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0
三月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熄灯一小时
两会专递:
2、新华网: 朝鲁孟代表: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使草原恢复绿色
3、中国环境报: 政协委员张红力:环境教育应纳入基础教育体系
4、人民网天津视窗: 张凤宝:建立长效协调机制 联手保护渤海环境
5、甘肃日报: 加快开发黄河黑山峡河段水电资源
6、都市时报: 云南代表建议定国家补偿方案保护优质水源地
再时四川地震灾区专题报道:
7、再进四川地震灾区之五——两座大山“接吻”了吗?
环境资讯:
8、千龙网: 绿色行动舞台开启环保行动时代
9、京华时报: 生态移民可增GDP近8000亿
地方信息:
10、新京报: 北京凉水河“旧病复发”居民愁
NGO动态:
11、搜狐绿色: 环境绿皮书发布:资源环境问题紧扣国家命运
民间环保:
12、经济观察网: 绿色和平:要棕榈油还是要森林?
环保人物:
13、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廖晓义 环保与乐和
人物访谈:
14、中国广播网: 最高法副院长:强烈呼吁建立环保公益诉讼制度
深度报道:
15、新华社: “小财政”支撑“大环保”:不能让老百姓饿肚子
16、中国环境报: 司法保护何时不再缺位? 民主党派聚焦水资源保护
环境时评:
17、中国环境报: 环境不达标岂能建工厂 子孙后代的生存怎么办?
18、红网: 水价不应成为埋单水污染的冤大头
19、中国水网: 水环境修复的最佳途径即从源头控制污染
20、中国环境报: 节能减排力度不能减 标准不能降低
1、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熄灯一小时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邀请中国所有城市参加 “地球一小时” ,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2009年3月28日晚20:30熄灯一小时。
展示大家对达成全球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协议的支持
官方网站: www.earthhour.org.cn
2、朝鲁孟代表: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使草原恢复绿色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3月0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9-03/09/content_10977331.htm
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张丽娜)“应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使草原早日恢复绿色。”3月9日中午在内蒙古代表团驻地,记者与同桌吃饭的内蒙古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格日乐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朝鲁孟代表聊天时,他这样说。
朝鲁孟说,他所在的四子王旗是国家贫困县,几乎拿不出来什么资金用于环保,当地五个苏木中两个苏木已经基本沙化,没有牲畜的牧户超过一半,他们只好到外地打工。草地沙化后水位下降,当地的牲畜饮水出现了很大困难。脑木更苏木、江岸苏木的牧民都要到几十里地外拉水。
提起去年夏天他遇到的一件事,朝鲁孟眼眶湿润了。有一次他到一嘎查开会,正好碰到两个老人拄着拐杖过来要水喝。其中一个老人是脑木更苏木的一位70多岁高龄的牧民大林太,孩子们都出去打工了,他和老伴一大早上起来走了一上午,才来到十多里外的牧民阿迪亚家要上一桶水。
朝鲁孟代表介绍说,四子王旗是一个草原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纯牧业旗,牧区可利用草原面积2787万亩,有两万多牧民。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草畜平衡制度后,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得到一定遏制,局部地区得到改善。
“从2002年开始连续三年,四子王旗共落实退牧还草任务480万亩。在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后,根据草原监理部门对草原资源的监测,47亩地饲养一只羊,由于草场少、牧户多,牧民生活困难。”朝鲁孟说。
“退牧还草补贴2007年就结束了,政府现在没有什么投入,因畜牧业是牧民唯一的收入来源,导致草原沙化越来越严重。”朝鲁孟说,“牧民也知道多养牛羊对草场的危害,但是得生活啊。有的牧户有1000亩草场,按照草畜平衡的规定只能养20多只羊。但一家三代十来口人就得靠这几十只羊吃饭,如果按照规定办事就没饭吃,所以有的牧户养上了100只羊,就破坏了草场。”他无奈地说。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石漠化、荒漠化治理,加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力度,这让我很振奋。我希望那些处在生态条件恶劣地方的牧民尽快转移出来,也希望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朝鲁孟充满期待地说。
3、政协委员张红力:环境教育应纳入基础教育体系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3月10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310/n262708025.shtml
本次“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张红力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交了“把环境教育融入基础教育体系”提案,建议深入持久地对全民、全社会进行环境教育,并将其完全融入我国教育体系,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必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红力近日对记者表示,我国的环境教育落后发达国家10~20年,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展环境教育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教育质量、教师水平和教学条件还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对于生态环境严峻形势的认识和行为都未跟上时代的要求。显然,教育系统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存在差距,环境教育与基础教育未能有机融合。因此,这一问题值得有关部门重视起来。
张红力认为,要将环境教育、人格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同为重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育教育中,应该有机结合环境观,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这有利于他们成长为合格的现代公民。
他觉得,环境教育不应是孤立的,应融入各个学科当中。环境教育是一项综合系统教育,与理工科、文史科都有关联。鉴于以往在教材编制中编写者的环境意识不高,教材内容中环境理念的渗透较少,建议有关部门成立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综合项目组,研究指导在各科教材中融入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观,从而增强学生们的环境意识。
张红力指出,目前在义务教育完成后,很大一部分学生将接受职业教育,为就业做准备。这一阶段的环境教育更不能放松,因为他们将从这里直接进入劳动大军,而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都将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在从业人员的劳动素质培养中,环境素质教育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让大学生们在就业前了解相关环保知识、相关技术和先进理念,有利于年轻人将保护环境的理念和知识带入日后的工作岗位。
张红力认为,进入大学后,非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几乎不再获得进一步的环境教育,但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却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环境问题。如商学院、经济学院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后可能会经常碰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如何协调的两难问题,他们的想法更有可能对发展模式产生影响。而在目前课程设置中,并没有鼓励学生主动获取更多环保知识,考虑更多的环境问题,这种与时代相脱节的教育很让人担忧。在不同学科开展环境教育对学校的师资和教学能力确实是一个挑战,因此,这就需要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引进相关人才,设置相应课程,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开放环境类学科实验室,建立相关网络知识库,将环境课程纳入所有学科,并与学生的学分挂钩。
张红力说,作为校园教育资源的补充,还可以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与学校合作创立环境教育中心。在大学,企业可以用赞助冠名的方式,合建环境教育机构。在企业实施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后,可以组织高校学生实地进行参观学习,从而让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他认为,应通过税收返还或其他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对环境教育项目进行投资。
张红力表示,这一提案旨在强化公众的环境意识,普及环保知识,让环境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融合。希望各级教育和环境主管部门确立相关的指导思想,将环境教育纳入到在教育体系中,在进一步的教育改革中加以重视,从长远着眼,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
编辑点评
每年的“两会”,都会有一些代表、委员关注环境教育,今年的“两会”也不例外。
让环境教育在正规教育当中占有一席之地,让各级学校重视环境教育是政协委员张红力提案的中心意思。正如张红力所说,在我国,无论是中小学校还是高等院校,其环境教育的质量、教师的水平以及教学条件都未达到社会进步的要求。而目前,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系统中,依旧没有形成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很多中国学生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边缘化是现行教育体系中的一大弊病,这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十分不利。
环境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与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密切相关,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我们的环保、教育部门应该通过立法、改革等手段,让环境教育真正纳入教育体系当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学工作中渗透环保知识,传递科学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本报记者 李维)
4、张凤宝:建立长效协调机制 联手保护渤海环境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2009-3-10
http://www.022net.com/2009/3-10/436471202419795.html
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张凤宝代表建议,环渤海周边省市建立长效协调机制,联手保护渤海环境。
张凤宝代表认为,近年来,环渤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行业发展趋势以单位能耗比重高的生产性行业为主,已建成的环境治理设施未能发挥应有效应,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其原因有:缺乏对渤海环境和经济的系统考虑,致使渤海环境管理的目标理念、职能定位、实施措施和配套制度方面存在缺陷,尤其是行政区划的分割治理模式,诱发有关方面重视处罚收费却忽视清污修复。
张凤宝代表建议,建立渤海地方环保部门和经济社会部门之间的长效协调机制,通过信息共享、定期联络机制、参与双方决策制定过程等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决策目标的一致性和互补性,采取可行的市场和经济手段,如排污权交易、环境协议、环境基金制度、生态补偿制度、鼓励直接环境投资等,有效治理渤海环境。(王立文 白俊峰)
5、加快开发黄河黑山峡河段水电资源
来源:甘肃日报 2009年3月1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3213
黑山峡河段是黄河上游最后一个未开发的河段,如何合理开发,使其早日发挥效益,是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宁平十分关注的事。这次,他带来了《关于加快开发黄河黑山峡河段水电资源的建议》。
李宁平告诉记者,黄河黑山峡河段位于甘肃与宁夏交界处,峡谷长31.5公里。从1952年开始规划、1975年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后因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问题难以解决而被迫搁置。
50多年来,甘肃省始终没有放弃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的论证研究工作。结合黄河上游河段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社会经济等实际,甘肃省对黑山峡河段地震地质构造和工程地质、移民和库区淹没、生态环境影响等多个项目进行了勘察论证和专题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诸多技术成果,形成了黑山峡河段多级开发方案。
据了解,2008年5月,甘肃省组织部分全国和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代表和委员们一致赞同甘肃省提出的多级开发方案。李宁平建议,国家及时合理调整黄河黑山峡河段规划方案,将原规划开发方案调整为多级开发方案,尽早核准建设黑山峡多级开发工程,使黄河黑山峡河段的水能资源早日转化成经济优势。
6、云南代表建议定国家补偿方案保护优质水源地
来源:都市时报2009年3月1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3214
在昨天举行的云南代表团第四场记者见面会上,玉溪市市长高劲松就阳宗海砷污染综合防治表示,要有效改善阳宗海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努力用3年时间将阳宗海的水质恢复到Ⅲ类,确保周边群众生产和生活安全。大理州州长何金平、怒江州泸水县副县长丁秀花则提出,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路子,请求国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变“以污染防治为主”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变“末端治污”为“源头和全过程防治”、变“点源治理”为“区域流域综合治理”。
玉溪:百日查处228隐患
“去年我用了1/3的精力抓生态环保。”高劲松坦言,去年媒体曝光了阳宗海水体砷污染事件后,玉溪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认真做好整改工作,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立市战略,全面落实“三禁”措施,立即截断了污染源,依法追究污染企业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确保了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以此次污染事件为契机,玉溪市开展了环保百日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排查整治重大污染源和污染隐患,成立了市公安局环保分局,健全县区环境监测站,百日内查处大小隐患228处之多。”
他透露,今年将抓紧实施阳宗海砷污染治理综合方案,加快对锦业公司含砷水废弃污和污染底泥的治理,省、市将投入1.5亿元-2.3亿元。同时,加快推进阳宗海水体综合调度方案,与昆明市一起共同管理阳宗海,下决心用3年完成既定治理目标。目前,玉溪市已完成《抚仙湖流域水环境与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大纲编制。根据规划要求,10年内要投入50亿元保护抚仙湖。
多年来,云南省通过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湖滨带人工湿地工程等间接方式,给予各地一定的生态补偿。但这些补偿只占生态治理投入的很少部分,可谓“杯水车薪”。为此,高劲松、王明辉、廖泽龙、李树仙等建议,对优质水源地的保护要制定国家生态补偿方案,通过政策、实物、智力补偿,及异地开发、水权交易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
大理:首个风电场建成投产
何金平透露,大理州为巩固洱海治理成果,已把洱源县定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州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的转移支付,弥补洱源县为环境保护而导致财税减收。当地以综合治污截断洱源污染源,杜绝“扬汤止沸”,进而截住70%的污染物。
当前,新能源开发已进入大理州的视野。何金平说,大理首个风电场已建成投产,总长度18公里,总装机容量78.75兆瓦,设计总投资9.3亿元;共安装105台风机,年发电量14362万度,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标准煤4.6万吨。“风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建设风电场符合大理州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思路。”下一步,当地还拟在下关者摩山、弥渡九顶山、剑川等地投资建厂,大概累计要投资15亿左右,规划装机达50万千瓦。
7、再进四川地震灾区之五——两座大山“接吻”了吗?
文图/汪永晨
今天的银厂沟
曾经的银厂沟
2008年5·12大地震后,我听到的消息中有这样一个:彭州银厂沟里的两座大山撞到一起了。两座大山的碰面意味着什么?填平了两座大山中间的一切。大地震以后的6月份我去成都时,进了银厂沟。地震前我没有去过银厂沟,地震后第一次去。看到的完全可用满目疮痍来形容。
有待研究的地貌
地质学家在考察
今年3月3日我们在银厂沟时,一个家在银厂沟的人和地质学家杨勇说,已经有很多专家到过银厂沟,他听有专家在说,银厂沟这里的情形很像是“地开花”,也就是说,这些大石头是从地下翻上来的。杨勇拿着相机,从这座大山爬到那座大山地看,他希望从这些石头及石头的流向,找到一些银厂沟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破坏的新的可以解释的线索。
找照片
地震前的银厂沟
能找到这张照片让杨勇很是兴奋。他是在山上碰到拍这张照片的小伙子的。小伙子呢,听说是地质学家在寻找这座大山地震前的照片要和现在的大山进行对比,留下电话,让我们到地震后的临时住地去找他。小伙子回家后找到了这张地震前拍的照片,给了杨勇。
银厂沟,因古代于此办过银厂而得名。相传,这里是三千多年前蜀族先民由黄河流域的高原向南迁徙,进入四川盆地的必经之地。至今,人们对附近的几个小山坪还有许多传说,连盖坪称銮架坪,为皇宫所在,帝王所居;国家坪称国舅坪,为国舅所居;三合坪称三辅坪,曾修过三个府宅,是尚好的宝地。
震前银厂沟里的河
今天银厂沟里的河
地震前银厂沟的照片是我在网上找到的。同时找到的还有对地震前银厂沟的介绍。也抄录在这里吧:
龙门山银厂沟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地处白水河国家森林公园、白水河国家自然保护区、距成都89公里的彭州市龙门山镇。因明朝崇祯皇帝的天宫刘宇亮在此开银矿而得名。银厂沟的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气温比成都低4℃左右,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24℃,晚间更觉体凉心静,是距成都最近而海拔相对最高的避暑休闲、清心养身的天然胜地。
银厂沟内奇峰叠峙,云蒸霞蔚。峡谷低处,古木蔽天。湍急的河流,在密林山崖中忽隐忽现,为峡谷增添了一种莫名的神秘与肃穆。景区四季景色各异,春日杜鹃似海,冬日素裹银装,盛夏金秋则林森葱郁,清流急湍,飞漱其间。是蜀山蜀水的经典代表。
银厂沟的瀑布
曾经的银厂沟
银厂沟所在的龙门山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内有驰名中外的龙门山推覆构造代,其地层发育丰富。分布众多的飞来峰、古冰川遗迹、典型地层剖面的地质遗迹,被称为地质博物公园。
昔日银厂沟的水
走进小龙潭
昔日的山山水水
昔日景区栈道
银厂沟是龙门山大峡谷景区的精华,高峻的峰峦峭立云天,幽深的峡谷纵横交错。激流奔腾,峭壁如削,以悬桥栈道,峡谷怪石、飞瀑彩虹著称。
磅礴的飞瀑龙潭,苍翠的山间植被,清澈的山涧流水,形成了大龙潭、小龙谭、苍峡阁、满天星、幻影瀑布、百丈瀑布等独具特色的蜀水景点。蜿蜒曲折的银苍峡栈道是龙门山大峡谷最具特色的主景,全长8公里,百丈瀑布以上用木桩和条石砌成,是古代戍边的将士修建,该栈道是我国风景区栈道之最。
山间盛产红蕨苔、刺龙苞、老虎蕨、三叉蕨、血芽蕨、鹿儿芹、观音笋等野菜;亦有野猪、山鸡等山珍;地道的野生野长。
走在今天的银厂沟
曾经的好山河
曾经的森林公园
曾经的停车的地方
5·12地震后,银厂沟盖坪周围的居民聚居点已被夷为平地,几乎所有的房屋都已垮塌;小龙潭已被垮塌的砂石掩埋;银厂沟接引寺的建筑除塔子以外全部垮塌;大龙潭两边的山体都出现滑坡现象,大龙潭已被掩埋,整个大龙潭不复存在。
那天,一位当地的妇女带着我走向小龙潭。走过一片倒塌的大山,我们在泥泞的山路上又走了一会儿,竟然走在了一条还没有完全震坏的景区小路上。我满心以为这下我们可以走到小龙潭了。可就在我们走过了过去小龙潭的停车场后没多久,高大的石头就挡住了我们的去路。那位山里妇女在大石头上跳着往前走了一会儿后宣布,走不了。
大石头挡住了去小龙潭的路
石头挤满的河床
震后的亭子
杨勇不同意银厂沟里的两个大山撞在一起了的说法。他说,还是大山的垮塌。
2008年6月份我去银厂沟时,因为时间关系没能进到传说的大山“接吻”的地方。这次到了。从拍下来的照片看,大山确实没有“亲嘴”,只是垮得完全改变了原来的银厂沟的模样。
垮塌的大山
垮了的大山
走在垮了的山上
我们在银厂沟听到的最为伤感的故事,是在一片大泥石的下面,有5·12 大地震来临的那一刻,被埋在里面的几十人。其中有20多个重庆来度假的老人团。
银厂沟,这个伤心的地名会记入史册。银厂沟,今天的新生活又已经开始。原本听说震得太惨了,这样危险的地方不会再重建。可这次去听说,不重建,家住银厂沟的人到哪里去;不重建,这里新开始的地震旅游难道要放弃吗?
重建,是银厂沟人要找回自己的家园;重建,是银厂沟人希望这里还能成为吸引人们来旅游的自然。
为埋在下面的亡灵祈祷
为了新的生活
今天还住在银厂沟的老乡
住在临时的家
银厂沟的山脸
在我们就要离开银厂沟的时候,同行的一位朋友突然指给我看对面的大山,他说像不像人的一张脸。我拍了下来,像不像呢?如果像,又可做何解释?
石头缝里的生命
今天银厂沟的绿色
大自然的恢复,在银厂沟需要时间。银厂沟人的新生活,又要靠什么呢?
8、绿色行动舞台开启环保行动时代
来源:千龙网2009-03-10
http://tech.qianlong.com/33443/2009/03/10/81@4899476.htm
200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继2008年世界环境日“促进低碳经济”这一主题之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不久前公布,200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可见气候变化已经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尤其在经济高速发展、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不再只是政府和公益机构努力倡导的理念,已经逐渐成为企业、个人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方向。
政府举措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008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提出个人“低碳生活方式”----如推荐洗衣机服时选择自动晾干、用传统牙刷代替电动牙刷等,并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向人们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具体举措……
2008年6月,全国推行塑料袋收费制度;奥运会前后,北京前所未有地实行了机动车限行政策,中国为履行“绿色奥运”承诺、保护环境采取了多项环保措施,更多中国人也从而自发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
可以说,2008年,在联合国等组织及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身体力行的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的话题,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直接跟环保挂钩。而在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号召之下,相信2009年将会成为人们实施环保行动的一年。
环保设施搭建公益传递平台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除了政府的宣传和推动,企业团体也纷纷倾力环保,期望通过践行其社会责任以引导公众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并参与环境保护实践。
2009年3月伊始,位于北京新光天地的Panasonic Center Beijing就迎来了大批参观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环保志愿者,新近开放的环保互动设施——Eco Action Stage吸引了他们的关注。
这一环保互动设施到底有何特别之处?记者通过体验,发现了其中的奥秘——Eco Action Stage中文名称为绿色行动舞台,是运用世界先进的多媒体媒介和展示手段,为大众营造的一个了解环保知识、参与环保行动的公益平台。在这里,每位参观者都是舞台上的主角,并都将以环境保护者的角色融入进舞台中,了解全球环境状况、探索环保知识的奥秘,通过设施的核心——绿色行动台学习环保知识并进行环境宣言,宣言会成为绿色行动舞台“环保树”上的绿叶记录下来,即使回去之后,环保行动也可以依据手中得到的绿色行动卡持续下去。正如该设施的核心理念所说的那样——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但是只要大家的力量汇聚起来,就可以像环保树一样,形成巨大的力量。号召人们从微小的行为开始关注地球、保护地球从而改变地球现在及未来的状况。
据了解,Eco Action Stage是由Panasonic Center Beijing率先引入中国的一种先进的互动环保设施。到目前为止,这样由企业独立建立的、致力于宣传环保理念的环保设施还极为少见。正如环保志愿者所说的那样,这一新奇设施不仅给环保爱好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保体验,还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行动的行列。
9、生态移民可增GDP近8000亿
来源:京华时报2009年03月10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310/n262706154.shtml
本报讯 (记者 王秋实) 昨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力表示,启动国家生态屏障地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将可增加经济规模近8000亿元。
马力表示,我国将人口居住区划分为人口限制、疏散、稳定和聚集区等四类不同功能区,其中人口限制区属于国家生态屏障地区,发挥着基础性保障作用,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占国土面积的31.71%,居住人口257万。
但这些年来,这些地区的人口增长过快,超载严重,对生态环境构成强大压力,造成生态系统失衡,生态屏障功能削弱。而生态屏障一旦遭到破坏,修复周期将十分漫长。因此马力代表认为,对人口限制区进行生态移民是改善当地居民生存环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根本措施。
根据马力的测算,生态移民工程资金主要包括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安置费用等一次性投入人均8万元左右,以及为期5年的后期扶持基金每年人均4800元。“如果生态移民数量以限制区人口的80%测算,资金需求将达2138亿元。”
马力代表同时认为,生态移民投入大多属于投资、消费需求,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力强,这笔资金的投入可以增加经济规模(GDP)7890亿元。以2007年为基数计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达3.16个百分点。因此国家应尽快设立生态移民管理机构,优先建立农村移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移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推进生态移民与城镇化、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
10、北京凉水河“旧病复发”居民愁
来源: 新京报2009-3-10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beijing/2009/03-10/008@020046.htm
河段重现臭味及垃圾;凉水河管理处称单位私接管道引起
本报讯 (记者张伟峰)“清理好了的河水最近又有臭味”。昨日,丰台区石榴庄南里数名居民反映,凉水河在此段散发臭味。昨日,北京市凉水河管理处工作人员称,臭味是有单位私接污水管道造成,他们已联系相关产权单位,对方已保证不再排污。
昨日上午,凉水河石榴庄段北岸排污口的低洼处沉积着污水,水中漂着卫生纸等垃圾,散发臭味,许多居民捂鼻通过。
“好不容易看到清水,现在又变臭水了!”在排污口附近居住的马京生说,多年来,污水和垃圾使凉水河又黑又臭。3年前凉水河开始整治,水变清了,两岸环境美了,遛弯居民增多。
马京生说,上周六,他遛弯到此,“差点被熏倒!”当时,两个排污口不停地向河里涌污水。“如果长期排污,河水又会变臭”。多名居民称,天气转暖,排污将影响他们生活。
昨日,北京市凉水河管理处工作人员说,此段于2005年和2006年整治过,改造后河水变清,同时,岸边污水管线也改造了,原来的污水排口只排雨水,流经此处的污水直接进入与河道并排的污水管道,最后进入污水处理厂。
该工作人员表示,此事由周边单位私接污水管线造成,他们正在调查处理,并已联系污水管线产权单位北京市排水集团,对方已向他们承诺将制止向河中排污行为。
11、环境绿皮书发布:资源环境问题紧扣国家命运
来源:搜狐绿色2009年03月10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310/n262706332.shtml
由著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中国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09)》本月初在北京发布。绿皮书指出,2008年中国的环境问题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异常紧密。
环境绿皮书主编、自然之友理事长、著名学者杨东平说,2008年,作为节能减排的关键之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同时面临着困难与机遇,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的压力没有解除,所谓的“拐点到来”不容乐观;“限塑令”作为今年中国环保领域的一件大事,其减少塑料袋消费的效果十分明显,但不合格塑料袋依然泛滥,“回收利用”等政策尚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集体林权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但也可能同时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西部地区引发新的社会和生态问题;低碳经济全面走进中国,地方政府相应的程度、民间和政府彼此呼应得程度都有待观察。
著名学者、绿皮书总报告作者李楯教授表示,以阳宗海污染事件为代表,我国的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重。在内陆河湖污染未见明显好转的同时,我国近海海洋污染总体形势也很严峻,大部分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频发的农业污染事件为我国经济和农民的财产造成很大损失,农业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城市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已成痼疾,而噪声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新问题也开始在城市中显露……面对我国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需要政府继续加强综合决策与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在环境治理中大力提倡公众参与。随着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标志着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的转型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环境主管部门推出的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将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渗透到经济政策的各个方面,成为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一大亮点。
《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09)》披露,2008年是中国环境法治发展的重要节点,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环境立法相继出台和修订,地方环保法庭和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相继出现,不仅对所调整的环境要素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为未来中国众多环境立法的完善和实践指明了方向;环境立法活动本身成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参与渠道,公众参与理念得到普遍提倡,但是公众参与的具体程序和方式还有较大改善空间。中国环境法治依然存在严重问题,不仅体现在立法仍有空白或不完善之处,更体现在环境法律的执行中。
《报告》还指出,2008年,党政领导系统、企业、媒体与新媒体、政协与人大、专家学者、公众——特别是民间环保组织,以及国际组织等,都对中国的环境问题作出了回应。但总体而言,仍是不足的,特别是各方在回应上的合作和协同行动仍然不够。环境污染和生态被破坏的代价巨大,因此,治理时不我待。
中国环境绿皮书《2009:中国环境环境发展报告》是由中国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编撰的中国环境年度报告,由自然之友理事长、著名学者杨东平任主编,一批优秀的学者、NGO骨干和媒体记者等通力协作而成。
环境绿皮书重视用民间的视角纪录、审视和思考中国环境状况,主要以数据和事实说话,强调实证性、真实性,从而建立权威性。2008年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一书的英文版,已由荷兰Brill出版社面向全球出版发行。
12、绿色和平:要棕榈油还是要森林?
来源:经济观察网2009-3-10 李平
http://www.tech-food.com/news/2009-3-10/n0237580.htm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3月6日在北京发布的一份报告指责棕榈油产业是导致印度尼西亚原始森林毁坏的罪魁祸首,进而加剧全球变暖的状况。
棕榈油破坏森林
长期以来,棕榈油被视为廉价的植物油而被大量用于食品加工、化妆品和生物能源等行业中,其种植规模也随着全球需求的持续高涨而不断扩大。为了种植油棕,印尼等国家的 热带雨林遭到破坏。
绿色和平的调查报告称,从1900年起至今,已有超过2800万公顷的印尼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棕榈油产业的疯狂扩张已成为导致印尼原始森林遭破坏的首要原因。印尼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世界上毁林速度最快的国家,毁灭性的森林破坏不仅威胁到红猩猩等濒危物种的生存,导致原住民失去家园,同时也在推动全球变暖。
森林破坏导致了全球约1/5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尽管印尼的泥炭地仅为地球表面的0.1%,但印尼每年由于破坏泥炭森林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却高达18亿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印尼也因此成为继中国和美国之后的世界上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在印尼,每天因泥炭地退化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超过了2万架波音747客机从中国最北端飞到最南端的排放量。
呼吁出台禁伐令
因此,绿色和平呼吁各棕榈油公司立刻实施临时森林禁伐令,保护这片日渐消失的天堂雨林。
绿色和平森林保护项目主任刘尚文介绍说:“2008年5月,绿色和平成功推动了联合利华公开承诺将在2015年实现其棕榈油的可追踪性,并支持在印尼推动一项临时森林禁伐令,以阻止油棕种植继续对原始森林和泥炭地造成破坏。2008年7月,绿色和平和联合利华共同发起森林临时禁伐联盟,目前已经有超过40个国际公司、金融机构和环境保护组织加入了该联盟。这些机构包括了卡夫等消费品企业以及国际金融公司(IFC)这样的国际金融机构,以及乐施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这样的环保组织。”
但棕榈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相当大的阻力和困难。包括金光集团(Sinar Mas)、丰益国际集团(Wilmar)和嘉吉公司(Cargill)等在内的全球性企业控制了整个棕榈油供应链——从印尼的油棕种植、加工、贸易到精炼成植物油或者生物柴油的全过程。这些大型棕榈油供应商大部分都是既拥有油棕种植园同时又是棕榈油国际贸易公司。
在那些“过度扩张油棕种植用地”的公司中,金光集团首当其冲。金光集团2007年棕榈油产量为160万吨,占印尼棕榈油总产量的10%, 2008年,金光集团标榜自己在整个棕榈种植地区居首位,是“印尼第一大油棕种植园公司”, 拥有36万公顷种植园。
金光集团还公开宣称计划在茂密森林覆盖的巴布亚省和卡里曼丹地区扩张130万公顷。 然而,据绿色和平掌握的内部材料,金光集团计划在巴布亚省的热带雨林地区开发280万公顷油棕种植园区。 由于印度尼西亚法律规定不允许任何公司在巴布亚省占用超过20万公顷的森林, 金光集团将大片的森林分割成几个种植园。例如,为了在竞拍会上取得巴布亚省森林茂密东南角的180万顷用地,金光集团竟设立了14家公司进行操控。
可能冲击油脂市场
尚不清楚这些批评会对市场行情产生什么影响。不过确有油脂贸易商担心,棕榈油价格会因此而上扬。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棕榈油进口国和消费国。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报告显示,中国有超过5000家的公司涉及使用棕榈油来制造他们的产品。这些公司分散在大量不同的行业中,包括餐饮、食品加工和日用品企业公司。许多知名的企业,像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中粮集团,食用油企业),丰益国际旗下益海嘉里集团(食用油企业),统一(食品企业)和顶新(食品企业)都在其中。
刘尚文介绍说:“目前,广受关注的是中国棕榈油行业对此的态度,因为中国在这些变革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家棕榈油使用或者贸易企业表态支持临时森林禁伐令。益海嘉里集团、中粮集团、统一和顶新等公司每年都消费大量来自于印尼的棕榈油。全世界都在观望这些公司的举动,因为他们的声音是不会被任何一家国际大供应商所忽略的。尤其是,如果有来自中国的重要棕榈油消费企业加入禁伐联盟,那么国际棕榈油供应商将不得不认真考虑联盟所提出的要求,停止破坏印尼的原始森林。”
13、廖晓义 环保与乐和
来源:北青网 - 北京青年报09/03/10 ◎文/冯永锋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49310625
增体能,蓄心能,减物能 心与身和,个与群和,人与天和———
似乎没有人能追得上廖晓义,她几乎是在跳跃着前进,随时都可以提出新想法,践行新理念。不过,又似乎每个人都追得上廖晓义,因为她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痴迷的“中国式环保”的探索。
不管你追得上她还是追不上她,不管你佩服她还是对她心存疑虑,你都无法挡住一件事情发生:被她感染,受她影响。
■十年间北京地球村的主攻目标是垃圾分类和绿色社区。对此,许多家庭和个人没尽到责任
廖晓义说过一句有意思的话:“中国山不像山,水不像水,是因为人不像人。”因此,她一直想做一件事,就是改变人的心灵。
她说:“我理解的绿色是深绿,所谓深绿应该包含心灵环保和生命环保,不仅仅是自然界意义上的环保,因为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灵污染和精神荒漠造成的。要想改善环境,我们还是要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着力。”她一直在探索,所以她就得不断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在人们争抢着申请签证出国的时候,廖晓义却主动选择了回国。她在“志愿放弃美国绿卡登记表”上签字,理由一栏写的是:留在中国搞环保。从1996年到2006年,廖晓义与北京地球村,主攻目标就是“垃圾分类”和“绿色社区”。
廖晓义说,城市垃圾分类问题不仅涉及资源再利用,而且涉及环境保护与人道主义。“粗放的分类形式不仅污染了环境,还严重损害了从业者的健康。这与许多家庭和个人没尽到责任有关。”
她认为,一个家庭,可以设三个垃圾桶,一个装易腐烂的厨余垃圾或者有机物垃圾;第二个装一般垃圾;第三个装可回收垃圾。“如果实在不行,就分为两类,一类是易腐烂的,一类是不易腐烂的。或者像南京绿色之友在社区里做的那样,把‘干’的和‘湿’的分开,然后提交给社区垃圾收集站,处理起来就方便了。现在难的,就是每个家庭应当把易腐烂与不易腐烂的首先分开。尤其不能再用塑料袋装着吃剩的饭菜就扔进垃圾桶。饮料瓶里的液体要清空,喝过的牛奶包装要洗净、展平、晾干,鸡蛋壳最好用清水冲洗;吃剩的骨头不要用报纸来包……这些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
“垃圾分类家庭责任”无法依靠居民自觉,只能强制要求。廖晓义说:“当然,也可以向一些国家学习,采用一些辅助性的利益诱惑方法,现金奖励啊、换取生活用品啊什么的。城市垃圾应当效仿日本的做法,分类后的垃圾在家里存储起来,然后社区的回收站定时定点上门回收。同时,公共空间要设分类清晰的垃圾桶,方便路人投放。”
廖晓义说:“分类垃圾只需动手,不必掏钱,钱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今的中国人变懒了。垃圾分类到今年已经做了整整13年,地球村付出了很多。仅在2003年,我们在社区里就泡了90多天,从捡垃圾开始。为此我们还租了一块地,用处理过的垃圾肥浇菜地,再把种出来的菜送回到社区,就是想让人们了解垃圾循环利用的道理。”
“记得最初搞垃圾分类时,有位美国专家告诫我说,不要轻易去碰这种工作,他们已经搞了三十几年了,分类率才达到30%。在中国,没有强大的官方力量注入进来,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会一直坚持做下去,直到垃圾分类制度建立起来的那一天。至少目前国内的垃圾粗放型分类率已达到了20%。”
■她慢慢地从“生活环保”转向了“生命环保”,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寻找环保智慧
2005年,廖晓义说:“我的生活理想是:珍惜资源,简约其行;修心养性,高尚其志;关爱生命,强健其身;敬畏自然,和谐其境。”
2007年,廖晓义喜欢说:“增体能,蓄心能,减物能。”
2009年,廖晓义嘴上挂的格言变成了:“心与身和,个与群和,人与天和。”
这些词句的变化,代表着她着眼点的变化。“从1996年到2006年,我做了十年环保,可以说基本上是失败了。我终于找到该做的事,那就是‘做心’,也就是对有关的人用环保思想和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改良,中国古代文化里充满了环保智慧。”
从2005年开始,廖晓义开始大力倡导“生命环保”和“心灵环保”。北京地球村与一些养身大师合作,开发了简短易学的“易行养生操”,几乎到每一个场合,廖晓义都要现场教大家做这个操。
廖晓义说:“我是不肖子孙,我没有环境意识有很多年;1988年,我读到徐刚的《江河并非万古流》,心中有所触动;1990年,女儿又一次把我唤醒。她去幼儿园的路边,有许多白杨树,树上有很多‘眼睛’,她喜欢跟这些树说话。有一次她问那些有眼睛的树哪里去了?我随便说了一句‘被砍了’。她哇一下就哭了。我就想:为什么我那么冷静?我们在享受物质的时候失去了什么?我们失去了环境、健康和快乐。”
1996年,廖晓义成立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立志做“生活环保”。环保通常指两大系统,一个是生态保护,一个叫污染控制。地球村迈入了第三个领域:倡导绿色生活。廖晓义相信,任何环境灾难都跟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都是过度消耗资源的奢华生活方式造成的。要让环境好转,必须倡导节约型的生活方式。
廖晓义在演讲时,总是频频地告诫人们:人们用空调的时候,失去的是皮肤的调节和呼吸能力;人们用导航器开车的时候,身体失去了辨别方向的能力。过度依赖物质的支撑,会造成心灵的衰竭和体能的萎缩,会失去美好生活的能力。“像我们这样的人总是乌鸦,总是在说大家可能不太爱听的话,但是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还是需要乌鸦的呀!我们也不是极端分子,不是说大家不用车,而是要推广公共交通;不是说不用空调,而是在夏天把温度设在26℃,不是反对用塑料袋,只是希望回收系统能够高效运转。”
她认为,环境被破坏和扭曲,在于扭曲的发展观,扭曲的发展观缘于扭曲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类在发展的历史上把自己设定得太大,结果就是蛇头吃蛇尾,都吃到脖子这块了,才开始紧张。仅仅是气候变化,就足以带来太多的灾难。人类再不反思,不在心灵上做文章,将没有希望。”
廖晓义经常在想:“环境恶化的症结在哪里?在于人类很不明智地选择物能的生活方式,而忽视了心能和体能。人类只知道拼命掘取外界的能量,而不懂得开发自身的能量。但在中国古老文化当中,可以找到一种智慧,那就是增体能、蓄心能、减物能,通过锻炼身体而不是通过吃药来达到身体健康,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来改善心灵而不是通过治疗;通过增强个人智慧来获得幸福感而不是依赖物质的施舍。那样,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就是环保的生活。”
廖晓义觉得,中国文化里面至少有“五个大果子”,也就是人作为生命体所具有的五个方面:第一,儒家讲人事,经济只是人事中的一块,人怎么可能只是经济人呢?第二,道家讲人本,作为自然之子怎么和自然融为一体?第三,佛家讲人心,如何开发、蓄养内存的智慧?第四,中医讲人生,怎样理解、调节、保养自己的身体?第五,琴棋书画讲人修,人如何使生活变成艺术?“古代有些人,就生活在这种行为艺术之中,生活在这样的美感当中。我们难道不应该从他们那里接过生命树的果实,滋养一下自己的心灵和生命吗?”
■她成了村民们口中的“廖孃”,她认为自己回到了故乡,中国环保的希望在农村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把廖晓义带回了四川。她到灾区考察,一直在想,作为一个环保组织,能够做些什么。
廖晓义认为,乡村的希望是中国的希望,村民的形象是中国的形象,和谐社会源于和谐乡村。在乡村规划中如何保持农村的特色?在乡村经济中如何保存农业的份额?在乡土文化中如何保存农民的精神家园?这都是无法忽视的问题。
2008年6月底,廖晓义回北京,召开北京地球村理事会。会后,一份通知出现在地球村的全体人员面前:北京地球村要设立四川办公室。北京办公室继续做好已经开始的项目,四川办公室当前的唯一业务,就是经营“乐和家园”。
2008年7月4日至7月20日,廖晓义到四川选点,到过桂花镇、白鹿镇和龙门山镇,最后定在通济镇,它是“就地重建”的试点镇。镇党委书记钟大钧向廖晓义推荐了大坪村,它高高地悬挂在海拔1600来米的山上。在山上,廖晓义写出了项目申请报告。
2008年8月,北京地球村以大坪村为项目点设计的“乐和家园”项目,获得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灾后重建”项目的支持,改名为“红十字乐和家园建设”。大坪村村民生态协会建立起来了,村民主动在“乐和家园”协议书上摁了手印,支持集体修建生态民居,支持建立手工刺绣、养殖、蔬菜种植等经济共同体。
廖晓义开始“务农”,生活在大坪村。她成了村民们口中的“廖孃”——这是四川当地对中老年妇女的亲切称呼。她认为自己回到了故乡。“中国的希望在农村,中国环保的希望也在农村。你不是去教村民做什么,而是去发现农村原来就有的好东西,把它们重新激活,重新凝聚而已。我在村里说,我原来那个村叫地球村,现在我到大坪村来了,我们两个村,要合成一个村。”从地球村走向大坪村,廖晓义说她找到了回家的路,同时也找到了中国的环保之路,她甚至相信,大坪村与安徽的小岗村一样,肩负着文明转型的使命。
乐和家园和成都一些大社区以及成都业主委员协会的秘书长谈成了意向:社区支持大坪村的生态农业,生态食品、手工制品、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与乡村,建立了一个互帮互助、互利互惠的通道。
“乐和家园”很注意突出村民自主能动性,村民们结成小组互相帮助重建新居。村民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灵活地选择各种户型。就地取材和外购材料相结合,在工程专家的指导下建设新家。这样就杜绝了聘施工队带来的巨大费用以及偷工减料等问题,援助的每一分钱都切切实实地用在了新居建设上。
■她不喜欢“农民、农村、农业”这三个词,她的替代方案是“农人、农庄、农艺”
“乐和家园”的设计充满了哲学家式的中国环保理想。
“乐和”这个词,是从“乐活”变过来的。“中国文化自古就讲和,身体与心灵要和,个人与集体要和,人与自然要和,群体与群体也要和,只有心和,才可能合作;只有合作,社会才可能和谐。”
“你乐这个和,你尚这个和,你维这个和,就是乐和。这样一个道理怎样让它走进人们的生活?怎么变成一个落地的模式?这是乐和家园项目的任务:一个身与心和、个与群和、人与天和的生态文明的微观模式。”
“大坪模式”可以概括为“六和五自”。“六和”是生态文明的六个系统:乐和人居——乡村生态民居——生态文明的消费系统;乐和生计——乡村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的生产系统;乐和养生——乡村医疗诊所——生态文明的生命系统;乐和生态——乡村环境管理——生态文明的生态系统;乐和伦理——乡村精神家园——生态文明的文化系统;乐和治理——村民参与机制——生态文明的社会系统。
“五自”是在每一个系统中体现五个生态文明的品质:集体自强——合作经济基础上的乡村共同体机制;个人自主——以股东和公民权利基础的个人责权利规则;生态自然——崇尚天然、顺应自然的产业和文化以及生活方式;道德自律——敬天惜物、尊道尚德的素质和修养;乡村自豪——兼顾环境、社会和经济的乡村建设基础上的城乡统筹。
2008年的中秋,廖晓义在大坪山与村民一起过节,她拿出古琴,谈了一曲《关山月》。2009年的春节,廖晓义也在大坪山上度过,和村民一起规划乐和家园的未来产业问题。
2009年2月4日,为了推进乐和家园“有机农业”发展,首届乡土农艺师培训班正式开学。当地有机农业专家、成都香猪果园负责人罗宇,教村民怎样收集土质微生物,怎样制作有机堆肥,怎样用传统的生物灭虫法代替农药等等。从2009年春天起,大坪村有五个自然村,将开始朝着有机耕作和有机养殖转型并协作发展。
廖晓义觉得不合适的,就千方百计要变化之。她坐在大坪村里,发现自己不喜欢“农民、农村、农业”这三个词,就开始想“替代方案”。她说:“有文人,有诗人,有学人,有商人,因此,农民应当叫农人;农村呢,应当叫农庄,因为农村的人是协作的,是个共同体,是个熟人社会,像在一个庄园里;农业呢,应当叫农艺,因为农业是一门艺术。”
廖晓义其实也有不变的——不变的是她的要改变的理想,不变的是她对物质生活的忽视。在北京那么多年,她一直没有房子,女儿在身边时,租了一间小房子,夏天再热,屋里也没有空调和风扇。女儿上大学了,她干脆直接就住在地球村的办公室里,一间小屋,一张小床。
还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公众对她的信任和期待。2008年10月,中央电视台的《乡约》节目来到大坪村采访廖晓义。天上下起了小雨。这时一个大孃撑着一把伞,径直走到了节目现场内。主持人问她来干什么,她说:“下雨了,我替廖孃挡一挡。”工作人员给她搬来一把椅子,她坐下,撑着伞,姿势一直不变。而雨,也一直静静地下着。
北京地球村的一位员工说:“有时候,你觉得廖老师转变得太快,有时候,你觉得她对人要求太严格,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在追随她的思想;有时候你觉得与她一起工作是种折磨,但当你与她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忆过去的日子,你会发现,与她这么纯真、坚定的人一起工作,是人生难得的催化。”
■供图/冯永锋
▲廖晓义:1954年出生于四川,本科就读于四川大学,198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93年至1995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并自费拍摄环保纪录片《地球的女儿》。1996年回国创办“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简称北京地球村)。多年来致力于民间环保事业,从“生活环保”转向“生命环保”,在理念与实践的道路上不懈探索。曾获“苏菲环境大奖”等多项荣誉。
14、最高法副院长:强烈呼吁建立环保公益诉讼制度
来源:中国广播网2009年03月10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310/n262705860.shtml
玉蕾: 听众朋友网友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收听收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两会特别节目《作客中央台》,我是主持人玉蕾。今天作客我们中央台的嘉宾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先生,万院长您好!
万鄂湘:大家好。
玉蕾:听众朋友在收听我们节目的同时,您还可以登录中国广播网、搜狐网、和讯网观看视频同步直播,或者查看相关的图文资料。欢迎万院长作客我们中央台的节目。
万鄂湘:谢谢。
玉蕾:那您这个名字万就是千万的万,而鄂是湖北的简称,湘呢是湖南的简称,大家都很好奇您的名字,这背后有一些什么样的背景吗?
万鄂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吧,一个我的出生地是湖北跟湖南相邻的一个县,叫公安县,首先它就把这个地理特征表现出来,其次因为我的父母都是湖南长沙人,祖籍是长沙,这样就是祖籍是长沙,应该叫籍贯是长沙,但是生长在湖北,这两个省的简称就成了我的名字。
玉蕾:父母还是把地缘的东西就赋予到您的名字上了。
万鄂湘:对了。
玉蕾:而且您刚才也介绍到公安人,,您现在就成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副院长,您这次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来参加今年的两会。那么在今年的两会上您又带来什么样的提案呢?
万鄂湘:往年我都要准备好几份提案,今年我就专心致志只提一份提案,这份提案我想一个跟我自己分管的所研究的,一直从事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的一个理想相关,我这个提案的名字就是公益诉讼,就是关于环境保护的公益诉讼问题,为什么会关注这个事情呢?历史比较久一点就是要追溯到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参加他们一些学生的在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学习的时候,学生就自愿组织了很多公益这样的一些团体,我就参加了一个有关环境保护这样的公益诉讼团体,主要是免费的为水资源污染、森林被砍伐,导致环境污染这样的案件提起诉讼,做一些免费的法律顾问。以后我也把这个概念带回来中国。我一直有一个理想,就是把环境诉讼这一块要带回来,就是一直没有这样的机缘,那么在我的理想当中没有放弃它,特别是这几年,大家都可以看到,水资源的污染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去年5月份我也是以三个方面的代表的身份,又是政协委员,又是民革中央的副主席,再加上最高法院我也分管这一块的工作。就到了我们污染比较严重的几大湖区河流,比如说巢湖、淮河、珠江、滇池,还有没有去的太湖,但是当时报纸上这方面的报道已经非常多了。
玉蕾:非常充分了。
万鄂湘:最使我感到有压力的,也感觉到想要做点工作的,就是去一次贵州,到了贵阳,贵阳市委书记叫李军,他有一次我去了他就到到我这里拜访,他说我现在最头疼的事情就是贵阳人民快没有干净水喝了,他当地的两湖一库的水,现在水质都变得比较恶劣,他说有什么办法,我行政手段都用尽了,现在我想请求你能不能在司法方面起到一些作用,让我们贵阳的饮水安全有保证。我说这个事情我一直在关注,我说我们司法和你们行政手段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什么呢?就是可以跨区域管辖,李军书记说这正是我需要的。
为什么呢?他的两湖一库整个贵阳市它只能管它水库的半边,它管这个半边可是另外的区县它照样还往里面灌脏水,他的行政手段管不过去,我说我们可以授权你们这里,成立一个专门的环境保护法庭,你的管辖权由省法院来指定,可以管辖整个贵州省的,那你这个手段就可以把你的手延长了嘛!他听了非常高兴,他说我跟你表态,如果你成立这样的环境保护法庭,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房子给房子,要什么我们都给。
果然不到两个月,中国第一家环境保护法庭在贵阳诞生,可是这还是第一家。他们一诞生以后受理了案件就碰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谁来提起诉讼,污染的环境水是流动的。
玉蕾:我刚才也想问您这个问题。
万鄂湘:受害人是谁啊?这当中就有一个我们民事诉讼法关于有关环境污染当中的,明确跟这个利益有关的人才能提起诉讼,可是水在流动的,怎么确定你是喝了这个水得了什么病,受了什么害。往往在我们这个环境保护案件当中,受害人可能是不明确的,也可能是所有这个沿岸的每一个人,那么它就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它就是一种公益诉讼当中要起作用了。就是说必须有人来代表所有潜在的受害者,或者是没有办法抱成团的,现在已经找到的受害者来提起诉讼。谁能代表他们呢?我们国务院的有关文件已经说了,应该进行公益诉讼这方面的探讨,可是迟迟没有建立这样的制度,可是在美国,像德国欧洲这样的很多发达国家,这已经是常事了,他们有哪些方面可以提起诉讼,谁来代表这个受害人呢?检察院、环保团体,还有行政机关,也就是我们的环保局,他们可以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的,这样的认可,就代表受害者直接到法院提起诉讼。
去年12月,我们广州海事法院就受理一起,广州这个检察院直接到海事法院提起一起有关水污染这样的公益诉讼案件,而且一打就胜了,这样我们就把这些枝枝叶叶、片片节节的东西把它组织起来,我就感觉到公益诉讼已经逼到门下了,我们法院已经立案,已经审判了,可是制度还没有形成。
玉蕾:对。
万鄂湘:我们制度已经落后了,因此我强烈的呼吁,要在中国尽快建立环境保护的公益诉讼制度,这当中涉及到的问题会有很多,我们要一步一步来探讨,首先必须要修改民事诉讼法,因为你要解决它的地位问题,谁来代表原告的起诉?还有一个证据的问题,谁来行使举证责任呢?另外我们说像一般国际上的这样责任都是被告来举证,你要证明你自己没有排污,这就叫举证责任倒置,跟你来证明你自己在这个环境污染的过程当中你是没有责任的。
还有交费的问题、管辖的问题等等等等一系列,都是一套的制度,都跟我们现有的民事诉讼法有关的规定是不太一样的,因此需要尽快建立这种制度。
玉蕾:所以您写的这个提案里面也是一定涉及到您刚才讲的每一个细节,您致力于把这样的公益诉讼,咱们就是从法律的层面上完善起来。刚才您讲到广州的这个案例,那么它后来胜诉之后,对它当地的这个水环境的保护还有治理起到了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万鄂湘:因为这是去年12月份才判的,只是一审,我们以后跟踪了一下,被告没有提出上诉,说明这个案子已经是完全胜了,当我们只是收集当地老百姓的,各方面的评价非常好,他说我们估计这个案子没办法打,打也打不赢的,没想到检察院来代表我们起诉,然后我们不花一分钱这个案子还这么胜了,这个被告的企业要赔偿十几万元,这方面我想只是一个开头,慢慢的我想大家的环保意识、公益意识起来以后,不仅仅是检察院,包括我们的环境保护,部门以及我们的这个环境保护社会团体,还有我们大专院校的这样的法律援助中心,他们都可以把这个东西当做他们下一步工作的一个主旨来积极推动。
玉蕾:这应该也是我们共同来关注的一个方向,就是您刚才讲到的环境保护这个方面,其实您刚才也讲到,我们有的时候胜诉了,不过其实在胜诉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环节是大家关注的,比如说我们会说程序公正才能做到实体公正,那么这些年法院一直在坚持在程序公正这个程序上做文章,这两年您觉得是不是还是向前推进了不少?
万鄂湘: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它们是相配套的,因为有些诉讼,它只需要打实体,打程序,就可能实体就能得胜,比如说打实效官司,本来两年的诉讼程序,你过了两年才提起诉讼程序,我只要说你过了诉讼时效了以后,这个官司不要打实体我就胜了,这是打官司的一个技巧。
但是从法院这个角度来看,程序和实体之间它是有辩证关系的,我们是不是有时候要走到一种极端,只顾程序不顾实体呢?这就导致了我们所说的程序上我们维持了一种正义,但是有时候我们丢掉了实体的正义。因此我们跟英美法系也好,还是跟外国的有一些诉讼制度比较起来也好,现在我们有一个新的概念提出来,那就是要兼顾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要顾到法律的效果,还要顾及到社会的这种效果,因此司法公平和正义,在中国这样一个目前发展阶段当中,它是不能偏废于任何一者的,不然可能会有一些案子,判完了事了了,但是这个事情还通过另外一个程序会反映出来,他去信访。
玉蕾:对,还有就是在技术环节上,因为我们都知道在法院审判的过程当中,也要讲究很多技巧,那么比如说在判决书的证据方面,证据的取证,怎么样在这些关键环节上,拿出一些像你刚才讲的有说服力的证据。那么法院在这方面,是不是也在向前推进?
万鄂湘:对的,因为我们是一个成文法的国家,就是说诉讼程序也好,还是其他各方面的程序推进,它必须要有法可依,可是唯独在这个方面我们是缺乏的,就是没有证据法。那么证据的认定,比如说举证责任的分担,新证据,特别是我们去年4月1号开始实行的这个民事诉讼法的修正案以后,有很多是出于有关新证据出现要导致案件要重新审理的,那么什么叫新证据?新证据出现以后,谁来举证?谁来质?等等这些东西,都要需要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来进行明确。
因为这也是中国法律制度当中,赋予最高人民法院一个独特的权力因为中国没有第二家除了有关刑事方面,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和最高人民法院共同或者它单独发布司法解释之外,在民事这一块来说,最高人民法院是填补我们立法上面有一些空白的,刚才我说的有关证据的问题,有关举证责任分担的问题,有关新证据这样的定义问题,都需要我们做广泛的深入的细致的调查研究以后,总结各地的审判实践经验,再推出这样一套司法解释规则。
玉蕾:这两天开两会的过程中,是不是也有很多你在政协的这些老朋友,还有同事,也一起在跟你探讨这方面的话题,他们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给你?
万鄂湘:不少,因为在政协委员当中,还有人大代表当中,这个司法界、律师界、法学教育界的这些人员都在增加,这是我非常高兴看到的,比如说去年有关好多的这样提案当中,给我至少有两个给我比较深的印象,一个就是关于案例制度,就是中国应该建立这个案例制度,这就是也是民革的成员,叫苑春明的,我还记得他的名字,他提出来,中国应该在案例制度方面有自己的特色。为什么要搞案例制度呢?这跟西方的,特别跟美国的、英美法系的这种案例的,叫做判例制度是有区别的,所谓英美法系的判例制度,就是法官造法的一个过程,就是法官特别是他的终审法院,包括他各个州的最高法院和联邦的最高法院,对有一个事项的判决,形成一个先例之后,以后所有下级法院,包括他本级法院,就这个事项的判决,都必须要依循这个先例这样的原则。
实际上就是法官来造一个新的规则,大家都要遵从这个规则,可是中国的判例制度,我们跟他们不一样,我们叫案例指导制度,这个指导制度跟它的区别在哪,它不是法官在造法,我们的立法权还是属于我们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但是最高人民法院他可以在已经过去各地区形成的,就有一个统一的事项当中,可能出现不同的判决。比如说湖北的、江西的、山东的,可能有关一个汽车存在一个停车场里面,出来以后车不见了,这个车丢了以后,到底该赔多少钱?五花八门的案例都有,有的说车子30万就该赔30万,有的说我只是在这里租了你两个小时的停车场,交了5块钱,我收了你5块钱,我就应该只赔5块钱,那么这就涉及到合同的性质了,是一个保管合同呢,还是我们说的我只是把我这一块地停车,租给你用两个小时,我得到5块钱的租赁费呢?如果这个不统一的话,那就是30万和5块的钱的差别,这就需要一个案例制度来指导,哪一个是合理的。
就是这些案例它已经都是出现的,最高法院就需要在这些案例当中选择一个有标杆性的案例说,这应该是将来一个指导性的案例,这就是中国之大,各地都出现同样的事项,判例的结果不一样这样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法官有些自由裁量权,在没有这样一个案例指导制度里实施之下,可能出现五花八门。
现在最高法院就依据它,这样一个提案,已经制订出来了,有关中国怎么样实施案例指导制度的这样一个指导意见,如果提交审判委员会通过的话,今年要在全国实行。
玉蕾:我们也知道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对代表建议,还有委员的提案办理情况还是相当不错的。
万鄂湘:对了,感谢您的关注,的的确确最高人民法院,它作为一个司法机关的最高的这样一个代表机关也好,还是作为一个代表者也好,它本身这个形象,如何去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也是为下级法院做一个表率。
去年我记得我们一共在会议期间,收到代表的提案是144件,闭会以后,我们又收到了8件,一共是152件,这152件都是有时间要求,在多长时间内,对代表这个提案要给予回复。在人民代表大会规定的这个时间内,我们对代表的这个回复,是152件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结了。但是我们不能保证说办这样一个结果,都让每一个代表会满意,因为什么?因为司法的这个动作,它会迟于行政的动作。为什么?比如说有关物权法的修改当中,涉及哪些问题有争论的,通过司法解释的话,我们首先要进行尝试性调研,我们只能前期告诉代表,我们已经把这个问题已经列入到我们今年的司法解释计划当中,比如说物权法的这个问题,我们第一第二第三期的解释,都列入数据来出台,这是代表的。
再有是委员的,政协委员可以说在去年的这个两会期间提出的建议,一共有65件,比前一次代表大会可能增加了将近70%,以前我都提到了,政协委员当中学法律、教法律或者是以法律为职业的委员增加了吗?这就是一个直接表现,因为他关注这个东西,为什么这个提案涉及到司法这方面的又增加70%呢,反过来我们委员当中这个界别的代表也增加了。
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提案和建议的方式来对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国各级法院的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我觉得这是中国社会制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因为司法在其他国家来说,不仅是神秘,它还用一个词把它孤立起来,就是独立。你要把司法独立强调一个至高无上这样一个境地的话,老百姓参与它的大众化,它的民主性都可能去掉了,这就是中国法院为什么前面还有一个人民法院的理由之所在。
因此我想最高人民法院最后对,特别是今年代表委员提出的议案建议批判,都会非常认真的对待,并且给予了最满意的,尽我们之所能,最好的这样的答复,也以我们出色的工作来回报代表和委员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
玉蕾:听了万院长的介绍,我也深刻的感受到,由于您几重这样的身份,的确您的眼界非常的宽阔,那么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知道,就是现在法院判案跟原来有很大的不同,因为现在我们涉及到很多的专业领域,比如像知识产权领域、还有医疗纠纷领域,那很多的时候就要求我们这个法官不仅仅只是懂法律知识,他还要懂相关的专业知识。
万鄂湘:从武汉中院到湖北高院,到最高法院我都分管一个专业化的这样一个审判领域,比如说知识产权审判,涉外的商事审判、海事审判,还有一块,就是我这教书匠的本行,就是法官培训,到现在我也是主管着全国的法官培训。我觉得就是我们的专业审判过程当中,越来越高的技术要求。就像您刚才说的,我们的知识产权审判,我们的海事、涉外的审判,它的要求高到什么程度,你不仅要懂中国法,还要懂外国法,还要懂国际条约,我说你不学习,人家都把你甩到后面了,很多证据拿来都是英文的你不懂,你怎么审清这个案子呢?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一个培训制度,每年我们的法官只要晋升,必须要进行培训,我们所有的法官,要当庭长,当院长,你没有前期的培训,提不起名来。我觉得这个成效还是比较显著的,去年我们全国法院的这个培训已经达到了五万多人,这个是我感觉到历年来力度最大的,
玉蕾:在刚才节目开始之前我就问您,现在咱们有没有压力,您就很自信的告诉我说我们没有什么压力,那是不是也代表着说我们最高人民法院在主动接受各方的监督,还有畅通民意表达方面,已经很自信了?做得很不错?
万鄂湘:我觉得网络媒体也好,还有我们的主流媒体也好,每天都在监督审判机关、司法机关。我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到网上赶快浏览今天所有的新闻当中有没有涉及到法院的负面报道,平常我也潜潜水,有时候也挨一些砖,但是我感觉到跟网民之间的交流沟通,是一种能够加深理解,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很好的渠道。
玉蕾:如果有网民问了特别尖锐的问题,像您刚才讲到的,您挨了砖头,这样的时候,您心里面是怎么想的?
万鄂湘: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我记得也有一位记者有网民问过这样的问题,他说你的身份跟其他人好像不太完全一样,你又是一个大法官,同时还是一个政协委员,也是一个党派的一个成员,那么你看问题会不会有角度不同?我说当然,我觉得我看问题理解问题有一个角度不同,我没有只是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法官,我有时候跳出法官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另外我经常到外地去,我都把我的学生召集起来,因为我的学生当中绝大部分又是做律师的,也有做法官的,还有政府公务员的,我说你们对法官到底是什么评价,通过有几次座谈会,我跟他们聊天感觉到,我们法院自己在自己的小笼子里面自己感觉非常好,可是一跳出这个圈子,听到其他不同基层的评价,可能是相差太大。
这就是我们感觉到接受监督的必要性,经常要跳出这个框框,站到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你所从事的这个事业和这个职业,到底在社会当中评价是什么样的,因此我们在新闻监督方面或者媒体监督方面有了很多的措施,比如说我们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的向新闻媒体介绍我们正在惩办的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案件,比如说三鹿婴幼儿奶粉案件,还有好多涉及到法院的本部门的一些腐败现象的案件,还有一些东西,及时让网民知道,不要让媒体炒作到一个完全没有结论一个状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没有一个真实背景的东西出现,那就太被动了。
我觉得最根本一点,就是法院工作不要让老百姓感觉到是神秘的,它应该是公开的。
玉蕾:我觉得万院长说得特别对。
万鄂湘:因此在这个方面我们就采取一系列措施,我们在07年专门出台了一个关于公开审判的这样一个有关的意见,我们提出来一个原则就是要依法公开,还要彻底公开,依法公开就是说,有些涉及到国家机密,未成年人的隐私案件,这个国家法律规定不能公开,你就不应该公开。那么彻底公开就是什么,各个环节里的公开,审判环节,我可以说中国目前在开庭公开审判这个方面,在全世界是公开度最大的。
还有我们新闻记者进去采访、照照相,做什么,好像限制并不是太大。可是美国的法庭你看不到一张照片流出来的,只能写素描,没有照片可以反映庭审的过程,而我们现在在去年5月1号已经全面推开了,我们叫人民陪审员制度,这两个制度有点差别,美国的、英国的是12个陪审团成员,包括香港的,他们是12个人可以决定这个是否有罪,是不是你杀的人。
玉蕾:对。
万鄂湘:但是判多少年是法官来指导,就是说他只对事实负责。可是我们的人民陪审员比他们的权利更大,除了可以说你有罪,该判刑,还可以说你判多少年,他跟法官的权力完全是一样的。他有时候他的成员人数比法官还多,三个合议庭当中有两个都是人民陪审员,还有5个当中,可能有4个、3个都是人民陪审员。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民主化,公开程度在我们的审判庭的公开进了一步。
最后有一个更新的了,你审判完了必须有一个结果,结果要对外公开,这个就是裁判文书、上网,率先就是我们这个领域,知识产权和涉外的商事和海事案件,有专门的审判网去点,中英文的裁判文书都有,这是向全世界公开的。现在我们河南省的高级法院也提出来了,整个河南省的裁判文书,终审的都应该在网上可以查得到,我想最高法院加强这一块的公开,力度已经非常大了。这就是破除神秘感。
玉蕾:谢谢您,感谢最高人民法院万鄂湘副院长接受我的采访,也感谢听众朋友收听作客中央台节目,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15、“小财政”支撑“大环保”:不能让老百姓饿肚子
来源:新华社2009年03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8935039.html
“大理洱海恢复二类水质,是全国城市近郊保护最好的湖泊之一。但人们不知道,洱海流域的洱源县,为保护洱海牺牲了许多发展机会,巨额的环保投入使本来薄弱的地方财政捉襟见肘。”来自洱海之滨的全国人大代表王瑛说。
从云南洱海,到青海三江源,到内蒙古大草原,这种“小财政”支撑“大环保”的困局普遍存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引起代表委员热烈议论,这条对策能否破解当前环保困局?
西部重要生态屏障:“小财政”难撑“大环保”
洱海是滇西北生物多样性区域的一块重要湿地,这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富集程度世界罕见。曾被污染的洱海经过多年治理后,去年有8个月水质达二类标准,被环保部称赞为“全国城市近郊湖泊保护治理的一面旗帜”。
王瑛介绍,洱源县是洱海最主要的径流来源,治污效果直接关系洱海保护成败。她告诉记者:“过去5年洱源县环保投入超过8000万元,相当于去年县级财政一年的收入。为了保护洱海,当地没上任何污染项目,巨额的环保投入还使其他方面支出减少,地方财政捉襟见肘。”
来自青海三江源的全国人大代表、玉树藏族自治州州长王玉虎对此深有同感,他说:“去年我们州财政收入3500万元,光给教师发工资都不够,靠地方财政支撑环保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去年我们州支出达到16亿元,也就是说公共财政每花100块钱,有97块要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与财政收入微薄形成鲜明对比,玉树州的生态保护任务却极为重要而艰巨。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草原过度放牧等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持续恶化,不仅影响当地农牧民生存发展,还直接威胁到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为此,国家在三江源地区开展了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工程。
“四子王旗位于京津风沙源地区,保护草原生态的任务十分艰巨。”从内蒙古牧区基层来的全国人大代表朝鲁孟忧心忡忡地说,“四子王旗是国家级贫困县,几乎拿不出什么钱来用于环保,退牧还草补贴停了以后,草原生态又出现严重退化,沙尘暴频繁发生,旱灾、虫害和鼠灾连年发生。”
既要保护好环境,也不能让老百姓饿肚子
四子王旗是以草原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纯牧业旗,牧区可利用草原面积2787万亩,有两万多牧民。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后,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得到一定遏制,局部地区得到改善。
实行草畜平衡制度以后,根据草原监管部门监测,47亩草地适合饲养1只羊,由于草场少,牧民生活十分困难。“牧民也知道多养牛羊对草场不好,但是得生活啊。”朝鲁孟无奈地说,“有的牧户只有一千亩草场,按照草畜平衡的规定,只能养20几只羊,一家三代10口人连饭都吃不饱。”
迫于生活压力,牧民只能多养些牛羊,但随之而来的是草场生态被破坏。朝鲁孟介绍,四子王旗有5个苏木,其中2个已经严重沙漠化,没法养牲畜的牧民只好到外地打工。草地沙化后水位下降,当地人畜饮水也出现很大困难。
“内蒙古草原既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安全屏障,也是生态安全屏障。”全国政协常委、内蒙古政协副主席董恒宇说,“草原出现沙漠化反弹、牧民生活困难等情况,凸显了保护草原生态与牧民发展的矛盾。我们既要保护好草原生态,也不能让牧民饿着肚子。靠地方政府财力支撑,恐怕这两条都做不到。”
在洱海上游的洱源县,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同样令政府左右为难。记者在洱源县采访时了解到,作为一个农业县,大蒜种植是当地优势产业,但种大蒜需要大量的化肥,由此产生的面源污染对洱海水质形成严重威胁。
洱源县右所镇右所村的李耀珍告诉记者:她家有3亩多田,原来冬季都种大蒜,虽然蒜种、化肥和劳动力成本高,但每亩毛收入在5000元以上;为了响应保护洱海的号召,去年她家改种了蚕豆,亩收入不到1500元。洱源县县长杨作云说:“政府对改种蚕豆的农户每亩发100块钱补贴,只能补偿损失的一小部分。因为补贴太低,改种工作推进困难重重。”
生态补偿,从理念到机制还有多远?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继续强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加强石漠化、荒漠化治理,实施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保护水、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环境。”报告还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王瑛等代表认为,由于生态补偿机制缺失,导致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破坏者、受益者与受害者之间“权、责、利”不一致,保护者得不到应有回报、受害者得不到应有补偿,出现失去保护环境的积极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正是西部重要生态屏障地区的最大渴望。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目的就是要实现各利益主体的‘权、责、利’相协调,既要保护好环境,又要帮助当地群众加快发展。”王玉虎代表介绍说,玉树州已经被国家列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试验区,内容包括生态保护治理、农牧民生活补偿、公共服务和政府运转等,中央财政将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全国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说:“生态补偿在国际上并不新鲜,流经欧洲多国的多瑙河,就建立了下游补偿上游的机制。但在我国,下游对上游如何补偿、补偿多少,很难核算,这正是生态补偿难以推进的关键所在。尽管如此,北京和河北等地在水源地保护方面,已经作出了一些生态补偿的有益探索,建立更加广泛的生态补偿机制必然是大势所趋。”
全国政协常委董恒宇认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必须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在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项目区域,应当建立长期的补贴机制;对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开发资源的企业,应当征收生态补偿费,专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对重要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国家则应在项目上、资金上和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记者伍晓阳、马勇、张丽娜、秦亚洲)
16、司法保护何时不再缺位? 民主党派聚焦水资源保护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3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8935718.html
近年来,如何保护水资源引起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加强水资源保护、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体系、建立健全水环境标准和管理等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如何利用司法手段保护水资源,成为今年全国政协民主党派提案关注的内容。
跨区域水资源司法保护难
一份题为《关于加强水资源司法保护的建议》的提案,近日由民革中央提交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时,民革中央就提交过《关于发挥海事法院优势加强水资源司法保护的建议》。这份提案引起了广泛关注。
鉴于水资源保护问题的重要性,为探索加强水资源司法保护的途径,民革中央决定在已有提案的基础上,再次对水资源司法保护问题进行调研。通过对巢湖、滇池等湖泊的实地考察,调研组感到,我国水资源污染形势非常严峻,通过科技、行政、经济等手段往往只能解决单一问题,加大水资源的司法保护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调研组了解到,现有环境法律、法规中对流域管理的规定过于笼统。目前的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由此导致各行政区域污染责任不明,相互推诿。跨行政区域的大江大湖水污染案件受理存在障碍,跨区域水资源司法保护难。
借鉴海事法院经验,加大水资源司法保护力度
水污染案件诉讼启动难、审理难。人民法院往往由于取证难等原因,不予受理或难以受理。即使受理了,由于水资源保护案件专业性强,涉及刑事、民事、行政等审判庭,每个审判庭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分别审理环境案件,无法形成强大的保护合力。此外,由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缺失,我国对污染企业的惩处不力。在水行政管理上虽然是水污染行政首长负责制,但在法律上却没有规定追究责任的机关,更缺乏追究责任的程序。
结合调研了解的情况,同时延续去年的有益经验,在今年这份提案中,民革中央再次建议,借鉴海事法院经验,加大对我国水资源司法保护的力度。
民革中央建议,建立健全以新《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为中心的水资源保护配套法律、法规,明确水资源污染损害赔偿标准,加大对涉水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尽快制定《流域管理基本法》,将流域作为独立完整的客体进行协调和规划,实行统一和综合管理,突破行政性分散管理体制的约束。
对环境类案件按流域实现集中管辖和审理
民革中央建议,应成立专门的环保法庭,通过指定管辖的方式,统一司法管辖权,对环境类案件按流域实现集中管辖和审理,由环保法庭统一审理和执行涉及环境保护、管理、侵权等刑事、民事、行政、执行案件,实现专业化审判。如淮河、黄河等流域的水污染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指定一个临近的海事法院或河流管理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进行集中受理。这样可以加强人民法院与环保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司法权对环境执法权的支持、保障和监督力度,形成保护水资源的合力。
同时,尽快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立法确定环保部门、检察机关、社会团体均可作为国家或公众利益的代表提起公益诉讼,作为原告起诉加害人,加大对水资源环境的司法保护力度。同时,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发动公民积极协助并监督政府进行环境管理。
饮用水水资源保护法规体系亟待完善
就在民革中央提交提案送达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案组时,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提交的《关于完善饮用水资源保护法规体系的建议》的提案也同时送达。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认为,从饮用水水资源保护而言,我国目前没有一部关于全国饮用水水源地和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从国家到地方关于饮用水资源保护的法规体系亟待完善,以从法律层面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认为,饮用水资源不同程度遭受污染和破坏,严重威胁着下游及周边人民群众的生存。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变化,也迫切要求建立针对饮用水水资源保护的国家层面的法律约束。
水污染严重的法制根源在于政策法律不完善
目前,全国河流、湖泊水库污染严重。对此,民盟中央提出,污染源监控体系建设、污染物减量处理市场化、污水大规模资源化利用是河湖污染治理的三大关键点。而这些问题的认识根源在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体制根源在于传统做法和计划体制相当普遍,法制根源在于政策法律不完善。对此,民盟中央提交了《关于河湖污染治理对策的提案》。
民盟中央建议,通过技术创新和方式创新,既治理河湖污染,又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和农业进步。制订国家和地方开发性河湖污染治理规划和行动方案,制定完善的鼓励政策,出台指导意见。
迫切需要调整水质标准
目前我国现行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存在着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行业标准众多、部分行业标准严重低于综合标准、新标准已执行和旧标准未废止、标准分级不一致等问题。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提交的《关于加强水环境标准制定和管理的建议》认为,我国迫切需要调整水质标准制定方针,推进水质标准修订,改善水环境质量,尽快建立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环境标准体系。
17、环境不达标岂能建工厂 子孙后代的生存怎么办?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3月10日 时九言
http://env.people.com.cn/GB/8936031.html
据报载,今年湖北省武汉市将采取“区域限批”政策,限制环保不达标的地区建工厂和新建开发项目,以确保武汉市完成全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3030吨和2480吨的减排任务。
简而言之,实施“区域限批”政策,就是不准在环境不达标的地区建设工厂。笔者不禁要为之拍手叫好。此举好就好在有利于引导地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切实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
相形之下,在一些地方,不少官员把自己的政绩看得比老百姓的生存更重要,大肆招商“引污”。如有的不问是什么企业、什么项目,只要肯来就能够通过审批,就能够落户;有的书面上强调要将污染项目“拒之门外”,而实际操作时却招进一批水泥、造纸、化工、塑料、皮革、金属冶炼等重污染项目;有的大建工业园区,引进污染企业,并把它当成“保护区”,让其长期违法生产和超标排污;有的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降低环保门槛,通过“政策优惠”把发展高耗能、重污染产业打造成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金字招牌”等。这种“捡到篮里都是菜”的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思路,实质上就是在“寅吃卯粮”。把有限的土地占光用尽,把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全部污染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怎么办?子孙后代的生存又怎么办?
诚然,从为官的角度上讲,地方官员要造福一方无可厚非,但“造福”不能“造污”。否则,招商变成了“招伤”,地方经济变成了“污染经济”,必然会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而危害当地群众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这实质上是对人民群众的极大犯罪。
其实,是走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短期利益之路,还是走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道,是检验地方政府是否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试金石。如果不管什么项目都引进来、发展起来,“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招商引资换来的“政绩”只会是“政疾”,会遭到世人的唾骂。因此,各地政府部门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不妨学学武汉市的做法,一定要把好环保关,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变发展经济为发展环保型经济,坚决把重污染企业、项目和高耗能产业拒之门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观点要览>>>
目前拉动GDP的许多动力来自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以造纸企业、化工建材、冶金等行业为主,使得全国范围内污染排放和资源开发都超过了环境承载能 力。必须尽快转变地方官员的经济发展观念,设计出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把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群众满意度等都列为对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评价项目。只有把减排指标列为干部考核的“硬”标准,地方政府的“政绩观”才能发 生变化。
周绍熹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抑制不惜牺牲环境追求发展速度的“黑色GDP崇拜”,要实现约束性指标难度很大,绿色GDP也只能成为空话。
18、水价不应成为埋单水污染的冤大头
来源:红网2009-03-10
http://news.h2o-china.com/interview/expert/786431236650230_1.shtml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我国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国已经确定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谈到水价改革,他表示,缺水城市水价要高额累进加价。(3月9日《京华时报》)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部分流域周期性的水资源短缺加剧,甚至水资源相对丰沛的南方地区也出现了区域性或流域性缺水现象。面对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的基本水情,节水既重要也迫切。如何节水,从可操作的角度来看,一靠技术,二靠价格。技术上的事情,如果相关部门出面主导,少不了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但如果用“价格杠杆”来纾解问题,也能达到节水效果,且会获得很大一笔相对收益。
当然,这属于“小人之心”。然而,单单就“缺水城市水价要高额累进加价”而言,这自然很符合市场法则:既然是缺水城市,水资源更是稀缺,供求决定价格,用得越多支付得越多,很合规律。但是,从政策主旨来说,高额累进加价带有明显的惩罚性与规制性意味,是制衡“多用”与“浪费”的制度安排。何为多用,何为少用,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水资源丰沛的时候,一水一用算正常;短缺的时候,一水N用也不能算节约。尤其对居民用水而言,高额累进的“额度”若不能确定好,很可能对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带来一定的负担。
从另一层面而言,缺水城市水价要高额累进加价,那么,不缺水城市水价要不要变化?须知“缺水城市”之所以缺水,并不是居民用水浪费所致。一者,我国地域广阔,水资源先天不平衡,很多城市历史上就是缺水城市,作为国家层面的水资源,理应合理调剂,不宜各自为政,有水喝水,没水就“高额累进”(当然,成本性高价另当别论);二者,不少缺水城市恰恰是因为地方政府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不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盲目发展,甚至以过度消耗水资源、牺牲水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结果是单位产品或服务的耗用水量高,污水排放量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低。这个时候,要求居民用水也高额累进加价,显然有转嫁责任之嫌。
以公众的视角所见,水资源浪费其实有限,问题的关键是越来越多的可用水变成“五彩斑斓”的污水。换言之,水污染甚于水浪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最近发生的轰动全国的“盐城水污染事件”不是最好的例证吗?居民浪费之水,比之于明晃晃的化工污染水源,显然是小巫见大巫。这当然不是说浪费有理,而是明确一个起码的逻辑:推进水价高额累进,前提是保护好有限而稀缺的水资源。不能一边高额累进收水费,一边污染不断——然后加剧的水资源紧张再加剧水价高额累进的数字。
有一篇叫做《节水意识》的小说,说的是某小区加强用水管理,技术到位,水价市场化。但大家纷纷交流节水秘诀,譬如“把水龙头关到最小”,之后又有“好消息”传来,说“刚建的公厕有自来水龙头”,于是公厕门前成为最热闹的地方。水价也好,技术也罢,人类的“智慧”总会突破这些节律——由此而言,先行于水价高额累进的,不仅应该有完善的水资源保护机制,还应包括节水意识的引导与确立。
19、水环境修复的最佳途径即从源头控制污染
来源:中国水网2009-03-10 姚森婧
http://news.h2o-china.com/technology/application/786261236646640_1.shtml
中国水网消息,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第30期环境学术沙龙于2009年3月6日下午在中意环境节能楼举行。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张锡辉以《复合污染解析与水环境修复技术途径》为主题,进行了为时90分钟的精彩报告。
张锡辉教授简单介绍了水与自然与人的关系、水环境修复定义以及水环境生态结构组成,重点介绍了水环境内源“底泥”的污染问题、水环境“腥臭”的问题以及水环境结构生态失衡等问题,并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张教授讲到,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至工业化时代人与自然的脱离使得工业污染日趋严重,一个明显的迹象便是河水已变得“五颜六色”,已经对世界环境甚至人类的繁衍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籍此,水环境修复问题引起了当代社会的广泛关注,即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自然态”与“文明态”间相互推动、和谐发展,才能促成水环境的“平衡”。而针对水体“黑臭”的现象,可采取截污、调水、清淤等物理型技术。对于水环境内源“底泥”的污染,输运20公分左右的表层底泥即可解决污染问题。至于“腥臭”的问题可采取曝气技术,或机械过滤等途径。而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均为早期抑制源头的污染,这也是水环境修复自身的特点所在。
因此,水环境修复有别于污水处理,在有效去除环境激素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水体源头的控制,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体系。此外,还应建立饮用水安全体系,将水源、水厂、管网视为一个有效的整体,正确认识水源自身具有的内在规律。
由此可见,水环境修复的思维具有其潜在的独特性,我们应加强对源头污染的控制。
20、节能减排力度不能减 标准不能降低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3月10日 刘海涛
http://env.people.com.cn/GB/8935903.html
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2008年的节能减排结果,能耗比上年下降4.59%,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4.42%和5.95%。与2007年相比,去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的幅度要大一些。
节能减排步伐加快的主要原因,一是各地政府的减排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二是从中央到地方加大了减排投入力度,加快了治污设施建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受宏观调控加强和经济下滑的影响,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停产关闭,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影响减排的体制机制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例如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和治污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同时,在保增长的压力下,还存在着污染反弹的可能性。例如,一些地方可能会借扩大内需之机引进高耗能、重污染项目,可能出现对招商引资项目把关不严的现象;企业出于生存和成本考虑,可能会停运治污设施、偷排污染物。再从总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在一段时期内,我国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刚性。由此可见,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仍相当艰巨。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关键之年,减排力度不能削弱,标准不能降低。我们应把保增长与促减排结合起来,创新政策措施,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作。