘死湖’。”
10、刻不容缓 绿色和平启动拯救气候倒计时
来源:搜狐绿色 2009年03月24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324/n262978516.shtml
永定门启动活动现场
北京,2009年3月23日:在世界气象日当天,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北京的永定门启动了拯救气候倒计时的活动,希望籍此向中国公众传达全球变暖已经迫在眉睫的危机感,并呼吁中国在对抗全球变暖的国际行动中展现大国风范,带领和敦促世界各国,在今年年底具有决定意义的联合国气候会议上形成切实有效的气候拯救计划。
夜幕下的永定门城楼上,高8米、宽42米的城墙面变成了倒计时钟,“拯救气候,刻不容缓”的字样格外醒目,一个巨大的计时器的正在分秒倒数,寓意气候危机的倒计时已经开始。“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见的环境危机当中,全球变暖的趋势已经加速并正在滑向失控的边缘。”绿色和平气候能源项目主任李雁说,“只有各国领导人携手行动,在今年年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制定强有力的气候行动纲领,人类才能避免最可怕的气候灾难。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表明,因为全球变暖而加剧的粮食减产、疟疾、痢疾、营养失衡和洪水等问题,每年至少有15万低收入国家的人口死亡 。中国在全球变暖面前尤为脆弱:中国的平均升温幅度与海平面上升速率均高于全球水平。中国西部82%的冰川正在退缩;旱灾的影响范围更大程度也愈加严重。未来二十至三十年内,中国还将面临因变暖带来的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严峻挑战。
今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
届时,各国领导人将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协议。这个协议是继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将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中国能够并且必须做得更多,以避免全球变暖的灾难性后果。我们诚恳期望胡锦涛主席能够亲自出席哥本哈根会议,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显示中国应对全球变暖的决心,并且争取达成一份能够有利国家可持续发展,有利人民福祉和有利地球环境的协议。”李雁说。
绿色和平呼吁中国采取更积极、大胆的减排措施,比如提高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进一步提高能效、出台相关政策减少对煤炭的依赖等等。这些都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李雁说:“一周后,胡锦涛主席将出席在伦敦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并与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首次会面,这是一个绝好的展现中美在气候变化方面加强合作的机会。我们恳请中、美两国领导人能够在会前发表联合声明,不仅对本国的气候拯救行动作出承诺,更对全球各国领导人发出共同努力的号召。”
“时不我待,距离哥本哈根会议只剩不到9个月的时间。这个倒计时不仅仅是哥本哈根会议的倒计时,更是人类拯救气候危机的行动倒计时。”李雁最后表示。
这次的活动也将是绿色和平在今年拯救气候危机系列行动的启动仪式。
11、环保疯子汪永晨
来源:搜狐绿色 2009-03-23 张鸣
http://sohuzhangming.blog.sohu.com/112824187.html
认识的人都知道,汪永晨很疯,爱笑也能哭。我只见她笑来,没见过她哭,朋友讲,06年为了阻挡有关强力部门在怒江建设三级水坝,汪永晨像疯了一样,玩命地到处申诉,四下呼吁,不管多大衙门,推门就进,进去就说,一说就滔滔不绝,最后,水坝项目暂停,消息传来,正在怒江的汪永晨,突然号啕大哭,惊天地,泣鬼神。
汪永晨的职业,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但她真正上心的事,却是环保。在中国,做环保的人,除了官家的之外,都是半疯,凭着一股热忱,搭钱费力而且不讨各级部门好地玩命干,环境越是恶化,他们的疯劲就越大,把命搭进去都在所不惜,汪永晨就是这些疯子中一个领头人。自打认识我之后,每天给我发他们的行程,今天去一个地方种树,明天去另一个地方种草,保卫白暨豚,保卫丹顶鹤,保卫怒江,保卫太湖,保卫三江源……
半疯的汪永晨,只要离开了环保的话题,其实很正常,爱好特别广泛,打球,赛跑,游泳,唱歌,不是卡拉OK,而是组织合唱团来美声唱法。我因为忙,没见识过人家上台的雄姿,但见过照片,一群昂首挺胸的女人,一齐张开血盆大口,马上就会让人想起一句成语——河东狮吼。
生活里的汪永晨,决不是河东狮吼,对老公特别温柔。我刚认识她的时候,听说她有老公,很是诧异,我说你这么疯的人,怎么还会有人敢要你?可是人家有,不仅有,而且相当优秀,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高材生,老祖是也。老祖姓祖,跟中国古代科技名人祖冲之一家,这个姓很占便宜,尤其是碰到姓孙的。汪永晨嫁了老祖,沾光变成祖婆,得意极了,不过也得付出代价,代价就是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都得给老祖买当地的啤酒,老祖唯一的爱好,就是喝啤酒,连带收集各种啤酒瓶和罐。
现在的汪永晨,已经是世界级或者说骨灰级的环保名人,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多,被人请吃饭的机会也多。不过,我郑重地奉劝所有打算请她的人,但凡通知汪永晨有饭局,事先一定要三思,只要通知了她,而且她也有时间来,那么,你就得考虑换个大的单间,准备至少一张大桌子,因为她多半不会自己来,一来,就带上一堆人。这一堆人都认识她,不认识你,不过不要紧,他们其实也是刚认识,只要酒过一巡,大家都熟得跟上辈子就是世交似的,来的不是客,都是环保的疯子。吃过若干次亏了之后,我也想如法炮制,给她杀个回马枪,但是每逢她请我的时候,好像我怎么也召集不了那么多人。汪永晨的这种作派,我只听说过田汉有,那年月,谁要请田老大吃饭(在民国的上海文艺界,都称田汉为田老大),请一个人,得准备至少十人的饭,谁要一说请饭,田汉恨不得广播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同去,同去,届时浩浩荡荡地一队人马去赴宴,吃个主客尽欢(或者尽悲),人仰马翻。
疯疯癫癫的汪永晨其实是大家闺秀,这一点我已经证实了。我唯一参加过她组织的活动,是上她的家乡河北蔚县,干嘛去忘记了,一到那里,当地人一听说她是汪波的后代,马上肃然起敬,然后口中喃喃地说:“不吃不喝,赶不上汪波。”汪家是当地头号的大户人家,当地人说,汪家的银元,一块接一块铺起来,可以一直铺到北京,民国的时候,就跟外国人做生意。汪家的老宅还在,我们去看过,占地很大,很气派,当然,现在已经不姓汪姓公了。那次蔚县之行,几乎成了汪永晨的忆甜思苦活动,一路上都在听当地人讲她祖父的事迹,感动得我们都受不了了。
汪永晨比我年纪大,但却永远年轻,好几年不见,别人都会变老一点,她不,一点不变。说她妖精,她不高兴,非得夸她是美女才行,有次一不留神,说她是资深美女,老大不高兴了,银牙紧咬,直跟我算账。现在的汪永晨,据说愈发疯了,到处都能看到她大声疾呼的影子,保卫这个,保卫那个。我在想,如果没有这样的疯子,发疯似的捍卫我们的环境,中国现在的环境破坏,还不知道会到什么地步。
12、专家解读: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人类健康?
来源:新华网2009年03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012795.html
今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为“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而气候变化究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应采取哪些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人类健康营造更好的环境?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应用气象室主任赵琳娜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所长金银龙对此作出解读。
“气象要素影响人体,主要是光、热、水、气通过人体感受器官对人体产生影响。”赵琳娜说,气候疾病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如北方寒冷地区多发关节炎;麻疹、流脑、猩红热流行于冬春季,霍乱、痢疾等消化道疾病多发于夏季。
“气候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非常明显。”此前曾主持在哈尔滨、南京、广州等城市研究气候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及人口总死亡影响的金银龙指出,研究发现,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死亡率与气温的关系密切,高温或低温都可使死亡增加,这与日本在横滨、东京等城市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气候变化还将对疾病传播产生直接影响。金银龙介绍说,气候持续变暖,为虫媒及病原体的寄生、繁殖和传播创造了适宜条件,扩大了其流行程度和范围。“如原来在南方的病原体可能迁到北方,以前在原始森林中的病原体可能进入人群居住地,同时,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会因气候持续变暖而上升。”
令一些卫生专家更担忧的是,气候变暖会促使某些沉睡的细菌、病毒开始活跃,可能导致新型传染病的暴发。甚至有人认为,某些冰川融化释放的远古病毒会与现代的一些病毒基因进行交换,衍化出类似SARS的新型病毒。由于人类从未接触过这些病毒,对其缺乏免疫力,因此这些病毒具有极大威胁。
气候变暖除了直接影响人体外,还可以通过改变降雨量、风速、湿度等气象条件来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进而间接影响人类健康。
“高温可使地表臭氧浓度上升,臭氧在空气当中是强氧化剂,对人的黏膜、呼吸道刺激性比较大,长期接触高浓度臭氧会导致肺功能明显下降;同时温室气体中以氧氯烃为主的气体对臭氧层有极大的破坏性,会导致阳光中紫外线辐射增加,使皮肤癌、白内障等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金银龙表示。
气候变暖还会增加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造成水传播疾病的流行;河水温度上升会改变水体的生物化学过程,促进河流里废弃物分解,藻类和细菌增长等,使水质下降;空气中某些有害物质,如花粉等随温度和湿度增高而浓度增加,使人群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应该看到,很多疾病仅对少数人产生影响,但气候变化将会对所有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金银龙说。
气象专家呼吁,企业和公众应进一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保护人类呼吸的空气,把“节能减排”变成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从小处着手,少用一次性木头筷子、减少使用塑料袋、少开汽车等。
“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坚持下去,才会使我们的空气更为洁净,人类健康更有保障。”赵琳娜说。((记者于文静))
13、河南民权砷毒水调查:触目惊心 地方政府成“帮凶”
来源:《新京报》2009年03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012418.html
3月9日,民权县磷肥厂已被爆破,大量固体废料被埋入大池子。记者 杨万国 摄
花费两千多万元治污消砷后,大沙河依旧又黑又臭。 记者 杨万国 摄
包公庙闸边挖出的大坑用来处理被砷污染的河水
核心提示
3月17日,河南民权砷污染案开庭。
该县的磷肥厂法人于2008年8月,使用高砷硫铁矿制酸,排出剧毒———砷,污染大沙河水1000余万吨,造成国内最大的砷污染处理事件。
而在事件背后还有3个触目惊心的事实。
其一,县环境监察大队被局领导架空;局领导亲自上重点企业磷肥厂收排污费;同时该厂被挂牌保护,县政府要求实施“零干扰”。
其二,浓度超标899倍的“毒水”,在4个环境监察部门的眼皮下,畅然前行,将抵达安徽境内才被“截获”。
其三,1987年化工部曾发文禁止“毒砂”高砷硫铁矿,现已被大量开采。专家称,小硫酸厂因图便宜使用此类矿,不可能处理好其污染问题。
在剧毒事件面前,相关法规约束和地方监管缺位,地方政府甚至成为事件“帮凶”。
3月17日,民权县磷肥厂“遗址”。厂子已被爆破,围墙显得残破。厂内,巨大钢铁构件横七竖八,倒卧在地。厂外,大沙河呈暗褐色,飘出阵阵恶臭。
那天早晨,磷肥厂法人代表成京周,走进县人民法院,步履蹒跚。他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被起诉。该厂排出的含砷废水污染了1000余万吨河水,成为河南建国以来最大的砷污染案件。
去年8月,当含砷的“毒水”,浩浩汤汤,从河南涌向安徽时,安徽连夜筑起5道临时大坝,阻止“毒水”入境。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时任代省长郭庚茂分别批示,要求严处。
随后,民权县环保局副局长刘改立,同成京周一起被抓;副县长锦传星、县环保局长陈健被免职。
在花费2000余万元治污“清毒”后,如今的大沙河,依旧又黑又臭。
毒水汤汤“偷渡”百里
商丘4家环保部门均未发现河水被剧毒“砷”污染;环保部长周生贤说,这皆因放宽监测频次所致
说起大沙河,贾利面色沉重。
他是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简称“淮河水保局”)水保处处长。该局工作人员率先发现河水被剧毒“砷”污染。
“那天也就是一个日常监测。”贾利说。
2008年8月5日,该局工作人员从安徽蚌埠驱车前往包公庙闸,从水样中发现,砷浓度严重超标。水保局派人调查,整条大沙河已被重度污染,排污口则是河南的民权县磷肥厂。
化验结果显示,8月22日,该厂入河排污口,砷浓度达450mg/L,超出排污标准899倍。
大沙河源起河南民权县,向东南,流入安徽境内的涡河,再向南,汇入淮河。
包公庙闸设在河南、安徽交界处。“毒水”从这里流出,就将进入安徽地界。
“如果污水流入下游的亳州、阜阳、蚌埠等城市用水系统,引起砷中毒,后果将不堪设想。”贾利说。
所谓“砷中毒”,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砒霜中毒。砷侵入人体,导致皮肤角化、癌变和全身慢性中毒,最终死亡。
“这条河被污染,沿途至少有4家环保部门对它负有监管职责。”商丘市一位环保人士说。
大沙河整个流域基本在商丘市境内,除开商丘市环保局对它负有监管职责,沿途还有民权县、宁陵县、商丘市睢阳区3个县级环保部门监测。
然而,在淮河水保局通报前,没有一个部门发现大沙河被严重污染。
“不敢说他们没有监测,也可能地方监测技术力量不够,没有砷监测这个项目。”贾利说。
对于大沙河受污染而未被发现,国家环保部长周生贤这样总结。
他在2009年2月的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说:“国家规定,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要做到每月监测一次,一些地方擅自放宽监测频次,改为两个月一次。河南大沙河发现砷污染超标,肇事企业偷排高浓度含砷污水时,恰好是在当地环保部门漏测的月份。”
水保局对淮河流域44条河流的水质,每月要监测两次。
大沙河只是水保局监测的其中一条。
【1】 【2】 【3】 【4】 【5】 【6】 【7】
14、志愿者走到第二站 贵阳村民:守在河边无水用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09-03-24
http://news.gog.com.cn/system/2009/03/24/010523182.shtml
22日晚,“贵阳市民看水源”志愿者一行驻扎在平坝县高峰镇黄猫村白头组境内的一块干田里,营地距离羊昌河边只有10多米。
守在河边无水用
志愿者一行沿河看到,河里到处是垃圾,河边的树木上还挂有涨水时留下的一团团白色垃圾,河水浑浊,一看就不能饮用。村民说村里只有一口水井,但已经有七八年没有使用了,只作喂牲口用。村民用水主要是靠从邻村抽来的自来水,如遇管道故障,只得从被污染的羊昌河里抽水。
据当地许多村民介绍,村里的水井被污染后,多名村民出现四肢关节变形的情况,不知是否与当地水源被氟化物污染有关,还有待专家鉴定。
志愿者每人背的四五十斤行李中,矿泉水只够喝和煮饭、煮菜,刷牙洗脸是不够的。23日早上,大家没有刷牙洗脸,用22日晚吃剩的火锅汤煮熟方便面就当早餐了。
为发稿忙坏记者
一到傍晚,随行的5家媒体记者就忙坏了,又要生火煮饭,又要写稿子。只见大家手忙脚乱地把液化炉打燃,把锅架在炉子上后,就把笔记本电脑放在膝盖上开始打字。
天黑了,记者们就只有把头灯戴在头上照着打字。等到稿子写完,锅里的饭早已糊了。传稿子时,发现无线网卡不能传输图片,真是头疼。
400万治理尾矿库
23日上午9点,志愿者一行20余人来到贵州天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磷石膏尾矿废渣场进行调查。当看到废渣场高高堆起的渣山和附近寸草不生的景象时,都大感震惊。据随行的环保监测部门工作人员介绍,PH值在7左右视为基本正常,而所检测到的PH值为3表明其酸性浓度已经严重超标准,肯定会对生物生长造成一定影响。
据了解,该废渣场位于红枫湖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距羊昌河直线距离仅800米,每年约囤积磷石膏废渣20至30万吨,迄今堆积的磷石膏废渣总量已有200至300万吨。其排入羊昌河的浸出液中,有大量总磷、氟化物等有害物质经过一个地下溶洞后,直接流进了红枫湖。
据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副局长帅文介绍,红枫湖中总磷含量的80%均来自于此。为此,该公司于2008年7月起协调一家水泥厂,逐步将积存的磷石膏废渣作为水泥添加剂进行消耗,并通过使用沉淀池和电石灰对水中的氟离子和磷酸根离子进行中和,以减少其酸性污染。
目前,该公司已向国家环保局申请了400万的治理资金,通过对废渣进行覆膜,避免下雨时继续外渗污水。此外,还将挖出埋于渣场下的地下水泉眼采取倒流措施,阻止污水继续影响地下水源。
23日晚,志愿者一行来到羊昌河下游、红枫湖上游的红旗桥,在一块空地上安营扎寨,24日将向红枫湖库区进行调查。
15、面对能源、气候挑战 人类需同舟共济若左右手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03月24日 贾峰
http://env.people.com.cn/GB/9016021.html
若将地球诞生40多亿年的地质年代压缩成百年的话,直到她年过半百之时,地球上才有了最原始的植物和动物,而恐龙等大型爬行动物是大约在地球95岁时才出现的;在这虚拟的地球百年史中,人类是个地地道道的新成员,诞生还不到1天,欢迎我们的是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万紫千红的大花园。但是,我们这个初来者在对地球这个古老花园的改造上,却比地球上任何其他物种做的事情都要多。5分钟前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改善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但也对地球造成了前所未有甚至不可逆转的破坏。
面对满目疮痍的小小星球,假如我们不正视挑战,而是循着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走下去,我们人类能否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真的是个巨大的问号。
上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之《增长的极限》发出过警报;21世纪伊始,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做出较为具体的表述;而2年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之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则把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人类需要立即行动起来减缓气候变化以及采取不同强度的减排措施的经济成本和可能结果等做出了更为详尽的情景分析。
假若我们采取高强度的减排措施,那么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可能将回落至2000年水平;若选择低强度的减排措施,则大概需要100年的时间才能回落至2000年水平。分析表明,即使采取高强度的减排措施,全球平均气温还要升高2度左右,从而导致全球20%到30%的物种灭绝。
假设我们动作迟缓,投入不足,有可能令全球平均气温升高6度,这将意味着“绿色阔叶林将重现加拿大北极圈,而南极的腹地也会有类似的情景。然而,由于陆地大部分被淹没,动植物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有95%的物种灭绝,因此地球将面临着一个与史前大灭绝一样的最后劫难。”(《六度的变化:一个越来越热星球的未来》,马克?林纳斯,2007)。
无论是科学家的研究报告还是马克?林纳斯先生的作品,其共同点就是希望人类能有所作为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那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呢?
2年前,在远离城市喧嚣的瑞典小镇泰勒伯里,笔者有幸参加了题为“我们究竟如何共存?”的论坛,包括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约旦皇后拉妮亚、拉脱维亚总统弗赖贝加等在内的70多个国家的450多名政界要人、跨国公司高管、著名科学家和社会名流与会。较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论坛特意邀请了8位中国大学生参加,并打破常规专门安排一个小时的时间聆听中国青年的心声。为此我特意编排了一个10分钟的名为“同舟共济新解”的独幕剧请同学们表演。
节目的大意是:能源和气候变化的挑战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而人类如同海上航行的一条船的一群乘客;享用高等级舱位的是大腹便便的成人(代表发达国家,其碳足迹远超世界人均水平),而拥挤在普通舱中的是囊中羞涩的少年(代表发展中国家,其碳足迹小,但随着身体的发育会有所增加);
海水即将漫过船舷,大家危在旦夕;此时头等舱的乘客来到经济舱,拿出一包药,声称吃了它少年可以正常发育但体重可以不再增加,这样大家可以安全地抵达陆地;不过,他补充说,少年要为这“灵丹妙药”支付一大笔费用。最终出现了3种结局。
其一,成年人不“减肥”,也不把“灵丹妙药”降价出售;少年还在发育,船的负荷增加,慢慢在大海中倾覆。其二,成年人不“减肥”,也不把“灵丹妙药”降价出售;但聪明的少年“十年磨一剑”找到了一个能增强船舶承载能力的“秘籍”,从而确保了航行安全。此情形虽然能最终到达陆地,但是在“秘籍”发现前航船还要历尽艰险。其三,成年人意识到大家是“同舟共济”,于是开始“减肥”并把“灵丹妙药”以一美元象征性的价格卖给少年,少年成了青年但身材保持良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船总负荷减少,最终安抵目的地。
“同舟共济”的典故虽然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但古为今用来回答面对能源、环境和气候挑战人类将如何应对却极具现实意义,就连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也在亚洲协会的演讲中活学活用了一把。
人类航船的下一站将是哥本哈根,假若南北之间真的能达成“同舟共济”之共识,“若左右手”般携手共进,相信哥本哈根会成为一个合格的补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