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三月二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三月二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03-30

三月二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民间环保:

1、绿家园志愿者壶口黄河边种树十年

 

环境资讯:

2、人民日报:        “中国水周”启动 我国将推选节水形象大使

3、南宁晚报:         支持“地球一小时” 用行动支持绿化地球

 

地方信息:

4、新华网:          吉林新增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投资超过17亿元

5、新华网:          辽宁全面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力度

6、中国环境报:        香港灯箱光污染扰民:环保NGO呼吁立法管制

 

深度报道:

7、农民日报:         专家:解决水电移民 “一次性补偿”远不够

8、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平均每年损失100万亩耕地 水土流失知多少?

9、南方网:          一场水电开发引发的口水战(组图)

10、科学时报:         许新宜教授:解决跨界水问题重在完善机制

11、新京报:          “百里煤海”枯竭:煤能养人也能“吃”

 

环境时评:

12、人民日报海外版:      令人心悸的全球水危机 一个关系生死存亡的问题 

13、人民日报海外版:      假若没了黑土地

14、新华网:          警惕城市被空气污染“霾葬”

15、《科技日报》:        地下水污染防治:多项空白亟待填补

16、人民网环保频道:      不能等到进口饼干“吃上瘾”才检出三聚氰胺

 

 

 

 

1、绿家园志愿者壶口黄河边种树十年

汪永晨

 

       黄河断流的问题,如今是摆在每一个炎黄子孙面前的生态问题。这是我们绿家园志愿者十年前,在壶口的黄河边种树时,我的文章中所写的一句话。

       如今,我们在黄河边种的这些树,要想看到树尖,只能抬着头看了。

 

1999年黄河边种树

2000年黄河边上的树

2006年黄河边上的树

2009年黄河边上的树

    1999年,我们第一次到山西壶口瀑布的黄河边种树时,一下子“集结”了250人。那次活动我们把山西和香港、重庆联系到一块,把长江、黄河珠江联系到一块儿。那一天, 重庆的长江边和香港的香江边更有几千人在植树现场。

       那次在黄河边,壶口旅游局局长高国稳向志愿者们说:现在水土流失问题非常严重,我这个人也喜欢种树。我来了黄河滩,当上旅游局长以后,看到这个荒山秃岭,心里很不舒服,所以我就发动我们干部职工群众,全体人员都要植树。黄河岸边植树是很难的,它十年九旱,风沙也很大,所以我们下决心一定要把树种活。

       高局长说:我们种是一方面,三分种七分管,这个很重要。另外,我们为什么种侧柏这种树种呢?我们原来试验了几种树,一个是柳树、一个是杨树,这些树种都不适合旱区生长,经过了几年的实践,就选择了侧柏。这个树种耐旱,我们在树种选择上面,通过实践证明杨树和柳树还有其它一些树种不适宜这个地方,这个地方适应耐旱的,耐风沙的侧柏,栽上以后它生长得快。

2001年的树

2002年的黄河边

 

2009年的两棵树  

   十年来,我们在黄河边种了2000多棵树。成活率基本上达到百分之九十八。当然包括有些树死了后,又补种的。当地的老乡告诉这些年去黄河边种树的绿家园志愿者:你们那么大老远地来种树,我们一定要让这些树活。不下雨,我们就是拉水也要浇。

       十年来当地的老百姓都是作为义务工,为我们浇灌这些年在黄河边上种的树。他们说,我们虽然不能像景区似的给这些树施肥,但我们有信心让这些树长大,成荫。

1999年望河亭边的绿家园志愿者

1999年望河亭边

2002年望河亭边

2006年望河亭边的小志愿者

2006年望河亭边的绿家园志愿者

2009年3月的望河亭边

2009年望河亭边的绿家园志愿者

临汾专员和绿家园志愿者在一起 

  2006年,我们30多名绿家园志愿者在望河亭看我们种的树时,临汾新上任的专员正好到这里检查工作。听说我们是自费从北京到这来种树的,非常惊讶。他说没想到北京人还会跑到这,连树苗都是自己掏腰包。那次,跟着专员的一大队人马,对我们又是拍照,又是感谢。

       十年来,我们也看到了当地老百姓种树的意识也在逐年地增强。

       这些年我们也帮助他们种了一些经济作物,苹果树、枣树、梨树、杏树,桃树。这些树的成活率没什么问题,但是因为旱,结的果子有时会受到一些影响。

       但是村长郭二平告诉我们,因为我们在大山上种了树,挖了蓄水池。这些年他们用的那洞山泉的水,已经接到农民的家里了,老百姓不用再下山挑水吃了。

      

2006年已长起来的路边的树

2009年已长高的路边的树

       1999年,我们在黄河边种树的时候,我问过北京五中的学生:这次来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听到中学生这样形容这里:这儿的景色很壮观,刚才还看摩托车特技,(壶口边)我觉得是贫穷特技。这里的人贫穷到都可以用自己生命去赚钱。可以想象,贫穷到了什么程度。

    参加这种活动很有意义。一来可以绿化环境,使水土流失得到缓解,还可以来欣赏一下祖国的名山大川。

    问:你们学生参加这个活动踊跃吗?

    答:非常踊跃。开始是封锁消息不敢大面积散布这个信息。一直到最后,只好和各班班主任联系,选拔每个班的精英。后来在学校一宣传开,说我们要出发的时候,同学们就开始积极踊跃的捐钱,就是现在捐出的这1000多块钱,就是在一天的20分钟捐得的。好多孩子都跟我说,老师下次您就别让我出钱了,让我出力去好不好。好多同学都是这种想法。

    问:老师你说从昨天种树到今天种树,这些孩子和在学校有些什么不同?

    答:首先从各种宣传的标识,他们的心里就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他就觉得如果不出一把力,不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种树的话,就对不起这次的活动。最初也许他们来的动机也就是想看一看,玩一玩,但是实际上这次对每一个孩子说,可能都是他一生里最难忘的一次经历了。也可能是他第一次在祖国的土地上种下一棵树。

    问:现在中学生这种活动是不是很少?

    答:非常少,因为平时他们的课业负担比较重。课下有的上辅导班,星期六、星期天也得不到休息,尤其像我们这种副科老师组织活动时,还会受到各方面的约束和限制,经费、时间,很多方面。我们学校对这种活动还是比较支持的。去年我们就参加了赤峰沙漠植树活动。学校觉得效果相当不错,从这方面来讲对学生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

    回去以后我们把拍摄的录相片在学生电视台播放了一下,还用照的一些照片,组织了一期大型的板报。一直展了半个学期,最后才被恋恋不舍的被收回去。

   我认为以后多参加这种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加热爱祖国。

   问:你想过黄河边会是这样吗?  

   答:我没想过黄河边会是这样的。我想黄河边到处都是绿色。结果是到处枯黄回去要告诉更多的同学一齐来种树。

   我觉得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一定要尽自己的一份力,保护这唯一的家园。

   问:你那么小,你做的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你觉得?

   答:也许我做的事情,出不了太大的力,但是我有这份心,一定要去做。

   问:你们到这儿来种树,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什么作用呢?

   这边是荒凉的山,黄色,增添点绿色后非常漂亮

   问:你们是哪个学校的?

    答:我们是北大附中的。我们对环保一向都很关心,因为像北京的天现在越来越差,我们想干一点真正对社会真正有益处的事。

   问:你们觉得你们的那些微薄的力量能对改变环境起作用吗?

    答:我想是可以的。我们这么多人可以凝结在一起,虽然是微小之力,也可以汇成洪流。我想我们这次并不仅仅是栽几棵树,,还有宣传作用,让全中国的人都想着环保。

    问:你觉得参加这种活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答:是一种责任感。我们作为学生,平时的生活都太流于空谈了。说得太多干得太少。我们觉得我们真正需要每个人都踏踏实实挖几锹土,种几棵树苗,这才是我们需要的。

    问:用你们的话形容一下这里

    答:苍凉的美、凄凉的美,黄色的美。也是一种雄壮的美。

    答:我们在火车就开始做社会调查,希望用我们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关心大自然。

    问:回去最想和同学和家里人说的是什么?

    答你们都种树去吧。大家都去种树。来看看黄土高原,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昨天晚上在克难坡住着,我想,任何一个人只要一踏上克难坡,只要看到这么荒凉一的一个地方,到处都是黄土,人们挖窑洞在那住着,他肯定都会想自己来种一棵树来。让这么多荒山,变成绿色。

      

种桃树

种上了

大人孩子一起种

我浇水

这棵是我们种的

       这两年因为学校管理得越发严格,很少有老师再带学生和我们一起到大山,大河边种树了,只有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

       这次和我们一起来的有三个小孩,最小的男孩叫轩轩才3岁。干起活来的他,可不像是3岁的孩子,一定要用大铁锹。刚刚5岁的小姑娘豆豆,从2岁开始就和我们一起在太行山种过树。这次用她爸爸妈妈的话说,没想到她干活会这么卖力气。而且从挖坑,栽树苗到浇水,她一刻也没停。爸爸妈妈问她以后还来种树吗?来!她说得坚决极了。

       张昊辰是第三次参加绿家园的活动,但已经是一个老志愿者的样子了。10岁的他今年春节参加了绿家园的广西生态游。旅游卫视把他做为一个小主角,记录了一个孩子在大自然中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回来后这个电视片被他们学校的科学老师推广到了全校。这个星期,老师决定破例带学生们去中国地质博物馆和北京植物园参观。昊辰说,这是他和同学们目前最期待的事。

       这次我们在黄河边的克堆坡种树,恰好是3月22日世界水日。看到当地农民生活的变化让我们也有些没有想到,明天我会把这些照片放在我们的江河信息上。

种树之余

2、“中国水周”启动 我国将推选节水形象大使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3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003803.html

  本报北京3月22日电  (记者高云才)今天是第十七届“世界水日”,第二十二届“中国水周”的活动也在今天拉开帷幕。联合国确定“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

  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确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由水利部、全国青联、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共同发起的“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主题实践活动今日在京正式启动。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又电  (记者高云才)水利部副部长、全国节水办公室主任胡四一22日宣布,由中国节水大使遴选委员会组织的我国节水形象大使将在今年下半年产生。主要在全国青联和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中,推荐具有较高知名度、影响力,且热心公益事业、社会形象良好的优秀公众人物作为节水大使候选人。

  遴选中国节水大使,是水利部、全国青联、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共同发起的“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主题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

幺红、王莉、王宏伟、王诗沂、邓亚萍、朱军、齐峰、关琦、刘春红、沈冰、张宁、张泽群、张晶晶、秦刚、郭蓉、郭秋林、袁慧琴、韩红、谭晶、戴滨(按姓名笔画排序)等为中国节水大使提名人。

3、支持“地球一小时” 用行动支持绿化地球

来源:南宁晚报2009年03月23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323/n262953329.shtml

  本报讯(记者周明勇)当沙尘暴、雪灾、大旱极端天气频频肆虐时候,当全球加速变暖、南极冰川急剧消融时,亲爱的朋友,你可曾想过,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做点什么?为此,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向全球发出倡议,在3月28日20:30—21:30关灯1小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绿色清洁地球贡献一点微薄力量。

  这项名为“地球一小时”的活动,目前迅速在全国开展,南宁市多个协会团体也呼吁社会各界,在活动当晚关灯1小时,支持此项公益事业。

  “地球一小时”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2009年3月28日晚20:30起熄灯一小时,展示公众对达成全球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协议的支持。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最先于2007年出现在悉尼,2009年正式在中国启动,此前已经有62个国家和地区的74座城市许诺参与活动,参与人数超过5000万。

  在中国,“地球一小时”活动除了实现上述目标外,还希望对国家2010年前实现节能减排20%的能效目标提供最大的支持,并且鼓励个人和企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杨澜、郎朗、李冰冰、马未都等公众人物将作为“地球一小时”活动推广大使,以各自的影响力号召公众参与。阳光媒体集团主席杨澜表示:“"地球一小时"活动是全球性的公益活动,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提高公众节约能源的意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活动当晚,全国各地绿色环保组织将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公众参与,实现关闭1小时。据记者了解,南宁目前也有多个团体协会积极呼吁,希望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活动当中,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支持清洁地球。

  本报从23日至27日每天12:00—14:00开通热线13877130444,接听读者在现实生活中节约用电的心得体会和你对“地球一小时”活动的看法以及是否会参与此次活动。我们每天将从打进电话的读者中选出20名进行奖励,幸运读者将获得由可口可乐公司提供的精美纪念品。

4、吉林新增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投资超过17亿元

来源:新华网 2009年3月23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3991

新华网长春3月23日电(记者 褚晓亮 王猛)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吉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年初,国家环保部、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对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进行调整补充,吉林省又申报了36个项目,并通过了专家技术审查,总计划投资17.76亿元。

吉林省是松花江、东辽河、鸭绿江和图们江水系的发源地,特别是松花江的流域面积、流域内人口、流域内GDP贡献均占全省总量的70%以上,并且关系到下游省份的发展及中国与邻国俄罗斯的关系。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受到广泛关注。

2006年开始,中国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吉林省列入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达86项,总投资50.39亿元。吉林省环保厅副厅长王林溪说,目前这些项目已有30个完工,55个在建,1个工业治理项目因企业将关停而停止实施,实现了国家要求的年内全部开工建设的目标,全省已累计投资约30.64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0.81%。

王林溪表示,新补充到规划中的项目要认真组织实施,保证按国家要求在2010年建成。

据了解,今年吉林省还将重点组织开展对饮马河、伊通河等松花江、辽河重要支流的专项执法检查。在对市(州)出境界断面考核工作的基础上,实行重要支流监管责任区制度,集中整治未达标排污企业,以确保重点流域干流、支流水质稳定改善。

5、辽宁全面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力度

来源:新华网2009年03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006493.html

    新华网沈阳3月22日电(记者姚剑锋)辽宁省实行严格的地下水保护区制度以及地下水保护行动,使得每年减少开采地下水6000万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和海水入侵恶化趋势得到有效缓解,全省没有发生新的地下水超采问题。

    辽宁是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省份之一,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82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利用地下水,到上世纪末,全省地下水年开采量已达65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一半。

    辽宁省水利厅厅长史会云说,辽宁省这两年对地下水的保护采取了强制性和引导性的措施。辽宁省人大颁布了《辽宁省地下水资源保护条例》,辽宁省政府划定了地下水保护区,对在保护区开采地下水实行了加收水资源费政策。

    据辽宁省水利厅水资源处介绍,辽宁全省已形成20个地下水超采区,由于过量开采,激发了河水补给量,被污染的河水直接渗入河道两侧的地下水含水层,造成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8个水源地水质严重超标。同时,大连、营口、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出现了4个连片总面积约750平方公里的海水入侵区。

    此外,由于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了城市供水水源、大型工业企业自备水源、农村生活水井、农田灌溉井的取水能力大幅下降。

    史会云说,辽宁省以地下水超采区、管网区、海侵区综合治理为重点,不断加强地下水的管理和保护,全面开展了地下水保护行动。据统计,到2008年末,全省累计依法封闭取水井1560眼,压缩超采水量1.08亿立方米,否决了10余项大型地下水取水工程,相当于每年减少开采地下水6000万立方米。

据悉,辽宁省还编制完成了全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规划,辽宁省政府还批准了全省地表水水功能区划。

6、香港灯箱光污染扰民:环保NGO呼吁立法管制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3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006387.html

  本报讯 据香港明报报道,香港住宅区将军澳的大型私人住宅新都城过去半年在商场加装了12幅5层楼高的巨型灯箱招牌,强光不单入侵只有一条马路之隔的欣明苑,更射到远达4公里以外的鱿鱼湾村。

  香港“地球之友”有关光污染的调查发现,50名受访的立法会及区议员之中,66%认为光污染最大的来源是广告招牌,但有近一半议员表示现在的投诉渠道无效,35%认为应立法管制。

  西贡区议员伍炳权表示,过去半年中他收到10多件投诉,但他估计受影响的住户数以百计。由于香港没有法规管制光污染,市民投诉无门,导致投诉数字不多。他曾多次给香港环保署去信,但环保署回复光污染没有法规可管。

  香港“地球之友”有关负责人表示,群众向区议员或直接向环保署投诉不能治本,长远治理光污染必须立法,才可能避免再有住户受广告牌强光的滋扰。他们将举办光污染工作会,邀请全香港议员出席,分享处理光污染投诉的经验。还会派发香港第一本《光滋扰自保手册》,协助议员捍卫群众权益。

7、专家:解决水电移民 “一次性补偿”远不够

来源:农民日报 2009-03-20买天

http://www.farmer.com.cn/gd/zjdp/200903/t20090320_431064.htm

    解决水电移民长久生计问题,专家提出只有“一次性补偿”还远远不够

    近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水电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部分专家就解决水电移民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提出,传统的给予搬迁农民“一次性补偿”的做法还远远不够,这对于被搬迁百姓而言并没有负起全责。可考虑采取被征用土地作价入股等形式,使当地农民作为电站投资享受永久性分红权益,也可以将他们转换成生态工人等身份领取工资。

  “把移民利益提到任何高度都不为过”

  潘家铮作为我国少数几位拥有双院士称号的专家,谈及移民问题他深有感触,“目前,水电开发中的技术和资金问题并不大,主要难题就在于淹地、移民上。建电站不能让当地农民一走了之,把移民利益提到任何高度都不为过。”

  潘家铮说,我们要吸取以往移民工作中的教训,再不能只是简单地行政处理、草率安排、强迫搬迁、践踏移民权益,以致造成移民痛苦。近年来,虽然思想和政策上都有改变,但总是脱不开“粮食自给”、“农业为主”、“就地后靠”、“一次性补偿”、“经费包干”的框架。

  的确,在水电建设中,对于移民安置我们目前惯用的多是“一次性补偿”,其办法单一,而补偿标准又偏低,当地农民无法从水电开发中长期受益。搬迁移民虽然得到了一定补偿,但并没有把他们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对于农民的长久生计缺乏保障。对此,潘家铮对记者说,“若按这个模式走下去,很难做到‘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移民将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和一些人反对水电开发的理由。”

  “以土地入股作投资享永久收益”

  “水电开发的先期规划非常重要,安置移民等问题必须提早介入。”潘家铮说,在规划中,要调查清楚有多少人从事农业、多少人转业、多少人外迁、多少人实行社会保险,失地而一时无法就业的人如何保障等,再配合以相应的各产业发展计划、移民培训计划、交通水利发展计划、下游及受益区对口支援计划等。

  云南省移民开发局局长杨灿章说,在水电开发计划中应列具合理和充足的移民资金,主要用于初期支出,保证移民迁移后生活质量、生产水平不低于原状,并具备能勤劳致富的条件。

  对于“一次性补偿”的做法,杨灿章和云南省能源局局长马晓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议国家建立因工程建设而失地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从土地增值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使移民能充分享受土地增值的收益。同时可研究采取被占土地作价入股的方式作为电站投资,使农民享受永久性分红。此举既可降低电站建设成本,还可解决农民长久生计问题。

  此外,他们也建议应调整水电上网电价,实行同质同价、优质优价政策,提取部分收益用于对库区经济发展的长期扶植和对困难移民负责到底。

  “水电开发也是农民脱贫的契机”

  据记者了解,我国水库移民经历了安置型和开发型两个阶级,国家还出台了库区后期扶持政策。为了解决好移民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专家建议研究“投资型”移民政策,即将淹没的土地、房屋及其他有价设施进行评估,加上对生态环境的补偿作为股份,参与水电开发建设,使移民和开发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建设期安置移民的费用用预支若干年应得的收益来解决。

  “‘投资型’移民是新概念、新模式,操作起来难度不小。”马晓佳说,云南作为我国主要的水电开发地区,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在解决移民问题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农民脱贫致富应该充分利用水电开发这一契机。”马晓佳对记者说,对于生活在不适宜农业开发地区的农民而言,以农业解决农民脱贫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不是最好的选择。她举例说,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干流地区土地资源贫乏,当地就将移民从单纯的农耕人转换为生态工人、林业工人、民俗旅游特色产业者等,从而大大拓宽了移民生存发展的路子。

记者了解到,目前,云南已初步完成创新移民长效补偿机制,通过寻找移民可以参与的优势产业,使移民能在库区及周边的产业中得到就业,从而实现“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保护一片环境,致富一方百姓。”

8、中国平均每年损失100万亩耕地 水土流失知多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03月23日  叶晓楠

http://env.people.com.cn/GB/9005348.html

历时近3年,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28位院士参与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于2008年年底结束,初步完成了对中国水土流失状况的摸底。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请他就考察结果对中国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分析—— 

 

袁道先(中)院士与同仁在金沙江考察

  

东北黑土地上大片的水土流失

  现状——

  全国 646个县水土流失严重

  50年来,中国因水土流失损失耕地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掉,中国的“北大仓”粮食产量将降低40%左右;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将有近1亿人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

  这次规模空前的摸底考察显示,中国水土流失正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

  一、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地区,而且也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

  二、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中国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5.2亿吨,主要江河的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400多吨/平方公里·年,部分区域侵蚀模数甚至超过3万吨/平方公里·年,侵蚀强度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与印度、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土壤侵蚀较严重的国家相比,中国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按照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及流失强度综合判定,中国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46个。其中,长江流域265个、黄河流域225个、松辽河流域44个、海河流域71个、淮河流域24个、珠江流域17个,分别占41.0%、34.9%、6.8%、11.0%、3.7%和2.6%。从省级行政区看,四川、山西、甘肃、内蒙古、陕西5省区,占到全国总数的50%以上。

  三、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南岩溶石漠化区、南方红壤区等各区域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产生的危害、治理的重点各有不同。

  考察显示,水土流失已不局限于人们通常会想到的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山清水秀的南方红壤丘陵区同样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号称“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半分烟”,独特的地形为水土流失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这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各类开发项目多,新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增加迅速,这使得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不亚于黄土高原。据估计,在过去的70至120年内,已有92.9亿吨土壤和泥沙被搬出崩岗侵蚀区,年均产沙量约6720万吨,崩岗区的土壤侵蚀模数高达年平均每平方公里5.9万吨,是国标中剧烈侵蚀标准的4倍左右。

  影响——

  贫困与水土流失恶性循环

  水土流失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专家以2000年的数据分析认为,水土流失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2.24%。

  “水土流失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说。

  具体而言,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导致土地退化,毁坏耕地,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二是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中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三是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成为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是削弱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加重旱灾损失和面源污染,对中国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全国现有重要饮用水源区中,作为城市水源地的湖库95%以上处于水土流失严重区。

  值得注意的是,贫困与水土流失正呈现出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次行程14万公里的考察显示,中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区。多数革命老区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困难。赣南15个老区县中,水土流失严重县有10个;陕北老区县27个,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太行山45个老区县中,水土流失严重县有33个。

  同时,中国西南、西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多为水土流失严重区。贵州省铜仁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1个民族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10个民族县中,水土流失严重县有7个,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8个民族县中,5个为水土流失严重县;宁夏南部山区8个回族为主的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8个民族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目前中国还有不少水土流失区已光山秃岭,不宜居住和生活。

  在经济发展中,贫穷和水土流失往往恶性循环,经济最贫困地区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鄂竟平说,在贫困地区,水土保持投入严重不足,防治速度缓慢。例如造成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约1/3的坡耕地,在贫困地区居多数。由于水土保持投入严重不足,当地民众为了生存发展,走上一条越垦越贫、越贫越垦的恶性循环之路。

  缘由——

  人为防治不力不容忽视

  重开发、轻保护,防治措施不当,重点区域治理滞后,投入不足,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鄂竟平表示,除了气候变化以外,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防治存在三大突出问题:

  首先,经济建设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开发建设单位和个人,为了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在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水土保持或者没有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随意弃土弃渣、破坏地貌植被。大量的采石、挖砂、取土等生产建设活动,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同时,部分山丘区林果业开发无序,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也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其次,坡耕地和侵蚀沟治理滞后,成为水土流失主要策源地。全国现有18.3亿亩耕地中,坡耕地约3亿亩,占17%。坡耕地面积占中国水土流失面积的13.3%,每年产生的土壤流失量约为15亿吨,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33%。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每生产1公斤粮食,流失的土壤达到40至60公斤。中国坡耕地大量存在及其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影响生态重建和恢复的关键因素。

  第三,部分地区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配置不当。一是有的地方在植被建设时忽视了地带性规律,结果事倍功半。比如北方地区存在人工种草的草种选择不当,耗水过度,结果几年后土地就严重沙化;还有些地方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一些不适合的树种,成活率、保存率都很低。南方一些地区林相单一,抚育管理不合理,林地产生的水土流失也较为严重;二是部分地方在措施配置时未做到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结果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在生态建设中,就生态论生态,不注重解决老百姓的吃饭、烧柴等基本生产生活问题,结果经历了很大的挫折;三是注重人工治理,忽视生态自然修复能力,结果既加大了生态治理的成本,又影响了生态恢复的效果和进度。

  目标——

  15至20年初步治理水土流失区

  力争用15至20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水土流失区得到初步治理或修复,大多数地区生态与环境趋向良性循环;严重流失区的水土流失强度大幅度下降,所有坡耕地均采取水土保持措施,70%以上的侵蚀沟道得到控制,下泄泥沙明显减少;全国范围内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率达到100%,在98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实施有效保护。

  这是经过专家论证,科考报告提出的中国近期水土流失的防治目标。

  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力度在逐步加大,相继实施了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环京津地区、珠江上游、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等重点治理工程。截至2006年底,全国累计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92万平方公里,2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水土保持设施年均减少土壤侵蚀15亿吨。

  鄂竟平表示,去年,水利部在科考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纲要》,将定期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县市进行水土流失状况评价,作为考核当地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并成立了国家级的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

鄂竟平介绍,通过这次考察,专家们一致建议,尽快实施全国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专项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改造为突破口,配合沟道整治工程和适当的小型蓄水保土工程,既可以尽快改善广大水土流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山丘区群众的基本口粮和增收问题,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

9、一场水电开发引发的口水战(组图)

来源:南方网2009年03月23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323/n262952400.shtml

编者按:中国水电开发是否过热?争论经年不衰,而这一次两个男人的口水战,从谩骂开始,以诉讼收场,照例谁也不服谁。

    2007年18日刮起来的环保风暴击中了中国的30家企业,首当其冲的是中国三峡总公司承建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

反坝派:章轲

    “水电开发该降温了。目前我国大部分河流的水资源开发程度高达80%以上,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一些河流的水资源开发程度甚至高达100%。”

挺坝派:张博庭

    “中国水电开发程度只有20%左右,章轲是公然和国家大力发展水电的国策唱反调,意图以此出名,难道我们中国的环保事业,还真是要成为弱智人成名的事业?”

  “你觉得你多大程度上代表了你们水电的利益?”

  “我不代表水电的利益,我代表的是国家的利益。”

  “你怎么能代表国家利益呢?那我能不能代表国家?!”

  “你也可以代表,你说的话对国家有好处就说明你代表国家。

  我们用的是官方的资料,学界通用的观点……”

  “你的意思是用官方的资料、学界通用的观点就能说章轲是弱智的人?”

  “对!对!他就是弱智!!”

  2月23日,第一次庭审结束后,原告章轲的一位朋友和被告张博庭在摄像机前,面对面地争论起来。双方怒火十足,越吵越凶,最后在法官厉声警告下才各自悻悻归座。

  2007年12月20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章轲在报纸上发表了《水电开发该降温了》一文。文章不长,只有700多字。其中引述了水利专家刘树坤的观点:“目前我国大部分河流的水资源开发程度高达80%以上,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一些河流的水资源开发程度甚至高达100%”。

  四天之后,一位名叫“水博”的网友在博客中国网上发表了《社会不需要无知无耻的绿色人物》的博文,文中称国内水电开发程度只有20%左右,章轲是公然和国家大力发展水电的国策唱反调,意图以此出名,并在文末忧心忡忡地写道:“难道我们中国的环保事业,还真是要成为弱智人成名的事业?”

  “水博”对国内环保圈内很多人来说是个熟悉的名字。他的真实身份是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的副秘书长张博庭教授。在网上,“水博”四面出击,时常对他认为的“失实报道”和“伪环保”奋力鞭挞,措辞激烈。

  他与章轲并不认识,他说自己只是想借此博文“表达对绿色人物评选的担忧。”文章写完,张还在贴于人民网的文章上,又加了一句:“一看他的经历就是那种数理化打死也学不会,靠死记硬背考上文科大学的‘残废’。”

  随后,43岁的章轲认为张博庭文章多处言论已超过对文章和学术观点本身的评价,侵犯了他的名誉权,一怒之下,将张博庭告上法庭。

  针尖对不上麦芒

  北京宣武区人民法院对此案相当重视。一早,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就专门到门口接扛着相机和摄像器械的记者们入场。

  庭上,面对数台摄像机,张博庭的辩护律师彭剑始终眉头紧皱,埋头拿着胶棒往证词上一张张地贴着标签。张博庭则面带微笑,亲自高声朗读其辩护词。

  “为什么说章轲先生脑子不太好使呢?我们来看他文章中出现的逻辑问题。”接下来他列举了一些反驳章轲的数据。“这样的逻辑!这样的脑子!居然还敢在报纸上公开地叫嚣:水电开发该降温了。我说他胆子大、活宝不应该有什么不恰当!”

  其间,旁听席上有位长者忍不住多次笑出声来。相比之下,章轲显得更加低调,他不时地努努嘴,应对对手的挑衅。

  从张博庭激昂的战斗姿态,一点都看不出他已经55岁。年轻时他曾经是东北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1977年恢复高考后回北京念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从事水电站大坝设计研究、坝体应力分析计算和实验研究以及工程结构可靠度分析。1990年起进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他的大半辈子都与水电开发事业有关。

  他颧骨高耸,看起来似乎总是保持着和蔼的微笑。《云南电力报》的记者在对他进行采访后印象深刻:“一走进他的办公室他就很热情地倒茶,让我这个晚辈感到他是那么的和蔼可亲……他是个温和儒雅的智者。”国内一家门户网频道负责人曾因工作关系多次接触到张博庭,她说:“你会看到一个说话时面带微笑、口若悬河的张,也会看到一个写文章时恶语连篇、极尽冷嘲热讽的张。这两个都是张博庭本人。”

  这一次张博庭抓住章轲稿子里的数据发起了猛攻。他认为这些数据是造假,目的在于为来年评选“绿色中国人物”积累资本——“因为通过对中国水电开发事业的污蔑,更容易成名”。对章轲所引述观点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刘树坤,张博庭更是在法庭上直截了当地称其为“已退休员工”。

  在3月15日回复记者的采访邮件中,张博庭怀疑:“章轲看到造谣诬蔑中国水电的‘功臣’可以当选绿色人物,具有立刻迎头赶上的心理是完全正常的。于是他就利用自己工作之便,在当年的绿色人物落选后,立刻就大胆地发表了一篇更加恶毒的造谣诬蔑中国水电的文章。”

  对这种心理揣摩,章轲表示不屑。“如果说我作为一个记者,想靠这几百字的东西出名,那也太小瞧我了。我成为‘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至少说明在环保报道领域已经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同时,刘树坤也站出来表态说:“章轲引用的话,我是可以百分之百来承担责任的,都是属实的。如果有不同意见,我愿意到法庭上去作证,来阐述我的观点。”

  43岁的章轲诉张博庭损害其名誉,而张博庭则乐于将这个官司当作一场学术宣讲会,“只要法官对被告指责原告的内容认定属实,就不应该认为被告在侮辱原告。”他反复引用多项数据来表明章轲造假、造谣。

  面对章轲一方不愿对水电开发数据进行回应,张博庭认为对方完全是没有底气,“不讨论学术,就要我道歉,可能吗?”而在章轲的代理律师看来这是一场名誉维权,不是学术讨论会,更何况跟张博庭讨论也没有任何价值。

  双方挟冲冲怒气而来,针尖对不上麦芒。

  挺坝派和反坝派

  “我之所以要打这个官司,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认定:如果认可了他的这种不道德的行为,那就意味着,以后谁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博客,肆无忌惮地骂人了!”3月9日,在宣武区法院门口,章轲愤愤地说,“我就是要为兄弟们出口恶气!”

  如果章轲没较这个真,这事儿或许和以往一样,在两派一番互骂中结束。在此之前,挺坝派和反坝派双方早有恶斗。四川地质专家范晓、民间社团“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和《中国水危机》一书的作者马军等人都曾被“水博”写文章在网络上公开骂过。

  双方的争斗此前在2004年到2005年间的“怒江建坝之争”中达到高潮。

  2004年1月,人大代表、环保人士李小溪就怒江建坝事件上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得到总理亲笔批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一度如箭在弦上的怒江水电工程被紧急叫停。

  但随后的2005年4月,何祚庥、司马南、方舟子和张博庭等人突然在云南大学发起反击,称“绿家园”的汪永晨、“自然之友”总干事薛野等人为“伪环保反坝人士”。2005年8月,由马军执笔,99名个人及61个环保组织签名的《民间呼吁依法公示怒江水电环评报告的公开信》呈送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委。2008年,有媒体报道,怒江水电项目已正式上马,而该项目的主要设计者——华东勘测设计院和北京勘测设计院,与张博庭所在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此前都隶属于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

  张博庭语言上的犀利时常让笔下的对象感到很难接受。在2005年的一篇文章里《说说我所了解的马军》,张博庭斥责马军已经变成了一个“制造反坝谣言的专家”。马军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我们都是平常人,看到这样的文字心理上接受不了,而且他们的攻击像炮火一样,很集中,现在我已经无法安心工作了。”

  不过反坝派中也有“狠角色”,一些回击挺坝派的语言同样毫不客气。范晓此前曾在网上痛骂张博庭和方舟子是“如丧考妣般地急火攻心、嗷嗷乱叫,气急败坏”。

  反观章轲,将张博庭告上法庭几乎不假思索。在去年12月底读过水博的文章之后,他马上到公证处对水博骂人的文章进行了公证,2008年1月8日拿到公证书,1月30日就给张博庭发了律师函。动作如此迅速果决,原因是不想和张博庭有太多的交涉,“不想给他借此炒作的机会。走司法程序,我想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章轲状告水博的消息迅速在环保圈内传开。

  中国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听闻此事后,在博客中表达了对章轲的支持也亮明了自己的态度:“骂什么骂,没出息,动手吧,抄家伙,我是喜欢两人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别玩阴的,更别骂。我的嘴笨,骂不过人家,动手还有把子力气。”此前两派纷争积愤之重由此可见。

  法庭之外,张章二人的支持者分成了截然对立的阵营。在张博庭这边,方舟子是他的坚定支持者。在“怒江建坝之争”中,两人一直是十分密切的盟友。

  “新语丝”网站的“怒江争坝”合集里刊发了水博的众多文章。在3月11日接受记者的邮件采访时,方舟子说:“章记者利用其记者和‘环保人士’的双重身份,有众多媒体朋友为其助阵,拥有话语优势,而水博除了网络,就没有别的发表平台了,我愿意为他提供一个发表言论的地方。”

  同时,他认为“智障”、“无知无耻”、“脑子不好使”、“活宝”这类用语在网文中极为常见,“经常阅读网文的人不应该会对此觉得惊讶”。相反,“章记者对水博的驳斥,不做有根有据的反驳,相当于默认了自己的报道有不实、错误、误导读者之处,对此不做澄清,不做道歉,反而纠缠于张博庭纠正文章中的个别用语,这么做很无聊。”

  “我认为张博庭在普及水电知识、澄清一般人对水电的误解、揭露‘反坝人士’的虚假宣传等方面,是做了很有益的工作的。” 方舟子说。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一位与水博有过多次合作的《科学时报》的编辑说:“在我编过的文章中,张博庭的文章逻辑性还是很强的,而且他引用的数据一般都比较严谨权威,但他的确在用语上过于激烈。”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博庭介绍他现在这种“擅长揭发和辩论”的文风的形成和年轻时的经历密不可分。初中时候学的是《毛主席语录》,在黑龙江当知青的7年里,写的是大字报和批评稿,语文基础都是从大字报和批评稿中锻炼出来的。

  但张博庭对“文革手法”的指责并不认同,他承认自己的态度确实有些尖刻,但“对伪环保骗子,也必须像抓小偷这样的予以揭露、曝光,让他感觉到造谣的耻辱,才能引起公众的注意。”

  至于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众反对水电大开发,在张博庭3月15日回复记者的邮件中说:“伪环保通过大量地拉拢记者已经占有宣传渠道的优势”,同时这是国外敌对势力“颜色革命的一部分”。

  但范晓对此提出的质疑是:国内媒体一向注重“舆论引导”,大型水利工程的报道大部分还是正面宣传,“而且这也完全不构成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的理由,作为一个公民社会,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力,挂着专业技术人员的牌子,但是完全没有一个科学讨论的基本态度,只是一味地扣帽子,水平十分低下。”

  一位署名“陈家沛”的网友也在中国网上发文反对张博庭说:“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恐吓和辱骂决不是战斗’。”

  除了令人不快的“斗争哲学”方面的指责之外,张博庭所在的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也成了反坝派直指的软肋。

  国家电力公司分拆后,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挂靠于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后者是国资委直属的大型骨干企业,囊括了国家电力公司过去所有8家勘测设计子公司。尽管张博庭表示自己状告章轲完全是出于“为了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善意,但有一点,张博庭所在学会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水电行业内部,张博庭和他的对手们都很清楚这一点。

  至3月17日本刊截稿为止,章轲诉张博庭名誉侵权一案尚未宣判。一位担心卷入争吵而要求匿名的水利专家说,近年来一方面环保组织和公众舆论对水电开发质疑之声日涨,另一方面国内水电开发依然在持续进行之中;一方对生态的持续恶化除了关注之外毫无办法,另一方发现他们日益丧失了舆论支持。这是两派至今争吵不断的根本原因。

目前这场争吵尚无胜者。 (本文来源:南都周刊 作者:陈鸣)

10、许新宜教授:解决跨界水问题重在完善机制

来源:《科学时报》2009年03月23日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9007312.html

  跨界水的开发和利用,往往会导致水事纠纷、污染纠纷、不同地区之间互相指责的情况。这不仅是我国的特点,全世界跨界水引发的问题也是数不胜数,一直都备受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许新宜教授日前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跨界水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若要妥善解决,必须做到水量和水质管理“双管齐下”、机制与理念革新“两措并举”。

  水量和水质管理“双管齐下”

  许新宜指出,跨界水问题难以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跨界水的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而是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的。”他介绍说,欧洲的莱茵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莱茵河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是沿途好几个国家的重要水源。它也曾经受到非常严重的污染,被称为“欧洲下水道”。后来,各流经国家发现如果再不协调合作、共同治理,自己的发展将受到极大制约。于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共同努力,现在才形成良好的治理机制,成为跨界水治理的一个典范。

  许新宜指出,对我国来说,跨界水问题的社会属性更加明显。从水量上看,由于我国没有建立水权制度,通常人们都把历史惯例视作为“水权”,很难根据实际需求改变占有共享水源的比例,时常引发为争夺水源的水事纠纷,有时还发生武力械斗事件。一个流域的上下游、左右岸要共享水源,就应当建立适当合作机制和合理的补偿机制,实现共同繁荣。

  “水质和水量是跨界水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双管齐下。对两方面都给予足够的重视。”许新宜强调。

  机制与理念革新“两措并举”

  许新宜指出,我国跨界水问题难以解决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现行的机制和理念还需进一步革新。

  我国现行的跨界水管理与治理制度是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所以选择合适层面的地方行政责任人非常重要。许新宜认为,应当把跨界水问题的责任落实到地级行政区,实行“双总量控制”机制,把用水量和排污量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地级行政首长。这样可以使责任落实得更具体,不仅有利于解决跨界水问题,还有利于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工作。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治污规划以地级行政区作为规划单元,经过近3年的努力,目前南四湖水污染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上可以保证输水水质达Ⅲ类标准。”许新宜曾任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局长,对此情况非常了解。

  他还提到,现在的监测系统尚不到位。省界监测相对比较完善,但地级行政区界的监测还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理念创新方面,许新宜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突出优越性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如果能通过舆论引导和相关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水污染、治理跨界水的广泛共识,集中力量治理水污染,则跨界水问题必能得到解决。

  “现在大家都寄希望于环保部门治理污染,可能比较偏面。如果不能形成全民动员、共治污染的局面,水污染问题是难以解决的。”

  许新宜形象地把污染源比作老鼠:“以前我们‘除四害’,要打老鼠,形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结果老鼠无处躲藏。如果我们也像对待‘四害’中的老鼠一样对待污染源,使其成为‘过街老鼠’,那一定会产生非常大的社会压力,促使污染源加速消亡。”

   具体措施机制要及时跟进

  “在我国跨界水治理的法制、体制和机制三个方面中,机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

  许新宜认为,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在不断地立法和修订,说明法制已得到足够重视,环保部门的管理体制也已建立起来了,但在机制方面,我国还有明显不足。

  “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是,受到环境污染侵害后,我们的老百姓会上访、找市长,法律的作用根本得不到体现。这就是机制缺失导致的后果。机制缺失会使得法制和体制方面的努力事倍功半。”

  他认为,我国的每个法院都应当设立环境法庭,让老百姓能够有途径依法行使权利,维护自己的环境利益。

  另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环境政策,近30年来起到了积极、良好的作用。现在应当对其作用进行科学评估,为建立政策改进机制提供依据。

  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全民参与、共同抵制污染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防治污染机制,应该尽快建立起来。

  跨界水是共享的机遇

  许新宜指出,如能妥善处理好跨界水问题,对上下游地区来说都会是良好的发展机遇。

  “欧盟现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其核心是建立合作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而我国在各个不同地区的推行情况并不一样。”

  许新宜介绍,福建泉州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泉州市在其主要水源——晋江流域建立了良好的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每年下游补偿上游2000万元资金。这些资金被用于包括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工作。

  但对于一些更大的区域来说,相关体制仍不够完善。

  如青海省是黄河的发源地,为保证黄河的水质和水量,中下游地区该不该给上游地区补偿应由国家作裁判,由国家主导尽快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

  “共享机遇是最终的结果,但在此之前,各相关利益方都要作出自己的贡献,否则机遇共享很难实现。”许新宜最后指出。(张赋兴)

11、“百里煤海”枯竭:煤能养人也能“吃”

来源:《新京报》2009年03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004911.html

  【核心提示】

  在中国的资源版图上,阜新曾举足轻重。“一五”计划时期,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就有4个能源项目安排在阜新。

  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2001年12月14日,阜新被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7年多来,转型成为当地政府工作的主题。它不但要调整产业结构,还要克服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数十万矿工及其家人的就业,也成为挥之不去的难题。

  没有摆脱“吃饭财政”困境的阜新,还在转型之路上摸索前行。

  海州露天煤矿就像地球的一块伤疤,7平方公里大,300多米深,盘踞在阜新市区的南端。矿底飘出一道道白烟,使整个矿区显得神秘。

  这个1953年投产、曾经是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已因煤源衰竭而被弃用。

  它,只是阜新“百里煤海”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以来,阜新累计生产原煤6.5亿吨,运煤的车皮足以绕地球4圈半。

  而到本世纪初,一系列光荣的记录,像一个个矿井被挖光拉净。留给这个城市的,是坑洼的道路、撕裂的地壳、沉降的大地和数十万下岗失业者。

  2001年12月14日,国务院将阜新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这个城市的前世今生,从此被重新估值。

 

海州露天煤矿和一台电镐的图案,出现在1960年版的5元人民币上。 资料图片

  上过人民币的电镐歇了

  本世纪初,随着煤源衰竭,阜新一批主力煤矿停产

  在1960年版的5元人民币上,人们还能看到海州煤矿充满激情的形象:一辆孔武有力的电镐,正奋力挖煤。

  它的张扬,并非虚有其表。

  阜新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中央1955年制定的“一五计划”中,156个重点项目,有4个能源项目安排在阜新。海州煤矿很快被建设为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由其供煤的阜新发电厂,在当时也是亚洲最大的火电厂。

  那时的海州煤矿,是阜新人的骄傲。

  

如今,采煤电镐停放在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内。

  1969年,27岁的王国贤从沈阳军区退役,来到海州煤矿做了一名掘进工。他三级工的月工资是四十五块一毛八,当时面粉只要1毛5一斤,王国贤感到很知足。

  每天上班前,他都可以看到不远处阜新发电厂的大烟囱冒着黑烟,那是生产繁荣的象征。

  而事实上,忧患就像煤炭一样深埋在地壳里,等待被一起挖出。

  海州矿因煤源衰竭,在贡献了2.3亿吨的开采量后,于2002年4月申请破产。

  伴随着海州矿告别历史的,还有东梁矿、平安矿、新邱露天煤矿等一批主力煤矿。

  煤难找、煤难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以五龙煤矿为例,上世纪80年代,开掘面在地下300米以上就可以挖到煤,20年后已深入到600多米以下。两米多高的巷道支架如果一个月不加固,就会被强大的地压压下去一米深。

  苦力支撑的煤矿,因作业条件复杂恶劣而频发事故。其中,以2005年的孙家湾矿难最为著名。那场矿难夺去了214名阜新矿工的生命。

  发电业也遭到池鱼之殃。曾为亚洲最大火力发电厂的阜新发电厂,一度沦为调峰电厂,退出主力序列。

  2000年,阜新经济总量仅有65亿元,居辽宁省倒数第一位。

【1】 【2】 【3】 【4】

12、令人心悸的全球水危机 一个关系生死存亡的问题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03月2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3/21/content_11045624.htm

    水危机?地球被称为“水球”,还能爆发所谓的水危机?醒醒吧,那是海水,不能直接饮用和灌溉。在海水淡化技术还不能大规模实施之时,饮用和种植用水的短缺是人类面临的比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危机。毕竟,金融危机只是让你的财产缩水,而水危机则威胁你的生命。

  在22日即将结束的第五届世界水资源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在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将有2400万至7亿人会因缺水而背井离乡,到2030年,全球半数人口将生活在缺水的环境中。水,是一个关系生死存亡的问题!

  危险的水

  在印度新德里的一个中产阶级小区,住在这里的居民每天早晨都会被刺耳的喇叭声叫醒。这声音不是普通的新闻广播,而是在提醒人们,淡水只会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内供应。于是,人们揉着惺忪的眼睛,匆匆忙忙地往凡是能称之为“容器”的地方灌水,以维持一天的家用。农田大量的灌溉致使这个城市饮用水极为紧张。

  其实像新德里这样缺水的地方还有很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月13日公布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指出,全球用水量在20世纪增加了6倍。虽然我们生活的地球水的总储量约13.6亿立方千米,但其中的97%都是海水,可供饮用的淡水只占3%左右,除去约占2.66%的两极冰川水,真正可用的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4%,而且分布不均。

  在人口众多且常闹旱灾的发展中国家,淡水供应难以满足需求。尼罗河、约旦河、黄河、恒河等河流不但超负荷供水,而且近年来出现的长期断流已使新德里、北京等城市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中东14个国家中的9个已面临缺水困境,成为世界上缺水国家最集中的地区。

  欧美发达国家也面临着饮用水挑战。欧洲约4100万人无法获得足够的饮用水,还有8500万人享受不到基本的排水、污水处理和卫生设施。由于干旱,美国佐治亚州北部和美国西南大片地区的许多城镇陷入了用水恐慌。

  更为严重的是,日益严重的水危机也正在成为一个政治命题。在中东地区,水资源分配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非洲,水资源分配也引发了国家间的冲突。

  水,确实是一个问题!

  复杂的水

  是什么让水成为一个如此严重的问题?除了全球变暖导致干旱地区增多,供水量减少因素,日益增长的人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联合国去年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称,全球人口数量将在2050年达到91亿,在目前数量(65亿)上激增40%,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随之急增。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因无法获得安全的淡水而饱受折磨,总人数超过了10 亿!

  另外,水资源的污染、管理不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也造成水的“危机”。有数据显示,据相关材料的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400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约有1/5的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40%的人缺乏基本卫生设施。全球每年约有310万人死于腹泻和疟疾,其中近90%的死者是不满5岁的儿童。

  对水资源分配的腐败也是当今水危机的一个前提。伪造用水数据、在水资源设备购买时寻租、在签订水资源开发合同上任人唯亲等都是水腐败的表现。甚至在一些国家,用于水资源开发和节约的款项有30%被腐败消耗掉了。

  生命的水

  其实早在1977年,联合国就预见到了水将成为继石油危机后的又一危机。一些有识之士也在解决水危机上倾心尽力。

  一些好的经验被专家们反复举证。在丹麦,因为大力推行节水技术,例如改进抽水马桶、淋浴和洗衣机,10年来人均耗水量降低了24%。而英国,因为对管道和沟渠的渗透制定了管理目标,每天节约下来的水量相当于人均少用了29升。

  在干旱缺水的澳大利亚,对水严格综合管理的经验对其他国家也有借鉴意义。莫累河与达令河流域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流域,提供全国75%的灌溉。随着两河的日益枯竭,澳大利亚成立莫累河与达令河流域管理委员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综合管理联合体,对农业用水实行许可证制度,对全流域120亿立方米的水实行总量控制,每年使用量不得超过100亿立方米。农民只有申请到用水许可证,才能“量水种地”,极大地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还有人提出,也可用扩大废水的再循环来应对解决水危机。因为城市地区一般将所使用淡水的约85%作为废水,排放到邻近的水体中。这些废水可以在经过处理后用来补充地下水。这种方式也可以大幅度降低城市对水的需求。

13、假若没了黑土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03月23日 杭  辰

http://env.people.com.cn/GB/9005347.html

  笔者虽是南方人,却喜欢吃东北大米,尤其是黑龙江的大米。那从黑土地上长出的稻谷,米粒圆润透明,闻起来才叫一个香。但最近看到一份报告,不禁心生隐忧,这东北大米还吃得长吗?

  那是一份“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28名院士牵头,800多人参加,历时3年才完成的。真应了那句俗话: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先看大数据:我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达356.92万平方公里,远远超出全国面积的1/3;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46个,接近于全国县总数的1/3。水土流失已将小半个中国“吞噬”了。

  水土流失,已不仅发生在较贫瘠的西部黄土地,也发生在较富庶的东北黑土地和南方红土地。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四省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近1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吉林省。很多地方耕地黑土层已完全消失,露出下层黄土,成为“破皮黄”。而南方红壤区的水土流失,发生的地域更广,涉及到江苏、湖北、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水土流失面积也达到近1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安徽省。

  水土流失,也不仅发生在经济较落后的黄河流域,同时还发生在经济较发达的长江流域。在全国现有的646个严重水土流失县中,黄河流域有225个,长江流域有265个,分别占到34.9%和41.0%。中国的两大母亲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严重县已占到全国的75.9%。

  水土流失带来的影响和危害更是令人担忧。它导致土地退化,威胁粮食生产,仅以东北为例,按现在的流失速度推算,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掉,粮食产量将降低40%左右。到那时,假若没有了黑土地,我们还能吃上香喷喷的东北大米吗?

  数字是枯燥的,但又是最雄辩的。应该感谢那些辛勤的科研工作者,是他们通过3年调查获得的大量数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水土流失的真实画卷。尽管这幅画卷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但也唤起了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心中的责任:为了我们的国土不再被水土流失吞噬,我该做些什么?

14、警惕城市被空气污染“霾葬”

来源:新华网2009年03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006288.html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有关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年霾频次呈现增加趋势,主要出现在经济发达和发展迅速的区域;尤其是一些发达工业城市,霾天气已经占到全年天数的一半或一半以上。

  城市霾对人体的危害虽不像水污染那么剧烈而明显,但却难以防范。目前,除了减少户外运动和戴口罩,普通公众很难单独应对霾的威胁。一位公共卫生专家这样描述:住在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吸尘器,每天要过滤15立方米的空气。

  治理城市霾要求有关部门完善评价体系,加强监测预警。明明是灰霾天,但监测部门仍然公布空气为优良,这样的差异曾让很多公众不解。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无法对霾进行准确的监测和预警,当然就谈不上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理。现在环保部门使用的空气污染指数是多年前制定的,与霾天气密切相关的PM2.5细颗粒和臭氧等指标没有包括在内。有报道说,环保部正在研究改变现有评价体系。希望较为完善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尽管出台,让公众看得明白,让相关部门和地方感受到压力。

  治理城市霾要求有关部门下狠手、出重拳。造成城市霾的直接原因是空气中存在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其罪魁祸首是废气、烟尘和汽车尾气排放。遏制霾的发生必须从源头抓起,把环保监督贯穿项目的审核、建设、运行等各个环节。来自环保部的好消息是,自中央出台关于扩大内需部署以来,截至2月底,总投资1040亿元的14个化工、石化、钢铁、火电、造纸等项目,因存在环境隐患而暂缓审批或者不予批复。希望各地这样的好消息越来越多。

  霾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城市霾也曾经肆虐一时。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持续4天之久的雾霾,大气中的有毒颗粒几天内就夺走4700多人的生命,以后两个月中又相继死亡8000多人。一些发达国家花费数亿巨资,历经半个世纪,治理城市霾方有所成效。对于我国这个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治理城市霾的任务更艰巨,压力更大。

治理城市霾要求各地把科学发展观从口号上落实到行动上。当前,各地正在采取措施保增长、促发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在严峻形势下,更要求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新华社记者凌军辉、于文静)

15、《科技日报》:地下水污染防治:多项空白亟待填补

来源:科技日报 2009年3月22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3963

在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的第二届环保高技术论坛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王焰新向大家展示了一组图片。这些图片显示,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地下水已被明显污染;还有一些地方由于属地下水天然水质恶劣地区,加上人类活动的破坏,污染更为严重;高氟水和高砷水分布范围很广、危害极大。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巨大的人口压力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供水水源;在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东部、南部和沿海地区,地下水越来越成为重要的供水水源。

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开采量过大、防污染意识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地下水污染情况不容乐观。王焰新表示,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造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污染,已经在我国地下水中检测出多种污染物,使得我国“水质型”缺水形势日益严峻。开展地下水污染研究,已成当务之急。

同样,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赵勇胜也表示,这个问题一直没能引起更多人的重视,所以他和同行们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重视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的研究工作。他说,我们国家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研究刚刚起步,现在一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要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

由于治理的难度大、时间长,费用大的特点,地下水一旦被污染,修复起来十分困难。专家们一致认为,地下水污染防治需以预防为先。王焰新说,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和地下水防护带区划是预防的基础工作,而地下水系统综合水质管理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但遗憾的是,我国地下水脆弱性评价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迄今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早在几年前,王焰新带着他的学生对武汉市浅层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了首次全面系统的调查,并绘制出武汉市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区图。这一成果曾获得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王焰新表示,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这还只是一项完成得非常粗略的分区图,但在国内却算是走在前面了。他说,这个地下水脆弱性分布图可以告诉决策者,哪些地方需要重点保护。

赵勇胜与王焰新所处地域一南一北,但一直在做着同样的努力。在2005年松花江有毒化学品爆炸事件后,赵勇胜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致力于当地地下水的修复工作,但形势似乎并不乐观。当有专家问他5年能否治理好时,他摇了摇头说不知道。

正因为感受到地下水污染后治理的困难,赵勇胜多年来为了推进地下水污染的预防多方奔走。“现在有些成效了,至少越来越多的人有这个意识,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他说,“地下水污染到什么程度需要修复,修复到什么程度可以停止,这些都必须有完整的评价系统,但是目前我国还是空白”。(李艳 钱炜)

16、不能等到进口饼干“吃上瘾”才检出三聚氰胺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03月23日梁江涛

http://env.people.com.cn/GB/9005177.html

  说起进口食品,很多消费者的第一感觉就是质量放心,然而昨天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今年首批进境不合格的食品和化妆品名单中,共有180批次的进口食品被拦在国门之外,其中来自马来西亚的茱莉柠檬味泡芙夹心饼、茱莉什锦饼干被检出了三聚氰胺。(3月22日扬子晚报)

  不检不知道,一检吓一跳。进口食品问题不止上述两种饼干,既有细菌总数超标的印度土豆条、瑞士阿尔卑斯天然饮用水;又有被检出沙门氏菌的美国冻鸡爪、印度尼西亚的冻墨鱼。检出三聚氰胺的饼干,在网上卖得很好。一些消费者留言表示,该饼干口味不错,已经吃上瘾了。消费者都吃上了瘾才检出三聚氰胺来,这实在令人担忧。

  “食品安全法”规定,进口食品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后,海关才通关放行。虽然“食品安全法”尚未正式实施,但食品入境检验早已成为惯例,查出三聚氰胺的饼干是没有检验,照单放行,还是检验流于形式,一检而过?

  按说,如果首次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进口商应当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的安全性评估材料,那么,这些问题饼干添加剂是否含有新品种?现在进口的饼干与以往进口的是否异同?进口商有没有申报相关材料?对那些非正规渠道进入国门的隐患食品,该如何应对?难道监管部门就坐等着进口商找上门来?为何不能主动出击,循着商品“找茬”?

  “食品安全法”对进出口食品专辟一章以强化监管,但纵观每个条款,大都属于事后补救措施,如规定在进口食品中发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部门如何采取风险预警或控制措施,并如何通报采取相应措施。可是,食品安全问题人命关天,事后诸葛只能是次优选择,何不将监管触角前移至海关检验和商品出售的前道防线?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这次批量检验行动,消费者还在津津有味的嚼着马来西亚茱莉什锦饼干,谁也不会想到口味不错的饼干竟然藏着闻之色变的三聚氰胺!正如一位网友留言所调侃的,吃吧,吃吧,吃吃就“结实”(结石)啦!“食品安全法”将于今年6月1日实施,可如今还有这么多问题进口食品和来源渠道非正规的进口食品,如何能让消费者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