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1
三月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访谈预告:
1、搜狐绿色: 预告:水危机下 企业与NGO如何携手节水护水
两会专递:
2、中国水利网站: 全国人大代表赵鹏:加强饮用水管理刻不容缓
3、中国水利网站: 全国政协委员张亚忠:加强淮河中上游水利设施建设 提高
区域水资源调控能力
4、中国水利网站: 全国政协委员曹毅:“华中水塔”应设立国家级鄂西生态文
化旅游示范区
5、中国水利网站: 全国政协委员马志伟:对江河湖海进行“体检” 提高防旱
抗灾能力
环境资讯:
6、科技日报: 联合国报告警示全球水资源压力增大
7、中华工商时报: 三部门建议:建立环保企业贷款抵押担保机制
地方信息:
8、东北网: 黑龙江加大呼兰河流域治污力度 治理不达标企业
9、新华网: 青海省玉树军分区造林3500多亩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
10、燕赵都市报: 河北王快水库成北京应急供水水源地
气候变化:
11、新华网: 全球变暖 南北方农业生产均面临旱魔威胁
NGO动态:
12、人民网天津视窗: 环保组织呼吁:密切关注四万亿投资的环境监管
13、搜狐绿色: 环境绿皮书发问:节能减排的拐点真的出现了?
人物访谈:
14、中国水网: 人大代表张全:结构转型下环保的机遇和挑战
环保法规:
15、法制网: 万鄂湘:助环境污染受害者建环境公益诉讼是当务之急
深度报道:
16、人民网-京华时报: 谁来救救母亲河?13亿立方米污水3年内变中水
17、中国环境报: 水污染治理打响攻坚战 上百亿投资将如何管理?
18、新华网: 两会调查:“限塑”缘何有“令”难行?
19、新华网: 福建闽江出现"咸潮"现象 再次敲响水资源保护警钟
环境时评:
20、中国水网: 污水治理:地方政府的投融资之路
21、中国环境报: 节俭不仅仅是因危机
1、预告:水危机下 企业与NGO如何携手节水护水
来源:搜狐绿色2009年03月10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310/n262721804.shtml
2009年“世界水日”特别访谈:
时间:3月12日上午9:00-10:30
地点:搜狐网络大厦12F
主题:水危机下,企业与NGO如何携手节水护水
访谈嘉宾:
杨大昕:3M中国有限公司公司政府事务部 总经理
何毅: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淡水保护基金项目 官员
主持人:搜狐绿色 苏苏
参与媒体:《科技日报》、《中国环境报》
3M公司与节水技术
3M是全球水过滤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的领导者,多年来积极致力于以创新的技术改善人们的饮水条件,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
2008年12月底,3M公司最新研制的3M省水阀在全球同步上市。其独特的专利技术在不改变人们用水习惯的前提下,轻松实现平均省水45%的功效,大力倡导企业、家庭以及公共事业部门在当前全球淡水资源短缺及经济低迷的环境下节约用水开支。
关于3M公司
3M为国际公认的研发领域的企业先驱,基于对40多个卓越科技平台的开发和交互使用,3M开发了成千上万种创新产品,以满足广泛市场领域的客户需求。3M公司在全球超过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拥有75, 000多名员工,年营业额逾245亿美元。
关于3M中国
3M中国有限公司于1984年11月在中国注册成立,是在经济特区之外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目前3M公司在中国建立了12家公司、7个生产基地、25个办事处、3个技术中心和1个研发中心,员工超过5,700人。
2、全国人大代表赵鹏:加强饮用水管理刻不容缓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2009年3月1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3272
3月6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驻地,记者看到了一份《关于加强饮用水管理的建议》,是由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分行行长赵鹏递交的。
行业外的全国人大代表为何如此高度关注水利?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了赵鹏。
“作为金融部门,银行向社会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提供资金。其中,也包括向地方的自来水厂及管网建设提供贷款。但实际操作中,一些自来水厂的偿还能力却非常有限,这让我很吃惊。”赵鹏的开场白直言不讳,“我们了解后得知,自来水厂由于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运营成本较高、水价低等问题,收回来的钱无法满足自身运营需求,由此产生了不良贷款。”
赵鹏提到,我国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公共水域,同时因管理不善引发的重大水污染事件,给城市供水、老百姓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同近期发生的“奶粉事件”相比,饮用水安全事关老百姓生命健康,我们的生产生活都不能没有水。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像关注“奶粉事件”一样来关注饮用水,加强这方面的监管。
赵鹏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制定“安全饮用水法”,从制度上保证饮用水安全,同时也为处罚各类影响饮用水安全的行为提供更为明晰的法律依据。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依据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和检查,切实防止饮用水水源遭到污染。
“建议明确饮用水管理的牵头部门”,赵鹏重点向记者强调这条建议。
“目前,国家多个部门都有涉及饮用水管理的职能,‘多头管理’的体制难免造成‘投诉无门’的尴尬。”他认为,“国家在进行机构改革时,对与老百姓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应该以人为本,注重民生,进一步明晰事权,明确责任,方便监管。”
3、全国政协委员张亚忠:加强淮河中上游水利设施建设 提高区域水资源调控能力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3月1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3263
中国水利网站3月10日讯 (记者 赵洪涛 赵建平)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亚忠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时呼吁,加强淮河中上游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区域水资源调控能力。
历史上,淮河一直是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淮河流域进行了全面治理,修建了诸多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但张亚忠人为,随着近年来自然气候的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提高,淮河流域治理问题日益突出。“首先是现有防洪标准不高,已有的部分防洪设施尚无法抵御十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其次针对气候的明显变化,目前流域内的各项水源工程年供水能力低,无法完全解决旱灾发生时的水资源需求,致使区内粮食产量徘徊不前,城镇缺水时有发生。”
对此,张亚忠建议应开展水利情况调查,进行小流域划分,重新进行流域中的水利单元(区域)划分,并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出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克操作性强的新时期淮河治理规划。
“丰季蓄力不足、排水不畅,枯水期储水量小、调水能力低下,是当前淮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张亚忠建议,应以规划为依据,建立水利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淮河中上游水利设施功能。同时,应完善管理政策,提高节水意识,充分发挥水资源利用效益。
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张亚忠建议应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拉动内需。“我认为有必要将流域内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由高速公路的建设转移到水利设施的建设中来,形成拉动内需的新亮点。”
4、全国政协委员曹毅:“华中水塔”应设立国家级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2009年3月1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3262
中国水利网站3月10日讯 (记者 赵建平 赵洪涛) 鄂西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政协委员曹毅呼吁国家建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促进中部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鄂西地区不同于我国其他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议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
曹毅说,鄂西地区是华中华南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被誉为“中华之肺”“华中水塔”,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也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的神圣使命。鄂西地区还是三峡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所在地,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好坏,与国家形象密切相关。鄂西地区物种资源丰富,鄂西地区地处我国中部,东西交汇,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底蕴丰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加快鄂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我国其他类似地区的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5、全国政协委员马志伟:对江河湖海进行“体检” 提高防旱抗灾能力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3月1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3260
中国水利网站3月10日讯 (记者 赵建平 赵洪涛) 政协委员马志伟建议加大江河湖海生态建设力度,提高防旱抗灾能力。他说,防洪抗旱减灾仅有工程措施是不够的。经济有效的减灾途径是继续修建防洪抗旱工程以制约灾害的发生;调整和规范社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以减轻旱灾发生时的损失。
据预测,在2030年我国用水量将达到或接近可利用水资源的总量,抗旱形势更趋严峻。同时,当前抗旱减灾工作基础仍然薄弱,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加强抗旱减灾工作,应对日益严重的干旱灾害,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大人民群众生活和农工业生产用水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马志伟说,抗旱工作要从被动抗旱转变为主动抗旱,应积极推广农业高新节水技术,发展管灌、喷滴灌;工业企业配置节水设施,采取循环用水、一水多用、中水回用等节水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水的考核监督,限制和取缔不合理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同时积极探索城市防洪抗旱的新模式。
他还建议说,要对江河湖海进行一次详细的“体检”,将江河湖海治理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出一套治理的规划,拨付专项资金,进行生态恢复、保护与建设,为防洪抗旱长远计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6、联合国报告警示全球水资源压力增大
来源:科技日报2009-03-10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world/786521236667023_1.shtml
巴黎3月9日电(记者 李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三版《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将于3月12日在纽约正式发布。报告指出,由于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消费方式的转变、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大等造成的水资源需求增加,以及全球性气候变化,水资源所遭受的压力正变得越来越大。报告全文将于3月16日至22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水论坛上面向公众发表。
该报告的副标题为《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报告对当前世界淡水资源进行了最全面的评估。根据2003年在日本京都和2006年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发布的前两期报告得出的结论,本次报告着重强调水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作用。此外,本报告还对一系列主题进行了研究,在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改变,食品生产、健康、工业与能源,以及绿色燃料和地下水资源等重要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以下一些城市、地区或国家(伊斯坦布尔、喀麦隆、西班牙、荷兰、苏丹、斯威士兰,以及拉普拉塔盆地与米林泻湖盆地)的案例研究则使得该报告更加确实可信。
《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是世界评估计划的一项内容,旨在衡量千年发展目标所取得的进步。在2000年通过的联合国千年宣言中,国际社会承诺在2000至2015年间将存在饮用水困难的人口数量减少一半,并且停止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经世界水资源评估方案协调,本报告是联合国24个分支机构与部门共同努力的成果,这24个机构组成了联合国水机制。
7、三部门建议:建立环保企业贷款抵押担保机制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03月1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3/10/content_10983220.htm
这次中央4万亿元扩大内需投资计划中,安排了3500亿元用于生态环境建设,旨在发挥财政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拉动社会资本投资环境建设。但目前,环保企业在市场融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对环保企业贷款不积极,贷款抵押品条件苛刻,担保体系不健全。
有鉴于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利用银行信贷为城市公用环境设施建设融资,尤其是在资产抵押、担保等方面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信贷环境。
一是加大银行对环境项目信贷资金的投放。国家应鼓励各类银行向环保企业提供贷款。建议可以结合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推行项目业主制和项目经营权转让制度的基础上,落实环保项目融资的资本金制度,以吸引银行信贷资金投向环保项目,也可以将更多的环保项目纳入国家开发银行的城市综合开发贷款项目。
二是积极探索适应环保企业的多形式贷款抵押方式。在规范环保企业财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贷款抵押品范围,允许划拨土地及地上的建筑物、地面和地下管网、设备设施抵押融资,并适度提高现有资产抵押率。
三是允许特许经营权抵押贷款。近期,江西省将县(市)污水处理厂的特许经营权统一质押给省资产集团公司,向银行贷款融资,并集中建设、建成出让、统一还贷,使得向来慎贷、惜贷的金融机构趋之若鹜。这种办法是解决县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难题的有益探索,也为其他类似项目的融资树立了范例。福建省也出台政策允许投资企业用特许经营权向金融机构质押贷款,用于污水、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这些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
四是鼓励现有担保公司优先为环保企业提供便捷快速贷款担保服务。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地方人民政府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增加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要求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在内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
五是建立专门的环保担保公司。目前可借鉴日本、德国等国经验,成立专门为环保企业融资服务的信用担保基金和担保公司,担保公司由国家每年从财政中拿出资金,或者将收取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资金、排污费等作为引导基金注入。
8、黑龙江加大呼兰河流域治污力度 治理不达标企业
来源:东北网2009年3月1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3276
3月10日讯 为减少对呼兰河水质的影响,我省(指黑龙江省,下同)近日要求呼兰河沿岸各级政府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辖区出水水质。按照要求,肇东市污水处理厂年底前将建成投入运行,沿岸其他市(县、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年底前开工,争取明年建成投入运行。
呼兰河2008年被国家列入松花江流域重点治理的5条河流之一,要求2010年底前呼兰河考核断面达到Ⅳ类水质。为此,省环保厅要求流域政府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各地环保部门要加强对重点监控污染源的治理力度,督促正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加快建设进度,尽早投入运行;督促试运行的企业稳定运行后尽快通过验收。此外,加强对沿岸粮食加工、造纸企业和屠宰加工企业的管理,适合安装在线监测装置,严格监管废水达标排放。
根据计划,省环保厅年内将开展呼兰河、肇兰新河涉水排污企业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加大对涉水企业监管力度,避免偷停、偷排现象发生。对没有治理能力或长期治理不达标的企业一律关停取缔。同时,针对呼兰河两侧农田径流、垃圾粪便等面源污染较重的问题,加强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结合“753”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将呼兰河纳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在呼兰河两侧1公里范围内的村屯,全面开展水土流失、化肥农药、垃圾粪便污染治理和植树造林工程,以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
9、青海省玉树军分区造林3500多亩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
来源:新华网2009年3月1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3241
新华网西宁3月10日电(记者樊永强、张进林)自1998年启动三江源生态治理工程以来,青海省玉树军分区先后投入兵力5700多人,在高原冻土地带植树80多万棵、造林3500多亩,为三江源地区建起一道道绿色屏障。
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海省西南部,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中华水塔”之称。因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玉树地区流传着“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的说法。
为保护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从1998年起,玉树军分区启动了三江源生态治理工程。在地方林业专家指导下,他们挑选适合当地生长的高原红柳、黑刺、丁香、新疆杨等10多个树种,在营区内建起了5亩温室苗圃,每年育苗10000多株。
每当春季来临,官兵们就带着帐篷、锅灶在绿化区安营扎寨,点燃牛粪烧热,融化冻土,然后再挖坑施肥……他们用3年时间,在历史上不长一棵树的扎西科地区建起了第一片“国防林”。
多年来,军分区的官兵走了一茬又一茬,但植树造林的接力棒一直在传递。官兵结婚,夫妻携手栽下“同心树”;亲人来探亲,要栽下“纪念树”。此外,官兵们还摸索出“回阳法”“水泡法”“袋装发”等,使树木的成活率由原来的45%提高到现在的68%。
10、河北王快水库成北京应急供水水源地
来源:燕赵都市报2009-03-11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traditional/786701236735700_1.shtml
记者10日从省水利厅获悉,根据目前北京应急供水实际情况和水利部要求,我省(指河北省,下同)为北京应急供水水源地切换为王快水库。
据了解,经国务院批准,去年年9月18日,黄壁庄水库提闸放水,我省为北京应急供水正式开始。今年3月5日18时,石津灌区连接南水北调总干渠分水闸全部关闭,黄壁庄水库为北京应急供水结束。
目前,王快水库水质良好,沙河干渠已具备通水条件。3月9日,沙河干渠连接南水北调总干渠分水闸开启,王快水库向北京应急供水正式开
11、全球变暖 南北方农业生产均面临旱魔威胁
来源:新华网 2009年3月1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3243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于文静 王宇)“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已经持续30多年的华北地区干旱气候在未来10多年仍不会有缓解迹象。与此同时,我国南方雨量丰沛地区的干旱问题也日益凸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在重点关注北方干旱对农业威胁的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南方季节性与持续性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郑国光委员对记者介绍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全球夏季气候干暖化趋势影响,我国农作物干旱受灾面积逐年增加,尤其是1999至2001年,因旱灾较重,粮食总产连续3年下降。2004至2008年,旱灾较轻,粮食总产连续5年增加。但去年入冬后,在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关键时期发生的干旱,对产量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
郑国光指出,在经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后,国家为抵御旱灾,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大大提高了农业抗旱能力。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干旱事件多发重发,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越来越不适应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
郑国光委员建议,要加强农业抗御极端灾害能力建设。立足于防大灾、防巨灾、防持续性灾害,根据不同时期天气气候形势和粮食生产形势,在加强农业抗旱灌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科学调整粮食收购政策和储备决策,以备不时之需;同时,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当前促进农业生产首要任务,“就目前的用水结构来看,降低全社会用水总量,大头在农业,要调整种植结构、改进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
郑国光委员特别指出,近期的这场极端干旱灾害,也给气象预报预测服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一月下旬后,气象部门监测到了这场干旱,也发出预警,开展了人工增雨(雪)作业。相对而言,做好长期气候趋势预测,对于各级政府科学决策和调度更有实际意义。长期气候预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气象部门会加大对干旱机理及变化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早期监测预测和灾害评估能力。”
12、环保组织呼吁:密切关注四万亿投资的环境监管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2009-3-10
http://www.022net.com/2009/3-10/49323320248292.html
密切关注四万亿投资的环境监管,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2009年的全国政协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在北京举行,无论是政协委员还是人大代表,都被所有关注生态文明的人寄予厚望。因为,你们是高度关注环境与发展的公众楷模,你们是探求和谐发展智慧之路的先遣队。
人类既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我们的命运与自然界休戚相关。当自然灾难发生的时候,我们从不抱怨,全力探寻修复自然和重建家园之路;当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也得随时提醒自己,友善对待环境才是可持续生存的真正动力。
要改善与自然的关系,机会永远握在我们的手中。当四万亿投资在 “快、重、准、实” 的原则下向全国各地分流的时候,当地方政府紧急出台刺激经济发展政策的时候,投资和开发的行为应该在透明、科学、合法、全面的环境监管措施下推进。
四万亿投资对环境的关注不仅仅体现在3500亿(生态环境投资)的盘子中,更需要体现在18000亿(资料来源:《京华时报》,搜狐财经频道)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 为了保证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 有些高污染、高耗能、高风险、有所保留的项目,四万亿投资以前未必被规划所接受的项目,不能在四万亿投资过程中被夹带过关。 我们已经在环境审批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机制。大的项目必须经过环评,必须遵行一系列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程序。
面对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已经理智地认识到效率低、生产方式或技术落后,生产力过剩的产业面临被淘汰的选择。 从长远的观点看, 金融危机也是我们向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过渡的机会。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气候变化的国际环境和节能减排的国内呼声中,需要重视并抓住这一商机, 在绿色产业的国际市场上提升中国的竞争力, 四万亿的投资决策就是重要的机会。
自然之友是一个民间环保组织,作为公众环保力量中极细微的组成部分,我们深知自身力量的渺小;作为时刻关注自然命运的一群人,我们深知改变行为方式会给自然带来多么好的喘息之机。 因此,我们谨向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表达我们的心声: 加大环境监管不是阻碍发展,淘汰不合适的生产方式及项目有利于中华民族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大智慧,与自然和谐长存的大智慧。 请两会代表委员加大对四万亿投资的环境监管,让四万亿投资的决策过程更加公开化,让四万亿投资成为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探路者。我们的具体建议是:第一,在保增长和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产业)两种思路上科学决策,不能以牺牲“节能减排”的长远目标为代价,保护没有生命力的高耗能行业;第二,投资项目依法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依法及时地向公众公开相关的信息;第三,严格把握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共参与环节,让环评公示和公众意见反馈的机制真正落实到实处;第四:加强环境监管部门的问责。
13、环境绿皮书发问:节能减排的拐点真的出现了?
来源:搜狐绿色2009年03月11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311/n262733931.shtml
作为节能减排的关键之年,2008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同时面临着困难与机遇。著名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发布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09》(以下简称《报告》),分析了国内节能减排形势,表明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压力没有解除,所谓的“拐点到来”不容乐观,并提出节能减排必须警惕数字造假。
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压力没有解除
2008年,无论是减排公报还是能耗公报都传递出同一个信息,即到2008年上半年,国家“十一五”确立的节能减排指标继续保持完成状态。由此,社会上出现了节能减排出现“拐点”一说。但是,这一论断从一出现,争议声就始终未断。有专家更是指出,就是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压力也没有完全解除。
今后一段时间,主要污染物存量的削减潜力将越来越有限,而增量还将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加之制约我国能源、环境问题解决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并为完全消除。因此,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很有可能是阶段性的“拐点”。
今后三年减排目标任务量非常大
《报告》认为,今后三年主要污染物削减所面临的挑战很大,其中有五大难点:
难点之一:中国重化工格局到2020年以前很难改变
难点之二:增长方式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难点之三:我国能源消费进入高增长期
难点之四:资金投入是否能保证到位
难点之五:到“十一五”中期减排指标完成不足1/3
未来两年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由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较快,节能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形势更加严峻。
金融危机加重了节能减排完成的不确定性
《报告》指出,2008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显现。专家认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振兴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这对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构成了新的考验。
随着中国政府公布“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并提出两年内总计投资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未来两到三年,大量即将上马的中央和地方建设项目,引发了社会对于节能减排指标是否会放松的揣测: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不会减缓已经紧绷了两三年的节能减排势头?一些地区会不会借发展经济之名放松环保监管紧绷的弦?这些巨大投资如何在污水处理等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保证这些投资是“绿色”的?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各界持续关注并监督。
中国环境绿皮书《2009:中国环境环境发展报告》是由中国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编撰的中国环境年度报告,由自然之友理事长、著名学者杨东平任主编,一批优秀的学者、NGO骨干和媒体记者等通力协作而成。
环境绿皮书重视用民间的视角纪录、审视和思考中国环境状况,主要以数据和事实说话,强调实证性、真实性,从而建立权威性。2008年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一书的英文版,已由荷兰Brill出版社面向全球出版发行。
14、人大代表张全:结构转型下环保的机遇和挑战
来源:中国水网2009-03-11
http://news.h2o-china.com/interview/h2o-china/786611236733646_1.shtml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环境保护问题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此,笔者电话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张全。张全代表也在百忙之中和笔者对当前的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
产业转型下的环保问题,重点是调结构
在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波及下,中国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也是本次两会的一个主题,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张全代表说:“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这三者的关系非常重要,这和环保、我们的发展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保增长是必须的,扩内需是一个手段,内需大了才能实现更好的增长。但是我认为调结构是最重要的,他不仅仅是为当前的发展奠定基础,更能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那么为什么调结构在这三者中是最为重要的呢?张全代表又接着解释:“第一,调结构是环境保护从源头防治的根本性措施。第二,如果没有金融危机,我们国家的产业也是需要有调结构的内在需求。从调结构来说,环保是一个机遇。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了这个阶段,上一轮主要是以世界工厂的形象出现,而这一轮应该更加注重质量。这一轮应该是全球分工的在洗牌。这一次从环保的角度上,就应该克服资源与环境代价巨大的问题。我们的经济社会一是要过坎,更主要的是爬坡和拐弯,而爬坡和拐弯最重要的是调结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这样能够解决资源环境和产业布局的问题,从结构上就进行防治。”
议案推动环保的法制化的建设
这次张全代表提出了三个议案。一个是从污染管理的排污权许可证制度,是将污染从运动式的控制,改变成为长效式的管理,从而推进排污权交易的尽快有效地实施。第二个是对噪声法的修改问题,对于现代城市来说,噪声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这个噪声问题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第三个是环境税的征收实施。因为目前环境费的收取成本过高,环境费的收取过程容易成为以罚代收。同时,税和费应当相互补充,为共同提高对环境污染的控制。
这次张全代表的三个议案也是符合了我们当前保增长、调结构的主旋律。更有效的加强环境管理的立法工作,能够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更强有力的保证。
节能减排取得进展
去年国家节能减排取得了很大的进展,COD的去除率提高到了6%左右,而SO2的去除率提高到了8%左右。上海的减排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SO2平均减少10.39%,COD平均减少9.41%,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这是过去的一段时间,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绩。
但是,张全代表说,节能减排工作也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新一轮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新一批的企业产生,新的污染物增量会增加。这个是我们需要应对的。第二个问题是减排还要不断的深入下去,现在最主要的办法是上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今后我们要重视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不再单单是重视末端治理,而是深入到企业内部,实现长效化控制。第三个是,节能减排是环保的品牌,目前指标只有COD和SO2,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个品牌,注意更多的其他因子的控制。不断的将节能减排推向深入。
为上海世博会打造良好的环境
去年,国家提出了要办一个成功、难忘、精彩的世博会。上海已经制定了三年的“环保行动计划”,集中每三年一轮“环保行动计划”,聚焦于水、大气、生态等。现在前三轮已经实施完毕,共投入了2250亿,5560多个项目,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投入非常大,占到了同期GDP的3%。目前每年也投入400多个亿。这个“环保行动计划”为世博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上海的大气达标率为9.6%,人均绿化面积3平方米左右。
同时,世博会也是环保发展的一个机遇。新一轮的行动计划,将投入260个项目,820个亿。而上海世博会的特点和奥运会相比是,世博会持续时间比较长。因此对于环保来说,采取的措施更注重长效的、治本的,不能依靠一些短期的处理手段。还有一个就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也是保障世博会良好环境的重要手段。
后记
通过采访,我一直能感知到张全代表对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反思和环保工作如何更好开展的思考。我也相信正是有这样一批对中国环境问题有着深入理解的人大代表们,能够为推动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不断的努力,中国的环境问题一定有更多的希望。
15、万鄂湘:助环境污染受害者建环境公益诉讼是当务之急
来源: 法制网 2009-03-10 袁定波 周斌
http://www.legaldaily.com.cn/0801/2009-03/10/content_1051528.htm
万鄂湘,湖北公安人。曾先后主持和参加过国家"八五"、"九五"规划国家社会科学法学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教委基金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十余项。他所创办的"武汉大学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法律援助机构,多年来为全国数万"社会弱者"提供免费法律援助。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二级大法官。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
一大早,一份提案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这份名为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案,出自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委员之手。趁着全国政协民革小组讨论会间隙,记者采访了他。
去年两会期间,万鄂湘就提出了水资源司法保护问题,而刚刚过去的盐城水污染事件,引发他的深思:要留住蓝天碧水,必须创新环境保护机制,发挥司法机关的能动作用,补充环境行政执法的不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立法司法双重障碍羁绊
"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公民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对司法保护环境能起到的作用将是无穷的。"万鄂湘说。
在奔赴各地调研中,他发现,像河流污染,现在很多污染者都觉得污染了也没事,因为没有责任追究机制,污染企业没有罪恶感就会肆意污染。这是很多原因造成的,例如有很多家企业都在偷排,如何确定污染是其中一家造成的?如何证明存在危害?这些实际问题如不解决,污染就会肆意发展下去,淮河、太湖等都将面临危机。建立公益诉讼制度至少能够警示:谁污染环境必须承担责任。
但现行法律规定严重阻碍了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应该包括民事、行政、刑事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中的任何一种环境公益受到侵害,都应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使这种被侵犯了的环境公益得到救济。"万鄂湘说。
他指出,在目前的三大诉讼法中,除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侵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诉讼外,另外两大诉讼法均未对公益诉讼作任何规定,而且还在某些制度上限制了公益诉讼的提起。
我国的宪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均未规定公民享有环境权,相反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直接受到损害的人才有权获得赔偿,这就排除了因社会公益受损而获得赔偿的实体权利。
"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审理公益诉讼案件既缺乏程序法的规定,也缺乏实体法的依据,故很难受理公益诉讼案件。"万鄂湘说。
法院已敞开环境公益诉讼之门
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高,环境问题公益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然而按照传统诉讼制度却不能有力地保护这种公益,其结果必然淡化人们维护公共利益的热情,同时也影响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积极性。"尽快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已势在必行。"万鄂湘说。
他提出,我国在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方面已经有了法律和政策基础。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应当建立各项制度,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目的。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正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有效手段之一,宪法的规定为我们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这条规定为公民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形式行使控告权利提供了空间。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侵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诉讼,这又为刑事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记者了解到,虽然障碍重重,目前,一些法院已经受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并作出了判决。
2003年4月22日,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人民检察院针对污染环境的金鑫化工厂,提起环境民事公诉,请求法院判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同年5月9日,乐陵市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要求金鑫化工厂自行拆除污染设施、停止侵害、消除妨碍、消除危险。2008年12月9日,广州海事法院对广州珠海区检察院提起的广东首例水资源污染公益诉讼案作出了一审判决。
"类似案例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法院频频出现,人民法院已向社会敞开了环境保护公益诉讼之门。"万鄂湘说。
修改环保法确立公众环境权
如何构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呢?万鄂湘认为,一方面,应当修改环境保护法,在实体法上确立"公众环境权",赋予一切单位和个人有权针对侵害"公众环境权"的侵权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与此同时,他建议在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中分别增加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和行政环境公益诉讼的程序,并着重解决起诉主体、诉讼管辖等问题。
万鄂湘分析说,按照环境公益诉讼的不同类型,起诉主体也有所不同。对刑事环境公益诉讼可依法由检察机关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民事环境公益诉讼起诉主体方面,检察机关当然具有提起民事环境公益诉讼的资格,行政机关也有权提起民事环境公益诉讼。根据"公众环境权"和"诉讼信托理论",一切单位、公民均有权提起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在行政环境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方面,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相关行政机关是被告,而人民检察院,一切单位、公民都可成为原告。
关于诉讼管辖,万鄂湘认为,该类一审案件应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在地域管辖方面,可由被告住所地、侵权行为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跨省市行政区域的河流污染案件,可由高级法院指定某中级法院或海事法院集中管辖。
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在污染企业的生产行为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时,若不及时禁止其行为,将可能给生态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此时应允许提起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可请求人民法院作出禁止被告为一定行为的禁令判决。"万鄂湘说。
16、谁来救救母亲河?13亿立方米污水3年内变中水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2009年03月11日 郭爱娣
http://env.people.com.cn/GB/8945220.html
韩克非代表在通州运河交汇处实地向记者介绍情况。 本报记者张斌摄制图金静
本报讯(记者郭爱娣)今年起,北京的“母亲河”——北运河水系将启动治理,首先要做的就是治理污水。昨天,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透露,3年内,北京主要的9所污水处理厂将全部升级为中水处理厂,每年13亿立方米的污水将全部变成中水。治理完成后,北运河里将全部流淌着中水。
3年内河道全部为中水
北京每年有13亿立方米的污水,相当于一个密云水库的水量。张工说,借着北运河流域的整体治理,这些污水将在3年内全部变成中水。也就是说,从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水将都是中水。高品质的中水可以用于灌溉农田,还可以浇花、洗车。同时,二环、三环等所有河道的用水也将都是中水。
“北运河治理是今年的重点工程。北运河的污染也是因为上游河道里的水大都是污水,所以为了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提高上游污水处理厂的能力,同时把沿线的支流基本纳入到污水处理系统里去,这样排出的水就是干净的水。”张工说,提升污水处理厂的能力是今年的重点工作。全市共有9所大型的污水处理厂,两所正在完成升级改造。
“包括北运河流域的水全部是中水,但这是个系统工程,要逐步实施。”张工说,这个计划将在3年内完成,今年包括小月河在内的河道治理工程都将提速。
中水价格今年将调整
“现在的中水价格是一元钱一立方米,这个价格完全是为了培育市场。通过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推广,我们也要完善水价,也就是说对中水价格做些调整。”张工说,最好的例子就是北京的五大电厂。
现在五大电厂的冷却用水七成以上采用中水,今后,如果经过处理过后的中水都能够逐步运用到大量需要用水的企业,就可以节省很多地下水,避免地下水的超采。
张工说,中水还将大量运用于环境用水,如河道用水、绿化用水、清洁地面等。在新楼建设时也将逐步用中水作为冲洗马桶用水,逐渐把中水推广到生产生活领域。
“但这些环境用水也是需要买单的。”张工说,中水价格今年会做调整。
通州6个亿建景观带
北运河水系启动治理的背后,是一份历经了十几年的人大代表建议。
“这样大的一个水系治理工程,符合绿色北京的定位,我们期盼已久。”全国人大代表、通州区委书记王云峰表示非常满意。王云峰说,通州是北运河水系最下游的地方,北京的脏水全都在通州汇集,再流出北京。“我们是重点新城,定位又是滨水宜居城市,这个工程对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非常大,对通州发展的意义也非常大。”
“但我们现在还想继续呼吁,能不能将这些水的治理标准再高一点,达到三类。这样今后北京的生态用水和景观用水将非常漂亮。”根据目前的规划,北运河水系的水治理之后,将达到稍差一个级别的四类水。
王云峰说,配合着北运河治理,通州正在规划北运河通州段的景观建设。“投资6个多亿,计划打造11公里的景观带。目前除了水,4.8公里的景观已经全部完成,6.4公里景观带的绿化,在今年春天就要开工,不但可以涵养水源还可以美化城市。”王云峰说,北京是个缺水城市,未来等水治理好了,通州也可以考虑用北运河的水做生态用水。
治理“母亲河”背后的12年
谁来救救母亲河
“北京城是漂来的,当年建造故宫的材料都是通过北运河漂到京城的。”北京市人大代表韩克非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她就在北运河边长大。
“我小时候,邻居们都挑着水桶到河里取水,洗衣服呀、做饭呀,这条河是大家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那时候,小孩儿都喜欢泡在河里,特别是夏天。”在韩克非的印象里,那时的北运河虽然谈不上很美,但有鱼有虾,水也还很清澈。
然而,这样的画面只存在于儿时的记忆里。
上世纪70年代,韩克非上班了,但北运河却离她越来越远。“大家都是捂着鼻子绕着走,通州人也都不愿意住在河边,太臭了,实在熏得睁不开眼。”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北运河承载着很多痛苦,货船不见了,孩子们不见了,只有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在静静流淌,垃圾等漂浮物清楚可见。
“北运河是乾隆下江南必经的地方,书中描写的是水清、树绿、花红。如果乾隆这些年再下江南,一定会熏死在岸边,绝对到不了江南。”住在运河边的李大爷打趣地说。他今年75岁,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关注着这条让人挂心的河。
12年的建议
1997年,韩克非当选北京市人大代表,参加第一次人代会时就提出了治理北运河的建议。“那不是我一个人的建议,是作为通州团的集体建议提出来的,当时的领衔代表也不是我,通州团上上下下的态度都非常坚决,一致要求提议治理北运河。”韩克非说。
随后几年,通州团一直没有放弃这个建议,年年提交建议案。
“2007年,北运河水系监测达标河段长度仅为20.5%,流域水质为劣五类的河段却占到了77.7%,对于这种污染程度的河流,在国外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死河。我们决不能看着‘母亲河’成为死河。”韩克非说,北京市人大对他们的建议案非常重视,2008年市人大主任杜德印就亲自督办了这个建议,和代表一起对北运河水系进行视察,还亲自取水样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份上万字的调研报告。
副市长领衔治水
这样一份重要的建议为什么一提12年才得到最终的解决?
“北运河发源于海淀、昌平山区,全流域有13条支流,通惠河、清河、坝河、凉水河是主要的4条支流,这4条支流就接纳了北京90%的城市污水。”站在通州北关闸岸边,韩克非给记者指方向:北关闸以上是温榆河,以下是北运河,北关闸是两条干流的汇集处,夏天可以清楚地看到脏水从温榆河流下来。
“治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水是流动的。上游不干净,下游也会被污染。特别是这条支流众多的北运河,涉及流域的污染成因复杂,还涉及到蔬菜水果农村供应基地、畜牧养殖地等。北京在没有一定财力和基础建设积累的情况下,确实很难根本解决问题。”韩克非说,代表年年建议治水,政府也年年在办理,但不采取综合的手段,不制定专项规划系统地解决问题,北运河整体治污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
直到去年,北京市人大将北运河治理与其他团提出的相关议案合并在一起,作为重点建议督办,并明确提出治理的不仅是北运河通州段,而是整个北运河水系。今年,这份重点督办建议又被转成重点督办议案。为此,北京市专门成立治理小组,由北京市副市长夏占义领衔治水。
治污是首要问题
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静介绍,根据规划,北京市把北运河流域分为221个污水处理单元,像治理大气一样,分段、分年度治理。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污水处理的问题,不能让污水再源源不断地流入北运河。”程静介绍,中心城区要全面升级改造并完善管网,新城也要升级改造6所污水处理厂,乡镇也要新建23所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线,使污水处理能力达到大幅提升。
除了治理污染水源,还要涵养水生态。今后还要新建12处的湿地工程,净化水质回补地下水。
韩克非代表说,这次的治理方案非常全面,除治理流域内4个水网之外,还将治理重点河道22条,包括城乡接合部以及新城周边。
程静信心满满地描述说,北运河水系治理后,将基本形成北运河生态走廊,北京市民可以看到1600万平方米的景观水面穿越朝阳、海淀、怀柔、延庆等区县,干支流300公里也将成为绿色生态走廊。1085平方公里的规划中心城、5个新城和11个重点镇实现城市河湖水清、岸绿、流畅。在流域农村地区,还将形成风格迥异的乡村美景,带动旅游业发展,以此增加农民收入。
17、水污染治理打响攻坚战 上百亿投资将如何管理?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9年03月1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3/10/content_10982768.htm
治理流域污染 改善水环境——专家谈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领域最大的科研项目——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日前正式启动。为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水专项,本报记者针对读者关心的问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水专项技术总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
流域污染治理攻坚战
水专项技术总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是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
孟伟介绍说,水专项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流域污染治理的问题,核心是要通过水专项解决流域的生态健康问题,扭转我国过度依赖“末端”减排的趋势。实施水专项的目的不仅要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和技术专利,还要通过科技的引导,带动各地污水处理和水环境治理技术水平和治理效率的整体提升,解决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大实际问题,保障饮用水安全,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
孟伟说,水专项将选择典型流域开展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保护的综合示范。在实施过程中,水专项将通过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构建防治一体的环保体系,形成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建立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将通过积极探索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少、环境效益好的治理模式,不断创新生产理念,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将通过流域、河流、城市水环境管理制度设计以及水资源配置、污水处理、环境资源配置等各个环节,研究适用于我国经济社会特点的财政、税收、价格、投资、处罚、补偿和信息公开、法律等综合管理体系。
上百亿投资如何管理?
孟伟说,水专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领域投入最大的科技专项,在“十一五”期间总资金投入112.66亿元,其中,“国拨”经费45.43亿元,涉及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上百个县(市)地方政府,数百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近万名科研人员。
他说,当前我国正处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时期,2~3年内中央将投入900亿元用于污水处理及管网设施建设、再生水利用、污泥处理处置和饮用水安全保障等方面,预计能够带动3000亿元内需。水专项的实施将为拉动内需、促进产业升级改造和节能减排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撑。
针对如何保证水专项经费管理时,孟伟说,水专项国拨经费由专项牵头组织部门根据部门分工,按照主题、项目和课题的设置情况、各项目和课题任务执行情况、示范工程建设情况、年度计划和进度安排、第三方独立评估考核情况进行分配年度经费,报领导小组审批。
他强调,水专项管理办公室将建立分层实施、全过程监管的评估监督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和发挥独立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充分利用第三方监督和评估机制,发挥体制外的监督作用,切实做好水质监测、污染物减排、经费使用等方面的监管工作。水专项管理办公室将聘请水质监测、财务审计、资金使用效率监管、示范工程运行情况监督等独立机构从事第三方监督与评估工作,这对于确保专项研究不偏离方向,保证经费的使用效率和质量,了解专项研究进展等方面至关重要。水专项的组织实施将运用全方位、多层次的先进管理手段,大力推行中期检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重点抓好工作节点,启动阶段抓好目标量化、实施阶段做好中期检查、完成阶段做好目标考核。
监督评价工作不但对实施过程、目标完成情况、经费使用等进行评估,而且对组织管理的效率、经费投入产出比等方面进行评价。适时淘汰不及时完成研究任务和考核指标的承担单位和课题负责人,对验收排名后10%的项目(课题),适当实行末位淘汰,取消其承担单位和负责人承担水专项在“十二五”和“十三五”实施阶段研究任务的资格。
实施水专项将带来哪些效益?
孟伟认为,水专项属公益性很强的综合项目,实施水专项有利于促进国家主要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完成,解决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面临的紧迫难题。通过寻找地区经济用水和水环境经济的和谐平衡点,使用适应本地特点的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总体改善方案和集成技术,能够形成水环境保护的科学管理体制。
孟伟说,水专项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有效遏制水污染趋势,营造优良的水环境氛围,体现我国政府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促进水产业的迅速发展,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扩大就业和增加全社会收入产生较大推动作用;三是本项目研发的系列成套技术与应用紧密结合,加速成果转化速度,扩大环境保护行业的社会认知水平,带动和促进行业全面技术进步;四是改善示范区水环境质量,美化项目所在区景观,优化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环境意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很好的示范作用。
除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外,实施水专项还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他告诉记者,水专项的直接经济效益体现在促进水污染物削减、提高水污染治理投入的实效、水体质量改善、城市水循环系统科学化、节水和污水资源化,饮用水安全等多个层面。间接经济效益包括因项目实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创造的经济效益。
他说,据测算,我国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0%,相当于每年损失4万多亿元。根据全国用水经济的统计结果,每立方米用水可以产生176元的GDP,以200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24.5亿吨计算,水专项实施并发挥带动作用后,即使按1%废水可用于经济发展的最保守估计,每年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在1000亿元以上。因此,水专项产生的经济效益远大于项目的实际投资概算额,经济可行性非常显著。
水专项推广及产业化前景如何?
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各地完成国家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的任务繁重,对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孟伟指出,水专项正是通过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水环境管理经验和技术、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解决我国目前和未来的水环境问题。因此,从国民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视角观察,水专项相当于对一个新兴的环保产业市场进行前期培育。
他认为,水专项研发和集成的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技术体系推广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也具备产业化的基本条件。他说,国家部署的“节能减排”工作,地方政府全面开展的水污染治理工作,都为水专项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未来5年内,国家将投资3000亿元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和利用工作,环保产业“十一五”期间预计可望保持15~17%的增速。水专项预期形成的成套技术在市场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优势,技术产品预计的研发周期和投放时间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在技术管理以及投资渠道等方面也将得到政策层面的扶持。他说,水专项所研发的各项关键技术强调服务于国家重点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同我国典型湖泊、典型河流、城市水环境和饮用水安全的技术市场需求吻合。因此,水专项的实施既能够支撑项目所在地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技术需求,又可以指导和推动其他地区类似工作的开展,技术市场潜力巨大。
■ 相关链接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各有侧重点
水专项根据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进行示范区选择:
选择松花江作为高风险污染源较多、跨国界、跨省界污染的河流水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区;
选择辽河流域作为工业密集流域的技术示范区;
选择海河流域作为水量紧缺、水源补给复杂、水环境严重恶化的河流、草型湖泊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示范区;
选择淮河作为闸坝控制、水污染事件多发、防洪防污矛盾突出的河流污染控制示范区和南水北调东线输水湖泊生态保育示范区。
最终形成在不同发展阶段条件下,我国不同地域河流污染防治和综合治理的技术体系,为我国河流水污染控制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突破寒冷地区水污染防治技术瓶颈
针对松花江水质有机物污染严重和冰封期污染突出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水专项中“松花江冰封期水体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的参与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陈志强。
他介绍说,此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突破困扰黑龙江省在寒冷地区污水处理、制药和化工等特殊行业的水污染防治等诸方面的技术瓶颈,实现松花江(黑龙江省段)的污染治理。项目完成后,将使松花江黑龙江段沿岸大中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进一步得到治理和保护,完成重点城市污水处理和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任务,重点污染隐患得到有效治理和监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大中城市污染严重水域水质有所改善,流域水环境监管及水污染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
构建缺水城市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
针对海河流域缺水城市水环境问题,天津水专项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宝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到,天津水专项主要针对海河流域的水环境污染现状和水环境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目标、示范城市的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为解决天津水环境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天津水专项课题设置基于“污染源控制——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多水源综合利用”的链式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思路考虑。其中,“海河流域缺水城市水环境问题诊断、污染结构辨识和总体控制技术研究”是海河城市水专项的集成课题,其目标是集成各课题研发成果,提出北方大型缺水城市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集成技术体系。
天津水专项的实施在“减污先控源、治水先节水、活水先循环”理念的更新过程中,通过寻找地区经济使用水和水环境经济的和谐平衡点,施用适应于本地特点的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总体改善方案和集成技术,能够形成水环境保护的科学管理体制。
天津项目涉及国家水专项两个主题中的8个课题,20多个科研单位和大学参加研究。按照国家水专项管理办公室统一要求,组织完成7个课题论证和1个课题择优评审后,遵照天津市里“不等、不靠”的要求,积极推进水专项天津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将其纳入20项市重大科技专项。(郭薇)
18、两会调查:“限塑”缘何有“令”难行?
来源:新华网2009年03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8943169.html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刘元旭、杨维汉、林艳兴)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位提着菜篮子的人大代表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与塑料袋污染斗争了9年的浙江省永嘉县农民陈飞代表,与他一起来北京的还有3200只他准备送给代表们的折叠式环保菜篮子。
拒绝使用塑料袋不是一个新话题,但代表们手里一份份关于“限塑令”实施9个月遭遇有“令”难行的调查,却又让这个话题显得格外热辣。
“限塑”遭遇有“令”难行尴尬
2008年6月1日起,我国开始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型塑料袋,不在此列的实行有偿使用制度,被百姓形象地称为“限塑令”。小小塑料袋引起如此重视背后,是一笔节能环保大账。
“限塑令”实施9个月来,效果究竟如何?一些全国人大代表调查发现,在很多购物场所“限塑”遭遇有“令”难行尴尬,有人甚至戏称“禁白”成了“白禁”。
一直关注“限塑令”实施效果的陈飞带来了一份《“限塑令”为何有令难禁》的议案。陈飞说,“限塑令”规定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场所不得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实际上农贸市场和几乎所有小便利店、食品店等不仅还在免费提供,并且超薄袋也仍我行我“塑”,商场则由于购物袋大部分是商品自带也几乎没受影响,而大型超市尽管实行了手提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但却对消耗量巨大的连卷平口塑料袋实行免费。
同样关注到“限塑令”实施效果并精心准备“绿色议案”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张肇毅等。张肇毅说,目前小型超市和店铺仍在免费提供普通塑料袋,农贸市场、菜市场、流动小贩超薄袋仍在大量使用,“限塑令”实施效果不佳。
据他介绍,2008年尽管“限塑令”实施了半年,但农贸市场等非大型超市零售场所塑料袋用量基本没有变化,大型超市虽然手提购物袋用量减少到原来的约三分之一,为530吨左右,而平口袋用量却增加了一倍,为1800吨,两年消耗总量变化不大。
“限塑令”缘何未达到预期效果
明明白白的“限塑令”缘何未达到预期效果?代表们调查之后认为,缺乏有效的执行、监督和管理体系是主要原因。
“农贸市场等是塑料袋消费大户,也是管理难点。”张肇毅说,商户怕用符合标准的塑料袋向顾客收费丢了生意,所以干脆免费提供价格便宜2/3的超薄塑料袋,而市场管理人员管理积极性也不高,再加上有些市场招商困难也不愿得罪商户,结果造成“限塑令”如同虚设。
管理不力观点也得到陈飞认同。他说,“限塑令”未得到有效推行,关键是目前还未落实完善的管理责任制,缺乏综合性治理手段,必要的跟踪监管不到位,对违规商家查处不够等。
“不少百姓环保意识不足,而且‘限塑’后没有推出更便宜环保的方便购物袋,也是重要原因。”陈飞说,方便袋的优点是方便,很多百姓购物时觉得自带袋子很麻烦,但又没有相应价廉环保的方便袋可提供,也就很难遏制住百姓对塑料袋的依赖。
此前,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的调查也说明这一问题。不少消费者认为,“限塑令”出台后没有尽快推出既环保成本又低的购物袋,带来许多不便。
代表们在调查中还发现,超市表面上不折不扣地执行了“限塑令”,手提塑料袋用量大幅减少,但还在免费提供平口塑料袋,用量也大幅增加,结果事实上塑料袋使用的总量并没有减少多少。
“由于终端市场‘限塑令’执行出现问题,塑料袋生产企业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张肇毅说,部分不法厂家暗地里仍在继续生产超薄型塑料袋,而守规生产企业因产品价格缺乏竞争力,经营上均遇到不同程度困难。
“堵”同时还需价廉环保方便的替代品“疏”
面对“禁塑令”实施后不佳的效果,代表们纷纷表示,在落实责任制加强对塑料袋的生产、供应环节监管查处同时,还需在价廉、环保、符合百姓方便需求的替代品开发上动脑筋。
“要真正保证‘限塑令’效果,离不开相关部门强有力监管。”陈飞说,一方面,塑料袋生产企业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获得审批,有利于区域内有效监管;另一方面,工商部门应要求商品零售场所建立购销台账以备查验,明确市场开办方责任制,并发动百姓对违规现象进行举报,开展经常性突击检查,对违规经营户、市场开办者严厉查处。
“前面要堵住什么,后面就有保障措施跟进。”张肇毅说,塑料袋之所以人厌又人爱,是因为它污染环境但却方便,只要市场有需求它就会露头,因此要减少塑料袋用量不能全靠打压,国家应进行相关研发投入,尽快推出一种环保、便宜的替代品。
同时,要真正“限塑”,增强百姓环保意识也很关键。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包景岭说,应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百姓意识到塑料袋的危害从而主动参与“限塑”,这样才能保证收到实效。
此外,张肇毅还建议,要适当收取塑料袋使用大户的费用,用来支持塑料袋回收和清理。因为,超市塑料袋收益来自于政策的支持和老百姓对环保事业的热情,但不能让超市一边从出售手提塑料袋中收益,一边又免费提供平口塑料袋,显然与“限塑令”初衷相悖,应该从中收取一部分资金用于环卫清理或者用于支持再生能源等环保产业。
19、福建闽江出现"咸潮"现象 再次敲响水资源保护警钟
来源:新华网2009年03月10日 沈汝发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3/10/content_10983365.htm
由于持续干旱,降水减少,福建闽江近期出现“咸潮”现象,导致水中氯化物严重超标,福州部分群众的饮水安全受到威胁。
近年来,广东、上海等地也频频受到“咸潮”侵袭,并呈愈演愈烈之势。专家认为,应加强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建立预警机制,以减轻“咸潮”危害。
氯化物超标
位于福州仓山区的福州城门水厂,负责城门镇、漯洲镇、盖山镇约20万居民的供水,日供水近7万吨。
根据国家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自来水中的氯化物含量应小于250毫克/升。
“平时水中氯化物含量控制在10毫克/升左右”,城门水厂厂长何建国说,“自2月11日开始,水中氯化物的含量开始持续上升,23日超过了250毫克/升,最高时达到300毫克/升以上。”
为避免不合格的自来水流入用户家庭,城门水厂从23日开始控制取水,当氯化物的含量超标即停止取水,最长时停止取水4.5小时,出水量由平时的3000吨/小时降到2500吨/小时。
据福州市自来水总公司客户服务科科长郑伯玲介绍,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咸潮”引起的,近期持续干旱,降水减少,引起异常枯水,淡水河流量不足,导致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形成“咸潮”。
受“咸潮”侵袭的不止城门水厂一家。负责福州长乐市供水的长乐水厂,由于离闽江入海口较近,受到的影响更大。长乐水厂负责人说,由于水厂只有常规的净化处理设备,没有海水淡化设备,对海水倒灌根本没有办法,造成源水水质变差,氯化物超标。
这位负责人坦言,与城门水厂相比,长乐水厂的氯化物超标问题更为严重。
由于设计能力不足,长乐水厂在氯化物超标时也没有停止取水,这意味着:氯化物超标的自来水源源不断流进用户家庭。“随着干旱持续,用水也在增长,已经超出了长乐水厂的供水能力,只能24小时不间断取水供水,否则用户就要断水。”这位负责人说。
福州市琅岐岛也出现类似情况。长乐水厂负责人说,琅岐、长乐、仓山是一个水系,都会受到影响。
自来水又咸又苦
由于水中氯化物严重超标,福州部分地区群众用水受到很大影响。仓山区城门镇浚边村部分村民说,最近自来水喝起来有点咸。
一位店主带记者到她店里,一打开水龙头,就流出混浊的黄褐色液体,她说,放一段时间水才会变清,但咸味还是很重。没有办法,只好到很远的地方提井水喝,或者将就着用这样的自来水。
记者在长乐市区泮野街道采访时也遇到类似的情况。“水太咸了,煮什么都很难吃”,一位村民说,“用这种自来水洗头,头发黏黏的”。
一位林姓村民说,打开水龙头,一开始是黄水,就像有黄泥土在里面,还有一股铁锈的味道。他取了一点自来水给记者喝,确实有一些咸咸的感觉,还带一点苦味。
村民反映,这种现象大约持续半个月了,他们只能到很远的地方取井水喝,由于井水以前很少用,比较脏,有些人只好到山上排队等山泉水,水流很小,有时要等几个小时才能装满一桶。
长乐水厂负责人说,氯化物超标,水中的黄色是因为有些自来水管是金属材质,生锈了,海水倒灌将其腐蚀造成的。
据了解,水中氯化物超标,不仅会影响口感,还会危害健康,高血压等病人更不宜饮用。
同时,水中的盐度高容易导致生产设备氧化、锅炉积垢,生产用水量较大的产业会受到冲击,一些企业甚至被迫停产。咸潮还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盐度升高,危害植物生存,影响农业生产。
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
据福建省水利厅专家介绍,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由太阳和月球,主要是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引力引起的。一般每年10月至第二年3月间出现在河海交汇处。
专家分析说,持续干旱的时候,由于降水减少,造成上游源水水量减少,下游则受海水潮汐影响,形成咸潮。另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
除了自然因素,人为原因也不可忽视。专家认为,近年来滥采河砂现象比较严重,无序挖沙导致河砂大量减少,造成河床下切,加剧了海水倒灌程度,引发咸潮上溯。
专家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扩张,常住人口增长,生产、生活用水急剧增加,导致江河水流量减少,使得咸潮入侵日益严重。
专家提醒,用水严重浪费会导致河流水位下降,加重咸潮的危害。因此,应提倡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以减轻咸潮的危害。
同时,应加强河道采砂管理,严厉打击违法采砂行为;调水以淡压咸;对咸潮实施严密监测,建立预警机制,应对咸潮入侵。
20、污水治理:地方政府的投融资之路
来源:中国水网2009-03-11 姚森婧
http://news.h2o-china.com/market/watermarket/786741236736192_1.shtml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倘若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那么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水环境作为生存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重视。而随着环保产业的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水环境领域的治理也日趋市场化与多元化。
广东省以BOT模式引导非公资本进入公用事业领域,不但推动了环保产业市场化,而且构建了所有制关系的和谐发展。据《广东省治污保洁(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工程项目规划》(2005-2020),到2010年广东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60%,50万人口以上城市不低于70%。被列入2006年至2020年规划的污水处理项目167个,处理规模达到1187.2万吨/日,届时,广东污水处理总规模达到2343.05万吨/日,可见广东省污水处理项目的发展空间之大。面对广东污水处理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来自社会的各类资本纷纷竞相角逐。早在2003年,治污工程的市场化的问题便已引起广东政协委员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这是使治污事业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广东省已把环保事业作为一项新的产业大力推进,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内资、民资,尽快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对于旧的处理系统采取移交—运营—移交的方式交给企业运营,期满后移交给政府;拟建的采取建设—运营—移交方式,即政府提供建设用地使用权,由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运营费用依靠处理收费和资源化收入,运营期满后移交给政府。政府在制订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的标准时,还要考虑处理厂的处理能力、运营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如深圳建立的污水处理厂,向社会融资建设,并由企业运营管理。广州市兴建的西朗污水处理厂则利用外资建设,投资9亿元,其中外资占67%,国内占33%,并由中外合资公司通过招标进行运营管理。
在金融海啸的波及下,水业融资境况雪上加霜的大背景下,江西省政府创新融资模式,加大水体治污的力度。开启了解决县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难题的有益探索之路。而无锡公用债的发行,也为水务融资模式的探索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投资拉动下,各级地方政府将面临着怎样的融资压力?区域化的融资趋势又将怎样?区域化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问题又有哪些?在“2009城市水业论坛”上,相关的投融资机构和咨询机构,将针对广东、江西等区域的具体案例,为您阐释各方观点。
21、节俭不仅仅是因危机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3月1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3/10/content_10983154.htm
在一派萧条中,各国应对危机的手段不一,但宗旨都是一条:厉行节约,开源节流。
中国掀起了“缩会期倡节俭”的会议新风。上周开始的“两会”是中国每年最为重要的两次会议,一般历时两周,但在今年都缩短至9天。此外,为避免浪费、参会代表委员们的伙食、住宿与出行也都一切从简。
不仅是政界,商界也认为,裁减可有可无的会议,降低会议成本可以减少企业支出、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减少因乘坐各种交通工具而导致的碳足迹。
英国Quocirca咨询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商界中有55%的人认为为了参加商务会议而经常出远门根本没有必要,有29%的人认为电视电话会议是最好的选择。而根据美国高纳德咨询公司的估算,随着电视电话会议的推广,每年将节省20多亿张机票的开销(约合35亿美元),并能避免因乘坐飞机出行而导致的环境污染。
对于实在避免不了的出行,各国也有节约的招儿。据路透社报道,各国航空公司如今都忙着制订节约对策,加拿大的一些航空公司不再提供可口的椒盐卷饼;美国主流航空公司废除了6小时航程内的免费餐饮;印度航空公司为节省燃油就在“减重”上大做文章,不仅减餐饮数量、还扔了飞机上的垃圾处理器。
降低成本、推行环保、应对危机,这些都可以理解接受,但却不能以牺牲乘客利益来达到目的——譬如最近,欧洲最大廉价航空公司瑞安公司总裁竟然表示,他们考虑要对飞行过程中“内急”的乘客征收1英镑的厕所使用费。此言一出,舆论哗然,网友们批评这种行径“令人脸红”——难道瑞安穷疯了?
其实,穷有穷的过法。中国有句“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俗语,没钱怕什么,不妨调整一下消费习惯。据说皮鞋修补生意近日在美国红火起来,欧美的二手车市场也空前繁荣,修车行生意也越来越好。《芝加哥论坛》3月1日的评论援引了一位修车行老板的话,“现在不仅二手车生意兴隆,连旧轮胎也成了抢手货。”
当然,“钱不是省出来的”,光想着节俭不是应对危机的良策,欲及早冲出困局,开源才是更积极的做法。
金融危机导致诸多富豪投资失败、财富缩水,但并不妨碍新的富豪应运而生、迎难而上。英国《星期日泰唔士报》3月1日刊发的一篇题为《生态大亨领导潮流》的文章指出,全球富豪们对环保领域的投资前所未有,世界上许多最富有的大亨和企业家接受了环保主义。
《星期日泰唔士报》发布的第一份“绿色富豪排行榜”显示,世界上最大的富豪对电动汽车、太阳能和地热能源的投资热情并未受经济衰退的影响。100个资产超过两亿英镑的超级富翁对绿色技术和企业进行了投资,或承诺要对环保事业投入巨资,其投资总额接近2670亿英镑。
文章同时遗憾地指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英国的超级富豪有进行这种投资的欲望,英国企业家代表的这股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并不鲜见,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堂而皇之地打上了“购买本国货”烙印,欧盟成员为求自保已各自为战,只有中国在此刻带着促进自由贸易的诚意,赴欧洲签下了130亿美元的外购大单。
同是地球人,同住地球村,危机来临时,同林鸟怎么飞,值得人思考。(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